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2024-10-12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精选12篇)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篇1

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 早已受到国内外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广泛重视, 纷纷从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角度, 探索缓解资源危机的各种途径, 提出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资源集约型经济等不同理念。在我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 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中国, 必须开拓新的资源观, 着眼于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寻求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 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因此, 深入分析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行者”的做法, 对于我国更好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国外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出发,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政策。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理论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 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 即按照“资源--产品--废物”的流程进行生产的线性经济, 依靠的是高强度开采和消耗资源, 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高度破坏。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简称3R原则) , 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合理和持久地利用所有物质, 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循环经济的国外实践

2.1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

构成日本循环型社会内容的主要是法律体系, 它是世界各国中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1970年以后, 日本加快了有关公害处理的立法进程, 1971年设立环境厅, 专门负责环境方面的行政管理。1993年, 以《公害对策基本法》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国际协调为新的理念, 制定了《环境基本法》。2000年又通过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 目的是使保护环境的工作更加具体化, 在生产到废弃的全过程中, 提倡和促进物资的有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减少废弃物, 减少环境负荷。同时, 在具体实施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它们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容器及包装物循环利用法》、《家电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利用法》、《汽车循环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和《绿色采购法》。再加上1999年开始实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 形成了以《环境基本法》为基础, 以《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 以《废弃物处理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为手段, 以及各项具体法规组成的法律框架体系。这些法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为日本社会循环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日本在建设循环型社会中体现了以下特点:在废弃物的处理中首先明确了排放者的责任;中央政府在财政上积极支持, 通过地方的交税、中央财政的补贴、向地方公共团体的贷款, 以及环境事业团实施的项目, 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负担。

正是因为有了完整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责任体系, 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逐步在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 德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

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是最早倡导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 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在德国,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民众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自然而然的责任。

早在1972年, 德国就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 初步确立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本原则。1991年, 德国按照“资源-产品-资源”的物质循环思路, 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避免和回收包装品垃圾条例》, 扩大了废弃物再利用的范围。1996年, 德国的《物质循环和废弃物管理法》正式生效, 成为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法律。该法规定, 废物生产者、拥有者和处置者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对已经产生的废弃物要尽量加以利用或用来获取能源;规定开发、生产加工和经营产品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规定处理废弃物时应该遵循“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

为了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的情况, 德国还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生产企业必须要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 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产生垃圾的企业也必须向监督机构报告生产垃圾的种类、规模和处理措施等情况。在法律体系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下, 德国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经济意识, 统计数字表明, 德国的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创造的价值为410亿欧元。

2.3 美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

美国在1976年就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加利福尼亚、新泽西、俄勒冈等州陆续制定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 逐步使“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加利福尼亚于1989年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 要求通过削减或再循环的方式减少50%废弃物, 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并且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用15%-65%的再生材料, 塑料垃圾袋必须使用30%的再生材料。威斯康星州规定, 塑料容器必须使用10%-25%的再生原料。美国的许多州都规定新闻纸的40%-50%必须使用由废纸制成的再生材料……

20世纪90年代, 美国制定了针对废电池处理的法规, 对电池生产过程中汞含量加以限制, 并规定充电电池和汽车用铅电池使用后要送回汽车修理站或指定的电池零售商店。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净化空气法》则规定, 禁止在制冷设备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排放含有氟氯化碳的制冷剂, 并要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

在制定相关的法规的同时, 美国还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美国不仅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 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同时, 还通过“新鲜材料税”、“填埋和焚烧税”等税收方式促进资源的减量化和再生利用。

3 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近些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 也给自然环境和能源带来了不堪重负的压力, 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改变我国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国外循环经济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经验和发展模式, 带来许多启示。

首先, 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摆脱传统工业的单向生产方式,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国应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宗旨;国家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 作为评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的重要参数;各省市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其次, 政府必须在财政政策上确立正确的战略取向。在投资方向上, 政府应向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业和项目投资, 向配套的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在财政补贴上, 政府可以给开展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 如物价补贴、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 对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机器设备, 实行加速折旧制度。这此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 不仅可以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而且促进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方向转移。在税收制度上, 要充分体现税收政策向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倾斜, 如增加资源税征收范围和力度, 特别是要加大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征收范围和力度。同时开征新的环境污染税种, 如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另外还要强调资源税的惩罚性, 对于超负荷使用资源的企业, 政府应对其进行经济性的惩罚, 即实行累进制资源税[将资源使用量划分档次, 不同档次使用不同税率, 使税率逐级跳跃增加) 。

第三, 要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加快工业技术的改造和创新, 提高科技贡献率, 使传统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企业在产品设计中应充分重视物质循环利用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 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减低消耗来实现;在产品生产中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 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实现少投人、高产出、低污染;在工艺流程的设计过程中, 尽可能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 使物尽其用。在工业园区的设计上, 要做好生态工业园区的宣传引导, 并把生态化作为主要的设计要求, 加强生态工业技术指导, 使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第四, 要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取向。在单个企业层次上, 要注重清洁生产。在这一层次上, 单个企业先开展循环经济生产, 然后带动整个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在企业群体层次上, 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工业园区。在国民经济层次上, 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 使整个国民经济在“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的循环经济中运行。

第五, 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通过以上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各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 最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制度创新和弥补市场的缺陷, 也正是各国政府最常采用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都规定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及优惠政策, 但是由于对循环经济概念的引入和认识尚停留于初级阶段, 我国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立法还很有限, 迄今只有《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等地方性法规作为真正的循环经济立法的尝试。因此, 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还很不健全, 需要进一步分阶段、分层次构筑完善的法律体系。

第六, 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该体系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和绿色投资制度等。循环经济虽然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但是不能设想只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相关政策就能完全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项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科学和严格地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 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 并且建立监督机制, 加强法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全平, 童适平等.日本的循环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杨嘉倩.欧洲“心脏国家”的循环经济--德国的循环经济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企业, 2006, 2.

[3]郭正涛.美日等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篇2

关于循环经济与政策的思考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作 者:李喜俊 作者单位:邯郸市环境保护局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年,卷(期):“”(8)分类号:F2关键词: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完善建议

一、 循环经济与税收调节

为了深入贯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友好社会的建设,我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经济模式。

政府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是外部效应。传统的“单程式经济”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来维持经济的增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造,受害者得不到额外的补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小于收益,造成产品的过度供给和消费,这就是明显的负外部效应。政府应该对具有负外部效应的行为征税,并对正的外部效应采取激励优惠措施。

二、 我国调节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分析

相对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更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依据外部性矫正原理税收的调节作用应该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限制资源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二鼓励对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资源的使用以及,鼓励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一) 限制性税收政策的设计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起到限制性作用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镇土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燃油税、车船税等税种。

1、 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资源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是通过对自然资源使用的一种控制来达到节约资源的效果。目前我国现行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的力度较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二是资源税税率过低,三是资源计税依据不合理。还有资源税收入大部门归地方所有,地方为了获取收入就会纵容对资源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2、消费税我国现行消费税14个税目中涉及到限制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的征税项目包括成品油、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消费税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对于一些资源过度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的产品不征税,比如煤炭、一次性塑料、一次性餐饮容器、臭氧损耗物质、农药、化肥、汞镉电池等,而且资源税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类产品的征收力度比较小,达不到限制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作用。

(二)鼓励性税收政策的设计

1、增值税增值税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增值税优惠政策条件限制严格,优惠范围过窄。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于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定对材料使用比例和产品的标准都有严格的限定,而且再生资源的利用必须在规定目录内,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技术、条件等原因,企业使用的原料可能不在优惠目录中或者产品或材料不能达标,这样就完全不能享受到优惠政策。其次,增值税退税或减免税方式复杂。目前增值税的减免税或是退税方式较为复杂,需要向税务机关提交报批类和备案类材料。最后,循环企业抵扣力度不足。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低,增值部分所占比重较高,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收;与此同时,对于利用废旧物资进行生产的企业,因废旧物资大多是从民间收购,而小规模纳税人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进行进项税的抵扣,加重了利用废旧物资生产企业的税收负担。

2、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旧物资回收以及技术开发三个方面对循环经济予以免税、低税、减税和加速折旧等优惠。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优惠程度较小,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优惠目录中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按 90%计入收入总额,此规定不仅涉及项目较少而且优惠幅度较低。二是自建自用企业无法享受优惠政策,税法规定环保、节能项目可以从取得第一笔收入起享受“三免三减半”的优惠,但仅限于企业外购,对于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装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自建自用项目不能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企业的节能环保设备投资额只有10%可以抵免税额,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和形成无形资产的扣除额分别为50%和150%,这样使得企业对节能环保设备的投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缺乏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的吸引力。

三、 完善税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分析,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待完善。

1、 完善增值税

在以流转税为主的我国,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扩大优惠范围,调整优惠条件限制。将利用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尽量纳入到增值税优惠目录中。其次,要加大抵扣力度。制定政策,使得资源回收利用但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能够抵扣其进项。再次,简化征管程序,确保纳税人能及时足额享受到税收优惠,促进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

2、 加大企业所得税优惠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大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力度,扩大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目录的范围;提高企业购置节能减排和环保产品的抵扣额度以及投资抵免额的比例,以减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将企业自建自用的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纳入到所得税优惠中,提高自建自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依据企业实际支出据实税前扣除关于节能环保的研发费用,加快大型节能环保设备折旧速度,以减轻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投资的风险度,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3、 完善资源税

对于资源税的改革,首先,要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将土地、海洋、草原、滩涂、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列入征税范围,以切实达到保护资源,减少污染浪费的目的。其次,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率,提高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或者再生周期较长的资源的税率,进一步完善资源税价改问题,实行从价计征。再次,改变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仅对销售使用的自然资源征税,也要对开采闲置的资源予以课税,以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湖南社会科学:2011(06)

[2]吴宝宏,孙丹,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4).

[3]梁燕君,财税政策:如何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西部财会:2012(02).

[4]刘再杰,李艳,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5]冯海波,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税务研究:2005(09).

[6]蔡芝儿,循环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选择,税务研究:2006(10).

[7]邓子基,韩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设计,税务研究;2008(03).

[8]阮宜胜,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探讨,税务研究:2006(10).

[9]韩庆华,赵宇,卢夏瑾,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的思考,财政研究:2008(09).

[10]曲向荣,李辉,王俭,循环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M],2012.

[11]吴季松,循环经济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M],2008.

[12]赵洗尘,循环经济文献综述,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M],2010

[13]关小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14]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税收优惠政策汇编,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

[15]彭正国,左伟胜,现行增值税政策指要,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篇4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 尤其是财税政策, 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建立起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 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1.1 财政政策方面

1.1.1 政府采购制度。

为促使循环经济的发展, 鼓励社会大众进行绿色消费, 逐步建立绿色消费观念, 政府应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 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引导企业的生产方向, 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尽快完善《政府采购法》, 对政府所采购的商品列明环保和综合利用的指标, 指导各级政府的采购工作, 确保环保、节能产品能真正落到实处。

1.1.2 财政预算政策。

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的特征, 属于社会的共同需要。在未来预算结构调整和改革中, 政府在每年新增加的财政收入和缩减的其他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预算资金主要投资于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包括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明确回收处理技术路线, 制定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1.1.3 政府补贴。

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最初本大利微, 如一粒纽扣般大小的废电池, 可污染400立方米的水, 而回收和处理没有任何利润可言, 即使由财政一次性投资建厂, 日常运转也需要财政补贴, 否则, 我国每年140亿节的废电池无人来处理。因此, 政府应对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以照顾, 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

1.1.4 设立专项基金。

循环经济是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各个方面与领域, 政府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相关机构的建立, 动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基金经费来源可通过财政专项拨款、资源税费改革的专项利用、社会捐赠等途径来解决。专项基金主要投向于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支持中介服务、鼓励居民循环消费等。

1.2 税收政策方面

1.2.1 完善资源税。

一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二是改革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三是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 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通过资源价格的调整, 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回收付费制度。

1.2.2 开征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税包括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税目。

1.2.3 调整消费税, 增强环保功能。

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使用。首先, 对过度耗费自然资源的产品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其次, 对消费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产品的行为课以重税, 以抑制环境污染、减缓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度。最后, 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 可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消费税方式, 提高其成本, 通过价格信号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 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

2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财税政策

2.1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为了发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作用, 应该安排必要的财政投资。在未来的公共财政改革中, 预算内投资要改变过去投资范围太宽、包揽太多的格局, 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中逐步退出, 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政府应增加投入, 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由于以上公共设施建设的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 所以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 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2.2 借鉴国外经验, 制定财政补贴措施

目前, 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 通过财政补贴对于相关企业予以支持。我国对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治污的企业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 如利润不上缴、减免税收、先征后返等, 但对相关企业的鼓励与支持效果甚微。而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 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因为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最初往往本大利微, 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照顾, 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 通过政府面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 可以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引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2.3 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

政府采购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政府应把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等特定政策目标纳入政府采购的通盘考虑。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政府在其需要采购的众多商品和劳务中应优先选择循环经济产业的产品, 促进循环经济产业产品的消费, 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 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2.4 调整税制结构, 完善现有税收体系

2.4.1 开征燃油税。

燃油税对循环经济的建立, 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不同能耗的燃油或燃气, 规定不同的税额予以征收, 鼓励大家节约资源, 减少消耗。

2.4.2 开征环境保护税。

借鉴国际经验, 开征环境保护税。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 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 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对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4.3 调整增值税。

采用“消费型”增值税。目前我们国家除了东北地区以外其余的地区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大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从而抑制了企业投资发展循环经济设备的积极性。为促进企业购置除尘、污水处理和提高利用效率的环保设备, 需要增加企业对这些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

2.4.4 调整所得税。

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投融资政策 篇5

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

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经信委、工信委);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银监局、证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就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措施意见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更高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并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政府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一个良性、面向市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和环境,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有效解决发展循环经济投入不足的问题。各地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有关金融机构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时机,充分考虑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特点,稳步有序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努力通过加大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二、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投资、产业和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

(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应当包括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地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放在重要位置,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要通过编制规划,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指明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适时发布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

(二)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地发展改革委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要采用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三)研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各地发展改革委要依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立足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认真清理限制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制订并细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循环经济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价格和收费政策。各地发展改革委(价格主管部门)要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要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鼓励企业实现“零排放”。要通过调整价格和完善收费政策,引导消费者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

三、全面改进和提升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

(一)明确信贷支持重点。对由国家、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支持的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海水淡化和“零”排放等减量化项目,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等再利用项目,以及废旧物资、大宗产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城市典型废弃物、废水、污泥等资源化利用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要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对列入国家、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批准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深化延伸对循环经济产业配套服务的支持,积极支持示范市、县、园区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相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同时,对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或产品的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新增授信支持,原有的授信要逐步压缩和收回。

(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加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动态监测、循环授信等具体方式,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包括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根据本机构的业务规模、授信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特点,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引进有关专业人才,借助第三方评审或外包等方式,积累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本机构对涉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型企业和项目的授信管理能力。

四、多渠道拓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途径

(一)积极通过各类债权融资产品和手段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对于综合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支持其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探索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债权融资产品的发行提供担保服务。

(二)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鼓励依法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发挥各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投资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企业,扶持循环经济创业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产业化。

(三)积极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将通过股票市场的募集资金积极投向循环经济项目。

五、加大利用国外资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加大国外贷款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

(二)支持鼓励循环经济项目申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各地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循环经济项目投资主体的辅导,帮助其熟悉CDM项目基本规则和运作流程,同时引导一些潜在项目开展CDM合作。选择一些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支持开展相关的方法学研究。

六、加强工作协作,推动政策有效落实

(一)建立联动机制。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在政策、法规、规划、技术、项目信息、专家资源、人员培训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主动做好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对接工作。同时要结合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将循环经济成效好的企业、项目,以及资源环境效益差的企业、项目,告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机构,供其决策参考。有关金融监管部门要对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推荐的综合效益好的循环经济园区、企业、项目,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核准证券发行。

(二)加强政策指导。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认定办法或标准,为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派出机构和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要根据各地循环经济的发展特点,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实现各项政策对循环经济支持的协调配合。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要对循环经济金融服务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总结、评估,并加强与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及时反馈信息。

(三)制定实施意见。各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要会同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各派出机构将本意见联合转至辖区内相关机构,并根据本意见制定辖区内的具体实施意见,并于2010年5月31日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和中国证监会(发行部)。本意见贯彻实施情况请及时反馈。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人 民 银 行 银

会 证

会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九日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再利用税收优惠

一、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资源的循环利用旨在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和家庭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旧物资的再利用。这些废旧物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再利用的。而如果这些废旧物资被白白的扔掉,不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促进废旧物资的再回收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鼓励和引导行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资源再利用企业的税收负担,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这些企业对资源再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物资回收再利用领域中来。

二、现行税收政策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物资再利用的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现行增值税方面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可按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上注明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对利用工业“三废”生产的产品享受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税待遇。虽然物资再利用企业从物资回收公司购买的物资可以扣除10%的进项税额,但是,许多物资再利用企业收购的废旧物资除了从物资回收公司购入外,还有相当多的物资是从个人、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些个体收破烂的人手中购买的,由于无法取得发票,因此无法享受抵扣10%的进项税额税收优惠,税收负担加重。从而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另外成立物资回收公司,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或者与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勾结,由物资回收公司虚开发票以达到抵扣的目的。这样不仅造成税款流失,而且加大了这些企业的经营成本。

所得税方面,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中规定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而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1年。由于许多废旧物资再利用的企业在经营前期一般都处于亏损期,有的亏损期较长,因此对这类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1年基本上不会起到鼓励和激励作用。这项优惠政策显然无法有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物资再利用行业中来。例如象废水回收再利用企业,由于其需要铺设中水管道,费用巨大,在经营前期肯定会处于亏损阶段,在这个阶段免征企业所得税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目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这两个税种,而在其他税种方面没有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方面没有任何减免。许多物资再利用企业在其他方面的税收负担也是比较重的,例如像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一些单位,一般都占地面积较大,土地使用税等税收负担自然比较重。

2.税收优惠手段单一。现行优惠政策主要是采取减免税的直接优惠手段,而允许加速折旧、扩大扣除项目等间接的税收优惠手段很少运用。一般情况下,直接优惠手段对纳税人争取或骗取税收优惠的刺激作用大,而间接优惠对纳税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的激励作用大。因此,在选择税收优惠的政策手段时,主要应当运用间接优惠,尽可能少用直接优惠。

3.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不公平。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征增值税的仅限于工业“三废”和资源开发伴生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而对其他废旧物资的再利用,例如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旧轮胎、旧电池、废玻璃、旧家电回收利用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行业则不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另外,目前对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产品和企业采取同等税收待遇。但实际上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所包括的项目中,许多资源在综合利用过程中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技术要求、难易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利用废轮胎等废橡胶生产的胶粉、再生胶、利用废电池提取的有色(稀贵)金属和生产的产品等再利用就存在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回收费用高的特点。而废纸和废旧钢材的再利用则相对容易,技术要求也不高。这种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限制了资源的再利用。

三、完善税收政策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增值税政策。一是扩大增值税优惠的范围,除利用工业三废以外,将再利用属于《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产品也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和免征的优惠政策,对以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免征增值税或者采取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对以废旧物资作为辅助材料的产品减征增值税;二是对企业购买的用于物资再利用的机械和设备实行增值税转型,允许抵扣进项税额。三是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物资再利用的设备和机器,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2.调整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一是将物资再利用企业的所得税的减免待遇调整为从获利年度起开始享受;二是延长优惠期限,建议从获利年度开始享受3年~5年减免税待遇。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促进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这些行业中来。

3.扩大间接税收优惠手段。允许企业购买的用于物资再利用的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提高这些企业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这些企业开发的和购买的无形资产缩短摊消期限。

4.在其他税种的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优惠。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一些占地面积较大的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耕地占用税等给予一定的减免待遇。

5.实行差别税收优惠政策。根据物资再利用处理的难以程度、技术要求、资金要求等来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目前亟待鼓励发展的再利用行业中来。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篇7

循环经济是生态规律支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根据使用的资源为基础, 以“减量化, 再利用, 再循环”的原则, 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进行利用和回收, 以这些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 其核心是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成本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效益的作用, 以人为本, 执行和实施科学发展观, 实施开源污染控制策略, 可持续发展, 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化。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问题

(一) 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部门投入资金不足

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 减少排放量将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中国对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是很足。据统计, 在2009年, 中国的中央政府支出在节约能源方面是45亿人民币, 但这些资金投入相对比较松散, 强度缺乏的问题就很突出。节能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进度仍远远落后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2000年, 发展经济发面的经济投资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整体投资比例是0.91%左右, 因此,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目前, 我国在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各级一般维持在1.2%左右, 金融投资的百分比相对比较低, 很难有效地遏制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二) 没有设立特别基金的支持

节能基金由政府创建的一个循环基金, 是一个长期的, 可持续的资金来源。29个国家设立了节能创新基金, 泰国在1992年的时候, 创新基金就有了5亿美元, 是世界上最大的节约基金。基金主要用于由泰国政府实施的需求管理方案。到现在为止, 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特别基金和专项基金, 循环经济产业投资的资金分配给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和高科技发展的新项目, 相当不稳定。

(三) 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以产业为基础的思想是非常严重, 在许多国家, 许多省, 直辖市提出这样的口号, “财政支出偏向重化工业, 减弱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方面的投资。”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绩效, 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 一次又一次地减少农业投入, 使农业支出的总支出比例开始不断下降。在这方面, 三次产业结构失衡, 特别是服务行业仍然是很低, 另一方面, 由于工业发展的资源消耗, 环境的污染, 导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严重。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设计的思考

(一) 加大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投资

在未来的公共财政改革过程中, 要对投资的范围进行改变, 改变投资范围的太宽这个问题, 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资, 国家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发面的需要, 进行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方面的投资。政府应加大投入, 支持促进有利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如水利建设, 城市地下管道铺设, 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 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此外, 在污染控制, 废物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必要的财政投资力度。

(二) 在消费支出方面, 提高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绿色采购是一个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 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 涵盖几乎政府办公室所有的方面和环节, 如电话, 电脑, 打印机, 传真机, 办公用品, 各种车辆, 小船, 和其他办公用品等等。

政府提高绿色采购制度, 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绿色采购的基本理念, 绿色供应系统必须有效率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绿色公共信息披露制度, 根据国际惯例, 政府采购应该有足够的信息透明度, 主要是通过绿色采购的清单来具体实现。绿色采购清单是编制由有关政府部门认证的, 政府采购的环保产品和节能认证的产品清单。现行国际体系中, 包括强制性和指导性清单, 可以被列入政府绿色采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给予考虑, 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三) 利用政府直接投资, 促进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

确定主要的政府投资的内容和范围。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投资购买性支出的开支, 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 支持公共设施建设, 以促进循环经济有利发展, 例如, 水利重大项目, 地下城市管道铺设, 园林绿化建设, 道路修建等。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经济负担相对比较低, 这样可以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这些利国利民的措施, 都可以采用政府直接进行投资的方式, 这样见效比较快, 也省略了其他方式的中间环节, 是资金得以充分利用, 不会发生资金分配比较松散的状况。

(四) 设立专项基金

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是复杂的, 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包括该领域的所有方面, 政府要安排且落实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预算支出, 应设立专项资金, 支持建立有关机构, 动员社会团体和公众对循环经济进行宣传, 教育, 推广, 执行和监督。通过各种途径来为财政方面的问题进行准备, 例如经费可以来源于财政支持, 可以来源于资源税改革方面, 可以来源于社会捐赠等等。此外, 专项资金投资, 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 科研机构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的交流与合作, 并鼓励市民进行循环消费, 并且要明确规定节能及环保的投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摘要: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经过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 循环经济发展也展现了自己的特点, 本文从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方面进行研究, 力求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探讨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验教训, 结合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 提出适合我国循环经济体系的财政政策, 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政政策,先进经验,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立君.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06)

[2]赵杰;李明晓;循环经济与税收政策支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01)

[3]崔宇琦.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企业建设启动[J].机械制造, 2011, (06)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篇8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

一是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逐步建立起政府环保投资机制, 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环保投入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二是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建立起专门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 用来支持循环经济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发、使用和推广等。同时可考虑设立中央对地方的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 提供优惠贷款。三是将节能环保科目纳入财政预算体系。我国目前财政预算支出中, 有环保支出科目, 但没有与环境与资源相关的节能科目。这会导致大部分政府节能投入成为适应时政需要的短期行为, 削弱财政支出对循环经济的长期支持力度。所以, 在进行预算支出调整时, 应将环境保护、节能支出作为预算支出的大类单列, 并下设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规则及各类资源保护等子目。把环保、节能支出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 加强政府财政对这类支出的保障力度, 通过公共财政改革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提供新的资金支持渠道。四是设立节能减排贡献奖。将节能减排贡献奖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子项目, 重点用于鼓励节能设备的研制、技术发明、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单位和个人, 提高人们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二、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在投资性支出方面, 应重点用于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 例如, 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同时加强对污染治理、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公用性事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在消费性支出方面, 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鼓励再循环利用。通过政府的绿色购买行为, 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资源循环再生产品、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企业产品和其它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 以此鼓励企业清洁生产, 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 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 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在转移性支出方面, 通过财政补贴措施, 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 引导资源向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流动。

三、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一) 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

一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一方面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 将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列入纳税范围;另一方面可将现行资源性收费, 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改费为税。二是完善计税依据。对从量定额征收的应税资源的计税数量, 由销售或使用数量改为实际开采或生产数量, 而对于是否已经销售或使用则不予考虑。并适当提高单位税额, 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 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 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三是合理设计税率水平。要将资源税和环境成本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养护、恢复等挂钩, 根据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成本、生态补偿的价值等因素, 合理确定和调整资源税的税率。另外, 还要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二) 建立企业所得税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一是建立以产业导向为主、区域导向为辅的所得税优惠机制, 对不同产业部门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 确定不同的税负水平。这种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体现政策导向作用, 这必将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出崭新的天地。二是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如可规定企业当年发生的用于节能设备、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据实列支, 并可按已发生费用的一定比例在所得税前增列。同时建立研发专项基金, 用于以后企业节能设备、产品的开发与研制。三是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 可予以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四是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 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对企业为减少污染而购入的环保节能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或在一定幅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购买的防治污染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摊销。五是企业用于环保及环境美化方面的捐赠, 可享受与普通捐赠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

(三) 完善增值税制度, 体现绿色税收理念

一是尽快在环保和节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上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 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首先, 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 从外部购入或无偿取得的废渣等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内部废物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中, 在核实购入量、使用量等数据基础上准予抵扣, 从而降低企业税负, 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 以合理拉开利用再生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与原生资源之间的税负差距为目标, 通过提高进项税抵扣的办法, 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如允许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在取得废旧轮胎时按10% (或更高) 抵扣进项税, 翻新轮胎实行13% (或更低) 的低税率。三是继续完善和扩大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领域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为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 当前我国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了免征增值税的规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应该说这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下一步应考虑继续完善和扩大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领域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如选定一些节约效果异常显著且因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 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 或在一定期限内, 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 达到增加企业发展后劲、扩大技术、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同时, 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 以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

(四) 强化消费税的调控功能

一是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围, 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尤其是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 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档建材、原浆纸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二是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 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消费税的方式, 提高其生产成本, 通过价格信号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 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三是为了促进节能, 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对于资源消耗量小、能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消费税。四是可考虑取消消费税中对汽油、柴油的课征, 对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销售环节从价开征燃油税。这样一方面可以控制燃油的使用, 保护大气环境, 另一方面也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同时, 考虑适当提高含铅汽油和低标号汽油的税收负担, 以抑制含铅汽油的消费, 鼓励使用高标号汽油和无铅汽油。

(五) 制定石油消费税收政策, 以加快刺激石油的清洁消费、技术进步和对清洁能源的使用

石油消费税的征收应该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议政府在制定石油消费税收调节政策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工业 (尤其是高油耗工业终端) 石油消费的管理方面, 要研究根据不同行业的石油消费特点及其合理性, 制定不同的技术经济标准 (单耗标准) 。比如, 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分阶段的石油消费“单耗”标准, 对超标石油消费可以使用高税收进行调节, 逐步使其达到一定的单耗标准, 或者在一定期限内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其技术更新。二是政府应出台新的机动车油耗标准, 并对不符合新燃油标准的机动车加重收取石油消费税, 利用这部分税收鼓励石油的清洁使用和刺激用油行业的技术进步。三是针对城市的机动车燃油和道路占用状况, 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 在综合考虑其载运能力、平均载客人数、道路空间占用等指标条件下, 制定不同的燃油税收政策。四是为了缓解城市的机动车污染和交通堵塞现象, 城市在实施国家有关石油税收制度的同时, 还应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比如, 应该对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 规定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标准, 并考虑机动车的有效寿命和淘汰年限, 适度限制外地机动车进入大城市等因素。

四、适时开征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

税收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开征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开征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 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来发展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篇9

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 , 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 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 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 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因此, 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包括三方面 (即3R) :reduce (减量) , 要求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源;reuse (再利用) , 要求尽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种方式利用资源和物品;recycle (循环往复) , 要求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概念不同, 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主要是根据资源利用方式的特征来划分经济形态, 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贫乏, 生态环境脆弱, 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土地、水、资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如果继续走“高开采、大生产、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式工业化道路和“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道路, 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迫在眉睫。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 尤其是税收政策, 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建立起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 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税收政策的现状及缺陷

1、我国现行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措施

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规定了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的减免优惠政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 (2003年修订) 》, 明确了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综合利用共生伴生资源生产的产品等四类46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1]78号文通知:对纳税人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 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二是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 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三是对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四是国税函[2003]1164号文通知:对利用废渣生产的水泥材料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对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为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低污染排放汽车的生产和消费, 推动汽车工业技术进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0]026号文通知, 对低污染排放汽车实行减征30%消费税的政策。2004年1月1日起, 经国务院批准, 对企业生产销售的达到欧洲Ⅱ排放标准的小汽车, 停止减征消费税, 一律恢复按规定税率征税。自2004年7月1日起, 对企业生产销售达到欧洲Ⅲ号排放标准的小汽车减征30%的消费税。二是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1]131号文通知:对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粮免征增值税。这项政策实际上是税收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2、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的缺陷

总的来看, 目前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客观上支持着循环经济的发展, 而且是有一定成效的。尤其是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 减轻或消除污染, 促使废旧物资的有效利用, 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也应该看到, 我国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还是零星的、不系统的, 调节的范围和力度还远远不够。对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调控政策的引导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 仍存在很大缺陷。

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 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零散且抽象, 缺乏系统的解决机制。环境保护税这一税种应当在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中处于主体地位, 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 破坏环境的行为的调整力度, 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 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污染收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 对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偏低, 而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间收费标准不平衡;其次, 按单因子收费, 即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的有害物质时, 按含量最高的一种计算排污量, 这种征收依据很不科学。

现行税制中为贯彻环境保护政策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 受益面比较窄, 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而且显得力度不足。

消费税、资源税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健全、税率过低、税档差距过小、征收范围狭窄, 对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不够。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的选择

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 发展循环经济, 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目标取向。

1、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 为循环经济税收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也有了“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但是真正要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和若干专项法规, 从而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不仅在其中可以直接明确税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而且还为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法律依据。

2、开征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

开征燃油税。燃油税对循环经济的建立, 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将养路费等收费方式改成燃油税, 对政府管理手段进行了规范, 不仅符合我国“以法治国”的大政方针, 还能降低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征费成本;第二, 征收燃油税能够引导人们对石油的合理消费, 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第三, 开征燃油税有利于汽车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 促进节能型及能源替代型车辆的生产, 鼓励开发研制低能耗、低污染、新能源汽车, 降低汽车行业的能源消耗水平;第四, 从长远角度来讲, 开征燃油税有利于车辆管理, 提高车辆运行安全性, 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公路交通压力。

开征环境保护税。借鉴国际经验, 开征环境保护税。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 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 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对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 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 执行“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在环境保护税的税率设计上, 应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实行差别税率, 对环境危害程度大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税率应高于对环境危害程度小的污染物及其成分的税率。

3、逐步调整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调整资源税。第一, 扩大征税范围。我国的资源税课税对象仅局限于几种特定的矿产品和盐两大类, 而很多重要自然资源却不在课税范围之中, 造成许多企业对非税资源盲目开采和使用。因此应将征税范围扩大到水、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和所有可以计量的矿产资源。第二, 完善计税办法。把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 调整为以生产量或储量为计税依据, 促使纳税人以销定产。同时适度提高单位税额, 对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课以重税, 并加大税档之间的差距。第三, 可将对土地课征的税种并入资源税, 进一步完善资源税。

调整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由于它是一种直接税, 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 所以在所得税上实行优惠措施, 能更有效地减轻企业负担, 从而更能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具体说来:第一, 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第二, 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 可予以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第三, 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对企业为减少污染而购入的环保节能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或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购买的防治污染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允许一次摊销。

调整消费税。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 如一次性木筷、一次性纸尿布、高尔夫球具等, 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 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而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 应征收较低的消费税。

调整增值税。我国增值税正逐步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 因此可将利于环保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作为增值税转型的试点。在污染严重的化工、纺织等企业中率先推行部分消费型增值税制度, 对企业购置的消烟除尘、处理三废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的投资允许一次性抵扣增值税额。另外要严格减免税管理, 对生产绿色产品或有利于环保的产品的企业, 应严格审查, 对通过检查的产品给予减免税、延期纳税等优惠;对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不能给予税收优惠。同时, 对有害人体健康或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农药、农膜应免除13%的低税率。

调整关税。我国应尽快实行绿色关税制度, 首先, 在出口退税方面, 应降低国内资源 (原材料、初级产品、半成品) 的出口退税率, 取消对煤炭、原油、柴油实行出口退税。其次, 减少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的进口, 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有毒有害化学品及其他可能对我国环境造成重大危害产品, 如允许进口, 应大幅度提高其进口关税。再次, 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 可减征进口关税。

实施税收激励机制。通过税收这个经济杠杆, 实施税收激励机制, 鼓励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第一, 制定统一的环保技术标准, 对从事环保技术的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的纳税人予以税收鼓励。第二, 加大对企业治理污染的扶持力度。对企业进行的治理污染的固定资产投资可采用加速折旧、延期纳税和税收抵免等优惠措施;对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等优惠政策。第三, 制定促进再生资源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加大对再生资源业利用废旧物资生产作进项税额抵扣的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郑云虹、武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J].经济纵横, 2003 (10) .

[2]刘文仲:实施循环经济的思考[J].科学观察, 2003 (11) .

[3]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2) .

[4]周柯:生态环境法论[M].法律出版社, 2001.

[5]计金标:生态税收论[M].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6]欣闻:税收优惠助推环保产业[N].中国财经报, 2003-6-5.

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亟待改进 篇10

建设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核心内容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所谓循环经济, 国家发改委对此有一个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 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 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11月2日,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在青山区挂牌成立。该院的成立, 标志着武汉循环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两年, 武汉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 到废弃物的利用等各个环节, 做到了全方位的节能减排增效。2010年, 武汉市11家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 6项关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等节能减排发明专利、7项甲烷和一氧化碳气体激光分析等项目纳入技术研发项目, 9项关于污水处理、废水气回收以及高强耐水石膏砖等技术已经转化并推广使用, 完成4项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011年计划完成10家清洁生产企业的审核, 6项专利、4个技术转化和推广项目, 4项水综合利用项目。青山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 已经启动196亿元7大类共62个项目的建设, 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项目一期投资已达89亿元, 武汉新港已启动16个项目。以上数据说明, 循环经济能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完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过程, 这当中的每一步都需要有相关的税收政策与之配合, 从而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二、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局限

1、增值税方面

一是对部分自产货物实行免征。包括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翻新轮胎、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 (指砖, 不含烧结普通砖、砌块、陶粒、墙板、管材、混凝土、砂浆、道路井盖、道路护栏、防火材料、耐火材料、保温材料、矿岩棉等) 。二是对部分自产货物实行即征即退。包括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以废旧沥青混凝土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三是对部分自产货物实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包括以退役军用发射药为原料生产的涂料硝化棉粉;对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生产的副产品;以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四是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先征后退政策。五是对污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

虽然增值税对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很多, 但这些政策仍然存在力度不够、与增值税主体税种地位不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增值税优惠方式限定太多, 不彻底。例如同样的自产项目, 有的免征, 有的即征即退, 有的先征后退, 或减半退, 且退税手续繁杂, 一个企业退税需提供的资料达二十多项。二是减免项目标准限定太严, 操作复杂, 能享受优惠政策的少。例如对污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污水处理是指将污水加工处理后符合G B18918—2002有关规定的水质标准的业务。这一规定明确企业对污水进行处理后, 是否能享受此项优惠政策, 是以能否得到相关部门认定为依据的,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污水处理后能用于生产生活的都能享受税收减免, 这个标准是否太严格、太单一值得商榷。本文认为, 随着增值税在整个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也应该越来越广。

2、消费税方面

按照2009年施行的《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 高能耗、不可再生以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如摩托车、小汽车、汽油、柴油、鞭炮、焰火、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商品已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值得一提的是, 为促进替代污染排放汽车的生产和消费, 条例规定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此外, 含铅汽油、无铅汽油分别按1.4元/升和1元/升的单位税额区别征收消费税, 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和游艇等国家不予鼓励的新兴奢侈消费行为也纳入了征税范围。

虽然消费税对创建两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但随着消费税中相当一部分应税商品的时效性和一部分非应税商品的危害性的日益凸显, 消费税的缺位问题也逐渐显现。例如税率设计不科学。汽油、柴油、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稀缺资源构成的消费品对环境有较大危害, 其税率却太低, 达不到抑制乱消费的目的。对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和游艇等国家不予鼓励的新兴奢侈消费行为设计的税率也太低, 达不到抑制高消费的目的。还有一些高消费、高污染和高噪声行业应纳入消费税征收的范围。例如造纸业、餐饮和K T V等。

3、所得税方面

现行企业所得税中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许多, 如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 (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 的所得, 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三年可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六年可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实际购置并自身实际投入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 可按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在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 当年不足抵免的, 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税前扣除的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技术转让所得的优惠等。

虽然企业所得税中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有许多, 但其减免的力度和范围都还不够。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只在六年内享受减免, 六年以后企业同样还是生产这种产品, 却不能享受优惠政策, 其实这些项目是企业长期利用资源行为, 但却因为税收政策的原因, 促使企业行为短期化。由于节能、环保和综合利用产品目录的限制, 还有许多再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利用的产品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再加上这些产品认定部门的不确定性, 导致企业申报办理产品认定困难重重。

三、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亟待改进

随着我国环境资源形势的持续恶化,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相关税制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建立统一循环经济税收联动机制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 应该有相对应的税收联动运行管理机制, 用于全面指导循环经济的正常发展。全国应建立统一税收循环经济联动机制, 各省、市、自治区成立相应的机构, 负责循环经济各个环节的资源和再生资源的管理、监控、认定、检测、税收政策的研究和管理, 改变目前对一个再生资源行业和产品由多个部门进行认定和检测的状况, 统一由一个机构认定和检测, 以确定行业是否达标或产品是否限制生产。同时, 研究循环经济不同环节、不同产品应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 有的放矢地制定和执行税收优惠政策, 使企业—相关产业部门—税务部门之间形成长效沟通机制, 保障循环经济正常发展。

2、全面彻底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一方面应实现税收优惠广覆盖、全减免。对循环经济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行业或产品, 只要是涉及到的税种, 包括增值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及地方各税种, 一律给予全额免征的税收优惠, 取消现行的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其他减免方式, 且优惠政策不限定时间。另一方面, 应对高能耗、不可再生稀缺资源的开采、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和奢侈消费制定高税率。例如, 消费税中相关税目应征收高额消费税, 抑制高消耗和高消费。

3、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监控机制

实行全面彻底的税收优惠政策后, 加强事后监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应建立税收优惠政策评估机制。对享受循环经济优惠政策的企业或产品项目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纳税评估。对企业在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 引导企业正确执行优惠政策。其次, 要实施日常稽查评价机制。对企业进行日常稽查, 按稽查结果分类管理。企业财务核算健全、政策执行准确的, 继续享受优惠政策;弄虚作假, 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 取消其资格。最后, 还应建立服务机制。在对企业进行监控和稽查的同时, 进一步做好纳税服务。税务部门和循环经济管理部门要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企业循环经济政策落实情况,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保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使各项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的运行真正起到调节作用。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两型社会的发展, 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全程参与, 而税收优惠政策对支持和扶植循环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税收优惠政策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亟待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

[4]田义文:科学发展观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农业科技大学, 2006.

[5]刘效仁:小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N].河北日报, 2009-11-19.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税收政策;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近来,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大制约,人们逐步认识到了增长的极限,便开始了不断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道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把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型社会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资源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同时具有外部性,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其的使用加以干预和调控。税收是能直接体现我国政策导向性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我国政府用以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调节税收,可以直接地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资源环境的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理论基础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类社会、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三个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控制在各种经济生产活动中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使其转变成一种依赖生态型的资源的循环使用来发展社会经济。

2.资源税收

资源税收通过对使用者征收资源税,调节市场的经济活动,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以此来有效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资源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主体税种存在问题

资源税是按照级差收入调节资源的利益分配,存在征税范围过窄、计税依据按销量计税、促使企业乱采乱挖等不利于保护有限资源的行为;现行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还是过窄,税率过低,调节力度有限;增值税对出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免税;对农膜实施低税率,有加大环境污染的趋势;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着政策分散,难以集中发挥保护环境的效率的问题;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间接优惠过少。

2.排污收费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是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PPP)”提出的一项目治理污染手段。新的排污收费办法具有明显的改变,但目前仍存在立法水平低,征收难度大,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难以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3.绿色补贴政策存在问题

绿色补贴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对本国企业治理环境进行补贴,以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的一种产业政策。但目前绿色补贴造成的绿色壁垒越来越严重,许多出口企业因达不到国外绿色标准而被限制生产,市场占额率下降,经济利益损失严重。同时绿色补贴方式的效率低,补贴政策扭曲,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四、完善资源税收政策

1.完善主体税种

应将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并加大“税档”的差距,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完善消费税,鼓励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健康性消费”和“绿色消费”。对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完善增值税,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对企业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所进行的投资,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

2.完善排污收费政策

参照国外的经验,排污费税是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而开征的专门性目的税,应将其税收收入通常全部用于环境保护。而我国目前已有的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收费项目是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因此,需要严格限制可能对我国环境有严重污染或预期污染难以治理的原材料、产成品以及消耗性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工艺和生产设备的进口。

3.实行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

完善环境立法。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的法规,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制定科学的补贴方案。严格规定“先达标,后补贴”的有条件补贴方式,实行补贴量与治污水平相挂钩。积极对企业进行提高环境意识和改进环境行为的教育,使其拥有一个更为积极的环保态度。同时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公共政策方面进行配套制度创新。

五、小结

随着资源的消耗速度日益加快,在全球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循环经济观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国必须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配套以完善的资源税收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姜欣.建设环保型社会的税收政策构想[J].涉外税务, 2008,( 5): 26-28.

[2]张文.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基于税收视角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5).

[3]王慧敏.构建中国生态税制,部门经济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

[4]王建川.国外生态税收策略对我国的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3.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篇12

一、山西省钢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污染严重,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冶金工业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生铁和普钢的无序扩张, 给我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冶金工业是全省10大行业中污染排放总量排在煤焦和电力工业之后的第三大行业。2002年, 全省冶金行业万元产值排放二氧化硫38.6公斤, 排放烟尘34.2公斤, 排放工业粉尘25.6公斤, 排放工业废水12.3吨, 分别占到全省工业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7.98%、17.71%、21.94%和16.94%, 而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5.04%。此外, 还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提高现有产品的深加工, 缩减生铁、普钢等初级产品的生产规模, 这样,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可获得共赢。

2. 产品结构初级化,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山西省钢铁行业除不锈钢、硅钢等少数几个优质品种外, 相当部分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 深加工程度不足。

3. 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需继续提高。

钢铁产业固体废弃物种类繁多, 主要有尾矿、冶炼渣、含铁尘泥、工业垃圾和废液等。冶炼渣包括炉渣、转炉渣、化铁炉渣等, 含铁尘泥包括烧结水泥、高炉瓦斯灰泥、转炉及电炉尘泥等。目前, 在钢铁产业固体废弃物利用上, 含铁尘泥、高炉矿渣、化铁炉渣及铁合金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已经实现产业化, 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钢渣的利用率正在逐年提高, 而尾矿、工业垃圾的利用率较低。

二、山西省钢铁产业的发展潜力

1.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不锈钢消费量的迅速增长。

从1991年到2002年的12年间, 中国不锈钢消费量从32.5万吨增加到318万吨, 增加了近10倍, 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不锈钢消费国。据预测, 2010年, 中国不锈钢消费量将达到510万吨以上。中国不锈钢消费量很大, 但由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直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 因此, 目前人均消费量只有2.4公斤,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不锈钢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2. 现有生产企业数目较多且地理位置接近。

在毗邻太钢地段, 太原市于2004年8月28日揭牌开始兴建不锈钢园区。目前, 不锈钢园区的起步区各项基础设施已经全面展开, 水、电、暖、通讯、宽带等“六通一平”条件已基本具备。入园企业建设进展顺利, 完成了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 在建面积41000平方米,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3. 具有培育与发展不锈钢产业集群的优势。

山西现有的不锈钢制品企业的生产原材料等来自太钢, 已初步形成以太钢为供应商与技术龙头的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群, 且太钢还可为集群输送先进的原材料技术, 从供应商的角度促进不锈钢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三、山西省钢铁产业推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学者给出循环经济政策的概念, 即国家执政党及其它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实现资源减量消耗、循环利用, 环境质量改善, 经济效益提高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包括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笔者认为山西循环经济的政策应该是:根据山西本区域企业发展状况制定出适合山西特定地区特定经济发展的措施与活动, 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使我省钢铁产业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 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严格依据国家产业政策, 控制总量, 加快淘汰落后。

促进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是要控制生铁、普钢等初级产品的过度发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 在2010年前全部淘汰300立方米以及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的炼钢转炉、电炉。在2012年前全部淘汰380立方米以及以下炼铁高炉和20吨以下的炼钢转炉、电炉。全面提升钢铁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需要严格审批制度, 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坚决关闭未经合法审批擅自上马的生铁、普钢生产企业, 鼓励采用先进、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 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在技术改造中发展铁高炉的有效容积在2500立方米及以上, 转炉公称容量必须在120吨及以上。

2. 对于购买用于提高钢铁产业装备水平的设备给予优惠。

山西省政府对于进口用于提高钢铁产业装备水平的设备建议给税收优惠, 这些设备主要是通过先进的循环技术, 用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在钢铁产业方面, 主要涉及节水的大型设备, 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尾矿库水回收利用等节水措施, 实现到2012年的吨钢耗新水量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目标值, 即吨钢耗新水小于等于3.4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以及钢铁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节约能源设备等, 对于这些设备的购买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如在规定时间内免征进口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同时对于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设备的固定资产等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方法。

3. 利用投资政策加快钢铁深加工园区建设,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钢铁产业要着力于推进延伸加工, 提高装备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清洁生产, 降低物耗能耗, 重视环境保护。要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 加快园区建设, 支持太钢形成300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开工建设吕梁500万吨优特钢生产项目;支持长钢集团、海鑫钢铁集团、中央钢铁集团、首钢集团整合所在地区的小型钢铁企业, 建成4个500万吨级优特钢生产企业, 使主要钢铁企业产能占全省钢铁企业的70%以上, 大幅度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对于这些项目的实施, 政府要想在短期内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就业等。省、市、县三级政府可运用多种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 对治理污染明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短期的经济辅助。可利用投资倾斜政策, 如投资补助、贴息入股、资本进入股等, 支持钢铁产业园区的尽快形成, 并且对于所产生的红利在5年内全部返还企业, 由企业支配使用;而市、县政府可在企业用地、税收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对不同企业的投资力度, 主要根据各企业的生产能力、建设规模、建设内容予以相应的支持, 并设定相应的经济效益。这样, 不仅发挥了政府的导向和撬杆作用, 也快速促进了钢铁产业园区的建设。

4. 进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钢铁企业的贷款政策。

钢铁产业采用“增环补链”技术, 通过四个循环链:铁素资源循环链、能源循环链、水资源循环链和固体废弃物以及废酸、废油循环链, 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这种循环综合利用, 钢铁产业可节约资源与能源。对于这些循环链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的资金投入, 政府要重点给予信贷需求的满足, 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

5. 政府对于进行钢铁产业循环经济研究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补贴。

对于进行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企业, 政府要予以1/2的补贴。对于进行工艺流程和设备研究的企业给予1/3的补贴。对于进行技术研发的民间个人和科研队伍要给予2/3的补贴。总之, 是为了促进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研究行列, 实现产品清洁化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6. 通过征收资源补偿费和环境污染费促进企业的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对一些钢铁企业虽不在被关停之列, 但没有安装除尘设备等必要的环保设施, 仍在大量排放污染物, 要征收资源补偿费和环境污染费, 污染治理费的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上限执行;资源补偿费, 要先计算单位产量对钢、铁、电、水的消耗量, 统一折算成钢铁消耗量来收取, 上缴上来的费用全部用于环境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宏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7 (8)

[2].牛仁亮.山西结构调整-主要行业发展分析[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3].钱斌华, 毛艳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 2005 (6)

上一篇:宣教护理下一篇:煤矿供用电安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