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

2024-08-24

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共8篇)

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 篇1

1 日照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日照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工业污染程度较低, 生态条件较好, 环境容量相对较大, 具有一定的经济发展优势。但随着工业化进程提速、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 特别是建立在港口优势上的冶金、电力、粮油加工、浆纸等产业发展较快, 使得污染物新增量不断加大。这种优势正面临着严竣挑战。如不尽快建立起更加有效的资源环境节制利用和保育机制, 现有的资源环境优势将会迅速弱化, 保持和增强区域竞争力就无从谈起。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式, 为实施新型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只有发展循环经济, 才有利于保持和发展我市的生态环境优势, 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 继续保持日照市的环境资源优势。

2 日照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日照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分析市情和城市“个性优势”的基础上, 确立了“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 以建设循环经济为重点, 培育生态循环型企业,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小循环”抓生态企业, “中循环”抓生态工业园区, “大循环”抓循环型社会的思路, 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2.1 抓好“小循环”, 构筑循环经济微观基础

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 日照市把生态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 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物质、能源的梯级利用。

一是在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方面严把入口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认真行使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 坚持“五不批”, 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不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 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 达不到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 一律拒批。在此基础上, 要求企业在项目的设计、建设过程中落实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规范, 对新建重点企业要求纵向延长生产链条, 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 横向拓宽技术体系,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日照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 最大限度的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首先, 制浆线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加强纸浆的洗涤和滤液的循环利用, 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其次, 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经过碱回收车间燃烧, 产生的蒸汽每小时可发电2万度。仅此一项年增加效益2.2亿元。第三, 白泥、石灰石废渣全部实现了回收利用, 煤灰、煤渣用于制作新型建筑材料, 污泥作为纸板厂的原料。各生产车间、环节全部进行了清洁生产审计, 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

二是加强对老企业的改造提升,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企业,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生态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 让企业通过治污获得效益, 化废为宝, 才能真正调动企业治污的积极性, 让企业主动进行环保技术改造。近三年共有华远造纸集团、洁晶集团、海通丝业等一大批企业先后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开始向清洁生态型企业转化。日照鲁信金禾生化有限公司利用薯干生产柠檬酸,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菌丝体和废钙泥, 2003年该公司投资320万元建设了菌丝体综合利用项目, 创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 去年公司又投资810万元, 对废钙泥进行综合利用, 该项目成功地解决了硫酸钙泥污染难题。日照酒业有限公司经科研攻关, 利用废酒糟、酒泥生产有机肥料, 实现税前利润1000余万元。

2.2 搞好“中循环”, 构筑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日照市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改造现有工业园区, 积极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项目, 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 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日照经济开发区依托日照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日照发电厂等大企业, 引导关联企业入园, 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森博公司的废纸泥被包装材料厂用做生产原料, 日照发电厂的粉煤灰和废渣被大宇水泥、昊宇新型建材等企业用于生产新型建材, 糖厂的废糖蜜被酒厂用作酒精生产的原料, 促进了企业间的协调发展。

2.3 推进“大循环”, 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

日照市于去年成立了全国首家生态企业协会 (废物最小化俱乐部) , 由市政府牵头, 企业主要负责人自发参加,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加强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 初步建立了企业间废物、能量的相互交换与耦合信息交流。

逐步构筑一、二、三产业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既有工业废弃物被农业的吸收利用, 也有农业内部各类废弃物的再利用。如酒厂利用酒糟、糟液以及其他企业的有机废物、污泥生产有机肥, 为我市发展10万亩有机茶园和菜篮子工程提供了支持;3家大豆加工厂生产的下脚料为养殖业户提供饲料, 加快了我市养殖业的发展;选择了16个乡镇、31个村庄开展生态示范乡镇村建设, 引导农民进行秸秆青贮、建造沼气池、利用太阳能等, 促进了农业、养殖业的发展, 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增加了农民收入。

社会化再生资源产业不断发展。2008年, 全市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50家, 实现产值5.86亿元。另外, 利用秸秆发酵生产沼气发电、城市有机废物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实施。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吸收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过程中的教训, 目前, 日照市的循环经济已经初具模型, 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已经是日照的“金色名片”, 循环经济更是日照的“特色品牌”。如何巩固这一初步成果, 进一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将是今后的重大课题。

3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与设想

一是加强宣传舆论引导, 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二是出台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化的资源回收利用。三是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回收利用的问题。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五是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 构筑循环经济技术平台, 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六是构建地区和国家范围内的循环经济信息交换平台, 建立信息实时交流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七是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 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摘要:日照市具有良好的环境优势, 同时具有后发优势, 只有发展循环经济, 才有利于保持和发展日照市的生态环境优势,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 保持日照市的环境资源优势。日照市以建设循环型企业为重点, 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 构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经济体系, 提出了“小循环”抓生态企业, “中循环”抓生态工业园区, “大循环”抓循环型社会的思路, 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途径。

关键词:日照,循环经济,生态,再生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4.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如松等.日照生态市建设规划, 2003, 5.

我国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 篇2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的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倍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既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降低发展成本,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不是农业强国。从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并单一,尤其是近年来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过滥使用,土地酸碱化、肥力下降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农民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使得农民的收入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减少而收入增加,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的收入。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资源和技术三位一体,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理论,面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得到广泛的认同,在农业生产和消费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即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持续的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原则即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ation)准则和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

农业循环经济特征。1、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的真正循环。2、农业循环经济要求生产物质的循环流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是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发展流向,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并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产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主要体现在“两低一高”即高利用、低开采、低排放。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把又快又好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相一致协调发展。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2、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协调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经营观念,对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面和范围广,政府对其进行统一领导协调,是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政府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的基本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协调和控制,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有效的范围类进行。政府要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做好条件。3、政府要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法律法规意识在农村很是空白。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有效保障。政府要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政府可以制定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绿色消费、发展安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在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民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

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 篇3

“循环经济”和“和谐发展”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两个高频词语,其中“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产出、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目的是为了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关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所以在实施“和谐发展”战略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在西藏尤其应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这不仅是由西藏的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更是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牧业生产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农牧业人口比重较高,近年来一直保持在80%以上,即使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也明显偏高;虽然近几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二产业很不发达,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农牧业生产是西藏农牧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1、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为农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中央及当地政府对农牧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1990年~的间,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5600hm2,新垦农田5200hm2,建立良种繁殖基地2133hm2,科技示范田7667hm2,工程造林7000hm2,新建苗圃672hm2,人工种草和草场建设2×104hm2。新增灌溉面积10677hm2,改善灌溉面积9867hm2,除涝面积hm2。

2、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据统计,全西藏生产粮食85万吨,人均300多公斤,全区就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3、农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较为稳固,为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农牧业在西藏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5%。

(二)西藏地区发展农牧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如前所述西藏地区在农牧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农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农牧业以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1、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西藏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西藏经济中占主导的是以生态为特征、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牧业,对西藏来说,在资源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只能阻碍西藏发展的步伐。

2、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3、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4、农牧业生产组织及管理方式严重滞后。由于交通、信息不够畅通以及几十年来基层组织的相对松散,致使农牧业经济组织的微观单位一直处于与现代经济隔离的状态。畜牧业尤为突出,逐水草而牧、由牧择居的形式,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所以经济效益很难得到提高,政府的有关规划及服务措施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教训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后,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中,东部地区抓住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20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却也形成了高污染、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困境。目前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成本代价还在不断上升,东部的发展恰恰是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的教训是:过度盯住眼前的发展,势必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如果等受到惩罚后才清醒,势必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藏来说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二)西藏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必须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

首先,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西藏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西藏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

其次,是西藏特殊地位决定了发展农牧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青藏高原作为“江河源”和“生态源”的特殊地位,其巨大的生态价值以及在国内、东亚甚至全球的可能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巨大的基因库、全球气候的重要启动器、周边地区的固体水库与江河之源和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源与生态屏障等几个方面[7]。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地位,其生态功能远大于其生产功能。

最后,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去西藏的农牧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型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

,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经济措施的思考

既然明确了循环经济是西藏农牧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在当前轰轰烈烈地推进西藏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跨跃式发展中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目标和措施如何?这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耗费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农牧业转化。继续加大种养结合的比重,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积极推广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

西藏农区的种植业可以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与种植业相互补充,可以由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

(二)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生态独特,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基础。因此,农牧业的发展应当瞄准国内、国际市场,追求特色、绿色、安全,将以绿色生态和特色农牧业作为未来西藏经济发展的3个支柱产业之一。例如,青藏高原特有农作物品种-青稞,据有关媒体透露,青稞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它对抗拒衰老、延长寿命等,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和多方面的价值。因而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加之西藏自然条件独特,基本无污染,青稞作为“绿色”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极具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应当通过青稞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青稞的营养和保健内涵,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把西藏建成全国的青稞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将循环经济作为试点运行。另外还有高产优质油菜、专用马铃薯、优质专用小麦和荞麦等,争取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地位。另外,还有以开发虫草、松茸、红景天、核桃等系列产品为特征的高原特色康体农业,并集中建立一批国家认定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以锻造高原生态农业品牌。

对畜牧业则以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牧区畜牧业,稳定畜牧头数,加强对草原的保护,采取封育、移草、定畜等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约化经营,建设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发展灌溉草场,多渠道增加饲草生产能力。高原特色畜牧业则应着重于牦牛系列产品的开发,瞄准国际市场。农区畜牧业可以饲料生产为突破口,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种植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场和增加秸秆利用率,使畜牧业发展重心由牧区逐步向农区及半农半牧区转移。发展“饲料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牲畜,调整畜种结构,适度增加藏绵羊比例,积极发展肉乳用牛和猪、禽,适当减少山羊和马属畜类,努力提高牲畜繁殖成活率,加快畜群出栏周期,从而大幅度提高肉类和酥油等畜产品产量,从而不断提高高原食物安全的保障程度。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

农牧民是西藏农牧业经营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农牧业的生产率及经济效益,必须首先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其中主要的是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其对策主要有:通过扫盲教育、组织“科技下乡”、“科技赶场”、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经营管理者则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等途径,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技术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监督来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服务能力。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设西藏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 篇4

摘要:在系统归纳循环经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的概念;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了灰色多层次综合测度模型(AHP-GRAP测度模型);结合云南省的相关数据对云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合理分析了实证结果.作 者:苏芳    闫曦  作者单位:苏芳(武汉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闫曦(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 篇5

3.9.1 造纸工业

3.9.1.1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2005年末的基础上,新增制浆生产能力555万吨(木浆能力435万吨,竹浆能力120万吨)、造纸生产能力560万吨、造纸林基地300万公顷(木材基地264万公顷、竹材基地36万公顷)。届时木浆新增产量370万吨,国产木浆比重达到15%,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竹浆100万吨;纸及纸板500万吨;基地可产木材2500万立方米、竹材800万吨,实现造纸工业用材主要依靠造纸林基地供应。

3.9.1.2 重点工程

1)年产10~20万吨高得率、低污染机械纸浆生产技术与装备及高浓废水厌氧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工程。

2)300~500吨/日大型高效成套废纸处理和废纸脱墨制浆技术与设备研发工程。

3)低污染非木纤维制浆新工艺与设备研发工程。

4)幅宽5米,车速1300m/min造纸机生产线成套设备研发工程。幅宽6米,车速700m/min纸板机生产线成套设备研发工程。

5)高得率机械浆生产低定量涂布印刷纸、轻型书刊纸和废纸再利用生产低定量、高强度包装纸及纸板的重点纸产品工程。

3.9.1.3 关键技术

1)研发技术

—— 涂料配方、涂料制备和涂布技术的研究。

——工程颜料、纳米颜料的研究和开发。

——各种助剂包括具有助留、助滤、增强、防粘、抗水、防油、阻燃、助燃、光敏、热敏等化学品的开发和湿部化学的研究。

——高白度二次纤维浆漂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纸张新产品,例如高质量的含机浆和废纸浆的LWC纸、SC纸、轻型胶印纸的开发。

——白水封闭循环研究

——制浆造纸非工艺元素去除的研究

——中段废水二级生化处理后出水的回用技术

——用于废纸脱墨和纸浆漂白酶助剂的研究和开发

——草浆高浓黑液蒸发技术

2)关键技术和设备

① 制浆:包括化学浆、机械浆、二次纤维浆

——10~20万吨原木备料装备,包括新型剥皮机、削片机、木片筛以及相应的配套设备,现有产品基本上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设计制造的,已不适应现代浆厂尤其是机械浆备料要求。

——化学木(竹)浆低能耗间蒸。我国木(竹)制浆,仍是40多年前采用的蒸锅或蒸球常规蒸煮工艺,急需开发低能耗延长脱木素间歇式蒸煮工艺,而且已完全具备开发条件。

——中浓技术,包括中浓浆泵、中浓混合器以及氧脱木素、漂白、浆料贮存所需的中浓塔,中浓洗浆、中浓筛选设备等,应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进一步提高完善。

——二氧化氯制备成套装置;高浓黑液蒸发装置;高效低臭大型黑液碱回收炉;高效白泥脱水设备;机械浆大型盘磨机;废纸处理大型热分散装置及高效脱墨装置。

② 造纸机和纸板机生产线

纸浆流送系统的脱气装置,低脉冲上浆泵和纸机筛;水力式流浆箱带稀释水横幅定量控制;靴型压榨;计量施胶压榨薄模涂布和短驻留上料刮刀涂布装置; 分区可控中高辊;软压光机及软辊超级压光机;高速复卷机;白水回收及污水处理;高效大型多圆盘过滤机;高效厌氧反应器

③ 白水回收及污水处理

高效大型多圆盘过滤机;高效厌氧反应器

④开发草类制浆新工艺

——蒸煮工艺。

蒸煮器采用蒸锅或蒸球,麦草采用传统的干法备料,就可以满足蒸煮要求,避免草片洗涤产生的污染负荷。纸浆得率高,强度好,可漂性好;黑液粘度低,蒸发性能好,不经任何预处理,蒸发站出液浓度超过55%,可采用低臭型碱回收炉,取消黑液直接蒸发,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洗浆黑液提取和封闭压力筛选。采用真空洗浆机和挤压设备相结合的洗筛封闭系统,可以将黑液提取率提高到90%~92%。

——漂白工艺。目前采用的CEH三段漂,废水COD负荷200kg/t浆,并且产生有机氯化物(AOX)污染。如果漂前再增加中浓氧脱木素(0)段,完全可以漂到80%以上高白度,除A/Q预处理部分废水排污水处理外,漂白废水可以封闭循环进入碱回收系统。

3.9.2 发酵工业

3.9.2.1发展目标

1)节粮和节能目标

通过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至2010年吨产品玉米耗粮平均降低10%以上;玉米副产物利用率达98%以上。吨产品能耗平均下降10%以上。

2)节水和环保指标

发酵行业的废水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2.3%。通过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至2010年外排污水合格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5%以上;吨产品用水量平均下降50%以上。

3.9.2.2重点工程和关键技术

1)发酵工程粮食资源节约型技术创新工程

重点为食品发酵制造业降低粮食消耗工程;粮食非淀粉部分综合利用工程;开发和利用纤维质类原料工程;生物质利用工程等。

①利用高新生物催化剂、高新分离技术进行玉米深加工的创新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

——将原用的玉米预处理的湿法改为干法,将玉米脱胚得到低脂玉米粉,基本不产生污水,既节水又增加了原料的利用率;

——利用膜分离技术和色谱分离对结晶葡萄糖母液色进行分离,色谱收率可达到90%,葡萄糖母液回用于生产,实现无母液的结晶葡萄糖生产封闭循环;

——利用色谱分离法对低纯度麦芽糖醇浆(50%~55%)分离,可获纯度90%~95%麦芽糖醇浆,用于生产结晶麦芽糖醇,获得率提高20%~30%;

——利用膜过滤糖化液:取代传统的压滤机,回收淀粉含有蛋白质,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成品质量。

——淀粉生产的废水,用膜分离回收蛋白和低聚糖后,生产用水回用。废水经过处理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玉米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玉米皮制结晶木糖和纤维油;副产玉米皮可提取木糖和有降血脂功效纤维油;玉米胚芽提取胚芽蛋白,胚芽含蛋白质18%~20%,是全价蛋白,营养价值高;玉米蛋白粉提取醇溶蛋白,制可食包装膜;蛋白粉黄色素中可提取护眼玉米黄素Zeaxanthin和叶黄素Lutein。

——玉米浸泡水的利用:玉米浸泡水含有较高的蛋白质,是生产饲料酵母好原料,理想的鱼粉替代物。

推广范围:玉米为原料的淀粉、淀粉糖和用淀粉糖化液发酵制有机酸、氨基酸等行业。

实施途径:行业牵头组织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技术委员会;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按产品和技术分类,由行业五年内建8~10个玉米深加工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②模拟移动床分离技术在糖醇行业中的开发应用

关键技术:模拟移动床色谱(Simulating Moving Bed)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通用石油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连续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运行成本低的优点。模拟移动床分离效率较一般层析高出许多。适合同分异构体,是分离提纯手性药物及生物药物、制备高纯度产品的理想工具。

模拟移动床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高效是指其分离效率高,能够分离其它方法无法实现分离的两种物质,节能是指其运行成本低。

应用范围:主要在木糖醇行业中推广应用,还可应于山梨醇、甘露醇、结晶麦芽糖醇等糖醇行业,应用领域较广。

实施效益:在木糖醇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后可以大大提高木糖醇的总收率,使得木糖醇对玉米芯的收率提高9%左右,吨木糖醇玉米芯消耗从9吨降低到7.5吨以下。该项技术在糖醇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后,对提高我国整个糖醇行业的技术水平,降低生产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2)开发新原料生产高技术含量的发酵制品

关键技术:

——利用新型生物催化剂开发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纤维原料生产生物能源,如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

——利用新型生物催化剂开发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纤维原玉米水解糖生产高活性干酵母的工艺;

——开发适合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高糖活性干酵母生产工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选育高活性酵母菌种,耐冷冻酵母与冷冻面团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采用细胞融合遗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诱变技术选育出适合玉米淀粉水解糖生产高活性干酵母的专用菌种,进行适宜玉米淀粉水解糖生产高活性干酵母发酵工艺和干燥工艺研究,最终实现在大生产中利用100%玉米淀粉水解糖生产高活性干酵母的目标。

实施途径:由发酵协会酵母分会牵头组织产学研的创新领导小组,实施关键技术的开发个应用;在3~5年内建设3~5个发酵废物生产沼气、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示范企业;食品用酵母和饲料酵母,在3年内建3~5酵母生产利用粮食原料的创新示范企业。

3)发酵行业废水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创新工程

关键技术:发酵废水治理和装备;废物厌氧发酵沼气利用工程和装备;废物制造有机肥作肥料;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工程等。

①氨基酸(味精、赖氨酸为主)废水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创新工程氨基酸是生物技术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发展很快,目前全球有22种氨基酸能工业化生产,其总产量约300万吨,产值约50亿美元。我国氨基酸产量占全球产量二分之一,其中谷氨酸和赖氨酸产量最大,占到氨基酸总产量70%左右。2005年谷氨酸钠(味精)产量136万吨,产值136亿元,处于世界第一位;赖氨酸产量30万吨,产值约45亿元。生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综合利用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清洁生产水平不高,同行之间差别大。80%的企业废水都进行了治理,但多数仍是末端治理,有的治理路线存在废气二次污染;有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排出的废水氨氮超标等。建议国家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努力联合攻关。

关键技术:

——应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航天搭载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选育适合不同原料的高产酸,高转化率的氨基酸菌种,减少废水和废物的产生;

——根据氨基酸生产菌种的特点和代谢产物的要求,研究先进有效手段的控段和技术并选择耗能低的发酵装备,提高发酵效率,降低粮食的消耗;

——高浓度有机废水浓缩、喷浆、造粒、干燥生产有机生物肥的过程中废气二次污染处理技术,使味精生产的废物得到综合利用;

——研究采用膜分离、多效蒸发、连续等先进工艺处理废水,降低氨氮排放量的处理技术;

——热电联产回收热源降低能耗关键技术;过程水的回收利用降低水耗的处理技术。

推广范围:以上关键技术可以在全国味精生产企业以及用细菌法生产的氨基酸领域推广。

实施效益:(以味精为例)2005年味精产量136万吨,年平均用粮360万吨,用水1.9亿m3,用煤254万吨、用电13.6kwh。关键技术实施后,增加的经济效益:(以每吨味精消耗计)粮耗从2.7吨降至2.3吨,可节约粮食54万吨;水耗从140吨降至80吨,可节约水0.8亿吨;煤耗从1.87吨降至1.13吨,可节约标煤100万吨;电耗从1000kwh降至700kwh,可节约电4亿kwh。

②有机酸(柠檬酸为主)废水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创新工程

我国是柠檬酸生产大国,年产柠檬酸65万吨,占世界产量的1/3,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与其它发酵行业相同,柠檬酸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和废物。

从2000年开始,柠檬酸行业认真执行国家5部委的治理污染的文件,认真对废物进行处理,每年由协会组织专家组对各企业进行环保检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再生资源的利用取得了重大进展。绝大部分企业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目前,全行业废水排放COD总降解率达95%以上。废水处理工艺渐趋成熟,各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厌氧——好氧生化处理,辅之以调节、沉淀、絮凝、过滤等工序。处理设施不断更新换代。厌氧反应器大多采用IC或EGSB等新一代的设备,有机负荷可达20kg/m3.d以上。好氧装置普遍采用活性污泥法,陈旧的设

施逐渐被淘汰。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计算机应用已相当普遍。

厌氧产生的沼气的利用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沼气的利用中,有的用于溴化锂制冷、余热锅炉,有的引入锅炉燃烧,有6家厂采用了沼气发电项目。据企业核算,每生产1吨柠檬酸排出的有机废水,经厌氧反应,所产沼气可发电220kwh以上。除了用于处理站的运行外,还可用于生产线的用电。也就是说,可降低柠檬酸单位电耗约200kwh。发电后的尾气仍高达500℃以上,可以利用余热锅炉,溴化锂中央空调或用于热风炉干燥菌渣。厌氧反应器所产的颗粒污泥,作为高活性的菌种,也有很好的收益。一个5万吨级的柠檬酸厂,仅厌氧污泥的收入,每年可在200万元以上。

关键技术:

——继续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柠檬酸废物治理技术和装备,包括采用离子色谱和离子吸附的高新技术从发酵液中提取柠檬酸等工艺;

——完善废水生产沼气的技术和应用等。

推广范围和实施效益:在发酵行业有高浓度有机废水产出的行业、企业均具有推广价值,并可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4)高活性酵母生产污染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①关键技术

——利用清洁生产工艺和现代化废物处理方法,发酵废物制作有机肥开发和应用;

——废物厌氧发酵沼气利用;

——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减少酵母废水的产生和排放,使每1吨产品COD排量减少90%,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废水的处理费用。

②实施途径

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 篇6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指的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清洁生产为经济形态,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在把社会经济的全部活动都纳入到一定规律的基础上,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趋势, 是对“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它通过再生循环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尽可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最终促进企业资源永续利用, 从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转变煤炭企业发展方式, 对于煤炭产业而言, 逐步放弃传统的生产和销售运营模式, 依托矿区资源, 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煤炭开采技术, 建立煤矸石发电、水泥生产等不断循环再利用的工业, 这样就可以加大煤炭的回采率, 使废料及多余的物料能够多次回收再利用, 从而扩大了产业的范围。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出煤炭产业的相对优势, 促使煤炭企业的产业主体多元化和安全生产自动化, 实现煤炭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轻环境的污染

据数据分析, 我国的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如果能提高百分之一, 每年废弃物排放就能够减少一千万吨左右。煤炭利用率如果能够达到世界的较先进水平, 二氧化硫每年的排放就可以减少约四百万吨。所以, 推行煤炭清洁生产, 加大发展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力度, 就能够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降低经济和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相对需求。

(二)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资源缺乏的矛盾

煤炭消费支撑了我国能源支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 GDP总量翻了两番。到贰零贰零年, GDP总量根据国家规划还要再翻两番, 因此, 如何保障能源的有效供给, 是实现这一规划是我国面临的难题。如果继续采用煤炭大量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 是难以实现继续发展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为此, 为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减轻社会经济增长给资源供给带来的压力, 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一些国有矿山建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目前已有有三分之二正在步人“老年期”。因为资源的日益枯竭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给煤炭业带来的主要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导致这一情况是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低下造成的, 比如我国出现的四万矿工下农村的诸多社会问题。因此, 煤炭企业要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必须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

三、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原因

煤炭资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中占据着较高的比例,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中仍会保持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但目前很多煤炭企业不重视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 经营者往往只重视短期利益, 不做长远的规划管理, 加上政府在监管上监督不力, 以及在技术支持的投入上也不够重视, 使得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竞争不断加剧, 从而导致企业为实现更大的利益, 表现为大量生产、消费、废弃, 出现以单纯靠提高产量的粗放型经济模式。长此以往, 这种生产方式会导致煤炭资源枯竭, 次级资源、伴生资源不能被充分的利用被而当做废弃品处理掉, 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后备储量有限, 这样也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污染了环境。比如地质灾害、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等由于长年开采, 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 很多固体废物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矿区的生产和周边居民生活。还有比较严重的可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地面塌陷、沉降都是煤炭的开掘导致, 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结构, 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如果煤炭没有得到专业的处理, 所加工产生的污水就可能被排放到江河水流之中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排除的甲烷废气等也会加剧温室效应, 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煤炭企业培育扶持的发展资金不足。煤炭企业市场的开拓周期也十分长, 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的提高只依靠煤炭企业的自身积累发展循环经济是不行的, 循环经济的项目需要很大的资金投资。二是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十分落后。由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不足, 我国的大部分煤炭企业还处于传统的发展模式, 资源节约水平低。大部分煤炭企业缺乏对环保产业的重视, 都是片面地追求产量以及经济效益, 而且没有循环经济系统观点的支持, 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三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在落实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 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没有有效的奖励政策支持, 所以煤炭企业在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上就很难向前推进。

四、煤炭企业推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 转变观念, 更新思路, 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是观念上的更新。煤炭企业经营者要想使企业长久的发展, 首先要认清我国严峻的资源短缺形势, 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转变只图眼前利益的错误观念, 加强资源紧张和生态破坏的忧患意识, 通过制定循环利用煤炭资源的相关政策, 鼓励员反映各种资源利用不到位的情况。二是利用自身的优势。煤炭企业要善于发现企业的长处, 不要只看到自身的不足。煤炭行业是循环产业链的起点, 作为一种开发资源的行业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和先决条件。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伴生资源和次资源, 在煤炭的开采和生产上, 开发各种新产品, 为企业创收更多的效益,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争取良好的社会声誉。煤炭经营者应注重企业品牌的打造, 因为品牌是一个企业赖以长期发展的有力支柱。企业只有树立的环保信誉形象, 利用广泛的品牌力量和社会公信度来壮大企业, 才能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业绩和表率, 促进企业的高层次发展。

(二) 促进科技研发, 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煤炭企业要在技术方面进入深入的研究, 来有效的清洁产余废弃物, 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技术的支持, 通过进外来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聘请和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 不断探索煤炭绿色技术和清洁技术的开发, 并鼓励在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上的创新和专利保护。此外还要设立节能计量、环境能源检测机构, 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 更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 并设立专业的部门负责管理企业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专项工作。大力发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的处理, 提高企业和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 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引导

在资源循环利用上, 政府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给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积极的扶持, 运用适当的财政补贴等手段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 降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耗费,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投资政策、技术政策上出台优惠政策, 给煤炭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保护方面, 政府的监督可以直接促进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政府要利用相关的法律政策, 加强对煤炭行业的安全监察, 建立对煤炭企业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严格把关, 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负责。政府还要提供讲座和培训的机会, 对煤炭企业要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倡导生态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观, 杜绝煤炭资源的浪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课题组.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01)

[2]李敏.试析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科技博览2010 (32)

露天煤矿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露天煤矿 循环经济 优势 阻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089-01

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为我国露天煤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露天煤矿在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思想观念、具体实用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露天煤矿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不断克服其发展的阻碍因素,积极探索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全面推进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1 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摒弃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煤炭资源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对于促进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煤炭资源储量有限,煤炭的回采率低,如果不注重其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露天煤矿循环经济建设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经济模式,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目前,我国煤炭资源的利用存在诸多的问题,煤炭产出率、利用效率、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相对较低,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露天煤矿缺乏对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煤炭开采浪费现象严重,采厚弃薄、采易弃难,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重煤炭产量、轻环境保护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露天煤矿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力度势在必行。

2 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2.1 优势

露天煤矿拥有相对自主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权,为其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基础。同时,国家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保障。另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人力、场地、基础设施等优势,为露天煤矿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 制约因素

2.2.1 观念障碍、效益障碍及技术障碍

露天煤炭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其主要采用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的两高一低煤炭开发利用模式,忽视社会生态效益,以上观念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部分露天煤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的再生资源产品成本和价格高于初始资源产品,导致其效益低下。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面临技术障碍,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等都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2.2 露天开采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露天开采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露天煤矿进行煤炭开采时需把煤层上覆盖的表土和岩層剥离,露天矿大多采用外排土场方式开采,因此大大破坏了土地资源。同时露天采煤形成的凹坑,间接加速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另外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如煤矸石等堆积于地表,不仅占压土地且污染土地。(2)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环:煤炭开采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外排矿井水,这些外排矿井水含有大量的污染物,既浪费水资源,又对矿区周围的水环境造成污染。另外矿井水被大量的抽排使矿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造成土地贫瘠、植被退化、矿区水土流失加剧,潜在经济损失巨大。(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矸石、煤炭自燃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对矿区和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2.3 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2.3.1 矿区土地复垦

露天矿采空区和排土场所占面积大,因此应针对其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复垦方式,加强对土壤改良,使其转变为农业耕地或林牧业用地,注重其生态效益。如针对干涸、覆盖物薄的矿场,可将其作为垃圾填埋场;针对排水不良、积水较深的露天矿,建议不做回填处理,可将其建成人工湖;针对覆盖层厚的矿场,可以边开采边复垦。

2.3.2 优化废弃物的处理

露天煤矿废弃物的排放,对于矿区的生态环境影响恶劣,因此为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对于煤矿的开采可以采用分区开采或多种工艺混合开采的方式,尽量采取内排方式,有效降低外排土场的占地量;同时可综合分析边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运用综合控制技术,提高实际边坡角,这样有利于减少大量剥离物;在废弃物外排时,为减少其对土地及大气环境的污染,可将矸石和有污染的剥离物排弃于排土场的底部,用黄土进行包埋和压实。

2.3.3 优化地下水处理

矿区应加强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的处理,应用科学的保水开采技术,充分考虑矿区的地质条件,尝试采用帷幕堵水方法或帷幕堵水、降水孔疏干相结合的方法,清污分流、分质分流等措施,减少污水的排放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3.4 节能、降耗及综合开发利用

露天煤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火工材料、油品等,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矿区大力推广节能装备、节能工艺与技术,减少生产能源过程中的各种消耗,走环境无害化技术模式,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复垦与污染技术等,如煤矸石、伴生矿物其用途广泛,可作为发电和生产建筑材料。

2.3.5 促进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露天煤矿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把煤矿的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构建以煤为基础的多联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对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力度,大力发展煤电、煤电铝、煤化工、煤建材、煤焦油、煤气化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煤为本,发展替代产业,推进产业升级。

露天煤矿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露天煤矿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和新型的节约观,加强对发展煤矿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在煤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促进煤炭开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和谐统一,积极探索和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发展对策,从而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绿色现代化露天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润涛.露天煤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

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 篇8

---对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近期,市发改委组织有关人员对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考察学习。

鹤壁市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区面积38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人。鹤壁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等30多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基础,其中资源型工业、先进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以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四大行业为优势产业。

2004年,鹤壁市生产总值156亿元,同比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亿元,增长3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9.1亿元,增长46.8%。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与我市有许多相近之处。

一、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鹤壁市循环经济工作从2004年开始起步,当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级初审,正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根据规划,鹤壁市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即以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为先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效益为中心,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依据总体思路,以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城市、产业、行业、园区到企业不同层面,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框架。

(一)打造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

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即依托老区大力发展煤、电、水泥、金属镁等产业,建立资源型产业基地;依托两县大力发展种、养、加工循环产业链,建立优质食品加工基地;依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生物制药、汽车配件等环保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建设全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为方向,拉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

在煤炭的综合利用方面,重点发展了煤—精煤—煤化工、煤和矸石—发电—新型建材、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利用年产1000万吨原煤资源,建设综合利用热电联供、煤矸石烧结砖、矿井水综合利用、瓦斯发电、甲醇生产等项目。

在电力生产及转化方面,对电力项目产生的大量粉煤灰、废水、废气和余热实行循环综合利用,重点发展了粉煤灰—水泥、粉煤灰—建材、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等产业链。脱硫后伴生的硫酸钙和亚硫酸钙,一部分用于生产水泥,另一部分用于建筑材料,生产高品质石膏。

在水泥生产及综合利用方面,以同力水泥公司为龙头,发展废气余热发电等项目,初步形成了水泥余热一发电、粉煤灰一水泥循环链。目前,同力水泥公司一期、二期年消耗电厂粉煤灰19万多吨。

在金属镁冶炼及深加工方面,打造金属镁一废渣一建材产业链条。金属镁冶炼全部实行新型水煤浆冶炼法,在国内尚属首例,达到了煤的100%燃烧,能源综合利用率比原来提高2倍,生产效率提高30%,每吨镁的生产成本降低2500元左右,能耗和环保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水煤浆冶炼法全部使用工业废水,充分利用了废弃物。金属镁煅烧过程中的余热直接用于发电,每吨产品可节约电费720元。

在食品加工方面,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一废物回收利用—有机肥和其他工业原料等产业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一是对动物下角料进行综合利用,生产蛋白质饲料。二是对动物粪便进行综合利用,生产沼气、复合有机肥。三是对玉米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在收割玉米时对秸秆同时进行叶、秆分离和初步加工,将玉米叶制成干燥叶片砖,是牛、羊的上等饲料,把玉米秆皮与秆芯分离,分别是上等的造纸原料和提取低聚木糖的医药化工原料。

目前,这五大循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建设生态城市

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突出了规划的龙头地位,科学规划了工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和休闲娱乐区,并且严格按功能分区摆放项目。抓好城市绿化,采用开敞通透的手法,以草坪为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导,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体,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城市绿地面积56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0%。

一是大力开展生活垃圾、特种废物和城市中水的回收利用,提高社会资源再生利用率。二是加强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开发和新产品推广,着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三是在城区逐步取消小锅炉,增加集中供热覆盖面。四是强力推进“禁实”工作,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节能建筑。五是把淇河开发、保护和新区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沿淇绿化、淇河新区段开发和引水入市工程。

(三)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和养殖以及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牲畜粪便—–沼气与渣—–肥料”产业链,形成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继续建造淇河森林公园和防护林带,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林业生态市”。积极发展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业,开展林下养殖业、采集业、种植业的多种经营,拉长产业链,开展木材精深加工,使有限的木材资源由原料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超前谋划。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正职任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没有领导的重视,鹤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不可能这么快。

(二)借用外脑,高起点规划。围绕“一个核心,二个转型,三大基地,五大产业循环链”,聘请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聘请中国科技促进中心有关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又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评估,高起点规划。

(三)政策保障,措施得力。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有关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市政府出台了《淇河开发保护管理办法》、《鹤壁市淇河水资源保护暂行管理规定》、《鹤壁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污染严重金属镁、化工助剂生产企业专项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排污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和循环经济链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给予支持。

(四)注重效益,项目先行。发展循环经济落脚点是项目,做到建成一批、开工一批、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策划了100多个项目,筛选近50多个具有鹤壁特色的循环经济项目,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项目上谋划储备了一批。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筛选保留了50多个项目,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

三、对加快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我市和鹤壁市相似,也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工业以重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主,其中重工业占工业比重的90%,原材料工业占工业比重的86%,这种工业结构决定了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特点。目前全市冶炼企业每年排放的冶炼废渣40多万吨,火力发电企业每年排放的粉煤灰10多万吨(待在建火电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每年将排放粉煤灰400多万吨),煤炭企业每年排放的煤矸石40多万吨,化工企业每年排放的化工废渣50多万吨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地、煤炭、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以煤炭资源及其相关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将日益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不断增大。为增强资源支持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承载力,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

目前,鹤壁市实施循环经济工作走在了前面,也为我市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和启示:

(一)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境,是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济源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市”的重要战略,围绕建设四大基地(电力工业基地、铅锌生产基地、煤化工基地、建材基地),以关键链接技术和链接项目的开发引进为先导,以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发展机制和框架,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大做文章,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快速发展,构建节能高效、环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一条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益的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要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在全市开展循环经济推广工作。以豫光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为契机,推动其它行业走循环经济之路,把铅锌、煤化工、电力、农业作为我市循环经济的重点,在铅锌行业,以铅――蓄电池――电动车――废旧回收――铅为循环模式,在煤化工行业,以煤――焦炭――煤气――焦油化工产品为循环模式,在电力行业,以煤—电(能源)—渣—建材产品为循环模式,在农业领域,以农业――畜牧――饲料――肥料――农业为循环模式,大力发展我市的循环经济。

(二)科学编制规划。一是结合我市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等实际,科学编制《济源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我市循环经济工作。二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贯穿于各行业的专题规划之中,贯穿于各单位、各部门的“十一五”计划及计划之中。

(三)尽快出台有关政策。一是抓紧制定我市铅锌行业、煤化工行业、建材行业、电力行业等重点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二是加强对循环经济研究,尽快出台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三是认真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要求,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从制度上、机制上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观看日全食五年级作文下一篇:民主评议自我总结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