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精选12篇)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1
发展循环经济,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从枝江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看, 今后一段时期, 我们必须把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 大力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发展模式, 倾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培植市场主体, 推动企业发展生态化
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主体。要把培育生态型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和基础, 强化扶持, 扩大规模, 做大做强生态骨干企业。
一是狠抓招商引资,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立足我市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 重点引进上下游产品项目, 不断延伸产业链, 倾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工业基地。围绕食品酿造业的扩张, 以枝江酒业、华润啤酒、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龙头, 发展引进包装印刷、玻璃瓶艺、瓶盖制造、物流运输等产业, 重点引进畜牧水产加工龙头企业, 协调服务华润啤酒三期工程建设;围绕纺织产业的发展, 以香港奥美、香港稳健、浙江旺家为龙头, 发展配套棉花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及医用卫材、服装加工等产业, 重点联系引进国内知名的、技术化程度高的精梳棉纺项目, 协调服务奥美高新医用敷料项目建设;围绕化工业的壮大, 以中石化湖北分公司、三宁、开元化工为龙头, 重点联系引进碳乙化工产业项目和医药中间体项目, 协调服务浙江医药、山水树脂等项目建设。
二是加快技改升级, 增强清洁生产能力。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推广应用生态工艺技术和设备, 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推动企业向生态化转型。要切实加强政策扶持, 对枝江酒业、华润啤酒、迅达科技、三宁化工、开元化工等重点骨干企业分别制订“生态转型”政策, 实行“因企制宜、一企一策”, 提供“零距离”服务, 优先解决生态转型过程中用电、资金、用地等方面的难题。要加快企业技改步伐, 着力支持枝江酒业罐装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工程、三宁公司“4030”工程 (40万吨尿素、30万吨氨醇) 、开元公司5000吨对苯二酚资源综合利用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程, 加快推进中石化湖北化肥厂、奥美纺织、南辉电子、鸿新食品等重点企业生态技术改造。力争到2011年, 全市骨干企业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计, 出口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创建省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3家以上, 建成一批生态循环型企业。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究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 建立财政性自主创新投入稳定机制, 协调和督促企业落实技术开发经费,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以引进联合为重点加快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集中力量扶持枝江酒业、三宁化工、开元化工等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力争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加快实施大学生回归工程, 大力引进、培养、储备一批领军型科技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酿酒、化工、机械制造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 全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团队。认真组织实施《枝江市质量振兴和品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引导企业由做产品向创品牌转变, 重点支持枝江酒业、中石化湖北化肥、三宁化工等骨干企业产品争创国家级名牌, 引导化工、电子、纺织卫材等新兴企业申报省优 (部优) 及行业协会评定品牌, 力争培育3~5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
二、构筑示范基地, 促进产业聚集园区化
工业园区是企业聚集的洼地, 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台。要把园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载体, 严把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关口, 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
一是高起点规划园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生态园区生产加工、三废处理和生活服务总体规划及道路、绿化等专项规划, 重点制定完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引导枝江经济开发区、安福寺工业园加快建设和发展, 以园内骨干企业为龙头, 积极引进建设配套互补型的企业和项目, 实现企业间产品的链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构建生态工业链。枝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酿造、电子材料、精细化工、民用炊具、家俱、纺织等产业;安福寺工业园重点发展果蔬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努力将枝江经济开发区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化工业区, 将安福寺工业园打造成湖北重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示范工业园区。
二是高标准建设园区。在园区建设投入上, 要按照小配套一次到位、大配套项目跟进的原则, 在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500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 进一步采取向上争取、业主投资、滚动开发等措施, 统筹利用各方资金,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 不断提高园区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在园区建设思路上, 要着眼于“大”, 加大投入, 扩大规模;致力于“快”,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 确保分步实施动作快, 配套建设进度快, 引进项目入园快, 筹措资金速度快;立足于“严”, 严把建设质量关, 投资强度关, 项目环评关, 重点建设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提高园区的配套能力。
三是高效能管理园区。着力提高开发区管委会对生态园区的管理效能, 推进行政提速, 集中精力抓管理、搞服务, 化解企业发展难题。针对用地难, 建立土地收储制度, 加强分散厂区的改造和零星用地的整合, 及时储备工业用地, 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业主建设标准化厂房, 实现集约、节约用地;针对融资难, 加强与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联系, 与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联动, 鼓励市内金融机构为园区企业发放贷款;针对环境保护难, 切实加强环境监察, 推进三宁、助力等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针对安全生产难, 定期组织开展园区内企业安全、消防安全、船舶安全、危化品安全生产大检查, 不定期对园区内民营企业、加油站点、锅炉压力容器等重点部位进行抽查, 加强隐患整改, 确保良好的安全生产态势。
三、发展新兴产业, 实现资源利用效益化
按照再利用、再循环的发展思路, 强化政策引导, 抓好产业对接, 加快发展以垃圾回收利用为主体的新兴产业, 促进资源充分利用。
一是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的基础上, 以废旧金属、玻璃、纸张、橡胶、汽车等废旧物质回收为重点,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 培育壮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 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 发展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的点多面广、服务功能齐全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为垃圾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处理创造条件。
二是推进再生资源加工项目建设。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引进和建设一批再生资源加工项目。重点支持迅达集团湖北再生能源产业园发展, 积极开展沼气能源、农作物秸秆以及太阳能领域新技术转化新产品的研发;加快炜杰塑玻投资1.15亿元的玻璃瓶、航空模型项目建设, 力争年回收利用废旧塑料150吨、废旧玻璃15500吨;支持长松钢厂投资2.1亿元的金属制品项目, 力争年回收利用废旧钢铁30万吨;支持枝江市禾丽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300万元的秸秆加工项目和宜昌智星墙体材料有限公司以废煤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生产项目。
三是推进再生资源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采用生物制肥、中水回用等新工艺、新技术, 加快建设城市、社区、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提高垃圾和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重点建设石宝山垃圾处理场和城区污水处理厂, 加快推进城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 力争按期建成投产, 并达到近期每天3.5万吨、远期每天7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支持宜昌大川水处理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工程, 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责任编辑/梅村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2
编辑:admin 时间:2008-9-8 21:38:00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加快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的始终,着力开发和推广有利于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使资源得到更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所要求的减量化,就是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再利用,就是要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就是要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这些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相关技术开发还比较滞后。新世纪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要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切实将循环经济理念落到实处。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受到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法规建设、生态保护监管与执法工作明显加强,自然生态恢复工作成果显著。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一批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和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雨洪水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等。而这些,也都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应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该生产企业应负责无害化处置。要求公民进一步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与统筹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要促进不同区域的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类产业园区应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新建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措施,确保本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应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回收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等进行综合利用。应支持生产经营者建立产业废物交换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交流产业废物信息。应鼓励和推进废物回收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支持废物回收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及信息交流。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着力提升高技术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在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着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要继续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产学研以及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努力开发包括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在内的各项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集约利用的技术。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相关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措施。要通过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要将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自主创新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列入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对于使用或者生产列入国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鼓励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的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符合产业政策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金融机构应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并积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有关部门应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其上网电价。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 篇3
关键词:资源整合;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T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6-0131-02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所需的重要物质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地增大,大批中小矿业蜂拥而起,外加当时的法律政策不够健全,人民的思想意识比较单薄,有些地方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矿山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矿山无需开采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破坏了矿区的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并且对资源的开采导致了有些地方的资源已变枯竭,随之引发而来的是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翼城县尤以铁矿居多,所以对非煤矿山资源的整合和环境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翼城县位于省境西南,中条、太岳两山之间,翼城总面积为1163 km2,矿藏资源非常丰富,铁矿矿点有12处,储藏量近1亿1。已详查探明的矿藏还有金、银、铜、铅、锡、铝、锌等有色金属和大量的花岗岩、石英石、大理石、白云石、重晶石、硅石、洋坩、朱砂、硫磺等非金属矿藏和含多种稀有元素的矿藏共30余种。
翼城县现有非煤矿山企业93座,其中铁矿38座,石料场21座,重晶石矿l座,砖瓦黏土企业33座。
2存在问题分析
众多的铁矿石开采矿山,为附近及当地的钢铁企业提供了廉价优质的铁矿石原材料,但由于矿山数量多,乱采乱挖事件层出不穷。带来了一系列矿山安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1)矿与矿之间缺乏必要的安全间距,对整体资源没有规划使用,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2)矿山规模小,工艺比较落后,装备简陋,安全生产条件非常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矿山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采矿知识,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不强。由此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不断。
(4)由于小矿山数量多,矿业活动的秩序较为混乱,矿石资源被乱挖乱采,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非煤矿山资源整合
遵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保护资源、治理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公开公正;坚持以大并小:以优并劣;坚持有偿使用、优化配置资源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推进并且强化整合、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模合理规划、以市场化配置为原则进行厂矿分离、以配套政策为后盾顺利推进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
(1)以政府分管领导为主导,担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制定矿山资源整合的原则、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并且在时间上作出了明确要求,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的有序进行。
(2)由国土资源局对翼城县所辖矿区的开发情况和采矿权设置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和考查;根据矿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地貌特征和现有矿山企业采矿权等设置情况,合理划分和设置了新的矿山的采矿权、开采规模和出让年限。
(3)按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的企业均可参加矿山采矿权的竞标,并由符合条件的3家以上企业合资、合作组建独立的矿山开采企业进行开采,矿山企业必须与用矿企业签订供矿协议。
(4)合理地兼顾了各方利益,县财政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鼓励新矿山企业优化开采方法,提升开采效率,合理布置采矿工艺和资源。
4资源整合效果
(1)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矿山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重点整合区域,基本上杜绝了小企业的乱采、乱挖现象。
(2)通过引进和采用先进科学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使整合后的矿产资源开采回采和选矿回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共生、伴生矿产得到了综合开发利用;废石、尾矿等矿业固体废弃物也得到了安全存放和二次开发。
(3)通过对非煤矿山资源整合,强化了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安全监管监察,落实了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对矿山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考试,采用持证上岗,提高了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改善了矿山安全生产装备条件。
发展绿色包装促进循环经济 篇4
1. 包装废弃物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包装废弃物的排放量约占城市固态废弃物重量的1/3, 体积的1/2。我国城市固态废弃物所占比重是其重量的15%, 体积的25%。
2. 包装废弃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自然资源的损耗
随着包装工业的日益规模化, 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被广泛应用, 手提塑料袋、一次性泡沫饭盒等材料一旦被人们随手丢弃之后, 就形成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垃圾。铁路、公路、街头巷尾的“白色污染”十分严重,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现在全世界呼吸道疾病的高患病率与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有着很大的关系。包装废弃物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损耗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据美国中西部研究所对1958——1966年期间包装工业情况作了一份审慎的报告记载, 按美国当时人口每人每年消耗的包装材料由1958年的183kg增加到1966年的238kg, 耗费美国公众250亿美元, 占当时全国总产值的3.4%。1966年23503吨包装材料中大约90%是扔掉的固体包装废弃物、垃圾, 其中包装纸占42%。若每吨废纸重新利用, 可抵17棵用于造纸原料的树木。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包装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学者们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 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 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 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所谓两高一低) 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 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因此,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 (称为3R原则) , 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 减量化或减物质化的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人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和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 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资源化或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 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绿色包装是循环经济在包装领域的运用, 所以绿色包装是以3R原则展开和延伸。绿色包装应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 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清洁生产”要求。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减量、避免废弃物产生, 易回收复用, 再循环利用, 可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内容。绿色包装的宗旨是以不污染环境, 保证人体健康为前提, 以充分利用再生资源, 节约自然资源, 降低能源消耗为发展方向, 以造福人类千秋万代为目的,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包装, 不仅产品是绿色的, 废弃物也应该是绿色的。作为废弃物也不污染环境, 可以回收利用或回复自然。
三、我国绿色包装现状
由于出口商品必须采用绿色包装和国内环保事业的兴起, 政府的支持, 我国的绿色包装产业快速发展。环保包装材料的使用越来越多, 市场占有率逐渐上升, 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部分产品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好的销路, 绿色包装产业的市场在不断扩大。然而,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绿色包装产业还远远落后, 发展的速度也不够快。
1. 绿色包装概念模糊
在许多人心目中, 绿色包装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包装产品的绿化, 错误地将使用易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产品视为绿色包装, 而不问包装产品的生产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也不问包装产品在使用后是否能再利用。如将纸包装一律视为绿色包装, 将塑料包装则置于绿色包装的对立面, 甚至认为聚乙烯有毒, 应全面实行以纸代塑等。其实应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例如, 对纸包装回收处理不当就不符合绿色包装的要求, 而塑料包装如果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处理就应该被提倡。塑料具有其他包装材料无法替代的优点, 全面禁止塑料会造成更大的污染。我国森林资源有限, 造纸引起的污染问题也很难控制, 所以全面实行以纸代塑既不现实, 也不环保。
2. 绿色包装发展失衡
不同企业实行绿色包装的时间不同步。最早实行绿色包装的都是出口型企业, 这类企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对绿色包装了解较早, 迅速调整了企业在包装上的战略;而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则对绿色包装的反应较为迟缓, 近几年才开始涉足绿色包装。另外, 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的地区绿色包装发展迅速, 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包装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宣传, 发展缓慢。在对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上, 各地政策和法律也不一致, 造成包装污染向经济不发达地区转移。
3. 资金、技术投入不足
绿色包装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 我国由于对绿色包装新技术的投入和研究不足, 虽在部分产品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但整体的技术水平仍然是落后。另外在绿色包装方面人才奇缺, 尤其是管理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绿色包装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如何发展绿色包装
1. 以清洁生产为理念, 开发、生产新的绿色包装材料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清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 实现生产过程污染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绿色包装的清洁生产, 要求生产者在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 资源化的经济活动行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为原则, 使包装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 倡导绿色消费, 营造绿色包装良好的市场氛围
绿色消费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消费行为规范,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 有72%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 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有54%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 还有38%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往往要依赖绿色标志来引导, 绿色标志在国际标准中叫做“环保标志”, WTO规则显示, 凡是获得“环保标志”的产品方可进人国际市场, 如欧盟市场的产品包装须有环保标志。在绿色消费潮流的推动下, 人们在选购商品时将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 包装是否精美, 而是更关心商品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包装上是否有“绿色包装标志”。消费者购买带有“绿色包装标志”的商品, 会为自己对环保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感到荣幸。由于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需求比较旺盛, 因此商品的生产厂家从自身利益出发, 也将不得不把商品包装的环保因素考虑进来, 主动采用绿色环保包装, 实行绿色营销, 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促进商品的销售。
3. 加强回收与再利用, 实现包装废弃物的生态化循环
循环经济实行“谁污染, 谁付费”和“谁治理, 谁收益”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针, 让污染者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使其不得不实施清洁生产。一是征收垃圾税。循环经济最直接的刺激措施是根据所倒垃圾的数量进行收费。美国有200多个城市征收垃圾税, 不少欧洲国家都采用垃圾收费政策, 但同时又积极鼓励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在居民区和公共场所都设有专门的回收箱, 便于人们把包装废弃物投入, 将包装废弃物投入回收箱是免费的, 若当作垃圾投入垃圾袋则要付费。二是征收包装税。国家可对包装废弃物会造成环境影响的产品收取包装税。这种做法提高了那些包装废弃物需要特别处理或不易回收的商品的成本价格, 相对降低了那些使用易于再生利用包装的产品的价格。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激励, 迫使产品生产者从设计生产的最初环节, 就考虑包装使用后能否易于回收, 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三是收取包装押金。对于一些易于直接重复使用的包装, 可采用包装押金制。销售商向生产商交付押金, 而顾客向销售商交付押金, 以经济利益驱动包装废弃物回收。
4.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绿色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
绿色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国家出台良好的政策支持。建议实施以下的产业政策:一是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对被评定为绿色包装制品的生产企业, 对其被认定的绿色包装制品, 实行一定期限的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二是在科技部设立专项绿色包装新技术开发基金。三是加快包装立法的步伐。施包装制品强制回收和生产者负责的政策, 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建立地区授权包装回收处理中心, 促进包装循环经济的形成。四是制定出口产品绿色包装的优惠政策。参与绿色包装有关的国际合作, 以应对绿色包装有关的色贸易壁垒纠纷。五是全国的各种媒体应大力宣传绿色包装理念, 设立“绿色包装日”活动。
绿色包装是循环经济中包装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绿色包装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和科技、工业、商业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创造一个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态环境, 只有这样, 循环经济下的包装业才能在小康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构建中有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 2000, (3) .
[2]王润如.从循环经济看绿色包装[J].中国包装业, 2003, (1) .
[3]庚晋, 白杉.“绿色包装”的发展机遇[J].湖南包装, 2004, (1) .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5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 者:王军 WANG Jun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20053(8)分类号:F205关键词:环境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6
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区南部,占地面积4636亩,主要负责朝阳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北京市第一批循环经济园区类试点单位、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园区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引进技术先进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处理设施。园区现已成为环保达标、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园区以及具备环保教育功能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一、园区设施有效运行,确保各项指标达标
循环经济产业园建于2002年,原高安屯地区整体征地拆迁正式揭开了园区建设发展的序幕,至此,朝阳区结束了垃圾无序填坑、简易堆放的历史,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零”的突破。十余年,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餐厨垃圾等无害化处理设施纷纷落户园区,充换电站、物资回收中心等资源利用项目的建设日趋完善。
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家实现全密闭作业的大型垃圾填埋场,投资1.5亿元,总占地面积41.64公顷,总库容量892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于2002年底投入使用。配套设施渗沥液收集利用车间于2005年建成,水质达到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三级限值标准,用于园区绿化及道路降尘。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于2007年投入使用,为园区生产及办公供电、供暖,2012年发电并网,进一步实现了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该厂于2011年2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北京市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也是目前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处理厂。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4.6公顷,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年额定发电量2.2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7万吨标准煤。采用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每年节省160万吨市政供水资源,有效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该设施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8400小时左右的良好工况,2012年被评为《生活垃圾焚烧厂评价标准》3A等级。成为全国各地环保行业学习的标杆。
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400吨,能够处理近400万城市人口产生的餐厨废弃物,极大地解决泔水猪、地沟油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项目采用高温发酵生化处理技术,年处理能力13.2万吨,年产8万吨生化腐植酸,用于有机农业和清洁养殖业,可替代8万吨化肥,年减排二氧化碳达15万吨。
高安屯医疗废物处理厂是当前北京市唯一投入运行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30吨,自2006年3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承担着北京市5000余家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是北京市东部地区电动环卫车辆的集中中转站及动力电池更换中心,集国内所有充换电模式于一站,可服务北京市现有电动环卫车所有车型,同时具备电动大巴车的换装条件,每天能满足400辆纯电动环卫车的充换电需求,年累计换电服务能力可达14.6万次,居全国之首。
二、强化园区功能建设,促进园区持续发展
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提升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水平为重点,实现园区水、电、气、热综合循环利用,提高了园区内各设施之间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
加快推进重点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中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量1800吨,由市、区政府投资建设,采用炉排炉焚烧工艺,利用焚烧余热发电量每年可达2.47亿度,于2013年底开工建设。生物处理中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300吨(其中厨余垃圾200吨,可回收物100吨),针对前端垃圾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工艺,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上网;分选项目规模为日处理100吨,针对垃圾分类可回收物采用人工分选、涡流分选、近红外线分选等工艺,实现资源再利用和再分配。
水资源循环利用。对填埋堆体20多万米进行雨污分流工程,把填埋堆体的雨水输送至雨水收集池集中,用于园区绿化,道路冲刷、降尘等。
电力资源循环利用。为充分利用填埋堆体中的填埋气,先后分四期建设填埋气处理车间,一、二期实现填埋气发电供园区内部使用及供暖供热;三、四期实现并网发电,将绿色电力输送至万家万户。
热力资源循环利用。焚烧厂、餐厨厂、医疗厂等在生产运行进程中都会不断产生余热,园区将计划将这些资源统筹协调、合理开发,实现园区内余热系统的综合利用。
三、提升对外交流力度,彰显示范平台作用
园区作为环境友好型窗口,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垃圾处理知识科普宣传、搭建固废处理环保技术平台,与国内外同行业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园区依托技术和固废处理综合资源优势,承接了大批高校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以来,先后被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列为“教育科研实践基地”。
2009年7月8日,园区垃圾处理设施率先在北京市同行业中实现了对外开放。截至2013年底,园区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3500余人次。2010年被北京市文明委、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列为“绿色旅游”和“垃圾文明一日游”专线。2013年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科普展厅正式落成,为市民了解垃圾处理环保知识、参与垃圾分类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园区建设,英国卫报、法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巴西半岛电视台等国外媒体先后到园区专访;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朝阳在线以及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文汇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对园区深入报道,阿尔吉利亚环境部长、丹麦环境部、澳门环保部、泰国曼谷市议会先后来到园区进行交流。园区综合建设与管理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020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园区也将继续着眼于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低碳运行,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升级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责任编辑:李利)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及制药,发展
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污染消耗在生产过程中, 以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效果。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好选择。化工、制药企业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 用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其必要性。
一、以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及制药企业的发展
(一) 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 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 充分的利用资源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实现对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 延长企业的生产链,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或着无害处理, 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化工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化工及制药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有着共同的必要性:两者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及资本的扩张都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 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代价的。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化工、制药企业大部分发展规模在中小型的范围内, 市场竞争力弱, 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信息化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水平低下。同时, 面对着土地、能源、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压力劳动力及原料成本不断上升, 特别是化工产品的价格受各方面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因此,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 化工及制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举措
(一) 强化化工及制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企业首先要从经营理念上向循环经济上转变, 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主动地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主动编制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 建立循环经济的考核指标体系, 迈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步。
(二) 加强政策支持,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循环经济是以一定技术为依托的系统工程, 基于化工及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让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主动地向循环经济靠拢是不现实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特别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 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另一方面, 引导社会投资, 鼓励金融机构对化工制药企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化工制药企业集团化发展, 将一定区域内的企业进行聚集整合,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最优化, 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因此, 相关部门需要调整政策。打破地域、所有制的限制, 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制, 将化工、制药企业规模化发展以实现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三) 加大技术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是决定其发展循环经济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 要加强对技术的改造与研发, 特别是在循环经济领域内。化工及制药企业要重点对生产过程的技术投入, 以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 实现对废弃物的再利用, 力求生产过程无废弃物或废弃物最少化, 生产的产品绿色无污染等。只有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 多层次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要想搞好循环经济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推进。首先是企业内部的推进, 企业各部门间要相互协调, 联合运作, 将各生产部门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产业链, 实现上一生产部门生产所排放的废弃物自动成为下一部门的生产所需要的原料, 生产最终过程与生产源头连接, 形成良性循环圈, 实现物质能源的循环再利用;其次, 企业之间也要加强协作,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生产链, 不仅能够信息共享、价值共创和物资共享, 还可以共用基础设施, 节约资源。此外, 企业与社会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 比如, 建立废物回收站, 让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连接, 实现整个社会的循环。
(五) 发挥企业自身的力量
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以推进清洁生产, 在技术改造的同时, 重点研发能够将资源能源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产品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新工艺;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材料取代原先使用的材料;将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陈旧设备替换为污染少、噪声低、节约资源的新设备;积极对“三废”进行综合利用, 加强同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之间的合作。化工及制药企业污染严重, 耗水量大, 首先应从生产线的开端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同时加强中间过程的治理及再利用, 最后将无法利用的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化工及制药企业的工艺用水量在百分之七十左右, 针对化工、制药工业的生产特点, 制定相应的节水措施。若通过技术, 减少过程中的用水量或使用无水工艺代替耗水工艺, 用以减少或不用水的目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 在污水技术处理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比如采用的冷却塔循环使用工艺冷却用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水量及废水的排放。
三、化工及制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小企业要在市场上特别是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 就必须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化工、制药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代表, 就拿化工企业来说, 中小企业占99%以上, 而截至2012年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又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 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及服务价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所以,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 扩大就业、提高技术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化工制药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能使其本身获得持续盈利的能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还可以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经验。
四、结语
当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 成为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救命稻草, 那么积极主动的寻求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 成为各企业的当务之急。政府要加强引导,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 努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化工及制药企业作为高耗能、污染重、经济力量又薄弱的中小型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努力调整生产结构,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减低生产成本, 是获得长足发展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克强.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循环经济促进机制[J].党政干部论坛, 2009.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8
一、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效
阜新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发展较快, 特别是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已初步构建。
1. 农业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得力。
阜新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循环型农业为阜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之一, 率先成立了“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编制了《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管理办法 (暂行) 》《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规划。
2. 农业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
阜新已建立起以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为资源的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多个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
一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果显著。到2009年,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L09DJY077) 阶段性成果
全市农作物秸秆青黄贮6.5万窖、秸秆气化站6处、大中型沼气池45座,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阜新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依托阜新荣大颗粒饲料等企业, 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发挥辽宁田园实业等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生产食用菌;三是秸秆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四是秸秆气化可燃气体供给农户。
二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居全省领先水平。阜新“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建设从1990年开始, 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模式户4.5万户, 年综合处理畜禽粪便约72万吨, 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 建设数量及利用率在省内名列前茅, 被评为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
3.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显效。
“十五”以来, 阜新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321.5万亩, 投入造林资金8.6亿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使农民获直接经济效益2.9亿元;实施以林草间作为主, 配以林药、林菌、林烟、林粮间作和林下养鹅等办法, 林地经济开发面积100万亩。彰武县推行的“林草畜一体化”开发模式, 形成了“沙荒地造林——林下杂草养鹅——鹅粪滋养林木”的良性立体循环体系。
4. 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良性格局初现。
阜新以双汇等企业为龙头, 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 建立了养殖业、有机农业发展链条。辽宁田园实业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料, 每年转化秸秆6万吨、畜禽粪10万吨, 生产食用菌菌料10万吨, 年生产褐菇2万吨, 安置农村劳力3200人, 带动15000余户农户致富。阜新振隆土特产开发了南瓜干、南瓜粉、南瓜丝面、南瓜饼干等系列产品, 既提高了企业效益,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成绩, 但也存在着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1. 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阜新地处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水资源相对短缺, 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造成生态退化。阜新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2.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阜新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 而“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在种植业中比重较大。阜新现有耕地的80%左右为中低产田, 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缺乏, 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数量偏低。
3. 农业中介组织作用发挥欠佳。
农业中介组织是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阜新的农业中介组织数量有限、产业覆盖面窄, 尚处于初始阶段, 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阜新有专业生产合作社和专业生产协会285个, 带动农户3万户, 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0%。
4. 农业循环经济支撑体系不完善。
目前,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工作方式等还不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不仅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需要, 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坚持因地制宜, 减少面源污染, 实现“减量化”。
阜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耕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等问题, 特别需要通过“减量化”来解决。“减量化”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一是节水,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二是节药, 减少高毒农药使用量和薄膜残留量;三是节肥, 增施有机肥, 控制化肥量, 提高化肥利用率。
2. 抓住转型契机, 依托农产品加工业, 实现“再利用”。
农产品加工业基地是阜新经济转型中打造的三大基地之一。阜新的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12.7%上升到27.3%, 成为继煤、电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再利用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再利用原则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各类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副产品。因此, 要依托农产品加工业, 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为载体,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畜禽类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实现“再利用”。
3. 推广典型经验,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阜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已经涌现了发展典型, 如“四位一体”生态户模式、彰武半干旱地区的“五峰模式”。五峰镇发展了“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饲养”、“养牛——牛粪——沼气——照明 (燃料) ”、沼肥等良性循环产业链条, 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环境改善。因此, 要积极推广典型经验,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激发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热情。
4. 多方协力,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中介组织服务。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产品销售、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 促进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的有效衔接。二是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性, 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政府财政、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三是技术保障。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使农户得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生态畜禽养殖、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应有的技术指导。
5. 正确定位,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管理能力对经济转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阜新各级政府应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 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二是利用财税杠杆。对环境污染、农药超标、化肥过度使用的可采取限制性政策, 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发展沼气工程的给予鼓励性政策。
摘要:本文在总结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基础上, 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原则、资金、服务、政府等多方面入手, 提出了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转型的建议。
江苏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施行 篇9
《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这是江苏省针对循环经济出台的首部法律条例。
《条例》增加了刚性约束,将一些特别重要的管理制度与项目限批、企业淘汰、政绩考核等挂钩,以形成转型升级倒逼机制,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在法律责任部分设置约谈有关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对相关单位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顿、依法关闭等内容。 一是推行总量控制。 注重江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省情实际, 坚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融合的原则,突出资源总量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控制要求,明确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将总量控制目标合理分解到下一级人民政府、各重点行业或重点企事业单位,新、改、扩、技术改造项目要满足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为资源利用和排放划定总量红线,有利于倒逼社会各主体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二是设定限额标准。 结合江苏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实际,提出严于、高于全国标准的限额规定,明确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资源消耗制定更加严格的限额标准, 并对超出限额标准的企业进行减产、限期技术改造、停产整顿、转产等严厉的规制,为江苏循环经济在全国的引领示范发展提供强力保障;三是加强重点监管。 提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聚焦监管的创新思路,明确对超过国家和省规定总量的能耗、水耗、碳排放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监督管理,并加强能源计量、用水计量的在线监测,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分散监管弊端,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10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 尤其是财税政策, 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建立起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 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 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1.1 财政政策方面
1.1.1 政府采购制度。
为促使循环经济的发展, 鼓励社会大众进行绿色消费, 逐步建立绿色消费观念, 政府应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 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引导企业的生产方向, 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尽快完善《政府采购法》, 对政府所采购的商品列明环保和综合利用的指标, 指导各级政府的采购工作, 确保环保、节能产品能真正落到实处。
1.1.2 财政预算政策。
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的特征, 属于社会的共同需要。在未来预算结构调整和改革中, 政府在每年新增加的财政收入和缩减的其他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预算资金主要投资于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包括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明确回收处理技术路线, 制定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1.1.3 政府补贴。
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最初本大利微, 如一粒纽扣般大小的废电池, 可污染400立方米的水, 而回收和处理没有任何利润可言, 即使由财政一次性投资建厂, 日常运转也需要财政补贴, 否则, 我国每年140亿节的废电池无人来处理。因此, 政府应对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以照顾, 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
1.1.4 设立专项基金。
循环经济是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各个方面与领域, 政府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相关机构的建立, 动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基金经费来源可通过财政专项拨款、资源税费改革的专项利用、社会捐赠等途径来解决。专项基金主要投向于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支持中介服务、鼓励居民循环消费等。
1.2 税收政策方面
1.2.1 完善资源税。
一是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二是改革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三是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 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通过资源价格的调整, 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回收付费制度。
1.2.2 开征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税包括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税目。
1.2.3 调整消费税, 增强环保功能。
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使用。首先, 对过度耗费自然资源的产品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其次, 对消费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产品的行为课以重税, 以抑制环境污染、减缓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度。最后, 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 可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消费税方式, 提高其成本, 通过价格信号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 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
2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财税政策
2.1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为了发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作用, 应该安排必要的财政投资。在未来的公共财政改革中, 预算内投资要改变过去投资范围太宽、包揽太多的格局, 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中逐步退出, 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政府应增加投入, 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由于以上公共设施建设的承建企业经济负担较重, 所以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 既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也可以调动企业建设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2.2 借鉴国外经验, 制定财政补贴措施
目前, 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 通过财政补贴对于相关企业予以支持。我国对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治污的企业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 如利润不上缴、减免税收、先征后返等, 但对相关企业的鼓励与支持效果甚微。而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 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因为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最初往往本大利微, 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照顾, 例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 通过政府面向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 可以大幅度地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引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2.3 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
政府采购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政府应把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等特定政策目标纳入政府采购的通盘考虑。政府可制定相关的采购政策来促使市场鼓励再循环利用。政府在其需要采购的众多商品和劳务中应优先选择循环经济产业的产品, 促进循环经济产业产品的消费, 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 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
2.4 调整税制结构, 完善现有税收体系
2.4.1 开征燃油税。
燃油税对循环经济的建立, 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不同能耗的燃油或燃气, 规定不同的税额予以征收, 鼓励大家节约资源, 减少消耗。
2.4.2 开征环境保护税。
借鉴国际经验, 开征环境保护税。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 引导企业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 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 对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4.3 调整增值税。
采用“消费型”增值税。目前我们国家除了东北地区以外其余的地区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大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从而抑制了企业投资发展循环经济设备的积极性。为促进企业购置除尘、污水处理和提高利用效率的环保设备, 需要增加企业对这些设备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
2.4.4 调整所得税。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税制改革;循环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22-03
循环经济自产生以来,就因其独特的魅力备受青睐并迅猛发展。德、日、美等发达国家实践已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注重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种手段。而作为一个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循环经济又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因此,政府必然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其调控和推动作用。税收政策是各国政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无法替代的政策工具。因此,笔者建议,在我国循环经济理论滞后于实践、税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极不理想及财政收入总量较为乐观的背景下,应以当前的财税体制改革为契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一、循环经济视阈下的现行税收政策及问题
税收是国家实施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上无疑有着特殊而无法替代的功能。“循环经济”一词在我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所以一直没有名义上的循环经济税收政策。但这并不是说税收政策一直没有介入循环经济发展,相反,我国税收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在事实上支持和激励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和成果转让等方面给予了税收优惠和激励;对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税收限制等。
首先,从总体看,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客观上支持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有一定成效的。尤其是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在减轻或消除污染,促使废旧物资的有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更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是零星的、极不系统的,甚至是不自觉的,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引导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仍存在很大不足。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和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税种。同时,现行税制中为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比较单一,主要是减税和免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税收抵免、延期纳税等国际上通用的税收优惠方式在我国税制中基本没有。
其次,从具体税种看,我国现行税制中涉及循环经济方面的税种很少,仅在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中予以体现。而在这仅有的几个税种中,也只是以零散的条文予以规定,优惠范围十分有限,而且实际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无疑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目标取向。那么,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中究竟税收政策取向应该如何呢?显然,仅仅依靠单个税种是不可能实现税收对循环经济的有效调节。只有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原则,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使之作用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产生、消费等各个环节,才能对循环经济实施全面、有效地调节。这一税收体系要从奖限两方面促进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绿色消费、废弃物再生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为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法律依据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为了建立循环社会,日本于2000年前后颁布了八项新的重要法规。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基本法,即《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2000年6月公布);第二层是综合性法律,即《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1991年公布,2000年第三次修订)和《废弃物处理法》(1970年公布,2000年第十二次修订);第三层是专项法规,即《容器包装物循环法》(2000年第五次修订)、《家电循环法》(1998年公布,2000年第二次修订)、《食品循环法》(2000年公布)、《建筑材料循环法》及《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构成了日本循环社会的法律体系。这一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覆盖面广且可操作性强,为税收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二)完善和强化资源税的环保功能,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
1.扩大征收范围。一方面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列入纳税范围;另一方面可将现行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改费为税。
2.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把资源开采和使用同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居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3.调整税率。首先,对铁、煤、石油等非再生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实行定额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即先在开采或生产环节实行定额税率从量计征,之后在销售环节根据销售价格再实行比例税率从价计征。力争使资源税在节约非再生资源、稀缺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其次,随着资源稀缺日益严峻,应对所有应税资源普遍调高单位税额或税率,①并出口货物退税率。通过降低乃至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退税率来控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建立“绿色关税”体系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保护国内稀缺性资源;改善我国的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提高进口产品质量,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
(三)开征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税种
1.适时开征燃油税
以燃油税取代长期以来征收的公路养路费、公路客货运输附加费、公路运输管理费、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路客货运输附加费、以及地方用于公路、水路、城市道路维护和建设方面的部分收费,意义重大。改革现行对原油征收资源税的计税办法,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使国家从原油价格上涨中分享部分收益。实施燃油税,将会有力促进燃油或燃气的节约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
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应具有普遍性,即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能够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均应纳入征收范围。考虑到可操作性及征收成本等因素,近期我国环境保护税的具体税目应包括以下几个:(1)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是对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物征收的一种税。它是依据石油、燃炭的含硫量来确定税额,主要目的是促使生产者安装污染控制设备并使用含硫量低的燃料。(2)水污染税。这是政府对向地表水直接或间接排放废弃物、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3)垃圾税。垃圾税以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排放的各种固体垃圾为课税对象,以排放固体垃圾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为纳税人。对不同种类、不同处理方式的垃圾应采用不同的征税办法。(4)噪音税。它是对超过一定分贝的特殊声源所征收的一种税,即主要是对航空公司、建筑公司等在特定区域(主要是机场周围、建筑工地周围)产生噪声的行为征收的一种税,其税基为噪声的产生量。
(四)改革相关税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1.消费税应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
这次消费税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国家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发展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也存在“抓大放小”等方面的问题。从长期来看,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1)改价内税为价外税,凸显消费税引导绿色消费的作用。参照国外销售税的经验,可考虑采用价外税。即在应税商品价格之外,另外收取消费税金。(2)扩大征税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重点要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3)增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了促进节能,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对于资源消耗量小、能循环利用资源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不征收消费税。另外,应适当提高成品油尤其是汽油和柴油的税率,提高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的税率,以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
2.调整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政策
一是对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车辆,可按适当比例给予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二是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
3.改革增值税,促进循环型企业发展②
(1)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促进增值税的规范化管理。增值税的国际实践表明,其实施范围宜宽不宜窄。因此,我国增值税应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尽量向劳务领域延伸。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应循序渐进,从简化税制、加强管理和增加收入出发,近期应首先考虑将与商品生产、经营关联度较大的服务业,如征收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以及征收营业税重复征税矛盾比较突出的销售不动产的房地产业等行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再逐步向其他服务行业延伸。同时,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延长了增值税的“链条”,增强了增值税的内部制约作用,减少部分税收流失,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压力。(2)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①目前,我国仅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八大行业进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其余地区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即绝大部分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这沉重打击了循环型企业投资于环保设备、节能设备和用于资源循环利用设备的积极性。基于对增值税“中性”特征的考虑,应在总结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经验及财政收入总量比较乐观基础上,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②实施增值税的全面转型,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是最大受益者,而循环型企业因其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自然从中受益匪浅。(3)适当降低增值税税率,将现行的17%基本税率和13%低税率适当调低,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对一般纳税人,走“轻税严管”的路子。对小规模纳税人可进一步降低征收率,如降为2%或3%,以促进小规模纳税人经济的发展。(4)进一步规范增值税的减免优惠政策,以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增值税的内在机制是排斥免税的,所以要求增值税减免税应尽可能的少,对确实要减免的产品和项目,应尽量避免最终环节以外的税收优惠。可见,利用增值税促进循环型企业发展,政策示范的意义将大于实际上的经济意义。另外,对一些过渡性的优惠措施,要进行清理,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1)凡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的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对部分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产品如“三废”的增值税实行,同时提高购入废旧物资的进项抵扣率,并对废旧物资加工企业予以减免增值税,提高废旧物资的利用效率。2)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并尽量保持其完整性。首先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从外部购入(或无偿取得)的废渣等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内部废弃物等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中,在核实购入量、使用量等资料基础上准予抵扣,从而降低企业税负,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其次,以合理拉开利用再生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与原生资源之间的税负差距为目标,通过提高进项税抵扣的办法,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如允许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在取得废旧轮胎时按10%(或更高)抵扣进项税,翻新轮胎实行13%(或更低)的低税率。3)取消不利于污染控制的税收减免,如对生产金、银产品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的规定应予以取消。取消对农膜、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免征增值税规定,以免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产生不良影响。
4.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可选择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一是对符合一定标准的循环型企业,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方面可适当给予一定的减税或免税优惠。二是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生产循环经济范畴产品(节能产品、环保产品)的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对从事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相关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参考文献:
[1] 阮宜胜.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06,(10).
[2] 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8-242.
[3] 林海,尧艳,陈宇红.构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税收体系[J].税务研究,2005,(12).
[4] 骆祖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构建[J].税务研究,2005,(9).
[5] 苏昕,杨林,吴隆杰,曲松玲.我国环境保护税费政策及其效应评析[J].税务研究,2005,(12).
[6] 李国健.税收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65.
[7] 高玉强,吴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研究[J].经济纵横?熏2006,(10):37.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12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税制的相互制约关系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轴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杠杆, 依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规律运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对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改变。建立生态环境税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性要求。与传统经济增长依靠高强度开采与消耗资源不同, 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它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既追求单个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也创造条件促使不同主体之间形成资源共享与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链, 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从而达到各主体之间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是将环境治理成本计入生产成本, 理顺产品的价格和供给数量, 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在政府面临既要提高企业进行循环生产的积极性, 又要避免产品出现剧烈的价格变动引起信用危机的两难境地的情况下, 合理的生态环境税制的设计有助于调控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税制所具有的典型公共物品的属性, 使环境保护的效用主要体现为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资源产权的不确定性, 削弱了人们保护环境资源的积极性, 容易导致无节制使用稀缺环境资源的行为。环境问题明显的外部性, 也让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常常失灵, 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税制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 集经济和法律手段于一体, 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税收覆盖的领域日趋广泛, 其独有的调节作用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 可有效克服市场的自发性、滞后性和盲目性。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通过调整和完善生态环境税制, 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税制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表现
1. 作为生态环境税制主体的资源税, 其发展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不相称。
其表现为:一是现行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 只限于对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征税, 而未将作用日益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列入税收调节范围, 从而刺激了生产者对非应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 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二是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资源税是以应税资源的销售量或自用量为计税依据的, 而对开采环节不征税, 从而使开采者对资源乱采滥伐, 不利于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三是现行资源税的税率较低、税负轻, 调节力度不够, 难以真正起到促进资源合理开采、保护环境的作用。
2. 现行生态环境税制体系中的其他税种设置欠规范, 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 (1) 车船使用税按车辆和船舶设置定额税率, 没有考虑车辆和船舶的性能、油耗、尾气排放等方面的差异, 不能体现政府倡导的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气体排放的政策导向。 (2) 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未真正纳入资源税的范畴, 且农村的非农业用地未列入征税范围, 耕地占用税的税额长期偏低, 不利于保护耕地作用的发挥。 (3) 城市维护建设税仅是一种附加税, 没有自己独立的税基, 且按城乡地区差别设计税率, 不利于城市以外地区筹集环保发展资金。 (4) 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大环保设备投入, 欠缺对环保产品、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优惠政策。 (5) 消费税在课税范围、税率设置上对合理消费和利用资源的引导有待强化。现行消费税未能很好地体现出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对有损于环境的消费行为的制约, 如白色污染品、一次性塑料制品、高档家用电器的消费使用等都未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 难以制约消费者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行为。
3. 现行税制体系中没有设立专门用于生态环保的税种,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
从20世纪70年代起, 一些发达国家就把税收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政策手段, 逐渐开征了除资源税以外的汽油税、垃圾税、水污染税、噪音税, 以及对废气排放征收的二氧化碳税等生态环保税种。这种自成体系、完备的生态环境税制不仅提高了生态环境税制的地位, 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中尚没有设立专门用于生态环保的税种, 致使地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谋求经济的短期发展。加上观念上的落后和地方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 也制约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税制的建立, 削弱了现行税收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作用, 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完善我国生态环境税制的途径
1. 改革、完善现行资源税制, 使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合理开发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 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按照公平税负的原则和有效保护资源的思想, 应将资源税的征税范围逐步扩大到国内所有的资源, 不但要包括矿产资源和生产盐, 而且应包括土地、森林、水、草原、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 最为紧迫的是尽快将水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对使用单位、个人区别用途征收, 税额可依据各地区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定。
(2) 提高资源税的税率。我国资源税长期在政府控制下实行低税率政策, 目前资源税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级差收入, 未能体现资源本身的价值, 造成资源的无谓浪费。应适当提高非再生资源及非替代性、稀缺资源的税率, 对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而限制其不合理开采和使用。将税率与资源回采率和环境修复情况挂钩, 资源回采率越低、环境修复情况越差, 税率应越高。
(3) 改革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现在的按销量或自用量计税改为按划分给企业的资源的可开采储量征收, 依靠资源储量, 用税率等数据信息, 核定开采企业的资源税税额, 从而促使企业尽量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减少浪费, 使资源税政策真正体现出保护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2. 调整、规范其他与生态环境有关税种的设置, 融入更多的生态环保因素。
(1) 调整车船使用税税率。在车船使用税税率设置上应改变以车船数量或吨位设置定额税率的传统, 考虑按其性能、油耗、尾气排放等方面的差异, 设置差别税率, 对大排量、高污染、高能耗的车船实行较高的税率;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车船实行优惠税率。同时对未达到国家相关燃料消耗标准和排污标准的车船实行一定的惩罚性税收政策, 以制约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 调整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将现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纳入资源税的范畴, 把农村的非农业用地列入征税范围。大幅调整已实行了多年的耕地占用税税额, 税额应提高到原税额的四倍左右, 以真正起到促进耕地合理使用、保护耕地资源的作用。
(3) 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收收入是发展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应考虑将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征税范围由城市、县城、建制镇扩大到乡村。改变将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附加税的形式, 以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收入为计税依据, 使其拥有独立税基。适当提高城市以外企业纳税人的税率, 以满足城市以外乡镇地区筹集环保资金的需要。
(4) 加快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企业采用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设备, 以及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节能、环保、可再生资源的设备应予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各种环保产品、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如节能建材产品、回收的废旧物资等实行优惠的低税率或减半征税;对企业在开发和冶炼过程中利用废弃物资回收和生产的产品实行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提高环保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
(5) 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 把使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及资源消耗量大、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品的消费行为, 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 如将白色污染品、一次性塑料制品、高档家用电器的消费使用等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合理设计消费税的税率, 通过高税负来提高消费成本, 以制约消费者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对小汽车、摩托车实行按排量大小适用差别税率政策的同时, 适当提高大排量小汽车的消费税税率, 对新型或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节能环保型小汽车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以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有利于环保的选择。
3.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适时开征必要的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新税种。
(1) 适时开征水污染税。将相关排污收费如对废水的排放收费改为征收水污染税, 本着“谁污染谁纳税”的原则将纳税人规定为境内有污染行为的且造成污染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具体可设置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废水征税子目, 一般按废水排放量结合其浓度实行差别定额税率。
(2) 对废气排放征收大气污染税。以境内的单位和个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为课税对象, 具体可按有害物质种类设置征税子目, 如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氮氧化物税等。二氧化碳税的税基可根据各种不同燃料的含碳量和发热量来确定, 按排放量不同实行差别税率;通过征收二氧化碳税鼓励企业减少使用矿物燃料, 尤其是含碳量高的燃料,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时可以促进企业更新技术, 促进能源系统从高碳排放矿物向低碳、非碳能源转化。将二氧化硫排放收费改为征收二氧化硫税, 对于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一级和二级标准的地区, 根据二氧化硫排放量征税, 也可根据燃料含硫量来征收。
(3) 对固体废弃物征收垃圾税。以境内的单位、个人排放的固体废弃物为课税对象, 征税范围可包括工业废弃物、农业垃圾、生活垃圾, 如饮料包装物、旧轮胎等。具体根据废弃物的实际体积、重量和类型实行定额税率征收, 可以先考虑对工业废弃物征税, 再考虑对农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征税。
参考文献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荐阅读:
循环经济促进法08-03
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09-13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优惠09-12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管理机制探讨08-09
循环促进10-26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
循环经济发展08-28
公司发展循环经济08-27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05-21
果树循环经济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