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促进法

2024-08-03

循环经济促进法(共12篇)

循环经济促进法 篇1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配置效率、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的实施对实现自然资本、生态环境的安全,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要最大限度地克服“私法”的不足之处, 就必须要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责任,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的政府责任制度体系。

一、法律责任

《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万能药”, 仅仅依靠一部法律规范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不切实际的, 还需要政府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 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中的责任划分, 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

(一) 规范政府的抽象责任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关于政府抽象责任的论述比较简单, 仅从宏观层面上进行了界定, 这使得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缺少了必要的、有效的载体。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德国以及欧盟等政府循环经济法律中严密、具体、规范的授权管理体系, 明确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授权的目标、授权的范围、授权的重点、实施的具体流程以及时间期限等等, 从而将政府的抽象的法律责任具体化, 提升政府管理的实效性 (1) 。

(二) 充实、创新循环经济促进法内容

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的法律内容相比, 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内容比较宽泛、立法条款较简单, 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经验, 在对立法目的、原则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 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 并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政策来弥补《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不足之处, 充实、创新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内容, 增强其可操作性。

(三) 优化立法权配置

通过优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之间的循环经济立法权的配置, 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法律指导的蓝本, 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细化, 并根据立法、行政机关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关注程度, 健全、规范司法审查制度, 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规范体系, 以政府的介入来克服“私法”的不足之处, 降低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

二、管理责任

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领导组织机构, 负责制定本级别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促进《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可以说, 政府承担着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协调、指挥与管理的责任, 这事关循环经济发展的成败。本部分所提及的政府管理责任, 更倾向于政府的公共援助、宏观协调责任, 离开了政府的公共援助, 循环经济发展的收益就会降低, 废物循环利用的目标也就会流于形式, 成为一纸空谈。《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政府管理的责任相对比较抽象化, 并没有完全地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去, 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诱导性”的政策、制度来引导、鼓励、督促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其他主体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活动, 使他们在生产、消费以及流通等全过程中做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化, 优化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比, 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2) 。政府部门宏观管理职能的发挥如何, 将会直接影响到废物循环的利用情况。政府通过出台一些财税优惠政策、信贷支持制度、价格管理制度等诱导性政策或者制度, 使得企业等社会主体意识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有利可图的, 有助于促进企业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循环经济发展的私人收益就会高于私人成本, 企业等社会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从而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发展的转变, 促进公共资源投资、收益平衡的实现 (3) 。政府宏观管理责任关键的是必须要将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诱导性制度、优惠政策具体化, 将原本抽象的法律条文落到实处, 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 激发社会各方主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监管责任

企业是否实施循环经济发展与政府的监管密切相关。企业存在的主要动机就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降低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收益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发展循环经济对降低社会的资源投入、企业的排污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必须进行前期的资本投入, 通过改变、优化生产工艺, 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创造条件, 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督促企业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发展方针做出企业发展的决策。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实施者,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 确保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行为符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行为、决策要求, 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由上而下的监管体制, 由上级机关对下级政府机关及具体的执行部门进行监督, 督促他们去监督企业, 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做出企业经营发展的决策, 另一方面, 建立外部监督管理机制, 受到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仅仅依靠政府单方的监管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政府部门要为社会监督提供便捷的渠道, 公开监督举报的方式、渠道, 建立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督相协调的管理体制, 督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 推动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指导责任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管理, 这就需要企业必须进行更多的资本投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课题”, 鲜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履行必要的指导责任, 将行政指导制度明晰化, 一是健全、完善循环经济政府行政指导的实体制度, 比如, 行政指导的具体方法、范围等, 规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指导行为, 防治无关指导、怠于指导现象的发生;二是完善、规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行政指导程序制度, 行政指导程序制度是循环经济指导实体制度能够实施、有效实施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重点完善循环经济的听证程序制度、一般程序制度以及简易程序制度, 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步骤都要明晰化, 以最大限度地规范实践操作的合理性、科学性 (4) ;三是健全、完善循环经济行政指导救济制度,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 发展循环经济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政府部门的行政指导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等主体的决策、发展造成影响, 一旦行政指导出现偏差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通过建立完善的行政指导救济制度, 由政府合理的承担部分经济损失, 一方面能够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 还能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总之, 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 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而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 以社会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必然带来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政府必须要从宏观层面出发, 承担必要的责任, 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政策环境。并通过克服私法的消极性, 依托公法, 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明确政府的责任, 这是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摘要:《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推行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要采取因地制宜、公众参与、注重实效、政府推动的方针, 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协调、组织、监督本级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承担起相应责任, 这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得以实施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循环经济促进法,政府责任,策略

参考文献

[1]季萍.资源型城市地方性循环经济立法探究[J].生态经济, 2014 (03) .

[2]曾丽红.我国环境规制的失灵及其治理——基于治理结构、行政绩效、产权安排的制度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4) .

[3]宁伟.环境立法政策化探析——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例[J].法制与经济 (中旬) , 2014 (02) .

循环经济促进法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

第三章 生产领域循环经济

第四章 流通和消费领域循环经济

第五章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六章 激励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已由山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5月3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年10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5月31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坚持国家确定的方针,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园区承载、项目带动和科技进步,提高资源产出率和传统产业循环率,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建立发展循环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指导、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并承担联席会议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发展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循环经济规划编制、科技推广、统计调查、宣传培训、学术交流、监督检查等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和咨询服务,接受政府委托,提供循环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加强循环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开发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面的技术,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章 基本管理制度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部门编制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

护、城乡规划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并报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备案。

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内容应当明确规划目标、适用范围、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并规定资源产出率、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率等指标。

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按照设区的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备案。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煤炭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行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应当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煤炭、焦化、冶金、建材等行业实行产能总量控制,产能总量控制指标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第九条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本行政区域能源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形成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申报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符合所在区域的能源消费、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第十条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循环经济地方标准,组织有资质的认证机构开展循环经济认证。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统计部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适时发布循环经济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循环经济统计制度,负责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统计结果。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规定的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生产领域循环经济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延伸、资源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关系等要求,统筹规划本行政区域的产业布局和园区,引导新建企业向园区聚集,鼓励已建企业向园区搬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优先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产能、主要污染物排

放量、水资源等配置指标。

现有园区和企业应当逐步进行循环化改造。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对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造纸、制药等企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量和废弃物排放量,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实行限额标准管理。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指导企业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第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含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固体废物、废气、废水、余压、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不具备利用条件的,应当委托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暂时无法利用的,应当予以合理贮存或者无害化处置。

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执行国家循环经济技术导则,并在应当标识的产品及包装物上标识其能效水平和资源消耗情况。

鼓励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标识认证。

第十九条 鼓励企业利用再生水、雨水、矿井水等水资源。

鼓励和支持废水循环利用。工业用水可以采取单位独立进行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也可以采取集中连片进行废水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和园区,应当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和工业用水回收利用设施、再生水回用管网设施。节水设施、回收利用设施和回用管网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二十条 煤炭生产企业和煤层气开采企业应当坚持采煤、采气一体化,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煤层气资源利用率。

鼓励和支持低浓度瓦斯、风排瓦斯的利用,发展煤层气提纯液化、精细化工等产业。

第二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以及余热、余压发电。符合并网调度条件的,电网企业应当为其提供上网服务,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的上网电量,执行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上网的电价政策。

第一文库网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农业领域的循环利用和农村清洁能源工作,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秸秆还田等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支持企业、个人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废农用薄膜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

新建畜禽养殖场,应当同时配套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设施,对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

第四章 流通和消费领域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条 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清洁能源加注站的规划和建设,保障清洁能源

供应。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建设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交易市场和分拣加工中心。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区域性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编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全省范围内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收集处置中心。

第二十六条 鼓励使用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

禁止在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区域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粘土砖。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再生水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公共建筑、居民小区、酒店、洗车业等节水和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

在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地方,禁止将自来水作为公共设施保洁、道路洒水、洗车、绿化和景观用水。

第二十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对餐厨废弃物、食品加工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推广利用餐厨废弃物提炼生物柴油和制作肥料等。

禁止将餐厨废弃物产生的再生油用于食品加工。

餐厨废弃物管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等部门编制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矿井水、焦炉煤气、镁渣、电石渣、赤泥等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三十条 省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废弃物申报登记管理和限期治理制度。

产生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矿井水、焦炉煤气、镁渣、电石渣、赤泥等废弃物的企业,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产生源、产生量和上年度废弃物处置、资源综合利用的情况。

第三十一条 煤矿、洗煤等企业应当全部利用或者安全处置当年产生的煤矸石,并对长年堆存的煤矸石进行综合治理。

第三十二条 燃煤电厂应当合理利用或者处置当年产生的粉煤灰和脱硫石膏。

新建、改建、扩建燃煤发电项目,应当制定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方案。

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第三十三条 建设坑口电厂应当优先利用矿井水。

煤炭生产企业应当优先选择矿井水用于煤炭洗选、井下生产、消防、绿化等。矿井水确需排放的,应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

第三十四条 焦化企业和炼铁企业应当对其产生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进行资源化利用。

禁止将焦炉煤气、高炉煤气直接排空、燃烧。

第三十五条 产生镁渣和电石渣的企

业应当研发或者引进新技术,对镁渣、电石渣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

第三十六条 氧化铝生产企业应当研发或者引进赤泥利用新技术,提高赤泥综合利用水平。对暂不具备利用条件的赤泥,应当采取安全合理的处置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危害。

第六章 激励措施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示范工程、技术成果产业化、信息服务等。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鼓励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企业产品列入国家和省级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应当按照利用量给予企业财政补贴。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将淘汰落后产能置换出的能源消耗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及存量土地,优先配置给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第四十条 科技部门应当将循环经济重大科研项目、重点技术项目列入科技发展重点,优先支持循环经济新工艺研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生产性试验。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循环经济管理、科学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未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的,由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并撤销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或者试点企业资格。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造纸、制药等企业超过限额标准生产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造;逾期仍超过限额标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责令其停产整顿或者转产。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区域内生产、销售、使用粘土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继续生产、销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餐厨废弃物产生的再生油用于食品加工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循环经济管

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人大网站(来源)

地方性法规(类别)

Y(采用标识)

循环经济促进法 篇3

这部法律是严肃的,在它的第六章法律责任中写道:“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我们能查到国家鼓励和推进废物回收体系建设的条例。它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城乡规划,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支持废物回收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及信息交流。”它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立和完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它阐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收取的费用专项用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不得挪作他用。”“国家鼓励通过以旧换新、押金等方式回收废物。”

为什么经济模式必须是循环型才有利环保?这是因为生产者需要获得原料,消费者需要排放废物。如果经济模式像一根线,生产者在前端,消费者在后端,就会发生自然资源被生产者越开发越少,而废物垃圾被消费者越排越多的问题。正是这种线型的经济模式导致了我们今天面临的自然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严重的后果,因此,它是不可持续的。与之相反,循环型的经济模式能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因为它创造性地将这根线的头和尾联接了起来,能把消费者排放的废物变成生产者需要的原料。它的可持续性已被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循环规律所证实。

在大自然中,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已为科学家揭示清晰。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植物吸收简单化合物与阳光制造出叶和果实,供动物食用。动物排泄粪便,生老病死,所有这些废物如何处理呢?是靠微生物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再供植物吸收,生长。这个系统就是循环经济参考的模式。看看我们的社会,工厂是生产者,居民是消费者,回收业就是分解者。当人类的物质能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不断流动时,社会的生产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就会大大减少。这就是中国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意义所在。

循环经济促进法 篇4

一、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效

阜新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发展较快, 特别是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已初步构建。

1. 农业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得力。

阜新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循环型农业为阜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之一, 率先成立了“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编制了《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管理办法 (暂行) 》《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规划。

2. 农业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

阜新已建立起以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为资源的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多个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

一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果显著。到2009年,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L09DJY077) 阶段性成果

全市农作物秸秆青黄贮6.5万窖、秸秆气化站6处、大中型沼气池45座,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阜新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依托阜新荣大颗粒饲料等企业, 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发挥辽宁田园实业等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生产食用菌;三是秸秆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四是秸秆气化可燃气体供给农户。

二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居全省领先水平。阜新“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建设从1990年开始, 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模式户4.5万户, 年综合处理畜禽粪便约72万吨, 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 建设数量及利用率在省内名列前茅, 被评为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

3.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显效。

“十五”以来, 阜新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321.5万亩, 投入造林资金8.6亿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使农民获直接经济效益2.9亿元;实施以林草间作为主, 配以林药、林菌、林烟、林粮间作和林下养鹅等办法, 林地经济开发面积100万亩。彰武县推行的“林草畜一体化”开发模式, 形成了“沙荒地造林——林下杂草养鹅——鹅粪滋养林木”的良性立体循环体系。

4. 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良性格局初现。

阜新以双汇等企业为龙头, 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 建立了养殖业、有机农业发展链条。辽宁田园实业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料, 每年转化秸秆6万吨、畜禽粪10万吨, 生产食用菌菌料10万吨, 年生产褐菇2万吨, 安置农村劳力3200人, 带动15000余户农户致富。阜新振隆土特产开发了南瓜干、南瓜粉、南瓜丝面、南瓜饼干等系列产品, 既提高了企业效益,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成绩, 但也存在着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1. 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阜新地处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水资源相对短缺, 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造成生态退化。阜新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2.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阜新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 而“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在种植业中比重较大。阜新现有耕地的80%左右为中低产田, 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缺乏, 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数量偏低。

3. 农业中介组织作用发挥欠佳。

农业中介组织是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阜新的农业中介组织数量有限、产业覆盖面窄, 尚处于初始阶段, 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阜新有专业生产合作社和专业生产协会285个, 带动农户3万户, 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0%。

4. 农业循环经济支撑体系不完善。

目前,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工作方式等还不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不仅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需要, 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坚持因地制宜, 减少面源污染, 实现“减量化”。

阜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耕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等问题, 特别需要通过“减量化”来解决。“减量化”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一是节水,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二是节药, 减少高毒农药使用量和薄膜残留量;三是节肥, 增施有机肥, 控制化肥量, 提高化肥利用率。

2. 抓住转型契机, 依托农产品加工业, 实现“再利用”。

农产品加工业基地是阜新经济转型中打造的三大基地之一。阜新的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12.7%上升到27.3%, 成为继煤、电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再利用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再利用原则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各类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副产品。因此, 要依托农产品加工业, 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为载体,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畜禽类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实现“再利用”。

3. 推广典型经验,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阜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已经涌现了发展典型, 如“四位一体”生态户模式、彰武半干旱地区的“五峰模式”。五峰镇发展了“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饲养”、“养牛——牛粪——沼气——照明 (燃料) ”、沼肥等良性循环产业链条, 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环境改善。因此, 要积极推广典型经验,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激发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热情。

4. 多方协力,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中介组织服务。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产品销售、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 促进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的有效衔接。二是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性, 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政府财政、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三是技术保障。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使农户得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生态畜禽养殖、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应有的技术指导。

5. 正确定位,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管理能力对经济转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阜新各级政府应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 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二是利用财税杠杆。对环境污染、农药超标、化肥过度使用的可采取限制性政策, 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发展沼气工程的给予鼓励性政策。

摘要:本文在总结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基础上, 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原则、资金、服务、政府等多方面入手, 提出了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转型的建议。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 篇5

------------------

作者:周宏春出自:中国发展观察发表日期: 2007-8

摘要:循环经济持久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为什么需要激励政策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激励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公益性特点,是经济学上的正的外部性,也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失效。采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为什么需要激励政策

循环经济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必然要在企业生产中产生经济效益。根据一般规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效益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下降;三是减少的废弃物排放收费或污染物治理的资金投入。应当看到,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试图实现减量和循环的多数环节,并不是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过程也存在着可以替代的生产过程。现行市场条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性能上常常不占优势,而且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以致循环经济的发展很难自发进行。从总体上看,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以及由于收费、税收减免或国家优惠政策等原因导致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成本障碍,使得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出来。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因为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私人”使用与社会付出成本的不对称性,使得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私人资本(包括所有非社会共有资本)总要在开采一次资源与利用再生资源之间进行成本比较,试图免费或低价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通过排放废弃物节约私人成本。

二是跨国公司基本垄断了国际上品位较高的矿产地,现有世界资源供应体系主要是满足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这就导致在国际分工中存在着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由于发达国家比较早地开发并利用了自然资源,本国资源大多已经被耗竭或开发成本增高,因而利用经济、技术乃至军事上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快速脱贫,在没有能力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廉价出卖原材料和能源积累资金;当发展中国家成为“后来者”需要利用外部资源时又常常受到排挤,并表现为价格歧视、没有定价权或话语权,明显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资金成本。这种国际分工不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大多数资源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却比较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有些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利用产生的效益,如果考虑环境成本,低于一次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既要廉价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又要通过各种法规、公约或指令,要求产品出口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生产者延伸责任”。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成本障碍。也就是说,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不会优先选择循环经济的项目建设或生产方式的。

此外,由于各种“协议”收费的存在,按地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国家政策的执行走样,税收环节的执行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再生资源使用没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

资源价格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非常关键而又最难以推动的环节。由于实施赶超战略,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用了生产要素低价的政策工具,如压低资本投入品价格、低农产品价格等。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已历经多年,但价格改革相对滞后,资源价格还不能反映真实成本,资源原材料被无偿或廉价使用。以“产量收费”的政策,不仅容易带来“挑肥拣瘦”、浪费资源的问题,还加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促成了有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采用经济政策的作用不外乎有两类:一是激励作用,一是约束作用。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话就是“胡萝卜+大棒”,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企业从中受益,而违反规定的企业受到惩罚。

激励作用。通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的建立与实施,以鼓励那些率先实行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活动。这是因为资源消耗越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少,其经济行为的生态效率和效益就越好,从而激励经济行为主体采取科学的、先进的技术,把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的经济行为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约束作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可使得经济主体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行为。因为资源消耗越高,生态环境的影响或破坏就越严重,其经济行为的生态绩效就越小,从而要求经济主体采取果断的技术经济措施转变经济行为方式,以利于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这一意义上说,目前人们各种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然在这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制约下逐步转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总之,要使企业生产中的物质能够“循环起来”,必须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循环经济法》需要建立的激励政策

从总体上看,对于减量化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活动,应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杠杆和税收手段,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构建循环经济系统,需要经常性的直接财政补贴的支持,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进出口政策等方面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1、利用财税政策激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或一个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给予某些经济活动的财政支持或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的途径包括建立专项基金、投资倾斜等;税收优惠则是对某些经济活动收入给予税收减免。其作用:一是通过财政补助(如贴息、直接拨款等)以降低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投资成本;二是通过税收或收费以增加能源资源的使用成本。通过这两种手段的使用以调节人们的资源能源节约的行为。

我国在推动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专门的政策,包括对从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活动的有关企业及产品实行财政补助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政策。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上网电价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因地制宜,对生活垃圾的产生者征收垃圾处理费,并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置,不得挪作他用。鼓励通过押金、以旧换新等方式回收废物。

2、培育绿色产品市场

绿色消费是重要的循环经济理念之一,是一种适度消费、节俭型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和无污染消费。绿色消费要求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

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如果仅靠环境意识,绿色消费就无法成为社会大众消费的主流行为。因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政府是最大的消费者之一,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绿色采购具有很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引入对资源能源与环保的要求、方法和程序,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资源节约、环保标准,而且要求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再利用和再循环、处置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相关标准。政府绿色采购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政府办公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如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照明设备等室内办公用品,各种车辆、小型船舶等室外办公用品,以及办公建筑等。

200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要求“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同时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这为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了立法依据。其后,国务院、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规章,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的实践。一些地方政府已颁布了或正在制定地方的政府绿色采购法规。随着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一些行业、企业也主动地开始实施绿色采购。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虽然《政府采购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政府绿色采购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相关条款仅仅是原则性的政策宣示,而没有详细、具体的可操作性条款,没有对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标准和清单进行准确界定。《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虽然较为明确、具体,但效力层级较低,权威性较差,而且实践中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较大,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弊端,冲突、衔接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绿色产品的定义模糊,标准和清单不一,使得采购者往往无所适从。目前,我国不仅有全国性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还存在着多种正在使用的节能、环保标志。这些清单和标志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重叠互不相属,不利于政府绿色采购义务的落实。

三是政府绿色采购清单范围过小,占政府采购的比例很低,无法有效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进程。

从税收入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源税制的设计缺乏合理性

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利用“三废”的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产品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对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措施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未形成系统的促进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体系,政策的效果还未充分体现出来。

面中国现行的资源税并不是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只是针对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矿产品和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收,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目的是调节从事资源开发企业由于资源本身的优劣和地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级差人,属于矿产资源占用税的性质。由于资源税收人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又因为是对自然资源使用的收益征税,开采的资源越多,税收收入就越多,结果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且,资源税单位税额偏低,资源使用成本低,使得企业和居民难以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致使浪费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在设计单位税额时,对不同矿产、矿区的单位税额缺乏客观的实证分析,没有考虑同一矿区在不同时期矿产开采成本的变化,造成不同地区的资源税单位税额不合理。 此外,一些重要的非矿产资源,如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使得这些资源的使用成本偏低,变相刺激了这些非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部分行业税负有所加重

中国企业所得税规定,“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材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免征所得税5年。”其实,目前企业生产产品之外的废弃物,远不止上述几项。另外,对利用废弃物生产终端产品的范围做出严格规定,同样不可取。利用废弃物生产的产品,为什么一定要限定为“生产建材产品”呢?如果将上述利用的废弃物及其生产的终端产品的范围适当扩大,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综合利用生产产品之外的废弃物的积极性。

1994年实行税制改革前,轮胎翻新企业只上交3%~5%的产品税,再生橡胶、硫化橡胶粉上交5%的产品税。税改后,废旧轮胎加工企业享受不到回收企业免交增值税的优惠政策。由于废旧轮胎从民间收购,小规模纳税人没有增值税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实际上造成了重复征税,使加工企业税负增加了一倍,使本来微利的行业变成亏损,生存困难,更谈不上发展。有些企业勉强维持,有些企业濒临破产。

中国已加入WTO,有必要建立与国外接轨的政策法规。国外对废旧轮胎实行无偿利用,实行免税政策,还有补贴。在中国不仅无补贴,而且废旧轮胎要高价买,这种政策上的不平等不利于人世后中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要发挥税收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对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的行业、企业、产品,制定更为优惠的税收措施,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税收补贴的方式,以降低这些行业的税收成本,鼓励循环经济方式的推广和运用。

另一方面,要通过征收资源税,环保税、调整增值税、消费税制度等形式,加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使用资源的税收成本,促使它们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的观念,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只有通过既“堵”又“疏”的方式,引导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使循环经济方式大行其道,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在现行税制系统中,没有设置专门的针对循环经济的税种。应完善现行税制,研究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形成从资源开采环节一资源消耗环节一废弃物产生环节一资源再利用环节一社会消费环节等各环节、多层次的税收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和调节作用,切实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服务。

比如,资源开采环节上,可以扩大征收范围,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如淡水、森林、土地,海洋、草原、滩涂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同时,完善资源开采收益的课税制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提取折耗准备金,专项用于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另一方面,对石油资源开采实现的收益,提高所得税率或另征附加税。

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凡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的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返等政策等。

为鼓励全社会投资环境产业,还可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投资优惠政策,扶持环境产业的发展。例如,选择绿色外贸导向型产品(如环境标志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对已实行环境标志制度而未获环境标志的产品征收产品污染税;试点建立中国绿色银行,绿色银行可办成股份制银行,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个人均可拥有一定的股份,国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等。

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

经国务院批准,从4月1日起,对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如为了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开征消费税;为控制能源消耗和调控消费结构,扩大了石油制品的消费税征收范围。这次消费税政策调整,也是对理论界和社会公众长期呼吁的一次较全面的应答,将对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的工作,就是要如何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这些政策得到切实的贯彻。

为调动各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须要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利益分配体制。可以考虑将资源税划为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将环境税划为地方政府收入,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在环境保护税收人分成方面,地方可掌握75%左右,其余25%上交中央财政,由中央在各地区之间调剂使用,以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环保事业协调一致发展,同时可以抑制地方政府开发和消耗资源的欲望。

培育循环经济促进科学发展 篇7

一、培植市场主体, 推动企业发展生态化

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主体。要把培育生态型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和基础, 强化扶持, 扩大规模, 做大做强生态骨干企业。

一是狠抓招商引资,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立足我市优势产业和核心企业, 重点引进上下游产品项目, 不断延伸产业链, 倾力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工业基地。围绕食品酿造业的扩张, 以枝江酒业、华润啤酒、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龙头, 发展引进包装印刷、玻璃瓶艺、瓶盖制造、物流运输等产业, 重点引进畜牧水产加工龙头企业, 协调服务华润啤酒三期工程建设;围绕纺织产业的发展, 以香港奥美、香港稳健、浙江旺家为龙头, 发展配套棉花加工、纺纱、织造、印染及医用卫材、服装加工等产业, 重点联系引进国内知名的、技术化程度高的精梳棉纺项目, 协调服务奥美高新医用敷料项目建设;围绕化工业的壮大, 以中石化湖北分公司、三宁、开元化工为龙头, 重点联系引进碳乙化工产业项目和医药中间体项目, 协调服务浙江医药、山水树脂等项目建设。

二是加快技改升级, 增强清洁生产能力。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推广应用生态工艺技术和设备, 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推动企业向生态化转型。要切实加强政策扶持, 对枝江酒业、华润啤酒、迅达科技、三宁化工、开元化工等重点骨干企业分别制订“生态转型”政策, 实行“因企制宜、一企一策”, 提供“零距离”服务, 优先解决生态转型过程中用电、资金、用地等方面的难题。要加快企业技改步伐, 着力支持枝江酒业罐装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工程、三宁公司“4030”工程 (40万吨尿素、30万吨氨醇) 、开元公司5000吨对苯二酚资源综合利用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程, 加快推进中石化湖北化肥厂、奥美纺织、南辉电子、鸿新食品等重点企业生态技术改造。力争到2011年, 全市骨干企业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计, 出口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创建省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3家以上, 建成一批生态循环型企业。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究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 建立财政性自主创新投入稳定机制, 协调和督促企业落实技术开发经费, 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以引进联合为重点加快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集中力量扶持枝江酒业、三宁化工、开元化工等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力争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加快实施大学生回归工程, 大力引进、培养、储备一批领军型科技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酿酒、化工、机械制造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 全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团队。认真组织实施《枝江市质量振兴和品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引导企业由做产品向创品牌转变, 重点支持枝江酒业、中石化湖北化肥、三宁化工等骨干企业产品争创国家级名牌, 引导化工、电子、纺织卫材等新兴企业申报省优 (部优) 及行业协会评定品牌, 力争培育3~5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

二、构筑示范基地, 促进产业聚集园区化

工业园区是企业聚集的洼地, 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台。要把园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载体, 严把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关口, 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

一是高起点规划园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生态园区生产加工、三废处理和生活服务总体规划及道路、绿化等专项规划, 重点制定完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引导枝江经济开发区、安福寺工业园加快建设和发展, 以园内骨干企业为龙头, 积极引进建设配套互补型的企业和项目, 实现企业间产品的链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构建生态工业链。枝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酿造、电子材料、精细化工、民用炊具、家俱、纺织等产业;安福寺工业园重点发展果蔬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努力将枝江经济开发区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化工业区, 将安福寺工业园打造成湖北重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示范工业园区。

二是高标准建设园区。在园区建设投入上, 要按照小配套一次到位、大配套项目跟进的原则, 在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500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 进一步采取向上争取、业主投资、滚动开发等措施, 统筹利用各方资金,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 不断提高园区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在园区建设思路上, 要着眼于“大”, 加大投入, 扩大规模;致力于“快”,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 确保分步实施动作快, 配套建设进度快, 引进项目入园快, 筹措资金速度快;立足于“严”, 严把建设质量关, 投资强度关, 项目环评关, 重点建设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提高园区的配套能力。

三是高效能管理园区。着力提高开发区管委会对生态园区的管理效能, 推进行政提速, 集中精力抓管理、搞服务, 化解企业发展难题。针对用地难, 建立土地收储制度, 加强分散厂区的改造和零星用地的整合, 及时储备工业用地, 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业主建设标准化厂房, 实现集约、节约用地;针对融资难, 加强与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联系, 与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联动, 鼓励市内金融机构为园区企业发放贷款;针对环境保护难, 切实加强环境监察, 推进三宁、助力等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针对安全生产难, 定期组织开展园区内企业安全、消防安全、船舶安全、危化品安全生产大检查, 不定期对园区内民营企业、加油站点、锅炉压力容器等重点部位进行抽查, 加强隐患整改, 确保良好的安全生产态势。

三、发展新兴产业, 实现资源利用效益化

按照再利用、再循环的发展思路, 强化政策引导, 抓好产业对接, 加快发展以垃圾回收利用为主体的新兴产业, 促进资源充分利用。

一是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的基础上, 以废旧金属、玻璃、纸张、橡胶、汽车等废旧物质回收为重点,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 培育壮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 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 发展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的点多面广、服务功能齐全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为垃圾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处理创造条件。

二是推进再生资源加工项目建设。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引进和建设一批再生资源加工项目。重点支持迅达集团湖北再生能源产业园发展, 积极开展沼气能源、农作物秸秆以及太阳能领域新技术转化新产品的研发;加快炜杰塑玻投资1.15亿元的玻璃瓶、航空模型项目建设, 力争年回收利用废旧塑料150吨、废旧玻璃15500吨;支持长松钢厂投资2.1亿元的金属制品项目, 力争年回收利用废旧钢铁30万吨;支持枝江市禾丽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300万元的秸秆加工项目和宜昌智星墙体材料有限公司以废煤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生产项目。

江苏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施行 篇8

《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这是江苏省针对循环经济出台的首部法律条例。

《条例》增加了刚性约束,将一些特别重要的管理制度与项目限批、企业淘汰、政绩考核等挂钩,以形成转型升级倒逼机制,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在法律责任部分设置约谈有关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对相关单位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顿、依法关闭等内容。 一是推行总量控制。 注重江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省情实际, 坚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融合的原则,突出资源总量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控制要求,明确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将总量控制目标合理分解到下一级人民政府、各重点行业或重点企事业单位,新、改、扩、技术改造项目要满足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为资源利用和排放划定总量红线,有利于倒逼社会各主体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二是设定限额标准。 结合江苏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实际,提出严于、高于全国标准的限额规定,明确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资源消耗制定更加严格的限额标准, 并对超出限额标准的企业进行减产、限期技术改造、停产整顿、转产等严厉的规制,为江苏循环经济在全国的引领示范发展提供强力保障;三是加强重点监管。 提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聚焦监管的创新思路,明确对超过国家和省规定总量的能耗、水耗、碳排放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监督管理,并加强能源计量、用水计量的在线监测,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分散监管弊端,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循环经济促进法 篇9

包装有两项基本功能,即营销和物流功能。在营销活动中,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在现代物流中,包装标志着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作为物流的起点,包装完成后的产品便具有流通的能力,它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着保护产品、方便物流、识别货物、提供信息和最终促进商品销售等作用。

就在包装在发挥它的营销和物流使命的同时,也暴露它的负面作用。据全球统计,包装是固态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我国一年产生两亿吨垃圾,就有四千万吨、约占20%的垃圾是包装物产生的。而2002年,欧盟原15个成员国只有约5%的垃圾是来自包装废弃物。剖析我国包装垃圾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我国没有针对包装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我国目前使用的包装材料80%为一次性,没有完善的回收体系。因此包装的需求量每年以18%速度增长,包装工业呈现粗放性、无节制性的特征,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有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有的自然资源绝对匮乏。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界所取,地球终将不堪重负,因此建立循环经济法制化社会势在必行。

二、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08年8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研究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资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经济活动为目的。

该法明确规定,对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由各该生产企业负责无害化处置。消费者应当将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交给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该法对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并应当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设计产品包装物应当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其中针对我国包装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规定包装的减量使用、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绿色环保、回收再利用的标准,要求企业和消费者都要自觉地遵守循环经济法律条文,并且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严格执行。不久我国还将出台《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规定包装回收再利用率的分段实现目标。

三、循环经济下包装发展趋势

1、绿色化内涵

在循环经济法制化下,物流包装绿色化有法可循。绿色化的内涵第一,要求包装减量化,即尽量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第二,要求包装再利用,即要求包装物易于回收能够重复使用、能加工产生再生产品、焚烧产生热能和电能、堆肥处理能改善土壤等。第三,要求包装废弃物可降解、腐化,即包装材料符合环保的特点,容易被降解、不污染环境,近年来推广使用可回收的纸包装、可降解的塑料包装和生物包装等。第四,要求包装材料对人体无毒、无害,而且不会与内装物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第五,在强度、使用寿命和成本相同的条件下,追求包装的轻薄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运输、装卸搬运和仓储空间的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废弃的包装材料的数量,减少无谓的资源消耗。

2、包装简量化

循环经济并不是简单的废弃物质资源化,减量化才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因此在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首先考虑在包装材料性能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成本较低的材料;其次包装费用必须与其内装物品的价值相适应,一般普通商品的包装费用应低于商品售价的15%;再次包装应适度,避免出现过度包装的现象。

3、包装回收再利用

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和货物流通的国际化,包装产业在各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证明,包装消耗了巨大的资源。因此,对包装循环利用的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推广和使用通用包装、梯级包装、包装回收和包装循环利用成了包装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用回收的铝资源,生产一个再生铝罐,要比从铝矿提炼、制成铝制品节省了95%的能源,同时还减少垃圾量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强制企业对所使用的包装数量和回收数量进行记录,如果企业没有达到包装回收规定的标准,就会受到重罚。奥地利法规要求80%的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法国政府要求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国家,并率先制定了循环经济法,如果厂商对商品进行一定包装,就必须缴纳“废品回收费”;而消费者若想扔掉包装,则必须交纳“垃圾清运费”。

4、品牌企业注重物流包装绿色化

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商品包装上崇尚绿色化。它现在使用的包装材料有70%是可回收塑料包装箱,而不是瓦楞纸箱。塑料包装箱不仅具有标准化的优势、便于货物堆码,还因为没有顶盖、具有很强的展示功能,因此不必在外包装上印刷图案,既省去了一笔外包装的印刷费,又不失直接展示商品的推销功能。沃尔玛还推广使用了一款新型热塑包装,它主要由生物材料———谷物制成。该款包装已经在2005年11月正式启动,主要提供生鲜类产品的包装;下一步将推广到其它食品和礼品的包装上运用。

四、多方联袂促进物流包装绿色化

1、“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出台

追溯塑料购物袋走进我们生活,它给我们购物带来一场革命,人们不再需要挎篮子、携袋子去购物,购物完毕商家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便能轻松、安全、便捷的把货物提走。然而塑料袋不易降解、不易回收,造成严重白色污染和资源浪费。全国每天消耗塑料袋数量超过30亿个,而回收率不到10%。国家发改委测算,我国每年用于商品包装的塑料袋总量约为160万吨;每生产1吨塑料需要消耗3吨石油,那么一年生产塑料袋,就需要近480万吨石油,相当于我国2007年石油消费量的1.5%。2008年6月1日,我国“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规定的实施后,笔者对南京沃尔玛、家乐福、苏果仓储三大超市分别随机调查了361、332、316购物者,他们中的80.7%至少自带一只购物袋购物,51.3%的客户带两只购物袋购物。有偿使用购物袋,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只是要求购物者节省0.2~0.3元钱的事,它的价值以全国平均一人一天少消费一只塑料袋,除了节省生产塑料袋的石油,还节省了电能、减少了工耗和降低了白色污染。

2、建立托盘共用系统,促进托盘循环使用

在货物流通中,我国集合包装托盘用量很大,并且每年以2000万个的速度在迅速上升,90%使用的是木质托盘。一个木质托盘价格在6~9美元左右,由于成本低、用量大、流通中使用的托盘标准不统一,社会上又缺乏托盘共用系统,因此我国托盘的回收、循环使用率较低,可循环使用的塑料托盘仅占8%;而欧洲每年有2.8亿个托盘在企业间循环使用。一棵成材大树最多只能制造6个标准托盘。如果建立托盘共用系统,负责托盘租赁、回收、维护与更新等社会服务,既可以促进可循环使用的塑料托盘和金属托盘在企业间流通,减少一次性木质托盘的使用数量;又可以引导更多的企业使用标准托盘,推进我国物流标准化进程,提高货物流通的效率;还能节约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的成本。

五、结束语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和实施,在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包装绿色化、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法可循了。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生产者、消费者们共同努力,携手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包装对货物流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时也暴露出它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浪费的弊端。2008年8月29日, 我国正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该法以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中实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准则, 它的颁布和实施将有力地推进我国物流包装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物流包装,绿色化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促进法 篇10

关键词: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是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们在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同时, 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 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身心健康受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资源和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 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战略选择

国外学者计算过, 如果中国按照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完成工业化过程, 需要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 也就是说不可能实现工业化;而如果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采取强化节能措施, 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 到2020年, 能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4]所以说, 发展循环经济, 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资源使用率, 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 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 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污染, 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于多年来片面地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已经严重影响了未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水土流失、水位低枯、沙漠化扩大和湿地资源萎缩等现象, 导致土地资源面临风险。要修复破坏的生态环境, 扭转目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就必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保证资源的环境安全。

(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 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环境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 将成为未来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发展循环经济, 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符合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技术标准的“清洁产品”, 减少绿色贸易壁垒障碍, 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二、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主观认识不足, 企业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5]

在观念认识方面, 主要是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错误地认为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概念, 且有一种对循环经济概念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的倾向: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可解决一切资源环境问题”;而由于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宣传, 公众对循环经济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例如, 虽然垃圾分放的设施已经在很多城市中普及, 但是随意投放垃圾的现象仍随处可见。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也不高, 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积极配合。

(二) 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制度有待完善

1. 法律方面。在立法内容、立法理念、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上还具有一些问题, 可操作性不够强。

2.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 税收体系, 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 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力度不够

循环经济推崇发展清洁生产, 这一创新的生产方式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而我国正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相应的技术储备不足, 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 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

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 致使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严重缺位。

三、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思想观念,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

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首先要更新发展观念, 注意改变重开发、轻节约, 重速度、轻效益, 片面追求GDP增长, 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倾向。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这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 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 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

企业在保护环境中所应有的职责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 因此, 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模式, 使用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循环经济模式, 防治污染、减少废弃物排放、开发对环境无害的产品,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 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所以我们应加强舆论宣传, 引导居民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 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 在生产中为发展循环经济贡献才智和力量, 在生活中优先使用和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 为这些产品培养稳定的市场。

(二) 构筑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基础

由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它的理念。因而, 在循环经济理念还没有完全被大部分企业和居民所认识和接受的阶段, 政府应该在推广循环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加强包括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在内的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来对发展循环经济加以引导;政府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 强化行政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用具体明确的政策法规调控社会各个环节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 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 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循环经济, 要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 依靠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支撑力度。我们要通过重视和引进科技人才、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来大力发展绿色技术,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构建起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要以技术创新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以经济的发展促进技术的革新, 使企业真正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生产。

(四) 积极参与国际循环经济交流, 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

通过引进国外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 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来循序渐进的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朱仕祥.浅析循环经济的涵义及几点思考[J].中国矿业, 2010, 19 (增刊) :49-50.

[2]胡术阁.黑龙江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3]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兼论循环经济概念的科学运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 (2) :14.

[4]胡术阁.黑龙江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5]龚秀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国际经验借鉴[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21 (1) :70-72.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完善建议

一、 循环经济与税收调节

为了深入贯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友好社会的建设,我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经济模式。

政府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是外部效应。传统的“单程式经济”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来维持经济的增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造,受害者得不到额外的补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小于收益,造成产品的过度供给和消费,这就是明显的负外部效应。政府应该对具有负外部效应的行为征税,并对正的外部效应采取激励优惠措施。

二、 我国调节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分析

相对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更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依据外部性矫正原理税收的调节作用应该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限制资源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二鼓励对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资源的使用以及,鼓励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一) 限制性税收政策的设计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起到限制性作用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镇土地占用税、耕地占用税、燃油税、车船税等税种。

1、 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资源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是通过对自然资源使用的一种控制来达到节约资源的效果。目前我国现行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的力度较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过窄,二是资源税税率过低,三是资源计税依据不合理。还有资源税收入大部门归地方所有,地方为了获取收入就会纵容对资源的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2、消费税我国现行消费税14个税目中涉及到限制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的征税项目包括成品油、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消费税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对于一些资源过度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的产品不征税,比如煤炭、一次性塑料、一次性餐饮容器、臭氧损耗物质、农药、化肥、汞镉电池等,而且资源税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类产品的征收力度比较小,达不到限制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作用。

(二)鼓励性税收政策的设计

1、增值税增值税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增值税优惠政策条件限制严格,优惠范围过窄。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于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定对材料使用比例和产品的标准都有严格的限定,而且再生资源的利用必须在规定目录内,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技术、条件等原因,企业使用的原料可能不在优惠目录中或者产品或材料不能达标,这样就完全不能享受到优惠政策。其次,增值税退税或减免税方式复杂。目前增值税的减免税或是退税方式较为复杂,需要向税务机关提交报批类和备案类材料。最后,循环企业抵扣力度不足。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低,增值部分所占比重较高,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收;与此同时,对于利用废旧物资进行生产的企业,因废旧物资大多是从民间收购,而小规模纳税人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进行进项税的抵扣,加重了利用废旧物资生产企业的税收负担。

2、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旧物资回收以及技术开发三个方面对循环经济予以免税、低税、减税和加速折旧等优惠。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优惠程度较小,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优惠目录中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减按 90%计入收入总额,此规定不仅涉及项目较少而且优惠幅度较低。二是自建自用企业无法享受优惠政策,税法规定环保、节能项目可以从取得第一笔收入起享受“三免三减半”的优惠,但仅限于企业外购,对于污水处理、废弃物处理装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自建自用项目不能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企业的节能环保设备投资额只有10%可以抵免税额,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和形成无形资产的扣除额分别为50%和150%,这样使得企业对节能环保设备的投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缺乏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的吸引力。

三、 完善税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的分析,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待完善。

1、 完善增值税

在以流转税为主的我国,完善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扩大优惠范围,调整优惠条件限制。将利用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尽量纳入到增值税优惠目录中。其次,要加大抵扣力度。制定政策,使得资源回收利用但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能够抵扣其进项。再次,简化征管程序,确保纳税人能及时足额享受到税收优惠,促进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

2、 加大企业所得税优惠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大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力度,扩大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目录的范围;提高企业购置节能减排和环保产品的抵扣额度以及投资抵免额的比例,以减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将企业自建自用的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纳入到所得税优惠中,提高自建自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依据企业实际支出据实税前扣除关于节能环保的研发费用,加快大型节能环保设备折旧速度,以减轻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投资的风险度,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3、 完善资源税

对于资源税的改革,首先,要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将土地、海洋、草原、滩涂、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列入征税范围,以切实达到保护资源,减少污染浪费的目的。其次,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率,提高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或者再生周期较长的资源的税率,进一步完善资源税价改问题,实行从价计征。再次,改变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不仅对销售使用的自然资源征税,也要对开采闲置的资源予以课税,以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湖南社会科学:2011(06)

[2]吴宝宏,孙丹,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4).

[3]梁燕君,财税政策:如何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西部财会:2012(02).

[4]刘再杰,李艳,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5]冯海波,利用税收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税务研究:2005(09).

[6]蔡芝儿,循环经济发展与税收政策选择,税务研究:2006(10).

[7]邓子基,韩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设计,税务研究;2008(03).

[8]阮宜胜,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探讨,税务研究:2006(10).

[9]韩庆华,赵宇,卢夏瑾,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的思考,财政研究:2008(09).

[10]曲向荣,李辉,王俭,循环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M],2012.

[11]吴季松,循环经济概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M],2008.

[12]赵洗尘,循环经济文献综述,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M],2010

[13]关小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14]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税收优惠政策汇编,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

[15]彭正国,左伟胜,现行增值税政策指要,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循环经济促进法 篇12

关键词: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及制药,发展

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将污染消耗在生产过程中, 以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效果。发展循环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好选择。化工、制药企业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 用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制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其必要性。

一、以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及制药企业的发展

(一) 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 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 充分的利用资源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实现对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 延长企业的生产链,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或着无害处理, 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化工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化工及制药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有着共同的必要性:两者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及资本的扩张都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 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代价的。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化工、制药企业大部分发展规模在中小型的范围内, 市场竞争力弱, 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信息化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水平低下。同时, 面对着土地、能源、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压力劳动力及原料成本不断上升, 特别是化工产品的价格受各方面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因此, 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 化工及制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举措

(一) 强化化工及制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企业首先要从经营理念上向循环经济上转变, 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主动地寻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主动编制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 建立循环经济的考核指标体系, 迈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步。

(二) 加强政策支持,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循环经济是以一定技术为依托的系统工程, 基于化工及制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让企业依靠自身的能力主动地向循环经济靠拢是不现实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特别是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 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 另一方面, 引导社会投资, 鼓励金融机构对化工制药企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化工制药企业集团化发展, 将一定区域内的企业进行聚集整合,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最优化, 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因此, 相关部门需要调整政策。打破地域、所有制的限制, 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制, 将化工、制药企业规模化发展以实现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三) 加大技术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是决定其发展循环经济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 要加强对技术的改造与研发, 特别是在循环经济领域内。化工及制药企业要重点对生产过程的技术投入, 以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 实现对废弃物的再利用, 力求生产过程无废弃物或废弃物最少化, 生产的产品绿色无污染等。只有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 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 多层次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要想搞好循环经济需要多层次、全方位的推进。首先是企业内部的推进, 企业各部门间要相互协调, 联合运作, 将各生产部门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产业链, 实现上一生产部门生产所排放的废弃物自动成为下一部门的生产所需要的原料, 生产最终过程与生产源头连接, 形成良性循环圈, 实现物质能源的循环再利用;其次, 企业之间也要加强协作,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生产链, 不仅能够信息共享、价值共创和物资共享, 还可以共用基础设施, 节约资源。此外, 企业与社会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 比如, 建立废物回收站, 让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连接, 实现整个社会的循环。

(五) 发挥企业自身的力量

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以推进清洁生产, 在技术改造的同时, 重点研发能够将资源能源最大限度的转化为产品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新工艺;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材料取代原先使用的材料;将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陈旧设备替换为污染少、噪声低、节约资源的新设备;积极对“三废”进行综合利用, 加强同行业以及其他行业之间的合作。化工及制药企业污染严重, 耗水量大, 首先应从生产线的开端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同时加强中间过程的治理及再利用, 最后将无法利用的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化工及制药企业的工艺用水量在百分之七十左右, 针对化工、制药工业的生产特点, 制定相应的节水措施。若通过技术, 减少过程中的用水量或使用无水工艺代替耗水工艺, 用以减少或不用水的目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 在污水技术处理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比如采用的冷却塔循环使用工艺冷却用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水量及废水的排放。

三、化工及制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小企业要在市场上特别是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 就必须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化工、制药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代表, 就拿化工企业来说, 中小企业占99%以上, 而截至2012年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又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 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及服务价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所以,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 扩大就业、提高技术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化工制药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能使其本身获得持续盈利的能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还可以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经验。

四、结语

当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题, 成为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救命稻草, 那么积极主动的寻求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 成为各企业的当务之急。政府要加强引导,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 努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为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化工及制药企业作为高耗能、污染重、经济力量又薄弱的中小型企业, 发展循环经济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努力调整生产结构, 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减低生产成本, 是获得长足发展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克强.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循环经济促进机制[J].党政干部论坛, 2009.

上一篇:汽车网络销售调查分析下一篇:药品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