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评价

2024-11-12

循环经济评价(通用12篇)

循环经济评价 篇1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要求在生产活动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甚至为零。

拥有丰富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新疆,在把自己建设成为中国能源基地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推动下,新疆循环经济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

新疆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尽管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目前新疆循环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现状

对任何区域、园区、企业的循环经济水平做出评价,要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自循环经济思想提出以来,其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尤其是近五年,国内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分为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四个层次而且结合发展实践还提出了工业园区这一特殊层面,研究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有物质流角度、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角度、目标—过程—条件角度以及其他角度。

(二)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过分析比较各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新疆产业结构特征,参考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三部委于2007年联合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下页表1)。

(三) 设计原则

1. 数据的可得性原则。

循环经济是一个较新概念,政府和学者对此问题的重视也是近几年才有所增加,关于循环经济的资料和统计数据还不够完备。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需考虑用一些数据容易获得的指标,作为评价因子。

2.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

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的核心体现就是要反映循环经济“3R”原则的应用情况以及该原则的运用效果,所以,在选择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3R”准则的重要性,突出能够体现“3R”准则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系统性原则。

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生态、社会等多个方面,而且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数据收集及处理

(一) 分析方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既可以避免指数重叠,又可以减少运算。

(二) 数据收集

考虑到统计资料的限制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本文收集了2000—2006年数据。

(三)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设有m个指标选用n年的数据,Xij为第i项指标第j年的值,X'是经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数值(i=1,2,L,m;j=1,2,L,n),Ni=max{Xij,1≤j≤7},ni=min{Xij,1≤j≤7}。

正向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为:X'=Xij-ni/Ni-ni

负向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

X'=Ni-Xij/Ni-ni(i=1,2,L,m;j=1,2,L,n)

基于以上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四) 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为:

由表3可知,前3个指标特征值大于1,而且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7.121%,大于90%,所以可以用前3个指标作为主成分,代替评价体系中的21个指标。

(五) 新疆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用方差贡献率作为主成分因子的权重,结合标准化数值,计算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为:

Sj=a1X1j+a2X2j+a3X3j(j=1,2,L,7)

三、新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评价

(一) 新疆地区循环经济总体水平逐年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响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促进新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了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专门的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督促企事业单位做好资源节约利用工作,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单位的试点工作。

由上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在循环经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节能减排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2000年相比翻了将近一番,单位GDP能耗减少了22.4%,单位GDP电耗降低了14.5%,万元工业增加值三废排放量明显下降。当然通过数据发现工业“三废”排放量在2001、2002、2003年三年内出现上涨迹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大量内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迁入新疆所致。而从2004年开始,随着清洁生产试点,开展了强制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进和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循环经济建设的宣传工作,制定并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若干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细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等一批节水、节约资源综合政策、法规、文件和管理办法,发展循环经济的预期目标很快显现。到2007年底,新疆已有包括新疆哈密长河、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等15家企业被自治区发改委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建立了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石河子国家生态工业(造纸)示范园区,这个示范园区是全国现有的10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中的一个。

(二) 新疆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能源消耗量大,经济效益低

2006年,新疆能源消费总量6 370.68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2.092吨标准煤,全国万元GDP能耗为1.206吨,新疆在全国排第七位;万元GDP电耗1232.3千瓦时,全国万元GDP电耗为1395.9千瓦时;工业消费能源3611.31万吨标准煤,占总能源消耗总量的56.7%,但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0.7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91吨标准煤,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92吨标准煤,高出全国水平51.56%,更高于沿海发达地区水平。

2. 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废物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生活垃圾利用率几乎为零,无害化处理率只有30.2%,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威胁。废纸、塑料等可再利用资源的回收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企业匮乏;2006年,废水排放总量6.54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28.67万吨,大量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用水匮乏;二氧化硫排放量54.93万吨,并有增长趋势,烟尘排放量28.18吨,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差。

3.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自治区政府在财政、金融、投资、技术等方面对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够,需要制定更加高效的鼓励措施。如,实行一定幅度的税收优惠,对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等。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郭强,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黄贤金,钟太洋,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循环经济评价 篇2

基金项目:湖北省统计科研计划资助项目(HB081-15 作者简介:付晓灵(1965-,女,四川南溪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项目经济评价。湖北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设计及其评价 付晓灵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依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湖北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建立了经济发展、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科教发展等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提出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

关键词:循环经济;指标;层次分析;发展度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009-0033-02 随着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在国内的广泛开展,很多学者也陆续加入到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的研究中。综观国内外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研究成果,结合湖北省的具体情况,目前的研究成果有以下不足:一是评价指标体系单一,不完整,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二是部分评价指标体系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有的指标个数太多,有重复,数据采集困难,实用性受到限制。本文主要探讨了湖北省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旨在解决以上的不足。

1湖北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确定

湖北省地理位置优越,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冶炼(钢铁、汽车制造、化工等产业发达,但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是一个科教大省和农业大省。经济是发展一切的基础。经济为科教发展、环境治理、资源利用、政治稳定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提供保障。因此,湖北省的循环经济指标首先应设置经济发展指标。资源消耗量与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相关关系,且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社会或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要重点考虑资源消耗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判断这种良好生态环境的标准就是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来设置指标。社会的进步可以促进经济、文化的进步,促进政治的稳定。湖北省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多,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均较低,因此,在构建湖北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时应考虑社会发展指标。湖北省虽然科技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促进经济发

展、平均文化程度,以及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在全国却处于中下等水平。因此,应以科教文化发展作为湖北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原则和分析,结合湖北省的特点,设计循环经济指标调查问卷。选择环保部门、科技管理部门、投资管理部门、环境研究学者和循环经济研究学者200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用德尔菲法筛选指标,最后得到湖北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与其他学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相比,指标的重复程度小,体系更加完整。增加了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资源回收利用产值、生态足迹、清洁生产企业数、社会矛盾冲突数和科技转化年产值。指标体系体现了湖北省资源匮乏和科技发达但科技转化效果不显著的特点。

2数据资料来源

指标中,大部分指标都可以利用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 图1湖北省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A 经济发展指标B1 经济消耗指标B2资源循环利用指标B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B4社会发展指标B5科教发展指标B6 地区生产总值GDP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GDP 年增长率基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资源回收利用产值

资源回收利用投资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资源循环利用率 资源消耗总量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 每万元GDP 资源消耗量

人均资源消耗量资源消耗增长率资源节 约率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工业三废排放总量 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 人均绿地面积 环保投资占 GDP 比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 生态足迹

每公顷耕地农药使用量 全社会在岗职工人数 新增就业人数

清洁生产企业数社会矛盾冲突数 文明社区比例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物价上涨指数

社会保障覆盖率科技转化年产值 科技人员平均年收入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 的比重

清洁生产专利技术数

在岗职工大学本科以上比例 33 到。其余指标,社会矛盾冲突数和文明社区数从公安部门和社区居委会获得,社会保障覆盖率从社会保障部门获得,清洁生产企业数和清洁生产专利技术数从环保部门或科技部门获得。生态足迹的计算则比较复杂。

生态足迹原意是指特定数量人群要维持生存必须消费由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吸纳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为简便,计算生态足迹时,用湖北省2008年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为基数,以2008年全年湖北省消耗的各种产品和资源,如粮食、蔬菜、食品、服装、煤、焦炭、石油、热力、电力等的折合面积除以总人口数。粮食、蔬菜等与耕地紧密相关的生活品直接以耕地面积或水域面积计算。与耕地没有直接关系的物品,如服装、能源等,将这些能源消费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而化石能源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以化石能源的消费速率来估计。

3湖北省循环经济的评价

对循环经济的评价包括二个内容:一是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通过指标的重要程度对指标进行排序,根据排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二是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根据发展水平,了解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计算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省2008年统计年鉴。

3.1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层次分析模型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图1不仅是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同时也是循环经济评价的层次模型。最上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A为目标层。第二层的经济发展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社会

发展指标和科教发展指标等6个指标为准则层B。其余第三层的地区生产总值等42个指标均为措施层。

3.2构造判断矩阵

针对上一层次的指标,对下一层次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相互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本课题采用1~9的标度对准则层和措施层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的相互比较。判断矩阵的个数由目标层和准则层的指标个数决定,本课题有7个判断矩阵。

两两相互比较的资料收集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而得。重要程度比较的问卷调查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问卷调查同时进行。本课题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率87.5%。

3.3层次排序

根据判断矩阵的重要性比较值,对各判断矩阵进行随机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用CR表示。当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经计算,第一层次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判断矩阵的CR= 0.035,经济发展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798,资源消耗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224,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判断矩阵的CR= 0.0200,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277,社会发展指标判断矩阵的CR=0.0311,科教发展指标判断矩阵的CR= 0.0559。所有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计算所有指标的层次总排序,结果见表1所示。

根据总排序结果可见,所有指标体系中,对循环经济影响最大的指标依次是: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科教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由此可见,湖北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破坏,民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太满意,资源循环利用率低,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必须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建设力度。

3.4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论

通过计算综合指标以判断湖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对经处理后的数据计算综合评价指标Y。

Y= n i ΣW i S i×100 准则层次指标 经济发 展指标 B1 资源消 耗指标 B2 资源循环 利用指标 B3 生态环境 发展指标 B4

社会发 展指标 B5 科技发 展指标 B6 措施层指标

全省国民生产总值(GNIC1 固定资产投资额C2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C3 人均GDP C4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C5 GDP增长率C6 恩格尔系数C7 基尼系数C8 资源消耗总量C9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C10 每万元GDP资源消耗量C11 人均资源消耗量C12

资源消耗增长率C13 资源节约率C14 资源回收利用产值C15 资源回收利用投资额C16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C17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C1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C19 资源循环利用率C20 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C21 工业三废排放总量C22 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C23 人均绿地面积C24 环保投资占GDP比例C25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C26 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C27 每公顷耕地农药使用量C28 生态足迹C29 全社会在岗职工数C30 新增就业人数C31

清洁生产企业数C32 社会矛盾冲突数C33 文明社区比例C3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35 物价上涨指数C36 社会保障覆盖率C37 科技转化年产值C38 科技人员平均年收入C39 科研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C40 清洁生产专利技术数C41 在岗职工大学本科以上比例C42 权重Wi 0.0084 0.0108 0.0207 0.0242 0.0126 0.0089 0.0132

0.0183 0.0086 0.0210 0.0210 0.0197 0.0132 0.0217 0.0256 0.0408 0.0256 0.0422 0.0482 0.085 0.0242 0.0264 0.0481 0.0185 0.0133 0.0538

0.0189 0.0253 0.0481 0.0092 0.0167 0.0205 0.0163 0.0155 0.0115 0.0118 0.0313 0.0129 0.0192 0.0244 0.0286 0.0275 权重和 0.1052 0.1052

0.2676 0.2766 0.1329 0.1125 表1层次总排序结果 34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9期(总第309期 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9期(总第309期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9ZX07318-007作者简介:刘

葭(1985-,女,福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

郝前进(1980-,男,河南人,讲师,研究方向:环境价值评估、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国际环保产业统计对中国的启示 刘 葭,郝前进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433 摘要:环保产业的特点使得环保产业统计具有区别于传统产业统计的诸多特点和难点,本文从

环保产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国际环保产业统计的具体实践及经验;并对中国建立环保产业统计体系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保产业;统计;供给方方法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009-0035-03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能源危机的日渐凸显,环保产业市场规模急剧扩大,又因其科研、人才高度密集的特性和对其他产业的超强渗透力,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环保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然而,由于缺乏对环保活动的统一核算,我国的环保产业统计还处于起步阶段[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明确环保产业统计的特点和难点,通过梳理国际上环保产业的统计方法,从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保产业统一核算的途径和方法。

1环保产业统计的特点与难点

(1一般的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是以经济活动同质性为原

则,这使得环保产业无法在通用的标准产业分类中直接体现出来,而是散布在各个行业分类中。因此,环保产业的计量容

易被管理体制分割,分散在不同部门而难以统一核算。事实上,在我国,不管是依据经常统计层面的《统计年鉴》,还是

122部门投入产出表,都无法在产业层面对环保活动进行识 别和统计[1]。

(2纵观世界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环保产业通常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三阶段”特征,即从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消极防御阶段,发展到以清洁生产为特征的全程控制阶段,最终到达环境服务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阶段。因此,类似于第二、三产业的划分,环保产业可以被划分为环保产品和环境服务两大类,这样划分更有利于观察环保产业的发展阶段。

(3如前所述,有些经济活动全过程都是出于环保目的而独立存在的,比如污水、垃圾的处理;有些则是在其他生产活动进行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比如造纸时利用的回收材料。依据这两种情况,环保产业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核心和非核

上式中,W i 为上一层次因素得分值(权重;S i 为本一层次因素得分值。经计算,本课题中,Y=70.64。

根据王良健等人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度量指标:当Y ≤ 50时,循环经济发展处于准备阶段;当50>Y ≤70时,循环经

济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当70>Y ≤85时,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中期阶段;当Y ≥85时,循环经济发展处于高级成熟阶段。从计算结果来看,湖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离成熟阶段还相距甚远,尚处在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时期,如果在监督管理方面出现微小的失误或轻视就会倒退到初期阶段。这一结论不仅与殷克东等人2007年所做的“中部六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结论一致,而且与湖北省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基本相符。由此,湖北省应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

对于循环经济的评价,除了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以外,还应对每个指标进行独立评价。如以全国平均先进水平,本地区历史最好水平,延伸指标(与循环经济的某些指标数据产生 的根源相同,但计算方法不同的指标和环境的选择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对环境等资产的使用而对环境资源所表示的支付意愿等作为评价标准。将计算指标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效果。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讨论。

循环经济评价 篇3

一、循环经济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模式选择

(一)企业财务战略评价一般模式 财务战略评价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财务评价模式,二是综合评价模式。财务评价模式主要以财务指标来表示企业财务战略实施情况和业绩,它比较简单直观、易于衡量,同时比较符合传统条件下的管理控制方式。财务评价模式一般包括国家统计局的评价标准、财政部的评价标准、经济增加值和企业价值评估。综合评价模式以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共同来评价。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平衡计分卡就是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1)财务评价模式。该模式是以财务指标为主,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评价的模式。财务战略指标是过去的决策和行为产生的结果,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财务业绩是企业经营业绩的最终表现。由于不同时期企业的经营战略不同,财务目标也不一样,评价财务业绩的重点也会有区别。财务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财务业绩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盈利性指标、营运性指标与偿债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财务评价模式中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是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取数据,或根据其中的数据计算的有关财务比率。这些数据的获取严格遵循会计准则,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的人为调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财务指标是企业战略评价的重要内容。但财务指标存在以下缺陷,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要求。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以此为数据来源的财务模式将无法满足从战略角度反映企业决策的要求。由于财务指标作为事后的结果指标,无法反映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财务指标偏重于公司内部评价,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财务指标不能够及时地对经营情况进行反馈。作为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业绩指标必须能够及时地收集和反馈。但利润、投资回报率、销售成本等财务资料的收集往往要等到期末才能进行,因此削弱了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尽管许多学者推崇经济增加值(EVA)作为财务评价的新指标,克服了以传统会计利润为考核指标的缺陷,但其仍然无法对非财务目标进行反映和评价。

(2)综合评价模式。企业财务战略的综合评价模式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模式。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多元性,要求财务战略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反映财务业绩,又必须反映非财务方面的业绩,即综合反映企业战略实施的结果。目前企业财务战略综合评价模式中,许多企业,特别是国内外大型的企业选择平衡计分卡方法。平衡计分卡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以管理为核心,把管理重心放在顾客、财务、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以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前提,以综合、平衡为原则,建立起来的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比较全面。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因为它容易为股东所接受,资料收集较为方便。但公司如果过多关注于财务资料,而无视影响公司的其他方面,则无疑是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的。平衡计分卡揭示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公司的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首先,通过建立平衡计分卡,使公司把管理重心放在顾客、财务、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并为每个方面制定详细而明确的计划;其次,通过平衡计分卡,公司上下获得了交流的机会,在计分卡的制定、计量、评价过程中,公司总部、部门经理、雇员达成了关于如何实施战略的共识;再次,平衡计分卡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利于纠正偏差,防患于未然。平衡计分卡并非十全十美。平衡计分卡没有对股东、雇员、顾客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予以足够的重视,而现代公司的成功,所需生产资料的提供者、社区和政府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模式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即将企业必须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纳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模型中。构成循环经济的财务战略目标因素不仅仅是财务指标和数据,还包括资源和环境的非财务指标。因此,在循环经济下,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战略评价模式,都必须有资源和环境的非财务指标来反映资源环境效益。很显然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模式应采取综合评价模式。如果企业采用了平衡计分卡方法,可以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其指标体系中,成为一种扩充的平衡计分卡模式。此外循环经济财务战略评价的财务指标,必须在原有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循环经济财务指标,即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投放与运作的各项财务指标。循环经济财务战略评价模式为原有的评价模式加上循环经济财务指标和循环经济非财务指标。如图1所示: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指标体系

(一)循环经济财务指标体系企业循环经济财务指标体系,可借鉴传统经济企业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盈利能力指标、循环经济资产管理(营运)指标、循环经济偿债能力指标和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这些指标体系的数据可以直接或间接从会计报表获取。前提是企业必须单独进行循环经济会计(资源、环境)核算。

(1)循环经济盈利能力指标。循环经济盈利能力指标是循环经济财务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用来反映循环经济资金投放和营运的盈利情况。盈利能力指标可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盈利的绝对量。盈利绝对量指标有不同的计量基础,如利润基础、现金基础和市价基础。而以利润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又可具体分为会计利润基础(如税后利润、EBIT等)和经济利润基础(如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的经济增加值等)两个方面。以现金为基础的指标主要有经营现金净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等一系列指标。以市价为基础的盈利性指标主要有股票市价等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对盈利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衡量,从而保证盈利性评价的公正与合理。但绝对指标不能反映单位资金的盈利能力。因此应结合资金指标进行相对指标分析。如投资报酬率(资产收益率或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等。盈利性指标均是正指标,数值越大,说明盈利能力越强。

(2)循环经济资产管理指标。主要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周转能力来评价各项资产的利用水平和盈利能力。其主要指标是资金周转率。具体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这些指标的目的在于分析管理者在既定的循环经济资产规模下,如何利用管理技巧来发挥其营运效能,从而使得在不减少盈利性的情况下减少资金占用量,发挥单位资产创造更大价值的潜能。

(3)循环经济偿债能力指标。是反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财务风险的指标。由于举债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企业能否按契约履行偿债义务,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再筹资的问题。它是立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债务风险性来考虑资产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没有安全性的经营是不可持续的,从而是不具战略性的短期行为。财务风险与财务安全性的评价主要关注现有资产能否到期还本付息、潜在举债能力与现金流量是否满足经营的要求等问题。循环经济偿债能力指标,分为循环经济短期偿债能力和循环经济长期偿债能力。从指标设计上,循环经济短期偿债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循环经济长期偿债能力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率等 指标来反映。

(4)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是反映企业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的指标。只有发展企业才可能永久生存下去。传统的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一般都从企业的经营规模、财务成果增长情况角度进行的,通过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比较,评估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的企业。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销售增长指标,如销售增长率、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资产规模增长指标,如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等;资本扩张指标,如资本积累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其他指标,如股利增长率、人均创利增长率等。

韩洪云、何燕(2004)提出了一些新指标。如:技术投入比率。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创造企业核心产品的源泉,它使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技术投入比率集中体现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情况,其计算公式为:技术投入比率=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发投入÷产品销售收入×100%。新产品销售比率。新产品销售比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当期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对产品更新的重视程度及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新产品销售比率=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100%。达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新产品销售比率是创新效益的重要指标。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实现其销售和收益,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力量,才能成为企业向更多市场提供产品的基础。

李铁群(2003)提出了企业经济增加值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该指标是企业经济增加值或附加经济价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与投人资本C的比率,其数学模型:

E =EVA/C=[EBITT(1-T)-KwC]/C

其中: EBITT为T年的息税前利润;T为所得税率;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为企业投入的平均资本。

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则是将本年的经济增加值率减去上年经济增加值率之后的差额与上年经济增加值率的比率。其表达式为gt=(ET-ET-1)/ET-1。同时为克服短期内经济增加值率的异常波动,还可计算连续三年的平均经济增加值率的增长率:

以企业经济增加值增长率作为考核企业发展能力,可以直接证明企业发展能力与经济增加值率增长率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财务指标。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可以套用上述各种发展能力指标。企业循环经济财务战略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循环经济非财务指标体系企业循环经济非财务指标,应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循环经济的目的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为了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007年我国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涉及政府和工业园区评价指标,尚未建立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可参考工业园区评价指标设计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主要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分构成。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废物排放(含处置,下同)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模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企业循环经济评价非财务参考指标如表2。

其中:工业某种废气排放降低率=×

100%

(三)循环经济混合指标体系 除了设计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外,还可以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形成一个混合指标体系。如(1)单位产品成本(或产品销售收入)的资源(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率,可以用来反映资源的消耗与节约情况,具体计算可以通过某种资源一定期间总的消耗量除以该期间产品生产成本(或产品销售收入)总额;(2)单位产品成本(或产品销售收入)废物(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排放率。用该类指标反映单位产品价值产生的环境影响。循环经济混合指标计算的数据一方面来源于财务数据,另一方面来源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非财务数据。因此,循环经济混合指标能够把经济效益指标与环境效益指标结合起来,反映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企业可以自行设计一些适合本企业的评价指标,来反映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一般可以采用指标比较法。一是与政府指标进行比较,考察企业是否到达了政府部门确定的标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首先要满足的要求。二是纵向比较。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各个指标比较,可以反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效果情况;三是横向比较。即与不同的企业,特别是与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比较,可以反映本企业在行业内经济和环境效益水平和竞争能力。进行横向比较时尽量采用相对指标。通过循环经济战略实施评价,一方面可以检验战略的优劣;另一方面可以为下一步的战略调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铁群:《论企业发展能力分析指标的缺陷及框架方案的选择》,《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2期。

[本文系2007年《湘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财务战略研究”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

基于循环经济公路项目评价研究 篇4

循环经济属于生态经济的一种类型, 作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循环经济要求不能通过传统机械论规律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加以指导, 而需通过生态学规律进行指导。作为我国一项主要基础设施, 公路对资源、社会、环境影响较大, 为加快公路交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必须确保交通能够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公路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公路建设的所有活动必须满足自然、环境的发展需求, 如公路规划设计、运营与材料等, 都要确保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能够形成一个整体。

2公路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 公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已经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难题。建立与完善公路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不仅能够对公路建设所有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反映, 还能够优化结构目标, 将其科学性、客观性充分展现出来。对公路项目循环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 以广义角度分析, 公路项目内外部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其循环经济发展, 尤其是公路设计、施工与后期运营环节将直接影响资源、社会与环境。

2. 1资源方面

1) 自然资源影响。作为资源占用型与能源消耗型行业, 公路建设环节将有大量资源被消耗, 如沥青、水泥、砂石等。以某高速公路分析, 其工程建设整体环节消耗108 673 t沥青、 806 713 t水泥、104 245 t钢材、68 895 m3木材。在公路建设时, 需在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环节对资源利用率如何提高进行充分考虑, 对资源再利用、循环运用等加以重视, 且将新技术、 新工艺引入, 也就是必须在整个设计环节充分融入循环经济理念。如道路设计中应对沥青再生利用技术加以重视, 尽可能降低公路建设消耗沥青资源量。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需翻修的沥青路面达到12% 左右, 每年旧沥青废弃量达到220万t, 如合理利用此类旧沥青, 每年就有3. 5亿元材料费可节约下来, 特别是在我国公路里程迅速增长的基础上, 可节约的空间也会随之增多。

2) 土地资源影响。我国公路工程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不仅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还会便于人们出行、生活, 但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往往还会带来一定弊端, 如土地资源消耗加快, 导致土地矛盾愈演愈烈。某公路工程, 44 637亩为其征用土地量, 26 056亩为永久占用量。相比普通公路, 高速公路占地存在诸多区别, 据相关数据显示, 相比普通二级公路、高速公路, 每公里土地占用面积为其2到3倍, 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则远高于其他公路, 一般为二级公路的5 ~ 7倍, 在通行能力相同的基础上, 相比普通公路, 高速公路修建所需的土地占用量仅为其一半左右。为更好地分析我国公路土地利用现状, 可由图1分析。

遵循《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对单位里程用地量进行计算为7. 400 4 hm, 由图1得出, 相比计算值, 其中低于此值的单位里程用地量为8条, 有7条用地集中在每千米5. 2 hm2到7. 0 hm2, 10条公路平均每公里占地为6. 9 hm2, 与指标相比, 少了0. 5 hm2。

2. 2社会方面

完成公路工程建设后,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向外进一步延伸, 对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提升, 且便于人力资源流动。基于此, 公路沿线区域已经成为众多产业聚集地。以日本为例分析, 在高速公路出入口10 km范围内新建工厂达到40% , 在高速公路20 km范围内建厂比例达到一半左右, 10年内仅在公路沿线14个立交周围工业企业新增数量就高达900多家。在我国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 各类经济开发区建立于公路沿线位置, 主要原因在于公路运输具有较快速度, 能够实现点—点运输, 且具有较低运输成本, 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 加大生产规模, 提升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 公路能够促进产品开发与高新技术进步, 在公路运营环节, 可通过其对区域工业、农业贡献率评价循环经济, 公式分别如下:

对区域工业贡献率= 有项目时区域工业产值增长率/无项目时区域工业产值增长率;

对区域农业贡献率= 有项目时区域农业产值增长率/无项目时区域农业产值增长率。

2. 3环境方面

对公路附近自然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 公路规划设计、整体布局、施工与环保投入等。在公路建设中, 要求工程建设必须结合生态环境, 对公路沿线取土、弃土等规划进行合理制定, 合理选择取土等位置, 且做好水土保护措施。 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 需做好前期实地调查工作, 选取合理的搅拌方式, 且以除尘设施辅助。噪声污染方面, 应对施工机械配置、施工时间、声屏障设计等进行充分考虑, 且尽可能选取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工艺, 如为降低圬工体积可选取土工织物类材料, 或为达到路面噪声减少的目的可选取多孔隙沥青混凝土路面等。

3公路循环经济评价模型构建

在公路项目循环经济评价中, 评价指标选定后, 需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权重的不同, 将直接影响整个评价结果; 权重不科学将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甚至导致评价结果错误。由此可见, 指标作为评价的重要构成部分, 确定指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选取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加以确定, 将复杂问题先进行若干组成因素划分, 随后根据系统支配关系再分各个组成因素, 以此呈现出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然后利用相互对比的方法, 对各个层次内的因子相对重要性加以确定。最后综合人的判断对各要素相对重要性的顺序进行确定。在评价过程中, 各个施工阶段的评价重点不尽相同, 需严格按照地区、 路面类型等进行确定。这就要求必须对公路项目评价的阶段, 且由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选择。其顺序为层次结构建立—判断矩阵构造—特征向量计算—检验一致性—层次总排序。而确定评价模型时, 需做好以下评价内容。

3. 1决策评价值建立

在公路项目循环经济评价中, 针对指标需具备相应的评定标准, 一般分为定量与定性。定量指标是指按照有关规定、评定标准等量化评定。定性指标是指评定通过专家打分法。一般可选取模糊集合对评价结果进行表示, 如优、良、中、差等。 要求各个等级必须与公路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 2各层次得分计算

各个评判因素在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内对其起决定的为低一层次的若干因素,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相关规定, 计算时可从低到高层次依次进行, 最后获取整体评价结论, 公式为:

按照项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内容, 也可进行公路项目循环经济评价内单因素模糊评判结论的合理计算, 公式为: P1= Y1× W1

4结语

项目评价作为循环经济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是提升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与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循环经济影响下, 必须在全面了解公路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 根据公路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立公路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公路循环经济评价模型, 实现公路项目评价科学性、有效性, 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自《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实施后, 标志着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将步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主要基础设施, 公路建设与经营环节将产生大量资源消耗, 因此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入到公路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公路建设得到极大的发展, 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部分公路建成后, 并没有将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公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入研究, 对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公路项目评价,内涵,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汶倬.完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12) .

[2]王建民.高速公路后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循环经济评价 篇5

循环经济建材行业在行动-发展循环经济经验介绍

实践循环经济做好工业废弃物处置工作 北京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 付秋涛 北京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率先使用双掺粉煤灰生产工艺取代黏土配料,现在年可消化利用粉煤灰20万吨以上,可节约黏土资源9万m3;生产线配备高温布袋除尘系统,烟囱粉尘排放浓度仅为3.17mg/Nm3.,北水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立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建材  PKU英文刊名: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循环经济评价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6-03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高能耗的重工业和化工业等所占比重较大,基于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下,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一系列诸如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生态极度破坏等问题,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我国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也成为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不同产业群体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资源重复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体系,从而达到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易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模式。

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的结合部和又是川东重镇的达州,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近年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基本形成了以达钢、华川汽车、天府药业、美好塑业等为支撑,以化工、煤电、冶金、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基本构建起了天然气、煤电、化工产业的主骨架。但从达州地区当前的实际来看,发展也正面临着主要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问题突出、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先发性优势弱化等问题。从生态经济理念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达州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达州市县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省“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实际提出了本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并未具体给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指标。那么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达州如何衡量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绩效,如何评价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并结合达州实际,构建循环经评价指标体系和设计评价方法。

一、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1.5R原则。5R原则(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是我国学者吴季松教授在参与讨论国际循环经济理念时提出的新经济思想,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同。5R原则是在原有3R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从理论的角度审视循环经济的深远意义。作为循环经济内容的的基本行为原则,5R原则是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

2.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作为主要手段,其在政治、经济、社会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也是区域决策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的能力和业绩的主要表现,因而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评价者必须即结合区域特性又要不受区域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从而才能真正为循环经济的不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3.总体与个体相协调的原则。循环经济是包含了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要坚持总体与个体协调的原则。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生态、资源、经济、社会多角度发展的整体系统,评价时不能以任意一个为重心儿忽略其他的影响,要权衡各自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交叉融合,评价系统整体的运行效果。

4.对比性与可靠性相统一的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评价方法应注重时间、地点和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纵横向比较,体现其特点。纵横向比较与统计指标口径的可比性及资源来源的可靠性关系很大,也是评价指标设置时应关注的关键。

5.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估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还要能够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选择的指标中既要有反映当前循环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指标。

二、达州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经济活动理想模式。在确定指标时所考虑的因素设计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核心思想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状态层和基本指标层四个等级。本文拟在深刻理解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和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原则为理论基础,结合达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已有的统计资料的分析、筛选和整理加工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综合设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了如下表2-1(见下页)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思路是,拟将循环经济视为一个复合系统,内设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在每个子系统里按照一定的准则,分别筛选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表征作用的指标。具体包括10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

三、达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与模型设计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出有效的评价,进而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此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循环经济评价采集的数据往往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数据单位和数量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是建立评价模型以及正确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前提。循环经济评价所涉及的模型往往比较简单,多数是线性分析,因此,无量纲化处理也是尽可能采用简单通用的分析方法,以避免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这样还能客观真实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只介绍两种常用无量纲化方法,其一是阀值法,其二是标准化法。

阀值法是根据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找出指标值中的最大临界值和最小临界值,计算指标数据与最大最小值间差值来定义其在数据序列中的位置,再根据评价方法的需要,通过加权法计算总体评价值。通用公式为Xi=■

其中Xi代表第i个指标无量纲化值,X为该指标的原始值,Xmax和Xmin分别代表参加比较的同类指标中的最大原始值和最小原始值。同时,如果该指标是反向指标,则在原始数据前加负号,求其相反数。

标准化法体现了“中心化”的数据处理思想,计算结果反映了原始数据与指标序列原始数据平均值间的差值。因此,其计算结果将最终反映在评价结果上,决定循环经济水平的总体现状情况,对个指标间的关系描述较为清晰。标准化法的公式为

X'ij=■

其中,Xij为指标的原始值,X'ij为标准化数值,Xˉj为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

(二)循环经济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是指相对于上层目标重要性的一种度量,权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由于权重值的变化可能引起被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以保证指标体系权重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关于多指标总会让评价的方法很多。根据权重确定方法的不同,这些方法大致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以及主客观相结合赋权法三类。主观赋权是采用咨询评分的定性方法,包括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依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等。由于不同方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对优缺点,因此在运用中,单纯使用一类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其得到结论可信度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加之达州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复杂,为了提高达州循环经济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本文给出两种常用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通过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印证,进而确定较为可信的权重系数。

其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系数。AHP实际上是再建立有序的指标系统基础上,通过指标间的两两比较对系统中各指标予以优劣评判,并利用评判结果综合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1.对指标间两两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依据专家意见,采用1~9标度法对所列出的n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量化,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如下:

B=b11 … b1nbn1 … bnn

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极为重要,则bij=9;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很重要,则bij=7;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重要,则bij=5;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稍重要,则bij=3;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同等重要,则bij=1。另外bji=■。

2.利用排序原理,求得矩阵排序向量,进而计算各指标权重系数。首先对判断B矩阵进行正规化处理得到新的判断矩阵B'=(bˉij)=■,i,j=1,2,…,n。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B'按行相加得到Wˉi=■bˉij,i,j=1,2,…,n。对向量Wˉ=(Wˉ1,Wˉ2,…,Wˉn)T再次正规化得到Wi=■,i,j=1,2,…,n即为各指标的权重。

3.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可以保持专家思想逻辑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相互比较时,各判断质检部协调一致,不会出现内部矛盾的结果。判断一致性的计算公式为

λmax=■■,CI=■,CR=■

其中λmax表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W=(w1,w2,…,wn)T,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为随机一致性指标。一般地,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呢具有一致性,否则,调整直至满意。

其二是采用归一化方法确定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各自的单位存在差异,而且评价系统内模块间的数量关系不仅仅是由调查数据决定,还受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流动结构影响。因此,为避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对原始数据归一化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本文列举如下两种方法:

1.极差标准化。对于数值越大反映结果越好的指标,采用计算公式:

Zij=■,i=1,2,…,m;j=1,2,…,n

对于数值越大反映结果越差的指标,采用计算公式:

Zij=■,i=1,2,…,m;j=1,2,…,n

其中,Zij、Yij分别表示第i类、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和原始值,Yjmax、Yjmin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7页)小值。

2.均值变换。多数计算模型采用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通过均值变换使得不同量纲的指标间具有可比性,进而达到比较指标间关系的目的。公式为

X'ij=■(i=1,2,…,m;j=1,2,…,n)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值;Xˉj为第j个指标的数据序列的平均值;X'ij为指标权重值。

(三)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对达州市总体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和分析,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从何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循环经济总体发展状况。本文依据以上分析采用加权函数法建立评价模型,即:

S=■X'i×wi

其中S表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得分;X'i表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第i个指标相应的权重;n表示指标个数。仿照此模型,还可以得出各准侧层评价因素系统的相应得分。这样就可以判断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系统的贡献率以及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便于制定或调整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更好的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要比较达州市各区县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利用个区县相应的统计数据,依据此模型得出各区县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得分。

四、结语

本文基于有关文献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及实证分析的研究,并结合达州市实际,分析归纳了达州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4个方面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架构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从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对达州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的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由于受到时间与数据资料限制,本文的研究尚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特别是没能够从实证方面得出达州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希望下一步在得到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为推动达州科学发展、促进达州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SLQ2010C-18),四川文理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10B07R)]

参考文献:

1.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张建升,谭伟.合川区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7)

5.李延旺,王婷.西安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2)

6.张泽峰.重化工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4)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系 四川达州 635000)

循环经济评价 篇7

一、循环经济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模式选择

(一) 企业财务战略评价一般模式

财务战略评价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财务评价模式, 二是综合评价模式。财务评价模式主要以财务指标来表示企业财务战略实施情况和业绩, 它比较简单直观、易于衡量, 同时比较符合传统条件下的管理控制方式。财务评价模式一般包括国家统计局的评价标准、财政部的评价标准、经济增加值和企业价值评估。综合评价模式以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共同来评价。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平衡计分卡就是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1) 财务评价模式。该模式是以财务指标为主, 对企业财务战略进行评价的模式。财务战略指标是过去的决策和行为产生的结果, 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 财务业绩是企业经营业绩的最终表现。由于不同时期企业的经营战略不同, 财务目标也不一样, 评价财务业绩的重点也会有区别。财务评价模式主要包括财务业绩所涉及的三个方面, 即盈利性指标、营运性指标与偿债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财务评价模式中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是从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取数据, 或根据其中的数据计算的有关财务比率。这些数据的获取严格遵循会计准则, 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的人为调整, 具有较高的可比性。财务指标是企业战略评价的重要内容。但财务指标存在以下缺陷, 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财务战略评价的要求。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 以此为数据来源的财务模式将无法满足从战略角度反映企业决策的要求。由于财务指标作为事后的结果指标, 无法反映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财务指标偏重于公司内部评价, 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财务指标不能够及时地对经营情况进行反馈。作为管理和控制的手段, 业绩指标必须能够及时地收集和反馈。但利润、投资回报率、销售成本等财务资料的收集往往要等到期末才能进行, 因此削弱了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尽管许多学者推崇经济增加值 (EVA) 作为财务评价的新指标, 克服了以传统会计利润为考核指标的缺陷, 但其仍然无法对非财务目标进行反映和评价。

(2) 综合评价模式。企业财务战略的综合评价模式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模式。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多元性, 要求财务战略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反映财务业绩, 又必须反映非财务方面的业绩, 即综合反映企业战略实施的结果。目前企业财务战略综合评价模式中, 许多企业, 特别是国内外大型的企业选择平衡计分卡方法。平衡计分卡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 以管理为核心, 把管理重心放在顾客、财务、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 以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前提, 以综合、平衡为原则, 建立起来的财务和非财务业绩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比较全面。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 因为它容易为股东所接受, 资料收集较为方便。但公司如果过多关注于财务资料, 而无视影响公司的其他方面, 则无疑是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的。平衡计分卡揭示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为公司的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首先, 通过建立平衡计分卡, 使公司把管理重心放在顾客、财务、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 并为每个方面制定详细而明确的计划;其次, 通过平衡计分卡, 公司上下获得了交流的机会, 在计分卡的制定、计量、评价过程中, 公司总部、部门经理、雇员达成了关于如何实施战略的共识;再次, 平衡计分卡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及时的信息反馈, 有利于纠正偏差, 防患于未然。平衡计分卡并非十全十美。平衡计分卡没有对股东、雇员、顾客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予以足够的重视, 而现代公司的成功, 所需生产资料的提供者、社区和政府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即将企业必须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纳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模型中。构成循环经济的财务战略目标因素不仅仅是财务指标和数据, 还包括资源和环境的非财务指标。因此, 在循环经济下, 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战略评价模式, 都必须有资源和环境的非财务指标来反映资源环境效益。很显然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模式应采取综合评价模式。如果企业采用了平衡计分卡方法, 可以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其指标体系中, 成为一种扩充的平衡计分卡模式。此外循环经济财务战略评价的财务指标, 必须在原有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循环经济财务指标, 即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投放与运作的各项财务指标。循环经济财务战略评价模式为原有的评价模式加上循环经济财务指标和循环经济非财务指标。如图1所示: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指标体系

(一) 循环经济财务指标体系

企业循环经济财务指标体系, 可借鉴传统经济企业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盈利能力指标、循环经济资产管理 (营运) 指标、循环经济偿债能力指标和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这些指标体系的数据可以直接或间接从会计报表获取。前提是企业必须单独进行循环经济会计 (资源、环境) 核算。

(1) 循环经济盈利能力指标。循环经济盈利能力指标是循环经济财务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用来反映循环经济资金投放和营运的盈利情况。盈利能力指标可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绝对指标反映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盈利的绝对量。盈利绝对量指标有不同的计量基础, 如利润基础、现金基础和市价基础。而以利润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又可具体分为会计利润基础 (如税后利润、EBIT等) 和经济利润基础 (如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的经济增加值等) 两个方面。以现金为基础的指标主要有经营现金净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等一系列指标。以市价为基础的盈利性指标主要有股票市价等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对盈利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衡量, 从而保证盈利性评价的公正与合理。但绝对指标不能反映单位资金的盈利能力。因此应结合资金指标进行相对指标分析。如投资报酬率 (资产收益率或资产净利率) 和权益净利率等。盈利性指标均是正指标, 数值越大, 说明盈利能力越强。

(2) 循环经济资产管理指标。主要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周转能力来评价各项资产的利用水平和盈利能力。其主要指标是资金周转率。具体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这些指标的目的在于分析管理者在既定的循环经济资产规模下, 如何利用管理技巧来发挥其营运效能, 从而使得在不减少盈利性的情况下减少资金占用量, 发挥单位资产创造更大价值的潜能。

(3) 循环经济偿债能力指标。是反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财务风险的指标。由于举债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之一。因此, 企业能否按契约履行偿债义务, 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再筹资的问题。它是立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债务风险性来考虑资产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 没有安全性的经营是不可持续的, 从而是不具战略性的短期行为。财务风险与财务安全性的评价主要关注现有资产能否到期还本付息、潜在举债能力与现金流量是否满足经营的要求等问题。循环经济偿债能力指标, 分为循环经济短期偿债能力和循环经济长期偿债能力。从指标设计上, 循环经济短期偿债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循环经济长期偿债能力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反映。

(4) 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 是反映企业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的指标。只有发展企业才可能永久生存下去。传统的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一般都从企业的经营规模、财务成果增长情况角度进行的, 通过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比较, 评估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的企业。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销售增长指标, 如销售增长率、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资产规模增长指标, 如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等;资本扩张指标, 如资本积累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其他指标, 如股利增长率、人均创利增长率等。

韩洪云、何燕 (2004) 提出了一些新指标。如:技术投入比率。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是创造企业核心产品的源泉, 它使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技术投入比率集中体现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情况, 其计算公式为:技术投入比率=当年技术转让费支出与研发投入÷产品销售收入×100%。新产品销售比率。新产品销售比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当期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对产品更新的重视程度及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新产品销售比率=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100%。达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 新产品销售比率是创新效益的重要指标。企业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 并实现其销售和收益, 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力量, 才能成为企业向更多市场提供产品的基础。

李铁群 (2003) 提出了企业经济增加值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该指标是企业经济增加值或附加经济价值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与投人资本C的比率, 其数学模型:

其中:EBITT为T年的息税前利润;T为所得税率;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为企业投入的平均资本。

经济增加值的增长率则是将本年的经济增加值率减去上年经济增加值率之后的差额与上年经济增加值率的比率。其表达式为gt= (ET-ET-1) /ET-1。同时为克服短期内经济增加值率的异常波动, 还可计算连续三年的平均经济增加值率的增长率:

以企业经济增加值增长率作为考核企业发展能力, 可以直接证明企业发展能力与经济增加值率增长率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财务指标。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能力指标可以套用上述各种发展能力指标。企业循环经济财务战略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 循环经济非财务指标体系

企业循环经济非财务指标, 应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循环经济的目的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 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为了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007年我国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 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 只涉及政府和工业园区评价指标, 尚未建立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可参考工业园区评价指标设计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主要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分构成。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 (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 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 (按不变价计算) 。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 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 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 推进“减量化”, 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 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 即“资源化”的成效。废物排放 (含处置, 下同) 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模用和资源化, 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企业循环经济评价非财务参考指标如表2。

(三) 循环经济混合指标体系

除了设计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外, 还可以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形成一个混合指标体系。如 (1) 单位产品成本 (或产品销售收入) 的资源 (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 消耗率, 可以用来反映资源的消耗与节约情况, 具体计算可以通过某种资源一定期间总的消耗量除以该期间产品生产成本 (或产品销售收入) 总额; (2) 单位产品成本 (或产品销售收入) 废物 (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 排放率。用该类指标反映单位产品价值产生的环境影响。循环经济混合指标计算的数据一方面来源于财务数据, 另一方面来源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非财务数据。因此, 循环经济混合指标能够把经济效益指标与环境效益指标结合起来, 反映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 企业可以自行设计一些适合本企业的评价指标, 来反映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一般可以采用指标比较法。一是与政府指标进行比较, 考察企业是否到达了政府部门确定的标准,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是首先要满足的要求。二是纵向比较。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各个指标比较, 可以反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效果情况;三是横向比较。即与不同的企业, 特别是与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比较, 可以反映本企业在行业内经济和环境效益水平和竞争能力。进行横向比较时尽量采用相对指标。通过循环经济战略实施评价, 一方面可以检验战略的优劣;另一方面可以为下一步的战略调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中国养猪业循环经济综述及评价 篇8

一、研究综述

诸大建教授于1998年首次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中国, 并对如何使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循环经济理论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发展。目前, 中国“十一五”经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规划中都分别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和“畜牧业循环经济”, 可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 中国学者对“养猪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理论研究成果较少, 暂未形成较成熟的学科体系。

(一) 养猪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张子仪 (2003) 指出, 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养猪业中, 根据生态平衡原理, 把养猪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猪粪便通过农田自然消化, 实行养猪业和农作物轮作, 形成了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可以保持本地区的生态平衡, 控制污染。他还强调循环经济理论在养猪业应用中将成为中国今后一段时间里小城镇养猪发展模式。李健生 (2005) 以福建省养猪业为例, 介绍了该省规模化养猪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造成污染的生产结构原因, 接着以循环经济理念提出目前可行的生态修复防治与利用措施。王树新 (2008) 认为, 养猪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部分, 养猪生产上的节约资源与资源再利用是整个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部分。他还提出养猪业循环经济应包括清洁化生产、产品与产业的生态化设计、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等内容。黄贤金 (2002) 、徐芹选 (2006) 等观点则较全面, 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 走农牧一体化道路, 把治理生猪环境污染与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以上学者的观点都大致认同将养猪业循环经济看作循环经济理论在养猪业领域中的应用。养猪业循环经济, 是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以饲料、能源等的高效利用和养猪业中的粪便废水等综合循环利用为特征, 通过合理规划, 在生猪生产中发展清洁生产, 有机结合养猪业、种植业以及其他养殖业, 并在整个生产乃至消费过程中贯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 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从而实现养猪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 养猪业循环经济的原则

把养猪业循环经济视作循环经济在养猪业领域中的应用, 从此角度, 学者们在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养猪业的特点, 将3R原则引至养猪业循环经济中, 即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和资源化 (Recycle) 。

1、减量化。

减量化原则是本着从源头控制的思路, 指在养猪业生产过程乃至生猪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等的投入量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它要求一方面通过减少进入养猪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量流, 节约资源;另一方面, 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栾冬梅 (2003) 认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猪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和建设粪尿的排放量, 是消除养猪业环境污染的治本之举。她还提出可以先准确估计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和猪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在此基础上按理想蛋白模式配置符合猪只需要的平衡日粮, 同时选用环保型饲料添加剂,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粪尿的排放量。

2、再利用。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端控制方法, 即尽可能多频次、多用途地以初始的物理形态和结构形式使用所购买的农产品和服务, 其目的是延长它们的时间强度, 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在养猪业生产中, 应努力深层次分析挖掘原来产品中未能利用的有机组成物质, 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 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或者开发系列新产品, 延长养猪业产业链条。王林云 (2004) 认为, 养猪应重新审视“玉米-豆粕型”日粮, 可以利用城市泔水、各种果皮、藻类等饲料资源来进行养猪生产。这一建议充分延长了果皮、藻类等的时间强度,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也节省了成本。

3、资源化。

资源化原则属于终端控制方法, 本质上是事后处理型的末端治理的手段。它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资源化处理成可回收利用的资源, 使其重新纳入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中。陶新 (2007) 提出, 资源化原则就是在养猪业活动的终端尽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 以确保养猪业的无害化生产。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干粪和污水分离后, 一方面可以将经生物发酵后的粪便处理成优质肥料或者饲料, 另一方面, 还可以将污水用于厌氧发酵制取沼气, 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另外, 还有个别学者用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循环经济, 如任正晓 (2005) 提出以农业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原则。该原则的实施主要依靠农业各产业各个环节的有机连接, 要求通过对农林牧副渔所有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 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它充分运用了产业生态链的原理, 是符合生态生存发展规律的循环互动模式, 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三) 养猪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养猪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是养猪业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具体实践并不断完善的结果。目前, 在养猪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研究上还没有特定的标准, 也缺乏系统的类型划分。理论界通常都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角度进行划分, 从而出现有些包含的范围比较窄, 有些涵盖的范围又过于宽泛, 而模式之间也存在着交叉、紊乱的现象。本文将不同的学者所提出的养猪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归结为以下类型:

1、节约型。

金升藻 (2004) 以开辟青饲料资源和寻找代用品为主攻方向, 以节粮高效为研究重点, 于1998-2002年开展了湖北农区节粮型养猪模式并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结合湖北省的地理和自然条件, 总结出优质牧草+混合精料, 工业副产品 (啤酒糟、曲酒糟和酱糟) 和农业副产品 (豆渣、粉渣、土豆渣、红薯渣) +混合精料, EM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青、绿粗饲料+混合精料等3大类节粮养猪代用品的开发与利用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相应的3大类节粮型养猪发展模式。另外, 王林云 (2007) 号召由专门的集团公司或政府资助的企业组织设立城市泔水收集系统, 及时运至远郊的加工厂统一处理, 将规模化科学处理过的泔水养猪, 节约资源。该模式符合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 从养猪业的源头饲料着手, 尽可能地节约资源的投入并有效地利用资源, 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2、生态型。

袁锡寿 (1990) 总结了1990年10月召开的《高效益生态型养猪业》学术研讨会, 认为浙江省的高效益生态型养猪业是以饲料能源的多层次利用为纽带, 以养猪业为中心的“种植、养殖、沼气、水产”有机结合的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系统。周开锋 (2005) 总结了由山东省畜牧办公室联合相关科研院所成立的清洁养猪专家组的研究成果———微生物发酵垫料清洁养猪技术, 即利用优势菌种将秸秆、锯末等农副产品垫料发酵后, 可直接消纳猪粪尿, 免除粪尿清理过程, 实现零排放, 不仅保证了猪的“动物福利”, 在生产上也实现了节水、节粮、省劳力、增效益。熊传慈等 (2008) 指出, 生态养猪就是根据生态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将猪作为农业生态系统必要的组成元素, 应用农业生态工程方法, 自然有机地组织生猪生产系统, 实现综合效益最优及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们还列举了以下主要的发展模式:即猪-鱼-粮模式, 猪-沼-鱼-果、粮模式, 猪-沼-草模式, 禽-猪-沼-鱼模式, 禽-沼-猪-粮模式, 鸡、兔-猪-沼-果菜模式和鸡-猪-鱼-粮模式等。该种模式是遵从生态学原理如食物链原理, 以沼气为纽带, 通过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果牧结合等多种方式, 建立生态工程处理系统, 充分高效利用资源, 实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此种模式已被大规模推广, 发展前景良好。

3、排放达标型。

吴玉芳等 (2005) 分析两种达标排放模式, 即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工程, 对养猪场产生的废水进行生化处理后还田, 产生的粪便等固体废弃物按照相关法规标准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或者先进行固液分离后, 厌氧发酵处理污水至达标后排放, 而粪便利用水平低。经过详细的财务费用分析, 得出生态型种养结合模式的成本低于达标排放模式, 而效益却更高。欧明等 (2006) 考察了广东省养猪业现状后, 提出应注意猪粪便的综合利用,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加大研发除臭、降臭、降噪等措施的投入来实现养猪业的持续发展。该模式本质上属于末端处理的方法, 旨在通过将猪粪便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 污水无害化处理, 从而达到国家关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其初始投入成本较大, 技术要求较高, 从长期来看, 不应将其视为最优的发展模式。

二、研究述评

(一) 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综上可知, 虽然养猪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 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首先, 学者们结合各地特色, 总结了丰富的发展模式, 比如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法、沼气工程、“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等优秀养猪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次, 在定量研究方面也有了一些突破, 如逐渐地将环境经济学中的费效分析方法、统计学中的灰色系统评估方法和聚类分析法等引入了养猪业研究中, 定量地分析养猪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 不足之处

1、对养猪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不统一, 且大多停留在表面认识上, 缺少深入的提炼和归纳。

2、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范例式地

归纳和总结, 但是对隐藏在其中的深刻的经济规律和作用原理以及支撑基础和适用条件缺乏理性的探讨。

3、尚无对养猪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的研究。

4、研究趋势。

(1) 需要对养猪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更系统和深入的解析, 构建理论框架, 把握其内在的科学哲理。 (2) 对于不同的发展模式, 加强其运行机理方面的探讨,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 而不是盲目地模仿。 (3) 结合循环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成果, 探索养猪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体系。

参考文献

[1]、金升藻, 金巍等.湖北农区节粮型养猪模式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 2004 (4) .

[2]、李健生.循环经济在养猪业污染及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 2005 (6) .

[3]、欧明, 黄上信.广东省养猪业的环境污染及对其防治的思考[J].现代农业装备, 2006 (6) .

[4]、王林云.探讨我国养猪生产发展的新模式[J].猪业科学, 2007 (3) .

[5]、张子仪.重新审视传统千家万户养殖业模式在生态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3 (1) .

[6]、周开锋.新兴的生态养猪模式——清洁养猪[J].农业知识, 2008 (3) .

[7]、熊传慈, 李加田等.生态养猪的主要模式及发展措施[J].中国牧业通讯, 2008 (17) .

循环经济评价 篇9

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经历了从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片面评价到适用于更多情况的综合评价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993年, 侧重于产品和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LCA) 方法被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用来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20世纪90年代, 侧重于实物的物质流分析 (MFA) 方法开始流行起来。1995年, Wemick等首次提出了较为详细的MFA计算过程[1]。2000年, Masui等基于投入产出法对循环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2]。Daly (1994) 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3]、Cobb等 (1999) 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4]使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这种较为全面的方法得到了深远的发展。

我国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 主要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5]。马其芳等 (2005) 使用BPEIR模型和Delphi法选取了评价指标, 借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评价[6]。贾世靖等 (2008)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马其芳等人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评价[7]。赵波等 (2012) 基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建立了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综合评价。张晓先等 (2013) 基于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目标建立了指标体系,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8]。

基于上述分析, 指标体系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但因为过程运算复杂, 需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 并且指标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 模型的运算过程要充分清晰, 方法要科学合理。

2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 便不能只从某一因素或单一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而是需要采用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价, 即根据事物的多个影响因素作出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对事物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对受到多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总体评价, 非常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判。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等原则, 将影响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加以整体性分析和综合。本文依此建立了评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主要包括4个一级指标 (资源产出水平、资源消耗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环境安全水平) , 16个二级指标 (水资源产出率、土地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等) (表1) 。

2.2 评价等级标准的建立

本文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使用模糊评判集:V= (v1, v2, v3, v4, v5) , 其中v1表示优, v2表示良, v3表示一般, v4表示较差, v5表示很差。为了能够正确给出指标所处的级别, 需要对评价等级标准的临界点进行量化, 方法如下:首先选取某一年的各个地区的16个二级指标数据, 对每一个正向指标i, 取其最大值记为xi1, 最小值记为xi5, 平均值记为xi3, 指标值落在区间 (xi3, xi1) 的平均值记为xi2, 指标值落在区间 (xi5, xi3) 的平均值记为xi4。则xi1、xi2、xi3、xi4、xi5分别代表优、良、一般、较差和很差5个等级的临界值。同理, 对于逆向指标进行反向操作即可。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Delphi法, 即专家调查法, 专家学者对同一级指标任意两两因素重要性的匿名调查及反馈, 待专家组的意见趋于一致后得出最后数值, 排列成一个比较矩阵。例如对于一级指标层中的4个指标A1、A2、A3、A4, 构造比较矩阵A= (aij) 4x4, 其中, aij表示指标i相对指标j的重要程度。比较矩阵由于专家主观认知上的差异性可能存在不一致性, 因此要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当未通过一致性检验时, 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

其中, λmax表示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RI表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n表示比较矩阵的阶数。

若CR<0.1, 则可认为比较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当比较矩阵满足一致性条件后, 计算比较矩阵对应λmax的特征向量ξ, 并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η, 则向量η就是对应等级指标的权重[9]。

2.4 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应先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当指标实际值靠近模糊评判集某一等级的临界值时, 则赋予该指标较高的隶属度, 反之, 则赋予其较低的隶属度。具体可按照如下方法求得:设rij表示指标i对应于等级j的隶属度, 指标i实际观察值为xi, 则rij的值可由以下公式求得:

其中, j=1, 2, 3, 4, 5。从而, 得到模糊评判矩阵:

2.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模糊矩阵的运算法则为B=ηR, 其中B表示隶属向量, η表示权重向量, R表示评判矩阵, 算子为模糊矩阵算子, 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模糊算子。

第1步, 依据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分别计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ηA和ηB:

构造权重矩阵K= (εTA1, εTA2, εTA3, εTA4) T, 计算ηTC=εTA×K, 其中ηC= (c1, c2, …, c16) T, 将ηC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向量η*= (d1, d2, …, d16) T, 其中。

第2步, 计算地区的二级指标隶属向量:

将BB (k) 作归一化处理, 得到B* (k) = (f1k, f2k, f3k, f4k, f5k) , 其中, B* (k) 即为地区k目标层指标Z对于模糊评判集V的隶属向量。

第3步, 对每一个评判等级vj视其重要程度赋予一个权重向量Tj, 计算地区k的综合评价值S (k) =Tj×B* (k) 。根据S (k) 值可直观地对各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分值越大, 说明该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反之越低[10,11]。

3 结语

本文在分析农业循环经济影响因素基础上, 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详细说明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模过程, 有利于准确地对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评价和监测, 通过横向对比, 分析每个地区的优势、劣势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提供给决策部门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为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循环型农业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摘要: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原则, 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详细叙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运算过程, 以监测和评价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为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循环型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

参考文献

[1]WEMICK J AUSUBEL.National Materials Flows and the Environment[J].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1995 (20) :463-492.

[2]MASUIT, MORITAT, KYOGOKU J.Analysis of recycling activities using multi-sectoral economic model with material flow[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2) :405-415.

[3]DALY H E, COBB J B.For the common good, 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Boston:Beacon Press, 1994:182-202.

[4]COBB C, HALSTEAD T, ROWE J.The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Summary of data and methodology[J].San Francisco Economics, 1999 (30) :13-28.

[5]马其芳, 黄贤金, 彭补拙, 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 (6) :891-893.

[6]贾世靖, 刘银仓, 王珊珊.基于模糊评级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8, 24 (4) :436-438.

[7]张晓先, 王立, 马放.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15) :3741-3743.

[8]赵波, 李根荣.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12 (4) :9-12.

[9]熊启才.数学模型方法及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10]安海燕, 李翠霞, 田德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以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J].农机化研究, 2009 (12) :25-28.

循环经济评价 篇10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旅游人数逐年上升,现已由旅游资源大国成功迈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旅游业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但在旅游业迅猛发展,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也显现出诸多问题,例如由于缺乏生态规划和管理,国民生态意识较差等原因所导致的旅游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破坏等[2]。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3]。为了解决旅游与环境,资源间的矛盾,应大力发展和推行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同时也是减轻环境污染,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建立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目的是为了对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并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一、国内外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国外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目前国外对于专门的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尚少,但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颇为成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虽不等同于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但对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Steghen L J Smith[4]在《旅游分析手册》一书中分别建立了国家和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指出每个指标都具有四种界定:警戒指标、环境负荷指标、极限指标和效应指标。Pamela Wight[4]总结出了一套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包括生态的或物质的和设施的或社会的承载力、环境影响评估、累积影响评估、可接受变化的限度、游客影响管理及游客经历和资源保护,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三大目标。Martin Mowforth[5]和Ian Munt[5]在《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第三世界的新型旅游》中提出旅游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资源利用、污染情况、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基础设施、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

2.中国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中国学者对于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省级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尤为少见。明庆忠[6]等以可操作性为主要原则,分为经济社会管理系统,资源的“3R”系统,环境的“3R”系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选出十三项指标,建立了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宋松[7]等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再思考五个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选取多个指标,对中山陵景区建立了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杨荣荣[8]运用Delphi法及层次分析法等,选取二十七项评价指标对黑龙江旅游循环经济建立了评级指标体系。

二、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与真实性原则。科学性与真实性是研究的基础,所选取的指标应全面真实反映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指标的含义必须简单明了,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能全面综合地反映旅游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数据易于收集或计算,具有可控性及可评价性等特点。数据的统计及计算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所选取的指标应有现实统计基础才可进行计算评价。

3.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应尽可能量化,但对于一些难以量化但其意义又很重大的指标,也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

4.层次性原则。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将它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呈现出多目标多层次的结构,使指标结构清晰,以更好地应用于评估。

5.针对性原则。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条件的旅游资源,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所评价区域的特点。本文针对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必须突出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的特点,才可以对旅游循环经济的决策起到服务的作用。

(二)评价方法

熵值法。本文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以消除确定权重的人为主观因素。其主要步骤如下:

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的正负取向均有差异,需对初始数据作正规化处理。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时,采用正向指标计算方法;X'ij=(Xij-min{Xj})/max{Xj}-min{Xj});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好时,采用负向指标计算方法处理,X'ij=(max{Xj}-Xij)/)max{Xj}-min{Xj})。

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指标信息熵的计算:

信息熵冗余度的计算:

dj=1-ej

指标的权重:

单指标评价得分:

Sij=wi×Xi'j

第i个年份的综合水平得分:

式中:Xij表示第i个年份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min{Xj}和max{Xj}分别为所有年份中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m为评价年数,n为指标数。

三、辽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构建

辽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旅游各具特色。旅游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走旅游循环经济道路,对辽宁旅游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构建辽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辽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检测和预测,从而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

基于熵值法及以上原则,辽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各因子权重(如下表所示)。

主要数据来源如下:《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cyfd/index.aspx,《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中国旅游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海洋年鉴》,《中国能源年鉴》。

运用本评价指标体系,对辽宁省2002—2009年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得出虽然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度逐年上升,但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目前仍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如何使辽宁省旅游业较快进入旅游可持续发展阶段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辽宁省旅游资源情况及目前辽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旅游环保科研投资,提高垃圾回收处理技术含量:在旅游业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各个环节要节约能耗和物耗,推广和应用污染轻或者无污染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环保节能新技术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于人群密集场合或景区加大环保基础投入,各景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源数量应根据客流量形成合理比例。(2)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绿色旅游产品:辽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众多,应依据此优势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充分利用和开发。加强绿色企业尤其是绿色饭店的建设,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率。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企业研发节能环保等新技术。(3)制定或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促进环境道德建设:各景区应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环保与处罚条例,同时提高景区制作人员及游客的环保意识,杜绝浪费,提倡垃圾废物的回收利用。当地居民更应起好示范和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环境保护中。

参考文献

[1]邵金萍.新中国六十年旅游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J].经济纵横,2009,(2):30-34.

[2]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范秋梅,孙铁珩.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产业观察,2009,(5):103-105.

[4]林明太,黄金火.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4):319-322.

[5]Martin Mow forth,LanMunt.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New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M].London and NewYork:Routldedge,1998∶114-123.

[6]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宋松,等.基于“5R”理念的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中山陵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6).

黄鳝生态循环养殖的效益评价 篇11

一、基本情况

1. 养殖模式。水蚯蚓养殖水田面积与黄鳝网箱养殖池塘面积比为1∶4;每亩池塘放养6米2的网箱25口,每口网箱投放黄鳝苗种8千克;黄鳝用水蚯蚓与全价配合料按1∶1比例混合投喂,日投饵量5%;池塘内套养适量的鲢、鳙鱼,力求通过能量食物链和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2. 养殖结果。以2011年公司2号池塘养殖情况为例,该池塘面积39.8亩,经过6个月饲养,产黄鳝31 283千克,亩均产786千克,产鲜鱼9360千克;总产值1 682 876元,亩均产值42 283元;总支出912 422元,亩均成本22 925.2元;总利润770 454元,亩均利润19 358.1元。黄鳝成活率93%,鱼种成活率95%。

3. 为探索该养殖模式的综合效益,我们委托中科院亚热带现代农业生态研究所对猪粪样、猪粪处理样,养殖黄鳝产品和野生黄鳝产品,养殖水蚯蚓的田间土壤和邻近稻田土壤,养殖池塘进、排水口的水,分别采样进行对照检测,取数据平均值,详见表1、表2、表3和表4:

二、综合效益评价

1. 经济效益

采用这种循环模式养殖,黄鳝不需驯食,可以生产出仿生态食品,获得亩均产值42 283元,亩均利润19 358元的经济效益,在淡水养殖中比较理想。

2. 生态效益

①表1数据显示:水蚯蚓分解利用了猪粪中87%的氮、79%的磷和40%的钾,说明利用猪粪养殖水蚯蚓不仅可以生产高蛋白的生物饲料,而且能有效解决农村生猪生产猪粪处理的难题,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②表2数据显示:利用水蚯蚓投喂黄鳝,生产产品与野生黄鳝比较,除脂肪偏高外,其余营养成分和野生黄鳝差距不明显,产品安全性能好,产品质量优。

③表3数据显示:田间施用猪粪3年后和邻近稻田的部分成分比较(除磷外)仍然相对稳定,说明使用猪粪养殖水蚯蚓没有造成土壤的富营养化和沙漠化,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可以推广。

④表4数据显示:黄鳝排泄物进入养殖池塘被水体中浮游生物利用,鲢、鳙鱼吸食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分解后,水体pH值略有下降,化学耗氧量略有上升,其余数据影响不大,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没有造成水质污染。

综上所述,利用该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可以处理猪粪污染,又不造成土壤肥力变化和养殖水质恶化,能生产出优质仿生态黄鳝,生态效益显著。

3. 社会效益

猪粪养殖水蚯蚓,1个人只能负责3亩地左右的生产,整个养殖过程中40亩池塘、10亩水田要聘用5个劳动力负责水蚯蚓生产、2个劳动力负责黄鳝养殖、1个劳动力负责进出货物和防病治病等管理工作,这既安排了劳动力就业,又带动了周边农户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社会效益明显。

三、讨论

1. 施粪稻田和邻近稻田土壤的氮含量相对《GBW07401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而言均高出50%,其余成分均偏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2. 养殖黄鳝的脂肪偏高,我们准备采用调整水蚯蚓和黄鳝配合饲料的比例进行对照养殖,探索最佳的配比模式。

3. 有待进一步适当调整水体中黄鳝、鲢鱼、鳙鱼的数量以及饵料配比等,建立一种最佳的养殖模型,使循环养殖中能量既得到有效利用,又不造成水质恶化,真正实现循环养殖业高效、优质、安全、生态。

注:本试验项目获湘潭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编号NY20111028)和湖南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专项支持。

循环经济评价 篇12

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近年来, 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 研究涉及国家、地区、行业、园区或企业等不同层面,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方法及指标的设置也因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不同而各异[1,2,3,4,5]。对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也较少。

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是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 可以通过应用长时间连续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时间序列, 全面反映区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方面状态的变化趋势, 也可以对国际间、地区间、城市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对循环经济内涵的深入认识出发, 以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为基础, 结合所描述的区域经济系统的特点, 能够定量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有关指标的有机组合, 而不是指标的简单拼凑和堆砌, 是一种对复杂系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因此, 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3,6,7,8,9]: (1) 系统优化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可行性原则。

2 循环经济内涵剖析

目前, 关于循环经济, 国内外虽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但形成了一些共识:认为循环经济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注重减少因废弃物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损害。在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上, 特别是循环经济所包括的范围上, 学者们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循环经济着眼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 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 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在此意义上,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

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强调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体现了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样的循环经济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为中心, 涉及能源、矿产、水、木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经济过程之内的循环使用, 也涉及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排放等, 其宗旨是兼顾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互利。

本文认为,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战略途径, 但是不能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或和谐社会, 因此本文更认同狭义的循环经济的含义。本文也是基于对狭义的循环经济的理解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这样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有针对性, 对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更直接, 更具体。

狭义的循环经济内涵强调: (1) 循环经济是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 其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 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 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 (2)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的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资源化 (resources) 的3R原则[9,10]。

总之, 循环经济强调减少物质投入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强调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 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 (企业) 共生组合, 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 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 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3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

基于对狭义的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 可以发现循环经济围绕的核心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资源和环境, 而且是从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综合利用, 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本文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 为综合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将其分解为输入端指数、过程指数、输出端指数和全环节指数。输入端指数主要反映资源投入强度, 反映的是在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投入强度;过程指数主要反映区域经济系统运转过程中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情况;输出端指数主要反映整个区域经济系统向外部环境排出的废弃物情况;不能单纯的划归为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的资源利用情况, 我们用全环节指数来表示, 主要反映涉及经济系统全环节的资源利用情况, 如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人均资源消费量、单位能源消费量所产出的GDP (资源利用效率) 、低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

然后再在每个指数下面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每个评价指标都要直接围绕资源和环境来设置。

根据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如表1所示。

注:三级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从统计年鉴及相关主管部门获得。

4 小结

本文在分析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在对循环经济的广义和狭义含义进行深入分析, 并指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 更应该从狭义角度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含义后, 文章从区域经济系统运转全环节、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四个角度对相关指标进行了筛选设置, 最终构建了能够真正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内涵和本质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06.9:23-26.

[2]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4:155158.

[3]苏建设.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活力, 2007.7:12-13.

[4]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4:47.

[5]于丽英, 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 2005.12:44-53.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 2009.7:28-29.

[7]张敬惠, 袁彦.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分析[J].生态经济, 2007.12:49-52.

[8]张秋根, 魏立安, 殷茵.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 (26) :12747-12748.

[9]杨华峰, 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9:123-127.

上一篇:西方现代哲学下一篇:电子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