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2024-07-07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精选12篇)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1

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旅游人数逐年上升,现已由旅游资源大国成功迈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旅游业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但在旅游业迅猛发展,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也显现出诸多问题,例如由于缺乏生态规划和管理,国民生态意识较差等原因所导致的旅游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破坏等[2]。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3]。为了解决旅游与环境,资源间的矛盾,应大力发展和推行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同时也是减轻环境污染,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建立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目的是为了对旅游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并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一、国内外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国外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目前国外对于专门的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尚少,但对于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颇为成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虽不等同于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但对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因子的选取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Steghen L J Smith[4]在《旅游分析手册》一书中分别建立了国家和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指出每个指标都具有四种界定:警戒指标、环境负荷指标、极限指标和效应指标。Pamela Wight[4]总结出了一套分析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体系,包括生态的或物质的和设施的或社会的承载力、环境影响评估、累积影响评估、可接受变化的限度、游客影响管理及游客经历和资源保护,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环境的、经济的和社会的三大目标。Martin Mowforth[5]和Ian Munt[5]在《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第三世界的新型旅游》中提出旅游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资源利用、污染情况、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基础设施、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

2.中国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中国学者对于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省级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尤为少见。明庆忠[6]等以可操作性为主要原则,分为经济社会管理系统,资源的“3R”系统,环境的“3R”系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选出十三项指标,建立了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宋松[7]等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再思考五个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选取多个指标,对中山陵景区建立了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杨荣荣[8]运用Delphi法及层次分析法等,选取二十七项评价指标对黑龙江旅游循环经济建立了评级指标体系。

二、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方法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与真实性原则。科学性与真实性是研究的基础,所选取的指标应全面真实反映旅游循环经济的内涵,指标的含义必须简单明了,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能全面综合地反映旅游循环经济的含义和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指数据易于收集或计算,具有可控性及可评价性等特点。数据的统计及计算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所选取的指标应有现实统计基础才可进行计算评价。

3.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则。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应尽可能量化,但对于一些难以量化但其意义又很重大的指标,也可以用定性指标来描述。

4.层次性原则。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将它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呈现出多目标多层次的结构,使指标结构清晰,以更好地应用于评估。

5.针对性原则。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条件的旅游资源,所选取的评价因子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所评价区域的特点。本文针对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必须突出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的特点,才可以对旅游循环经济的决策起到服务的作用。

(二)评价方法

熵值法。本文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以消除确定权重的人为主观因素。其主要步骤如下:

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及指标的正负取向均有差异,需对初始数据作正规化处理。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时,采用正向指标计算方法;X'ij=(Xij-min{Xj})/max{Xj}-min{Xj});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好时,采用负向指标计算方法处理,X'ij=(max{Xj}-Xij)/)max{Xj}-min{Xj})。

计算第i年份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指标信息熵的计算:

信息熵冗余度的计算:

dj=1-ej

指标的权重:

单指标评价得分:

Sij=wi×Xi'j

第i个年份的综合水平得分:

式中:Xij表示第i个年份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min{Xj}和max{Xj}分别为所有年份中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中m为评价年数,n为指标数。

三、辽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构建

辽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旅游各具特色。旅游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走旅游循环经济道路,对辽宁旅游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构建辽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辽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检测和预测,从而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

基于熵值法及以上原则,辽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各因子权重(如下表所示)。

主要数据来源如下:《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number.cnki.net/cyfd/index.aspx,《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中国旅游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海洋年鉴》,《中国能源年鉴》。

运用本评价指标体系,对辽宁省2002—2009年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得出虽然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度逐年上升,但辽宁省旅游循环经济目前仍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如何使辽宁省旅游业较快进入旅游可持续发展阶段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辽宁省旅游资源情况及目前辽宁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旅游环保科研投资,提高垃圾回收处理技术含量:在旅游业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各个环节要节约能耗和物耗,推广和应用污染轻或者无污染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开发环保节能新技术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对于人群密集场合或景区加大环保基础投入,各景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源数量应根据客流量形成合理比例。(2)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绿色旅游产品:辽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众多,应依据此优势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充分利用和开发。加强绿色企业尤其是绿色饭店的建设,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率。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企业研发节能环保等新技术。(3)制定或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促进环境道德建设:各景区应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环保与处罚条例,同时提高景区制作人员及游客的环保意识,杜绝浪费,提倡垃圾废物的回收利用。当地居民更应起好示范和监督作用,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环境保护中。

参考文献

[1]邵金萍.新中国六十年旅游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J].经济纵横,2009,(2):30-34.

[2]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范秋梅,孙铁珩.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产业观察,2009,(5):103-105.

[4]林明太,黄金火.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4):319-322.

[5]Martin Mow forth,LanMunt.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New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M].London and NewYork:Routldedge,1998∶114-123.

[6]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宋松,等.基于“5R”理念的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中山陵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9,(6).

[8]杨荣荣.黑龙江省旅游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北方经济,2007,(5):20-22.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2

新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循环经济的思考

摘要:现在社会线性型经济体系造成了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循环型经济体系来解决发展和环境的.矛盾,本文浅析了线性经济体系的缺陷、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实现载体以及中国在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作 者:王东东 Wang Dongdong 作者单位:徐州市放射性与危险废物管理处,江苏,徐州,221006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5(5)分类号:X22关键词:线形经济 循环经济 载体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6-03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高能耗的重工业和化工业等所占比重较大,基于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下,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一系列诸如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生态极度破坏等问题,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我国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也成为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不同产业群体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资源重复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体系,从而达到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易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模式。

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的结合部和又是川东重镇的达州,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近年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基本形成了以达钢、华川汽车、天府药业、美好塑业等为支撑,以化工、煤电、冶金、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基本构建起了天然气、煤电、化工产业的主骨架。但从达州地区当前的实际来看,发展也正面临着主要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问题突出、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先发性优势弱化等问题。从生态经济理念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达州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达州市县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省“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实际提出了本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并未具体给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法和评价指标。那么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达州如何衡量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绩效,如何评价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基于这些问题并结合达州实际,构建循环经评价指标体系和设计评价方法。

一、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1.5R原则。5R原则(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是我国学者吴季松教授在参与讨论国际循环经济理念时提出的新经济思想,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认同。5R原则是在原有3R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从理论的角度审视循环经济的深远意义。作为循环经济内容的的基本行为原则,5R原则是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

2.客观性与公正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作为主要手段,其在政治、经济、社会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也是区域决策部门和产业管理部门的能力和业绩的主要表现,因而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评价者必须即结合区域特性又要不受区域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从而才能真正为循环经济的不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3.总体与个体相协调的原则。循环经济是包含了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要坚持总体与个体协调的原则。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生态、资源、经济、社会多角度发展的整体系统,评价时不能以任意一个为重心儿忽略其他的影响,要权衡各自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交叉融合,评价系统整体的运行效果。

4.对比性与可靠性相统一的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评价方法应注重时间、地点和范围的可对比性,以便于纵横向比较,体现其特点。纵横向比较与统计指标口径的可比性及资源来源的可靠性关系很大,也是评价指标设置时应关注的关键。

5.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估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还要能够对循环经济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选择的指标中既要有反映当前循环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动态指标。

二、达州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经济活动理想模式。在确定指标时所考虑的因素设计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核心思想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状态层和基本指标层四个等级。本文拟在深刻理解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论和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原则为理论基础,结合达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已有的统计资料的分析、筛选和整理加工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综合设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了如下表2-1(见下页)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思路是,拟将循环经济视为一个复合系统,内设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在每个子系统里按照一定的准则,分别筛选具有可操作性和具有表征作用的指标。具体包括10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

三、达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与模型设计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就是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做出有效的评价,进而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此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循环经济评价采集的数据往往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数据单位和数量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是建立评价模型以及正确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前提。循环经济评价所涉及的模型往往比较简单,多数是线性分析,因此,无量纲化处理也是尽可能采用简单通用的分析方法,以避免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这样还能客观真实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只介绍两种常用无量纲化方法,其一是阀值法,其二是标准化法。

阀值法是根据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找出指标值中的最大临界值和最小临界值,计算指标数据与最大最小值间差值来定义其在数据序列中的位置,再根据评价方法的需要,通过加权法计算总体评价值。通用公式为Xi=■

其中Xi代表第i个指标无量纲化值,X为该指标的原始值,Xmax和Xmin分别代表参加比较的同类指标中的最大原始值和最小原始值。同时,如果该指标是反向指标,则在原始数据前加负号,求其相反数。

标准化法体现了“中心化”的数据处理思想,计算结果反映了原始数据与指标序列原始数据平均值间的差值。因此,其计算结果将最终反映在评价结果上,决定循环经济水平的总体现状情况,对个指标间的关系描述较为清晰。标准化法的公式为

X'ij=■

其中,Xij为指标的原始值,X'ij为标准化数值,Xˉj为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

(二)循环经济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是指相对于上层目标重要性的一种度量,权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由于权重值的变化可能引起被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以保证指标体系权重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关于多指标总会让评价的方法很多。根据权重确定方法的不同,这些方法大致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以及主客观相结合赋权法三类。主观赋权是采用咨询评分的定性方法,包括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依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等。由于不同方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对优缺点,因此在运用中,单纯使用一类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其得到结论可信度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加之达州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复杂,为了提高达州循环经济评价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本文给出两种常用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通过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印证,进而确定较为可信的权重系数。

其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系数。AHP实际上是再建立有序的指标系统基础上,通过指标间的两两比较对系统中各指标予以优劣评判,并利用评判结果综合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1.对指标间两两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依据专家意见,采用1~9标度法对所列出的n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量化,然后构造判断矩阵如下:

B=b11 … b1nbn1 … bnn

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极为重要,则bij=9;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很重要,则bij=7;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重要,则bij=5;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稍重要,则bij=3;如果第i个指标相对于第j个指标同等重要,则bij=1。另外bji=■。

2.利用排序原理,求得矩阵排序向量,进而计算各指标权重系数。首先对判断B矩阵进行正规化处理得到新的判断矩阵B'=(bˉij)=■,i,j=1,2,…,n。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B'按行相加得到Wˉi=■bˉij,i,j=1,2,…,n。对向量Wˉ=(Wˉ1,Wˉ2,…,Wˉn)T再次正规化得到Wi=■,i,j=1,2,…,n即为各指标的权重。

3.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可以保持专家思想逻辑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相互比较时,各判断质检部协调一致,不会出现内部矛盾的结果。判断一致性的计算公式为

λmax=■■,CI=■,CR=■

其中λmax表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W=(w1,w2,…,wn)T,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为随机一致性指标。一般地,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呢具有一致性,否则,调整直至满意。

其二是采用归一化方法确定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各自的单位存在差异,而且评价系统内模块间的数量关系不仅仅是由调查数据决定,还受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流动结构影响。因此,为避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对原始数据归一化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本文列举如下两种方法:

1.极差标准化。对于数值越大反映结果越好的指标,采用计算公式:

Zij=■,i=1,2,…,m;j=1,2,…,n

对于数值越大反映结果越差的指标,采用计算公式:

Zij=■,i=1,2,…,m;j=1,2,…,n

其中,Zij、Yij分别表示第i类、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和原始值,Yjmax、Yjmin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7页)小值。

2.均值变换。多数计算模型采用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通过均值变换使得不同量纲的指标间具有可比性,进而达到比较指标间关系的目的。公式为

X'ij=■(i=1,2,…,m;j=1,2,…,n)

其中,Xij为指标原始值;Xˉj为第j个指标的数据序列的平均值;X'ij为指标权重值。

(三)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对达州市总体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和分析,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从何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循环经济总体发展状况。本文依据以上分析采用加权函数法建立评价模型,即:

S=■X'i×wi

其中S表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得分;X'i表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第i个指标相应的权重;n表示指标个数。仿照此模型,还可以得出各准侧层评价因素系统的相应得分。这样就可以判断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系统的贡献率以及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便于制定或调整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更好的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要比较达州市各区县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利用个区县相应的统计数据,依据此模型得出各区县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得分。

四、结语

本文基于有关文献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及实证分析的研究,并结合达州市实际,分析归纳了达州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从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4个方面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架构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从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对达州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的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由于受到时间与数据资料限制,本文的研究尚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特别是没能够从实证方面得出达州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希望下一步在得到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为推动达州科学发展、促进达州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SLQ2010C-18),四川文理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10B07R)]

参考文献:

1.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张建升,谭伟.合川区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方法.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7)

5.李延旺,王婷.西安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2)

6.张泽峰.重化工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4)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系 四川达州 635000)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4

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 近年来, 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 研究涉及国家、地区、行业、园区或企业等不同层面,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方法及指标的设置也因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不同而各异[1,2,3,4,5]。对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也较少。

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是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 可以通过应用长时间连续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时间序列, 全面反映区域内循环经济系统各方面状态的变化趋势, 也可以对国际间、地区间、城市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对循环经济内涵的深入认识出发, 以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为基础, 结合所描述的区域经济系统的特点, 能够定量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有关指标的有机组合, 而不是指标的简单拼凑和堆砌, 是一种对复杂系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因此, 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3,6,7,8,9]: (1) 系统优化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可行性原则。

2 循环经济内涵剖析

目前, 关于循环经济, 国内外虽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但形成了一些共识:认为循环经济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注重减少因废弃物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损害。在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上, 特别是循环经济所包括的范围上, 学者们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循环经济着眼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 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 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在此意义上,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

狭义的循环经济主要强调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体现了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样的循环经济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为中心, 涉及能源、矿产、水、木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经济过程之内的循环使用, 也涉及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排放等, 其宗旨是兼顾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互利。

本文认为,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战略途径, 但是不能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或和谐社会, 因此本文更认同狭义的循环经济的含义。本文也是基于对狭义的循环经济的理解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这样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有针对性, 对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更直接, 更具体。

狭义的循环经济内涵强调: (1) 循环经济是物质和能量梯次、闭环流动型经济, 其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 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基础上, 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 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 (2)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的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资源化 (resources) 的3R原则[9,10]。

总之, 循环经济强调减少物质投入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强调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 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 (企业) 共生组合, 建立“经济食物链”和循环链, 通过系统内部相互关联、彼此叠加的物质流转换和能量流循环, 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 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3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

基于对狭义的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 可以发现循环经济围绕的核心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资源和环境, 而且是从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综合利用, 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本文在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时, 为综合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将其分解为输入端指数、过程指数、输出端指数和全环节指数。输入端指数主要反映资源投入强度, 反映的是在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投入强度;过程指数主要反映区域经济系统运转过程中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情况;输出端指数主要反映整个区域经济系统向外部环境排出的废弃物情况;不能单纯的划归为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的资源利用情况, 我们用全环节指数来表示, 主要反映涉及经济系统全环节的资源利用情况, 如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人均资源消费量、单位能源消费量所产出的GDP (资源利用效率) 、低能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

然后再在每个指数下面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每个评价指标都要直接围绕资源和环境来设置。

根据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 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如表1所示。

注:三级指标的相关数据可以从统计年鉴及相关主管部门获得。

4 小结

本文在分析构建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重要作用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在对循环经济的广义和狭义含义进行深入分析, 并指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 更应该从狭义角度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含义后, 文章从区域经济系统运转全环节、输入端、运转过程和输出端四个角度对相关指标进行了筛选设置, 最终构建了能够真正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内涵和本质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 2006.9:23-26.

[2]马江.成都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4:155158.

[3]苏建设.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活力, 2007.7:12-13.

[4]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4:47.

[5]于丽英, 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 2005.12:44-53.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 2009.7:28-29.

[7]张敬惠, 袁彦.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分析[J].生态经济, 2007.12:49-52.

[8]张秋根, 魏立安, 殷茵.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 (26) :12747-12748.

[9]杨华峰, 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9:123-127.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研究论文 篇5

4.2立法结构上进行完善: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建立上,应当从科学性、协调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考虑,对当前现存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核。初始阶段可以从较为熟悉的领域进行,然后逐步的展开,将现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中无用和有弊的删除,对有利的法律法规应当进一步的完善[5],最终制定和修改专门法、基本法。

4.3协调性上的完善:在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协调性上的完善,经分析主要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完善:第一,要注重不同层次之间的法律法规的协调性。第二,要注重相同层次之间的法律法规的协调性。第三,要注重整个法律法规体系的协调性。保证建设的法律法规符合立法的宗旨。

5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根本在于国家应当对循环经济的作用和意义引起足够高的重视,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并且明确建立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宗旨,保证所建立的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和有效性。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国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促使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汝琦.建立与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01:89-92.

[2]王作全.对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思考———以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法律体系为视角[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24-130.

[3]谢军.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的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01:18-19.

[4]刘芳,李慧明.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12:70-73.

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 法律体系 完善措施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涉及到庞大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现阶段,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因此对于体系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协调、缺乏操作性是当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注重法律法规的配套与协调,健全实施细则及体系结构,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一、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循环经济

综合国内外相关解释,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是主要依靠生态型资源来发展经济,迎合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主要是指由现行的所有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主要分为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纵向体系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基本法、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横向体系主要是指综合性和行业性的经济法律,如《清洁生产法》、《食品再生利用法》等等。在我国,现行的循环经济基本立法主要有《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支撑[1]。

二、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同其他法律体系一样,由基本法、综合法、专门法和相关法组成。循环经济基本法主要有两部,分别是2002年通过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和2008年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其中《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于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以“减量化”有限的原则全面规定了循环经济的制度。综合法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管理办法》、《资源高效利用促进法》等,专门法主要是指《可再生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法防治法》等,相关法主要根据行业划分,包括《水资源污染防治法》、《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绿色采购法》等[2]。

总的来说,虽然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已经确立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仍然存在法律不健全、立法不全、法律位阶低、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国外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建的经验及启示

循环经济的思潮最早发源于国外,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发展,其法律体系构建已非常完善。德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法的国家之一,循环经济立法是非常完备的,其法律体系主要由法律、条例、指南三部分组成,层次分明。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发展模式主要以基本法为主,统率综合法和各类专项立法。美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成主要为单行法,以预防优先为原则进行立法,强调抑制废物的生成。

历史实践证明,主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经验、做法,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上也要主动向发达国家学习,首先要重视循环经济的基本法的立法,用法律手段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注意细化各项立法,分层次立法,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确保循环立法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四、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现行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法律条款过于僵硬,导致行政人员和司法人员执法困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实施细则,缺乏监管力度。以《清洁生产促进法》为例,该部法律中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指导性或者标准性的规则,没有实施细则,整部法律中规定企业义务的条款仅仅只有11条,导致执法部门对企业缺乏监管力度,处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增加了该部法律的实施难度。第二,缺乏执法保障,造成执法困难。现行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仅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中有个别条例明确了具体的执法措施、处罚细则,在执行其它法律条款时都均需向法院申请强制执法权,形成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执法困难的局面。

(二)法律法规不协调

当前我国的各个法律体系的构架都是按照宪法—基本法—行政法规—规章的顺序进行不断完善的,这样的构建顺序导致了基本法的不健全不完善,与下阶法存在很多重复交叉的地方,容易出现法律位阶冲突问题。一方面不同位阶的法律会存在冲突,由于法律法规文件往往由不同层级的权利机关制定,因此就会出现地方法律与中央法律存在矛盾的局面,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表现为相同位阶的法律冲突,地方性法规的冲突会导致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处理法律案件的时候只能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案件,有些时候可能会损坏某个地方政府或公民的权益。例如:在关于产品回收问题上《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都有着具体的规定,《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关于产品的回收名目及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而《循环经济促进法》则规定由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部门制定。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协调导致循环经济存在多头管理、执法依据相互矛盾的问题,无法对循环经济实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

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能源节约等方面息息相关,也和市场经济、政府决策等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其它部门法律法规的配合与支持,使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能够成为完整的有机整体。但是,现阶段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往往都是法出多门,存在很多法律空白,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更是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在金融法、财税法、企业法等法律中都未对循环经济作出相关规定,导致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型经济社会[3]。

五、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措施

(一)增强法律法规的有效性

首先,要加大执法部门的权利。由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法律法规都没有赋予执法部门相应的执法权力,导致执法力度不够,影响了执法的效果。因此,要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分别赋予执法部门相应的权利,让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能够依法执行强制权,以达到执法的目的,促进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落实。其次,还要注意不断细化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没有实施细则的法律只是空壳子,没有实际指导意义,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要在既有的法律体系之内,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明确工作方向、责任主体、具体措施、处罚力度等,增强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注重法律法规的协调性

首先,在立法的顺序上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重视基本法、综合法、专门法和相关法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补充,可以先从目前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领域着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之后再进行专门法的编制,然后对基本法进行修改与制定,最后综合已完成的法律法规,对综合法进行调整,弥补现有的不足。

其次,要注意现行的不同位阶法律法规的协调。要在尊重《宪法》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促进法》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其他相关法律、专门法律、综合法律等也要与《宪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宗旨、核心理念保持一致,将存在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修改,保持法律的严肃性。

最后,还要注意同阶法律的协调。发现不同部门间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时,双方要在尊重立法宗旨和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协商,避免矛盾和冲突的出现。

(三)不断完善配套法律支持体系

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循环社会的构建,因此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不可能孤立的完成,也需要一系列的支持性法律体系。要在经济法、合同法、金融法、企业法、能源法、环境法、审计法等方面进行循环经济的相关规定和约束,弥补完善现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存在的缺陷,以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促进循环社会法律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循环社会的构建。

六、结语

总之,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缓慢、复杂的工程,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需要从法律法规的协调性、配套性、有效性等三方面着手,要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来对公民、企业、政府、社会起到相应的约束作用,保障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循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基.论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J]. 法学杂志,2011(4):37—41

[2]杨汝琦.建立与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1):89—92

[3]聂永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思考[J].政治与法律,2013(2):144—150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7

据统计,2013年化工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6345家,主营业务收入8.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7%;总利润为43.8.1亿元,较上年增加12%;2013年进出口总额33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出口145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在国际经济形势疲软,国内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化工行业实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局面,整个行业的发展健康、有序,值得称道。(2014年7月,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在内蒙古召开,从发布的数据可知:2013年我国500强化工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为16.8%,高于整个行业的总体利润, 盈利能力较强;化工企业持续做大做强,以占化工行业不足2%的企业数量,取得了占全行业47.4%的营业收入。其中,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湖北宜化集团公司和云天化集团公司2013年的主营收入分别达到2440亿元、802亿元和624亿元;同时,500强企业中国有控股参股、民营和三资企业比重分别为50.9%、22.8%和36.3%,各所有制的利润额比重分别为44.6%、24.6%和27.1%,化工企业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民营化工企业营利能力有所提高)。

我国化工行业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企业仍然存在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不高、 生产模式陈旧的特点。由于我国化工企业500强的名单是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的多少排列的,所以,我国化工企业 “500强”更应该表述为化工企业“500大”,很多企业大而不强,只是规模较大致使堆积的主营业务收入较高而已。如何破解化工企业的发展瓶颈,关键还是要进行技术改造, 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要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机遇,以大魄力、大格局和大谋略的勇气构建新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把公众眼中的“三高一低”行业转变成具有新技术、新机制和新形象的绿色化工产业。值此化工产业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显然必不可少。

二、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一)省市标准的实施推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的发布2000年以来,很多省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污染严重、耗能较高和技术落后等问题,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因为缺少评价标准而无法判断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也无法给出扶持政策或者调整策略。而且,对于产业而言,整个产业也需要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质量,因此,广西、上海和深圳等省市先后制订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量化考核。2005年国家基于全国各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调查,发布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进而,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统计局和环保局共同制订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这是一部面向所有产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个方面提出了22个国家层面和14个产业园区层面的指标内容。这一指标体系的诞生意味着我国首次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循环生产起到了权威推动作用。

(二)园区标准成为评价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流标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包括国家(区域)、产业园区和企业三个层次,国家(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一般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掌控,而且由于涉及面较广、指标复杂且难以统计,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还没有对区域层面的循环水平进行评价。在国家树立的区域循环经济典范中,辽宁省是循环经济试点省,贵阳市是循环经济试点市,但由于配套物流等无法满足循环经济的需求, 很多参观过这两个省市的考察者都还难以体会和感受到循环经济的力量。近年来,随着产业园区经济实践的推广, 关于产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循环经济中的主流评价标准。如上海的《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和深圳的《深圳循环经济指标计算与使用办法》几乎都是对产业进行考量,而考量的范围也基本都限制在了产业园区的地域内。而且,我国2007年制定的国家级《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也是主要从产业园区层面给出了评价指标,具体见表1。

(三)企业层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复制于园区层面的指标体系我国目前的企业层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基本来源于产业园区层面,只是简单地将产业园区指标加以变化、调整和加工后移用到企业层面而已。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在某些地方政府已经制订了统一标准。 《广西主要工业行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对广西所有主要行业的企业给出了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表2显示的评价指标分类表明,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类仍然是完全按照产业园区的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和废物排放指标安排的。

三、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指标分类不利于数据搜集化工企业与产业园区都是按照相同的分类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这种分类背后隐藏的是物质流评价方法,即根据物质的流入和流出来对产业和企业进行循环水平的评价。对产业园区来说,对其进行评价的是政府主管部门,这些政府部门擅长对较宏观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处理,能够有效、快速和准确地衡量出整个园区的循环经济数据,而且企业在面对政府调查时,也会积极配合主管部门进行数据搜集,这十分有利于运用物质流法进行评价。但是对于企业层面来说,按照物质流评价方法,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多数数据是需要企业不同部门统计获得或者需要经过加工和计算的,面对民间机构、学者或者企业自己等评价主体,企业没有较多的精力和配备专业人员协调、处理和搜集、统计相关循环经济数据,这导致对企业循环水平评估进行的数据搜集难度加大。物质流法在对某一单个企业进行评价时可能通过沟通和耗费一定的精力最终获得数据, 但是若对较多的企业进行评估时,该种方法就会显得效率低下。

(二)现有化工企业指标没有凸显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特征一般企业只要按照物质流法评价企业的循环经济水平就够了,但是化工企业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因而应该抓住其特点建立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的一般化工企业指标虽然也照顾到了化工企业的特征,如“广西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废物排放建立了四个指标,但是这也仅仅是比一般科技企业和工业企业多出几个指标而已, 只是在数量上增加了指标,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化工企业的污染实际,忽视了化工企业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的补偿和修复责任,无法深入挖掘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更深层次的含义,使评价指标失去了衡量的意义。

(三)现有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指标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现有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皆是按照物质流体系建立,考虑的是体系自身是否符合物质流体系,而没有考虑到指标的获取过程。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对化工企业进行评价都是一对一进行的,企业的数据只是面对调查者和研究者,调查结果也大都用于研究和政策的制定参考, 评价结果基本不会得到广泛传播,数据公开程度较低,这会导致两个结果:如果调查者是学者的话,企业提供的数据可能会比较随意。如果调查者是政府的话,企业为了达到标准或者使其评价层次更高可能有造假的冲动。总之, 由于数据的提供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又由于数据的公开程度不够,化工企业将明显缺少监督,致使数据在企业层面的准确性降低。同时,如果按照物质流方法设计评价体系,其所需要的数据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数据不会一一匹配,即需要调查者在获得一线数据之后,按照各自的统计方法计算和整理相关评价数据,而学者、计算方法等的差异都会导致数据准确性降低。

四、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评价指标的可比性与独立性为原则进行指标体系构建现有的基于物质流的评价方法使得化工企业的循环指标前后强行连接,各类指标顺序僵化,缺少独立性。 比如,如果没有资源投入指标的前置,单独考量或比较后续的资源产出指标就会显得突兀。基于化工企业职能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为独立的几大系统,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废物排放)和生态修复等独立的模块,这有利于数据的搜集,也有利于企业之间进行比较,进而审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中哪个系统存在优势或劣势,并促使化工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加以改进,责任明晰,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以化工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原则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新模块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中对循环经济区域层面的评价不够深入。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清洁生产,二是企业间循环,三是区域循环。现有的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指标都是第一、二两个层面,而对区域循环层面几乎没有相应指标体系与之对应。应该从社会责任履行的角度对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构建新模块,即慈善捐赠和环保税费,环保类税费可以看作是化工企业为环境修复提供的资金,慈善捐赠可以看作是化工企业为弥补自身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所对周边社区居民作出的补偿或者是修复自身因为污染而造成的名誉损失。目前,由于各类企业包括化工企业基本都没有主动开展的环境修复类支出指标,所以从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角度出发有必要构建该体系模块,并从慈善捐赠(间接)和环保税费(被动)向直接和主动的环境修复类社会责任支出指标转变。

(三)以有利于获得具有可信度数据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各类文献中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可知,已有的指标体系确实保证了体系自身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但实际上在指标体系进行到填充企业实际数据的评价操作层面时,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所需要的数据与企业对外发布的数据几乎完全不配套。如果说年报数据是企业所应该公布的标准化数据,那么已有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化工企业数据就是另外一套非普及的、公开程度低的、不规范的和非标准化的数据体系。所以,在循环经济的数据采集上,特别是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数据(由于化工企业污染较大,存在各种造假的冲动),必须以能够获得可信度较高的数据为标准确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从我国现有经济情况来看,企业年报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具有公开程度高、普及性广、数据类型及格式规范,差异较小等特点,比较适合化工企业在此基础上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内容。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架构及案例

循环经济3R原则指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学界公认从3R原则引申出来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运用于化工企业,即:着清洁生产、化工企业(间)循环和区域循环,加上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基础,这四位一体构成了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见图1。

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由四大子系构成,每个子系通过两大二级指标加以阐释。整个指标体系既有独立子系又浑然一体,指标设计充分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得性,并突出了生态修复的指标体系,反映化工企业在区域循环层面的特质。见图2。

表3构建了完整的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三级指标, 并将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企业年报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获得的数据加以评价。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在体系设计上充分反映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和层次,而在指标设计上又能够使数据获得更加公开,准确和具有可比性,创新性地把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企业数据公开发布体系结合起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权威可信。

本文通过使用AHP决策软件,选取了5个代表(2个专家、1个企业人士、1个非专业老师和1个学生)进行打分。总体来说,企业界人士比较看重经济实力指数模块,专家比较看重清洁生产模块,学生和普通教师比较看重企业循环模块。经过将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循环数据与参考数据对照,每个人直接在软件上打分,各项满分为100分,最后将每个人的打分进行平均,即得到最后平均分。中石油最后得分为91.95,中石化得分为86.79。之所以中石化的分数会低于中石油,主要是因为学生和普通教师将企业循环模块看的较重,而中石化在这一模块得分比较低。

总之,本文构建的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摒弃了嫁接已有的工业园区指标的传统做法,也没有另外建设一套复杂多样的指标体系,而是根据企业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相对独立且可比的框架体系,并大胆融入了区域循环子系统,使得整个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整。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评价体系虽然从公开渠道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但由于参考指标即平均值缺少国家层面的权威数据,可能会使得评价结果略有偏差。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8

在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深入人心的今天, 面向环境、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企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不再完全适用于面向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因此, 从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出发, 设置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循环经济新模式的引进、实施和控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的循环经济法律对策

首先, 要加强循环经济相关立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系统修改现行环境资源法律。尽快以《循环经济促进法》确定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为指导, 对现行的在关环境资源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和整合, 从“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到“末端治理”都要依法进行。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第二, 修改完善财政税收法律制度。健全有利于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法律制度, 对循环经济进行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制度安排,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 对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 促进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可逐步取消对资源和能源的补贴, 以减少其过度使用与消费;对环境、资源使用者视其使用程度或污染程度开征环境税, 以厉行节约, 保护环境。

其次, 要严格执法。一方面, 各级政府部门带头遵守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起到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徒法不足以自行”, 仅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已有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 增强它们的法律实效;另一方面, 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严格执法, 加大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确保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落实。要增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刚性, 对违反循环经济法律者, 严格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增强循环经济法律的威慑力。

第三, 要加大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 自觉遵守法律, 自觉按照循环经济法律规定办事。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 清洁生产法等循环经济法律制定时间不长, 公众缺乏了解,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使社会公众都熟悉循环经济法律的内容, 自觉遵守其规定。

第四, 要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监督力度。离开了监督, 很多制度将形同虚设。人的利己本性使其自觉遵守对其有利的法律, 而规避对其不利的法律。虽然循环经济促进法有利于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但发展循环经济或许会提高企业的成本, 增大企业的负担, 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而想方设法规避它, 从而使循环经济法律得不到贯彻执行, 这就必须加大对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监督力度。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监督。一方面, 各级人大要加强法律监督;另一方面,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 确保循环经济促进法及相关法律的贯彻落实。

二、企业社会责任延伸对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运行的保障

第一, 生产者的回收和利用责任。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 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 对其中可以利用的负责利用, 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负责无害化处置。由于生产者不仅要对产品的性能负责, 而且必须承担回收和利用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责任, 这就使得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生产工艺、产品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 销售者、其他组织或废物利用处置企业的回收和利用责任。由于企业产品、生产情况的不同, 可采取的回收利用方式也不同。生产者可以建立自己独立的专用产品回收利用体系, 也可以由行业协会组织建立本行业的废弃产品及其包装物回收、利用和处置的服务体系。如果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的回收处置或者利用过程通用性强, 生产者可以选择销售者、其他组织或废物利用处置企业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置, 这样可以避免中小产品制造企业因难以独立完成产品回收利用而退出市场, 从而保持市场的竞争性。但是委托回收利用和处置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 并不能随意进行, 而是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进行。

第三, 消费者的回收和利用责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虽然生产者应承担产品包装物回收、利用或处置的主要责任, 但由于消费者是使用者和受益者, 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依照本条第三款, 消费者应当将列入国家强制回收名录的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交给生产者或者其委托回收的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 不能擅自丢弃。

构建一个合理的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最为重要就在于可以对具体项目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本文中所介绍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以指标单因子评价作为基础, 结合功效系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 由目标定位比较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指数对具体项目进行评价, 可以直观的在各类不同度量的具体指标之间进行对比及分析, 以利于发现问题与不足, 并确定改进方向;在对企业业绩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同时, 能体现出不同指标的贡献程度, 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且较为灵活, 增强其在较大评价范围内具有的适用性及准确性, 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及使用。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深入人心, 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将不再完全适用于面向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

关键词:循环经济,业绩评价,构建

参考文献

[1]、洪传春, 张雅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竟争优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6. (10)

[2]、林帼秀《.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 (1)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9

一、循环经济下企业管理环境的转变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以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 是探索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在企业的实践使得企业管理环境发生了较大转变。

第一, 管理目标的转变: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转变为社会综合价值最大化。在循环经济下, 企业必须转变管理目标, 由过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转变为以社会综合价值最大化。社会综合价值管理理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不仅考虑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 还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实现, 包括职员、顾客、政府、社会的利益, 使得各利益相关者的总体综合价值得以提高。

第二, 管理理念的转变:由追求数量转变为绿色管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 企业管理理念也先后经历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再到“追求服务”的转变。但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 企业不仅要追求“数量”、“质量”和“服务”, 为了适应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的现实大环境, 企业必须建设绿色环保形象, 以绿色管理为理念, 实施清洁生产, 开拓绿色消费市场, 实施绿色经营, 生产健康安全的产品。

第三, 管理战略的转变:以规模和价格战略转变为长期竞争战略。传统工业经济下, 规模经济和价格战是企业管理战略之一, 企业通过加大资本投入, 加大资源的投入等战略形成规模效应, 通过价格优势获得竞争优势, 赢得市场份额。循环经济下, 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依靠规模效应和价格优势已难以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建立起适应循环经济的管理战略, 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全面质量管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及价值链的构建等建立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优势。

二、现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根据五部委2002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制定的, 该评价体系的指标包括财务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的计量指标, 还包括反映经营者基本素质、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等非计量性指标。计量指标占80%, 非计量指标占20%。现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较1999年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评价指标有了很大改进, 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结合, 注重企业整体绩效的评价。但是随着循环经济在企业的实践, 企业管理环境的改变, 使得现有绩效评价体系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匹配。

其一, 不适应企业管理目标的转变, 不利于评价目标的实现。循环经济下, 企业以社会综合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而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以对经济效益的考核为主, 除了评议指标中“综合社会贡献”指标外, 都难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也无法反映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是否是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 缺乏对企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

其二, 不适应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不利于企业绿色形象的建立。循环经济下, 企业以绿色管理为理念。现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已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逐步加入了反映企业服务质量的指标, 例如产品市场占有能力 (服务满意度) 指标就是从客户的层面进行的考核。但是整个指标体系缺少与绿色管理有关的指标, 即反映企业在循环经济实践中资源的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成果、对废弃物再利用对企业带来的收益等绿色指标, 无法反映企业的绿色形象。

其三, 不适应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转变, 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循环经济下, 企业以构建长期竞争优势为发展战略。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和技术投入比率三个指标对企业的发展能力状况进行评价, 三个指标都是从财务角度出发, 通过资源或技术的投入评价企业的发展规模。而循环经济下, 构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不能只限于投入的增加、销售量的增长或技术的投入, 还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外部横向和纵向价值链的延伸形成长期合作联盟, 形成绿色产业链。因此, 仅局限于对资本投入、销售增长和技术投入增长三个指标对企业发展的评价, 评价结果缺乏预测性和发展性, 势必造成评价主体单方面的追求投入的增加, 或追求销售的增长, 不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一个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无序和随意的,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围绕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 以“两个视角、三个维度、四个方面、七个层面”为指导思路, 构建一个有层次、全方位的绩效评价系统。

第一, 两个视角——立足过去、面向未来。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综合性的事后指标, 是立足过去的指标。绩效评价的功能不能只体现在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评价上, 还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 是面向未来的, 引导评价主体专注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上。所以,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立足过去的, 更是面向未来的, 通过对过去的指标评价过去管理的绩效水平, 以使企业的管理再上新台阶。同时, 通过面向未来的指标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以使企业更加关注长期的发展态势。

第二, 三个维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的实践, 要求企业摒弃传统的达标排放、污染治理的末端治理思想, 提升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鼓励企业将环境和生态战略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后勤、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等各个价值环节, 实现绿色价值最大化, 使得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率与企业自身的生产工艺、产品和服务以及经济效益增长相协调。因此,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应该是建立在三个维度上的, 经济效益是基础,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延伸, 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三, 四个方面——输入、输出、过程、成长与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控制以及成长与发展四个方面的评价。输入、输出是两个端点, 过程是一条横线, 两点一线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闭环流程。成长与发展是一条纵线, 这条纵线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成为螺旋上升的循环, 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不断完善和发展, 企业价值不断增加。因此,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涵盖“两点两线”, 从输入端去评价企业资源的投入情况, 从输出端与输入端的投入产出比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从生产经营过程中评价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利用程度, 从成长与发展视角评价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 七个层面——原材料与能源、工艺流程、技术创新、财务、员工、顾客和社会形象。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具体体现在原材料与能源、工艺流程、技术创新、财务、员工、顾客和社会形象这七个层面上。七个层面存在着一系列因果链条, 这些链条贯穿在企业的主要价值增值环节,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财务层面是七个层面的核心, 通过其他六个层面的因果反应 (见图1) , 通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与作用, 实现促进经济效益的长期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对七个层面进行分解和细化, 落实到可操作性评价子指标。

原材料与能源层面是对企业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评价和控制, 原材料和能源能否按照“减量化”和“再循环”的原则实施, 能否从源头上降低资源的投入量, 从事后提高废弃物的再资源化程度, 是制约着循环经济实践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影响企业成本能否得到控制的主要因素。该层面包括原材料和能源使用降低率、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率、绿色原材料和能源使用比率、生产过程中废物再利用率和废弃物综合再利用率五个指标。

工艺流程层面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评价和控制, 评价工艺流程是否实施了清洁生产, 是否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有效的利用了各种资源和资产, 实施绿色工艺, 并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再利用”的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利用程度, 从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该层面包括环保资产所占比重、环保投资增长率、绿色工艺实施程度、产品合格率四个指标。

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既是企业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也是实践循环经济的必要保障, 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该层面主要包括绿色产品开发率、绿色产品研发周期、绿色工艺投产能力和绿色产品投资回报率四个指标。

财务层面是七个层面的核心, 也是绩效评价的落脚点。以财务层面为核心体现了投资者是多元评价主体的基本主体, 经济效益是评价的基本目标。该层面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可持续增长率和绿色产品销售收入比率三个指标。

员工是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 没有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参与生产和创新的理念, 企业的价值不可能实现, 所以将员工纳入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层面之一, 促使企业关注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同时员工也是企业绩效的评价主体之一, 员工层面包括劳动生产率、员工满意度和全员环保意识三个指标。

良好的顾客关系,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没有顾客, 企业就无法完成由资本到产品再到资本的生产循环。所以企业应对顾客给与足够的关注。对顾客层面的评价是考核顾客关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对企业未来的稳定的顾客群做出预测。该层面包括顾客满意度、主要客户利润率和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

企业的社会效益不仅通过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反映出来, 企业的社会形象也是企业社会效益的间接反映。在循环经济下, 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认识到了应按照生态规律生产和消费。所以企业是否实行了清洁生产, 是否保护了环境, 履行了社会责任, 将影响着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也影响着企业品牌优势的形成, 因此企业形象也纳入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该层面指标主要包括社会贡献率、环境污染综合弹性系数、“三废”排放达标率和污染事后处理效果四个指标。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计二十六个子指标, 它们是绩效评价体系最基本的因素, 既包含计量指标, 又将大量非计量指标纳入其中, 既体现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 又体现了对企业绿色管理与社会责任的评价。

随着循环经济深入人心, 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 并不断探索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 逐渐将循环经济的有关指标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使之能够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并积极探索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经济效益长效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刘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3]史晓燕:《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5期。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10

一、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物流企业自身特点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 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企业的绩效应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一个综合反映, 因此, 其绩效的评价指标应该是综合的, 全面的反映整个物流企业绩效的。

2.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设计时应尽量实现与现有统计资料、财务报表兼容;同时要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另外还应考虑指标数量得当, 指标间不出现交叉重复, 以此来提高实际评估的可操作性。

3. 量化性原则。

现代物流企业的绩效水平仅仅通过定性的评价是不足的, 适当的量化分析、量化考核将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

4. 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原则。

物流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 评价其绩效也应用全局的观点, 考虑到其“未来绩效”。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只是选取一些静态指标, 还要选取一些能够反应企业长期发展的指标。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遵循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原则, 按照物流企业运行的普遍规律, 结合工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内容和循环经济的实际操作原则“3R (Reduce, Reuse, Resycle) 原则”, 以及物流企业实践方面有所见长的专家的意见, 笔者认为在基于循环经济理论, 对物流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 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运营、资源和能源利用、环境、创新五个方面对物流企业绩效的影响。

1. 财务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是经营效果的深化, 即市场效应的体现。它是企业投资者追求的目标, 是债权人以及社会所期望的结果, 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1)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得利润能力的指标, 也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通过这一指标, 可以找出物流企业中影响利润高低的因素和解决的办法。 (2) 销售利润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是评价物流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发展情况的指标, 体现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贡献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全部利润收益的影响程度。该指标连续几期的不断提高, 说明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强, 发展潜力大, 获利水平高。 (3) 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问题是当前企业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物流企业的产生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降低物流成本。因此物流企业在如何提高利润的决策中, 重点要放在降低成本费用上。 (4) 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账户中的重要科目。应收账款的长期挂账是企业坏账的根源。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能提高企业的利润。

2. 运营指标体系。

运营绩效反映了物流企业内部运营的资源和效率。运营绩效主要是考察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运作情况, 物流企业走循环经济道路, 发展绿色物流, 要求物流企业在产品的运输、储存、包装等方面加强资源和能源使用和环境管理的力度。所以, 运营绩效是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1) 信息水平。物流的几乎每一活动都有信息支撑, 物流质量取决于信息, 物流服务依靠信息。提高物流信息水平, 提供迅速、准确、及时、全面的物流信息是现代物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物流企业提高其循环经济水平也需要信息水平的支持。信息水平主要包括硬件的配备水平、软件先进程度、信息活动主体的水平和信息流量等指标。 (2) 及时交货率。时间的准确性对于物流来说, 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方面。如何根据客户的需要及时供货, 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的满意度, 反映了物流企业的可信赖程度。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及时供货, 一方面可能使企业失去这笔交易, 更重要的是很可能使企业的声誉受到影响, 而这将使企业以后的交易受挫。 (3) 准确交货率。物流企业交付的商品是否与客户指定的商品一致是衡量物流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根据客户的要求准确供货, 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的满意度, 反映了物流企业的可信赖程度。 (4) 货损货差赔偿费率。保持商品的完好对于客户来说是很重要的, “货损货差赔偿费率”是用来衡量商品的破损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5) 车船装载效率。车船装载效率是衡量车 (船) 等运输工具的容积和载重是否充分合理利用的一项经济指标。提高车船装载效率, 能以较少的车船, 装载更多的货物, 给交通部门以致整个社会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资源和能源利用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 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资源总量;对资源进行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 以节约资源;对已经达到生命终点的产品实现再生, 使其变废为宝。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 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因此, 物流企业的资源和能源利用情况是反映物流企业循环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1) 能源消耗率。能源消耗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总能源消耗额占该时期总收入的百分比。物流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 这几个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因此, 从物流企业的角度讲, 物流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率是其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2) 资源消耗率。资源 (仅指物质资源, 不包括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等) 消耗率反映了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程度。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都必然要消耗资源, 物流企业也不例外。因此, 减少物流过程中的资源使用量也是其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3) 绿色包装使用率。包装是物流企业的主要功能之一。绿色包装具有再利用、再循环两大特点。因此, 绿色包装的使用是其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4) 退货利用率。物流企业由于不能及时交货、准确交货及发生货损货差时, 就可能发生退货。退回的货物对物流企业本身没有什么用处, 但退回的货物本身是有价值的, 物流企业如果不能对退货再利用, 就浪费了资源。因此, 退货利用是其实现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环境指标体系。

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责任, 其中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污染等是目前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避免和减少废弃物, 控制污染和环境保护是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因此, 环境指标体系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中是非常重要一个方面。 (1) 环保投资率。物流企业要提高循环经济水平, 降低环境污染, 就必须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基础设施、环保技术、环保设备等的投资。企业的环境基础设施、环保技术、环保设备水平, 决定着其降低环境污染的能力。 (2) 清洁燃料使用率。物流过程中, 由于使用非清洁燃料, 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 为了保护环境, 应该推广清洁燃料的使用。 (3) 废弃物处理率。废弃物处理率, 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过环保处理设施处理的各种废弃物与实际产生的废弃物之间的比率, 反映了物流企业对废弃物的处理重视程度。 (4) 社会美誉度。社会美誉度是指社会、政府等对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对环保方面所作出贡献的认同程度。

5. 创新指标体系。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性经济环境中, 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 以往的绩效评价中很少注意这一方面。创新能力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之一, 亦是物流企业长盛不衰、长足进步的根本保证。 (1) 新服务收入率。新服务收入率是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提供新型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的是物流企业的服务研发能力和对新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 (2) 雇员培训时数增长率。雇员培训总人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物流企业雇员接受各种内外培训的总人时数与上一评价期相比的增长率。定期培训不但可以提高职员迅速捕捉市场信息及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而且还利于职员之间的交流, 建立亲密和谐的工作氛围。雇员培训总时数增长率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企业对经常性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物流企业关键性改革措施是否最终成功。 (3) 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强度。该指标反映了物流企业能否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 不断采用绿色技术进行创新。物流企业走循环经济道路, 发展绿色物流, 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强度越大, 说明物流企业对绿色技术的重视程度越高, 其走循环经济道路, 发展绿色物流的能力就越强。

以上指标体系, 是对循环经济的物流企业的发展提出的, 它既考虑全面系统性, 又考虑简明扼要和可操作性。不同性质和功能的物流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还可增加一些辅助性指标。

参考文献

[1]杨俊武 张中强:共生型绿色物流体系构建探讨[J]技术经济, 2002 (11)

[2]黄海峰 牛 源: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物流投资体系[J].生态经济, 2004. (5)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保障策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1;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214-03

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for Circular Economy of

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Zou Detao1 Sun Gang1,2Fang Yan2 Zhao Yan3 Cao Yonghong1 Shang Jincheng1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School of Life Scienc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3.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Using expert consultant method and layer analysis method,an 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for circular economy of 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s established,which is composed of aim layer,system layer,and index layer.The security strateties for circular economy are discussed,including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ic technology,building eco-corridor,increasing intensity of soil use,promoting green investment,encouraging green life style.

〔Key words〕circular economy;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security strategy;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17次提到循环经济,把它作为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工业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同时也是应对入世挑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3]。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数百亿元的效益[4]。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家,2007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GDP)12 695.96亿元、工业增加值9 199.7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14%)、工业总产值(现价)38 426.28亿元、税收收入2 036.77亿元、出口1 780.84亿美元、进口1 527.9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73.21亿美元,依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48%、24.10%、27.28%、29.73%、19.32%、14.18%和17.77%,地区生产总值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高于全国增幅14.02和4.17个百分点。多年来,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一直充当着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者角色,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本文初步开发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探讨了循环经济的保障策略,有助于对开发区内物质代谢、能量流动等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副产品交换、能量梯级利用、废物回收再用、生态技术应用、设施共享等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1 研究区域概况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CETDZ)座落在长春市区东部,1993年4月4日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5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累计批准设立企业4 819户,其中外资企业达572户,世界500强企业29户,占长春市的63%。区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6.6%,占长春市的12.5%;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7.5%,占长春市的21.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5.1%,占长春市的9.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5.3%,占长春市的11.8%;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50.6%,占长春市的20.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31.3%,占长春市的42.0%。2001年被评为“中国十佳优秀开发区”。2002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投资区。2006年在商务部对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5位,在中部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1位。2007年在首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荣获“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称号。尽管开发区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但仍存在环境污染、能耗较高、资源利用率低等弊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必由之路。

2 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

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断推进,急需对传统开发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而循环经济是最典型的应用[5]。在充分体现循环经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经济运行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循环经济信息体系,采取信息化的手段对开发区进行调控,实现数据管理的集中化和统一化,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为宏观管理及决策提供翔实的依据,具有重要意义[6]。

结合国际化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纲要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在保证系统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前提下,建立了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主要有3个方面内容:(1)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2)生产过程中主要能源、原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收集和处理;(3)重点领域和企业的生产、运行和安全状况。具体包括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图1)。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目标层下,设置5大系统,即生态效益、生态工业特征、生态潜力、环境保护和绿色管理,权重分别为0.26、0.20、0.19、0.18和0.17。在指标层中,含有权重不同的23个指标。系统权重和指标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

3 循环经济保障策略

3.1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包括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产业链延长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发挥长春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作用和优秀科技人才的优势,提高经开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形成有效的环境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3.2 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形成环网式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空间布局包括绕城高速公路绿化带,沿道路、水系、铁路、高压走廊等大量分布的绿化带,以及城市综合公园、专项公园、居住区公园、街头游园等。

3.3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废弃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使用调整的结合。严格控制项目进区的准入条件和动工、竣工期限,严格制订土地利用结构、开发利用强度、投入产出效率等指标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实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实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3.4 继续促进“绿色招商”

坚持污染源头控制和环保“一票否决制”。通过建立健全开发建设项目的环保准入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区域功能和行业特点,适度提高环境保护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新建项目,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加强项目审批的规范性、科学性,建立专家咨询网络、完善公众参与渠道。

3.5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模式

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培养绿色消费需求。编写绿色消费行为规则和资源节约公约,规范消费行为,倡导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绿色消费方式。宣传绿色生活模式,鼓励使用再生材料生产或带有能效标识的产品,食用绿色和有机食品,少用一次性物品。建立绿色商业服务中心。

4 结 语

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信息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相关体系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须对不确定性做出充分评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科学、可行的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开始阶段不可能非常完善,需要在生产和实践中不断修改和补充。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可操作性是否达到要求,与实施和评价质量的优劣直接相关。此领域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阮平南,边元松.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9):37-40.

[2]季拥政.信息资源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现代情报,2007,27(5):61-63.

[3]孙刚,盛连喜,郭平,等.绿色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01,20(1):59-62.

[4]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51-56.

[5]席俊杰,吴中,马淑萍.从传统生产到绿色制造及循环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5,(5):95-99.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篇12

电子信息产业是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产生连锁反应, 推动循环经济链条的延伸与“绿色技术”的研发, 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在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的具体实践。目前陕西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主要局限于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 对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无论从理论研究、政府政策还是试验试点都落后于全国, 特别是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与实证研究基本是空白。因此, 从区域出发, 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迫在眉睫,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循环经济研究回顾与分析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称为3R 原则) 为行为准则, 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 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从而推动经济的低代价增长, 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 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 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 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 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 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利用 3R 原则, 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1.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回顾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 美国、德国、日本和欧盟开始关注循环经济的发展, 早期的循环经济实践以企业自发启动为主, 主要是对资源使用方面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90 年代以后, 欧盟各国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 避免废物产生的思想重新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 相继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 并通过强化循环经济立法、调整税收等措施,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在《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中明确了日本在 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基本原则, 其目标是在 2010 年前将本国建成生态型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型国家。

国内对于循环经济的报道最早见于 1997 年。牛文元、马凯等学者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发展意义、基本原则、系统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诸大建、李兆前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预测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冲击, 认为循环经济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王廷荣、赵国杰等学者从具体行业或不同产业内循环经济的运用进行分析;任勇、刘云兵等主要论述了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的法律、政策保障。

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 大部分学者所做的几乎都是循环经济理论、政策方面的研究, 而较少研究区域内具体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而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各行业循环经济的健康运行, 本文想要达到的研究目标是构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其进行评价。

2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时,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评价指标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建立了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 从而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

2.1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特点以及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 我们来选取反映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鉴于目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又囿于相关统计数据收集的约束, 因而作者不建议在评价中选用太繁杂的指标, 而是遴选出真正反映循环经济内涵和核心的指标。从这个角度看, 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服从以下原则:

(1) “3R”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要体现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其运用效果, 因此在选择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时, 要突出体现“3R”原则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整体性原则。循环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它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就业相统一的“三赢”经济, 追求的是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整个大系统的角度出发, 将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等诸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3) 数据可得性原则。因为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必须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因此, 必须保证能够获得不同时间阶段的评价指标值, 最好能够通过现有的统计活动获得。此外, 通过统计渠道获得的数据能够保证其分析成果的运用与推广。

(4) 动态性原则。区域发展系统不是静止的, 而是按一定方式不断运动着。循环经济发展系统就是要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运用评价体系对系统动态过程进行监控。另外, 人的认识也是不断进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又会有新的认识。因此,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性, 随着区域的发展不断改进。

(5) 地域性原则。由于各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的差异, 造成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要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 因此评价体系要根据不同地区有所改变, 使之具有地域性。在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在选择一些基本指标的前提下, 再根据所评价对象的特点, 采用某些特别指标。

2.2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特点、循环经济内涵以及选取原则的理解, 我们通过以下指标来反映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具体见图1。

注:图1中的各评价指标均是针对陕西而言的。

3 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有关评价的方法比较多, 如模糊评价法、专家定权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尝试将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使用) 用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其中使用层次分析法的目的是确定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指标的权重, 而使用模糊评价法的目的是通过各指标的实际数据评价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3.1 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权重集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将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体现了人们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 即分解、判断、综合。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2) 构造判断矩阵; (3) 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向量; (4) 对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的权重向量作一致性检验; (5) 计算总排序 (方案层各指标相对于预定目标) 的权重值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3.1.1依据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1所示

按照从上至下的支配关系形成一个递阶层次。处于最上面的层次是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 即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中间层次是准则层B (本文中指Bk, k=1, …5) , 最低一层是决策的方案层C (本文中指C1……C26) 。

3.1.2对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如: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Cij (i表示横行, j表示纵列) 是对于B1而言, Ci对C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 通常Cij取1, 2, 3, …, 9及它们的倒数, 其含义见表1, 它们之间的数2, 4, 6, 8及各数的倒数具有类似意义。

对于准则B1, 通过n1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设判断矩阵为A, 则A= (Cij) n1×n1具有下列性质:

undefined;undefined指第k个准则下所包含的方案层的指标个数, n指方案层的指标总数, 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其他的判断矩阵。

3.1.3 由判断矩阵计算该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 (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undefinedi

第二步:将undefined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wi, wi即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且undefined

第三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undefined

其中, w= (w1, w2…wn1) ′, (Aw) i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3.1.4进行一致性检验 (以B1-C判断矩阵为例)

在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向量时, 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检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

undefined

第二步:计算一致性比率CRundefined其中, RI可以查表2得到, 如果CR≤0.10,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重新计算。

3.1.5计算总排序的权重值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

设方案层各指标 (二级指标) 相对于准则层对应准则的权重为wi, i=1, …, n, 准则层各指标 (一级指标) 相对于预定目标的权重为w′k, k=1, …, 5

总排序 (方案层各指标相对于预定目标) 的权重值向量为

Wi=|w′1w1…w′1wn1w′2wn1+1…w′2wn2…w′5wn4+1…w′5wn|, i=1, …n, 且undefined

一致性检验如下:

undefined

其中, CIj, RIj (j=1…5) 计算单一准则下各指标权重向量时的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指标的修正值。

undefined

如果CR≤0.10, 则通过一致性检验。

通过层次分析法, 可以得到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于权重的计算, 为了防止个人的主观性过强, 通常可以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

3.2 用模糊评价法评价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3.2.1 确定评语集。

本文针对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二级指标中既包含定性指标又包含定量指标的特征, 对于各定性二级指标, 使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对于各定量二级指标, 使用评语集V={各指标的原始数据}={xij}, (其中, xij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 i=c1…c8, c10…c13, c16…c25, j=1, …m, m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被评价的年份数量, 本评语集中的1……m只代表不同的年份) 并未采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其原因是, 若采用“优, 良, 中, 差”作为评语集, 则需要每位专家针对每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二级指标进行具体的评比并给予“优, 良, 中, 差”中的某种评价。然后统计每一个指标分别得“优, 良, 中, 差”的次数。显然, 如果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较多, 难以保证专家对每一项指标都非常了解, 又鉴于本文是对不同年份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的纵向比较, 是一种相对值, 因此可以对各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后加以应用。

3.2.2 二级指标综合为各模块 (相对应的一级指标) 得分。

(1) 对于各项定量二级指标, 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原始数据开始, 通过公式1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处理后数据。

undefined (公式1)

其中, xij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量指标的原始数据, min (xij) 为xij的最小值, max (xij) 为xij的最大值, rij表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量指标在所有被评价年份的该项定量指标中的相对大小, rij是界于 (0, 1) 之间。

i=c1…c8, c10…c13, c16…c25, j=1, …m

以求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为例。

通过公式1进行数据处理后, 得到下面的6×m矩阵I。

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权重矩阵 (w1, w2…w6) 乘以矩阵I就得到一个1×m维的矩阵II, 矩阵II反映了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分, 该m项得分都是界于 (0, 1) 之间的。类似地也能够得到社会进步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各模块的得分。

|第1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第m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1×m (矩阵II)

注: 为了书写方便, 矩阵II中第j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即为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

(2) 对于各项定性二级指标, 使用评语集“优, 良, 中, 差”, 其得分为:undefined其中, p=4, 3, 2, 1 (4, 3, 2, 1分别代表优, 良, 中, 差) , αpij代表评价第j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i项定性指标时p出现的次数, i=C9, C14, C15, C26, j=1, …m, 得到rij后, 结合二级定量指标的rij同理可以得到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管理情况和环保实现情况的得分矩阵, 各得分在 (0, 1) 之间的。

可以将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情况、管理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和环保实现情况模块的得分综合成一个5×m维的矩阵III。

(3) 各模块得分综合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

用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w′k乘以矩阵III可得到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指数矩阵, 这些发展指数的大小代表了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弱。 即

undefined

|第1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第m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其中, w′k=|w′1w′2w′3w′4w′5|。

总体而言,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是一种相对较好的评价方法。将其应用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不仅原理科学, 逻辑合理, 方法简单, 结论可靠,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作进一步的归类分析。

4 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的归类分析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影响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进行归类分析。具体做法如下:以rij为横坐标, 以Ci的总排序权重Wi为纵坐标, 可以将影响第j 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分为四个部分, 如图2所示。通过图2, 有助于确定陕西未来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应当优先着重改善哪些二级指标,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 属于图2中各区域的二级指标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发生变化。

那些rij值较高, 重要性也较高 (即Wi较高) 的二级指标属于保持区, 对于这些因素, 应当注重保持已有的优势, 并适时地进行发展, 使优势得以不断地巩固;那些重要性较高, 而rij值较低的因素属于加强区 (优先改进区) , 应当特别重视处于加强区的因素, 尽力提高这一区域的各rij值, 使之向保持区靠拢, 因为加强区内指标的rij值的提高, 可以极大地促进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备区中包含那些rij值较高而重要程度不高的因素;最后的一些因素是那些重要程度不高、rij值也不高的因素, 对于这些因素, 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 可以进入忽略区。

总之, 对于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 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可以结合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模糊评价法来比较各年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优劣;在此基础上, 通过归类图可以确定某年各二级指标处于哪个区域, 为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海英, 熊飞.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3) :54-55.

[2]白雪梅, 赵松山.由指标重要性确定权重的方法探讨[J].江苏统计, 1998 (3) :22-23.

[3]牛映武.运筹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4.

[4]刘东红.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7:4-6.

[5]冯艳, 冯晓琪.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 2006, 25 (8) :121-128.

[6]刘轶.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6.

上一篇:评论记者下一篇: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