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共12篇)
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篇1
摘要: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业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环节,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以金融业的经济扶持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 金融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体, 而其中金融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融会贯通则被称为“经济的金融化”, 因此, 良性运作的金融经济体系能够途径经济水平和经济质量的提升, 反之, 则会对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经济瘫痪, 对人们的生活发展、经济运行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一、循环经济的概述及其对金融发展的现实要求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 将绿色、共享、低碳等思想融入其中, 通过资源的高效化利用和循环化发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 共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同时, 该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 应以资源的科学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 坚持减量化原则、在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将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放置于统一发展的整体之中, 通过最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最大化。由此可见, 循环经济的涉及范围和涵盖领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分别是企业、区域和社会,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逐一递增。
而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的金融支持, 以此来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运行和科学落实。其中循环经济对金融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循环经济要以金融发展为资金基础。循环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产业化发展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对带动相关企业的持续联动具有极强的渗透意义, 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实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高成本的资源、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这其中均需要金融行业的发展为其注入重要的资金基础, 由此实现循环经济技术到科研成果的高效转换, 为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动力。
第二, 循环经济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循环经济产品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服务, 虽然作为一种经济模式能够为创新者、生产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但是其中的创新成果、科研成果仍旧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便是循环经济的公共产品特征。同时, 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外部性特征, 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会在某种情况之下强于自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具有较强的溢出性。从循环经济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征来看, 极易出现投资成本和收益成本发展不均的局面, 这就需要在国家财政政策扶持的基础上, 鼓励金融行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之中。
第三, 循环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循环经济自身的特征将直接或间接的决定其对金融资金的客观需要。首先, 持续性特征, 因信息技术、产品类型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提升, 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运用循环经济相关内容的有效研究, 并将此作为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动力, 面对此种情况, 金融行业要为其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其次, 时效性特征, 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要素要市场发展形势进行及时调整, 如果资金落实不到位则极易导致循环经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有利地位;最后, 阶段性特征,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循环经济其自身的需求点也不尽相同, 由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对融资主体的需求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 金融创新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稳定发展
第一, 促进循环经济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金融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战略的确立、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以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为切入点, 将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行业创新将结合,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和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 在金融创新的驱动之下循环经济企业要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小污染和高科技的新型产业, 实现循环经济结构由粗放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第二, 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资金基础。循环经济稳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则是高水平的现代科学技术, 通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 切实有效的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共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均衡发展的多赢局面。而其中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则是建立在资金支持的基础之上, 对此, 国家在对循环经济发展给予适当财政支持的同时, 还需要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支持, 以此来攻克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二) 循环经济下金融创新面临全新机遇
第一, 循环经济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经济发展以粗放型方式为主,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现实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效益难以处于均衡发展局面, 因此, 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则显得极为重要。就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而言, 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也正是这种差距为循环经济在我国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可以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 循环经济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全新动力。金融行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由此可见, 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社会整体环境的良性构建为基础, 以便促使循环经济的高效发展, 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全新动力, 更好的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和趋势, 引导金融行业朝着科学化、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 循环经济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之下, 节能减排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之下, 要明确减排配额目标, 充分发挥市场在节能减排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保证循环经济项目的科学落实与顺利践行, 其中“赤道原则”、“碳交易”等交易规则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机遇。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策略
(一) 更新金融服务理念
要及时更新金融服务理念, 为机遇循环经济的金融体系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理念为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对金融体系创新构建和稳定发展对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服务。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对此, 金融企业要牢牢抓住当前循环经济的时代发展机遇, 以此为契机加强金融创新, 牢固树立金融服务思想, 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各项内容进行高效配置, 以此来不断调整金融行业的发展结构, 进而提高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因此, 企业要通过经济结构的科学调整和优化布局来强化自身的金融管理能力, 将金融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以便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利润来源。
(二) 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要逐步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为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使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共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发展局面。一方面, 要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 对以循环经济为主的企业采取优先上市的发展政策, 引导其不断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积极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在现代科学技术、循环经济设备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 相关部门要从其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金融政策扶持,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证监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管理职能, 适当降低该类循环经济企业的上市指标, 从而实现该类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同时, 对资本市场的发展给予重视, 在鼓励循环经济企业上市的同时, 为循环经济企业提供资金基础, 引导循环经济企业更好的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融资运作之中。另一方面, 加强保险创新, 建立与循环经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与管理机制, 注重保险行业在循环经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分散作用, 将此作为其风险防控和转移的重要途径。
(三) 创新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金融产品
要创新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金融产品,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引导金融产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此, 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循环经济金融产品进行开拓创新, 其中包括动态监测、循环授信等, 各企业要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过程之中。同时, 要利用信用担保的方式逐步衍生更多类型的金融产品, 从多个角度最大限度的拓宽抵押担保的广度和深度, 创新企业担保方式, 研究具有创新含量的抵押贷款业务, 如收费权质押、无形资产质押等。此外, 要适当扩大信用贷款范围, 对表现良好、信用较高进行适当的信用贷款支持, 以此来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 切实有效的提升循环经济对金融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 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要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 通过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 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管理框架, 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的金融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以便更好的为循环经济提供良性运作的金融服务, 实现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首先, 要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结构, 借助地方性商业银行实现资本市场的积极拓展, 从而为金融组织体系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 不断提高金融组织体系的市场竞争力;第二, 要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放在同等位置, 其中要着重发展信托投资公司, 通过该企业的稳定发展为循环经济的创造良好条件;第三, 重视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引导作用, 大力开展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发展项目, 让更多的方式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中。
四、结论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经济活动的稳定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足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与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对此, 要从理念更新、市场机制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和组织体系健全四方面入手, 引导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金融行业不断发展。
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篇2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2 12:45:00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沙洋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棉、无公害蔬菜、优质畜禽、优质水产、花卉苗木等七大特色板块基地,面积达235万亩,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水产大县、全省油菜专业大县第一县。
由于受到农业生产条件、资金、技术和农民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沙洋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步伐还不快。这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用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政策法律法规,是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明确立法框架,研究形成专门法,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化。同时政府应制定系列、配套的农业循环经济政策,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改造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建立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资金投入是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经济就难以发展,效益就难以增加。沙洋县每年整合500多万元的资金,对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奖励支持,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推动了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但相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建立产业准入机制,对新建的农业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等方面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一些节约农业能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大农业产业项目和农业技术开发、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予以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农民、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围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目前,沙洋县已与华中农业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县的循环经济还停留在农业资源的低层次循环上,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还较低。必须要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着眼于解决制约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整合各类科研力量,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全力组织科技攻关,尽快攻克关键技术,着力培育和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产业集群。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整合科技服务力量,全面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模式,推进科技推广服务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围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广传统有效的农业科技、实在实用的农业科技、生态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努力培育新型农民
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循环农业发展的层次和规模。沙洋县以农广校、农村科技服务站、农家书屋、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等为阵地,以阳光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程等为平台,以现代农业技术和常规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多途径、多形式的开展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全县已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440期,培训农民6.8万人,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农民素质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必须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要求,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土专家和明白人队伍,造就一批会经营、善开拓的农村经纪人队伍,造就一批善管理、懂市场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步伐。
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目前,沙洋县已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51家,网络带动农民2万多户。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企业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既要保证龙头企业的优质原料需求,又要保障农民利益,通过合作组织带动,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作者:郑中华
循环经济: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路标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技术范式 技术创新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技术范式的概念是G·多西(1982)在研究技术创新理论时引入的。他认为,技术范式是解决所选择的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式。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单个技术,而是技术共同体共同持有的思想和技术体系的模式。每一种技术都被其技术范式支配,它规定着技术要解决的一般任务,使用的材料技术,应用的物理、化学定理,以及追求的技术尺度和经济尺度。因此,技术的不同其根本在于技术范式的不同。从技术范式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循环经济是作为传统经济的替代物出现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费——污染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系统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由此,人们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 cycle)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的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模拟自然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循环的经济系统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降低至最小程度,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尖锐矛盾得以消减。由上可知,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发展思想和技术体系,是一种新的技术范式。
二、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技术范式的内涵,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3R”,即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但也有“2R”(徐嵩龄,2004)、“4R”(陈锐、牛文元,2004)和 “5R”(吴季松,2005)的不同看法。
从企业层面来看,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对应的概念是清洁生产。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对废弃物的末端控制不能遏制环境的急剧恶化,于是人们转而在企业内从整个生产过程对资源利用和“三废”的产生与排放进行管理。1990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举办的 “首届促进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清洁生产技术范式,具体包括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无害化。
按照生产过程的顺序,本文认为清洁生产的技术范式应依次为:(1)减量,即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投入,提高产品的产出率,减消废物的产出比重和数量;(2)重复使用,即延长在用生产资料的使用期,反复使用耐用品和标准品,提高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利用率;(3)无害化,即减消有害原料的使用及所有废物的毒性,并对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置;(4)资源化,即对产出的负产品和消费废弃物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5)残留管理,对目前本企业无法无害化、资源化的负产品暂时封存,由专人料理。这里得出的清洁生产技术范式特点如下(详见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特性,即使单个组织能在内部实现“减量”和“重复使用”,负产品的“无害化”、“资源化”和“残留管理”也由于技术、资金、市场和社会因素而很难在一个企业内完成。因此,单个企业“清洁生产”的技术范式主要为“减量”和“重复使用”,而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残留管理则需要经济组织之间形成共生耦合网络,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间梯级利用、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而实现。为此,在单个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来解决传统的工业体系中由于生产过程相互独立,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无法(充分)实现,而造成的严重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三、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范式是技术创新的路标,它决定着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相应的技术轨道。而且,技术范式的这种作用具有主动性和强制性。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循环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技术范式的转换要求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相应调整。这里主要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
1.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创新
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创新不是局限于产品的制造阶段,而是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Graedel 和Allenby(2004)把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生产前阶段、生产阶段、产品交付阶段、消费者使用阶段和翻新再循环阶段。
面向循环经济的产品创新在生产前阶段就要考虑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选用能够回收利用的材料,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上,如太阳能和风力等;在生产阶段实施清洁生产;在产品交付阶段要抵制过分包装,同时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在消費者使用阶段要使产品标准化、功能化,便于产品更新和回收利用;在翻新再循环阶段把消费后的产品资源化,分类回收利用,减少对废弃物的填埋焚烧处理量。循环型产品创新正是通过可装配性、可拆卸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多功能性等减少了其在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2.面向循环经济的过程创新
面向循环经济的过程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Graedel 和Allenby,2004):(1)资源供应和过程实施同时发生阶段;(2)主体工艺过程和辅助工艺过程同时发生阶段;(3)翻新、再循环和处置工艺过程阶段。
在资源供应和过程实施同时发生阶段,工艺创新要考虑资源的来源,最好是再生材料,因为可以减少天然材料的开采,也减少开采过程的能耗,也较少产生废弃物。同时,还要考虑过程使用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过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在金属部件的生产过程中,除考虑金属部件的来源外,金属板材的成型和清洗,以及部件的包装都应该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
在主体工艺过程和辅助工艺过程同时发生阶段,应限制有毒有害的材料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避免或减少残留物的产生并保证所产生的残留物都能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使每一个进入生产过程的分子都应该作为最终产品的一部分离开。由于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共生性,主体工艺过程前后的辅助工艺过程的环境特性也必须认真考虑,综合决策,使整个工艺过程实施和运行真正满足循环经济的“重复使用”原则,实现少排放和零排放的目的。例如,由于置换反应和消去反应会自动产生副产品,应尽量避免,更多采用加成反应;尽量避免使用溶剂、分离剂,如果不可避免要尽量选择无毒的;减少清洗过程的次数;减少表面喷涂等二次过程;取消重复过程、合理安排加工过程的前后顺序。
在翻新、再循环和处置工艺过程阶段,由于工艺过程安装的设备投资和人工成本太高,改造和升级过程设备的成本也很高,过程设备常会长时间运行,具有很大的惯性。因此,工艺过程应该优化过程包含的模块和材料的拆卸以及再使用性能。比如考察生产设备所使用的材料、设备装配的方式、设备模块化程度、设备采拆卸的难易程度;计算机使用和相应的电子设备的使用,使所有耗电元件都能在不使用时自动关闭;电机使用变频式,可以通过实际负荷来加以控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2004,6.
[3]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理想模式[R]. 中国环境资源信息网,http://www.cein.gov.cn
[4]唐先武:吴季松论述新循环经济学[R].北京科普之窗网,http://www.bjkp.gov.cn
[5]赵凯陈甬军:对循环经济技术范式——“XR”原则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6,6
[6]T.E. GraedelB.R. Allenby著. 施涵译. 产业生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探析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创新
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人们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将经济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准, 于是传统的经济增长型模式成为了经济建设的主要模式。传统的经济增长型模式往往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忽视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资源重复循环利用的意识以及理念不断增强。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就对循环经济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循环以及再利用作为基本原则, 以低排放、低消耗以及高效率作为根本特征的一种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先发展后协调、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以及主动体现,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循环经济对金融的诉求
金融作为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 金融活动独特的运行模式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金融活动的支持。
2.1 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高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以及带动性。但是循环经济产业化要想获得显著的发展成效高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首要因素。一方面, 循环经济产业化首先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持, 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 因此科学技术的研发首先就需要极高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另一方面, 循环经济要想获得产业化的发展, 高标准的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设备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重要载体, 这些同样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2.2 循环经济强大资金需求的特征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循环经济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以及技术的完善必不可少, 从而也影响着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首先, 循环经济的时效性较强, 科技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需要极高的敏感性, 紧跟市场的变化并且要求资金支持及时到位, 只有在及时获得资金补充的情况下循环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抓住市场的先机调整科学技术, 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次, 循环经济下的科学技术不仅仅需要及时地更新完善, 同时更是一项长久以往的工作。科技的进步不断刷新着我们的产品等级, 所以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长期的科技投入必不可少, 只有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更新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的能动性, 走在经济建设的前头。再次, 循环经济的发展包含了研究开发初期的理论阶段、理论——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企业商品化阶段、生产经营以及规模等后续阶段。循环经济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性, 需要不同的资金支持与投入, 只有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成效才能促进循环经济整体的发展。最后, 循环经济其本身不仅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发展同样具有多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发展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3 循环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关系
3.1 金融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1.1 金融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毫无疑问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不断创新的科学理念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实践证明如若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循环经济将很难获得显著的发展, 其所要达到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目标都将难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是一项长久以往、投资巨大的工作, 循环经济如果仅仅依赖财政的支持很难确保科技的稳定创新。作为我国覆盖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多方面的金融无疑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金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为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3.1.2 金融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的金融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以及资金的流向影响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于经济建设也由之前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变为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金融将国家经济调整作为契机着重扶持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3.2 循环经济为金融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2.1 循环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 动荡的局面终于得以稳定, 我国各项企业百废待兴, 经济的发展更是迫在眉睫。新中国成立初期, 为了更快地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 对我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也是确实存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确保自然资源、人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尤为重要, 循环经济必将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经济模式。我国的循环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这种差距则为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首先, 循环经济要想获得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 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很显然财政支出并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需求, 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仍然需要市场来解决, 这无疑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资源。其次, 我国区域资源分布存在较强的差异性, 产业结构各不相同, 为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大的发展空间。最后,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落后, 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吸取发达国家相关的经验与教训, 学习发达国家更为完善、成熟的金融体制以及管理方法, 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3.2.2 循环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总的来说, 金融业与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扶持, 它们辩证统一、密不可分。金融业的发展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同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同样影响着金融环境的健康平稳。金融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而经济的发展同样是金融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循环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无疑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确保了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共同发展。
4 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
4.1 金融市场的创新
循环经济要想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创新尤为重要。首先应当积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对于那些具有先进科学技术以及创新研究成果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扶持, 鼓励那些低消耗、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的去上市。同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出台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进那些具有发展潜能的循环经济企业的优先发展, 同时积极鼓励金融业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从而确保循环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积极主动地帮助循环经济企业建立健全风险分散以及疏导的机制, 加强企业保险方面的创新。通过对循环经济企业制定相应的保险机制, 能够很好地依靠金融业减少循环经济中遇到的风险, 更好地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金融服务理念的创新
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决定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金融业要充分抓住循环经济发展这一重大决策, 认识到金融业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积极完善金融服务理念, 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加强金融服务理念的创新。金融业只有不遗余力地帮助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 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完成贷款的偿还工作, 银行才能降低金融风险, 拓宽利益来源真正做到经济与金融的互利共赢。所以金融业应该加强服务理念的创新,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 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作为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可靠保障。
4.3 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
金融作为循环经济主要的资金来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只有金融机构本身获得了强大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循环经济的后顾之忧, 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强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微观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加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规范与完善, 推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完成向资本市场本金筹措的工作, 并且不断的发展延伸, 进一步向大城市发展, 从而提高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还应该积极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着重确保信托投资公司的规范、稳定发展。最后还可以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 通过金融组织体系的不断创新加快循环经济建设的进程, 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4.4 金融监管的创新
金融市场、理念以及体制的创新对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金融企业要想获得更为稳定健康的发展监管创新同样不能忽视。金融企业应积极完善监管制度的改革, 增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金融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紧密相连, 所以金融监管应当加强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监管力度, 及时捕捉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结合实体经济的需求金融企业制定与之相应的服务制度以及服务理念, 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还应切实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监督工作, 更好地确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 循环经济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对社会经济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金融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资金支持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金融业通过完善市场创新、服务理念创新、组织体系创新以及监管制度的创新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便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宁, 赵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措施研究[J].生态经济, 2010 (8) .
南海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创新 篇5
颜汉
【摘要】随着南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使南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化解这些矛盾,南海区积极在企业层面、区域层面、社会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南海区;循环经济;成效;实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南海区发展循环经济,从化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出发,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社会层面展开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在企业层面,主要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在区域层面,主要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产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在社会层面,着力抓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一、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
循环经济理念的清洁生产其根本目的是节能、降耗、减污,实现产品和服务中物质和能源的减量和生产过程污染的“零排放”。
例如,广东省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企业管理、生产流程、产品研发各环节中,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该公司研发的超薄瓷板的厚度仅3至6毫米,长达1800毫米、宽度800毫米。与同类产品相比,单位面积建筑陶瓷材料用量降低了50%以上,节约了大量的原料资源,降低了生产能耗,实现了减量化、降能耗。同时它还具有重量轻、无辐射等优点,节约了运输和建筑的成本。其次,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抛光尾泥废物资源化,将以前被抛弃的陶瓷生产中产生的抛光尾泥作为塑料、橡胶中的添加料,不仅减少了陶瓷行业产生的废渣,而且大大提高了陶瓷尾泥的利用价值,降低塑料、橡胶产品的生产成本。再次,该公司不断改造能耗大、效率低的生产线,并投入资金为陶瓷喷雾塔增加脱硫设施,建立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系统。
又如,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程控制,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从而从根本上扬弃了传统的污染末端治理的弊端,而且大大减轻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从2004年底开始,该公司投入40多万元建立了工业污水处理系统,经处理的污水可用来浇花、养鱼。而与陕西某
原料供应商合作开展的荧光粉尘回收利用项目,使1公斤粉尘生成0.8公斤成品,仅此一项,公司每年的运营成本就节省了125万元以上。
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既实现了节能降耗,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经济效益,达到了企业与社会“双赢”。到目前为止,南海区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的企业有5家,授予“佛山市环境保护模范企业”称号的企业有15家。
二、在区域层面,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在区域层面上,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层面上通过废弃物交换建立的生态产业链,是在企业群体之间实现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
南海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位于南海区丹灶镇,规划建设面积35平方公里,是我国首个根据循环经济想念对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综合性环保科技产业园区。该园区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园区通过引入资源再生企业,回收园区内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料进行资源再生,然后再为园区内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这种物质的闭环循环和能量逐级利用,使园区 内资源得到了最佳配置,废物得到了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了最低。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了“钢铁板材——钢铁加工——多级利用——废金属回收——加工处理——金属原材料”和“ 废PET塑料瓶——加工处理——塑料原料——塑料产品” 以及“陶瓷产品——陶瓷废料、粉尘——环保砖”等多条循环再生产业链。如佛山新兴利合成纤维有限公司利用周边10多家塑料制品厂、鞋厂、包装袋厂等塑料制品企业产生的边角料和废次品,每年实现废物再生利用2400多吨,用于生产工业包装领域的Stek索带,公司不仅实现了变废物为资源,减少废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节约成本90%以上,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在社会层面着力抓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一)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再生是新世纪由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进程中的革命,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向生产、使用、回收、再生的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结构转变,是21世纪的潮流。南海区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以短缺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突破口,加强对废旧金属的再生和综合利用。南海区金属的需求量每年达到200万吨,但南海区同时也是金属资源奇缺的地方,巨量的金属需求与自身资源的奇缺,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缓解?南海区从自身短缺资源出发,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缓解金属资源短缺问题。目前南海区从事再生金属回收分拣的企业有100多家,进口废五金类废物加工利用的定点企业23家,与再生金属相关的企业达2000多家,每年从国外进口及回收废旧金属量超过100万吨,提供再生金属50万吨,现已形成了进口、回收、拆解、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金属回收规模和能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于前列。废旧金属的进口及回收利用:一方面补充了原材料的不足,另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有关资料显示,采用电解方式冶炼一吨原生铝需要
耗电约1.5万度,而以废旧铝制品为原料炼制的再生铝,每吨再生铝只需要20度电,同时整个过程还节约10.5吨水,11吨固体材料。考虑到综合成本,每生产一吨再生铝比生产一吨原生铝费用节省40%--50%。同时,再生金属对于环境的破坏也降到最低程度,如果采用矿石冶炼金属,不但矿石开采会造成环境破坏,在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但是进口及回收废金属可以通过拆解直接获得金属原料,省去了开采和冶炼过程,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破坏及污染。
2.对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南海区市政管理局为解决垃圾占地和污染土地资源问题,兴建了狮山垃圾焚烧环保发电厂,该电厂每日焚烧400吨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产出约4000万千瓦时的电力资源,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使垃圾减容量达90%以上。垃圾焚烧发电,实现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
(二)加强环境保护
1.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南海区对污水的治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企业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目前区内不少陶瓷、造纸企业改进废水处理工艺,实现了污水回用。特别是陶瓷行业,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基本上做到废水的零排放。二是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如对纺织印染行业,南海区在西樵科技工业园A区建设纺织印染行业集中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实行“统一供水、统一供汽、统一污水处理”。三是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河涌的污染70%来自生活污水。为治理生活污水,南海大力兴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目前全区有10间污水处理厂在运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1.32万吨/日,污水处理率为70.1%。通过对污水的治理,全区COD排放总量大幅度削减,河涌水质有很大改观,河涌“又黑又臭”的情况得到改善。
2.加强对河涌环境的整治。在河涌环境的整治过程中,南海区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清理河面及两岸窝棚、违章建筑和违章养殖场,清理河涌淤泥;二是引水冲污;三是关闭、取缔和搬迁河涌两岸污染企业;四是美化河涌两岸景观。到目前为止,南海区在辖区范围内共整治河涌17条,完成整治长度79公里,完成率达89%。共清理禁养区的养殖场几百个,关闭、取缔、搬迁两岸污染企业几十家,美化绿化两岸景观十多公里,部分地区河涌已恢复原貌,河涌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3.积极推进城乡生态工程建设。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南海区积极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对全区进行生态功能规划;二是积极推进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建设;三是大力造林绿化;四是建设自然保护区。
4.大力控制和削减工业废气总量。近年,南海区对辖区内有色金属、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电镀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进行了专项治理,先后依法取缔和关闭了930多家效益低下、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小熔铸厂、红砖厂和土法电镀厂等“五小”企业;完成了83家陶瓷企业的除尘脱硫工程和71家铝材反射炉烟气整治;建成4套废气二氧化硫在线监测系统;重点整治了国家、省考核的167家污染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关闭了桂城、大沥、盐步三家小
电厂,使电力行业每年削减二氧化硫7635吨,促进其它电厂的脱硫及清洁能源替代工作,严格控制燃料含硫量。
5.调整产业结构,严把项目入口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和优化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是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南海实际,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显示器件、新材料、精密制造等环保节能高新技术产业。如引进台湾奇美TFT-LCD(液晶薄膜显示器),其面板比普通的面板薄20%,能耗比同类产品下降10%,且该项目第一期投资为3.6亿美元,最终投资20亿美元,投产后年销售额将超过100亿美元,并能产生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
三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审批,提高园区环保门槛。对新进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三个一律,三个不准”、“三个不批”制度,严格控制污染项目上马。
6.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南海区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反映的情况和群众举报的线索,对查实的排污企业进行从严从速处理。对部分企业在节假日和夜间逃避环保部门检查,存在违法排污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铁碗”整治。同时,推行有奖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发动社会力量,全民参与打击非法排污。
南海区发展循环经济初见成效。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废物资源化效益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明显加强。
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保障策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1;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214-03
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for Circular Economy of
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Zou Detao1 Sun Gang1,2Fang Yan2 Zhao Yan3 Cao Yonghong1 Shang Jincheng1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School of Life Science,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3.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Using expert consultant method and layer analysis method,an 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for circular economy of 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s established,which is composed of aim layer,system layer,and index layer.The security strateties for circular economy are discussed,including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ic technology,building eco-corridor,increasing intensity of soil use,promoting green investment,encouraging green life style.
〔Key words〕circular economy;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security strategy;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17次提到循环经济,把它作为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工业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同时也是应对入世挑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3]。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数百亿元的效益[4]。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家,2007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GDP)12 695.96亿元、工业增加值9 199.7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14%)、工业总产值(现价)38 426.28亿元、税收收入2 036.77亿元、出口1 780.84亿美元、进口1 527.9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73.21亿美元,依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48%、24.10%、27.28%、29.73%、19.32%、14.18%和17.77%,地区生产总值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高于全国增幅14.02和4.17个百分点。多年来,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快速发展,一直充当着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者角色,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本文初步开发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探讨了循环经济的保障策略,有助于对开发区内物质代谢、能量流动等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副产品交换、能量梯级利用、废物回收再用、生态技术应用、设施共享等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1 研究区域概况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Changchu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CETDZ)座落在长春市区东部,1993年4月4日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5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累计批准设立企业4 819户,其中外资企业达572户,世界500强企业29户,占长春市的63%。区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6.6%,占长春市的12.5%;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7.5%,占长春市的21.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5.1%,占长春市的9.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5.3%,占长春市的11.8%;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50.6%,占长春市的20.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31.3%,占长春市的42.0%。2001年被评为“中国十佳优秀开发区”。2002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投资区。2006年在商务部对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5位,在中部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1位。2007年在首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上,荣获“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称号。尽管开发区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影响不断扩大,但仍存在环境污染、能耗较高、资源利用率低等弊端。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必由之路。
2 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
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断推进,急需对传统开发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而循环经济是最典型的应用[5]。在充分体现循环经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经济运行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循环经济信息体系,采取信息化的手段对开发区进行调控,实现数据管理的集中化和统一化,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为宏观管理及决策提供翔实的依据,具有重要意义[6]。
结合国际化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纲要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在保证系统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前提下,建立了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框架。主要有3个方面内容:(1)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2)生产过程中主要能源、原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收集和处理;(3)重点领域和企业的生产、运行和安全状况。具体包括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图1)。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目标层下,设置5大系统,即生态效益、生态工业特征、生态潜力、环境保护和绿色管理,权重分别为0.26、0.20、0.19、0.18和0.17。在指标层中,含有权重不同的23个指标。系统权重和指标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
3 循环经济保障策略
3.1 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包括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产业链延长技术、“零”排放技术等,发挥长春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作用和优秀科技人才的优势,提高经开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形成有效的环境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3.2 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形成环网式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空间布局包括绕城高速公路绿化带,沿道路、水系、铁路、高压走廊等大量分布的绿化带,以及城市综合公园、专项公园、居住区公园、街头游园等。
3.3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废弃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使用调整的结合。严格控制项目进区的准入条件和动工、竣工期限,严格制订土地利用结构、开发利用强度、投入产出效率等指标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实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实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3.4 继续促进“绿色招商”
坚持污染源头控制和环保“一票否决制”。通过建立健全开发建设项目的环保准入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区域功能和行业特点,适度提高环境保护的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新建项目,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加强项目审批的规范性、科学性,建立专家咨询网络、完善公众参与渠道。
3.5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模式
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培养绿色消费需求。编写绿色消费行为规则和资源节约公约,规范消费行为,倡导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绿色消费方式。宣传绿色生活模式,鼓励使用再生材料生产或带有能效标识的产品,食用绿色和有机食品,少用一次性物品。建立绿色商业服务中心。
4 结 语
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信息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相关体系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必须对不确定性做出充分评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科学、可行的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开始阶段不可能非常完善,需要在生产和实践中不断修改和补充。循环经济信息体系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可操作性是否达到要求,与实施和评价质量的优劣直接相关。此领域的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阮平南,边元松.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9):37-40.
[2]季拥政.信息资源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J].现代情报,2007,27(5):61-63.
[3]孙刚,盛连喜,郭平,等.绿色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01,20(1):59-62.
[4]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51-56.
[5]席俊杰,吴中,马淑萍.从传统生产到绿色制造及循环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5,(5):95-99.
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篇7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方略。从微观层面上看,无论是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或是“再循环”,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置和转化技术,因而循环经济各项指标的实现有赖于技术创新的支撑[1]。但是,不能简单地将技术创新视为循环经济的充分条件,因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技术创新范式的革命[2],这意味着技术创新自身的定向转变,即与传统创新理论所界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同,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应当兼具经济和生态功能,追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这是循环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特殊要求[3]。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其创新过程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创新主体所处创新环境的不同表现。从主流创新理论的“技术创新关系观”角度看,企业从创新设想、研发、设计、试制、生产直至商业化的全过程,也是创新企业与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研发机构、相关企业、用户(市场)建立联系和持续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4],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质是由创新引发的利益或效用的相互作用。作为持续与外界进行要素交流的开放系统,创新主体从创新动机生成与目标选择直至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均离不开与创新外部关联主体的良性互动。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关联主体既可以是创新所依赖的环境条件,也可能因为利益或诉求不相耦合而成为约束和障碍。近年来的技术经济实践表明,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发展面临着来之市场需求、公众选择、产业合作乃至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种种制约。另一方面,在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过渡阶段,企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实践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社会公众、市场环境、产业内部、乃至政府部门等全体参与者的密切合作,当然,这就需要深入分析创新企业与重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创新博弈,以了解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关系的具体表现,为探索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促进机制的提供必要认识基础。
根据技术创新利益相关性程度,本文重点考察创新企业与同业竞争企业、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和政府部门之间围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展开的经济博弈(见图1)。为简化表述,以下分别将传统技术创新及其产品简称为传统创新、传统产品,将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及其产品简称为循环创新、循环产品。
1 企业与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博弈
1.1 生产相同产品企业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的博弈
为实现循环创新,采取循环创新的企业要投入额外的成本,因此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首先尝试循环创新的,这就导致了同业竞争企业在谁先作出循环创新模式的表率会进行博弈。假设社会上有两家企业,企业甲和乙,他们生产同类产品,模型见表1:
注解:Y1、y1代表企业进行循环创新所获得的报酬;X1、x1代表企业进行循环创新所付出的额外成本;Y2、y2代表传统创新下企业生产所获得收益。
1.1.1 完全信息市场下的静态博弈研究
假设市场属于完全信息市场,我们将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归为静态博弈,从模型中看出,若Y1-X1>Y2且y1-x1>y2时,甲、乙两企业都会进行循环创新,此时该模型中的静态均衡为(Y1-X1,)。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达到这种状态,因为在没有外力激励的情况下,企业进行循环创新是要比传统创新付出更高成本的。我们设定Y1-X1>Y2、<y2或Y1-X1<Y2、>y2,在此假设基础上,企业甲(或乙)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选择循环创新,而另外一家企业将会继承原来的传统创新模式,此时模型的纳什均衡有(Y1-X1,)或(Y2,)。而若Y1-X1<Y2、<y2时,此时甲、乙企业将会都继承原有的传统创新,其纳什均衡为(Y2,)。因此要促使甲、乙企业双方都实施循环创新,必须寻找唯一的纳什均衡(Y1-X1,),根据模型可知,实现这一均衡的前提为Y1-X1>Y2且y1-x1>y2,即在循环创新模式下,企业创造了比以往传统创新更大的利润,这也与企业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相匹配。
1.1.2 完全信息市场下的动态博弈研究
接下来研究动态博弈,即一方先决策,另一方根据前一方的选择结果选择最利于自己收益的决策。假如Y1-X1>Y2(或y1-x1>y2)时,企业甲(或乙)会选择循环创新,而若y1-x1>y2(或Y1-X1>Y2)企业乙(或甲)也会相应的选择循环创新,这个时候会有纳什均衡解(Y1-X1,),甲、乙双方均选择循环创新,即(循环创新,循环创新)为纳什均衡解;而如果y1-x1<y2(或Y1-X1<Y2),企业乙(或甲)将会继续继承传统创新模式,短期的均衡结果是(循环创新,传统创新)。现假设采取循环创新模式的企业在该类产品市场上是扮演“领导者”的角色,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该企业在市场上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且具有该市场相应的主导权,在此种优势条件下,该领导企业完全有可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引导其他企业也转向循环创新中,此时均衡就有可能落在(Y1-X1,)点上,即(循环创新,循环创新),在此种均衡下,非领导企业由于y1-x1<y2,收益虽受到了损失,但它们在领导企业的影响下却不得不采取循环创新模式。再假设“领导”企业采取的是传统创新模式,则完全有可能在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的影响下,影响起初采取循环创新的企业转型,使原采取循环创新的企业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失去促进动力,也转向传统创新,这样均衡点就从原来的(循环创新,传统创新)转到了(传统创新,传统创新)。
因此要想实现循环创新,重点要关注同业竞争中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领导者”,设置相关的促进措施使“领导”企业采取循环创新模式,通过其号召力、影响力使整个行业步入到循环创新的发展道路中来。
1.2 上下游企业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的博弈
要实现循环经济,就要做到再循环,也就是要将原来被认为是废弃物的材料转变为原材料继续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变废为宝。
假设市场上存在两个企业,它们处于上下游的关系,且存在副产品的交易,即上游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尾料,可以成为下游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原材料。因此上游企业在是否供应尾料、副产品和下游企业在是否采纳上游企业的尾料、副产品作为原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关系模型如表2。
在上述模型中,若Y2-X13>Y1-X11时,下游企业在采纳上游企业的尾料或副产品进行循环创新获得的预期利益小于传统创新所得收益,因此下游企业不会采纳上游企业所提供的尾料或副产品作为他们的原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若X12>X14,纳什均衡的解为(Y2-X13,),即上游企业不供应尾料或副产品,下游企业也不采纳上游企业的尾料、副产品作为他们的原材料;若X12<X14,纳什均衡解为(Y2-X13,),即上游企业愿意提供循环创新所要求的尾料和副产品,但下游企业不愿接受上游企业的尾料和副产品进行循环创新。当且仅当Y2-X13<Y1-X11,>-X14时,模型会在(Y1-X11,)点达到纳什均衡,上下游企业才会在(供应,采纳)这点上进行合作。依模型可知,上下游企业在进行循环创新处理资源的过程中,只有同时满足上游企业提供给下游企业尾料或副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大于上游企业提供给下游企业废尾料或副产品所投出的成本与上游企业自行处理尾料或副产品所投成本的差价,以及下游企业利用、采纳上游企业生产流转后的尾料或副产品来进行循环创新所能达到的预期收益超过其采用原有的材料进行传统创新所得收益这两个条件时,上下游企业才会进行互惠合作,实现循环创新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
注解:Y1代表下游企业采用上游企业所供应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进行创新即循环创新所获得的收益;X11代表下游企业采用上游企业所供应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创新即循环创新所付出的成本,这也是上游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利益;X12代表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进行循环创新所供应废弃物或副产品时投入的成本;Y2代表下游企业不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进行创新即进行传统创新所得利益;X13代表下游企业不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创新即进行传统创新所付出的成本;X14代表上游企业自行处理废弃物或副产品所投入的成本。
2 企业与消费者间在产品购买决策中的博弈
消费者购买循环产品的基础是拥有循环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及拥有环境、生态的保护意识。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是否选择循环产品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否生产循环产品会进行博弈的,模型如表3:
注:U1代表消费者购买循环产品所得效用;U2代表消费者购买传统产品所得效用;X代表企业进行循环产品的生产而付出的成本;P1代表消费者购买循环产品时企业获得的收益;P2代表消费者购买传统产品时企业获得的利益;α代表消费者购买传统产品时企业承担的风险,例如政府对企业的惩罚及企业信誉、形象的受损等。
若U1>U2且P1-X>P2-α时,即消费者购买循环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大于购买传统产品时的效用,企业进行循环创新生产所获得的利润大于传统创新生产的利润时,该模型的均衡解为(购买,循环产品)。而当P1-X<P2-α时,企业不会选择循环产品的生产;另外若U1<U2,消费者也不会购买循环产品。
现在我们考虑混合策略的均衡,假设传统产品由于自身技术的落后在社会上流通将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损失,例如自身质量的恶化导致消费者所处环境的破坏进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必须为此无条件地买单,此时消费者的此项利益损失为q;另外假设企业开展循环产品生产的概率为a,消费者购买循环产品的概率为b。模型如表4:
在博弈起初,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得益为E(消费者)1:
E(消费者)1=a×U1+(1-a)(U2-q)=aU1-aU2+aq-q+U2 (1)
消费者不购买产品的得益为E(消费者)2:
E(消费者)2=a×0+(1-a)(-q)=aq-q (2)
消费者的整体得益为E(消费者)=b×E(消费者)1+(1-b)E(消费者)2=
b×(aU1-aU2+aq-q+U2)+(1-b)(aq-q)=abU1-abU2+bU2+aq-q (3)
企业开展循环产品的生产的收益为E(企业)1:
E(企业)1=b×(P1-X)+(1-b)×(-X)=bP1-X (4)
企业开展传统产品生产的得益为E(企业)2:
E(企业)2=b×(P2-α)+(1-b)×(-α)=bP2-α (5)
企业的平均得益为E(企业):
E(企业)=aE(企业)1+(1-a)E(企业)2
=a(bP1-X)+(1-a)(bP2-α)=ab(P1-P2)+a(α-X)-α+bP2 (6)
1) 消费者购买循环产品的复制动态方程。
创建消费者购买循环产品的复制动态方程F(b)
=b(1-b)(aU1-aU2+U2) (7)
点,当时,b=0是其平衡点。
2)企业开展循环产品生产的复制动态方程。
创建企业进行循环产品生产的复制动态方程:
若b=
对F(a)求其导函数得:
同理,进化稳定策略要求
假设企业开展循环产品生产的远期收益P1要高于开展传统产品生产所获收益P2;当X-α<0时,恒有b>
在X-α<P1-P2即
在X-α>P1-P2,即
图3给出了企业在三种情况下的开展循环产品生产的动态趋势:
3) 消费者与企业的复制动态:创建消费者与企业的博弈轨迹矩阵如图4:
分析该博弈矩阵,可以得到以下几种状态:
当均衡点落I区域时,该博弈均衡点在(0,0)收敛,即企业开展循环产品生产,消费者却不购买循环产品。
当均衡点落在II区域时,此博弈在(0,1)点收敛,即企业开展传统产品生产,而消费者却情愿购买循环产品。
当均衡点落在了III区域时,此博弈在(1,1)点收敛,即企业开展循环产品的生产,消费者也愿意购买循环产品。
当均衡点落在IV区域时,此博弈在(1,0)点收敛,即企业开展循环产品的生产,而消费者却无购买循环产品动力。根据图4可知,(a,b)=(0,0),(0,1),(1,1),(1,0)都是鞍点,无进化博弈策略。
3 企业与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博弈
企业是否施行循环创新,政府会采取某种态度,这是因为当企业进行传统创新时势必会对环境、生态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此时政府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压力。因此我们假设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管控,另一种是不管控,任由企业进行何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这样企业与政府间在技术创新的选择上就存在如下博弈模型,见表5:
注:Y1代表企业进行循环创新时给政府带来的收益;Y2代表企业进行传统创新时,政府参与管控处罚不合要求的企业所得的罚金;-Y3代表企业开展传统创新破坏了环境、生态进而给政府带来的利益损失(如社会舆论的压力、上级政府的处罚等);X1代表政府参与管制所付出的成本;X2代表企业进行循环创新所支付的额外成本;R1代表企业循环创新所获得的利润;R2代表企业进行传统创新所获得的利润。
在通常情况下,Y1>Y2,即企业进行循环创新给政府带来的收益往往大于政府对传统创新中的不合要求的企业所处的罚金,这是因为企业进行循环创新不仅保护了环境、生态,能让政府免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上级政府的处罚,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在对不合要求的传统创新企业的处罚效率往往是比较低下的。
在模型中当R1-X2>R2时,即企业开展循环创新获得的收益大于企业传创新的收益,此时,企业进行循环创新存在巨大动力,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不管控,循环创新)。
当R1-X2<R2,有两种情况:
1)R1-X2<R2-Y2<R2,不管政府是否选择管控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企业都会选择传统创新模式,作为理性的政府在企业选择传统创新的情形下会相应选择管控企业创新行为,此时均衡点落在(管控,传统创新),企业宁可受到政府的处罚也不愿从事循环创新,这也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
2)当R2-Y2<R1-X2<R2时,此时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解,现研究混合策略的均衡,假设政府以a(0≦a≦1)概率参与管控,以1-a的概率不管控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企业以b(0≦b≦1)的概率选择循环创新,以1-b的概率选择传统创新。现研究企业期望效用函数U:
U=b[a(R1-X2)+(1-a)(R1-X2)]+(1-b)[a(R2-Y2)+(1-a) R2] (11)
令
当a<
根据模型可得,政府虽然可通过管控加大对传统技术创新的惩处力度,即Y2越大,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理性企业选择循环创新的可能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政府的管控不一定能使企业选择循环创新,要想企业切实做到循环创新其关键条件是企业选择循环创新所获得的预期收益大于企业传统创新所获得的收益。
4 结论与建议
具有“理性人”特征的企业通过与包括相关企业、消费者、政府之间的经济博弈,作为创新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意愿施行循环创新,关键是企业实施循环创新时所获得的收益是否大于进行传统创新时所得收益。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循环创新成本、创新风险和效益的不确定性均高于传统创新,因此需要在建立健全包括产业生态技术标准、环境产权制度和生态监控体系的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加速推进循环创新促进机制的建设,帮助企业努力降低循环创新的成本,增进循环创新的收益预期,以促进企业从事循环创新的意愿与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中的“领导者”企业的作用,通过技术、资金、政府采购、人才方面的大力扶持,激励“领导者”企业率先跻身于循环创新探索,以引导整个产业实施循环创新,进而推进整个产业技术创新的定向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其次,在设法降低企业的循环创新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严格检查认证、加大企业经济活动生态效应的监控和环境污染惩处力度,以推高企业进行传统创新的成本,压缩传统创新基础上的获利空间,逐步抵消传统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削弱其长期以来的市场主导地位,最终形成对企业转换创新模式的倒逼机制。当然,从长远来看,解决循环创新在博弈中面临的困境,最根本的还是要形成循环创新的生产—消费、供给—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消费刺激生产、以需求拉动供给。在生产—消费市场上,作为“经济人”的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会比较不同方案下的效用预期,只有当循环产品的边际效用高于传统产品的边际效用时,才能促使消费者从根本上改变对创新产品的消极倾向。为此,在目前循环产品的生产成本总体相对较高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此类产品提供价格补贴,并配合企业做好相关产品的宣传工作,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模式,以助于培育和逐步壮大循环产品的市场规模。
摘要: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技术创新范式的革命。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发展面临着来之市场需求、公众选择、产业合作乃至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种种制约。通过对企业与诸关联主体之间围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揭示了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行为的必要条件,为政府建立相应促进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博弈,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巧绒,杨冬民.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实施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5):30-32.
[2]曹利军.循环经济系统分析:结构模式、运行机制与技术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8(20):11-14.
[3]刘光岭,李伟.循环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08(5):46-48.
[4]陈劲,张方华.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李铭俊.循环经济与技术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杜,2003.
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研究 篇8
一、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到2010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高增长, 这就难以保障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 国内资源的供需矛盾突显, 使得中国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进口必然存在市场和价格的风险, 运输能力的制约也使中国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进口, 同时全球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资源进口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也制约了其进口的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 可以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压力, 有效缓解资源供需矛盾。
2.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在国民经济中, 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高达95%, 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 分别占全国的58.5%、68.3%和50.2%, 吸纳了75%以上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然会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因此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制度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
(一) 政府的制度供给不充分
1. 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供给不充分。
正式制度是指用法律条文司法判例和政策法规确立的各种规则和合约以及由这些规则形成的等级结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都是正式的制度, 中国的这些制度是在传统工业条件下形成的, 不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 现以税收政策为例加以说明。企业增值税是中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体税种, 在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污水处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 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 所以, 按产值计算, 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纳更高比例的税, 这不仅不能激励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 反而起了打击抑制的作用。此外, 资源税征收范围过窄, 仅局限于对煤、石油、天然气等矿藏品的征收, 对一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都没有征税, 这样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中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按销售量或自用量计税, 这使企业对开采而没有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付任何税收代价, 间接鼓励了企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企业所得税虽然对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渣、废气、废水生产产品等给予了税收优惠, 但这些税收优惠措施仅限于减免税, 形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 这些都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2. 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供给不足。
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因素, 非正式制度相对于正式制度有更大的影响范围。中国经济发展中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供给非常薄弱, 生产者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大量的广告宣传,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消费者则采取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甚至奢侈消费的方式, 形成“拼命生产, 拼命消费, 拼命废弃”的模式, 对循环利用模式认同不够导致非正式制度供给不足。
3. 实施环境供给不力。实施环境由规则的实施环境、实施措施、监督违规的力度和违规的代价等因素构成。
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对环境保护的高效监督体系, 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 从而难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保护环境。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尽可能大利益的内在特性, 在无外力干预下, 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单个利益最大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 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
(二) 制度供给影响制度需求
1. 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 中小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
价格障碍和成本障碍使中小企业不接受循环经济。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排污成本。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的发展潜力很大, 但短期内中小企业经营者却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以资源的再生为例, 在很多情况下, 把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远远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高, 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另外, 由于目前中国的环境容量尚未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 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废弃物和排污费不仅远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 甚至还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 这就使得循环生产环节的效益来源不能显现, 循环生产环节的成本难以回收, 以致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难以自发产生, 特别是中小企业, 资金不足, 经济规模小, 对于改善环境的资金投入更加有限, 有限的预期收益小于其投入成本, 市场经济的法则是追求最少的成本投入和最多的投资效益, 而发展社会化循环经济中的资源循环使用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往往投入巨大、收效期长,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这种投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 中小企业循环经济主体意识薄弱。
中小企业经营者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甚了解, 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 对“什么是循环经济”、“怎样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认识比较模糊, 导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缺乏积极参与意识。有的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存在偏差, 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或将发展循环经济认为与本企业无关, 认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是政府的责任。
3. 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压力小。
由于循环经济存在着实施和监督管理的困难, 政府对企业滥用环境资源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 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 这样使违约者的成本仍小于其违约收益。
三、制度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 GDP考核体系影响制度供给主体的决策, 导致循环经济制度供给较弱
循环经济要求使经济主体的负外部成本内部化, 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范围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指标, 从而会影响GDP统计数据, 最终影响政府的政绩。在GDP的考核体系下, 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发展规划、投资规划等方面势必会忽视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导致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供给不足;同时由于现实、客观的经济发展趋势传达出的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信号, 从而使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的供给缺乏现实基础, 非正式制度供给也较弱。此外, 为保证GDP指标的完成, 对于企业外部性的监督也势必力度不够。由以上分析可见, 现有的GDP政绩考核体系是导致循环经济制度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二) 循环经济的交易基石———产权界定不清
产权不仅对经济效率有重要影响, 而且构成了市场制度以及其他许多制度安排的基础。由于产权意味着对资源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 产权界定与否、以及如何界定直接影响到人们成本和收益;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 使其利益受到损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是违背等价交换原则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损失在公共产权的情况下无从追究责任或者存在较高的追究成本, 使得废弃物排放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 资源与环境的产权公共性引发了经济的产权障碍。
目前中国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就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来看, 虽然中国自然资源法规定, 国家和集体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 但没有界定由谁代表国家和集体统一行使资源所有权, 也没有明确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关系, 使所有权主体形同虚设;同时, 自然资源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受控于行政权, 缺乏可转让性, 这使得自然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 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开发。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产权不明晰即具有多重产权, 其无效率或低效率使用便在所难免。如果政府能够以适当的制度安排以建立或支持自然资源或环境容量资源的产权, 那么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将不再免费。经济主体将会根据“成本—收益”的原则来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3R即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方针,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四、推进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
(一) 进一步明晰环境产权
按照“环境有价”的理念, 应尽快建立现代环境产权制度, 进一步明晰环境产权, 以平衡环境外部经济的贡献者、受益者以及相关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好环境产权的贡献界定和损害界定工作, 凡是为创造良好的环境作出贡献的地区、企业或个人, 应该获得环境产权的收益, 把权利和利益明确界定下来;凡是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地区、企业或个人也应把其责任明确界定下来, 要科学界定, 不能因其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而予以放松。
促进环境产权的公平交易, 凡是享受了环境外部经济的地区、企业或个人, 应该向环境产权所有者支付相应的费用。这里的关键是要确立相应的环境产权利益补偿机制, 包括环境外部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之间直接的“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以及以国家为主体的间接的“纵向利益补偿机制”, 实施环境产权严格保护, 凡是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地区、企业或个人, 特别是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除促进其进行整改外, 应该作出相应的经济赔偿或行政处罚。
(二)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
对于循环经济, 应该采用哪些指标来衡量, 采用怎样的统计方法和调查体系来搜集数据,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很薄弱, 在中国尤其如此。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是要抓紧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实用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切实做好有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 定期公布结果, 为宏观管理及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依据, 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作出描述, 有效地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
此外, 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 还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 放弃GDP至上的政策目标, 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 用生态审计的标准来衡量地方领导的政绩, 促使地方政府放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选择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上升为法律、法规, 使其达到合法、有序、广泛的执行, 这样才能确保循环经济的有序进行。
明确地将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决策者政绩的考核体系, 把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评价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 建立新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应该层层制定循环经济建设目标责任制, 督促其行使循环经济职能, 抑制地方保护主义。
(三) 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大政府的监督力度
政府应采取有效手段, 使企业对社会的污染成本内化于其生产成本中, 促使企业选择对社会来说最佳的生产方法和产量。循环经济法律的调整方法应体现经济法调整方法的特点, 即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提倡性规范相结合, 既规定经济法责任, 又注重采用肯定性的法律后果形式。具体来说, 应当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 利用各种经济和法律手段, 包括完善税收调节制度, 对企业参与循环经济予以鼓励、在财政信贷制度上实行优惠、扩大生产者责任、实行政府绿色采购等, 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法》, 扩大生产者责任, 在生产阶段就建立循环经济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健全循环经济实施和监管制度, 以维护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大对企业滥用环境资源行为的惩罚力度, 除高额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处罚以外, 对政府决策者还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使违约者的成本大于违约收益, 从而迫使其放弃违约。要较大幅度地提高排污费收取标准和违规排污处罚标准, 促使企业在高昂的污染代价和清洁生产、循环再生利用增值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自觉走循环经济之路。
五、小结
市场机制不能直接引领中小企业自发地发展循环经济, 直接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缺乏成本—收益驱动机制。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需要各环节主体的通力合作, 作为经济性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都需要在成本收益比较后的经济利益作为激励, 才有可能将循环经济推行下去。在效率的基础上, 一种制度安排能够使提供具有正效益的公共物品或产生正的外部性的供给者得到适当的补偿 (因为这些正的效益或正外部性无法在市场交易中自动反映) , 但是, 这并不表示政府可以取代市场, 在某种意义上说, 市场仍然是最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作为纽带, 将循环经济各环节的利益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 既没有损害自己 (生产者/消费者) 和他人的利益, 并且公众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同时也使各种资源使用更加趋于有效合理。政府的作用则更多地表现为辅助和调节, 因为政府供给的产品主要是制度, 通过政府调节与市场协同作用, 理顺产权关系, 降低交易成本, 最终达到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张小兰.论实施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J].经济问题, 2005, (2) .
[3]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03-11-03.
[4]张玉春, 李宗植.关于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 2005, (2) .
[5]周宏春, 刘燕化, 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6]阎敏.循环经济的新制度经济学探析[J].淮海论丛, 2005, (6) .
[7]牛桂敏.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求是, 2003, (2) .
浅析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篇9
1.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等技术支持, 这些技术是构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是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依托。因此要实现循环经济必须集中科技力量研究以上各类技术, 进行技术创新, 来支撑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1.1 促进技术进步的途径
促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研究和开发。研究和开发是获得新技术、新产品的最主要途径。但投入大, 要求国家有很强的研究和开发实力。二是进口和引进。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落后, 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资金短缺, 研究和开发投入有限。进口和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可节省研究和开发的支出, 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但进口和引进很难得到最先进的技术。三是学习和改进。以引进技术为起点, 在其基础上进行学习、模仿和改进, 最后实现技术的自主开发和自立。这种途径促进技术进步的成本小, 成功的机会大。
1.2 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创新与开发的内容
(1) 企业技术链条纵向延伸的技术开发
a.废旧产品与废弃物回收与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与无害化技术的开发。这一类技术是循环经济技术链条的重要开发领域。例如, 电子与家用电器类产品是当前固体废弃物的重要来源, 对使用过的废旧电子与家用电器类产品进行综合回收与循环利用, 是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
b.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其每年要消耗大量原材料, 产生大量生产废弃物, 如果通过技术创新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循环再生利用, 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上海宝钢、济南钢铁公司等一批企业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成功的尝试,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金属冶炼行业、石油化工行业、建筑材料行业、能源生产行业、造纸行业等重化工领域, 技术开发的潜力十分巨大。
c.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的技术开发。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源资源和水资源是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 应该成为最优先提高利用效率的领域。长期以来, 我国在节能和节水技术的开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潜力仍然十分巨大。因此, 建立资源效率文化, 加速节能节水技术的普及应用, 对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供给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2) 企业技术的横向扩展开发
a.产品共生体系技术的开发。企业横向进行循环经济共生技术体系的扩展, 是循环经济网络建设的典型范例。这需要打破传统工业技术门类的分割, 在一个以大型综合企业集团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内, 形成技术共生互补, 多家企业通过副产品和废弃物相互联系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实现多种产品联产共生, 做到园区内的废弃物零排放, 是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的重要领域。
b.生态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态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 从原材料选择、产品结构、使用成本、使用寿命、报废后回收和再利用等所有环节都以环境友好为出发点而进行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体系。从降低环境负荷的角度看, 生态设计可减少30%-50%的环境负荷, 是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的捷径。
(3) 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
农村环境和农村能源问题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 农村能源问题是我国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是贫困地区, 农村的能源越依赖砍伐山林来解决。通过开发家庭沼气技术, 既可以解决农民的能源问题, 又可以消除农村人畜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 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 应该结合新型小城镇建设, 加强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
(4) 物质循环减量化技术开发
减量化技术是指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使消耗最小化的技术。这需要根据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来设计和制造产品, 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 消除不必要的消耗。例如, 我国氮肥产量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一, 但是有效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产量居世界第二, 消费量为世界第一, 而其利用率仅为10%-20%。所有这一切都是化肥产品本身的不足和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发达国家通过科学施肥和改进化肥产品性能, 养分平均利用率可达60%。若化肥利用率提高10%, 以全国年产4000万吨纯化肥计算, 相当于节约了400万吨化肥, 约合280亿元。可见用科技提升农业应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5)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从重要无机元素, 如碳、硫、氯、铬等的工业代谢分析入手, 研究资源循环利用, 既可节约资源消耗, 又可以减少污染。
2. 技术支撑体系
尽管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也已经启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骄人成绩, 但是,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可实施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指标, 为循环经济建设服务。国内大多数学者赞同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由五类构成, 即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
(1) 替代技术: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 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对环境的压力的技术。
(2) 减量技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 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
(3) 再利用技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 通过多次反复使用, 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
(4) 资源化技术: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
(5) 系统化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 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 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 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研究如何用可再生利用的能源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实现清洁能源的替代;研究如何通过产品和工艺的创新, 减少原材料投入, 提高资源利用率, 生产绿色产品, 改善生态环境;研究如何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对废弃资源的再生利用;研究如何对循环经济系统进行优化, 以使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实现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只有这些具体的循环经济技术取得整体性的突破, 循环经济才真正建立起来。
中国经济增长正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 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存环境压力。循环经济模式日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现实推行过程中却是障碍重重。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先进技术的输入, 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
摘要:首先介绍了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创新的途径与开发的内容, 其次是结合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重点对我国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构成进行介绍, 主要包括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2]马世忠.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支撑体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9
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篇10
铜化集团是以矿酸肥等化工产品为主导的化工企业, 现有资产总额45亿元, 在岗职工7667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28名,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0人。拥有两个省级技术中心、一个国家乙级化工设计院和一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拥有八家全资子公司、八家控股子公司, 其中上市公司两家 (六国公司、安钛公司) , 参股子公司1家。六国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大型磷复肥生产企业, 年产磷酸二铵50万吨, 氮磷钾复合肥60万吨, 磷酸一铵12万吨, 产能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新桥矿业公司年产硫铁矿150万吨, 是全国第二大硫铁矿生产基地;铜官山公司年产普钙50万吨, 是全国三大普钙生产企业之一;有机公司年产苯酐5万吨, 年产周位酸1200吨, 苯酐装置位于全国同行业前十名;安钛公司年产钛白粉3.5万吨, 是国内最大的锐钛型钛白粉生产企业之一。全集团公司共有产品10多个门类30余种, 其中:“六国牌”磷酸二铵、“九华山牌”普钙是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 “六国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六国牌”复合肥、“天井牌”周位酸均系安徽省名牌产品;“九华山牌”、“安纳达牌”为安徽省著名商标。主导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并出口欧美及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多年来, 铜化集团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为原则, 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重点,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形成了以“创新中节能减排、循环中增收增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出了一条创新、高效、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并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排、增效、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不断攀升。2007年全集团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36.01亿元, 与上年同比增长17.66%;实现销售收入42.25亿元, 同比增长37.18%;回笼资金45.27亿元, 同比增长32.56%;实现利税3.43亿元。其中, 发展循环经济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元。2007年12月, 铜化集团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纵观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铜化集团主要狠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显成效
铜化集团的生产装置具有工艺复杂、流程长、用电设备多等特点, 是本市能源使用的大户。一些老企业设备陈旧、产量低、能耗高。近几年来, 针对上述特点, 铜化集团先后投资2亿多元, 不断对老装置进行技术改造, 深入挖潜,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 铜化集团工业生产用电量为3.61亿k Wh, 原煤消耗量为24.96万吨, 各种燃油消耗4896吨, 余热发电达1.32亿k Wh, 能源消费总量23.88万吨标准煤,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66吨标准煤, 较上年下降13.75%, 年节能量达3.81万吨标煤。
1. 因地制宜, 实施节水工程
铜化集团八大生产企业中除新桥矿业公司生产用水取自地下层、绿阳公司生产用水取自水塘外, 其余单位用水均取自长江, 年生产用水量约2200万立方米。为了实施节水工程, 铜化集团一方面狠抓生产装置的节水改造, 实行污水闭路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还因地制宜, 大量回收淋溶水, 减少新鲜工艺水的使用。六国公司不仅对污水进行闭路循环改造, 还对磷石膏渣场的淋溶水进行了回收, 且回收利用率达100%, 既减少了工艺水的用量和酸性污水的排放, 又回收了污水中的有效磷。据统计, 此两项挖潜改造年增加效益均达500万元以上;铜官山公司对发电机冷却水、硫酸冲渣水等进行闭路循环改造, 使工艺水用量明显下降;有机公司2007年对周位酸及苯基车间所有水进行闭路循环套用, 大大节约了用水量;华兴公司将硫酸净化冲渣水 (含雨水) 收集于一沉淀池中, 经沉淀处理后, 一部分清水送至增湿滚筒供生产用, 另一部分再循环用于冲渣, 年节约用水40余万吨, 年创经济效益近50万元;顺华公司将铜洗和碳化两岗位的含氨工艺水, 采用净化回收、逐级提浓的办法, 全部回收使用, 不仅减少氨氮的排放, 还节约了工艺水。另外, 该公司还将铜洗和碳化两岗位的地面冲洗水, 收集到造气工段作冲渣水, 有效地减少了工艺水的使用;安钛公司于2007年3月投资20多万元, 建设了五条水循环利用系统, 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年节约水量达200万吨左右。
据统计, 全集团公司六大生产企业水循环利用共达到1780万立方米, 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 深入挖潜, 实行节能改造
化工行业是用热能较多的行业, 但同时也是副产热能最多的行业。一个化工企业如果热能利用得好, 不仅用能能完全自给, 而且还有富余。这样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 还能有效地节约煤资源。长期以来, 铜化集团一直把节能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抓, 对生产装置不断深入挖潜, 实行节能改造, 使企业的用能量明显下降。六国公司原磷铵生产装置中采用蒸汽加热液氨, 后经技术人员研究, 改用工艺水加热液氨, 并将冷却后的工艺水用于办公楼水空调。这一技改不仅年节约蒸汽2万吨, 经济效益达160万元, 还给全公司所有办公室送去了一片清凉, 大大改善了办公环境。有机公司对动力车间6t/h锅炉水膜除尘器用水及蒸汽冷凝水进行了回收利用, 既减少了用水, 又节约了能源;安钛公司于2007年10月投资166万元, 对窑尾废酸浓缩进行改造, 利用钛白粉在转窑煅烧过程中产生的窑炉烟气的余热, 将废酸喷淋雾化, 既对烟气进行了除尘降温, 又对废酸进行了脱水浓缩, 使年副产的14.7万吨废酸由20%提浓到28%, 节约蒸汽5.25万吨, 折算成原煤约6000吨, 节水14.7万吨, 合计创经济效益356万元;华兴公司将硫酸Ⅰ系统间冷器改为板式换热器, 有效地改善了换热效果, 使需要的冷却水量由原先的900m3/h降至600m3/h, 节约了大量的冷却水, 年创经济效益近15万元。
据统计, 全集团公司年共回收热能475850百万千焦, 折标煤16200吨。
3. 想方设法, 利用节电技术
电是生产装置的静脉, 是维持设备运转的动力。多年来, 铜化集团想方设法, 积极利用节电技术,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华兴公司将电雾绝缘方式由电加热绝缘改为冷风封闭绝缘, 依靠硫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系统负压, 抽取自然风, 利用自然风吹干绝缘体, 达到绝缘, 每台电雾一年可节电10万k Wh;除此之外, 该公司还在硫酸Ⅱ系统冷却塔轴流风机上安装了节电产品-电骑士, 试用一个月, 共节约电量2万k Wh。
新桥矿业公司加强节能技术改造, 应用节电产品, 采用变频调速等节能技术, 提高用电效率;采用同步电机和电容器无功补偿技术, 对全矿11台同步电机的励磁电流调控系统、选矿厂和露采工区高低压补偿电容进行了改造, 使全矿功率因数达到0.93以上;改进操作方法, 通过避峰填谷, 全年共节电约30万k Wh。
绿阳建材公司使用自动节能装置, 几台大功率电机年节电率达5%以上。
六国公司在泵和风机等设备上广泛采用变频器, 取消阀门控制, 改为变频调速控制, 并与DCS系统相联接, 提高工艺控制的自动化水平和准确性、及时性, 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节约用电量达25%以上;推广低压无功补偿, 将功率因数从0.78升到0.95以上, 年节省费用35万元;采用新型的同步电机厉磁技术, 对老系统湿磨电机进行改造, 使该技术控制系统实现了双通道冗余带载自动切换, 大大提高了控制的稳定性, 功率因数恒量控制, 一直稳定在0.96以上, 年节电40万k Wh;2007年该公司又对磷酸车间风扫磨变电所的负荷进行重新归并, 将新系统湿磨负荷并入磷酸车间101变电所, 将机运车间行车负荷归并至机运车间731B变电所, 仅此一项技改就节省高低压电缆线路700米, 停运1000k VA变压器两台, 节约变压器损耗及线路损耗60万元。据统计, 2007年, 六国公司在节电改造方面创经济效益达600多万元。
安钛、铜官山和顺华三家公司在节电改造方面也均采用了变频调速、无功补偿等节能技术提高用电效率,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增收益
在铜化集团主导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伴有磷石膏、硫酸烧渣、硫酸亚铁、废酸、废水、二氧化硫及氟气等“三废”产生。这些工业“三废”不仅难以处理, 而且还污染环境, 导致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严重影响了铜化集团的整体发展。为充分利用资源, 变废为宝, 提高经济效益, 自2000年起, 铜化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与技术合作之路, 围绕产业链的延伸, 大力研发“三废”综合利用的技术, 狠抓“三废”的综合利用工作,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综合利用废渣, 延伸产业链
针对磷石膏、硫酸亚铁和硫酸烧渣三渣的问题, 铜化集团不断自主研发三渣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 开发新产品, 延伸产业链。2003年, 该集团公司自行开发了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技术, 并投资建设了30万吨/年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装置, 为解决磷石膏的堆存寻找了一条出路;2007年, 该集团公司又计划投资2.7亿元, 建设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 (60万吨/年磷石膏增强球, 60万吨/年建筑石膏粉, 4000平方米纸面石膏板) , 力争使磷石膏堆存实现负增长。目前, 该项目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2007年度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一批国债资金项目。为消化安钛公司副产的硫酸亚铁, 该集团公司投资2600多万元, 就近新建了2万吨/年的铁系颜料生产装置。该项目如期建成与投产, 不仅彻底解决了硫酸亚铁销售难的问题, 还能年增加销售收入近亿元, 创利润1000多万元。与此同时, 为了拓宽硫酸烧渣的利用渠道, 铜化集团一方面通过建设选硫工程, 生产高品位硫精砂, 提高副产硫酸烧渣的含铁品位;另一方面, 还不断加大低品位硫酸烧渣选铁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并取得了成功。2007年底, 该集团公司投资1100万元建设了一套硫酸烧渣选铁装置, 利用磁选技术, 生产铁精矿。目前, 该套装置已运行正常, 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 铜化集团还不断加大硫酸烧渣的销售力度, 力争做到产销平衡。到目前为止, 该集团公司副产的硫酸烧渣供不应求, 年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 实现了环保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 合理利用废酸废水, 降低生产成本
针对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酸, 铜化集团不断探索, 最终研发出一种新工艺, 将废酸用于铜官山公司的普钙生产中。这一技术的运用, 不仅消化了安钛公司副产的废酸, 每年节约普钙生产成本近300万元, 还改善了普钙的品质。有机公司年排废水360万吨, 如处理需投资1000多万元。经科学论证, 并由集团公司协调, 将有机公司的废水用于华兴公司硫酸烧渣的增湿。这一举措, 不仅节省了废水的处理费用, 还节约了工艺水。
3. 竭力回收废气, 改善大气环境
六国公司磷酸和铜官山公司普钙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氟气, 经水循环洗涤后生成大量的氟硅酸。铜化集团充分利用铜官山公司的氟盐生产装置, 将两公司生产中产生的稀氟硅酸进行回收, 生产氟硅酸钠、氟硅酸钾, 这些做法不仅解决了废气废水的污染问题, 生产的大部分产品还出口到国外, 每年创经济效益200多万元。为了回收硫酸装置尾气中的二氧化硫, 铜官山公司投资建设了一套尾气吸收装置, 利用氨水洗涤尾气, 不仅使尾气能达标排放, 还副产亚硫酸氢氨3万吨/年, 年创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4. 科学除尘, 有效回收资源
铜官山公司复合肥装置的干燥烟尘洗涤系统过去一直采用污水洗涤、板框压滤机压滤的方式对粉尘进行回收, 导致“漏网”的粉尘随污水一同排放, 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还污染了环境。针对这一问题, 该公司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攻关, 最后采用多级沉降的技术方案, 将干燥烟尘洗涤系统洗涤后的含尘污水排入沉淀池, 经多级沉淀后, 清水返回洗涤系统, 循环利用, 粉尘打捞后再送入生产工序。这样技改与以前相比, 一是省去了板框压滤机, 年节电5280kwh;二是洗涤后的粉尘全部得到了回收利用, 年回收复合肥约140多吨;三是污水实行闭路循环, 年节水5000余吨。六国公司磷酸车间萃取槽原下料口距离液面有30厘米, 矿粉在下落的过程中有少量被负压气体吸入洗涤器。这少量矿粉不仅与循环稀酸反应, 导致矿粉损失, 还堵塞洗涤器和洗涤塔, 严重影响生产。针对这种情况, 该公司技术人员对下料口进行了改造, 采取将下料口直接插入液面下, 用回磷酸冲击下来的磷矿。这一技改不仅解决了矿粉的飞扬, 节省了一台55kw的搅拌器, 还提高了磷矿的萃取率, 年创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三、平衡发展:生产、生态两兼顾
1. 科学规划, 合理开采
根据硫铁矿的分布, 新桥矿业公司始终把矿山采选作为循环经济工作的源头, 从规范矿山设计、建设和管理入手, 投资500多万元, 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院, 对整个矿区从总体规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先后投资一亿多元对露天矿区进行剥离, 对井下矿区进行延伸, 并兴建了选矿厂, 对硫铁矿按铜、铁、硫进行分类浮选, 从源头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 针对开采的贫矿, 该公司采用先堆存后搭配的方式, 将贫矿搭入富矿, 确保贫矿被充分利用, 实现了矿山无尾矿排放和无废开采的目标。
2. 清污分离, 循环利用
新桥矿业公司生产用水取自地下层, 年用水量约300多万立方米。为减少水处理成本, 该公司将井下、露天生产排放的污水, 串级使用后连同多余的地下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针对浮选排出的污水, 该公司采用漂流沉淀、清污分离的方式, 分离后的清水送回浮选系统, 循环使用, 沉淀后的矿泥根据品位搭入富矿进行销售, 有效地回收了硫资源, 节约了用水。
3. 遏制滥采, 保护生态
大面积的矿山开采必然会影响矿区生态平衡。为了有效防止矿区地质灾害的发生, 切实保护矿山生态环境, 新桥矿业公司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对矿区高边坡采用分台阶、部分削坡、减少下滑力、减载卸压、坡脚加固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进行整固, 对软弱剖面采用锚索加固、引水排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对排土场采用降低台阶高度、覆土植被及修筑截水沟、拦沙坝等工程设施的方法, 预防和阻止泥石流的发生, 达到了矿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目的, 有效遏制了滥采滥挖和植被破坏, 恢复和扩大了土地资源, 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使正常的生产秩序、当地居民的生活稳定有了保障。与此同时, 为避免排土场的淋溶水对环境造成污染, 新桥矿业公司在排土场附近建一拦水坝, 并利用涵道和管道将污水排入污水处理厂, 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创新 近几年来,循环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同时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它不仅包含着低能耗,低投入较少资源浪费,还包含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有限的资源重复利用,减少废物排放。这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相配合,就日前我国的发展水平而言,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解决金融支持与创新问题。
一、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创新的关系
1.循环经济发展的简述
循环经济最早为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理论主张为:面对经济发展,要循环使用各种资源,使这种循环式的经济模式转变过去单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理论成为后来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经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关系的探究,在发展成熟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并以此增强环境保护,达到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循环使用的日的。资源利用一方面要满足利一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在整个经济体基础上实现低投入、低排放、低开采、高收入。
2.循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创新的关系
首先,循环经济本身具有综合性,并且投入成本高,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市场经济制度之下,金融体系的形成、发展是在金融创新的外表下出现的,这就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来源于此,所以,循环经济发展的助力之一为金融创新。
其次,循环经济想要获得持续发展,既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要完善经济发展的方式,以此使经济体制得到升级,并在此过程中得到金融资源的积累与扩展。在金融环境下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基金流通顺畅,市场优化发展,并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可以加速金融资源的创新以及市场上存在的资源整合。
由此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金融的支出与创新是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关键,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动力,两者在促进市场发展过程中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出现的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曰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而循环经济产业化的政策支持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发展模式,专门性的金融政策至今还没有形成建制。我国虽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但是并没有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还原于整个经济体系之中,制定相关的政策。日前已经形成的融资体制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而被动形成的,并不健全,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之下形成的金融机构很难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2.给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注失衡
曰前,就金融业所拥有的监管与运行体制,没有更多精力承担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负担。另外,金融业更加注重款项的安全性、收效成果、资金流动等内容,这就使循环经济的发展环境笼罩在不利的金融环境之下。金融行业更关注经济效益而社会效益被忽视,这就使得商业金融环境下的循环经济很难形成相应的市场运行体制,循环经济的发展渠道受阻。
3.金融机构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单一
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不是全方位的,而是有选择性的,主要有农业、发电,对于新产业、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未被覆盖,这就使得一些行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回收率低。
三、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措施
1.加大政府关注
政府的导向是一种牵引,能够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激励。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全面且系统的工程,如果政府放任自流,没有宏观调控就会减缓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与世界发展大势不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政府要明确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含义,不断更新人们的观念,从多个方面同时对循环经济加以完善,利用政府的强制、福利等于段合理引导,以此来支持金融创新的发展。
2.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市场内外环境是金融创新的外部条件,只有外部条件良好才会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正使因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周期长,并且需要的资金多,伴随的风险高,这就使得资金供需关系制约着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打破这样的困难,必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机制,为金融创新奠定基础,以此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一,金融行业要重视激励机制的健全。用奖励机制调动各个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建设之中,汇集更多的金融支持。第二,建立創新机制。发展角度的创新理念之下,政府设立基金,并由金融机构组织技术创新,又指定单位提供贷款,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形成风险防范机制。金融机构可以设立或者组织风险投资基金,还可以购买循环经济发展所必要的债券、股票等,分散循环经济发展的风险,控制风险发生后的损失。
3.挖掘融资渠道的作用
直接融资可以完善企业结构,招揽对循环经济具有热情的企业。利用资本工具、股票等的优点,并结合先进技术、放松对企业最高资金数额的限制等措施促进金融市场走向成熟,形成一批效益好、发展健康的循环经济企业,以此来加速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金融背景之下,循环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效率更高的政策策略,协凋宏观微观调控的关系、金融内部外部的关系,促进金融发展、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谷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刘红林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与优化机制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
[3]李阳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
[4]李虹,艾熙构建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J]浙江金融,2011,01:26-28
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篇12
关键词:LCC技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寿命周期费用
最近国家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 将这种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用顶层法律文件固定下来,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法令中明确地定义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并提出了减量化优先的原则。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做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绝非易事, 不仅需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技术, 更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决策的工具和方法。减量化是指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显然, 首要的是消耗资源的减量化。
要真正达到资源消耗减量化, 不仅是减少建造时的初始投资费, 而且要减少一生的总费用;不仅是直接消耗, 还包括间接费用, 如对环境造成的损失等, 因此必须要找到一种方法技术, 能在一个项目开始的初期就较准确地评估出该项目从立项开始直到淘汰处置为止的整个寿命周期所耗全部资源, 并以此作为依据, 来决策设计方案、使用方案等。不同种类的资源消耗难以比较,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它们全部转化为货币金额来度量。项目一生所耗费用的总和就叫寿命周期费用 (LCC) 。以LCC为基本概念发展起来的经济分析技术称为LCC技术。它是一种追求项目一生费用为最小的经济分析技术, 与传统的经济分析技术的区别在于着眼于项目长期的得失, 即不是只关心初始投资大小。LCC最小显然就意味着资源消耗最少, 因为在市场经济下, 价格基本上反映出资源的价值, 资源贵重或短缺, 消耗的费用就高。因此, LCC最小的项目, 实际上就是在开发和整个使用期消耗资源最少的项目。显然这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要求的。
二、LCC的发展历程
LCC技术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国防部, 源于军费开支庞大, 特别是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费用急剧增加, 成为沉重的负担。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他们决心寻求一种经济分析技术, 以控制费用, 辅助决策, 摆脱军费困境, 于是LCC技术便应运而生。在实践中确认LCC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后, 美国国防部就通过发布指令、指示、标准、规范、手册等大力加以推行。
20世纪70年代, LCC技术已从美国军事部门推广应用至民用企业和政府部门, 例如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以法律形式规定, 凡是超过5万美元的州建筑物, 必须对其进行LCC评价。与此同时, 其他国家也开始应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 LCC技术已在国际上得到公认, 典型事例就是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起草了LCC评价的草案, 并于1987年11月颁布了《LCC评价──概念、程序及应用》标准的草稿, 以征求意见。
20世纪90年代, 许多国家加强了推广LCC的力度。例如挪威石油工业于1996年4月发布了NOROSK标准《系统与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评价》、《工厂生产的寿命周期费用评价》。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院为联邦能源管理计划制订了用于联邦设施的《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手册》, 并明确指出, 颁发的目的是指导联邦基本建设投资项目, 降低设施未来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在1996年7月, IEC又发布了300-3-3《寿命周期费用评价实施指南》作为ISO9000-4的支撑材料, 并被我国国标GB/T19000.4-1995等同采用。美军提出的防务改革的管理重点之一是“进一步聚焦与减少LCC”。1996年美国国防部又提出把费用作为独立变量 (CAIV) 的军事装备采办策略, 其目的就是把费用真正与性能、进度并列起来, 变“因变量”为“自变量”, 以达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且把事办得最好的目的。到了1999年6月, 美国总统发布指令要求所有联邦机构“在制定有关产品、服务、建造和其他项目的投资决策中, 需采用LCC分析”, 其目的是“减少政府费用及减少能源和水资源消耗”。
LCC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 最初也是在军事部门开展研究与应用的。1987年11月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成立了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委员会。此后, 出版了相关专著, 主办过八次全国性LCC学术研讨会, 举办了50余个共5000多人参加的培训班, LCC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各行业的LCC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国军标GJB1364《装备费用—效能分析》于1992年由原国防科工委颁布实施, 其中就规范了LCC的定义、内容、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等。1998年8月, 总装备部发布了GJBZ20517《武器装备LCC估算》的国家军用标准, 对LCC估算提供了技术法规。2006年颁发了GB/T1982.9《石油天然气工业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等系列国家标准。
三、LCC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时机
一般说来, 项目一生涉及经济性的决策都可以应用LCC技术。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LCC主要用途如下。
1. 论证阶段估算出的LCC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决定性参数。估算不仅可得出LCC的总值作为费用限额设计的门限, 还可以给出年度费用支出, 为项目工程管理提供了“可视化”的数据。
2. 在规定的性能要求条件下, 以LCC最小为决策准则, 可选出项目寿命周期中最优的设计方案、生产方案、使用方案、维修方案、更新改造方案、报废处置方案以及其他与费用有关的备选方案。
3. 辨识项目一生中的高费用因素和敏感性因素 (如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 , 对其重点监控或改进, 以有效降低LCC以及风险。
4. 支持招标、签约、选择合同单位。使用户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并在使用中获得满意的效果。
四、应用现状
国际上的应用十分普遍, 几乎所有大型军事装备均开展了LCC估算、评估和管理, 使得研制和采购的装备具有最适宜的LCC。近年, 在民用项目上, 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是在瑞典与丹麦间的海上通道 (包括一条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和一条双轨电气化铁路, 全长约16km) 建造中, 投资和经营的公司希望将LCC降至最小, 而不是只着眼于初始投资。于是, 在招投标中应用了LCC技术, 选择出最优的承建商和建造设计方案, 并在合同中规定了LCC核查的内容和奖惩办法, 在近几年来的实际运营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许多行业取得的成绩如下。
1. 国防建设:
LCC技术在我国武器装备建设中的应用起步早、应用面较广、效果明显。在各类武器装备的论证、选型购置、现代化改进、维修策略、使用方案、延寿以及退役处置等各类决策中, 均尝试使用LCC技术分析评价, 尤其是在服役年限的确定和延寿技术的论证中, 使用LCC较普遍、技术比较成熟、取得的成果已纳入有关法规和条例中。
2. 交通运输:
(1) 20世纪90年代某港口机械建立了设备的购置、更新和维修的管理决策模型, 对设备进行了LCC分析, 对M10-25型门机更新和45kW牵引车等四项选型决策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2) 某铁路站对已旧且故障频繁的设备楼电梯提出大修、更新和技术改造等三种处理方案, 应用LCC评价法, 得出三种方案实施后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3.85万元、4.11万元、1.93万元。采用第三方案后,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对我国未来5年将建的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及三个城市之间的快客运系统的轨道结构方案, 采用了LCC技术优选出无碴轨道的方案, 为高速铁路建设轨道选型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公路系统于2005年9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沥青路面技术研讨会, 会后有关单位应用LCC技术, 统筹考虑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护养费用, 在“沥青路面罩面厚度选择”“最佳护养方案的确定”和“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5) 近期地铁有关工程设计单位应用LCC技术分别对地铁车辆材料、供电设备、信号系统、售票服务系统设备、通风空调系统、自动电梯扶梯设备等进行LCC分析, 为设备选型决策提供了依据。
此外, 据文献报道航天系统也在积极应用LCC技术, 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3. 能源工程:
电力系统应用LCC技术近几年来进展较快。上海电力公司在电力行业率先开展寿命周期成本管理项目的研究和应用, 在进行“泰和变电站220kVGIS设备LCC模型和计算”研究取得成果后, 应用到9E燃机事故启动电源配置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宝钢电厂4号机组热力循环参数LCC评估、LW-6-220型短路器改造分析等项目上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之后将LCC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电站设备招投标的重要指标, 试点成功, 现已在多个项目上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所辖的部分电力公司也在大力推广和应用LCC技术。
据资料报道, 关于核电站的LCC工作也在研究中。
4. 石油化工:
(1) 20世纪90年代, 某石油管理局和某大学对油田专用设备的更新决策进行研究, 用LCC方法对压裂设备的经济寿命进行计算。按计算的经济寿命更新, 全油田64台压裂设备共节约349万元。目前该管理局正在为深入应用LCC技术开展全面的数据积累工作。
(2) 2007年胜利油田石油管理局与LCC委员会合作, 针对新建8000HP多功能工作船的建造, 开展了“LCC技术在海洋重大装备建设中的应用”项目的研究。
5. 钢铁冶金:
(1) 某钢铁公司硅钢片厂在二期扩建工程中, 应用LCC技术选择扩建工程的设备水平、确定设备的安全裕度和设备购置的国内国外分交, 有效控制了概算, 扩建工程国内设备投资比概算降低7%。
(2) 某焦化公司运用LCC方法于3#焦炉的更新改造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后, 又对9#、10#焦炉建设方案进行LCC评价, 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6. 建筑行业:
(1) 某建筑设计院在某住宅小区暖通节能系统工程设计中, 应用LCC技术对四种集中冷热源方案计算出暖通节能系统的初投资、运行费和LCC值, 综合分析评价后确定出最合理的方案。
(2) 我国东北某地区对建筑屋供暖的四种方案 (地源热泵+地板供暖、电加热+地板供暖、城市集中供热+地板供暖或散热片供暖) , 以LCC最小为准则评价后, 提出地源热泵+地板供暖是该地区的最优方案。
此外, 在相关的文献中还报道了医疗、纺织和矿山等行业应用LCC技术取得成效的实例。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
上述表明, LCC技术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应用与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 发展的步子不够快, 应用面也不够广, 未形成整体规模与效应。究其原因, 有认识上、体制上、管理上及技术上的问题。
从认识上看, 有许多传统思想束缚。例如重初期投资, 因为是现时一次性的支付, 轻后期费用, 认为是以后的事情, 到时再想办法;重当前费用的节约, 轻长期的费用效益;重技术决策, 轻经济决策等。
从体制上看, 产品的研究、采购和使用分属几个部门管理。受这种体制的制约并在传统思想的作用下, 难以从产品的全系统全寿命全费用的观点统筹全局, 权衡决策。在这种体制下, 经费按传统切块划拨, 各自支配, 难以实现整体优化, 对LCC技术无需求牵引。
从管理上讲, 缺少推行LCC技术的发展规划、规章制度、政策措施和惩奖机制, 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 缺乏推行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手册等。
从技术上讲, LCC技术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费用数据的收集、整理, 用以建立费用模型。数据越充足、越准确, 模型就越能反映现实。过去长期对数据缺乏收集和积累, 现在又存在数据水分大、不对外和收集不到等问题, 使建立模型变得困难。
另外, 缺少由丰富数据及模型支撑、便于操作的LCC分析实用软件, 也是影响该技术应用的重要原因。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决策,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资源消耗减量, 这为LCC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随着世界可用资源日渐匮乏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LCC技术已成为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得力杠杆和全资产管理的有效工具, 将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此, 应加速推进我国LC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LCC技术应向中国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达到工程化、行业化、准确化和简易化的要求。LCC技术应用应遍及各类行业重点大型项目的选型、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和更新改造等决策中。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首先要认识到LCC技术是帮助做出资源消耗为最小的各类决策的有力工具。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分析技术, 应大力普及和应用。
其次, 要把重视当前费用转变为重视寿命周期费用。启动一个项目或采购一件产品, 不仅要了解当前需要多少投入, 更要关心今后需要的费用开支, 克服短视行为, 还要把认为产品一生各阶段发生的费用相互独立的观点转变为寿命周期费用的绝大部分是由开发研制的决策所确定的观念。做到尽早重视, 尽早投入, 以期以较小的早期投入, 换取使用维修费的大量节约, 达到LCC最小。
2.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LCC技术发展战略。
推行LCC技术具有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 因而顶层推动十分重要。应制定一个长远发展规划并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方针政策和具体步骤, 有计划地推进应用。
3. 大力宣传和培训。
大力宣传可使各级决策人员了解应用LCC技术的重要意义, 开展培训可使LCC技术为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掌握, 只有这样, 才能使LCC的应用成为自觉的行动。
4. 抓紧立法。
这是依靠法治手段推进LCC技术的根本措施。要制订在项目管理中的LCC法规、标准、手册等, 并制订相应的支持性文件, 以加强LCC管理的落实。
各行业还可结合各自的特点, 制订技术法规和手册等。
5. 积极试点, 以利推广。
从国家全局的角度出发, 选择一个有示范作用的项目, 用LCC技术辅助决策, 取得效果和经验后, 大力推广。
6.
加强LCC技术的研究, 完善LCC估算方法, 建立LCC与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关系, 研究包含环境影响的LCC模型, 研究LCC技术与其他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的融合。
7.
【技术创新循环经济】推荐阅读:
循环经济创新管理09-01
技术创新规模经济08-18
经济技术创新工程09-30
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10-18
区域经济技术创新效率07-24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10-29
大屯公司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经验12-01
创新循环论文11-21
循环利用技术11-16
循环水温控技术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