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

2024-09-03

创新经济(精选12篇)

创新经济 篇1

核心提示

从党的十八大之后, 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报告人称之为新生经济的时代。解决传统经济结构转型遇到的种种问题, 更多的是要靠创新, 要通过发展新生经济来为传统经济转型寻找出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升经济活动的含新量。

大家都比较关心我们今后的经济形势, 关心我们的经济前景。从大的方面来说, 我们应该有一种新的思维来理解经济形势。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我们先是经历了30年的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30年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活力, 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各方面的物质条件都很丰富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从党的十八大之后, 我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 我称之为新生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30年、市场经济30年, 我想今后至少30年会以新生经济为主导。

那么, 以新生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有什么标志?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是以劳动力、资本、土地供给等要素驱动为主, 现在要转向以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为主。下一步我国将会进入一个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科技拉动经济转型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像美国当年的新经济。美国当年经济出现过大的经济萧条、经济滑坡的时代, 后来通过阿波罗登月计划, 通过创投体系的建立, 通过纳斯达克的建立, 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的经济业态。这种新的经济业态造成了克林顿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拉动了美国整个经济的转型, 包括美国把一些相对低端的产能转移到中国。新经济使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引领者。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新生经济

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也要走科技创新引领的道路。为什么中国会进入这么一个状态?这跟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是有密切关系的。这种变化是, 传统的房地产业、制造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剩的局面。我国经济要转型, 这种转型的特点是什么呢?传统经济将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或者说是降低增速的发展阶段, 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这种状态, 习主席称之为新常态。

大家对新常态有很多解读, 但有些解读还是从老观念出发, 把新常态理解成传统经济下滑, 经济增长率的降低。我认为这种对新常态的理解是片面的。因为新常态包含两重含义:一个是常态经济的相对的平稳或者是减速, 另外一个是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增速。

另外, 新生经济还有一个特点。从微观上来讲, 要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形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态势。

所以, 新生经济概括起来就有这么三个大的要素:创新驱动, 新常态,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把这三个我国最大的政策纲领性的元素概括起来就叫“新生经济”。

在新生经济时代, 我们的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我认为, 从党的十八大之后, 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生经济的决策, 对我国经济转型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引领和拉动的作用。假设说现在是传统经济和新生经济的转轨变形的换挡期, 就好像杯子里有半杯水, 悲观的人会认为我们的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 因为杯子里的水只有半杯了;那么, 乐观的人看就会发现我们已经腾出了半个杯子, 可以给这杯水里面加入一些新的元素, 让我们喝得更有滋味一些。所以, 从新生经济角度看, “杯子”空一点, 就能腾出一些容量, 是有利于经济创新发展的。

从经济转型角度来看的话, 这个“杯子”还应该再腾空一些, 再做一些转型。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结构中有些传统经济的产能、库存、杠杆存在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首先, 我们看一看现在的房地产的库存。前一段时间我去一个三线城市做调研, 了解到这个城市的房地产库存量有1000万平方米。在常规情况下, 这个城市年房地产销售量只有100万平方米, 而且还有很多地段正准备盖房子。假定不再盖新的房子, 就光消化现有的1000万平方米的存量房就需要10年 (当然这是没有新的政策去拉动住房购买的情况下, 需要10年) 。如果有些政策再推动他去建房, 可能10年都消化不了。我们现在需要采取一些政策去解决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积压问题。而这种状况有普遍性的。

另外, 产能过剩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下一步房地产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那么对水泥、钢铁等建材和其他建筑用品的需求就会进入一个饱和期。如果我们的住房的调整不活跃, 买卖房屋或者人们的居住迁徙不活跃, 家具业等各种各样生活用品的供应也会出现饱和。所以, 在这种形势下, 很多传统产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 出现价格下跌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 最近煤炭价格在跌, 铁矿石价格在跌, 与此相关的很多矿产也在跌。这种状况都反映了传统经济产能过剩、库存过高出现的问题。因为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在资本市场上是最能敏感地反映出产能状况、库存状况的。

另外, 我国这十几年的发展, 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我们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 使我们传统产能的杠杆率很高。什么叫杠杆率很高呢?就是很多企业是靠大量的借债和投资来支撑起来的。很多房地产业或一些传统产业都有很高的银行负债。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什么局面呢?一旦我们的传统产业出现了经济下滑或者增速降低, 或者是部分企业倒闭的状况的话, 那么就会牵连到金融机构, 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信贷风险。

那么,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要想让整个经济结构做一个调整, 让库存降低, 让传统产业的产能有出路或者说能够正常转型, 让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降低, 就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拿降杠杆来讲。中国的股市A股从6月份开始就出现了剧烈下跌, 国家采取一些政策救市, 救市之后又出现了市场性下跌, 现在刚刚稳住。而且这种下跌给很多股民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这种过程是怎么造成的?这就是在证券市场里去杠杆造成的, 而且在去杠杆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对策考虑不充分。现在看来, 我们在传统产业去杠杆的过程中, 也要高度警惕防范出现类似的金融风险。因为现在整个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杠杆率是比较高的。如果在调整过程中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好的话, 我国无论是企业债、金融机构的债, 还是地方政府的债, 这些债务问题不能妥善处理的话, 就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金融问题。

我把这些问题指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种预判。实际上, 现实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 经济和金融的风险也是无处不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风险, 而是在于对风险缺乏正确的预判, 是你不知道有风险。所以, 我们对去库存、去产能和去杠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还应该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还是应该有更多的经济学家对这方面的问题多做一些预估、预判, 制定相应的预案, 这样才能够减少盲目性, 增加自觉性, 提高抗风险能力。

经济转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怎么解决?现在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在传统经济的框架内去想办法。但是, 我认为, 解决传统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问题, 更多的是要靠创新来解决。就是要通过发展新生经济来为我们的经济转型寻找出路。发展新生经济大体来说有三个层次, 分别是宇观、宏观、微观。

二、新生经济与宇观主导

先从宇观层面看。所谓的宇观层面就是在全球层面考虑问题。我把具有全球视角的经济称之为宇观经济。有一些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有微观经济, 主要是研究企业与市场;还有宏观经济, 主要研究产业和国家经济。那么, 宇观经济主要研究的是全球经济和财团经济。

从宇观经济形势来看,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主席提出了以全球视角谋划和推动创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念。可以说, 在宇观经济领域里有比较大的作为。这种作为的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个经济高速外向型发展的全球战略。这个战略在这两年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一带”就是指我们在大陆上向西沿着老的丝绸之路去发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那么, “一路”主要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主席还提出丝路“五通”。

这“五通”我解读一下。首先可以理解成我们要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财路”。这种财路主要是通过加强海外投资, 加强人民币全球化, 通过丝路大循环来拉动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也建立了丝路基金。习主席前不久去非洲参加中非论坛, 也提出了一系列在非洲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等计划。这些都为中国打通一条海外经济发展的新“财路”。

第二, 要大力发展海外的“空路”。比如, 在丝路国家建机场, 发展航空, 让空路先行, 带动旅游, 带动贸易, 带动各方面经济发展。

第三, 发展新丝路的“天路”, 也是丝路战略的一个大课题。中国已经是一个航天大国, 在发射卫星、提供卫星服务方面已经有很强的产能。如何利用中国的航天经济优势去为丝路国家、为非洲、为其他更多的国家提供服务, 这也是今后新丝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 发展“网路”, 也就是丝路互联网, 这也是一个建设的大课题。这几天, 在乌镇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中国现在对互联网的发展高度重视。习主席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这表明中国在世界互联网建设方面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要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具体举措上, 我认为新丝路的网络建设战略也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在全球互联网中提升自己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在丝路发展过程中, 怎么样能够让丝路国家, 让非洲国家, 跟我们息息相通, 在人才培养、在语言交流、在各类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与丝路国家发展贸易, 促进相互之间的经贸往来, 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战略。这些方面工作如果能做好, 对我国的经济转型会产生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举例子来说。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原来主要是瞄准欧美市场, 为欧美提供消费品出口。随着美债危机、欧债危机, 整个世界经济的下滑, 原有的国际消费品市场相对饱和, 在传统消费品领域, 中国制造出口的竞争力逐步下降。当然, 这种下降和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资源成本的提高, 以及方方面面的产能过剩都有一些关系。所以, 今后的消费品出口领域里, 中国制造出口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库存会越来越高。

但是,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 随着非洲开发的发展, 那么我国装备制造领域的资本品的出口会大幅度提升。从出口角度讲, 消费品出口降低, 但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发, 随着我国积极的海外战略政策的推行, 我国的资本品的出口和过剩资本品的产能转移会有一种新的商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个商机, 可以使我们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减少痛苦。因为我们的现有产能出口, 比如说钢材、水泥, 还有其他的一些建材, 如果国内需求降低了, 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的项目和非洲国家开发的项目需求出口, 来降低去产能、去库存的痛苦。此外, 我国在装备制造领域里, 特别像用水泥、矿山等设备的装备制造, 也可以通过宇观经济的创新来解决出路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 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非洲开发的战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这些重大的战略举措都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提高我们增速, 化解不利因素的积极举措。我认为, 现在才刚刚开始, 下一步要想实现中央提出的“中高速增长”, 让GDP增长率不要下滑得太快, 还要在海外投资、宇观经济方面, 把创新拓展这个文章做足。所以, 我们下一步应当是加强宇观经济研究, 加强经济全球化研究, 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加强中国在全球经济秩序治理的过程中话语权的提升, 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 在这些方面要下功夫。

“二战”之后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 世界经济最大的红利就是经济全球化红利, 或者叫宇观经济红利。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或者说世界经济的引擎,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是世界经济的主导者, 美元是代全球货币, 美国建立了二战之后世界经济的规则秩序, 通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来达到掌控全球经济秩序的目的, 基本上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高端红利。那么,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实际上主要是把美国发展新经济过程中的一些低端制造业的产能转移过来, 然后通过发展中国制造, 利用劳动力成本低、资源环境成本低的优势,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通过中国制造分享了低端的全球化红利。过去, 大家经常说我们用多少亿条牛仔裤去换美国的飞机, 这就是属于经济全球化红利中的剪刀差, 我们相对来讲在经济全球化红利分享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之后,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什么?逐步提升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红利分享过程中的段位, 要争取在更高水平上去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 并且通过分享中高端的经济全球化红利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大的福利。这就是习主席提出的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以及“中国梦”的核心思想。

以前, 世界经济发展主要引擎是美国。随着美国金融危机之后,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美国的引擎作用在慢慢降低, 谈不上引擎熄火, 但至少引擎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引擎作用在加速。我想, 在未来30年世界经济如果能够形成中美双引擎的局面, 那么我觉得世界经济这架“飞机”就可以平稳、快速地飞翔。这就是我对当今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宇观经济观。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对中国经济应当是比较乐观的。因为现在中国具有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潜力。比如, 中国现在有几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 这就是一种信用实力。有人提出拿这几万亿美元到海外去做生意, 我认为拿美元到海外做生意是下策, 上策是什么?是用几万亿美元的信用来作为我们的信用资本, 把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文章做好, 拿着人民币到全世界去做生意。当然, 不是去做赔本生意, 而是去做能够赚钱的生意, 做能够让人民币在全球增殖的生意, 这种生意做得越大, 中国今后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地位就越高。大家知道, 人民币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的篮子, 在特别提款权里, 美元、欧元之后就是人民币, 英镑、日元在后面。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世界银行认可的国际主流货币。如何用人民币去海外投资, 如何用人民币去进行海外贸易结算, 如何让人民币成为更多国家的储备货币, 就会成为中国下一步的宇观经济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美国通过大量印美元来满足它的各种各样的经济需求, 美元从长远来看贬值是必然的, 在美元信用彻底失去之前, 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我们让人民币做强、做大、做好, 把文章做足, 可以弥补我们手上拿着的美元贬值的损失。做生意总是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人说中国现在拿着几万亿美元, 人民币一升值就损失多少,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但也比较狭隘。我们既要看到我们在美元储备上的损失,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国际财经地位上信用的提高。信用的提高靠什么?实际上信用的提高就是靠你自己能够讲信用, 宁可有点损失, 也要讲信用, 所以从人民币全球化过程来看的话, 我们把这种损失姑且看作是我们所付出的一种信用资本。

所以, 我先从宇观经济角度讲, 我国的创新举措将会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商机、生机, 这是应当抓住的机会, 应当去看到的机会。简单地说, 今后我们需要宇观主导、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三、宇观主导背景下的宏观调控

中央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新常态。我认为, 实现我国新常态含新量的提高应当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关键词。

我认为, 对经济增长这个词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传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 经济增长是由GDP来计量的, 也就是对产值增长率做计量。比如说, 你今年盖了1亿平方米的房子, 然后明年盖了1.1亿平方米的房子, 那么增长率是10%;如果明年只盖了0.9亿平方米的房子, 那就是负增长。增长率, 实际上是后一年的数量减前一年的数量除以基数。

这种经济增长率的计量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过去对经济增长的衡量主要都是一些传统产业。这些年来传统产业的增长率在不断下滑。如果我们只看GDP的增长, 下一步就会越来越悲观。其实, GDP只是我们在常态经济下去衡量经济增长的一种指标和手段, 到了新常态, 到了新生经济时代, 这些指标就不好使了, 因为本来它就不应该再看长了。跟人一样, 你去衡量孩子每年长高多少, 是很正常的, 但青春期过了以后, 孩子还长吗?不长了。你要再去追求小孩不断地长, 也不科学。所以, GDP增长到了一定的阶段, 传统行业的GDP就不应该再增长了。这时候你要长什么?你要长知识, 你要长本事。另外, 从收入结构来说, 我们参加工作, 工资不断提高, 但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再提高了, 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退休时, 还会下降。所以, 从长个来讲, 有一个曲线;从工资来讲, 也有一个曲线。人的成长除了长个以外, 还要长知识, 长本领, 以此对冲长个增速的下滑。同样, 工资收入可能到一定程度不长了, 但你帮别人做点生意或者自己创业, 你的这些收入加倍增长了, 等于传统收入、工资收入的平稳或下滑得到对冲。

那么, 我国现在经济也是面临这么一种转型中的增长困境。严格说起来, 传统产业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增长了, 这是很正常的。当年罗马俱乐部曾经请一些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叫《增长的极限》, 它对一些传统经济的增长指标做了衡量, 认为这些指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长, 经济就崩溃了, 所以到了一定极限它就不能再增长了。这本书当时在世界上影响非常大。

所谓创新性增长, 就是要用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来替代传统产业的增长下滑, 形成一种对冲。还拿能源来说, 下一步我们需要发展什么?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比如说, 我们冬天要想解决雾霾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电动车, 除了电动轿车之外, 特别是电动客车、电动公交车, 还有电动货运车, 通过电动车来减少汽车尾气。另外, 要大力去推广电采暖。通过电采暖替代燃气采暖。还要大力发展核能。通过大力发展大核电来替代煤电。最近, 有一种新的技术, 叫核热技术, 通过比较安全的低温核热来替代燃煤锅炉, 实行集中供热。这种技术一旦能够实行和推广, 在北方地区就可以大大降低雾霾。当然, 风电、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也需要发展。

这些能源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有一些新的政策。拿能源政策来讲, 我们就需要征收碳税, 通过碳排放交易等措施, 加速低碳能源的发展, 加速能源经济的转型。大家知道, 发展电动车、风力发电、太阳能, 起步的时候有很多困难, 包括核能虽然经济效益很好, 但人们有核恐惧, 那么就需要加强核安全教育、核防范等, 这些都需要投入的。那么, 这些投入从哪来?我认为, 要通过征收碳税, 建立低碳基金或者清洁能源基金来加速这种转型。

同样, 不仅是能源的转型, 还有其他领域的经济转型都需要政策去推动。举个例子, 过去房地产开发, 土地占用成本很低。要是想让今后房地产受到一些约束, 那就要采取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成本。例如, 建立耕地保护基金, 既有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 同时又能够抑制房地产对土地的恶性占有。

下一步, 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产业有一些措施, 遏制恶性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十二五”以来, 我们在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能够保持这种增长速度, 可以说是归功于新兴产业的发展, 比如环保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各种各样高科技产业。下一步我们的抓手在哪里呢?我觉得比如像智能穿戴, 这算是第三代互联网终端, 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因为我们在10多年前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 谁也没有想到手机会成为互联网的终端。再过十年, 我们的智能眼镜、智能手环, 甚至智能钱包, 还有其他的智能穿戴都会成为我们互联网的终端。还有, 服务业也会成为我们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所以, 从经济转型来看, “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转型, 这是我们一个大的课题。

四、微观搞活与微观创新

我前面讲了宇观创新, 包括“一带一路”、人民币全球化等;宏观创新, 属于产业转型, 也包括现在提的加强供给侧管理。供给侧管理, 我看重的是把创新这个元素作为供给的一个元素, 这就是新供给学的新意所在, 所以供给经济转型的关键在抓创新。除了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之外, 我们老百姓的微观创新是新生经济的一个大课题、一个大视野。

我们过去讲创新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 包括我们现在讲大众创业, 很多人还是理解成怎么推动产业创新, 怎么解决就业问题。我认为, 大众创业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实际上, 从微观上来讲, 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意创业的时代。“万众创新”说得更精准一点叫“万众创意”。

大众创业, 是说这个时代为每个人提供了梦想成真的环境, 但你梦想怎么来成真呢?要靠创业来实现, 你先看看自己的禀赋是什么, 你最有特色的个人潜能是什么。现在这个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梦想成真。只要你执着, 只要你努力, 只要你勤奋, 只要你不断创新, 你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让自己活得与众不同。夸张一点, 用李开复的话说就是“世界因你而不同”。当然, 他这个话也遭到了批驳, 别太看重自己。但是, 我认为, 在创业的时候就是要有这种“野心”, 就是要“世界因我而不同”。

我们要对大众创业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这个话题绝对不是一阵风的事。大众创业, 应当成为我们今后发展经济, 特别是在微观上调动每个人积极性的一个持久的主题。我们应当把大众创业跟“中国梦”结合起来。习主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 “中国梦”也是靠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去圆自己的梦来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的。如果每个人没有这种去在世界上去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梦想的话, 梦就成空梦。就我个人来讲, 我就是要让新生经济学成为新的世界主流经济学, 让世界各国经济学家能够对中国的经济学家另眼相看, 能够得到世界应有的尊重, 这就是我的梦。这个梦本身是什么?这也是为国争光,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元素。如果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像我这样去努力创造一种世界级的辉煌, 那么我想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度, 就会成为非常吸引人、非常有创造力的民族和国度。

大众创业要从娃娃抓起, 然后形成一种风潮。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要有今后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一种新业绩而奋斗的这种志向。我认为, 我们的创业教育首先就是志育, 就是立志的志, 只有立大志, 才能创大业;只有立奇志, 才能创奇业。如果创业教育仅仅就是为了让人混口饭吃, 或者为了创造一种新的教育产业, 当然是可以的, 但这相对比较低端。我认为, 要用高端拉动低端, 真正从小开始培养一种创造精神。包括我在内, 前一段时间, 我见到一个发小, 他说:“郭夏, 你小的时候说你要当宇航员。”我已经忘了, 但回头一想, 我现在之所以能够写出新生经济学, 创造了宇观经济, 自命为经济学外星人, 可能跟小时候做宇航员的志向是有关的。

大众创业不仅要从娃娃抓起, 包括老年人今后有条件的都应当去走创业之路。关于老年经济, 古典的老年经济讲“养老”, 即老有所养;现代老年经济叫“享老”, 即让老年人享受;新生经济的老年经济是什么呢?我认为叫“创老”或者“老创”, 即老有所创。实际上, 老年人不是包袱, 从新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老年人本身就是财富, 关键看你是不是善于用老年创业的方式去能够激发这笔财富。大家都知道, 肯德基的创始人70岁去创业, 我身边也遇到一些老先生搞中医药, 70岁也要创业, 要让中国中医药事业有更大的发展。我都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如果中国的老年人中有更多的人能够去发挥自己的潜能, 去创业的话, 我想他们可以活得更精彩, 活得更长寿。所以, 在创业方面, 我们的思路要更广阔一些。

另外说说创意经济。现在, 创意不只是设计家的事, 也不只是规划师的事,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创意师。你在生活中稍微做一点改变, 用一点新产品, 接受一点新的服务, 在生活中把自己点缀得更新一点, 你都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所以, “大众创业, 万众创意”, 实际上是让每个人去用自己的创造性去增加收入, 每个人用自己的创造性去改变生活。

从微观来讲, 创业、创意本身就是创新的两个重要元素。我觉得“大众创业, 万众创意”, 应该成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微观创新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把所讲的内容归纳一下。在新生经济时代, 我们要树立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理念。要知道, 在新生经济时代, 经济增长靠的是创新, 靠的是提升经济活动的含新量。新生经济一个定理是“含新量就是含金量”。无论是在全球经济中, 中国人通过创新引领世界;从国家层面来讲, 通过创新加速转型;从微观来讲, 我们每个人通过创新让自己活得更精彩。只要能够把我国的宇观创新、宏观创新、微观创新做好, 各级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认真领会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 能够正确理解新常态, 能够正确结合自身实践去践行“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我相信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一定会更加高速, 而且这种创新性的增长一定能够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我们也一定能够让全世界看到一个富有新意的民族正在冉冉升起。实际上, 我们民族从历史上就是一个富有创新传统的民族。《礼记·大学》中就写道:“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现在, 习主席提出以全球视角谋划和推动创新, 只要我们能够真正从各个方面发挥创新精神, 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新经济 篇2

对于“企业文化”与“创新”,我们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认识,也不可以用分割的方法来处理这2个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或者是用分割的方法来处理,那我们将很难找到在当前社会下两者的联系。

企业的管理经历了几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是将人当作机器一样看待,要求人―机的最佳匹配,最终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20世纪代以后,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人。7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进入三论管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管理的重点放在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上。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企业文化更强调企业精神、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称其为柔性管理。

在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企业文化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而今企业文化提倡的是人本管理,这里我们试着提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首先我们来分析当前的时代背景,21世纪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着很多种的提法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网络经济时代”又是一个“消费文化”的时代。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给这个时代赋予了强烈的创新精神。现代企业提倡的人本管理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作为个体的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没有文化的人是一个愚蠢的人,而没有文化的企业则是一台失控的狂乱飞转的机器。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她是企业的大动脉和神经网络,她给企业带来的巨大财富是无法评估的。根据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企业为,中国企业只有5-8年。中国民营企业的1亿元门槛成为民营企业不可逾越的死亡线。70年代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现已销声匿迹,而百年老企业美国通用电汽公司为什么依然保持着25岁的旺盛活力,以人为本的摩托罗拉公司为什么让那么多的人才向往?我们来看看摩托罗拉公司的企业价值观:尊重每一个员工作为个人的人格尊严,开诚布公,让每位员工直接参与对话,使他们有机会与公司同心同德,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潜能;让每位员工都有受培训和获得发展的机会,确保公司拥有最能干、最讲究工作效率的劳动力;尊重资深员工的劳动;以工资、福利、物质鼓励对员工的劳动做出相应的回报;以能力为依据;贯彻普遍公认的――向员工提供均等发展机会的政策。摩托罗拉的这种公司价值观为每一个员工创造了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人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从这份资料里我们不难发现企业是有生命的,而企业的生命力来源于企业的文化。通常我们在评介一个企业的时候喜欢用“成长性”这个词汇,但我们是否仔细地想过是什么赋予了企业的成长性?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企业的成长取决于企业文化。而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可以赋予企业成长性呢?应该说这种企业文化必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而发展就注定企业文化必须以动态的形态存在。支持企业以动态的形态存在的只可能是创新。

通常我们对创新在企业中起的作用有个误区,那就是我们总认为创新是针对企业中某种具体的技术的变革或完善。例如:某个科研项目的完成,某个具体工序的完善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那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其实,企业文化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过程。而且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是企业中其它具体技术创新的基础。现在我们试述一下:为什么要给企业文化赋予创新精神,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创新精神,这个企业无疑将被淘汰。第二点我们前面说过创新就是不断地发现和挖掘的过程。问题承载了创新,而人无疑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在讲创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又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人的思考方式和取向。因为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和取向将决定是否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发展的深度。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需要追溯到从前,比较一下欧洲人与中国人在思考方式和取向上的不同。我们拿古希腊人与古代中国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处的不同环境来阐明。古希腊的科学研究者通常是在独立、自由的状态中进行科学研究的。他们一般没有政府的支持,所有的资金来源是靠平时的教学或其它工作来获取。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研究通常有很强的张力和延伸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资金的无法保证。为了得到更多的科研资金他们往往需要通过演讲来游说更多的支持者。他们在演讲中往往会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心态必然影响研究的真实性。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他们性格中张扬的本性。而古代中国的科学研究者一般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科学研究的。通常他们都有一定的官衔,比如进行医学方面研究的就可能是御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约束性,那就是必须满足于统治者的需要,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往往需要的是谨慎的向统治者阐明他们的观点来得到支持,研究也就有了固定的模式。这样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当研究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将不会考虑后面的问题。这也是阻碍创新继续进行的一大弊病。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了解来进行分析,找到些欧洲人与中国人的差异或不同。在我们很多人眼里仅仅知道的也许就是他的《蒙娜利莎》和《最后的晚餐》,而把他定位在一个画家的位置上。我想如果大家仔细地了解过,你会很惊讶地发现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画家而且还是一位天文学家、一位航空学家、一位建筑学家、一位医学家等。从全能天才达。芬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欧洲人的思想取向:那就是求新求异的思想。他们将人的生命定位在极限上,而中国人的求全责备思想也是通过古老传统沿袭来的,这样就局限了人的张力和思想的扩展性,但也有了古老传统沿袭下来的对问题的谨慎态度。

还是让我们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齐的认识来说明些问题。我们大多少人为什么只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画家?首先我要表明的就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的全面性,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或者说企业理念的执行者应该具备发现性和挖掘性,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不具备了解员工的能力,又怎么可能谈的上发现和挖掘?又怎么可能让企业文化有生命力?那就更谈不上企业文化的凝聚力!第二点举这个例子我要谈的就是:时代的背景。为什么达。芬齐可以成为一位举世注目的全能天才?那离不开欧洲文艺复兴那个时代背景下宽松的环境,一种可以让个性张扬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表现性。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要回到“文艺复兴”那个时代,我要表达的是作为“企业文化”的执行者――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考虑的就是时代的背景和借鉴前时代所留下的光彩。我们现在的时代是跨世纪的时代,时代被赋予的是创新和超越的主题。我们的企业需要发展就必需给它赋予时代精神“创新和超越”适应发展的需要。当企业被赋予“创新和超越”的精神,我们的企业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在实现企业文化的过程控制中的具体方法,而方法的可靠性和可实施性检验的最好方式就是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第三点我要谈的是:达。芬奇个人所具备的“理性和感性的极度完美和平衡和我们企业管理者所要借鉴的地方。21世纪的企业管理提倡的是”人本管理“而不是上世纪提倡的”人与机器同等的最大化利用“,而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人“。作为每个个体的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整体“,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管理中很好地把握”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简单具体说,应该是用理性的头脑制定实施企业文化的具体步骤,用条款明晰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具体的表现,但对员工的培养和交流要多一些感性的认同和融入,应该让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第四点我要谈谈达。芬奇的超时代个人魅力,达。芬奇之所以在550年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对他有着深深的敬仰,这源于他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强烈好奇心和他科学的思考方式。他细致入微的对未知世界的观察和大量的实践成就了他的伟大。他为了研究鸟类飞行数清了老鹰翅膀的羽毛,准确地画出了麻雀翅膀羽毛的排列。这些都表明了他在创新过程中的激情和细致,在他1.6万页手稿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他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我们从对达@芬奇逐步了解中,应该找到创造性的思维应该具备的条件,那就是对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和科学的思考和实践。我们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更好地营造让员工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和对创新有更多具体的认识。

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的创新发展 篇3

联盟还将组织BOT工程项目投资交流会、高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会、长三角企业运营案例汇编、新能源技术项目交流等活动。联盟还将组织出版一期特刊,内容全部由会员、理事单位、顾问单位提供,重点突出联盟会员的风雨历程、卓越成就和创新业绩,深入研究相关焦点问题和有关最新政策。

为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为会员提供服务,联盟增设了中小企业、高新技术、科研机构3个分部,以及项目与案例、新能源、信息化与软件、城乡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5个研究中心。

项目管理普及对于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增值作用

项目管理由于重视目标细分、资源需求、时间进度、质量标准和成本费用等细节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最大程度地保留利润和效益,因此是更适合工作的管理体系。IBM、诺基亚、海尔、飞利浦、奇瑞、华为、微软、丰田、NASA等机构,都是贯彻项目管理体系的典型代表。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项目管理知识普及率还不到1%,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还不到1‰,而在普及项目管理知识后,试验试点企业的工作效率都可以提高20%-60%。因此联盟将联合清华大学等机构,近期在全国开展“项目管理普及活动”,为各会员单位送去免费的项目管理知识普及服务。

标准化、精细化劳动合同范本

自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格局产生了很大变化,部分企业备感压力。应会员的呼吁和要求,联盟与有关单位联合研制了一套劳动合同范本,简化版80页,标准版160页,突出特点就是精细、准确、标准、平等。在近2年的实际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单位使用后,大量减少了劳动纠纷、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合作共赢、充分保护了双方权益,工作效率提高了10-60%。近期联盟将开展有关的推广和普及活动,向所有会员单位提供免费的样本和指导服务。

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政策课题进入调研阶段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非耕地利用政策集成研究》课题,已于2009年8月份完成第一阶段的政策法规汇总工作,进度控制良好,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各有关部委、各省市政府和各专业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课题调研工作基本在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层面展开,主要调研各省市有关政策文件,以及优秀项目、重点项目和试点项目的创新经验和案例资料。北京、四川、浙江、山西、江苏等地的部分项目已经报送了有关材料,其中包括北京市密云县北庄镇抗峪村建设项目、太师屯镇马场农业科技园项目、山西省阳泉市循环经济园区项目、吕梁市临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等项目。全国调研工作计划在10月基本结束。

联盟城乡建设管理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和筹备部分地区的调研工作,年内还将举办一个专题研讨会,收集各地区政策和项目资料,交流和研究有关热点和焦点问题。

国际承包工程管理工具的作用

2001年以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蓬勃,每年都以5%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加大。截至2009年6月末,已经有12家企业进入了世界承包企业100强,在外劳务人员也达到了75.6万人。但是目前我国各在外工程承包项目的管理还不够精细,经济效益也不够良好,急需专业的管理指导和软技术支持,尤其是各种实用、可靠和有效的管理应用模型。

区域经济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篇4

1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常包括动力因素与限制因素。而若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就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动力因素的推动作用, 并最小化限制因素的制约作用, 在此基础上有机整合各种因素, 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性发展战略。限制因素主要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部分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呈动态性, 例如能源物质。在一定阶段内, 丰富的物质能源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但如果物质能源短缺, 就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除此之外, 地区制度、文化传统也会通过影响企业经营管理、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影响, 所以, 落后的政策制度和陈旧的文化传统同样会限制地域经济发展。动力因素则主要是指科技与知识等无形生产力, 这些要素能够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2 区域经济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构建区域经济创新体系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应当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理念, 构建趋于经济创新体系, 将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 建立以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创新体系。首先, 应当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即我国通过行政的、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途径, 将国家生产力和区域经济格局结合起来, 有效调和微观与宏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既要坚持宏观扶持, 又要保持微观的活力。同时, 还应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整合各种生产要素, 加强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其次, 应当构建区域经济创新体系, 一方面要坚持将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创新的主体, 另一方面还要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向生产领域拓展, 进而形成经济与科研相结合, 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相结合, 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经济体系。再次, 还应当构建区域经济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关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支撑服务体系。一方面, 应当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便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职称, 并将其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促进技术创新的多元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 还应当关注中小企业的生产力, 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与规模。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创新动力较大, 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如果能够得到相应的扶持, 就会取得快速发展。此外, 还应当拓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运用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等形式, 不断推动技术转移的市场化。

2.2 建设区域经济创新网络

区域经济创新网络主要是指创新主体企业, 和高等院校、政策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其他企业, 以及人才、咨询、金融、保险、法律等创新中介服务制将建立的长期而稳定的关系。它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若要建设区域经济创新网络, 首先应当构建营销服务网络, 通过网络将各种市场需求传送到区域决策系统中。其次, 应当研究开发网络, 进而将研究结构、科技园区、大学、实验基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断形成和输送各种创新成果。再次, 还要构建培训与教育网络, 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与专业机构、社会服务机构、教育机构、合作企业结合起来。此外, 还应当构建管理和决策网络, 合理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与手段, 对市场信息、质量控制、技术创新、成本核算、研究开发、营销服务、工艺设计, 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思路, 加以优化整合, 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

2.3 打破传统区域制度

当前, 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管理理念落后, 为了保护本地区企业发展, 盲目限制和约束外来企业。这种传统趋于发展制度, 不仅不利于本地区企业的创新性发展, 而且限制外来资金的注入, 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显然极为不利。所以, 若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建立先进的、新型的制度, 及时打破传统区域制度, 吸引外来资本, 加大区域开放程度, 同时, 还应当应用科技力量, 促进新型产业发展, 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2.4 加强政策扶持

首先, 应当制定区域中心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中心城市的形成成为必然趋势。若要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 一方面要明确中心城市的方向, 确立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 并加强区域产业分工的合理性, 形成特征鲜明的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应当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生产力布局, 着重培养支柱产业, 并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此外, 还应当正确处理形成区划和经济区划之间的关系, 有效解决双重区域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 还应当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构建科技园区, 培育各种各样的科技市场, 加强与国外科的科技交流, 加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作用。其次, 要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分工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趋于人才、资源、科技和区位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出效益、降低成本。再次, 要制定区域产业布局政策。在明确区域内和区域间分工的前提下, 应当实现经济重心区的转换与推移, 以及跨域区项目的布局和选址。逐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 还应当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扶持优惠政策。这属于特殊问题政策, 扶持的对象多为相对落后的区域。在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对落后地区多采取救济、补助等扶持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则逐渐采取救济、开发、补助相结合, 以开发为主的扶持政策。旨在增强落后地区的“造血”功能, 取得显著成效。所以, 在谋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

结束语

在研究区域经济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应当认识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一项任务重、周期长的工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具体情况, 结合地区政府职能部门, 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理念, 总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创新性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制定经济发展方向和策略, 进而促进区域经济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苧萱.科技创新驱动蓝黄区域经济实现协调跨越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

[2]闫磊, 姜安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和实现基础——空间管制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11.

[3]曹志鹏.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J].企业经济, 2013.

[4]姜安印, 谢先树.空间价值二元化:区域发展的空间演进特征[D].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创新型经济(中) 篇5

定义

创新驱动型经济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

(1)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建立在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之上并声称找到了保证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

新经济增长内生理论研究的焦点就是需要一种怎样的内生机制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即克服要素回报递减,实现要素回报递增。按照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将新经济内生增长理论中颇具影响力的观点大致上分成三类:

一是Romer(1986)的内生增长模型,强调生产要素外溢效应;

二是Lucas(1988)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

三是垄断竞争与R&D理论,如GrossmanandHelpman的横向创新模型(horizontalinnovation,1991),以及

(verticalinnovation,1992)。

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建立在上述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之上并声称找到了保证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动机(Engine)。知识和创意代替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R.Florida,2005)。Michalski等认为,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创意经常被视为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催化剂,21世纪明显的变革就是从一致性和服从性的大众世纪跨越到知识经济和社会的独特性及创造力(Michals.ki,Miller&Stevens,2000)。

(2)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反映了新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要转变。随着创新驱动型经济时代来临,“脑力”、“创意”密集型产业已渐渐取代了“土地”、“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哈佛大学教授J.S.Nye(1996)认为,在信息时代,资本、自然原料、甚至土地不见得是财富。今天投资驱动型经济(investmentdriven)已经走到尽头,须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innovationdriven)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它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P.Romer(1986)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阿特金森和科特(Atkinson&Court,1998)明确解释了美国新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及创意为本的经济。

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1934)指出的那样,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创新驱动型经济使技:术创新和创意、知识生产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在创新驱动型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创意和创新。AghionandH0witt(1992)的纵向创新模型

(3)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吸收。

新经济社会学等理论精华,特别强调宽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核心观点就是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网络与制度之中。该理论指出,新增长理论在强调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同时,忽略了制度、市场等因素。虽然诺思以及后来的制度经济学者将制度演变引入经济增长的范畴,也揭示了正式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等非正式制度因素重视不够,于是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以嵌人性、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核心概念为理论工具,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特别突出了社会、文化环境中包容、信任、同情性的一面。

(4)创新驱动型经济理论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

创建学习型企业 提升核心竞争力

摘要:现在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为典型特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与人力、资金同样重要的企业资源。我们必须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理论、新的操作规程、新的运行方法——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集体概念,做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平稳过渡,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自身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公司竞争力共同愿景自我超越

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信息网络企业文化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为典型特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与人力、资金同样重要的企业资源。任何企业不持续地学习、不掌握最新的科技和管理知识、不积极改革创新,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将是“始终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当前,中东集团不仅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运用新的理论、新的操作规程、新的运行方法——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集体概念,做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平稳过渡,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自身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一、学习型组织和“五项修炼”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国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论,并在实践中汇成锐不可当的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新潮流。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对客户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是能让全体员工把学习不断转化为创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组织。

二、学习型企业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具有如下特征:

1.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溶于企业主体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资源等因素高度融合的,它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而且与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效应相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资源的载体通常体现为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超越于员工个人的能力而存在。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内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与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不同,核心竞争能力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与竞争对手之间形成质的差别。

2.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

二、为企业所特有,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这种独特性还要求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特性。如果核心竞争力容易被替代或模仿,则意味着这种竞争力很弱,无法给企业创造较大的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仅与企业独特的技能与诀窍等技术特性高度相关,还深深印上了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作为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企业核心竞争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有组织特性,企业的运作模式、营销方式、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共同支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掌握而轻易复制,更难进行市场交易。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也决定了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异、收益差别与发展潜力。

3.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了用户的核心价值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以海尔和长虹为例,两者同属电器企业,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五星级的销售和服务体系,而长虹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它的低成本和规模优势,当用户注重购买方便和售后服务时,就会倾向于购买海尔电器,而当价廉物美成为首要选择时,就会倾向于长虹。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上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它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价值保障是一个价值传递的过程,它要求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价值的有效传递,保证产品价值和顾客可接受的价值不受影响;价值增值是一个增值的过程,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改进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价值创新则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企业运用核心竞争力开发研制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新的需求。

4.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主动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生命周期也远远超过了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竞争力必然发生动态发展演变,经历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无竞争力阶段、一般竞争力阶段、初级核心竞争力阶段、成熟核心竞争力阶段、核心竞争力弱化阶段、核心竞争力新生阶段。企业核心竞

争力在形成以后,就面临再培育和提升的问题,否则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竞争力也会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沦为一般竞争力,甚至完全丧失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若想长久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就必须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要根据产业的发展方向、管理的更新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发展状况,对企业的核心资源重新配置与定位,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及时提升,以维持和扩大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优势。

三、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制订创建方案

成立由内部和外部人员组成的学习先导小组,内部人员包括公司领导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跨部门联络人员、员工代表;外部人员包括咨询顾问、外聘专家等。引入外部人员,既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信息优势,避免走弯路,还可以利用外力和第三方优势,推动改革。

学习先导小组通过集中学习、考察、调研和讨论,制订出《创建学习型企业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的长期和近期目标,制订阶段计划、重点议题、学习方式、检查标准等,经过公司上下讨论酝酿后,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列入公司议事日程。

(二)建立共同愿景

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将无法想象福特、苹果电脑等怎么建立起他们傲人的成就。共同愿景就如企业的灵魂,唤起人们的希望,令人欢欣鼓舞,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为实现愿景而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使组织跳出庸俗,产生火花,成为强者。一个没有共同愿景的企业很难强大,即使强大了也难以持久,而一个真正有共同愿景的企业,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共同愿景的建立过程,也就是企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挖掘、改造、实现共有的过程。建立共同愿景的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⑴共同愿景要符合先进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⑵共同愿景要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特点,突出个性特征。

⑶全体成员相互接纳,相互信任,相互沟通。

⑷共同愿景要与企业其他理念相一致。

(三)搭建组织架构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经营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唯一的不变就是变”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现实,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就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经营策略,调整组织结构,调整资源配置。同时企业内部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也要不断的进行自我调整,以最佳的状态参与竞争。在众多的调整中组织结构调整牵扯到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经营权利、运作流程的变化,结构决定行为,屁股决定脑袋的事实使得组织结构调整稍有不慎就会起到反向作用,所以组织结构调整往往是困扰企业管理者最大问题之一。

“组织结构跟着战略走,流程跟着组织结构走”这一组织行为学原理,来说明这次组织构架变革的意义。一个企业的战略发生变化,它的组织架构可以变化,也可以不变化,但如果现有组织架构不符合战略发展的要求,企业实现新战略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公司应构建扁

平化、弹性、应变能力强的组织结构,通过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逐步削减中间层,取消或合并臃肿的管理机构;持续不断地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创造价值的中间流程,以保证信息顺畅流动、组织上下互动,提高团队学习和命令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四)完善管理制度

在现在这个时代完善管理制度,更何况人权、自由均特别受到重视,尤其是80、90一代如果没有自由给他们,还真有那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劲头!

而在中国很多企业完善管理制度与这一群人追求的自由往往存在一些小摩擦,企业感叹现在的员工太难管,说不得、骂不得、还管不得,而这些员工有的也在抱怨说管得太严,不人性化,很受束缚;各有各的理由!这样就造成了企业不和谐的文化氛围,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很不利。对于员工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把握这个自由与管理的尺度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那么如何提出一套完善管理制度呢?

建立一套完善管理制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制度化与可操作性原则——管理是一种管理科学,但再好的管理方法也只是理论,如果没有可操作性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虽然“理论之树常青”,但不能实践就永不会结果,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我们公司的管理制度都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归纳出来,再借鉴其他公司的做法形成的,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2、人性化原则——管理又是一种管理哲学。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结合制度,弹性管理。”的原则。一切管理制度都是为了公平、合理、透明的工作,不是为了整人。管理制度不是死的,是可以变通的,一切因人、因时、因事而宜,执行者时可以在尺度之内掌握分寸,针对特殊情况弹性处理;但又不是没有原则的无限放宽,弹性太大就没有严肃性了,把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

3、强制性与公正考核原则——没有制度不成管理,在任何社会都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制度,但制度是以大多数人为对象制定的,少数人即使有意见也只能服从多数。制度定出来,主要还是靠大家自觉自律去遵守,偶尔有什么特殊情况,事先或事后说明,只要情况属实,可以放宽考核,但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成为惯例,这对遵守制度的人有失公平。所以制度既出就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不能自律,违反了就要考核。

中国的弊端就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违法不纠,执法不严”,公司虽小但道理一样,制度定了不能执行,执行起来又不配合,到最后还是“人治”,“法治”只不过成为一句口号。中国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上,一直就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管的紧了怨声载道,管得松了无法无天,其难度就在一个分寸上,我们平常说一个人说话做事“没分寸”,也就是尺度没掌握好。一言一行尚且如此,何况管理一个公司治理一个国家呢!

其实这就是中国儒家哲学追求的“中庸”之道,其本质也就是一个分寸问题,不是“过”就是“不及”,真要掌握其中精要,分寸拿捏到位谈何容易?老子讲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就是说如何掌握“火候”罢了!管理制度考核是否得当也全在一个公平公正与分寸上。

4、持续改善原则——公司制度定出来也不是就一成不变,国家法律尚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修订完善,随着公司发展、形势变换,相应制度也会随之修改,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管理制度的完善最终还是靠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只要是站在公正立场,有利于公司工作开展和管理持续发展,所有人都可以对公司制度提出合理建议。

我们主张一种“适用主义”的方法,而不是不管合适不合适生搬硬套的照搬别人的方法,凡是先进的管理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借鉴,取其适用的部分,既汲取美式管理的科学严密,刚性管理的规范化,又借鉴日式管理的公平透明,柔性管理的人性化,结合自己公司的管理理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才会有利于制度的施行,执行,这样不管热炉冷炉就都能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了。

(五)建设信息网络

对于学习型组织而言,学习必然离不开信息和知识。建立知识学习共享系统是实现组织共同学习和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环节,它能使组织不断获取知识、传递知识、继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即对知识进行管理。组织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取和处理它认为有潜在价值的知识,信息技术作为高效的学习工具,能随时随地为组织成员提供学习机会,是一种在组织中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能支持不同类型知识的相互转化,包括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四种形式。真正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加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推广力度。从领导做起,将网上办公、网上交流作为对员工基本素质的要求,对不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员工,要设定期限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达到规定要求,否则,无论职务多高,都要离岗培训直至淘汰。同时建立健全内源和外源学习系统,充分利用局域网和因特网资源,扩大学习途径,丰富学习内容。

(六)塑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越是优秀企业,他们的核心竞争力理念越是靠近创新和进取。我国企业的竞争手段往往还停留在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广告促销等方面,我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薄弱就是我们企业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公司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建立与执行都是相互脱节的。也未完全达到我要陈诉的产权清楚、自主经营的要求与指标,即便是改制的企业,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健全。通常说的是我理解中的监督和执行,以及融合治理不在同一直线上。具体的你百度查询,不好帮助你成型,因为世界上没有同一片叶子,每片叶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经络,都有存在的光合作用价值。形成自己的文化是追重要的。所以,总的角度讲如何去塑造企业文化。就是去塑造与传递的:企业理念,企业目标,企业历史,企业价值观等,体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循环发展纬度等..........再简单点,把你的理念灌输到企业中去,如亮剑里的李云龙的亮剑精神,产生了军魂。

寻求经济理论的创新 篇6

“经济控制论”的名称可能会使人误解,以为它不过是数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已。实际上,经济控制论有两种含义。其一,指的是由数量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经济系统科学、运筹学等与控制论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基本上属于数量经济学的范畴。它把人和物及各种经济参数视为被动的控制对象,对具体的经济过程的动态特性和控制方式进行研究。杨著所着力探讨的,并非这一意义上的经济控制论,而是另外一种。这种经济控制论高度重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人与人之间既协作又竞争的关系,研究在经济系统中人的积极性之主动结构与经济分工结构之间的关系,涉及到物质利益、责任问题、竞争的控制功能等等,实际上是把控制论所特有的逻辑结构应用于经济学领域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经济理论学科。为了与前面那种经济控制论相区别,有人认为后者实际上应称之为“控制论经济学”,而非“经济控制论”。

尽管在这本书中所大量运用的数学符号和控制论术语,可能会使人误以为它仅仅是一本数量经济学论著,但只要仔细阅读过此书后就不难发现,作者对经济系统的内在规律,如分工度、反馈效率、竞争水平、流通效率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不少富于独创性的见解。纵观全书,不仅从字里行间而且从全书的布局谋篇之中,都可使人呼吸到一股清新的气息,领会到某种理论创新的信息。

作者把经济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具体的生产技术效率,不同个人在这方面的差异,是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经济中人与人之间分工协作的组织结构,如工厂、公司、托拉斯等等;第三个层次是通过价格、收入、利润、利息等来控制分配,构成反馈回路;第四个层次是通过经济立法来控制前三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相互作用,使经济系统不断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及其运行机制。显而易见,这里的经济系统实际上是商品经济系统。但是,作者对商品经济的研究探讨却与传统理论有别。他另辟蹊径,在理论上进行了新的开拓。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及商品经济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内学术界也很快在这一点上形成了一致的意见。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应当怎样搞,却没有一个现实的经济模式可供效法,也没有一个现存的理论模式可作指导。由于历史的原因,商品经济只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下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是把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以批判考察的。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表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有其内在的规律、机制和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不过是在一种缺乏自觉认识的前提下,被动地适应了这些规律和机制的要求,并把它们纳入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轨道而已。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必要了解商品经济本身的性质,因此,把商品经济这种特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从资本主义经济中剥离出来,研究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探讨自觉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和机制的途径,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据笔者个人的体会,在杨小凯的这部著作中,作者正是把这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标的的。尽管作者本人对于这一点并未作明确的表述和声明,但从全书的内容来看,他确实是以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丰富素材作为研究背景,运用经济控制论的方法,把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商品经济从资本主义经济中剥离出来,对其发展过程及运行机制进行了富于创新性的研究。尽管还存在着种种不够完善之处,但应当承认,作者的研究仍然取得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远在一九八二年即已完成,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理论见地。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近来已有大量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突破。但是,纵观这些文章,总有一点不够令人满意之处。它们或从社会分工和利益的差别性来论述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或从分工、交换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和性质来论述商品经济的普遍性,或论述价值规律的一般性质,或探讨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大多数仍沿袭了传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局限在一般抽象领域对一些本质性范畴作定性的探讨。即使联系到具体实践的成果,大多也是以这些具体实践的经验赋予这些本质范畴以新的含义,给它们以新的发展。这些工作无疑都是十分需要的,但是,埋头进行这方面探讨的人却都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即针对比一般的本质规定要较为具体的商品经济的展开层次如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笔者认为,这后一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还是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当前这场规模宏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更是如此。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所谓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与不成熟的商品经济之间的区别,大抵都是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发育程度的区别。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从自然经济模式或产品经济模式向商品经济模式转化的结构变革。在广大农村,将尚处在低级阶段的商品经济抚育成熟,更是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改革实践中提出的大量问题,往往并不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问题,而是如何使“人的积极性之主动结构”得以充分发挥功能,如何具备良好的宏观控制功能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切合实际并实现优化的商品经济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问题,是在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各种组织结构如何运行、演化和发展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实践的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它们迫切需要借助于理论的分析给出解答,以便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条件,并避免失误。如果经济理论仍然恪守传统,把自己封闭在对一般抽象规定的定性探讨之中,对上述问题倒表现出一致的沉默,那么这样的理论对实践就很难产生指导作用,而只能成为实践的尾巴。

与此相对照,在传统经济理论十分薄弱的地方,本书却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细致深入的研究。作者始终着力于探讨分工组织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以及通过价格、收入、利润、利息等商品经济的展开范畴对这个过程的调节控制机制,给我们揭示出以前很少论及到的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一侧面,深化了我们对于商品经济的认识,也给我们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少启迪。

例如,货币范畴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出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在本书中,作者却把货币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放在商品经济的展开层次中来考虑,揭示了货币在经济系统运行机制中的功能:它是传输经济信息的标准语言。经济效果的差异经由一定的传输通道最终转化为生产者或经营者本身收益的差异,这就是信息的传输。信息传输是保证经济系统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必要手段。由于各个不同的经济单位都有自己的千差万别的“内部语言”,如资源的可利用性、稀缺性,生产的产量、质量、效率、品种、规格、消耗、占用,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强度等等。如果要求直接传输,必将使经济信息传输效能降低。而货币却能将各种各样的信息语言综合成统一的标准语言进行传输,大大提高了整个经济系统的传输效能,这就是货币的标准语言功能。如果对它施加限制,就会使经济效率受到损失。

又如,通过对商品经济中分工组织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作者很自然地揭示了从事调节价格、利息、分工度、比例平衡度等参数的超级分工产生的必然性。商品经济中典型的超级分工活动有专业金融活动、交易所活动等等。由于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分工度的放大效应、竞争的放大效应、比例平衡度的放大效应、价格变化的放大效应等等,这类活动调节着这些参数的变化,不仅使经济系统自动趋向于最优结构,而且往往能在短期内创造很高效益。分析超级分工在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功能,不难发现它们是商品经济本身所固有的范畴。它们可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不劳而获的方便工具;也可以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成为国家对经济系统进行分层控制的一个层次,受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调节和控制;在这里,超级分工经营者与直接生产者和直接经营者之间应当是一种特殊的分工协作关系。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有必要存在超级分工和超级分工经营者,并非什么难以理喻之事,而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国家通过分层控制方式参与并控制这些活动,能够取得比直接控制生产经营更好的对经济系统的控制能力。

总之,杨小凯的这本著作,对经济系统的结构演化和运行机制给予了特别的注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由此而形成了与传统经济理论截然不同的鲜明的特色。它启发笔者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究竟应当如何建立、如何发展?

笔者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四个方面存在着畸重畸轻的弊病,即重本质轻现象,重抽象轻具体,重原则轻机制,重定性轻定量。换言之,传统经济理论十分热衷于对经济范畴的抽象的本质规定方面进行分析,而疏于探讨这些范畴在现象形态的具体联系;热衷于从本质规定中引申出经济活动的原则,而疏于研究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热衷于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定性分析,而疏于研究经济系统中的数量关系。这种在四个方面畸重畸轻的理论框架,抽掉了联系本质规定与具体现实的一系列中介环节,形成某种封闭化的理论结构。它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和本质规定当成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指导方案的传统经济模式在理论上的翻版。

体制改革不仅冲破了传统的经济模式,也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模式。传统理论由于在一般规定与经济现实之间留下了一大片空白地带,失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因而只能成为高悬于空中的孤立、封闭的权威和教条,同改革中多维多向、立体交叉的社会现实结构,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改革过程中,搞实际工作的,常常抱怨理论上的条条框框对于人们手脚的严重束缚;搞理论工作的,却不管怎样手忙脚乱地修补原有理论结构,也无法跟上实践的飞速发展。事情往往弄成这样,起初,是改革者们顶着理论的压力先干起来,待到事情干好了,成功了,马上就有许多理论文章去论述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但理论的指导作用何在呢?传统的理论丧失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于是乎,一种重经验轻理论的风气便悄悄地潜入了人们的脑海。这是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年来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失误提示我们,仅仅靠走一步看一步的经验办法,是很难顺利完成这场错综复杂、工程浩大的体制改革的。在沸腾的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对旧理论的反思,更有对于理论创新的热切呼唤。改革的实践在迫切要求经济理论的系统分析和论证。经济理论必须尽快冲破传统理论的框框,打破封闭化的理论结构,开拓出一条创新之路。

经济理论的创新,首要的任务就是形成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化认识。同传统理论相比,强调运行机制,是在理论目标和研究重点上的一个重要转换。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盛行着事事到经典著作中去找根据,以引证代替论证,照搬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的风气,而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细致地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现实。这不能不造成理论目标和研究重点上的“系统偏差”。

笔者认为,马克思所创立的一整套完整的以资本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在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主要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不列颠博物馆中堆积的政治经济学史的史料也已汗牛充栋。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占有了充分的资料,仔细深入地分析了各种经济现象,从中得出了最一般的抽象概括,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一系列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作一般概括并揭示其运动的一般规律,是《资本论》的理论目标。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当然要重视并且必须继承《资本论》的科学成果,但继承决不等于照搬照抄,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人们面临的大量问题,是在生产关系的基本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确立的条件下,如何建立起更为具体的体制结构,以及经济系统如何才能良好运转的问题。解答这些问题,提供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目标和研究重点。

传统的理论经济学往往致力于对社会主义作一般抽象概括,试图建立一个类似《资本论》的一般理论体系。近年来,一些同志察觉到,这种想法很难实现,其中一大困难,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至今尚未为建立这种理论体系提供充分的材料,因此不知从何着手进行分析。由于社会主义现在仍处在发展阶段,各个具体形式远未充分展开。如果没有对各种具体形式的深入思考,就很难正确地作出一般概括。即使勉强建立起理论体系,往往会将某种理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出发点。这很容易导致将某种既定的经济体制模式当做唯一有效的模式,用它来指导和约束经济实践,而不是从具体的经济结构在实践中的动态发生过程来探讨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这就难免造成实践中和理论上的失误。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索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在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在做不出一般概括的地方,我们何不先去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形成、发展和运行的机制,先做好这项按顺序必须首先完成的工作呢?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未来的社会主义规定了一些基本的原则,也作了一些大致设想。但当时究竟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经验,难以形成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化认识。而形成这样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就成为当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任务。这不仅需要随时总结实践经验,而且需要总结发展商品经济的规律,并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把商品经济的一般机制放在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环境中进行考察,形成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由于运行机制是从基本原则到经济现实的中介环节,它比具体的现象要抽象,比本质规定要更复杂更具体。要把握住它,就必须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的成果,在更为综合和系统的角度上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换言之,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经济控制论所提供的观察角度、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笔者之所以希望读书界对杨小凯的这本著作予以充分重视,就在于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为我们寻求经济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很多启示。

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日

创新经济 篇7

一、在曲折发展中显示了旺盛生命力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以后, 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和历史性进步, 一代一代集体经济崛起, 对扩大就业、发展经济、繁荣市场、社会和谐、增加积累起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在60年中,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几度兴衰, 不断创新。人们在分享创新发展成果的同时, 又饱尝了失误的苦痛。集体经济走过的是一条并不平坦的发展路径, 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自我完善的艰巨性、反复性、长期性。

第一代集体经济以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诞生

新政权建立之后, 人民政府面临着群众要就业、要吃饭、市场要稳定、经济要繁荣的历史性挑战。1949年, 在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中, 天津建立了300家消费合作社, 55万社员集资入股, 同时又试点建立1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2年, 天津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已初具规模, 成为劳动群众互助合作、自愿参加的集体经济组织。1953年后, 按中央部署, 天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 天津已建立100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组) , 组织3670户小商小贩、4497人建立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建筑、运输等行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

解放初期, 国营经济很不发达, 个体工商业处于分散落后的生产方式之下, 人民政权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为人民谋福祉,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天津第一代集体经济应运而生。它借鉴了中外发展合作社经济的历史经验,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向劳动群众集体占有的历史性变革, 社员出资享有财产权利, 分散的生产经营向联合的生产经营转变, 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这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又避免了两极分化。尽管在指导上有过急、过快和升级倾向, 但合作社经济显示了盎然生机和巨大活力。到1957年底, 天津集体职工180824人, 占全市职下总数的21%, 集体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8%。

第二代集体经济在拾遗补缺中应运而生

早在进城以前, 毛泽东同志就认为, 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半社会主义应当向完全的社会主义转变。于是, 在1958年中国经济过热的大背景之下,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升级过渡”的“左”的思想影响泛滥成灾。天津市把手工业合作社先升级为合作工厂, 后又让合作工厂向全民企业过渡。一年之内就有10万名集体职工转为全民职工, 集体工业产值仅为上年的10.1%。之后又把合作小组升级为合作商店, 让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合并。合作社刚刚起步发展, 尚未形成成长机制, 就遭遇了重大挫折。手工业“上收”后, 市场需要的小商品供应不足。那时, 城市街道建立了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 公社组织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劳动力又兴办新一轮生产、生活服务事业。当时, 天津市场需要的小商品有45%是街道生产的。1960年毛主席参观天津街道工业展览后, 曾给予很高评价。到1960年, 天津有20万人加入街道生产生活服务事业, 街道集体工业产值达到55402万元。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升级过渡”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1961年.中央制定手工业35条、合作商业40条, 天津把一部分在1958年转为国营的合作社及合作商店又退回集体所有制, 把适宜分散经营的夫妻店和部分小商贩退回合作小组, 对上收、平调的集体资产也进行适当处理, 合作社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提高。

1965年, 天津实行工业调整, 对街道企业逐级上收, 按行业“梳辫子”, 改变人财物关系, 在提升专业化生产的同时, 又削弱了小商品生产。重要的是挫伤了区、街的积极性。1966年城市街道又发展了500多个以民用小商品为主的街道工业, 当年产值达到4515万元。

1970年, 城市街道大力兴办“五七”生产和生活服务事业。三站 (修配服务站、医疗保健站、文化活动站) 二代 (代营商店、代营食堂) 一所 (托幼园所) 遍布全市。1975年, 街道生产生活服务人员高达10万人。

1973年—1978年, 天津再一次实行结构调整, 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线, 按行业或产品建立市级公司或总厂, 实行产供销和人财物统一管理。这样提升了产业和产品结构, 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 但由于淡化了财产所有权, 企业责权利关系不清。

“文化大革命”中, “割资本主义尾巴”, 背离了集体经济“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剥夺了职工“入股分红”的财产权利;企业走上了“吃大锅饭”、“端铁饭碗”、“政企不分”、统负盈亏、行政管理为主的“二国营”模式。这使集体经济丧失了基本特征, 失去了应有活力。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集体经济历尽波折却又不断发展, 到1978年底, 天津集体职工已有49万人, 占到全市职工总数的22.6%, 集体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集体商业商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7.5%。

天津第二代集体经济在挫折中顽强生长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前的30年, 集体经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与人民群众的就业、生活需求息息相关, 它更适应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让国营经济一统天下, 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

二、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政府面临着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的历史挑战。1979年, 天津“返城知青”和其他待业人员高达40万人, 这是最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市委、市政府把安置青年就业列入头等大事, 发扬党的光荣传统, 动员全市人民广开门路, 号召群众组织起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安置待业青年就业。于是, 天津集体经济获得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大发展。

第三代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在拨乱反正中, 以1982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地位, 把各种行业、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定位于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方针政策。

1982年, 市政府建立城市集体经济办公室, 负责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关系、指导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经过调研, 市长李瑞环提出并推动各区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业, 两年之内就发展了2000多个集体商业企业, 解决了城市商业网点不足、群众生活不便、待业青年得不到安置问题。1983年李瑞环主持召开天津市集体经济工作会议, 确立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行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和任务, 此后, 天津形成了区街企业、劳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厂办集体企业 (工商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 社会办集体企业 (指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办的集体企业) 以及职工消费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 涉足工业、商业、运输、建筑、金融、文教等行业。到80年代后期, 天津新办集体经济已累计安置待业青年40万人, 存蓄集体职工25万人之多。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天津在工业、商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 采取“一厂两制”和“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 有效地解决了国营企业结构失调、人浮于事、包袱沉重、效益下降的矛盾。到90年代中期, 天津多种经营企业9000余家, 从业职工24万人, 其中80%是富余职工, 社会总产值114亿元, 年创利税7亿元。为天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之后, 按行业归口管理的老集体企业 (第二代集体经济) , 开始转换经营机制, 恢复合作经济本来面目,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摆脱“二国营”模式, 拓展了对外开放, 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传统集体经济通过改革, 焕发了生机, 新兴集体经济成为天津国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天津城镇集体职工高达72万人, 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5%, 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 集体商业服务业在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26.8%。改革开放催生了集体经济历史性大发展。

三、在体制转型中转变发展方式

1995年之后, 我国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加快“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1997年之后, 我国加快所有制结构战略调整,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国集体经济进入制度变革、体制创新的转型发展阶段。转型中, 税务部门取消了集体经济优惠政策;财政部门提出不让用国有资产兴办集体企业;国资部门坚持免税资产和借款兴办集体企业积累都是国有资产;统计部门对500万以下的小企业不再统计;工商部门坚持职工入股占主体就是私营企业。天津加快三资和私营经济发展, 集体经济增长放缓, 人员减少、效益下滑。加之众多企业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体制要求, 集体经济再一次面对生死存亡的历史考验。在外部极为不利的大环境下, 天津集体经济选择了第二次创业, 从内部入手, 转变发展方式。

1997年, 市政府提出城市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下发了第二次创业方案, 要求集体经济突出自身特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998年, 天津又制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 (包括集体) 小企业的实施意见, 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出台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规范出售集体企业和集体资产行为。到1999年, 城市集体企业已组建10个企业集团, 650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500家企业按有限责任公司改组, 5万多名集体职工成为股东, 350家企业实行兼并、出售或转为私营, 6500家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和公有民营;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服务体制基本确立。

第二次创业使传统封闭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经营体制转变;传统资本积累方式向资本集聚方式转变;传统集体共有的产权制度开始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传统以行政为主的管理体制开始向以资产为纽带、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转变。在第二次创业中, 集体企业通过“引进拉动”、“调整驱动”、“人才带动”、产学研联合,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通过建立出资人体制, 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管理创新, 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资产经营绩效,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使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1999年,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总值365.7亿元, 实现利税26.8亿元, 总资产291亿元, 净资产103.5亿元。天津集体经济数量减少, 总量扩大, 运行质量在提高。

四、在新世纪集体经济不是要消亡而是要创新发展

集体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 其产生、发展和消亡是有依据、有规律的,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宪法把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发展多种形式的城乡集体经济是坚定的, 对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 可是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后, 集体经济“消亡论”却在中国大地上泛滥不已。直至管理机构被撤并, 优惠政策被取消, 统计渠道被支解, 集体干部职工被当作“包袱”甩掉。做此决策的人, 多数并不了解集体经济, 这是管理体制的弊端。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要提倡和鼓励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个方针有误吗?没有。那又为什么贯彻不动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文件只字不提呢?因为有一个阻力, 即私有化倾向。私有化倾向如同一种病毒, 说他是从美国传来的吧, 可有些鼓吹私有化的人根本就不知道美国“自由化改革路径”是怎么回事。古往今来, 公有相对于私有而生存, 集体所有相对于个人所有而产生。人们在缺少辩证法的时候, 往往容易“走极端”。人们在研究公有制出现的问题时, 就否定公有制抬高私有制;管集体的人总爱说个体不好, 管个体经济的人总是贬损集体经济, 甚至要消灭集体经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集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社会主义。这就是西方永远讲合作经济而不讲集体经济的根本原因。新世纪之后,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重大方针政策, 可中央从来没有放弃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 把集体经济“边缘化”的是一些专家学者、一些部门和地方有私有化倾向的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2005年的一次讲话中, 主张既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又要发展集体经济。这么讲的人太少了。私有化影响是客观存在, 只是深浅不同。一般规律是, 对公字有好感的人, 对私有化倾向就有所警惕;而对私字有好感的人, 对私有化更感兴趣。不难想象, 对集体不感兴趣的人, 藐视集体经济的人, 让他贯彻十五大这个方针, 他不会有热情, 也不会有执行力。反之, 让他们推行“一卖了之”或“一退了之” (让集体资产全部退出) , 则“心有灵犀一点通”, 既认真又执着。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中, 一些专家学者在中国的地位很高, 他们的忽悠, 颇具影响力, 他们的忽悠内容, 多数源于自由化 (私有化) 改革思想, 把资本神圣化, 把员工当作雇佣和工具, 放在从属地位, 不讲“以人为本”;把股东利益神圣化, 把企业当作“唯利是图”的载体;把市场竞争的本质误导为资本竞争, 把“人人为己”视为天经地义, 把公而忘私的人, 视为“脱离群众”的人, 把反对私有化倾向的人, 说成是“改革的反对派”。这些东西, 深深地影响了许多经营者、管理者、决策者、执行者。某权威专家把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说成是“带红帽子”。某专家撰文说, 凡有私人股权的企业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有关部门在讲解《合伙企业法》时说, “股份合作制非驴非马, 不能长久发展”。某省一位副省长 (贪官) 在听经济工作汇报时竟说, “中国哪儿还有集体经济”!某集团实行员工持股, 承受了“落伍”的指责。有些地区和单位在实施“二次改制”时, 责令让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一律改为少数人持股的股份制, 把员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彻底改制”为“一股独尊”的私营企业。有的地区负责人说, 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公有制小企业统统卖掉。有专家在研究集体经济被“边缘化”的原因时指出, 这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是错误认识误导着集体经济的前程。

客观地讲, 随着转型的深入进行, 随着三资企业的强势进入, 随着私营企业的强势发展, 集体企业改一个少一个, 中国集体经济规模确实缩小了,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确实下降了, 这是事实。一种经济形态的曲折发展, 是符合规律的运动。集体经济处于低谷并不等于消亡。如果社会真的不需它了, 或者是它完全丧失生存发展的活力了, 它才会消亡。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不会消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集体经济将长期存在。因为它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它更能体现群众共同富裕的大方向。如果讲消亡, 消亡的只是传统观念和“二国营”模式。“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必然以多样化形式日益发展。中国有一种论调是“非国即私”, 就是说, 除了国有就是私营, 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古往今来, 所有制是那么简单吗?

集体经济界于国有和私营经济之间。相对于国有, 它的机制更灵活, 产权更清晰, 权责更明确, 分配更公平。相对于私营, 它确立了员工的主人地位, 告别了雇佣劳动.体现了劳动者的联合, 提升了民主管理, 建立了自律约束机制, 有利于共同致富。“以钱为本”和“以人为本”是对立的, 集体经济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和集权是对立的, 集体经济更注重民主管理;个人英雄主义与团队精神是对立的, 集体主义思想是团队精神的灵魂。集体经济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股份制可以是各种所有制, 更多的是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的本质是资本联合, 股份制的原则是资本神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 许多股份制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制, 又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企业文化, 这是用软实力弥补资本神圣的弊端。

形而上学, 不是辩证唯物主义。集体经济“消亡论”是主观臆断, 是误区。

目前, 农村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经济迅猛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 需要发展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农村需要集体经济, 难道城市就不需要吗?

现在,还有许多人仍认为发展集体经济不就是在城市搞“一大二公”吗!建议这些同志读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在自我扬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资本家所有制应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而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即为社会所有。马克思所讲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并不是回归到分散的、孤立的、单个的所有制上去,而是在联合的共同占有或社会化占有中, 具有明晰的劳动者的个人产权。《资本论》是马克思为资本主义开的一个药方。西方实行员工持股制与此十分吻合。马克思还认为, 集体所有制是在联合生产方式下又保留个人所有权的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提倡在公有制企业恢复职工的财产权力, 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坚持集体经济是“一大二公”观点不变的, 是在坚持斯大林的传统错误观念。很有可能, 他们现在还认为:集体经济就应当是“一大二公”。

第四代集体经济在转型中创新发展模式

天津第四代集体经济已经形成,且有后发之势。遗憾的是没有统计数字。第四代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创新,创新的走向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点,创建有利于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升竞争力的和谐发展模式。

集体经济已融人全球化市场经济之中。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明晰产权归属,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人格化、规范化;要明确权责,提升股东素质,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有效行使,使企业责权利关系高度协调一致;要保护严格,健全所有者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政企关系经纬分明, 更重要的是既要保护股东利益, 又要真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突出民主监督。

新世纪, 集体经济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 不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先进企业都在推行人本管理, 都在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和谐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以人为本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人与企业同步发展、共同成长。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企业要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要培育团队精神, 打造经营管理团队, 建设骨干员工队伍。

新世纪, 集体经济要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原则、目标、战略、机制、途径的统一体。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不断创造新客户、把顾客满意最大化作为价值观念。要靠品质优、服务优赢得顾客, 靠管理优提高效率和效益。要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真心依靠群众, 努力提升员工素质, 激励员工成长, 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 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 做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四代集体经济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体的经济形式。有的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主体, 有的以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体, 有的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多样化, 比如可以是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或其他形式。

第四代集体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多数成员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 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出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自愿、互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则。

第四代集体经济的基本构成是: (1)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2)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3) 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资产为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 以集体资产和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5) 以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6) 合作制企业; (7) 集体经济联合组织; (8) 以联合资产投资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经济 篇8

一、国有经济改革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突破

国有经济改革, 首先解决的不在于方法, 而在于改革原因、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式, 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就取决于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不仅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有力理论支撑, 而且在不断地转变为改革的设计和实践。

近年来, 对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职能定位、运行方式以及一系列管理原则等方面, 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基本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界定和较准确具体的阐述, 各方面的认识也正在逐步的统一。因此, 改革的步伐近来正在逐步加快, 成效也非常显著。然而, 要更加有效地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国有企业中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对于有关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具体或更敏感的理论问题, 必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二、国有经济改革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 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直接指导国有经济改革的经济理论简单概括为:所有制理论、国有经济功能理论、控制力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等几个重要理论。

从以上几个理论要说明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 它们之间应该是互为条件的, 而且应该表现为逐层递进的关系, 从前到后每个理论分别可以作为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但要强调的是, 在实践中, 它们之间未必表现为一种绝对的先后关系, 如我们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控制力理论是在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但从现在来看, 控制力理论已经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 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理论基础。而且, 以前我们的改革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些理论往往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但每一个重大理论的创新都会反过来再次影响实践, 成为实践的指导原则, 保证实践的有序进行。所以, 从现在来看, 我们可以将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大致看作是与理论创新同步的过程。

因此, 国有经济改革的逻辑思路完全可以结合理论创新的逻辑加以更加明确的说明。

首先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 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基础层面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由于原有的所有制理论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因此,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所有制理论, 所有制理论不创新那么其他改革都将无法开展;

其次, 所有制理论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 受所有制理论创新的影响, 国有经济的功能重新定位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 以此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面面俱到。而明晰了国有经济的功能, 也就决定了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

再次, 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就是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把原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 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因此, 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和“抓大放小”的战略调整, 通过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从而提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理论;

第四,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 必须实现微观主体的再造, 即需要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实现政企分开。通过股份制改造, 不仅可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而且, 通过国有资本的独资和控股形式可以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更重要的是股份制具有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 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最后,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即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这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从而也符合了公有制创新理论所要求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 以股份制改造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己经成为公有制的最重要实现途径。

总的来说, 国有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最后终于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为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现在的国有经济改革, 完全是由这条战略指导思想即改革思路决定的。而且, 通过以上分析, 也可以说我们己经找到了一条逻辑清晰的、科学的国有经济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涛.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1]宋涛.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

[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求是》.1996年第11期[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求是》.1996年第11期

[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 《新视野》, 1999年第4期[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 《新视野》, 1999年第4期

[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

[5]许经勇.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式[[J].《理论与改革》, 1998年第1期[5]许经勇.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式[[J].《理论与改革》, 1998年第1期

创新经济 篇9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农业表现的第一个特点是结构的改变。 以前是农业辅助工业, 如今却是工业反哺农业, 这可以看出来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是非常大的。政府出台了很多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对结构制定了合理的调整, 确保了农业和工业可以均衡的发展。中国具有非常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 也是现在的国情。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发展经济的活动中, 农村有着很大的贡献。我们可以理解, 如果没有农村足够的支持, 就没有现在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现在, 中国的城市已经具备带动农村协同发展的能力。

2转型阶段带给农业经济管理的挑战

1)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出现了一些问题, 中央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三农”相关的工作, 关注农业现代化, 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国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实行分散的农业生产体制, 对以规模、产业、集约作为主要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 加大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难度。另外农业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2)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管理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 常常会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农村经济发展也非常快, 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著, 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过很长时间以来,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现代农业发展出现“生态化”的概念, 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对保护环境的关注, 现代农业的管理也需要在可持续的发展上下功夫, 并带动农业管理观点的变化。2尽管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先进的国家相比是很落后的, 而且中国的人口基数大, 也造成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很慢, 缺少国际竞争力。 怎样让中国的农业和很好地应对世界的变化, 是今后农业管理需要重点分析和探究的内容。

3经济转型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 管理模式的改变一定会破除传统农业经济的管理模式, 推动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以前只看重片面的管理模式, 把眼光主要放在销售的全过程上。现在还应该去细化农产品加工的环节, 建立好服务的物流, 严格把好质量关。

2) 发展城乡循环的流通接触, 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有必要强化城乡的相相联系, 这是农业经济管理应该分析的课题。现在中国城乡之间的联系还是生产要素间的联系, 城市工业化是农产品加工的主要环节, 农产品是工业的基础。今后的城乡联系势必会增多, 因此, 提高生产要素的循环、流通是农业经济管理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3)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 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建立科技服务站, 把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在一起, 找到一个适合现代中国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案。1现代的农业服务系统包括了农业在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 一站式的交易, 合理的种植技术培训, 农用器具的服务内容。2现代化的农业服务系统, 建立了完善的农副产品收购和农副产品的期货平台, 帮助农民解决了卖货难的实际问题。3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 在农村市场推广金融信贷服务, 互联网技术, 进行就业的指导和培训等等, 帮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 为广大农民开源节流, 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

4) 科学和合理的规划, 首先就是要从实际出发, 使用有效的科技方法, 服务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组织相关的农业专家, 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制定出适应农村生产和发展的相关方案, 利用走访基层, 真心听人民的意见, 如果确定的方案是可以执行的, 就大力推广到各地农村进行实践。

5) 多渠道的融资, 帮助资金困境户脱离难关。农业的经济发展和管理不可能离开资金的支持, 除了政府专项的拨款以外, 还需要使用社会方面的支持和力量, 有效地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势。另外, 政府还需要进行统一的计划, 制定一些强农惠农的政策, 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进来, 引导他们向农村地区进行投资, 帮助发展乡镇企业, 这不但可以有效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 还可以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

6) 建立一支素质高的人才团队。新农村建设不能离开高素质的人才, 现在中国政府鼓励大学生去当“村官”, 这个举措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技术人才缺失的情况。大型的机械化播种收割设备现在已经普遍在全国农村使用, 农业的生产迈向了多样化, 这些都需要大量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免费开办技术培训课程, 对基层的农民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是基本的生产技术常识等等。

摘要:中国社会已经到了经济的转型阶段, 中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出现新的调整, 也出现新的机遇, 表现出不同特征。对农业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和人才培养上进行分析, 提出在经济的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的一些新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转型期,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海平.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 2012 (6) .

创新经济 篇10

一、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组织结构不合理

一般而言, 企业的重大组织建设和重要人员调整往往都是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决定, 下属公司的组织建设和人员调整是由企业的下属公司的经理决定。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组织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 组织结构应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往往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忙于其他事务而无暇顾及此事, 致使企业的组织机构不能迅速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企业将会很快被淘汰。

(二) 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

很多企业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实际上无人监督, 也就无人执行;有些企业情况发生了变化, 但管理制度仍然是原有的管理制度;有些企业根据具体问题也能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来解决, 但这些措施往往十分简单, 没有经过周密考虑,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为鼓励员工提建议, 设立提案制度, 但只是在企业里放一个建议箱而了事, 这样的管理制度不能称为有效的。企业只有详细规定了每一项制度, 并制定出一整套的执行、监督、改进办法, 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无专门的人员或组织进行成本管理

一般在企业中并无专人管理成本, 比如对于物品的节约一般强调靠员工的自觉, 领导者有时间了就管管, 没时间就听之任之, 这种情况常常造成企业物质和财产的损失。有些企业用财务审计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 以防止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或流失。但实际上财会部门是一个业务部门, 它应当从事的是业务的工作, 而不应当负有管理的职责, 并不能通过财会部门来提高企业效率的管理工作。

二、创建新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组织中管理客体的种类和数目越来越多, 传统的管理组织和管理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管理客体发展, 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 这些管理难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实践证明, 随着管理客体发展的需要, 对管理主体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事实上, 企业管理主体也正是随着管理客体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 广招人才, 建立人才管理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谁拥有掌握知识经济规律的高级管理人才、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谁就拥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和优势。因此, 在高素质人才资源紧缺和人才争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更应加大获取人才资源的工作力度。广集人才, 企业应将获取后备人才的视线提前投向全国各层次的大学、大专和高校职业教育学院, 符合企业需求标准的人才一经发现, 便提前与其签订录用 (聘用) 合同, 投入培养资金, 加强培养力度。这样, 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中就有了稳定可靠的高素质后备人才资源。

(二) 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和聪明才智, 只有在他们自愿合作时, 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企业采用传统的计件工资等激励制度的管理, 始终使员工在被动的工作状态下, 去创造效益, 这种管理在现代的企业中已失去了其激励效力。为此, 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已迫在眉睫。从产权关系上解决激励机制问题。这是一种将企业高层次的管理及技术人员为主的企业员工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效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机制。企业员工有权在一定时期内用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新股份, 并将员工的知识资本具体量化为企业产权, 员工由“打工仔”变为企业的主人, 并愿意为企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是一种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

(三) 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网络化管理

现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 也是实施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采用财务管理软件, 可以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和监控脱节滞后问题。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 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 逐步引进、消化、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系统软件, 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企业应结合实际, 积极引进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软件, 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率。

(四) 加强资金管理, 合理配置资金

企业要发展, 资金是关键。首先, 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 特别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分析现金流量表, 掌握企业的现金状况和现金的来源及使用去向。企业要准确预测资金的收支时间和收支额度, 保证收支平衡。二是要合理分配资金占用, 使各项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做到合理组合, 企业对于每一项投资, 都要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 从收益和风险两方面进行评价, 把资金用在收益大、风险低的项目上,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企业价值。企业要及时处理不良资产, 对于导致损失资产的责任人的责任应予以追究, 强化对资产的管理, 确保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使企业资产状况处于良好的状况的管理, 在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的前提下, 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袭来, 企业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如何让企业在金融风暴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当前的重要工作。因此, 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的发展重点之一, 创建一个以知识经济, 创新管理手段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创新,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贺建清, 胡林龙, 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5) .

[2]张苏, 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结合实例的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 2001 (1) .

创新经济:“村发展”攻略 篇11

在中关村发展集团媒体见面会结束后,他热情地与各路记者交谈,并坦言,“要发信息,电话可是接不过来哦。”

半小时前,他刚刚完成了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股权投资和创新合作的签约仪式。沉甸甸的果实,传递着他的快乐。萦绕于心的喜悦爬上他的眉梢。

而坐在于军身旁的最亲密无间的搭档——集团总经理许强介绍说,此次签约举足轻重:是践行“三个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大战略;是建立目标清晰、有制度安排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线图的大转化;是建立从要素聚集、聚合到聚变的创新资源统筹运作平台的大整合;是开创以“四个一批”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的大发展。

与此同时,记者还细心地发现此次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简称也由此前的“中发展”演变成“村发展”。中关村管委会李石柱副主任亲切地把其唤作“村发展”,“中发展”似乎易让人误以为是中国发展集团,而村发展似乎更加顺理成章,贴近中关村人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村发展”将代表政府,5年安排300亿进行重大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长性的企业。

以往,中关村的一系列重大活动都会放在核心区举行,而此次移师京西无疑增加石景山园的曝光率。这从主管石景山园工作的石景山区李艳副区长从容走进会场的喜悦神情中得到验证。

作为东道主,匆忙而过的她不失时机地和记者握手言欢。

“村发展”转化路线图

渐渐地, “村发展”在中关村呈现出她的无穷生命力。引项目,促产业,抓金融则是其三大拿手好戏。

在于军看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就是要建立目标清晰、有制度安排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线图。

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抓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工作要求,中关村管委会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工作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主要抓手。大力推进重大成果产业化工作平台体系建设。

而中关村发展集团则成为了加快重大成果产业化的一套工作机制的有力抓手,引进和转化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规模化前景的成果,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当记者尝试理解“村发展”集团对中关村所能产生的影响时,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无疑是最好的向导。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为此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挖掘重大科技成果的六大渠道。

在他看来,应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举办中关村科技沙龙、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作用等,建立了高校院所、海外高端领军人才、中央在京企业和军工集团、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和境内领军企业、国际一流实验室等六大渠道,深入挖掘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建立备选项目库。

在完善项目评价筛选机制方面,郭洪倡议建立专家库,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专家。以及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成员等对备选项目,进行技术、市场、团队、管理等综合评价,筛选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市级财政5年统筹安排300亿元,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带动中央和市属企业、战略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本投入则旨在建立项目落地机制。”在财政支持下,郭洪提出了充分发挥北京市重大项目联席会集中决策、统筹支持的作用。组建项目联合工作组,指派专人全程跟踪协调,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的举措。

而如何做好项目落地后的持续服务,也成为郭洪关心的一个问题。“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采用担保融资、信用贷款、引入创业投资和战略投资者、到代办系统挂牌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持续融资和发展。”

在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看来,实施对核心人才的股权激励、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承担单位享受“十百千工程”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则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村发展”运作大平台

记者了解到,引进重大项目和统筹产业布局是中关村发展集团首要任务。

“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建立起创新成果的主动发现机制;以政策集成为优势,以平抑产业化成本为突破口,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产业培育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纽带为调控手段,建立起规划布局合理的产业化机制。”

董事长于军强调,中关村发展集团将以政、产、学、研、用、金高度互动为着力点,通过三大转化机制的创新,为国内外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北京提供全方位服务。

“大力支持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效率,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能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为实现大整合, “村发展”将建立从要素聚集、聚合到聚变的创新资源统筹运作大平台。

总经理许强告诉记者。集团将充分利用好政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股权投资资金等手段,积极服务于各区县、各园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重大成果产业化,推动重大项目在京落地。

据了解,中关村发展集团将力争实现对中央、北京市和各区县三级资源的整合;实现从创新成果到创新产业集群的产业化链条各环节资源的整合;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各类型创新主体资源的整合,形成创新资源统筹运作的大平台,服务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政、产、学、研、用、金各创新相关主体中,科技金融是最关键的环节。”于军告诉《中关村》记者,为此,中关村发展集团第二项任务就是统筹融资,探索建立起与创新相匹配的金融支撑体系,解决科技与资本结合的问题。

“集团将代表政府,进行重大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长性的企业。”

在会议现场。许强表示,集团将把国有资产资本整合起来,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发行中期票据及企业债、信托计划。上市等方式增强集团融资功能,与政府、银行等机构一起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以风险投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将社会流动资金转化为风险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使其真正以资本的面貌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通过政府资金整合,社会资本的进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都将从中受益。通过对目前已经成功落地的典型项目进行剖析,中关村发展集团还初步总结出了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

业化的几种有效方式。

于军说,发挥政府股权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国家战略核心技术产业化、政府股权投资与国企战略投资相结合。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组织能力优势、政府股权投资发挥天使投资人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化投资平台作用,做好保障和服务,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大项目落地为安

记者了解到,此次首批签约的股权投资项目,都是自主创新、在国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重点项目。其中,中科院光电院和中视中科公司的激光显示大屏项目,是继黑白显示、标准彩色显示和数字显示后的第四代显示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战略,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基础产业,它将为显示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贾中达接受《中关村》采访时表示,中关村发展集团通过对中视中科的支持。会在北京形成激光产业基地,会提升国内激光显示产业的总体水平,对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另外,京联云公司手机中间件项目、国智恒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项目和清华大学新型镁离子抗衰老药物项目也都属于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领域,具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条件,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具有良好的成长潜力和市场预期,同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京联云先期目标是联合国内知名手机硬件设计公司开发低成本智能手机终端。

京聯云软件首席执行官庞宇征向《中关村》杂志介绍了京联云与“村发展”合作的初衷。他说公司后期将长期捕捉运营商和用户的移动互联需求,结合技术进步和最新的市场理念,致力于成为最大的个性化定制移动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供应商。

“国能风力发电公司的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据我们测算,国能风电公司有望在五年内发展成为产值过500亿、利润过百亿的大型企业。”

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大龙告诉《中关村》杂志,目前公司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样机已正式下线,首批将运往张家口张北县风力发电厂进行发电运行试验,后续也将在北京选择适合的风场进行有关试验,该产品未来两年的订单已被国家电网公司和欧盟有关国家全部订购。

总经理许强是怎么想的呢?他表示,集团拟就对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投资启动尽职调查工作,对其所提供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对公司的历史、技术、产品、市场和经营等方面做全方位的调研和评估。作为“村发展”集团总经理,他以令人愉悦的谦逊展示他对工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负责态度。

记者了解到,签约战略投资合作意向的1 0家企业,均注册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其中有8家是深交所“三板”企业,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兴行业及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在行业细分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主营业务清楚、发展战略明确,具有较高收益率和成长性。

“2009年9月,国家正式确立天地互备、以北斗为主的电力授时体系。随着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实施及电信等其他行业的授时需求,初步估算北斗授时体系产值规模近千亿元。”

北京国智恒电力管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吕建光接受《中关村》采访时强调,中关村发展集团作为战略投资人进入公司这些企业,将对我们公司完善治理结构、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和服务产生影响。

许强告诉记者,对上述公司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符合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要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鼓励中小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能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关村发展集团高度重视与在京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清华、北大、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重大项目筛选和落地服务上进行全面合作。

加快创新, 为实体经济服务 篇12

中国勘察设计展区以其全行业的视角和独特的展示手段, 成为京交会上的明星。观众、媒体和国际买家络绎不绝地访问展区, 进行了解、咨询和洽谈。

6 月1日, 李克强副总理参观了本展区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支撑实体经济的需要, 加快创新, 李克强总理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要求。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 同时作为“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业也不断发展, 逐步走向世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服务业的支撑, 对服务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高, 国际化程度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支撑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需要。

勘察设计行业近年来取得快速的发展, 近10年的时间里, 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

1 2 倍, 目前我国已有19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00家设计公司行列, 50家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中国勘察设计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在非洲、东南亚、中东、上合组织成员国、拉美等海外市场取得可喜业绩。但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取胜, 凭借的仍主要是价格成本的优势。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还是要拼技术、拼服务、拼管理。

此次京交会参展企业当中有一些企业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打开海外市场, 像我们的高速铁路技术和我们的化工、水利水电设计, 已经为企业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武汉市以政府牵头组织在汉的10多家设计企业共同成立海外联盟, 发挥了合作的优势, 整合了海外的商务渠道、服务机构、派驻人员等优势, 组成联合舰队出海闯荡。此次京交会参展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正转型为国际化的工程公司, 具备了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能力, 并在交通、能源、市政、化工、石油、机械、冶金等领域取得不俗业绩。

在与国际企业的竞争当中, 我们只有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 加强并重视营销和研发等薄弱环节, 坚定走出去的信心和步伐, 做好行业资源的整合, 与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深地融合, 才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需求服务, 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才能求得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

上一篇:书法教学的点滴思考下一篇:产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