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2024-09-14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精选4篇)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篇1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 即所谓“正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 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靠拼资源、拼环境、拼投资, 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污染及破坏前所未有, 这样的基本国情与国外许多国家是不同

民点的面积, 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新一轮规划修编当中可以积极从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的指标和布局、不同类型规划的引导作用以及不同类型规划之间的衔接进行考虑, 尝试新的思路与做法, 为真正实现“交通便捷、居住集中、用地集约”的城乡一体化风貌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1.南京地铁房地产开发分公司;2.无锡市房冠房地产评估交易有的。我国现行的以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 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为此, 应充分认识现行核算体系的弊端,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为最终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制定环境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缺陷

以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主要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 是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增长和进步程度的。从现行的GDP中, 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 核算只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过程与结果, 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的代价。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 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 GDP核算法的数据就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免费商品”, 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但不会减少GDP, 治理污染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反而还计入GDP, 即污染也成为了GDP的增长点, 造成GDP的虚增。总之,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主

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优化城乡布局, 促进新农村建设[J].浙江经济, 2007.12.[2]纪昌品, 陈荣清.关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关问题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5.

[3]郭熙, 赵小敏, 孙华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思路探讨[J].国土资源, 2004.[4]杨继瑞.城乡一体化:推进路径的战略抉择[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未考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GDP的生产法计算公式为GDP=各部门 (总产出–中间消耗) 之和, 即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经济活动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GDP只核算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 却没有计算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 即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造成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 其结果高估了当期经济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2、未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降级成本。

经济活动往往造成环境污染, 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 (亦称环境降级成本) , 包括环境退化成本和环境保护支出。GDP核算一方面没有扣减环境退化成本, 即环境污染的代价;另一方面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生产活动来反映。从两个方面增加了GDP。结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 GDP越大;环境保护支出越多, GDP也越大。高估的GDP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导致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恶化, 人类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 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二、绿色GDP的内涵及核算体系主要构成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 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绿色GDP

版) , 2005.4.

[5]王碧峰.城乡一体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

[6]于淑娥.和谐社会建设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以山东省青岛市城乡一体化实践为例[J].环域在线, 2005.[7]陈玮.试论城乡用地一体化规划[J].规划管理, 2002.12.

[8]吴本辉.新一轮规划修编必须处理好三大关系[J].中国土地, 2005.3.

[9]孙绍辉, 志波.关于土地规划修编的四点思考[J].中国土地, 2005.2.

核算, 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也称为环境经济核算, 就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 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 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进行资源、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 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绿色GDP的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退化损失-资源、环境恢复费用开支-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2003》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绿色GDP核算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1、核算为保护资源环境而付出的实际成本;2、编制自然资源流量与存量的实物量核算表, 对自然资源进行估价并编制货币型账户;3、编制残余物或污染物排放量的实物量账户, 对所造成的环境损失进行估价;4、以前三项核算内容为基础, 对传统的经济总量GDP进行调整, 即测算出绿色GDP, 重新评价经济发展成就。

三、发达国家在绿色GDP方面的实践情况

绿色GDP的环境核算虽然困难, 但在发达国家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

挪威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重点是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流动性资源 (水力) 、环境资源, 还有土地、空气污染以及两类水污染物 (氮和磷) 。为此, 挪威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 (主要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 、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 为绿色GDP核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 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 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 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指标, 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正式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SEEA中, 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的概念, EDP就是“绿色GDP”, 即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 (EDP) 的理论核算公式为:

绿色GDP (EDP) =传统GDP-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芬兰也建立起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 其中最重要的是森林资源核算。森林资源和空气排放的核算采用实物量核算法;而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的核算则采用价值量核算法。

实施绿色GDP的国家还有很多, 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 如法国、美国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 居然也率先实行了绿色GDP。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 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 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 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便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 (NDP) 基础上, 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利用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 又进一步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与此同时, 在资本形成概念基础上还产生了两个净积累概念, 即经济资产净积累和环境资产净积累。

四、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工作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

由于对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损耗的核算工作难度非常大, 因此在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之前, 必须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 以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2003》为指南, 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系统、全面地研究我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创新, 应在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 总结绿色GDP试点地区的经验, 为研究和制定全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重要依据。

2、完善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工作。

如前所述, 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 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的污染的治理成本。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 绿色GDP实际上是以GDP为基础的。因此, 首先必须做好GDP核算的基础工作。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要严格规范和使用现有GDP的核算方法, 保证GDP核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完善现有的GDP联审制度, 严格实行下管一级的制度, 加强对GDP核算的监督和管理。

3、建立良好的资源环境损耗核算基础。

首先要使对环境的调查制度化, 通过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调查, 建立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式和计算方法;其次要按照国家技术组提供的调查表收集数据, 完成大气污染损失、水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再次要按照国家技术组提供的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调查表, 进行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项目调查, 确定内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绿色GDP核算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需要环保、统计、卫生、农业、城建等多个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4、建立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涉及面十分广泛, 要保证其制度化、连续性, 提供数据的真实性, 需要各行各业的核算资料, 包括绿色会计核算、绿色环境核算、绿色统计核算等资料, 这就需要建立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规, 主要包括:有关绿色GDP核算的会计法规、资源环境法规、统计法规、审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资源环境信息共享等制度, 唯有如此, 才能保障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正常运行。

虽然绿色GDP核算体系较为复杂, 但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核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面推行绿色GDP, 首先应注意把握绿色GDP的概念, 同时谨慎选择资源与环境的估价方法, 为绿色GDP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然后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绿色GDP核算实践工作, 逐步积累经验, 不断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树江, 李静江.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东方出版社, 2001.

[2]朱启贵.建立和谐社会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光明日报, 2009.9.6.

以行政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篇2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和战略决策,描绘了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对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

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一般说来,当今世界新兴经济国家都面临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增长水平的紧迫任务。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一样,各国推进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做法与路径必然也不相同。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转入发展新常态,转型升级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近两年,中国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鲜明特点,是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和创新宏观调控,加快市场化进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向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水平,以实现更高形态、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简政放权取得前有未有的进展。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本届政府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简政放权改革,提前两年多实现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目前,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40多项;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制改为年报制;分四批取消211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减少三分之一;中央层面取消、停征、减免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少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多数省(市、区)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40%,有的超过70%。简政放权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与创造力。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近两年多时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2000多万个,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1万户,新登记企业中,90%是小微企业,96.3%是私营企业。各类社会组织也有较快发展。

二是在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中完善市场监管。简政放权是要把本属于市场、公众、企业、社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权力交出去,充分尊重它们的权利和发挥它们的应有作用,但放权不等于一放了之,完全撒手不管。简政放权与市场监管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二者不可或缺,不能偏废。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中国政府也着力创新和加强政府监管。近两年来,国务院确立了“放管服结合”的改革思路,强调搞好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政府服务。包括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查处经济、金融、财税领域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开展网上服务,推进由“进多个门,办一件事”向“进一个门,办所有事”的服务模式转变。

三是积极适应新形势创新宏观调控。近两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一是确立了“区间调控”的宏观调控思路,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使经济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居民收入、消费价格等宏观指标都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把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除了重视对经济“量”的调控外,还重视经济“质”的提升,提出了提质增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等一系列组合性的宏观调控目标。二是实施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采取“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对可能滑出合理区间的重要影响变量进行预调、微调,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三是创新宏观政策工具。在综合运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结合,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的结合,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结合,长期政策和短期措施的结合。可以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无形之手”“有形之手”共同发力

通过深化简政放权和创新宏观调控的一系列举措,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一,整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十天前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6.9%,其中,一、二季度都增长7%,三季度为6.9%。虽然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但经济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也没有变。在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还要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10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基础上取得的,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的1.5个百分点,相当于10年前的2.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现在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要比过去大很多。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也比预期的好。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就业1066万人,已超过全年的预期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改革举措推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持续高涨。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势温和。这些都显示,中国经济转型中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进展。从供给结构变化看,今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8.4%,占GDP的51.4%,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从内需结构变化看,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从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看,国民收入分配继续向居民倾斜。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这些说明,中国经济开始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由依靠过高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变。

第三,创新驱动发展势头良好。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新经济成长迅速。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互联网+、智能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形成。

总之,中国政府一手抓简政放权,着力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手抓创新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努力使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和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共同发力、协调并用。这对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体制改革还处于攻坚期,结构调整正值阵痛期,动力转换仍在过渡期。

经济转型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创新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释放更多的红利、开拓更大的空间。

第一,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增强市场和社会活力。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不搞变通。为进一步打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空间,国务院决定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日前,国务院决定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年底前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此类事项,原则上全部取消。同时,要全面推进负面清单管理。从2018年起,将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管理从自贸区扩展到全国,从外资扩展到内资,将有助于破除束缚经济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要加快市场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市场开放和改革,扩大电力、电信、石油、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通过负面清单制度对一些重要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固定下来,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以更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要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监管和执法体系,把相关部门的监管事项和规则放到统一的监管平台上,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并动员公众、媒体等参与监督,形成“大监管”合力。要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监管系统,构建“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要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特别要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完善消费市场监管,推动建立服务业监管标准,全面推进市场监管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第三,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增强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要继续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结合”、“近期调控和长远调控结合”、“间接调控和直接调控结合”等,及时完善调控政策,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实效性。近期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和价格体系改革,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减轻企业发展负担。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和公共产品投资力度,加强公私合作项目(PPP)的落地。货币政策总体保持审慎和稳健,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实施相机调控。要实施更有力的产业政策、国土政策,并使各项政策工具协同发挥作用。要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主动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和沟通,寻找利益共同点,积极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于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外部环境。在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加强与国际宏观调控的协调越来越重要。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经济转型的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效。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篇3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 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 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 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不可否认, 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 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

(一) 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是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增长和进步程度的。因为从现行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 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的代价, 因此, GDP核算法的数据就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在这样的体系中,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免费商品”, 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但不会减少GDP, 治理污染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反而计入GDP, 即污染也成为了GDP的增长点, 造成GDP的虚增。

(二) 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

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 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 是投资的结果, 能够带来收益。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 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 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 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 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 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 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三) 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

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 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 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 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四) 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

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 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 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 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 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 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 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 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 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

(五) 投入产出核算表核算难度大

中国现行的基本生产统计单位是企业, 而不是产业活动单位, 中国采用直接分解法编制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但是采用直接分解法企业的负担太重。而且现在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承担按产品部门分解企业投入成本费用这样繁重的工作成本, 配合程度逐渐下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实际情况, 减轻企业的负担, 需要调整利用直接分解法编制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的方式, 逐步采用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方法, 即先编制供给表和使用表, 然后以这两张表为基础推导出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这样做需要将基本生产统计单位由企业调整为产业活动单位, 但是这需要对所有专业生产统计制度进行调整, 难度较大。

三、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面对上述挑战, 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 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现行的国民核算体系中引入绿色GDP核算概念

针对现行的国民核算中未考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以及未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需要引入绿色GDP核算概念。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 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 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使绿色GDP核算成为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且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但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核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问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 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 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为此, 需要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核算国民经济体系。分季度GDP核算体系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分季度专业统计制度, 特别是分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分季度价格指数统计制度, 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季度GDP核算。分地区国民核算体系是指国家统计局打算在资料来源比较健全的时候, 改革地区GDP的核算模式, 采取地区GDP下算一级的制度, 即国家统计局直接计算或组织部分省区市统计局统一计算各地区GDP数据, 改变目前省区市统计局计算本地区GDP数据的做法, 减少地区GDP数据人为因素的干扰, 并及时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发布和宣传。

(三) 健全不变价核算方法、健全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口径

不变价核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存在缺口。中国目前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许多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但是, 有些服务其服务对象往往不是居民住户, 因此, 这些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实际上没有对应的价格指数。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用有关价格指数做替代, 这将影响到不变价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二是缺乏服务贸易价格指数。中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贸易价格指数, 服务进出口的不变价计算只能参考货物贸易价格指数和国内外相关的服务价格指数, 这将影响到服务进出口不变价数据的准确性。为了解决不变价计算存在的价格指数缺口问题, 需要研究编制有关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服务贸易价格指数。同时, 解决可比性还需要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 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等。

摘要:首先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在理论与实践上总结现在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问题与缺陷, 最后针对以上部分的缺陷, 提出未来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缺陷,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变革[Z].国家统计局文件 (国统字70号) .

[2]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调查制度[Z].国家统计局文件, 2003.

[3]国家统计局.年度GDP历史数据修订方法[Z].国家统计局文件 (国统字2号) , 2006.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篇4

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经过几次技术革命和经济大提速,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成本构成企业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 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作为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形势、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等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就新时期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更为科学的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进行了论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成本结构的变化

1、工业经济时代的产品成本结构

工业经济社会在近300年的发展历程中, 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劳动和资本, 相应地, 产品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费、人工费与其它一般耗费。但其早期的产品成本只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费与人工费, 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生产的重型机器设备很少, 间接费用仅占总成本很小的比重, 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构成产品成本的绝大比重。

自19世纪后期以来, 工业革命和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 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 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 机械设备在提高劳动效率方面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因此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修理在内的间接生产费用[即制造费用) 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使制造费用与材料、人工费一起计入产品成本, 因而, 直接材料费, 人工费、制造费用构成工业经济社会三大典型的成本项目。据经验估计, 在工业企业中三者所占的比重一般分别为65%, 20%, 15%。由于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较低, 因而, 从成本性态的角度来看, 变动成本的比重大大超过固定成本。

2、知识成本的凸现与固定成本比重的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产品 (劳务) 生产中技术知识的含量大大提高, 知识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高度突出, 并逐渐成为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这里的“知识”包括企业具有所有权的知识 (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版权、产品质量体系认证书等) 和没有所有权但有一定程度控制权的知识 (如企业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型组织、融资关系等) , 这些知识为企业所拥有, 并具有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潜力, 因而可统称为智力资产。

智力资产从广义来讲即为无形资产, 从狭义来看则指人力资源中的隐性知识与技能, 本文用其广义, 其主要特征是: (1) 非实体性、观念性; (2) 难以获得和积累; (3) 同时具有多种用途。知识经济时代, 智力资产所占的比重逐步增长, 并将最终超过有形 (实体) 资产所占的比重, 企业的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由于产品成本结构与生产要素密切相关,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 上述三大生产要素将变为包括知识在内的四大要素, 而且知识要素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智力资产的价值应计算在内, 知识成本应作为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将导致产品成本结构发生如下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 在原有的按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结构中, 应按重要性原则将知识成本单列为一个成本项目。即产品成本应包括材料、人工、知识成本与其它间接费用4个部分[2]。很显然, 与现行成本结构相比, 这一成本构成强调了知识的贡献, 并将产品所消耗的知识价值凸现出来。当今美、日等国的成本资料显示, 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所占的比重不足20%, 工资所占比重不足10%, 其余大部分都属于对知识资源的耗费和其它一般费用。

第二, 在原有的按成本习性所反映的成本结构中, 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比例发生了变化。由于知识成本大多是固定的, 使得固定成本的比例提高, 并最终超过变动成本。如在软件产业中, 软件开发费是固定成本, 它并不取决于这一软件复制的数量, 软件的变动成本很小。著名的Intel奔腾芯片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投入上亿美元, 而开发成功形成专利权之后, 其单位制造成本1美元都不到。

二、核算知识成本

1、智力资产的计价

企业智力资产按获得的途径一般可分为外购、接受投资和自创三种:对于外购的智力资产, 如外购的专利, 版权、注册设计等按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对于接受投资的智力资产, 应以评估价值或协议价值人账;对于自创的智力资产, 如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权、专有技术等, 一般可按研究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的现值入账。这里对当前争议较大的研究开发支出与员工的隐性知识及技能的资本化问题略作探讨。

1) 研究与开发支出是否资本化。对于这部分支出是确认为资产, 还是列入当期费用, 各国会计处理差别较大, 笔者倾向于将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研究支出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而对于开发支出, 若同时满足下述条件可确认为资产: (1) 有目的的从事专利或专有技术的开发; (2) 开发产品或工艺的技术可行性能够论证; (3) 企业计划生产、销售和利用该产品或工艺; (4) 该产品或工艺的市场或对企业的有用性能够论证; (5) 有足够的资源保证开发项目的完成、销售或使用。

笔者赞同将满足条件的开发支出确认为资产, 其原因有三:

其一, 从理论上讲, 研究与开发活动是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其目的是希望在未来时期获得收益。由于可望在未来时期受益, 因此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成本要么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要么就会使企业现有资产的价值或企业现有资产的整体价值得到增加。因此, 根据配比原则, 研究与开发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并在有效期内摊销。

其二, 就现实情况来看, 研究费用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程度较差, 按照谨慎原则, 可在费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而开发支出若满足上述五项条件, 则基本上可以确定将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因而可予以资本化。

其三, 在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的时代, 研究与开发支出将是企业维护生产能力与竞争实力的一项关键支出, 这部分巨大的支出额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密切相关, 也是生产优势产品的必要支出。因此, 将其中的开发支出资本化, 从而摊入产品成本, 也是正确反映成本信息的要求。

2) 员工的隐性知识与技能的计价。员工的隐性知识与技能的计价, 比较困难, 虽然按未来收益的现值计价可以反映这部分智力资产的实际价值, 按重置成本计价可能更符合企业的知识资本保全原则, 但实施起来均较困难。笔者认为现阶段可将企业员工培训费按实际支出计入智力资产, 因为员工是知识的载体, 其本身就属于智力资产, 而且还能创造其它的智力资产。培训费的支出, 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智力资产的创造和更新。

2、智力资产的摊销与知识成本

企业为取得和积累智力资产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作为公共物品的知识除外) 智力资产的价值一般很高, 但由于高新技术日新月异, 使大多数智力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减值, 且其减值的速度不亚于有形资产, 从某种程度上讲, 甚至更快。

著名的摩尔定律表明, 信息技术 (IT) 以18个月为一个产品生命周期, 当今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其产品的迅速减值, 足以给我们启示:智力资产亦存在着折旧、补偿乃至更新的问题, 否则, 企业将会由于这一主要生产要素的弱化而失去其生存与竞争的能力。因此, 智力资产必须在预计发挥效用的时限内, 逐步摊入产品成本作为知识成本项目, 而且对某些预计使用期限短, 减值速度快的智力资产, 可按加速折旧的方法 (如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 摊入产品成本中去, 以提高智力资产的更新能力。

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 并非企业所有的智力资产均要摊入产品成本, 有些智力资产如企业品牌、服务品牌、融资关系、学习型组织及管理水平等可保持传统的核算方法, 将其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或经营费用。这里主要是指对产品的形成有重大或直接影响的智力资产, 如专有技术、专利以及职工的教育状况与工作技能等人力资源。

3、产品知识成本的分配

虽然产品的知识成本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但仍属于间接费用, 因而为了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 仍需要解决各种 (类) 产品之间的知识成本分配问题, 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可以借鉴, 即改变传统的单一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 (如直接人工费与材料成本工时指标等) , 而按照各项作业之成本动因来分配各项知识成本 (专利、专有技术、人力资源等) 以使知识成本的分配与实际使用情况大致相符。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成本管理新思维

工业经济社会的成本核算、分析与控制方法, 是以产品的显著变动成本为基础, 如对制造费用的简化分配方法、变动成本分析法与标准成本控制等, 均体现了重变动成本、轻固定成本的倾向。在知识经济时代里, 成本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并超过了变动成本。

1、改变成本管理的视角与方法

1) 视角更新。从开发利用核心技术知识的角度, 而不是从节约企业各项耗费的角度来增强企业长期成本优势。为此, 企业应正确认识技术变化的S曲线所反映的技术不连续发展规律, 以战略眼光来分析核心技术的成本效益, 不断开发新的核心技术, 不能因为一项新技术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成本费用很高而被取消, 也不能因为现有的核心技术具有可观的成本效益而继续加大对该项技术的投入。同时, 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促使技术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 实现低成本扩张和高效率增长。

2) 内容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 必须重视固定成本的管理, 对转化为固定成本的智力资产在形成与耗用过程中的各相关信息进行具体的核算、分析与报告, 以促进企业知识成本效益的提高。如企业需及时核算、报告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耗费、进度及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的信息, 以提高研发效率, 降低研发风险。同时, 报告对研发项目未来效益的预期。另外, 还应核算人力资产的取得、开发和使用成本, 通过对比人力资源价值, 为企业拥有和培育优秀的人力资产提供决策信息。

3) 方法改进。原有的局限于企业内部及产品制造过程、着重于变动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 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环境, 因而逐步被价值链分折法,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法以及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法等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所代替, 这些方法着眼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甚至超出企业边界, 从源头对企业的长期固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2、加强人力资本管理

人力资本指蕴含于人自身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 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发生转移, 人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最大和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 离开人的作用的发挥, 各种物质资本、无形资本和信息资本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力资本就是第一生产力, 应该切实实施“人本管理”的思想。

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的思想, 就是要抛弃过去重物力成本而轻人力成本的旧观念。“人本管理”的思想应该深化到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 将成本管理的思想从事中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移, 由下游管理向上游管理转移, 将人力资本成本控制的空间延伸到产品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

3、强化企业文化管理

成功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发展之源、活力之本和制胜之宝。例如惠普公司“相信、尊重员工”的企业价值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员工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而也就造就了该公司的辉煌与成就,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的一半是文化”的合理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人员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共享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 它是一个组织特有的传统和风尚, 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力的发挥, 制约着全部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当然, 企业成本管理也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强力辐射。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时期, 随着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日益创新, 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思想正经历着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如何探索出更适合新经济时代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本文权作抛砖引玉之举。

参考文献

[1]、杜晓荣, 陆庆春, 张颖编著, 成本控制与管理, 出版时间:2007年08月

[2]、鲁广信, 赵克罗, 李树军编著, 成本核算实务,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6年07月

上一篇:化妆品销售系统下一篇:企业财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