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共4篇)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篇1
新商业环境下, 随着企业IT投资的快速增长, 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投资风险和决策回报, IT投资评价已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1]。如何评价企业IT投资的收益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许多学者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企业的IT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形成了不少实用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试图评析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点和不足, 以期望为将来的研究和企业IT投资评价实践提供参考。
评价 (evaluation) 是指为解决某个问题, 基于一定的标准集合, 对对象进行决断的评估 (decisive assessment) [2]。企业IT投资主要包括硬件、软件以及IT人员培训投资。企业IT投资评价是指利用某种方法、工具和标准等, 对企业IT投资的结果或过程进行评估, 为管理者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服务。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IT投资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 (cost-benefit analysis) 、投入——产出分析法 (input-output analysis) 、实物期权法 (real optional) 、基于效用理论 (utility theory) 的多属性决策法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 下文分别加以阐述。
1 成本——效益分析法
在评价IT投资的许多方法中, 各种形式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被业界所普遍接受[3]。该方法计算单个或多个财务指标值来反映IT投资价值, 依据一定的准则做出投资决策。这些财务指标通常包括净现值 (net present value, NPV) 、内部收益率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 和投资回报率 (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等, 计算方法一般是根据一定的折现率对IT投资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投资、系统开发与维护和收益等现金流进行折现。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早期的IT投资实践中使用较多。例如, C.J.Bacon对高级经理们在进行IT投资项目决策时经常使用哪些财务指标和使用频率进行了调查[4]。
以传统财务指标为评价核心的成本——效益分析法相对易于操作, 指标的获取和测量容易实现。然而, 该方法也受到诸多诟病, 主要原因是其局限于财务或技术方面, 对IT投资活动描述不够充分, 尤其是忽略了许多无形或潜在效益。例如, 没有考虑到IT项目中与员工相关的许多组织方面的“隐藏 (hidden) ”效益, 比如, 员工知识与技能、员工创造性等[5]。
2 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将企业IT投资效益的获取看作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 通过对比投入和产出, 采用生产率等概念, 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回归和相关性分析、非参数估计等方法分析IT投资效益。投入——产出分析法针对IT投资的结果进行分析, 将企业IT投资价值的实现过程看作一个黑箱。
生产函数和市场价值分析 (market value specifications) 是常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在“生产率悖论 (productivity paradox) ”相关的经验研究中经常用来分析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的投入产出数据。这方面的研究以E.Brynjolfsson和同事的工作颇具有代表性。例如, E.Brynjolfsson等运用生产函数对美国大型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 计算机资本的总边际产品 (gross marginal product) 占企业总边际产品的81%, 信息系统 (IS) 员工投入的产出至少与非IS员工投入的产出一样多[6]。随后, E.Brynjolfsson和L.Hitt分析另一批美国大型企业的数据发现, 从短期 (1年) 来看, 企业计算机化 (computerization) 能提高生产率和增加产量, 并且, 从长期 (5~7年) 看来, 计算机化的贡献是短期的5倍[7]。N.Mittal和B.R.Nault运用生产函数对制造业产业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 IT投入不仅对产出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而且, IT还通过增强非IT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出有间接的正向影响[8]。也有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法探讨企业IT投资的风险与回报的关系。例如, S.Dewan等利用替代方法 (proxy measures) 测量IT风险, 并将其合并到生产函数和市场价值分析模型中分析IT投资的风险与回报的关系[9]。
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宏观、直接地描述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 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生产函数等模型的产出变量的测量一般选取有限的财务绩效指标, 难以全面反映IT投资的无形价值和IT价值的滞后性[10]; (2) 某些投入变量的界定可能存在分歧, 例如, “计算机资本”与“非计算机资本”、“IS员工”与“非IS员工”如何科学地区分开来难度较大。
鉴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上述问题, 许多学者倾向于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性分析、非参数估计等方法。
多元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变量的选取和测量相对比较灵活, 因此被许多学者采用。例如, P.Weill将企业IT投资目标分为战略目标、信息目标和业务目标3个层次。通过对美国阀制造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 业务层面的IT投资与企业绩效显著相关, 战略层面的IT投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从短期看比较微弱, 从长期看没有显著相关性[11]。M.F.Thouin等通过对美国医疗行业集成健康护理传输系统 (Integrated Healthcare Delivery System, IHDS) 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 IT预算支出、IT服务外包的数量与IHDS的收益正相关, IT员工比例与IHDS的收益没有显著相关性[12]。孙晓琳等运用多元回归法对我国IT类上市公司中不同类型的IT投资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IT存量资产对组织绩效有显著负面影响, 但当年新增的IT投资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硬件投资存在时滞, 短期内硬件投资对绩效有负面影响, 2年后对绩效有正向影响;软件投资在短期内对绩效影响并不显著, 2年后对组织绩效的负面影响突现出来[13]。
另外, 作为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仅仅要求选取的指标必须与IT投资相关, 相对生产函数等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并且能比较多个可选决策方案的效率, 因此被广泛采用。例如, R.D.Banker等运用DEA验证了实施与未实施销售点终端 (point-of-sale) 和订单协调系统的餐馆之间的绩效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14]。Y.Chen等提出了评价IT投资对企业业务操作不同阶段影响的DEA非线性规划模型[15]。A.Azadeh等将投票的 (voting) 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DEA加以集成, 利用该集成框架在多个IS可选投资决策中选出有效率的方案[16]。
不过, 多元回归和相关性分析、DEA等非参数估计方法也存在着不足, 主要是评价结果对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依赖较大, 选取不同的指标得出的结果可能不相同, 甚至完全相反。目前, 常用的产出指标包括资产利润、年收入与成本的比例、销售收入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 投入指标包括IT预算支出占总运作成本的比例、人员培训费占IS全部预算的比例、IT员工数占员工总数的比例等。
3 实物期权法
企业IT投资评价的实物期权法有两个理论来源:期权理论和风险理论。
基于期权理论, IT投资的环境往往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 包括市场、IT产品价格、IT在组织中的实施效果等, 在不同的时间点投资所获得的未来投资回报并不相同。IT投资项目开始后, 管理者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IT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前一阶段IT在组织中的实施效果来决定一个能够获得最大回报的投资时间点, 或者延迟、暂停或撤销某个投资项目。也就是说, 企业存在一种IT投资决策的选择权, 选择权的执行可能在将来某种情况下获得更多的额外回报 (除传统NPV预期现金回报之外) , 这种选择权具有价值且能用其现值计算。
基于风险理论, 由于IT的经济影响、技术复杂程度、折旧速度较快和实施困难等方面的不确定, IT投资与生俱来具有风险[9], 使得未来的回报存在变化性, 而这种变化性在投资决策时很难预测。IT投资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 应该规避这种风险。也就是说, 企业为了获得未来更多的额外回报而规避风险所执行的选择权也可看作是一种期权。
由于实物期权方法的思想与企业IT投资实践中分阶段决策的特征相符, 反映了IT投资的潜在价值和非直接回报的特点[17], 能为投资过程中的决策调整提供指导, 因此近年来被频繁应用在企业IT投资评价研究中。例如, E.S.Schwartz和C.Zozaya-Gorostiza将IT投资项目分为获得 (acquisition) 项目 (投入资金后立即可获得收益) 和开发 (development) 项目 (经一系列投资后方可获得收益) 两类, 利用实物期权法分别对这两类IT投资项目进行了估价[17]。S.Olafsson利用实物期权法为高科技投资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赋予具体值, 并用二项树模型评估高科技投资的各种期权[18]。蔡永明等利用实物期权理论, 充分考虑等待的价值, 并在动态随机环境下将信息化投资和公司战略愿景相结合, 用效用函数代替一般的现金流分析, 充分考虑投资的无形资产的增加;用带有负漂移率的投资随机模型, 体现信息化投资逐渐振荡下跌的趋势, 在投资和收益双重随机的情况下采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 得出企业信息化投资最优时间近似解[19]。M.Benaroch等提出了一个用于评价序贯 (sequential) IT投资决策的基于期权风险管理 (option-based risk management) 框架[20]。
不过, 实物期权法仍在财务绩效范围内对企业的IT投资效益进行评价, 且在估价模型的选择和适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争议, 另外, 如何准确地确定模型的参数也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这都使得实物期权法在实践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 基于效用理论的多属性决策法
基于效用理论的多属性决策法是指基于一系列的标准集合构建效用函数, 在效用函数的基础上评价企业IT投资项目的多个可选方案。这些标准集合一般分为IT商业价值因素、风险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几大类, 依据这些标准构建的效用函数能够反映管理者的IT投资决策偏好。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例如, S.Rodney和M.Sherif基于多标准效用理论 (multi-criteria utility theory) , 结合信息经济学原理, 提出了一个选择企业IT/IS投资项目的决策框架[21]。E.W.N.Bernroider和V.Stix综合效用排序法 (utility ranking method) 和DEA法两者的优点, 提出了一种解决企业IS投资项目选择问题的轮廓距离方法 (profile distance method) 。在用该方法对ERP软件选择案例分析时, 构建效用函数的评价标准从反映目标软件功能和效益的八类属性中总结而来, 这八类属性包括控制和报告、会计、物流、采购、来自各子部门的需求、服务和管理、销售和业务管理[22]。
基于效用理论的多属性决策法也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 由于构建效用函数是该方法的核心, 而评价标准的选择是构建效用函数的关键, 其对评价结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对评价标准的依赖也成为该方法的主要不足;另一方面, 当对多个选择方案的最终效用值进行比较时, 其含义有时不够清晰 (例如, 效用值比较接近) ,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造成对IT投资决策实践的指导性不强。
5 结 论
上文对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几种企业IT投资评价方法进行了考察, 分析表明,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 在企业IT投资评价时要根据具体情形灵活地加以选择和应用。另外, 本文认为,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5.1 建立一套科学的、具有较高共识度的企业IT投资评价指标 (标准) 集合
上述各种方法都对指标的选取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选择不同的指标往往导致研究结论的差异。为了提高指标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可以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等技术工具和手段, 从已有研究和企业IT投资评价实践中搜集和选取相关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筛选, 建立一套具有较高共识度的指标集合。该指标集合中应既包含财务类指标, 也包含非财务类指标 (用于测量无形资产和收益) 。这样, 将来的研究所需的指标可以从这个集合中选取, 也便于研究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
5.2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充分发挥各方法自身的优势
尽管单一方法在应用时存在局限, 但可以将多种方法相结合, 扬长避短。例如, 成本——效益方法的财务绩效指标可以运用到其他各方法中, 多元回归、相关性分析与生产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模型相结合能更深入地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将由DEA法获得的决策单元有效性的分类结果作为相关性分析的依据, 利用效用函数代替传统的现金流分析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来描述无形资产等。有的学者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例如, 上文提到的蔡永明等将效用函数与实物期权法相结合[19], E.W.N.Bernroider和V.Stix将效用排序法和DEA法相结合[22], 类似的研究将是未来企业IT投资评价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篇2
GDP是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进步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 但随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现行的GDP逐渐显露出了它的一些不足和缺陷。
首先, 现行GDP只体现了某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数量而不能很好的体现其经济增长质量。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而增长的方式却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扩张方式。农业生产中农田耕作时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化学产品。结果使土地板结、盐碱化、沙化现象严重, 尤其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林业中肆无忌惮的滥砍滥伐使一些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地变得光秃秃的, 加剧了地面的水土流失, 给季节性的防涝抗旱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过度的放牧, 使原本比较贫瘠的土地变的寸草不生, 沙化现象严重。无节制的水产捕捞, 使其种类与数量大幅度的下降。工业生产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开产、开发, 加上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所以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非常巨大。有资料显示, 我国每新增GDP一元钱比世界上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平均多消耗3倍以上的能源。生产同等的资源产品要动用1至2倍的矿产资源, 如果加上技术落后的损失, 则消耗的更多。
其次, 现行GDP不能反应现行经济对环境巨大的破坏。过度的放牧、无节制的滥砍滥伐、滥捕滥捞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物种的灭绝速度加快。耕地草原的沙化, 森林的大面积砍伐, 不仅是当地的水土流失加剧, 而且大面积的大风扬沙天气增多。工业上的三废大量的随意排放, 使环境质量大大的下降,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已经到了威胁动植物生存的地步。
再次, 现行的GDP衡量标准, 会造成人们对一个时期生产成果和投资能力的偏高估计, 给决策者提供错误的信息, 加深了经济与环境资源不直接关联的假象。导致一些决策者以发展经济, 追求高GDP为理由忽略和毁坏环境, 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增长, 并且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以传统GDP为指导, 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一直注重面上的发展, 量上的增加, 而不考虑质上的提高,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的发展, 走粗放型经济发展的路子, 依靠能源的大量消耗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 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污染了环境。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资源大量浪费的形势下, 国家做出了经济转型的决定, 与此同时也就需要相应的GDP衡量标准。
2 绿色GDP核算方法的优越性
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是与传统GDP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为了弥补传统GDP不能衡量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消耗的缺陷, 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共同设计了SEEA (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 作为1993年SNA体系的一个卫星系统向各国推荐建议使用。其计算公式为:绿色GDP=传统GDP-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资产的消耗。绿色GDP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健康的经济增长。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在内的国民财富, 实际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它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 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加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 可以很好表达可持续发展观的思路和要求, 尤其对我国实行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化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 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近几年来, 由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 一些地区在发展问题上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以GDP为中心, 致使很多地区出现了环境和生态为经济建设"让路"的现象, 有的地方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 造成环境的持续恶化。而绿色GDP是在现行的GDP中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 从中扣除环境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 同时考虑外部影响, 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依此来衡量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的真正的国民财富。因此实行绿色GDP的发展指标,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消耗, 高污染, 高排放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有利于节约能源, 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也与实现节约型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 它还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 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 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质量型的方式上来。有效的遏止资源的大量浪费,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再次, 树立以绿色GDP为基础的政绩考核体系, 可以促使政府引导经济良性发展。过去, 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追求GDP增长, 对一些明显不利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项目也审批通过, 为吸引开发商而破坏当地一些自然风景及原始植被是常有之事。因此, 为防止出现短期行为, 在制定政绩考核体系时, 应该把地方领导班子是否兼顾短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核, 树立以绿色GDP为基础的政绩考核体系, 在考核领导干部时, 将环保方面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将是个重要改革内容。
最后, 以绿色GDP为指标, 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当前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使资源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废气的排放。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在这种传统经济的理念下谈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 只能是进行“保护”和“末端治理”。与此不同,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 使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核心就是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不再靠资源的大量耗费来换取经济的发展, 而绿色GDP的构建有利于资源的重复、合理利用, 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化, 还能在全社会树立节约理念, 将节约型社会观念塑造为全民的主流意识, 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 用节约型社会的行为准则衡量官员的政绩;用绿色GDP指标衡量全社会的进步, 就能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岳, 关于绿色GDP的几点思考[J].理论前沿, 2004.[1]潘岳, 关于绿色GDP的几点思考[J].理论前沿, 2004.
[2]李宗植, 资源节约型国民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6, 4.[2]李宗植, 资源节约型国民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6, 4.
[3]王建设, 关于绿色GDP核算问题的探讨[J].乡镇经济, 2006, 7.[3]王建设, 关于绿色GDP核算问题的探讨[J].乡镇经济, 2006, 7.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
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工作已从理念倡导进入国家意志实施阶段。近七年来,国家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相关省区市大力实施这一战略方针。目前,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很多,但采用现有会计理论和方法对企业循环经济过程进行计量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探索当中。现行成本会计在循环经济计量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它不单独计算废弃物成本,只是将其包含于合格品成本之中,导致成本计 算不准确,给企业决 策带来偏差[2,3]。因此,本文以钢铁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价值流成本会计核算理论和方法,更加合理、精确地核算资源价值流成本,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决策、丰富循环经济视角下资源价值流成本管理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循环经济与资源价值流会计
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目的是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4]。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区域层面上的中循环和企业层面上的小循环[5]。制造企业是循环经济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的最终载体,要求企业节能减排,提高各类资源有效利用率; 要求企业对生产各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有效利用,并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要求企业根据国家和区域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生产链条,实现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优化与升级资源物质流路线,单位天然资源所产生的资源价值显著增加,而环境污染物数量则显著减少,最终实现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6]。企业循环经济实施过程将促使资金、物质和能量等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流动。因此,需要采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对循环经济下企业的成本、收益进行合理计量,获取科学的企业决策信息。
沃麦克等[7]认为价值流是企业精益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活动的流转,通过由创造价值活动构成的价值流分析实现精益生产中节约生产时间、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并最大化地增加产成品价值。杨继良等[8]在研究德国成本会计时发现,德国通过产品结构树确定生产经营过程中材料流转、能源流转和人工数量,按平均状态确定标准单位成本来计算价值流,精确表达了作为废弃物费用的构成。陆钟武[9]院士深入地研究了工业物质的循环流动,通过工业产品中的某一元素M的流动分析,揭示了社会大循环、行业中循环以及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内同一阶段内部的小循环的运行规律。毛建素等[10]运用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将单位质量的M元素具有的价值定义为M元素的价位,绘制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物质循环流动下的资源价值流分析图。肖序等[11]构建了资源价值概念结构和价值流会计的方法体系,尤其在成本计算上采取以逐步结转模式为基础,借鉴物质流分析方法,根据各生产环节的资源流出量计算资源价值流成本。以上关于资源价值流会计的研究是循环经济计量的新探索。
资源价值流会计是以会计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工业生态学中的原料和能源流动分析、物质减量化、生态效率和物质流分析理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依据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分析路线,对资源、能源等在企业内部不同空间发生的位移进行价值确认、计量、报告、分析和评价,并参与循环经济决策与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11,12]。与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相比,资源价值流会计在基本概念、价值流分析、价值流计量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创新。现行会计理论方法不适应于循环经济评价,而资源价值流会计以循环经济物质流路线为基础,跟踪、计算资源的价值流动,采用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描述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需要,对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价值流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2 钢铁制造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
“资源”的传统概念通常指企业的人、财、物,它们有对应的价值,但循环经济下“资源价值”是“经济—环境”大系统下的价值概念,它包括现行会计系统中的各类资源成本、价格、收益,还包括废弃物质对环境系统造成的损害价值。在现行会计体系中,废弃物价值被作为由社会或公民承担的“外部成本”,未包括于企业产品成本中。显然,不计量这一部分价值将难以客观评价循环经济的效益。
钢铁制造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包括生产资源价值和废弃物价值 ( 见图1) 。生产资源价值也可称为生产资源有效利用价值,由资源价值流经济附加值、资源价值流成本价值和完工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价值组成。废弃物价值由废弃物损失价值和废弃物生态环境损害价值构成。钢铁制造企业循环经济追求自然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循环使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要求资源价值流会计能够有效计量钢铁制造企业各生产环节的资源有效利用成本和废弃物的损失成本。钢铁制造企业废弃物的损失成本不仅包括废弃物损失价值,还包括其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价值。资源价值流经济附加值、资源价值流成本价值、完工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和废弃物资源损失价值可以采用市场交易价格作为计量方式,而废弃物对生态环境损害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价格来计量。准确计量内部资源损失与外部环境损害成本是钢铁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措施实施等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采用资源价值流会计方法,将资源价值分摊到钢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到与生产环节相匹配的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数据至关重要。
3 钢铁制造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分析
钢铁生产主要经历选矿、烧结、高房氧化铁生产、转炉或电炉精练生产和铸造 ( 连铸和轧钢) 五大环节,如图2所示。
在企业规模较小或循环经济开展之前,钢铁制造企业的生产主要体现在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要素构成线性生产过程,资源价值流主要包括原料和半成品的流转,废弃物流转少,废弃物所产生的销售收入计其他销售收入,其生产成本通常不加核算,而是转嫁到常规产品中去,废弃物的治理成本计其他业务支出,或是转嫁到社会,未与常规钢铁产品生产成本构成直接关系。显然,这种处理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在企业规模扩大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之后,钢铁制造企业的生产不仅是一个线性生产链的过程,除了正常的原料和半成品价值流,在企业内部还存在许多“小循环”和“中循环”。如企业内每一生产环节钢铁残渣的循环利用、余热的循环利用、煤气的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企业达到更大的规模后,建立独立的热电厂、有色金属厂、水泥材料生产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在企业之间循环利用。因此,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后的钢铁制造企业生产过程变成由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要素构成立体的资源价值流转过程,各生产环节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质是资源价值的循环流转过程。
4 钢铁制造企业循环经济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方法
根据资源价值和资源价值流基本概念,建立钢铁制造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核算的基本公式:
其中: RVi为生产流程某环节中的资源价值;RUVi为生产流程某环节生产资源价值,也叫生产资源有效利用价值; CDVi为生产流程某环节的废弃物损失价值; CEEDVi为生产流程某环节的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
( 1) 式是资源价值流成本计算公式,即钢铁制造企业的资源价值由生产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废弃物损失价值和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3部分构成,其中生产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包括原材料成本价值、半成品成本价值、能源成本价值、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显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损失价值、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可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价值的增加,提高企业利润和经济附加值。另外,在资源价值流计算的基本公式中,明确了废弃物环境损害价值的存在,从理论根源上明确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其中,DCi为生产流程某环节的材料及能源输入的直接成本,材料包含核心原材料 ( 铁矿石) 和其它生产材料; ICi为生产流程某环节的人工及制造费用等; EQPi为生产流程某环节合格品特定元素含量; EQCi为生产流程某环节废弃物特定元素含量;DCij为生产流程某环节第种废弃物的含量或数量;CEEDPij为生产流程某环节第j种废弃物的单位环境损害价值; Li为某环节生产过程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产品损失的价值。
式 ( 2) 、 ( 3) 和 ( 4) 是价值与成本之间的转换公式。式 ( 2) 和 ( 3) 是对生产输入的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成本价值和生产各流程环节的制造费用,按输出的合格品和废弃物进行分摊,这一分摊方法符合因果关系。式 ( 4) 借鉴国际环境保护条例中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计量和环境污染恢复费用法两种思想,一方面从国际通用废弃物数据库中查找不同废弃物的单位损害价值,乘以该环节不同废弃物含量,作为该生产流程环节废弃物对外部环境损害的成本价值; 另一方面通过对该生产环节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合理评估,确定恢复它或保护它不受破坏所需要的费用,作为该生产环节环境资源被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式 ( 1) 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和式 ( 4) 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计算方法借鉴国外资源价值流理念,完全符合循环经济计量的“资源守恒原理”和“全成本”特征,被国外众发达国家评价生产企业环境管理的绩效评价当中。
根据 ( 1) 式,钢铁制造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结算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 合格品资源流成本计算方法、废弃物资源流成本计算和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成本计算方法。
钢铁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源流成本( 即生产资源有效利用价值,) 和废弃物资源流成本( 即废弃物损失价值,) 的计算依据每一流程生产环节合格品输出和废弃物输出比例分摊材料、能源、制造费用等。以逐步结转模式为基础,结合钢铁生产过程物质流分析,可构造如图3所示企业资源价值流成本结转计算方法原理图。
图3中,实线箭头表达企业内部物质流动和成本的结转,粗虚线箭头表达企业内部废弃物的生产及成本核算、废弃物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损害价值,细虚线箭头表达钢铁制造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生产过程、辅助 ( 半) 成品向其它企业或厂区进行中或大循环经济生产过程。该方法原理图由成本会计学逐步结转法和工业生态学物质和能源流分析法融合而成,一方面反映企业内部生产物资和能源的投入,产成品、半成品和废弃物的产出过程,另一方面反映成本会计学成本和价值的逐步结转过程,每一生产环节具体计算过程如式 ( 5) ~ ( 11) 。
式 ( 5) 反映了传统会计成本逐步结转原理。RUVi是某流程环节资源有效利用价值,作为主要生产材料自动流转进入下一流程环节,与下一阶段的其它材料和能源价值构成新的直接成本投入DCi + 1。DC'i + 1为第i + 1流程环节新增的其它材料和能源价值。
RUVm为最后流程环节资源有效利用价值; DCm为本流程环节直接投入成本,等于上一阶段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加上本阶段其它生产材料和能源的成本;TC为整个生产链总成本,KMC为核心原材料成本,DC'i为每一流程环节新增其它原料和能源成本,ICi为每一流程环节花费的人工和制造费用; TCDV为总废弃物损失价值,是各流程环节废弃物损失价值之和; TCEEDV为总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失价值,是各流程环节废弃物质含量与该废弃物单位环境损害价值乘积之和。TSI为总销售收入 ( 假设所生产所有产品均正常销售) ,SIi为某种辅助产品的销售收入( 或是流转到中循环或大循环的其它半成品的销售收入) ,GP为钢铁制 造企业毛 利润,它们与TC、TCDV、TCEEDV之间构成等 ( 11) 式关系。
5 结论
资源价值流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以会计学和循环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弥补了现行会计难以揭示制造企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扩展了会计学在制造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构造出制造企业资源价值包括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废弃物损失价值和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的理论体系。本文研究具有以下创新意义:
( 1) 以工业生态学中的生产资源流路线为基础,描绘钢铁制造企业物质流动过程,采用会计学中的成本、收入、利润项目,以资源价值计量生产物质流动,剖析物质流动与资源价值流动、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从钢铁制造企业生产要素计量源头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论基础。
( 2) 以钢铁制造企业生产制造流程为主线,采用生产资源有效利用价值、废弃物损失价值和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相结合原则,计量所有程环节的资源价值,掌握每一生产流程环节的成本信息、废弃物损失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便于钢铁制造企业及时掌握生产信息,有助于开展循环经济内部效益挖掘。
( 3) 探索废弃物损失价值和废弃物外部环境损害价值计量方法,为环境保护组织和制造企业考核、监管其环境管理业绩评价提供决策参考。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篇4
一、调整了适用范围,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显得更加完整、科学
原制度规定: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 其中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 按有关规定执行, 不执行本制度。新制度规定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其界定的适用范围比旧制度更全面、更科学, 并列出了不执行本制度的例外。此外, 新制度特别强调本制度覆盖事业单位基建投资的会计核算, 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建核算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的问题,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也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二、会计要素发生改变
新会计制度下, 会计要素由原来的资金来源、运用和结存三要素变成资产、收入、支出、负债、净资产五要素。其中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和可动用的经济资源即为事业单位的资产, 事业单位借入或者应上缴的部分即为负债, 国家或者其他出资者对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即为事业单位净资产, 各种财产物资即为事业单位的收入, 事业单位为进行业务活动的各项耗费的累计即为支出。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更加明确、全面的界定, 有助于解决传统会计模式下诸多遗留问题, 推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 有效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与财政改革接轨, 新增了与各项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配套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如配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新制度配套新增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等会计核算科目;配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新制度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设置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 同时在两个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在“基本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 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配合部门预算管理, 设置“应缴国库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两个科目, 分别反映事业单位应上缴国库和应上缴财政专户的资金。同时要求相关收入和支出科目按“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分别进行明细核算, 以有利于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相衔接。上述这些新增科目满足了事业单位与各项财政改革相关内容的会计核算要求, 也丰富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
四、固定资产核算发生较大变化
1.新制度调整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 规定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2.在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中, 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事业单位应对文物资产除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通过“累计折旧”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这样既能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 又能反映固定资产实际价值, 有利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
3.在固定资产处置核算中, 增加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溢。这种变化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充分借鉴了企业会计的经验, 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产生的收入、支出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
五、财务报告体系得到改进而更显完善
新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 明确了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其中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新制度对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改进, 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 以“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关系式来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表中将资产、负债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列示, 以便于对事业单位进行偿债能力等财务分析。同时, 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了收入支出表, 以合理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补偿机制。财政拨款收支表作为新增财务报表, 主要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可以看出, 改进后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有用, 更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分析与使用。
综上所述, 新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进入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新时代, 必将给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各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 积极组织财会人员及相关人员深入学习研究, 采取措施应对会计制度改革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带来的挑战, 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新变化、新需求, 促进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摘要:新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必将给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各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措施应对会计制度改革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带来的挑战, 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新变化、新需求, 促进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影响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推荐阅读:
国民经济核算11-16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09-30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09-14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09-28
国民经济10-05
国民经济动员07-17
我国国民经济07-13
计量国民经济08-17
会计国民经济12-05
国民经济评价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