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24-09-28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精选10篇)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1

0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和制约,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进而使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目前, 以GDP为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资源与环境的损耗进行全面的反映, 进一步使得人们只重视经济利益, 进而忽视环境利益, 忽视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绿色GDP核算方式能揭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 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损耗能够被更多的人意识到,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货币的形式衡量环境资源损耗和恶化, 使得人们充分意识到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推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 传统GDP与绿色GDP理论

1.1 传统GDP的缺陷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即国内生产总值, 通常情况下, 通过GDP来衡量一国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目前, 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GDP来核算, 并且当前世界各国通过GDP来衡量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 它还是政府考核干部政绩的标准。上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性资源短缺, 生态恶化问题日渐严重, 迫使人们对以前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 当代中国需要高度关注这一问题。

世界银行的一项测算表明: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左右, 环境污染使中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 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实现的。而传统GDP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无法进行科学的测算和衡量, 显得力不从心。

1.2 绿色GDP的内涵

1987年, 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并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绿色GDP正式提出, 我国也开始了绿色GDP核算理论研究。绿色GDP概念的提出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社会的真实财富。所谓绿色GDP, 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 得到的经过资源、环境因素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来说,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认为部分的虚数”。“绿色GDP”这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在内的国民财富, 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即表明优化自然资源利用, 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 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越少, 越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反之亦然。

2 现行的绿色GDP指标核算方法

2.1 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的价值。

其中:

资源环境损害=生产过程资源消耗全部+生产过程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消耗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消耗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消耗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

环保部门新创造的价值=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绿色GDP=Σ各行业增加值。

2.2 收入法

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绿色净效益。

其中:

绿色净效益=原有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价值+改善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价值-环保费用现实使用价值-潜在污染损失的现实使用价值。

2.3 支出法

绿色GDP=最终消费+经济资产积累+净出口-环境保护成本。

其中:

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治理费用+为预防环境破坏而投入的费用+给受害者补偿的费用+发展环保产业投入的费用+资源闲置的损失+按新生产要素组织方式而可能导致的损失。

3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3.1 建立绿色GDP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于“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明确提出。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必然的选择,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绿色GDP,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进行统一。

通过实施相应的绿色GDP核算, 进一步反映经济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反映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 同时综合性的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说,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2 推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问题

3.2.1 技术障碍

技术上的缺陷可以说是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最大挑战。

测算资源环境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是核算绿色GDP的关键所在。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成全面的环境经济核算, 计算出一个完整的绿色GDP, 对于绿色GDP统计数据, 当前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正式公布。技术与方法的不先进是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最大难题。

3.2.2 观念障碍

绿色GDP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上的,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深刻转变观念, 以及彻底转变全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过去几十年, GDP只作为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量度经济发展水平, 通常情况下只反映出国民经济的收入总量, 对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根本没有充分的反映。

4 推行“绿色GDP”的对策

4.1 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

通常情况下, 绿色GDP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 往往是由各种相互联系的指标群所构成, 要想准确的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 就要积极探索核算技术、核算方法。目前, 我国统计指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数据与基础资料之间不一致, 与国际水平, 在统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建设。

4.2 树立绿色GDP和绿色政绩观

在传统的政绩考核中, GDP是占比重最大的绩效考核指标, 基础教育、公共医疗、能耗、社会保障和环境生态等许多指标被传统的GDP所忽视,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强化和树立绿色理念,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从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官员的思想观念入手, 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平时的每一个决策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 通常情况下, 绿化政府的思想观念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4.3 完善法规制度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但是国际社会关于绿色GDP核算的统计法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还不完善, 相应的监督机制实施不到位。因此, 随着绿色GDP的推行, 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国情的法律、政策法规, 夯实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基础, 为绿色GDP的核算提供基础性保障。

4.4 提高公民参与意识

公民素质的高低, 直接体现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科学发展需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平衡, 更需要人们意识到资源和环境都是有价值的, 在经济开发活动中, 要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 要充分意识到绿色核算体系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改革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真正使环境与经济并行发展, 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这才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5 结论

综上所述, 绿色GDP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目前我国环境制度还不完善, 国民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势下, 通过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直接的和谐统一, 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服务。因此, 克服困难, 推行绿色GDP核算仍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

摘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通过采用绿色GDP核算方式能够准确揭示资源环境成本,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采用货币形式衡量环境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恶化等, 使人们深刻意识到资源和环境的价值, 以及存在的意义, 进而推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GDP,绿色GDP,推行

参考文献

[1]李继云, 孙良涛.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基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思考[J].生态经济, 2006.

[2]李建, 陈力洁.论“绿色GDP”核算体系及其面临的问题[J].北方环境, 2005.

[3]宁静.我国绿色GDP核算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4]潘岳.谈谈绿色GDP[J].环境经济, 2004.

[5]程士富.试算2005年我国GDP[J].内蒙古环境科技, 2007.

[6]张汝飞.河北省绿色GDP核算方法实证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 2008.

[7]陈纲.湖北省绿色GDP测算研究[D].武汉理工, 2005.

[8]蒋芸.资源环境与绿色GDP[D].对外经贸大学, 2004.

[9]杜志力.基于水环境污染治理的天津市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 2007.

[10]宋达洋.江苏省绿色GDP核算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 2006.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2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概况:80年代以前为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采用MPS。1985!1992年,为了体制转换的需要,依照1968年SNA,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既采纳了SNA的一些内容,又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于1992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3年,联合国新修订的SNA正式出版,针对这套标准,我国也对《试行方案》进行了的修改,修订的结果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方案取消了MPS内容,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

二、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生产的最终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分配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二)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的核心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所创立的投入产出表,此表现在已经成为联系经济理论与实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应用极为广泛。其主要工作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三)资金流量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而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是实物循环和资金循环的统一。资金流量的核算就是以资金循环为对象,对资金循环过程予以系统的记录,并编制资金流量表。

(四)国际收支核算

在当代世界经济环境下,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往来,并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国际经济往来中获益。为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对外经济核算,以此显示一国在对外经济往来的得失,并为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国际收支核算的对象时一国当期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其主要工作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读

20,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年,我国经济增长7.7%,创以来的新低;但明显快于世界经济的3.2%平均增速和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俄罗斯(3.6%)、印度(4.5%)、巴西(1.0%)、南非(2.3%)等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我国CPI上涨2.6%,低于同年世界CPI的`平均涨幅0.6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属于温和上涨。因此,我国经济增速和CPI涨幅都在回落中企稳回升。

(一)从生产和需求角度分析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322亿元,增长7.8%。一到四季度分别增长8.1%、7.6%、7.4%、7.9%。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延续了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略有回升。

1、生产走势

(1)工业增加值于前三个季度逐季回落,第四季度有所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增加值的增速。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20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一到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6%、9.5%、9.1%和10%,前三个季度增速延续了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2)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逐季回升。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增速较上年回落2.6的百分点,导致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较20回落。综上所述,从整个国民经济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较年明显回落;2013年全年呈如下走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有所回升。

2、需求走势。

(1)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3.2%,比年回落6个百分点并呈现逐季回落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名义增长10.0%比2012年回落2.5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看出2013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

(2)政府消费支出增速先回落后走稳。201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名义增速分别为33.6%、21.3%、21.1%和15.1%。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明显回落,前三个季度增速与上半年大体持平,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

(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实际增速反而回升3.2个百分点。因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4)进出口增速回落。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综上所述,2013年前三季度,从需求角度测算的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与从生产角度测算的表现为相同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形势分析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涨幅较2011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当年新涨价因素约1.5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57.7%;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1个百分点,占42.3%。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变动分析:2012年1-12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4.5%、3.2%、3.6%、3.4%、3.0%、2.2%、1.8%、2.0%、1.9%、1.7%、2.0%、和2.5%。上半年CPI涨幅呈回落的走势,7-11月份比较平稳,12月份有所回升。

(三)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1、经济增长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经济增速为21世纪以来新低,季度经济增速在持续7个季度回落后首现回升。

(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3)净出口需求呈负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

(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5)年度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月度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

2、通货膨胀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三季度回落后有所回升

建筑施工项目经济核算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 建筑;施工项目;经济核算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12-0213-01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经济核算是对施工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分析研究,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挖掘内部潜力的措施和途径,以达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项目经济效益的目的。项目经济核算是利用对项目的会计核算、统计核算等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对施工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劳动消耗、资金占用和财务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方式,以较少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及奖金占用,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不断提高项目经营利润。

1 建筑施工项目经济核算的特征

首先,建筑施工项目经济核算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对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消耗进行预测、计划、分析、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它是对按行政建制进行核算的改革,它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企业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运行机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项目管理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项目经济核算的对象、内容及控制的手段都要围绕工程项目展开,通过不断的分析、协调、控制、反馈、调节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其次,施工项目经济核算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要不断地调整项目核算的组织对象,以适应项目施工条件变化的影响。其三,施工项目经济核算是一个系统管理形式。项目经济核算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横向包括技术、计划、劳资、预算、材料、设备、财务等专业管理系统,纵向包括企业决策层、项目管理层、施工作业层等管理层次,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体系。其四,项目经济核算具有全员性、连续性、阶段性等特征。全员性是指全体项目组成人员人人都要有成本意识。连续性是指项目施工过程中要连续核算、控制。阶段性是把项目施工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核算。

2 建筑施工项目经济核算体系

项目法施工是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实行两层分离,矩阵式结构的新型管理体制。因此,项目经济核算体系也必须建成以项目为中心,分层管理,分级核算的核算管理体系。项目经济核算体系应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突出项目是施工企业利润中心、成本(费用)控制中心、资金责任中心,项目核算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项目来进行。二是突出核算的主体是项目管理层和施工作业层。并以此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核算职能及相互关系,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形成核算的独立系统。企业的决策层,负责确定项目的最优目标,安排平衡人、财、物诸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对项目的经营活动进行组织监控,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考核项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按项目经营成果进行奖惩。项目经理部是项目的管理协调机构,是项目核算的中心。全面负责项目的综合核算,对项目的投入进行总体控制,制订降低成本的具体实施措施并组织落实,确保完成经营计划目标,实现利润指标。要组织好施工图预算编制。分析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两者之间的差异,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对各施工队的人、财、物投入进行优化,使之以最小的投入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对各施工队申报的成本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准确完整地编制项目成本结算表。施工作业层是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通常宜以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为核算单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对施工作业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会施工,更重要的是要会管理,会核算、会经营。施工作业层内部也要按管理和具体施工相对分离的原则进行管理,明确职责、奖惩分明,按照当月预借、按项核算,边借边算,分项兑现的原则进行核算。施工班组应保持相对稳定,动态组合宜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才能使核算落到实处。既保持施工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又保证经济核算的简便易行。作业层核算的重点是分项进行核算,对分项工程或单位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分析节超,随时控制。

3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核算的内容

项目经济核算的基础是建立在单位(或分项)工程上,项目经济核算的核心应把握住各分项工程的经济核算,其主要内容是:施工图预算与施工预算的比较。两算对比的重点应放在项目工程量、用工数量、主要材料耗用量、施工机械耗用量上。要通过对比,找出问题及其原因,既要防止多算、漏算,确保企业的合理收入,又要使施工准备工作做好,掌握人、材、机具用量,做到心中有数,便于领导分析和控制。内部承包的任务核算、消耗核算和职工个人利益的核算。要使任务完成量、各种消耗量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使每个人的利益与承担的责任、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挂钩。分包任务核算及结算。核算依据是项目的分包是分析分包工程对整体工程效益的影响情况。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与分析。对施工生产活动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实际消耗进行对比分析,查出节约或超支的原因,以便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措施,挖掘内部潜力,取得较好效益。奖金利润核算。通过生产成果、财务成果和资金占用的对比分析,促进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率。资金利润核算应注意固定资金投入的核算,如应提取的折旧、应摊入成本的大修费用等。还应注意种种税金的计取。工程价款的结算。不能忽视施工过程中的签证、变更,避免无结果的劳动出现,保证付出劳动应收回的成果。

4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核算的四个环节

项目经济核算应重点抓住四个环节。一是项目成本(费用)的预测。在掌握成本核算资料的基础上,对成本因素进行预测,绘出项目需投入的人、财、物的需求曲线,在此基础上绘出项目的量、本、利控制图。二是项目成本(费用)计划。包括项目降低成本计划、管理费用计划、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四部分。各业务部门据此制订各自工作计划,以保证上述计划的落实。三是项目成本(费用)控制。即对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与计划发生的偏差随时进行预防、纠正和调整。实行目标管理,结合本单位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以项目经营承包的方式将成本指标和责任纵横分解,纵到底、横到边。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体现本企业先进施工水平的劳动定额、材料定额、机械台班定额、各种费用定额,可以实行四费包干,使各种费用节约有具体量的概念,以便提成节约奖,鼓励节约,惩罚浪费,要重视项目的现场管理,优化项目的生产要素配置,严格控制不合理的消耗。四是项目成本(费用)核算,要定期核算,通过核算对项目成本进行监控,以保证最终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注意项目竣工后的项目核算,根据项目结算收入与实际投入的人、财、物相比,找出项目盈亏的原因,准确评估该项目的效益。

5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核算任务的落实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核算是一项严肃的经济工作,它涉及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哪一方面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的漏洞。必须建立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以保证核算任务的落实,有效地控制项目的投入。项目经理部是项目经济核算的责任中心,项目组内部各施工队是项目核算的责任单元,建筑企业内部其他业务部门是项目核算的直接责任者。人事劳资、技术、调度、质量、供应、计划等部门必须积累好原始资料,准确提供各个项目消耗的基础数据、资料、科学地核算项目的投入。财务部门核算更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有关费用的摊销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核算制度,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的消耗,使项目的经济核算建立在真实可行的基础之上。项目终结、公正、准确地给项目经营者一个评价,项目经营目标实现与否,盈在何处,亏在哪里,便于以后不断改进。

6 结论

对建筑企业施工项目进行经济核算,有助于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效益,防止出现经济漏洞,使企业不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盛文考,马国义,王秀仁.关于施工项目经济核算问题的探索[J].建筑管理现代化,1996,01.

[2]王生谦.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4.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4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基础,创新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和方法学为基础, 借鉴经济学特别是其分支学科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科学、系统、全面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 来实现对真实经济成就的客观评价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根基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经济活动的增长及其结果是经济学的经典命题, 国民经济核算在创立之初就以正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为目的, 由此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发展, 核算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但显然, 以经济学理论为根基的核算理论的发展必然要滞后于前者。尤其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得到普遍肯定和应用之后, 在新的经济思想尚未得到验证和公认时, 一般不会轻易对制度进行迅速的调整。这样,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相对成熟之后, 其演进的速度反而慢了下来, 并且, 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改进, 特别是较重大的改进也会采取试验性的、局部的方式,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这样的一种演进。因此,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都是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理论背景, 但对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接受和采纳程度不一样, 导致二者理论基础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多地吸纳了经济学理论的较新进展, 体现了相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算理论基础创新。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流量核算上的创新

经济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变化的价值数量。从诞生之初, 国民经济核算就对流量分析非常重视, 并逐渐形成了以GDP为中心的流量核算。正确反映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永恒的主题。对所有国家, 特别是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讲, 经济增长也都是发展的第一要务, 这是毋庸置疑的。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 并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暂时现象, 二战之后, 经济学家构建了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三个要素的国民生产函数, 并有效地证明了增长过程并非必然是不稳定的, 技术会提升生产函数的水平, 从而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实现持续的增长, 导致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技术创新的备受关注;对技术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对承载着较好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关注, 使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新的核心增长要素。60年代之后, 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兴起, 自然资源耗减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提醒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 自然资本或环境资本从此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增长理论的演进过程中, 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并确实促成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创新。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存量核算上的创新

经济存量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不同时代的经济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影响, 在存量核算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始终是一个以物质资本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始终关注物质财富。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凸现, 各国开始不仅关注对经济过程对环境资产的利用, 也关注环境资产本身的消耗和积累情况, 体现了对环境资产作为国家财富组成部分的思想。但是真正把资源环境存量核算作为存量核算的主体, 至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则还是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现来实现的。换句话说,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意识到新的财富观对自身制度基础颠覆性的意义, 并且承认这是制度改进的方向, 但是尚未有足够的能力和把握来完成根本意义上的制度变迁, 目前是在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实现这一制度创新的。

三、环境经济学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创新的理论支撑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论文 篇5

摘要:绿色建筑自推广以来,在国内外建立了许多关于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是这些评价标准却几乎不涉及对绿色建筑经济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是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标准。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中可采纳的部分和有待改进之处,从而提出了一个系统完善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该体系从绿色建筑各参与方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评价,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评价;费用;效益;增量成本

目前,全球正处于资源枯竭和环境严重污染的状态,严峻的形式要求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尤其是资源消耗巨大并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建筑业,而绿色建筑可以很好地弥补目前建筑业给人类带来的困扰。以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理念的绿色建筑,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遇到的环境、生态、能源等问题,是符合21世纪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绿色居住生活方式。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阻碍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其很难推广。开发商觉得绿色建筑就是增加投入成本,咨询设计单位技术力量欠缺,没有具备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1]。所以,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经济评价,对于绿色建筑的开发和推广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6

对于绿色GDP核算指标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目前, 有很多学者已经将绿色GDP核算指标做出了多种界定。

1、GGDP=传统GDP- (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成本+环境降级成本) ;

2、GGDP=传统GDP- (自然资源耗损+环境污染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公害+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环保科技教育投资及其效应) ;

3、GGDP=传统GDP- (当年度环境质量损耗值+自然资源消耗值)

4、GGDP=GDP- (生产过程中资源耗竭价值全部+生产过程环境污染价值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耗竭价值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价值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耗竭价值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价值全部+最终使用资源耗竭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 + (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新创造价值全部) 。

二、绿色GDP指标核算方法

联合国与世界银行为绿色GDP指标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框架与步骤, 并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 (SEEA) , 为当前国际综合经济和环境核算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保证, 绿色GDP核算的关键质保是对自然资源、环境价值的评价, 对于自然资源和黄精核算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人们对资源破坏 (掠夺性开发)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如恢复植被, 复垦土地等) 所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或开支;由于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 导致自然资源衰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负效应 (如社会医疗方面的支出、污染产品的危害) 。

对于环境与资源的评价方式多数学者将其总结分为三个方面:市场价值、直接的非市场价值 (例如对环境及自然资源损耗所愿意负担的补偿费) 、间接的非市场价值 (例如对于环境及自然资源损耗所应付的防治成本) 。但是, 对于环境费用和环境成本的估价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所以SEEA在提出系列估价的原则基础上推荐了四种方法:市场价格, 净价/净租金, 维持费用和或有估价/支付意愿 (CVM) 。其中, 市场价格是目前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主要估价方法。在采用这四种估价方法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运用租金法、边际机会成本法、收益还原法、成本费用法以及其他估价方法, 并对提供实物的资源部分和提供生存服务的环境部分分别进行估价。

三、绿色GDP的实际应用问题

(一) 对绿色GDP的理论分歧很大。

目前, 国际社会已经确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主导地位, 但是仍有部分专家与学者认为虽然绿色GDP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影响考虑在内, 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影响, 不过, 没能反映出经济与社会、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 他们认为, 目前绿色GDP的理论并不是一个真正全面的理论, 它的指标也不够说明社会问题。

(二) 绿色GDP指标体系的核算不够完善。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各个阶层开始逐步将目光转移到了环境资源上来, 而不单单是人们温饱问题, 科技的发达, 社会的进步, 使得人们懂得了只有环境与自然和谐, 才能达到生态平衡, 才能得到安全舒适的生活。目前对于环境资源评估核算的方法众多, 例如边际机会成本评估、影子价格评估、意愿支付法、总经济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净现值核算、还针对森林的消费价值核算、立木价值核算等, 这些方法还没有被全世界公认, 也就没有全世界通行的计算方法, 结果我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评估指标及方法, 这样得出的指标在国际上没有可比性, 更没有说服力。

(三) 研究工作的均衡性相对较差。

由于人们更加注重的感官事物, 因此研究者们比较愿意研究实物问题, 例如, 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核算。这些核算方法比较容易归纳整理, 甚至有一些方法已经是前人留下的经验方法。而研究者们对于空气污染、环境降级和大气资源的核算研究相对比较滞后, 这类研究技术含量较高, 需要研究者们相当高的水平, 并且在研究的过程当中, 对于数据及因素的考虑和收集比较困难。

(四) 绿色GDP指标核算中的技术困难。

绿色GDP的指标核算不同与传统GDP的核算那样简单, 它会涉及到一些社会实际问题以及自然问题, 从数据的收集上来看, 任务量比较大;从计算的结构来看, 准确性不算很高;从生态平衡来看, 不符合自然规律。例如, 我们把森林中每棵树的市场价值评估出来, 并汇总可以用来核算森林的价值, 但是对于毁灭一片森林而带来的附加的影响:依附森林生活的哺乳动物、鸟类和微生物随之灭绝, 以及造成的水土流失, 这些附加的损失, 就没有具体的办法去核算。

另外, 森林的减少造成气候和天气的变化, 而这些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发展造成伤害, 那么如何去核算它所带来的经济负效应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之, 评估绿色GDP的指标需要考虑的因素远远超过人们的生活范围, 研究者们想要拿到准确的指标进行计算是相当困难的。

参考文献

[1]、雷明.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3~5, 196~200

[2]、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批复.环境工作通讯, 1996.225

[3]、张白玲.中国绿色核算体系研究.中国发展, 2005 (3) :4~8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7

一、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意义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不计价值,无偿使用,过度消耗,低水平利用; 片面追求GDP指标,强调经济发展的总量与速度,忽视了森林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过度性采伐,这些破坏自然的做法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面科学核算森林资源价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森林的功能和价值,而且对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一) 科学全面地认识森林的功能和价值

在传统意识中,森林主要是提供木材和相关的产品,而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却往往被忽略。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全面反映森林资源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因此,科学核算森林资源价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森林功能。

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价值评估,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始终以无偿的方式被利用,甚至被肆意破坏。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对森林及其提供的多种服务价值进行货币化体现。因此,科学核算森林资源价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森林价值,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珍爱绿色、保护森林,提高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

( 二) 深化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森林资源与水资源、土地资源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全面核算森林资源价值,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基础。

科学核算森林资源价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实现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重要途径。全面核算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及其价值,有助于完善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市场价格政策,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林区民生、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我国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三) 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确立量化森林多种功能、多重价值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理论及方法,构建反映森林资源资产消长和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核算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有益探索,能够推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可以用资源损耗的具体数据来评价经济发展的质量; 以森林资源的量化指标来推动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促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方式。

( 四) 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通过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科学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政策对森林资源增长、消耗的影响,合理量化森林所提供的多种服务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为探索将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利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沿革

我国的专家学者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就开始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等单位也陆续联合组织开展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项目,开展了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研究,启动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经过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专家学者的探讨、课题组的联合攻关、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实施和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的启动四个方面来分析,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从分散的个体研究,到课题组的集体攻关,而且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逐步深入,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

( 一) 专家学者的探讨

国内一些学者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开始对森林资源核算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理论探讨。

1989 年,孔繁文、何乃蕙等根据森林资源再生产的基本规律,运用市场经济原理,参照新的SNA体系的方法与表式,在我国首次完成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适用性和超前性,研制的方案便于操作。该项研究成果属国内首创。

1991 年, 徐为环在 《林业经济 》 发表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的论文,提出了森林资源核算的概念、性质与分类; 森林资源价值的实质及其决定和计算; 森林资源的货币评价; 森林资源资产理论和森林资源核算的基本方法以及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

1992 年,李金昌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发表 “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初步研究”的论文,认为实施资源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论述了对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初步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方法,并以1988 年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为研究范例,说明了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 提出了对资源核算的基本思路、框架和方法; 制定了资源核算的实施方案,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并通过立法使之规范化。

1993 年孔繁文、何乃蕙在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了 《森林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论著,分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篇探讨森林资源核算的目的及意义、森林资源核算的程序、牡丹江林区森林资源核算研究等问题。

2001 年张颖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一书,研究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有关内容和账户,以及国内外森林资源核算的实证研究。

2004 年岳泽军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森林资产核算问题研究》 一书,探讨了森林资产核算的基本理论、森林资产计价方法,并对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森林资产统计核算和森林资产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研究。

2004 年张颖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 一书,介绍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绿色GDP核算和绿色政策。

2007 年,戴广翠等以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和蛟河市为案例,运用FAO - 2004 提供的方法,对林地和林木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林产品及森林环境服务价值流量以及森林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区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

( 二) 课题组的联合攻关

1. 森林资源资产化改革,揭开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序幕

1993 年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改革工作开始启动,当时林业部确定了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通过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方法,积极组织课题研究攻关,研究总结了育林基金、林业基金、林价制度、林木商品化试点等改革的经验教训,集中对 “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试点”、“森林资产评估技术的研究”、“关于生态型森林资产的研究”、 “关于森林资产抵押问题的研究”、 “森林资产产权管理和产权制度改革”五个课题进行攻关,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框架结构。

2. 早期的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

中国最早在1998 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与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合作,进行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

2001 年7 月,国家林业局组织了由60 多位两院院士、近300 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该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将林业置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实施六大工程、推进五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等重大问题全面展开,提出了 “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 “三生态”总体战略思想和 “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战略方针及相关的战略布局,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林业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揭开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序幕。

3.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的启动

我国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为国家所有,进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也就基本上解决了自然资源核算与宏观经济核算相协调、统一的基本问题,因此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体方案》。根据 《总体方案》的要求和森林资源资产管理的实际,1997 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统计局和林业部制定了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方案》。

为了全面核算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经济生态价值,探讨将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在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决定联合组织开展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2004 年4 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项目启动会,标志着项目研究工作正式开始。这项研究,是继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之后,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又一项重大研究项目,为推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行,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投入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项目,经过五年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60 多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的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立足国内外已有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及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国森林核算方法,在理论方法上取得了较大突破。项目在综合大量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森林核算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可指导全国、省( 区) 、市( 县)等不同核算层次开展森林核算的框架,阐明了核算的基本思路、理论与方法,明确了核算范围、内容和技术规程及组织结构,制定了基本核算表式,规范了核算程序,为今后全面、科学地开展省级和区域森林核算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规范和适用的操作手册。

4.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项目的再启动

2013 年5 月,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联合,启动了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该研究项目已经将触角扩展到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和海洋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领域,这意味着,此项研究特别是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的内容,将较为完整地体现 “绿色GDP”的要义,并成为国家统计局 “中国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研究工作由江泽慧教授领衔,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国际竹藤中心、国家林业局经研中心和中国林业科学院等单位的近百位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参加。该研究项目包括林地林木资源经济价值核算、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森林社会文化价值评估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四个专题,至今已完成了中国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服务两个方面的核算,形成了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报告》( 以下简称 《报告》) 。

项目的再启动,研究的内容更全面,参研人员更广泛,核算数据更准确可靠,核算方法更科学合理,核算过程更严密有序,研究工作不断延续和深化。

一是研究的内容更全面。由原来的 “林地林木资源核算”、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扩展到 “森林文化价值评估”和 “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共四个部分,其中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增加了 “森林生态连清体系构建”一节。

二是参与的人员由原来的个人分别研究,发展到团队协作探讨攻关,参与研究的人员更广泛和权威。2004 年的项目组是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60 多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 2008 年重启项目时,成立了由相关学科两院院士和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专家指导委员会,组建了跨学科、跨部门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成立了5 人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参研人员达到50 人,还有16 人组成的项目统稿,以及22 人的项目秘书处。

三是核算数据更准确可靠。核算基础数据主要基于政府部门正式公布的权威数据和科学规范的监测调查资料。

四是核算方法科学合理。既借鉴了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又继承发展了原有的研究成果,也符合我国森林资源核算实际。

五是核算过程严密有序,是在经过科学测算和反复认证的基础上取得的。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三) 具体实施与试点

1. 森林资源会计核算的实施

在森林资源核算研究中,会计核算走在前列。我国1993 年正式启动了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研究,将其作为森林资源资产化的首要内容加以探讨。从1995 年起,先后在福建、黑龙江、浙江、四川等省开展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的研究试点,重点突破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探讨的问题涉及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林木资产的入账计价方法、林木资产成本核算期、林木资本保全制度、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中实物量和价值量的相互衔接、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主要账务处理等诸多方面。

财政部、林业部在1990 年重新修定颁布的《国营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 中,正式将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纳入到国有场圃的会计核算体系,迈出了森林资源会计核算具体实施的第一步。

2.启动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

(1)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启动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工作,2013 年11 月12 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决定》提出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国家统计局作为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这项任务的牵头单位,通过认真研究和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听取意见,于2014 年4 月下旬制定了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实施规划。2015年11 月8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进一步提出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方案规定试点工作从2015 年11 月开始到2016 年12 月底结束,并提出修订完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的建议。

(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

2015 年4 月26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举办了国内首届 “自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并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借鉴相关领域国际经验和对不同自然资源资产与负债界定的基础上,设计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和报表体系,试编了中国2002 年、2007年、2012 年三年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实物量表和价值量表,取得了可喜成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完成了浙江省湖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并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这是全国第一张比较系统全面的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示范意义,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些省市先后启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贵州省初步完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基础研究、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框架研究三个报告,形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共四个方案。

三、展望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是涉及林业科技、统计、资源、规划、财务等诸多领域的一项公益性、基础性和综合性工作,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工作复杂,任务艰巨。况且科学、客观地评价和反映森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森林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直是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及经济、生态学界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前瞻性课题,国际上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我国森林资源核算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果,初步建立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但目前仅发布了中国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服务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森林文化价值评估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还在研究中,研究的规划内容还没有涉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其他森林资源。在已发布的成果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核算的林地价值有可能低于林地的真实价值。在我国森林资源经营利用实行用途管制的背景下,无论林地租金还是林地市场流转价格,都不能完全反映林地的真实市场价值。而且此次核算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只是在目前技术手段条件下可测量的生态服务,只选择了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等7 类共13 项生态服务指标。应当说,这些指标并不能完全涵盖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所有服务内容,即使是某个单一指标,也不能反映森林生态系统该项服务的全部功能。森林的这些服务功能都真实存在并惠益人类,但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对这些服务进行全面准确核算。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不断改进监测技术手段,逐步充实,从而全面地反映森林所提供的生态服务。而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还远不止这些。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上,报告选择的尚不能完全涵盖森林生态系统的所有服务内容。同时,森林资源核算的相关技术方法,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及其价值量的核算技术方法、生态产品核算的技术方法等尚未形成规范、成熟和普遍认可的方法体系。

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内容面临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问题,也面临着对核算理论方法的改进与完善、相关统计和监测体系的建立运行、与整个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衔接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开展森林生态功能的划分和界定,以及森林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途径的后续研究,为加快推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在阐述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发展沿革,展望了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森林资源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孔繁文,何乃蕙等.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的初步核算[J].林业经济,1990(3).

[2] .徐为环.森林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J].林业经济,1991(5).

[3] .李金昌.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初步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2).

[4] .孔繁文,何乃蕙.森林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5] .张颖.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 .岳泽军.森林资产核算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7] .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项目组.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8

1 主要基本概念

1.1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即绿色GDP) 概念是在1993 年联合国统计署中首次正式提出的。依理论可知,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折旧- 资源环境成本= 国内生产净值- 资源环境成本。由此公式可知, 绿色GDP是与国内生产净值相对应。在本次研究当中, 从实际应用方面而言, 国内生产总值更加会受到人们的普及, 所以选取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总值概念, 并未采用净值的概念。简单而言,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传统国内生产总值扣减掉环境损失与资源消耗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作为一种普遍大众性提法, 其在社会媒体、国内公众与政府部门中接受程度较为容易。

1.2实物量及价值量核算

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当中, 以环境作为主题而言, 主要包含有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两个不同的层次。仍谓实物量核算, 其主要指的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条件下, 在描述环境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与排放量的同时, 选取实物单位进行创建各种层次不同的实物量账户。

在实物量核算的原有基础上, 对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货币价值损失进行估算叫做价值量核算。主要内容包括有:各个地区及各部门的水污染、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与大气污染价值量核算, 另外还有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与城区垃圾污染价值量核算。

1.3污染治理成本法

污染治理成本法指的是从“防护”的角度为出发点, 在成本估价方法基础上计算为防止环境污染所要支出的成本。

在针对于虚拟治理成本的核算中, 治理成本法在其中的思路颇为简单,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即是若污染物全部都可以有效得到治理, 则可避免环境发生退化。简洁、易于理解与较强的实际操作性是污染治理成本法的主要特点。在采取污染治理成本法进行对环境价值的核算中, 又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 它们分别是污染实际治理成本与虚拟治理成本。

1.4污染损失法

在基于受到损害的环境价值评估法称之为污染损失法。该方法利用污染损失调查与有效的技术手段, 计算环境污染所造成各种不同的损害, 例如:对影响农业产品收成与危害人类健康等, 采取定价技术进行有效评估污染经济损失。污染损失法与治理成本法相比较, 其更富于合理性, 从而使污染的危害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1.5环境污染实际治理成本

环境污染实际治理成本主要是指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治理成本, 其治理成本费用包含有:人工费、电费、药剂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

2 治理成本综合分析

2.1污染治理成本投入甚少, 废水治理出现比较大的缺口

我国环境污染实际与虚拟治理总成本在2004 年出现严重不足, 约占到总成本的三成是实际治理成本, 显而易见在国内的环境污染治理中, 其投入的实际治理成本相当少。其中, 环境污染的实际及虚拟治理的成本总体达到3879.7 亿人民币, 其中水污染治理成本达到2153.0亿人民币, 已占到实际与虚拟治理总成本的五成。

环境污染的实际治理成本是1005.3 亿人民币, 其中水污染的实际治理成本是344.4 亿人民币、占总实际治理成本的三成;虚拟治理成本的投入已占到2874.4 亿人民币, 水污染的虚拟治理成本在其中已经达到1808.7 亿人民币, 占总虚拟治理成本的六成, 水污染虚拟治理成本占到废水总治理成本的八成。所以, 水污染治理在环境污染物治理当中的缺口是最大的。

2.2国内城市废水污染治理严重缺少成本投入

从2004 年的相关数据统计得知, 第二产业的污染虚拟治理成本达到将近1800 亿人民币, 高出实际治理成本几乎3 倍, 而废水治理成本在其中的缺口是最大的, 还需1000 亿人民币的投入, 在第二产业总虚拟治理成本中约占到近50% 多;而投入成本相对比较小是大气污染的治理, 在总虚拟治理成本中约占到四成。同国内各个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进行相比, 城市生活废水治理投入成本非常少。现阶段国内城市废水的实际治理成本将近五十亿人民币, 在废气治理中占到近50%。所以, 国内城市居民的生活废水是污染治理投入的主要来源。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9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GDP,绿色GDP,资源,环境

G D 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 r o s 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 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 (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 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 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 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 D P核算与G D P不同, 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 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 D 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 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收入法也称分配法, 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 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是对现行的GDP指标的一种调整, 是扣除经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国内生产总值 (GDP) 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之下, 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20世纪60年代,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 D 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 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 力图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 D P数字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 即“真实GDP”,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 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使其能更加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表达的关系。

国内“绿色GDP”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来看,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 (1951-1981) 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MPS) , 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第二阶段 (1982-1991) ,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SNA) 制度的转型阶段, 两种核算制度 (MPS与SNA) 并存, 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第三阶段 (1992-1995) , 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 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 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因此, 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 并对其进行改革, 构建以“绿色G D P” (GGDP) 为核心, 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 是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第四阶段 (1995年至今)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 环境经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本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近年来, 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 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

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模式建议: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3、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4、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5、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敏雪.环境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2]、宋旭光.关于EDP核算思路的若干补充[J].统计研究, 2003, (1) .

[3]、郭沛源, 方人也1GDP的绿色革命[J]中国发展, 2002, (4) :12~201

[4]、高静川绿色GDP核算方法的探析[J]学术交流, 2003, (12) :79~811

[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统计出社, 2004

[6]、许宪春:“绿色GDP的几点认识”, 《中国统计》, 2004年第7期;

[7]、杨树庄:“该不该计算绿色GDP”, 《中国统计》, 2005年第6期;

[8]、邱东, 杨仲山等:《当代国民经济统计学主流》,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篇10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 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 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 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不可否认, 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 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

(一) 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是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增长和进步程度的。因为从现行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 未体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生态造成污染的代价, 因此, GDP核算法的数据就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在这样的体系中,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免费商品”, 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但不会减少GDP, 治理污染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反而计入GDP, 即污染也成为了GDP的增长点, 造成GDP的虚增。

(二) 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

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 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 是投资的结果, 能够带来收益。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 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 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 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 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 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 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三) 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

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 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 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 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四) 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

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 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 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 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 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 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 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 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 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

(五) 投入产出核算表核算难度大

中国现行的基本生产统计单位是企业, 而不是产业活动单位, 中国采用直接分解法编制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但是采用直接分解法企业的负担太重。而且现在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承担按产品部门分解企业投入成本费用这样繁重的工作成本, 配合程度逐渐下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实际情况, 减轻企业的负担, 需要调整利用直接分解法编制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的方式, 逐步采用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方法, 即先编制供给表和使用表, 然后以这两张表为基础推导出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这样做需要将基本生产统计单位由企业调整为产业活动单位, 但是这需要对所有专业生产统计制度进行调整, 难度较大。

三、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面对上述挑战, 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 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现行的国民核算体系中引入绿色GDP核算概念

针对现行的国民核算中未考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以及未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需要引入绿色GDP核算概念。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它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是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 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 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使绿色GDP核算成为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且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但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核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 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问题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 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 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为此, 需要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核算国民经济体系。分季度GDP核算体系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分季度专业统计制度, 特别是分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分季度价格指数统计制度, 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季度GDP核算。分地区国民核算体系是指国家统计局打算在资料来源比较健全的时候, 改革地区GDP的核算模式, 采取地区GDP下算一级的制度, 即国家统计局直接计算或组织部分省区市统计局统一计算各地区GDP数据, 改变目前省区市统计局计算本地区GDP数据的做法, 减少地区GDP数据人为因素的干扰, 并及时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发布和宣传。

(三) 健全不变价核算方法、健全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口径

不变价核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存在缺口。中国目前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许多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但是, 有些服务其服务对象往往不是居民住户, 因此, 这些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实际上没有对应的价格指数。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用有关价格指数做替代, 这将影响到不变价增加值计算的准确性。二是缺乏服务贸易价格指数。中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贸易价格指数, 服务进出口的不变价计算只能参考货物贸易价格指数和国内外相关的服务价格指数, 这将影响到服务进出口不变价数据的准确性。为了解决不变价计算存在的价格指数缺口问题, 需要研究编制有关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服务贸易价格指数。同时, 解决可比性还需要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 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等。

摘要:首先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在理论与实践上总结现在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问题与缺陷, 最后针对以上部分的缺陷, 提出未来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缺陷,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变革[Z].国家统计局文件 (国统字70号) .

[2]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调查制度[Z].国家统计局文件, 2003.

[3]国家统计局.年度GDP历史数据修订方法[Z].国家统计局文件 (国统字2号) , 2006.

上一篇:新型采暖下一篇:水务企业财务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