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体系(精选12篇)
绿色创新体系 篇1
中国的科技政策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恢复与重建阶段(1978—1985)、竞争与市场阶段(1985—1993)、调整与创新阶段(1993至今)[1]。由此可见,在新时期科技政策的重点已然放在了自主创新上,而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最为普遍的就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这4大模块[2]。而美国的 TechNet 绿色科技任务组(Green Technologies Task Force)认为绿色创新包括产品和技术工程的设计和制造的创新,从而达到产品、商业过程、经济系统的改变,达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3] 。综合以上两概念,我们不难看出,绿色创新理念的内涵就是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环境有益的一切创新的集合。本文试图比较国外几个主要国家关于绿色创新不同的立法实践,然后再参照我国的立法现状,以期对于我国绿色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出合理的建议。
1 绿色创新在发达国家科技政策中的立法实践
1.1 日本——绿色创新理念的先行者
为了实现“在主要国家就自愿消减目标达成协议的前提下,在2020年实现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的目标,日本内阁府制定了新的科技预算分配方针,将推进“兼顾经济与环境的绿色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政策课题,包括3方面内容:(1)促进提高能源效率技术向世界的普及;(2)加速推进太阳能电池等革命性技术;(3)通过发现与整合新的科学和技术,加速防止全球变暖的缓和对策与适应对策两方面研究开发。同时,积极向社会推广相关技术成果,推进绿色创新,实现向新的社会系统转换,创造出新产业,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还要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兼顾经济与环境的低碳社会[4]。
2009年日本内阁《针对日本光明未来的新增长策略》一文指出,日本要通过绿色创新策略变成具有环境和能源影响力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建立超过50万亿元与环境相关的市场和140万人新的环境领域的就业,减少至少13亿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具体的措施为: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扩大电能的使用范围;通过生态房屋和热泵技术使家庭和办公室达到温室气体零排放;加快包括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高效能设备的技术创新;执行一系列关于建立低碳社会的投资计划[5]。
由此可见,日本虽然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创新的概念,并针对本国具体发展情况规定具体的绿色创新内容,但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绿色创新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内容还是偏向于绿色技术的创新。
1.2 英国——绿色创新的积极实践者
在绿色创新方面,英国成立了“创新投资基金”(Innovation Investment Fund),用于投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技术型企业,侧重于投资生命科学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小型新兴企业。该基金将采取“基金对基金”(fund to fund)的投资方式,即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投资给那些具有良好资质的专业技术基金,由他们再投资企业。通过投资重点行业,扶持小型新兴企业,发挥风险投资对创新和研究成果商业化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英国企业及国家的未来竞争力。
英国是世界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2009年又实施了《气候变化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手段单方面为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设下限额的国家。继出台《气候变化法》之后,英国政府能源部门正式发布了名为《英国低碳转型计划》(The 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的国家战略文件,提出到2020年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的具体目标。《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指出,英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把英国建设成为更干净、更绿色、更繁荣的国家。计划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为此,英国将抓住机遇,力争到2020年实现以下几个具体目标:所有的政府部门都需要制定“碳预算”(carbon budgets);试点“节约用能补偿”(pay as you save)计划;推行清洁能源“现金回收计划”(cash-back schemes);选取15个城镇作为绿色创新的试点;创造120万人的绿色就业;将32亿元投入到家庭清洁能源,整体改建700万户民宅,并支持150万户家庭生产自己的清洁能源;全国4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煤等低碳能源,30%的能源需来自新能源;汽车平均碳排放量比现在降低40%,国内10%的交通工具需使用可再生能源[6]。
可以看出,英国的创新政策主要针对投资基金、投资模式的创新,节约用能补偿的创新以及基于国家战略转型的就业模式的创新。
1.3 爱尔兰——绿色创新体系的践行者
爱尔兰政府在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提高企业及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政策。在绿色经济创新方面,具体的措施有:为实现到2020年政府承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的40%的目标,并保证投资者对投资可再生能源收益的回报,爱尔兰政府推出了一项新的可再生能源补偿税,对海洋、潮汐、风力和生物质能发电的并网电价实行税收补偿,从而促使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在2025年前保持在一个固定且较高的水平。
同时,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对政府收入减少的影响,并考虑到国际社会的压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爱尔兰税收委员会拟实行“碳税”(carbon tax),将面向所有销售的“碳基燃料”(carbon-based fuels)征收,按照每种燃料实际排放的CO2的吨数计算。目前提出的方案是按每吨碳排放收取20欧元的税,在2010年可获得4.8亿欧元的税收,到2011年可获得5亿欧元的税收。征收碳税将促使现有造成空气污染的企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促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除了发展新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部门外,提升现有部门中潜在的绿色活力,提高现有部门的竞争优势(如技术、立法、税收制度等)从而能够成为杠杆去服务新的可能存在较少争议的替代部门。绿色财政服务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绿色投资基金和碳交易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正逐渐地发展壮大。将可能存在的发展绿色财政服务部门的集团和品牌合并为绿色投资的载体,而对于资金的管理、碳交易和相关的专业服务都应该在绿色环保的原则之下进行。
在创造绿色就业机会方面,爱尔兰最近一份关于绿色经济的研究报告表明,关于绿色产业的投资计划相较花在其他刺激计划上的每一欧元或每一美元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报告表明,在1998—2007年间,就业率在清洁能源部门增长了9.1%,而爱尔兰平均的就业率仅增长了3.7%[7]。
综上,爱尔兰提出的创新政策具有体系化的趋势,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了绿色经济模式的创新,基于绿色经济的税收制度的创新,投资和交易市场的创新以及绿色就业机会的创新四部分。
由以上日本、英国、爱尔兰的立法实践可以看出,他们的科技政策中基本都涵盖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除此之外,虽有绿色经济创新和绿色就业创新概念的提出,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绿色创新体系。但是客观地说,爱尔兰的立法实践应该对我国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 绿色创新政策体系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关于创新的规定多以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提出,鲜有对于绿色创新体系的提出及说明。我国于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明确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且设立了企业技术进步专章。该法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规定了多项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措施。强调要“调动科技工作人员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一种能够激励自主创新的制度,营造一个能够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使科技工作者能够勇于承担风险的学术氛围,使科技人员能够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承担探索性强、风险高的科技项目。”[5]以上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只是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对于自主创新的含义、创新的体系构建则并没有具体阐释。
另外,笔者在对我国各省市的科技进步条例的梳理过程中也发现,同时涵盖环境和创新的条款为数不多,且多以环境技术创新为主。我国主要的省市科技进步条例中虽然都有创新的内容,但也主要是“鼓励技术创新;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以及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宣示性内容。如以新近几年的立法实践为例,《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2009)中同时提到创新与环境的条款只有第三条、第十条,而《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2008)也仅在第十五条中有关于创新和防止污染的原则性规定。
综上,我国科技政策中的创新基本是技术创新之含义,还没有与环境、能源的概念相整合,更没有关于绿色创新含义的明确提出,绿色创新也没有体系化之趋势。所以可认为,绿色创新还暂时没有纳入我国创新体系当中。
3 关于完善我国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议
绿色创新是在创新理念下的一次新的创新,除了传统创新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外,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实践,笔者认为我国应构建及完善的绿色创新体系应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绿色技术之创新,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大力推广和使用。
绿色经济之创新,包括征收各种资源补偿税、碳排放交易税,大力发展绿色财政服务系统,针对绿色科技的投入推广绿色创新投资基金。
绿色产品之创新,包括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化”③,如绿色原材料、绿色能源、绿色产品。
绿色就业之创新,包括与环境、新能源相关的产业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
具体针对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完善方面,笔者建议:在总则中的第三条加入“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第八条加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绿色创新的评价制度”;在第二章第十七条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活动中加入“从事绿色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的活动”;在第三章第三十六条关于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条款中加入“从事于绿色产品和绿色就业的企业”。
综上所述,不管是创建创新型国家还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都应该将绿色创新的概念明确提出,并作为评价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固定指标,并且将绿色创新体系作为创新体系一个不可或缺的子体系予以构建,而将绿色创新体系纳入正是我国创新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摘要:绿色创新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但其内容一直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主。在我国创建创新型社会的历史条件下,绿色创新体系应纳入我国的创新体系之中。绿色创新体系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绿色技术之创新、绿色经济之创新、绿色产品之创新、绿色就业之创新。
关键词:绿色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经济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绿色就业创新
参考文献
[1]扈春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发展回顾[J].生产力研究,2009(12):6-7
[2]THOMAS BERNAUER.Explaining green innovation[J].The Cen-ter for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6(17):3-5
[3]The TechNet Green Technlolgies Task Force.Green technologies:Aninnovation agenda for America[R].Recommendations of the Tech-Net Green Technologies Task Force,2007
[4]北京市科技协作中心.日本2010年度科技预算分配方针强调“绿色创新”[EB/OL].(2010-01-15)http://www.beijing-stcc.gov.cn/indexWeb.do?action=getInterchangeByID&id=77
[5]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科技进步法修订重在激励自主创新[EB/OL].(2007-08-30)http://www.bjrd.gov.cn/27925/2007/08/30/243@15061.htm
[6]Department of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DECC).The UK LowCarbon Transition Plan[M].UK:Crown Publishing,2009:122
[7]The High-Level Group on Green Enterprise.Developing the GreenEconomy in Ireland[R].Ireland:Department of Enterprise,Tradeand Employment,2009:23
绿色创新体系 篇2
绿色会计理论结构体系初探
绿色会计是适应环境问题计量要求的产物,其本质是对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与控制,它有自已的研究对象和实现目标;绿色会计继承了传统会计学的一些特性,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性。
作 者:柏传军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经贸系,安徽,六安,237012刊 名:皖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年,卷(期):20(1)分类号:F234.1关键词:绿色会计 理论结构
绿色创新体系 篇3
[关键词] 绿色饭店 绿色认证体系
一、绿色饭店与绿色认证体系
中央将节约资源列为国策,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充分说明节约与环保的重要性。节能与环保也是全球饭店业关注的课题,保护环境,创建绿色饭店,是实现饭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饭店是一种新的理念,它要求将环境管理融入到饭店经营管理当中,2006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绿色旅游饭店》标准将绿色饭店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的饭店,其核心内涵就是饭店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永续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对环境实施补偿是一项综合性强、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所以,饭店要建设成绿色饭店,实施环境管理就需要运用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来进行。如何才能成为绿色饭店?企业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绿色认证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旨在帮助组织实现自身设定的环境表现水平,并不断地改进环境行为,不断达到更新更佳的高度,它为饭店创建绿色饭店,实施环境管理提供指南。饭店导入绿色认证体系,不仅可以指导饭店开展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提供绿色服务、倡导绿色消费为内容的绿色饭店创建活动,更是在管理系统上保证绿色饭店活动的维持和提高。饭店是否通过绿色认证是评价饭店是否是绿色饭店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的饭店绿色认证体系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各国、各地区、各行业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制定了相应的行业准则以约束并促进组织的环境行为。针对饭店的创绿活动,饭店可参考和执行的有以下几种绿色认证体系。
1.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而推出的一套综合性的管理型标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包括6个项目: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保标志、环境绩效评估、生命周期分析和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主要应用于企业及其产品的环境质量管理。ISO14000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且涵盖了企业所有的管理层次。其中,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 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一系列相关标准的基础。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创建绿色饭店的有效工具,它适用于任何组织的标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目前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饭店业也不落后,在国外,有许多饭店都通过了ISO14001认证,早在2000年初我国就已经有4家饭店通过了ISO14001的认证,而更多的饭店正在积极导入该标准,按照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环境管理。
2.绿色环球21
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全球最大的旅行旅游行业首脑组织,在九十年代初即开始倡导在旅行旅游行业推行“绿色环球”认证。这一认证体系目前己经得到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旅游组织(WTO)、国际航空联合会(IATA)、亚太旅游联合会(PATA)、国际旅馆饭店联合会(IHRA)等国际权威机构和行业部门的正式承认。 “绿色环球”标志己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旅行旅游行业惟一的环境质量可持续管理的认证标牌。“绿色环球21”环境可持续管理认证体系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制订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政策;(2)相关法规;(3)重点环境与社会管理问题;(4)环境管理制度;(5)宣传“绿色环球21”的宗旨。
“绿色环球21”标准是专门为旅行旅游行业设计的,因此,“绿色环球21”标准不仅涉及到环境质量管理方面,而且还要考虑与旅游环境相关的社会文化层面,“绿色环球21”认证有很强的针对性。2004年7月,深圳圣廷苑酒店就通过了“绿色环球21”国际认证组的评审,成为中国首家通过“绿色环球21”新标准的五星级酒店。
3.《绿色旅游饭店》标准
《绿色旅游饭店》标准是国家旅游局于2006年3月23日正式发布,本标准规定了创建绿色旅游饭店、实施和改进环境管理的要求。绿色旅游饭店标准将绿色旅游饭店分为金叶级和银叶级两个等级,绿色旅游饭店标准的对饭店绿色设计、能源管理、环境保护、物资消耗、绿色产品和服务以及社会环境经济效益都有明确的规定。正式开业一年以上的饭店都可申报绿色旅游饭店,由中国饭店协会组织成立的中国绿色饭店指导委员会评审,取得“绿色旅游饭店”标志的有效期为5年,到期必须重新申请和评定。
三、争取饭店绿色认证,推动绿色饭店的发展
1.政府搭建饭店绿色认证平台
政府、行业协会应通过网络、平面媒体、纸媒体等相关媒介宣传绿色认证体系的标准、程序、内容和绿色认证的意义,提高饭店经营管理人员的绿色认证意识;政府、行业协会还应定期组织饭店经营管理人员参加绿色认证知识的培训;与此同时搞好绿色认证咨询和指导工作,让各饭店认真理解各绿色认证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根据自身饭店的实际情况选择导入一种绿色认证体系,有规模、有步骤的进行饭店绿色认证,积极推进绿色饭店的创建工作。
2.对实施认证的饭店给予财政和税务上的支持
对于一个饭店来讲,进行绿色认证,无论是添购新设备或引入新观念都需要投入资本。目前市场上进行绿色认证的成本包括:饭店内部可能增加的行政成本;可能引入的节能降耗设备所需花费;建立体系初期可能需要聘请咨询公司的咨询费用;绿色认证需支付的认证费用;监督审核的费用等。饭店要进行绿色认证必然会加重成本负担,国家和地方应从长期利益出发,鼓励和支持饭店参与绿色认证,如政府可以给进行绿色认证的饭店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减免税收,尽快形成绿色认证的市场氛围,从而促进饭店认证推广应用,
3.饭店要提高自身可持续经营的能力,积极应对认证的要求
创建绿色饭店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管理要求高,要求饭店有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并注重长期的综合效益,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益。受我国经济发展大背景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饭店还只关注经济效益,缺乏长远的环境效益观和综合效益观,并在设备和设施上也缺乏环保的理念,这将是制约我国饭店进行绿色认证的关键因素。饭店应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从管理、经营、技术、经济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饭店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提高饭店的科技含量和环保设施,逐步增加企业效益的“绿色”含量,积极主动应对绿色认证的要求,尽早通过绿色认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
4.增强客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饭店的发展
目前,很多饭店申请绿色认证的主要动机是从长远利益考虑认证能够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企业的经营费用,饭店动機的单一性影响了全国饭店创绿工作的进度。饭店是服务性场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宾客是饭店的衣食父母,宾客消费的选择影响饭店的生存。当绿色需求成为宾客去饭店的消费潮流,消费者愿意购买饭店绿色产品,享受绿色服务时,这样就会激励饭店为了赢得顾客的青睐,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积极通过绿色认证,创建绿色饭店。因此,社会各宣传媒体、教育机构需要对宾客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客人的环保意识,转变客人的消费观念;同时饭店必须积极引导顾客的绿色消费,如饭店可以在饭店的各个区域立放关于绿色饭店的宣传,使每位来到饭店的客人都意识到创建绿色饭店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而且在餐厅及客房内都摆放了关于绿色食品、绿色消费、节约节能的提示牌随时提醒客人,向客人推荐绿色食品和酒水,给客人以绿色健康服务。只有宾客的环保意识加强了,绿色的消费观念普及了,宾客才会乐意选择绿色饭店。
参考文献:
[1] (LB/T007-2006)《绿色旅游饭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S].2006.3
[2]诸葛仁:二十一世纪绿色旅游标志—“绿色环球21”[J].中国环保产业,2001(10):46
绿色创新体系 篇4
关键词:绿色创新体系,四化同步发展,联系
一、关于“绿色创新体系”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一系列发展理论的运用, 使得人类日益处于欲壑难平和资源不足、资源枯竭的社会性矛盾中。为应对此种矛盾和由此衍化出来的重重危机, 世界范围内的有识之士在不断思索、探索可行之道, 以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提出为标志, 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掀起的绿色运动浪潮为转折, 自此, 绿色理念的探索和绿色实践的开展, 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并日益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 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已然成为绝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
二、“绿色创新体系”与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联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四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随着信息等技术的不断引入和发展, 逐渐充进了新的元素, 但是, 在各种难以预测和掌控的因素的干扰下, 四化建设中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厚此薄彼”“头重脚轻”“彼长此短”等不协调发展的情况, 因此, 四化建设的同步发展日益被提到日程上, 经反复论证, 最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瓜熟蒂落”, 在原来“四化”概念基础上进行了符合时代特点的变化, 成为引导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念。
据百度百科, 四化同步发展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民共识、“绿色经济”“低碳”等提法广为人知、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渐成时代潮流的当下, 四化同步发展或四化同步建设, 必须同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紧密结合, 在各个层面全面融入“绿色创新体系”, 如此才能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一道足以永远起到保护作用的绿色长城。
三、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意义
具体而言, 可从如下方面具体探讨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意义。
1、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整体意义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是构建“四化同步发展”体系的支柱, 是“四化同步发展”理念中的基石。而“四化”建设中的任何一项, 要取得持续发展, 必须与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新型工业化建设离不开“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就是与“信息化”密切结合, 而信息化产业基本属于绿色产业, 且包含很多的创新因素, 此外, “新型工业化”还包括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要求, 这是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信息化建设基本属于绿色产业, 此项意义无须赘述。
城镇化建设与“绿色创新体系”关系更为密切,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在曾经大受认可且如今也小有市场的“先污染后治理”等的错误观念引导下, 出现了不少的以污染企业为龙头的粗放式“扩城运动”, 良田被占之后换来的只是短期效益和长久的污染, 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 城镇化建设还有等产业结构不协调、片面重视工业化“扩城”等问题, 而建设“绿色创新体系”本身包含即限制或避免污染、协调产业结构等因素。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其重要环节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 这就借用了“新型工业化”中的相关因素, 同时引入了“新型工业化”中的建设“绿色创新体系”的成分。
综上, 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的任何一项的持续发展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各项之间的相互融合、互动、 协调中的意义
关于“四化同步发展”中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其实应是个更为广义的问题。比如说, 随着通讯产业向广大农村的渗透,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也出现了深度的融合。应该说, “四化”中的任何一项均与其它各项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因为“四化”中的任何一项要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 必须引入“绿色创新体系”, 所以, 在“四化”各项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 建设“绿色创新体系”也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同时, 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在各项相互融合、互动、协调中的意义, 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被动式参与和局部参与, 在一些地区, 如果政府性支持和社会性协助达到一定程度, “绿色创新体系”会占据重要的地位, 将以主动的态势和整体性的构建全面拉动四化同步建设, 这对于各个产业的融合、互动、协调, 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带动形式。
3、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对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意义
既然建设“绿色创新体系”, 对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自的持续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各个产业融合、互动、协调也有程度不一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能够有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此点, 亦为结论。
参考文献
[1]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2.
[2]丁堃.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绿色创新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5.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篇5
《指导意见》强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通过再贷款、专业化担保机制、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财政贴息、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了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的重要作用,要求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以及相关产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绿色保险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按程序推动制修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支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推动建立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等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
《指导意见》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
《指导意见》要求广泛开展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继续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推动全球形成共同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稳妥地推动绿色证券市场双向开放,提升对外投资绿色水平。
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将按照《指导意见》职责分工,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各项要求,加强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协同,完善与绿色金融相关监管机制,加大绿色金融理念宣传推广,共同推动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 篇6
关键词:绿色金融体系;问题;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92-2
0 引言
我国的经济虽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但是其经济结构存在重大的问题,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并且在“十二五”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应该加快向绿色经济的转型,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也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加快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绿色金融体系概述
绿色金融体系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股票或是债券等金融业务,收集和吸纳社会上闲散资金,利用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将资金投入到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中。这种解释具有广义性,将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政策都纳入绿色金融体系中,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得以快速地发展。相对应的绿色金融体系也存在一种狭义的定义,主要指的是绿色产业中存在的金融形势被称为狭义的绿色金融体系,主要包含的金融形势可见图1。
2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对绿色金融缺乏正确、完整的认知
我国在经济发展之初,只关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绿色、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绿色金融体系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其发展水平还处于由概念到具体的实践的过渡阶段。并且我国的具体的金融机构大多还是只顾眼前的利益,将信贷重点放在传统的工业行业中,对绿色金融缺乏正确的认知。同时也没有将绿色金融作为其长远的发展战略来思考,不仅不利于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忽视了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
2.2 绿色金融市场体系还有待完善
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其市场体系还十分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绿色金融法律保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保障制度还停留在地方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或是指导性文件,并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证,绿色金融的安全性大打折扣。二是,绿色金融实践主体较为单一。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机构实践者主要集中在银行,其他的金融机构很少参与其中,绿色金融市场的活跃度严重不足。三是,融资方式之一。目前间接融资是绿色金融融资的主要形式,缺少直接融资形式。
2.3 发展绿色金融的奖励制度缺失
绿色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而言还是一种信息的投资方式,金融机构本身对其发展就处于观望阶段,如果还没有完善的奖励、扶持制度,其发展的活力严重的不足。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的金融机构依然把投资的重点放在高能耗、高利润的传统行业中。并且绿色金融机构缺少法律保障,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效益,致使绿色金融内在和外在的发展动力严重的不足。
3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措施
3.1 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完善的金融制度是绿色金融得以发展的根本保障,包含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和金融业务制度等内容。金融制度的构建可以借鉴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根据我国的发展实际,做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在构建绿色金融法律体系时还要依据“赤道原则”对绿色金融基本法律和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制度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绿色金融制度的构建还要遵循公正、生态环保以及实效性原则,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并且在制定绿色金融业务实施制度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扶持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参与度,激发绿色金融市场的活力,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以碳交易市场为切入点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按照国际惯例,绿色金融市场是指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一系列碳信用工具交易的市场。在我国,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培育力度不断加强,以碳交易市场为切入点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变得切实可行,具体思路:搭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制定市场标准与相关制度,完善CDM一级市场,培育发展服务于碳交易的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在最人程度上刺激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
3.3 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绿色体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在信贷业务、服务流程以及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都应该大力引进生态环保理念,推行绿色证券、绿色基金业务,逐渐完善我国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金融理念,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和范围,促进其长远发展。
3.4 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理念,培育绿色金融机构
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金融机构的支持,绿色金融机构也是绿色金融理念的主要执行者和实施者。发展绿色金融就是将节能减排、生态化发展贯彻到金融机构的日常工作中,这也是金融结构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并且目前参与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参与主体过于单一,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增强绿色金融市场活力,促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鼓励绿色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有利于消除绿色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扩大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
3.5 完善绿色金融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绿色金融其本质上还是属于金融形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完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及时有效地防范风险,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建立全面的监管体系,应该将绿色金融的参与主体全部纳入监管体系中,协调监管,其中还要结合国际协调监管工作;另一方面是提高监管体系的执行力,提高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监管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强有力保证,能够及时规避金融风险,促进绿色金融的长远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发展绿色经济、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在促进我国产业机构升级、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绿色金融体系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构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因此,构建完善、全面、科学的金融体系迫在眉睫,可以从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督五方面进行构建,使绿色金融体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39):2-25.
[2]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12(6):16-17.
[3]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战略[J].财贸经济,2011(10):38-46.
绿色创新体系 篇7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 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开始意识到注重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近年来, 国际社会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之策。从2008年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G8峰会上提出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长期目标, 到2009年l2月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 世界各国已在环境保护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达成共识。会计工作作为重要的经济事项, 理应更多的体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受托责任的角度来看,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所有企业和个人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即在经济行为中践行绿色理念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受托责任观下, 会计理论体系有必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重构, 在会计工作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中注入绿色理念, 形成一套系统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 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 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绿色会计的要点就在于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 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 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二、实行绿色会计的积极意义
(一) 能够打破传统会计理论对经济事项核算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 会计理论只考虑经济活动相关的问题, 仅针对经济成本进行计算, 却没有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成本纳入核算范围, 导致长期以来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不完整。而绿色会计不仅考虑经济效益, 而是从经济角度和环境角度共同考虑, 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损耗及补偿充分的反映到会计核算中, 这从根本打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经济事项核算单一性, 开始从社会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和反应经济问题。
(二) 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带给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 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 实行绿色会计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要求。借助绿色会计, 能够建立起系统的环境资源量化指标, 将企业环保责任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 从而自觉履行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社会受托责任, 切实践行环境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基于受托责任观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重塑
绿色会计的实质是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 即在生产成本中, 要将废物处置费用计算在内, 避免将这一笔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 以减少公共费用的开支。绿色会计理念的践行, 涉及到会计的各个方面, 首先, 应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要素, 以便进行计量和披露。同时, 为了确保绿色会计的执行效果, 应配合绿色会计核算, 建立起相应的绿色审计制度。
(一) 引入环境资源指标, 重塑会计要素
在受托责任观下, 会计工作应承担其一定的社会责任,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 并将其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进行核算。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之后环境资源可以作为独立的资产要素进行核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绿色资产的确定需具备一定的标准。首先, 被确定为绿色资产的这部分环境资源必须是在未来可以被有效利用的;其次, 这部分资源必须是能够可靠计量的;此外, 环境资源确认还应要具有资源的地域性特征。满足上述三个标准的环境资源就可以被确认为绿色资产。与绿色资产相对应的, 还有绿色负债、绿色成本、绿色收入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确定主要是结合环境指标和相关的环境政策而设立的, 通过建立这些会计指标, 能够有效的对经济所涉及的环境资源问题进行准确的计量。
(二) 突破传统会计确认计量方式
1. 应突破货币计量理论
绿色会计计量单位由于所计量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对其进行计量的时候, 不应仅限于利用货币计量, 因为资源、环境等要素因其稀缺性其价值难以用货币形式表达。在进行绿色会计计量的时候, 应采取以货币计量为主, 以实物指标、劳动指标和文字说明等计量方式为辅的计量方式, 以便准确的对环境资源要素进行核算。
2. 采用多种会计计量方法
在绿色会计理论体系下, 资源的效率和价值应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量, 以便得出更准确的数据。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 采用单一的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准确计量, 因此有必要引入多种估价方法。如可综合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方法进行绿色成本计量。
(三) 扩大会计披露信息的范围
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 在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下很难全面反应环境资源的价值和变化情况。基于这种欠缺, 绿色会计报表应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添与环境资源相关的各类资产、负债、成本等内容, 并在附注中对这些事项予以披露。在绿色会计理论体系下, 有以下几类内容是必须予以披露的。第一, 企业在会计期间内从事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资源数量;第二,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情况;第三, 企业因生产过程中的污染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如对水资源、生物资源的影响等;第四, 企业目前采用的控制污染措施及措施的有效性情况;第五, 企业环境治理目标的设置和完成情况。
(四) 扩展审计内容, 推行绿色审计
绿色审计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对企业所消耗的自然资源计量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第二, 对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等指标的审计, 要确保被审计单位环保资金使用、环保项目收支以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的真实和完整, 并审查相关事项的披露是否完全。绿色会计披露通常应包括对环保信息状况、环境控制绩效分析情况等内容。第三, 对企业执行环境政策法规情况的审查。即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标准执行, 是否违背了环保政策和具体的环保管理规范。
四、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一) 引入价格机制促进绿色会计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优势对市场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因此, 可以在绿色会计实行的过程中适时引入价格机制。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既可以充分发挥价格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又可以调动相关方在经济活动中自觉主动的遵循绿色会计理论。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国家对于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 价格价值的引入应注意时间和空间特性, 做到适度。
(二) 增设绿色财务管理指标
一方面, 应在企业经济活动中, 增设相关的绿色指标, 以便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践行绿色会计理念。具体到实践中, 企业可根据自身所处行业和经营业务特点, 在财务管理流程、评价指标和方法等方面有所侧重。另一方面, 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 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地域特点, 指定有针对性的绿色财务评价指标。
(三) 建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应建立一套系统的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将经济活动带来带来的环境成本损耗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对于环境成本损耗小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反之, 对于环境成本损耗过高的要给予严厉的处罚。通过建立这样的一套奖惩制度, 能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保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自觉降低自身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根据我国国情不断调整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进行发展绿色会计不过短短数年的时间, 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和漏洞。但是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环境上存在诸多差异, 因此在实行绿色会计的过程中, 单纯借鉴甚至照搬国外的绿色会计体系和方法是行不通的。要完善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关键在于创新, 要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 密切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经济和社会情况, 创造出一套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环境, 且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环境保护作用的会计理论系统。对于一些创新性较强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处理措施, 可以有针对性的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试点, 再根据实施效果决定是否加速推行。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绿色会计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J].上海会计, 2007 (06)
[2]郭涛.关于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8 (18)
[3]姜维霞.关于环境会计的若干思考[J].商业经济, 2009 (13)
[4]闫庆芬.对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思考与建议[J].山东煤炭科技, 2010 (01)
绿色创新体系 篇8
建立区域绿色创新体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大背景下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为国际大势所趋。要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然要建立区域绿色创新体系以缓解当前的资源环境压力,对于我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绿色创新绩效普遍较低,其中,传统产业结构刚性是制约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碍之一。因而,提高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必须将绿色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构建基于绿色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其实现模式是建设城乡融合的绿色产业体系,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二、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战略
绿色技术创新战略有若干层次,采用何种层次的战略,一般会依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进行选择,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被动型战略、参与型战略、主动型战略及创新型战略。
1. 被动型战略
被动式战略是指在参与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从绿色环保角度来看,其创新的最终用途是来实现工业“三废”的绿色无公害,实现清洁生产。在这个战略中,在绿色生产技术的前提下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通过废物分类,处理资源再利用和垃圾焚烧等手段,以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流程。一般规模较小采用被动型战略的企业其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如图所1示。
2.参与型战略
参与型战略是指参与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仅通过终端处理技术,更强调工艺设计,使用绿色创新技术。绿色创新技术主要是用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材料,替代,回收,减少废物和过程的变化,减少废物排放的措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工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内容,开发出一种基于企业能有效利用的绿色技术工艺流程,并以某些技术引进为辅,企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绿色技术引进投资策略,运用此策略,公司规模一般高于平均规模。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实施绿色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承担了减少对环境污染的责任。参与型战略企业其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可归纳如图2所示。
3. 主动型战略
主动型战略是指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除了重视绿色技术的最终使用,它也侧重于遵循绿色产品创新战略规律研发绿色产品。确定绿色产品的技术标准有三个:(1)生态,也就是说,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产品的使用,不会造成污染排放,不会产生环境污染;(2)生态化生产,即材料的选择及管理,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资源分配过程中,选择一个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控制系统,不会污染环境;(3)生态化的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对已完成产品生命周期的废弃品,其处理和处置必须符合生产要求,如拆装方便,便于回收或安全处置对废弃品的资源再利用不会产生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采用主动型战略的企业其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如下图3所示。
4. 创新型战略
创新型战略是指企业在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时,除采用末端处理技术、绿色工艺、绿色产品设计外,还需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一种战略,见图4。
三、绿色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若想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参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各个主体能围绕着绿色技术创新目标行动,使绿色技术创新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均衡发展,离不开坚实有力的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包括法律制度体系、财政税收体系、融资体系、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和技术开发服务体系等。
1. 法律制度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有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支撑。绿色技术创新法律制度体系主要包括绿色技术产权法律制度、绿色技术企业法律制度、绿色技术市场法律制度和绿色技术政府法律制度。
(1)产权法律制度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产权法律制度体系,通过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使产权关系制度化,依靠规则,尊重、承认或行使产权,如果违背或侵犯产权规则,就要受到相应的制裁或惩罚。通过明确和固化产权关系,对产权制度进行规范与创新,建立一整套绿色技术产权激励制度、产权管理制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制度以及产权交易制度,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一种最经济、最持久地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使绿色技术创新者与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之间建立最直接的绿色经济关系。
(2)企业法律制度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法律制度,按照知识知识产权为导向,以生态系统优化为基础的本质要求,通过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技术产权保护制度、绿色技术标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系统,把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纳入企业行为规范,使企业关心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市场法律制度
通过构建一个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法律制度,以保障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市场法律制度,包括环境标志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技术知识的普及倡导绿色消费,也包括对绿色产品市场中非绿色技术产品的规范,消费者选择的因素,以及为制造商使用绿色技术观念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开展公平市场竞争,提供绿色技术产权激励的商业模式,以市场为基础的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产生强大的创新动力的市场化制度设计等。
(4)政府法律制度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的政府法律制度,通过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决策和规划系统,绿色科技评价制度,绿色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制度,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制度,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税收法律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的行政执法制度,绿色技术创新的投资体制和相应金融和法律制度,提高绿色技术创新风险防范的水平,稳定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来源,鼓励创新努力的总体规划,为绿色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护创新的发展积极性。
2. 财政税收体系
由于绿色技术创新产出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其私人创新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创新的边际收益,造成私人企业不愿进行更多的创新,从而导致社会创新资源的投入不足。发挥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如为绿色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财政资金支持,运用政府采购支持运用绿色技术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加大运用对运用绿色技术的产品的税收支持,对非绿色技术产品的发展空间加以限制。
3. 融资体系
无形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难以发展,运用贷款融资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形式不能满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目前应大力倡导的融资方式是产权激励创新型企业的绿色风险投资,不获得企业的所有权,但在投资公司的未来的高增值的基础上,以在适当时候??通过出售合资公司持有的股份以获得高资本收益的回报。绿色技术创新及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正好满足了风险资本的需求发展。因此,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创业资本的融合,将有助于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建立绿色创新型国家。因此,政府应鼓励投资和建立风险投资为基础的直接融资制度,以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振.中国绿色创新绩效研究——与东北三省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11,(7):30-34.
[2]华振.我国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法[J].技术经济,2011,(7):30-34.
[3]王轲.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战略选择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9
在进行建筑建设时, 消耗的能源及其庞大。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建筑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必须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这一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国外的其它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已发展成为一种体系, 这种体系被广泛应用。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主要是依靠借鉴其它国家的理论经验, 缺乏自身的实践与经验。对于我国建筑业是否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说, 合理有效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
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建筑建设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 (2) 尽可能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和天然资源, 有效的节能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3) 建筑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到合理布局、室内有适当空间, 采光和通风性能好。 (4)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结合无污染材料以及可回收材料使之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5) 尽量使周边的生态保持平衡, 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使其拥有宜人的水、空气环境。 (6) 建筑的内外保证联通, 可以自动调节室内气温。 (7) 绿色建筑具有功能灵活性的特点, 材料运输成本较少, 大大降低了成本造价。
总而言之, 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 尽可能地利用天然的资源与能源以及无污染的和可以回收的建筑材料, 使得在满足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同时令消耗资源达到最少, 有效贯彻落实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战略。
三、其它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 LEED (美国)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又被称为开发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全名为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是一套在美国比较通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以建筑寿命为考虑出发点对建筑的整个环境性能进行测量评估, 为建筑设计保证经济性能和有效提升建筑环境建立了标准。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世界公认最具有权威性和完善的评估标准, 为世界的建筑设计评估所认可。
LEED对建筑进行评估时主要是考察建筑周边环境的水资源、场地和能源、资源以及材料等。评估体系中各项指标所占的比重和分值如表1所示。
建筑在满足评估条件时。可以依据LEED中对应的条款对其进行打分, 在LEED中有详细地针对打分的条文以及相关案例。
建筑建设先要满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每个评估项的前提, 然后才可以依据相关条文针对每个得分点进行打分。LEED编制了较为详细的相关技术手册, 可以使工作人员更加透彻地理解该体系, 将各个评估项所得的分数累加即为该建筑绿色评估的最终得分结果。若是得分处于26到32分的区间则为一般认证;银质认证的得分区间为33分到38分;金质认证的得分区间为39分到51分;铂金认证的得分区间为52分到69分, LEED绿色评估体系的总分为69分。
2. BREEAM (英国) 建筑评价法
该建筑评价法主要是用于评价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悠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其成为世界认可的评价体系之一。BREEAM简单直接地表达出其评估条款的重要性, 易于理解, 异常透明、简单。BREEAM主要有四个级别的评定:优异、优良、良好以及合格, 由BRE给受评估的建筑发送最终的评定资格。
建筑项目在进行评估时被BREEAM分成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也不一样。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设计建筑、建筑性能以及运营管理。对不同阶段的环境指数和BREEAM等级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建筑的运行、管理以及性能。其评价的项目主要有: (1) 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消耗、渗透; (2) 室内、外环境质量; (3) 空气质量和水污染情况; (4) 建筑场地的生态情况。针对建筑的设计、性能以及管理分别进行评价打分。
四、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与国外的其它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起步较晚。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以及借鉴先进评估的经验,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评价体系。在2001年, 建设部借鉴LEED经验并结合我国相关法规公布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该手册主要用于评估我国的生态住宅。在2003年, 中国建筑科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等借鉴消化了日本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公布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在2006年, 科技部和教育部推行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主要考虑节能、节水、节能、节地、室内环境以及运营管理等6方面。
1. 我过的生态住宅评估体系
我国对生态住宅进行评估时主要是对建筑环境的寿命进行评价, 这样可以更好的起到环保节能、提高居民居住环境的作用。表2为2002年版本的生态住宅的评价体系指标。
2.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我国过为了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发扬绿色奥运的精神, 给世界人民展示绿色生态环境而提出了绿色奥运建筑的评价体系。这是我国国内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对绿色建筑的评分标准进行了详细地标注, 并且开发了一系列相关软件。
(1) 全程监控, 阶段评估。将评估方法将项目分为四个阶段, 依次为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管理。在对这些分开的阶段进行评分时要针对各个阶段的工程特点, 从而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资源合理利用。
(2) Q和L评分法。将评估条例分为两大类:Q和L。Q即建筑质量, 亦包含其提供的服务水平。L即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消耗。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最大化的环境质量而耗费最小化的能源与资源, Q与L结合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有五个L类四个Q类指标, 其中二级指标18个, 一级指标15个。
在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中采用五级的评分体制。最优分数为5分, 最低分数为1分, 一般水平为3分。若采用3分制度, 则达到最低要求时为1分, 不满足者为0分。
(3) 注重延续文化。注重建筑技术、材料、环保节能的技术要求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建筑文化, 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运用于绿色建筑中去。这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我国特有建筑文化和技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五、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健康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 但是相关研究人员一直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在借鉴其它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已取得一定成绩,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会更加完善, 更加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浅析 篇10
出于既保证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条件又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需求, 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世界各国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都离不开资源的有效利用, 生活环境的健康化, 和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三个主要方面。全球主要国家基于对绿色建筑的各自理解, 提出适合本国具体情况的标准, 其中以美国的LEED, 英国的BREEAM, 和日本的CASBEE等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2006年6月1日,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是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第一本国家标准。
1 LEED
LEED的全称为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 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USGBC) 开发并于1998年推出试行版。现行版本的LEED评价体系针对9类建筑对象, 即LEED-NC (新建商业建筑物) , LEED-CI (商业建筑室内) , LEED-CS (建筑主体和外壳) , LEED-EB (现存建筑物) , LEED-HO (住宅建筑) , LEED-ND (社区规划) , LEED-SC (学校项目) , LEED-RE (商场) , LEED-HE (医疗设施) 。对于每一类建筑对象, LEED评价体系主要从包括可持续场地选择 (SS) , 水资源利用 (WE) , 能源利用与大气层保护 (EA) , 材料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MR) , 和室内环境质量 (IEQ) 的5个核心方向展开计量与评估。如果通过LEED评价, 结果包括认证级、金级、铂金级三个等级。
绿色房屋
LEED评价体系被公认为最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具有相对完善的评价内容和相对简洁的操作方式。
2 BREEAM
英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名称为BREEAM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 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1990年, 英国建筑研究所 (BRE) 制定的BREEAM首次以分项评分的方式衡量办公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BREEAM评估体系的主要评估条款 (Criteria) 包含能源使用、资源、污染物排放、场地及室内环境等各个方面。英国建筑研究所授予被评估建筑正式的资格证书 (Certification) 。被评估的建筑满足或达到一定数目的评估条款, 并对应该项目获得的分值, 根据各项分值累加所得到的总分数给予“通过”、“好”、“很好”、“优秀”四个级别的评定结果。
日照分析
日照计算Model
3 CASBEE
CASBEE的全称为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即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比体系, 是日本国内的绿色建筑标准。从建筑环境质量和性能、建筑环境负荷两个角度对各类建筑物进行综合评价, CASBEE的评价结果分为5个不同等级:优秀 (S) , 很好 (A) , 好 (B+) , 略差 (B-) , 差 (C) 。
风环境分析1
风环境分析2
绿建项目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虽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随着中国建筑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 各种能源与环境问题随之产生, 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对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以探索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2005年10月, 国家建设部科技部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我国颁布绿色建筑方面的第一本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六个方向对建筑项目 (分为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两大类) 进行评价: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 和运营管理。针对每一个评价方向,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各类子项标准条款划分为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除控制项全部为通过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外, 建筑项目对于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满足数量对应评价结果中的一、二、三星级认证, 如下表所示。由于被评价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各有不同, 实际评价时可依据具体情况对表中所列要求作相应适当调整。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与启示 篇1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2-0167-02
1 概 述
人们在建筑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据统计,建造各类建筑以及附属设备,会从自然界获得二分之一以上的物质原料,而在这些建筑物的运营过程中大约要消耗全球能量的二分之一,和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电磁污染等占全球环境污染的三分之一左右,建筑过程所产生的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五分之二左右[1]。全球环境变化恶劣使各国都认识到实现建筑物的低能建造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建筑业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国。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到达20亿m2,有四分之三左右的高消耗建筑,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更是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绿色建筑是发展可持续道路的必然选择。
然而绿色建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构架,为了使绿色建筑的市场规范化,各国纷纷确立了不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可以为评价者与建设者同时提供一个清晰的思维方向,在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整个全寿命周期中,管理人员都很清楚地知道哪些项目必须达到绿色标准,哪些项目可以增设节能减排技术,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运用现状
2006年6月1日,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开始实施,标准的建立使绿色建筑评价过程量度化,也成为评价绿色建筑达标和等级的衡量尺度。200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北京召开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会”,明确加快绿色建筑工作的具体内容,并针对绿色建筑出台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把各地区评定等级划分成一二星级。
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是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2],新标准有三大改进:第一、新标准要求更加严厉、使用范围更广,使用对象包括各类的民用住宅,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第二、新标准调整了评分方法,把旧版的一般项改为评分项,使评价分数更合理,涉及的评价项目更具体;第三、由于施工过程是全寿命中产生建筑垃圾最多、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环节,所以新编制了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但由于我国绿色建筑实践经验较少,人们意识不够,绿色建筑评价趋向于设计的指导,在具体的实施中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3]。
2.1 评价指标的权重
Appu Haapio[4]提出评估环境的关键是指标权重的取值,同理,在利用评价模型评价绿色建筑时,权重合理保证了模型结果的精准性以及公平性。对国外建筑绿色评价标准的权重进行分析,室内环境质量的权重在国外的标价标准中占很大的比例[5],他们强调绿色建筑带给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正是绿色建筑给人们最直观的利处。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利益促使了人们愿意使用花高于一般建筑的钱购买绿色建筑,来享受良好的室内空气,适当的室内热舒度等等。相比之下,在国内消费者不愿购买绿色建筑,其原因之一是不能直接快速的享受綠色建筑带来的利益,再加之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意识还不够,造成了绿色建筑发展滞后的现状。
2.2 绿色物业评价标准
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6]把建筑运营节能评价与建筑物节能评价看得同等重要,使得建筑设计与使用,都能在政府监督体制下有效地达到节能目的。目前国内的绿色建筑评价过程,重点在于建筑物是否达标,对绿色建筑的运营过程管理的关注略少。并且国内物业经常与投资商存在脱节的现象,物业往往被动地处理故障,绿色建筑在运用过程中没有达到真正的“绿色”。对此现象,冯伟[7]等人指出其原因在于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到达节能的要求,一些节能的设施设备处于空闲状态,设备的维护也没达到标准,表明绿色建筑没有彰显其优势,达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
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到达500亿m2以上,而大部分的建筑都没有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存在着高消耗,污染环境等问题[8],若拆除这些非绿色建筑,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在全国推行绿色建筑的同时,既有建筑改造也不能忽视。英国,日本,澳大利亚[9]-[12]等发达国家已有了成熟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2015年12月,我国发布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41-2015,从2016年8月开始实施,此标准区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体系,体现既有建筑改造过程的特征,有利于提高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效率,延长既有建筑的使用寿命周期。从国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标准的内容看出即使评价内容相同,各地区仍会因文化、环境、经济不同,评价标准中选择的评价基准,评价方法各不相同,所以,我国既有建筑改造的新标准在投入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探索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这将会成为各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3 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思考:
①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人们意识度还不够高、市场消费滞后等现象,开发商投入绿色建筑的收益远小于期望值,导致开发商不愿开发绿色建筑。故政府目前宜实行供给端激励为主、需求端激励为辅的市场模式,重点研究激励开发商的政策。
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国既要借鉴国外的经典经验,更要结合具体的国情,逐步对评价的权重分配进行调整。由于我国各地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在遵守国家的绿色建筑标准基础上,各地区还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技术水平、市场消费,制定符合区域发展的绿色建筑标准。
③笔者认为可以单独编制绿色建筑物业运营评价标准,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时,加入物业方进行一体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使每方都享受绿色评价带来的企业效益,明确自己的相应责任,能把节能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实现真正的“绿“。其次在运营过程中,物业方记录绿色建筑的能源消耗与节省的情况,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数据储备,使得整个管理链接健康稳定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下,物业企业要把绿色物业与大数据要紧密的结合,协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统一管理。
④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新标准的颁布,有助于我国建筑改造朝更加绿色,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政府应把此标准真正的运用在实际改造工程中,充分发挥其制约,指导的作用。所以,在标准还未投入实施前,可以试着建立一个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用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的申报、测评、验收等工作开展,做到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 George O,Clive B.Impact of ISO 14000 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Singapore [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0,(18).
[2] 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 李杰.绿色建筑评价有了新标准[J].中国勘察设计,2014,(6).
[4] Appu Haapio. A critical review of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ools[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8,(28).
[5] 朱荣鑫,王清勤,李楠.国外典型既有建筑绿色评价標准指标权重对比分析[J].施工技术,2014 ,(10).
[6] 冯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用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4(7).
[7] 王俊,王清勤,程志军.国家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的框架结构和重点技术问题探讨[J].施工技术,2014(10).
[8] UK BREEAM.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method or office building,building research eatablishment [S]. 2000.
[9] 徐子苹,刘少瑜.英国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BREEAM引介[J].新建筑,2002,(1).
[10] 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CASBEE)[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5.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篇12
一、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划分不够细致
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分为针对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商用建筑内部、社区开发、核心与外观等五种不同建筑产品又相互联系的认证标准。这五种建筑产品都考虑到了建筑项目之间的差异和实践状况。
英国的BREEAM体系也是对不同用途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如办公建筑、学校、医疗卫生建筑、工业建筑、零售商店, 等等。
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适用于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类, 其等级内容相同, 评分略有差别。 (表1、表2)
二、我国《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评分标准模糊
相对于国内的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标准来说, 国外的评价标准较为明确:美国LEED体系对建筑物进行评价时主要是从可持续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的能源利用和可更新的能源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创新与设计等六个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考察、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 并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 总得分为110分。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金、银和认证级别, 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认证级为26~32分;银级为33~38分, 金级为39~51分, 铂金级为52分以上。
英国BREEAM评价的内容可以归为十大指标来衡量建筑物的可持续性:管理、健康宜居、能耗、交通、水、建筑材料、废弃物、土地使用和对生态影响、污染、创新。评价方法是根据建筑物在各个方面的运行性能进行打分, 将所得分按权重系数相加得到一个总分, 依据总分多少划分为:不通过、通过、好、较好、很好、卓越等六个级别。
我国的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等3项内容。其中, 控制项所要求的必须全部满足, 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 划分为三个等级, 如表1、表2所示。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的等级就不够细。而且指标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不够清晰, 比如评价住宅建筑关于节地与室外环境中的一般项中:是否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何为充分利用?《标准》中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 而且只有符合与不符合两种选择, 这样评价起来就只能凭评估人员的经验来判断, 有较强的主观性。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评价体系对评价对象打分的方法, 这样既可以拉开建筑之间的差距, 并保证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应该对整个建设过程进行评价
建筑工程是个系统工程, 对建筑的管理应该从立项开始, 到建成投产, 到生产运行, 再到报废淘汰 (即项目完全失去效益) , 贯穿它的整个生命周期, 对于绿色建筑的评标准也应该是贯彻始终的。
现行《标准》要求申请评价方应按标准的有关要求, 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并提交相关文档。而仅仅要求申请方自身对建造过程进行自控是不够的, 申请方可能为了达到标准而在报送文件中造假, 所以还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管才行。建议在项目开发期间首先对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预评分, 待项目交付使用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作为房地产项目绿色与否的最后评估结果。
四、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别
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差距很多, 很多民族还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需要不同技术措施和评价目标与之相匹配, 所以评价工具还要有地域适用性。
五、忽视实际使用效果
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一栋建筑可能绿色得分很高, 但是这只能说它符合了绿色建筑的物品属性, 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对建筑自身系统的考察。比如, 这栋建筑如果长期空置, 那么它所谓的绿色并未对社会造成贡献, 反而占据了资源。由此可见, 应该注重将技术措施和运行效果相结合, 才能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建平.LEED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应用评价与差别[M].建筑节能, 2010.5.38.
[2]林建可.绿色建筑评价方法[M].四川建筑, 第21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