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培育技术体系

2024-10-01

绿色经济培育技术体系(通用7篇)

绿色经济培育技术体系 篇1

摘要:绿色建筑自推广以来,在国内外建立了许多关于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是这些评价标准却几乎不涉及对绿色建筑经济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是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标准。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中可采纳的部分和有待改进之处,从而提出了一个系统完善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该体系从绿色建筑各参与方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评价,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评价;费用;效益;增量成本

目前,全球正处于资源枯竭和环境严重污染的状态,严峻的形式要求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尤其是资源消耗巨大并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建筑业,而绿色建筑可以很好地弥补目前建筑业给人类带来的困扰。以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理念的绿色建筑,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遇到的环境、生态、能源等问题,是符合21世纪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绿色居住生活方式。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阻碍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其很难推广。开发商觉得绿色建筑就是增加投入成本,咨询设计单位技术力量欠缺,没有具备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1]。所以,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经济评价,对于绿色建筑的开发和推广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绿色经济培育技术体系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环境培育

1 河南省郑州市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部在世界环境日公布《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明显改善,但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总体面临的环境形势仍很严峻。就河南省郑州市来讲,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很快,环境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环境问题仍然是十分突出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1.1 能源、资源消耗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炭资源回收率低目前郑州市能源构成主要有煤、电、油、燃气等四部分,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以煤为主的能源效率比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效率低8~10 个百分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各类油品的供应尽管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所占比例仍很小,能源结构亟待改进;高耗能企业比重较大,万元GDP 能耗(吨标准煤)偏高。“十五”末能源消费总量约为2310 万吨标准煤,工业仍是耗能大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为1.386 吨标准煤。另外,郑州矿区年煤炭生产企业大多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在煤炭市场中整体竞争力差,煤炭资源回收率低,小煤矿安全状况差。过多地使用煤炭,较低的煤炭资源回收率,必然会带来效率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后果。

(2)工业用能及资源用量比例偏大

郑州地区各行业用电量居首的是工业,其用电量所占份额达到了70%左右。2000-2004 年年均递增率19.3%,其中重工业年均递增率高于轻工业的年均递增率。工业用电的快速增长是导致近年来用电量激增的主要因素,而其中重工业的用电量在工业用电总量中比例达到89%,可见郑州市的工业仍以高能耗项目为主。自1990 年以来郑州市工业用能始终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与国外能源消费构成相比,工业用能比重明显偏高。另外,目前郑州的工业产出中,有超过50%的经济产出直接依赖于矿产资源,这些产业在郑州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 偏重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利用上的“大进大出”,使郑州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仍然面临比较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

1.2 郑州市工业废水、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不断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州市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为造纸、化工、火力发电、纺织。随着大量废水的排放,河道、水库、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使有限的、可利用的水资源大幅度减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贾鲁河、熊耳河、东风渠、金水河水质多项指标超标,多数断面水质超过V 类水标准。另外,据郑州市2008年环境状况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全市环境统计范围内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26526736万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4534万吨,烟尘排放量为6.744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3.02万吨;全市工业固废产生总量为1077.03万吨,按固废类型统计,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最大的是粉煤灰,其次是尾矿、炉渣、煤矸石;按地区统计,郑州市市区产生量最大;全市环境统计范围内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2142.6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699.53万吨,生活用水排放量29443.0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依次为造纸、煤炭、火力发电、化学、有色金属冶炼、纺织。

2 郑州市循环经济的实施现状

河南省委在七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长城铝业公司、郑州龙泰电力有限公司、郑煤集团等企业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例1 郑州龙泰电力有限公司的实施情况:

(1)为减少煤矸石的污染问题,郑州龙泰安装了两台260T/H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通过锅炉的流化实现了燃料的充分燃烧,目前已经开始为周边环境的改善发挥作用。

(2)以周边矿井涌水为水源,在生产过程中,实行循环使用,一是循环水通过二次循环系统再次利用,利用率达到98%以上;二是洗煤水闭路循环,污水被用做冲洗水,经过沉淀后再次使用;三是收集雨水参与循环使用。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基本可以达到污水零排放。

(3)为了提高灰渣综合利用率,他们专门成立了煤粉灰综合利用公司,投资400万元,建成年产量达5000万块的灰渣制砖生产线,和附近数家制砖厂签订了灰渣供应合同,灰渣得到了100%利用。灰渣综合利用首先减少了企业二次处理灰渣的费用,可节约投入约300万元;其次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效益增长点,每年增加收入100万元左右。

(4)为了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他们同中华环保基金会脱硫工作委员会、河南龙源环保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氨法烟气脱硫工程是目前国家着力推广的脱硫新技术。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人民币,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000多吨。据国家公布的数字每排放1吨二氧化硫会造成约2000元的社会经济损失,据此可以推算该项目每年可挽回600万元的社会经济损失,社会效益不可低估。

例2 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的实施情况:

(1)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用湿磨干烧新工艺生产线取代湿法旋窑生产线,选用成熟可靠、技术领先的国产化设备,利用自身蓖冷机余热作为煤磨烘干热源。这个项目投产后,煤耗降低41%,电耗降低15%,每年可净增效益100万元以上。

(2)对大窑电收尘、锅炉等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修订,进一步优化生产系统和流程控制。供热变换站全部改造完成后,每年节气近50万元,节约费用近9万元;生活区锅炉经综合技术改造后,每年节电80万度。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很好地利用了本企业生产出来的废弃物,实现了物质内部的循环,减少了生产的成本,同时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了经济、环境效益的“双赢”。

总之,郑州市通过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物耗生产过程,加强技术改造,着重抓好采矿、火电、冶金、建材、耐材、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企业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开发关键技术,推广原材料、能源、水等环节的梯级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了原材料、能源、水的利用效率,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率,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郑川市能源、原材料的紧张形势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电力、电解铝、水泥等高能耗企业仍然存在,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不够协调,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郑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

3 发展绿色供应链对实现郑州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面对郑州市的环境现状,借鉴上述成功实施循环经济的案例,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可使企业减少资源和能源使用量、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加强物质的循环、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给企业带来显著的收益。但是这种“内循环”,只能在某个小区域内实现物质的循环流通使用,要在整个区域实现经济增长,必须通过“外循环”,建立整个循环系统的生产供应链,形成企业链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建立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而对于企业之间以实现环境友好为目的的新型合作关系——绿色供应链管理来说,由于整条链的物流过程可以简单表示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从而构成一个闭环物质循环系统,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循环使用,保证了生产制造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要求及宗旨是绿色供应链各结点企业或单位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物资利用率、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手段。

总之,制造业推广清洁生产,采用绿色材料、绿色设计、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处理等活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推动工业系统由污染物排放的模式向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使绿色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以最低的资源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作用,最终实现绿色供应链结点上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既是郑州市的现实选择,也是新兴工业化之路的必然选择。

4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讲,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强调链上各企业不能只为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供应链战略规划中, 既要重视产品销售, 也要重视企业所有物质和能源的最优化交换。它改变了“一次使用”的观念,通过合理的绿色设计,在绿色消费结束后回收终端产品(end-of-life product),进而循环利用这些终端产品,减少污染和二次污染,最终减少原材料的使用。绿色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不仅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而且存在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如下:

5 基于循环经济的郑州市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环境的培育方法

5.1 外部环境的培育

(1)政府应为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实践的运行提供法制规范、监督惩罚措施

郑州市在环保法规方面,尽管制定了一些相关“绿色”的政策,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督,惩罚力度不够,实施效果很不理想。在这一点上,政府可以在借鉴国外环保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符合本地区的环保政策,为处理资源环境问题提供权威依据,例如,提出具体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或发放“排污许可证”、制定企业违约成本(比如对污染企业征以高税,对不达标的企业加以惩罚)。对制定的标准要进行时时监督和强制执行,例如,对生产过程的监制,政府不允许使用某些品种的煤或要求企业使用其他控污设备(如郑州龙泰使用的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来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总之严格控制企业违约成本,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报酬率。

(2)政府激励

政府激励主要包括税收减免、关税、收费和资助、补贴等手段。国外在推行绿色技术、清洁生产时均实行了激励性制度。如澳大利亚为实施绿色技术的企业提供其所需投资的50%的无息贷款,偿还期为10年。所以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补贴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如企业所承担的环境风险,可由政府来投资,或者在确认取得一定成效后,由政府发给补助金,取得成功后采取有力措施在企业全面推广;对于具有明显的能降低环境影响的技术,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来实现对生产系统采用与环境相容的技术激励,比如,针对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不仅要严格贯彻执行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好创新专利,而且要给予创新的企业一定的补贴作为支持奖励。

(3)提供公共信息,规制虚假信息

为了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很多制造商与销售商在宣传其产品时往往强调甚至虚假宣传其产品的绿色度(如绿色产品、纯天然产品等),强调其产品与环境的相容性和对消费者的安全性。这样在消费者与制造商及销售商之间就出现了对产品相关信息拥有量的不对称情况,消费者很难完全区分产品的绿色度、产品的价格等问题。为了规制制造商与销售商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政府就有必要提供公共信息,制定有关的产品标准(比如制定环境标志产品等),在此基础上对市场与消费者进行宣传。另外对市场的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检查,对没有达到标准的产品进行惩罚,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有关的制造商与销售商。这种手段对培育绿色供应链的运营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降低了消费者识别产品绿色度的成本,而且也抵制了那些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产品,从而也规制了制造商与销售商的非绿色制造与非绿色销售的行为。

(4)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并定期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告审批机关,发现有明显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定期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郑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施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将发生重大改变,它对环境及区域社会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从环境影响特征上讲,不仅有显著影响、一次影响,还存在潜在的、累计的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对了解区域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深入研究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及时采取对策缓解不利影响等具有重要作用。

(5)加强基础设施工程,积极推进循环型城市的建设

为了推进循环型城市的建设,郑州市已建成了王新压、五龙口两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分别日处理污水40万吨和10万吨,回用中水5万吨。日处理30万吨污水的马头岗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使用,将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如建成了日处理能力2300吨的垃圾综合处理场,还建成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但是对资源的回收利用程度还不够,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城市垃圾、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系统,建设主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和城市中水回用系统,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6)加强绿色教育,推动公众参与

实践证明,绿色教育与公众参与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近两年来,郑州市各级环保和教育部门通力合作,联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环境教育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的环保意识,调动了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但这种绿色教育活动还有待扩展和加强。另外应加强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导向和舆论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信息,提供绿色消费指南,为公众提供参与监督和消费的信息渠道及反馈机制。

5.2 内部环境的培育

(1)企业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观

企业高层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关系到这种战略性管理的成败。所以,首先企业领导要树立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着眼于长远利益,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引导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并通过学习、培训和激励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环保意识,让“绿色”慢慢变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使本企业的活动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

(2)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生态设计

由于采用绿色材料可以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实施绿色营销可以培养和强化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观念,实现绿色物流可以减少运输废物的产生等,整个过程包括了供应链上所有的成员,所以在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生态设计是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戴尔的供应链运作之所以实现成功,秘诀就在于用绿色的材料,通过绿色的业务模式,最终实现绿色运营。

(3)对各结点企业的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

对各结点企业的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即构建逆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减少废弃产品回收再利用的集散成本,实现制造业对自然资源需求数量的减少,减少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物的数量。为此企业要积极引进开发国内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如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等,与高校、地方科研机构等科研组织形成联盟,积极开展技术的创新工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邓蕾,王旭.循环经济模式下新型集成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34-36.

[2]周立华,李东旭.基于循环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1):6-8.

[3]石美玲.郑州市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15-26.

[4]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70-287.

[5]王能民,孙林岩,王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9-165.

绿色经济培育技术体系 篇3

[关键字]: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 绿色税收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两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

1.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循环经济”发展到现在,主要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2.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这一用语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现存的经济模式,从而解决生态危机和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古典经济学曾视环境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资源。但是到了近代,环境经济学家开始将环境视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并提倡给环境定个“价钱”,让污染者与所有者能协商出一个交易环境的合理价格,这就是绿色经济的起源。古典经济学视土地、劳动及人造资本为三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环境经济学则将土地扩大为环境资本,包括所有自然环境的存量及其再生系统,与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足鼎立,形成一套分析的架构。

3.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即减少资源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利用产品和资源,将废弃物转换为可再生资源,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

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宗旨,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

可见,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及绿色税收体系

1.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

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着力点是源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也即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社会成本包括生产者的私人成本加上受到污染影响的旁观者的外部成本。也即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因此,生产的最有数量,小于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的私人成本,所以均衡数量大于社会最适量,边际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小于生产的社会成本,也就是说需求曲线在社会成本曲线之下,因而是无效率的。所以,只要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低于均衡水平,就会增加社会总福利,使得新的供给曲线和社会供给曲线相一致即可。

2.解决环境负外部性的方法

(1)政府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

第一,庇古税。庇古税的核心是征收环境税或者向污染者收费,使得负外部性内部化。这种方法体现了绿色税收体系的思想,也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重要方法。表现为对污染物或者污染行为等征税,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

第二,政府管制。政府管制是最直接的环境举措,如限制排放数量,设定排放上限等。同时可以配合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通过法律和道德约束来尽量减少污染,让外部性内在化。

(2)私人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法

第一,科斯定理。科斯的思想核心是确定产权,随后私人部门进行产权交易,这样不论污染许可证的所有权在何方,都能克服外部性。具体表现为相关权利的买卖,如《京都议定书》中,排污权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第二,集團化生产经营。即在同一企业内进行两种或以上活动,让外部效应内部化,即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合二为一。集团化的生产是有效率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市场将决定每种货物的帕累托有效产量。

3.政府对解决方案的评价

(1)庇古税比政府直接管制更有效

首先,管制规定的是污染量,这是一种消极的反应。而庇古税规定的是污染权利的价格,这会引起一种积极的反应。环境税将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

其次,庇古税对环境更有效。虽然设置最低排放水平可以保证污染水平不会超过规定的标准,但是如果政府不对最低排放水平做出持续的调整,污染企业就没有运用新技术减少排放量的动力,也不会在乎他们持续排放所造成的外部成本。与之相反,庇古税在理论上可以将污染企业与其创造的污染外部成本直接相关。因此可以刺激企业去减少污染水平,直到减少污染所花费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税负时为止,也就是说,即只要庇古税的边际税负高于减少污染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企业就会选择继续减少污染量。

最后,庇古税与大多数税收不同,不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反而增加了社会福利,使得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

(2)产权不清晰使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无法实现

我国目前产权市场不成熟,相关经济主体无法清晰辨认政策利益导向,因此,目前我国排污权买卖的路子走不通。另外,对企业本身而言,改善和治理环境完全是资金的支出,很少有收益流,所以企业本身缺乏改善和治理环境的动机,因此不能消除企业已经造成的污染存量。既使在许可证交易存在的情况下,也只是对污染的排放量予以限制而已,不能减少存量。

4.绿色税收体系的提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掀起了“绿色税收”改革的热潮。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绿色税收体系”是指在税收体系中,与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利用有关的各个税种、税制、税收管理的总称。相应的税种有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等;相应的税制有为实现特定环境目的而筹集资金的税收措施(如补偿)、政府影响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税收手段。由于“庇古税”本身的优越性,也就自然成为绿色税收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绿色税收将政府与企业融入一个政策与战略博弈的框架内。在这种体系下,政府层面可以实现减少污染和增加税收的双赢目标,企业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达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所期望的效果。

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政策导向集中在两条线:第一,利用税收(主要是资源税)作为杠杆抑制污染企业;第二,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低能耗、无污染、高就业的替代企业或产业发展。

我国的资源税开征于1984年,开征的初衷是为了调节贫富矿之间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1984年9月28日,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从1984年10月1日起,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先行开征资源税,以实际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其适应税率=根据销售利润率×速算累进率-速算扣除率,根据累进计算原则计算得出,即资源税采用“从价征收”的方法,而且对金属矿产品和其他非金属矿产品暂缓征收。从199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发布的《资源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指出,资源税开始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再乘以单位税额得出。对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开始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新资源税制,这就把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不管企业是否赢利都普遍征收。

资源税改革方案其实已在2008年年末提交国务院,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项改革不得不停滞下来。而随着近几个月来经济的转暖,中央政府开始频频发布推进资源税改革的信息。在财政部6月17日召开的2009年“两会”资源税改革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将资源税改革类建议提案确定为今年重点办理建议提案”。

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改进建议

1.资源税改革建议

首先,可以适当扩大征收范围,尽快将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将对土地资源课征的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收益金等并入到资源税中。

其次,完善计税依据,分别根据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储量、开发利用情况等特点,以节约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目标,将相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采用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相结合的征收办法。

再次,调高现行资源税的税率。从税负水平来说,我国的资源税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以石油为例,我国的从价税率不到1%,而英国石油开采税率为石油价格的12.5%,俄罗斯为16.5%,美国的内陆石油矿区使用费费率为12.5%、海外石油为16.7%。因此,应充分考虑到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外部成本,结合资源本身的市场价值,对于不同的资源品种确定不同的税率。重构税率标准,应本着“不可再生资源高于可再生资源,稀有程度大的资源高于普通资源,经济效用大的资源高于经济效用小的资源,对环境危害大的资源高于危害程度轻的资源,再培育周期长的资源高于再培育周期短的资源的原则。”

2.建议开征环境税

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收费制度。这种污染收费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收费法律效力不高,收费标准过低,收入不稳定,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易造成乱收费,收费的执行成本与监督成本较高,执法的随意性大等。在学术界,我国环境税征收问题已经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各界学者已经提出了成熟的环境税收政策,中央政府正在伺机开征环境税。在已有的文献中,已经大量阐述了环境税对外部成本的弥补作用。如庇古(1920)、科斯(1960)、德威斯(1983)、鲍莫尔和奥茨(1988)、哈恩(1960)、皮尔斯和特纳(1990)。他们都认为,只要能大体测定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环境税就能体现“谁污染,谁买单”这一准则的实施。

3.加大其他税种税收优惠力度

首先,为了促进环保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对环保科研成果的“中试产品”免征增值稅和所得税;对正式投产的新的“清洁产品”和“绿色产品”给予比一般新产品更多的税收优待。

其次,企业所得税的产业优惠政策偏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对企业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和设备购买等,应与以前相比予以更多的税收优惠,一定程度上体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向。所得税优惠的形式,不仅有直接的税额减免,还包括了税率优惠、减计收入和税额抵免等形式。但是所得税的优惠,仍以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创投企业、非居民企业和民族自治地区优惠为主,而产业优惠政策偏少,存在着产业导向功能不明确,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这方面还可以加大力度。

作者简介:吴旭东,男,1954年2月出生,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理论。

李静怡,女,1983年7月出生,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税收理论。

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初探 篇4

考号:110508166638姓名:慈云鹏

论文摘要:分析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支撑技术体系,提出建立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的对策方法。通过对国民经济动员特点的分析,阐述当代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要求,据此确立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的总体构成,以及建立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的对策。结果与结论 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是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体,是涵盖系统仿真等现代管理决策方法的综合技术体系。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 信息技术 作业仿真

一、当前国民经济动员的特点

(一)国民经济动员内涵的拓展

最初,人们认为国民经济动员只是为战争服务的。我国的一些权威认为国民经济动员的服务对象是战争需要。这是因为原来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是战争,随着冷战结束和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目前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已经不仅仅是战争,比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因此,战争动员的范畴拓展为国防动员,而国民经济动员是国防动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动员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战争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国民经济应变力,将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二)国民经济动员面临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按照既定的分工,忠实地执行国家的计划,国家很容易对国民经济做出调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国家对

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有所规划,但动员任务的实施受不同利益主体的局部利益的影响,国家在总体运作上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这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国民经济动员是平时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完整的国民经济动员过程包括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国民经济动员的平战转换能力取决于和平时期经济动员的准备程度。这样,国民经济动员就要在平时的经济建设中常抓不懈。

(四)快速动员是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形式

国防动员是从战争动员拓展而来的概念。尽管其内容和外延都有所扩展,但战争需要仍然在国防动员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的军事对抗形式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家间及经济体系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成为不可忽视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其他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才能表现出来。而在当代,一项较大的经济变动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同时,威胁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如自然灾害也因经济体系的高度发达而表现出波及广、影响大的特征。所以,快速动员已成为当代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形式。

二、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的构成搞好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需要有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对技术和技术体系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论述。本文中所讨论的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是指为平时的国民经济动员做准备和为战时的国民经济动员实施提供保障和支持的技术手段与相应的设施所构成的系统。

(一)国民经济动员需求预测技术

国民经济动员需求预测是在国防预警基础上展开的。因此,这种分析和预测包括对国家安全环境发展态势的预测和对国民经济体系本身发展趋势的预测。按照现代安全观和国防观的要求,保障国家安全应该包括在军事上、经济上、社会

上,以及对抗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工作,并且各方面的需求内容、时限和强度都不相同。同时,还涉及到对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分析,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为了提高预测的可操作性和准确程度,必须尽量达到定量化。这就涉及到对各种因素的周密细致分析,以及对这些因素的各种可能性的预测。这样一种要求极高的预测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预测手段,并且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完成。

(二)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技术

无论是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制定国民经济动员预案,还是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活动,都是一个规划、对策、决策的问题。这需要在国民经济动员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根据需求的性质,制订合理对策,才能进行科学的决策。

对复杂系统的规划和决策,必须利用非线性科学、系统动态学、灰色系统理论等现代化系统科学所提供的决策技术手段,在收集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和仿真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这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在现代系统科学所提供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设计适合于国民经济动员决策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以便建立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

(三)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分析技术

国民经济动员是在平时经济和战时经济之间进行转换,而所有的转换,都是从基态到目标态的一个变化过程。这就需要了解基态的各种参数,深入把握基态的各种因素的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在转换过程中可能采用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由于国民经济动员的服务对象比较广泛,涉及的经济活动比较多,变化规律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所提供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处理技术

国民经济动员预案和国民经济动员的实施方案都要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并且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国民经济动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和时效性。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首要的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应该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组建国家级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

(五)国民经济动员作业仿真技术

国民经济动员是对平时国民经济体系的调整。若在平时进行,将严重干扰国民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而平时所制定的预测能否符合战时的需要,在实施之前只能凭借经验进行判断。为了检验预案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应进行国民经济动员演练,但是,这样做也会付出很高的代价,为此,必须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模拟演练手段。

系统仿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模拟国民经济动员实施的过程,从而对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检验。也可以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兵工技术动员中心加以检验,判断其在动员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搞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系统仿真、预测与决策技术。

三、建立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的对策

现代技术本身的发展为其服务于国民经济动员提供了可能。但是,建立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必须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将这项工作推向深入。

(一)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的建立

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是实施国民经济动员的重要保障,没有相应的技术体系的支撑,实施有效的国民经济动员是不可能的。为此,应该将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的建立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予以充分的重视。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各省市、各大军区、各大战区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部门,应该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且在经费等方面予以足够的支持。

(二)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的基础工作

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技术体系,这就要求充分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找出国民经济动员的规律性,以为相应的决策提供参考。在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动员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建

立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更好地开展系统仿真和作业仿真工作。

(三)以国民经济动员仿真原型为突破口

为了建立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应该选取国民经济动员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局部,运用系统仿真的方法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仿真原型,以便探求规律,改进仿真方法,为建立综合的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原型法的主要思路是由小及大,由部分到整体,通过反复的实验模索规律。由于国民经济动员系统涉及的因素诸多,其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多次的反复摸索才能掌握。最终需要局部进行实验,积累经验再推广。

(四)循序渐进地建立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

国民经济动员信息技术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该体系是立足于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而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又依赖于相关数据库的支持。收集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必须使用国民经济动员指标体系,进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与能力调查。因此,要建立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首先应建立指标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再组建全国的国民经济动员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国民经济动员作业仿真,最终建立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使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在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步入高效、快速发展的轨道。

上面所述只是建立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的逻辑次序。在实际工作中,以上各个环节是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的。如同其他一切科学研究工作一样,在国民经济动员技术体系的研究中也不存在单向的直线链条,而是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1989年版

2、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军事经济学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4、朱庆林,肖廷杰,李万超等主编《国民经济动员概论》。1997年版 工作单位:江苏省军区后勤部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关1号

绿色经济培育技术体系 篇5

一、调研目的一是了解各地茶农和企业的茶叶技术推广、技术采用和技术需求现状;二是跟踪国内茶叶生产成本变化情况;三是了解2012年各产地茶产业整体发展状况。

二、调研区域、调研对象及进度安排

调研区域要求是体系试验站所覆盖的全部产区,试验站辐射的示范县全部都要列入调研区域。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茶农、茶农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主管部门,若本试验站区域内的某些调研对象数量不足,则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数量。为了保持调研数据的连续性、科学性与可比性,降低调研工作量,本次调研中的茶农、茶农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三类调研对象只要求调研已建立的固定观测点。各试验站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调研进度,但是必须在10月15日之前返回各类调研对象的固定观测点名称、通讯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信息,并于11月20号之前返回问卷。每类调研对象的调研数量见表1。

表1调查对象及数量要求

固定观测点

数量要求

具体说明

主产区茶叶主管部门

至少7个

省市级主管部门问卷各1份,每个示范区县主管部门问卷各1份。茶农

2012年调研方案

每个示范县30份(其中每个示范县选择一个代表村,在该代表村内选择以茶叶种植为主的茶农30户(不同规模农户各10个),即每个区县的30份是在去年固定观测点调查)。

茶农专业合作社

均为去年调研的合作社。

茶叶企业(含龙头企业)

均为去年调研的茶企(龙头企业)。

茶叶批发(交易)市场

三、调研数据保密及问卷返回

按照农业部相关文件精神和领导指示,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取得的数据所有权及使用权归体系所有,各个试验站调研完成后的问卷须尽快返回经济研究室,未经研究室同意不得向体系外复制、传播和使用数据。

关于2012茶产业调研的一点补充:

茶农、茶叶合作社、茶企须调查去年已经上报调查过的固定点,没特殊情况请不要变动(如确需改动,须提前通知试验站),以后都将调查固定观测点。请个示范区县在10月20日之前返回各类调研对象的固定观测点名称、通讯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信息,方便体系统一编号。下面为2011年个示范区县已经上报调查的固定点,请各示范区县调查本区域范围内观测点。

合作社:日照市岚山区后崖下茶业专业合作社、日照市岚山区栗香茶叶专业合作社、日照市岚山区春常青茶叶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日照市岚山区浏园茶业专业合作社、日照市岚山区凝锦香茶叶专业合作社、日照市御园春茶叶机械化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日照润芽茶叶合作社、日照御品茶叶专业合作社、日照市驻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中马坡茶叶专业合作社、扬帆茶叶专业合作社、沂峰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兴业茶业合作社、五莲县叩官镇从来茶叶专业合作社、_碧雪春 茶叶合作社、胶南市海青海北春专业合作社、胶南市炳运专业合作社

茶企:日照御青茶业有限公司、日照市东港区瑜山茶场、日照茗家春茶叶有限公司、日照北叶青茶业有限公司、日照市百满茶业有限公司、山东日照碧波茶业有限公司、日照市御园春茶业有限公司、日照冠清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盛世共青茶业有限公司、日照市景阳青茶园、山东省日照市东山云青茶厂、日照浏园有限公司、山东浮来青茶业有限公司、莒县莒州茶厂、莒县卧龙青茶业有限公司、莒县莒龙青茶厂、五莲县富园春茶厂、日照市凤玉茶业有限公司、胶南市河西茶厂、青岛泽宇生态茶业有限公司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计算机科组:陈鸣莉

2006.10

一、背景简介

为了全面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于1999年8月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启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简称《规划》)。计算机专业科组成立了计算机建设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任务,全科组承担了我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研究项目,这次专业调整与改革的教研活动。

项目工作历时十二个月,分三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主要进行项目背景研究、项目任务分析、子项目分解、人员职责划分、项目进度安排等工作;第二阶段为小组研究阶段,以子项目为目标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调查、政策分析、企业咨询、会议研讨、撰写论文等;第三阶段为项目总结工作,提交研究成果。

二、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提高教学水平为原则,强调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

调研中认真汲取和采用了多年来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与经验;学习和借鉴了兄弟学校成果和实践经验;广泛听取了包括教育界、企业界等各方面意见。

三、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我校在1995年由原来的英文电脑专业调整为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96年是我校的主要建设专业之一。1999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我校最为典型、涵盖面最广的一个专业,也是最为普遍的专业之一,因而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

(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了“市场导向”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计算机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是体现职业学校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整体来看,我校已经逐步树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大家早已熟悉的摩尔定律(CPU芯片中的晶体管数目每18个月增长一倍)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我校教学必须跟随技术发展步伐,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整体来看,尽管各地的发展情况不平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近几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业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包括“以生为位”、“项目教学”、“中职技能本位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等在内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形成一定影响;专业教师积极探索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利用包括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内的技术支持方式,改革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经常面临“目标多元化”问题

随着改革中的“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问题;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市场化与社会公正”问题;国营企业经营中的“利润与就业”问题,等等,尤其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今天,对学生的培养更具有多样化。

2.专业过于狭窄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即专业教育目标的指向过于狭窄。它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在专业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的关系上,容易导致简单对应的“实用化”处理;二是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容易导致浓厚的“学科化”倾向。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了市场、技术、管理及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必须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专业取向进行改造与重组。

(3)人才规格定位问题

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人才规格与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之间缺乏密切联系,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缺乏职业性特征,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和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规格研究

绿色经济培育技术体系 篇6

经营体系

2013年2月22日

近年来,我县把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抓手,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底,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1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产值达到2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9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45万户、生产基地12.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达到6.84亿元;规模种养大户917户,其中种植业424户,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养殖大户493户,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1%。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带动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39元。

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从技能培训上入手,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的发展思路,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为载体,以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为重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近年来,全县培训新型农民超过1.3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余户,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0多名。设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与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户从事农业创业,市级以上农民创业带头人达118人。

二是从土地流转上入手,保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与基础,我县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在21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文本,健全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耕地、茶园、山场等资源要素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目前全县共流转耕地2.5万亩,茶园2万亩、山场10万亩。

三是从优化服务上入手,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我县每年摸排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示范社创建联系帮扶制度,帮助解决在销售渠道、人员培训、内部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到8家,其中省级4家,全国示范社1家;结

合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完善了农技服务责任制度,为农业科技示范户“一对一”配备农技服务人员;建立银企对接工作机制,积极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解决“贷款难”问题,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试点,2012年全县林权抵押贷款达到6041万元,抵押面积3.74万亩。

四是从政策扶持上入手,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我县从资金投入、项目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先后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奖励办法》、《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奖补资金超过300万元;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建设;在基础设施、登记税收等环节给予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政策扶持,有效形成了各部门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下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主要措施

(一)培育“三大主体”,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一是以提素质、强技能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结合我县实际,围绕“四茶二花一叶”特色产业,强化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快土地流转,着力培育一批专业种养大户;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或者以林权出资

成立合作农场;积极探索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2013年重点在茶叶、养殖、粮油、蔬菜等产业,选择条件较好的专业大户,扶持建立一批家庭农场;二是以建制度,促规范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开展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以产业链、产品、品牌为纽带,选择1-2个主导产业开展示范联合社的建设,力争2013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0家以上;三是以强实力、增带动为重点,着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产业和品牌优势,大力引进资金和现代管理技术,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强强联合,借力发展。围绕我县的“三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茶叶茶干产业集聚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规模基地为基础,选择1-2个产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

(二)完善“三大机制”,增强经营主体发展动力。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积极推广委托流转、股份合作流转等方式,重点探索推进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林权有序流转,力争全年土地、茶园、山场流转面积1

万亩以上。二是完善服务指导机制。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市场营销”等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支持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建立长期协作服务关系;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参加省、市、县各类展会,做好“农超对接”工作,鼓励与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在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开设农产品专卖店。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融合发展。加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推广应用规范的合同文本,提高合同履约率。

(三)强化“三大保障”,改善经营主体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在技改投入、产品认证、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方面奖补力度;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强化基础保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规模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田林网、水利设施、良种良法的集成配套;加大农机具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专

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合理安排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专项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简化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办理流程。积极探索扩大对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降低经营主体生产风险。

绿色经济培育技术体系 篇7

一、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家将出台循环经济专项规划, 通过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 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二、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为贯彻“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 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机制, 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循环经济与转型升级的发展。

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模式,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经以国家和亚行执董会批准省政府转贷市县支持产业发展的国家重大项目, 总投资15.6亿元, 实施范围涉及我省5市26县, 受益人口达184万。项目以推进产业升级、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目标, 以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区域规模连片规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指导;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实施主体, 建设良种养殖、特色高效优势农业、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 规模连片开发建设优势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 支持农户与市场联结 (农企加工、就地加工、产品质量改善) 为内容:一是实施健康养殖、饲草过腹、粪便循环利用、建设良种养殖产业基地, 投资39432.79万元, 出栏猪13.7万头、牛3.7万头、羊6.9万只、鸡595.8万只, 产蛋2293.2万公斤, 年实现产值38816万元。二是建设特色高效干鲜果经林产业基地, 投资27943.98万元,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96043亩, 盛果期预期年产出干鲜果10572.6万公斤, 花椒芽菜490.1万公斤、中药材74.6万公斤, 实现产值120511万元。三是建设温室、拱棚、旱作农业等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基地, 温室拱棚6000余栋、旱作农业2835亩, 产出蔬菜2594.8万公斤, 年实现产值19701万元。四是构建农户与市场联结体系、实施基地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建立企业十农户十基地的企农共建基地机制, 扩建农企加工能力和就地加工能力, 年实现加工能力3300吨;通过产地产品质量认证建设有机核桃基地、有机谷子基地, 无公害肉猪基地、花椒芽菜基地、蔬菜基地、莲藕菜基地, 改善基地产品质量。有效发展优势产业,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010-2012年三年累计总投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94190万元, 占项目总投资的60.19%, 实现总产值179028万元, 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同时, 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功能的社会效应:养殖产业、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干鲜果产业等产业基地建设已列入我省转型发展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和各地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组成部分;带动了项目区畜牧养殖业、现代设施农业、特色优势农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劳动就业30326户、就业75815人, 技术培训指导基层和农户7万户、培训13万人,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户实施能力, 进一步提高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观念, 进一步推广项目管理先进理念。项目建设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应, 被誉为“产业项目、富民项目、示范项目、窗口项目”, 《山西经济日报》誉为惠及三农的“农业产业化样板”、“为百万农民打开增收之门”的示范项目。

三、积极探索农业循环型生产方式, 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生态效应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 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我省以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实施载体, 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 坚持转型发展、按照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理念, 积极推广新型生态养殖模式, 推广酿酒—养殖—青贮、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沼气或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循环利用技术模式, 推广核桃经济林“礼品”新品种新技术, 推广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 推广温室、大田排灌、滴灌、暗灌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基地产地产品认证等循环型生产方式。通过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 养殖粪便实现了无害化、循环利用、零排放、年产有机肥还田26.56万吨, 改善了环境和土壤改良, 促进了酿酒企业、养殖业发展;核桃经济林新品种技术推广, 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挂果, 增加植被覆盖105035亩、提高植被复盖率0.27%, 提高了固土防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能力;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 避灾减灾作用明显;节水技术推广, 改善水资源利用;基地产品认证推广, 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发展环境友好发挥积极效应, 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整合优势资源, 推广产业循环发展模式, 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路径

以项目建设为平台, 结合各地实际, 推广种植项目集中连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片区开发和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农户入园标准化生产经营、企业或合作组织提供产后服务的模式”;推广企业或合作组织牵头、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饲养管理的“示范小区健康养殖模式”和“联户小规模集中建设健康养殖模式”等。既发挥了政府部门资金整合、完善配套设施的优势, 又调动了农户为实施主体、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政府部门、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 促进了项目建设规模开发, 推动了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发展, 减轻了农户前期投入压力, 推进项目实施进度。

五、建立和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办法、制度,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一是强化管理机制。建立了重大事项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制的项目领导组协调决定的决策机制和领导组成员部门负责项目资金配套和技术支持服务机制, 财政部门负责贷款和配套资金管理、全程参与管理, 项目办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制度等。二是建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按照外资项目管理要求, 制定了工程、财务、验收、报账、采购、培训、监测等方面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完善和印发了《工程实施和财务管理》、《加快提款报账和资金支付进度》的意见, 严格项目报账支付制度、项目进度实施计划安排。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我们坚持从工程规划选址、项目户确认、施工监管、完工验收, 工程财务计划安排、提款报账、资金支付等环节, 多措并举, 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项目技术支撑和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 强化了各级项目办、项目市县的职责, 从各环节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四是严格工程质量验收、评价制度。为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大力推行“专业化设计、标准化施工、多元化管理、全程化监督”措施;建立行业专家工程验收评价制度;农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县全面验收负全责和《完工总结报告》、省市抽查验收评价制度;各级实施项目工程检查、观摩、典型交流制度, 提高项目质量。五是开展审计监督。积极配合亚行委托的审计部门完成各年度审计检查、跟踪问效, 保障了项目建设管理符合有关要求、贷款转贷和资金使用安全。

六、强化能力建设,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是以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广泛推广应用作物多样化、多种作物轮作、养分管理、水土保持、环保境保护、生产实用技术、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技术措施, 推进项目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先进理念。二是以支持农户能力建设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为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结合项目建设要求, 组织编著8部相关技术指导丛书和资料、印发给7万多农户 (企协) , 开展现代农业信息、农业实用技术、环保境保护、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培训;开展农户实施能力培训, 指导服务基层、培训13.2万人/次;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 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实施项目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 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日本发展

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 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将健全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和执行监督机制, 作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对稻田转作、油菜栽培实行补贴。美国实行“绿色补贴”, 政府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 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 检验土壤、水、空气, 根据环保质量, 决定是否补贴及补贴额度、减免农业所得税。西欧等国对过剩施用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

2.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必须从制度

创新入手, 实施系列配套的有效政策, 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

3.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制定整体发展

规划, 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 创造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 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4. 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

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 遵循“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综合治理中低产地区、强化高产地区生态功能, 实现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 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 建立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政

策和奖惩机制, 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机制调节, 激励和惩罚或影响循环经济发展, 通过制订清洁生产计划、提供生产技术, 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引导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生态管理;建立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补偿的绿色经济核算和惩罚制度, 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上一篇:医药企业授权委托书下一篇:1金川区特色农产品合作社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