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

2024-06-12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精选12篇)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 篇1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1 来源及含义

1.1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用社会生产投入自然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1.3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2 相同的理念和支撑点

2.1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2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3.2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的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37页) 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S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报, 2003 (6) .

[2]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3]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4]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 2004.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 篇2

国土资源网(2010年3月19日 12:23)

本网讯(马俊峰)低碳经济是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绿色经济是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主张减少资源消耗的经济,都是主张资源节约的经济;两者都是主张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都是主张保护环境的经济;两者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两者都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都是讲和谐发展的经济。

不同之处,一是提出的背景不同,低碳经济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提出的经济;绿色经济是人类为了应对资源危机,减少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提出的经济。二是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的发展形态,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核算方式;低碳经济侧重的是资源的温室气体排放,绿色经济侧重的是资源节约利用;三是低碳经济的考核指标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个量指标的考核;绿色经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式,是总量指标的考核。四是目标不同,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了多少排放气体,绿色经济是净增长了多少经济。

我们既发展低碳经济,又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我们要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我们要减少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减少负面增长,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两者相互促进,既是发展的过程,又是个发展的结果。只要我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会更加和谐

发展低碳经济 建造绿色江门 篇3

王南健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建造“绿色江门”,有两个基本考虑:一是大势所趋,二是江门有自身鲜明的优势。促使著名侨乡、珠三角中坚力量之一江门市拍板践行低碳经济的,是“时势”与“优势”。有“珠三角不可多见绿洲”之称的江门,有“优势”去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

王南健表示,未来10~20年,世界将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健康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未来的竞争将是抢夺这些制高点的竞争。他说,去年金融危机令江门触动很深,那些倒闭和亏损的都是低端的产业。

江门包括“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循环经济”在内的四大产业优势非常明显。新能源方面最大的优势是核电,而重头的就是去年底才正式动工的台山核电大型项目,与法国电力公司合作,总投资为502亿元人民币,是目前最大的中外合资电力项目。

在新材料方面,江门市的化纤纺织在广东省排在第一,在全国排在第三位。江门将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并着力发展用于航空、军工、深海作业等需要的高强度特种纤维。他说,这些项目的效益非常好,基本上可以实现零排放。在循环经济方面,江门在新会已搞了一个工程岛,将有新的突破。

据王南健介绍,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由江门市经贸局牵头,着手开展江门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推进江门市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开展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区”试点示范工作。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江门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改善生存环境的需要。二是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三是节能减排的需要。节能降耗与发展低碳经济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应对环境污染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两者的区别在于节能降耗更关注现有企业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低碳经济更注重新能源产业和低碳技术的开发。通过发展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也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推动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一是对传统优势产业导入低碳经济模式。通过对机电、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建材、造纸等产业引入低碳技术,改造旧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引导企业积极运用低碳技术对原有工艺、技术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重点推动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清洁生产认定企业、重点耗能企业等四类企业导入低碳技术,对原有的生产模式进行革新,提高企业的电、油、煤、气等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培育节能设备产业,开发清洁能源。一是培育低碳材料产业。开发低碳新材料,抓好节能、长效、环保和可收回等低碳原材料及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形成低碳材料产业,逐步替代高碳材料。二是发展低碳制造业。在新领域构建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专利装备和产品制造体系。三是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全力推进台山核电项目建设,依托台山市上、下川岛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潮汐发电。进一步开发利用地热能技术,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四是发展低碳服务业。包括低碳技术与产品研发制造的金融、保险、财务,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物流业和低碳产品的物流服务,低碳技术产品的销售、安装、维修、售后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等。

近年来,江门市把城市绿化建设、环境建设和城市景观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实施了“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成了16个公园,3个广场,15处游园绿地及所有的道路绿化,实现“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景观效果。

王南健特别提出提前发展服务经济的思路。他说,江门处于工业化中期,服务业比重偏低,只占了34.8%。按照一般规律,到工业化后期社会对服务业的要求将很明显,江门将重点发展服务业,令其反过来对工业化提供支撑。

王南健最后说,江门在珠三角是环境非常好的地方,是“不可多得的一块绿洲”,适宜发展总部经济。他又说,现在大城市从环境上看,已很难找到地方发展总部经济,而世界的总部经济一般都热衷到环境优美的“二线城市”。江门从环境、交通便利上都比较适合。随着交通设施的加快建设,江门离广州只有40分钟的车程,江门的优势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中国第一侨乡——广东省江门市

江门市,约形成于14世纪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五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侨乡的首府。

江门素为“粤省南路之要衡”、“扼四邑两阳交通之咽喉”,因境内蓬江两岸的烟墩山和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元末明初,江门便形成墟集,并逐渐成为了珠三角地区新贸易中心。1904年,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1925年,江门被定为省辖市,“江门市”的提法由此传开。今天的江门已是省辖地级市,而隶属江门市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并称“五邑”,名满海内外。

江门是古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涵化的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这里不仅有唐朝的新会玉台寺、唐代一行禅师观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灭宋的新会崖门古战场等众多的名胜古迹,还有明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白沙,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首位飞行师冯如等著名人物。如今,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台山广东音乐、新会蔡李佛拳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名录,江门的历史文化在新时期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江门及其下辖的新会、台山、恩平、开平、鹤山俗称五邑,即江门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共同的历史,同出一宗的地缘人缘,加上海外对五邑的影响,使江门五邑展现出丰富的民俗风情。

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海外江门籍华侨同胞有四百多万人,被称为海内外两个江门,其中大部分居于美国、加拿大和港澳,江门籍的香港人有一百五十多万,澳门人有三十多万是江门籍。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在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弯曲的小河缓缓流过,密实挺拔的竹林中坐落着风格各异的碉楼,每一座碉楼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寻迹碉楼,就像打开一幅幅侨乡画卷,走进一幕幕历史往事。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 篇4

在生态危机困扰整个人类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生态危机的感受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出现,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模式提出质疑, 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在这一过程中, 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环境保护主义著作, 如雷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 的《寂静的春天》 (1962) 、巴里·康芒纳 (Barry Commoner) 的《封闭的循环》 (1974) 、卡洛琳·麦茜特 (Carolyn Merchant) 的《自然之死》 (1979) 等。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不断反思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探索一种新型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模式就是这一探索的结果。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 (Kenneth E.Boulding) 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 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鲍尔丁认为, 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 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也是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在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 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 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 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垠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 (即宇宙飞船) 。人口和经济不断发展, 终将用完这个“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后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 就像污水充满整个污水池一样。到那时, 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因此, 人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消耗型”经济, 建立起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 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 (Pierce) 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一般认为, 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有浅绿色思想和深绿色思想两类。浅绿色思想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 是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而深绿色思想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的主题。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较多地关注对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深绿色的环境观念则重在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 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在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 2006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holas Stern) 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 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 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 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2007年9月8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 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 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联系

理论基础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 立足于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协调和平衡, 以三大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 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 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这几种经济形态都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 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依靠的技术手段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是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生态技术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能够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节约能源资源,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生态技术主要有以下特征:生态技术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这是生态技术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协调性具体是指技术的使用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并且进一步能够对生态环境有优化作用;生态技术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生态技术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学的理论是生态技术创新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近代工业技术是以物理科学为理论基础, 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动力和材料来源。而成熟的生态技术则以可再生资源为主, 因而十分强调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 在技术的建构和使用方式上, 则注重对生态系统方式的模拟;生态技术系统遵循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生态技术不是以某一环节技术的开发和效益为目标, 而强调技术系统的建构能使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最优化。同时遵循协调性原则, 不仅注重技术内部之间的相互协调, 搭配合理, 而且注重整个技术系统与外界自然系统的协调;生态技术是一种人道的技术。这是生态技术在技术伦理上的特征。技术本来是追求自由、幸福, 更好地利用自然的手段, 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却使人感到技术在不断把人束缚在庞大的机器体系上, 在不断威胁人类整体的存在, 在不断使人和自然相对立、隔离, 产生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在本质上是反人道的, 生态技术由于是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因而有助于克服技术的“异化”。

追求的目的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追求的目的都是以保护、改善资源环境, 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区别

研究的角度不同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 注重两大系统的有机结合, 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 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 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 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使其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让碳排放量达到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

从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 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分别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 同时循环经济还关注资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 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在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 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核心内容不同

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促使社会系统公平运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 营造绿色生活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节能减排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之前,还是要不断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从我国能源消耗的结构来看,化石能源占到90%,属于高能耗,高排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合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于低碳经济,我们又了解多少,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要怎么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这都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去了解。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1、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2、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率,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3、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4、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看,落后产能占有很高的比重,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大力支持和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经济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减少开销,不仅减轻自身的经济压力,也减轻了地球的压力

6、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7、这是为了早日实现现阶段共同目标的要求

8、从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看,为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中增强竞争力,我国要想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9、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一、强化技术创新,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1)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新技术的支持。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对节能降耗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开展对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燃烧后脱碳技术等新技术的研发。2.联系是普遍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各方面保障科技研发投入,加强科技交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的稳步开展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3.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当前,要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就必须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来武装自己。(2)要深入落实各项节能降耗任务,严格执行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扎实开展节能降耗工作。1.我国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其工作的基本原则。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以重点工业企业为抓手,严格执行节能指标任务,实行领导问责制,保证重点能耗产品、单项能耗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3.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承担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3)大力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以循环经济为依托,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效率。1.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效率,就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适合了我国国情,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的。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科学的生态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保护资源和环境。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1)按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1.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科学的发展观,作为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能源节约活动,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的实践,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3.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2)开发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1.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资源具有稀缺性,要通过开发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的过程中,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开发再生能源的过程就是在事物之间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过程。3.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式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碳素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就能真正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三、发展低碳产业,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结构。(1)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视野中。1.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市场调节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要求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因此,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国家要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2.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必

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统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视野中,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老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做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增强产业实力的同时,注重低碳经济理念的贯彻,将低碳化、绿色化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3.我国的国家职能。发展低碳和生态产业,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结构,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大力进行低碳发展综合实践。

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为此,要大力进行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建立一批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在低碳发展综合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我们的低碳技术。2.矛盾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两者是互相联结的。我们要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把二者结合起来。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要首先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然后在其它行业进行推广。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3.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也要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从当前来看,要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

四、完善市场机制,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1)建立低碳市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平台。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因此,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开展环保和排放的技术交易等,为平衡环境责任提供平台。2.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消费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不同消费观念之间的碰撞。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提倡绿色消费,实行低碳社会生活方式。(2)营造低碳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1.国家:及时立法,建立相应的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之有法可依,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同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规范低碳和生态

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2.企业:强化科技支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企业在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中,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开展环境公益项目,提升企业形象。3.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宣传普及低碳知识、生态知识和环保法规,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倡导文明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4.社会: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等等,以便用较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达到较高的生活满足,营造低碳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 篇6

关键词:绿色饭店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近年来,低碳生活也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飯店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公共性场合。其生存发展必然要占用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及能源等,这就避免不了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质和污染物。在发展低碳经济大的环境下要求饭店业必须改变现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采取低能耗、低污染,追求绿色环保,赢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饭店管理模式,因此绿色化发展道路必将逐渐成为饭店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 绿色饭店的内涵及发展

1.1 绿色饭店的内涵

绿色饭店是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进行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从绿色饭店的内涵来看,首先饭店提供的服务本身是绿色的,即饭店所提供的餐饮产品、客房服务要保证其舒适、安全、环保;其次,提供的物品必须是绿色的,饭店在为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物品必须是绿色,环保的;再次,服务过程中应当注重节能环保,饭店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物质消耗,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

1.2 绿色饭店的发展意义

1.2.1 增强竞争力

绿色饭店的成功创建发展是一个饭店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它既有对先进管理理论的引入,也有对节能减排高科技的运用,还是饭店企业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响应低碳经济要求的集中体现。绿色饭店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1.2.2 节能降耗

对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数量、水电资源的控制,一次性客用品采用环保可降解的材料,注重回收处理环节,前厅部对于纸张等办公用品的重复利用,以及前厅照明耗电等问题的解决既可以节省能源,提高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又能够减轻饭店运营成本的负担。

1.2.3 企业形象的树立

绿色饭店的创建反映出企业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节能环保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有助于饭店企业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管理达到双赢的局面。

1.3 新星评标准中新增的绿色饭店评定标准

作为中国星级旅游饭店的权威标准,星级饭店评定标准在推动中国饭店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10)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的星评标准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突出绿色环保,倡导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理念。2010版标准相较于2003版标准着重强调了旅游饭店绿色产品服务、节能减排,细化了功能的划分,增加了许多新的条款,绿色产品服务、节能减排将是今后旅游饭店建设的重要方向和重要的标尺。在标准中规定增加了饭店绿色产品提供及节能减排的标准。例如,要求饭店节能减排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减少20%的污染排放量,并且要制定与本星级相适应的环保减排方案,在饭店的装修设计、客用消耗品、水电气方面都有规定,“六小件”(沐浴露、洗发水、牙刷、牙膏、梳子、肥皂等)将根据客人的要求来提供,提倡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我国饭店行业标准上所做的改革也进一步说明了整个饭店业绿色发展的趋势已经在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因此也可以看出绿色饭店顺应低碳经济倡导的理念,是饭店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低碳经济视角下绿色饭店的现状分析

2.1 低碳技术在饭店行业的具体体现

2009年1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到与饭店直接相关的内容之一是要在五年内星级饭店用水用电量将降低20%,这也体现着一个政策从低碳角度对饭店绿色发展的指向。饭店业作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也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行业,因此饭店业必须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倡导低碳的经营方式来实现绿色饭店的目标。

2.1.1 建筑装修方面

目前低碳技术在我国仍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普及推广。例如一些低碳建材的应用、屋顶技术、屋面技术、低辐射玻璃和一些涂料技术的突破,以及对太阳能等能源的广泛使用。

2.1.2 一次性消耗品的使用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便利,快捷等消费理念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和现代商业营销中的一个主要的决策理念,在饭店业则表现为一次性消耗品的使用。比如牙膏、牙刷、香皂、洗发液、浴液、浴帽、梳子、拖鞋等低值易耗品不但有很大一部分难以回收再利用,还面临着回收处理所带来的浪费。

2.1.3 能源管理方面

能源管理是饭店投入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资源也是饭店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饭店管理中一些节能减排措施不到位、手段力度的不足以及设备设施配置的落后,是导致饭店能耗难以降低的原因。这就要求引进低碳管理理念与相关技术设备,加强能源优化管理。

2.1.4 环保设备设施建设方面

水处理系统、污水、废弃处理设施以及垃圾房的等环保设备设施的建设是新星评标准对绿色饭店的细节考量。它们既关系到饭店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低碳方式的重要环节组成部分。

2.2 我国绿色饭店的现状分析

我国绿色饭店的创建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饭店业的经营者和国内消费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例如,许多饭店经营者片面的认为减少或者不提供一次性用品就等同于减少了饭店的一项服务项目,降低了自身的服务质量同时,若其他饭店竞争者不减少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我国绿色饭店的现状中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2.1 相关措施缺乏落实力度

不少饭店打着绿色饭店的口号,但整个过程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上,并没有切实的落实绿色饭店产品的服务措施,造就节能减排与绿色环保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

2.2.2 服务标准降低

有部分酒店对以节能环保的名义,不顾及顾客实际需求,取消提供一次性消耗品“六小件”,变相的降低服务标准和经营成本。这样的盲目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宾客的不满情緒,同时饭店的服务水准也将受到质疑。

2.2.3 员工缺乏全面系统培训

在日常培训中并未对员工的工作做一些标准化、量化、细节化的限定,以至于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忽视或者并未严格的实施一些规则措施,致使绿色饭店建设仅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员工的实际操作被架空或忽视。

2.2.4 消费者及社会群体认识不充分

对于消费者而言,许多人或多或少的认为自己花了钱在饭店消费,饭店所提供的一次性用品不用白不用,这种心理使得一部分消费群体不但不会节约资源反而可能更加随意的浪费资源。而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本身对低碳生活方式并不认可,认为自身的一些高碳排放量的行为根本不会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相关绿色饭店的建设中不理解、不配合甚至以为饭店在“作秀”的心理较为多见。

3 低碳经济视角下对绿色饭店发展的建议

影响绿色饭店建设与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社会认同、政策支持、市场定位、对内管理等等。下面仅从饭店的角度出发,提出绿色饭店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3.1 饭店经营管理中可推行的措施

3.1.1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饭店要积极的向宾客宣传绿色饭店的健康性、环保性特征,树立饭店自身对于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负责的良好形象,取得宾客参与感与认同感,以赢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3.1.2 组织培训

对员工进行全面培训,包括低碳经济与绿色饭店的内涵、组织制度对应绿色饭店建设的更新、企业文化中对低碳环保的认同教育以及切实的节能减排的具体方式与措施等,从理念上对组织意识进行培训,形成良好的绿色饭店建设氛围。

3.1.3 科技节能消耗

饭店可以积极的采用科学节能技术,降低饭店的能源消耗。有专家提出,饭店大堂可采用光感装置的节能灯,根据日照强度来调解照明亮度;PA区域的自动扶梯可采用变频技术,在无人使用时降低耗电量,来节约能源;夏季在外墙玻璃上贴一层非常薄的窗贴膜,室内温度可降低两度,从而减少空调设备的运转耗能等。

3.1.4 管理大力支持

如果说技术支持是活动的基础,那管理就是技术支持的保障。在对能源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建立完备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使整个服务行业的环保行为越来越规范。

3.2 饭店在倡导宾客节能环保方面可推行的措施

3.2.1 提高服务质量

饭店只有以高质量的服务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提供自身的竞争力。在实施绿色饭店的同时不能以降低服务质量、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而更应该通过不断的提供服务质量提升宾客满意度,使宾客切实的感受到绿色饭店与优质服务体验并不相矛盾冲突,甚至乐意于参加到发展低碳绿色饭店的建设中。

3.2.2 合理回收废弃物

饭店可以采取和物品供应商签订废弃物回收的合同,定期的对废弃物和一次性消耗品进行集中回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

3.2.3 引导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六小件”等一次性用品长期以来是饭店大批量的消耗品,存在着很大的浪费。例如可以将原来“六小件”的使用成本改为如免费加入饭店会员,享受相较于其他宾客更晚时间退房的服务等,鼓励宾客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综上,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绿色饭店的建设有了更多的探寻途径和发展方式。这既是社会潮流带给饭店行业的新的契机,也是饭店行业走可持续经营的必由之路。本文由于篇幅限制,对绿色饭店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现状和发展仅进行了粗略的探讨,未来全行业绿色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支撑才会有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玉燕.大力发展新能源走低碳经济之路[C].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集,2010.

[2]王伯启.杭州市高星级酒店节能降耗调查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

[3]李娴.我国绿色酒店可持续发展探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绿色宁夏 篇7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能源安全及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由此低碳经济(Low-Carbon E- conomy,LCE)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将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目前尚无理论上的概括。从专家学者们关于低碳经济的论述看,低碳经济应该属于可持续发展学的范畴,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绿色经济。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包括生产、交换、 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低碳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要求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环境消耗脱钩。

二、低碳经济的国际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正在转变为全球行动。在2008年的G8峰会上,八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到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的排放幅度将不得不减少75%~95%,基本上接近零排放的社会。德国提出到2020年实现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0%,是目前欧盟目标的2倍,并投资4000亿欧元在撒哈拉沙漠建设太阳能发电站。英国在2008年10月提出要在本世纪中期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将削减80%,建成“低碳经济社会”。目前已开征能源使用税,成立碳基金,启动气体排放贸易计划。法国提出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75%~80%。日本也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0%的目标,并将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研究。挪威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平衡的目标,即碳排放和碳吸收相等,净排放为零。美国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在生物质能、新能源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开发计划。国内外许多专家指出,低碳能源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世界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三、低碳经济的国内发展动向

目前我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1994年CO2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所占比重为76%,到2004年上升为83%,目前CO2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由“高碳”向 “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建议: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中科院近日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这预示着“十二五”将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起点,低碳经济将成为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低碳经济区将成为各地区竞争的新经济制高点。目前,吉林市已被国家列为低碳经济区试点城市;广东提出要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上海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其发展势头很好。

四、对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初步思考

1、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

能源结构彻底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研究表明,1tce(吨标准煤)的新能源相当于1.4t普通煤,CO2减排2.56t,烟尘减排245kg,SO2减排33.6kg,NO减排5.6kg。 可见,发展新能源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宁夏新能源资源赋存条件好,已经有一定的新能源产业基础。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以推广应用新能源技术为突破,以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为抓手,实现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全面提升。力争到2020年,全区风电总装机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建成2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并网项目,根据城市发展规模争取在5个地级市建设垃圾发电项目,煤层气发电项目根据煤矿开发及煤层气抽采实际稳步推进;新能源发电占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8%。在全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比例达到60%,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50%。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煤炭清洁利用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风机设备零配件本地化率达到80%。努力将宁夏打造成21世纪中国新能源生产和示范基地。

2、发展低碳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3年宁夏三次产业比为8.7∶49.3∶42.0,与全国相比,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现实没有改观,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 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偏高。据有研究表明,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宁夏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并促使其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将宁夏建成21世纪我国的 “一地三中心”———以面向穆斯林国家为重点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伊斯兰金融中心,以穆斯林国家为重点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文化交流中心,我国最大的清真食品集散与认证中心。二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促进我区工业低碳化发展。加快推进我区“五优一新” 产业集群空间战略新格局的形成,将其发展成为沿黄城市带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低碳产业高地。 三是通过使用沼肥、秸秆还田等代替传统化肥,大幅减少 “高碳”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农林剩余物作为饲料、肥料、 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综合利用等方式促进我区生态农业发展,走出一条有机、高效的低碳农业发展新路子。努力将我区建成21世纪西部乃至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3、加大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

低碳技术是实现经济低碳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低碳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区应在努力研发低碳技术的同时,大力引进国外已有先进低碳技术。最近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包括一个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转让的战略性方案。宁夏应紧紧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并充分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和其它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并将其消化、吸收,转化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活力,推动宁夏“两型社会”建设。

4、发展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倡导绿色消费

交通和建筑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两个大户, 因此宁夏应将发展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作为构建绿色宁夏的两个重要领域来抓。应加快规划建设宁夏轨道交通体系,加强全区高速公路建设和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城市公交专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路为延伸的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以银川为中心的 “一小时经济圈”和五个地级市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同时有效控制城市汽车的拥有量,优化出行方式,降低各类交通工具的综合碳排放量。发展低碳建筑应该主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单元的碳排放量。

5、推进制度创新,营造发展低碳经济良好环境

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宁夏作为一个资源型省区,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 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是我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大计。因此,应结合宁夏实际,根据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尽快制定出台促进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细则。同时,加大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强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体系。注重支持新能源产业和能耗低、效益高的现代产业发展,推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 逐步加大对清洁生产、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以来,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到人类发展的各个层面, 特别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的兴起,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几大热点经济充斥在媒体和大众的视野, 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其实, 它们都是近几十年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 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陷入资源、环境和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内涵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196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是发达国家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资源化, 集中表现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最终处置量上, 即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和污染物最终处置率的大幅度降低。

2、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人类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排放温室气体而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 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可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理念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异同辨析

1、三大经济的相同点

(1) 产生背景相同。它们都是近几十年来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 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陷入资源、环境和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它们都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 理论基础相同。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 以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 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 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这几种经济形态都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全面协调, 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3) 依靠的技术手段相同。它们都依赖于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清洁生产的生态化技术, 如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能效技术等。

(4) 发展环境相同。它们都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都需要市场机制、法律制度等为保障条件。

(5) 其他相同点。他们在消费观念上都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都强调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的改变, 反对盲目、奢侈、过度的物质消费。

2、三大经济的不同点

(1) 研究的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重点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建立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

(2) 核心内容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利用, 通过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形态, 包括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GDP、绿色核算、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绿色资本、绿色网络等。

(3) 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同时, 循环经济还关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强调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 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显著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经济活动的输出端, 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在环境保护。

(4) 推动力不同。循环经济: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使投入成本降低, 为进行循环经济活动的个体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使循环经济具有推动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内生力量。

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目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还不够、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的大背景下, 推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介入方能实现。

(5) 评价体系不同。循环经济: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发改环资[2007]1815号) , 我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4个方面入手, 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 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低碳经济:目前中国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 但从低碳经济的定义上就能很直观的看出, 其主要从社会生产的结果入手, 以碳排放量作为评价指标。

绿色经济:鉴于绿色经济本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对其评价必然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也没有一个专门针对绿色经济的评价体系。据悉, 目前广州发改委正研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生产领域绿色化主要通过人均GDP增速等8个指标来反映;生活领域主要通过轨道交通运量占公共交通总运量的比重、人均日产生活垃圾等7个指标来反映;生态领域包括空气质量优良率等7个指标来反映。

(6) 政府干预不同。低碳经济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全球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 各国都对温室气体排放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从1997年签署、2005年才生效的《京都议定书》, 到2009年发表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都说明国家的政治意愿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实现幅度和推广程度。只有通过国家政府间的合作, 才能实现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主旨的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则更多是在无国界限制的话语体系下推行绿色环保经济模式, 没有蕴含政治色彩。

四、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应立足中国实际,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 统筹布局, 整合几大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我国无法单独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或绿色经济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小康化等社会发展态势不可避免, 对能源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从我国的产业结构来看, 第二产业是经济的主体, 其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结构, 导致我国能源消费长期高碳化, 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虽然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已经卓有成效, 但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循环经济通过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 可以实现物质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 却不能完成特殊的化石能源闭合循环, 导致在我国单线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无法突破的现实瓶颈。

低碳生产、流通、消费无法直接产生现实经济效益, 市场本身无法产生对低碳技术的需要, 推行低碳经济需依靠国家强制力。但由国家自上而下地推行低碳经济, 往往导致缺乏竞争, 市场失灵。同时, 传统能源相对低廉的价格还限制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新能源电价成本近年内都将远远高于常规能源价格, 新能源利用只能以政策补贴为支撑。加之我国当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不完善, 这些都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目前在我国缺乏相关法律政策支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都散见于《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专门设立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中, 故绿色经济在我国也无法单独推进。

2、整合已有基础, 推进三大经济协同发展

绿色经济是应对高碳工业化时代灰色经济的一种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经济;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暖最有效的经济方式, 是高碳工业化时代最具有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循环经济是构建这种低碳绿色生态经济的方法或实现这种环境的路径。它们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都应予以同样的重视, 不能顾此失彼。整合三大经济, 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鉴于目前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健全, 建议将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纳入到循环经济体系当中来, 充分应用已有基础, 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 走循环经济低碳化绿色化发展之路, 克服三大经济单独推进的困境。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 应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 积极推行能促进三大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韩玉堂: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 2008 (10) .

[2]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R].2003.

[3]李刚、戴铁军: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J].节能与环保, 2011 (3) .

[4]周宏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考量[J].前沿论坛, 2009 (20) .

[5]吴晓青: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经济界, 2010 (1) .

[6]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

[7]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

[8]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9]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篇9

1 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英国于2003年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低碳经济内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

何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着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它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和追求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掌握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有人称之为是“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中国缺乏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中国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趋势。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今天,房地产业也掀起了一场低碳地产运动。低碳地产就是房地产业对低碳经济的最好诠释。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来说,高能耗、低产出的行业生产模式不可永续,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从供应链、建造、使用和拆除再利用的角度整合产业链,共同推进低碳地产的发展。

低碳地产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建筑产品上,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为高能耗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根据2009《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我国城乡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商品能源总量的25.5%,而如果考虑建设过程中的能耗,则建筑行业相关能耗比例将更高。因此,发展低碳地产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显得势在必行。

温室效应、气候异常、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影响着我们的地球和生活时,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以“绿色建筑、生态住宅”践行着自己的责任。房地产业日前在上海召开了“低碳地产 绿色生活”为主旨的中国低碳地产高峰论坛。从建筑节能,再到低碳地产,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界在不断地努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本质上看,低碳地产、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房地产界一直在努力倡导低碳理念,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努力贯彻低碳理念,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化”进程,促进更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推动全行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地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与资源,所以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或节能环保建筑。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高绿化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采用节水设施和节能环保建材;合理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将环保、生态和节能理念融于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去。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节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是,减少空调采暖和制冷的使用。绿色建筑还必须节约资源。在建造和材料的选择中,均应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2008年建设部颁布文件,强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须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预计到今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及城镇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建筑节能标准;到2020年,所有建筑节能标准将得到全面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节能率为65%的建筑节能标准,大中城市基本完成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低碳地产是低碳经济在房地产业的具体要求,低碳地产主要体现在其提供的建筑产品上,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

2 低碳地产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践

我国低碳住宅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至今已取得较大成绩,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新型节能墙体和供热采暖系统等节能技术也取得很大发展,并有相当规模的实际应用。

房地产业的开发活动占用土地,且消耗各种资源,对资源和能源需求以及周边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建筑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根据有关研究得知,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都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房地产开发建造及使用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房地产界一直在努力践行低碳理念。房地产研究机构和房地产产业链上下游品牌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第一支低碳发展联盟。联盟倡议在房地产开发中贯彻低碳理念,推动中国房地产业“绿色化”进程,促进更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在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推动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万科集团在业界是行业的领跑者,也是住宅产业化领军者,低碳生活倡导者。万科集团率先在行业内开创业住宅产业化的实践。住宅产业化,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从住宅产业化的实施来看,住宅产业化就是绿色建筑的实践。住宅产业化能显著降低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能耗、水耗和材料的消耗,仅能源一项就比传统施工方式降低20%—30%。住宅产业化除了能降低住宅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噪音污染和二次装修污染等,还使得建筑钢模板等材料能重复利用,建筑垃圾约减少83%,材料损耗约减少60%,可回收材料约增加66%,从而建筑节能达50%以上。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的“低碳建筑”成为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有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积极参与了绿色建筑的开发,比如朗诗地产、中鹰集团等。

我国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广泛使用雨洪利用、地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突出体现了“绿色奥运”的要求。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安装了1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日均发电量超过200千瓦时,可为1.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提供充足的照明电力;国家游泳中心的“水立方”采用的国际首创的空心多面体结构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ETFE膜结构,每天自然光照明可达10小时,节能效果显著。马上开幕的上海世博会工程也都是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建设。这些绿色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大阳能利用等和绿色建材等高新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就是低碳地产的具体实践。

随着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低碳地产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现有存量建筑总面积约为430亿平方米,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建筑只有29.3亿平方米。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2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8成以上都是高能耗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且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就将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每拆除1万平方米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

3 我国发展低碳地产和绿色建筑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消费者对节能住宅的接受程度

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而这一方针政策体现在房地产业则具体表现为低碳地产。大力开展低碳宣传,提高公众购买节能住宅的热情,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按照我国科学技术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因此,要宣扬低碳地产的节能作用,增强大众低碳消费的观念,自觉购买低碳地产。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更在于我国还未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如果能在高校开设相关的课程,甚至普通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对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等对绿色建筑的优点、绿色建筑于购房者健康等切身利益的关系进行大力宣传,让社会公众认可并接受绿色建筑,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低碳地产发展的效果。

(2)加快住宅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住宅低碳技术是低碳地产的技术支撑,没有住宅低碳技术的创新,低碳地产就没有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目前住宅低碳技术虽获得一些发展,但成本较高,应开发“节能、经济”的环保技术。比如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相对来说还算“节能、经济”,但还有挖掘的潜力。只有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产品才能得到推广和普及。

(3)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体系,为低碳地产的推广创造条件

低碳地产的发展可以减少建设项目给环境、资源和社会带来的负担,也可以增加社会综合效益和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任何政府都有义务从政策和管理上加以引导。目前来说,住宅低碳技术相对来说成本较高,全面普及经济上还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一是对住宅低碳技术加以扶持,科研投入上政府也可以支持一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二是加强住宅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在土地招投标和房地产企业税收等环节,可以适当优惠。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量运用成熟的低碳技术。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对购买低碳地产的消费者实行购房的税收优惠,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低碳地产;三是政府部门应作表率,绿色建筑的推广首先可以从政府办公楼和公共建筑项目开始。

(4)加快建立一套完善的住宅能耗标识体系的运行机制

在推行低碳地产的过程中,要防止某些开发商假借“低碳地产”之名而获利,要防止伪低碳地产。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完善的住宅能耗标识体系,该体系的运行应由市场机制来推动。成立一个独立的能耗标识事务所,根据开发商提供的建筑信息,提供能耗数据指标,由开发商标识于售楼书上,供购房者参考。政府相关部门则是住宅能耗标识体系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包括制定一整套标准和运行机

制。目前我国对节能住宅也有相关的技术指标体系。甚至还可以引入保险公司,当标识数据与实际能耗不相符而产生纠纷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使政府部门、标识机构、开发商、保险公司及购房者之间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凯.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晶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

[5]于一凡,田达睿.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上海环境科学,2009(1).

[6]曹申,董聪.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10(1).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 篇10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 篇11

创办经济特区是这些年启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什么东西多了就不新鲜、不值钱了。如果千篇一律跟着别人跑下去,未必能收到自己满意的结果。这是2004年大连庄河市创办花园口经济区时的真实想法。面对全国众多经济开发区并不平坦的发展经历,他们前瞻性地意识到,花园口经济区要独辟蹊径,走别人没走、或者不敢走的新路。这样经济区才有可能立足、站稳、健康发展起来。

花园口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呈发当年曾立下誓言:我们花园口经济区要从“一无所有”起步,进而达到“无中生有”,最后实现“辽宁仅有”的目的。根据这样的思路,花园口经济区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中唯一的县级身份,竟在当年走在了最前面——创办了东北唯一一家国家高技术产业新材料基地。起点高起步也快,选准了产业,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基地建立后,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累计引进854个新项目,投资总额1400多亿元,其中新材料、高新技术项目占到80%以上。这些引进项目所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朵金花”,已经成为花园口经济区的一大亮点:

第一朵“金花”是航天航空动力合金材料产业园。进入园区的融德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已通过国际宇航组织的标准管理体系认证,这样的企业在全球仅五家。该公司的引进,不但填补了亚洲空白,也填补了中国在金属材料检测领域里的空白。

第二朵“金花”是新能源蓄能电池材料产业园。入住园区的台湾丽昌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先进碳材料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日本在世界的垄断地位,六条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生产线已于2011年5月投产,其中一条为世界唯一的第三代全自动石墨烯负极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40亿元,利润8亿元,税收2亿元。该产业园还有一家企业生产的电解材料属世界首创。

第三朵“金花”是生物科技产业园。目前在园内研发成功的海蛎子肽、海参肽和甲鱼肽马上就要投产。有人形容:花园口正成为“世界肽谷”。另外百利药业投资10亿元生产的产品也将面世。

第四朵“金花”是健康电子产业园。引进该园区的帝宝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最佳自主创新企业,其技术世界领先。他们生产的电子清卫产品国内首创。还有韩国一家企业生产的空气净化机器人项目已落地。

第五朵“金花”是一批在国内外领先的节能环保项目,现已开工投产。

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会计研究 篇12

(一)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集“低碳”和“经济”于一体, 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崭新的模式。低碳经济更加注重用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来实现更高更有效的经济发展, 进而应用先进的技术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低碳, 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碳基燃料的使用,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污染, 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经济要求人类在实现能源利用转型的同时最大化地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 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理念兼顾了发展和产出以及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 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是把资源和环境因素加入会计核算中, 依据相关环境法律法规, 运用会计核算方法, 计量和分析企业在追求利润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损失以及对保护资源和环境后获得的收益, 促使企业经营者在进行企业。经营决策时, 把资源和环境因素作为经济因素考虑进企业的成本与效益之中。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 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 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绿色会计的目标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 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企业不能片面的为了高效高利而忽略了对我们共同家园的保护, 而是要达到利润增长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在环境保护中获得更高效更绿色的利润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尽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同时也是对资源最大利用和环境造成污染, 破坏地球生态的主要主体, 那么企业就应将作为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将企业对污染和利用资源控制在环境保护的指标以内。政府作为环境监督的管理部门, 应该确保已经污染环境和已经利用的资源在规定的指标以内。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绿色会计考虑了资源和环境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 强调了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应该把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作为成本和把对自然环境保护后企业的获得作为收益进行会计核算。它的核算对象主要有自然资源价值、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和治理支出以及改善自然环境带来的收益四个方面。

绿色会计记录除了“生产成本”、“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收入”等基本的账户, 绿色会计还应在资产类设置:“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人力资源”“资源折旧”等;在负债类设置:“应付环保费用”、“应付环保税金”等;在成本费用类下设置:“环境治理费”、“资源损耗成本”等:在损益类下设置:“环境收益”、“环境利润”等。取得绿色资源的时候借记“绿色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支付有关绿色费用时应借记“管理费用、经营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等, 贷记“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税”等;在支付绿色成本时借记“生产成本-直接污染、原材料”, 贷记“应付环保费-排污费”;在进行绿色损益计算时, 借记“银行存款”等,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

三、绿色会计实行的必要性

(一) 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要求实行绿色会计

我国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一直都比较重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许多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也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 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依然是很严重的。2015年雾霾一词以一种备受热捧的姿势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 二氧化碳不断地排放在大气中, 加剧温室效应, 空气质量令人堪忧。水质量也很有问题, 各个城市的河流, 只要一不留神, 水面上就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垃圾, 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水, 被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污染得不敢靠近, 臭气熏天。森林资源每天都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牺牲着, 野生动物种类越来越少, 臭氧层越来越薄, 辐射越来越强。由此可见, 我国加快绿色会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 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 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 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 只有增大环保投入, 重视绿色会计, 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三) 绿色会计的施行有利于“绿色GDP”的计算

“绿色G D 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去除资源和环境损失后所创造的全国经济总值。它代表的是真实的经济增长量数值, 占G D P的比重大点, 表明国民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就好一点。但中国经济增长的G D P中, 至少有18%是建立在对地球无情的破坏的基础上的。绿色会计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纳入国民财富计算中, 反映了国民财富绿色增加的情况, 这是绿色会计的目标所在。

(四) 绿色会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后,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经济增长是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相反的经济的发展也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开始制约经济的发展, 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除了依靠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出、法律方面的支援、政府部门的支持, 还要依靠企业在管理方式和程序等方面的改革。过去企业在进行资源配置时, 并不会考虑资源和环境成本, 但是绿色会计将这些因素纳入企业的利润核算, 是企业在考虑利润之前不得不考虑这些成本, 这样就可以促进企业重视环保问题, 利于地球美好家园的保护。

四、低碳时代下企业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强, 但是与国外相比, 我国对环境的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 众所周知,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环保的国家, 关于环保方面, 新加坡出台了许多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 而且法律法规落实很到位, 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的惩罚力度是很大的, 新加坡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很强, 细致到对垃圾的分类要求都是很高的。就我国目前来看, 社会普遍的环保意识薄弱, 给企业以投机的机会。

(二) 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不足

我国对绿色会计的接触虽然不及国外早, 但在早期时候一些财税专家就开始对绿色会计进行研究。此后我国在绿色会计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研究大多数只停留在绿色会计某一理论上的研究, 研究内容不完整, 没有体系感。在研究方法上, 属于规范性研究文章较多, 实证性研究文章较少, 理论与实践还不能有效的结合, 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 不能有效的解决现实实际问题。

(三) 绿色会计相关制度建立不完善

自1979年我国颁布《环保法》 (试行) 以来, 我国陆续颁布了许多有关自然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款等。但是到现在为止绿色会计的发展依然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那么, 这就表示用绿色会计对企业涉及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只是一种道义上的要求, 企业积极性不高, 因此大多数企业不会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增加投入, 即使增加了投入, 企业也不会在信息披露上做到全面和真实, 从而低估环境负债。同时, 我国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 除了没有相关法律不全的问题外, 还存在着执法不严使原本有效的法律变的无力。

(四) 缺乏相关人才

绿色会计涉及的知识领域包括环境学、资源学、生态学和会计学。所以绿色会计的发展需要不仅要懂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 还要对环保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就现在的各企业的财务人员现状来看, 这些财务人员的知识构成是非常有限的, 绿色会计专业人才是相当稀缺的, 这就导致绿色会计的研究一直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而且发展进步缓慢。企业对绿色会计不重视, 而且加之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本较高, 所以企业中对相关员工关于这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 这也是阻碍绿色会计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

五、对加快绿色会计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企业领导者、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绿色会计素质

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新起的学科, 至今对其的重视度是不够的。要加强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 引起他们对环境会计的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并能够充分认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 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 实施环境会计, 进而逐步主动、自愿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应该改变“成本”观念, 加大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把对员工的培训看作是一种投资。

(二) 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 借鉴国外先进绿色会计研究成果, 指导中国环境会计实践

加强和先进地区的学术沟通, 借鉴西方先进绿色会计理论, 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创新和发展。进行绿色会计研究是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对它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规范性阶段, 要解决现实问题才行, 多把理论研究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与现实状况相结合, 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绿色会计也是如此。我国政府应该支持绿色会计的发展, 支持会计界对这方面的研究, 对它的研究进行资金、人才、场地等方面的支持。

(三)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在保护资源与环境方面已经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 但是这些法律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法律体系。所以要加快绿色会计的发展, 就必须加快这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研究, 尽快的把关法规条款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由于这个领域也属于会计学, 所以应该在《会计法》中也要有法律条款明文规定相关的问题。也可以在环境法中增加有关绿色会计方面的条例, 同时还必须做到执法必严, 实施奖惩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真实及时公布环境信息、保护环境的企业, 政府给与税收优惠政策, 环保部门应该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 使其应牺牲环境而得到的收益远远低于破坏环境而受到的处罚, 从根本上消除企业的“冒险”动机。

(四) 完善绿色会计相关制度

1.修订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将涉及资源和环境的内容进行会计核算, 并且在会计报表中反应出来, 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

2.规范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 便于会计人员迅速掌握和实际操作。

3.对会计信息的审查也要从内部, 外部两个范围来进行, 由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和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全面的审查机制, 对绿色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和控制, 保证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合法真实性。

4.建立健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防止企业经营者以权谋私, 操纵企业有关的涉及经济信息;完善资源计价的方法, 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1]徐小琴.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J].财会研究.2007. (05) .

[2]金淇川, 啜华.浅谈我国的绿色会计[J].商业经济.2015. (02) .

[3]陈灵子.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研究对策[N].2002年2月 (第25卷第1期) .

[4]金有良.浅议我国企业绿色会计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 (20) .

[5]王建华.绿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初探[J].环境会计.2016. (02) .

[6]赵刚.浅谈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形式与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2. (03) .

[7]郑锦莲.浅谈新时期企业绿色会计[J].财经界.2016. (03) .

上一篇:商业性社团下一篇:中老年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