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共12篇)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篇1
20世纪后半叶以来,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现有的气候变化预测结果表明, 截至21世纪末, 全球的地表温度将上升1.1℃-6.4℃, 全球平均海平面可能提高0.18米-0.59米, 人类正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重大挑战, 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是发展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中的“经济”一词, 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和子系统, 而“碳”狭义上是指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CO2气体, 广义上包括《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出的六种温室气体, “低”则是指降低目前高度依赖化石燃料所产生的“高”碳排放, 最终使碳强度降低到能源和环境容量都能够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标准。
理解低碳经济, 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内涵:
第一,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协调统一的必然选择。
第二, 发展低碳经济, 其核心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 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 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并且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理念,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邓梁春等, 2008;庄贵阳, 2007) 。
第三, 发展低碳经济要加强教育, 转变人们发展思路, 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保障。
第四,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为应对气候变化, 保障能源安全, 以发展绿色经济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适应全球变暖的趋势, 其中碳减排又是重中之重, 由于人为碳排放主要是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 因此, 减少碳排放实质就是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从国际能源的现状来看,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 (IEA, 2008) , 到2030年, 化石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将为80%, 且煤炭需求是各种能源品种中增长最快的, 石油仍然是主要的燃料, 包括中印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将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地区。能源发展具有周期长、惯性大、路径依赖的特征, 减少碳排放就意味着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量, 从而影响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此, 围绕碳减排的国际谈判实质就是排放空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以及能源使用, 发展权益的争取。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成本和市场问题。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产品, 开发低碳技术, 减排温室气体的过程中付出了额外成本, 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下降, 所以需要制定全球的低碳市场配额, 并逐渐形成全球通用的制度和规则, 否则, 低碳技术难以在市场上获得回报, 从而影响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推广。
发展低碳经济的第三个问题是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方面的问题。低碳技术能否在全球推广, 从而提高能源开发、生产、输送、转化和终端消费过程中的效率, 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这面临着解决全球公共物品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与获取低碳技术商业利益最大化目标的矛盾冲突, 需要在新的国际气候体制下解决。
我国也面临着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 低碳经济给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另一方面, 由我国国情决定, 发展低碳经济, 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 这可能会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从目前来看, 各发达国家都在调整社会经济政策, 准备向低碳转型。但是目前来看, 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普适性的成功经验, 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包括:欧盟和美国分别实施了碳贸易系统, 欧盟开始征收碳税, 构件绿色税收体系, 各国纷纷提高能效标准, 加强能效和环保方面的监管, 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投资新能源和碳减排的研发等。通过一些实质性的政策调整, 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走上低碳经济的道路, 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开始脱钩。例如, 瑞典1990-2006年, 经济增长了44%, 但是其CO2排放减少了9%。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发展低碳经济, 应当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具体来说:
第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改变人们发展理念, 弘扬以低碳排放为荣, 高碳消耗为耻的社会新风尚。积极引导人们转变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经济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 社会要倡导人们:少开车, 多走路, 多坐公交和铁路, 多骑自行车和电瓶车, 多植树绿化, 在学校教育中多讲一些低碳生活方式的问题。
第二, 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我们国家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 法规比较少, 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 在其他资源,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也缺少针对温室气体这种“特殊污染物”的相关适用法律和规定。因此, 应论证“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和立法模式。在宏观管理体制上要增加研究低碳经济的经费和编制。
第三, 政府应采用经济手段, 倾斜式发展低碳行业。人大和政府要加快对低碳经济的调查研究和立法, 通过税收、补贴、价格、信贷等手段, 发展低碳产业, 使之增加供给, 降低成本。对高碳消耗和排放的企业和行业给予征收气候变化税或者关停并转的处置, 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要带头履行环保生态责任。
第四, 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是我们国家目前的突出问题,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是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 也是能耗多, 排放多的时期, 所以调整经济结构,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整经济结构, 至少包括五方面含义:一是要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 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所以如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使得单位能耗创造的GDP有明显增长, 在国际分工中实现价值链升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改变经济增长长期依赖低成本制造业优势的现状, 限制“三高一低”产品出口。三是降低现有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四是发展循环经济。五是发展新能源产业。
第五, 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发展天然气, 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可再生燃料———氢和生物质能, 逐步发展核能。
第六, 提高重点产业的能效和减少能耗。当前要针对重点用能部门的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 提高能效标准, 改善燃油经济性, 减少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 大力发展公交、铁路等交通设施, 提高建筑节能, 提高电厂能效。
第七, 加快植树造林和继续退耕还林政策。
第八, 对民营资本进入低碳行业进行开放。国家只需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 通过项目核准制, 放松经济性管制, 加强社会性管制, 充分调动国有、民间、外资等各类投资者平等进入。提高科研开发投入力度, 实现重点技术突破, 提高低碳行业的研发经费, 国家要对清洁煤技术、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重大节能技术予以重点支持, 促进国内外技术和资金的双向流动, 鼓励我国科研人员和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研发, 也要积极吸引国外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低碳经济, 设立研发机构, 以及中外进行合作开发。
摘要:实现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由于国情所限, 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文章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等三方面分析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温室气体,经济结构,新能源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考[M].科学出版社, 2009.
[2]、陈永昌.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J].北方经贸, 2009 (9) .
[3]、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重要问题[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篇2
摘要: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 经济模式 自动化技术
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具体地说:(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
二、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重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性挑战。世界范围内,由于全球金融和经济系统的整体失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长期经济失衡等因素,使世界各国受到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影 响。中国同样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2009 年底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会议没有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为捍卫自身的基本人权和发展权而继续斗争,而且要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下为有效保护全球气候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尽管中国在2020 年前不用承诺量化的总量减排指标,其人均能耗和人均排放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未来作为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面临越来越大国际压力的局面是难以避免的。
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的多样性挑战。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最严峻的危机还是来自国内日趋深化的资源环境问题。
三、低碳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1).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5).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6).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7).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既顺乎世界潮流又合于中国国情,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既促进节能减排,又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一致,与国家宏观政策吻合。(2).重中之重的国家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确保能源安全,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根本途径,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
(3).节能减排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立足国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有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包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4).强化国际合作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体现大国责任的举措,也是解决能源瓶颈,消除环境污染,提升产业结构的大契机。
五.自动化技术进入“低碳经济”新时代
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是节能减排,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正是推动各行业节能减排的有效武器。在低碳经济时代,智能电网、能源市场、电机节能、无线通讯、智能建筑和光伏产业等领域无疑将是自动化企业积极拓展重要市场。
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下,核电、风电、水电等能源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主角。而风电及水电更趋于工厂自动化特征,也即电力行业的流程特征逐渐减弱,而顺序控制、传动控制、运动控制、SCADA需求逐渐增强。就产品市场而言,电力行业对PLC、专用控制系统、变频器及伺服系统等设备的需求将会更大。
在电机节能领域,电机耗电占社会总耗电量的60%以上,电机节能备受市场关注。从长远看来,调速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交流电机中,而率先应用变频技术的企业将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在无线通讯领域,无线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性价比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方案,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高能耗的时代即将过去,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走来,ZigBee无线组网技术和定位跟踪技术将在电动汽车产业开始发挥更为耀眼的应用光芒。
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 篇3
当前,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正在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革命。如德国称环保技术产业有望在2020年超过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产业,成为德国的主导产业;日本提出,1993-2020年用于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支出达到110亿美元;美国也在投巨资研发低碳技术。在全球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演变成未来全球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与中国正在推行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相一致的,将从根本上、全局上长期影响着中国经济和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因此将低碳经济提高到中国未来经济的主流模式角度来认识,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低碳经济将深刻影响着中国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战略;其中一批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组织载体。
一、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宏观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区域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区域分布上看,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浙江、福建两省集群经济产出已占到这两省工业的50%。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产业集群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也展示出强劲的活力。从企业组织结构来看,中国地方产业集群主要是以小型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为主体。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产业集群政策已成为许多地方中小企业政策的核心内容。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耗能较高,污染较重,对环境与资源构成较大压力。为应对这些问题,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企业[2007]2897号)。这是第一个在中央政府层面制定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门文件。该文件提出,要切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选择若干产业集群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集群污染综合整治,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企业治理成本。
可以认为,当前提出发展低碳产业集群,就概念来说,这是全新的,但其中部分内容实际上已在探索之中。低碳产业集群的提出,立足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立足于中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立足于提高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长远需求,其内涵的深刻性超出了以往所谓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的范畴。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导向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来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其中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据此,我们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这里的技术创新指产业集群中被少数企业所试用或者被广泛采用的新型低碳技术;制度创新则可能包括一系列共性平台的使用或者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的建立,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二、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
1.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产业集群的分工体系上看,中国产业集群总体来看有一些显著特征。一是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在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比较落后;二是从价值上看,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这样的产业集群显然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
最近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地方产业集群问题时,深刻地指出:被锁定在低端的中国的产业集群架构起所谓的“世界工厂”,这个工厂的产品用于满足美欧发达国家的需要。美欧发达国家一方面将高价值环节拿走,一方面又将高排放高能耗的环节弃留在中国。这将对中国日后的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这一点,甚至连欧美舆论也毫不讳言。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10月5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中国碳排放”,它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工厂生产同一件产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欧洲工厂多1/3,而且在运输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最近,还出现了一些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为躲避国内的碳税,有意识地将高排放的粗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又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到本国进行精加工。基于以上分析,为了从根本上应对低端高碳产业集群在我们环境与资源造成的长远压力,中国目前遍布于各地的高碳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就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逐步摆脱被“碳锁定”的局面。
2.低碳产业集群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国家发改委原主任马凯同志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在有些地区、有些行业、有些企业还相当突出。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存在着严重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据测算,中国资源的产出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高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早在研究所谓“绿色竞争力”,并利用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推行低碳贸易壁垒,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去。面对这种贸易壁垒,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提高产品能源效率,降低排放,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与能源及环境的关系。要摒弃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子,也要清醒看待过去自身走过的老路子。这条老路子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工业化道路。据统计,1900-2004年全球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约80%是工业化国家排放的,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58.98%,美国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28.03%。
就中国而言,对比国际上工业化进程初期的资料,在人均GDP处于500-3500美元阶段时,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日本同一发展阶段的人均排放量相当;略低于西欧的人均排放量。一方面,我们坚持认为:当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就像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初期一样,是生存型排放;另一方面,从全球经济合作和长远观点来看,中国应当坚定沿着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下去,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降低能耗和排放。
4.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在应对城市发展一系列压力的过程中,开始新型城市化的探索。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面对能源超常利用压力、生态环境改善压力等。有关学者关于新型城市化的目标设计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蓝图:到2050年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
新型城市化必然要求发展低碳产业集群。这个产业集群中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应以低碳经济为模式和方向;在产业集群中直接就业和间接服务于该产业集群的市民应以建设低碳社会,推行低碳生活为模式和方向;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应以提供低碳基础设施、实施各项低碳产品和行业标准为模式和方向;科研机构、大学和质检等机构应以提供低碳知识与技术,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模式和方向。总之,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若干模式探索
1.将传统制造业集群改造为低碳产业集群
印染行业是绍兴县的支柱产业,也是能耗大户和高排放行业。节能降耗工作是绍兴面临的重要问题,绍兴县提出以下做法:
——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做到持证排放,达标排放,完成污染物削减任务;完善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帐,确保各项环保治理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坚决杜绝偷排、漏排行为。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中水回用、污水预处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削减污染排放量。引进气流染色机等低污染低排放的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提升全县的印染产业档次。
——推动争创“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模范。
——加强企业自律,建设规范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装置,自觉接受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管,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监督。
2.将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
上海化学工业区率先走在前列,其万元产值循环经济指标都远远领先于全国行业水平,能耗低于行业的1/2,耗水量低于行业的1/12,废弃低于行业的1/3,废水低于行业的1/8。
化工区根据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产品项目、共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的开发理念,并融入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中,形成园区“专业集成、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聚”的整体优势。目前,园区已经吸引了BP、巴斯夫、德固赛、拜耳等众多国际性化工大企业集聚于此。
根据国际经验和产业上下游发展规律,工业布局以大化工为依托,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加大工业区的归并力度,重点发展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新型建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及其他轻工加工业。上下游产业区相互依托,并以物流、技术、信息等方面及时、到位、全面的服务相支持,形成区域整体性集群优势。
3.将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
浙江台州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四大摩托车板块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医药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中国的“模具之乡”、“塑料制品王国”、中国重要的家电及制冷配件生产基地、缝制设备生产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阀门基地,中国工艺礼品之都等。台州市应立足于产业集群,发展生产性服务集群。
——立足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集群。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会展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启动建设海门港等主要物流节点。深化金融创新,打造金融强市,建设台州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以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列为全省首批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为契机,增强引导和示范效应。到2010年力争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45%左右。
——立足沿海产业带集聚发展服务业集群。将服务业集聚发展与沿海产业带的建设相衔接,明确服务业集聚发展目标、建设规律和功能定位。重点抓好现代物流园、新型专业市场群、CBD、创业服务页园等几种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建设。通过推进服务业集聚,为城市功能开拓提供服务,为工业园区建设配套,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持。
——依托台州港口资源,发展临港经济集群。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大力提倡临港服务业,努力让台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
4.将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保定市高度重视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发展,坚持把“低碳”理念植入城市发展中,加快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节电设备制造三大产业高速发展,并成为国家认可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平台。
2009年,随着国家对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予以资金补助等政策相继出台,保定市积极行动,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上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高起点规划了中国电谷产业布局,谋划大发展蓝图,完成中国电谷二期控制性详规编制和产业规划,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建设“太阳能之城”。
目前,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启动,从事新能源设备制造的企业 160多家,涌现出英利公司和中航惠腾两个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了风电产业园、光伏产业园、节电产业园、天威兵装产业园等几大园区共同发展的格局。今年1-5月,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利税1.4亿元;风力发电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1亿元,利税2.1亿元。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技术中心,取得各种国家行业标准30项,科研成果300多项,专利350多项,多项已经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吸引了兵装集团、国电集团、中船重工等战略合作伙伴的加盟,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主要措施
综合以上理论思考与实践的探索,当前推进低碳产业集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 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确立低碳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领域;研究低碳产业集群体系规划;编制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地区的交通与物流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扩大产业集群地区的碳汇系统规划等。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既可以在特定的产业集群中展开;也可以结合部分市(县、区)开展的低碳城镇规划进行。规划试点工作要与低碳经济研究相结合,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第二, 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一方面要发挥全国性中小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产业集群地区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纵横交错的组织体制。各级政府要与行业协会形成合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支持行业组织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节能宣传与培训工作;二是鼓励行业组织进行节能降耗的标准工作;三是授权行业组织加大淘汰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四是政府通过行业组织实施一批中小企业节能的激励措施;五是政府与行业组织、企业界共同努力构建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在众多的产业集群地区,政府和行业协会都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节能新机制,积极推广节能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及采用国外先进节能技术等节能管理新模式。
第三, 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与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我国的产业集群的重心在工业制造方面。当前,要正确处理好工业立市和服务业兴市的关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一步,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构建产业集群,这是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重要方面。以生产业服务业为重心构建产业集群,就要着力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的问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行业。为此,围绕新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要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块规划建设,抓服务业项目推进建设工作,抓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抓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突破,积极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完善服务业统计和形势分析工作。
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篇4
关键词:能源战略,气候变化,低碳经济
1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和排放总量不断上升。1990年,我国与能源产业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2.4亿吨,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相比之下,1990年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48.5亿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23%。然而,从1990年到2006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6%的速度速度上升,到2006年为止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56.5亿吨,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0.2%,与同年美国的56.7亿吨的排放总量旗鼓相当。面临这样一种严峻形式,国际社会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同时,发达国家包括欧盟和美国,都强烈要求中国在温室气体排放限制上作出减排承诺,承担相应的责任。
面对当前情况,我国建立了国家能源局(NEA),旨在加强政府对能源的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即能源局的前身,在2006年就开始了新的国家能源战略的研究,这些努力旨在从战略角度来引导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成立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8年10月29号,国家发改委出版了《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表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协调经济、环境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突破口。胡锦涛指出:“气候变化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是辨证科学的,如果不正确看待认识气候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辩证关系,我国就无法延续发展机遇期,也不能真正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对气候变化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选择不发展,另一种则是在不考虑坏境问题的前提下继续发展社会经济。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合适的生产和消费机制来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当前我国需要优化能源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加速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2 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能源产出不断增长。1978年一2007年,每年生产的标准煤从6.3亿吨增加到23.7亿吨,年增长率为4.7%。到2007年我国能源产出仅次于美国(美国在2007年的产出为24.3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然而,资源总量虽丰富,人均资源量却有限。我国人均利用资源如化石燃料、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大量煤炭深埋地下开采难度大,其释放的大量的煤层气容易引发爆炸导致煤矿事故。据统计,2008年我国开采每百万吨煤矿引发的死亡率为1.182人,是印度、南非和波兰的2.4倍和澳大利亚的24倍。
2.2 能源利用效率低引发能源进口负担
我国当前总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高出十个百分点。由于能源资源的短缺和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模式,以及大量的低效率设备,导致我国单位面积采暖能耗达到具有类似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3倍。大量能源资源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伴随煤炭进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将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于此同时,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2008年我国进口了将近52%的世界石油消费总量。我国能源危机日趋严重。
3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分析
3.1 温室气体减排
温室气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硬性约束,而发展低碳经济是唯一出路。首先,推进建立一个低碳、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是当前所必须的。其措施可以包括:首先,统筹规划国际国内形势,提高煤炭利用的效率,加强稳定和持续的石油供应,有序发展水电事业,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核电、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其次,提升节能战略,如鼓励节能技术的自主创新。第三,能源体质改革需要不断深化。这些措施都旨在加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能源供应的持续性和及时性。
3.2 低碳和清洁能源的开发
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特色相兼容,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因此,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清洁和高效的利用化石燃料。低碳经济是指能使温室气体在排放进入自然生态系统过程中,实现排放的最小化,这样一种经济体系,即经济模型基于能耗低、坏境污染小、低碳排放。它是人类文明继农业和工业文明后的又一重要跨越。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和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能源利用技术创新,温室气体减排,产业结构和人们生产消费观念根本转变。
3.3 节能优先发展战略
我国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节约能源和能源开发并重,但是节约能源必须优先发展。节能优先发展战略不仅能维护能源安全还能促进未来的减排进程。为了实施这一战略,第一步要建立节能产品体系,第三产业比率要从2007年的40%增加到2030年的50%和2050年的60%。第二步是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性能落后的产品,降低生产能耗,改进生产设备效益。第三步是优化能源节约政策体系和能源市场营销手段,如征收能源消费税,加强节能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第四步是加强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节能环保观念,促进低碳消费模式。最后一步是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
3.4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计划建设13个大型水电站,包括长江上游地区、乌江、南盘江红水湖、黄河下游、湖北西部、福建、浙江和江西地区、东北的七个深度开发的水电站等。可再生能源足以满足我国发展需要,但是目前不适合大规模使用。这是由于大规模使用的成本过高以及缺乏必要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技术和过低的能源密度。另外,大规模发展核电的时代已经来临。有些专家提出,由于核电设施从建设到使用至少需要8年,需要尽早发展核电。当前主要的核电站都建于沿海地区,未来将会有跟多核电站建于内陆来满足这些地区的供电需求。
3.5 优化科技组织和推动创新
当前我国的科学与技术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主要障碍在于管理体制多元化带来的弊端,不适当的部门职能划分,技术资源分散和科研院所之间相互独立。我国政府择机发展低碳经济,整合科研力量,增加对基础材料研发、信息技术和资源开发和环保领域的财政支持,特别是低碳方面的财政支持,如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CCS)、氢和燃料电池、超级能量储存技术等等。
政府必须建立技术创新的一体化结构,加大对清洁能源企业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科研支持,另外通过建立和完善预算考核制度,提高资金准入水平和使用效率。
4 总结
我国在解决经济快速增长和二氧化碳高排放两者突出矛盾过程中,唯一途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包括技术革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因此,我国必须把发展节能战略和制定减排措施作为突破口,协调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IEA,世界能源展望2008[EB/OL].IEA publications,200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麦肯锡.中国的绿色革命[J].麦肯锡公司,2009.
[4]张国宝.当前的能源形势.“危”中之”机”[N].市场日报,2009.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篇5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背景
世界上最初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外国开始的。发展低碳经济最早在国外提出是在2003年的英国。英国因为地处大西洋,算是是一个岛国,英国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现有的经济模式进行合理转型,以面对即将出现的环境和资源危机。所以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或者即将出现的这种生态和经济发展局面,都已经陆续的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规划,以此来解决即将来临或者已经出现的生态和发现问题[1]。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内背景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的确不容乐观。不论是我国对待环境恶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还是目前我国国民素质与一些国外有着多年环境保护经验的国家相比,都有十分明显的不足。造成我国的环境形势不断恶化的现实情况,我国近些年的确也把保护生态环境做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但是我国的国内形势与国外有些许多的不同之处,假如在环境保护政策方面一味地照抄国外,那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来说势必是弊大于利的。[2]。
二、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一)应对新出台环境保护税
在2016年底,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税法,此次颁布的环境保护税法计划于2018年年初开始施行。其实早在2014年年底国家财政部已经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及国家税务总局拟好了新的环境保护税法草案。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是早已经准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改善的。国家的环保税想要实现的就是环境保护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想要应对新出台的环保税,就必须要加快企业的发展战略转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3]。
(二)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战略成本管理
1.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概要一个企业想要在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取得发展,就一定要顺从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发展低碳经济。其实目前在我国新出台环保税的加持下,企业除了实行低碳化经济发展规划确实也是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路径可以走。从政策上来说,国家是在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化发展改革。2.进行战略成本管理需要注意的方面那么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注意的方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首先就是需要企业自身明白自己企业的战略定位。企业想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就,就要对自己的有一个战略的分析定位,简单来说就是要了解。不仅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其他企业,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然后根据此分析来合理的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解决企业在实行低碳发展前期的资金投入大问题。其实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自己产品所在的产品链上寻求解决办法。应该通过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去弥补企业在实行低碳发展前期的巨额投入,以此来控制成本[4]。3.如何在低碳经济下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怎样让企业在低碳经济的形势下进行合理的战略成本管理,其实还是一个企业怎么在低碳经济改造时减少投入成本的问题。我自己认为,只有利用好低碳设备才是解决投入资金大的方法,也就是说必须要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假如能够在企业产品所在的产业链上找出自己产品的所需的原料,并让这些原料使用后的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使之产生一个良好的循环,就能够大大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所以想要解决企业在设备升级改造中的高投入问题,一定要注意提高充分产品的利用率。
三、总结
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切实的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不佳的情况,所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一定会坚持实行。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企业在新出台的环保税加持下,也应该响应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企业积极的制定新的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成本管理,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蓓,汪方军,黄侃.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碳排放成本模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杨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J].财务与金融,2013(4).
[3]乔薇,冯巧根.低碳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J].理论月刊.2014(10).
[4]庞瑞,周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3(03).
★ 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 低碳日国旗下学生讲话稿
★ 低碳日范文
★ 低碳标语
★ 以低碳经济的观点审视消防
★ 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探讨的论文
★ 网络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低碳环保倡议书左右
★ 低碳环保标语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宇通客车;营销模式;创新
在全球逐渐变暖、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非常迫切。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的时刻。低碳经济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可续发展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和新能源以及新制度,尽量减少使用传统的高污染的能源,大量的使用发展清洁能源,最终达到保护环境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的目标。
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能够推进保护环境的责任,降低能耗指标,给社会和公民创建一个绿色的出行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调整经济结构,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代替煤炭等不可再生且产生严重污染废弃物的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
二、国内客车行业分析
(一)国内客车行业的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目前由于一些国外客车企业的进入,导致我过客车行业危机重重,但是根据调查资料分析国内客车行业仍面临很多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宏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从2007年-2012的五年间,我国每年的GDP增长率基本都保持在8%以上,尽管中间有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的经济发展总体上不景气,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呈现除了良好的运行态势。
2、城市公共交通的迅速发展
21世纪是中国继续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基本每时每刻都有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目前每年转移的总数多达一千万。随找城市人口的快速扩展,城市的公共交通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城市客车的增加是必然的结果。2004年起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问题,出台很多相应法案来支持城市交通的发展,同时国家提出要求绿色交通,环保交通,最近几年中国城市公交将会迎来新发展,公交客车将成为推动我国客车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国内客车行业的发展挑战
1、其它运输方式的概况。我国目前国民的出现方式优先选择的是铁路,其次会选择公务、航空、水路等各种形式。几种交通运输的竞争必然会对客车市场的发展有决定作用,2009年,我国公路的旅客运输量已经达到每公里10131亿人,占据了全国旅客运输量的52.77%。而铁路的运输量为每公里6622亿人,占据了全国旅客运输量的34.49%,航空的运输量为每公里2371亿人,占据了全国旅客运输量的12.35%。
2、价格的竞争异常激烈。我国的客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课程市场供求已经失衡,不同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保持市场份额,纷纷开展价格战争,而且价格的竞争是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市场运作的唯一策略。严重的价格竞争已经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运作,企业为了保证利润,从而间接的忽视质量,最终客车的零部件质量、整车的质量都没有办法及时保证,更有甚至,客车的售后服务质量也无法保证。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因素是企业价格战的开展,价格战不但影响质量,还会影响新技术的发展,企业无法在新技术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3、客车的结构发展不符合预期。近几年客车行业一直都在飞速的发展,而行业结构却没有过多变化,一直存在各种问题。如客车的总体产量远远大于需求量,并且在一直增加;集团客车企业在行业中没有明显的优势,产业的组织结构制约了集团企业的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作为制造业的客车行业,并没有过多的创新,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它们超过八成的技术都是从外部引进。
(三)营销模式的发展创新
1、建立价值思维,以价值为突破口。在客车销售中,不应该只看产品的价格,而应该重点把我产品的质量和价值。产品的价格知识表象,它是外部层面的综合反映。而产品的价值则是影响企业品牌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只有不断的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营销策略,才能够提升产品的价值。产品价值的提升也会有助于消费者重新认识产品,同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良好的产品印象。企业为了提升价值,必须要提升营销观念,树立企业价值第一的意识,最终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
2、采取顾问式为主导的营销新模式。任何一个企业想靠一种产品来走遍世界,是不可能的,而客车行业如果不进行细分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是不可能的。鉴于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偏好,因此企业必须从标准化服务中向个性化服务进行转变。定制营销具有提供标准化服务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实现企业和顾客的双赢。最终,客车行业的销售特点包括,客户需要很长时间的开发,一旦开发之后会进行重复购买,并且双发的合作关系是共赢的。
3、与战略客户实现“双赢”。任何事物的合作或者并存的首要条件是平衡与和谐。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战略客户和企业都能够获得利益的最优解决方法。所以,一方面努力开发潜在的客户,另一方面维护忠诚的客户,最终和客户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合作关系是客车行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企业的利润都是来自于顾客和客户,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发展为顾客,因此客车企业必须要选择正确的服务对象,同时建立好大客户的信息维护系统,对大客户进行规划,最终在不断合作的同时,与客户一同成长和发展。
4、一體化营销。客车企业的一体化营销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企业与供应商的营销,包括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都必须能够一致。第二个:企业与客户的营销,应当及时准确,满足客户的各方面需求。第三:企业内部的各种产业链必须与企业营销相匹配。第四,营销部门同其他部门的之间的运作应当相互协调。从四个方面可以出,企业的一体化营销是对企业各个环节、各个有关联的部门进行的一种整合。最终能够实现快速销售,满足顾客的需求。一体化营销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模式,它能够达到提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利益最大化,企业能够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不但能够把握市场,同时能够把握关联企业,把握客户,把握企业内部的各种变化,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国际攻略的发展创新
国际市场经济形势多变,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特点,企业只有合适的策略深入了解外国市场,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完成这些工作则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宇通客车公司虽然目前具备了这样的财力支持,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出口业绩,但这些是不够的,其还需要制定适合国际形势发展的营销战略。因为客车出口远比一般的机电产品出口复杂,其在产品、工艺、质量、技术、产品研发、风险防范、营销网络、售后及国际金融运作等方面都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如果企业没有成熟的营销战略和营销方案是很难应对的。因此宇通汽车企业要想在国际客车行业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加强产品研发、营销网络、风险防范、售后服务及国际金融运作等方面的能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宇通在国际化战略中应该持续保持清醒头脑,做好充分的准备,厚积而薄发,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化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晓青等.将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创新科技,2012(5):5
[2] 边耀璋.汽车新能源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低碳经济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 篇7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大和优化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是密不可分的[1]。化石能源的规模化开发一方面导致气候暖化;另一方面导致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 在能源价格呈不断走高趋势的同时对外能源依存度不断提高, 这危及我国的能源安全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我国追求数量的传统能源安全战略就成为了我国的现实选择, 低碳经济与能源安全的有机结合不可避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 是指人类为减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追求能源安全所做出的选择, 该模式以提高能效为基础, 强调以发展为前提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 它关注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 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基于市场机制下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制定和创新, 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 推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 并且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效、低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3]。低碳经济是确保能源安全与减缓气候变化的高度统一。
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提供的数据, 2007年中国的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已达到6.07×109t, 超过美国的5.74×109t, 而居于全球排名第一 (见表1) , 这尚未包括港澳台的数据;预计2030年CO2排放量中国将达到1.16×1010t, 约占全球排放量4.02×1010t的29%, 一个国家几乎贡献了全球排放增加量的一半。这无疑在未来的国际减排机制安排和谈判过程中, 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经济发展所承受的节能减排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 能源安全的新视角
2.1 从关注市场机制到关注“公共物品”性质的气候变化
尽管中国一直致力于能源多元化、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不断研发及推广能源节约技术等, 但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却是越来越高, 原油对外依存度在2011年更是达到55%的新高。因此, 在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 将未来能源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归于能源价格[5]——即市场机制, 是可以理解的。不容置疑, 我国目前优先目标仍然是经济发展, 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碳排放空间和相关政策[6]。同时, 发展低碳经济亦是中国乃至世界大势所趋。作为世界人口唯一超过13亿的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大国和世界第一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大国, 中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压力会与日俱增, 关注“公共物品”性质的气候变化将是中国能源安全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
2.2 从强调能源数量到强调能源结构
中国的能源安全一直都是强调数量多于结构, 煤炭储量丰富就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铀矿等储量相对不足, 与之相对应的是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比例一直都是远低于煤炭;水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受限于环保、资金、技术、市场等制约, 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现实的表现就是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强调能源结构意味着增加石油、天然气、核能等的比重, 尤其是提高生物能、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风险成本是可控的, 减少的煤炭开采量也可作为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种储备。通过开发新能源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降低化石能源所占比例, 逐渐形成能源供应和消费的低碳化是能源结构优化的终极目标。
2.3 提高能效和推广节能技术
提高能效和推广节能技术可以在既定的能源消耗甚至是更少的能源消耗的基础上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这是经济增长由粗放向集约转型的表现, 也是产业高级化、合理化升级换代的一种表现, 更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根本体现。只要能源消耗降低增长, 温室气体排放也将相应减少, 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未来类似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约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3 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安全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背景下能源安全战略是兼顾经济发展和降低碳排放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它将集约型经济发展与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7];将能源利用低碳化和高效化作为能源安全的既低碳又经济的最佳选择。
3.1 提高能效
将提高能效置于发展低碳经济和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位置。能源高效利用不但对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更是应对能源储备不足和能源利用高碳排放的根本性举措之一。低碳经济要求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低碳产业的茁壮成长, 能源效率不断提高, 减少经济运行中化石能源消耗。
3.2 优化能源结构
我国经济在2012年处于低位运行, 但也高于7%,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属发展速度最快之列;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 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城市化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率的快车道, 产生了旺盛的能源需求,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给低碳排放和无碳排放能源提供了良机。
(1) 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 在广大农村为秸秆、牲畜粪便等能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每年农户大量焚烧秸秆不但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交通出行, 而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部分农户购买煤炭作为燃料, 却将牲畜粪便等有机物随意排入河流沟渠等;许多偏僻的山区经济落后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能源中的一种与数种较为丰富并存。因此, 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水能、风能、生物质发电、沼气等, 可以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2)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提高石油、天然气在化石能源中的比重。石油和天然气相对于煤炭,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低, 用石油、天然气一定程度上替代煤炭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
(3) 重视核电和煤层气产业。发展核电不能因噎废食, 更不能搞大跃进, 要充分考虑环保、技术安全保证、选址地质条件等, 做到万无一失;将煤层气产业作为煤炭工业现代化和资源利用综合化的一种新兴产业, 以产业开发减少以致避免煤炭开采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洁, 鲍文.构筑石油安全防线[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 (2) :58-60.
[2]鲍文.经济、能源、气候多目标约束下的中国战略抉择[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2) :6-11.
[3]鲍文.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2) :11-12.
[4]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M].World Energy Outlook2009 Washington, D.C.:IEA, 621-657.
[5]鲍文, 李洁.构建石油价格防范体系[J].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5, 21 (2) :63-68.
[6]王丽君, 鲍文, 马腾.低碳经济与水能资源开发[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3 (1) :78-80.
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篇8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广义上说,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必然结果,是一种促进碳循环良性发展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的责任型旅游发展模式。狭义上说,低碳旅游是旅游主导理念转型和旅游发展模式升级的理性表达。低碳旅游不仅注重旅游者和旅游地的利益最大化,而且更加注重降低碳排放、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与环境生态耦合的责任最大化。
“低碳”这一理念形成的触点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文中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97年在日本东京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试图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正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2007年联合国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迈向低碳经济时代的步伐。2008年,“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世界环境日的主题[1]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大力的宣传。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各国提交了本国的减排计划,并就新的气候协议进行了商讨。
人类在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进程中走向了低碳时代,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转暖所带来的问题,国际上已经兴起低碳经济研究[2]。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必须以低碳经济思想为指导,全方位实施低碳战略,集成创新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模式,从而实现旅游降低碳排放、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与环境生态耦合的责任最大化。
二、低碳旅游的演进与基本特征
(一)低碳旅游模式的演进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79年,从中央政府和许多地方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设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开始,旅游产业的发展才渐渐兴旺起来。纵观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旅游产业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低碳旅游是旅游产业在经历过传统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和体验经济模式后,逐步演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如图1)。
(二)低碳旅游的基本特征
1.低碳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主题深化。
可持续旅游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旅游产业,强调旅游活动的开展既满足当代旅游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旅游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所以,低碳旅游是一种强调低污染、低能耗的新旅游理念,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低碳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理念,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它要求在旅游活动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耗,其宗旨是降低旅游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凸显低碳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降低碳排放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气候正不断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日益凸现,世界各国正在商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共同保护地球环境,降低碳排放、节约能源已成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发现旅游产业碳排放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4.4%,截止到2035年其排放量会以3.2%的平均速度增长。因此,推行低碳旅游理念,促进旅游低碳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3]。
2.低碳旅游是生态旅游的理念升级。
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发展理念。从广义上讲,它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有较小的影响,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保存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从狭义上讲,生态旅游是指人们为了追求融入大自然奇特环境的刺激性所进行的一种冒险性生态空间的跨越行为和过程,同时对保护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与生物共同繁荣承担责任的旅游活动[4]。
与生态旅游相比,低碳旅游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规模、旅游过程等方面都有了更新的理念和要求。(1)从旅游目的地角度看,生态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是自然旅游区,特别是生态环境良好、受干扰较小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而低碳旅游则对目的地没有特定要求。(2)从旅游规模角度看,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以避免或减轻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而低碳旅游不涉及旅游规模,强调旅游过程中食、住、行等全方位的低碳化。(3)从旅游过程角度看,生态旅游强调在游的过程中保护景区生态环境;而低碳旅游则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作为一个有机的动态产业系统,一个融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产业,旅游产业必须通过挖掘旅游产业的基础生态位,整合提升旅游产业的生态效能,从而减少旅游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才能实现旅游产业的低碳发展。
3.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责任强化。
绿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寻求最高旅游满意度的同时,尊重环境伦理,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旅游方式。绿色旅游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行为,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低碳旅游不仅要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尊重环境伦理,而且要求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时注重能源的节约,同时还将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责任明确化、具体化。
发展低碳旅游就是要培育低碳观念,生产低碳产品,开展低碳经营,推动低碳消费,实现低碳发展,在全行业中切实推行低碳行动,在全民心目中真正树立低碳意识。培养低碳观念就是要培养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追求低碳旅游愿望,培养旅游管理者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培养旅游经营者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经营理念,引导以低碳环保为宗旨的健康旅游消费。生产低碳产品就是努力形成低碳旅游产品体系、低碳企业体系、低碳交通体系等,使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全行业低碳化。
开展低碳经营就是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低碳管理和低碳服务。例如酒店行业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交通行业,要积极使用绿色能源,鼓励游客使用景区内公共交通设施,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5]。推动低碳消费就是倡导低碳消费理念,树立低碳消费观,把旅游消费控制在一定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选择绿色饭店、绿色交通工具、绿色商店等。实现低碳发展就是在低碳观念的指导下,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和谐统一。
4.低碳旅游是体验旅游的模式创新。
体验旅游是在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健康的体验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个性化、情感化的旅游方式。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与融入性。
在知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者不仅希望在旅游过程中满足自身的体验需求,而且希望旅游的每一环节都能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低碳旅游正是在体验旅游的基础上,本着“低碳”的原则,进行了模式创新。
首先,从效用看,体验旅游以消费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为基础,设计紧扣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使产品及服务能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和共鸣,让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体验某种情感,体验自我尊重和自我完善[6]。而低碳旅游则使旅游者在实现自我尊重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即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贡献力量。
其次,从目标来看,体验旅游注重旅游者整个经历过程的享受,而低碳旅游旨在让游客在体验旅游的同时,将节能环保意识付诸旅游活动这一实践中,进而使游客精神层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三、低碳旅游的创新与发展战略
在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必然向低碳旅游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实施高新科技战略、集成创新战略和知识经济战略。
(一)旅游产业高新科技战略
发展低碳旅游的首要问题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实现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旅游发展模式。
1. 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
以旅游交通为例,旅游交通是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碳排放的主要部门之一[7],发展低碳旅游必须发展低碳交通。现代旅游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汽车等使用的均为碳排放量高的化石燃料,要实现交通的低碳化,就必须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作为旅游交通的主要能源供给。因此,必须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旅游产业所用;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旅游成本;提高新能源新技术其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使之成为满足旅游产业发展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2. 努力推广使用节能技术。
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旅游,当前旅游企业由于节能技术的欠缺和节能意识的不足,致使能源浪费的状况一直存在。为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要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节能和清洁能源体系,开发使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能的目标[8]。
3.重点关注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9]。
目前,中国过对碳捕获和碳储存的研究还不成熟,国家为发展低碳经济,对此技术的研究开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旅游产业要密切关注这项新技术的研究成果,积极跟进这一技术的开发和使用进度,第一时间在旅游产业中推广和应用新低碳技术,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低碳发展。
(二)旅游产业集成创新战略
作为无边界产业,产业集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路径,旅游地应以旅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为中心,通过创意、融合、链条、协同、集群等集成创新,进行旅游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行业管理、企业组织和相关配套,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旅游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0]。
低碳旅游是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落实保护生态环境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实现低碳旅游的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实施集成创新战略,实施旅游产业集成创新战略是实现低碳旅游的高效途径。实施旅游产业集成创新战略,就必须寻求旅游产业边界扩展的新途径,实现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加快旅游产业纵向扩展和横向渗透的融合,推动旅游产业收入结构的改善;加强旅游产业实质性的跨区域合作,促进旅游产业区域品牌的打造;探求旅游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推进旅游产业价值链结构的优化;强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催化旅游产业集成战略的实施。
(三)旅游产业知识经济战略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决定旅游产业在国际竞争和全球产业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是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11]。旅游产业作为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之一,必须突破知识管理的边界,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实施旅游产业知识经济战略。
1. 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促进旅游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到“伟大的团体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成功,而是透过学习如何创造惊人成果所致”[12]。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旅游企业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员工学习系统知识,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
2. 以知识供应链为基础,实现旅游企业知识的转移和扩散。
旅游产业以旅游企业、供应商、消费者作为其知识供应链的主要知识节点,在环境、技术等条件的支持下,实现知识在不同旅游企业主体以及旅游企业内部的扩散和转移,达到知识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而实现高效率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如图2)。
3.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旅游企业知识平台系统。
旅游企业要培育知识共享和团队学习的组织文化;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鼓励知识的团队共享;建立知识传导平台, 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建立知识优化平台, 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建立知识沟通平台, 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建立创新激励平台, 激发知识的内在动力。总之,企业要努力构建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系统,以此促进旅游产业的知识集成,从而实现旅游产业集成创新发展。
摘要:世界经济在新环保主义的倡导下走进了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在日益成熟的旅游产业理论指导下,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演进路径,阐述了旅游产业低碳模式的基本特征,提出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经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2]顾朝林,谭纵波,刘宛.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
[3]Peeters Paul,Dubois Ghislain.Tourism travelund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straint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
[4]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2).
[5]Tzu-Ping Lin.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s[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
[6]宋咏梅.关于体验旅游的特点与设计原则[J].特区经济,2007(1).
[7]Kuo Naewen,Chen Peihun.Quantifying energyuse,carbon dioxide emission,and other 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n a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324-1330.
[8]Yeoman Ian,Lennon J.John,Blake Adam,etal.Oil depletion:Whatdoes this mean for Scot-tish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354-1365.
[9]郭万达,郑宇劼.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4).
[10]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11]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1998(12).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以来,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到人类发展的各个层面, 特别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的兴起,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几大热点经济充斥在媒体和大众的视野, 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其实, 它们都是近几十年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 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陷入资源、环境和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内涵
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196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是发达国家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高效率、资源化, 集中表现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污染物最终处置量上, 即单位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提高和污染物最终处置率的大幅度降低。
2、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人类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排放温室气体而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 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可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理念和技术结合在一起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异同辨析
1、三大经济的相同点
(1) 产生背景相同。它们都是近几十年来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 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陷入资源、环境和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它们都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 理论基础相同。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 以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 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 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这几种经济形态都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全面协调, 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3) 依靠的技术手段相同。它们都依赖于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清洁生产的生态化技术, 如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能效技术等。
(4) 发展环境相同。它们都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都需要市场机制、法律制度等为保障条件。
(5) 其他相同点。他们在消费观念上都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都强调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的改变, 反对盲目、奢侈、过度的物质消费。
2、三大经济的不同点
(1) 研究的角度不同。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
低碳经济主要针对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重点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建立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
(2) 核心内容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利用, 通过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形态, 包括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GDP、绿色核算、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绿色资本、绿色网络等。
(3) 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循环经济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同时, 循环经济还关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强调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 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显著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经济活动的输出端, 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在环境保护。
(4) 推动力不同。循环经济: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使投入成本降低, 为进行循环经济活动的个体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使循环经济具有推动其自身不断发展的内生力量。
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在目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还不够、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的大背景下, 推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介入方能实现。
(5) 评价体系不同。循环经济: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发改环资[2007]1815号) , 我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4个方面入手, 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 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
低碳经济:目前中国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 但从低碳经济的定义上就能很直观的看出, 其主要从社会生产的结果入手, 以碳排放量作为评价指标。
绿色经济:鉴于绿色经济本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对其评价必然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也没有一个专门针对绿色经济的评价体系。据悉, 目前广州发改委正研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生产领域绿色化主要通过人均GDP增速等8个指标来反映;生活领域主要通过轨道交通运量占公共交通总运量的比重、人均日产生活垃圾等7个指标来反映;生态领域包括空气质量优良率等7个指标来反映。
(6) 政府干预不同。低碳经济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全球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 各国都对温室气体排放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从1997年签署、2005年才生效的《京都议定书》, 到2009年发表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都说明国家的政治意愿决定着低碳经济的实现幅度和推广程度。只有通过国家政府间的合作, 才能实现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主旨的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则更多是在无国界限制的话语体系下推行绿色环保经济模式, 没有蕴含政治色彩。
四、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应立足中国实际,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 统筹布局, 整合几大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我国无法单独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或绿色经济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小康化等社会发展态势不可避免, 对能源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从我国的产业结构来看, 第二产业是经济的主体, 其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结构, 导致我国能源消费长期高碳化, 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虽然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已经卓有成效, 但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循环经济通过各种物质的循环利用, 可以实现物质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 却不能完成特殊的化石能源闭合循环, 导致在我国单线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无法突破的现实瓶颈。
低碳生产、流通、消费无法直接产生现实经济效益, 市场本身无法产生对低碳技术的需要, 推行低碳经济需依靠国家强制力。但由国家自上而下地推行低碳经济, 往往导致缺乏竞争, 市场失灵。同时, 传统能源相对低廉的价格还限制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新能源电价成本近年内都将远远高于常规能源价格, 新能源利用只能以政策补贴为支撑。加之我国当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不完善, 这些都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目前在我国缺乏相关法律政策支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都散见于《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专门设立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中, 故绿色经济在我国也无法单独推进。
2、整合已有基础, 推进三大经济协同发展
绿色经济是应对高碳工业化时代灰色经济的一种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经济;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暖最有效的经济方式, 是高碳工业化时代最具有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循环经济是构建这种低碳绿色生态经济的方法或实现这种环境的路径。它们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都应予以同样的重视, 不能顾此失彼。整合三大经济, 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鉴于目前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健全, 建议将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纳入到循环经济体系当中来, 充分应用已有基础, 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 走循环经济低碳化绿色化发展之路, 克服三大经济单独推进的困境。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 应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 积极推行能促进三大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韩玉堂: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 2008 (10) .
[2]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R].2003.
[3]李刚、戴铁军: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J].节能与环保, 2011 (3) .
[4]周宏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考量[J].前沿论坛, 2009 (20) .
[5]吴晓青: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思考[J].经济界, 2010 (1) .
[6]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R].
[7]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 2010 (2) .
[8]中国科学院能源战略研究组: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9]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篇10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能源、经济、产业结构,转换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承诺与目标的实现必定存在成本与代价的付出。科学地分析论证,选择成本、代价、风险最优,而效果最明显的路径与方法是推动我国低碳发展的重大课题,有必要从各领域、全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寻找可能解决的组合方案。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技术与制度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低碳技术与思想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与社会生产生活中规模化的运用,而标准化是推动和实现这一规模扩散的基础,是解决低碳经济这个复杂系统问题的重要工具。2011年是“十二五”开篇之年,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加速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如何发挥标准化在经济社会战略性和结构性降碳中的作用,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1 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标准化发展概况
我国的低碳标准体系以节能减排为主要依托形式,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为路径,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基本方向,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支撑低碳社会建设。
1.1 发展概况
(1)加快引进、转换国际先进标准。
2006年ISO发布温室气体管理系列标准(ISO 14064-1,2,3)后,国家标准委于2007年随即引入、转化上述标准,列入国家标准制定和修订计划,并于2009年初完成报批稿。2009年6月4日,英国标准协会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共同发布PAS 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及使用指南》中文版;2010年9月,双方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英国标准协会合作协议》框架下,就温室气体管理进一步深入合作,就碳中和标准引入达成协议。
(2)开展低碳与节能领域认证制度框架体系的研究。
建立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认监委牵头启动“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课题——我国低碳认证制度建立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国际低碳认证制度,结合国情和现状,分析我国低碳认证政策和技术需求,研究我国低碳认证制度框架体系的构建路径与建设重点,为相关部门制定我国低碳认证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3)围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制定标准发展规划。
2008年国家标准委会同发改委等15个部门、9个行业协会(联合会)在总结前一版本的基础上发布《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2008),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制定了在节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废旧产品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8个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规划,确定了国标与行标的重点项目,提出了主要的措施和建议。
(4)建立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低碳标准化体系。
国家标准委先后颁布了36项《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标准,46项《节约能源法》配套标准。制定六大类34项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标准,分5批对19类产品实施能效标识制度。通过强制性能效标准和标识的实施,空调、电冰箱的能效水平分别提高5.2%和2.98%,进一步强化和推动了低碳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目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领域的标准近1,500项。其中,国标650项,行标500项,地方标准350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2009年,国家发布GB/T 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行为节能。2010年伊始,我国《节能自愿协议技术通则》国家标准通过了审定。同时,国家从2007年开始在大连、重庆、广东、苏州、河南鹤壁等5个区域及浙江蓝天、东北制药、江苏泰安等3家企业建立地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
(5)加强了碳排放的地方标准化体系建设。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保定等国内城市结合本地产业与社会建设提出了对应的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以标准战略、地方标准体系规划等多种形式将节能减排列入标准化工作重点。如:2009年底北京市环保与质监部门联合出台《北京市地方环保标准体系发展规划》,明确了7个重点领域,提出加强机动车排放、成品油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甘肃先后发布节能和新能源地方标准35项。2008年甘肃省编制了《2009~2012年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体系规划》,计划制定、修订319项地方标准。湖南省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建设为契机,制定了“两型”园区建设、“两型”产业分类及核算、“两型”产业发展评价、“两型”示范企业认定、“两型”技术与产品认定、“两型”农村、“两型”示范镇和“两型”县城等8项标准构成的“两型”标准体系。
1.2 存在的问题
(1)认识性问题。
目前,关于低碳发展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基础与框架研究上,对于碳管理与碳排放的认识尚存不足。英国标准协会(BSI) 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近75%的中国企业节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只有1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保护全球气候”。认识上的不足使我国在低碳建设与发展领域的标准制定多以节能为表现形式,缺少对以碳基指标为核心的碳管理、碳减排标准体系的研究。
(2)基础性问题。
标准的制定,要以充足的科学研究和试验验证为基础。碳排放领域的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而目前对低碳标准体系的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对标准体系的理论内涵、构成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概念性与结构性的问题,和碳标准与其他间接减排的标准体系间的衔接与转换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衔接性问题。
与碳减排相关的技术与标准形式多样,涉及的部门与领域广泛,部门与行业间各自为政制定的标准繁杂,标准间的衔接不足,以致于有些标准还相互矛盾,各标准体系的发展更新也不尽均衡,直接影响了标准对于市场的导向作用,不利于碳减排的长远目标。因此,有必要在低碳标准化管理机制上进一步探索新的方法,促进标准体系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增强标准管理的一致性。
(4)规划性问题。
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载体。城市化过程中,如何界定选择最优的城市规模与功能配置,如何在不影响城市发展与城市间联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交通、建筑、能源、物流等带来的碳排放,采取何种规划方式与城市管理手段促使公民与组织自觉地选择更环保的方式。最后,如何把这些经验、方法收集汇总,并抽象转换成可供移植、扩散的标准来指导低碳城市群建设,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标准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
低碳经济标准化是以技术创新为纽带,促进低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低碳技术的规模化扩散,进而推动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2.1 标准化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
标准化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为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强调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使技术创新的成果加以推广,促进产品质量提升,进而提高技术转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十一五”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变化与主要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变化的研究发现:实现经济增长中注重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降低GDP能耗绝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应该着力于如何提高碳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促进能源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降低产(行)业和单位产品能耗。根据IEA(2006C)的统计,我国普通钢、水泥、合成氨等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最先进国家分别高出50%、60%和33%,利用技术改造提高能源效率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油、气资源相对不足,利用技术创新提高燃煤效率,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随着核电、风电等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非石化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不仅能够推动新的产业发展,也能在整体上促进碳减排。因此,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2.3 标准化是低碳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载体
标准是标准化的主要成果和表现形式,是技术和经验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技术的创新、积累与扩散,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与规模化运用的基础。首先,标准化能够加速低碳技术向生产力的转换;其次,通过标准化的转化平台,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取得系统和整体的协调,使技术创新成果符合现有的社会生产系统与技术框架的兼容性要求。科研与技术转化全过程在标准的指导下,可以实现过程的简化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重复和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三,标准化、科技研发、成果转换的一体化发展,能够减少标准制定和标准化及成果转换过程中的投入,从而放大标准的贡献作用。专利与技术创新成果转换成标准后,经过“企业→行业→产业→国家”这一扩散过程,逐步的扩大影响范围,增加标准的受众和作用面,最后促进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使得标准的贡献作用成倍增长;第四,产业的发展又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得更大的效益,老的技术总是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所替代,新技术的出现又加快了标准更新的速度,而新标准的实施则拉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发展。
3 对低碳经济标准化战略的建议
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标准化战略,推动管理与技术创新的标准化,充分利用嵌入在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体系中的标准和标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标准化的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改进作用,对于加快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战略
从国家、行业、区域3个层面研究制定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战略是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推动社会发展低碳化的重大决策,是指导和促进低碳技术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宏观战略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考虑各地区资源与生产力水平要素的不均衡性与各行业的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实际,注意突出行业、地方标准化在工程性与结构性降碳和区域低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2 重点加强对低碳经济标准体系的研究和构建
研究、构建低碳标准体系,编制低碳标准体系规划,搭建科学、合理、结构层次分明、内在联系紧密的标准体系框架表,是指导和促进碳管理标准化、碳减排标准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低碳综合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与纲领文件,对推动我国“两型社会”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加快低碳技术与产品认证体系的研究和构建
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现状,兼顾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双重需要,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低碳认证制度,进而积极影响低碳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有利于维护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国家利益;有利于科学制定和落实我国的碳排放指标,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3.4 推动低碳技术与标准一体化创新机制的发展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承担标准化科研工作;鼓励拥有先进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发展研发-标准一体化科研模式,对于节能减排预期良好的低碳技术,国家与地方科技与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研发工作与标准化工作的同步;鼓励拥有先进低碳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将企业标准转换成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加强对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鼓励企业通过主持或是参与标准的制定获取高额的利润。
3.5 加快标准化工作、保障、推进三机制的建设
积极探索与建立标准化科研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不危及国家安全的一些领域,鼓励行业和产业的领军企业或行业协会承担标准化经费,主导行业标准的制定;建立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标准化学科理论的研究,加快标准化学科建设;实施标准化知识普及工程;完善产品能效限额国家标准及其配套的认证认可制度;加强对高能耗行业单位能耗产品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坚决限制高能耗行业产能。
3.6 加强低碳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发布国际先进的低碳技术标准信息和有利于促进碳减排的技术标准信息,及时转换与有效采用适宜于我国国情的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鼓励国内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专业领域的组织、个人参与国际低碳技术和有利于促进碳减排的技术研发工作和标准化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与活动中反映中国的利益。
3.7 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标准子体系的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快落实《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2008)、《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纲要》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关于贯彻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推动节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废旧产品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8个重点领域的标准体系规划和建设;加强低碳城市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城市的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低碳标准体系的研究,推动城市的低碳化发展;配合低碳领域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链发展需要,加快低碳关键技术上下游支撑标准的研究制定,加快低碳技术产业标准链的形成,推动低碳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摘要:本文对我国低碳经济的标准化发展进行了梳理规整,并提出低碳标准化战略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标准化战略,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产业化,技术扩散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等.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北京:国家标准化委员会.2008
[2] 英国标准协会.中国能源管理市场调查报告[R].北京:英国标准协会.2009.
[3] 何江,朱云,杨燕.论标准化对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及规律[J].标准科学,2010,(9) :4-8.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篇11
关键词:鄱阳湖 生态经济 战略选择
引言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发展绿色的GDP,核心是能源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目前,在寻求低碳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江西省的鄱阳湖低碳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正诠释着这样一种发展模式的内在实质,形成了一条以生态分特色,以发展为核心,以轉变方式为关键的绿色崛起的新路子。但由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做为整个系统,其创键、运行、管理、效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基于这种现实,本文在分析鄱阳湖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其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求实现成为生态经济区发展典范之目标。
一、鄱阳湖低碳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鄱阳湖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具有“世界生命湖泊,国际重要湿地和生物各样性”等多个显著特征。是国家公布的首批湿地保护地之一。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已具有了各种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它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南昌的汽车、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航空工业和商贸流通等已具有竞争优势;九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在装备制造、经纺、石化、建材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景德镇在陶瓷、航空与汽车制造以及上饶的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也各具优势。目前,生态区各方面发展维持在15%的均衡速度,工业集聚力强,到2013年将突破1万亿元,从而进入全国GDP“万元俱乐部”行列。
(二)问题
虽然鄱阳湖低碳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相对优势,但受经济总量与产业层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和技术、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具体如下:
1、认识还不够清晰,行动滞后
低碳生态经济是一个新理念,领导层面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低碳的认识还仅限于环保概念层面,另外规划编制缺乏低碳内容。对地热、汽车节能、清洁能源、鄱阳湖等新能源技术的利用,明确的政策支持还不够。再者,低碳评价指标,测算系统,及相关的数据库建设的还不完全,相关技术储备不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体制、机制不健全,规划有待提高
目前,维持整个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在建设中。各种多边生态补偿基金,经济破坏赔偿基金和移民补偿基金还不够充足;管制、配套机制也不完善。另外各种碳排放交易制度还设建立,鼓励各方面投资的保障激励机制则有待加强,许多生态低碳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无法实施。民营资本对进入此领域也持观望的态度,所以一个保证生态区建设的融资平台急需,创新和升级。
3、产业转型难度大
江西省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客观上决定了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其整个工业发展模式的传统产业比重偏大,高耗能工业偏重、中、上游产品较多。产业链短,低碳产品不足。整体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
4、相关技术管理人才缺乏
当前,科技研发应用人才匮乏。新余市虽然为光伏产业专门成立的光伏学院,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力。创新成果偏少,企业对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能力较弱,高等院校的研发水平不高,关键技术还未能突破,还难以满足低碳发展的需要。目前,研究机构方面与国内先进的研究平台还有很大差距,与先进企业对接不够。
二、战略选择
(一)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1、正如其它国内有特色的经济区一样,应把鄱阳湖生态低碳经济区当做此种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试金石,进行有规划和有特色的专门打造。比如,可将南昌打造成国内三大低碳经济示范区,具体为生态居住和服务中心区,生态高科技园区,及园林区等。
2、倡导低碳产业准入即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和普及低碳经济的知识,把握低碳经济的先行主导权,构建低碳网络产业体系,拓展出一条集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兴发展道路。
3、推动并构建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在政策机制方面,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二是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和突破。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各种现代资金融资平台,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的开发与合作。
(二)保障协调快速发展与生态、低碳兼容
1、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鄱阳湖生态低碳经济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的艰巨,环境保护压力突出。各方面由于发展造成了的各经济主体、机制等的问题层次不穷。这些都要求以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要突破口和思路。
2、整合配套资源,推进新型的能源及环保项目。
3、以规划为龙头,支持经济区的全面建设一是构建区域生态功能保护结构体系。二是保护大环境的安全。三是安全处置各种废物,防止二次污染。四是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五是各方面统筹发展。
(三)重点推进循环经济型产业发展
依靠技术和新型产业发展思路搞好绿色生态旅游业和高效养殖业。
(四)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与人才强省技术的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重视产业技术知识的发展,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和整合服务体系。探索区域内人才整合的新内容、新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一体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生态初探[S].福建环境,2003,24(l):50
[2]苏振锋.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探析[J1.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
低碳经济战略性思考:世界与中国 篇12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 围绕气候变化的争论和谈判从表面上看是气候变化问题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问题, 但本质上是一个涉及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外交的国家利益问题。各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 气候变化领域的矛盾多重交织, 形势复杂多变, 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气候谈判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在此之中的国家利益争斗。
国际上最早系统阐述“低碳经济”问题的是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各国首脑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要求2000年发达国家应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的水平, 但由于公约只是框架性的, 没有对各国造成普遍的约束力, 因此减排效果并不明显。1997年12月11日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 (日本京都会议) 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把主要的6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氢氯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 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5.2%。
积极鼓吹低碳经济的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 他们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对能源的依赖 (能源消耗) 逐步降低, 都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 在能源使用技术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推行低碳经济, 可以降低对世界上主要产油国、煤炭大国的依赖, 转向能源的高效使用与新能源, 使得主要竞争对手失去制约他国的能源优势, 从而减轻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分析, 低碳经济将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利益博弈枢纽。发达国家间主要是低碳经济发展标准、主导权的争夺, 主要竞争方是欧盟与美国。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夺主要体现在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方面。而从近10年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各国的主张来看, 《京都议定书》下的国际减排机制无疑是一种标准之争, 是欧盟与美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规范上的主导权争夺。另一方面, 也是欧盟内部为了应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国内适应性安排, 这两个方面共同揭示了为什么欧盟如此积极的推动国际温室气体减排, 环境保护只是“旗帜”, 目的是世界经济控制权。
因此, 欧盟积极实施排放权交易计划以实现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8%的减排目标。2005年1月1日, 欧盟正式启动了排放权交易体系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 试图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促使欧洲企业参与温室气体的减排过程。欧盟委员会根据“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 首先确定了各个成员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再由各个成员国分配给各自国家的企业。尤其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12月17日, 欧盟议会采纳了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 使2012年之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保持连贯性,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欧盟至2020年之前及之后的战略重心。
作为对欧盟先动优势的回应, 布什政府上台后, 于2001年3月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布什当时提出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理由主要有三。第一, 过度的环境保护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让500万美国人丢掉饭碗;第二, 《京都议定书》不应免除发展中国家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第三,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尚无科学依据。实际上, 布什政府与美国的能源利益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退出《京都议定书》, 正是为了给这些能源利益集团以政治上的回报。另外, 此举也是奉行单边主义的表现。
《京都议定书》生效时, 美国很快就向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提出了亚太清洁发展意向宣言, 试图利用《京都议定书》对技术转让没有明确承诺这一点来设计某种机制, 强化自己的地位。除此之外, 美国还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益伙伴等一系列问题上提议合作, 出发点都是不想受《京都议定书》的制约。奥巴马政府则表示将“建设性”地参与, 而这种“建设性”参与的目的是要主导全球气候谈判, 构建美国的“低碳经济”主导地位。2009年6月26日, 美国众议院以219票对212票微弱票数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这是美国首个温室气体减排法案。该法案规定以2005年排放标准为基数, 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 到2050年减少83%。法案同时规定, 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通过向低碳经济转变, 美国意图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 削弱中东、俄罗斯、巴西等石油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进一步压缩高能耗的发展中大国, 特别是中国与印度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征收碳关税为其领先的新能源技术开辟市场。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低碳经济会成为发达国家的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贸易依存度比较高的我国, 将重新面临“悲惨增长”的贸易局面。
与此同时, 应该看到我国与美国、与欧盟进行合作的可能。在争夺低碳经济发展控制权方面, 或者说是在减排国际谈判中, 我国的原则和立场对欧盟与美国而言都有重要意义。哥本哈根会议前夕, 美国一直试图促成一个取代《京都议定书》的新协议, 而这样的协议中须有发展中大国, 并且要延长减排的期限。美国主张通过一种市场的机制来实现减排, 而不是通过一种政治承诺减排数量及比例的方式。在这一点上, 我国与美国的合作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因为, 中美两国同是能源消耗大国与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 中美两国的能耗占全球的35%, 而中美两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总排放量的40%。而无论是与美国还是欧盟之间的谈判或合作, 我国的一个基本原则应该贯彻始终并尽量争取更多发展我国家的支持, 即: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从人均碳排放量的角度衡量我国应该承担的义务。这个原则不但对我国有利, 也有利于非洲等其他人均排放很低的国家通过排放权额度交易获得世界上其他国家资金支持。
加拿大的自由党支持《京都议定书》, 并在2002年2月26日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而2006年保守党上台后, 却明确的表示减排任务难以如期完成。澳大利亚由于国内利益集团的分歧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直至2007年12月3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这是陆克文和他的新政府当天宣誓就职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他在之后发表的声明中说, “这是澳大利亚新政府的第一项正式行动, 显示了新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 对于澳大利亚继续在国内以及与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西兰的整体情况和澳大利亚相似, 新西兰采取了很多措施履行对《京都议定书》的承诺。由于干旱以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所增加, 新西兰将提高《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目标。目前, 新西兰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比《京都议定书》2008年~2012年第一阶段的目标排放量少960万吨。根据《京都议定书》, 新西兰2008年~2012年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该不多于1990年的排放量, 而2008年, 新西兰计划以后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能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170万吨。
为达到京都议定书的要求, 日本支持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 作为能源使用最有效率的国家, 日本赞成采用其他方法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如制定具体的能源效率标准等。日本近年出台了一些法律, 同时不断开发新科技利用新能源, 但其主要出发点还是其国内利益, 并非出于一个发达国家的责任。日本虽然在排放控制上有一定的贡献, 但其对京都议定书的延缓执行, 使之很难达到要求。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是日本经济长期萧条, 减排成本巨大, 所造成的GDP下降是日本任何一个政党无法承担的。
二、低碳经济的本质及其可能对贸易规则变化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低碳经济”的官方定义, 也是主要发达国家极力“兜售”的概念。但是, 这些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低碳经济并非是他们的环境道德使然, 背后是能源使用技术、经济发展的世界支配权争夺。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势必出现这样的结果: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心将由占有能源向清洁使用能源转变, 而这对中国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因此, 对低碳经济本质的准确把握, 一方面, 有利于认清目前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推动低碳经济背后的战略布局, 另一方面, 有利于我国调整战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世界经济贸易变局。
对于低碳经济的本质应该如何把握?这是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低碳经济上本质是一种发展模式, 是对全球有重大影响的环境问题, 但同时更应该是一个发展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 应该是在发展中进行减排, 忽略发展的减排不具有可持续性, 是“饮鸩解渴”。低碳经济、温室气体减排是新的国际游戏规则, 对此, 应该有清晰的认识。既要有我们的原则、立场和声音, 又要积极的去面对。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积极应对并尽可能影响国际规则还应该是一项持续的工作。现在需要认真考虑的是:这个新的游戏规则会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影响我国。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要特别重视低碳标准形成后对我国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要重新审视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后面可能出现的新的制度安排对我国的影响, 更清楚地认识到少数国家提出主动进行温室气体减排后面可能采取的策略。
低碳经济问题提出的大的经济背景是日本、欧洲等国家经济发展迟缓、对能源问题的高度依赖。1997年《京都协议书》是在日本与欧洲主要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签订的。在这之前, 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平成萧条”和产业的空洞化, 日本国内的学者认为部分的原因来自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而英国更是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认识到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 按目前的消费模式, 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通过对低碳经济提出背景的简单分析, 逻辑上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推动经济向低碳方向转变的主要发达国家意图何在?单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显然是以偏概全, 日本和欧盟的积极行为显然“醉翁不在酒”。那么, 他们意欲何为呢?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会演化出低碳标准, 而这一标准对我国经济安全特别是贸易安全的影响将是全面的。
低碳标准可以大致上分为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 对于前者, 主要涉及到消费模式的选择。如, 倡导居民选择环保产品、购买低能耗的家电等等。然而, 更应关注的是低碳生产, 即生产一件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更为重要的是, 在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推动下, 一旦这种低碳生产形成标准将会立即转变成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如美国、欧洲等国以推行低碳经济为名, 借口环境保护、气候变暖向我国出口商品征收“碳关税”, 就是典型的以环保为名的新贸易保护政策。更进一步, 低碳标准也可以变成非关税壁垒。如, 欧盟国家要求我国出口的冰箱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不超过10吨, 超过这个标准将拒绝进口, 此时我国的冰箱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只能采取“逆推”的方式, 要求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提供低碳标准下的产品。这种市场“逆推”的结果无非有两种:一是出口受到大面积阻滞;二是在短时间内, 由于基础产业 (钢材等) 不能很快适应低碳技术, 冰箱企业只能通过进口发达国家低碳技术生产的原材料, 然后出口。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因为它对经济贸易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涉及到我国出口、国际贸易分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国际新能源与新技术的成熟并进入市场, 这种趋势或许会变得更清楚。考虑到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 我国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这个问题尤其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要重新审视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后面可能出现的新的制度安排对我国的影响, 更清楚地认识到少数国家提出主动进行温室气体减排后面可能采取的策略。要主动, 被动的成本太大了。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 我国无需也不应该被动。
因此, 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国际间进行利益博弈与协调的一种策略, 因为归根到底, 这个市场是人为“设计”出来的, 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一个环境保护手段。低碳经济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我国的应对:原则、立场与行动
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 我国应该做到内外兼修。对外, 在坚持“区别但有共同责任”的原则基础上, 积极准备具体的谈判标准与细节:包括, 谈判步骤、时间表的设计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子”原则设计。同时, 我国政府应坚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工业化期) 不加入、不签署国际强制性减排框架, 在此期间还应该保持碳排放权交易的卖方地位。对内, 在不牺牲发展的前提下, 积极鼓励发展低碳经济, 将产业结构向适应低碳生产的方向转变。在确保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并切实鼓励适合我国国情、省情、市情的低碳经济运作模式。重点是如何利用低碳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合作, 完成低碳标准下的产业重构。
(一) 在国际谈判中应坚持的立场与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一方面, 衡量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问题, 另一方面, 这一原则下暗含的“现实”责任也不容忽视。从历史责任的角度看, 发达国家应该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其历史排放所产生的现实责任。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责任的现实评估:发达国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何种程度的措施?其历史责任如何在未来排放中度量?也就是说, 发达国家率先行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是在何种程度上的率先行动。因此, 发达国家历史排放的现实换算, 即“新老化段”问题应该征得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同意。目前,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的基点是1990年的排放标准, 那么, 相应的也应该制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基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起点应该是工业化结束后讨论的问题, 共同“向后追溯”的方法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因此, 我国参与国际谈判的一个基本的立场应该是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工业化结束后) 保持作为卖方的地位。因为, 根据我国的发展目标, 到2050年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而这个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进行定位的。也就是说, 即使到2050年我国签署强制性减排协议, 我国已经作了相当的让步。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的公平主张也应该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任何一个地球上的公民, 无论其所处国度, 都应该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 这一权利理应成为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人都是地球的一个“股民”, 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 同“股”应该同“权”, 同“权”应该同“利”。在这个问题上,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特殊化, 也不应该特殊化。
在现实的国际情况下, 平等的环境权利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相应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也应该尊重地球公民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这一主张, 人均排放指标也应该纳入到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计算体系中。单位GDP下的能耗标准并没有尊重个体应该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这一原则, 也不符合发达国家一贯的民主、人权主张。主张“人权”至上的发达国家没有道理不尊重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这一主张和要求, 也应该成为我国进行国际谈判的一个原则立场。
(二) 利用低碳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合作, 完成低碳标准下的产业重构
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的国际挑战, 还应该从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切入点, 顺势利导, 探讨如何利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技术与资金帮助西部欠发达能源大省进行产业升级。
目前, 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可否借鉴美国的做法, 在国内设立区域性强制减排规划, 区域内企业需要遵循强制减排的原则, 不足者从区域外企业购买以补偿其超额排放量。如, 在东部沿海地区先行出台强制减排方案, 排放额度不足之区域内企业可自行向其他省市已进行减排的企业购买排放量, 这就涉及到一个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问题。
对中西部省市而言, 这一制度安排将成为一种吸引产业进入、利用沿海发达城市工业资金、技术的一种巨大引力。对具有很大减排潜力的能源大省而言, 减排带来的收益和吸引力也将使其成为低成本工业生产的基地。其发展结果是:在较低成本下实现产业升级与重构。此外, 对于类似山西省的我国诸多煤炭大省, 在服从国家煤炭行业发展战略下做出了巨大牺牲, 其成本 (经济与环境) 理应由用煤大省加以补偿或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而这种制度事实上为许多能源大省提供了一种政策主导下的市场支付手段。在这方面, 德国鲁尔地区进行的战略转型及其相应的政府转移支付手段的采用值得我国借鉴, 这也是目前我们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在较低成本前提下,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突破口, 实现能源大省的战略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这不简单是一个学术探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一个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问题。
我国国情决定了不可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低碳经济, 因此, 针对我国具体国情, 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为突破口进行产业升级与重构, 提升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符合我国西部开发的大战略。此外, 对于具备开发大型减排项目的中西部省市而言, 如何制定政策鼓励当地发展低碳经济, 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对于减少贫困人口,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
四、低碳是生产力
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减排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其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减排是大势所趋, 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和指导下, 温室气体减排或降低污染排放量本身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改革对象。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并不要求否定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重点, 是在发展的基础上, 按国际上通行的低碳标准改造和升级相关产业, 提高“碳产出效率”。科学减排并不单指绝对量的减排, 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既要绝对的减排量又要经济效益。
基于目前国际上对低碳经济问题的谈判、博弈与协调框架, 结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事实, 我们认为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核心原则是:不能不减、不能多减、有目的地减、有步骤地减。减排是大势所趋, 这是前提, 不能不减。发展高碳经济没有任何可行性, 因为我国减排成本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而且在现有的国际框架下,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发展高碳经济, 认为基于比较优势可通过碳贸易发展高碳经济的想法无异于“缘木求鱼”。但也不能多减, 原因是在国际谈判未能出现确定性结果之前, 过多减排所形成的减排足迹不利于我国在日后正式谈判中获得更大的排放权额度。有目的地减、有步骤地减, 要求我国政府和相应的政策规制机构控制减排的速度、减排产业的发展顺序等问题, 做到在减中谈判, 在谈判中减。此外, 对于政府与政策制定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一些国家在低碳经济问题上的策略性, 正确识别目前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问题的诸多“噪音”, 特别要注意那些作为发达国家利益代言人的一些别有用心的言论。
当下, 我国应从对内、对外两个层面, 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若干重大政策与制度安排, 包括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适应性问题、我国参与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的谈判原则和立场问题、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新规则与贸易壁垒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定价、市场组织形式、市场演化与市场结构、交易机制等诸多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与评估, 以应对低碳标准下的国际市场规则演变。 (摘自:《时事报告》2009年12月编辑:王露)
在争夺低碳经济发展控制权方面, 或者说是在减排国际谈判中, 我国的原则和立场对欧盟与美国而言都有重要意义。
低碳标准可以大致上分为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 对于前者, 主要涉及到消费模式的选择。
低碳经济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最大挑战。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低碳经济的思考08-14
江苏省低碳经济战略09-07
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经济06-12
低碳经济发展对策06-28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09-26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10-05
低碳经济下林业发展08-24
发展我国低碳经济10-03
低碳经济与金融发展11-02
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