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

2024-07-30

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共8篇)

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 篇1

对外经贸的高速发展, 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扩大了社会就业, 增加了农民收入, 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也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然而, 我国外贸产品结构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 我国外贸形势总体趋好, 但也要面对内外部环境新的挑战, 经济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迫切而现实的选择。国家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调控措施, 积极推动外贸结构调整, 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使我国对外贸易延续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外贸产品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

外贸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作用, 两者相互依赖、互相促进。外贸产品结构转型从以下机制推动经济增长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1) 产品技术进步效应。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产品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模经济和产品制度创新等。其中技术进步是关键, 技术进步使得产品生产效率提高, 使得生产力在质和量的层面都得到了提高。因此, 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尤其是非要素增长的条件就在于它能否刺激并实现技术进步。

外贸产品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是通过促进出口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在生产率总的增量中扣除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贡献份额后剩下的部分被称为全要素生产。出口部门技术含量的增强、自身结构的优化能够直接作用于出口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 而这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再者, 外贸产品结构的转型通过对国内部门的技术外溢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大量出口具有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以及国际竞争力较弱等特点的初级产品, 贸易产品结构的高附加值化能够产生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更强的技术外溢效应, 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转变。另外, 外贸产品结构转型通过进口贸易的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及经济的非要素增长。外贸产品结构转型通过增加进口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外贸产品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来实现。在促进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中, 贸易结构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变化。国际比较利益建立在各国生产要素存在差异的基础上的国际贸易, 将对国内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影响。由生产要素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 一方面将引导国家在产业结构上倾向于选择某种类型的要素组合方式, 另一方面, 这种相对较低的成本的专业化生产在国际贸易中将处于较有利的地位, 从而有利于进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3) 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外贸产品结构转型带动外贸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转型, 由此取得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增长, 进而推动外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研究发现, 当达到较高水平的市场集中, 形成可观的企业规模, 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使得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从而形成自己的产品技术等核心竞争力, 从而制造出特殊化的产品, 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品牌, 赢得消费群。

二、外贸产品结构转型着重点分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提出, 要"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而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 中国将在继续保持外贸适度增长的基础上, 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加快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具体来说, 做好外经贸工作, 应从提升一种竞争力、提高两种效益、优化三种结构入手。

(1) 提升一种竞争力中的竞争力是指出口竞争力。企业要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 政府应落实国家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鼓励措施, 扩大企业自主品牌出口。支持企业采用国际通行的质量、环境、技术标准组织生产, 建立自主国际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 开展国际化经营, 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2) 提高两种效益是指提高对外贸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为提高经济效益、调整出口退税率等方法, 对具有较大价格竞争优势的、供给垄断型、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 提高口价格, 稳定出口数量, 改善贸易条件, 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因此, 应逐步在出口企业中推广制定行业准入标准, 社会责任标准认证, 严格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 缓解资源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3) 优化三种结构是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结构以及进出口结构。首先, 在继续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同时, 鼓励出口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外贸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的设计技术含量, 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性商品、农产品的深加工率以增加其附加值。其次, 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性经济手段, 鼓励扩大进口, 促进贸易平衡, 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再者, 鼓励内资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 逐步提高国内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 并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国际贸易业务的培训力度, 优化贸易主体结构。

三、结束语

当前, 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经济新形势的要求,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产品结构转型, 促进外贸经济增长方式等思路展开工作, 我国外经贸事业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赖明勇, 许和连, 包群》.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问题[J].求索, 2004, (3) :4-8.

[2]郑衡, 董波, 浙粤两省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预测, 2003, 9 (6) :62-65.

统计视角下的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 篇2

回顾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外贸总额增速由慢至快的轨迹;1950年,中国外贸总额计11.4亿美元;1979年,进出口规模较建国初期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仍不足300亿美元1988年,中国外贸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1994年,跨跃2000亿美元台阶;1997年外贸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2001年、2002年、2003年外贸总额依次达到5096_5亿美元、6207.7亿美元、8509.9亿美元:到了2006年,进出口总额高达17606.9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正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到底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多少的作用?出口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否相同?近年来,有关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广受经济学家的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出不同的模型,得出各自结论。在这里我们将从统计学的视角,来解析中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数据的剧烈波动,首先将中国1980~2005年的实际数据序列(由各年统计年鉴得到)取对数,然后做出对数序列的趋势图。显示GDP、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四个对数时间序列具有相似的趋势,可见进出口与GDP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我们可用统计分析中的相关系数来量化这一关系。根据相关系数的定义,设两变量X、Y,考察其相关系数:pxy=Cou(X,y)/δxδy,其中pxy表示x、y的相关系数,δx,δ y分别表示x、y的标准差。我们设X为GDP,Y分别为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根据中国1980~2005年的实际数据,用SPSS软件计算得到:产出水平和同期进出口、出口与进口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996与0.992,表明其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且出口与GDP相关性大于进口的相关性。

外贸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从变量相关性分析可知,中国外贸增长和经济增长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但没有显示出相关性的方向。这种方向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外贸导致经济的增长;一种是经济增长导致外贸增加:最后就是两者互相作用。因此,笔者拟就两者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其中,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TR代表进出口,EX代表出口,IM代表进口,InGDP、InTR、InEX和InIM则分别为对数国内生产总值、对数进出口、对数出口和对数进口(下同)。

Granger检验表明中国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中国外贸发展推动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却不是外贸发展的推动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出口对国内产出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说明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但国内产出对出口却没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说明国内产出的变化没有对中国出口产生显著的反馈作用。此现象表明国内产出的调整依然以国内市场的整体需求变化为目标,而此亦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仍然侧重刺激和培育国内需求的体现。(2)出口贸易对GDP的Granger影响大于进口贸易,符合古典经济学的“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假设,因此出口贸易变化既可以作为判断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又可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可以通过刺激和加快出口增速产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3)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单向Granger影响,说明中国进口增长变化对出口增长变化具有一定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的国际贸易规则——为了保持适度的国际贸易平衡和寻求适度的贸易顺差,中国有时根据进口规模来积极调整出口规模,导致出口对进口的依赖性:但同时该Granger影响亦反映出进口品中含有相当比例的出口产品的中间投入品。

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为具体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忽略其他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基础上,建立以下简单线性方程模型:(1)InGDP=α+βInTR+u;(2)lnGDP=α+βInEX+u;(3)InGDP=α+βInlM+u;其中InGDP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分别为InTR、InEX和InIM,α为常数项,β为待估参数,u为误差项。数据样本区间为1980~2005年。在样本区间内,相关经济变量面临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此为模型的稳定性提供一个基础,在消除变量自相关基础上,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模型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Ⅰ)InGDP=3.549+0.744InTR

R2=0.990

t值(25.538)(49.480)

(Ⅱ)InGDP=4.21 3+0.7601nEX

R2=0.992

t值(38.076)(56.267)

(Ⅲ)InGDP=3.945+0.726InIM

R2=0.984

t值(23.620)(38.835)

结果表明,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力均在98%以上,且各估计值均通过相关检验,即模拟方程式可信度很高。从长期关系来看,GDP对出口的弹性为0.760,而对进口的弹性为0.726,且出口项系数的t值要高于进口项系数t值,说明出口比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这符合古典经济学“出口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假设。

在这里我们把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归结为以下几点:(1)对外贸易有利于技术进步。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国长期增长取决于以知识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基于要素收益递减的假设,边际收益递减,最终将导致经济的零增长。基于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基本是资源投入的结果。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无法通过不断的投入维持,因此技术将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国际贸易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获得大量的先进信息,开阔视野,并且促使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流动,凝结在商品当中的技术借助于物品的流动进行互相交换学习渗透。

那么出口是如何使技术渗透的呢?基本上有这样的一些方式:通过出口,国外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进行反馈,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改进产品结构,同时促进企业创新和学习世界新技术;在国际市场中,一些企业对新产品的演示以及用户使用技术的培训,其他企业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得到产品方面的信息,进行模仿和创新,以低成本研发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同時也意味着来自国外更为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迫使企业不断加大研发的力度,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进产品质量。

通过进口发达国家先进的设备机械技术等,发展中国家可以主动学习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干中学的过程必然会培养大批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并且这种干中学可以产生一种学习效应,最终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效率。

(2)对外贸易有利于资本的积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在贸易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由于国内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利用国内稀缺资源生产的产品价格相对比较昂贵,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利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利用外国丰富的资源优势,从国外进口这些产品,从而在进口中得到利益。同样的,我们出口的是别人相对稀缺的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出口的价格相对高于进口的价格,资本则可以得到不断的积累。

(3)出口贸易有利于带动国内各部门的发展。出口的扩大,特别是加工制成品的扩大,会增加对向出口部门提供物资投入的部门的需求,这些部门转而向其他供给部门增加需求,如此循环往复下去,不仅带动所有部门的发展,而且会大大地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一点对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尤为重要。

(4)出口的扩大具有规模效应。出口的扩大克服了国内市场狭小的局限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使国内的投资流向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促进生产的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提高外贸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0以后,我们必须按照WTO的规则,不断放开国内的市场。在国内产业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要放开我们的市场。在这样一个阶段,如何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外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坚持各项有利于对外贸易的政策,继续完善扩大出口的各项措施,加快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要求的外贸规范,建立和完善服務体系;规范和整顿外经贸经营秩序,努力树立中国出口商品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2)实施科技兴贸,加快出口产业技术进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只有实施科技兴贸,加快出口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全面推动出口产品创新,促使制成品出口产业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从而使制成品出口实现由低效型到高效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出口商品向高科技、高资本含量产品为主的方向跨越,出口贸易增长才能真正发挥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维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篇3

关键词:外贸,经济增长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 对外贸易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成为理论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 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9年以来, 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三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2008年,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268814.7亿元。同时, 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 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 贸易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2008年这一比重升至66.25%, 提高了约6倍。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并且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之一。因此, 我国的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实践活动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一) 重商主义理论

早在15世纪, 重商主义学派就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作用。他们提出了财富观与增长观, 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财富, 只有对外贸易才是积累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但是他们认为进口商品不但不能推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反而会使其降低,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进口也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二) 绝对优势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分工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分工的程度又受到本国市场范围的制约, 而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可以扩大市场的范围, 进而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 使得经济的增长加速。这些理论包含了外贸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初思想。

“剩余产品出口理论”则着眼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假定一国在开展对外贸易前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存在闲置资源或剩余产品, 但由于封闭转向开放以后, 便可以出口其剩余产品或闲置资源生产的产品, 因此外贸就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

(三)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其主要的思想是“两优取其重, 两劣取其轻”, 只要各国之间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 各国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 获得贸易利益。因此, 按这个原则来进行生产分工和交换, 双方都可以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 并增加一国和世界的经济总量。

(四) 动态效应理论

约翰·穆勒认为对外贸易除了能够使世界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从而使贸易各方都能直接得益外, 还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动态效应。对外通商的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 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

(五) H-O理论

赫克歇尔与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的绝对差;一国出口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按这一分工自由贸易, 双方都能获利;各国根据要素供给的状况进行分工, 并相互间进行自由贸易, 结果将使各种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六)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罗伯特逊在总结前人的观点和研究的基础上, 首次提出了“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 指出贸易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他认为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 国际贸易不仅能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 而且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是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它较全面地分析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 但它过高地强调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没有论及生产对外贸的决定性作用, 这使得该学说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受到了批判。

(七) 经济增长侍女学说

克拉维斯提出“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 他认为一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源泉还是国内因素, 外部因素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额外刺激, 而这种刺激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要性。但是他也没有进一步说明在什么样的机制和条件下外贸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八) 中心-外围说

以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代表的一些拉美经济学家从分析贸易条件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外围论”, 他们认为, 中心体系由发达国家构成, 外围体系由发展中国家构成, 两个体系的技术构成完全不同。在国际分工中, 前者生产和出口制成品, 而后者则生产初级产品。中心体系处于主导、独立的地位, 而外围体系则处于从属、依赖的地位。两者极不平等的地位导致国际贸易越来越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因此, 发展中国家想要打破贸易不平等的格局, 就必须发展独立的民族工业, 摆脱只出口初级产品的从属地位。

(九) 贫困化增长

巴格瓦蒂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分析得出, 在特定的情况下, 一国出口的增长反而会导致该国福利水平低于出口增长前的水平, 这种情况被他称为“贫困化增长”, 后来又被称为巴格瓦蒂效应。造成恶性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差, 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产品却只能换回更少的产品, 由此使其福利水平下降。

在回顾了经济增长与贸易理论之后, 从实证角度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下面以我国1990—2008年的数据为例来研究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对现有的理论作一个定性与定量的实证分析。

二、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现状体现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和GDP数据。

(一) 我国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现实数据分析

我国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从1990年的18667.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 增长了15倍。对外贸易额也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态势。1990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5560.1亿元、2574.3亿元和2985.8亿元, 2008年分别上升到196372.3亿元、86842.3亿元和109530亿元。分别增长了34.3倍、32.7倍和35.6倍。而外贸依存度也从1990年的29.8%上升到2008年的65.3%。这些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 并且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依存程度也不断地加深。图1反映了我国外贸与GDP发展的趋势: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进出口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动态一致性, 随着进出口额的波动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也呈现出方向和步调上的一致变化趋势。这显示了GDP与对外贸易额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

数据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计算得出

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我国1990—2008年外贸依存度呈稳步上升的态势, 并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我国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曲线走势的趋势基本一致。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与外贸进出口之间的紧密联系, 并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以上的图文分析可以直观地得出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外贸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下面用计量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

(二) 我国对外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分析

对国内生产总值 (GDP) 和出口额 (EX) 、进口额 (IM) 和进出口总额 (T) 之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 回归的结果如表1:

数据来源:运用计量软件分析回归所得

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个方程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 相关系数也都在0.95以上, 并且方程的F检验也很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此模型的线性相关性比较强, 拟合优度也比较好。下面就每个方程进行分析:

1.GDP与出口额 (EX) 之间的回归分析

出口 (EX) 对GDP的贡献是显著的, 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34395.6614+2.433279737*EX, 即出口额每增加1亿元, GDP增加2.433279737亿元。

2.GDP与进口额 (IM) 之间的回归分析

进口 (IM) 对GDP的贡献是显著的, 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29529.59734+3.042905776*IM, 即进口额每增加1亿元, GDP增加3.042905776亿元。

3.GDP与进出口总额 (T) 之间的回归分析

进出口总额 (T) 对GDP的贡献也是显著的, 它们之间的方程可以表示为:GDP=32099.34108+1.354387113*T, 即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元, GDP增加1.354387113亿元。

分析的结果表明, 我国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对外贸易中, 进口和出口同样重要, 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 我国在强调出口的同时还要注意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综合考虑以制定政策。

参考文献

[1]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 2001 (9) .

[2]赵陵, 宋少华, 宋汉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8) .

[3]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 1999 (12) , 26-30.

[4]沈利生, 吴振宇.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3 (11) .

[5]林毅夫, 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 2003, 10 (4) , 779-794.

[6]唐志, 沈利生.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综述[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6 (7) .

[7]于香.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8.

[8]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 (下卷) [M].商务印书馆, 1991.

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 篇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一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开放的经济体中, 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协调是该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长期平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内部结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上, 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体现了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外部经济主要表现在外贸结构上, 外贸结构的合理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外贸水平和国际经济地位。作为国内经济和外部经济的重要体现, 经济结构和外贸结构的协调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术上的关注。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 再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外贸结构与经济增长

在对外贸易和外贸结构方面, 尽管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被很多国家及学者所验证, 然而众多学者采用不同国家不同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各有差异, 而且就对外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即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的分析也有所不同。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杨全发、舒元 (1998) 利用我国1978年-1995年的相关数据, 并采用巴拉萨和费德等人建立的模型, 实证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 主要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 就会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减少0.083%, 而初级产品出口每增长1%, 就会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增加0.066%, 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 是因为我国当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粗放型、数量型的, 外贸结构很不合理;还提出我国出口贸易通过技术进步才能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赖明勇等 (2004) 也认为, 在技术进步日益成为决定各国经济增长的背景下, 应重视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作用, 而且还提出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的载体, 在对外贸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王永齐 (2004) 通过构造贸易结构测度指标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分析中国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陈海波、魏啸 (2013) 运用层次分析法, 从商品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国内地域结构、国际市场结构等方面分析外贸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 得出结论:五个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分别为12.7%、22.9%、4.7%、43.4%和16.2%。

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由于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 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经济结构。对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 在理论方面, 周叔莲 (1983) 在其著作《经济结构与经济效果》中有详细的阐述, 用实践来检验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认为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并注意到经济增长对经济结构的制约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 提出该观点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在实证方面的研究比较多, 刘伟 (2002) 用1990年-2000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果表明, 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制度改革由第三产业拉动的, 但从长期看, 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带动。刘建平 (2006) 和李延军 (2007) 都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广东省和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不同经济阶段,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果是不同的, 但是都证实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协同互动关系。黄茂兴、李军军 (2009) 采用多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进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干春晖、郑若谷等 (2011)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 探讨了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稳定性, 有助于抑制经济波动, 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不稳定。

四、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

对于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 熊荣植、卢晓媚 (1990) 认为产业结构决定外贸发展类型、规模, 反过来, 产业结构又制约外贸结构的发展。施祥正、吴进红 (2006) 从产业结构软化的角度, 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认为产业结构软化对外贸商品结构的集约化、国际贸易服务的科技含量及技术贸易的层次都有影响。蓝庆新和田海峰 (2002) 将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经济总增长总效应中分离出来, 阐述了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但并没有就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武海峰 (2004) 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和状况, 通过技术进步带来的全要素生产增长与我国的贸易政策有密切关系, 技术进步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要素资源, 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张亚斌 (2000) 把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看成两个不同的系统, 认为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国出口商品结构通常由该国家的生产结构及生产地比较优势决定的。袁欣 (2010) 认为外贸结构是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 认为两者是“原像”和“镜像”的耦合关系, 在中国外贸结构并没有真正反映产业结构, 呈现分离现象。

实证研究方面, 陈建华等 (2009) 利用1978年-2007年的贸易总量中各组成部分增长率与结构变化的乘积等相关数据, 度量了产业结构变化和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结果发现, 出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进口结构变化不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但是其研究只是注重了外贸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没有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外贸结构的影响。郭利红 (2004) 实证研究了我国外贸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的长短期关系,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传导机制。陈虹 (2010) 利用1980年-2008年的结构变动指标数据分析了外贸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 并得出结论, 产业结构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 进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Granger原因, 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主要是以国内业结构为前提的, 并且表现出贸易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提升之间的矛盾。

五、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学者们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地区和数据的差异, 学者对双结构以及其对经济的作用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大多数还是正效应。

在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我国已成为经济第二大国, 外贸总额也超过了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经济结构不合理, 外贸依存度较高, 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在出严重的畸形。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 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以及外贸结构优化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梳理的众多文献主要是从“量”上进行的研究, 而且对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的偏少, 这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启示。

摘要:开放经济体下, 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作为一国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主要体现, 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梳理了外贸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并做了简单的评述, 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外贸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文献评述[J].改革与战略.2010 (08)

[2]杨全发, 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08)

[3]黄茂兴, 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7 (09)

[4]熊荣植, 卢晓媚.产业结构与外贸发展[J].国际贸易.1990 (04)

[5]赖明勇, 许和连等.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问题[J].求索.2004 (03)

[6]杨全发, 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08)

[7]施祥正, 吴进红.产业结构软化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2006 (09)

[8]陈海波, 魏啸.外贸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3 (09)

[9]蓝庆新, 田海峰.我国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及现状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 (02)

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 篇5

1 河北省外贸出口现状

河北省作为环京津环渤海的省份, 开展外贸出口具有比较便利的条件。2008年, 河北省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 外贸仍旧实现了增长, 年内外贸总量跃居384亿美元。在面临国内外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要提高河北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就必须适时采取新的措施, 极力促进河北外贸出口的快速、协调发展。

2 河北省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1989~2008年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 (见表1) , 用出口额 (EXP) 表示河北省的外贸出口指标, 用河北省地区收入总值 (GDP) 反映河北省经济增长的指标。由于本文只是单一研究河北省的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所以其他不影响本文的研究的汇率变动、外贸进口等因素并未考虑进来。

2.1 数据的ADF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 必须首先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这是检验变量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目前实证研究中普遍使用的ADF检验。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 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 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 所以应首先对GDP、EXP进行对数变换, 分别用lnGDP、lnEXP表示对数变换后的实际全省生产总值、实际出口总额, 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表1的数据做出lnEXP和lnGDP的时间序列散点图。见图1:

从图1可知, lnEXP和lnGDP都呈现上升趋势, 且变动方向较为一致。可以判断它们的年时间序列数据都不是由稳定的随机过程生成, 所以要采用ADF检验来确定两个变量的平稳情况。根据时间序列的散点图可以看出, 两个变量都应该存在某种趋势和常数项, 所以本文选用模型:进行检验。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声序列, 在其中加入了滞后项。对lnEXP直接检验的结果表明, lnEXP是非平稳序列。再对lnEXP进行一阶差分得出结果也是非平稳序列, 继续进行二阶差分的结果表明, 此时lnEXP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数据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09》

对lnGDP的分析步骤与对lnEXP的分析是一致的, 所以不再赘述其步骤。经过计算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

从表2中可看出, 在5%的置信区间下, 二个变量的水平序列和其一阶差分序列不是同时平稳的, 而只有对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是同时平稳的。通过ADF检验可知, lnEXP和lnGDP是二阶单整的, 然后就可以对这些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2.2 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

首先, 对lnGDP和lnEXP运用最小二乘法, 得到协整方程lnGDP=4.3526+1.047863lnEXP+ε

其次, 检验上述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平稳性, 验证lnGDP和lnEXP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对残差序列ε一阶差分后, 进行ADF检验, 检验统计量t-Statistic=-5.691422小于显著性水平1%时的临界值, 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ε为平稳序列。因此, lnGDP和lnEXP存在着协整关系, 即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上述回归方程可以看出, lnGDP和lnEXP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lnGDP对lnEXP的弹性为1.047863, 即出口额每增加1%, 将促进经济增长1.047863%。可见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2.3 出口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检验

通过之前的协整检验可知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 如果序列x是y的格兰杰成因, 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 x应该有助于预测y, 即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 然后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应当显著提高y被解释的程度;其次, y不应该有助于预测x, 是因为如果y也有助于预测x, 则很可能存在另外一些因素, 它们既是引起x变化的原因, 也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

对于单变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用Eviews6.0计算如下双回归模型:

上述模型中, k是最大滞后阶数。检验的原假设是序列lnGDP (lnEXP) 不是序列lnEXP (lnGDP) 的格兰杰成因, 即。进行F统计量检验的输出结果见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统计量F值大于临界值, 拒绝原假设, 经济增长与出口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3.1 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对河北省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总额进行协整检验,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后,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通过ADF检验得知, lnGDP、lnEXP是两列2阶单整数列, 而且是平稳的时间序列。从长期关系看, 河北省生产总值与外贸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 通过协整检验得出了lnGDP、lnEXP二者的线性回归模型, 可以看出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的作用, EXP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增长1.047863。

(3)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知, 河北省外贸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即经济增长能促进外贸出口的增加, 外贸出口的增加同时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3.2 提高河北省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在2008年, 河北省外贸实现良好增长, 外贸总量达384亿美元, 但在整体积极旺盛的态势下, 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已对河北省的外贸造成一定影响。据海关统计, 2009年1~4月, 河北省实现外贸出口45.7亿美元, 下降29.2%, 降幅高于全国8.7个百分点。针对河北现在外贸出口的现状, 特别提出河北外贸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 要提高加工贸易所占比重。2008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所占比重只有1.3%, 比重严重偏低, 从而影响了全省外贸的发展速度。从河北省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来看, 需要吸引到更多的外资来促进加工贸易的较快发展, 要在高起点上发展加工贸易, 要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作为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 把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作为发展的重点。

(2) 优化河北省商品出口结构。从长远利益来看, 河北省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 以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为主, 努力培养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自生推动力, 极力提高技术含量高的商品的出口比重。

(3) 优化外贸出口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作为环京津环渤海的省份, 河北省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外贸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加大优势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继续引进更多的大项目, 积极创造有利于投资者发展的外贸政策环境。

(4) 鼓励河北省出口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抓好出口品牌建设工作。要对实施技术革新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在对现有出口品牌的宣传和维护下, 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培育出更多国内外知名的大品牌, 积极争取更多的企业品牌列入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名单。

摘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1989~2008年河北省外贸出口和全省生产总值数据, 运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 对河北省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从而对今后河北省的外贸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外贸出口,经济增长,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 .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 .

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 篇6

1.1 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趋势,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国际贸易利益的必然选择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增温效应,各国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低碳经济的创新政策,纷纷提出减排计划,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争夺全球涉碳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我国为了切实履行大国责任,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也主动向低碳化发展模式转型。2007年9月8日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针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问题提出4项建议,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上主要参与的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交易,CDM是《京都议定书》的强制减排国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通过具体项目而产生的减排额的交易。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可以预见低碳经济将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之所在。从国内外宏观环境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在江西能源短缺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必然选择,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是“后危机”时代外贸发展的最优抉择

“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都处于经济复苏期,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各国都力图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设法避免或减少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上升,传统的单纯依靠低附加值产品数量扩张和价格优势的出口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向依靠技术与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的出口增长方式转变。

首先,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外贸增长方式转型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外贸科学发展,实现外贸强国的根本途径。其次,国际竞争加剧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日趋多样化。在使用歧视性的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措施遭到强制性的WTO协议限制时,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手段。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规则方面的话语权,以保护生命、健康、环境和资源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由,实现其贸易保护的合理化。除了常用的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外,目前美国、欧盟等国家正在酝酿征收碳关税。所谓碳关税,就是指一国对来自不符合其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国家或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特别边境税。碳关税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将碳减排限额间接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一旦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成为现实,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门槛就将与“低碳”相挂钩,碳关税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新障碍,削弱其出口商品竞争力。因此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出口产业结构低碳化是规避这类贸易壁垒的最优选择。

1.3 低碳经济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具有逻辑互动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为目标,以能源可持续利用为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要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排放、重增长轻发展的外贸发展现状。低碳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二者最终都要落在产业调整产业升级上。在我省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排放是碳排放的大头,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着力点是提高工业生产中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碳管制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而征对我省“两高一资”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是改变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状况,重视外贸发展中环境和能源消耗,促进外贸集约化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二者存在互动逻辑,其着力点和目标一致。二者融合推进的重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低碳经济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可行也有必要,融合推进有利于在宏观层面上提高政策效率,明确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两者融合推进促进外贸发展低碳化,外贸增长集约化符合江西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总体发展战略。

2 江西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高碳化问题

近年来,江西外贸发展很快,进出口额增速在全国保持领先,2006-2008年领先全国平均增速二十多个百分点。然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萎缩,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江西外贸进出口额同比下降7%。金融危机对我省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江西省外贸发展势头虽然强劲,但外贸利益是靠超额输出环境和资源获取的,外贸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是不可持续的。

2.1 产业结构高碳化

相同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相差很大。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业和工业一直是二氧化碳排放多的行业。从江西省历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变化情况看,2009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到GDP的65.6%。虽然在江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见表1)。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第二产业比重基本是稳中有升,在GDP中占一半以上。数据表明,江西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高碳排放的第二产业, 而且工业重化现象严重,重工业占到60%以上。产业结构决定我省出口结构也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服务贸易比重极低。这种偏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导致对资源和环境消耗大,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的行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中,2009年江西这三大行业占到GDP的56.8%。可见对江西经济增长贡献大的行业基本以高碳行业为主。

数据资料来源于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

2.2 出口商品结构高碳化

江西外贸发展很快,但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从江西省出口产品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两高一资”产品比重过高。江西省主要出口商品中钢材、机电产品、钨及其化合物、稀土、初级纺织服装、鞋类、纸及纸板、塑料制品等八大类主营商品出口额合计为43.76亿美元(见表2),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9.4%。这些出口商品大多属于高污染、高消耗的资源性产品,且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二是低端产品比重较大,出口产品档次不高。从出口产品类别上看,我省纺织服装、机电、鞋类等产品占出口总额的近二分之一,这些产品中几乎都属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高端市场受到一定限制。三是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少。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5.29亿美元,仅占我省出口总额的9.6%。2009年这个比例增加到19%,说明近两年江西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即使在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绝大多数也是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真正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环节并不在我省,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资源环境约束使我省难以继续承载依靠高投入、高排放,资源与能源的高消耗拉动的追求规模扩张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资料来源于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

2.3 能源消费结构高碳化

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碳化决定其能源结构高碳化。从江西省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原油、水电是江西省的主要能源消费。主要能源消费中,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两项合计占到90%①,其中碳排放高的煤炭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清洁能源水电仅占10%。从行业能源消费情况看,2007年工业消费能源3751.29万吨标准煤,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4.2%,而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1.7%。可见能源利用效率不太高。从主要出口产业能源消费来看,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为2507.06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的67%;纺织及服装鞋帽为53.97万吨标准煤;造纸为74.19万吨标准煤;主要出口产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2%,占总能源消费量的52.1%。 各项指标显示江西是通过高能耗、高投入拉动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

3 低碳经济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融合推进策略

3.1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促进外贸经济低碳化发展

低碳经济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应从政府宏观视角,通过有效的政策组合,建立两者联动机制,抑制高排放、高能耗的资源环境输出型的外贸发展模式,促进外贸经济低碳化发展。

(1)建立出口企业碳消耗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水泥、建筑陶瓷、烧碱、原油加工、钢铁、乙烯等高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指标体系,要求这些耗能产品的生产必须低于限定的最高能源消耗量。我省应该参考国家相关产业能耗标准,结合省情和企业情况制定本省的能耗标准,严格企业执行。同时建立节能减排奖罚制度,以罚补奖,鼓励企业建立起涵盖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碳消耗评估指标体系,参与节能减排竞赛,使企业重视环境成本,以更好地应对将来的碳关税壁垒。

(2)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

充分运用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加大实施“差异化”力度,调整出口格局。对附加值高、能耗少的低碳产品给予充分退税,对粗加工、高排放的资源性产品少退税或不退税,从而促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将地方政府的获利与相应承担的财政支付责任结合起来,对企业的低碳技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交易手段,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

(3)加大对转型企业的金融扶持。

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和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到低碳转型的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而盈利能力下降。中央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要发挥其宏观指导作用,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逐步向符合CDM的领域和行业倾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3.2 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从高碳经济模式走向低碳经济模式,产业转变是关键。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做好低碳产业的规划。按照技术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其次,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大力培育新型产业,鼓励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使低碳经济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后,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对于我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和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行业,要以增强其技术含量和产业集群化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在强化和提高原有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高单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3.3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2008年江西省服务贸易仅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1%左右,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0.186%。江西省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有利于优化贸易结构,改善江西外贸发展高碳化的现状。发展服务业要坚持改造与创新并举,既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着力改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商贸物流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又要大胆探索和创新适合省情和符合国际规则的现代和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教育、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中医药等行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从而为服务贸易奠定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3.4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效益,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创造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同样依赖科技创新。江西省要加大鼓励自主创新的力度,依托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低碳化,进而改变“两高一资”的出口商品结构,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尤其对能源、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让科技创新投入在促进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依靠科技,全面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才能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型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型增长转变,增强支撑外贸增长的内生动力,形成促进外贸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华伟.外贸增长方式提升江西经济发展水平[J].科技广场,2008(6):11-13

[2]陈亚雯.西方国家低碳经济政策与实践创新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8):1-6

[3]崔奕.郝寿义.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J].生态经济,2010(4):32-35

[4]李英姿.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10):101-105

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 篇7

关键词:广东省,浙江省,外贸方式,区域经济增长

一、广东与浙江的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广东省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9134.7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6.4%。其中, 出口5319.42亿美元, 增长17.4%;进口3815.34亿美元, 增长15.0%。进出口差额1504.08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290.74亿美元。出口贸易中, 加工贸易额3115.22亿美元, 一般贸易1838.36亿美元。

浙江省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09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2%, 其中进口930亿美元, 增长27.3%;出口2164亿美元, 增长19.9%, 其中, 一般贸易额1765.0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81.6%, 加工贸易额360.4亿美元, 占16.7%。

二、广东与浙江外贸方式对GDP的线性回归模型

广东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 浙江以一般贸易为主, 两省不同的贸易方式对各自的GDP也有着不同的增长作用。本章选取广东、浙江两省各自GDP、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等相关数据, 分别通过建立GDP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计量模型,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实证。为了减少数据的波动, 更好地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提高拟合效果, 笔者对GDP、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取对数。

(一) 广东省外贸方式对GDP的线性回归模型

广东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取自1990-2010年《广东统计年鉴》, 2008年数据来自广东统计信息局网站上的2011年广东统计公报。

建立二元回归模型:LGGDP=a+b LGJGM+c LGYBM+u

其模型中:LGGDP表示广东省历年GDP水平的对数值;LGJGM表示广东省历年加工贸易额的对数值;LGYBM表示广东省一般贸易额的对数值;a表示常数项;b、c表示回归系数.

将广东省相关数据带入Eviews统计软件, 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 拟合优度达到0.9907, 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也有0.9890, 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为98.90%, 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 F值的伴随概率接近于零, 可见回归方程线性显著, 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成立。广东省加工贸易额, 即LGJGMB变量的t=0.879620<2, t检验没有通过。回归结果显示,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均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 但加工贸易额的t检验值不能通过检验, 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及一般贸易的贡献大。

(二) 浙江省外贸方式对GDP的线性回归模型

浙江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取自1994-2010年《浙江统计年鉴》, 2011年数据来自浙江统计局网站上的2011年浙江统计公报。

建立回归模型:LZGDP=a+b LZJGM+c LZYBM+u

其模型中:LZGDP表示浙江省历年GDP水平的对数值;LZJGM表示浙江省历年加工贸易额的对数值;LZYBM表示浙江省一般贸易额的对数值;a表示常数项;b、c表示回归系数.

将浙江省相关数据带入Eviews统计软件, 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 拟合优度达到0.9928, 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也有0.9915, 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为99.15%, 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值的伴随概率接近于零, 可见回归方程线性显著。F检验也通过, T值也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 可以推测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成立。回归结果显示, 浙江加工贸易而与一般贸易额对浙江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回归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看, 无论是广东省还是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和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与各省国内生产总值之间都具有很密切的正相关性, 而且拟合优度较好, 这表明外贸规模的扩大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 广东省和浙江省外贸发展的区域经济效应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 广东省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加工贸易, 并对GDP有较大促进作用

结果表明, 广东省加工贸易总额每增长1亿元, GDP约将增长0.1049亿元, 而一般贸易总额每增长1亿元, GDP增长约达到0.6062亿元。因此, 广东省一般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加工贸易。而在广东外贸方式中, 占主导的是加工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方式比重远远不及加工贸易。这说明广东加工制造业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 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忽视品牌竞争, 把低质低价的价格竞争视作制胜法宝。广东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来换取微薄的利益, 成为低端加工产品的“世界加工厂”。

(二) 浙江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对GDP的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且两者相差不大

回归结果显示, 浙江加工贸易外贸总额每增长1亿元, 其GDP约将增长0.2992亿元, 一般贸易总额每增长1亿元, GDP增长约达到0.2713亿元。浙江加工贸易对浙江GDP的推动作用, 与一般贸易的贡献度相差不大。浙江省虽然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 但其总体贸易规模较小, 走的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的老路, 由于缺乏品牌和技术, 这些产品、产业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处于低端的不利局面, 面临的不仅是贸易摩擦, 更有难以跨越的贸易壁垒。

(三) 两省相比较, 浙江加工贸易对浙江GDP的推动作用要高于广东

广东省加工贸易总额每增长1亿元, GDP约将增长0.1049亿元, 而浙江加工贸易外贸总额每增长1亿元, 其GDP约将增长0.2992亿元。主要因为浙江省加工贸易产品专业化程度高, 一开始就走“高端路线”, 追求品牌价值。浙江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还是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为主, 但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在不断提高, 从事高质量的贸易产品加工, 即使其经营规模比较小, 但设备和技术却非常先进,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对策建议

(一) 广东省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一般贸易

广东省在发展一般贸易时需要加快出口品牌建设, 加大出口品牌培育力度, 构建全方位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并需要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落实“科技兴贸”战略, 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 优化一般贸易商品结构。

(二) 浙江省应更加注重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

浙江应在巩固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 更加注重以一般贸易带动加工贸易发展, 走出一条利用加工贸易跨越贸易壁垒、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升级的道路。同时, 立足于一般贸易为主的比较优势, 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一般贸易出口的营销渠道优势、成熟的加工制造优势, 大力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走浙江特色的加工贸易发展之路。

(三) 广东和浙江两省应相互借鉴和学习

广东和浙江两省在现有的外贸发展水平和模式下, 要充分发掘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以及认识不足之处, 相互借鉴和学习, 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升级, 把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地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基本结合起来。提高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加大技术创新, 不断增加其国际竞争力。两省只有在保持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优化升级, 依次实现产业梯次转移, 由外贸大省转变成为外贸强省, 才能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辉, 董彦龙.浙江省不同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比较研究[J].商业时代, 2011 (35) .

[2]王娜娜, 易露霞.广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8) .

[3]黄静波.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4]陈春慧, 朱帮助.广东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 2007 (11) .

[5]张秀环.加工贸易对广东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5) .

经济增长外贸发展战略 篇8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样本取自吉林省2004年一季度至2008年第三季度数据,数据资料来源于商务部网站和吉林省统计局资料中心。本文采用协整的方法以消除可能出现的“伪回归”的问题,为了更容易得到平稳序列,分别对数据序列进行自然对数变换,这可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变量的对数形式表示为ln GDP,lnMX。

1 数据和变量的选取

民营企业定义为“非国有非外资企业”。可以用倒扣法得到相关数据,吉林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等于吉林省进出口总额减去吉林省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再减去吉林省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本文有两个季度数据序列。一个是吉林省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序列(用GDP表示);一个是吉林省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数据序列(用MX表示)。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为吉林进出口总额减去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再减去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进出口总额,得到以美元表示的民营企业进出口数据,然后,用各季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转化为以人民币表示的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数据。

2 样本数据描述性分析

2.1 增长描述

对季度GDP和季度MX使用X11法做了平滑处理,新序列名为GDP SA和MX SA,从序列的趋势图可以看出有不断增长趋势,并且变动方向较为一致(见下页图1)。

2.2 增长趋势

从图2吉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对数图来看,lnMX基本上呈上升趋势,lnGDP也呈上升趋势。序列表现不平稳。

3 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消除数据的不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变量lnGDP与lnMX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见表1)。结果显示变量lnGDP与lnMX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在1%显著水平下他们是平稳的,即lnGDP与lnMX是1阶单整序列,即lnGDP~I(1),lnMX~I(1)。由此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注:(1)检验形式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k为滞后阶数;(2)滞后期k的选择标准是以AIC和SC值最小为准则;(3)D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当ADF大于临界值时,说明序列不平稳。

3.2 lnGDP与lnMX协整检验

虽然时间序列lnGDP,lnMX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其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关系。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这种协整检验方法是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来确定进出口与经济增长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变量lnGDP与lnMX都是I(1)序列,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lnGDP、lnMX之间有长期稳定关系。根据最小二乘法,可以定量确定lnGDP、lnMX之间的方程。得到方程如下:

根据以上F值、t值、R2值,可知模型回归方程解释能力较好拟合优度较好。若变量序列存在协整关系,则模型估计式的残差序列应具有平稳性。所以对其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看,ADF检验统计量值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5%、1%临界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上述结果表明:lnGDP和lnM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关系方程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表示吉林进出口总额每增长1%,名义GDP将增长0.596%。同时说明吉林省GDP和进出口总额MX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3.3 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解决此类问题。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进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因。而且经济发展不是进出口的原因,吉林省的进出口促进了本省的经济发展。

4 结论

从理论上讲,出口能够拉动需求的增长并促进投资发展,进口不仅仅能够代替了国内的投资,而且在进口一些国外的高水平高技术的产品的时候,进口并不会排挤国内的投资,反而会促进国内行业的技术革新和行业的发展。实证表明,吉林省的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唯一的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出口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尽管变量lnGDP与lnMX是非平稳的,但是就长期而言,它们之间构成了稳定的均衡关系。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只是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冷眉.上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当代经济,2006,(11).

[3]蒋泽云.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05,(12).

[4]郭友群,周国霞.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6,(6).

[5]http://www.mofcom.gov.cn/

[6]http://jilin.mofcom.gov.cn/

上一篇:构建服务器下一篇:专业成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