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经济增长

2024-07-07

拉动经济增长(共12篇)

拉动经济增长 篇1

今年以来, 受国际国内市场影响, 投资拉动收窄, 出口持续低迷, 消费市场也表现出增长乏力, 给辽宁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部署带来极大挑战。积极拉动消费, 事关辽宁经济发展战略全局, 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

一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和稳定就业率,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 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增加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的收入。同时努力创造条件, 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二是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扩大住房消费, 加快中低档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重视县城、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积极培育汽车消费, 组织开展好各类汽车展销活动, 推动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

三是促进消费升级和完善消费环境。继续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出台鼓励节水产品、家庭自给式太阳能产品消费, 扶持文化产业, 引导旅游消费, 加强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等。

四是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农村人口消费在全省消费总量中的份额还不高, 巨大的农村消费潜力需要释放。要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 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

五是促进投资转化为消费。民生工程是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要增加对各项民生工程的投资, 把突出的民生问题解决好, 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资, 努力通过投资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环境、促进消费, 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六是认真组织好夜间消费。夜经济的繁荣是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内容, 每个城市都要根据当地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夜市中心、文化活动广场, 通过推出一批购物街、小吃街等消费场所, 打造一批夜间购物、休闲、餐饮的夜经济商圈和品牌。同时作好商家和公交延时营业, 保证夜经济安全有序。

七是促进旅游服务消费。近几年旅游正在成为辽宁省消费的增长点, 我们要因势利导满足群众的需求。要利用“十二运”、“世园会”扩大影响, 树立形象, 打造品牌。重点把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沟域旅游规划开发建设好。

八是有效改善消费环境。要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 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消费品特别是食品安全的快速反映机制, 继续完善信用体系, 引导企业诚信经营。

拉动经济增长 篇2

——惠东县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可促进资本的形成,可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拉动。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县各级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明显效果,五年迈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打造五大产业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思路,把扩大投资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积极因素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融资方式,积极激活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产性项目建设,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2008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增幅在全市排第一位,其中,“双十”项目等重点项目共投资1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8%。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95.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5.7%,房地产完成投资9.4亿元,增长14.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增长151.6%,第二产业投资21.61亿元,增长76.6%,第三产业投资31.91亿元,增长14.9%。

1、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多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3.3亿元,年均递增16.6%,GDP年均递增9.7%;而“十一五”前三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24.3亿元,年均递增26.6%,GDP年均递增14%。两个时期数据对比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投资拉动作用越明显。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41.8%,是“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方面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2、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先进制造业、第三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都大幅增长,高耗能工业投资大幅下降。2008年,农业投资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第三产业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30.4%上升到31.6%。

3、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坚持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劲力来推动,坚持把生产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的推动力来落实,有力地促使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产性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或投产,发挥了大项目的带动作用。2007-2008年,引进了平海电厂、巽寮旅游,中航城、怡景湾、佳兆业、锦胜集团、股溢、富升房地产等一批大项目,其中平海电厂总投资108亿元,巽寮旅游总投资126亿元;启动了“双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县城文化广场、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飞鹅岭森林公园、县城路网改造工程、万隆新城、国际新城、丽景华庭、怡景湾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大力推进莞惠高速、惠深沿海高速、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农村硬底化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巽寮旅游、平海温泉、国惠酒店、平海电厂、康利石材、澳洲树熊、银基鞋材市场等一大批生产性项目建设;两年全县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265个,完成投资57.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 %,对拉动我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4、资金来源渠道明显拓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镇(街道)党政正职责任考核评价办法和“项目在镇、责任在镇、利益在镇”政策以及提高税收增量分成激励措施的出台,强化了责任,增强了信心,调动了各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有效地扩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主体地位日趋明确,自主投资的积极性提高,民间投资成为我县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依赖银行贷款和政府资金的状况已大为改观。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其中,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3%,而且资金以自主筹集为主,到位率比较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投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第一,农业投资比重偏小。近年来,由于长期偏重于发展二、三产业,大量的资金投向二、三产业,导致农业投资比例偏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第二,房地产投资风险增大。2007-2008年,我县房地产总投资17.6亿元,两年增长1.3倍。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恰遇“金融海啸”,导致了大量的资金沉淀,楼盘空置增多。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历史欠帐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需进一步加强。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土地等资源约束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项目用地瓶颈制约仍较突出,影响投资的增长和经济发展。三是企业增资扩产能力减弱。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国际需求减弱,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利润空间收窄,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削弱企业增资扩产能力。四是缺乏大型生产性项目支撑。大型项目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县引进的大项目仅有平海电厂、巽寮旅游等,而且项目还在建设中,还未形成生产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效果”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富挑战性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国外需求继续减弱。中央明确提出要扩内需,保增长。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短期内扩大内需,主要还是扩大投资需求。因此,加大投资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统一部署,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确保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达40%以上,努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效果”的目标。建议重点抓好如下工作:

(一)坚持把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着力点放在项目建设上,在扩大投资拉动增长上求突破。经济发展靠项目,项目是投资的载体,要集中力量抓项目。一是积极谋划一批项目,特别是能带动全局的大项目。大项目对投资乃至全县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为保持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确保“十一五”期间投资持续稳定增长,要加大项目谋划建设力度。结合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谋划一批体现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高带动力的大项目,为优化经济结构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千方百计推进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在建项目抓进度,促投产;在批项目抓攻关,促进度;在谈项目抓跟踪、促落实”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突破项目用地瓶颈,加快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鞋材生产基地和民营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的建设;以项目建设为主体,加快大岭自来水厂、环城北路、环城南路、全县健身广场等投产项目建设,确保早计划投产项目早建成早投产;加快巽寮旅游项目、平海电厂、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两馆一中心、稔山污水处理厂、盐洲跨海大桥、飞鹅岭森林公园等续建项目建设,加速在建项目进度;力促国鑫汽车、厦深铁路惠东段、平多公路改造项目、平山黄排二河桥至白花广惠高速路口公路改选项目等早日动工建设;认真抓好东山海风力发电、熔盛造船、垃圾处理焚烧发电、国家石油储备库等在谈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项目落户,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把确保投资增长的主攻点放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上,在资金“瓶颈”上求突破。200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74亿元以上,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大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构建融资体系,促进银企合作,促进项目资金到位,帮助支持工业企业度过难关,破解项目资金不足问题。一是要利用好国家专项资金、地方资金和金融机构资金。“扩内需,保增长”,是今年工作重点,国家推出十项重大举措,投资4万亿元搞大项目建设,省新安排十大工程共安排222个项目,总投资2.37万亿,同时,市也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年安排市重点项目87宗,计划投资220亿元。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省、市扩大内需投资拉动的机遇,加快在建的大项目建设,谋划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基础产业扶持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展政府投资的融资源道,完善中小企业行业担保机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确保我县今年安排的投资项目特别是40宗计划投资达52亿元的重点项目尽快建成。二要利用好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通过市场筹集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在招商方式上,要体现灵活多样性,推进产业招商、上门招商、节会招商和以商引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在项目选择上,要注重项目规模和质量,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污染小、财税贡献大的带动型骨干项目,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在项目的攻关上,要坚持“一切为大项目服务”的宗旨,要解决好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服务好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要跟踪落实在谈的大项目,促成国家石油储备库、东山海风力发电、垃圾处理焚烧发电、熔盛重工等大型生产性项目的早日落户;在投资项目的引导上,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继续保护好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企业实行资产重组,组建集团,盘活资产存量,做好企业增资扩产工作。

(三)坚持把投资的落脚点放在二三产业发展上,在优化投资结构上求突破。在扩大投资需求时,应强调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重,把解决眼前问题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重视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增量投资扩大和存量投资调整为手段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行引导投资。一是加强市场引导。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特别是要做强做大鞋业、服装、电子、旅游等产业,通过市场引导投资,把资金引向二三产业。二是加强政府引导。要大力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突出抓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珠三角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珠三角地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沿海清洁能源和船舶制造工业基地、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通过制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项目投资高附加值、低能耗、污染小等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经济高效益增长。重点要有“三个追求、三个力求”:追求“有效投资”、“高效投资”与“绿色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力求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重点是要把项目建设资金放在刀刃上,确保资金有效利用;追求发展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投资,力求避免规模大、效益低的投资,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追求发展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有利于长远利益的投资,力求避免环境污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保问题的投资,重点是重视民生事业项目的投资。

(四)坚持把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优化投资环境和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上求突破。经济提速,基础先行。要围绕扩大城市骨架、增强城镇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的目标,大力推进交通、园区、供水、供电、通讯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县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城镇服务功能仍较落后,需要大量的投资,一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投资加以改进。一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入,着力解决好村道硬底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五通、五建、六进村”;着力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三农”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双十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来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创新资金筹措模式,大力推行BT等新型融资方式,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督办力度,推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环城北路、飞鹅岭森林公园、大岭自来水厂等项目建设,迁建县妇幼保健院、县委党校、县广播电视大学、县老干活动中心、县武装部,加快“两馆一中心”、县城汽车客运站、第二人民医院等项目的建设。同时,更加重视民生事业发展,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投资,进一步增强城镇服务功能。

一头拉动经济增长的驴 篇3

市长问:“夫人哪, 弟弟的毛驴识字不?”夫人大怒:“大胆! 谁家的驴识字啊! ”市长说:“不敢。我是说它要是识字, 咱可以让它考公务员, 万一考上, 就可以让公家给它拨草料了。”夫人不由得笑了:“去你的!怎么想法子是你的事, 领导只管下命令。”然后啪地挂了电话。

正犯愁呢, 有个老头门也不敲就进来了。市长一看来人, 赶紧笑着说:“哟! 老领导, 什么风把您吹来了?快坐快坐。”老头大大咧咧地坐在市长对面, 开门见山地说:“小李啊, 我孫子毕业了, 你给安排个工作。”市长恭恭敬敬地给老头点上一支烟, 说: “您孙子是学什么的? ” “兽医。”

市长听了, 眼前一亮说:“老领导的事就是我的事! 其实打个电话就行。不过您来了也好, 我给您准备了个玩物, 您正好捎着。”说着就打电话给小舅子, “把你那玩意儿挑最好的送一头来, 我要送给我最尊敬的领导。”

老头兴致勃勃地等着, 却等来了一头鞍鞯鲜明的毛驴, 不由得大怒。老头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 他眼珠一转, 满口夸好, 掏出三千块钱塞给市长的小舅子。老头翻身上驴, 市长赶过去一把拉住缰绳, 望着小舅子脸色一沉。小舅子这才会过意来。恋恋不舍地把钱又塞给老头。

老头出得门来, 立即去找当年骑兵连的老战友, 撺掇他们一人买头小毛驴, 骑着一块儿去郊外踏青呀, 去公园散步啊什么的。他的意思呢, 是要多弄几头毛驴上街, 给市长添点儿乱。可是那帮老头子虑事周详, 知道毛驴跟金丝雀不一样。那么大一头毛驴, 每天吃一大堆草, 屙一大堆驴粪蛋儿, 高兴了, 还要卡拉OK一曲, 那邻居还不得报警啊。

老头碰了一鼻子灰。赌气写了个大牌子 “驴A0000001” 挂驴脖子上, 一个人骑着上了街。那些新人类, 纷纷跟在驴屁股后面, 打听老头的毛驴在哪儿买的。

又走了一段, 后面跟的人更多了。老头估摸着胃口也吊得差不多了, 这才腿一飘下了驴, 对小年轻们说, 他这头驴是市长免费赠送的。市长为了治理城市污染, 希望他组织一个驴友俱乐部, 向市民提供绿色服务。管教管会, 管涮管喂又省钱还另类。骑完随便往树上一拴, 自有绿色环保组织的人收回。

眼下油价这么贵, 这样的好事谁不干?一时应者如云。过了几天, 交警队长哭着找市长来了:“市长啊, 我这队长没法干了!”市长赶紧给他倒了杯茶:“有事慢慢说。”

队长说:“最近, 也不知怎么搞的, 我们市出现了不少骑驴的。您说我们是让他们走人行道呢, 还是走机动车道? 能不能上高架桥? 能不能上公交车? 如果能上, 上公交车要不要买票? 驴要不要挂牌照……”交警队长还没说完, 那边城管、税务、环卫、司法部门领导人也找上门来。

市长心里暗笑:我只知道老领导会给我制造些麻烦, 没想到他能制造这么多。好了, 是时候了。于是市长说:“你们先回去, 我马上开会研究。”

会开了一个星期, 市里决定本着环保、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精神, 大力发展驴经济, 在防疫部门增设驴类检疫科, 由老领导的孙子任科长。各单位也都增设了相应机构, 一下就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

最高兴的莫过于广大工人农民。下岗男职工收拾驴粪;女工制造驴褡裢。农民的秸秆原来没地方放, 烧了又污染环境, 现在可以卖钱了。原来没肥料, 只能买又贵又对人体不好的化肥, 现在驴粪多得都用不了。更重要的是, 现在城里需要大量的熟练农民工去喂牲口牵牲口, 他们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了。

转眼间, 这座经济欠发达城市竟走了“驴”运, GDP连创新高。

加快科技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篇4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带来很大冲击, 我国经济受此影响正处于本世纪以来最困难时期。拉动经济成为今年国家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要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 从根本上讲最有效途径是加快科技创新, 发展新的社会生产力。按照中央“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实”的要求, 要加快重大专项实施进度, 筛选出当前对扩大内需最能产生推动拉动作用的、有望较快取得技术突破和形成竞争力产品的科研项目, 优先安排部署, 着力攻克核心和关键技术,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有效增加就业, 争取早日见到成果。

要配合国务院提出的振兴十大重点产业的规划, 认真研究和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障碍, 组织企业和科研部门联合攻关, 提高重点产业的基础技术水平。

要化危机为机遇, 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此次危机形成的市场环境对企业创新提升是一种倒逼, 将会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从国家层面上, 要进一步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财政、税收、投资、政府采购等政策要明确支持企业创新的导向。由政府财政资金建立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平台要面向企业开放, 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对承担创新和就业主要任务的中小企业, 要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其技术创新活动, 鼓励以创新带动创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农村提供服务, 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强化高新区的集聚、示范和辐射作用, 构筑自主创新产业高地。

要围绕建设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 努力解决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瓶颈问题, 让科技进步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拉动经济增长 篇5

2010-3-18

摘 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的外部需求大幅下滑,国内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深入剖析三者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对于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需,消费,投资,出口,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来实现,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的外部需求大幅下滑,国内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国外经济形势,扩大内需成为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本途径是要优化需求结构,在确保投资适度增长和出口平稳增长的同时,努力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提升“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一、当前制约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发达国家经济体仍处在深度衰退之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在不断增多,但国内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回升还存在不少障碍。

1.对外依存度较大是我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看,我国对外依存度过高。根据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与国民经济之间形成乘数效应。如果外国进入经济增长衰退期或经济增长不景气,则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会将本国带进甚至加速经济衰退。因此,任何国家在依赖出口增长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部需求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较少,出口型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倒闭,引起产业投资萎缩、失业增加,例如,因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企业经营困难,2000多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二是与出口产品相关的企业也出现衰退,最终波及到原材料上游企业。最近,国际研究机构预测明年世界经济会走出衰退,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会持续低速增长,这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难以较快好转。[2]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过度依靠外需的增长方式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亟待转变。

2.消费需求增长的内生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好势头,从1997年到2007年,实际消费年均增长9%左右。但与投资相比,消费需求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相对不足。最终消费率长期低位运行,必然影响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降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滞后,直接导致最终消费率下降。表现一,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2007年为35.4%,比1978年的48.78%下降了13.4个百分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其居民消费率一般在60%左右。2007年中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远低于这一水平。表现二,政府消费逐渐上升,居民消费逐渐下降。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21.4%上升到2007年的27.3%,同期,居民消费在在最终消费由1978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72.7%。政府消费主导着消费格局,本应占主导地位的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造成消费体制的不合理现状,制约消费需求。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水平低,是影响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尽管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2004-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为7.6%,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使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缺乏有力的收入增长支持和保证,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造成居民消费需求减弱。

(3)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制约消费增长的空间。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导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2.9∶1扩大到2008年的3.3∶1,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比如地区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之比由2003年的2.28∶1扩大到2007年的2.36∶1。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国民收入存在分配不合理,社会财富不断向高收入阶层集中,广大农村居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虽高但是消费能力有限。由于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和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制约消费增长,从而使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处在从国家—单位保障制度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型阶段,还不完善,覆盖面较低,风险分散作用较小。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居民个人要负担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巨额费用支出。居民不仅要进行生命周期储蓄,而且要大幅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近年来,我国总储蓄率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20%的世界水平。转轨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起到风险分散作用,造成了储蓄率过高而降低了消费倾向,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72.5%,比2003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消费倾向下降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情绪和消费欲望,限制了居民的消费。

(5)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消费快速增长缺乏支撑。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阶段,“住、行”消费已成为引领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汽车消费“井喷”式增长和住房消费迅速升温的需求强劲扩张势头,由此,2003年整个宏观经济进入上升期。但2008年以来,建筑装潢材料、汽车、石油制品、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均已出现增速回落态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已达到80%左右,多数人需要的是改善住房条件,当前高涨的房价超过了很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住房消费受到影响。汽车市场近期虽然有所回暖,但由于城镇化滞后所导致的用车条件受限制、用车成本上升等因素,短期内市场需求难以出现跳跃式增长。[3]

(6)消费信贷不发达,制约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的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855美元,预示着消费品和消费服务将明显升级,这些消费会使支出大幅增加,但真正要使这些预期消费变成即期消费、有效消费,还必须配有信贷消费的支持。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信贷消费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信贷结构较单一,且担保制度不发达,消费信贷规模较小。这些因素强化了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而降低了消费倾向,在宏观上就表现为居民消费率较低而储蓄率较高。

3.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1)政府投资后续乏力,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复苏关键在于政府投资能否有效带动社会投资,让民间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政府投资增速不断加快,而民间投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如果扩大政府投资不能对民间投资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投资以及整个经济回升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保证。当前影响民间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其一,地方投资热情较高,投资能力受限。其二,受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民间投资发展后劲不足。其三,公共服务领域进入门槛过高,制约民间投资的拓展。其四,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比较困难,影响民间投资者的投资能力。

(2)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过高的投资率导致部分行业形成了超出有效供给的新增生产能力,由于消费增长落后于投资,必然造成新一轮的生产过剩。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的进一步下降,出口产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外消费市场萎缩的挤压,也加剧了国内供过于求的矛盾,使产能过剩危机日益凸显。首先,生产能力过剩将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开工不足,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最终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拖累相关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回升。其次,过剩的生产能力加大部分行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加剧亏损企业亏损状况,导致企业总体效益低下。

(3)通货膨胀的预期有所增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政府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过剩货币流动性以及低廉的资金成本的存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当前价格水平仍处在低位,但因货币信贷前期增加较多,国际国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明显上扬,下阶段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所增强,一旦价格上涨继续加快,不仅会增加微观主体经济活动的成本,而且也会压缩宏观调控的空间。[4]

二、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要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在于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优化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内需为主与稳定外需相结合,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1.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确保经济平稳较快长远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和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在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的倒逼动力。经济增长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最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关键在于提高投资质量,调整投资结构,保持适当规模的投资规模;重点放在进一步促进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为了遏制经济下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最终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向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驱动方式转化。但必须防止片面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因此,必须要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注重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充分发挥两者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扩大内需,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下)

2010-3-18

2.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需求既是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最稳定动力,也是克服当前经济下滑的需求。必须把努力培育和着重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有效化解制约消费率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消费需求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比例,遏制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以增加就业为核心,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各类中小企业着手,对中小企业减税或零税赋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安排就业给予适当补贴,对第三产业营造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二是大力鼓励全民创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三是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广辟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就近就业空间,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四是要以创新思维探索大学生就业政策,系统地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与机制、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改革。如探索就业缓冲模式和机制,使部分高校毕业生借助准就业平台提升自身素质,优化就业定位。制定财税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基层单位和企业接受应届高校毕业生。

(2)优化经济增长的供给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技术及产品开发创新步伐,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短缺产品供给,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新型、附加值高和多样化的消费品,引导居民各种潜在的消费能量的释放。加速构建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平台,尽快提高物流设施装备的技术水平,构建便捷畅通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增长速度及带动作用,是新的时期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要深化服务业部门和企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加快各类服务业与工业经济流程的分离,推进产业分工、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拓展需求空间,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5]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要以医疗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提供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居民对未来的支出压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社保覆盖面,建立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是提高全民整体消费水平、消除贫富差距的保障。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妥善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保问题,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把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投资和供给政策落到实处。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4)完善消费环境,加快消费结构升级。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首先,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信贷是促使储蓄转化为消费的有效途径。一是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法规,在建立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健全个人信用制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提供个人信贷消费的优惠利率、简化贷款手续等,鼓励各种类型的消费信贷的产生和成长,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信贷的发展,促使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消费。三是发展潜在的消费信贷市场,引入更多更好的适合实际需要的信贷品种。改善支付、征信系统等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农村住房、汽车和教育消费品种。[6]其次,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程序。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等直接关系人身安全的产品市场准入管理,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商品、服务质量和市场监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与消费结构。最后,大力培育和发展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拓展消费空间。在推动传统服务升级的同时,着力培育餐饮、通信、娱乐设施、住房、汽车、旅游、网络、教育、物业家政等消费热点以及各种新型服务业,激发消费潜能,不断提供新的服务和产品,拓展消费需求。

(5)努力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我国有8亿多人口在农村,把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转变为现实购买力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切实保证。转变消费观念,推动农民消费结构第二次升级,将在一个长期过程中提高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其一,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工就业。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收益;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革农村税制,减少农民负担;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通过职业教育和在岗培训等形式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快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清除限制劳动力迁移的制度性障碍。其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农民放心消费。推进“家电下乡”等政策的高效运作,进一步提高补贴水平、扩大补贴范围、简化补贴手续。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有效解决假冒伪劣和产品质量问题,为农民创造安全的消费环境。其三,调整商品供给结构,适应农村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加大对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工业品生产销售支持力度。生产厂商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生产出对农民具有购买能力、购买欲望和适销对路的各种商品,充分释放农民的潜在消费能力。

3.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投资政策的制定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增加投资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内需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可以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增强经济发展后劲。[7]

(1)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扩大民间投资。一是制定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政府要注重刺激和引导市场自主性投资,既要运用减免税费等刺激政策,也要运用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同时,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投资效率,形成投资顺畅流动的渠道。二是进一步扩大准入领域,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要加快在目前民营经济比重低、进入难的领域,放松管制,撤除壁垒,降低门槛,为民间资本进入铺平道路。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扶持中小企业复苏。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尽管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解决这一难题,其一,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政策支持。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型企业。其二,加快制度创新,从根源上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首先,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选择客户资源丰富的地区成立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支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单独设置考核指标,根据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和信贷需求创新信贷产品,如仓单信贷、物流银行、桥隧贷款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可以由企业自愿出资成立,也可以由政府出资成立专门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再次,适当放开民营企业债券市场,使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2)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投资结构决定供给结构,供给结构对促进国民经济长远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企业投资的核准和备案制度,逐步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管制,落实民间投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投资、自主决策、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完善中央政府投资体制,控制政府投资总量,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根据各地不同特点,建立不同政绩考核标准,建立动态的监管和调控指标体系;[8]三是完善资本市场功能,鼓励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兼并重组,为企业的并购提供金融支持;三是推进新型城市化。通过加快中等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带动民间投资增长,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

(3)加大宏观调控,预防通货膨胀反弹。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预防通胀反弹作为宏观调控的兼顾目标,谨防经济复苏后的通货膨胀。一是调整信贷结构,加强信贷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扩大投向中小企业、制造业和民族工业的信贷规模。二是应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创造更多的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加强国家期货市场建设,培养期货方面的人才,尽快和国际的期货交易接轨。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尤其是增加对外股权投资。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在二级市场上投资其股票,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9]也可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国外资源类公司的非控股型股权收购,用来抵消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

4.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平稳增长

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一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扩大出口买方信贷等政策,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继续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10]二是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加大开拓中东、俄罗斯、拉美、非洲等新型市场的力度,提高新兴市场占有率。三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高附加值的、高新技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低成本扩张型向品牌型、高效益增长型转变。四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积极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带动成熟技术和设备出口。五是创新对外贸易预警工作,建立基本覆盖重点产业和敏感产品的国际贸易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灾后重建 能拉动经济增长吗 篇6

重建对经济有拉动作用

地震是一场灾难,但反过来灾后重建却可能对经济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的观点非常鲜明,他这样对记者说:“一般来说,灾后重建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正面的效应。很简单的道理,重建的投入量一定会比存量的损失要大。比如说由于灾害存量损失了2000亿元,但你重建的投入量一定会超过2000亿元,这与企业资本重置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灾后重建肯定会推动经济的增长。”他进一步提出,从海外的情况来看,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大灾之后都出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日本阪神大地震。当然,由于四川地区的经济总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有限的,大家对此的期望值也不能过高。“我认为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不会超过1个百分点。”他说。

而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博士善于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她对记者说:“我主要是从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大灾难发生之后对经济的影响来进行比较研究,美国加州曾发生过多次地震,日本也发生过大地震,还有美国的飓风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和记录发现,这些灾难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损失都是相当大的。但是我们经济学上谈的经济增长是整体的,这些损失不管多大都是局部的,其对总体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比如说美国2005年发生的飓风,当时美国经济的状况非常不好,但还是马上推出了一个400多亿美元的紧急预算,由此也引导了其他许多资金的进入,接着又立刻着手进行灾后重建,这就像一针强心针那样刺激了经济。其中的关键是重建引发了许多投资机会,促使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来进行参与,投入增加了就必然会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是经济学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高盛(亚洲)在其研究报告中也拿日本举了个例子。该报告认为,阪神大地震对于日本制造业和交通运输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称,对日本造成的损失达到2000亿美元,占当时日本GDP的2.5%,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经济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然而尽管遭受了如此严重的经济损失,日本的经济表现实际上却好于预期,而且迅速复苏。在地震发生之后,工业活动、消费者信心和支出均显著下滑。然而,在强劲的重建需求推动下,它们又都迅速回升。从季度数据来看,人们几乎看不到地震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地震发生当季实际GDP环比增长1.2%,在前一季度环比下降1.5%的基础上反弹,而且此后一季度环比增长率加速至5.1%。

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那么接下来大家关心的就是,在重建过程中哪些行业的发展会得到推动呢?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教授认为,某些特定的行业会受益。他说:“某些行业肯定会体现出重建的拉动作用,比如水泥、钢铁、能源以及其他一些和重建相关的产业。”

对此华民则认为,一般来说,重建首先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包括道路、桥梁以及水利设施等等,所以和基础设施相关的产业都会得到发展。其次,由于地震过后许多人会到新建的城镇居住,这样就会带动这些地区住宅产业的发展。当然,其资金的来源也会相当多元化,包括政府财政以及开发商的投入等等,由此建筑业的发展是可以期待的。第三就是一些和恢复生产相关的行业,比如原材料、农具和种业等。

左小蕾则进一步从区域的角度分析问题,她说:“我认为重建会使西部大开发有所突破。地震灾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部的一些省份,西部大开发推出这几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没有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一直没有能够有所突破。但是这次因为灾难的破坏,所有关注的焦点都已经投入到灾后重建中来。其实像很多基建项目以及水利设施和道路等等,都是西部大开发中的瓶颈。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会有很大的资金投入。另外,我相信重建不是在原来水平上的一个恢复,而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其他各类社会资本甚至包括国际资本的积极参与,这可能会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较高水平的提升。基础设施上去了,其他许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也会得到相应的解决,非常有利于推进西部开发的进程。”

经济运行趋势不会改变

最后,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那就是在地震过后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会是如何呢?对此华民认为,这次地震对中国经济整体影响并不大,因为四川的GDP占总量的比重并不高。而且汶川相对来说也比较偏远,大部分是山区,存量资产也并不是很多。据测算这个地区的人口大概在1000多万,而四川的总人口要达到1亿左右,所以其对四川整体经济的影响同样是有限的。“我认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政府行为的推动,另外还包括通过慈善渠道获得的资金,而对GDP的贡献则会更多地体现在财政支出上。总体来看,未来经济运行的态势不会发生变化。”他说。

左小蕾同样认为,经济运行的态势不会发生变化。她说:“我觉得这次地震对经济的影响一定会比今年年初的大风雪要小。大风雪影响了全国19个省,其中包括不少南方大省,而四川受灾地区的经济总量还是相当有限的,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整体不会受到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会发生变化,2008年经济仍然会平稳增长,不过与去年相比在增幅上则会出现一定的调整。”

不过曹凤歧却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担忧:“重建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会拉动物价。这样会使经济的走势出现不确定性,所以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还是应该继续下去,当然在财政政策上可以出现一定的松动。总体来看,地震对中国经济只是一个局部影响,经济走势关键还是要看二季度和三季度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效果如何。”

从这一点来说,大家对继续采取从紧的宏观调控策略还是颇为认可。高盛(亚洲)的研究报告对此分析认为,当受灾地区开始重建房屋以及公路和发电厂等基础设施时,投资需求肯定会有所增长。然而,对四川省局部灾后重建投资的扶持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放松整体经济的调控政策。相反,由于通胀居高不下,宏观政策可能会维持紧缩立场。因此可以认为,由于发生了强烈地震而预期宏观政策会有所放松的投资者很可能会失望,1月底严重雪灾后相似的预期也没有成为现实。虽然用于灾后重建的投资肯定会有所增加,但可以认为抑制通胀仍将是短期内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因此,可以认为政府可能会维持紧缩货币政策的立场,如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严格控制银行放贷、允许人民币升值和年内两次加息(每次各27个基点)等。

拉动经济增长 篇7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民要力量,近年来每年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和超过50%的财政收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样超过50%,对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对民间投资这个反映民营经济发展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进行认知显得非常必要。

基本情况

所谓民间投资,指的是政府投资(国有独资经济和国有控股经济投资)之外的投资。在我们国家,民间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65%,所以与消费、就业和整个经济增长有很密切的关联,国家对此一贯非常关注。在系列客观因素影响下,近两年来民间投资出现了回落现象,2014年全国民间投资增长18.1%,2015年增长10.1%,2015年增速出现迅速下滑,2016年1—5月增长首次低于10%,2016年上半年只增长2.8%,这给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了重要影响。所以今年5月、6月、7月,李克强总理先后三次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国务院还派出9个督导组到全国18个省进行调查,如此密集和隆重地围绕一项工作开展工作非常少见,可见民间投资这个事情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尽管今年上半年全国民间投资出现大幅下滑,一些中西部省份、东部地区下滑更为明显,辽宁更是出现58.1%的负增长,但广东一枝独秀,依然保持了19.6%的高增速,深圳增速则更高。

原因分析

广东民间投资依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广东比较早地进行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简政放权和注重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给地区带来了投资空间拓展的机遇。但是从前面全国数据来看,国内民间投资确实在下降,那么民间投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什么这两年一路高歌的民间投资脚步突然有所放缓?民间投资面临着什么样的拦路虎?

一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民营企业家未来投资信心缺乏有关。虽然民营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融资环境都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是这几年国际汇率市场频繁波动、金融市场动荡、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实业利润下降收益周期长、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各种挑战相互交织的因素对民营企业家信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大规模“去产能”有关。今年1月,国务院制定了未来3—5年的剩余产能处置计划,一些生产属于技术落后、产能过剩产品的民营企业可能因此削减生产甚至关停生产线,但一下又难以将资金投资到其他不熟悉的领域。

三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有局限性有关。目前市场对民间投资的准入设置了种种限制,一些属于国家垄断的特殊行业,以及许多竞争性行业不准私营投资进入,“隐形门槛”、“身份歧视”仍然存在。即使有的领域对民营资本放开了,但也设置了很严格的审批制度。所以,民间资本能进入的市场新领域仍然有限。

四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民营企业融资不畅有关。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金融机构的信贷对民营企业支持很有限,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约4000多万户中小企业中,真正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服务的不足10%。资金紧缺是制约民间投资持续增长的严重障碍。

五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民营企业本身能力不足有关。早些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很多领域很多同类产品民营企业一拥而上,但普遍缺乏竞争力,仅能赚取少许利润,缺乏先进组织管理架构和商业模式,之后想转型升级,但又不知道转向何方、怎样转。

六是民间投资下降可能与国有企投资上升有关。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地方平台公司更容易得到银行支持,在政府加大了对经济刺激力度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占比上升,这样可能在数据上显示下降。

建议

“十三五”期间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民营企业本身要善于抓住国家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服务消费、国际化等系列机遇增强发展制造业的信心和扩大投资,各级政府也要营造出良好投资环境、尊重市场规则为民营企业保障护航,携手克服种种困难,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扩大民间投资空间和渠道。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垄断性行业,营造开放公平合理的投资环境。

二是形成国有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协同效应。政府应当努力培育带动民间投资参与的新项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或民间资本原本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三是构建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困扰民营企业多年,需要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金融市场鼓励和引导民营投资。

四是提升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力。民营企业本身也要不断完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及内部治理机构,致力于改革创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如此容易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拉动经济增长 篇8

一、韩国经济总量的增长

韩国从1962年执行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到1996年完成第七个五年计划, 经过6个五年计划的经济高速增长 (分别是7.8%、9.6%、11.2%、5.8%、8.6%和9.8%) , 两个战略的转变, 从贫穷国家一跃进入高收入国家, 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工业国家百年的路, 创造了汉江奇迹。1962年GNP和人均GNP分别是23亿美元和87美元, 1992年分别是2945亿美元和6749美元, 2006年分别达到8882亿美元和18390美元。1996年, 韩国成为第29个OECD成员国, 步入世界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韩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1960年,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38%, 2005年只占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在6个五年计划中是持续增长, 从1960年的18%增长到1990年的42%, 在前4个五年计划20年中增长了19个百分点, 从1980年到1990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开始下降, 2005年是40%。从1960年到2005年,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持续上升, 增加了12个百分点。

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60年, 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6%, 1980年是34%, 下降了32个百分点, 到1990年又下降了16个百分点, 6个五年计划下降了48个百分点, 年均1.6个百分点, 比任何国家都快。工业的就业比例是持续上升, 从1960年的9%上升到1980年的29%, 又上升到1990年的35%, 升了26个百分点, 服务业也在相同的期间上升了22个百分点。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分别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 而工业占的比例更大些。

韩国是贸易立国的国家, 其经济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贸易。韩国的出口贸易大幅增长是在实行出口主导战略后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在“出口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从1962年的5000万美元出口额增长到1972年的16亿美元, 1977年突破100亿美元, 2000年达到1723亿美元, 2005年再创新高达到2847亿美元。在出口额迅速增长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出口增长率最高时达到了40%以上, 虽然90年代后有所降低但仍在两位数以上。韩国贸易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曾有过的奇迹。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 原料与能源进口需求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韩国的进口贸易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1962年的进口额只有4.2亿美元, 1977年突破100亿美元, 2000年达到1605亿美元, 2005年是2610亿美元。韩国进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虽然低于出口的增长速度, 但起始金额远大于出口的起始金额, 因此韩国的进出口贸易基本是呈现逆差, 除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逆差高峰外, 在1962年到1997年的35年里, 贸易逆差基本在10亿美元左右。1998年后, 韩国对外贸易进入顺差时代, 贸易差额也有所扩大, 2005年顺差达到了158亿美元。

二、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1. 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次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即各产业增长率在经济增长率中的份额, 这是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在一个多种产业组成的经济体中, GDP的增长率等于各产业增长率的加权和, 权数就是各产业的产出在基期占GDP的份额, 其表达式为:

式中:Y表示GDP, YO是基期GDP, VAi是第i个产业的增加值, Vio是第i个产业基期的增加值, Sio是基期VAio占GDP的份额。国际学术期刊上常用对数方式表示增长率, 则 (1) 可写成, 即是第i产业产出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应用公式 (1) 和世界银行出版的历年《世界发展指标》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 测算了韩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在40多年的发展中, 韩国的工业增长对经济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1961年到2005年, 工业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其他产业, 其中制造业的增长更是如此, 因此,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达到了48.94%, 其中制造业的贡献达到了46.51%, 高于服务业的贡献, 可以说是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尤其是实行6个五年计划的30年中。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在GDP中的份额一直高于工业, 但由于其增长速度低于工业, 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能屈居第二。农业增加值在GDP中份额的降低和增长速度的减缓双重原因, 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 只有6.44%。

在1961-1970年间, 服务业的贡献最大, 贡献率是41.82%, 原因是在1960到1969年间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最大, 其次是工业, 39.34%, 工业的快速增长使它的贡献次之。在1971-1980年、1981-1990年中,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分别是49.59%和50%, 原因是其份额的提高和快速增长, 其次是服务业。在1991-2000年间, 服务业的贡献上升为第一位, 52.61%, 工业增长速度的下降使得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第二, 44.97%。在2001-2005年间, 工业的持续增长使它对经济的贡献又上升为第一位, 54.68%, 而服务业增长速度的降低而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第二位, 45.41%。在1961到2005年的各个分时段中, 农业增加值在GDP的份额越来越小, 而且其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小, 使得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 在最后一个时段, 农业增长为-0.1%,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下降为-0.1%。

2. 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有三个组成部分:最终消费支出 (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根据《世界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数据, 计算了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来看, 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61年至1998年均居于首位, 说明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居民消费支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 除了1991-1998年间, 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40%以上, 说明了投资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而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在一路下滑, 从1961-1970年的67.97%下降到1991-1998年的27.91%, 下降了40个百分点, 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率的降低和居民消费在GDP中份额的下降, 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在1999—2005年间只有2.29%, 只有经济增长率的49.7%。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波动状态, 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99-2005年达到了19.62%。

货物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61-1970年间就达到了33.29%, 随后一路攀升, 到了1991-1998年间达到了71.73%, 增长了41.44个百分点, 充分说明了韩国出口替代战略的成功。

三、我国的经济增长拉动因素与韩国比较分析

1. 三次产业增长拉动贡献比较分析。1980-2005年间, 我国第三次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11.03%、52.39%和36.57%。在25年间,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增长在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与韩国1960年到2005年情况相比, 相同的是贡献最大的都是第二产业, 最小的都是第一产业。不同的是, 在数据方面, 我国第一、二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大于韩国, 第三产业远低于韩国, 主要原因是我国第一、二产业占GDP的份额均大于韩国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份额, 第三产业的份额却远远小于韩国的服务业占GDP的份额。从产业增长情况看, 我国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率略低于韩国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率, 第一、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大于韩国的第一、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

2. 三大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较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和进入21世纪的前5年, 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6.68%, 小于韩国的贡献, 而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远大于韩国的贡献。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降低是因为居民支出份额在GDP中份额的缩小和年均增长率的跌落。同样, 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远大于韩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2001-2005年间, 居然达到了52.68%, 而韩国在投资最高涨的时期 (1981-1990年) 只是达到了42.31%, 比我国低10.37个百分点。从一个方面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驱动型的。近年来, 我国的出口有较大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提高, 但贡献率低于韩国。

四、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经过两次战略转变, 成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不仅有适时的战略方针政策, 并恰当的执行, 还经历了从农业国家进入工业化国家必经的阶段。

1.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石, 没有工业的快速成长发展, 任何一个农业国家不可能会经济快速发展而进入后工业化国家。韩国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 综观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从技术含量低、投资少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到技术含量高、投资多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 再到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 其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顺应时势的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 并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移动。今后应制定适当政策, 加快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适时地顺应国际形势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 各个产业在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东部地区处于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 中部地区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而西部地区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阶段。各个地区、各个省市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来发展优势产业, 寻求差异化、集约化, 在若干产业群内创造竞争优势,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这样不仅能保证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强有力的内需是保证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韩国的经验表明, 在经济快速平稳增长时, 旺盛的需求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内容之一。需求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是内需的主要部分, 保持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均衡发展, 才能保证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韩国从1961年到1998年的各个时段,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内, 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50%以上, 是典型的内需驱动型的, 而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几年来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远低于50%, 2001-2005年间只有27.57%, 而投资在进入21世纪的几年中却超过了50%。消费偏低, 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偏低, 投资偏高, 消费需求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危害。我国的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 扩大国内需求, 挖掘消费潜力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工作。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批准号07&ZD007) 阶段成果]

摘要:文章在总结韩国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 从产业增长和三大需求两方面分析了韩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在产业发展中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尤其是制造业;在三大需求中, 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的下降却是不容忽视的。最后, 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拉动

参考文献

[1].尹贤淑.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启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

[2].兰星, 李永平.韩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特征及其借鉴.改革与战略, 1996 (3)

[3].陈西果.韩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改革与战略, 1996 (1)

[4].朱灏.韩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启示.亚太经济, 2007 (5)

[5].李柱锡.韩国经济开发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7)

[6].陈龙山等.韩国经济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12)

拉动经济增长 篇9

一、我国当前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

1. 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 外贸顺差过大, 投资增长过快, 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国目前的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 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 都是较低的,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截至2007年12月,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 创造了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 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五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为36%的历史最低点。

我国居民消费额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1979年~2005年的27年间, 居民消费额年均递增7.0%, 慢于同期GDP年均递增9.4%的2.4个百分点。

2.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对投资的影响。

由于社会消费发展不足, 我国国民经济增长, 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这种增长格局从长远上看,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是严重。

正是这种不协调状况的存在, 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消费不足形成的恶性循环圈:

微观:消费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回收障碍——扩大再生产困难——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消费不足。

宏观:消费不足——流动性加大——投资冲动 (投资房地产、重工业) ——房地产价格上升、消耗资源和环境——消费不足 (城市人房奴, 农民失地。) 、可持续发展困难。

首先这种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甚至蕴涵着经济危机;其次投资增长很快, 规模很大, 但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资源浪费严重。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 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 电力行业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 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 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3. 消费需求不足对出口的影响。

30多年来的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 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新阶段我们面临许多发展中的矛盾:环境、资源问题;收入差距问;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等。那么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又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贸易磨擦增多。因为国内消费需求不足, 国内企业选择生存的一个主要途径——出口。据统计,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1978年9.8%, 2000年43.9%, 2006年攀升至67%, 2007年达到71%, 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其中有9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近几年大量的贸易顺差遭到世界上责难声不断, 对我贸易设置种种壁垒。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大量的顺差, 美国逼我们人民币升值, 将会增加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带来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人民币升值, 会带来热钱的进入, 热钱进入后炒我股市和房市, 就会增大资产泡沫, 经济发展会面临风险。

影响中央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CPI上升 (2月7%, 点多, 3月8.1%) 上升, 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07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由经济过快到过热、由价格结构性上涨到通货膨胀”, 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上调存款准备金10次, 达到15.5%, 存贷款利率6次, 达到4.14%。我们一方面加息降CPI, 另一方面过大的顺差→外汇增加→流动性过剩 (外汇占款) →资产价格上涨 (股市、楼市) →CPI指数上涨, 所以对冲了政策效应, 使中央紧缩政策的实施进退两难。

因此, “三驾马车”的换挡将成为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步骤。

二、大力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1. 树立科学发展观, 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意识

从政府层面看, 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充分认识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发展经济中,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增强拉动消费增长的动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充分认识扩大内需在大国经济发展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正确处理内需与外贸的关系, 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处理好扩大消费与节约的关系, 强化节约意识, 树立全民的科学消费观念, 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消费者角度上看, 在促进消费中, 应以科学的消费观为指导, 辨正地理解节约与消费的关系, 在政府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下, 处理好扩大消费与持续消费的关系, 不断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社会的发展, 更新消费观念, 增加消费时尚, 提高自己的消费的质量与水平。

2.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努力发展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 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尽可能多地增加城乡居民的获取收入的机会与水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 努力增加社会财富中居民个人分配的比重, 提升和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通过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 基本上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化。

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拉动经济增长 篇10

1 拉动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分析

(1) 拉动内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背景下, 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要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发展, 我们看到国际股市暴跌,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 大量的机构、公司裁员, 钢铁、汽车等行业减产甚至停产。在这种恶劣的国际经济环境下, 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我国的GDP增速连续下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指出, 2008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为9.9%, 比2007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 消费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扩大投资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激活国内投资市场;通过增收、扩大信贷等经济杠杆, 激活国内消费市场, 从而带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2) 拉动内需是使我国经济增长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要求。今年一季度, 我国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9.7%, 4月份下降了23%。2008年上半年开始, 我国东南沿海带已经不断爆出许多中小企业裁员、倒闭的消息, 企业大量的产品外销受阻, 资金困难使其主动转型难以推行。而对这严峻形势, 政府必须在落实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过程中, 合理引导外向型经济转型, 优化经济增长结构。

2 当前需求不足的主要根源

2.1 投资膨胀

出口导向、过分倚重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 外汇储备激增,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是经济结构外部失衡, 并且出口需求过快增长体现出内生性:出口拉动投资的增长。出口的迅猛增长变相带动了投资的增长, 使其陷于循环增长。投资的增量中相当多的部分是由出口带动的。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 过度地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缺憾, “假如中国政府在消除房地产泡沫后又在货币问题上让步, 就必须认真应对中国经济将严重缺乏增长动力的风险。”从1998年到2004年, 国家累计发行长期国债9100亿元, 由此形成了数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经过若干年不断的追加投资, 国债投资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出来, 形成较强烈的投资惯性, 在一些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开始转向住和行, 随着住宅、汽车、电子通讯等产业的快速增长, 直接带动了钢铁、有色金融等重化工业的发展, 从而导致我过投资率增长过快。另外, 随着国际资本向中国的投资以及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 也加剧了我国投资增长的速度。

2.2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严重存在

在结构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市场调节机制, 加上原有的存量结构又非常不合理, 截长补短的任务相对较重, 这种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能力没市场。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仍较突出。这里有两种性质的生产过剩:一种是绝对过剩。比如由过去盲目重复建设造成的某些工业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 虽然过去几年通过限产压库、关停并转已消化了部分生产能力, 但并没有全部解决。如冶金、煤炭、制糖、建材、电力、轻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另一种是相对过剩。二是有市场没能力。在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 与一般工业品相对过剩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短缺现象。主要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每年要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这些国内短缺的高技术产品和高档消费品。

3 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目前, 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有效地扩大国内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结构调整,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政策导向功能和作用, 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打开民间投资的渠道, 这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3.1 改善投资效率

一直以来,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反周期性操作的基本原则是对总需求进行调控, 财政货币政策都侧重于如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投资驱动型的增长。这种粗放的投融资体制虽然有利地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是低水平的重复投资使最有活力的部门得不到所需资金,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等等, 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所以当前, 投资增长率己非财政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 而更应该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的问题, 既要抵御低水平重复投资, 又要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比如近年来, 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 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违法违规用地现象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对此, 宏观调控政策可从房地产开始采取一系列税收、信贷等政策,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3.2 优化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主要包括投资产业结构和投资地区结构。从前者来看, 当前必须把基础产业即农业、交通、能源工业发展作为投资重点, 只有使这些基础产业得到应有的发展, 才不会出现瓶颈约束, 也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发展有坚实的基础从, 后者来看, 在安排投资的地区结构时, 要处理好东中西部的关系, 既要保证发达地区的高速发展, 也要采取有效措施, 扶持落后地区, 鼓励中、西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把劳动资源优势同沿海地区的产业机构升级结合起来, 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全面实施货币紧缩的话, 对融资本身较难、流动性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而言, 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 在货币政策上, 通过提高利率来对过热产业如房地产等的信贷进行结构性调整比存款准金率为代表的总量调整更重要。在提高利率的措施中, 尝试把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具体化, 在贷款利率提高的同时也应提高存款利率, 同时配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对贷款的窗口指导以及利率和汇率等综合手段, 并进行最优组合, 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 将通胀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货币市场不健全、利率机制作用有限等影响降低了传导机制的功效, 造成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阻和扭曲, 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效果。由市场形成的利率机制, 其自身具有一种内在平衡机制:经济扩张, 需求增加、利润上升、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给增加、利率降低增大信贷资金的需求并抑制资金供给, 从而促使信贷资金市场达到新的平衡;反之亦然。在利率管制下, 经济扩张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扩张不会推动利率的下滑, 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信贷过度扩张;在经济萎缩时,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缩小也不会推动利率上升, 从而导致信贷过度萎缩。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易宪容也表示“利率一定要调整, 固定不变的利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他指出, 贷款利率的调高给了企业一个预期:利率是会变化的, 企业作投资决策时要把利率风险考虑进去, 这对抑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冲动具有很强的意义。

3.3 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应当适时调整财政政策的力度和方向。尤其是世界经济普遍走软, 美国经济调整,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较大, 因此,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适当加大力度。回顾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 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特点之一, 政策效应明显。在经济相对收缩阶段, 实施财政政策由于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就可以直接扩大社会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时滞短、见效快。特点之二, 政策取向合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既注重总量扩张, 也着眼结构调整, 符合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的战略构想, 有利于短期政策效应与中长期政策效应的有机结合。各方面情况表明, 增加的国债定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行业技术改造的举措, 对刺激投资、改善经济结构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等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特点之三, 避免了挤出效应。在投资项目安排上, 选择投向的重点领域是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农村电网、高新技术、环境保护等项目。这些项目由于直接回报率低, 一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因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挤出效应。同时, 还规定凡是需要银行配套贷款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都由银行评估。银行不承诺贷款的项目一律取消。银行认购的国债可以在银行间进行交易, 中央银行可进行国债回购, 不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特点之四, 控制政府的债券规模。尽管增发国债的规模较大, 但按国际公认的标准衡量, 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都比较低, 增发国债仍有一定的空间。另外, 从金融市场的应债能力看, 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呈偏松状况, 认购国债的能力较强, 加之购买国债有利于金融机构改善资产状况、提高资金的流动性, 因此金融机构认购国债的积极性很高。特点之五, 避开了政府偿债高峰。今后几年内, 是我国财政偿债高峰期。

3.4 畅通民营投资渠道

民间投资增长活力有所加强, 但民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因此, 政府要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扶持力度, 打开投资渠道, 驱除投资政策屏障, 加强投资引导。凡是已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 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对加入WTO以后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控股比例要求的行业, 也应先行向民营资本开放, 如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专业服务业等。此外, 凡是对国有、外资投资实行优惠政策的领域, 其优惠政策对进入该领域的民营投资同样适用, 如对国有企业的贴息技改政策也要对民营投资同等对待。凡是预期有收益或通过建立收费补偿机制可以获取收益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 都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所有制界限, 破除地区和部门垄断,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 尤其是民营投资的进入。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继续深入, 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经济和贸易形势的分析, 挖掘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 提出了改善投资效率、优化投资结构、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畅通民营投资渠道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需扩大,经济增长,对策建议,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文龙.拉动农村内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J].中国农村科技, 2008.

[2]吕学山.扩大内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J].东岳论丛, 2008.

拉动经济增长 篇11

[关键词] 消费 经济增长 经济转型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有关情况分析》显示,2004年我国投资率达到43%左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消费率为55%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投资所带来的产能增长必须要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与之匹配,否则就会形成产能过剩,造成通货紧缩。所以,在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投资拉动型之后必然会转向于消费拉动型。“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见,经济转型已成必然。本文将从经济转型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之处出发谈一些对用消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些看法。

一、转向于消费拉动型的有利条件

“十一五”期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面临重大转折,社会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政府不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还将从税收改革上进一步减少贫富差距。低收入群体社会福利的增加将显著提高其消费能力,穷人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将加速消费品市场的启动复苏过程。基础消费品的爆发时需求增长,中西部,东北农村地区的投资消费增长,新消费群体和中产阶层的各类时髦需求增长,医疗,教育,养老改革进程加快,将使得中国本土庞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复苏,“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增长速度将在现有基础上明显提高,将缔造出国内最具竞争优势和确定性的产业发展集群。具体说来,转向的有利条件可分为以下几点:

1.与提高居民消费税品相关的产业将获得高速发展

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迅速升级,推动旅游,高档和高技术消费品,以及信息和国际文化消费因此迅速增长。未来5年,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将成为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也是服务业大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发展重点从东到西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大中城市的消费升级将向服务升级演变,骑射出消费性服务如,金融,医疗设施等将迎来更快发展外,生产性服务入数据,设计,运输等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业将快速启动。

2.新的个人所得税方案和增收减支措施有利于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

2006年,我国各税扣除费用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且实行全国统一标准,这一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提高购买力,扩大消费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国家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督,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政策措施将会有力地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3.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将是由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所地来的支付能力增强

有70%人口的农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收入不增,农村消费难以拉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将会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6年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450元,同比增加340元,增长16.1%。种种迹象都显示农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都在增强。

二、转向于消费拉动型的不利条件

1.居民消费能力弱

居民作为工薪阶层的主体,其劳动力是其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劳动力成本虽然有竞争优势,但却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时间的低收入,特别是广大的劳动要素所有者工资收入不能提高,必然会影响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步增长。高收入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对一般工业品的消费意愿并不强,他们的高收入只能转为储蓄,但由于金融提示和信用等方面的问题,储蓄转化为投资又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消费意愿强的低收入者如工人则由于工资被人为的压低,有效需求不足,这就导致了总需求小于产品的总供给。由此得出结论是:工业产品的利润只有少部分转成消费,大部分转为储蓄;只有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工资中大部分转为消费,但这一部分工资被人为长时期的大范围的压低。所以就出现商品大量积压,难以实现供求均衡,企业经营困难,价格持续走低,价格大战此起彼伏,失业人数增加,消费难以启动。

对此,首先应该提高工人的最低收入标准。应该以一个劳动者能够养活一家两口的日常生活的标准来确定最低收入标准。这样,低收入家庭就有能力进行更多的消费。然后应该鼓励所有的企业建立独立的工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进行活动,保证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利益。

2.农村消费偏“冷”

农村消费偏“冷”一直是困扰消费市场的大问题,占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我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得明白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想对策,这样才能治本。造成农村消费偏“冷”的主要原因有:

(1)农民收入增加相对缓慢。由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的农民收入增长率在4%~5%之间,低于改革开放最初十年的16%的增长率。而且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9∶1,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2.6∶1,直至目前的3.2∶1。

(2)农民负担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乡镇机关机构庞大,吃“皇粮”的人太多。虽然现在免除了农业税但还是有许多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不仅要进行生产的投资,还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消费如果负担过重,则会影响农户的生产。

(3)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太少。虽然目前农村市场产品充足,但真正对路的商品不多,原因大多数企业认为农村市场消费分散,收入低购买力低,交通不便,所以不愿开发农村市场。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试想一下,一个电力不足,自来水适用面小的地方怎会还有电视机冰箱等的需求。

3.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范围还不大,极大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低而储蓄率高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呈现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是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加上随着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取消,居民对未来支出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90年代中后期多项涉及到个人福利制度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那一时期消费需求的增长。由于社会保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相当多的居民对未来逾期不稳定,既是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事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

要增加消费,还应逐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影响居民消费“非收入型”限制因素上做文章,以解决消费者消费的“后顾之忧”。国家应当适当降低教育,医疗等公益部门的消费价格,采取措施控制其对消费者的超额指出,对价格虚高,给老百姓基本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的消费也进行控制。努力使百姓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4.消费环境欠妥

现阶段经济领域中以次充好,虚假销售等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花样繁多,屡禁不止,在某些地区和领域还出现了告发势头。行业垄断,地区封锁,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广泛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有所抬头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恶劣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并且成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次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实心惩戒制度。消费环境的好转将会接触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而消费政策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行为的调节来实现的。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和提高消费税费,提高消费成本,降低消费效用,小若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支付能力,限制某些商品的消费和某些消费行为的发生;政府也可以通过减少和降低消费税费,甚至提供补贴,优惠等歼敌消费成本,提高消费效用,鼓励扶持某些商品的消费和某些消费行为的发生。此外,政府还可以行政命令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禁止或强制推行某种商品的消费。

参考文献:

[1]刘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刘方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曾令华: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

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点 篇12

关键词: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投资,消费率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8年, 我国GDP实现300670亿元人民币, 跃居世界第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 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4%。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0%,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6.3%。而在不景气的世界经济氛围中, 2008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初步核算超过20%。这些成就源于外贸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 在驱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 消费需求是经济持久增长的可靠保证, 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内在动力。然而在我国经济运行中, 这“三驾马车”是不平衡或者是结构不合理的, 具体一点说就是投资和外贸成为强势动力, 消费却长期处于疲软或弱势的状态, 而且我国的外贸出口和过高的投资存在着一系列的潜在隐患。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但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且还会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这一点在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特别是近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条件下, 显得尤其突出和迫切。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三驾马车”。

一、外贸出口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并加入WTO以来, 外贸出口激增, 从外贸顺差中赚回的外汇约2万亿美元, 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如今, 中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 但同时也引发了或者隐含着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 外贸出口环境恶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本国的贸易逆差, 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实施贸易保护。例如, 一些国家成立了针对我国外贸出口业务的专门监督机构, 不断向我施压, 使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业务艰难。其次, 外贸出口额和出口额规模迅速扩大, 使我国国民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过高, 达到了40%左右, 远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现有水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政治实力还不够强大, 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强, 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 很容易受到别人牵制和制约, 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被动。第三, 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和出口总额规模较大, 但是出口产品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己的品牌优势, 因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效益低下, 常常是在庞大的出口额中我国得到的仅是极小份额的微薄加工费, 同时由于生产和加工的都是发达国家放弃和转移出来的低端产品, 其结果是不仅收益甚微, 而且还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依靠这种粗放式的外贸出口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难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投资

从投资来看, 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 走的是一条以投资拉动为主的道路。我国的投资率 (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长时期徘徊在35%至40%之间, 这个比例有些过高, 过高的投资率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 投资率过高势必压缩消费。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按支出计算分成投资和消费两大部分, 投资率过高必然压低消费, 而消费是经济发展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其次, 投资率过高容易造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而引起投资效率低下, 我国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也的确如此。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的大众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例如, 我国粗钢生产、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制造、服装、纺织品等产能大量过剩。产能过剩的结果不是加大库存, 就是压价抛售, 恶性竞争, 损害行业发展。此外, 还造成了我们本就短缺的宝贵资源的大量浪费, 当然也包括加重环境的负担和形成破坏。历史经验表明, 过高的投资率短期内是可以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从长期看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支撑以及产业的调整, 投资拉动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 结果是行业的部分企业破产倒闭退出市场, 投资失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依靠过高的投资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仍然难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消费

消费率 (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 也称最终消费率,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是反映经济内生增长态势的宏观经济指标。我国的最终消费率长期维持在40%左右, 例如2000年至2005年, 消费率依次为:46.4%, 45.2%, 43.7%, 41.7%, 39.8%, 38.0%,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消费率一般都在80%左右, 例如, 美国1998年为81.6%, 英国1999年为84.1%, 印度1999为80.0%, 阿根廷1999年为80.7%。相比之下我国消费需求水平过低。从经济学理论来看, 消费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动因、动力和最终目的。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作用的, 消费是生产的前提。市场容量决定着生产的规模, 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需求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实证分析表明, 当消费波动变动1个百分点时, 引起社会总产值同向波动0.36个百分点。原因是:首先, 需求能直接拉动经济发展。消费需求通过它自身的扩大, 为生产提供更大的实现空间, 从而导致生产的扩大。其次, 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间接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初始变量拉动其他变量, 又通过其他变量拉动经济发展, 其表现形式就是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 投资需求又拉动经济发展, 这就是消费需求的引致效应。第三, 消费需求能创造生产能力, 从而拉动经济发展。生产能力是由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两要素构成的, 劳动力的再生产是通过消费需求的满足来实现的, 特别是现代社会, 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另外, 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来看, 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如果只生产不消费也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所以, 无论从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看, 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看, 或是从当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和条件看, 都必须重视消费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特别是世界金融风暴影响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收缩、经济下行明显的背景下, 我国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攻方向。

四、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消费增速相对较低, 消费和投资增长比例失调。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内需 (政府需求和消费需求) , 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 而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特征明显, 消费与投资增长比例不合理。其次消费率长期低位徘徊。纵观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消费率长期处于低位状况且总体趋势下降, 我国最终消费年均增幅低于GDP增幅, 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偏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第三消费需求存在居民和政府、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为:居民消费增速低于政府消费增速, 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增速,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我国占总人口近一半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另一半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农村消费乏力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应对消费需求不足的对策

在我国, 居民的消费需求一般具有稳定性, 而且我国居民向来有储蓄的传统。因此, 如何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 成为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居民的消费,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政府应采取措施, 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 是决定经济能否正常循环或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要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缩小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 扩大消费的比重, 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等措施,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促进最终消费不断扩大。与此同时, 要多方着手, 着力培育消费热点, 拓展消费空间, 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 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 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

其次, 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努力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的参保工作, 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稳定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 使人们对现期的消费不至于由于顾虑未来保障而减少, 增加消费意愿, 让老百姓敢于消费。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 研究和制定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政策, 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要加快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规范市场秩序,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让群众放心消费、方便消费。

第三,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 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 劳动者报酬占比已由2000年的51.4%降低到2007年的39.7%, 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着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农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 如果能把这一市场打开, 那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决定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农民的收入,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但农村居民持续增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04 (5) .

[2]谌新民.完善社保是扩大内需根本之道[N].南方日报, 2009-05-05.

上一篇:海南县域旅游发展研究下一篇:业务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