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营销

2024-07-21

拉动营销(精选10篇)

拉动营销 篇1

摘要:良好的市场需求是石斛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市场需求的增长必须依靠有效的营销创新。基于目前我国石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本文从营销网络建设、产品研发、品牌形象、宣传途径、文化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创新石斛产业营销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石斛,产业现代化,营销,创新

产业的发展动力来源于政策、科技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 然而政策、科技等因素的推动力只能作为产业发展的辅助力量, 如果过分依赖其力量推动势必会造成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等系列问题, 只有市场需求的拉动才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因此, 石斛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必须要依托营销创新, 以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一、我国石斛产业发展现状

1. 石斛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消费者对天然药物越来越重视, 对保健类中药材的需求日益增长, 石斛逐渐成为消费者谋求健康的首选。石斛属常用名贵中药材, 《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 具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降低血糖、补益脾胃等多种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石斛还具有抗肿瘤、抗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改善视力、增强机体免疫调节等作用。石斛具有显著的药用功能和保健功效, 可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人群防病治病和保健的需求。

2. 石斛产业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十余个省市都有石斛种植。但从产业集中情况看, 浙江和云南两个省份最为集中。浙江以龙头企业自建生产基地为主, 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云南石斛种类最为丰富, 主要以种植和初加工为主, 多数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且种植基地以农户栽培与管理为主, 种苗与成品生产销售由企业承担。

总体来看, 我国石斛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2015年产业总产值已达60多亿元, 已成为我国重点引导型产业;二是种植规模和区域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石斛种植, 且随着产业化发展的加快将进一步扩大;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逐步明显, 石斛系列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四是道地品牌逐渐形成, 目前已涌现出一些较为知名的品牌,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我国石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种植缺乏规范化, 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 各地石斛种植还没有形成规范化和规模化, 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了中药材GAP的官方认证, 将中药材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下放到企业, 增加了质量保证难度。且石斛种源来源复杂, 基质选择、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种植模式等因素的不同都会极大的影响着石斛的品质。

2. 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市场风险大

产业链中各环节发展的速度不协调, 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种植和初加工这两个环节, 而研发企业和精加工企业较少, 产品附加价值较低。目前市场上的石斛产品主要为石斛鲜条和枫斗等初加工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协调, 将导致产业链上游企业难以准确掌握市场信息, 使市场风险加大。同时产业链优化整合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石斛企业“小、散、弱”现象突出, 缺乏有实力的行业领导者。

3. 科研创新不足, 深加工能力较弱

产业链下游深加工企业较少, 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 难以开发出更多的石斛深加工产品, 技术含量低, 难以迎合消费者需求。一些地方性的龙头企业多属于中小企业, 融资渠道单一, 实力有限, 难以进行石斛深加工产品的研发, 制约了石斛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 严重阻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4. 销售市场难以打开, 而产业却急速膨胀

目前石斛产品价格较高, 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而种植和初加工环节产业规模却急速扩张, 远超过了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 可能带来产品过剩和价格下降的风险。

三、石斛产业市场营销策略

1. 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拓宽市场覆盖面

企业要大力开发石斛销售渠道, 增加消费者接触石斛产品的机会。在借助传统的药店、专卖店、超市、中药材批发市场、医院等销售石斛产品的同时, 要将自建销售渠道和与经销商合作有机结合起来, 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 建立网络销售平台。

2. 加强产品研发创新, 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针对目前石斛产业链短, 产品附加值低, 终端消费市场难以打开的现状, 企业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 科技为引领的发展思路,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加强产品研发的深度和广度。研发药品、保健品、高档礼品、食品等系列产品, 增加产品附加值,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及健康状况的消费群体开发相应的产品, 使石斛产品更加多元化, 从而不断拓展终端销售市场, 优化产业结构。

3. 重视产品质量提升, 打造品牌形象

企业要从源头把控质量, 实行石斛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 加快种植规范化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开展质量管理。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 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企业市场开拓过程中要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努力培育和形成企业自身特色, 合理进行市场定位, 以特色和质量打造优势品牌。

4. 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宣传途径

石斛产业要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借助各种论坛、博览会、展销会、新闻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企业要根据产品特点合理选择广告媒介和灵活运用营业推广策略, 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认知石斛, 促进消费需求从礼品消费向药用、养生和保健刚性需求的转变, 拉动石斛终端市场的健康快速增长。

5. 开展文化营销

石斛因其神奇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对其推崇备至, 历代诸多具有影响的医学专著和典籍均将其收入其中, 并奉为“药中之上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 更加注重物质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认同。因此, 企业要深入挖掘整理石斛文化内涵, 以文化营销引领企业发展, 迎合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 企业应组织开展石斛花卉观赏节、石斛基地观光旅游、建设石斛文化博览馆、石斛特色美食品鉴等特色文化活动, 使消费者近距离接触和亲身体验石斛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起建凌, 杨生超, 卢迎春.龙陵县紫皮石斛产业化发展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7 (4) :1-5.

[2]邓君浪, 郑宽瑜, 赵辉, 等.云南药用石斛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 2005, (4) :7-8.

拉动营销 篇2

第一场:发现

卫生局应急办接省应急办紧急通知:在郑开大道十一号大街发生车祸,请立即前往救援。

卫生局应急办通知120调度:在郑开大道十一号大街发生车祸,请立即前往救援,并及时回报现场情况。我立即赶赴现场。

120调度:1号、2号车立即到郑开大道十一号大街车祸现场开展救援,1号、2号车回答:明白。

120调度:回报120急救指挥中心刘增省主任 “郑开大道十一号大街发生车祸”,已经派出1号、2号车赶赴现场、回报卫生局应急办已经派出1号、2号车赶赴现场。

刘增省主任:我立即赶赴现场建立现场指挥部,靠前指挥救援,通知一院、一附院做好接诊准备。120调度:明白。

第二场:救援

刘增省主任到达现场听取1号车回报:车祸现场伤员10名,轻伤***,重伤员****。

刘增省主任命令:①一号车立即救治红色标识伤员。接替现场指挥。

②120调度室立即派出第二波救援队参加现场救援。

③建立指挥部、轻伤员集结点。指挥轻伤员到绿色区域集结等待救援。

刘增省主任向卫生局应急办回报现场情况:我是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郑开大道十一号大街发生车祸,车祸现场伤员10名,轻伤***,重伤员****。已经派出六组救援现场,伤员正得到妥善处理。现场处理完毕后,伤员将进入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大学一附院做进一步抢救。

第三场:捷报

各救援组抢救红色---橙色----绿色伤员。

卫生局应急办回报开封市应急办、回报河南省卫生厅应急办:我是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郑开大道十一号大街发生车祸,车祸现场伤员10名,轻伤***,重伤员****。已经派出六组救援现场,伤员正得到妥善处理。现场处理完毕后,伤员将进入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大学一附院做进一步抢救。

现场各救援组向刘增省回报救援情况:报告现场指挥,**救援组现场救援完毕。

刘增省主任:***救援组将伤员送入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大学一附院做进一步抢救。(人员救护车启动、警灯亮进入车内待命)

第四场:撤退 刘增省主任向卫生局应急办回报:现场救援结束,郑开大道十一号大街发生车祸,车祸现场伤员10名,轻伤***,重伤员****,死亡**。伤员送入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大学一附院做进一步抢救。请求撤离。卫生局应急办:准予撤离。

拉动营销 篇3

“推”的战略主要是借助于强有力的销售队伍,在各种促销措施的支持下,将产品推向各种销售渠道,推上经销商的货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指产品销售网络的渗透。“拉”的战略主要是围绕如何将顾客“拉”进销售点,并鼓励消费者从货架上将商品“拉”走。它往往是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来烘托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例如两个在运用“推”和“拉”战略形成鲜明对比的公司分别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两大日用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前者强调“推”的作用,而后者则倾向于通过“拉”来塑造品牌和刺激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如何进行拉动式营销才最有效呢?

如何找到你的客户?

病毒营销、社会化营销专家斯科特·斯特莱登(ScottStratten)曾向一家新开张餐馆的老板建议,邀请附近的公寓居民吃一顿免费晚餐。“只要两个晚上,你就可以让150个人知道这家新开的餐馆。”

但是老板拒绝了。他觉得这样会花费几千美元,太贵了。于是,他花了5000美元在杂志上刊登广告。“广告带来了多少顾客?”当斯特莱登问店主时,餐馆老板表示:“不知道。”

把关系当做生意来做这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斯特莱登称此为“推送式营销”。你将广告推送给数千人甚至数万人,然后祈求得到一些回应。

“食物的成本和就餐费用会远低于他们为广告所付的费用。”斯特莱登在他的书《非营销:停止营销,开始参与》中写道。只要两天的免费用餐,餐馆老板就能收获150名潜在消费者,同时这些消费者还能帮助店主不断扩散餐馆的口碑。但是店主没有这样做,他拒绝实施这一策略,最终生意不佳。

斯特莱登相信商业就是建立和管理维系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关系。找到那些经常谈论你的人,与之进行沟通或互动,给予他们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他称之为“拉动式营销策略”。通过互动沟通,将潜在消费者拉进你的业务里,通过卖给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登记下他们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并与他们保持联系。

“如果生意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那么,就请把关系当做一笔重要的生意来做。”斯特莱登写道,“非营销就是在你与市场进行接触的每时每刻都是与消费者进行接触与互动。”

如何互动?使用社交媒体建立联系

斯特莱登相信社交媒体是找到并吸引潜在客户的最好方法。“如果我告诉你,我有一屋子的潜在客户,他们一直讨论你的产品和你的竞争对手,你会不出现吗?”

自称Twitter迷的斯特莱登曾在2009年3月邀请他的Twitter粉丝帮助他为一个关注儿童饥饿的慈善机构筹集善款。他们在5.5个小时里众筹到12000美元。

斯特莱登认为,所谓社会化营销,其实是深化与客户关系的过程,是“强关系”的过程,这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个部门,是自然而然真情表达的过程。

社会化媒体并不是媒体,是一种行为,一种与人在线对话的能力。真正能够玩转社会化营销的公司,一定是愿意加入对话,注重与消费者构建关系,并能够使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中间形成话题的。记住,消费者的每条评论,每个帖子,都是品牌的延伸。

如何加入对话?搭建社会化媒体平台三步走

第一阶段,积累牵引力。对新手而言,初期发话题、评论、博客等等,是很少会有人回应的,斯特莱登的建议是:直接融入到讨论中。参与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让别人知道你。

同时,持之以恒非常重要,企业要学会去寻找值得你关注的人,向他们学习,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并开始回应和分享他们的话题。

第二阶段,推进。如果品牌开始从社会化媒体的人际关系中收获到网络以外的东西,就意味着已经进入推进阶段了。这个阶段与粉丝量无关,与互动有关。

在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加强现有的网络关系,将粉丝关系可以适当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在这个阶段,社会化媒体和真实世界开始融合。品牌此时就要学会用更高效的方式管理社会化媒体。

第三阶段:扩张。在这个阶段,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把对话和互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让关系得到升华。任何没有互动能力的社交都不叫社交,你的文章如何才能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关键在于评论系统的存在,与读者的互动,这才使得你的文字由静态变为动态。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时机不成熟时盲目地多平台扩张,可能会有向所有人宣传你全部内容的冲动,这个做法是不可取的。

需求拉动亚洲糖价上扬 篇4

受厄尔尼诺天气的影响, 马来西亚油棕榈产区天气比正常更加炎热干燥, 导致油棕榈树生长受到压力。如果高温天气持续, 那么今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难以实现政府的目标。马来西亚油棕榈种植园主表示, 干燥天气可能延长马来西亚棕榈油低产期的时间, 从而提振棕榈油价格上涨。

二月份的干燥天气也可能影响油棕榈花成熟。棕榈花期一般需要6个月的时间成熟, 然后在四季度的高产期结果。马来西亚商品部曾预计2010年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将达到1810万t, 比上年的1760万t增长2.8%。政府数据显示, 2008年毛棕榈油产量为1730万t。分析师称, 这可能推动棕榈油价格上涨, 并缩小棕榈油与豆油的价差。

通过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发展 篇5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今年,我们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应清醒地看到,这种回升仍然不巩固、不稳定、不协调。未来两三年,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和进口需求都将处于低迷状态,我国出口不可能恢复到前几年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出现明显变化。今年投资的迅猛增长主要靠国有投资拉动,在非国有投资增速没有明显加快的情况下,如果失去国债资金的支持,国有投资增速必然下降,这势必影响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居民消费今年虽然有了较快增长,但单靠消费不足以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如果当前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明年取消或减小力度,消费的增长速度也必然下降。所以,如果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退出或减小力度,经济回升的势头就可能发生逆转;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滑落,我们就不得不面临第二次启动的任务,届时可能要付出更大代价。同时,由于今年新开工建设项目比上年增加80%以上,如果减少资金供给,就有可能形成一批“半拉子”工程。因此,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当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形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生机制重新确立,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才能退出。

当然,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能是今年政策的简单重复,而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适时适度加以微调。财政政策的实施应着眼于在拉动居民消费、拉动社会投资、拉动贷款结构优化、拉动出口四个方面发挥作用,实现“四两拨千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应不断完善,既要保持一定的贷款规模,又要优化贷款结构,着力增加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和对农户的贷款,保持对在建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消费信贷,防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抬升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把增加居民消费摆在扩大内需的突出位置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第一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抓住了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指明了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从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我国投资率平均高达42.5%,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其中2008年高达43.5%。今年的投资率预计又将超过去年,再创新纪录。而同期居民消费率则降为年均37.7%,为历史上最低的时期,其中2008年降为35.3%。与国外相比,我国消费与投资失衡的情况更显严重。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为70%左右,比我们高一倍。投资率偏高、居民消费率偏低有多方面原因,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有待提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需求膨胀,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则是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投资仅仅是中间需求,从短期来看是需求,从长期来看则是增加供给。长时期的高投资率必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因此,党的十七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从调整需求结构的角度来转变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完成这一转变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对于提高居民消费率,作出了具体部署。只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部署,需求结构必将出现一个大的变化。

把扩大公共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战略重点

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信息、文化、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领域,在我国仍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由于这些方面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需求,扩大内需和消费结构升级受到制约。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正处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的时期。特别是发展型消费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这主要是指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提高自身文化和健康素质方面的需求非常旺盛。但目前这方面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把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明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把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使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应以“病有所医”为目标,把重点放在农村,改变偏僻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教育的发展应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做到社会上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居民希望接受哪方面的教育,就提供哪方面的教育,推动教育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同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扩大公共服务的重点。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大家都增加储蓄,以备不测之需,影响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应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尽快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形成社会安全网。信息、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新增长点。应以3G通讯设施建设为契机,扩大网络服务内容,并尽快实现三网融合,降低通信成本,为居民提供快捷、方便、价廉的信息服务。以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为载体,扩大健康文化服务,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服务,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人们能够方便出行、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与经济管理体制相比,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复杂、涉及面更广。过去30年,我们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这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应加快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通过改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社会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主体可以普遍适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而社会服务主体则需要分为公益型、经营型、半公益半经营型等。这就需要按照各个行业、各个服务主体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体制和改革方案。以教育和医疗为例,这两大行业既不能笼统地全部归入公益型,也不能全部归入经营型。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应以财政投入为主,提供公益性服务;专业性、多样性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可以社会投入为主,提供经营性服务;而相当多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主体,则可能需要采用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提供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服务。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改革方案。在社保体系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和财力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现在许多领域都存在有需求但资金投入不足、同时大量富余资金又找不到投资出路的问题,其症结在于没有形成合理的投入机制。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各级政府部门和各方面研究机构应加强有关改革方案的研究论证,在取得社会共识之后,加快付诸实施。通过改革,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如果说前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之源,那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也必将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相信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社会事业将与经济建设实现同步协调发展,广大居民不仅个人消费将有一个大幅度提高,而且公共服务消费也将达到较高水平,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积极实施内需拉动战略 篇6

把扩大内需与完善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在强力推进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 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促进全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 这是对湖北省情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武汉城市圈是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战略,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抓住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机遇, 可极大地拉动投资需求。将以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等一批重大项目为重要抓手,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 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 完善产业分工, 优化资源配置, 不断增强武汉城市圈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充分发挥其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汇集了全省十分丰富、极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可以打造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旅游板块, 其建设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 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 抓紧武当山至神农架的生态环保公路、神农架机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 积极推进跨省铁路、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 加快形成鄂西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促进农业、林业、工业、信息、文化、商贸服务等各类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协调发展。长江流经湖北1000公里, 这是一大优势, 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 加快沿江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和仓储、运输业、商品集散市场建设, 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的大发展。

把扩大内需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是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之策, 也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把扩大投资与调整优化结构结合起来,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工业兴省战略不动摇,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 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钢铁、汽车、水泥等产业的集中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把工业做大做强。认真实施全省服务业发展规划, 全面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能源建设为重点, 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和建设力度, 努力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二是着力推进企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手抓大型企业培育, 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一方面, 要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 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另一方面, 要千方百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引导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 实现转型升级。三是着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新变化,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把扩大内需与做好“三农”工作结合起来。湖北是中部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农业是湖北的重要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做好“三农”工作, 对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努力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在推进农村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办好跨区域的仙 (桃) 洪 (湖) 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二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核心产区, 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100亿斤、达到500亿斤以上。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围绕发挥湖北在粮食、油料、水产品等方面的生产优势, 突破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在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江河堤防整修、病险水库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高产农田建设,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血吸虫病防治、沼气等工程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上取得新突破。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巩固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五是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抓好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工作, 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

把扩大内需与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节能减排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困难再大也不能降低标准和要求。要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 加快实施全省“十一五”节能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节能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城市和园区。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 到2010年, 全省所有县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系统。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有利时机, 加大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小炼钢、小印染等“九小”关停并转专项治理力度。在全省上下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文化, 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严格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 对不能如期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地方, 严肃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

把扩大内需与深化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改革开放是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我们过去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 解决当前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和股份制改革, 抓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巩固改制成果。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 进一步加快民营企业发展。三是深化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 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全面做好开放工作。抓住当前沿海地区产业加快转移的大好时机, 努力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积极拓展利用外资途径,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重视发展服务贸易, 大力承接国外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时机, 到境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把扩大内需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 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 倾听群众呼声, 关心群众疾苦, 尽一切力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就业援助, 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群和零就业家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重视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 引导他们就近就业, 支持他们返乡创业。从2009年开始, 全省每年扶持5万名城乡劳动者和回归创业者自主创业, 带动就业20万人左右。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是民生之福。要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推行分类施保, 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三是努力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在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完善助学政策, 重点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探索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五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切实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重视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坚决防止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平安湖北建设,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农村消费拉动经济作用增强 篇7

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676亿元, 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7%, 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在谈到这一数字时, 李晓超强调, 我们要看到, 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 消费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告诉记者, 据初步测算,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有4个百分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则用更丰富的数字强调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他说,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据商务部监测, 今年9月份千家核心零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10.6%, 比8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尤其在节假日市场, 今年元旦、春节、“五一”期间城乡市场消费旺盛, 全国千家重点商业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13.8%和9%。国庆长假8天时间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约5700亿元, 日均零售额同比增长18%。

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

农村消费加快增长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数字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1013亿元, 增长14.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663亿元, 增长16%。这表明, 今年以来我国农村市场消费增长持续慢于城市的格局出现变化, 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 对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也有所提升。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认为, 农村市场消费加快, 说明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以来, 我国农村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万村千乡”、“双百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的实施, 提高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组织化程度。

而且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加快, 对农村的投资逐步扩大, 农村市场消费基础越来越扎实。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说, 从投资角度看, 前三季度投资虽然增长快, 但投资的重点有3个, 一是农村地区, 二是投资到了中西部地区, 三是投放到第一产业。这些都为农村消费继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经济回升基础尚需巩固

不过专家提出, 在看到前三季度总体形势积极向好的同时, 要认识到当前国民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 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继续巩固, 外需不足依然严峻, 扩大内需的任务仍然艰巨。

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启动内需?专家分析, 既要从宏观层面继续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稳定城市非户籍人口消费预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也要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进行认真部署。

积极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篇8

一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和稳定就业率,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 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增加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的收入。同时努力创造条件, 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二是培育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扩大住房消费, 加快中低档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重视县城、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积极培育汽车消费, 组织开展好各类汽车展销活动, 推动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

三是促进消费升级和完善消费环境。继续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出台鼓励节水产品、家庭自给式太阳能产品消费, 扶持文化产业, 引导旅游消费, 加强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等。

四是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农村人口消费在全省消费总量中的份额还不高, 巨大的农村消费潜力需要释放。要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 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

五是促进投资转化为消费。民生工程是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要增加对各项民生工程的投资, 把突出的民生问题解决好, 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资, 努力通过投资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环境、促进消费, 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六是认真组织好夜间消费。夜经济的繁荣是衡量一个城市活力的重要内容, 每个城市都要根据当地特点形成有特色的夜市中心、文化活动广场, 通过推出一批购物街、小吃街等消费场所, 打造一批夜间购物、休闲、餐饮的夜经济商圈和品牌。同时作好商家和公交延时营业, 保证夜经济安全有序。

七是促进旅游服务消费。近几年旅游正在成为辽宁省消费的增长点, 我们要因势利导满足群众的需求。要利用“十二运”、“世园会”扩大影响, 树立形象, 打造品牌。重点把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沟域旅游规划开发建设好。

重视贸易对增长拉动作用 篇9

11月18日, 商务部召开例行发布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发布会上表示, 面对今年世界经济复苏弱于预期的形势,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措施,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继续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沈丹阳介绍, 仅在商务领域, 为充分发挥出口、消费和投资这三架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采取了至少五个方面的措施。

稳定出口也鼓励进口

“首先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与开放, 比如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对外投资审批手续的简化。其次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这是很不容易的。实际上,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最大, 过去是投资第一位。第三, 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无论出口还是进口, 虽然增速可能还没有达到很多人的预期, 但中国外贸的表现仍然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好的。”沈丹阳表示。

沈丹阳介绍, 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仅利用外资平稳, 而且对外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最后, 加强多双边开放合作, 达成了一系列新的自贸协定。完成了中韩和中澳自贸区的实质性谈判。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 实现了居民消费稳步增长, 进出口增速企稳回升, 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增长, 从而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作出了贡献, 实际上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沈丹阳表示, 经济增长是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核心关注问题, 2010年多伦多的峰会上就提出了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目标。今年澳大利亚作为主席国, 进一步提出将未来5年额外增长2%作为二十国集团的增长目标, 以进一步提振全球经济。各成员为此也都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落实路径。

中方也认真准备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增长战略报告。比如, 非常重视贸易对增长的拉动作用, 在增长战略报告中作出了全面的贸易领域政策承诺, 既稳定出口, 也鼓励进口, 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提出鼓励进口的。既包括货物贸易, 也包括服务贸易, 既有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也有贸易模式的创新。像跨境电子商务就是属于贸易模式的创新。沈丹阳认为, 中方在促进贸易发展方面的承诺, 将有利于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目标, 这同样充分体现了中方对20国集团的贡献和支持。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贸流通成“稳定器”

沈丹阳表示, 当前我国经济“三期叠加”, 下行的压力加大, 内贸流通等服务业一直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 发挥了“稳定器”的关键作用。

沈丹阳表示, 在投资和出口下行或者增速回落的情况下, 内贸流通等服务业一直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 发挥了“稳定器”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51号文, 要求进一步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 对当前进一步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非常有必要, 因为无论对扩大消费还是引导生产, 无论对改善民生还是拉动经济增长, 内贸流通都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沈丹阳表示, 据商务部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的测算, 到2013年底, 我国内贸流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4亿人, 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 其实所有服务业中吸纳就业的就是内贸流通领域。从税收贡献来看, 2013年流通业创造的税收收入已经达到了1.1万亿元, 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16%。内贸流通的发展对保障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已经提高到50%,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所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背景和原因, 我们必须进一步来促进内贸流通的发展。FIC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拉动需求 篇10

一、居民收入翻番的必要性

(一) 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必然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目前,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很多企业没有更大的积极性去搞研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倍增, 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提高, 必然会引导企业从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转变, 从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而且收入水平的提高, 可以使百姓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量, 通过消费升级, 促使企业对其产品升级, 达到产业升级。

(二) 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是拉动内需, 扩大消费的需要

2008年金融危机, 让我们体会到由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高风险性,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必须协调一致。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 消费率、消费贡献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费需求不足,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保障制度不健全, 居民不敢消费, 但现实原因就是居民收入水平低, 不能消费。由于我国分配制度不合理, 导致占据消费需求主体地位的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如果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实现藏富于民, 居民的消费能力必将会提升。

(三) 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为了实现国民收入倍增目标, 十八大报告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提高两个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比重的提高将会继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也必会健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将使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两头尖中间大的橄榄形劳动力人口结构, 这种结构将会使中低收入者提高收入、调节高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规范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提低、控高这些措施也都是得民心的, 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扩中, 是需要一定条件来实现的, 如增加一些白领岗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这些也都是得民心的。

(四) 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即增强发展协调性,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文化建设,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建设生态文明, 经过10年的努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并从五个方面提出目标要求, 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使小康社会目标更加明确, 更加切近, 同时标准更严, 要求也更高。

二、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难点

(一) 经济能否可持续增长

一般情况下GDP增加1个百分点, 可以促进80-100万人就业, 所以经济的快速增长能够增加居民的收入。而我国的经济增长今年的各种数据均表明了正在放慢速度, 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人口, 减少居民的收入水平。况且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问题, 最严重的就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与经济增长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即是经济的发展可持续性受到阻碍。

(二) 收入差距能否缩小

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 始终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多年来的改革效果并不理想。十八大明确提出,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三) 居民收入增长能否与GDP速度相匹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国民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翻番的目标, 这也就是要实现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相匹配。一直以来, 我们都在强调GDP的增长,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在十四大进一步提出, 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同时, 也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十五大又将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一百周年时,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一百时, 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生、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十六大提出,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由此可看出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并不是新的提法, 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的就是GDP的增长速度。面对居民收入, 除了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之外, 并没有强调其增长速度, 而实际情况上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GDP增长速度。

三、贯彻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居民收入翻一番

一直以来,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着很多矛盾, 如国民收入增速慢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速快的矛盾, 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的矛盾, 分配主体间关系不顺的矛盾。所以必须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今年2月初公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四个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判、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

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积极的初次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明确形成合理的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分配的比例关系,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 完善薪酬制度, 提高“两个比重”。

其次, 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再分配调节机制中应该包括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 二次分配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来实现的分配, 三次分配是个人出于自愿, 在道德和习惯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一部分无偿捐赠的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其主要是调节过高收入, 对低收入进行补助, 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切实可行的收入监测制度, 加强个人所得税调节, 避免在征管过程中出现的“累退税”现象;完善税种, 在适当的时机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缩小差距。加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民生建设的支出比例, 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加强对困难群体救助和帮扶。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宣传慈善思想, 增加慈善组织数量及质量, 增加捐赠资金。

第三, 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改变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 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城乡一体化, 破除二元制经济结构, 逐步改变当前城乡居民的两种制度, 逐步建立统一体系,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此来消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第四, 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灰色收入, 打击非法收入。要强化劳动法的执行力度, 推进劳动合同法, 有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工会组织机构, 改变个体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建立有效的工资协商制度。建立完善的税率制度, 改进申报方式, 加大对偷税、漏税等情况的处罚力度。加大反腐力度, 对权力寻租、灰色收入等予以监督及处罚。

此外,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也要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 增加产品附加值, 有效增加职工工资;由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

摘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到2020年,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一指标的提出, 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是树立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理念, 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的紧迫要求, 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指标。

关键词:居民收入,倍增,难点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2].宋桂霞, 齐晓安.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 2010.3.

[3].周亮亮.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研究, 2008.5.

上一篇:心血管疾病患者下一篇:溶栓药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