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效应

2024-07-14

拉动效应(精选8篇)

拉动效应 篇1

关于京津城轨对天津经济的拉动作用, 天津市商委副主任赵阔江用四个没想到做了最好的总结:“没想到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会给天津带来这么多的客人;没想到游客会对天津这么感兴趣;没想到天津的商人会对其商品打折扣打得这么低;没想到城铁开通对天津的经济拉动效益能这么高。”

京津城轨效益明显

天津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立新说, 京津城轨以其高品质提升了城际交通服务的舒适性和人性化, 更将以其高速度、高效益改善京津两市联动发展的战略格局。通过缩短城市间距, 满足两地居民跨城消费、工作和经营往来的需求人们共享两地资源, 又催生着两地互动与兼容的生活方式、就业形式和商务模式, 有效地促进了京津城市经济发展, 极大地改善了两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大量数据表明, 仅仅一年, 京津城轨就使得京津同城效应极大显现, 北京与天津以及周边省市的互动交流, 经济往来日益增多, 有力助推了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天津房地产业、物流业、旅游业、餐饮业等产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央国有大企业到天津投资不断增多, 中央的科研院所与天津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大批优秀人才到天津创业。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说:“京津城轨作为中国高速铁路‘第一路’, 对天津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据预测, 2010年京津区域内全社会旅客发送量将达19.5亿人次, 以城轨为骨干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式的快速高效运输网, 对促进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激进

国家发改委初步统计, 目前全国已有25个城市轨道交通的近期建设规划已经通过了国家批准, 并且25个城市轨道规划的建设长度超过了2500公里, 总的投资规模在一万亿以上。全国已经有30多个省市正在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计划。

国家开发银行副局长王永进判断, 下一步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但是需要解决好资金问题。“城市轨道网络化这个优势一定要强化, 否则的话会成为各级政府的一个财政包袱。”

目前已经在建设轻轨的城市, 包括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北京等25个。贵阳、南宁和合肥等城市的轨道建设申请正在得到批准。其他太原、泉州、洛阳等城市也在加紧规划。

国家发改委基础司铁道处副处长郑剑认为,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主要原因是, “ (该建设) 有利于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开发, 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有利于改善民生和提高福利水平, 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前些日子, 一则关于城际轻轨规划布点的消息令从热销中归于平静的东莞楼市再度兴奋起来:一直备受关注的莞惠城轨与东莞市轨道交通R2线交汇点——新城中心站点位置确定设在东莞大道与西平二路交叉处, 从位置看, 该站点正好处于南城中央生活区与西平住宅片区之间。据悉, 该消息一经传出后, 许多敏锐的楼市投资客立即着手在西平片区寻找合适房源准备投资。

莞惠城轨东莞新城中心站已启动建设, 刺激眼球的“城轨效应”再度成为楼市业界最热的关注点。

拉动效应 篇2

4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GDP增速为6.7%,精确地落入经济学家和观察员们的预测范围内;另外一个关键性数字是第一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速同比下跌5.9%,出口跌幅为4.2%,进口跌幅8.2%。环比数据整体较好,表现在GDP和进出口总值增速跌幅缩小。第一季度是我国经济当中较为特殊的时期,因为春节因素进出口会有较大起伏。如经济数据表现环比向好,这意味着本季度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趋向缓和。

不过,今年的变数仍不少。国际市场需求不旺,来源于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的进出口带来了压力。美联储的决定为主要经济体是否能够维持经济稳定带来了变数,因此市场还会维持一定的观望态度。另外,在圣诞假期之后,西方各国除美国外陆续进入新的财政年度,年初的谨慎消费与开支带来一定程度的银根紧缩。这是第二个变数。第三则是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宗商品也受到国际市场需求不旺的拖累,原油价格有所上升,铁矿石价格有上调,其余大宗商品价格仍旧徘徊在低谷。

因此,尽管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趋向缓和,我们仍应持谨慎乐观态度。所有能够证明经济正在趋向稳定和正面的指标,都无法证明经济已经彻底走出2008年以来的持续低迷。不光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似乎缺乏一种内生性的动力。

海南省旅游业对经济拉动效应分析 篇3

旅游产业自1989年底被中央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后, 各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海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自然风光, 碧海、蓝天、阳光、沙滩闻名世界。自1988年建省以来, 海南省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海南旅游业平稳发展, 带动省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88年至2009年, 海南省旅游产业总收入连年均以两位数字递增, 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两年, 特别是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进一步推动海南省旅游业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旅游业对经济的效应

1、旅游业对GDP和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

经过建省后22年的发展, 海南省旅游业的各项指标在总体上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对海南省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对经济收入的拉动效应, 主要表现在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2002—2009年海南省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12%以上, 平均值达13.46%, 详见表1。

海南省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较大, 旅游业总收入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也很大, 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旅游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2007年, 旅游业总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为35.48%, 远高于全国4.42%的平均水平。可见, 旅游业是海南省重要部门, 对海南省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2、旅游业创汇拉动效应

(资料来源:根据2002—2005年《海南省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整理计算。)

从图1可以看出, 2002—2006年海南省旅游业创汇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02%。2005年、2006年旅游业创汇分别为12845.77万美元和22912.28万美元, 2006年比2005年增长78.36%。海南省旅游业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 对海南省经济创汇收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

旅游业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非物质生产部门, 但它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却很强。旅游业的存在和发展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业、邮电业、金融业、外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服务行业, 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旅游业本身包含多种类型的服务项目, 而这些服务项目无须较高的现代技术手段, 因此旅游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较其他产业要高得多。

旅游业是海南省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 对第三产的产值和就业人数都有明显的拉动效应。另外, 旅行社单位数和职工人数的明显增加也充分体现了旅游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图2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社会总就业人口比例。

三、结束语

海南省旅游业正在以各种不同的特有项目吸引广大旅游者和旅游开发商的广泛注意, 海南省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开发热点。文化旅游、风俗旅游、温泉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逐渐形成一体,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以其较强的效益扩张能力而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独立的经济形式, 并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成为经济中一个新增长点。通过旅游业的推动, 将生态旅游业推到了历史前台, 增加了旅游的附加值。展望未来, 海南农业旅游必将显示它的勃勃生机, 发展成为海南省一项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

参考文献

[1]靳永彬:关于旅游业地位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

[2]李志表:旅游业产出贡献的经济分析:上海市旅游业的产出贡献和乘数效应[J].上海经济研究, 2001 (12) .

[3]申葆嘉:关于旅游带动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旅游学刊, 2003 (6) .

[4]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拉动效应 篇4

1 水电站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的相关概述

水电站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水电站建设和材料的消耗,使得该区域的相关材料制造企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刺激该区域的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得到提升。水电站的建设主要采用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足够的资金,同样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水电站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果是切实存在的,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获得水电站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的具体情况,需要科学的展开定量测算,并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

2 生产环节对经济拉动效应及计量模型

水电站建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建设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材料进行采购等,已对区域经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拉动。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拉动效应模型,需要科学的对计量模型进行建立,模型建立之前,需要对投入产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相关产业的总产出设为(n=1,2,3…);不同部门的中间产品设为(n=1,2,3…);最终产品设为(n=1,2,3…);劳动者的报酬设为(n=1、2、3…);增加值合计设为(n=1,2,3…)。为了获得计量模型,需要将区域的部门设为n个,并根据总产出、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劳动者报酬、增加值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交叉部分,并以横向交叉的形式表示各个部门的产品的去向和动向,以纵向交叉的形式,对建设材料生产到最终使用的整个过程中的关系进行表述,对各个部门的投入情况和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投入情况是指不同行业的材料生产的投资情况,来源是指水电站的建设材料的来源,从而得到水电站建设的投入产出情况,并借此判断水电站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的具体情况。

水电站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电力,燃油等,这也就使得水电站的建设区域的相关产业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刺激,进而扩大经济的增长,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模型的情况,可以结合投入产出的基本情况与乘数理论,通过矩阵中的数字进行表述,用A代表直接消耗数矩阵,用X表示水电站直接消耗的乘数向量,用i表示该阶段的该区域的产业产出乘数向量。从而获得水电站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拉动的模型。

通过对投入产出情况的分析,结合水电站工程的实际消耗情况,从而明确水电站建设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从而形成直接或间接的产业链,并科学的对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合GDP等因素,合理的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从而获得准确的水电站建设对该区域的生产环节的影响,其中生产环节主要是材料生产的环节。并可以以此类推,获得对其他区域的经济拉动情况。

3 消费环节对经济拉动效应的测算方法

生产环节对水电站建设中的经济拉动情况是对区域经济拉动的初始情况,随着水电站建设项目的不断深入和水电站建成后的投入使用,可以更进一步的对区域经济进行拉动。根据乘数理论获得,水电站建设投入的资金数量与获得收益的情况具有直接的关系,收益会大于投资本身的数量。从而获得投入资金对区域经济拉动情况是有直接影响的。在消费环节可以获得:

其中b代表消费倾向,△C代表消费增量,△y代表生产总值增量,根据该公式,可以获得投资乘数和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得到消费增量和经济效益的增加情况。但是消费受到外地的交叉性影响,使得水电站建设的具体拉动情况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水电站建设中对经济拉动效应的定量分析时,需要将投资乘数作为平均水平,结合生产环节的拉动情况,合理的对消费环节的水平进行测定。通过水电站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的定量分析,可以获得水电站建设对经济拉动情况,水电站建设会使得第二产业得到发展。此外,水电站投资的增加,区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也不断提升,并刺激该区域的第三产业得到提升,使得零售业和餐饮业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在降低水电站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的同时,实现绿色施工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4 结束语

水力发电所获得的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而且水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基本需求。长久以来,国内始终重视水电站的建设和投资。在实际的水电站建设和投资的过程中,会对地区的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推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被称之为水电站建设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为了获得具体的水电站建设对经济的拉动情况,需要科学的展开定量测算分析,结合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的具体情况,获得准确的水电站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情况,促使相关管理和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水电站是能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在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电力能源。水电站的建设可有效的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电站的建设资本投入,可以进一步刺激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进而引发连锁效应,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以下文章就水电站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展开探讨,并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投入产出模型,科学的展开水电站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的定量测算,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积极推动水电站的建设,从而有效的拉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电站建设,经济拉动效应,定量测算,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天华.水电站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的定量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1,1:127-130.

[2]唐文进,徐晓伟,许桂华.大规模水利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基于水利社会核算矩阵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1,11:20-29.

[3]吴舜泽,徐顺青,逯元堂,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环保产业拉动效应的定量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3:1-5.

拉动效应 篇5

1 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 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但是资源较为丰富, 而且民族文化相当深厚,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制品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业、体育服务业等文化产业得到了发展,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云南模式”。

云南文化产业表现为以下发展特点:第一, 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云南地区的支柱产业, 据云南文化产业统计局, 云南省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服务产业和相关文化产业, 其中文化服务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其他文化服务, 设有7528个单位, 劳动力在各类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比重。相关文化产业则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的生产, 还有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的销售、体育产业, 设有1704个单位, 且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位;第二, 在文化产业中形成了优势行业, 如文化旅游业, 为云南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利润和人流,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优势带动作用;第三, 文化产业国有控股成分较高, 多元格局逐渐形成, 在文化产业的初始发展阶段, 国家的辅助力度较大, 因此遗留下来的国控文化格局占据文化产业的主导地位。

2 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管理水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 是提高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途径。政治是国家法律手段的重要依据, 经济是衡量国家的重要标志, 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只有作为民族灵魂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 国家才可获得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发展。文化产业是基于地区文化建立起来的新型产业, 能够促进经济活动发展, 提高文化在经济活动中党渗透力。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拉动效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阶段, 文化产业也成为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 且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支撑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文化产业是归属于服务业的一种产业, 从文化产业的文化基础、文化产品的设计、制造、宣传、销售, 以及售后服务都为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不仅如此, 随着文化产业和传媒业的发展, 规模增加导致文化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逐步扩大, 可以有效解决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如云南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口达到16.12万人口, 占全省12%的城镇人口增加就业;第二, 文化产业增加了区域内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收入, 对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三, 文化产业丰富了区域内居民的生活, 为居民提供了娱乐。

云南文化产业种类丰富, 例如剑川白族木雕、彝族刺绣、白族铜银工艺品等民间手工技艺, 为云南提供了文化和技术支持, 因此产生了很多相关行业, 创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 并且作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一大看点, 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 从而为地区政府做出了财政收入贡献。因此在利用区域内文化时, 要综合地域文化, 整合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历史, 拓宽文化产业的领域和发展内涵,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 实现文化产业的民族化、地域差异化和现代化的有效结合, 实现文化产业对地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2.2 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文化产业的完善和发展, 会增强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实力。文化产业具有庞大的行业体系,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将文化结合经济发展成为产业, 释放文化的商品特性, 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一方面, 我们通过经济发展文化产业, 实现文化单位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丰富的文化产品市场, 鼓励文化产品充分发展, 释放出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将文化产品推广到整个区域市场。

另一方面, 文化产业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文化产业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增强创新能力, 利于科技进步。

云南地区不具有区位优势, 但其自然资源和文化、艺术等弥补了其地理位置的内陆制约性, 云南的民间艺术样式繁多, 如少数民族的服饰、织染、银企、木雕、民族音乐、民间艺人、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有傣族壮族的民族戏等一系列的传统工艺和特色文化, 都可将其产业化发展, 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以实体或商品的形式展现在市场之中, 既达到了宣传民族文化的效果, 又形成了具有地区优势的产业, 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当文化获得传扬和发展, 人们的思维发生改变, 从而为科技进步带来契机, 提高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2.3 文化产业对区域发展的杠杆作用

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体现在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

第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 将带来人们的观念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其他产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和人力资源, 使得资源推动其他产业发展。

第二,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将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如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将渗透到各个产业当中, 不断提升产业的内在价值, 实现产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第三,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随着以文化产业和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使得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升高,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第四, 增强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结合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的, 因此使得文化产业具有地域差异性, 增强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增强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由于云南地区的资源和艺术文化较多, 人们利用其形成的文化旅游产业等形成电影、电视, 音乐等传媒业, 如《云南印象》《纳西古乐》等, 充分利用产业链较长的优势, 发展上游和下游的产业, 为云南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再通过上下游产业连接多个产业的产业链, 把特色文化融合与整个产业链中, 形成地区优势产业群, 进而形成以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等为中心的产业群, 培育云南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 从而为云南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 文化产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附加值较高的新型产业, 不仅由于其自身发展带动地区GDP的增加, 而且其发展对其他产业有联动辐射作用, 从而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带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形成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支柱产业, 从而提高地区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3 对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从上述研究可知, 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 经济和文化的协同作用日益突出, 而成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也面临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曾提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还有云南省一系列其他政策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地区虽然地处我国较偏远的地区, 居住了较多的少数民族, 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但其可以凭借其文化优势,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现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 营造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 改变观念,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云南地区居住了大量少数民族群众, 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 观念也存在不同, 不仅于此, 由于传统的“重经济, 轻文化”的观念大大制约了云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云南地区人们的观念, 大力宣传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合理分布, 结合各地的文化特色, 大力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

第二, 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力度, 深化文化产业发展。当前文化产业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因此要实现云南省文化产业创新, 创新从文化产业的管理方面, 深化到对整个经营过程进行, 建立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 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操作;此外实现政府层级管理制度, 即借助于行政单位层级, 实现云南省的管理层级制度, 基于地区的文化底蕴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建立镇级、市级、省级的管理方式, 实现有序、体系完备的管理制度, 强化政府的管制作用和企业的市场自主生产。此外, 要实施云南政府的政策保护, 重点保护云南省的重要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 因此政府应当做到颁发文化保护政策, 简化文化申请保护的审批程序, 从而提高文化保护的范围和行政效率;保护非物质文化实体化的合法性, 实施文化与对应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和地域权利保护措施,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 结合地区优势, 丰富文化产业内涵。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但是文化资源未开发的自然形式不能为地区创造价值, 因此必须将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的形式开发成实体形式, 如历史遗留文化、古迹、手工艺、宗教信仰等文化, 他们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将其与经济发展结合成为文化产业, 实现非物质文化向物质文化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赵静.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J].商业时代, 2003 (6) .

[2]侯渝生, 覃国良.浅谈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成都学院学报, 2006 (3) .

[3]刘佳云, 张世庆.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文化产业, 2013 (6) .

拉动效应 篇6

一、武汉市经济增长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 武汉市经济增长现状

为了解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 根据《武汉市统计年鉴———2009》及《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了武汉市1978—2009年的GDP及GDP指数相关数据, 绘制成图1及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 武汉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 从其GDP以及GDP指数来看, 2009年武汉市GDP达到4560.62亿元,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五, 自1991年以来, 武汉市GDP增长也始终保持在10%以上。其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最快, 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明显滞后。

(二) 武汉市对外投资的现状

根据湖北省商务厅统计的武汉市1988—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 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状况、投资国家 (地区) 分布、行业分布如下:

1. 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总体状况

截至2009年底, 武汉市在境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累计达85家, 投资金额总计16417.62万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额15277.381万美元, 投资涉及10大类行业, 分布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 (见图3) 。

从图3可以看出, 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呈增长趋势, 且各年度之间投资金额跳跃性较大的特点。其中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境外投资机会增多, 投资成本降低, 武汉市企业纷纷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使得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

2. 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

武汉市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85家企业遍布五大洲, 其中亚洲37家、非洲18家、美洲12家、欧洲10家、澳洲8家 (见图4) 。从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地区分布来看, 在亚洲的投资总额为4252.17万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3690.4万美元;在澳洲投资总额为4288.53万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4138.93万美元;在非洲的投资总额为3865.48万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3506.42万美元;在欧洲的投资总额为2633.94万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2588.9312万美元;在美洲的投资总额为1377.5万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1352.7万美元 (见图5) 。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出, 目前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企业、投资规模都比较小。

3. 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目前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包括信息技术、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农产品批发贸易、建筑材料、矿产开发、化工原料、图书出版、日用百货及石油产品的零售批发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目前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进入最多的行业是信息技术业, 达到13家, 投资金额也非常大, 分别占总投资额和中方投资额的21.14%和22.02%, 这与武汉市在信息技术产业上拥有众多人力资源、政策优势因素密不可分;总投资金额最多的行业是矿产开发业, 总投资金额占到武汉市投资总额的21.17%。值得注意的是, 武汉市以矿产开发为代表的资源获取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在2008年新增3家的基础上, 2009年又新增3家, 这6家企业中方投资总额达到2600万美元, 占到了2008—2009年武汉市对外投资企业中方投资额的34.4%。

二、模型的建立

(一) 模型说明

为了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以武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被解释变量 (GDP) , 拟以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 (OFDI) 、进出口总额 (IMEX) 、固定资产投资 (INVEST) 和消费水平 (CONSUM) 为解释变量。同时, 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对上述变量取自然对数后建立线性模型 (1) 式。其中, 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省商务厅统计资料, 其他数据均来自《武汉统计年鉴———2009》、《2009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样本时间跨度为1988—2009年。为了消除汇率变动的影响, 对以美元为单位的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总额数据用当年的汇率转化成了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数据。同时, 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用以1988年为基期的消费物价指数 (CPI) 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调整。

(二)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宏观经济的时间序列数据常常是非平稳的, 而对非平稳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 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 使分析结果失去经济意义。因此, 在回归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对有关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值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2。

注:检验类型中, C表示截距项, T表示含趋势项, L表示滞后阶数 (滞后期根据AIC信息准则确定) , N表示无该项。

表2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模型 (1) 式中的5个变量的水平值均为I (1) 过程, 对应的一阶差分值为平稳过程进一步支持这一结论。

(三) 协整方程估计与检验

由于模型 (1) 式中包含4个解释变量, 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 (Stepwise least square) 对模型 (1) 进行解释变量的筛选, 结果剔除了进出口总额 (ln IM-EX) 变量。对剔除了模型 (1) 进出口总额 (ln IMEX) 变量进行估计, 并经过自相关调整, 结果如 (2) 式:

可见, 残差的估计值为:

对模型 (2) 的残差^μt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μt平稳, 则模型 (2) 式中的4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 不存在协整关系。使用ADF检验对残差^μt进行单位根检验, ADF统计量为-4.0405, 对应的P值为0.0065, 可见残差项^μ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也就是说, 模型 (2) 式中的4个变量是 (1, 1) 阶协整的, (2) 式即为武汉市GDP、对外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这4个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从协整方程 (2) 式的R2、DW、Prob (F-statistic) 等统计量来看, (2) 式较好地拟合了武汉市GDP、对外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从各个解释变量的参数和t统计量来看, 本文所重点考察的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系数为0.0042, 可见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有正效应, 但其t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653, 在统计上不显著。可见, 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还不显著, 也就是说, 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应有的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的参数分别为0.2689和0.9015, 对应t统计量的p值分别为0.051和0.001, 高度显著。这表明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每增长1%, 武汉市的GDP可以增长0.27%和0.90%, 也就是说, 武汉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推动的。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外直接投资FDI对武汉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市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特征, 但三次产业之间的经济增长不平衡;2.武汉市最近几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快发展, 但发展趋势不够稳定, 对外投资的地区和行业较为单一;3.武汉市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消费拉动的, 但对外直接投资对武汉市经济增长应有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上述结论, 提出以下发挥武汉市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政策建议:1.武汉市政府部门应在高度重视境外投资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培育好境外投资的优势产业、规划好资源消耗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在境外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湖北企业投资区、制定相关信息服务、资金扶持、协调管理等宏观支持政策, 进一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2.武汉市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在加强对国外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 加快“走出去”步伐, 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从而推动武汉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秋菊.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江苏商论, 2007 (1) :95-96.

[2]鲍洋.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1) :48-51.

[3]徐海涛, 孙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 2007 (8) :112-113.

[4]朱金生, 凌丹.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及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 2000 (2) :33-35.

拉动效应 篇7

关键词:临空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拉动效应

航空运输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的一项重点产业, 机场也成为信息、资金、人群都相对集中的航空口岸。而机场周边形成的一种临空产业也是以航空运输为核心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 航空运输行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从而也推动了临空产业的形成。

一、临空产业概述

对航空产业的定义社会各界看法较为统一,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资料, 本文对临空产业的定义总结为:在机场和机场周边地区, 以地方经济和航空发展水平为核心, 利用航空运输产业带来的大规模流动性综合产业, 包括航空运输、仓储加工、贸易往来、商业运营、生活生产、园林艺术、文体娱乐等设施建设, 而此类建设都是以航空产业为核心, 在机场周边建立起来的一座“新城”。

由于机场需求的特殊性, 常常会将机场建立在离城区较远的城郊地区, 但随着交通的便利, 临空经济快速发展并且逐渐向周围扩展, 交通网络的形成, 大规模人员、产业的流动性是临空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

二、临空产业的发展模式

(一) 枢纽经济模式

枢纽经济模式, 是利用机场超强的中转能力和大规模的容量而带来的航空运输在临空经济发展区内形成的大范围集散流动群体, 并且具有归类、整合、重组、运作的特点, 从而吸引了多个服务类、生产类、生活类的行业入驻。在临空产业中, 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 酒店、宾馆、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产业类和运输、广告、展览等生产产业类, 随着航空产业的发展, 带动了临空产业的经济增长。

以香港机场为例, 作为全球第二大货运机场, 香港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巨大的航空客货运流量, 带动了本地第三产业的发展。香港的主导产业便是旅游和金融贸易。据统计, 2013年, 香港机场旅客吞吐量高达5990万人, 同比上年上升6.1%, 营业收入约为131.34亿港元;机场货运量共412万公吨, 其货物总值占香港外贸总值的37%, 达到28, 530亿港元。美国的孟菲斯机场也是枢纽经济发展的代表, 孟菲斯机场由1973年成立, 经过30年的发展, 孟菲斯机场现如今成为了全球屈指可数的大型机场, 业务十分繁忙。据相关数据统计, 2012年, 孟菲斯机场的货运总量为当地带来了1532亿美元的经济产值, 旅客流量产值增加到156亿美元, 并且为当地人们提供了超过23万的就业岗位。临空行业的发展对孟菲斯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也带来了巨大影响, 由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区, 转变成以运输、住宿和医疗等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型城市。

(二) 临空产业经济模式

临空产业经济模式是指依赖运输产业及周边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附近集聚而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 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 能够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临空产业经济模式的代表是工业园区的发展, 主要以高新科技和现代研发、制造业为主, 这些产业的知识量大, 并且产品的价值较高, 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这也是提高临空产业发展的潜在力量。临空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并且还需要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及充足的劳动力。其代表性的临空产业应属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机场和达拉莫机场形成的北卡州研究三角园区。研究三角园区的代表产业包括生物制药、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科技研发、微电子通讯等。全球知名电子企业, 如索尼、爱立信等均在此处设立研发中心。我国首都机场也利用临空产业经济模式大力发展临空产业, 包括电子通信、汽车工业及微电子通讯等产业。

(三) 环境经济模式

环境经济模式通常会利用机场的自身条件而发展临空产业中的旅游、娱乐、休闲、购物、展览等产业, 使临空产业逐渐得到完善。一些机场所处的区域虽然自然资源丰富, 但由于地处偏远, 地形复杂, 临空产业发展缓慢, 为地方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小。但随着机场建设和环境经济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地方与机场的联系,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加大了临空产业发展的同时, 也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如四川九寨黄龙机场大力发展周边建设以及旅游产业, 利用通达的交通网络缩短了从成都到九寨黄龙景区的路程。这样一来, 机场周边环境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地方的旅游、餐饮、酒店等行业的发展, 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不仅是欠发达地区通过临空经济环境发展来改善临空经济, 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也是通过临空经济环境发展而成为了世界最成功的机场之一。樟宜机场的临空经济区内包括了购物、健身、展览、电影院等休闲娱乐设施以及舒适的休息环境。一方面提升了机场管理的服务质量, 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旅客的消费成为一种享受。

三、临空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

(一) 临空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直接拉动效应

上文有提到, 临空产业的发展会为地方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能够为当地的人们提供巨大的就业空间。所谓直接拉动效应是临空产业发展的核心部分, 航空运输产业以临空经济区内所包含的主导产业所受到的影响, 比如上文提到的临空产业区内为旅客提供了以航空运输服务为主的生产产品, 促进旅客的临空消费, 从机场相关部门购买产品和得到的服务, 直接拉动临空经济的发展, 也有效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从临空经济发展来看, 所有的临空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也为当地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以北卡州三角园区为例, 2012年已经集中了980多家企业, 并且雇佣了150多万名员工, 薪资水平也均高于城区内, 总额高达50-70亿美元。

(二) 临空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间接拉动效应

临空经济的间接拉动效应是指以航空运输及临空产业为中心产生的商业活动与周边行业发展。以郑州临空产业为例, 郑州是第一个以航空经济为主的国家战略层面的主体功能区。郑州临空产业群以“国际航空物流中心、航空经济、现代产业基地、内地第五对外开放门户、现代航空都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为建设目标, 2012年底, 郑州成功通过了国家审批, 成为全国57个提出临空经济发展中唯一一个被列为国家航空经济示范区的城市。郑州临空产业的发展也依赖于郑州本身的公路、铁路及航空的交通枢纽优势, 发展临空经济, 不仅弥补了郑州没有出海口的劣势, 也通过航空运输的效率将周边资源吸引过来, 提升了郑州临空产业区的紧密程度和郑州制造的高端形象。

临空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1)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消费+存储; (2) 国民支出, 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当收入与支出相等时, 国民的收入水平均衡。平均消费是指在收入中的比值, 边际消费是指消费增长值和收入增长值的比值。当临空产业的投资增加, 相应生产部门也会增加收入, 以薪资、利润、租金、利息等形式作为生产资本提供给人们;边际报酬是人们购买的产品, 使生产部门收入增加, 再以薪资、利润、租金、利息等方式作为生产资本提供给人们。以此类推, 形成一种推动临空产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结论:综上所述, 临空产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国的临空产业发展已经渡过了起步阶段, 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各级政府都十分注重临空产业的发展, 航空运输行业也是推动临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 地区的发展情况与航空运输能力是临空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而临空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拉动地方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田林, 张宏伟, 张雪花.经济新区用水量预测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以天津临空产业区为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3, 12 (03) :68-72.

[2]李艳华, 余政哲, 崔婷.天津临空产业区民航科技园外部环境分析及战略定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05 (06) :430-433.

[3]胡志良, 王艳霞.航空产业与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结合——以天津临空产业区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13, 03 (01) :31-35.

[4]曹允春, 王!.青岛临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2, 04 (08) :109-112.

[6]魏德涛.大连临空产业园填海施工通道工程端爆改侧爆可行性分析[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2, 02 (01) :233-237.

[7]朱斐然.航空港临近区域发展分析与借鉴——临空产业是临空经济的内核[J].中州大学学报, 2012, 07 (01) :59-62.

拉动效应 篇8

1. 安徽公路基本概况

目前,安徽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6939.871公里。

公路按行政等级分:国道5427.392公里,占总里程的2.91%,其中国家高速公路2893.428公里;省道8401.774公里,占总里程的4.49%;县道24252.531公里,占总里程的12.97%;乡道36498.247公里,占总里程的19.52%;专用公路1002.111公里,占总里程的0.5 4%;村道111357.816公里,占总里程的59.57%。全省1378个乡镇通畅率达100%。全省公路网密度达134.10公里/百平方公里。

2. 安徽公路建设规模

2015年,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累计完成投资396.1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31%,完工里程1620公里,其中一级公路997公里,二级公路481公里,路面改善142公里。至2015年底,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达3166公里。全年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80.5亿元,危桥改造完成1066座,安保工程完工4789公里,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完工2230.8公里,通村公路完工4745.9公里。

3. 公路建设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的背景下,安徽经济仍然保持了速度平稳较快,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发展势头,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保持快于全国,居全国位次靠前,中部领先。安徽省生产总值在2014年首次突破两万亿元大关以后,2015年又超过了22000亿元,全省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研究表明公路建设与经济增长呈明显的正相关性。据世界银行2015年统计,通常是公路基础设施每增长1%,GDP也相应增长1%。因此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可见,安徽公路发展规模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

4. 公路建设投资对安徽经济的拉动作用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形态上划分,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可分为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直接拉动是指公路投资实现过程中由于增加人工、材料、机械的需求引起国民经济其他行业需求增加而产生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间接拉动是指公路建成后运输条件改善、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使运输系统本身以及与公路建设相关的产业产生的效益引起的国民经济增长。

4.1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

公路投资建设对经济的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的增加,因此,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主要表现为传递效应,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学中投资乘数效应形成的过程。公路建设投资增加首先会引起与其相关的生产部门如水泥、钢材、沥青等生产部门投资需求的增加,然后在这些部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再引起消费品生产部门收入的增加,如此循环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成倍的增长。因此,在考虑公路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时重点是考虑公路建设投资带来的乘数效应。一般来说公路建设的投资乘数K=△Y/△I=1.92

公路的建设对沿线地区带来的资金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征地拆迁费;②各种原材料的购买;③沿线庞大的工程队伍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将直接刺激当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在我国,每投资1元,就可以带动3元以上的消费需求;④建设队伍的收入,当地人员不可避免地将参与到公路的建设中来。所有这些,都将对当地工业、农业、餐饮业、房屋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按支出法计算1单位的公路建设投资将会直接产生1单位的GDP。根据相关研究,公路建设投资每亿元提供直接就业机会2000个,间接就业机会4860个,高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所提供的就业数。因此,安徽省2015年公路投资创造了公路建筑业约80万个就业机会,相关部门约194万个就业机会。

据安徽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 220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全员劳动生产率50862元/人,比上年增加2303元/人。人均GDP35997元(折合5779美元),比上年增加1572元。根据权威数据统计以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公路建设的投资乘数K=△Y/△I=1.92,2015年,安徽省公路投资总额为396.12亿元,直接拉动GDP总量760.6亿元。

4.2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间接拉动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间接拉动的内涵是公路建成后运输条件改善、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使运输系统本身以及与公路相关的产业产生的效益引起的国民经济增长。

4.2.1 安徽省公路建设波及效应

公路建设能够改善原来路网的通行条件,使得运输成本降低,而修建新路后还会带来里程缩短,节约了客、货在途时间等等效应。这样首先受益的是两地间原来的公路。接着与两地不直接连接的公路也会因为公路的建设吸引一部分交通量而减少拥挤和交通事故,如此下去,最终修建新路产生的影响将会一层一层的波及到整个路网,即公路投资的波及效应。本文认为安徽省公路建设存在巨大的波动效应,国民经济评价显示其内部收益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约为社会平均折现率的1.5~2倍,公路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效益显著。

4.2.2 安徽公路建设的开发效应

公路建成产生的开发效应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路沿线地价增值产生的效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一部分是自然资源开发产生的开发效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

1)土地增值效应

产生此类效益的根本原因在于地价增值,即土地价格的提高。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或效用)在经济上的反应,它是用来购买土地效用或与其的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与公路建设前相比,公路建成后,地区原有的交通条件将得到改善,公路沿线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程度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公路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将增强,与外界物质、经济交流将更方便,成本更低。

2)自然资源开发效应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这种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经济潜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受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也有交通、技术等微观条件因素。公路交通建设为自然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运输服务的支持,为经济潜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动力。

3)区域经济和沿线产业带协调发展效应

公路的大范围建设,让所有区域有了交流的纽带和沟通的桥梁,高效运输形成了广泛的区位优势,通过引进流通资金、高新技术、流动人口劳动力等方面生产要素的极度集中和逐渐扩散,形成了由点到面的区域经济辐射特点。与此同时,公路的纵向沟通能力又让这种辐射加快沿线发展,致使在公路的基础上形成了沿线产业带,让整个呈带状分布的区域经济效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4)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

公路在初期投资可能看不到收益,或者收益很少,但以长远目光来看它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是不能忽视略的。在建设初期建设平均每1公里的公路,大概就需要投资3000万元左右,假设,如果某地区提前建设了100公里的公路就意味着大约投入30亿元左右。这些还没有包含公路建设所引起的消费支出和服务业发展。公路建设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融资方法,对加快经济发展、拉动投资具有很大作用。很好的使生产运输成本降低,在很大空间上实现了资源合理运用,完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沿线经济产业带的形成,给经济发展加入了强大的活力和生机。对资本的有效配置是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利于民生的领域,并且也给未来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5. 结束语

安徽省公路部门积极响应“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要求,审时度势,迅速行动,目前已制定并启动新一轮建设计划:到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新增一级公路通车里程2000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00公里;升级改造二级公路4000-5000公里。预示着安徽公路建设又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也必将进一步对安徽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拉动效应。

摘要:本文分析了安徽公路基本概况和公路建设规模,梳理了公路建设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分析安徽省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安徽省公路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效应。

关键词:公路建设,经济发展,拉动效应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安徽省公路发展状况报告(2015).

[2]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交通十三五规划.

[3]凤凰安徽:名家点评安徽经济发展.

[4]曹学咏:加快公路建设,服务地方经济{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8)(1).

上一篇:黄金十年下一篇:艾滋病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