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效应

2024-10-18

防护效应(共4篇)

防护效应 篇1

辽东寒冷地区属季风大陆性气候, 春季较长且风大, 果树授粉条件差, 无霜期短, 给果树丰产栽培带来了不利条件, 果园设置防护林使上述不利因素得到有效克服。因此, 营造果园防护林是林果业生产中的重要配套技术措施。但这一重要环节在辽东地区多数果产区常被忽视。现根据实地调查所得和有关资料, 对果园防护林的效应, 结构及其营造技术简述如下。

一、果园防护林效应

1. 降低风速的效应

在一般情况下, 防护林背风面的防风效应为林带树高的25~35倍, 以距林带树高10~15倍的范围内效应最好, 在迎风面的防风效应为林带高度的5倍。据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资料, 稀疏型林带的保护范围为林带高度的28倍。另据辽宁省防风固沙研究所观测结果表明, 在树高20倍的范围内, 林带背风面能降低风速19%~56%。8级以上大风通过防护林后, 其风速由20米/秒减为10米/秒。而苹果、梨、桃、李等果树, 多数为虫媒花, 在花期靠蜜蜂等昆虫传播授粉, 花期保证其正常飞行是完成授粉的关键。据田间观测, 风速达4米/秒时, 昆虫飞行困难, 5米/秒时不能飞行。因而, 果园营造防护林有利于昆虫授粉提高坐果率;同时, 防护林可以防止大风对果树的机械损伤和减少落花落果。

2. 调节果园温湿度的效应

在春季果园防护林可以提高果园内气温, 而在夏季可以降低气温。据报道, 春季林网内地表温度可以提高0.7~3.5℃, 夏季可以降低0.7~2.0℃, 4~6月平均提高气温0.3℃, 抚顺市气象资料表明, 1984~2004年, 每年平均有43天的气温大于30℃, 有4.2天的气温大于35℃。30℃以上的高温对于果树的生长发育不利。据报道, 果树花期授粉的适宜相对湿度为60%以上。在1984~1994年十年间4月25日~5月10日的相对湿度大多低于55%。而果园防护林则可以提高相对湿度10%~15%, 对改善果树授粉湿度条件和延长授粉时间很有利。此外, 果园防护林对于减轻霜冻危害, 提高坐果率具有明显的效果。在晚春和早秋, 由于受寒流南下或地面辐射降温等综合作用, 气温往往骤然下降, 而使处于生长状态的果树遭受霜冻为害。果园防护林可以减弱寒流活动, 或在无风条件下影响地表的物理变化, 减缓辐射降温, 使霜冻不易形成。因而大幅度地减少了霜冻危害。

3. 防止水土流失的效应

果园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缓地表径流, 山地果园尤其明显。据报道, 乔灌混交的防护林, 可以充分抵抗雨水的冲击, 减缓了地表径流, 降低果园土壤冲刷速率22%~35%。

二、果园防护林的结构

根据果园防护林的防护特点可分为紧密结构和稀结构。

1. 紧密结构

大多由枝叶紧密的高大乔木、半乔木和灌木三类树种组成, 结构紧密, 形成不透风的“林墙”。风通过这种林带被迫上升, 超越而过, 可以显著地减少防护范围内的水分蒸发。但由于气流在越过林带后在树高的30倍的地方, 又以同样的速度向前吹袭, 其防护范围虽较窄, 但在有效防护范围内的防护效果却较好。在风口、风大的地方建园或在果园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建园多采用紧密结构型的林带, 可以有效地发挥其效应。

2. 稀疏结构

一般由枝叶疏的乔木、半乔木、灌木组成。林带上下具有透风的网眼, 大风通过林带后, 尤如被吸掉一样, 其防风效果较紧密结构林带更为有效, 其防护范围亦较大。在平肥地上建园或在果园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应采用稀疏结构型的林带, 以达到大面积的防护效应。

三、果园防护林营造技术

1. 树种的选择

防护林树种应具备下列特点, 即适应性强、生长较快、寿命长、与果树无共同病虫害、树冠直立、根蘖少、乔木材质好、灌木为蜜源植物。营造不同结构的林带要选择不同的树种。紧密结构的林带应选择加拿大杨、毛白杨、北京杨 (乔木) 配以山杏、旱柳 (小乔木) 、荆条、胡枝子 (灌木) 为好。稀疏结构的林带应选择北京杨、大叶杨、加拿大杨 (乔木) 配以油松等 (针叶小乔木) 、紫穗槐、荆条、毛樱桃等 (灌木) 为好。

2. 防护林的规划

果园防护林应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规划。大型果园应设主林带和副林带 (小型果园只设环园林带) 。主林带与当地的有害风向垂直。如因地势河流等影响, 不能与主风向垂直时, 可有25°~35°的偏角, 超过此界限, 防护效果明显下降。主林带的间距为300~400米, 风沙较大的地段为200~250米。副林带间距为500~800米, 风沙大可为300米。主林带的行数与当地有害主风风速、林木冠径、地势走向均有关。辽西北地区在配置果园边缘林带10~15行的条件下, 主林带按4~5行栽植, 风沙大的地区栽5~8行, 副林带栽2~4行。

3. 防护林的栽植

防护林要在果树栽植前1~2年 (最晚也要与果树栽植同期) 开始营造。主要树种和伴生树种均以行距2.0~2.5米株距1.0~1.5米为宜。灌木的株行距均以1.0米以内为宜。带内采取乔灌混交或针阔混交。2行以上采用和行间混交。单行者行内混交林带与果树间隔10~15米, 中间挖深沟。如林带地土壤不良, 需深翻熟化, 追施基肥。

防护效应 篇2

空速管是直升机机身上一个突出的部分, 直升机进入雷区时, 雷电电流会通过空速管内部电阻和电缆耦合进入机身内部从而造成间接效应影响, 因而对空速管系统的雷电防护研究和设计是直升机雷电防护设计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针对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及雷击感应过电压和过电流沿导线进入直升机内部产生破坏的特征, 设计采用吸收、抑制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方法来保护直升机内部的人员和设备,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装雷电抑制器。

1 试验设备

某型号直升机的空速管安装在位于机头的雷达罩下部, 左右各一个。空速管内部安装有电加热器, 通过两根电源线连接至直升机内部电源处。空速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 其前部突出部分为全压受感器。

2 试验原理及内容

雷电抑制器是一种非线性器件, 具有两相结构, 没有加装雷电抑制器时电路上的雷击过电压, 远超过电路允许电压, 该电压能达到104V的数量级, 在加装雷电抑制器后, 电压值大大减小。

试验电流波形采用雷电流分量A和H的缩比波形。采用短路法和开路法, 测量加装雷电抑制器前空速管加热电源线上的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压。空速管间接效应试验电路布置如图2所示, 试验电流为缩比A波1k A正负极性和缩比H波100A波形正负极性。采用短路法测量空速管加热电源线上的感应电流, 正负极性各放电三次;采用开路法测量加装雷电抑制器前、后空速管加热电源线上的感应电压, 正负极性各放电三次。

3 间接效应测试结果及分析

试验数据列于表1中。

3.1 缩比A波雷电间接效应试验

缩比A波峰值电流约1k A时, 开路电压约为520V, 短路电流约为40A。试验中加装雷电抑制器后, 感应电压降至约110V。

3.2 缩比H波雷电间接效应试验

缩比H波峰值电流约0.11k A时, 开路电压约为4000V, 短路电流约为12A。试验中加装雷电抑制器后, 感应电压降至约100V。

试验数据证明雷电电流的过电压引起了雷电抑制器的作用, 根据缩比模型理论外推并对比雷电抑制器指标, 可知流过的电流小于其同流能力。

4 结论

空速管系统间接效应的防护, 采用雷电抑制器抑制耦合进入机身内部的感应电压。试验证明, 雷电抑制器能很好的抑制感应电压到电路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安装雷电抑制器是减弱雷电间接效应的一种有效手段。

摘要:本文对某型号直升机的空速管的雷电间接效应进行防护试验。采用短路法测量空速管加热电源线上的感应电流, 采用开路法测量加装雷电抑制器前、后空速管加热电源线上的感应电压, 测试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雷电抑制器抑制耦合进入机身内部的感应电压有效的对空速管系统间接效应起到防护。

关键词:间接效应防护,短路法,开路法,雷电抑制器

参考文献

[1]鄢辉萍, 民用直升机闪电间接效应适航验证方法研究[J], 直升机技术, 2014 (01) :39-42.

防护效应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实验动物ICR小鼠 ,雄性 ,体重22~24 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京) 2012-0001。

1.1.2试剂DHEA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合成;炔雌醇(EE2)由四川省放射卫生防护所提供 ;炔雌三醇(EE3)、雌三醇(E3)均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 。

1.1.3仪器137Cs γ 射线照射源 ,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

1.2方法

实验采用3种照射剂量:7.5、8.0、8.5 Gy;每种照射剂量下分为6组:对照组,照射组,照射+DHEA组、 照射+EE3组、照射+E3组、照射+EE2组。 按照处理方式所有分组情况如下:对照组、7.5 Gy照射组、7.5 Gy照射+DHEA组,7.5 Gy照射+EE2组,7.5 Gy照射+EE3组,7.5 Gy照射+E3组;8.0 Gy照射组、8.0 Gy照射+ DHEA组、8.0 Gy照射+EE3组、8.0 Gy照射+E3组、8.0 Gy照射+EE2组;8.5 Gy照射组、8.5 Gy照射+DHEA组、 8.5 Gy照射+EE3组、8.5 Gy照射+E3组、8.5 Gy照射+ EE2组。 每组10只小鼠。 给药方式为照射前连续腹腔注射给药3 d,给药浓度为6 mg/kg,对照组和照射组给予同体积的溶剂茶油。 第4天按照各组设计的照射剂量使用137Cs γ 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射后第9天检测各项观察指标。

1.3观察指标

骨髓有核细 胞数 (BMNC)检测 :取小鼠一 侧股骨,用PBS缓冲盐溶液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制成悬液,测定骨髓有核细胞数[5-6];脾脏集落形成数目 (CFU-S)检测:将脾脏放入Bouin液内固定 ,6 h后取出计脾表面造血灶;脾脏指数:取出小鼠脾脏,称重, 按公式:脾脏重量(mg)/体重(g)计算脾指数[7]。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Graph Pad Prism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种雌激素对7.5Gy照射后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 接受7.5 Gy137Cs γ 射线照射后的照射组 小鼠BMNC数目及脾 脏指数均 明显降低 , CFU-S数目增加 ; 照射+DHEA组的BMNC数目 、造血干细胞(CFU-S)数目、脾脏指数均明显增加,与照射组、照射+EE3组、照射+E3组、照射+EE2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照射+EE2组小鼠BMNC数目和CFU-S数目增加,与照射组、照射+EE3组、照射+E3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照射+EE3组、照射+E3组小鼠的CFU-S数目增加,与照射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1。

注:与照射组比较,*P < 0.01; 与 +EE3组比较,▲P < 0.01; 与 射+E3组比较,**P < 0.01;与+EE2组比较,▲▲P < 0.01;BMNC:骨 有核细胞;CFU-S:脾脏集落形成数目

2.2四种雌激素对8.0Gy照射后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8.0 Gy照射组小鼠BMNC数目、 脾脏指数明显降低,CFU-S数目增加;照射+DHEA组的BMNC数目、CFU-S数目明显增加, 与照射组、照射+EE3组、照射+E3组、照射+EE2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照射+EE2组小鼠BMNC数目增加,与照射组、照射+EE3组、照射+E3组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 < 0.01),CFU-S数目增加,与照射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照射+EE3组、照射+E3组CFU-S数目增加,与照射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2。

注:与照射组比较,*P < 0.01; 与 +EE3组比较,▲P < 0.01; 与 射+E3组比较,**P < 0.01;与+EE2组比较,#P < 0.01;BMNC:骨 核细胞;CFU-S:脾脏集落形成数目

2.3四种雌激素对8.5Gy照射后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8.5 Gy照射组小鼠BMNC数目、 脾脏指数明显降低,CFU-S数目增加;照射+DHEA组的BMNC数目、CFU-S数目均明显增加, 与照射组、 照射+EE3组、照射+E3组、照射+EE2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照射+EE2组小鼠BMNC数目增加 ,与照射组 、照射+EE3组、照射+E3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CFU-S数目增加,与照射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与照射组,照射+EE3组、照射+E3组BMNC数目增加, CFU-S数目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3。

注:与照射组比较,*P < 0.01; 与 +EE3组比较,▲P < 0.01; 与 射+E3组比较,**P < 0.01;与+EE2组比较,▲▲P < 0.01;BMNC:骨 有核细胞;CFU-S:脾脏集落形成数目

3讨论

由于造血系统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尽量减轻射线对造血细胞的损伤和加快造血损伤后的恢复是放射性造血损伤防治药物研究的重要方面[8],研究证明, 雌激素类药物对急性放射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但这类药普遍具有较大的副作用[9,10,11,12]。 DHEA是本单位合成的一种新型雌激素类辐射防护剂, 白色粉末,无味,且雌激素活力低,以往药效学实验已经证实:DHEA能显著提高受照射小鼠30 d存活率,具有提升白细胞作用,抗肿瘤生长及合用放、化疗具有抑瘤增效作用[13,14],但是与其他雌激素类药物的辐射防护作用比较尚无研究。 因此本研究选用常用于辐射防护的几种雌激素进行比较。

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重度骨髓损伤,且随照射剂量增加骨髓造血系统损伤更加严重,受损伤后的救治难度加大。 因此本研究选取7.5、8.0、8.5 Gy 3种照射剂量,观察四种雌激素在不同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后对放射线损伤的防护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小鼠在接受7.5、8.0、8.5 Gy全身照射后, 骨髓BMNC数目随照射剂量增加而下降,CFU-S的数量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脾脏指数在接受放射线照射后下降。 骨髓有核细胞数目的变化能够初步反映造血系统受损伤和恢复的情况[15],随照射剂量增加骨髓BMNC数目减少 ,提示接受放射线照射剂量越大, 造血系统受损伤越严重。 脾脏是高等动物胚胎时期一个重要造血器官。 成年个体造血功能大部由骨髓承担,但小鼠受到放射线照射后,脾脏将起补偿作用,恢复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CFU-S是脾脏集落形成数目,是机体在受到放射线照射后代偿造血的一种形式。 随照射剂量增加CFU-S数目有所上升,提示随着骨髓损伤严重程度增加,机体应激性代偿反应更加强烈。此外,CFU-S代表一类多向性的造血干细胞群,是促进造血恢复的主要成分,具有自我更新和向骨髓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分化的能力, 因此CFU-S也是机体造血组织恢复能力的一种表现[16]。 脾脏指数是指每克体重脏器的重量,其高低取决于淋巴细胞增殖的程度,可以粗略反映受到照射后小鼠免疫功能的强弱。 与未照射组比较,小鼠在受到照射后脾脏指数下降,说明电离辐射引起小鼠免疫功能的下降。

DHEA、EE3、E3、EE2四种雌激素预防用药能够明显改善小鼠经7.5、8.0、8.5 Gy照射后的骨髓BMNC数目、CFU-S的数量和脾脏指数, 说明预防性应用雌激素类药物能够对电离辐射引起的造血系统损伤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比较这四种雌激素的药效发现, DHEA能够有效地提高经7.5 Gy照射后小鼠的骨髓BMNC数目、CFU-S的数量和脾脏指数 , 并且效果优越于EE3、E3、EE2这3种药物。在照射剂量提高到8.0 Gy和8.5 Gy后 ,DHEA能够提高骨髓BMNC数目 、 CFU-S的数量 ,对小鼠脾脏指数无影响 ,说明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DHEA对小鼠免疫功能损伤的防护作用不明显。 观察EE3、E3、EE2这3种雌激素的药效发现, 这3种雌激素或是对经7.5 Gy照射后小鼠脾脏指数无影响,或是随照射剂量增加不能改善受照后小鼠骨髓BMNC数目或CFU-S的数量, 提示这3种雌激素可能对严重的放射性造血损伤 防护作用没有DHEA明显 。 因此本实验提示 ,DHEA可以有效地减轻电离辐射引起的造血系统损伤,效果优越于其他雌激素类化合物,充分显示了其作为新的辐射防护剂的优势与可能性。

摘要:目的观察四种雌激素对辐射引起的造血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实验采用3种照射剂量:7.5、8.0、8.5 Gy,每种照射剂量下分为6组:对照组,照射组,照射+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DHEA)组、照射+炔雌醇(EE2)组,照射+炔雌三醇(EE3)组,照射+雌三醇(E3)组。给药方式为照射前3 d连续腹腔内注射,1次/d,给药剂量为6 mg/kg。第4天,经137Cs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照射后9 d处死小鼠,检测骨髓有核细胞(BMNC)计数、脾脏集落形成数目(CFU-S)、脾脏指数。结果 各给药组均对辐射引起的造血系统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以DHEA保护作用最佳,EE2保护作用次之;与照射组、照射+EE3组、照射+E3组、照射+EE2组比较,照射+DHEA组能够明显提高经7.5、8.0、8.5 Gy照射后小鼠的BMNC、CFU-S数目和脾脏指数,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4种雌激素对辐射引起的造血系统损伤均有保护作用,DHEA效果最好。

防护效应 篇4

路基边坡填料选用方面,当地资源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当地河流河沙资源的利用愈来愈普遍。目前,关于路基边坡植物群落研究多局限于消减土壤侵蚀能力,对于受损生态系统下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中人工混播植物群落的生长动态变化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填沙路基边坡不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生态防护效应与生长动态变化,旨在揭示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筛选较为适合的植物群落,为类似路基边坡生态防护提供理论依据。

1 项目区概况

选择沪陕高速公路信阳至南阳段填沙路基边坡(位于河南南阳市宛城区,桩号为K171+110,坡比1︰1.5,坡长10 m)为研究对象。填沙路基填料来源于系长江水系的白河河沙资源,受季节性河流长期径流影响,其营养成分偏低,有机质缺乏,成土作用微弱。为此,按照沪陕高速公路信阳至南阳段边坡生态防护设计理念,对填沙路基采取了粘土包边技术(砂土和粘土按4︰6混合)。

项目区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水热资源丰富。冬干冷,少雨雪;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凉爽,降雨逐渐减少。年均温14.9℃,年均降雨量804.3 mm左右,年日照时数2 059.1 h,无霜期229 d。

项目区边坡主要植被有高羊茅、狗牙根、马唐、加拿大蓬、稗草、野苋、酸浆、野菊花、艾蒿、白三叶、胡枝子、火棘、胡枝子、荆条、紫穗槐等。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采用径流小区法,于项目区分别建立紫穗槐+狗牙根+高羊茅(A1)、胡枝子+狗牙根+高羊茅(A2)、荆条+狗牙根+高羊茅(A3)、火棘+狗牙根+高羊茅(A4)、扶芳藤+狗牙根+高羊茅(A5)、狗牙根+白三叶+高羊茅(A6)、狗牙根+高羊茅(A7)、对照区A8(不种植植物),计8个试验小区。分小区设立径流场,径流场长5 m,宽2 m,面积10 m2,径流场之间间隔0.4 m,集水池长1 m,宽0.5 m,深0.5 m,坡底处修建集水槽和集水池。

试验施工时间为2007年4月10日,观测时间2007年5月~9月。采用挂网喷播法播种,播种后覆盖细土和无纺布,浇水养护到出苗,期间管理措施相同。供试植物材料除扶芳藤外全部来源于河南克劳沃种业有限公司,扶芳藤来源于河南郾陵县某苗圃场,于同期进行小苗定植。其中,紫穗槐、胡枝子、荆条、火棘灌木种子,须先在25℃的温水中浸种1 d,然后在保持湿润的情况下堆放,当种子吸水膨胀时即行喷播,播种深度一般为1~2 cm;狗牙根、高羊茅、白三叶草本植物种子不经处理,直接与膨胀后的灌木混合喷播。不同植物群落混播比例基本情况见表1。

土壤侵蚀量的测定参考《土壤物理化学》[3];植被覆盖度(针刺法)、地上生物量、植物高度的测量均参考《植物群落学实验手册》[4]。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物群落生态防护效应分析

每次降雨后对植物群落A1、A2、A3、A4、A5、A6、A7、A8 8个径流场所产生的土壤流失量进行收集、测量与统计分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侵蚀量差异见图1、2。

植被护坡是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原理稳定边坡,控制坡面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5,6]。植被影响水土流失主要是通过植被截留降雨、植被拦滤径流泥沙、植被根系增强土壤抗蚀性、植被枯枝落叶层对土壤的保护等作用实现的。

图1表明,填沙路基边坡各植物群落与对照之间土壤侵蚀量存在明显差异,经分析,各植物群落土壤侵蚀量平均比对照减少98.6%,各植物群落护坡效果明显。

图2表明,填沙路基边坡七种植物群落之间土壤侵蚀量差异也较为明显,土壤侵蚀量顺序依次为A7

3.2 不同植物群落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

盖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程度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易于观测并与土壤侵蚀量关系密切。研究植物群落覆盖度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边坡水土保持生态防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每次降雨后填沙路基边坡植物群落覆盖度动态变化情况见图3。由图3可知,8个植物群落,均是从播种开始,随着气温升高及降雨量的增加,植物群落总盖度逐渐增加,8月中下旬左右达最大值,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植物群落总盖度有所降低,后期总盖度基本上达到8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防护效果。填沙路基边坡植物群落盖度变化趋势为A7>A6>A1>A2>A3>A4>A5>A8。

3.3 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地表单位面积内现存的活植物体总量或贮存的总能量,又是认识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不同试验段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见图4。

由图4可知,在填沙路基边坡立地条件下,7种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生长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表现为生长前期由于低温影响生长缓慢,地上干物质积累较少;随着温度升高和降雨量增加,植物生长速度加快,地上干物质积累急剧增加,于8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此后随着降雨量减少、气温下降,地上干物质积累有所降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峰值变化趋势为A1>A5>A2>A3>A7>A4>A6。

通过曲线拟合可知,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Y)与时间(t)的动态变化以Quadratic、Cubic、S曲线拟合较好,其中S曲线相关系数最高,因此各组合的地上生物量(Y)与时间(t)的动态函数可用以下方程表示:

Y=e b0+b1/x,式中Y为各组合的地上生物量,x为生长观测期内的生长天数,b0、b1为常数项。

3.4 不同植物群落灌木生长速率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对不同植物群落在不同时期灌木生长高度的测定,换算成生长速率,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受低温气温的影响,灌木植物前期生长速度较慢,6月份温度回升后,其生长逐渐加快,7、8月份生长速率达到最大,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生长速率降低。其中,紫穗槐的生长速度最快,其适应性最强,且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其它灌木植物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不同植物群落灌木生长速率峰值顺序为紫穗槐>胡枝子>扶芳藤>荆条>火棘。

对5种灌木生长高度观测结果用spss进行拟合,发现拟合程度最好的是Cubic曲线。将分析得出的参数代入方程,然后对植物高度求导,得到生长速率曲线方程:Z=Y'=bl+2b2x+3b3x2,式中Z为灌木生长速率,Y为灌木生长高度,x为生长观测期内的生长天数,b1、b2、b3为常数项。

4 结论与讨论

4.1 对填沙路基边坡而言,供试群落中“狗牙根+高羊茅”、“狗牙根+高羊茅+白三叶”、“紫穗槐+狗牙根+高羊茅”群落能最有效地截持降雨,降低雨水的击溅侵蚀,提高植被的蓄水保土能力;“扶芳藤+狗牙根+高羊茅”群落植被防护效果最差。

4.2 填沙路基边坡供试群落中,“狗牙根+高羊茅”、“狗牙根+高羊茅+白三叶”群落总盖度明显大于其它群落,“紫穗槐+狗牙根+高羊茅”群落总盖度也较高,而“狗牙根+高羊茅+白三叶”群落盖度低于“狗牙根+高羊茅”群落主要是由于部分白三叶死亡所致。

4.3填沙路基边坡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于8月中下旬达到峰值;不同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Y)与时间(t)的动态函数可用方程(Y为各组合的地上生物量,x为生长观测其内的生长天数,b0、b1为常数项)表示;供试灌木中以紫穗槐、胡枝子生长速度较快,表现较好,灌木生长速率曲线方程可表示为Z=bl+2b2x+3b3x2(Z为灌木生长速率,Y为灌木生长高度,x为生长观测期内的生长天数,b1、b2、b3为常数项)。

4.4 由于时间限制,研究只对植被生长特征部分指标作季节性观测分析,对于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的测定没有涉及,生长动态模型只能反映观测期内的变化规律。研究尚需进行连续年季变化的群落生长动态变化分析,并结合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标作进一步探讨。

摘要:高速公路边坡是高速公路生态最脆弱的部分,其防护和绿化是公路生态建设的重点。研究针对填沙路基边坡,对不同植物群落生态防护效应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覆盖度、地上生物量、灌木生长速率的生长动态变化,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填沙路基边坡,植物群落,生态防护效应,生长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卓慕宁,李定强,等.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20(1).

[2]刘春霞,韩烈保.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27(5):2090-2098.

[3]李法虎.土壤物理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

[4]王伯荪,等.植物群落学实验手册[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谭少华,江溢敏.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进展与思考[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

上一篇:难点解决下一篇:建筑幕墙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