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效应(精选11篇)
质量效应 篇1
摘要:企业质量诚信是企业合法参与市场竞争, 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 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生命线。质量效应, 其原理就是引导企业向“善”, 通过搭建质量诚信信息平台, 发布企业质量信用信息, 建立企业质量诚信奖惩制度, 实施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和利益诱导来引导企业向“善”, 惩戒失信企业, 鼓励诚信企业, 使良好的质量信誉成为企业珍视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 使质量失信的企业寸步难行, 受到政府、社会、市场的惩戒。
关键词:质量效应,质量诚信,信用,体系
一、产品质量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但是, 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 产品、工程等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 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从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到2005年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卡夫转基因事件、立顿红茶含氟超标事件再到近几年的“瘦肉精”、“锦湖轮胎”、“三聚氰胺”、“毒胶囊”事件等等, 都说明企业质量无信行为仍在蔓延,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 影响着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产业和企业的信誉。
二、产品质量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当前, 各级质量监督部门都在积极的从制度、考核、查验等方面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部分企业也按照规定制定了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 但企业不诚信行为随时可见。深究其原因, 从企业本身来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主动放弃产品质量;二是企业被动放弃产品质量。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 市场上有一部分企业在成立之初就给了自己明确的定位, 只是为了短期收益, 并不打算将企业做大做强。该类企业为了在其存在期间尽可能多的获取利益, 会想尽办法降低成本, 利用不合格且廉价的原材料进行生产, 进而不合格产品被生产出来, 流入下一个环节或者直接流入终端市场, 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另一部分企业虽以盈利为目的, 但其最初的经营宗旨是诚信守法, 想要通过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来为自己赢得市场赚取利润。然而, 在市场竞争中, 价格是非常关键的竞争点。当越来越多的低质量低价格的同类产品开始在市场上流通, 原本高质量且高价格的产品最终将经受不住激烈竞争而开始与其他企业“同流合污”。
三、运用质量效应, 引导企业质量诚信行为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和外因共同来决定的。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质量诚信体建设的外因, 即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制定的相关政策及制度已经逐步趋于完善。而作为内因的企业自身, 对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益仍然认识不足, 需要重点改善。
质量效应, 其原理就是从内因的角度引导企业向“善”, 我们通过搭建质量诚信信息平台, 发布企业质量信用信息, 建立政府奖惩制度, 实施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和利益诱导来引导企业向“善”。惩戒失信企业, 鼓励诚信企业, 使良好的质量信誉成为企业珍视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 使质量失信的企业寸步难行, 受到政府、社会、市场的惩戒。利用质量效应来影响企业, 让其回归正确的的价值取向, 以生产高品质产品为荣;而作为消费者, 也以消费高质量的产品作为时尚的消费观念为荣。
如何从内因上引导企业, 将企业质量管理的意识从被动消极的接受, 转变为企业自身严格按照政府及行业相关标准进行生产, 把产品质量真正当成企业命脉来重视, 最好的方法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即用制度规范企业行为, 用质量效应来引导企业诚信行为。鉴于此, 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建设:
1. 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企业质量诚信信息平台。
通过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平台, 实现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工商、质检、工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同时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 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 并向社会公开。只有当信用信息可以公开查询并共享, 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可以识别, 才能让失信者一处失信, 处处受制, 从而提高失信的成本, 才能让守信者享受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回报。
2. 建立健全企业质量诚信奖惩制度。
按照鼓励诚信、扶优限劣的原则, 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有关资金政策、信用担保、社会宣传等方面参考使用企业诚信信息及评价结果, 对诚信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对处在“黑名单”内的企业, 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统一公开, 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惩处质量失信行为, 对这种不诚信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其违法成本。
3. 大力实施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保护知识产权, 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企业的鼓励和扶持力度。相关的专业管理部门可以帮助企业一起研究市场, 将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对一些行业的要求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告知企业, 帮助其于市场和世界接轨。同时, 通过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行业骨干企业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 带动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逐步使该地区成为品牌企业聚集地。
4. 加强全民质量和诚信文化建设。
良马需伯乐, 同样, 好的产品需要有懂的消费者。这就要求质量上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人人崇尚质量至上的格局, 同时在诚信上我们也要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信用知识, 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 提高企业、消费者的信用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 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氛围, 形成全民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小结
中国是个法制国家,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在质量建设被提及的第十二个年头, 我们欣慰的看到各个行业领域都已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运用质量效应引导企业向“善”, 相信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将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而使企业自身严格按照政府及行业相关标准进行生产, 把产品质量真正当成企业命脉来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国产品质量协会.2004-2010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2011-03-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2012-02-06
质量效应 篇2
一个动力学系统两种质量载荷效应现象研究
提出一个简单动力学系统数学模型以研究两种质量载荷效应现象:一种,在安装点部件的重量变化对振动环境没有什么影响,此谓“高频质量载荷效应”;另一种,部件设计及其试验规范中所有振动试验都应该考虑的“吸振器质量载荷效应”.正文给出了例子与一些结论.
作 者:王其政 张建华 马道远 WANG Qi-zheng ZHANG Jian-hua MA Dao-yuan 作者单位: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76 刊 名:强度与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TRUCTURE &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年,卷(期): 35(2) 分类号:V216.21 关键词:部件设计 振动试验 质量载荷效应 高频质量载荷效应 吸振器质量载荷效应利用群体效应,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3
一、“语文学习群体效应”简介
“语文学习群体效应”的理论根据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其理论认为:社会化是儿童被其所在的社会接纳的过程,是通过学习逐渐成为一个有明确行为、语言、技能、恰当的信念和态度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在这一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可以模仿父母来发展,同时也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包括同伴来学习。
依据上述理论,语文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家庭群体和儿童群体。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情境性,不同的群体构成了个体不同的语言学习情境。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群体,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群体的特征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规律。
二、语文学习群体的类型和特点
研究表明,语文学习群体类型有以下三种:正式群体、半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根据一定要求按照一定程序,得到明确承认的群体,比如班级、班级里的自然小组等。这些群体得到学校和老师的承认,是正式的语文学习群体。
其特点有以下几点:1. 统一性。因为要求一致,正式群体具有比较高的统一性;2. 序列性。群体内的组织整齐有秩序,体现出学校、老师的要求;3. 可控性。从形式上看,在教师、学校的系统管理之下;4. 被动性。正式群体从组建到发展均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被动特点,群体间缺乏积极主动的活跃沟通。
半正式群体是既按一定的程序;又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的。语文学习的半正式群体主要有文学社团、演讲协会、书法兴趣小组、影评小组等。这些群体多为学生主动发起、自己组织管理,聘请若干辅导老师,开展活动。
其特点为:1. 协同性。学生之间基本上是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兴趣,因而能相互理解、步调一致、协同行动;2. 稳定性。半正式学习群体一旦成立,其内部组织便趋于稳定状态,如在本群体中的成员变动较小;3. 主动性。群体成员之间能够较积极主动地沟通。
非正式群体没有一定的目的,没有一定的程序,没有一定的组织,更没有法定的领导人。班级里的成员,因为性格相近、心理相通、思想一致、互有好感而自发走到一起,成为亲密朋友,不但在语文学习上相互影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形影相随。
其特点是:1. 隐蔽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不像前两种群体那样明明白白地组建,它是班级成员之间自发形成的,不易被发觉,即使知道群体组成,其活动内容也不易知晓;2. 感情性。成员间主要是靠彼此的情感连接;3. 波动性。自发性和情感性就决定了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受外界干扰比较大;4. 复杂性。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比较复杂。
三、语文学习群体效应的利用
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群体学习效应开展教学呢?本人做了以下探索:
(一)建设正式群体。形成浓厚的学习语文氛围。
班级和班内小组是正式群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进行正式学习群体的建设。
1. 建立良好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马卡连柯指出:我们与其采用对每一个学生逐个地进行说服的方法,毋宁创造集体。实行对全体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通过感染模仿、从众、认同的心理机制,使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引起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以达到与群体趋于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班级语文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会影响、推动班级全体成员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加强小组建设。现在的班级学生数量多,基本上是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的空间呈“秧田型”,学生前后对齐,全部面向教师。这种状态,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关注的地区为“扇形”,扇形以外的学生很少被提问或上黑板。总之,小组与小组、小组内部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不利于群体学习效应的发挥。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小组建设。(1)打破空间限制。每隔一段时间,小组之间座位对调,保证每一位同学置于教师关注的区域机会相等。每次课堂讨论,允许、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扩大交流范围。(2)改变做题方式。以往做习题。多为“孤军奋战”,个人为独立单位。彼此没有关联。改变这种做题现状。可以小组为单位(3)引入竞争机制。如以小组为单位做题时,请专人计时,各组互为裁判,教师累计各小组总积分。看谁优谁劣。小组竞争能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有利于小组内部的团结与交流,增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活跃课堂气氛。(4)提倡小组间合作。小组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小组内部空前团结,但小组之间有时为了争分数,彼此争吵不休,甚至成为“敌人”。教师除进行适当教育引导外。还应有意设置小组间合作完成的题目,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
(二)重视半正式群体,激发学习语文热情。
半正式群体是班级同学自愿参加的各种社团。因为其具有协同性、稳定性、主动性,是语文学习中最活跃的群体。这些社团的活动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着班级语文学习空气的浓淡,学习兴趣的高低,影响着语文学习群体效应的发挥。
为了充分利用半正式群体的力量,发挥语文学习群体效应,可采取以下步聚。首先,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是否有兴趣、擅长哪些方面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带领他们观摩邻近学校的语文活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第三,合理引导,充分发挥各小组的作用。
(三)兼顾非正式群体。化解不利因素。
非正式群体完全是学生自发的组合,具有隐蔽性、感情性、波动性、复杂性等特点,教师要利用其有利的因素,化解其不利的因素。第一,教师要广泛深入地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第二,进行交际交往指导。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在作文、周记里倾诉了因得不到别人理解的苦恼、遭到他人误解的烦恼。抒发了对友谊的渴望、对友情的期待。对此。可结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练习,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办讲座、安排讨论、设计练习,疏导和引导学生。第三,正式、半正式群体容纳非正式群体。第四,杜绝小帮派。非正式组织的不利方面是容易发展为小帮派,只讲哥们儿义气,不顾集体原则,教师应做细致的工作,引导教育帮助,使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质量效应 篇4
环境, 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 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 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 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 它支撑着整个过程,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教师, 与学校与教育并存, 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 有思想, 有情感, 不能为其他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显然, 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 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 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 又是管理者, 要随时分析过去, 把握现在, 面向未来, 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 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 制订具体目标计划, 安排学习条件, 提供教学信息, 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的教育目标、全部的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 落实在学生身上。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 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 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 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 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媒介手段, 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 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 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 促进学生学习。
评估, 包括总结性评估和形式性评估。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 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 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估, 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 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 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 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 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
质量效应 篇5
《质量效应》原先是在Xbox 360平台推出的游戏,推出后受到好评,获得七十多个奖项;《质量效应》将刺激的战斗与深邃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迫使玩家做出会对事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困难抉择,它具备创新的交谈系统,允许玩家以宛如真实般的方式,与好莱坞演员配音的逼真数字演员进行互动。
故事背景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3世纪(2204年),此时人类的脚步已经遍及整个银河系,但人类为了争取更多土地而向那些拥有更先进文明的异星种族宣战,以夺取那些原属于异星人的领土。而当古老的恶魔苏醒过来时,只有一位超凡的人可以拯救苍生。玩家接受了捍卫太空和平的任务,阻止大军的进攻,但当玩家率领精英小队进入带着敌意的异星人世界执行任务时,将发现真正的威胁已经远大于想像
玩家在游戏中将扮演指挥官薛普(Commander Shepard),踏上一段拯救银河免于毁灭的冒险之旅,游戏强调融合阴谋变节、英雄主义、困难抉择等剧情,以及多采多姿独特物种的宇宙。
PC版强化内容
质量效应 篇6
电力行业正在逐步开放,终端用户不同电能质量的需求为质量多层次的供给和定价孕育了条件;而现代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电能质量的多层次供给与交易提供了技术保证。美国支持数字化社会电力基础设施协会(CEIDS)对未来配电系统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研究提出了初始框架(如图1)。由图1可知,未来的电力市场将依托基础设施与技术以及经济总体优化,来实现电能质量的灵活的“量体裁衣”的供给。
要实现电能质量在未来电力市场中多层次的供需交易,不仅要调整市场结构,还需要研究电能质量的衡量指标和标准,建立一套合理的、容易被公众接受和理解的可操作的电能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另外,现代电能质量的衡量指标繁多,不仅使公众难以全面了解,而且加重了市场操作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引入合理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价以适应未来电力市场的需求。
本文先对国内外电能质量综合评价及分级的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依据现有国内外标准和实际电网运行和发展趋势要求,研究并提出了电能质量的综合等级评价方法。
2 电能质量等级划分和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对电能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焦点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如何合理地对电能质量分级,其二是如何科学、客观地将一个多指标问题综合成单一化问题。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了相关探讨,大致综述如下。
2.1 等级划分的方法
最先对电能质量兼容水平做出分级的是IEC 61000-2-4国际标准。该标准对交流50Hz或60Hz低压和中压供电系统提出了需要保护的对电能质量敏
感的供电系统(第一级)、公共供电系统(第二级)以及工厂或其他非公用供电系统(第三级)的三级兼容水平[2]。文献[3]依据供电可靠率“9”的个数对数字化时代的供电系统给出了7级划分。
国内文献在综合评价电能质量时,分级的定义方法各有不同。[4,5,6]是先对各电能质量单项指标进行分级,然后再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如文献[4]将电能质量各单项指标分为9级,在限值范围内平均分为5个等级,为质量合格时的等级划分;对不合格时的电能质量单项指标划分为4级,跨度为合格时跨度的2倍。文献[5]对5类稳态型电能质量按0~2倍允许值划分成10 个质量等级。
文献对级数的选择也各有不同,主要有3、5、7、9、10等级别划分。
2.2 综合评价思路
国内外对电能质量的综合评价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是国内文献研究的方向,即对电能质量综合评价的质量等级评定,是定性评价。在将多维问题向一维加权归并时,采用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遗传投影寻踪法[4],概率统计与矢量代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5],物元分析法[6],模糊数学法[7],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结合的方法[8],等等。这些评价方法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地将多维电能质量现象向一维进行加权归并。
其二是国外文献采用的电能质量综合指标定义与管理[9,10],是定量评价。其电能质量综合指标定义的共同特点是以可接受的限值水平(合同限值、标准限值、监测平均值等)为基准,先将各类电能质量监测结果归一化,再取其最大值[9]、或超过部分的累积值[10]等为综合指标值。
比较以上两种电能质量综合评价思路,定量评价中定义的各归一化指标是其最大限值的百分比,综合指标不仅凸显最差电能质量问题,而且还能体现该问题与要求限值的偏离度。定义简单,容易理解。指标的定量化描述有利于运行人员直观判断与决策调控措施,如法国国家电力公司已将定义的指标应用于实际的监测系统以指导调度运行[9]。但指标量化的值域大,如果直接让用户基于定量指标来选择不同电能质量水平或市场基于定量指标来定价及经济性分析,无疑会增加选择的难度和操作的困难。以有限等级划分的定性综合评价却正好可以适应未来电力市场中电能质量的选择、定价和竞争的可操作性要求。由于电能质量各单一指标客观上的不相关性,导致综合等级评价中相对权重难以确定,相关文献在数学模型或训练样本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定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理解性。
本文依前言论述,为适应未来电力市场多层次的电能质量供需要求,沿袭了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价的思路。
3 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价
3.1 分类评级
文献对电能质量的等级划分种类很多。等级太多,计算和操作繁琐;等级太少,可供选择的电能质量层次又太少。IEC61000系列电磁兼容标准描述了三种干扰水平(即设备免疫力(测试)水平、兼容水平和规划水平)之间的兼容和配合问题,示意见图2。其中,兼容水平和规划水平一般是描绘公共供电系统的性能,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来说,如高新技术的商业楼宇(金融、数据银行等)或高科技园区等地的用户群,他们要求的电能质量等级一定会高于系统等级。因此,就有必要针对性地研究和定义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水平。因此,从电能质量的兼容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依据这四种水平将电能质量划分为五级(Ⅰ—Ⅴ级),如图2示,级数越小,质量越好,级数越大,质量越差,其中中等水平(Ⅲ级)就是公共电网的兼容水平。依据现有的部分标准和电网实际应用与运行情况,本文对中低压供电系统的六个关注的电能质量干扰及主要奇次谐波进行等级划分见表1。
3.2 综合等级评价
(1) 短板效应
短板效应是个哲学原理,又称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该原理形象地描述了怎样确定一个整体的实力以及怎样提高整体实力的问题,有效地形成了“短板”激励效应,已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和经济管理等方面。
注:1)表中Ⅱ、Ⅲ、Ⅳ级基本上对应IEC61000-2-4:2002对电磁环境兼容水平的分级的第一、二、三级;2)频率合格率和电压合格率采用国家电网技术监督的统计方法,即未超过标准规定范围的时间与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水平选择的依据是电力企业创一流和规划目标要求;3)供电可靠率指标采用文献[11]的修正指标,可以计及电压暂降对用户设备或生产线连续运行的影响;4)表中均是采用衡量电压特征(或兼容水平)的指标,95%概率大值(CP95)、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指标均体现了指标值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因此,不再需要对时间指标的统计。5)表中规划水平主要依据IEC61000系列标准、英国G5 4标准和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的C4.07工作组的推荐目标值。
电能质量包括幅值、频率和波形等多方面干扰,相互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和制约关系,同一段时间内它们共同作用于电气设备,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或使用寿命。在同一时刻,决定设备运行状态的往往是干扰最大的指标。例如一台额定运行中的三相电机,其工作电压的幅值、频率和谐波畸变率等都在允许范围内,但负序电压含量大于2%,依据美国国家电器制造业协会NEMA的MG-1-1987标准,就需要对该电机采取降容措施。因此,在评估整体电能质量对用户或电气设备的影响时,也同样存在短板效应。基于短板效应的综合等级评价可以突出决定综合等级的主要问题,并有效地形成激励机制,促进供电公司改善和提高整体电能质量水平。
(2) 监测点综合等级评价
监测点综合等级评价可以精确反映由该点供电的所有负荷的电能质量综合水平,为用户选择接入点提供依据,也是该点按质付费的基石。
基于监测点的实际监测数据,可以计算出该点的电能质量各项指标。在对监测点进行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价时,本文采用的方法是:首先按上述各项电能质量指标分级的方法,对各指标按定义区间进行分类,确定分类级别。(此步类似投影寻踪法[4]的训练样本确定以及物元分析法[6]的物元和关联函数的确定。)然后依据木桶原理,由级数最差这项电能质量指标决定整体质量的级数。此原理应用到文献[4,6]的算例中,得到的综合质量等级与文献一致。
(3) 系统综合等级评价
从经济性考虑,电力公司一般不会在每个公共连接点安装电能质量监测装置,但要反映系统的电压特征,往往又不只一个监测点,这就需要在这些监测点的等级评价(指标计算)基础上,对系统内所有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再评价”,以得到一个可以反映系统供电质量基本情况的系统综合等级。系统评价虽然不能精确描述提供给每个独立用户的供电质量,但是可将它看作一个参考水平,以便与不同系统或系统内不同选择区域的质量水平进行比较,也为用户选择接入区域提供依据。
系统评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监测点的等级评价定义系统等级,另一种是先计算出监测点的指标和系统指标,再基于系统指标按短板效应决定系统等级。本文选用较简单的第一条方案。基于监测点质量等级的系统评价,需要在系统等级上体现和反映各监测点在系统内的重要性,因此往往采用加权方法,加权系数可由连接的负荷容量、用户数、实际负荷量以及用户负荷的敏感性确定。本文对系统等级定义如下式。
式中,CS是系统质量等级,CM为监测点的质量等级,k是监测点数,Li是第i个监测点连接负荷容量(kVA),LT是评估系统供电总容量(kVA)。
4 算例与应用研究
4.1 算例
表2是某海边城市的3座变电站10kV母线1个月电能质量监测的分析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电能质量的分类评级和综合评级结果能定性地直观地反映电力污染的水平,基本上能体现监测点的负荷特征。
4.2 应用讨论
在开放的电力市场机制下,为了确保对敏感型用户(区域)的Ⅰ级电能质量供电,往往需要采用一些提高电能质量的措施,如采用滤波设备,增设电源,使用“定制”性的电力电子装置等。供电公司必然要投入资本,用精品的电能去争取高价值端用户,同时也从Ⅰ级电能质量用户的电费单中收回成本和利润。
有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用户(包括居民)受电能质量影响的损失累积起来很大,但他们绝不愿意为提高电能质量而支付任何额外费用。因此,兼有公益责任的供电方要保证一定利润下使公众电网的电能综合质量由Ⅲ级向Ⅱ级提高,以改善全社会生活品质。
在Ⅳ级电能质量市场下,有些用户可以放弃对电能质量一定程度上的要求,而选择低于公共电网兼容水平的电能,并在电费单上得到优惠。在Ⅳ(Ⅴ)级监测点,必然在近区存在污染源。污染源用户需要购买污染发射(排放)权或在电费单上以较高的能体现污染排放对公众造成经济性影响的赔偿,从而实现Ⅳ(Ⅴ)级电能质量管理在经济层面上的平衡,并促进污染用户降低发射水平,使整体电能质量水平得到提升。
总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机制和电能质量综合等级评价的短板效应激励机制相互配合,可以促进供用电双方提高电能质量的整体水平,减少全社会经济损失,以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的电力需求。
5 结论
为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电能质量的多层次需求和电力市场的多层次交易,本文研究了电能质量的综合等级评价方法,提出了依据电磁兼容的敏感特殊用户需求水平、规划水平、兼容水平和设备免疫力水平的电能质量分类分级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短板效应的综合等级评价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利于区分电能质量等级及对电能质量进行定性评价,可以作为用户选择供电服务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最终实现电能按质定价。
ST上市公司应计质量效应研究 篇7
关键词:应计质量,盈余管理,ST公司
一、引言
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质量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 “盈余质量”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证券业便已形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盈余质量研究已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2002年美国会计学会 (AAA) 召开盈余质量研讨会, 《会计评论》于年底发行了一期关于盈余质量主题的增刊, 近年来, 许多学者开始探讨盈余质量的界定, Eastonand Zmijewski (1991) 采用低阶时间序列模型———ARIMA (1, 0, 0) (自回归求积移动平均) 对盈余的持久性进行了估计, 以盈余持久性度量盈余质量, 但采用时间序列模型, 隐含了在回归年度内, 公司盈余不变或波动不大的假设, 从而可能降低了模型的解释力;而ERC作为实证会计领域的专有名词也被用来度量盈余质量, 但由于ERC反映的是未预期盈余同股票报酬的关联程度, 因此, 通过ERC度量的盈余质量只是未预期盈余的质量, 而非会计盈余本身;另外一些研究 (Levand Thiagarajans, 1993) 则基于财务报告的基本分析度量盈余质量, 即通过区分用来评估盈余质量的12条原则, 对应收账款相对销售收入变动、存货和订单的积压等项目进行赋值, 将公司得分按高低划分来度量盈余质量;此外, 国外研究发现市场反应与盈利报告的及时性有关, 而且稳健原则会对盈余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 盈余及时性和稳健性可以用来表征盈余质量;将应计项目作为盈余质量高低的指示器, 在近几年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Sloan (1996) 认为盈余质量的一种关键测度是净收益与经营现金流量的差异, 即应计项目, Dechewand Dichev (2002) 用应计项目的现金流之间的联系来定义盈余的质量。目前国内公开发表的实证文献中系统地研究应计项目质量的文章较少, 王志台 (2000) 、赵宇龙 (2000) 采用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作为永久性盈余表征变量来研究盈余持久性, 储一昀、王安武 (2000) 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应计项目的确认与现金流入存在不同步现象, 从而造成了盈余质量低下。应计质量指的是应计项目反映出现金流的实现程度。本文在对应计质量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展开, 一般来说ST公司有着强烈的摆脱特别处理的愿望, 为实现如此愿望除从根本上改善经营业绩外, 盈余管理也是实现“摘帽”的主要途径。因此, 在进行应计质量效应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结合ST这一制度背景展开, 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定位在ST公司, 选取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1999年至2006年度被ST上市公司与此同时, 作为对照, 将选择与其配对的非ST公司, 对其应计部分质量进行研究。其中共选取1999年至2006年首次宣告被特别处理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300家作为ST公司样本。在选取的家样本公司中, 各年被宣布特别处理的家数分别为27家、21家、22家、41家、50家、35家、34家和70家。为了便于比较, 还同时选取了与其配对的300家非公司样本。配对的原则是“同时期、同规模”。其中“同规模”指的是与公司被“特别处理”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末的资产总额相当。为获得足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选取公司被宣告“ST”当年及其前一年和后一年作为研究区间, 因此要求配对的非公司样本的配对区间有连续年的利润数据。而对照样本, 还排除了研究区间存在配股行为的非ST公司, 因为根据现有的研究, 这些公司往往存在比较严重的利润操纵动机。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CCER数据库中各个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
(二) 总应计的计量方法
总应计的计量方法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法和收益表法。与资产负债表法相比, 收益表法计量比较简单, 而且Collins and Hribar (2002) 发现, 如使用资产负债表法计算总应计, 估计可操控应计时会产生某些系统性偏误, 存在难以准确分离应计的问题, 与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得经营性现金流量计算出的应计相比, 准确性较差。因此采用收益表法来计量总应计。本文参照DD提出的研究模型, 选取扣除非经营损益后的净利润 (经营净利润) 作为会计盈余 (Earn) , 会计盈余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CFO) 的差就是应计 (Accrual) 。会计盈余 (Earn) =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损失+递延税款贷项 (等号右边数据均来自《现金流量表》间接法报告部分) 。
(三)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上市公司应计项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已实现的现金流可用来度量应计质量, Dechewand Dichev (2002) 使用本期应计项目对上期、本期、下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回归, 拟合残差比较稳定时, 根据应计项目预测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当认为公司各年度的残差比较稳定时, 根据应计项目预测未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不确定程度较小, 应计项目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功能发挥较好。因此可用拟合残差的标准差度量应计项目质量, 残差标准差越大应计项目质量越低。应计项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当期和相邻期间实现的现金流, 可以用于衡量应计项目以及盈余数据的质量, 具体做法是将应计项目质量作为盈余质量的表征变量。本文借鉴修正的DD模型来对我国A股上市的ST公司应计质量进行分析。Mc Nichols (2002) 对DD模型进行了修正, 将计量操控性应计的Jones模型与DD模型相结合:△WCt, i=b0+b1CFOt-1, i+b2CFOt, i+b3CFOt+1, i+b4△REVt, i+b5PPEt, i+εt, i。其中, △REVt, i表示第t期与第t-1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 PPEt表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残差ε反映了应计中的估计误差。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 当估计误差在各年之间波动程度较小时, 应计质量较高, 用应计中的估计误差的标准差来衡量每一家公司的应计质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由于在控制样本选择时进行了控制, 对于ST公司与非ST公司这两组研究样本在总资产指标上差别都不显著, 但其他各项指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尤其是ST公司组和非ST公司组Earn、Accrual、△WC、CFO、△REV和PPE, 等几项指标差别较为明显。从 (表1) 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 各变量的极端值远远偏离了中心的均值, 这可能会对回归分析造成一定影响。其中ST公司样本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标准差 (0.717) 要远远的小于总应计标准差 (0.789) 和流动性应计标准差 (1.991) , 这与非ST公司控制样本具有共性, 其中,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0.151) 小于总应计标准差 (0.163) 和流动性应计标准差 (0.159) 。一方面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比应计项目更加稳定, 另一方面也表明被ST公司的应计很可能受到了人为操纵, 由于本期调增 (调减) 的应计不可避免的要在未来转回, 所以应计质量表现出更大的波动性。对于被ST公司样本组, 其中的盈余 (Earn) 的均值为0.3, 经营活动现金流 (CFO) 的均值为0.02, 盈余小于经营活动现金流。总应计 (Accrual) 的均值为负 (-0.15) , 说明折旧摊销额 (非流动性应计部分) 比较大。总应计中的流动性应计 (△WC) 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正 (0.26, 0.01) , 说明大部分公司属于成长型企业, 因为公司增长一般伴随着营运资金的增加, 流动性应计应该大于0。销售收入变动额的均值为-0.090, 中位数为0。固定资产的均值为0.65, 中位数为0.46。而配对的非ST公司样本组数据盈余均值0.036, 小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0.058, 而总应计中流动性应计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正 (0.004, 0.008) 说明与ST公司具有可比性。
(二) 相关性分析
(表2) 报告了应计质量计量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表中显示:经营活动现金流的上一期、当期和下一期, 以及销售收入变动额和固定资产都与流动性应计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与流动性应计相关系数为-0.85, 在1%水平上显著, 说明在整个现金流期间, 现金流内部暂时性转移使得以当期现金流来衡量业绩的适时性被降低了。这与DD模型 (1998) 关于应计项目与同期现金流之间负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期应计项目将逐步转化为现金。本期会计盈余分别与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本期应计利润、流动性应计利润正相关, 这与前面论述的关系相符合。本期应计利润和流动性应计利润高度正相关 (Spearman相关系数甚至超过0.9) , 这主要是由于每期资产折旧摊销比较固定, 流动性应计利润的变化对应计利润的变化贡献相当大。其中当期的流动性应计与上一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013, 在1%水平上显著, 说明应计项目递延了对上一期某些现金流的确认。此外, 上一期经营活动现金流与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不相关, 但与下一期经营活动现金流正相关, 相关系数0.019, 在1%水平上显著。
(三) 回归方程残差分析
DD模型中采用营运资金变动额 (ΔWC) 计量应计, 用经营活动现金流 (CFO) 替代与应计相关的现金流。回归方程的残差 (ε) 代表与已实现现金流无关的应计项目, 包括了估计误差及其转回, 残差的标准差可用于度量应计质量, 标准差越大应计质量越差, 相反, 残差标准差越小表明应计质量越好。由 (表3) 可知, 对于ST公司样本, 残差的标准差各年均大于非ST公司样本, 且各年标准差均有较大波动幅度, 说明ST公司各年应计质量都很明显的低于非ST公司。为了更直观表述ST公司样本与非ST公司控制样本差异, 各自趋势图如 (图1) 所示。可见被ST公司各年度应计质量显著低于非ST控制样本。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利用修正的DD模型, 以1999年至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 对中国A股上市的被ST公司及其控制样本公司的应计质量进行了计量。结果发现, 控制样本的残差标准差1999年至2006年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趋势图来看, 我国正常非ST的上市公司的应计质量略有提高。然而被ST公司的残差标准差呈不稳定状态分布, 并且每年之间波动幅度较大, 说明应计质量相对较差。公司残差标准差较大时, 应计质量低, 反之, 应计质量高。由 (图1) 可见被ST公司各年度应计质量显著低于非ST控制样本。根据《股票上市规则》有关规定, 当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其他状况异常, 导致投资人对该公司前景难以判定, 可能损害投资者权益的情形, 交易所将对其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而这种特别处理 (Special Treatment, 简称ST) 的内容包括:公司股票日涨跌幅限制为5%, 中期报告必须经审计, 股票的行情显示有特别提示。另外, 规则规定财务状况特别处理一般不少于12个月, 如果受到特别处理的公司下一个年度审计结果显示财务状况己恢复正常, 则可以向交易所申请取消特别处理, 交易所将依据最大限度的保护投资者权益, 严格控制股票市场风险的原则, 根据该公司的实际改善程度, 决定是否取消特别处理。由于硬性的规定, ST公司董事会为迅速扭转局面许给管理层优厚的报酬条件就是迅速扭转亏损的局面, 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 ST公司的管理层为自身利益考虑在不能完成任务时往往更有可能采用操纵会计指标以达到目标的可能。从而影响了应计质量, 使盈余质量下降。要继续留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这些亏损上市公司首先就要保住其上市资格, 而作为维持上市资格的关键因素会计盈余, 成为了他们首选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 亏损的上市公司体现出很强的盈余管理动机。
(二) 建议
首先, 建议证券监管部门修正上市公司“停止交易、终止交易”的判断标准, 具体而言, 不应仅凭“连续三年亏损”作为判断的充分
条件, 应结合证券市场其他一些因素加以综合判断, 其次,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规范、限制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模糊性语言和概念, 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 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针对我国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监管效果尚不理想的现实, 应有意识地减少会计的职业判断空间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易于操作、科学、适度的谨慎标准, 以指导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应用会计政策, 是企业既保持适度谨慎, 又能避免有意识地计提秘密准备。最后,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 增强对盈余管理的外部监控。通过立法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由独立审计委员会委任, 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并对注册会计师实行强制轮换制度。
参考文献
[1]田静:《上市公司应计质量实证研究》, 《财会通讯》2006年第9期。
[2]陈汉文、郑鑫成:《可操纵应计的市场反应》, 《转型经济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3年。
[3]夏立军:《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 《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
[4]聂顺江:《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目标及其保证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
[8]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余管理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9]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10]Dechow P., Dichev, I.2002.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The Accounting Review.
[11]Sloan, R.G.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
质量效应 篇8
1 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顾客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密切供应关系已经引起了企业管理者和学科研究者的重视。关系质量作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一种共享利益的长期、稳定的关系, 企业要通过良好关系质量来降低成本、分散自身风险、获取产品资源、提升竞争力。
在管理学者的早期研究中, 质量管理要素都是管理学科专家结合质量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随着研究的深入, 大多数学者们开始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质量管理的时间构成要素。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组织绩效的实现是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完成的, 但是, 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能保证组织绩效。当组织绩效被层层分解给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每一个人时, 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完成个人绩效, 那么, 组织绩效就能实现了。
2 探究三者之间关系及应用
2.1 关系质量与质量管理实践
在质量管理实践中, 所有人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 运用统计技术、管理技术和专业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时, 要以满足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为主, 以此调查顾客的满意度。只有充分了解不同顾客群体的满意度, 顾客才有可能100%满意。最开始尝试使用满意度调查的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AT&T) , 它采用这种方法让自己长期处于美国通信界的服务前列。亚洲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也将顾客满意度调查作为经营自己产品的一种手段, 在质量管理实践中逐渐完善这种方法。
在关系质量中, 要高度重视顾客的满意程度。在工作过程中, 顾客的满意程度会被分为几个等级。一般情况下, 可将其分为5个等级或者7个等级。5个等级是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很满意;7个等级是很不满意、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较满意、满意和很满意。顾客的满意程度是一种防御性的营销手段, 因此, 在重视顾客体验感的同时,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而吸引更多新客户。
顾客满意度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也是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现阶段, 关系质量在质量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很多企业开始设立专业的服务管理部门, 聘请专职人员完成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 专职人员要将其他的调研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2.2 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管理
2.2.1 两者的关系
一个企业的建立, 最重要的是有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管理体系需要一个机构来完成。绩效管理体制的运行需要决策、业务和执行人员正确计算组织绩效, 正确评估组织绩效, 并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按照ISO9001标准的规定, 组织要重视质量管理体系, 从而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 企业需要组织一些人员监督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样, 企业就需要聘请2套工作人员分别运行和管理2种体制。这样做, 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
绩效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管理内容重叠的问题。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 要科学利用绩效管理。在工作过程中, 当涉及到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时, 质量管理体系与绩效管理就会重合。建立2套体系的目的是定期监督产品质量, 但是, 这样势必会出现管理内容重叠的问题。
2.2.2 质量监管促进经营绩效
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现, 质量管理实践并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 而是作为一种介质影响企业绩效。从一定程度上说, 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除了质量管理实践外, 还有其他的管理活动。但是, 从学科上来说, 这种影响微乎其微,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其他情景因素也是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一种手段, 比如市场环境等。这些情景因素会削弱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明确了质量绩效在质量管理实践和企业绩效间起到的中介作用。
采取质量管理、改善企业绩效这2种方法后, 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质量管理实践充分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 还可以不断改进企业生产的产品, 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为增加企业绩效作出巨大的贡献。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实践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质量, 降低产品价格, 同时, 还能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由此可知, 提高企业绩效是非常重要的。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研究关系质量可以调节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的关系。由相关分析可知, 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大, 它是作为中间介质间接影响着企业绩效。企业通过改善质量管理实践, 不但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耐久性和产品合格率, 提高了产品质量, 降低了产品价格, 还提高了关系质量。这对企业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群祥, 奉小斌.质量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效应[J].宏观质量研究, 2014 (04) :89-99.
[2]武志伟, 陈莹.企业间关系质量的测度与绩效分析——基于近关系理论的研究[J].预测, 2007 (02) :8-13.
质量效应 篇9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 和Hilbert变换的希尔伯特-黄变换 (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 能较好的将非平稳性谐波、间谐波等电能质量信号分解为单频率分量的固有模态函数 (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 , 从而实现谐波、间谐波信号的检测。但是由于EMD分解的样条插值和Hilbert变换计算瞬时频率过程中都存在边界效应问题, 而影响对信号分析的精度, 数据长度较短时影响更大, 甚至得到错误的分析结果。学者邓拥军[1]提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数据序列进行两端延拓, 抑制HHT中的边界效应, 该方法存在网络不收敛的情况, 且数据较长时运算速度较慢;Huang[2]提出特征波法, 在信号的两端处增加正弦波, 当边界信号波形频率成分比较复杂时效果不佳;Rilling[3]提出了波形镜像延拓法, 对镜内数据的闭合延拓, 当信号的端点外侧的极值点不是信号的对称点时, 处理效果不佳。本文研究根据信号边界数据特点生成模版波形, 再向信号内搜索其匹配波形, 将模版波与匹配波间信号作为延拓数据, 分别对两端点进行数据延拓, 从而实现EMD分解边界效应的自适应波形匹配抑制。
1 EMD分解原理及边界效应
1.1 EMD分解原理[4]
HHT变换具有较好的多分辨率分析能力, 算法核心是经验模态分解, 应用EMD将复杂的非平稳信号分解成一组单分量固有模态函数和残余量。EMD分解的前提是基于Huang等提出的假设:任何复杂信号均由一组互不相同、简单、非正弦的固有模态函数分量所组成, EMD分解原理分析如下, 其分解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a) 为原始信号;图1 (b) 为信号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点;图1 (c) 为极值的包络线和均值线。
第一步, 均值计算。计算搜索原始信号中所有极大值点和极小值点, 应用插值函数对其进行差值, 本文使用三次样条函数进行插值, 构造出信号的上包络线Xmax (t) 和下包络线Xmin (t) , 根据公式 (1) 计算上、下包络的均值m (t) :
根据公式 (2) 计算原信号与均值的差, 得到余项h1 (t) :
第二步, 计算第一个IMF。判断剩余信号h1 (t) 是否满足IMF条件, 若满足条件则本次计算得到了第一阶IMF, 记作c1 (t) =h1 (t) ;若不满足IMF条件, 则原信号未完成分解。
继续将剩余信号h1 (t) 作为原信号, 重复第一步得到h1 (t) 的上下包络线均值m11 (t) , 并将其去除, 得h11 (t) , 如果h11 (t) 不是IMF分量, 则按照上述步骤重复k次筛分过程, 直到公式 (2) 中h1k (t) 满足IMF的条件, 此时得到第一阶IMF, 将其记作c1 (t) =h1k (t) , 这样就把第一个固有模函数c1 (t) 从原数据中提取出来。
第三步, 循环计算所有IMF。获得第一个IMF分量c1 (t) 后, 将其从原始信号x (t) 中分离出来, 得到信号的剩余部分r1 (t) , 再将r1 (t) 作为原始数据重复EMD分解, 经过循环得到全部残余量rn (t) , 若rn (t) 分量小于预定的误差, 此时模态分解停止, 原信号x (t) 可以由公式 (4) 表示, 即一个残余函数和n个IMF函数之和:
1.2 EMD边界效应分析
经验模态分解过程中, 信号极大值点和极小值点搜索与准确定位至关重要, 后续需要根据极值点的位置进行插值运算, 生成信号的上下包络线。当信号端点不是真是极值点时, 如图2所示左端点情况, 插值函数找不到正确的差值条件, 而可能导致拟合的包络线在端点处产生发散现象, 使得信号在边界失真, 这种现象称为边界效应。边界效应产生的误差随着EMD分解的不断反复而逐渐向内“污染”到整个数据序列, 降低EMD分解的精度, 甚至得到一组不可靠的IMF分量和残余分量, 而且数据越短, 边界效应危害越大, 因此边界效应有效抑制在经验模态分解中尤为重要。
2 基于自适应波形匹配的边界效应抑制方法
下面以左侧端点波形匹配算法为例阐述自适应波形匹配边界效应抑制原理, 右侧端点边界效应抑制方法与左侧端点方法一致。
(1) 端点模板信号的选定。从信号端点开始寻找其临近的最大值点和最小值点 (或最小值点和最大值点) , 例如图3 (a) 中左端点E1及其右侧最邻近的极大值点M1和极小值点N1, 再选取极小值点N1右侧的临近极大值点M2, 由此四点构成模板波形。
(2) 搜索匹配波。以模版波形为基础, 向信号内部搜索其匹配波形, 波形的匹配程度由模版波形与待分析信号的互相关系数表征。计算模版波形与互相关系数, 取出相关系数较大项对应的移动距离s, 即记录了匹配波形的位置, 作为备选匹配波形, 根据公式 (5) 计算备选匹配波的匹配误差:
式中:M2、Mi+1分别为模板波形和备选匹配波右侧临近点, 则最后一项表示趋势项。
选取最小匹配误差项作为匹配波, 如果最小匹配误差含有多个相等的波形, 则选取最远的波形作为匹配波。
(3) 波形延拓。将匹配波到端点模版波形之间的数据作为延拓数据, 进行波形延拓, 本例中将Ei左侧最近数据点到左端点E1数据段向左侧延拓到E1前, 完成左端点波形匹配延拓。同理重复步骤 (1) 至 (3) 完成右端点波形延拓, 应用波形延拓处理后的数据进行EMD分解。图3 (b) 是对图3 (a) 中波形延拓后EMD分解结果, 由图可以明显看出通过自适应波形延拓很好地抑制了左右两端点的发散现象。
3 边界效应抑制效果算例分析
3.1 边界效应抑制效果比较
实验采用Matlab仿真平台生成符合IEC标准的谐波、间谐波电能质量扰动信号作为实验数据。分别使用波形镜像延拓法和自适应波形匹配法抑制EMD分解的边界效应, 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经验模态分解, 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分解效果和精度, 测试本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实验信号由式 (6) 所定义, 其中包含基波分量, 幅度为1V;10 Hz间谐波分量, 幅度为0.3V;130Hz间谐波分量, 幅度为0.3V, 参数如表1。信号采样率为1 024Hz, 选取512个样值点, 即对应信号的长度0.5s。
本研究自适应波形匹配抑制EMD边界效应的方法称为方法1, 基于波形镜像延拓法边界处理EMD分解称为方法2, 分别应用两方法抑制边界效应后EMD分解结果, 如图4和图5所示。由图4和图5可知, 实验数据经波形匹配延拓法和波形镜像延拓法处理后都得到了较准确的EMD分解结果, 其中固有模态函数imf1、imf2和imf3分别可以近似的与130、50和10Hz的频率分量对应, 其中方法1分解结果更准确, 未产生其他多余的频率分量, 残余分量几乎为0;方法2分解结果中imf3对应的10Hz频率分量产生一些误差, 尤其是在左端点处, 另外产生了一定的残余分量。具体根据公式 (7) 计算各个频率分量的误差如表1所示。
式中:x (n) 为原信号频率分量;x′ (n) 为经EMD分解得到的对应IMF;N为样值点数。
由表1误差计算结果可知:10 Hz频率成分的检测误差分别为0.001 5V和0.005 0V, 相对误差为0.5%和2.3%;50Hz频率成分的检测误差分别为0.003 0V和0.009 5V, 相对误差为0.3%和0.95%;130 Hz频率成分的检测误差分别为0.001 2V和0.003 8 V, 相对误差为0.4%和1.27%。由EMD分解结果误差计算结果可知, 本文研究的基于自适应波形匹配方法抑制EMD分解的边界效应方法有效。
4 结语
本研究探索HHT谐波、间谐波检测中EMD分解边界效应的抑制方法, 引入自适应波形匹配方法对端点数据进行延拓, 该方法利用原始数据边界波形走向趋势特点对数据进行延拓, 更能真实的体现数据本身的特点, 实验应该本研究方法与其他边界效应抑制方法分别对实验信号进行EMD分解与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 自适应波形匹配法对EMD边界效应抑制效果较好。
摘要:谐波、间谐波信号希尔伯特-黄变换检测中, 关键是通过经验模态分解 (EMD) 将非稳态信号的各个频率成分分离开, 得到一组固有模态函数, 但是受到EMD分解边界效应的影响, 拟合的包络线在端点处可能发散, 从而导致分解结果的失真, 而且信号长度越小边界效应影响越大。研究引入自适应波形匹配方法, 根据电能质量信号波形特点, 确定端点模版波形, 并向信号内搜索其匹配波形, 将端点模版波形到匹配波形信号段作为延拓数据, 分别对两端点进行延拓, 从而抑制边界效应的影响, 提高EMD分解精度。实验结果表明, 自适应波形匹配抑制EMD分解中边界效应方法有效。
关键词:经验模态分解,边界效应,自适应波形匹配,电能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天云, 程思勇, 杨梅.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电力系统谐波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 (4) :109-113.
[2]邓拥军, 王伟.END方法及Hilbert变换中边界问题的处理[J].科学通报, 2001, 46 (3) :257-263.
[3]杨晓萍, 刘普森, 钟彦儒.基于经验模式分解的有源滤波器谐波检测[J].电工技术学报, 2009, 24 (5) :197-202.
[4]何腾芳, 李小龙, 周力行, 等.基于HHT的配电网谐波检测方法研究[J].电力学报, 2014, 29 (2) :127-132.
[5]Huang N E.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article of manufacture for analyzing biological signals and performing curve fitting[P].United States, 2002, 6381559.
[6]Rilling G.Flandrin.O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its algorithms[J].IEEE Signal Proceeding Letter, 2003.
[7]Huang N SHEN, Z LONG S.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the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alysis[J].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1998, 454:903-995.
[8]Huang N E, Shen S S.Hilbert-Huang Transform and Its Applications[M].Wor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 2005.
质量效应 篇10
关键词:失效模型 效应分析 质量管理 医院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简称为FMEA,是一种可靠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医疗领域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结合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合理地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加强对医院质量管理中各种风险因素的有效分析,有利于加强患者安全的有效维护,全面提升我国医院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一、FMEA的相关内容
(一)发展历程及特点
FMEA是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简称,最初来源于美国,在早期的飞机操作系统失效模式分析中应用较多。随着时代的发展,FMEA的实际应用范围也在扩大,为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结合这种风险管理工具的实际应用效果,可知其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1)作为一种预防风险的重要管理工具,FMEA具有防患于未然的特点;(2)适用于医疗纠纷,对于潜在失效问题的处理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3)维护患者安全方面的参考价值大、管理效果良好。这些特点的客观存在,为FMEA实际应用范围的扩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的适用范围
结合FMEA的特点,可知其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适用于高风险流程,可以为这些流程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医院的医疗诊疗活动开展中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加上某些诊疗流程的复杂性,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充分地发挥FMEA技术的优势,使之合理的应用于高风险医疗诊疗活动中,减少医疗风险的同时提高患者安全指数。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工具的实际作用,运用FMEA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考虑。一是对医院质量管理中反复产生的问题进行重点考虑;二是对较大医疗风险项目进行重点关注,采取必要的风险预防措施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三是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概况,不断扩大FMEA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为医院质量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地保障。
二、FMEA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给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给药风险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减少医疗损失,全面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结合FMEA技术特点及实际的应用范围,可知这种FMEA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增强用药安全性,能够及时地处理药品开发、不同药物使用及患者安全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出可靠的失效模式,进而对医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失效原因进行必要地总结,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给药风险发生的几率。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合理地运用FMEA分析方法,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出影响患者口服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而为各种给药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不断提升医院给药风险管理的综合水平。
(二)相关医疗流程改进中的应用
在FMEA风险分析工具的支持下,医院医疗流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快速地处理,促使医疗流程的改进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利用FMEA风险分析工具在对医疗流程改进的过程中,可以对患者身份错误、各种药物错误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地分析,进而为各种条形码改进设计、药物输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保医院相关资源能够达到优化配置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结合FMEA的技术优势,通过对医疗流程改进中各种潜在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消除,可以实现工作流程优化,增强各种改进措施的适用性,全面提高医院医疗流程管理的水平。
(三)手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避免医院手术错误、手术延误等问题的产生,需要借助FMEA的优势,加强手术风险管理,优化计划手术流程,促使手术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发生几率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在运用FMEA技术的过程中,手术子流程分析过程中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在对不同手术子流程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决策树分析方法与NCPS危险评估矩阵,对不同手术子流程的风险做出综合地评估,及时地改进存在缺陷的手术流程。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对手术流程开展过程中进行连续性地监测,不断地降低各种手术风险值。
(四)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在FMEA技术的支持下,为了提升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水平,需要从各种医疗器械的清洁性、消毒状况等不同环节进行严格地把控,确保各种感染预防措施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医院质量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在FMEA的控制作用影响下,可以对重镇监护室中呼吸机的相关性肺炎控制效果进行综合地评估,进而找出相关的高风险管理因子,促使医院能够采取有效的呼吸机管理措施降低各种设备使用中风险发生的几率。同时,通过实施有效的改善措施,可以以华哥在疾病的治疗环境,客观地说明了合理运用FMEA对于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加强对医院质量管理应用现状的深入分析,合理地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这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满足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各种需求,保护患者安全的同时减少各种风险造成的影响。因此,结合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的实际发展现状,采取必要的措施扩大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应用范围,促使我国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完善现代化医院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崔冉,郭贞山.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医院药物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05)
[2]陈富超,方宝霞.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院安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08)
[3]许凤秀,张静.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15)
[4]余洁芳,冼日凤.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基层医院综合病区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4)
质量效应 篇11
1 原材料质量控制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 混凝土是指将水泥、砂石骨料、水、掺合料和外加剂等原材料按一定比例拌制成混合物, 经凝固硬化而黏结、养护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实体。水工混凝土的施工特点比较多, 例如:偏远性、工艺复杂性、施工系统庞杂性、原材料来源的广泛性、施工的时效性、施工单位自检工作量大等等。水利工程一般工程量非常大, 混凝土的浇筑量常以万m3计。水工混凝土施工的原材料量大、品种多, 原材料的质量和配比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着水工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因此, 确保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重要的因素是要从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做起。原材料选用不当, 将导致混凝土工程产生质量缺陷或裂缝, 直接影响整个水工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2 原材料对水工混凝土质量的制约作用
原材料是组成混凝土的根本,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 因此要选择优质原材料, 原材料在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情况下, 还要满足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2.1 水泥
水泥是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结构的主要建筑材料。水工建筑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对水泥的品种质量有不同的要求。众所周知, 硅酸盐水泥熟料含有四种主要矿物, 它们所占成分比例不同将影响水泥的性能, 致水泥水化速度、水化热、强度都不相同。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使用的水泥熟料中铝酸三钙 (C3A) 含量过高, 混凝土的抗磨性差、干缩率大、水化热高、脆性大, 所以水工建筑物的施工还要控制水泥熟料中的铝酸三钙 (C3A) 含量。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收缩率, 减少水泥熟料中铝酸三钙 (C3A) 含量, 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和抗耐磨性能。对于不同要求的水工建筑物, 水工混凝土中所用水泥要求不同, 如大体积混凝土常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环境水对混凝土有侵蚀时, 应根据侵蚀类型及程度采用高抗硫酸盐水泥、中抗硫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掺30%以上的Ⅰ或Ⅱ粉煤灰。水泥细度对水泥的水化速度、水泥的需水量、放热速度以及强度都有较大影响, 水泥颗粒愈细, 水化反映越快而且充分, 水泥早期强度也越高, 但是水泥颗粒越细, 其发热量也越大, 而且放热速度快, 体积收缩率大。目前我国大多数水泥磨的比较细、早期强度高、水化热大、混凝土的自收缩和干燥收缩大, 水泥中的粗颗粒减少, 就会减少稳定体积的未水化颗粒, 因而影响到混凝土的长期性能。水泥细度还会影响混凝土的抗冻性、抗裂性, 水泥细度对水工建筑物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
2.2 粗骨料
石料的质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颗粒级配:碎石的级配对于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抗渗性、抗冻性以及经济性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级配良好的碎石, 可以配出水泥用量较低的混凝土。碎石粒径越大需要湿润的比表面积越小, 大体积混凝土应尽量采用较大粒径的石子, 可以降低砂率、混凝土用水量与水泥用量, 提高混凝土强度, 减少混凝土升温及干缩裂缝。 (2) 含泥量及泥块含量:泥在混凝土中其比表面积大、吸水性大、体积不稳定, 吸水湿润时膨胀, 干燥时收缩;黏土含量多对混凝土强度、干缩、徐变、抗渗、抗冻融及抗磨损等均产生不良影响。 (3) 碎石强度和压碎值:石子的强度和压碎值指标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 对高强度混凝土的影响更为明显。
2.3 细骨料
水工混凝土常用的细骨料有天然砂 (河砂、山砂等) 、人工砂及混合料 (人工砂与天然砂混合而成) 等三种。砂料的品质对水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合理的砂粒级配, 可以减少拌合物的用水量, 得到流动性、均匀性及密实性较好的混凝土, 同时可以降低水泥用量。 (2) 细度模数:砂的细度模数是衡量砂子粗细程度的重要参数, 人工砂的细度模数为2.4-2.8, 天然砂的细度模数为2.2-3.0, 用此模数砂子拌制的混凝土和易性、均匀性较好, 强度也较高。 (3) 含泥量及泥块含量:砂中的含泥若包裹在砂表面, 不利于砂与水泥的黏结, 将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 若含的泥是以松散颗粒存在, 由于其颗粒细与表面积大, 会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 特别是黏土的体积不稳定, 干燥时收缩、潮湿时膨胀, 对混凝土有干湿体积变化效应的破坏作用。
2.4 外加剂
在拌制混凝土时掺入少量外加剂, 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水工混凝土掺入引气、减水功能的外加剂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 改善和易性, 降低耗能和改善劳动条件的作用。水工混凝土掺入各种减水剂, 在维持拌合物和易性与胶凝材料不变的条件下, 可降低用水量, 减少水灰比, 提高混凝土强度。掺入引气剂还可以提高混凝土抗冻性能, 水工混凝土中, 由于游离水的蒸发和温度变化, 形成不均匀的温度场, 产生温度应力而引起混凝土收缩, 导致其体积不稳定。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有效补偿收缩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