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2024-06-22

马太效应(共12篇)

马太效应 篇1

《新约·马太福音》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主人远行时, 分别交给三个仆人数量不同的塔伦特 (古罗马的货币单位) , 并吩咐道:你们拿这些塔伦特去做生意, 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主人回来时, 第一个仆人报告说:“主人, 你给我的10个塔伦特, 我已赚了10个”。于是, 主人就把他赚的10个塔伦特全部奖给他。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 你给我的5个塔伦特, 我已赚了5个”。于是, 主人就将他赚的5个塔伦特也全部奖给他。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 你给我的1个塔伦特, 我怕丢失, 一直包在手帕里没有拿出来。”于是, 主人就将他的1个塔伦特没收, 奖给第一个仆人。并说:“凡是多的就要奖赏他, 让他多多益善, 更加富足;凡是少的, 连他已有的也要夺走。”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起码有三点:

其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过去是、现在也是、将来仍旧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法则。

其二, 强势企业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或强势, 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企业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 甚或成为某个领域的规则制定者时, 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 也能获得比弱小同行更大的收益。

其三, 弱势企业要想跻身强势企业的行列, 关键在于突破落后观念的禁锢, 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理, 实施“错位竞争”或“差别竞争”, 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否则, 在竞争中就将继续演绎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篇2

只有行动才是一切价值的真正证明,只有行动才会使“马太效应”成为现实。那么,到底怎样“行动”才能把我们送达成功的彼岸呢?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个性化的、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这就需要与自己“沟通”,即明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究竟想要什么,25岁前想要什么,30岁前想要什么,35岁前想要什么------当想明白这一切后,就可以确立自己行动的目标,它应该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它的作用是,保证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指向性,使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始终保持清醒。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还要具体分析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了完成这个目标的条件,即是否拥有足以完成既定目标的知识和技能。作者西武在书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够比别人更专业,就会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并利用优势取得发展机会,从而使优势不断扩大。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专业化的进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今的世界是个万花筒,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与其这山望着那山高,“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重要事业,集中所有的精力,全力以赴、埋头苦干,肯定可以取得杰出成绩”。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即根据自己的既定目标,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为成功夯实基础。

当我们具备了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后,最重要的“下一步”就是“行动”。无数事实证明,任何空想都是没有用的:无论多么优秀的天赋,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显示其优越性,无论多么完美的计划,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使其成为现实。而行动的实质就是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才能培育出成功的果实。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样的例证我们俯拾即是:司马迁的《史记》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他不辞辛劳几易其稿的结晶;袁隆平获得“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的原因,就写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就刻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上;刘翔如旋风般冲过终点、将成功定格在12秒9的那一刻,世人不会忘记,这一个12秒9是从无数个12秒9中诞生的------请读者朋友原谅,在有限的篇幅里实在无法用我的拙笔一一列举出数不胜数的事实,我只能再说一遍:行动的实质就是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才能培育出成功的果实。

穷人的“马太效应” 篇3

说起这个勤俭居家好朋友,我的朋友就氣不打一处来。说当年这个男人也算是赶上打工潮流,赚了第一桶金。别人买房子、炒股票,他就安安心心地把钱存在银行里,而且一存就是最长期限——五年。一次,信用合作社对外发行原始股票,许多人削尖脑袋想尽办法终于买到十万八万股,可他却以存折没到期中途取出利息会有损失为由,拒绝了做信用社主任的叔叔的好意。最终,看到别人每年喜滋滋地去拿股票分红,他就郁闷骂娘。后来他终于想通了,决定做个“识时务者”——买房。但他却选择了没有土地证、房产证的小产权房,原因是价格不及大产权房的一半。在同等价格的前提下,别墅和多层房,他选择了多层房,原因是别墅太大,打扫太麻烦。“多个房间,电费一年还不知道多多少呢!”朋友模仿他的口吻说给我听,满脸的无可奈何与不可理喻。

而朋友的际遇与他恰好相反。

同样是在上海打工赚到第一桶金,朋友却决定买一辆汽车。原因是每次去雇主家干活,倒腾公交车太费时间。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改革开放年代,这样的理念让他不到一年时间就把买车的钱赚回来了。之后,他拉上经常免费搭他车的一些匠人,决定自己开一家装潢公司。几年过后,他竟然成了我们村远近闻名的大老板。有钱后,他实在觉得对不住那些住在工棚里的匠人,于是决定在上海买房子做员工宿舍,虽然不能每人一间,但好歹冬暖夏凉。从此,员工的积极性更高了,更多的水电工、木工、油漆工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更没想到的是,上海房子的价格不断攀升,没等上五年,那个原本几十万元的房子竟然超过了百万元。人们都夸他有眼光,说他有经济头脑,他笑笑:“其实我只是顺应潮流而已。”

朋友现在把装潢公司交给专人打理,自己又与别人合伙开了一家投资公司,专门物色投资年轻人开发的新兴产品,买断专利,交由工厂生产。凭借他的社会经验和市场研判能力,这一买一卖之间,就轻松赚得盆满钵满。他有空的时候就驾个越野车去钓鱼,或者背个行囊出国旅行,似乎赚钱是个副业,享受生活才是他生命的真正意义。

不禁想起了《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个说法,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它叫做“马太效应”。放在经济学领域里,就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穷的人总是霉运连连,富人总是好运重重。原因就在于那些累加的优势或劣势,最终良性或恶性循环成最大的结果差距。

如果想避免穷人的“马太效应”,那么就从拥有一个好心态开始吧,因为好运总是先垂青乐观、积极、坚韧的人。

大并购时代的马太效应 篇4

马太效应, 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 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 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 富的更富, 穷的更穷。

互联网+只是一个概念, 产业互联网才是时代特征。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 马太效应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优酷与土豆合并, 角逐行业第一;滴滴与快的合并, 垄断出行市场;58与赶集合并, 成为信息分类网站的领头羊。

之所以在互联网领域显现出如此多的马太效应, 是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需要不停的占有资源来扩大市场效应, 获得用户的认可, 进而得到资本的支持。

马太效应总会让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在互联网起步阶段, 无数人怀着创业梦投身到这个领域, 但最后存活下来只有寥寥几家。当人们习惯了新浪、搜狐、腾讯等多极并立, 马太效应会再次酝酿出超级霸主。产业互联网时代, 一个行业往往只会剩下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可能大到你无法想象, 从资本角度讲, 可能超过百亿, 达到千亿。

最近合并的大众美团网, 新公司估计已经达到170亿美元, 如果整体上市, 估价会超过200亿美元。

10月8日, 一路厮杀走来的美团和大众网终于牵手, 双方达成战略协议, 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 新公司将实施CEO联席管理制度, 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将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两家公司在人员管理架构上保持不变, 各自的品牌和业务也将独立运营。

170亿美元是怎么样一个概念?在BAT霸占互联网行业格局的态势下, 新美团大众网业界规模排名第八位, 与之前合并的滴滴快的同列, 再次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另一极。合并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风风火火的O2O市场终于有了老大哥, 而且是绝对意义的老大, 相当于百度在搜索领域、阿里巴巴在电商领域、腾讯在社交领域的地位, 无人撼动, 不可匹敌。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残酷性, 看似并行不悖的创业大道, 其实已经变成独木桥, 创业者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最后还不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投资人更需要擦亮双眼, 确保自己在这个变幻莫测的竞技场不被淘汰。

马太效应 篇5

导读:在千亿房企阵营里,已经发布年报的三家企业,尽管各家净利润均突破百亿元,但盈利增幅无一不现下滑势头。

日前,恒大地产(03333,HK)发布2014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5%~35%,按照公司去年实现126.1亿元净利润计算,这意味着恒大的净利润上限将达到170.24亿元。

在行业增速放缓与利润持续下滑的双重压力下,房企业绩分化加剧,“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大。其中,大型房企尽管利润增速出现放缓迹象,但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小型房企利润下滑明显,且成为亏损的重灾区,这显示出在市场调整周期,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多位房企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未来3年内TOP50房企有望占据40%的市场份额,大量中小型房企将在市场上消失,只有部分具备独特产品路线,或者在二三线城市具备深耕能力的区域型房企存在发展空间。

上市房企利润率普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千亿房企阵营里,已经发布年报的三家企业,尽管各家净利润均突破百亿元,但盈利增幅无一不现下滑势头。

其中,保利地产(600048,SH)实现净利润122亿元,13.52%的同比增幅创下上市以来的新低;碧桂园(02007,HK)净利润为102.3亿元,但毛利率从2012年的31.2%下降至2014年的24.1%;恒大地产尽管盈利增速高于前两者,但公告显示,公司部分盈利受益于去年投资股市所获得的已变现收益和未变现收益。

相对于这些龙头企业,中小型房企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沪深两市144家房地产企业中,已有73家发布了年报或者业绩预告,其中有14家房企业绩首次报亏,另外有21家房企业绩预减。

平安证券房地产分析师王琳向记者表示,2014年上市房企利润率呈现普跌势头,一方面是由于去年以来,房价下行而地价未降,去年下半年起部分房企迫于市场压力掀起现房降价促销潮;另一方面,央行降息后融资成本未见显著下降,海外融资成本却在提高,大大挤压了房企的利润空间。

“以往,做十个项目十个都赚钱,如今也许只有五个赚钱、三个保本、两个亏本”,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说,大公司碰到供求逆转的城市、项目还可以斩仓割肉,调换筹码,中小型房企由于布局集中,一旦区域市场发生变化,受到的冲击显然更大。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警告,鉴于房地产销售与结算有一定时间差,2014年年报更多是反映2013年前后的业绩状况,考虑到2014年有逾八成房企销售增幅下滑,加上以价换量导致利润下降,预计今年业绩将更加惨淡。

两类小房企有突围机会

欧阳捷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无论是大房企还是中小型房企都在为去库存而抢客户,至少在未来3年内,房地产市场仍会处于去库存的状态,行业毛利率难有显著回升。未来随着中小型房企大量退出市场,大房企逐步掌控市场,行业集中度将达到一个相对高点时,企业毛利率才有望见底回升。

在欧阳捷看来,尽管超大型房企市场格局已定,但由于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仅50%多,考虑到我国有几千个城市,国内房地产市场很难出现垄断,这意味着TOP50房企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广州一家上市房企副总经理向记者表示,如果把TOP50房企进一步分类,TOP20为全国化布局房企,后30家为区域型房企。对后者而言,由于在大多数城市区域板块布局并不均衡,有不少供求关系不错的板块大房企还没布局,或者布局的深度不够,区域型房企进入这样的市场深耕,只要把产品口碑做好,深度挖掘客户需求,照样可以获得不错的发展机会。

862亿元带来马太效应 篇6

2009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500万人次,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机场。然而,在创造了首都机场乃至中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又一个全新纪录的同时,问题也接踵而至:首都国际机场的设计旅客最大吞吐量为7600万人次,按照每年至少10%的增长速度,从2012年开始,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已经超过设计容量,开始超负荷工作,并面临前所未有的运行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缓解首都机场的运行压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也认为,随着我国国内、国际航空运输量的迅速增长,首都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已经达到饱和,因此新机场的建设势在必行。

而作为国际枢纽城市,“一市多机场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已较为普遍,近几年部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一市多机场体系”的发展模式。如韩国首尔、泰国曼谷等城市,新建机场投运后,老机场仍继续使用。放眼全球,人口接近千万或者超过千万的城市大多有两三个机场,例如纽约有3个、伦敦有5个、东京有2个、巴黎有2个。

多机场意味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商务往来、就业岗位以及高素质人群。如纽约是全球总部经济的成功典范,财富500强中有46家公司总部选在纽约,许多全球制造企业都在纽约设立了总部机构,并形成了配套的新型服务业。又如新加坡是东南亚最为著名的总部聚集地,全球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中国有超过1200家企业在此投资、美国和欧洲投资的企业分别超过了2000家、日本企业1800家、印度企业800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企业800家。众多的高品质企业落户,所带来的城市产业发展与服务业聚集不可小觑。

而北京首都第二机场也将成为北京的双机场之一,其建设规划期为2014年至2018年,规划年旅客吞吐量为1.3亿人次,新机场建成后,吞吐量将超过美国亚特兰大机场,成为全球最大机场。而以北京首都第二机场项目为核心规划的北京新航城,其规划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在如此巨大的人口流动基数情况下以及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新航城无疑将成为引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新兴产业聚集人、财、物

新航城作为一个城市,在具备城市功能以外,首先需要其产业功能支撑。

根据规划,北京新航城计划总投资862亿元,北京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周边的“五城六镇”将作为新航城的主要载体,形成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其中“五城”是指北京大兴区政府所在的黄村、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亦庄、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固安县等。而“六镇”则包括北京大兴区榆垡镇、庞各庄、魏善庄、安定镇、采育镇以及廊坊市的广阳新区。

据悉,新机场主体位于大兴区礼贤镇和廊坊九州镇,整个机场占地面积在北京为三分之二、河北三分之一,首都新机场将聚集一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廊坊市“临空经济区”发展。

基于产业经济视角分析,临空经济是指依托机场设施资源,通过航空运输行为或航空制造活动,利用机场的产业聚集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在以机场为中心的经济空间,形成航空关联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它一方面孵化培育各相关产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反过来推动民航事业进步,是民航业和地方经济互利发展的纽带。

建成后的新航城以新机场为核心,将整个北京首都第二机场分为三圈,第一圈为机场核心区,第二圈为机场服务区,第三圈为机场相关产业区。而相应的发展航空产业本身业务、航空外围的服务关联产业以及大都市原有产业与空港产生联系之后形成的附加产业。

根据规划,未来新航城的发展模式将实现港(空港)——区(保税区、物流区、园区)——城(航空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并建立双向畅通的产业、空间互动传导机制。以航空关联、区域关联构建产业功能体系,以临空特征、区域联动构建空间发展格局。并基于各临空产业对空港指向程度的不同,亦形成以机场为核心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结构。在紧邻机场区发展临空核心产业,机场相邻区发展临空关联产业,机场外围辐射区发展临空引致产业。最终依据区域发展诉求及本地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关联产业发展重点。根据多项产业规划原则,最终新航城的产业布局将涉及航空产业、现代物流、临空高科技产业、国际商务服务、国际文化休闲、国际创意设计、科技研发服务、现代都市农业等八大主导产业。

八大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将为周边区域带来巨大的就业人群。据保守估计,未来在首都第二机场附近将形成就业人口30万、居住人口50万的发达城市化区域。

而据中国科学院资深科技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员李秀果分析,在国际上,机场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体上对整个半径会带来巨大影响,在这个半径内的房地产、GDP、就业、税收都会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欧洲的部分机场,对GDP的影响大体在1.4%~2.5%之间,而直接带来的就业岗位则是75%的比例。北京首都第二机场新航城规划,将带来大批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有相当一批就业人群是白领,这无疑也将给区域内的房地产带来新的机遇。

从区域宏观层面看,北京新机场作为服务于京津冀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应体现出“区域共赢”原则,既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实现区域机场体系、区域交通体系和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李秀果看来,北京新机场对天津的拉动稍微弱一点,建成后更多是带动北京南城和河北廊坊的发展。

新机场拓宽房地产开发之路

北京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势必会影响整个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而城市空间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北京房地产的格局。第二机场的建设势必会拉动整个北京地区立体交通、路网的发展与完善。大规模的交通配套设施建设、路网的发展与完善将重新演绎京城或者说是“首都地区”房地产格局。可以预见,北京城市定型还需几十年的时间。不断完善的交通和北京新机场地区城市化进程将是继奥运之后,继续提升城市品质,带动北京房价上涨的最大动因。

随着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及配套交通的完成,未来不仅会拉近大兴南部与市区的时间距离,也将使固安、涿州等地更快捷地融入北京,由于这些地区不受限购的影响,也将使北京溢出的购房人来到廊坊城区、固安县、涿州市等安家置业。

除此之外,按照国内和国际先例,大型国际机场的呈现,必将带动周边高端居住区的形成。譬如美国华盛顿州华盛顿湖畔艺术居住区、北京的中央别墅区等。

北京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陈志表示,政府限制别墅土地供应导致传统别墅区发展遭遇瓶颈,北京北部几乎不存在低密度的产品规划,南部将成为未来北京土地供应主要集中区域。而且,未来首都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区势必带动北京泛南部地区物业需求发展。

陈志还指出,国外城市的机场周边通常散布着许多高端别墅区,通过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与城市中心相连。北京新机场也将产生同样的汇聚效应,推动京南高端物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机场等市政规划也将给南城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推动南城经济发展,泛南部区域高端物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干部培训应规避“马太效应” 篇7

《圣经》里有一个“马太效应”的典故, 其寓义是:让有的拥有更多, 让没有的更没有。后来, 美国著名科学家罗伯特·默顿, 把这一主张优势积累的典故概括为“马太效应”。

干部培训, 是雪中送炭, 还是锦上添花?当前, 一些地方仍将培训看作另类“奖励”和“福利”, 给予主要领导的多、副职领导的少, 部门领导的多、乡镇领导的少, 机关领导的多、企业领导的少, 没有真正让干部培训做到“全覆盖”。显而易见, “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 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究其原因, 很多地方干部教育培训方式, 往往还是以组织培训和部门培训为主要手段, 由于受工作精力、培训条件、培训经费等限制, 不能覆盖到全体干部, 造成干部培训机会不均等。同时, 由于相关教育培训职能部门信息沟通不够及时, 配合不够紧密, 干部教育培训的计划性、调控力不强, “多头培训”“重复培训”与漏训的现象同时存在。如何规避干部培训的“马太效应”?笔者认为, 应坚持“分层培训, 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 整体推进, 共同提高”的原则, 开辟新途径, 拓宽新渠道, 加强针对性, 努力为干部创造教育培训的均等机会。一是制定培训规划打基础。依据实际情况, 将所有培训干部分类, 结合摸底调查、个人申报和组织统一要求, 分层制定培训规划, 逐级分解培训任务。同时, 根据各自对工作的需求, 落实不同的内容。党政干部注重理论政策水平培训, 专业技术干部注重提升技能, 农村基层干部突出实用知识等。二是扩大培训对象范围。不管哪一级哪一类的干部, “人人都是实施培训的对象, 个个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并按照“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要求培养人才, 尤其要加强对一般干部、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与城市的基层干部等接受培训机会较少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建平台。努力推进教育培训多样化和个性化, 通过打造在线网络教育、上联下挂实践、系统教育学习等平台,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形成教育培训合力,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培训体系, 实现常态化和强覆盖式培训, 提升教育培训效果。四是夯实责任考核严管理。注重教育培训工作考核运用, 落实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责, 夯实教育培训责任, 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干部培训档案的综合管理, 为干部在学习教育培训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并把干部培训学习情况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做到学用结合, 择优而用。

基于马太效应的企业发展分析 篇8

马太效应是由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首先提出来的。马太效应不光存在于科学技术贡献方面, 并且在社会其他领域也存在着。简单来说其实质就是:任何事物一旦有一点优势产生, 便会形成优势积累, 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强大, 反之亦然。换句话说, 就是强则愈强、弱则愈弱。

二马太效应的影响

1. 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

第一, 马太效应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 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 以“奉有余、损不足”为基本原则, 是一种客观的资源调节机制。在社会经济领域当中, 马太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企业内部的资源调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马太效应的存在能自发地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盈利多的企业, 使之能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 在企业内部的资源调控上, 也是由于马太效应, 使业绩较好的部门获得更多的资金和人员分配。这样可以客观地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第二, 马太效应可以使企业间形成良性竞争, 促进各个企业自身的发展。马太效应的实质就是使强者越强、弱者愈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一个企业一旦形成产业优势, 便会不断地累积这种优势, 最终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反之, 一旦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则会让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对于企业来说, 这种优势或者劣势将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收益上。因此,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就必须通过加强管理、减小成本、扩大规模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 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

首先, 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 往往会使一些已经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所得到的超过其应得的, 久而久之就会使其他的竞争者因为获得收益太少而退出市场, 进而产生垄断, 这样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次, 当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与优势企业差距过大, 市场占有率非常小时, 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 会使优势企业对弱势企业过度剥削, 使弱势企业应得的利益也无法保障。再次, 对于企业来说, 在一定程度上占有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将来企业的收益情况, 如果一味地让优势企业占有较多的资源, 这样会使弱势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甚至让其无法发展, 最终只得退出市场。“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 势必会造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情况, 最终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当今世界经济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南北差异等均是马太效应作用的结果。

三马太效应在企业发展中的表现

1. 企业发展地区性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由于国家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域性的不平衡, 再加上客观存在的“马太效应”, 使得西部企业与东部企业相比较而言, 不但数量上有所差距, 而且在企业规模上也是明显不及, 并且差距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是在于资源分配差异上。在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国家政策的选择,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大量引进外资, 并且形成了非公有制企业比重较大的企业结构。资源分配方面, 东部地区首先获得了国家在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 在引进外资方面具有了先行先试的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 最初获得资源及政策上优势的东部地区, 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市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这也直接导致了目前东西部企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2. 城市间发展不均衡。

我国共有城市为660座, 根据2014年《中国企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 中国500强企业在各城市的主要分布为:北京98家, 香港84家, 上海42家, 深圳32家, 杭州17家, 广州12家, 天津5家, 太原、西安各有4家, 其余500强企业零散的分布于各一、二、三线城市, 总体上依然是东部居多, 中西部偏少。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 北京、香港、上海、深圳这几个城市拥有的500强企业数量为256家, 占总数的50%以上, 仅北京就将近有五分之一。反观其他城市, 大多数所占比例不到1%, 有的甚至一家都没有。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了我国城市之间企业发展的不均衡。

四启示及建议

不得不承认,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发展进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必然是一部分地区先发展, 然后带动全局共同发展。但是“马太效应”告诉我们, 当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之后, 它就会将自己的优势不断积累, 甚至剥削其他的新生发展对象, 最终造成两极分化的恶果。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 应该人为地进行干涉, 加强调控手段, 防止由于“马太效应”造成贫富差距不断增大。但目前在企业发展水平上地区性差距已经形成, 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所以政府应该从全局考虑, 及时调整政策和投资力度来遏制这种差距的继续扩大。

从措施上来说, 首先, 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源分配, 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其次, 改变西部地区市场开放程度, 我们知道只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资源的配置效率才能最高, 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与政府最初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再次,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形成区域经济整合发展, 实现国内市场一体化, 使中国的经济市场成为一个整体, 才能让西部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 提高西部从业人员的整体收入, 鼓励年轻人投身到祖国西部的经济建设中去, 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使之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钟萍.马太效应及劣势积累[J].黑河学刊, 2006 (6)

[2]宋冰冰, 王海艳.马太效应综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68-69

[3]袁红, 吴明明.用户信息需求的马太效应及实证分析[J].情报科学, 2011 (5) :747-751

[4]张福明, 孟宪忠.中国上市公司企业规模分布规律研究[D].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5) :65-68

[5]余百, 李天舒.马太效应[M].吉林出版社, 2002

“马太效应”案例分析与应对策略 篇9

《圣经》“马太福音”篇中有一段话:“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多多益善;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 也要夺过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好的更好”和“差的更差”。1968年,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研究发现, 这种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并最早提出了“马太效应”这一学术用语。他指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 一旦在某一个方面 (如金钱、名誉、地位等) 获得成功和进步, 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 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对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现象都深有体会, 在股市楼市狂潮中, 最赚的总是庄家, 最赔的总是散户。教育学作为人类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马太效应”也深深地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

二、“马太效应”案例统计与分析

众所周知,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方面, 故笔者筛选和确定了有一定含金量的区市级荣誉称号作为这次调查的目标, 诸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笔者对84名老师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 分析发现这些学科共有119次的荣誉指标, 如果被84位教师平均分, 那么每位教师平均能获得1.42个荣誉称号。但统计中反映的实际情况却是被46位教师收获于囊中, 平均获得2.59个荣誉称号, 与之相反的是有近一半的教师与荣誉绝缘。

借助统计表我们发现, 在教师专业发展量化考评机制上, 存在着获奖教师的分布面窄, 两极分化严重, 优势人员不多的现象。如果学校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 任由“好的更好”和“差的更差”之间差距的拉大, 则有可能造成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极分化, 甚至引起教师之间的矛盾, 不仅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更会影响学校的发展。

三、“马太效应”的应对策略

“马太效应”在教师的发展中存在双刃性, 即“锦上添花”的正面效应和“破罐子破摔”的负面效应。学校要想更好地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 让“马太效应”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促使整个学校的教师都能在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发展, 要注意两个层面的工作。

(一) 学校层面:要分阶段保持适度的“马太效应”

学校层面要注意把握“马太效应”这一机制的“度”。一般来说, 过强的“马太效应”将会损害学校中大多数“普通老师”的利益, 不利于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过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打击“模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让他们认为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适度的“马太效应”能激发“模范教师”的进一步专业发展, 也能激发“普通老师”的竞争意识。掌握好其中的“度”, 对整个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 个体层面:要积极正确面对“马太效应”

从个体层面而言, 我们教师要充分认清“马太效应”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找准自己的专业发展定位, 做好个人发展规划, 积极行动起来, 走出不断失败的阴影, 向优秀教师学习, 把握成功的机遇, 唯有这样, 才能从“马太效应”的怪圈中走出来。同时, 模范教师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永远的强者, 也没有永远的弱者”, 莫让光环和荣誉遮蔽了自己的双眼,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积极地探寻教育教学规律, 持续地让“好的更好”的“马太效应”光顾到自身。

作文教学中的“马太效应”及对策 篇10

一、常见做法

教师批改后, 表扬作文写得好的学生, 并采取“范读”“点评”“示范”等激励措施;同时, 指出其他学生作文存在的缺点, 并要求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向好作文看齐。

这种做法是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思路去做的。教师认为, 这样做既褒奖鼓励了作文优生, 又能激励和带动其他同学向他们看齐。

二、潜藏的不良心理效应: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 “凡是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有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 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 对其做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教学中, 就是好学生好对待, 差学生差对待, 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在作文教学中, 那些作文能力强的学生, 表现机会就多, 得到肯定和褒奖的机会也多, 机会愈多能力愈强。作文能力弱者表现机会和肯定的机会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露丑”和“批评”。这样一来, 就造成优者越优、差者越差, 两极分化。更可悲的是, 有些作文能力弱的学生在一轮又一轮 “被指出不足”的浪潮中渐渐沉沦, 直至完全丧失了作文的信心。

三、破解之道:皮格马利翁效应

远古时候, 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 爱不释手, 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 对之深情地呼唤赞美不止。在他热忱地期望下, 塑像变成了活人。

在作文教学中, 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 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注重过程, 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对学生的进步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 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 他们会有更显著的进步。

四、实践观察

1.“马太效应”的实践分析

抽取两个班级, 这两个班级由不同教师任教作文近一学年, 但他们的做法相似, 就是作文批改后主要是对几名作文优生进行表扬和点评, 并要求其他学生效仿。两班级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作文优生”队伍。笔者设计一组调查问卷, 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关于作文优生的调查: 37.5%的作文优生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评价、荣誉后, 感觉要去付出更多的努力, 取得更大的进步; 50%的作文优生觉得 “表扬有点多了”, 觉得“感觉一般” “没什么的”; 12.5%的作文优生觉得自己在作文方面有天赋, 教师的表扬“不在点子上” “不给力” 。同时, 75%的作文优生觉得自己因为在作文上受表扬太多而遭到其他同学的漠视、讥讽、非议。

关于作文优生以外的学生的调查:占28.8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几名作文优生的表扬“激发了自己学习兴趣”, 自己可以“追赶和竞争”; 42.3%的学生认为老师“表扬过于集中” “他们的作文不见得有多好” “自己没有被重视”; 28.85%的学生认为自己和作文优生“差距太大了” “被表扬是不可能的” “想放弃在作文上的努力”。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分析

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重在教学过程中倾注感情, 发现学生的闪光处, 让学生感知到你对他的信心与期望。

实践方案一:一个靶心一支箭。每次作文前只预设一个方面的要求, 比如“本次作文要求是要运用三处以上的修辞”, 批改之后, 不做面面俱到的作文分析, 凡是达到预设要求的予以表扬, 尤其要表扬取得进步的学生。

作文要求单一, 并不意味着降低难度, 相反, 因为要求单一反而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要求单一意味着标准的单一, 让学生感到老师在评价作文时不会“想着法子”找自己作文的不足, 只要自己在这方面达到要求, 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实践方案二: “我”来展示“我”的美。在让学生知晓作文批改的一般标准的基础上, 让学生对照标准, 圈画出自己作文的亮点, 并为自己打分, 但规定每人圈出的亮点数要一致。此举还可以和小组学习探究结合起来, 可以2~6人一小组, 以自我发现亮点为主, 其他成员补充, 然后由学习小组长总结成辞。教师要换位思考, 真心体会学生这些亮点的可贵之处, 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予以及时评价。最后, 教师再次批阅学生自评过的作文, 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努力目标。

每人找自己的亮点数量是相同的, 既能促使作文自信者好中选优, 也有助于作文消极者发现自我。小组合作探究, 既是学生间的交流与借鉴, 也是学生获得认可和鼓励的良机。

实践方案三:自由才能高飞远。一方面出题要符合学生“口味”, 要留空间给学生, 尝试让学生写兴趣作文, 也可称之为“自由作文”, 但主旨要明确;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写自己的事, 因为无病呻吟是痛苦的写作, 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文章。张海迪之所以能成为作家, 就是从写自传开始的。

尊重学生的兴趣, 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同时, 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 这本身就是教学相长。

实践方案四: “条条大路通罗马。”让作文一般的或者作文情绪消极的学生多一点机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教师采用暗示、鼓励、激励等手段, 给予他们在班报、学习园地、校刊、课前演讲、网络作文等阵地展现的机会, 在此过程中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这样做能避开作文这个敏感的话题, 发挥学生在实践上的长处, 并把这种成功的喜悦传递到写作上。

作文教学中的“马太效应”及对策 篇11

一、常见做法

教师批改后,表扬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并采取“范读”“点评”“示范”等激励措施;同时,指出其他学生作文存在的缺点,并要求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向好作文看齐。

这种做法是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思路去做的。教师认为,这样做既褒奖鼓励了作文优生,又能激励和带动其他同学向他们看齐。

二、潜藏的不良心理效应: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教学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在作文教学中,那些作文能力强的学生,表现机会就多,得到肯定和褒奖的机会也多,机会愈多能力愈强。作文能力弱者表现机会和肯定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露丑”和“批评”。这样一来,就造成优者越优、差者越差,两极分化。更可悲的是,有些作文能力弱的学生在一轮又一轮“被指出不足”的浪潮中渐渐沉沦,直至完全丧失了作文的信心。

三、破解之道:皮格马利翁效应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对之深情地呼唤赞美不止。在他热忱地期望下,塑像变成了活人。

在作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注重过程,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要通过自己的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会有更显著的进步。

四、实践观察

1.“马太效应”的实践分析

抽取两个班级,这两个班级由不同教师任教作文近一学年,但他们的做法相似,就是作文批改后主要是对几名作文优生进行表扬和点评,并要求其他学生效仿。两班级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作文优生”队伍。笔者设计一组调查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

关于作文优生的调查:37.5%的作文优生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评价、荣誉后,感觉要去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50%的作文优生觉得“表扬有点多了”,觉得“感觉一般”“没什么的”;12.5%的作文优生觉得自己在作文方面有天赋,教师的表扬“不在点子上”“不给力”。同时,75%的作文优生觉得自己因为在作文上受表扬太多而遭到其他同学的漠视、讥讽、非议。

关于作文优生以外的学生的调查:占28.8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几名作文优生的表扬“激发了自己学习兴趣”,自己可以“追赶和竞争”;42.3%的学生认为老师“表扬过于集中…‘他们的作文不见得有多好…‘自己没有被重视”;28.85%的学生认为自己和作文优生“差距太大了”“被表扬是不可能的”“想放弃在作文上的努力”。

2.“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分析

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重在教学过程中倾注感情,发现学生的闪光处,让学生感知到你对他的信心与期望。

实践方案一:一个靶心一支箭。每次作文前只预设一个方面的要求,比如“本次作文要求是要运用三处以上的修辞”,批改之后,不做面面俱到的作文分析,凡是达到预设要求的予以表扬,尤其要表扬取得进步的学生。

作文要求单一,并不意味着降低难度,相反,因为要求单一反而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要求单一意味着标准的单一,让学生感到老师在评价作文时不会“想着法子”找自己作文的不足,只要自己在这方面达到要求,就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实践方案二:“我”来展示“我”的美。在让学生知晓作文批改的一般标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照标准,圈画出自己作文的亮点,并为自己打分,但规定每人圈出的亮点数要一致。此举还可以和小组学习探究结合起来,可以2~6人一小组,以自我发现亮点为主,其他成员补充,然后由学习小组长总结成辞。教师要换位思考,真心体会学生这些亮点的可贵之处,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予以及时评价。最后,教师再次批阅学生自评过的作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努力目标。

每人找自己的亮点数量是相同的,既能促使作文自信者好中选优,也有助于作文消极者发现自我。小组合作探究,既是学生间的交流与借鉴,也是学生获得认可和鼓励的良机。

实践方案三:自由才能高飞远。一方面出题要符合学生“口味”,要留空间给学生,尝试让学生写兴趣作文,也可称之为“自由作文”,但主旨要明确;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写自己的事,因为无病呻吟是痛苦的写作,有感而发才能写出好文章。张海迪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就是从写自传开始的。

尊重学生的兴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同时,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这本身就是教学相长。

实践方案四:“条条大路通罗马。”让作文一般的或者作文情绪消极的学生多一点机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教师采用暗示、鼓励、激励等手段,给予他们在班报、学习园地、校刊、课前演讲、网络作文等阵地展现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这样做能避开作文这个敏感的话题,发挥学生在实践上的长处,并把这种成功的喜悦传递到写作上。

大学生就业中的“马太效应”分析 篇12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马太效应”

《圣经》中《新约·马太福音》有一则故事, 它的寓意是贫者越贫, 富者越富。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在上世纪60年代首次将“贫者越贫, 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在大学生就业现象中也同样存在。名校和本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就不再例举, 就举所处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例子。

本院会计专业毕业的一位邹学生, 毕业时学院非常想留用她, 担任实训中心教师;她的父母又非常希望女儿回本地区考公务员;她自己通过投简历和面试, 获取了两个公司会计职位的Offer。同学们都很羡慕她有这么多的机会, 还可以选择。最后她选择了一家汽车公司浙江分公司的财务助理职位。去经营规模较大的公司做会计是她的职业目标, 所以, 当机会来临时, 她会取舍,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这份职业。毕业两年后, 她已担任两家汽车公司的财务部经理。

又是一位本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颜学生, 毕业前在杭州一家著名饮料公司实习, 毕业时该公司非常希望与她签约, 在公司的市场营销部工作, 有望培养成为营销主管。但她欣然放弃了这份有多少同学在向往的职位, 选择了一所较偏远地区的职高学校做老师。很多同学都纳闷, 认为这么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怎么会放弃。因为, 她的职业目标很清楚, 就是想做一名会计教师, 现在已获得了硕士学位。

再举一例, 一位投资理财专业的周学生, 毕业时一家证券投资公司有意向录用他;同时一家贸易公司也给了他签约的机会。结果, 这位学生选择了自己创业。毕业一年后, 他自己的公司业务做得不错, 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已经上了轨道。这位学生在大一年级就开始为自主创业作准备。

与其相反的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学生, 或经过学校后续培训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学生, 或初就业后又失业的学生也有一定比例。有一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 一年后仍在家里做“啃老族”。

在就业工作中, 我们发现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就业中的“马太效应”分析

为什么贫者越贫, 富者越富?为什么同样是大学三年或四年的学习和生活, 有的同学毕业后就业机会一个接着一个, 而有的则一个机会都没有?这与学生所拥有的资源多少有关。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成功, 最终成为“赢家”。这也是我们经济学上所说的“资源优势”。什么是资源?所谓资源就是为做某件事情所具有的条件。拥有丰富的资源意味着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也意味着拥有更加优势的地位和更强大的潜力。大学生就业中体现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应具备怎样的资源才能“富者越富”, 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并使自己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从上述几位学生的例子分析, 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明确职业目标。

三位学生的职业目标都很清楚。邹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去规模较大的公司做会计, 颜学生的职业目标就是想做一名教师, 而且是会计教师, 周学生的职业目标是自己创业。职业目标的确定是在不断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职业倾向, 然后根据社会和市场上可以提供给你的机会,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职业通道和行动计划, 并付之行动。规划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关于重大, 它直接影响到整合一生的职业发展。有了目标, 就有努力的方向。有些学生很想努力, 但找不到着力点。有些学生很投入, 但没有目标, 什么证书都想考, 也都去考, 到就业时发现不是所有证书都能用上, 也不是证书越来越好, 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2、培养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有显性职业能力和隐性职业能力。显性职业能力是你在求职简历中的要素内容, 也是你能在简历上晾出来的优势资源。同时, 也是用人单位一眼就明白的亮点。三位学生毕业时已经拥有显性职业能力:邹学生是大学自考本科会计专业学历, 会计职业资格证书, 大学英语四级, 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实践经历, 校级优秀毕业后, 担任学校和班级学生干部两年, 成功组织过一次全校性的学生活动等。颜学生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 大学自考本科会计专业学历和学位, 大学英语四级, 论文多次被发表在学院期刊和其他公开刊物上, 省级优秀毕业生, 三年中分别担任班长和学习委员, 多次组织和开展班级有成效的活动等。周学生担任学生社团主席, 在大一年级组建了学院“未来企业家协会”学生社团组织,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有与企业家接触、交流的机会和经历;有证券公司和企业实习的经历等。他们拥有的隐性职业能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在高职三年中, 既完成高职学业, 又完成本科学业, 这需要毅力和坚韧。尽管周学生在学历上与其他两位不同, 但他在企业家身上学到了学历教育不能给予的创业思路和创业精神;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 即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智慧, 也是一个人可挖掘潜能的源泉。其实, 人与人的差异, 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

3、提高职业素质。

三位学生拥有的职业素质是共同的, 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 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诚信的价值观等;具有自信、积极、有勇气、有胸怀等态度;具有善于学习、合作沟通、人际交流、有追寻理想等行为;具有自我控制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敬业精神, 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崇尚正义、心地善良、意志坚韧等内在个性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人等内在动机等。

具体地说, 就是自我认识、价值观、态度、行为、个性品质、内在动机等基本要素。 (1) 自我认识。在自我认识的各个不同方面中, 个人效能的自我认识或知觉或许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具有影响力。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决定因素, 它对行为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支持行为的各种技能。大学生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不等于在多种环境中都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的充分发挥, 既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也需要有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自我效能信念。所以, 自我效能信念是其行为和动机的关键因素。 (2) 动机。动机是推动一个人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动机对行为起着维持和加强的作用, 强化行为以达到目的。动机是引发、指导、维护个体行为的力量源泉, 是个体内部驱动力和内在的愿望。 (3) 价值观。价值观是每个人判断是非善恶的信念体系, 它不但引导个体追寻自己的理想, 还决定一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在这个意义上, 个体的任何行为, 都是自身价值观的流露。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价值观, 就能对职业负责, 对社会、企业和个人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扭曲的、邪恶的, 那么, 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越深, 他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大学生树立诚信、自尊、品德以及对企业和社会贡献的价值观最为重要。 (4) 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 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态度是行动的前提, 态度受价值观的指导, 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态度有六种:积极主动力、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 (5) 行为。行为是自我认识、动机、价值观、态度在具体行动中的反映, 行为是每个人自己与自己, 自己与他人, 自己与社会接触和沟通的必然结果, 行为是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外在指标。与六种态度相对应的行为有: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发现兴趣、有效执行、追寻理想、合作沟通。 (6) 个性特征。个性是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心态和行为特征。不同的个性, 其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也不同。有的人稳定、冷静、办事有条理且工作细心, 有耐心。而有的热情、激进, 行动敏捷且精力充沛。个性的差异, 会使人的精神、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显然, 这部分资源是一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生成功的关键性资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前, 如果拥有优势资源就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及人生的成功机会。拥有优势资源会“富者越富”, 而缺乏优势资源会“贫者越贫”。最终导致“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班杜拉 著.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谢芳.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N].经济学消息报, 2005.1.14

上一篇:体育教育的目的及改革论文下一篇:老年急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