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诊患者

2024-06-22

老年急诊患者(共10篇)

老年急诊患者 篇1

急诊分诊是对患者的病情作出简短的临床评价, 然后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优先诊疗次序,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分诊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对急诊患者的后续就诊以及医疗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1]。急诊就诊的患者, 大部分是病情危重, 需及时诊疗或迅速抢救的, 同时非急诊患者认为一旦挂了急诊号就是急诊患者, 就应得到优先治疗, 而医生护士则要优先诊治危重患者, 这些患者易产生不满情绪。尤其急诊就诊的老年患者, 既往基础疾病不明确, 就诊主诉模糊不明, 这对急诊分诊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尤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患者病情往往较为隐匿不明, 及时准确的对其进行评估进行有效的分诊诊疗开通绿色诊疗通道对其治疗甚至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2,3]。笔者对这样的患者在就诊分诊时进行快速的评分, 并进行病情以及预后的追访, 为急诊老年患者就诊分诊提供理论以及实践依据。2009年6月~2010年3月我科对老年急诊患者的病情判断采用了快速评分分诊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2009年6月~2010年3月老年患者1 676例, 其中, 男958例, 女718例;年龄最大101岁, 最小65岁, 平均 (71.33±13.59) 岁。按急诊分诊评分将其分为A、B和C组,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具体见表1。三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患者入选标准:首次在急诊就诊并且年龄>65岁以上的患者。患者排除标准: (1) 明确外伤以及骨折等外科疾病; (2) 在外院已经明确诊断转院治疗或者已经接受治疗24 h以上; (3) 胸痛患者 (胸痛患者直接进入绿色通道进行诊疗) 。

1.2 方法

分诊区域安排2名护士, 其中1名为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师作为专职的分诊护士, 专职分诊护士必须参加心电图仪、各种监护仪的应用及监护图形识别等内容的培训, 通过考核后, 在分诊台工作。另1名护士为轮班分诊护士, 需具有一定急诊专科护理知识, 能协助专职分诊护士工作。患者分诊时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即可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并且进行生命体征包括体温 (使用水银温度计行腋下温度测量) (体温>38℃或<36℃记1分) 、血压 (平均动脉压低于50 mm Hg记1分) 、心率 (心率>100次/min或<60次/min记1分) 、呼吸频率 (呼吸>20次/min或<6次/min记1分) 的记录[4], 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 (Glasgow coma scale, GCS) 评分 (GCS指数≤12分记1分) 并记录。急诊分诊评分:≥4分为A组, 2~3分为B组, ≤1分为C组。A组患者分诊入抢救室进行监护并且进行快速诊疗, B组患者分诊到急诊流水进行优先诊疗, C组患者分诊流水进行按照顺序候诊诊疗。所有患者均进行24 h内的APACHEⅡ评分结果, 并记录患者24 h就诊转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进行方差以及Sperman等级相关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急诊分诊评分与24 h APACHEⅡ评分比较

1 676例患者急诊分诊评分与24 h APACHEⅡ评分比较具体见表2。线性相关性分析r=0.854, P=0.012。

2.2 所有患者24 h就诊转归与急诊分诊评分比较

1 676例患者24 h就诊转归与急诊分诊评分比较具体见表3。线性相关性分析r=0.779, P=0.036。

注:与A组比较, #P<0.01;与B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关的急诊分诊标准, 但是其等级判断缺乏客观以及量化的标准[5], 多以临床症状以及“主观”感觉给予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急诊就诊的老年患者, 往往病情复杂隐匿, 分诊工作对这样的特殊群体应该予以格外的重视, 一方面要能及时快速地对患者病情予以评估引导危重患者及时就诊, 另外一方面要甄别出病情允许等待的患者维持正常的急诊诊疗秩序。笔者采用急诊分诊评分对首次在急诊就诊并且年龄>65岁以上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应用, 结果证明该方法简单有效, 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对急诊老年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和较为准确的评估。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评分系统是目前临床早期评价患者受到各种致病因素打击后机体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常用危重病评分方法, 它包括四项生理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以及白细胞记数, 已经有文献证明它可以用于评价多种疾病的严重程度或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但是将其应用于急诊分诊评分其监测白细胞记数指标的获得具有一定的难度[6], 所以本研究采用生命体征指标患者血压状态予以取代, 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来判断病情, 同时根据患者血压水平评价患者循环功能是否稳定。另外, 急诊就诊患者有较大一部分是意识障碍患者, 而对有的意识障碍患者而言, 生命体征的暂时稳定并不能如实反应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如一氧化碳中毒与有机磷中毒患者) , 所以笔者同时采取了GCS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 为了减少评分数值方面对笔者评分水平的影响, GCS的评分笔者进行分级赋值, 即GCS指数≤12分记1分。APACHEⅡ评分是针对危重症患者预定的12项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参数,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危重病评分系统, 被认为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可以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病死率[7], 笔者将急诊分诊评分系统与APACHEⅡ评分系统进行相关分析具有可靠性。

笔者选择首次在急诊就诊并且年龄>65岁以上的患者, 主要是因为高龄人群急诊首次就诊, 往往既往基础疾病不明确, 而这样的患者隐匿于身体中的致生命危险的疾病风险概率要较其他急诊人群高, 病情较重, 同时需要的治疗周期也较长[8]。笔者的研究结果发现, 利用笔者的急诊分诊评分系统, 1 676例患者当中, 分值≥4分的患者有544例, 占所有入选患者的32.49%, 进一步对这些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 其分值高达 (22.31±11.25) , 较其他组别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增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这就提示笔者, 一方面急诊就诊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病情危重患者比例较高, 需要引起笔者分诊工作的足够重视;另外一方面经过笔者对急诊分诊评分与APACHEⅡ评分数值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二者具有明显相关性 (r=0.854, P=0.012) , 进一步证明笔者选择的急诊分诊评分系统指标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具有可靠性, 同时监测指标简单分诊护士容易取得, 对临床急诊分诊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笔者对1 676例患者24 h转归离院或者在院 (包括留院观察, 住院治疗以及24 h内死亡患者) 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1 676例患者中24 h内离院患者1 122例, 在院患者554例, 有近1/3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诊疗, 从另外一个角度提示急诊既往病史不甚明确的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危重, 在院时间延长, 人数较多[9]。结合笔者的急诊分诊评分结果, 离院患者的急诊评分分值 (1.04±2.54) 较在院患者 (3.75±1.44) 明显降低,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1 676例患者24 h转归与急诊分诊评分分值进行Spe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提示, 两者具有正相关 (r=0.779, P=0.036) 。所以急诊分诊评分对就诊的老年患者24 h转归也具有预测作用, 有利于笔者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以及对患者家属进行病情预后的判断。

综上所述, 快速急诊评分应用于急诊老年患者分诊具有评估患者病情价值, 有利于分诊工作, 并且对患者24 h转归具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急诊救治水平[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2) :122.

[2]李志芳, 吴玉萍, 孙明娟.急诊分诊技巧[J].中国健康, 2009, 17 (4) :134.

[3]Flasar MH, Goldberg E.Acute abdominal pain[J].Med Clin Am, 2006, 90 (3) :481.

[4]Malone QI, Kuhls D, Napolitano LM, et al.Back to basics:Validation of theadmission systenc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core in predictingout come in trauma[J].Trauma, 2000, 51 (3) :458-463.

[5]孙红, 绳宇, 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探讨[J].护理研究, 2007, 21 (10) :2709-2710.

[6]Yoshimoto Y, Tanaka Y, Hoya K.Acut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Stroke, 2001, 32 (9) :1989-1993.

[7]Knaus WA, Draper EA, Wagner DP, et al.APACHEⅡ:a severity of disease classification system[J].Crit Care Med, 1985, 13:818-829.

[8]江学成.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临床应用和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 (4) :195.

[9]曹嘉, 蒋楠, 崔巍, 等.影响危重患者预后因素的相关分析[J].浙江医学, 2007, 12 (29) :1319-1320.

老年急诊患者 篇2

资料与方法

对83例老年患者发放问卷,年龄62~81岁,平均71岁,其中男42例,女41例。

方法:通过计算百分比,简单分析当前急诊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结合临床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得出结论。

结 果

根据所得的83份问卷,分别从老年患者的生活来源以及现有的心理状况进行分类,统 不难看出,当前老年患者的主要生活来源还是依靠国家的退休金及养老保险制度,相当多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存在很大的问题。讨 论

老人随年龄的增长,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加之离退休社会交往的重大生活改变,是老年人躯体和心理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许多老年人所患的常见疾病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是致病因子对机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急诊科常见的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孤独感与失落感:常表现为不爱出门,不愿意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甚至来就医时不愿和医生护士交流,很难沟通。②焦虑和抑郁:表现为对自身疾病的恐惧,过分依赖医务人员,常常感到很紧张。③自尊心强,固执:常认为医生护士是在吓唬他,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特别是一些错误的生活方式,坚持不改。④控制力下降,易怒:很多性格内向的老年患者会莫名的发火,不配合治疗,有的也表现为对子女或者老伴的种种不满。⑤多疑矛盾:有些老年患者喜欢怀疑医务人员,认为医生误诊或护士给错了药;有的患者一方面存在“怕死”的心理,一方面又担心医药费使自己经济负担太重,不愿治疗,这常造成医患,护患之间的矛盾。

老年人的知识水平家庭状况和理解能力等的不均衡,使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不同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计划[3]。①对有孤独感的老人,要尊重他们的隐私,尽可能的动员子女加强对老人关心与交流,鼓励老人多出去走走,积极参加社区活动。②因疾病衰老造成忧郁的老人引导同类已经治愈患者进行现身说法,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倾听其诉说,和老人一起讨论病情。提高积极性。③因离退而丧失自尊的老人,调整心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发挥余热[4],活到老,学到老。④对渴望了解医学知识的老人,护理人员与老年患者接触最多,应该做到百问不厌,多运用老年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帮助他们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⑤对于脾气不好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特别要加强与之交流沟通,耐心的讲解,细心的聆听,甚至对待有些老年患者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多一点宽容。

急诊科本身有一个“急”的特点,通常抢救患者是以先救命后治病为原则,而急诊多半患者都是老年人,在护理操作上,护士要做到积极有效,尽量减少因为疾病为老人带来的痛苦,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但同时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只是拘泥于形式上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工作中多注重沟通交流,设身处地的为老年患者着想,才能进一步促进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黄明玉.老年人心理健康障碍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4):25.

2 朱庆华,杨贵珍,张秀敏.老年人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0,23(5).

3 张冉,高玉霞,王桂茹.国内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干预现状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6(14):2797-2799.

老年急诊患者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81例;年龄最小62岁,年龄最大93岁;平均年龄为(73.6±2.7)岁。临床资料:休克5例、肢体功能障碍1例、腰腹背痛10例、胸痛15例、头痛22例、意识障碍2例、呼吸抑制3例、耳鸣35例、呕吐恶心13例、头晕68例;全部患者的舒张压超过120 mm Hg,收缩压超过200 mm Hg,都满足急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74.6±0.6)岁;参照组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75.4±0.9)岁。两组临床资料不明显(P>0.05),比较接近,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的60例高血压急症患者采用事先拟定的方案治疗,入院的时候初步处理,给患者带上鼻导管和面罩吸氧,快速吸氧,而氧气的流量必须在2~4 L/min的范围,构建静脉通道,每五分钟帮助患者量一次血压,确保血氧饱和度始终超过95%,并且检查心电图,避免患者脑卒、心梗死中。适当采用降压药物,静脉用药,利用250 m L的0.9%生理盐水+20 mg的硝酸甘油,通过输液泵泵入,速度保持25µg/min,输液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疼等现象。10 min检测一次患者血压情况,适当改变药物的输入速度。通过初步处理,借鉴患者输入的药物,考虑患者的病情,适当选取口服的药物,当舒张压控制在90 mm Hg,收缩压保持在140 mm Hg的时候,不需要静脉用药,可以给患者服用口服药物。

参照组的60例患者采用常规高血压急诊方法救治,结合患者的现实情况,给患者25 mg的氯丙嗪或者25~50 mg的卡托普利服用,再静脉滴注10 mg/h的尼卡地平。

1.3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两组的有效治疗率,依据效果划分为三类:一是无效:舒张压降下的幅度<8 mm Hg,收缩压降下的幅度<15 mm Hg;有效:舒张压降下的幅度>8 mm Hg,收缩压降下的幅度>15 mm Hg;显著效果:舒张压降下的幅度>20 mm Hg,收缩压降下的幅度>40 mm Hg。有效治疗率=(有效+显著效果)/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t检验,检测结果利用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具有显著差异。

2结果

观察组利用提前拟定的救治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救治,两组效果对比见表1,可见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参照组高,观察组的无效治疗患者3例,治疗有效率95.00%,而参照组的无效治疗患者有10例,治疗有效率只有83.33%,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由于近年老人逐渐增多,高血压急症发病率逐渐上升。如果高血压急症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甚至严重威胁生命。因此,合理科学的救治对于高血压急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救治高血压急诊患者过程中,首先给予静脉用药。由于该病发生具有突然性和严重性,口服降压药很难快速到达靶器官,因此,需要选取适当的静脉降压药注射。其次,确定血压下降幅度和药物。结合患者的生命体征确定药物和血压下降幅度。倘若患者是原发性高血压,不是继发性高血压,而且没有肝肾心脑血管功能障碍的时候,那么将血压下降到平常水平就可以了。倘若患者是继发性高血压,非原发性高血压,同时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那么不适合把血压幅度下降太大。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初步下降血压保持在舒张压100 mm Hg,收缩压160 mm Hg,防止血压突然下降引发其他病症。降压药物的利用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可以选择25 mg的盐酸乌拉地尔、20 mg呋塞米等降压药物[1]。并且结合患者的生命体征适当改变输液速度,让患者平稳降下血压。最后,选取扩张外周血管的药物。例如硝酸甘油。由于老年人的并发症较多,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此,选药的时候应当多药种小剂量,结合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谨慎用药[2]。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高于参照组的,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救治老年高血压急诊患者的时候,应当全面思考患者的实际病情,根据患者并发症状况与损伤靶器官程度,选用有效的降压药物,静脉输液,使得血压平稳下降。

摘要:目的 研究救治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方法,为更好治疗高血压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组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提前拟定救治方法救治,参照组依据常规高血压救治方法。认真观察和记录两组治疗的并发症情况与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5.00%,参照组83.33%,两组对比有着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救治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用药,避免损伤靶器官。

关键词:救治,老年高血压患者,急诊

参考文献

[1]倪焕然.老年高血压急症患者32例治疗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4(38):94-95.

急诊室老年脑出血的急救护理 篇4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急诊室老年脑出血的有效急救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室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程序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及急救结果。结果 72例患者经急救护理,68例成功救治,4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5.6%。经急救平稳过渡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进行手术或者转入普通病房。68例急救成功的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术后痊愈7例,有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转入普通病房的30例,有效1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结论 急诊室老年脑出血的患者通常病情较严重,且进展快,救治不当极易发生死亡,所以针对急诊室的老年脑出血患者要做到急救目标明确,急救护理程序规范,护理措施得当,护理人员业务熟练,这样有助于对患者的及时救治,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诊室;老年脑出血;急救护理

脑出血指的是由长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或者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的非外伤脑实质内出血的情况,脑出血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并且由于老年人的一些脏器或者脑部功能退化,往往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导致治疗被耽误的情况。脑出血的病人一旦发病,都具有发病快,进展迅速,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如果抢救不及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强化老年人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一方面可以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信息,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急诊室里的老年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通常已经紊乱,处于深度昏迷的状态,能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急救护理对患者的抢救至关重要。本文就72例我院急诊室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合理有效的急救护理方法及其对患者的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室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在61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2±3.2)岁;其中男49例,女23例;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57例,占患者总数的79.2%;患者自发病到就诊的时间范围在半小时到6小时之间,平均(2.1±0.3)小时。患者在入院时均呈昏迷状态。主要的临床症状有血压升高(61例)、体温升高(41例)、呼吸困难(58例)、心电图异常(53例)、瞳孔散大或缩小(散大5例,缩小6例)、呕吐(28例)、大小便失禁(20例)等。

对患者进行脑CT检查可见,基底节区出血36例,占50.0%;丘脑出血4例,占5.6%;小脑出血7例,占9.7%;脑叶出血14例,占19.4%;脑干出血7例,占9.7%;桥脑出血1例,占1.4%;脑室出血3例,占4.2%。

1.2 急救护理方法

1.2.1 急救护理人员组成

急诊室要有专门的急救护理小组,组内护理人员要求业务娴熟,了解急救护理的流程,并能互相协作。急救护理小组可由三人组成,三人分别负责病情评估、操作配合和监控记录。三人各司其职并紧密配合,患者无论出现任何异常都能及时发现并作出评估,通知主治医师。

1.2.2 急救护理流程

急救護理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有效,患者一旦进入急诊室,要迅速评估病情并给予合理的护理方法。要求患者呈去枕平卧状态,并将头部偏向一侧,减少移动。与此同时,给予面罩吸氧,让患者保持呼吸顺畅,通常情况下,氧流量保持在4 L/min-6L/min之间。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佩戴义齿的老年人,要将其取出。患者如有呕吐状况,要放置口咽通气道,尽快排出呕吐分泌物。患者如存在呼吸困难现象的,要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呼吸,保持呼吸道顺畅。然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使用留置针穿刺。

通过基本的护理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生命指征,如体温、血压的变化、瞳孔、早期意识的变化,呼吸状况等。

老年脑出血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血压升高,所以要对有血压升高症状的患者给予酚妥拉明微泵注射,使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50-160mm Hg/90-100 mm Hg,每两小时监控一次。对患者使用125ml-250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静脉滴注,以达到脱水并降低颅内压强的目的;给予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止血药物。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抗酸剂以及保护脑部功能的药物。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或者丧失自主意识的患者,给予导尿管、胃管等设备。

对患者经过急救护理后,随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直到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这时,可对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确定病情进展。对病情进展明确的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手术,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及时通知神经外科做好术前准备,无需手术的患者可以由护理人员协助家属转入普通病房。

2 结果

72例患者经急救护理,68例成功救治,4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5.6%。经急救平稳过渡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进行手术或者转入普通病房。68例急救成功的患者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术后痊愈7例,有效18例,好转12例,无效1例;转入普通病房的30例,有效1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3 讨论

脑出血作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多发病与常见病,在我国,其急诊抢救护理目标尚无统一的规定,所以要根据以往的护理实践经验,以及时、迅速、有效的诊断、护理与救治作为工作目标。通常,在接到急救护理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要让患者保持呼吸道顺畅;第二,要控制患者的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内;第三,要做好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的工作;第四,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注意保护患者的心脑功能;第五,加强护理,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文中,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的急救流程基本做到了这些要点的要求,但对脑保护药物的使用并未普及,而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性使用。当然,只急救过程中,既要要个遵循急救的程序,也要视情况灵活处理。

急诊室老年脑出血的患者通常病情较严重,且进展快,救治不当极易发生死亡,所以针对急诊室的老年脑出血患者要做到急救目标明确,急救护理程序规范,护理措施得当,护理人员业务熟练,这样有助于对患者的及时救治,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庞飞,田晓磬.96例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4):231-232.

[2] 郎艳萍.老年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285-286.

[3] 叶瑞香,宋明浩,范少华.老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3):3732-3733.

老年急诊患者 篇5

1 就诊特点

1.1 老年急腹症临床表现不典型

老年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机体方面自身的反应能力下降, 老年人的反应较为迟钝, 对自身疾病疼痛感刺激的反应不灵敏, 老年人的腹肌萎缩, 腹部的皮下脂肪也较厚, 因此即使腹腔内形成大量的脓液, 患者的腹膜炎表现也不明显, 患者的腹部疼痛感也不强烈。老年人急腹症通常表现为乏力, 腹部形成的疼痛感以及恶心、呕吐等现象均不明显, 本组患者中有28例患者表现为乏力, 有1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有16例患者出现腹部疼痛感。引起老年人急腹症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老年人自身体质原因, 急腹症可能是多种疾病相互作用出现的一种症状表现, 而在急腹症的发病初期相关症状表现并不明显, 像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可以为牙痛、腹痛以及肩痛等症状, 鲜少出现剧烈心绞痛, 这种症状只能通过心电图的检查才能发现。

1.2 急腹症患者的病情容易加剧

老年人本身体质较弱, 体内自身调节能力以及防御能力较差, 老年急腹症的发生以及到形成腹膜炎的时间较短, 疾病体征表现也不明显, 因此容易造成老年人以及病人家属对该疾病的忽略。而老年患者通常患有2种以及2种以上的疾病, 急腹症的相关症状往往被其他症状掩盖, 表面看起来急腹症是一种疾病的发生, 但实际上急腹症的发生也可能是身体其他器官出现问题, 急腹症如不得到及时治疗, 可能发展成身体多种器官的衰竭, 最终导致猝死现象的发生[2]。老年人急腹症的发生容易引起老年人体内水、电解质出现紊乱, 因老年人体中口渴中枢敏感度降低, 身体多种器官的功能减退, 老年人本身饮水量下降, 急腹症的出现使得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患者患病时容易引起水、电解质出现紊乱。老年急腹症的发生还容易出现意识上的障碍, 意识出现障碍主要与老年人自身脑血管硬化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有关[3]。

1.3 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就诊时间晚

老年急腹症患者因自身疼痛感下降, 因此发病后的就诊时间较晚, 根据本组试验患者的就诊时间显示, 老年急腹症患者在12h内进行就诊的占全部病例的42.11%, 而相同时期内中青年患者的就诊时间在12h以内的占89.5%。

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分析数据均为本组试验中所得出的试验数据。

2.1 患者的症状减缓程度

2.2 患者的症状表现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相关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大多数老年急腹症的症状表现为乏力, 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以及腹部出现疼痛。其中表现为乏力现象的患者占总患者数的73.68%, 表现为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占总患者数的46.43%, 表现为腹部疼痛的患者占总患者数的42.11%。经过相关治疗后, 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减轻明显, 其中症状明显减轻的患者占患者数的63.16%, 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也康复出院。

3 急诊护理措施

3.1根据老年人自身的患病特点以及老年人自身身体素质, 在接待老年人急腹症患者时, 不仅要听取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 更要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史以及治疗史, 对患者患病前后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解, 必要时对患者进行体检, 做到全面详细的对病情做出判断, 以便做到认真及时准确的对患者进行治疗。医护人员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时要注意根据老年人的患病特点以及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做出相应判断, 医治思路要做到明确, 在接诊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以及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为病情的诊断提供相应依据, 对患者进行严格细致的观察, 及早发现病人病情中出现的小变化[4]。

3.2急诊部门医护人员要注意对老年人的生命特点进行观察。老年人自身血压较年轻人高, 有高血压疾病史的患者其血压更高, 平时的收缩压在170-180mmHg, 如果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 患者的血压保持在110/70mmHg[3], 表面看起来患者的血压较为正常, 但实际上患者的血压较正常值已偏低, 患者已出现低血压现象, 因此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 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 则患者的病情就会出现变化。老年人的病情如果处理不当, 则加重的情况极大, 对老年患者的身体以及日后正常生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接待老年急腹症患者时要注意提高警惕, 不能忽视老年人的病情发展, 及时对病情进行诊断, 使得患者早日接受治疗。

3.3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以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情况, 患者要做到遵照医嘱禁食、禁水, 以做到对胃肠进行减压, 减轻腹胀的症状, 同时要保持胃肠减压效果的通畅, 要及时对患者的引流液颜色以及性质进行观察, 并做好详细地记录, 观察患者的排便以及排气情况, 临床治疗中可以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法, 中药保持灌肠可以促进梗阻现象的解除, 一般可以做到一日2次[5]。

3.4因老年人自身体质问题以及急腹症的病情突发, 加上老年人大多有既往病史, 老年人心理上会有很大的情绪, 因此在治疗时要做到对老年人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对老年人进行治疗时要注意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从就诊开始就对老年人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 微笑相迎, 服务态度要热情积极, 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亲切关怀, 要积极引导老年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 同时要将急腹症的相关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对老年人进行阐述[6]。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讲话方式, 讲解过程中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 与老年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以取得老年人的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中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老年人虽然失去了身体健康, 但仍然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作为医护人员, 要做到及时帮助老年人恢复生活的信心, 主动积极的获取老年人的配合治疗。

3.5要注意及早对老年人进行相关手术。老年人的急腹症状发展迅速, 容易并发多种器官的衰竭, 对老年人进行全身状态的纠正时还要注意及早进行手术, 避免穿孔以及败血症的发生。在日常治疗中, 要注意做好备皮、备血等, 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 以获取家属的支持, 并通过讲解让患者及家属建立手术的信心, 以解除不必要的担心。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就诊特点以及相关急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急腹症治疗的老年患者38例, 通过对老年急腹症患者的治疗, 分析其治疗特点以及急诊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38例患者接受相关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 有26例患者接受治疗后经过短暂住院观察即出院, 有2例患者症状较为严重, 需经住院进行身体的详细检查并予以治疗。结论 老年急腹症患者的治疗措施要与青年患者进行区分, 老年急腹症的发生需要医护人员进行详细观察并予以全面护理。

关键词:老年急腹症,就诊特点,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琳.老年期疾病及老年人用药[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9 (12) :151-152.

[2]张更伟, 王忠林, 刘柏林.老年急腹症的外科特点[J].吉林医学, 2004, 23 (9) :1130-1131.

[3]赵慧卿, 张淑艳, 庞兴然.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以及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 2010, 29 (12) :1252-1254.

[4]陈震, 袁永元.老年人急腹症44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29 (12) :1338.

[5]王岩, 沈华.老年急腹症127例诊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04 (34) :1130-1131.

老年急诊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的急诊老年患者980例, 其中男500例, 女480例, 年龄为65~100岁, 平均年龄 (71.25±10.5)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9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该组病例均首次在我院急诊就诊, 且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分诊, 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和意识状态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分诊。将病情危重的患者送入红区进行抢救, 将普通的病情较重患者送入黄区诊治, 将一般患者分入绿区进行救治分诊区域安排2名专职护士, 专职护士必须具备心电图、各种监护仪器的运用、监测能力以及各种急诊护理知识。在患者进行分诊时, 对入选患者的详细信息, 包括其姓名、性别、年龄、呼吸、心率、血压、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等进行详细记录。快速评分法评分≥4分的患者, 分诊到红区救治, 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护, 快速诊疗;2~3分的患者分诊到黄区救治, 与其他患者一同等待, 优先诊疗;≤1分的患者按顺序进入绿区进行诊疗。详细记录患者病情与24 h就诊、转归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统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 由于分诊不准确进行二次分诊的患者为43例 (8.78%) , 观察组二次分诊的患者为9例 (1.84%) ,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对照组医务工作者满意度调查为77.96% (382/490) , 观察组医务工作者满意度调查为96.33% (472/490) , 两组对比,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诊老年患者病情较为复杂, 分诊工作极为重要。一方面, 急诊分诊人员应对急诊老年患者的病情进行迅速评估, 引导病情危重的老年患者及时就诊, 以提高急诊抢救的成功率;另一方面, 急诊分诊人员应详细甄别出允许等待就诊的患者, 维持其正常的就诊顺序, 以保障急诊抢救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3]。

当前, 我国针对急诊分诊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标准, 但在临床实践中, 很多医院医生仍以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 以及主观经验、感觉进行诊断, 这种不确定性显而易见, 所以, 对其而具体的等级判断仍存在欠缺之处, 需要更加客观, 并规定具体量化标准, 特别是针对急诊就诊为高龄患者, 他们的病情通常较为隐匿、复杂, 甚至是综合病症, 对此, 分诊工作人员应给予高度重视, 这样不但对患者病情评估, 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而且也能保证患者可以维持良好的医院就诊顺序, 提高整体诊断效率。该研究中针对年龄均在6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 通过临床试验证实, 此方法简单有效, 与当前国内医院相继出台的为了急诊分诊工作效率提升以及正确诊断率提升的方法研究结果一致, 基本实现了针对高龄急诊病人进行快速、准确的病情评估和治疗的目的。

快速评分法在急诊分诊中的运用并不十分广泛, 为了确认其在急诊分诊中的重要价值, 我院首次对急诊就诊的>65岁老年患者运用快速评分法进行急诊分诊工作, 研究结果证明, 快速评分法在急诊分诊中具有重要价值, 可在最短时间内对老年急诊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简便、有效。选择65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研究, 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在急诊首次就诊时, 往往基础疾病较多且不明确, 此类患者隐匿于身体中的致病因素风险较高, 病情复杂、危重。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中, 由于分诊不准确进行二次分诊的患者为43例, 观察组二次分诊的患者为9例,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组医务工作者满意度调查为77.96%, 观察组为96.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提示, 快速评分法在急诊老年患者分诊中具有重要价值, 不仅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迅速评估, 且有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对急诊分诊工作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快速评分方法对急诊老年患者分诊的重要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的急诊老年患者980例,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90例患者进行常规急诊分诊, 观察组患者490例患者运用快速评分法进行急诊分诊, 对比两组分诊方式在急诊分诊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 由于分诊不准确进行二次分诊的患者为43例, 观察组二次分诊的患者为9例,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医务工作者满意度调查为77.96%, 观察组医务工作者满意度调查为96.33%,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快速评分法在急诊老年患者分诊中具有重要价值, 可快速评估病情, 提高医务工作者对急诊分诊的满意度。

关键词:快速评分法,急诊分诊,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赵丽新.急诊分诊快速评分对老年患者病情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9) :118-119.

[2]刘颖, 陈建荣, 张鹏.急诊分诊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6) :110-111.

老年急诊患者 篇7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程序康复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成为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根据传统医学观点, AMI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2周, 下床时间及其他日常生活活动受严格限制。近30年来, 在美国及西欧等国对AMI患者的康复已被纳入常规临床治疗, 且近10年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治疗在老年AMI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IRA) 早期重建、再灌注, 使患者术后早活动、早下床、早出院更为安全可行。现对近3年来AMI患者实施急诊PCI后早期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CCU住院并接受直接PCI治疗符合本研究标准的AMI患者166例。AMI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 (ISFC) /世界卫生组织 (WHO) 诊断标准[1], 并随机分为康复组82例, 对照组84例, 两组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1)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PCI前口服氯吡格雷300 mg、水溶性阿司匹林300 mg。经直接PCI治疗后, 予氯吡格雷75 mg, 1次/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 1次/d;低分子肝素钙0.4 ml, 皮下注射1次/12 h (应用1周) 及硝酸甘油静脉滴注、镇痛、镇静、通便。并根椐不同并发症予抗心律失常、抗感染、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

1.3 早期程序康复治疗

对照组PCI后予按既往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 则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第一周绝对卧床休息;第二周可坐起床上活动;第三周下地站立、床边活动;第四周室外活动准备出院。康复组在PCI后予早期程序康复治疗, 具体康复治疗方法如下。

术后第1天, 床上运动:绝对卧床, 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食。他人帮助下被动活动关节、大肌群 (有手术伤口肢体制动) , 禁止自主活动。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解除顾虑。

术后第2天, 坐于床上自已进食, 开始坐时可以有依托, 例如把枕头或被子放在背后, 或将床头抬高。在床边擦洗、梳头, 可在床上坐1 h。逐步开始抗阻活动。抗阻活动可以采用捏气球、皮球, 或拉皮筋等, 不需要专用器械。徒手体操、吃饭、洗脸、刷牙、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病情稳定后允许听收音机。开始呼吸训练, 主要指腹式呼吸。在吸气时腹部浮起, 让膈肌尽量下降;呼气时腹部收缩, 把肺的气体尽量排出。呼气与吸气之间要均匀连贯, 可以比较缓慢, 但是不可憋气。 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介绍心肌梗死及心脏程序康复常识。

术后第3~4天, 椅上自已进餐, 在椅子坐1 h, 坐在浴室他人帮助下洗澡、穿脱衣服。下床站立, 床边坐和悬脚允许下床到盥洗室、病房内走动。允许看报纸。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介绍冠心病发病机理及易患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 。

术后第5~6天, 允许在走廊内每天慢步100~300 m, 可上下一层楼, 允许看书、看杂志、会客、谈话。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讲解药物、饮食、运动与自我保健。教会患者作脉率自测。

术后第7~10天, 继续前述的活动, 可慢步400~500 m, 2次/d。可上下两或三层楼。允许看电视。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随访事项、心理咨询及注意事项。准备出院。

注意事顶:住院期间应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 可药物协助通便, 必要时灌肠通便。

1.4 康复方案调整与监护

训练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运动或活动时心率增加<10次/min, 次日训练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运动中心率增加20次/min左右, 需继续同一级别运动。心率增加超过20次/min, 或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则应该退回到前一阶段运动, 甚至暂时停止运动训练。为保证活动安全性, 可在医学或心电监护下开始所有的新活动。在无任何异常情况下, 重复性的活动不一定要连续监护。

1.5 康复活动的终止指标

(1) 本程序强调个体化, 患者若有疑虑应予详尽解释、说明; (2) 应严格掌握禁忌证, 活动须在监护下进行; (3) 活动中遇有下列情况应立即停止, 然后视情况延长活动程序:①心率≥110次/min;②出现心绞痛、胸闷、气短、心悸、眩晕、晕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③活动时ST段下移≥0.1 mV;④活动时血压不升, 反而在1 d内出现收缩压下降大于20 mm Hg;⑤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1.6 观测项目、随访及疗效评定

患者出院前均使用美国产惠普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显像仪行心脏检查, 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及节段室壁运动分析。室壁瘤诊断依据为心室壁局限性膨凸伴矛盾运动或运动消失。随访1年后再予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显像仪行心脏检查, 并评定死亡率。

1.7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0.0处理有关资料,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以χ2检验进行。

2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均行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 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心律失常康复组75例 (91.5%) ;对照组77例 (91.7%) , 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著性差异 (P>0.05) 。住院期间院内感染康复组1例 (1.2%) ;对照组17例 (20.2%) , 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心绞痛及死亡病例。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随访1年后再行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心律失常康复组3例 (3.7%) ;对照组4例 (4.8%) , 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随访期间康复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出现心绞痛。经冠脉造影证实非支架内再狭窄而为其他冠脉病变所致。对照组有1例发生猝死 (见表2、3) 。

3讨论

我国以往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康复治疗的程序大多为4周, 而老年患者长时间卧床常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例如便秘、坠积性肺炎、肌肉废用性萎缩、体位性低血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焦虑及忧郁等。近三十年来, 欧美国家广泛对无合并症AMI患者实施早期程序康复早期出院方案, 结果表明并不增加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2,3]。也有报道, 对AMI患者进行2周运动程序康复治疗后, 康复组的心率变异明显改善, AMI患者运动耐量明显增加, 并且能降低AMI病死率, 改善其预后[4]。特别近来PCI在临床的应用, 使AMI患者IRA得以早期开通重建, 挽救了濒死心肌, 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本研究康复组患者在PCI后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 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 心脏结构、心功能、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而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康复组, 这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所致坠积性肺炎有关。本研究与国外研究所显示的早期程序康复治疗可缩短AMI患者的住院时间,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而且安全可靠相一致[3]。总之, AMI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使毛细血管床开放, 有助于静脉回流, 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降低血压, 减轻心脏后负荷, 降低心肌氧耗;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增加心肌供氧。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血液中纤溶酶的活性, 减轻血小板聚集, 从而减少冠脉血栓形成。对老年患者更重要的是改善或恢复患者心功能, 使患者信心增强, 改善消极、抑郁的悲观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减轻经济负担[5]。综上所述, 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后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 对患者来说有益、安全、可行, 并能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ISFC/WHO.Nomenclature an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ischemia heart disease.Circulation, 1979, 59 (5) :607.

[2]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ion.Guidelines for cardiac rehabilitaion programs.ed, Cham-paign:Human Kinetics, 1995:19-22.

[3]Vongvanich P, Paul-Labrador MJ, Merz CNB.Safety of medically supervised exercise in a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enter.Am J Cardi-ol, 1996, 77:1383-1385.

[4]李莉, 李艳美, 杨军, 等.急性早期康复运动耐量与心率变异性分析.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1999, 8 (4) :8-10.

老年急诊患者 篇8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危象,急救抢救,改进措施

高血压危象是指发生于高血压病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临床现象, 是在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上, 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收缩, 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的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神志异常、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剧烈头痛、心动过速及呼吸困难等, 起病突然、病情凶险, 如抢救措施不力, 病死率高[1]。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防止血压下降过快, 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预防进行性或不可逆性靶器官损害至关重要[2]。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诊抢救方法, 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 (1) 患者年龄≥60岁; (2) 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 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排除精神疾病、糖尿病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 年龄 (68.4±7.5) 岁, 病程 (17.3±4.1) 年;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 年龄 (68.7±8.1) 岁, 病程 (17.1±3.9)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行改进抢救措施: (1) 将患者转入监护室, 取半卧位安静休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面罩吸氧,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间隔5 min测量血压,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详细了解患者高血压病史与血压升高程度的相关性及日常降压药应用情况, 尽早对患者行体格、血液生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判断靶器官受损情况; (2) 制定个体化的降压方案:单纯高血压危象、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采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 辅以口服或舌下含服卡托普利, 常规降压目标为血压<150/90 mm Hg, 对于病程较长或合并脑卒中、肾病终末阶段的老年性糖尿病、冠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 降压目标为血压<140/90 mm Hg, 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及时调整给药剂量, 尽量确保患者于治疗1 h内动脉血压下降20%~25%, 当患者血压稳定降至140/90 mm Hg左右时, 维持口服给药治疗, 参照患者平时经常口服的降压药、给药剂量, 密切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抢救。

1.3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低≥40 mm Hg, 舒张压降低≥20 mm Hg;有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低≥15 mm Hg, 舒张压降低≥7.5 mm Hg;无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低<15 mm Hg, 舒张压降低<7.5 mmHg。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的75.0%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及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停止急诊救治后, 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 (142.5±16.2) mm Hg、 (90.1±12.2) mm Hg, 均低于对照组的 (204.8±16.9) mm Hg、 (110.6±13.4) mm Hg (P<0.05) , 心率慢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危象是急诊中常见的危重症, 收缩压可>200 mm Hg, 严重时舒张压也>115 mm Hg, 多突然起病, 病情凶险, 通常表现为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精神及神经系统异常改变, 甚至昏迷、抽搐[3]。迅速降低高血压危象患者的血压水平, 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于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将患者收入急诊监护室治疗, 明确并去除导致高血压的诱因, 如中毒性甲亢、急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嗜铬细胞瘤等, 尽快采取2~3种药物联合使用, 将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尽早对患者行必要的检查以了解患者靶器官功能状况并及时处理[4]。罗孝平等[5]研究指出, 应改进急诊救治流程, 进行规范化管理, 加强吸氧治疗, 选择静脉应用降压药, 避免血压短时间内下降过快、过猛, 起病1~2 h内使平均动脉压降低25%或使舒张压降至110 mm Hg, 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灌注, 避免脑缺血等负面效应。李晓雷等[6]研究结果表明, 抢救治疗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 需参照患者不同靶器官的损害而选择不同的降压药静滴, 初始降压目标定为患者血压的平稳控制, 调控降压速度与范围,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及死亡率, 避免或降低靶器官损害。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停止急诊救治后, 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 说明将改进抢救措施应用于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效果满意, 可有效控制血压,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园媛.嗜铬细胞瘤致高血压危象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 (12) :710.

[2]杜忠东, 郑远征.抗高血压药物在小儿高血压危象紧急处理时的临床应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ISTIC, 2013, 20 (5) :452-454.

[3]吴红花, 王光亚, 马晓伟, 等.肾素瘤致高血压危象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例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 (1) :24-27.

[4]孙娜, 李晓倩.家属参与健康教育模式在2级高血压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28) :3463-3466.

[5]罗孝平, 徐兰.98例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2021-2022.

老年急诊患者 篇9

【关键词】结石性胆囊炎; 老年; 外科手术

结石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胆囊的一种细菌性或化学性炎症,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导致胆囊化脓、坏死和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死亡,95%的病人胆囊中存在结石,即结石性胆囊炎[1],笔者为了探讨外科手术在老年结石性胆囊炎中的作用已经手术最佳时机的选择,通过对本院52例该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具体心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1月52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9.05±10.62)岁。

1.2诊断方法临床表现:52例患者均有胆绞痛病史,急性胆囊炎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发热,并有腹膜刺激征,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有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容易被诊断为胃肠道疾患,体征可发现右上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0*109/L有22例,肝功能转氨酶增高6例,血淀粉酶增高3例。彩超提示;胆囊颈部结石嵌顿20例,化脓性胆囊炎9例,重症胆管炎1例,胆囊穿孔4例.坏疽性胆囊炎4例,胆总管结石13例,合并2型糖尿病17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2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9例;

1.3治疗方法

1.3.1术前准备择期手术的患者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凝血功能的检查,确诊患者无营养不良或者贫血,如果发现异常应予及时纠正,急诊手术患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的检查;患者血压、血糖控制在适合手术的范围内,急性发作的胆囊炎在术前与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本研究使用0.9%氯化钠溶液配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舒普森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术前24小时进行进食、胃肠减压,为了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本研究采取置胃管处理;对于病情较重患者术前告知家属有胆囊造瘘、二期手术的可能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手术方式患者使用仰卧位,在右侧斜肋下缘处做一切口,逐层剥离进入腹腔,首先剥离胆囊周围的粘连,部分患者粘连较为严重影响胆囊解剖部位的充分暴露,將胆囊颈部切开使用输尿管在胆囊管内方向小心探查,确定胆囊管道额位置后再向该方向游离,然后使用盐水血垫隔离胆囊周围及Winslow孔,在距离胆囊床还是0.5厘米距离处开始使用电刀沿着浆膜逐渐剥离胆囊,直到calot三角区,使用钝性剥离的方法暴露出胆囊动脉,使用止血钳将胆囊动脉钳扎,将胆囊管游离出来,直到胆总管,切断胆总管移除胆囊,然后将胆囊管缝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留置腹腔引流管。

2结果

52例患者中急诊手术并治愈者44例,占84.62%,择期手术者8例,占18.38%。术中见胆囊炎性水肿肿大者28例。萎缩性胆囊炎15例,化脓性胆囊炎10例,胆囊部分坏疽5例。单纯胆囊切除术33例。胆囊切除+腹腔引流术19例。

3讨论

老年结石性胆囊炎在临床上是一种起病较急、病情较多变、合并症较多的疾患[2]。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结石在胆囊管或胆囊颈产生了赌塞,局部产生的水中和炎症进一步加剧了梗阻,结石的存在导致了胆囊扩张,浆膜下水肿,静脉、淋巴梗阻,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所以该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造成胆囊坏疽、穿孔,引发胆汁性腹膜炎,胆囊结石随着胆汁的分泌可逐渐移到小肠,部分体积较大的结石可造成远端回肠梗阻,即临床上可见的胆石性肠梗阻[3]。

胆囊结石及炎症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胆石对粘膜的破坏会使高浓度胆盐刺激胆囊壁组织。胆盐对细胞有毒性作用,由于胆盐具有去垢剂样的作用,因此可以溶解细胞膜中的脂质成分。这将导致细胞受损,坏死,最终引起胆囊穿孔。虽然结石性胆囊炎与胆囊结石有关,但是还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根据国内外诸多文献显示[4,5],胰液、胃液的存在或胆囊内胆汁的浓聚是可能参与结石性胆囊炎的因素。

老年结石性胆囊炎具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逐渐减退,在术前医务工作者要做好全身机能检查,将血压和血糖血瓶控制在理想手术范围内,经过保守治疗有好转的患者应该选择择期进行手术,避免手术创伤带来的副作用。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血糖变化,如若患者血压血糖水平出现异常波动,血压过高时静脉给予降压药物,血压过低时,选择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糖糖尿病的患者术中要控制好调整胰岛素剂量。术后更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总量,避免过多、过快的补液给老年患者心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再者,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临床调查,急性胆囊炎病人行胆囊切除术的病死率<0.2%,并发症发生率<5%,胆道损伤发生率约为0.4%[6],这一数据和本研究相符,笔者认为熟悉掌握老年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疾病特征,科学选择手术方式,掌握手术时机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钦.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1例外科治疗体会[J].交通医学,2010,24(3):293-294

[2]张晨阳.改良逆行性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7(2):1 288-1 289

[3]刘勇,孙立新,苏拓,等.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手术治疗(附146例报告) [J].浙江临床医学,2011,2(10):1 360-1 362

[4]杨廷燕,史佩东,王建球,等.182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析[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8,3(12):1 555-1 556

[5]华积德.郑成竹,方国恩.临床普通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59—665.

[6]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8:559-563.

老年急诊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性胆道疾病急诊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者经临床检查后均符合胆道疾病的诊断标准, 且均具有接受急诊外科手术的相关指征。排除标准为:精神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不具有急诊外科手术指征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 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3例, 女性患者27例;年龄60~85岁;胆囊结石患者38例, 胆管结石患者10例, 胆囊息肉患者7例, 胆囊癌患者5例。干预组中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25例;年龄61~83岁;胆囊结石患者37例, 胆管结石患者12例, 胆囊息肉患者9例, 胆囊癌患者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 干预组患者则接受综合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 手术评估。患者接受手术前,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 包括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并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询, 避免患者病情延误, 主要分析患者的生命体征、腹痛的具体情况等, 为患者的急诊手术做好准备[3]。

(2) 心理护理。很多老年性胆道疾病患者的年龄较大, 对于胆道疾病及具体治疗存在严重焦虑的心理, 甚至出现烦躁、不配合治疗等, 这种较强的应激反应对于手术效果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在术前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把握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开展心理疏导, 告知患者手术方法等, 消除患者顾虑。

(3) 合并症护理。对于病情极为危重的患者,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建立起静脉通道, 确保药物可以及时输入患者体内, 还需要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酸中毒等情况, 及时为患者补充碱液, 在必要时可以让患者接受吸氧治疗。若患者合并高血压, 护理人员可让患者服用降压药物, 但是需要控制好服药剂量, 避免出现过度降压;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护理人员需让患者控制饮食, 并根据患者病情为其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确保患者的空腹血糖在7.0~8.0 mmol/L, 餐后2 h血糖值在8.0~10.0 mmol/L为宜。对于合并有营养不良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实施静脉营养支持, 确保患者营养均衡。

1.2.2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护理人员可以多安慰患者, 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可以让患者在麻醉前收听轻音乐等, 转移患者注意力;在患者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 若发现患者体征出现异常, 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在患者接受手术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摆放正确的手术体位, 确保患者的手术顺利进行, 避免因体位不当而影响手术效果。

1.2.3 术后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可以为其补充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观察患者的胃肠功能, 患者首次排气后, 护理人员可以让患者进食适量的流食, 避免患者营养不良。护理人员还需要在术后保证患者T管的畅通, 观察患者腹部是否出现压痛, 引流物中是否出现胆汁等。护理人员还要及时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包扎, 适当延缓拆线, 若患者切口开裂, 需要及时处理。此外, 护理人员需要定时为患者翻身, 以免出现压疮, 并指导患者进行排痰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表示为n/%, 利用χ2检验, 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有13例出现并发症, 干预组患者则仅有2例出现并发症,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各类急性病中, 胆道疾病十分常见, 且很多胆道疾病的患者年龄都偏高。目前, 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 患有各类胆道疾病者可以占到30%。老年性胆道疾病患者的自身机体能力较弱, 手术耐受性较差, 在接受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后很容易出现并发症[4]。老年胆道疾病患者自身胆道的净化能力远不如年轻患者, 对于细菌等入侵的抵抗能力相对较低, 这就导致老年人胆道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与此同时, 老年性胆道疾病患者在就医确诊时, 病情一般就已十分严重[5]。临床护理对于保证老年性胆道疾病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因此, 对患者实施科学护理十分关键。

在老年性胆道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 传统护理主要侧重于对患者的病情监测等, 但是很难满足患者的多方面护理需求, 导致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效果难以达到相关标准, 很多患者由于未能接受更为全面的护理, 而在术后出现并发症, 给患者的后续治疗与康复带来了严重影响。我院在老年性胆道疾病患者急诊外科手术围术期应用综合护理, 有效加强了患者护理工作的全面性与科学性。护理人员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分别入手, 加强了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评估、术后营养护理、并发症护理、合并症护理等, 切实满足了患者多方面的护理需求, 使患者的手术效果得到了较好的保证。综合护理可以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确保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这也确保了综合护理应用的系统性与广泛性。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干预组患者则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后可以看出, 干预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4%, 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7%,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老年性胆道疾病患者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 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静.180例老年胆道疾病的外科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7) :133-134.

[2]陈松.老年性胆道疾病患者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2) :9-11.

[3]梁路君.高龄胆道疾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115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671-672.

[4]黄晓红.老年胆道疾病90例外科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 (28) :67.

上一篇:马太效应下一篇: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