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家属(共10篇)
老年患者家属 篇1
骨科患者由于创伤打击大、卧床时间长、伤口疼痛等原因,导致生活方式和排便方式的改变,便秘发生率一般为50%~70%[1],便秘发生以创伤后1~5 d和术后1~5 d为最高[2],对患者的饮食、睡眠和骨折的康复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首要的方法是进行饮食调节,摄入粗纤维食物、蔬菜和水果,保证日饮水2000~2500 ml,定时排便,做腹部按摩,加强床上活动等。因便秘对骨折术后患者并不会产生直接生命威胁,故较少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而患者在入院后饮食主要由家属来提供,因此对骨科卧床患者家属进行正确的饮食指导,在卧床治疗期间更显重要。2015年11月-2016年4月,笔者所在科对患者及家属同步实施正确的饮食指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4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需要卧床的60例老年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择期行脊柱、髋关节及下肢手术的患者;(2)家属有理解能力并配合。排除标准:(1)骨折内固定术后取内固定者。(2)行关节镜手术者。(3)脊髓损伤伴截瘫者。(4)入院前>3 d未解大便者。(5)有习惯性便秘者。(6)有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息肉等高纤维膳食禁忌证者。(7)家属拒绝配合者。60例患者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61~82岁,按入住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配对选择相应观察组患者家属30例,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32~65岁,为患者的配偶或子女,能进行良好的语言沟通。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两组患者教育内容相同,具体为:(1)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2)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除此之外,特别对家属进行饮食指导,入院宣教即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营养知识宣教,让其明白合理饮食的重要性,说明饮食是摄取营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既方便经济又符合生理要求。摒弃“等出现问题,总有解决办法”的观念。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指导家属为患者做好饮食调整,如每日早晚各加1个鸡蛋,中午吃适量肉类,一日三餐均有新鲜蔬菜,三餐主食粗细粮合理搭配[4]。睡前喝一杯蜂蜜水或清晨空腹饮一杯淡盐水,均有助于大便通畅。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段减少探陪人员,提供良好的排便环境。由专业素质好、沟通能力较强的责任护士负责健康教育,并且对所讲内容及时进行督导评价,针对不足再重复讲解与指导,直至患者及家属掌握。术后对患者家属进行饮食指导。告诉其家属患者麻醉后6 h内禁饮食,大于6 h患者清醒后先喝50 ml白开水,如无呕吐,可喝约200 ml淡盐水,术后当天流质为主,第2天过渡到正常饮食。以后每日饭前先喝一杯温开水,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 ml。老年骨折患者的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钙量高、含胆固醇低的食物。定时定量饮食八分饱,在术后早期,因局部组织损伤及手术创伤反应,如吸收热、疼痛等,使食欲下降,这时宜进清淡可口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新鲜鱼、蔬菜、水果等,适当补充淀粉和粗纤维,以利大便通畅。骨折恢复期,需补充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磷、钙,如鸡蛋、牛奶、豆制品,以满足骨折愈合的需要。注意定时进行下腹部按摩,预防便秘,方法为:自右下腹向上至右肋弓,再向左至左肋弓,再向下至左下腹,反复轻轻按摩。(2)出院后随访:两组均出院1个月,1周随访1次,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内容为:(1)了解患者在家的依从性情况,包括在饮食、用药、排便等方面的情况,反复强调之前的教育内容,督促患者严格按医嘱进行康复治疗。(2)观察组除对患者进行随访外,同时将随访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家属,给予患者家属心理支持,鼓励家属继续按出院宣教要求帮助与督促患者,及时将患者情况反馈给医护人员。
1.3 观察指标
(1)首次排便时间:从宣教开始后至第1次排便为止的时间间隔。(2)排便间隔时间:开始第1次排便后1个月内排便间隔天数。(3)每次排便时间:平均每次大便所需时间。(4)两组患者腹胀、腹痛及食欲不振伴随症状等。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0.0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及每次排便时间比较
观察组排便间隔时间及每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比较
观察组腹胀、腹痛及食欲不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便秘是粪便在肠腔内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坚硬,排便困难。患者便秘发生率以创伤后1~5 d和术后1~5 d为最高[5]。以后随着便秘因素的减少,便秘发生率逐渐降低。骨科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有很多,肠道内有毒物质不能排出体外而被吸收入血,对人体各器官组织造成影响,导致头晕、腹痛、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排便困难还可引起肛裂、痔疮等肛门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骨折愈合[6]。根据骨科患者的病情特点,发生便秘的常见因素有:(1)骨科患者多属意外伤害,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急反应,使得交感神经兴奋,肠蠕动减弱,排便感觉减弱[7]。(2)由于骨折患者人群的特殊性,不能下床活动,手术部位需持续牵引、长期卧床制动[8],缺乏活动,使得肠蠕动减弱,尤其是脊柱骨折、骨盆骨折的患者床上躯体运动障碍,因畏惧疼痛而拒绝翻身等床上活动,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而致便秘。(3)营养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9]。许多患者和家属对营养与合理的饮食结构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种偏见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常表现在对营养的片面理解,只要手术都得吃骨头汤、母鸡汤、黑鱼等,否则淤血难以消散,切口愈合慢,会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忽视了正确的膳食结构,从而影响排便,不利于病情恢复。
笔者通过对家属实施正确的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护理习惯,消除或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以有助于患者便秘的治疗[10],能够减轻患者卧床期间便秘发生。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对30例卧床患者的饮食干预,观察组排便间隔时间和每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家庭成员在患者住院后的影响不容忽视,也更让患者体会到来自家庭的关心与尊重,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通过出院后的随访,体现了护理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延续性,也使患者出院后能得到延续性的家庭支持和照顾。
摘要:目的:探讨对家属实施正确的饮食指导对骨科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的影响。方法:将骨科住院需要卧床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宣教基础上,加强对患者家属的饮食指导宣教,比较两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及伴随症状。结果:两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及伴随症状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家属实施正确的饮食指导能有效改善骨科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便秘发生情况,改善人体胃肠功能,增强患者体质,促进康复,体现了护理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延续性。
关键词:家属,饮食指导,便秘
参考文献
[1]李彤,崔如珍.骨折病人便秘发病原因调查[J].中医正骨,1996,8(5):33-34.
[2]丁俊芹,赵莉,高彦华,等.骨折患者便秘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54-355.
[3]段月兰.骨折患者卧床期间便秘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128-129.
[4]李建荣.便秘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7):1227.
[5]黄小慧,冯萍.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2(7):595-596.
[6]王全珍,徐晓路.现代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06.
[7]阳世伟,殷磊,李健.饮食教育预防骨科术后病人便秘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2.
[8]肖伟.围手术期老年骨折患者饮食指导能减少便秘的发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3):113-114.
[9]蔡露璐,李媛媛,程凯,等.老年便秘的原因分析、护理和药物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3):100-101.
[10]王海蔚,张盛甫.58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心理量表分析与心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155-156.
让我感动的患者及家属们 篇2
◎奇迹无语行胜于言
2014年4月1日, 系统性小血管炎病人高女士,因消化道大出血入院。住院初期,她每天出血量高达2000~4000毫升,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逼。
忧心如焚的医护人员时刻观察她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抢救方案。先后对她实施肠系膜血管造影3次、剖腹探查手术1次、切除出血的小肠约20厘米、肠系膜血管栓塞止血1次、血浆置换7次以及间断的血液透析等治疗,但她的消化道出血仍在持续。
就在这时,她的医疗费用不仅早已超过医保报销的最高限额,而且还花光了全家所有的积蓄。医生的担当也得到她家人的全力支持。她的家属“举债救治”,始终坚信医生能把她从病魔的手里夺回来。
整个救治过程,像一场艰难的马拉松接力赛。在普外科、外科监护室、消化科、介入血管外科、肾内科、皮肤科、烧伤科等多个科室通力合作的救治中,第3个月,奇迹出现了。她的消化道出血终于停止了。病情逐步好转,终于可以出院维持治疗了。
◎“不能欠医院的救命钱”
2014年5月4日,患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河北产妇詹女士,因昏迷入住北大医院产科,我们肾内科配合产科、重症医学科和感染疾病科等多个科室积极抢救,3周后,她的病情康复,5月21日母子平安出院。
然而,她无钱交纳医疗费,写下5万余元医药费的欠条,“协议出院”。当时,《北京晚报》以“一张令人心酸的全家福”,进行了报道。很多人擔心:“她能还上这些费用吗?”有网友甚至断言:“她肯定不会还的”。然而,出院3周后,她公公把家里的房子抵押了,用贷款还了医院5万元的医药费。她说:“不能欠医院的救命钱。”
◎“我们就相信你们”
2014年6月19日,贵州的莫先生患肾病综合征3个月,在当地医治无效,辗转来到我们肾内科。
莫先生入院后,腹部CT检查发现有腹腔和后腹膜腔脓肿,这正是一直影响他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我们为他进行了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但效果不佳;随后,请骨科医生行后腹膜腔切开引流术,感染逐渐好转,肾病也开始好转。
莫先生和夫人鼎力支持我们提出的所有治疗方案和建议。他们夫妇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遇见了最好的医生,我们就相信你们,无论怎样,我们都听你们的。”
但不久,莫先生再次出现腹腔脓肿,肾病再次恶化。一位主管医生事后给我留言说:“我们觉得希望渺茫,但他和爱人始终充满希望,借钱继续治病,对我们百分之百信任。他本人忠厚老实,还有一个好老婆日夜守护。”
后来,我们与整形科医生共同研究治疗方案,为他进行了腹腔脓肿切开引流,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肾病也逐渐缓解。经过4个多月的治疗,莫先生终于病愈出院。
信任、配合与支持,其作用是巨大的,不仅帮助患者战胜病魔,而且让我们医护人员感动,从而共同“创造奇迹”。
我们铭感这三位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以此表达我们全体医护人员对所有的患者及家人由衷的感谢和对他们未来虔诚的祝福。
老年患者家属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宝山老年护理院150例高龄住院老人的家属为对象, 其中男23例, 女127例, 年龄50~75岁, 平均 (62.12±6.51) 岁。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相仿的另外150例未住院的老年人家属为对照组进行幸福度测评, 然后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
1.2 方法
直接选用国际通用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UNSH) , 由Kozna和Stones研制, 经国内学者编译并使用, 信度、效度均较好[2]。MUNSH由24个条目反映正性和负性体验, 每项目回答“是”, 记2分, 答“不知道”, 记1分, 答“否”记0分。为了便于计算, 加上常数, 总分范围为0~48。
采用多元逻辑归纳法, 在广泛吸取各种幸福度量表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影响高龄老年人家属幸福感相关因素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面对面调查。发放调查表300份, 回收300份, 回收率为100.0%。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家属幸福度指数比较
住院家属组人群平均得分为 (38.21±8.53) 分, 即心理健康水平良好[3], 而对照组人群平均得分为 (30.81±6.70) 分, 住院组家属的幸福度指数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单因素对家属幸福度指数的影响
对家属幸福度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照料2类。日常生活类主要是每天洗漱、如厕、喂食、翻身等, 工作量大, 消耗时间多。医疗照护类主要是老人有医疗需求, 发生压疮等, 外出就医比较困难。住院组家属各因素的幸福度指数明显好于对照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2.3 影响未住院者家属幸福度主要因素回归分析
以MUNSH总分作为因变量, 以家属本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月平均收入、学历和高龄老人的饮食情况、压疮情况、排便情况、洗澡洗漱情况、睡眠情况、健康就医情况、康复锻炼情况、交友状况、能否打电话、参加活动情况、家属聊天情况等17项指标作为自变量[4], 经量化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家属的幸福度与17项因素有关, 其中家庭经济状况受累[5,6], 家属本人社会活动受牵制, 以及老人长期精神心理负担造成的失眠等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表3) 。
3 讨论
3.1 大力发展老年护理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的国情, 截止到2010年年底, 中国老年人已经达到1.7个亿, 占总人口的12.80%, 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在这些老年人当中, 还有一些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 到2010年年底, 失能老人已经达到3300万。但目前我国的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尚未到位。许多需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面临的是:公家的养老院进不去, 名营养老院住不起, 家庭照护又无能力。“421”结构家庭的子女, 不管子女多么孝顺, 他们也没时间、能力照顾老人。不但高龄老人不满意, 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照护的子女也深感力不从心, 生活满意度大打折扣[7]。
3.2 本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
目前本市老年护理服务方式主要有5种:一是老年护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 为老人提供住院医疗护理、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机构;二是以提供生活照护为主的养老机构;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家庭病床, 提供部分居家专业医疗护理;四是由民政部门主导、社会举办的日间服务和助老服务机构, 提供社区或居家生活照料和精神慰借服务;五是由亲属、保姆、志愿者提供的居家生活照料服务。由于公立医疗机构讲究床位周转率, 且住院养老不属于医保部门支付范畴。民营养老机构考虑的是经济效益, 在设备设施, 人员资质, 服务规范上都不到位, 费用高昂, 又缺乏监督管理, 家属满意度很难提高。为此, 呼吁国家大力发展公办的养老机构, 建立行业协会加强监管, 在政策层面上设立老年护理保险, 从根本上缓解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
3.3 不断提高老年护理院自身服务水平
上海市宝山老年护理院是在原区传染病医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是以生活护理为最大特色, 辅以心理护理[8]、功能锻炼、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宝山区第一家老年护理院, 也是宝山区卫生局下属的唯一具有老年专科特色的护理医院。宝山区老年护理院环境幽雅, 设施齐全。有着一支经过专业培训, 熟练掌握生活护理技术, 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充满爱心的护工队伍。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无论躯体, 还是生活上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而且费用低廉。因此, 住院老人的家属深感满意, 幸福指数明显升高。
但护理院也有一些自身发展的问题需要完善: (1) 医护人员的能力、技术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2) 家属对医院过度的心理依赖, 住院老人缺乏流动性; (3) 老年人心理照护尚未很好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科学确定老年服务功能定位, 建立全面的老年护理需求评估机制, 对入住老人实行相应的分级分类护理模式。又老年护理院牵头, 建立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养老院在内的宝山区老年护理协作网络, 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类老年服务资源, 把辖区内的老年护理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堪.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现况分析和政策建议因素的研究[J].社区卫生保健, 2009, 8 (6) :388.
[2]刘仁刚, 龚耀先.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 7 (2) :107.
[3]张庆豪.老年大学学员自觉幸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7, 5 (1) :39.
[4]姜晶梅, 林玲, 孙国强, 等.我国城市老年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8, 18 (3) :134.
[5]Zhang JP, Huang HS, Ye M,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bjectivewell-being (SWB) in a sample of older adults in an economicallydepressed area of china[J].Archives Gerontol Geriatrics, 2008, 46 (3) :335.
[6]焦娜娜, 张静平, 谢丽琴, 等.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 :87.
[7]张立力, 梁艳东, 陈佩云.广州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老年医学, 2008, 28 (15) :35.
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精神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的健康教育情况。结果:实施健康教育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及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实施健康教育的患者,(P<0.05)。结论: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教育,使其能了解常见精神疾病知识,有意识地改变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提高患者认识精神症状的能力,从而提高依从性,保障治疗效果。
【关键词】健康教育;患者;影响
随着医学不断发展,护理水平相应的提高,精神科护理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专业学科。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和加强健康教育,将会不断完善和提高精神科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所患疾病,促进疾病早日康复,预防疾病的复发[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精神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5岁-70岁,平均年龄41.6±5.8岁。文化程度:文盲13例,初中以下29例,初中38例,高中以上20例。临床特点:情感障碍51例,精神分裂症39例,应激障碍10例。根据是否采用健康教育护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临床特点经过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入院初期 因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无法自制,很难配合实行健康教育,此时应向患者家属说明健康教育具体情况,并且和患者家属协同配合劝导患者接受治疗;
1.2.2 康复期 由于患者病情的基本控制,自制能力明显恢复,在其患者家属的陪同下,向其耐心的解读健康教育具体知识,主要有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使患者了解认真的配合治疗,将会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1.2.3 出院前期 患者的病情基本恢复,告知患者及家属精神疾病的注意事项,进行营养和生活指导,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出院后日常健康教育内容学习计划、运动计划、膳食计划等。
1.3 疗效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及家属分别对精神疾病情绪,如恐惧、害怕、紧张、抵触情绪及对治疗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①自评抑郁量表(SDS)。②自评焦虑量表(SAS) 。通过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在取得知情同意后,请调查对象根据治疗后实际情况并在不受影响的环境下独立完成,如患者无法独立完成应在家属的协助下完成问卷。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抑郁、焦虑评分及满意度的比较(如表1)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病程长、不易治愈,给家庭带来沉重压力[2]。健康教育是精神科医护人员有计划、有组织、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的教育活动,促使患者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影响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观察我院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及家属在健康教育后,精神抑郁和焦虑评分的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健康教育在对患者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出院后饮食依从性和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②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疾病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合理的安排生活,按时服药,改变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减少不良刺激,加强人际交往,对回归社会有重要的作用;③健康教育使家属对精神疾病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更好的照料患者,合理的安排患者日常生活和健康的饮食,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减轻了家属对患者的歧视、排斥和害怕的心理负担,更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④健康教育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建立起了信赖的关系,为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调查表明,采用健康教育后,满意度明显升高。但同时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健康教育内容还极其有限,使得医生、护士还没有很好的适应自己“教育工作者”的角色[3]。而精神病患者病程处于急性期时,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健康教育措施难以实施,增加了治疗难度。
综上所述,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关系医疗质量、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教育,使其能了解常见精神疾病知识,有意识地改变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提高患者认识精神症状的能力,从而提高依从性,保障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利,精神科护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395-1396
[2] 孔莲娥.精神科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92-93
[3] 张云霞,张敏,高春凤.健康教育处方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1):191
作者单位:614100 四川省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老年患者家属 篇5
关键词:家属参与,2型糖尿病,依从性
患者的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 (服药、饮食控制、改变生活方式等) 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 是一种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1]。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年人, 尤其以中老年人居多。Ulfvarson等[2]随访了200例出院1周后的老年人, 结果显示仅30%的老年人用药与医嘱完全一致。有研究[3]显示, 患者的遵医行为将极大地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和疾病的进展, 最明显的后果是疾病未减轻或未治愈或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这不仅增加了治疗费用, 还可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由于糖尿病是终身疾病, 只能控制不能根治, 往往需要终身治疗, 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 控制血糖的关键在于良好的自护行为[5], 但毕竟个人自我护理执行力是有限的。潘杰[6]等研究表明,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和疾病控制状况不容乐观, 黄燕[7]等研究显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能力得分仅为 (10.37±5.50) 分。饮食控制、服药情况、定期复查、自我检测和运动疗法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支持, 才能持之以恒, 长久坚持下去。因此, 我科在做好糖尿病患者宣教的同时, 加强了家属的学教, 争取家属的全程支持和配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2-8月出院的符合WHO诊断标准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 (64.1±5.3) 岁;病程4~11年, 平均 (5.8±2.5) 年。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 (69.4±5.0) 岁;病程3.5~9年, 平均 (5.5±2.0)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且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常规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研究组40例患者除按常规宣教外, 另评估患者家属认知、支持程度, 要求与患者共同生活的成年家属中1人参与糖尿病知识宣教, 以指导家属充分了解糖尿病常识, 重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监督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治疗。分别于出院后6个月复诊评价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各项遵医行为, 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在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测定两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遵医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遵医情况比较
从表1可见, 经家属参与后, 研究组患者在饮食控制、服药情况、定期复查、自我检测和运动疗法等5个方面的遵医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从表2可见, 经家属参与后, 研究组患者空腹和餐后2h血糖较出院时均明显降低, 亦低于同期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出院时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3 讨论
3.1 家属参与护理工作计划可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率
现在研究日益表明, 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趋势, 因其极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8]与冠心病、癌症一起被称为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 称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合理的饮食、正确的药物治疗、定期病情监测等, 可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提高生活质量。但该病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 往往因心态、饮酒、饮食及服药是否规律等原因, 患者缺乏积极配合治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导致血糖控制不理想并出现严重后果, 甚至可危及生命。本文的结果也可以看出: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饮食控制、服药情况、定期复查、自我检测和运动疗法方面均低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同时亦可看出, 家属参与患者血糖控制是否良好、对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及对患者改进不良生活方式都起着重要作用, 可见家属的积极配合有利于患者的终身治疗和康复。
3.2 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与依从性密切相关
潘长玉[9]调查显示, 我国仅有11.50%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 与治疗指南的控制目标有较大差距。老年人记忆力、认知力减退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缺乏了解, 一旦出院回到家中进行后续治疗时, 许多患者因为病情好转或厌烦自我监测及千篇一律的服药、运动疗法等而不能坚持治疗, 以致病情反复。而家属参与可起到关键的监督作用, 更体现了亲人的关怀, 从而可使患者的依从性大大提高。本文结果表明, 有家属参与的研究组在糖尿病饮食、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自我检测和运动疗法等方面的遵医率明显提高, 获得了理想的血糖控制。
家属的理念、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单独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不够的, 因为患者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是与家属息息相关的, 所以家属应与患者共同认识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 共同认识糖尿病的危害及共同监督, 把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贯穿到每一个家庭成员。良好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科学的饮食结构可以减少药物治疗的剂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更好地促进疾病康复。任何需长期治疗的疾病, 都会让患者厌倦, 难以坚持, 而家属的积极参与可以达到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对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制止的作用。因此, 在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中, 应注重同时对患者家属的教育, 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李长玲, 穆信利, 史晓红.社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6, 20 (23) :25-26.
[2]Ulfvarson J, Adami J, Bardage C, et al.Drug use and perceived health in recently hospitalize dolder people[J].Br J Community Nus, 2005, 10 (5) :469-474.
[3]潘毅慧.浅析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J].社区卫生保健, 2009, 8 (1) :39-41.
[4]于艳芳.家庭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 1 (1) :144-145.
[5]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1-184.
[6]潘杰, 尚少梅, 付利, 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与疾病控制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9) :7-9.
[7]黄燕, 马彩莉, 张孟喜, 等.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调查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1) :3181-3182.
[8]胡绍文.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8.
老年患者家属 篇6
关键词:家属健康教育,老年,脑卒中,负性情绪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疾病, 包括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等, 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二死亡原因, 仅次于恶性肿瘤。脑卒中患者不仅是身体的损坏, 还易引发各种心理疾病。该病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高达20%~30%, 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增加了患者和家属的负担。本次研究的106例患者, 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 还对观察组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 取得满意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106例脑卒中患者, 男57例, 女49例, 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为62岁, 出血性脑卒中30例, 缺血性脑卒中76例, 其中首次发生脑卒中69例。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13例, 高中、中专36例, 初中25例, 小学32例。入选标准:本次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过CT和MRI诊断, 经过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均为8分 (患者能够正常回答问题, 意识清楚) , 排除有精神病史和意识障碍, 有家属陪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4例, 对照组52例, 两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住院期间常规应用脑卒中药物治疗和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鼓励患者,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进行家属健康教育, 家属和护士协同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 护士主动找到患者的家属, 了解患者家属的基本信息, 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 取得积极配合。 (2) 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的疾病, 并说明患者刚刚入院病情不稳定, 可能会加重, 请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准备。教会患者家属和患者交流的技巧。 (3) 向患者家属讲解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要求家属要认真的对待。心理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减少患者焦虑、猜疑负性情绪,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支持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心理解患者, 鼓励患者,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注意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患者的病情, 减少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 鼓励亲属朋友来探望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得到安慰, 改善患者的消极状态。 (4) 向家属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恢复情况, 请家属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及时与护士沟通, 以便于护士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 (5) 向患者家属讲述本病的一些饮食护理、语言训练、肢体功能训练以及生活护理的常识, 指导家属督促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6) 对部分患者家属实行示范性教育, 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康复行为规范化。如对运动障碍的患者, 由于其长期不能运动, 为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 要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对感觉障碍的患者要进行防止烫伤等意外伤害。
1.3 评定方法
ADL量表:该表将患者的自理程度分为五级, Ⅰ级:患者完全独立;Ⅱ级:患者轻度依赖;Ⅲ级:患者中度依赖;Ⅳ级:患者重度依赖;Ⅴ级:患者完全依赖。自行设计提问表格, 表格中涉及脑卒中的健康知识, 表格中有20个问题, 每个问题满分3分, 完全知道3分, 部分知道2分, 知道一点1分, 不知道0分, 最后得分越高, 表示知识掌握程度越好[1,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5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差值比较的秩和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出院时ADL分级比较见表1。
例
注:入院时两组分级比较:Z=-5.754, P=0.784;两组出院时分级比较:Z=1.300, P=0.194
2.2 两组入院、出院时焦虑抑郁阳性率比较见表2。
例 (%)
注:两组入院比较:字2=5.754, P=0.016;出院时比较:字2=8.576, P=0.003
2.3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见表3。
分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脑卒中是老年人主要疾病之一, 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脑卒中患者觉得自己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拖累了家庭, 担心自己无人照顾而丧失了治疗的信心, 产生焦虑或者忧郁等负性情绪[3,4]。对于医护人员, 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身体痛苦, 还要解决患者的心理忧愁。对于患者来说, 最亲近的人无非是亲人, 亲人精神上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都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有患者亲属做中介, 更加有利于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沟通, 更加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情, 有针对性的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 缩短了患者的病程, 除此之外, 还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护理。通过患者家属和护士的沟通, 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的了解和作出相应的诊断, 利于患者的康复。此外, 家属了解了一定的护理知识, 对患者出院后进一步的康复起一定的督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风菊, 刘鸿雁.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2) :139-140.
[2]张建敏, 王红敏, 刘兆宽.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1) :27-28.
[3]冯洪, 谢家兴, 李秋红, 等.脑卒中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8) :679-681.
ICU患者家属探视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12月在我院ICU入住的脑外伤、腹部闭合伤或开放伤、胸腹联合伤、多发性骨折、创伤性休克、电击伤及溺水等急性创伤患者中,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患者家属126名, 男72名, 女54名, 平均年龄43.8岁。文化程度:初中48名, 高中63名, 大专或以上15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急危重患者家庭需要量表”共包括8个主题, 45个条目, 即了解患者治疗与预后的需要8条, 了解患者护理的需要6条, 保证患者安全的需要5条, 探视的需要4条, 能够给患者以支持的需要2条, 熟悉环境的需要4条, 情感支持的需要11条及身体支持的需要5条。问卷应用1~4的等级量表, 得分越高, 证明需要程度越高。
1.2.2 指定一名护士应用问卷对126例ICU患者亲属进行调查, 调查者将问卷中的研究问题及答案逐条读给研究对象, 由研究对象选择性的回答, 最后由专门调查的护士填写问卷。当场收回。
2 结果
本次调查的126份问卷均有效, 问卷回收率100%。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 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根据各主题需要的得分以均值±标准差
3 讨论
入住ICU的急性创伤患者病情发生突然、急、重, 预见性低, 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病情复杂多变, 随时面临死亡, 这些患者家属都遭受巨大的心理打击, 不能接受家人突然病危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现实, 感受的压力比普通家属更大, 甚至有些家属出现心理失调症。我们通过的“急危重患者家庭需要量表”对急性创伤患者家属的研究分析, 在保证患者安全的需要、了解患者治疗与预后的需要、探视的需要3个条目排在前面, 且两两比较无差异。要求探视、陪护亲人这个条目是和患者的安全是同等的重要, 是家属需求最强烈的内容, 表明家属在面对亲人危重病突发时都有强烈在身边陪护的想法, 陪他们一起走过艰难的时期, 随时了解到他们的病情是否好转。而且在亲人突然从一个正常人到面临死亡这个危险状态下, 家属们都完全陷入混乱状态, 严重影响到他们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有报道[1]此时约3%的家属发生攻击性行为。但ICU的住院患者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力差易遭受获得性感染。同时ICU内各种各样仪器、管道对患者进行着监控。从医疗的角度上来说, ICU禁止探视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减少医护干扰, 有利于集中精力进行危重患者的监护和抢救。权衡行利弊我们认为采用限制性探视能平衡这种冲突。允许每天下午护理前集中30 min为探视时间, 每位患者可以来2名家属探视10 min, 在探视后在对病区集中消毒。实行限制性探视后急性创伤患者家属与患者每天均能够彼此交流。“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亲眼目睹亲人疾病康复情况, 缓解家属对患者的担忧;患者通过家属来访, 体会到亲人的关心和帮助也利于安心养病, 促进疾病的恢复。限制性探视制度可以明显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ICU医护人员承担着繁重的医疗、护理工作, 拒绝探视制度时, 尽管医护人员向家属做了详细的解释, 由于家属心情焦急, 仍然不断地向医护人员询问, 花费医护人员本应该用于监测病情的时间, 而限制性探视仅集中在30 min, 使他们有更多时间用于治疗、护理工作, 减轻了医护人员的额外工作量。家属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2], 而且采用这种限制性探视制度不影响医院感染率, 闫雅风等通过比较探视前后感染数据认为固定时间探视带来外界空气中的各种物质可以通过有效的开窗通风起到了净化空气的目的。ICU护士必须充分认识患者家属的需要, 帮助家属应对其危机状态。适当放宽探视条件, 采用限制性探视能部分满足家属的心理需求, 既可以满足家属对探视的需求, 又可有效促进ICU病房的合理化管理, 促进医患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ICU,急性创伤,探视
参考文献
[1]韦晓君, 徐燕敏, 余炎.ICU患者家属对限制陪护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 (4) :53-55.
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干预 篇8
1 临终患者家属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1.1 焦虑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在临终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临终患者对家属的影响越大, 家属就越易产生焦虑情绪。在生理方面可表现为心慌、出汗、血压升高、失眠、头痛、疲乏等。在情感方面可表现为易怒、退缩、自卑或自责等。在认知方面可表现为健忘, 不能面对现实等。
对焦虑的护理措施: (1) 评估焦虑程度, 为其提供与临终患者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空间, 或让家属单独相处一段时间以减轻感官刺激。 (2) 护理人员为其营造充满情感的气氛, 鼓励其充分表达感受。 (3) 进行健康教育, 使家属了解临终患者可能出现的一些临床表现, 为其提供心理咨询等。
1.2 恐惧
当患者家属得知自己亲人的病情已治疗无望时, 他们的心情将处于极度悲痛之中。患者对死亡的恐惧, 也会传递到家属身上。特别是家属也患有类似疾病的情况下, 恐惧更甚。在心理方面可表现为恐怖、不安。在认知方面有逃避或具有失去控制的行为。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失眠、出汗、厌食。
对恐惧的护理措施: (1) 安排家属与主管医师见面沟通, 以减少或消除引起恐惧的原因。如高血压可发展为恶性高血压, 高血压脑病, 但通过各种措施, 也可将血压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 (2) 给家属以精神安慰和心理支持,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觉。 (3) 设法消除引起家属恐惧的环境因素。 (4) 教给患者解决恐惧的思维方法, 如介绍临终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等。
1.3 悲哀
当临终患者生前的付出与所得不相符时, 付出越多则家属对患者的悲伤情绪越浓厚, 这种情绪反应延长或加重就叫悲哀。在心理上由预感患者的失去, 家属表达出对预期丧失的悲伤心情。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忧伤、哭泣等。在认知上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迟钝、幻觉等。
对悲哀的护理措施: (1) 首先表示对家属悲哀的认同。 (2) 经常用探访或电话等形式给予心理支持。 (3) 加强陪伴与聆听, 协助其表达内心的悲哀情绪。
1.4 孤独
临终患者与其家属相互依赖、依恋的情形越重。当家属知道临终患者必将丧失时, 尽管家属处于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中, 也会产生主观上的孤独感。若家属性格内向或临终患者与家属处于相依为命状态, 孤独感则会十分强烈。在心理上可表现为无用感、忧郁、情绪低落。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厌食、失眠、消瘦。在认识上可表现为无法与人沟通, 缺乏心理支持系统。
对孤独的护理措施: (1) 评估孤独的原因, 并设法减轻或消除该原因。 (2) 促使家属增加社会接受, 加强多方面的联系。 (3) 鼓励家属的子女、朋友经常探访、问候。 (4) 选择适合自己的娱乐活动、休闲方式。
1.5 绝望
如临终患者为家属的心理、生理的主要支撑时, 对患者的预期失去, 家属可产生绝望。在心理上可表现为缺乏进取心、兴趣感。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厌食、消瘦、懒惰等。在认知上可表现为记忆减退, 社交退缩等。
对绝望的护理措施: (1) 鼓励家属用语言或非语言等方式表达情感。 (2) 提高家属的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促使家属确立一个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4) 加强监护, 临终患者的心理问题还有很多, 但主要时以上5个方面。
2 临终患者家属对护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及护理干预
由于临终患者家属对护理知识的相对缺乏, 往往会对护理行为产生不当的要求, 甚或粗暴拒绝护士的护理行为。家属对护理行为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患者疾病的认知上, 对医疗情况的迫切要求了解;对医疗信息、费用等的了解;对减轻患者痛苦的迫切要求等。此时护理、临终患者、家属三者的关系处于相互矛盾又联系的状态, 但对患者的护理是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临终患者的护理做得好, 可缓和家属的情绪, 同时也是对家属的一种心理护理。
护士应做好基础护理, 并可使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护理中, 共同制定护理计划, 既可让临终患者摆脱孤独感, 又可以使患者家属在患者辞世前充分尽到义务。从而在心灵上感到慰藉[3]。同时配合医师给家属讲解患者疾病情况、治疗措施, 并可提供丧后的相关事宜的办理程序。现代社会通讯发达, 护理上应尽可能多的利用电话、通讯等方式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换意见, 以达到安抚情绪, 避免过激行为的目的。综上所述, 我认为对临终患者的护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了解、互换信息、去除诱因、心理支持、健康教育, 这样可使临终患者家属早日走出悲伤, 从新树立生活目标, 达到健康的心理生活状态。
摘要:在我国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临终患者家属易产生焦虑、恐惧、悲哀等心理问题, 以及对正常护理行为有不当要求。对临终患者家属及时提供护理干预可降低家属的病死率。并能调整自身的心理、生理达到健康状态。
关键词:临终患者家属,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秦小华.做好临终关怀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6) :76.
[2]张静.对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关爱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1) :45-46.
老年患者家属 篇9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63-01
亲人患病后给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面对这一应激事件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自塞里 (SelyeH ,1936) 提出生理性的应激学说至今六、七十年 ,病理生理学科对应激的研究一直关注着应激反应方面 ,致使应激反应研究指标更加深层次。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表明 ,应激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生理反应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卫生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的对象由单纯的个人扩展到个人、家庭和社区。而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常常忽视与家属的交流 ,更无暇顾及对家属焦虑心理的反馈。在社会心理对患者影响的调节因素中 ,最受重视的就是社会的支持 ,而家属正是患者的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家属焦虑情绪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 ,以及患者的救治和康复。
1造成 ICU 患者家属焦虑可能的原因 : ICU 患者病情危重 ,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家属普遍担心其安危。再加上 ICU 患者不能随便探视和陪护 ,患者家属不能随时了解想要了解的信息 ,对本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能确定 ,病房与患者家属信息的不对称更加加重了不安和焦虑。在家属焦虑成因的调查中已经证实 ,家属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其患者的情况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 ICU 病房由于各种机器的使用 ,耗材的增加 ,人员配备等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了整体费用较高 ,很多家庭难以承受。结果提示 , ICU 费用过高对家属的影响也是家属焦虑的成因之一。病房内经常性的抢救、患者的突然死亡、探视时间少、探视时所要穿戴的口罩、帽子、隔离衣等 ,造成了医疗环境的紧张气氛。医院不能为患者家属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也极少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应的安慰。
2健康教育内容
2.1 心理指导入住 ICU 患者家属100%都存在紧张、焦 虑情绪,不允许陪护,他们更担心患者的病情。此外患者的饮 食.精神面貌及舒适度等也影响家属情绪”。我们针对这种 情况,在患者得到初步诊治及抢救后。对家属卣‘先介绍病区的 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及有关制度。从对患符的卫生处置、服务 态度、护理等方面,做剑稳、准、快,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 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体现护七多角色功能,使家属消除紧 张、恐惧的心理,产牛信任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2。并 介绍初步的诊断、影响冈素、治疗方法及目的,配合的注意事 项,使其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正確面对并做好 配合作:向家属介绍有关监护手段、护理人员配备、探视制 度、收费项目等,让家属了解 ICU 的性质。
2.2把握时机,适时的沟通与引导患者家属在患者初入ICU时,其焦虑程度最严重,易激惹。在和其沟通、交流进行健康宣教时,认真把握时机。首次安排在患者入住ICU前,即医生会诊时,随同医生告知患者的基本病情,入住ICU的目的,在ICU期问的护理特点、技术力量,同时告知需要预备的物品及用途。解释家属不能陪伴的原因,请家属不要进入ICU,以免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让家属留联系地址和电话号码,以便与他们保持联系,取
得家属的配合。再次沟通宣教选择在完成最初的抢救、处理和诊断治疗后。内容包括:介绍患者的病情,当前治疗、护理情况及各项检查结果,ICU的环境,住院规则,医护力量及每天大致费用等。另外,利用每天探视时间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告知患者当前的情况,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n3。询问患者家属有何要求并征求其意见。在与每个家属交流的过程中,给患者家属充分的交谈时间和机会,做一名诚心的聆听者,让他们在获悉患者真实情况的同时,尽情倾诉自己的想法,从中发现他们的情绪变化,对他们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给予适时的引导,并提供心理支持,从而使他们增加安全感,缓解他们的焦虑状态。
2.3集体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采取集体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与家属接触的机会进行健康教育。每周的工休会,是对患者家属进行集体健康教育的好时机。把所有的患者家属代表召集在一起,首先介绍他们认识,让他们先进行交流互动、互相倾诉、互相支持(作为正经历着相同家庭危机的他们,更容易取得沟通、交流和相互的情感支持)。然后分别介绍各位患者的病情、当前的治疗、护理重点以及请患者家属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接着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疾病的预防常识、如何应对家庭危机、如何减轻自己的压力等。宣传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的卡片、多媒体宣传片和请有经验的患者家属现身说教。属,在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后,允许陪护,并做协助翻身、擦洗等简单护理操作。家属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获得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保护了患者的自尊和隐私。而家属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表达了自己的爱与关怀,缓解了自己的焦虑情绪。
3小结
ICU危重症患者集中,昏迷患者的比例高,在做好患者 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患者亲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要因 人而异、适时而宜,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家属,在不同的时 间段,宜采用不同的宣传教育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如患者 处于危重阶段,亲属易焦虑、恐惧,限制探视又极易发生医 患冲突;患者濒死时,亲属易悲伤、绝望和情绪失控。针对 这些情况,将教育工作做在前面有良好的效果。在疾病恢 复过程中,受过健康指导的患者家属在对患者的心理支持、 饮食、功能锻炼起重要的作用,患者接受教育的态度受家属 参与兴趣的影响,因此健康教育应争取家属的配合,护士要 做好家属的学习教育工作,使其积极协助护士,帮助患者树 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怛j。慢性病易引起患者家属的厌烦情 绪,应予以心理疏导,指导功能锻炼。根据患者家属的年 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的不同,获取 医学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同,健康教育工作要个体化
参考文献
[1]MOHR W K.Partnering with families[J].J Psychosocial Nurs,2000,38(1):1522
[2] MOLTER N C.Needs of the relativ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descripitive study[J].Heart & Lung,1979(2):332339
[3] AZOULAY E, POCHARD F, CHEVERET S, et al.Meeting the needs of intensive care families: a multicenter study[J].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1):135139.
[4] 王文茹, 李小妹,高睿.ICU护士与病人亲属对病人家庭需要重要性认识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5):270272.
[5] 张小静,郭爱敏,高凤莉.ICU病人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2,12(8):936937.
[6]王文茹 ,李小妹 ,高睿. ICU 护士与病人亲属对病人家庭需要重要性认识的调查分析. 护理学杂志 ,2001 ,16(5) :2702272
ICU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 篇10
重症监护室 (ICU) 集中收治全院危重急需手术的患者, 患者病情重且变化快, 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作为患者的主要社会支持系统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 因而加强对ICU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 对患者心理和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1]。近30多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ICU家属支持的重要性。Dodek等[2]认为:ICU“以病人为中心”的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以患者家属为中心”的内容。危重患者家属照护项目 (critical care family assistance program, CCFAP)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患者及家属为中心”的模式。
二、实施对ICU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
1. 改善患者家属的休息环境
等候间备有折叠式座椅, 以便夜间可做卧具。提供干净的饮用水, 配备微波炉和冰箱, 以方便家属使用。等候间开放护患交流窗口, 主班护士每日上午将患者的每日费用清单发放给家属, 注重沟通技巧并解释费用项目, 解答患者对有些费用的疑惑之处, 保证收费的透明度。
2. 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
病房的走廊配以绿色为背景的图画和积极向上的标语, 办有ICU主管医生和护士生活照片的宣传栏, 设有介绍重症监护室的宣传栏和护理站联系方式, 减少患者家属进入ICU时的恐惧感和距离感[3]。
3. 针对患者疾病不同时期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对于因自然灾害、车祸等严重意外事件初入科的患者, 家属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情感处于混乱期, 极易愤怒急躁, ICU护士要以迅速而娴熟的抢救技术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赢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同时应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安排家属在等候室, 针对不同文化层次、性格的家属, 安抚其焦虑情绪。对进行的抢救及治疗做通俗的解释, 告知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流程, 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及探视规定等[4]。
患者住院中期, 及时、主动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变化, 讲解患者行各种必要检查的意义, 使家属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对临终及抢救死亡的患者, 家属面临巨大的悲痛而产生强烈的否认与拒绝, ICU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者家属着想, 语气温和地劝慰家属, 避免刻意压抑其情绪。向家属递上纸巾, 协助家属擦掉患者身上的血污及胶印等, 体贴入微的动作传递同情和关爱, 这是人文关怀的完善和提升[5]。
对病情好转出科的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 包括生活指导和功能锻炼等促进康复的措施。出院后行定期的家庭随访, 让他们感受到ICU护士的人情味和真诚的关心[6]。
4. 满足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
ICU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集中于希望护士能给予患者最好的照顾, 及时地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对行静脉营养或禁食的患者, ICU护士要用生活化用语向家属解释采用这种方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打消其对患者营养摄入不足的担心, 满足其心理的需求。
对家属因患者治疗效果与其期待不符而出现的不信任及急躁心理, ICU护士应及时向家属解释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护理情况以消除家属的疑虑, 理解医务人员已尽力治疗和护理患者, 满足家属安全的需要。
对如婴幼儿等特殊的患者, 耐心指导患者家属穿好隔离衣、口罩及帽子, 进入ICU病房行适当时间的亲情陪护和照顾患儿以满足家属爱与归属的需求。
对进食的患者, ICU护士为家属开展每周一次的饮食讲座并发放饮食指导卡, 详细讲解患者的饮食要求及制作方法, 让患者家属更好地参与到患者的饮食护理中来, 为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满足家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7]。
5. 人文探视
探视前整理好患者的床单, 保证患者皮肤清洁, 做好生活护理, 身上各种管道整齐有序;拉起病床间的围帘, 以提供相对隐私的沟通环境;减小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泵等的报警声, 保证探视环境安静[8]。
探视时管床护士态度热情并主动陪同家属, 及时用合适的称呼和生活化的用语解答家属的疑惑。鼓励家属与患者情感交流, 以发挥家属积极的作用。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 鼓励家属协助ICU护士为患者洗脚、喂饭、肢体按摩及翻身等生活护理, 以减轻家属不能时刻陪护重症患者的焦虑及愧疚情绪。
三、讨论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人的生命与身体心理健康在终极意义上的敬畏、尊重与关爱[9]。ICU患者家属作为患者的外延和代言人, 践行对其的人文关怀是ICU护士不可忽视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具体来说, 对ICU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实施:改善患者家属的休息环境, 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满足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 人文探视。
对ICU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不仅可以增进彼此的沟通, 理解和信任, 也减少了护患纠纷发生的机率,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医院的文化软实力[10]。因此ICU护士应把对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和对患者的整体护理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用同情心, 爱心, 耐心, 责任心服务于患者家属, 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人的生命与身体心理健康在终极意义上的敬畏、尊重与关爱。
摘要:“人文关怀”作为现代临床护理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主导成分。本文分析了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支持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对患者家属实施人文关怀的五种方法, 通过对患者家属的人文关怀, 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减少护患纠纷, 提升医院形象。
关键词:人文关怀,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
参考文献
[1][9]郝彬, 黄海燕.ICU人文关怀管理实践[J].护理学杂志, 2013 (19) .
[2]Dodek PM, Heyland DK, Rocker GM, etal.Translating family satisfaction data into quality i m p r o v e m e n t[J].C r i t C a r e Med, 2004 (09) .
[3]章慧, 李正华.在护理工作中倡导人文护理的实践方法和意义[J].现代医学, 2014 (05) :582—584.
[4]高燕红, 孙孝芹, 扬爱军.人文医学与护理精神[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6 (01) .
[5][8]高毅丽.重症患者人文护理心得[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23) .
[6]牟秀云.人文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26) .
[7]张兵, 李军, 张娜.需要层次理论在ICU患者家属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