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卒中患者(精选12篇)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1
脑卒中又叫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1]。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患者容易引发脑卒中,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肢体障碍,偏瘫是脑卒中所致功能障碍之一,也是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最高的。据报道,脑卒中发病后1周的患者73%~86%出现了偏瘫,71%~77%的患者行动困难,并有47%的患者不能独坐[2]。为了降低老年脑卒中的致残率,减少患者给家庭带来的生活压力,我院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疗法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我院接收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9例,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4例,实验组35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51~75岁,平均年龄为(61.63±5.48)岁。实验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53~72岁,平均年龄为(62.97±5.26)岁。69例患者均经脑CT或MRI检查,并临床确诊为早期脑卒中。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分别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的评定,并进行降低血压等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记录患者血压、脉搏、肢体功能等生命特征。实验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疗法。该疗法具体包括:①身体活动护理。由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为防止发生肢体功能障碍或压疮,护理人员每天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并耐心指导患者家属练习相应的按摩知识,详细讲述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醒患者家属为患者勤换衣物,注意衣物的洁净,做好皮肤护理。待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后,适当对患者进行肢体伸展活动。②健康知识教育。老年脑卒中容易导致患者偏瘫,患者和家属对此都有担忧。再加上大多数患者家属都缺乏保健知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传偏瘫发病前的症状迹象。提醒家属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肢体麻木、口吃不清、意识模糊等现象,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尽早采取急救措施。③饮食护理。脑卒中患者的引发因素多数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患者,在患者的饮食方面护理人员会格外重视。耐心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合理膳食,既要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又要增加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④心理安慰。老年患者生病时容易出现焦躁、恐惧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极情绪,患者家属对此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减少他们对病情的放大化。虔诚的语言交流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缓解心理紧张情绪,为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排除心理障碍。同时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观察内容及指标:着重观察记录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便对其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记录患者血压、精神状态、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数据与表现,综合评价患者治疗状况。并在护理治疗进行两周后,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各自采用的护理疗法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数据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理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我院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进行了评分,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29.6±10.42),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29.86±10.47)。两组患者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常规护理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后,再次评分两组Barthel指数。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45.82±9.48),实验组患者治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50.45±9.13)。两组数据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患者结束两周的护理疗程后,对于抑制致残率显著有效、相对有效、有效的患者,按有效计算。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甚至出现病情继续恶化者,按无效计算。见表2。
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疗法下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59%(24/34),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31/35)。其中实验组早期康复护理疗法中有6例患者在降低致残率方面有显著成效,占总有效率的19.35%。而对照组中显著有效者有3例,仅占总有效率的12.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有效病例分别为24例和31例,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另外,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的早期康复护理得到了33例,即占据94.29%份额的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以上数据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的早期康复护理疗法在预防老年脑卒中致残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认可。
3讨论
老年脑卒中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日益成为中老年疾病中关注焦点。其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长久性脑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虽然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该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常规的药物治疗与护理可以起到降低颅内压、血压等疗效,但是无法预防脑神经的萎缩。而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够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从而使被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一定刺激下重新建立,改善并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3]。
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身体活动方面的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由于老年脑卒中容易引发偏瘫,患者要加强肢体运动和锻炼。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的不同合理选择运动方式,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可以选择打太极拳、跳广场舞、下象棋等娱乐活动。身体条件稍差的患者也可以在小区公园散步、遛鸟等,尽量每天进行适当运动。即使卧病在床的患者也要在家属的帮助下每天进行适当肢体活动,达到刺激脑细胞修复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合理饮食。老年人群消化系统功能明显减弱,但是又要满足身体每天对营养要素的摄入。这就要求患者既要平衡饮食满足每日所需营养,又要避免饮食不当而加重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病情,这样将会导致脑卒中的急剧恶化。同时患者家属也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使老人保持稳定情绪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减少心理压力对患者病情的不利影响。
我院进行的该项研究正是抓住了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优点,使老年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下刺激神经修复。我院搜集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接收的69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从我院研究结果来看,早期康复护理疗法使抑制致残率的总有效率达到88.57%,患者满意度也高达94.29%。综上所述,在老年脑卒中的疗法研究中发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该护理疗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姜芳.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11):1634-1637.
[2]孙宝红,杨梅,王秋芳.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观察[A].河南省护理学会.河南省老年患者多元需求与持续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5.
[3]朱瑞芳.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1):15-16.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2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36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44~69岁,平均年龄(58.6±4.5)岁;合并高血压45例,合并高血脂32例,合并糖尿病25例。全部患者症状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U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1.2不安全事件
全部136例康复期患者中出现10例不良事件,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7.4%,患者满意度为96.3%。其中,走失2例,及时发现找回,跌伤6例,输液外漏1例,由长时间未翻身造成的皮肤红淤1例。
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1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造成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认知力差,容易走失;肢体协调能力下降,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跌倒等不良事件。
2.2环境因素
患者离开家人入院治疗后,由于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另外,由于医院地面湿滑,人员流动性大,床位无防护栏,患者在行走、如厕和取物过程中易跌倒摔伤。
2.3家属因素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患者家属在看护患者的过程中部分操作不合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如给患者使用高温热水袋使造成的烫伤或擅自调中频治疗仪引起灼伤。
2.4心理障碍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经常出现焦虑、自责、偏执等不良情绪,脑卒中患者由于身体协调能力下降,多数情况下不具备正常的生活能力,部分患者不愿让别人协助,易出现摔倒等意外。
2.5护理人员因素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压力均较重,部分护理人员的疏忽、专业知识不全面、病情观察和巡视不及时等原因均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3护理管理
3.1改善患者住院环境
保持患者住院环境干净整洁,避免通道、楼梯口处堆放杂物,地面加设防滑措施,病室周围的走廊和厕所安装扶手,危险地方设置警示标识,病床上设置防护栏。
3.2健康教育
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演讲宣教等形式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3.3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排解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叮嘱患者行动过程中需他人相扶,避免独自行动。
3.4强化护理人员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认知,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护理手段及应注意的安全隐患,强化专业知识,便于应对不良事件。
3.5预防并发症发生
严格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勤于帮助患者翻身、清洁、更换衣物,预防压疮和皮肤红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服药和进水过程中避免发生呛咳;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
4体会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8年3月~2011年6月收治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163例,男99例,女64例;年龄61~84岁,平均65.7±3.8岁,均为首次发病,无意识障碍,经临床症状和头颅CT、MRI检查确诊,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其中脑出血76例,脑梗死87例;右侧偏瘫60例,左侧偏瘫101例,双侧偏瘫2例;语言功能障碍59例。入院时进行肌力测定均<3级,其中0级32例,Ⅰ级58例,Ⅱ级73例,Berthel指数法测定ADL能力评分均<40分。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81例和护理干预组8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
护理方法:常规护理组进行一般护理,护理干预组加强在心理、生活、行为、康复等方面的干预,并对不同阶段进行评价。
⑴心理干预: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心理和生理功能逐渐退化。由于脑卒中发病急骤,患者面对突然的生理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感反应,常感到悲观失望、焦虑、急躁、易怒、抑郁等负性情绪,在治疗中随着对痊愈希望的破灭,使其病人角色强化,陷入绝望中,甚至拒绝治疗。我们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疾病知识宣传和支持,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并对其家属进行开导,嘱咐家属配合护士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为他们发放宣教资料和观看康复录像带、倾听音乐,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现身说法等措施,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护士以最佳心理、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⑵康复干预:康复护理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应根据老年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按照康复进程进行锻炼。在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按摩和主动、被动活动,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障碍发生,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畸形[3]。首先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和上下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等被动运动,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以增强肢体的力量,促使肌力恢复,练习时应由健肢到患肢,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特别是踝腕关节应多进行活动,防止发生僵直,并每日用温水浸泡手足,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4]。待病情进入相对稳定恢复期后,指导患者做肢体的屈伸、牵拉运动,锻炼肢体的承受力;肌力恢复到Ⅲ级时,可鼓励患者行患肢的主动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举手、外展、抬腿、屈腿、伸腿、抬足、坐起等运动,训练主动翻身、移动和平衡感;进入恢复期应锻炼其坐、站立和步行活动,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自理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对能离床下地的患者,应指导其在家属的帮助和陪同下进行站立和行走,增强患者康复的欲望,坚持训练,使其过渡到自己扶持物体行走,进而扶杖或徒步行走。训练时及纠正患肢保持正确的步态,减轻残疾的程度。
⑶治疗和生活干预:保持病室环境清新,患者皮肤和衣服清洁,防止褥疮和感染的发生。定期为患肢按摩、拍背,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患者由于偏瘫不能自己进食或进食缓慢,常因食物误入气管而发生呛咳。应指导正确喂食,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卧位时将患者头及身体偏向健侧,喂食时速度不要过快,让患者将食物咀嚼磨碎后再咽下,并在进食后轻拍背部,促进食物咽下和消化,避免进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5]。并采用中药和针灸辅助治疗,促进患者患肢功能康复。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Berthel指数法测定,ADL能力>60分为良,表示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为中,表示有功能障碍,有依赖;<41分为差,表示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
结果
两组护理前后ADL能力评分及护理恢复效果,见表1。
两组护理后均比护理前有明显改善(P<0.05),根据Berthel指数法测定,护
理干预组患者ADL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护理干预组ADL能力>60分73例,有效率为89.1%,常规护理组ADL能力>60分61例,有效率为75.3%,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 本次研究中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 其中男31例, 女29例, 患者年龄60~75岁, 平均 (64.3±0.8) 岁;均无严重全身性疾病, 并排除先天性疾病、心肝重要器官疾病。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体质、病种、病程等资料方面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安排床位, 按医嘱进行治疗护理, 如吸氧、输液等。 (2) 试验组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应关注其心理问题, 及早识别其存在的不良情绪,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护理干预。首先,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诚恳、耐心听取患者及家人的倾诉, 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简单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如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措施和疗效等。其次,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尽量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使其心情平静, 尽可能配合治疗。再者, 对患者及家属时常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以降低患者心理压力, 指导患者采取最佳卧位, 如多取右侧卧位可以便于消化、有利心脏、避免恶梦、有利于大脑的休息。同时, 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给予或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按摩护理, 如头部、背部、腹部、四肢等, 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 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 引导患者听些舒缓的音乐, 使其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转移注意力, 针对性地个别辅导, 很好地宣泄和减缓压力, 对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也很有帮助。
疗效评定: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3], 对患者睡眠质量、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长短、睡眠效率、睡眠有无障碍等, 将其按0~3等级计分。患者睡眠质量中优:PSQI≤4分;良:4分<PSQI<8分;差:PSQI≥8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4], 统计量资料用 (±s) 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试验组优20例, 良8例, 差2例;对照组优10例, 良7例, 差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评分比较, 见表2。
讨论
良好的睡眠可有助于人体恢复体力与精力, 对于脑卒中患者, 睡眠质量差, 会导致免疫球蛋白与T细胞亚群下降, 其睡眠质量好坏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在临床治疗老年脑卒中疾病中, 由于老年患者生活能力下降[5],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使患者临床免受并发症侵扰, 提升患者治病效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可以确保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有效调整患者睡眠质量, 提高治病疗效。
本研究对两组进行分析研究得出, 环境因素、患者心理因素、患者精神因素都将会影响临床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结果显示, 临床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优良率93.3%, 较常规护理有更好的疗效, 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状态, 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对提高脑卒中患者治病疗效有重要的影响。
由上可知, 在治疗老年脑卒中时对患者采用护理干预, 使其拥有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可有效地延长睡眠时间, 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 对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莉, 张生翠.脑卒中失眠患者影响因素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7 (18) :11-12.
[2]赵建英.护理干预对改善产妇睡眠质量及减少产后出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4 (12) :76-77.
[3]林秋兰, 张长杰, 兰纯娜, 等.每日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16 (24) :44-45.
[4]张从丽.脑卒中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8 (12) :34-36.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月~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平均年龄(61.38±6.84)岁;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47±6.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护理、心理引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接受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 心理干预
依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和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联系,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引导患者主动表达自己,耐心解答患者各项疑问。
② 体位干预
辅助患者摆出利于恢复的体位,如呈仰卧位时,应在患者头下垫枕,同时在肩部两侧以及侧臀大腿处各垫一枕,确保肩关节得到支撑、骨盆得到屈伸。
③ 生活能力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自我护理的意识,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方法和技巧,使患者意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开始进行自我护理,嘱咐患者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护士定期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能力进行考核,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自我护理过程中的问题;随着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及时修改自我护理方案。
④ 锻炼干预
包括语言功能锻炼,患肢功能锻炼等,针对患者恢复状态制定具体的锻炼方案,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1.3 观察指标
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定,选用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量表[3]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选用生活质量量表(QOL)[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即观察组患者ADL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恢复更显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群体,不仅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脑卒中发病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功能障碍的关键。相关研究指出[5],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同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减少患者病痛。本次研究中,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以及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显着,能够显着提高患者ADL能力、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对于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乐芳,周 艳。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8(36):25-27.
[2] 徐 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14(29):3318-3319,3324.
[3] 李金萍,刘增军,丁海敬,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3(7):747-749.
[4] 汪 莉,张燕燕,张 千,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3(10):890-892.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6
【关键词】中医康复单元;急性脑卒中;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62-02
本次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探讨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2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6例,患者年龄为43-71岁,平均年龄(56.7±5.6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15例,患者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8.4±5.98)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可进行对比(P>0.05)。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头颅CT诊断后,确诊为首次脑出血或者脑梗死;②患者的病程在2个星期内;③患者的年龄不超过75岁;④患者病情稳定,具有清晰的意识;⑤患者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为短暂性脑缺血;②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不能积极配合诊治;③患者年龄超过75岁;④患者在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肝肾功能障碍、心肌梗死等疾病;⑤患者临床资料不详细[1]。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单元治疗,并给予观察组患者多学科协作小组治疗。小组每个星期至少开展一次会议,就患者的病情展开讨论,评估治疗效果,并科学制定治疗方案。小组在病人出院时,共同制定出院指导,保证病人出院之后能够有效实施自我训练,同时为病人转院做好准备工作。
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还要对其展开康复治疗。即每天上午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完成针刺治疗后的半个小时内,指导患者展开肢体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每次训练一个小时,每天治疗一次,一个星期连续治疗6天。当患者处于相对恢复期时,医护人员采用平补平泻法,取患侧阳明经穴,留针半个小时。头针则取四神聪透百会,刺针后捻转1分钟,捻转200转。若患者肩痛或者患有失语症,则需要对症针刺。第二,并发症预防治疗:肩痛患者及失语症患者每天下午展开肩带功能康复训练和言语训练。
1.5 效果判断标准
医护人员用WHO生存质量测定表对患者治疗前、后一个月时间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利用上下肢体综合功能评分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估。
1.6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其中用x2检验组间对比,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则差异不具备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评分都要高于治疗前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相关资料[2]表明,我国脑卒中致残率超过80%,大幅度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家庭负担。医护人员在治疗脑卒中患者时,不仅需要注意改善患者症状,还需要重视病人康复后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报道[3]表明,针对脑卒中患者,医护人员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中医康复治疗,这样才能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增强治疗效果。
从中医角度出发,由于心肝肾阴阳失调、气血亏损,导致阴阳互不相济、血气运行障碍,最终形成脑卒中。临床上通常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其对大脑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瘫痪肢体苏醒的概率,具有通经舒脉、活血化瘀的功效。根据循证医学[4]的研究结果,可以知道治疗脑卒中最好的方式为建立卒中单元。卒中单元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延长患者的生命。
本院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中医康复单元治疗,治疗一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都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中医康复单元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增强治疗信心,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记平.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3):90-91.
[2]左凌,陕大艳,陈启明,等.中医康复单元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4,34(8):1484-1485.
[3]罗艳.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中失语症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8):241-242.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7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安全隐患,护理干预
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对此具有清醒认识。在我国社会老龄化日益严峻的今天, 脑卒中患者的数量以及发病率正在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引发较高的病死率。为了避免老年脑卒中患者较高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1], 我们应该对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相关问题具有清醒认识, 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的基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本医院在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 一共有200例。其中有男性患者119例, 女性患者81例, 分别占患者总数的59.5%和40.5%。患者的年龄范围在62~89岁, 平均年龄水平为72.5岁。
1.2 患者的入选与排除标准
第一, 所有患者均需经过头颅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老年性脑卒中, 并且病程不得低于6周, 不得小于1周。第二, 患者应该具协助查体的意识能力。第三, 患者没有精神疾病障碍, 没有性相关疾病。第四, 患者不得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与t检验。
2 结果
老年脑卒中安全隐患的护理干预效果较好, 安全问题出现的概率明显降低, 尤其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降低。干预后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较好控制, 康复效果、患者满意度以及生存率都有一定提高。老年脑卒中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误吸、跌倒以及压疮等几个方面。护理干预之前, 发生这几种问题的例数分别为89例, 32例和20例。而经过护理干预之后出现误吸、跌倒以及压疮的患者例数分别降低为11例, 9例和2例。进行护理干预后的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 患者满意度也有所上升。见表1。
经过统计学对比分析, 护理干预前的问题发生率与护理干预后的问题出现率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满意度有24%上升到98%。
3 护理干预的实施
3.1 做好环境管理
护理人员应该竭力创造一种安全、舒适、卫生的病房环境。尤其应该注意病房设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以不对患者造成外界伤害为宗旨对病房进行布置。病房内还应该设置操作方便的紧急呼叫机, 以便患者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被发现。
3.2 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各种危险因素, 并且做好评估
护理人员对于安全护理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要做到心中有数, 制定全面的防范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其床头应该放置高位标志牌, 并且交班人员做好交代工作, 不能出现护理空白。
3.3 最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抚慰
老年患者的心理呈现出其独特之处, 护理过程中应该予以理解。尤其应该注意老年人丧失治疗信心的情况, 帮助老年患者树立自信心, 战胜对于疾病的恐惧。
老年脑卒中换车常常会表现出烦躁、易怒等情绪, 甚至会莫名其妙的大发雷霆。此时,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有足够的耐心, 将同情心、爱心以及耐心渗透在护理工作中。对老年患者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 要充分的理解他们与体谅他们, 做到精心护理、悉心照料和耐心解释。护理人员要注意态度的和蔼与真诚, 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
3.4 将工作做到细微之处, 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一, 护理人员要始终以崇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护理工作中, 护理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 具有科学的工作态度与严谨的工作作风。注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把握。由于老年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反应迟钝以及感觉混乱。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人员应该注意细心观察和主动了解情况, 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 护理人员应该注意了解患者情况, 以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接近患者,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特点, 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加强巡视。尤其应该注意老年患者的机体反应不敏感的特点。第三, 护理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基本的工作章程,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进行送药服务, 做到送药到口。脑卒中患者中高龄患者比例较高, 护理人员应该督促这部分患者完成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2]。整个护理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心理特点, 制定恰当的措施, 尽可能的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与痛苦。第四, 脑卒中患者大都卧床时间较长, 因此应该注意对其皮肤的护理, 以预防压疮的出现。护士除做好晨晚问的护理外, 还应该选择性的使用频谱、微波、烫疗等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温度、时间和距离, 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不对患者造成伤害。使用热水袋时要用毛巾或包布裹好, 勤观察[3]。第五, 对高危患者要重点防护, 做到警惕性高和责任感强, 并留家属陪护。对于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应该注意其安全性, 将预防走失作为工作重点。因此, 需要对患者做好宣教工作, 并在患者衣袋内放联系卡 (姓名、电话、地址) , 便于走失时联系[4]。第六, 对于卧床安全性的认识也极为重要, 意识不清、躁动不安、高龄老人、偏瘫患者需要加床栏, 避免患者跌地造成更大伤害。必要时实施约束带保护性约束, 提高巡视的频率, 以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 提供周到的护理服务。第七, 认真做好告知和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帮助患者做好自我安全保护。对初下床活动患者护士要在旁边守护, 根据需要指导患者功能锻炼[5]。
4 总结
老年人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应该认识到护理质量的重要性, 不断地加强护理技能, 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在护理工作中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点, 做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及时消除隐患, 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满意度。
总之, 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安全隐患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提高患者存活率与满意度, 并且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马春艳, 丁萍, 郭秀凤, 等.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安全隐患的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 2010, 31 (26) :4538.
[2]俞爱红, 袁婉欢, 兰丽梅.住院脑卒中病人的安全隐患分析与护理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32 (2) :280.
[3]黄海鸟.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17) :2798.
[4]叶美燕.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外科病房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9A) :1322.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的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9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护理时所采用方案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患者, 男女比22∶18, 年龄65~88岁, 平均 (73.27±4.29) 岁, 病程3~4年, 平均 (3.21±0.16) 年;研究组50例患者, 男女比31∶19, 年龄64~87岁, 平均 (74.23±4.31) 岁, 病程3~4.5年, 平均 (3.42±0.41) 年。两组基线资料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护理:依据患者具体症状予以针对性观察, 将手术等症状发展情况详细分析讲解予患者了解, 对其予以疏导。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详细的进行健康教育, 并介绍疾病知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引导其说出心中的困扰, 并针对性的予以疏导、安慰。②环境干预:每日对病房进行通风, 控制室温至20~24 ℃, 护理人员应在睡前使用热水对患者予以脚掌按摩, 并服用500 m L牛奶;夜间应保持病房绝对的安静, 减少夜间问诊次数;还应控制楼道灯光亮度, 并定期更换床单。③睡眠干预:要求患者于13:00开始午休, 睡眠时间保持在1~2 h;晚上23:00前休息;同时, 日常休闲时应引导患者进行肌肉松弛训练, 2次/天。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睡眠相关指标: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依据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 (SAS&SDS) 评价心理状态, 得分高低与情绪好坏成反比[2]。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若P<0.05, 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睡眠相关指标对比:研究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指标分别为 (34.21±10.13) min、 (345.34±50.27) 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48.29±13.52) min、 (300.22±41.83) min (P<0.05) 。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研究组SAS、SDS评分分别为 (33.42±4.14) 分、 (25.43±5.34) 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45.28±3.28) 分、 (31.73±3.48) 分 (P<0.05) 。
3 讨论
良好的睡眠质量能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体力以及精力, 尤其针对于脑卒中患者, 此类患者具睡眠质量较差特性, 极有可能导致机体内免疫球蛋白下降, 亦对恢复情况影响较大[3]。为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的辅助作用, 本研究针对本院收治90例脑卒中患者资料予以分析。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睡眠相关指标, 结果显示:研究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指标分别为 (34.21±10.13) min、 (345.34±50.27) 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48.29±13.52) min、 (300.22±41.83) min, 表明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的辅助作用显著。可能与环境、睡眠干预有关, 护理人员能做到每日对病房进行通风、控制室温等处理, 进而给予患者良好的室内环境;加之其在睡前使用热水对患者进行脚掌按摩, 并引导其服用牛奶, 可最大化的增加排尿量以优化睡眠质量。同时, 通过定期更换床单, 进而有效提高其床铺整洁度, 并加之睡眠时间以及肌肉训练的指导, 有利于患者尽快进入睡眠, 从而起到缩短入睡时间, 增加睡眠时间的作用[4]。
此外, 通过对比两组心理状态, 结果显示:研究组SAS、SDS评分分别为 (33.42±4.14) 分、 (25.43±5.34) 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45.28±3.28) 分、 (31.73±3.48) 分, 表明护理干预能有效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可能与心理干预护理有关, 通过护理人员的全面进行疾病宣传教育, 并介绍相关基础知识, 从而提高患者认知度, 增强其治愈信心;另外, 通过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引导其说出心中的困扰, 并予以针对性的疏导, 从而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关于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情况, 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的辅助作用显著, 且能消除患者焦虑等消极心理, 优化心理状态,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杨.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 12 (6) :857-859.
[2]熊苑红, 马秋红, 梁柳芬, 等.护理干预辅助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定量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21) :3210-3213.
[3]张艾灵, 毛桂琴.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1) :26-27.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9
关键词:脑卒中,害怕跌倒,跌倒效能,焦虑障碍,抑郁障碍
害怕跌倒 (FOF) 指个体在进行某些活动时为避免跌倒, 出现的自我效能或信心降低, 老年人群尤为常见。FOF一方面会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活动的效能信心致跌倒频发, 另一方面FOF导致的减少或害怕活动使老年人社交孤立、社会认同受到损害, 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笔者调查老年脑卒中患者FOF的现状及其与伴发抑郁焦虑状态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和九八医院在2015年10—12月, 收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 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既往无智力障碍, 能独立或在他人帮助下行走, 能理解量表内容并自愿接受调查评估。排除合并重要脏器疾患, 严重沟通障碍等及非湖州常驻居民。按是否存在FOF, 分为FOF组29例与对照组31例。
FOF组男14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75.1±7.3)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 (20.7%) , 初中12例 (41.4%) , 高中5例 (17.2%) , 大专及以上6例 (20.7%) 。婚姻状况:已婚22例 (75.9%) , 丧偶7例 (24.1%) 。职业性质:体力劳动14例 (48.3%) , 脑力劳动15例 (51.7%) 。脑梗死26例 (89.7%) , 脑出血3例 (10.3%) 。合并慢性病21例 (7 2.4%) , 首次发病11例 (3 7.9%) , 病程小于半年10例 (34.5%) , 近一年有跌倒情况16例 (55.2%) , 有使用辅助器7例 (24.1%) 。
对照组男16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76.1±6.4) 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例 (22.6%) , 初中11例 (35.5%) , 高中水平6例 (19.4%) , 大专及以上7例 (22.6%) 。婚姻状况:已婚26例 (83.9%) , 丧偶5例 (16.1%) 。职业性质:体力劳动14例 (45.2%) , 脑力劳动17例 (54.8%) 。脑梗死27例 (87.1%) , 脑出血4例 (12.9%) 。合并慢性病22例 (71.0%) , 首次发病13例 (41.9%) , 病程小于半年14例 (45.2%) , 近一年有跌倒14例 (45.2%) , 使用辅助器8例 (25.8%) 。1.2调查方法 (1) Zu ng焦虑自评量表 (S A S) :量表包括20个条目, 采用Likert 4级评分, 每个条目记为1~4分, 总分80分。<20分表示无焦虑;20~35分有适度焦虑;36~40分有中度焦虑;41~80分有重度焦虑。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包括7个因子共24个条目, 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 每个条目记为0~4分。<8分表示无抑郁;8~20分为可能有抑郁症;21~35分为肯定存在轻中度抑郁;>35分则可能为严重抑郁。问卷填写前由工作人员解释本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不记名填写, 工作人员当场检查问卷, 若有遗漏提示补充;不能填写者由工作人员按照调查对象意愿填写, 当场收回。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有效问卷60份, 有效回收率100%。
2.1 两组焦虑情况 (表1)
FOF组焦虑发生率9 6.7% (28/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 (24/31) 。
2.2 两组抑郁情况 (表2)
FOF组有或可能有抑郁发生率93.1% (27/2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9% (26/31) 。
3 讨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生理上的老化和身体机能障碍造成身体素质下降、活动能力减弱, 导致活动受限, 患者常伴有FOF。因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下降, 老年患者活动时FOF而限制自身活动, 使其情绪沮丧、低落, 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同样, 焦虑抑郁情绪会反作用影响FOF, 形成FOF-焦虑抑郁-FOF恶性循环, 危害不容忽视。
本文结果显示, 60例中存在焦虑障碍52例, 存在抑郁障碍53例。FOF和焦虑抑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和平衡能力, 导致活动受限、躯体功能下降和心理负担加重。这些情况过重, 会使老年人很少或几乎不参加活动, 造成其社会认同的损害和社交孤立。本文结果也证明, FOF组无焦虑抑郁发生率低于非FOF的对照组, 且焦虑抑郁更严重, 说明FOF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增加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加重其严重程度, 不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降低和减轻FOF关键在于提高老年人活动时不跌倒的信心和身体平衡能力。常用的FOF运动康复方案不仅有肌力和平衡力的康复锻炼项目如奥塔戈运动项目, 也有如瑜伽操、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保健项目, 临床已经开展的脑卒中常规康复项目对减轻FOF也有显著效果[1]。选用具体的运动项目时, 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病情特征, 也要在专业指导的基础上鼓励老年人坚持长期、有效和规范的系统练习。FOF和焦虑抑郁障碍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 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老年人孤立孤独而致。因此建议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帮助家人做一些家务, 鼓励其去公园、活动中心等参加一些老年团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乐趣, 对缓解FOF和焦虑抑郁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9例脑卒中患者, 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100例, 发生率占45.7%, 男58例, 女42例。年龄60~80岁, 平均65.8岁。其中脑梗死76例, 脑出血23例。依据入院顺序,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全部病例意识清楚, 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及运动障碍, 但能配合护士进行康复训练, 入院后3~5天, 生命体征稳定。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卒中功能分级及治疗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由责任护士于患者入院后即对其心理状态、吞咽障碍时期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具体的个体化干预方案, 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护理干预。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进行评估一次并记录。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心理应对康复训练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训练成功的基础与保证。脑卒中患者发病急, 且多伴有各种功能障碍, 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并充分与家属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积极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的情绪, 暗示患者宣泄自己的苦恼, 同患者一起分析焦虑、抑郁、紧张对本病的影响, 护士针对负面情绪给予解释、鼓励、心理疏导、安慰、暗示等, 消除其心理障碍, 并教会患者思维控制, 有不愉快想法时要暗示自己停止,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同时讲解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心理行为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纠正错误认知。在患者进食过程中, 护士及家属要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 增强其安全感。
1.2.2 摄食功能训练患者入院后, 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并演示指导早期训练项目。吞咽功能基本训练:首先是面部肌肉运动, 护士指导患者进行张颌、闭颌、皱眉、闭眼、鼓腮、微笑、抿嘴、吹口哨、空咀嚼等舌体运动, 6~8次/d, 每次10 min;其次是构音练习, 如指导患者发唇音 (啪、巴、马) , 舌尖音 (它、那、啦) , 舌根音 (卡、尬) , 10~20次/d、每次5 min。呼吸功能训练:待病情稳定, 护士指导患者深吸气-憋气-咳嗽, 6~10次/d, 每次5~10 min。吞咽功能训练。模拟吞咽训练:深吸气-屏气-吞咽唾液-呼气-咳嗽, 6~8次/d, 每10 min。咽部冷刺激及空吞咽:用冷水棉签刺激前颚, 然后令患者做空吞咽动作数次, 以引起吞咽反射, 每日三餐前各做一次。
1.2.3 饮食护理患者入院后, 护士要积极为患者创造安静、整洁的用餐环境, 周围无便器, 在呕吐和排泄后及时清除异味, 努力让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愉快、精力集中地进餐。具体指导内容包括:体位。进餐时体位是有效保护呼吸道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际操作中因人而异, 适当给予调整。用餐时戴上围兜, 把床头抬高, 后背使用靠垫, 让患者坐直并稍向前倾20°, 颈部稍向前弯曲, 此体位可以使食物通过重力作用利于下咽。对于偏瘫者, 可将头面部偏向患侧, 使患侧咽部变窄, 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通过, 有效防止误咽。食具。勺内食物过多会使患者反射性的活动口角肌以防食物散落, 导致进餐时紧张而引起呛咳, 故选择薄而小的长柄勺, 其容量大小正好适合一次下咽, 每次3~5 ml。使用勺子时将勺内食物放入口中, 勺背靠舌中部在舌面上压一下, 然后让患者闭口, 从嘴角斜上方拔出勺, 这样可使食物全部放入口中, 患者闭口咀嚼, 顺利咽下食物。喂食时要有耐心, 自然等待患者吞咽完毕, 再食下一口, 防止食物停留在喉头腔和梨状隐窝。进餐后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清洁。膳食。根据患者身高、体质指数, 活动量、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食物, 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按照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食物性状。形状光滑、粘度适中、不粘黏膜的食物较易吞咽;无形状的液体食物、粉类食物及易粘附在黏膜上的食物 (如年糕、香蕉等) 不易吞咽, 且易引起咳嗽。因此为患者提供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 通过食道时容易变形且不易在黏膜上残留的食物更利于吞咽, 避免单独使用奶制品, 因牛奶和奶制品易与黏膜分泌物黏着, 引起呛咳。进食顺序依次为:胶冻样食物 (果冻、布丁、蛋羹、豆腐等) —糊状食物 (搅拌机制或米糊) —碎状、糜烂食物—正常食物与稀液。饮水时可从少量水开始, 将水沿下齿前部倒入口腔, 头抬至水平位, 避免头后仰, 一般不用吸管, 防止误入气管引发咳嗽。
1.2.4 正确处理呛咳呛咳是吞咽障碍的最基本特征[3], 一旦出现呛咳, 应立即扶患者弯腰低头, 下颌靠近胸前, 在患者肩胛骨之间由下向上快速连续拍击, 使食物残渣咳出;或者站在患者背后, 将双臂绕过胸廓下, 双手食指交叉, 对横膈膜施加一个向上猛拉的力量, 产生一股气流经过会厌, 使食物残渣喷出。易误咽患者进餐时, 做好吸引准备。
1.2.5 协助进食过程中, 指导家属用心掌握患者的进餐习惯, 可有效的防止误咽;同时鼓励患者自己进食,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其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动, 尽量独自进食。
1.3 判定标准
1.3.1 吞咽障碍程度判定标准采用洼田饮水试验[4]。患者于端坐位饮温开水30 ml, 观察全部饮完时间及呛咳情况。据此将吞咽功能分为5级。Ⅰ级为能顺利的一次将水饮完, 无呛咳;Ⅱ级为分2次以上不呛咳地饮完;Ⅲ级为能一次咽下, 但有呛咳;Ⅳ级为分2次以上咽下, 有呛咳;Ⅴ级为频繁呛咳, 不能全部饮完。
1.3.2 疗效判定。吞咽困难消失, 饮水试验评定Ⅰ级为5分;吞咽困难明显改善, 饮水试验评定Ⅱ级为4分;吞咽困难改善不明显, 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为3分;吞咽困难无明显改善, 饮水评定试验Ⅳ级为2分;吞咽困难无改善, 饮水评定试验Ⅴ级1分。4~5分为痊愈, 3分为明显好转, 2分为好转, 1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疗效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或者家属对实施护理干预的满意度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 约50%左右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5], 本组吞咽障碍发生率为45.7%, 符合文献报道。而吞咽障碍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致, 主要表现为随意性运动开始时间延迟, 与吞咽有关的运动协调性降低[6], 有研究表明:卒中后相应的脑皮质会发生组织重塑, 从而代偿受损部位功能, 在卒中恢复过程中, 更早地刺激病变皮质可增加皮质可塑性[7]。因此, 通过康复训练的方法尽早训练与吞咽功能相关的肌群, 可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 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枝芽生, 皮质感觉区扩大, 同时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8]。以上为吞咽功能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 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且时间越早越好[9], 尤其在发病初4周, 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程度促进功能恢复[10]。本组患者在入院后即给与吞咽功能的基本训练, 结果显示,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知信行为的改变又可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11], 本组患者入院后, 选择心理行为干预, 提高了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同时本组护士依据患者病情不同阶段的变化, 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护理康复训练计划, 并给予健康宣教、康复训练、饮食指导等, 改善了患者吞咽功能, 本次研究实验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 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达92%, 患者或家属满意度达96%。因此, 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吞咽功能, 提高护理满意度, 改善预后, 促进患者整体康复, 提高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对本科100例老年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 其中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吞咽训练、进食干预,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吞咽疗效率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1
脑卒中是仅次于癌症、心血管病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其致残率却位列第一,它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性残疾,而且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1],如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除了积极的病因治疗外,还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态,正确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
1 心理护理的定义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护
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建立了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行为,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赖感,愿意说出心中的秘密,掌握患者的心中所想,对症下药,解除了患者的思想顾虑,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2 心理护理的目的
心理活动中,情绪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使食欲增加,睡眠充足,
使躯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防预机能和抗病能力得到恢复,药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疾病的痊愈。反之,消极情绪造成人们对躯体疾病的易感状态,长期过度的神经紧张,不但造成机体疾病,而且会加速疾病的发展,情绪与疾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疾病恶化,甚至使病人死亡。因此,我们护理的目标就是切断恶性循环,增进良性循环,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避免大幅度的情绪变化,善于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对患者的情绪进行适当的引导、调控,使其保持心理平静、情绪稳定以及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3]。
3 脑卒中各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3.1 急性期患者 多见于脑出血,大面积脑梗塞等,此期的患者在意识恢复或神志清
醒后往往会有否认心理,认为这种疾病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在得到确认后继而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此时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这种心理变化可随病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因素而变化,因此,护理人员要善于分析每位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热情地向病人介绍医院的情况,包括病区环境、病室作息时间、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大夫、责任护士等,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缓解病人由于环境陌生而产生的不安;为患者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治疗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安静,操作性的护理尽量集中,以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及心理感受,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做好心理疏导,想方设法稳定患者情绪,缩短与病人的距离,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同时病人迫切想要知道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护理人员必须在掌握脑卒中护理知识的同时,亦应掌握脑卒中病人发病过程及转归情况,使患者对康复充满信心,消除焦虑情绪,为下一步护理打下基础,随着治疗的开始,大多数患者的焦虑情绪会慢慢结束。
3.2 恢复期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 病情逐渐稳定,病人对健康充满着希望,急切盼望失去的功能尽快全部恢复,但当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到一定程度时,恢复的速度就会减慢或停止,患者不甘现状,到处寻医访药,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治疗,但结果是有限的,此时病人的心情会再度低落下来,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抑郁、敏感、偏执,甚至拒绝治疗,护理人员应多接近病人,诚恳耐心地与病人交谈,深入了解病人心理需求,切实取得信任,做好家属工作,使其密切配合从而确保患者情绪稳定。同时反复向患者宣传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一方面让其安心治疗,特别强调加强康复训练,不要一切希望寄托在药物上,更不要滥用药物,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功能,减轻病残程度。另一方面将病残的可能向患者交代,使患者有较好的心理准备,以便顺利通过下一阶段。
3.3 脑卒中患者病程长、康复慢、残障率高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人力负担,康复期的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性格变得烦躁、狭隘,然而内心深处又充满着孤独,盼望与人交谈,需要别人同情和理解,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此期的患者往往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可能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因此,对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由于社会信息剥夺和对亲人依恋的需要不能满足是病人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设备和管理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允许亲友经常探视或昼夜陪护,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同时嘱咐亲人控制好情感,多关心体贴患者,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鼓励和支持患者,并协助其进行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康复训练,尽最大可能的给予患者信心和希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虽然有赖于病因治疗,但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肯定,它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还可以防止卒中后焦虑、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在脑卒中的康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玉花.脑卒中后已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卒中杂志,2008,3:157-159.
[2] 王秀玲.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效果评价.河南医药信息,2002,10(11):15.
老年脑卒中患者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抽样方法抽取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科出院并继续在本院随访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28例。病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TIA、精神障碍和严重痴呆患者、卒中很重或其它严重功能障碍,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完成问卷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老年脑卒中膳食状况调查表:为自行设计,饮食习惯包括每日就餐次数、有无偏食、口味三个项目;膳食结构包括:谷类食物、蔬菜水果类、动物性食物、牛奶和豆类、食用油五个项目。
1.2.2 调查方法:
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疾病资料通过查阅病历获得,调查前通过电话与患者本人或家属联系,说明调查目的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得到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和配合,发出调查问卷由患者或家属填写后寄回或复诊时交回。所有资料均由专人统一收集并经过两次复核。
1.2.3 统计学方法:
用Foxpro录入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百分数、频数分析和描述。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发出问卷共128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79份,对79份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男47例(59.49%),女32例(40.51%);年龄60~94(69.65±9.89)岁;缺血性脑卒中63例(79.76%),出血性脑卒中16例(20.24%);有配偶者64例(78.05%),丧偶或离异15例(21.95%);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30例、初中34例、小学及以下15 例(分别为37.97%、43.04%、18.99%);住院时间5~112天,平均15天;医疗费支付方式:社保支付33人(42%),自费44人(55.70%),其它2人(2.53%)。
2.2 患者饮食习惯
就餐次数:每日3次64人(81.01%),每日4次13人(16.46%),每日5次2人(2.53%);有无偏食:偏食25人(31.64%),不偏食54人(68.35%)。口味:偏咸14人(18%),适中38人(48%),偏淡27人(34%)。
2.3 患者膳食结构
见表1。
3 讨论
3.1 老年脑卒中患者饮食习惯
调查显示老年脑卒中患者每日就餐次数仍以三餐为主占81.01%,每日4餐、5餐分别为(16.46%、2.53%);有31.64%的患者有偏食,18%的口味偏咸。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及活动量减少,脑卒中后部分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应少食多餐,每日4~5餐为宜。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1]。偏食使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或某些营养素的缺失而影响机体功能康复。每日就餐口味,盐摄入量与血压有密切关系,调查显示随着摄盐量的增加(即口味由偏淡、适中至偏咸) ,脑卒中的危险性也增加[3]。因此,脑卒中患者应低盐清淡饮食,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5g以内。
3.2 老年脑卒中患者膳食结构
膳食结构是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所占比重。我国传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随着经济发展正向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纤维改变[1]。据调查近20年来全国平均每日谷类食物摄入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尤以杂粮类摄入量下降明显[4]。本调查中有35.44%的患者不吃杂粮,37.97%偶尔吃,只有26.58%的人经常吃;不吃蔬菜水果者分别为7.60%和8.86%,另有11.39%、15.19%和3.70%的人不吃肉、鱼、蛋等动物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对脑卒中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所含的膳食纤维、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以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关[3]。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主要来源,老年人要适量摄取。调查中高达36.71%的人不喝奶,40.51%每周喝1~2次,只有16.46%的人经常喝。奶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其钙含量丰富,吸收率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奶中的钙、钾、镁三种元素都有利于降低血压和卒中的危险性,经常喝奶对脑卒中有保护作用。[3]大豆蛋白具有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的作用,而保护心脑血管[1]。因此,脑卒中患者在膳食结构中要增加牛奶及豆类食物摄入量。
3.3 营养健康教育
营养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分支和组成部分,是医院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或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营养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治疗、护理、营养治疗及康复中,通过营养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帮助患者家属掌握食物与营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3.3.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合理营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行为,需要反复的、经常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尤其对一些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膳食调配,要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更要变为经常化。应鼓励脑卒中患者多参加营养健康教育学习, 从培养“营养意识”入手, 可强调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来达到[3]。提高营养知识水平, 转变营养态度,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粗细搭配、少食多餐、清淡少盐,促进疾病的康复。
3.3.2 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
调查表明要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和预防老年人一些常见病发生和发展,当然需要多方面努力,但改进膳食构成是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1]。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种种营养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使饮食更加丰富多彩,以满足人们的口味,增加生活的乐趣。因而老年脑卒中膳食结构应注意谷类食物的粗细搭配,多食含优质蛋白丰富的乳类、豆制品;适量的动物蛋白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各种绿叶蔬菜。
3.3.3 个体化膳食方案
老年人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均可影响其营养知识、态度、行为[5], 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而老年脑卒中患者病情、家庭经济等也会影响膳食营养,因此膳食方案要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活动量等相适应,要特别注意个体特性和需要,有时适当照顾他的原有习惯和爱好是必要的[3]。只有结合具体情况制订适合的个体化膳食方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3.4 良好的家庭进餐环境
研究表明[6]:家庭护理、家庭成员支持好的患者,其饮食与生活方式在家人监督下,往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其发病率与预后明显好于家庭支持差、护理差及患者本人自控力不够又无家人监督的患者;研究还发现老人的营养状况与家庭模式或就餐环境有密切关系,与家庭和睦也有密切关系。随着现代通讯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出现越来越多的独居和两老单居家庭,缺少良好的就餐环境将成为影响这些老人营养状况的一个因素。老年人的心境对营养及膳食的影响会比其他年龄组的人们要大[4]。因此要教育指导家庭成员关爱老人,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就餐环境,改善膳食营养状况,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应当指出的是,本研究对象没有包含管饲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对管饲病人的饮食需要另做进一步研究。此外对饮食习惯及饮食结构的调查仅是定性或半定量地测量,缺乏定量分析的客观指标,因此分析结果是提示性的,这种提示性结果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和基础。
参考文献
[1]焦广宇,蒋卓勤.临床营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00-304.
[2]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4(12):44.
[3]徐卫历,汪培山,仇成轩.常饮牛奶及饮食口味偏咸与脑卒中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486-487.
[4]何志谦.人类营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441-442.
[5]吴德琼,张华.营养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25-326.
【老年脑卒中患者】推荐阅读: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09-12
老年卒中10-14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05-14
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07-01
脑卒中糖尿病患者09-19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09-28
老年卒中后康复期06-15
RCA分析在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05-19
首发脑卒中07-04
青年脑卒中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