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论文

2024-06-19

脑卒中后论文(共12篇)

脑卒中后论文 篇1

脑卒中后癫痫是脑卒中发生后由于卒中本身的原因致使机体继发癫痫的症状。癫痫是患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并随着两者的巧妙结合使得患病率逐渐增加, 其带来的危害远胜于单纯性的癫痫和脑卒中, 不仅患者十分痛苦也使医生非常的头疼。脑卒中后癫痫可不限制地继发于脑卒中的任何时期, 为了深刻探析脑卒中和癫痫关系, 并对治疗措施实行最良好的改进, 随访了本院神经内科的400例脑卒中患者, 重点找出其中脑卒中后癫痫患者进行更深入仔细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得出了一些成果, 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了确保研究的价值性初步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10年1月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病患, 随机选取年龄50~80岁的400名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性281名, 女性119名。400例研究患者中共有69名继发癫痫, 发病率为17.25%, 分析癫痫的继发性, 发现在这69例卒中后癫痫患者中, 由脑血栓所形成继发性癫痫的共有18例;由脑栓塞引起的有9例;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而继发癫痫的病患有10例;脑出血继发性癫痫的病患有32例。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后癫痫诊断有确定的标准, 如果病患确诊为脑卒中, 而在其第一次被确诊为脑卒中后就马上继发了癫痫, 或者是在住院治疗期间以及出院后在我院规定的两年随访观察期间内, 若患者出现两次癫痫发作或者两次以上, 在排除了其他原因致使癫痫发作的前提下, 患者就可被确诊为脑卒中后癫痫。在临床上, 脑卒中后癫痫有两个明确的大分类, 即早期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早期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主要取决于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时间是在两周以内, 还是两周以后, 两周以内癫痫发作的患者成为早期性癫痫而两周以后才继发癫痫就被称为迟发性癫痫。临床上一定要做好继发时间的统计, 因为早期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大区别, 为了病人的健康, 医生在分型时一定要考虑仔细。

1.3 研究方法

这400例脑卒中病患都曾在我院诊治, 其中有69例继发了癫痫, 因为主要研究方向是脑卒中后癫痫, 所以需将这69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重点标注出来, 再做进一步研究, 基本步骤为重点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癫痫发作的类型和卒中类型之间的联系, 并根据发作机理等的不同分组治疗, 再观察治疗效果。

1.4 治疗手段

研究期间癫痫发作3次和3次以上的患者, 采用的是苯巴比妥钠和卡马西平来配合治疗, 其余发作3次以下的40例患者则采用抗癫痫的药物来治疗, 同时实施治疗, 做好相应的记录, 患者出院后还要再进行跟踪随访, 看治疗效果以及是否再复发。治疗一段时间后, 发现好的现象是21例患者在停药和治疗后癫痫不再发作, 剩下的再进行几个疗程的治疗就可见到好的疗效, 但仍有10例患者必须继续长期服药才可达到疗效。

2 结果

结果显示, 卒中类型不影响脑卒中是否会发生癫痫, 但发生在大脑皮质区域的卒中继发癫痫率最高。脑出血继发性癫痫的例数最多, 早期性癫痫的例数均少于迟发性癫痫。

3 讨论

对癫痫的发作时间进行分析发现, 迟发性癫痫多为脑血栓继发性癫痫和脑出血继发性癫痫, 而早期性癫痫则是以脑栓塞继发性癫痫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脑卒中后继发癫痫, 对机体加重脑组织造成机理性的供氧不足, 缺氧则使得颅内压增高, 导致脑水肿的发生, 这些并发病症都会对脑卒中的治疗产生阻碍, 严重时会引发脑疝, 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所以临床医生一定要对脑卒中患者保持高度警觉, 以免其继发癫痫。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变化比较复杂, 患者有明显的特异性, 所以治疗要精确到每一个患者自身, 从患者本身的情况出发,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尤其是早发型癫痫, 治疗时, 不仅要采用措施治疗癫痫, 而且还得配合治疗脑卒中, 并在过程中随时发现患者的各种反应, 对异常的病变采取及时的处理, 对抗脑卒中后癫痫是场持久战, 很多都需要配合长期的治疗才能治愈。脑卒中后癫痫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对于脑卒中急性期已经结束了的患者, 是否还治疗癫痫, 除此之外, 脑卒中后癫痫确实仍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和商榷, 这些问题就只能依靠临床医生从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来寻找答案了。

脑卒中后癫痫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也因为它的高发病率以及继发性癫痫范围较广, 对人体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也给临床医生制造了很多麻烦, 所以如果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一定要关注自己是否有癫痫发作的预兆, 家人也要配合患者检查和预防, 因为提前做好防御比临床治疗更有效, 也更能保证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陈功.神经突触前膜胞内蛋白 (Munc18) 抗体慢性点燃致痫大鼠及其致痫机制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4.

[2]王映辉, 李凯.71例以头痛为主诉的癫痫脑电图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4) :11-13.

[3]李忠玉.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免疫-内分泌因素与癫痫发病的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王富龙, 闫静, 秦少波, 等.中医治疗痫证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学报, 2004 (9) :22-25.

[5]徐国龙, 杨帆, 章复清, 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PTZ点燃型癫痫大鼠脑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 2002 (3) :81-83.

脑卒中后论文 篇2

传统治疗技术

针刺是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治疗做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很丰富。曹莲瑛等人采用独取足少阳经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针法组。现代医学认为足内翻是由于下肢内侧拘急,外侧迟缓而引起。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实际上是针对性的使足外翻肌群兴奋,以增强足背屈及足外翻运动,从而调节跖屈肌群、足外翻肌群的肌张力平衡。盛国滨等人通过对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足内翻的研究,发现针刺经筋结点为主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研究认为刺激肌腱结合处使痉挛劣势侧肌张力得到增强,间接拮抗抑制胫后肌及小腿三头肌的痉挛作用,形成张力新的平衡,从而治疗足内翻。卢洁等通过对肾与膀胱经的阴阳两穴对刺治疗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与采用常规针刺法相比较,以中风后足内翻症状积分和 Fugly-Meyer下肢功能量表评定为评定标准。发现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优于常规针刺法。中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脑卒中痉挛状态属中医“筋病”“痉证”等范畴,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肝。平肝熄风、镇肝熄风、养阴熄风等是常用之法。有些学者采用解痉合剂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发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的改善。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NMES)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高磊等以肌电信号、肌力、踝背屈角度以及下肢运动功能为评定标准,研究发现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较单独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胡可慧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的 Fugl-Meyer 及 Bathel 指数评分均较照组明显提高,研究认为生物反馈治疗仪将生物反馈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巧妙地结合起来,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的、运动的、皮质感觉的输入冲动,传入并影响相应的大脑中枢。使其恢复对瘫痪肌肉的控制,是一种理想的康复训练方法。唐玉清等对偏瘫早期患者运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手法训练,改善卒中病人的踝足内翻上取得满意效果。潘卫通过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排骨长短肌进行功能性中频电刺激,发现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腓骨长短肌进行中频电刺激,可有效防止足内翻的发生。

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可以降低肌肉的痉挛程度,为治疗足内翻创造一个良好的契机。使用肉毒毒素后,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增强足内翻治疗效果。练涛采用改良的Ashworth 痉挛分级量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步行能力进行疗效评估,发现局部肌肉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许多学者在肉毒毒素注射靶肌肉定位上做了一些研究。欧海宁采用 A 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内翻,以改良 Ashworth 量表、步速、踝关节被动活动度等评价标,发现超声引导注射比徒手肌肉定位法的临床效果更好的。杨远滨发现应用在超声引导下加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与单独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相比,定位更加准确,避开血管、神经,减少出血,特别适用于儿童及疼痛敏感的患者,尤其是深部肌肉定位注射。在降低肌张力方面,临床上常还使用一些口服药物如巴氯酚、替扎尼定、己派立松等,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矫形器

临床上 AFO 主要用于足下垂、足内翻等异常步行模式的患者,能改善患者的步态异常,提高步行稳定性和步行效。王红星分析临床病历资料,发现静态踝足矫形器早期应用有助于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缩短康复时程和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高润等研究认为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可有效缓解踝背伸活动时拮抗肌的痉挛、增强胫前肌肌力,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临床上静态 AFO 多为中立位,有研究发现,背屈 5°AFO 与中立位的 AFO 相比,其步速明显快于后者,步速时间和步长时间均缩短。固定式的踝足矫形器因为患者的踝关节被完全固定,步行的站立相和摆动相踝关节没有和其他关节的协调运动。采用踝关节装有铰链的动态式踝足矫形器来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内翻,比较符合踝关节的生理功能。顾昭华通过在 3 种状态下(无矫形装置、穿戴DAFO、穿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观测患者步行时踝足位置。发现戴 DAFO 和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均可矫正踝足对位关系,但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对足内翻、足趾屈曲、患者步行速度改善更明显。对部分穿戴 AFO 的患者进行随访时,发现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出院后弃用 AFO,踝矫形器的远期效益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合技术

许多学者在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上做了很多的研究,发现其存在很强的优势。于洪梅等采用上田敏下肢运动功能评价法,研究发现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中风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治疗。郭现军通过对 106 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内翻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陈伟以运动疗法结合“申脉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研究发现其可以更好改善偏瘫后足内翻患者的肌张力、足内翻步行能力。周雅然等采用透刺墟透照海、阳陵泉透阴陵泉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足内翻疗效优于仅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研究认为阳经穴与阴经穴配合透刺的方法,可以同时调整阴阳两经的功能状态,达到疏通经脉气血的作用,使足内翻得以纠正。周璐通过应用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 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故认为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 望

足内翻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基于脑的可塑性的基础之上,主动的康复训练对于足内翻的治疗不可缺少。目前足内翻康复治疗的主要关注是足和其周围结构,然而足内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下肢和躯干问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整体观念。目前学者对于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研究很多,但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矫形器使用对于足内翻患者长期的影响怎样?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时,常常面临高肌张力的问题。对于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对于低级中枢失去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失去抑制所致。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肌张力的原因在于感觉功能的减退所致,患者为了增加对于周围感知通过增加肌张力来获得。这种观点给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步行肌电的研究,让我们对正常和偏瘫步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给治疗足内翻提供了一些启示。随着对于干细胞的移植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通过内源外源性神经干细胞来治疗脑卒中患者,并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干细胞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中,还存在很大争议。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篇3

【摘要】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因其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故其临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中医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中医治疗;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16-02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从治疗和康复方面均广泛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其致死率在逐年下降,但随之而来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却逐年增多,脑卒中后抑郁在临床最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不但是一种情感障碍,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影响认知功能损害恢复、增加脑卒中后致死率,甚至导致病后自杀率升高的潜在危险因素,其出现亦将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1]。古代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没有明确论述,近年来,中医界许多医家都对此作了探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独到见解。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中医学的“郁”,在临床上多是指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古人有“情志之郁”与“因病而郁”之说,情志之郁即“因郁而病”。清代医家顾锡在《银海指南》中指出“气血不顺,脉不和平,即是郁证,乃因病而郁也”。脑卒中后抑郁是典型的“因病而郁”,其病机既有中风阴虚阳亢的特点,又有郁证肝气郁滞的特点。《古今医统大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类证治裁》记载:“七情由起三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患者卒中后出现思虑过度,伤及肝脾等脏器,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司,痰湿内生,脉络不通,影响血脉运行,心神失养。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是以气机郁滞为先,影响到心、肾、肝、脾等脏器,并由此而出现痰凝、血瘀、气血亏虚等病态链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病的辨证,属于虚实夹杂,虚为本,郁为标,临证应掌握其病变规律,抓住本病乃先病于气,之后伤及血,并且本病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任何阶段,对本病的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均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及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2中医综合康复措施

21重视中医情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应以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密切配合,尽早介入中医中药,且早期应以中医情志治疗为主,甚至可纯用中医情志疗法,如华岫云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银海指南》言:“凡患是症者,宜自为节制,皆非草木所能奏效,所谓妙药难医心上病也”。本病的治疗,必须注重心理疏导,用语言等消除或减缓其不良心因。因此,中医情志疗法,特别是以情胜情疗法,对于郁证,特别是那些处于不良心境或劣性情感状态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它可暂时地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让患者从被动治疗的角色转变为自觉主动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去,使疾病的治疗出现转机。当然,当躯体病变较明显且顽固时,适当地运用针药等更有助于本病的恢复。

现代医学认为,高兴、愉快是积极的情绪,它可使新陈代谢加速,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抑郁及脑卒中的康复均产生良好的影响,是消除抑郁病症的重要途径[2]。《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一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志达”是指喜悦的情绪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这种调节精神活动以养心调神的方法,即所谓调节人的内环境。另外,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按四时的变化对居室的温度、湿度、空气、色调的调节,使之处在舒适、和谐、优美的环境中,亦有助于情志的调适,即所谓调节人的外环境,也是畅情的必要措施。总之,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和喜怒而安居处”,使情绪乐观愉快,胸襟豁达开朗,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22结合针灸提高临床疗效脑卒中后抑郁服用药物治疗,一般起效在3~10d。针灸治疗以调神理气、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则,其机制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不但可以改善抑郁,而且可以提高中药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脏腑及经络循行路线为依据,采取调整阴阳、补泻兼施、辨证加减的原则选穴,主要有耳针、水针、电针、皮肤针及灸法等。目前针灸选穴思路较多,主要有以四肢腧穴为主的宁心安神法,如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等;以督脉经穴为主的调脑安神法,如百会、神庭;以调节阴阳跷脉为主的选穴,如申脉、照海;以头部腧穴结合体穴为主的其他选穴;以心、脾、胃、膀胱经的选穴,心、脾、胃经以取五腧穴为主,膀胱经以取背俞穴为主,虚证多取病机所在脏腑所属经脉原穴和背俞穴,实证多取五输穴,实证补泻结合、以泻为主,虚证针用补法,同时给予艾灸治疗,可增强温补作用。

23及早配合康复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3],人脑具有可塑性,运动或康复运动可促进和影响人脑的功能重组。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感,主动、积极、持久的进行康复训练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恢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勇气,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音乐疗法等[5]。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电刺激治疗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及代谢,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代谢情况,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脑部供氧,促进脑部血管修复和神经系统恢复;运动疗法则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血氧含量提高,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减少机体代谢废物的堆积,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此外,更深层的作用是,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行走能力等,增加患者的社会参与度,使患者树立信心,促进患者进一步恢复。而音乐疗法则是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结构等直接产生作用,可使患者精神振奋,并且使患者思维活跃,激励正常的行为,提高患者的应急能力,从而使患者原有的生活能力得以发挥。纵观这些康复治疗手段,不难发现,这些治疗手段与中医治疗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等治疗实际上与中医调神理气、调理气血的作用相符,而音乐疗法则恰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6],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预后,并且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机制。

24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以减少复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是严重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脑卒中后1个月内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在20%左右;卒中后3~4个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病率在20%~60%之间;卒中后1年内抑郁的累计发病率在40%左右,而且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非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7]。因此,临床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及疾病的复发。①未病先防。对新发脑卒中患者,平素应注意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指导,培养患者良好的性格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应常规进行情绪评估,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发现抑郁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及治疗。②已病防变,已病防复。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关键在于彻底治疗,应及时、足量、足疗程治疗。本病若治疗不彻底,易导致抑郁症慢性化,并加重躯体疾病,导致出现精神症状、自杀或反复发作。而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应尽可能的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缓解症状,减轻病耻感与罪恶感,降低孤独感,增强治疗信心,减少复发。当然,中医情志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解决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应对技巧,长期的心理治疗还能完善人格。

此外,应重视阳气在脑卒中患者季节性抑郁发作治疗的作用。春天本就是抑郁症发作的高发季节,顺应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春季阳气生发,阳气不足者,生发不足。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养气助生发,但要谨防生发太过,阳气不藏而发生躁狂,同时注重冬天阳气的温降潜藏,早睡晚起,适当服用膏方。

3展望

脑卒中后抑郁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采用综合防治的效果已得到业界的肯定,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注意,中医防治本病的方法很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再者,中医防治本病机制仍不明确,应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以开拓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新疗法。近年来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颇多,但因本病的最终病因仍未明确,最终疗效确定仍需通过细致严格的临床研究,故临床研究应加强各种方法的随机对照观察,增加样本量,疗程及随访时间要长,以进一步提高研究可信度及可比性。

参考文献

[1]Bhogal SK,Teasell R,Foley N, et al.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ture[J].Stroke,2004,35: 794-802.

[2]齐铁钢,张泓.调情志对缺血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 7-8.

[3]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4]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5: 303-305.

[5] 乐趣,屈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进展[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613-617.

[6]凌方明,岳丽丽.中风后抑郁症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4):519.

[7]张长青,方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63-65.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 并经颅脑 CT或MRI证实;病程>1个月;除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卒中后病情严重或伴有意识障碍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者;完全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者;有药用或酒精依赖史者;有抑郁症、痴呆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共入选173例, 男89例, 女74例, 年龄55岁~75岁 (64.2岁±6.4岁) , 其中脑梗死107例, 脑出血66例, 首次发病102例, 第2次44例, ≥3次27例。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卒中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和吸烟史) 、诊疗经过等。

1.2.2 量表评定标准及方法

1.2.2.1 抑郁诊断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定分组[3], SDS总分<30分为非抑郁组, ≥30分为抑郁组。抑郁组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4]进行抑郁程度评定, 总分<8分为正常, 8分~20分为可能抑郁, 20分~28分为轻度抑郁, 29分~34分为中度抑郁, ≥35分为重度抑郁。

1.2.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 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 (MESSS) [5], 0~15分为轻度;16分~30分为中度;31分~45分为重度。

1.2.2.3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 选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修订的Barlhel指数进行患者ADL评定 分为良 (>60分) 、中 (60~41分) 、差 (≤40分) 3个等级[6]。

1.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 PSD的发生率

173例入选者合并有PSD 73例, 发生率为42.20%, 其中轻度抑郁38例 (21.97%) , 中度抑郁26例 (5.03%) , 重度抑郁9例 (5.20%) 。首次发病 34例 (33.33%) , 第2次23例 (52.27%, ≥3次16例, 占59.26%。

2.2 PSD的发生率与临床患者关系比较 (见表1)

2.3 PSD的发生率与卒中情况比较 (见表2)

2.4 PSD组与非PSD组SSS、ADL评分比较 (见表3)

3 讨 论

PSD是发生在中风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性疾病, 表现为情绪低落、思虑过多、睡眠障碍、意志活动减少、易激惹等, 重者还有思维缓慢、早醒、幻觉和幻想、绝望及自杀企图等。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导致躯体疾病治疗复杂化, 使脑卒中康复时间延长, 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 并可使致残率、自杀率及死亡率上升。由于病例选择、评估时间、诊断标准等的不同, 各研究报告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多数研究认为1年内累积发病率在40%左右。本研究结果显示PSD发生率为42.20%, 以轻、中度者为多, 表明抑郁症广泛存在于脑卒中患者中, 临床诊治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PSD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5-色胺 (5-HT) 和去甲肾上腺素 (NE) 活性低下被认为是抑郁发生的核心生理机制。脑部病变的直接作用或卒中后的功能缺损可能参与了PSD的发生, 但PSD的发生与脑损害部位关系不确定。Shimoda等[7]发现PSD与卒中部位的关系受卒中后时间的影响:在急性期, 左半球卒中易致PSD;在卒中后 (3~6) 个月, 左侧额叶病变易致PSD;晚期则可能右半球和枕叶起作用。也有报道否定了损伤部位与抑郁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 左侧半球、额叶、基底节区病灶与PSD的发生率有关, 而且多次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首次卒中 (P<0.05) 。但卒中性质与PSD的发生率无关。究其原因可能与神经生物学机制有关, 即缺血或出血性卒中造成脑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而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 其轴突通过丘脑、基底核、环绕胼胝体和放射冠, 到达额叶皮质, 当病灶累及以上部位时, 可使5-HT和NE神经递质活性改变而引起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抑郁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 PSD是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反映[8],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越高越易发生抑郁。本研究结果显示, PSD组神经功能缺损更为严重, ADL评分更低, 且卒中发病次数越多, 肢体运动障碍及认知功能缺损越严重, PSD的发病率越高。这可能是由于躯体功能丧失, 直接影响了大脑皮质对下丘脑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造成递质代谢紊乱而致病, 这种患病后患者生理、心理平衡的失调被认为是PSD发生的“反应性机制”。

影响PSD的相关因素很多, 本研究表明性别差异与抑郁相关, 女性更易抑郁, 可能与女性心理负担过重、生理因素及社会活动功能丧失或降低有关。宋文娟等[9]报道<50岁患者的PSD发生率比50岁~65岁的卒中患者发生率高, 与患病后丧失了原有的地位、职业、经济来源, 心理负担增加有关。在文化程度和有无吸烟史方面, PSD发生率有一定差别, 但无显著意义 (P>0.05) 。脑卒中危险因素中,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对认知和情感活动的影响较大, 伴该类危险因素的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患者 (P<0.05) 。

PSD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严重后果, 尽早认识PSD及其相关致病因素, 有助于积极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 以控制抑郁症状的发生和发展,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致病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后明确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 (MESSS) 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2.20%。抑郁的发生与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病灶及卒中次数有关, 并与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有显著相关性 (P<0.05) , 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卒中患者PSD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患者 (P<0.05)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 且与多种因素相关。

关键词:脑卒中,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神经功能缺损

参考文献

[1]刘伯聪.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康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 11 (2) :155.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3]龙洁, 菜焯基, 刘永珍, 等.卒中后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1, 27 (6) :430-432.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84-187.

[5]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6]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632.

[7]Shimoda K, Robinson R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lesionlocationinlong-termfollowup[J].Biol Psychi-atry, 1999, 45:187-192.

[8]Nys GM, van Zandvoort MJ, Nvander Worp HB, et al.Early de-pressive symptoms after stroke:Neuropsyehological core-lates and lesion characteristics[J].Neurol Sci, 2005, 228 (1) :27-33.

脑卒中后论文 篇5

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老年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月~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老年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患者50例和对照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行卒中单元模式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老年脑卒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脑卒中筛查后 更需健康干预 篇6

现场:脑卒中干预在身边

2013年3月7日下午,提前完成了免费脑卒中筛查工作的碧海云天社康中心针对筛查中发现的高危人群举行了脑卒中专项讲座。社康中心大厅里,满满地坐着六十多位已经进行了免费脑卒中筛查的居民。他们有的拿出笔记本用心记着相关知识,有的拿出自己的化验单对照讲座内容细看。一位40岁左右的黄女士说,她是代替卧病在床的父亲来听讲座的,听了讲座后,她觉得不但父亲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自己和老公也要关注。社康中心主任莫医生介绍,通过对小区1476位符合脑卒中筛查的人群进行筛查,发现了高危人群282人。社康中心会针对他们分批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和义诊,还会制定个体化健康干预计划,在3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随访跟踪。而且他们还可以凭自己结果单上的专用用户名和密码上指定网站查看健康评估结果和干预计划。这次筛查让社康中心更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为将来更有效地为居民的健康服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本次筛查的高危率仅为19.1%,跟筛查时严格把关和社区居民良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习惯也是密不可分的。

据悉,深圳市免费脑卒中筛查项目于2013年3月结束。该项目由国家卫生部与福田区政府承担费用,为福田区梅林一村、碧海云天、竹林、八卦岭、东园和园西等六个社区40岁以上的户籍常住居民按风险分级分别提供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B超等方面的检查。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

增长率达8.7%。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人数年增长率达8.7%。中国的慢性病防控目标要考虑国际社会设定的基础,过去40年脑卒中发生率在发达国家降低了42%,但在发展中国家翻了一番。

400亿的经济负担。据测算,每年因脑卒中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达400个亿。

你离脑卒中有多远

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开展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干预等措施,可使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残疾率及复发率明显下降。对高危人群筛查是提高脑卒中一级预防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有2项主要危险因素或1项主要危险和2项以上一般危险因素,或以前有过卒中的患者,都应该进行脑卒中筛查。

4项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及年龄超过50岁。

12项一般危险因素:房颤、心脏病;呼吸睡眠暂停;脑卒中家族史;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膳食中油脂过多;肥胖;男性;牙龈经常出血、牙松动、脱落;缺血性眼病和突发性耳聋。

预防脑卒中,刻不容缓

据资料显示,脑卒中以往五十岁以后才担心罹患的疾病,如今在我们周围,四十来岁发病的人已不少见,三十多岁发病的也时有耳闻。脑卒中日渐年轻化,其罪魁祸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大家警惕。

01

一级防御 早干预,防脑卒

对已经具有脑血管病危险的人群控制其危险因素,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要早期检查,早期干预治疗,力求防止或推迟脑卒中的发生。

①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指数(体重身高)。

②有危险因素发现时,应请教医师,尤其是专科医师予以指导治疗。

③戒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少活动等。

④改善饮食结构,保持清淡,多蔬菜水果,低热量、脂肪。提供足够优质蛋白,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

⑤适当增加活动,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不宜过度肥胖。

⑥调整生活方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心情舒畅,切忌激动、暴怒及过度疲劳。

⑦积极治疗,严格控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定期专科门诊随访。

02

二级防御 预防脑卒中复发,重中之重

电影《桃姐》的感人演绎让人落泪,桃姐中风后又复发,是其生命走向衰竭的重要原因。据资料显示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它血管疾病。脑卒中发生后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脑卒中一旦再次复发,病情会更为凶险,常因反复发作而死亡。虽然3/4的脑卒中患者经过抢救和治疗存活了下来,但绝大多数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二级预防的三个误区

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一定要有专业的指导,科学的手段,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的几个误区是:

①预防无效论。说起预防,有些人会不以为然,或是对预防没有信心。事实上,对卒中和其他血管意外的高危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降压、调脂的长期治疗,各自分别可使血管意外的发生率降低约1/4,如果将这些措施联合用于适当的患者,其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可降低达2/3至3/4,加上戒烟、膳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少量饮酒、监测血糖或治疗糖尿病、减轻体重及加强锻炼等多种措施潜在的效果,预防血管意外的效益将更加显著。

②不能坚持服药。一旦预防用药就是终身的,对于一些药物,应该像每天吃饭一样坚持服用,然而对很多人来说难以坚持。有些人刚开始服药还规范,但时间一长就掉以轻心,往往停药后不久就发生脑卒中。如果二级预防做得不好,理论上讲,几乎每次复发的症状都要比前一次更严重。

③把预防完全寄托在药物上,不改变不良习惯。其实,有时候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比药物起的作用还大。预防是一个综合措施,不能寄托在一个神奇的药物上,而要综合起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健康生活、规范用药。

不容忽视的脑卒中危险信号

脑血管疾病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但它并不是来无影去无踪。如果有以下症状,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就诊。

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口水。

突然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讲话。

脑卒中的现场急救

脑卒中若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病情很快恶化,危及生命。但如给予适当、及时的现场急救,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①呼叫急救中心或及时送到附近医院检查(如CT)、抢救。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解开领口,颈部垫高,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腔内分泌物及呕物,以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③避免不必要的搬动,使病人绝对卧床,以防出血加重,保持合适体位,以保证脑血回流灌注。

④控制血压:家中有备用血压计者,立即进行血压测量,若血压≥23/15Kpa,适当应用现有的降压药对症处理,但不可降至过低。

⑤心理安慰:应保持镇静不惊慌、安慰病人,避免病人因过度紧张或恐惧而使病情加重。

发生脑卒中后的健康护理

作为子女,除了要尽量让老人心情开朗外,要防止老人摔跤,特别是脑出血的病人,头部被撞到,很容易再次脑出血。子女们一定要在老人的生活方面多加照顾。如果有条件,要适当让病人进行一些运动,比如散步,或者在床上做操。体力恢复得好的话,可以适当慢走和游泳。多参加跳舞等老年人的联谊活动。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 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28例, 女32例, 年龄在45岁~98岁之间。出血性卒中14例, 缺血性卒中46例;轻度吞咽障碍15例, 中度吞咽障碍39例, 重度吞咽障碍6例。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本保证, 在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时, 由于患者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响, 易出现烦躁、易怒、失望、抑郁等情绪, 甚至产生拒食心理, 有效的沟通能提高患者对脑卒中引起吞咽障碍的认知水平。同时向患者及家属阐述预防吸入性肺炎及保证营养需求的重要性, 解释具体的护理计划和实施方法, 使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 最终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2.2 基础训练

对摄入、吞咽各个部位进行训练, 增加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 每日3次, 每次20 min左右。 (1) 口腔操:尽量张口, 然后放松, 下颌向两侧运动, 逐渐加快速度, 舌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做主动运动, 并在口腔内将两侧面颊顶起。 (2) 发音运动:先从单音开始训练, 如“依”、“喔”等, 促进肌肉运动、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 (3) 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用棉棒蘸少许冰水, 轻轻刺激软腭和咽后壁, 指导患者边想象吞咽动作, 边做空吞咽。

2.3 摄食训练

2.3.1 调整摄食的体位

(1) 坐位:躯干垂直, 头轻度向前屈曲, 这种体位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气管, 有利于吞咽动作形成。尽可能进食后保持此体位30 min。 (2) 仰卧位:躯干45°仰卧, 喂食者位于患者的健侧, 该体位可促进残留食物从咽峡部排出, 防止吸入气管。 (3) 侧卧位:向健侧卧位, 利用重力作用, 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 减少食物残留于瘫痪侧。 (4) 平卧头偏向一侧:由于病情特殊, 如脑出血急性期需要平卧时, 可采取此体位, 防止误吸入气管。

2.3.2 调整食物的量和速度提倡少量多餐, 开始一般宜

3~4 ml流质饮食为宜, 然后根据病情逐渐增加至20 ml左右, 每次间隔30 min左右, 进食速度不宜过快, 后一口应等前一口咽完后喂入。

2.3.3 调整食物的性质

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改善情况, 原则上先易后难, 糜状食物最易吞咽, 正常固体食物最难吞咽, 糊状液体不易误吸, 稀液易误吸, 因此进食顺序为: (1) 糜状食物加糊状液体; (2) 细烂食物加浓液; (3) 正常食物加稀液, 并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能量, 同时口服药物应碾碎调成糊状后服用。

2.3.4 观察指标、评价疗效

每天记录进食前后的呼吸音、呼吸形态、疲劳程度、是否存在呛咳、误吸、每次进食的性状数量、进食所需的时间以及口腔内残留食物的数量, 观察吞咽障碍改变的程度, 评价疗效, 修订计划, 使训练计划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3 小结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一个重要方面, 采取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 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长时间 (3年~5年) 痛风没有再次发作, 尿酸也能控制在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范围。相反, 未能按要求控制饮食者, 痛风复发的几率、程度、频率均较高。

2痛风发作原因回顾性分析

通过追问患者近期的饮食史得知, 36例患者中有23例因在节假日参加聚餐、宴会频率较高而没有节制饮食, 甚至乘兴喝酒等, 导致痛风急性发作;有6例长时间 (3年~5年) 痛风没有发作, 患者误认为疾病已痊愈, 不必控制高嘌呤食物, 可按自己的饮食喜好随意进食, 甚至连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及浓的肉、鱼汤和火锅汤也照吃照喝, 可是好景不长, 没多久, 痛风再次急性发作。4例患者认为痛风发作时可用药物治疗, 不必长期控制饮食, 亏待自己, 没有考虑长期依赖药物治疗而产生的毒副作用;3例患者以年龄大为由, 放纵自己, 趁着在有生之年想吃就吃, 想喝就喝, 抓紧享受, 导致痛风反复发作。综上所述, 36例患者痛风反复发作的原因均与暴饮暴食或不合理饮食有关, 而且是导致急性痛风发作的主要和直接因素。

3 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针对62例脑卒中患者, 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脑梗塞或脑出血, 并经洼田饮水试验[2]明确吞咽功能障碍者, 分级大于或等于Ⅲ级, 进行针对性的吞咽障碍护理, 其中男40例, 女22例, 年龄43~86岁, 平均年龄68.2岁。其中脑出血28例, 脑梗塞34例, 发病到入院时间2~4周。

2 治疗措施

2.1 间接基础训练

对脑卒中患者重度吞咽障碍的进行与摄食———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 包括: (1) 舌肌训练:用湿纱布包住舌头引导各个方向运动。 (2) 软腭的训练:用棉签蘸水放在前腭弓左右交替摩擦5~8下, 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冷刺激可提高咽部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 国外有借助改良吞钡试验对比观察, 发现电刺激前咽腭弓的方法比金属棒冷刺激方法更为安全有效[3]。 (3) 喉肌的训练:用手指握住喉结做上下活动, 点头空咽动作, 通过吞咽肌群的感觉, 诱发吞咽反射, 发“啊”音有利于咽缩肌开放。 (4) 咀嚼肌的训练:指导患者做开闭颌关节5~10次, 然后做空咀嚼和空吞咽, 也可以做鼓腮, 嗑牙训练对增强吞咽肌群的力量, 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

2.2 直接摄食训练

训练前备好进食器具, 选择密度均一, 有适当粘性, 不易松散, 通过咽部及食管时容易变形, 不残留在粘膜上的食物, 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 患者半卧位, 头部前屈, 偏瘫侧肩部用枕头垫起, 一口量先以小量开始 (3~4ml) , 然后酌情增至15~20ml, 指导患者以合适的速度摄食, 咀嚼和吞咽。

2.3 针刺治疗

针刺风府、人迎、白劳、廉泉穴位能够充脑益髓, 通经活络, 从而改善吞咽功能障碍, 使脑卒中患者饮水试验评分下降, 吞咽改善[4], 此外用于维生素B1、B2和普鲁卡因封闭廉泉穴、风池穴、增音穴和合谷穴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也有一定疗效。

2.4 心理治疗

吞咽障碍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如紧张、焦虑、悲观、厌食、依赖等, 根据患者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 耐心的指导, 多关心体贴患者, 提倡病人之间多交流, 营造轻松愉快、整洁的进食环境。

2.5 鼻饲饮食

对卒中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首选鼻饲饮食, Nakajoh等对比观察鼻饲进食组的肺炎发生率低于经口进食组。

3 疗效评估

采用饮水试验的方法评估上述治疗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 经治疗共有38例患者痊愈, 18例患者好转, 另有6例患者未愈, 有效率为90%, 治愈率为61%。

4 讨论

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崭新领域, 目前正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国外有调查显示, 社会文化、环境、临床等诸多因素均影响吞咽障碍患者的摄取。已有研究, 由神经专科医师、专职护理人员、语言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学家以及陪护人员等多学科间协作治疗吞咽障碍患者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拥军.现代神经病学进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203.

[2]大西幸子, 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7-18.

[3]贾海燕.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诊断和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2002, 21 (1) :13-14.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护理进展 篇9

PSD的诊断是一切护理措施实施的基础,如何评判是否为PSD可以借助简易的筛查工具[5,6]。

1 一般护理

1. 1重视护理评估常规评估包括患者肢体活动能力、肌力、脑卒中类型、生活自理能力、不适症状、对疾病的熟悉情况、心理状态、经济基础、家庭社会支持程度、诱发疾病的生活事件等。护理人员除了关注躯体疾病,还要重视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患者除了要面对陌生的环境,还要忍受疾病的痛苦,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护士除了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外,还要学会运用心理学测评量表,从而为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1. 2加强安全护理护理人员一方面要给患者提供安全需要,减少患者的不安全感;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防止不安全的事件发生。PSD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及疾病因素,担心检查和药物对自身的损伤,担心交叉感染,担心疾病是否诊断清楚,担心疾病的预后等等,护士要及时提供相关护理及健康教育,消除患者顾虑,满足其安全的需要。同时PSD患者自杀比率增高[7],Teasdale等[8]的研究指出,脑卒中后急性期和5年内自杀的风险最高。临床护士应加强监护,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并做好家属的相关安全宣教。

1. 3做好基础护理( 1 ) 提供舒适的环境。可以依据患者的习惯进行一些文娱活动,如下棋、打牌、看报纸、听音乐。( 2) 保持患者个人卫生。及时提供 各项生活 护理。( 3) 补充营养。PSD患者情绪不好会影响食欲,导致营养不良、体质量减轻,部分患者脑卒中后影响吞咽功能,导致进食困难。指导患者采取低热量、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蔬菜水果等,尽量平衡膳食需,保证患者营养充分,必要时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保证能量摄入[9]。( 4)保证充足的睡眠。PSD患者多伴有早醒、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药物改善睡眠,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睡眠护理。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活动; 白天减少睡眠时间; 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清洁身体,使患者身 体舒适[10],为患者创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

1. 4及时介入康复护理冷漠和嗜睡是导致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减少的重要原因[11],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克服脑卒中带来的此类问题,让患者尽快进行脑卒中后的康复训练。尽管在24 h内还是48 h内开始康复训练的研究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及早进行康 复训练对PSD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12]。国内研究人员对87例PSD患者的研究发现连续2年有效的康复护理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及认知功能、感觉功能,抑郁症状明显减轻,自理能力增强,致残率也明显下降[13]。有效的床旁训练不仅能够锻炼患者的躯体功能,还能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14]。

2 心理干预

2. 1认知行为治疗 ( CBT)CBT是一套结构化的、短程的、着眼于现在的心理治疗方法[15],护理人员对PSD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导致抑郁情绪产生的认知因素,并且可以从行为入手,逐步引导患者用正确的观念代替歪曲的信念。CBT对PSD的作用说法不一,有研究表明CBT对老年抑郁患者有效,能够显著改善抑郁情绪,然而也有些研究证明CBT对PSD患者无效[7,16]。

2. 2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的一项潜在机制是干预措施能够促进健康、减少应激,提高患者的应对技能[17]。PSD患者经历脑卒中,在面对躯体发生变化时容易产生挫败感,觉得自身的变化与原来的期望相差甚远[18]。因此,护理人员要尊重并关心患者,让患者了解疾病,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同时,医护人员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行疾病及心理护理,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最大可能地锻炼患者的自理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机体调整至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

2. 3社会支持Cooper等[19]的研究发现情绪感知、社会参与和心理对PSD的结局有重要影响。同样Mutai等[20]也指出社会活动的受限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护理人员应该带领某些患者组织可行的活动,使患者不脱离社会,有助于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和躯体功能的恢复。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人性化管理,鼓励家属陪护,陪而不护,试行PSD早期家属陪护的亲情化管理[21]。感情的支持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够帮助患者减少陌生环境导致的不安全感,使患者尽 快适应。

3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 r TMS) 能够在治疗中和治疗结束之后改变或调解神经活动,其治疗的机制建立在大多数神经疾病都存在紊乱的神经活动这一基础上,大多数的研究表明r TMS适用于脑卒中患者[22]。董超等[23]的研究发现脑电生物反馈能够有效降低抑郁患者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分,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物理治疗前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和作用,并告知患者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

4 健康教育

现有证据表明PSD患者的照顾者应该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教育[17]。全程健康教育包括接受和付出,早期接受护士和同病房恢复期患者的宣教,恢复期时与护士一起现身说教,向新入院患者宣教。覃佩红等[24]在对96例抑郁症患者的研究中指出,全程健康教育对减轻PSD病人的抑郁状况有明显效果。杜芳等[25]在其研究中提到了全程一体化健康教育步骤,急性期( 1 ~ 2周) 给予倾听、安慰、暗示、鼓励式心理护理; 稳定期( 3 ~ 4周) 以集体集中宣教方式为主,采用多媒体健康教育方式; 康复期( 4 ~ 6周) 巩固疗效,预防复发,鼓励患者重返社会,承担工作、生活的重任。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篇10

1 PSSD的流行病学

Pasic等[3]对200例住院卒中患者研究后指出,78% 的急性卒中患者伴发睡眠障碍(SDs)。陈璇等[4]通过对298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后指出, PSSD在卒中患者中约占45. 97% 。PSSD形式不同,发生率有所不同。失眠在卒中患者中非常常见,国外报道失眠的发生率为20% ~ 56%[5]。国内张晓玲等[6]报道急性卒中失眠发生率为57. 9% 。国外报道的嗜睡在卒中患者中发生率差异较大,波动在1. 1% ~ 27% ,也有研究显示日间嗜睡可见于近半数卒中患者[5,7]。 Hui等[7]的研究显示,嗜睡见于47% 的卒中患者。国外报道显示,睡眠呼吸障碍在卒中患者中发生率约为62% ,而我国香港报道的发生率约为67%[7,8]。Pasic等[3]指出,发作性睡病可见于0. 5% 的卒中患者,国内鲜有相关报道。由此可见,PSSD非常常见,临床医生应引起足够重视。

2 PSSD与卒中的关系

SDs与卒中的关系未明。睡眠可能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机制导致卒中, 反过来说,卒中也可能导致及加重睡眠障碍[9]。

脑干、下丘脑、视前区、丘脑调控睡眠周期及不同睡眠时相。上述解剖结构受损可打破稳态,引起睡眠-觉醒紊乱,产生SDs。如:下丘脑腹外侧视前核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与睡眠维持相关,下丘脑背外侧增食素能神经元与觉醒维持相关,两者功能的失衡可导致SDs[2,8]。

有研究指出,日间过多的睡眠可能是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也有研究指出,PSSD与卒中患者预后差及自杀率高相关。另外,卒中患者因为住院期间的一些外部因素及并发症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如:噪声、光、护士查房、焦虑及抑郁的情绪、癫禶发作、发热、服药[11]。

2. 1解剖部位脑卒中部位不同,SDs的形式有所差异[2]。丘脑、中脑或脑桥卒中可引起嗜睡,而延髓卒中可致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hen等[10]研究50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SDs与卒中病灶部位的分析显示,额叶病灶是PSSD的一项预测因素。

2. 2神经生化因素众所周知,5-羟色胺(5-HT)参与调节睡眠及觉醒周期。5HT降解产物5-羟吲哚乙酸 ( 5-HIAA) 的转化率为5-HT能神经元兴奋的指标[11]。 Imeri等[12]发现,觉醒时,5-HT转化率较睡眠期明显增高,推测觉醒状态的维持依赖高水平的5-HT的释放。因此,若卒中病灶5-HT能神经元受损,5-HT释放减少,即能引起SDs。但目前基于神经生物及功能影像的相关研究较少,需进一步证实。

一项meta分析指出,褪黑素(MT)对SDs具有改善作用[13]。MT是由松果体分泌的胺类激素。视网膜神经元接受外界刺激并经视网膜下丘脑束投射至下丘脑前部的视交叉上核,该通路作为起搏器调节松果体MT的节律性分泌,并同时将信息反 馈给视交 叉上核的MT受体[14]。因此,MT的分泌受光刺激调节, 即呈昼夜节律改变,夜间MT分泌量高, 而日间低。卒中后日间嗜睡患者夜间MT水平下降显著,吴士文等[15]分析MT浓度、分泌节律的改变可能是PSSD发生的一项重要原因。此外,已有实验表明, MT可明显增加脑内 γ-氨基丁酸的含量, 从而对睡眠-觉醒过程起调节作用。

2. 3其他高血压[优势比 ( OR) 1. 3, 95% 可信区间( CI) 1. 03 ~ 1. 66 ]、糖尿病 (OR 1. 41,95% CI 1. 08 ~ 1. 84)、饮酒 (OR 1. 59,95% CI 1. 19 ~ 2. 12)、习惯性打鼾(OR 14. 77,95% CI 5. 52 ~ 39. 53) 及皮质型卒中(OR 1. 31,95% CI 1. 06 ~ 1. 63) 均为PSSD的危险因素[16]。

3 PSSD的临床表现

3. 1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诱导时间30 ~ 60 min;早醒,清晨觉醒过早:比平时提前 > 1 h,且醒来后难以再度入睡;睡眠维持困难:睡眠中觉醒次数增多 > 3次,呈片段性睡眠。

3. 2嗜睡表现为夜间睡眠时间延长或日间过度睡眠,日间睡眠时间常 > 6 h。

3. 3睡眠呼吸障碍表现为睡眠过程中出现异常的呼吸事件,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陈-施呼吸综合征、睡眠低通气综合征。

3. 4发作性睡病即使夜间没有持续的睡眠不足,日间仍有很强的难以抵抗的发作性睡眠症状。

3. 5夜间入睡后常伴有精神症状如自语、不自主摸索动作、兴奋躁动、情绪欣快或愤怒发作、强哭等精神症状[3,17]。

4 PSSD的治疗

PSSD的治疗应在治疗卒中的前提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2]。

4. 1药物治疗选择药物时,应考虑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指出[18],非苯二氮类药物,如扎来普隆、唑吡坦安全、有效,临床实践 中多作为 首选。 Mayer等[14]指出,对于合并抑郁及焦虑的PSSD患者,可适当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 而对于伴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卒中患者,Smith等[19]则指出,芙替卡松、米氮平、鼻腔润滑液、毒扁豆碱疗效并不明确。而对于卒中伴有嗜睡的患者治疗效果往往欠佳;一些丘脑梗死的患者,在使用安非他明、莫达菲尼、利他灵或左旋多巴治疗后有所好转,而一些中脑卒中患者,在使用莫达菲尼后症状好转[20]。利他灵及左旋多巴对急性卒中患者治疗有效[21,22]。

4. 2非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对原发性睡眠障碍有明确疗效,但对PSSD患者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17,23]。国内李泰彪[24]指出,针刺对PSSD有一定疗效。 在治疗的初期首先应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如脱离噪声环境、睡眠时避光,增加日间活动量。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觉醒周期。此外,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适当的心理疏导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信 心,对睡眠有 一定的促 进作用[8]。

脑卒中后论文 篇1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42

假性延髓麻痹是脑卒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构音不良等。近年来笔者以针刺为主配合中西药住院治療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HT]

一般资料:64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脑卒中,且有假性延髓麻痹症状。

诊断标准: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声音嘶哑;咽反射存在;无舌肌萎缩及震颤,伴有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情感障碍;有2次或2次以上卒中史;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2分。

排除标准:有意识障碍患者;真性延髓麻痹患者。

治疗方法:取穴上廉泉、内大迎(位于下颌骨内侧缘,下颌角前下1寸凹陷处)、翳风、内关、人中、印堂、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先点刺金津、玉液(嘱患者张口,舌体卷向上颚,快速点刺);再刺内关,用2寸毫针直刺12~25mm,用泻法;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8~10mm,采用雀啄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然后刺上廉泉,内大迎均用2.5寸毫针向舌根方向斜刺1.5寸,行捻转泻法,使患者舌体或咽部有麻胀或堵塞感,翳风、风池用3寸毫针直刺2.5寸,行捻转补法;印堂、上星、百会平补平泻法,以上穴位每天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评分标准:参照文献采用洼田式饮水试验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患者端坐,让患者自己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据此将吞咽功能分为5级:①1级:能顺利地一口咽下,时间≤5秒,计0分;②2级:能一次饮完,但时间超过5秒,或分2次以上,能不呛咽下,计2分;③3级: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计4分;④4级,分2次以上咽下,也有呛咳,计6分;⑤5级,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困难,计8分。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②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③好转:吞咽障碍稍有改善,饮水试验评定3级;④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结 果

64例病例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临床治愈26例(40.6%),显效24例(37.5%),有效12例(18.8%),无效2例(3.1%),总有效率为96.9%。

讨 论

假性延髓麻痹属中医学“喉痹”范畴,由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其病症在咽,病位在脑,多为阴阳失调,气血上逆,或痰湿壅盛,气血郁阻以致髓海失调,窍闭神匿,关窍不利所致,中风后脑窍蒙闭,神不导气于口舌咽喉等关窍,针刺上廉泉,内大迎,翳风以局部取穴为主,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以疏通舌咽部气血,金津、玉液点刺可去瘀生新,疏通舌体气血,配以内关、人中调神导气,印堂、上星、百会、风池,增强醒脑开窍,调理髓海,任督通调,达到治病的目的。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脑卒中住院患者共60例,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排除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明显失语、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检查者, 经SDS评定40例有抑郁症状。

1.2 病因分析

(1) 脑卒中后的患者在进食和饮水时出现呛咳而表现恐惧、拒食, 对生活失望。 (2) 脑卒中后引起肢体移动障碍, 轻度表现为一侧上肢无力, 尚可行走, 重度则出现一侧上下肢均无力, 在别人搀扶下可以行走, 因此会出现抑郁、焦虑、烦躁、悲观心理, 有的患者甚至拒绝护理和治疗, 不言不语, 拒食, 甚至厌世。 (3) 脑卒中发病突然, 给患者带来语言沟通障碍、肢体移动障碍、吞咽困难等, 脱离工作, 不能担当家庭角色, 无法正常生活, 而感到苦恼, 不能正确对待疾病, 不接受治疗与护理, 不能接受自己是患者, 有轻生的念头, 给预后带来不利影响。 (4) 脑卒中后由于语言沟通障碍, 缺少与人的交流沟通, 有时患者因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而出现烦躁, 感到寂寞, 情绪低落和孤独感。

2 护理对策

2.1 注重吞咽困难患者的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少量多餐, 吃饭或饮水时抬高床头, 尽量端坐, 头稍前倾, 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选择软饭、半流食或糊状食物, 给患者提供充足的进食时间, 让患者细嚼慢咽, 如有食物滞留口内, 鼓励患者用舌的运动将食物后送以利吞咽;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减少干扰因素;分散患者注意力, 如电视、收音机等;告知患者进食时不要讲话, 以避免呛、误吸;对于患者的合作与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做好心理疏导, 减轻心理压力, 使患者重获生活的信心。

2.2 注重肢体移动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此类疾病患者为其讲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注意事项及治疗前景, 对病情变化, 主动向其做科学解释, 用正确的人生观感染患者;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 言语温和, 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理行为要给于深切的理解, 切勿感情用事与患者争吵, 要尊重他们, 给与心理支持;语言安慰并反复与患者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以理疗及针灸的同时, 指导其按摩肢体, 进行被动及主动运动, 先大关节, 后小关节, 幅度由大至小, 循序渐进以达到最佳疗效, 使患者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完成日常生活, 如穿衣服、洗脸、刷牙、独自行走等;并对患者每一微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使生活能力早期重建, 使患者从中看到治愈的希望, 恢复自信心, 抑郁症状也随之减轻。

2.3 注重角色缺如患者的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角色, 争得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单位的共同参与, 除满足其物质需要外, 更重要的是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多给予关心和照顾, 使其得到心理安慰, 使患者感觉到自己是受重视的, 并没有被社会、家庭抛弃, 增强患者的自尊心和生活信心, 告知患者只要坚持不懈、配合治疗与护理, 并注意循序渐进, 就一定会有疗效。并通过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 使患者看到希望, 承认自己的疾病, 接受自己是患者,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4 注重语言沟通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

要细心观察, 掌握患者心理活动特点, 学会通过患者手势来沟通, 通过了解患者面部表情、举止行为, 了解患者内心活动, 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动向之后, 多与患者接触, 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 国外心理学家指出, 感情全部表达=7%言语+38%乡音+55%体态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 沟通思想的工具, 王暑红等[4]报道, 77.8%的患者希望每日与护士交谈一次, 以坦诚的态度与他们交谈, 语速应慢, 语调要柔和, 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灵活性、科学性。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训练患者发音功能, 可以从单音节开始练习简单对话, 唱自己熟悉的歌曲, 训练患者说出日常生活用语, 物品及熟悉的器官, 如吃饭、洗脸、眼睛等, 能发音后要反复练习, 鼓励主动与他人说话, 锻炼其语言能力, 以消除患者孤独、寂寞、恐惧心理。

3 讨论

对于脑卒中后出现的症状, 告知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需要一段时间, 语言沟通障碍经过训练也能与他人进行沟通, 吞咽困难注意进食的两及速度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只要坚持不懈, 配合治疗与护理, 并注意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 就一定会有疗效。因此我们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把心理护理放在首位, 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恰当的方法, 用启发、指导、安慰及动听的语言, 帮助患者提高适应能力, 使自身调整到最佳心理、生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N].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5-38, 121-126.

[2]王刚, 崔力华, 郭松, 等.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8, 13 (5) :216-217.

[3]吕文回, 张分明, 王济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研究[J].临床荟萃, 2003, 18 (15) :858.

上一篇:马铃薯淀粉含量下一篇:审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