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2024-07-03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通用11篇)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篇1

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疾病, 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有报道显示[1], 在全部心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死亡率高居第2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较多, 但疗效各异。我院对2012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 资料均具有完整性、真实性, 入选病例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标准, 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严重心、肝、肾损害患者及精神障碍、沟通障碍患者。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20例, 女20例, 年龄66~79岁, 平均 (72.2±2.5) 岁, 神经功能评分为 (30.81±5.92) 分;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66~78岁, 平均 (72.8±2.4) 岁, 神经功能评分为 (30.12±5.62) 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电针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 将电针仪接通, 环跳与阳陵泉一组, 肩骼与手三里一组, 疏密波, 以肌肉微颤为宜, 频率为4/20Hz[3], 30min/次, 3次/周, 以28天为1个疗程。实验组患者采用电针联合穴位敷贴治疗, 电针治疗法同对照组, 并且敷贴大椎、气海、命门, 针刺后1h在相应穴位处敷贴药物, 控制1次敷贴时间≥4h, 1次/天, 28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3]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生活可以完全自理, 语言功能恢复,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5%, 病残程度0级;显效:症状及生命体征改善明显, 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语言功能基本恢复,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90%;有效:主要症状、体征缓解,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 无退出及脱落病例,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 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残率及病死率, 多于夜间发病, 患者次日起床时出现偏瘫或无力, 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 多存在语言障碍、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中医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 临床治疗宜熄风定惊、益气活血, 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液的浓、黏、凝、滞状态;穴位敷贴治疗可通筋活络, 有助于修复神经功能缺损, 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5], 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可降低患者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 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 可抗凝、改善局部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 还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抑制血栓形成, 而且患者在联合治疗过程中不需服用其他药物, 降低了治疗成本。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电针治疗, 实验组患者联合应用电针、穴位敷贴治疗, 结果显示, 实验组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这主要是由于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两者均可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平肝熄风、养血安神的功效, 有协同作用, 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语言功能, 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

综上所述, 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 实验组应用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 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 高于对照组的7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电针,穴位敷贴,神经功能缺损

参考文献

[1]林峻安.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2]王晓燕, 桂敏霞.电针结合穴位注射及六合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偏瘫[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17) :99-100.

[3]余芳, 赵晖, 邹然, 等.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对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2 (6) :285-288.

[4]张晓梅.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Ⅰ度单纯性肥胖症32例[J].现代医院, 2013 (5) :68-69.

[5]余芳, 张唐法.体针及穴位注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 2011 (5) :333-335.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篇2

1.生活起居

生活有规律,不宜熬夜,不过度劳累,不久坐,戒烟限酒。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夜晚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2.饮食营养

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荤素搭配,多吃粗粮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腌制食品。一日三餐应按时进餐,进餐不宜过饱,忌暴饮暴食,肥甘厚腻。

3.运动

每天适当的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若是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慢跑,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活动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

4.药物

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要按时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者擅自停药。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药,同时监测血压,尽量让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若是糖尿病伴随高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服药期间应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若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5.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利于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可以观测药物的效用及不良反应。

6.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愉悦,避免大喜大怒,情绪起伏不定,应使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中医学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思伤脾。可使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使心情放松,平静。

7.在人群中普及脑卒中早期识别的知识

脑卒中早期是有一定的征兆的。脑卒中的发病征兆主要有一下几种:

A.一侧上肢或者下肢突然麻木或者无力;

B.双眼不明原因的突然视物模糊或失明;

C.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D.面部一侧突然麻木和(或)无力,;

E.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或者言语不能理解;

F.突然出现的癫痫。如果发现患者有以上症状出现,应立即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8.对高危人群及家属要重点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起到督促作用,生活方式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可以更好的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监督和照顾。

9.避免脑卒中诱因的刺激

情绪激动,用力排便,过于劳累,暴饮暴食,气温骤变及季节的变换等都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诱因的刺激。

10.脑卒中的季节性预防

有研究认为,冬季因为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夏季气温高,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所以,冬季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夏季要多饮水,补充机体损耗的水分,避免因血液浓稠而引起脑血栓。

11.对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如采取抗痉挛卧位、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等,以促进患者的受损功能重建和恢复。有研究显示,对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康复期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同时降低患者致残率。

12.对脑卒中患者还应应积极预防卒中的复发,脑卒中复发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远远高于卒中初次发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

1、出血性脑血管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头部可放一轻枕,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无呕吐、胃出血和呛咳时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必要时给与鼻饲;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会阴部清洁,干燥,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高热时给与物理降温。定时翻身,切背,预防褥疮。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取平卧位,急性期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好大、小便护理。预防褥疮和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时结合体征及肢体瘫痪的进展程度。

二、专科护理

1.[床上训练指导]急性脑血管的病人大多意识障碍瘫痪在床,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重视肢体的功能康复,应教给病及家属: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

②按摩

③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衡后,无进行性卒中发生,除了注意良肢位的摆放,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病人,都应早期进行被动运动。

④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握手,桥式运动,床上进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2.床下训练指导]出面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

①站立,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

若病人患肢力量较弱不能踩实地面时,协助人员可以双膝抵住病人患肢膝关节,双足夹住患足,病人将双手置于协助人员腰部,以利于轻松站起,但病人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协助人员应注意站势,教病人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或抬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②步行,行走前,下肢肌力先达四级,注意姿势,以免产生误用综合症。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曲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转移,另一脚跟亦先着地,重心又转移之后足,开始下一个步态同期。

③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指导病人进行进食,穿脱衣服,双手交替排球,拨算珠,捡豆子等自理活动,以促进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3.[语言训练]教给病人噘嘴,鼓眼,眦牙,弹舌等,每个动作5-10次,教病人学习发(pa,ta,ka)先单个连音重复,当病人能准确发音后,三个音连在一起重复发音,每日重复训练次数,直到训练好为止,语言训练是个复杂的过程,需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由音到词,由词到句,不能急于求成。

4.吞咽训练指导病人进清谈,少渣,软食为主,饮水量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5°,将食物尽量放在腱侧部。

三、心理护理

中风病人因病程长,发病迅速,致残率高以至于引起病人忧郁,紧张,焦虑,烦躁,甚至轻生,这些不良的情绪刺激不但使病人在思想上产生消极对抗,使中风病人失去锻炼的信心,而且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如使呼吸频率加快,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此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的给与病人心理疏导,安慰病人,消除不良情绪刺激。实践证明,不良的情绪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及儿茶酚氨分泌增加,以至于全身小动脉出现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易导致再中风。而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四、预防指导

①定期复查

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③忌烟酒

④合理饮食

⑤生活有规律,持之以恒的生活锻炼

⑥及时发现并控制TIA的发作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

1院外急救措施

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

1.1准确判断病情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

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

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头颅的保护,减少振动。但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争取尽早将病人转运至医院。转送前向病人家属或随车人员交代病人病情以及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同时与医院急诊

2.院内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适当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稳定他们的情绪。病情严重的患者清醒多表现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拒绝治疗和护理,而有的患者则由于病情恢复缓慢而焦虑不安,易发怒。此时护理人员应以良好的态度,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保持呼吸道畅通

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给予吸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吸痰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宜太长,不超过15秒。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应控制在2~4升/分。

2.3采取合适的体位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预防呕吐时发生窒息。尽量勿摇动患者头部,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烦躁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约束带约束肢体。

2.4严格控制体温

对高热持续患者应采取冰枕、冰帽、冰毯等物理降温,必要时可甩退热药或冬眠疗法。重症脑卒中患者可选择两侧颈动脉处持续冰敷,保护脑细胞,减少死亡率。

2.5正确使用脱水剂

重症脑卒中急救治疗的关键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也是主要的治疗原则。使用脱水剂至关重要,一般采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静推,每次125-250

ml,半个钟头内滴完,每6-8小时重复使用。但要注意甘露醇可能导致的心肺肾功能衰竭,高龄患者应适当减少用量,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可予甘油果糖与白蛋白及速尿交替使用,同时要注意电解质的变化。

2.6其他护理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3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61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幸存者中约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规范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有决定性的作用。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0例,早期康复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CT或MRI确诊脑出血31例,脑梗死89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6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44例;左侧偏瘫32例,右侧偏瘫28例。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4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45例;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31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和并发症预防常规护理,训练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

观察指标:在患者入院第1周和出院前,对两组采用Brunnstrom6级评价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1],运用修订的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次评定由同1人员完成。

结果

训练组与对照组康复护理训练前后的Brunnstrom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见表1。

经X2检验,出院前与第1周相比,两组间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间比较,对照组不如训练组。上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护理

保持良好肢体位置:头偏向一侧,仰卧时瘫侧上肢取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足呈背屈位,踝呈90°,足尖向正上。健与患侧卧位交替。

加强按摩,促进循环:按摩应轻柔缓慢,对瘫痪肌群要予按摩揉捏,肌张力较高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推摩,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由浅至深,慢快适宜,上肢着重伸肌,下肢着重屈肌的按摩,2次/日,15分钟/次。上肢按摩时用五指拿捏患者后颈部、肩部,并沿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向下捏到肘部,再用掐法取曲池、尺泽、手三里等穴,力度要大,继而捏前臂肌肉并捻各手指。当捏到三角肌时嘱患者做肩外展,捏肱三头肌时伸肘,按外关时伸指动作。下肢按摩时患者健侧卧位,用拇指推腰部,掐肾俞穴,深推环跳穴,再用双手滚大小腿,上下来回数遍。然后掐委中、承山、太溪、昆仑等穴,力量宜大。最后揉捏小腿直至足部和各趾。

肢体被动活动:肌力0~Ⅱ级者,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重点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每天数次,每个动作3~5遍,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并配合肢体拮抗肌的按摩。

鼓励主动运动:肌力Ⅱ级以上者,鼓励患者主动运动。指导患者用意念对患肢发出冲动,使瘫痪肢体肌肉收缩;用健侧肢体牵动患侧肢体运动。尽量鼓励患者用患肢洗脸、进餐、更衣、入厕等,3~4次/日,30分钟/次。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达到上肢可举起,下肢可站立与行走。

平衡训练:练习起坐顺序是靠坐、自行扶坐、独坐,当患者能在床上坐稳维持10分钟后,进行站立平衡、迈步和步行训练。

作业疗法:让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相互对指、转移木柱、翻牌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心理康复:脑卒中后患者产生恐惧、抑郁、消极和悲观的心理情绪,采用劝导、解释、同情、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消除疑虑,改善心境,提高信心,配合治疗。

讨论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应从卧位姿势、中医按摩、被动活动、主动运动、心理支持等方面给予指导及照顾,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2]。按摩可起到刺激局部、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舒筋整复、活血祛瘀的作用[3]。肢体被动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肢体主动运动,可以强化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该系统生理功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及改善全身状况[4]。心理康复,稳定了患者情绪,增强了康复信心。总之,早期康复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发展,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致残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8.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4.

3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4.

4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 篇4

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 我科住院的65例脑卒中患者, 均为首次发病, 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经头颅CT诊断为基底节区出血或梗死, 其中脑出血22例, 脑梗死43例;男42例, 女23例;年龄40~72岁, 平均年龄66.72岁, 住院天数18~50d。

2 康复护理内容

2.1 卧位与肢体摆放

采取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 每2~3小时变换1次, 减少患侧卧位预防肢体受压, 对于重症脑出血者, 翻身在起病后12h即可。 (1) 患侧卧位:此卧位可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 并使整个患肢拉长, 从而减轻痉挛。具体方法:头部放于与肩同高的软枕上稍向前屈, 躯干向后旋转, 背部用软枕支持, 患者上肢前屈与躯干的角度≥90°, 前臂旋后, 腕部背伸。 (2) 健侧卧位:此卧位肩胛处于伸位, 患侧上肢应支撑, 肘关节伸直, 掌心向健侧, 健侧下肢稍后伸, 屈膝, 患侧下肢放于健侧下肢前, 膝关节>90°弯曲, 并在膝内侧至足部置一较厚软枕 (厚约13cm) , 保持屈髋、屈膝、踝中位。

2.2 按摩和被动运动

对肢体进行按摩, 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 达到改善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疼痛, 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 从肢体近端到远端, 由轻到重, 由浅到深, 由慢而快, 每日2次, 每次15~30min。按摩后, 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 先大关节, 后小关节, 做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 注意手法柔和, 活动幅度不易过大。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自我按摩。

2.3 体位转移和平衡训练

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 开始先做双髋向两侧摆动, 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 注意转动躯干时, 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配合头的转动同时翻转。当患者能进行翻身和半桥动作后, 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为了预防直立性低血压, 床头的高度应逐渐抬高。脑梗死发病后2周, 脑出血发病后4周左右可以开始进行此项训练。先从健侧卧位坐起, 再到患侧卧位坐起, 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之后两腿下垂, 坐在床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1周后可下地坐椅, 能维持10min, 可进行站立平衡训练。

2.4 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随患者站立时间的延长, 即可开始迈步训练。先练习原地踏步, 护士站于患侧, 患者健手扶手杖, 嘱患者先出手杖, 迈患肢, 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 护士辅助患膝关节支撑, 再迈健肢完成1个步行周期, 反复练习直到独立行走。同时, 在训练中穿插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鼓励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梳头、进食等, 尽量减少他人帮助,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5 作业疗法

让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手指互相对指、拍手、画图、写字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3 护理体会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实施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 能够增加相应皮质脑血流量, 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 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 可以减轻致残率, 减少患者的痛苦, 促进其生活及运动功能的早期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训练过程中, 应注意向患者家属介绍康复治疗的作用及效果, 并要求患者家属直接参与康复治疗过程, 以便出院后家属能够协助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摘要:脑卒中发病急骤, 恢复较慢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最常见的后遗症是偏瘫, 约有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 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如何帮助和指导患者, 采取正确的康复护理, 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篇5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52-01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在脑卒中患者多数出现一侧肢体偏瘫,而偏瘫患者都有一定的焦虑、恐惧心理,使之产生依赖、自卑、消极情绪。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开展康复护理并使之延续,可以预防和控制继发性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应尽早进行功能的锻煉,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语言障碍逐渐得到恢复,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1康复护理的重点

1.1在病情平稳期间进行功能训练:应保持正确体位,防止肢体痉挛,防止错误代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内容包括:体位护理,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患侧肢体主动运动的训练。体位转换,功能协调性训练,坐位耐力训练,卧位起坐训练,动态平衡,稳定性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开始时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免病人感到痛苦而拒绝训练,应合理适度,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还要加强病人的意志锻炼,要顽强坚持,持之以恒。

1.2病房环境的管理和心疏导。偏瘫患者因运动障碍而产生无能感,抑郁心理。

1.2.1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通过耐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告知病人和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能,在康复训练长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逐步的部分或全部地照顾自己。

1.2.2采取保护性措施,改善周围环境,完善训练设施,在走廊厕所等活动场所装上扶手,地面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各种警示标志清楚,清除活动范围内的障碍物。不单独居住,房间内温度、湿度适宜,通风、光线良好。从生活上指导或帮助病人完成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需要保持床单位整洁。

1.2.3注重心理护理及康复过程,了解学习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听音乐、看电视、读书报等情感交流。保持愉快心情,平常心,乐观平和的心态。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开导病人,同时嘱家属给予病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关心病人,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病人的自尊的言行,多与病人交谈,保持自尊,自强的良好心态。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2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合理安排饮食

2.1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诱发血压升高,情绪激动,紧张可使心率增高,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机率,和心绞痛,心肌梗塞发生的机率。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心病、肺炎、哮喘等呼吸道感染也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2.2合理饮食,劳逸结合,戒除烟酒,忌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指导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低盐,充足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每日限盐6g以下,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血液循环的通畅。适当运动,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在寒冷季节不宜早起,起床是动作应缓慢,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防止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体位更换时,转头不宜过猛,动作要缓慢。

2.3定期体检,防控“三高”。保持血压稳定,有条件者可每日监测血压,一日两次。高血脂患者在适当运动的前提下,可服用降脂药。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mmol/L以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9mmol/L以下。服用药物必须按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减药,加药,停药,并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如有不良症状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2.4保持排便畅通。排便不畅,造成便秘,可使患者感到腹胀不适。引起燥动,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使血压增高,进行排便训练,防止便秘,让患者感到舒适,保持情绪稳定。应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病情许可时,应尽早下床活动,多做腹部轻柔按摩运动,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定时排便。并给予充足的排便时间及隐蔽的排便环境,配合腹部按摩及热敷,促进肠蠕动,也可辅以药物通便如果导、硫酸镁、番泻叶,必要时可给予灌肠通便。

3康复护理的出院后延续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训练护理是一连续性而又漫长的过程,许多留下了后遗症的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护理,需要回家进行康复训练,如果出院后得不到康复训练护理的延续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甚至废用性加重,所以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随访联系,指导患者和家属坚持正确锻炼,合理用药,观察病情,用药知识介绍等,同时介入社区,专业护士的介入,带动和提高了康复训练护理质量。

4总结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6

1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能力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脑卒中后运动系统常见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的发生率,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因此,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选择

一般认为,从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从发病至24小时内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无论脑出血患者,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甚至超早期康复训练(发病48~72小时)。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小时。康复护理介入越早,患者的恢复程度越好。

3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3.1 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良好的情绪,使神经肌肉的调节达到最佳状态,神经抑制被解除,神经易化增多,大大提高了康复的疗效。脑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并发的情感障碍,发病率为20%~50%。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情绪悲观,对自身缺乏信心,直接影响病人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拖延康复时间,甚至丧失神经功能康复时机,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早期康复的目的和意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现在医学上康复研究已取得最新成果,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就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向患者及家属宣教那些配合治疗获得成功的患者实例,使病人和家属看到希望,解除病人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使机体调整到最佳生理状态,以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在康复治疗阶段,病人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抑郁。此时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在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而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增强病人的信心,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康复。

3.2 体位护理

3.2.1 卧位护理卧床期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患病早期,患者卧位时间相对比较长,在此期间必须确保患者始终采取正确的、有利于今后机体功能恢复的姿势和体位,预防或减轻以后易出现的痉挛模式

3.2.2 坐位护理避免长期卧床造成的心肺功能下降,并为将来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一步发展之后,只要患者意识清楚,就可以在日间患者能够耐受的时间内,采取坐位姿势,并尽可能在座位下进食。

3.2.3 站位护理康复护士帮助病人进行站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坐位耐力达到30分钟以上,就可以站位训练,一般发病后的5~15天。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小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3.3 康复护理的注意事项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以体位护理、肌肉按摩及床上训练为主;恢复期则以对患者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为主。做好安全保护措施,防止坠床;避免训练过度或不足;避免着凉感冒,防止关节脱位;病情变化时,如原有病症状加重,感冒发热,气促等应停止训练。

4 结语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7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1]。脑卒中发病急骤, 恢复较慢, 且存留不同程度肢体偏瘫, 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针对这种情况, 早期进行康复护理, 经实践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研究所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52例, 男32例, 女20例年龄42~82岁, 其中脑梗死43例, 脑出血9例。除了2例因急性期脑疝形成抢救无效死亡外, 其余患者病情稳定, 但多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 康复内容

2.1 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从生活, 心理功能锻炼方面给患者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顾,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参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尽早恢复肢体功能及减轻因疾病导致的心理创伤。患者神志不清时及时与家属沟通, 详细说明脑卒中所引起的后遗症的严重性及早期康复护理发热重要性, 以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并指导家属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患者的疾病, 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 神经抑制结束, 这是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2]。

2.2 早期康复护理的依据

早期康复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 为患者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目前在患者生命体征 (BP、R、P、T) 平稳, 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h以内即可进行[3]。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结合患者肢体功能的受损程度和内容, 合并症、年龄、体质、心理特点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按照循序渐进, 主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 安排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运动内容。

2.3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2.3.1 早期肢体运动康护理

早期运动康复可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继发障碍为肢体恢复创造条件, 故应: (1) 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 患者与仰卧位或健侧患位, 将上肢放在一软枕上, 肩外展50°, 内旋15°, 屈曲40°, 防止肩内收;肘关节屈曲30°~40°, 腕关节背伸40°防止肘内收, 手握纱布卷或小球, 保持腕、指轻度伸展, 防止屈曲挛缩, 膝关节下方软枕, 外侧给予支托, 保持伸膝, 防止髋内收, 外旋、足底放一个托板或“丁子鞋”, 使踝背曲90°防止足下垂[4]。 (2) 病后3~7d开始按关节方向进行被动运动20~30分钟/次, 3次/天, 幅度由小到大, 由健侧到患侧,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 注意活动的强度 (开始关节活动不宜>90°) 肘至踝关节最容易发生强直, 注意其关节屈伸活动, 鼓励患者健肢带动患肢一起活动。 (3) 将痉挛肌按摩揉捏与拮抗肌的按扶、握拿相结合, 并按摩胸大肌15~20次/分钟, 每天1~2次, 以减轻其痉挛性收缩, 以免妨碍肩关节活动。2~3周以后采用协调、综合训练, 以主动运动为主, 行、卧、坐、立位等平衡练习及分类运动, 如搭肩上举、夹掌夹肘、只忒太高20~30分钟/次, 1~2次/日, 配合以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 30分钟/次, 每日1~2次, 通过对偏瘫肢体, 关节疼痛范围的活动, 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 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刺激, 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 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谢作用, 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5,6], 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

2.3.2 早期语言康复护理

通过语言训练, 可提高患者理解和表达能力, 促进语言功能恢复。向患者家属讲解训练方法和技巧, 使其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 并对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 克服患者羞涩与自卑心理, 增强信心。语言康复的循序, 应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单音—双音-单词—词组—简句—繁句;先从生活用语掌握, 再过度到社会用语;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生活情趣, 灵活掌握, 亦可借助收拾、动作、放录音等形式进行;不能发音的患者先学“啊”、“我”, 能发音的患者让其对着镜子发音, 依次学说双音词, 短语, 逐渐过渡到句子, 不能很好理解语言的患者采取用视觉逻辑法, 如吃药与拿药片的手势与张口失意想结合或看图说话等, 使语言与视觉结合训练。语言对答训练, 护士或家属先说出句子的前半句, 令其说出后半句, 10~15分钟/次, 5次/天, 整个训练过程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吞咽功能训练:训练前先清洁口腔, 用蜂蜜按摩口腔黏膜及协助吞咽肌群的活动, 嘱患者吸气做鼓腮、吸气运动, 以使颊肌收缩有力, 行舌水平移动, 抬高舌背, 做后缩运动及咀嚼动作, 以加强舌肌、咀嚼肌的活动, 用力哈气、叹气, 加强软腭运动, 以上训练10~20分钟/次, 3次/天。嘱患者做空吞运动, 促进吞咽力度, 3次/天, 餐前进行。

3 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功能和可塑性, 在条件适宜时, 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 早期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而且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残疾程度。笔者认为早期康复护理是配合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 也是临床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52例患者在医院时及病情稳定48h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经过平均35d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 其中41例能独立行走, 34例能生活自理使患者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 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龙浩, 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199.

[2]张棒玉, 荀风阁, 周群拉, 等.早期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88, 13 (60) :252.

[3]马锐华.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及护理[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2) :78-79.

[4]秦爱玲.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身心康复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1) :25.

[5]郭国际, 郭铁成.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 1997, 12 (4) :171.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探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自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n=66)年龄分布42~77 岁,平均年龄为(64.83±3.61)岁;男性36 例,女性30 例。脑出血27 例,其中左、右侧基底节区出血为12 例和9 例,左、右颞顶叶出血为3 例和1 例,丘脑出血2 例。脑梗死39 例,其中左、右侧基底节梗死为17 例、9 例,左颞顶叶和放射冠区梗死为6 例和4 例,右侧顶叶3 例。单侧肢体偏瘫48 例,双侧肢体偏瘫18 例;完全性失语为19例,不完全失语47 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5]。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迅速,短时间内发病,发病前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需要时间接受脑卒中。患者发病治疗后卧床不起、偏瘫不能动,还失语。这期间极度需要护士及家人的照顾,但都害怕发生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生活不便及经济负担。这可能诱发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固执易激动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的变化,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异常情绪,给予及时有效疏导,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护士应加强对患者脑卒中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并做好心理评估,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讲解日后康复锻炼的内容和目的以激发患者树立新的生活目标,提高患者与护理人员配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住院期间,家属及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给予针对性的疏导鼓励,通过家属给予患者康复支持,从而保证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医务人员的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心理健康在机体全面康复中起关键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机体康复的前提。

1.2.2 基础护理术后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时翻身拍背和预防褥疮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每两小时翻身一次,保持抗痉挛体位以减轻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典型模式。保持患者身体放松姿势,体位为向前平躺,前胸放好垫子,肩关节保持在90~130°,两手尽量平放在床上,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于另一垫子上,脚不要垫的太高,预防足下垂及里外翻。营养师为患者指导营养饮食,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控制血压,护士为便秘者每日做腹部按揉2次。

1.2.3 制定康复锻炼方案选择在发病后3~10 天(脑梗死患者为1 周内,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7~10 天),待患者意识清醒时,并经过主治医生及康复治疗师详细检查后,制定康复训练方案,由康复治疗师及护士安排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家属给予督促,定期对康复锻炼效果进行评定,及时根据患者康复进度,不断地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1.2.4 床上转身床上转身练习是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关键锻炼,指导患者练习手臂向上抬起,并向不同的方向伸展,翻身时交叉双手伸直做转身姿势翻向对侧,翻身时侧头把身体翻转到侧卧位置,再回到原位,重复练习。

1.2.5 坐位练习及桥式运动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一般2 周后进行),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和坠积性肺炎。先从半卧位(30°~45°)开始,第一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以后根据患者自己的身体承受情况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慢慢直立。桥式运动取躺姿,屈曲足踏床,慢慢地抬起臀部,等熟练后就可以进行腿部肌肉训练。

1.2.6 上肢功能训练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治疗师站在前面将患者双上肢托于前平举位,尽量内旋其肩关节,在上臂内侧向外侧施加阻力时,嘱咐患者配合用力内收健侧上臂。在伸肌的运动中,肩和肘紧密相连,当胸大肌收缩时三头肌也会收缩,引起伸肘。随后,支撑患者上肢前屈90°,让其向上抬肩带使手伸向天花板方向,患者的上肢随治疗师的安排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嘱咐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然后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自行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伸直肘关节和肩外旋。治疗师视患者情况进行下一步,让患者坐位,手平放于床上用力,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此动作可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萎缩。

1.2.7 站位训练站位训练一般在发病后三周内进行,这个时间点一般把握在能熟练的坐后进行,站立训练还可以同时进行平衡训练,这种训练是难度比较大的,患者可能会感到腿部不适(部分是心理障碍),可先借助拐杖进行训练,第一次训练站好跨立的姿势就可以了,不要操之过急。胳膊要保持平衡,平分身体重量保持站立平衡姿势。

1.2.8 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在五周后进行,当患腿持重可达体重的一半时才能开始步行训练。训练开始要轻轻的抬腿,轻抬轻放,逐渐增加难度,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出入电梯和杂步行训练等。1.2.9 自理能力训练患者在完成坐位训练的基础上,可用健侧肢体处理洗脸、进行穿脱衣服、刷牙、擦试身体和处理个人卫生等活动,并逐渐减少医护人员对其的帮助,直至患者能独立完成更重活动为止。

1.3 语言疗法

脑卒中患者应尽早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及时利用听、说、读、写等外周刺激及感觉反馈刺激语言中枢。这种语言疗法包括发音的训练、听力的训练、言语表达能力和阅读书写的训练。

1.4 疗效评价

采用Fugl-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我院的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治愈:Barther指数>90 分,Fugl-Meyer评分提高率>75%,治疗显效:Barther评分提高率1%~4%,Fugl-Meyer评分提高率5%~14%,Barther指数>55 分,瘫痪肢体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生活部分自理;治疗无效:训练前后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66 例经治疗及康复护理一个月,治愈3 例,治疗显效27 例,治疗有效30 例,治疗无效6 例,治疗有效率为90.91%。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可能会不同程度致残,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改善生存质量[6]。康复护理其实包括医院护理和家庭护理,本文着重介绍了医院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床上转身、坐位练习、桥式运动、上肢功能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和自理能力锻炼。但有研究指出67%的家庭缺乏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7],社区及家庭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也十分重要。确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时间节点,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和方法及明确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各个阶段等均是康复质量的影响因素[8]。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ugl-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我院的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结果 66例经治疗及康复护理一个月,治愈3例,治疗显效27例,治疗有效30例,治疗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90.91%。结论 早期、及时、分阶段合理的康复护理能帮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74-1675.

[2]徐爱生,吉沛,李玉芳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544-544.

[3]宁文帅,于凤伟,杨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0-1492.

[4]覃佩红.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护理,2013,02(4):176-179.

[5]高芳,许景亮,陈久红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早期综合康复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8):48-49.

[6]崔玉英,钱文茹.分阶段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4):448-448.

[7]郑阿娟,杨瑛.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724-2726.

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1], 其发病急、病程长、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多项研究认为, 脑卒中后病人的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在疾病早期对病人进行康复护理,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病人的残留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我科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早期康复护理的程序, 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康复护理

1.1 康复训练时间

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 只要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 48 h后即可进行。脑出血一般宜在10 d~14 d后进行。在康复过程中应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1.2 良肢位的摆放

在急性期为了预防关节挛缩、抑制异常模式, 应使病人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位:病人上肢外展外旋、患侧肩关节下垫一枕头, 肘关节伸展, 掌心向上。患肢膝下放一小砂袋, 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足底与床尾放一硬枕, 防止踝关节跖屈。健侧卧位:胸前放一枕头, 使患肩前伸, 前臂伸直放于枕上。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 膝关节下放一软枕。患侧卧位:患肩前伸, 肩关节屈曲, 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后, 腕关节背伸, 手指伸展, 健侧下肢屈曲, 膝下垫枕。3种体位交替使用, 2h变换1次, 以预防压疮。

1.3 关节活动度的维持

病人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进行肢体活动。被动运动:轻柔缓慢地进行上肢肩外展、外旋、上举, 前臂外旋、屈曲、伸展及指关节的屈伸运动, 下肢进行髋关节屈曲、伸展和外展, 膝关节屈伸, 踝关节背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每个关节运动每天3次或4次, 每次5遍~10遍。主动活动:可指导病人采用bobath握手, 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运动, 以提高对患肢的控制力。

1.4 床上功能训练

教会病人以健手为着力点, 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左右移动;也可指导病人以手抓住床边栏杆, 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下, 向健侧或患侧翻身。如病人病情稳定, 可让其慢慢坐起, 先从抬高床头30°开始, 每天增加5°~10°, 直到90°, 有一定耐力后改为独立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包括躯干向前、后、左、右移动平衡以及旋转活动时的平衡。病人能坐稳后可进行站立训练。

1.5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鼓励病人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 尽量减少他人帮助, 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由易到难, 以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1.6 心理护理

病人起病突然, 在短时间内由一个正常人变为残疾人, 日常生活还需要别人照顾, 易出现焦虑不安、抑郁、愤怒、易激动等心理。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照顾病人, 帮助病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获得病人的信任,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病人病情有所恢复时要不断鼓励病人, 使其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接受康复锻炼。

1.7 家庭康复指导

帮助病人认识到不正确生活方式的危害, 告诉病人要戒烟戒酒;进食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等, 避免暴饮暴食。并向病人家属解释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指导病人及家属在家庭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尽量早日回归社会。

2 体会

脑卒中病人病死率高、致残率高, 一般的治疗护理可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但完全坏死的脑细胞已不可能恢复功能[3]。而功能性恢复主要依靠大脑的可塑性机制, 即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重组性和可塑性, 在适宜的条件下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4]。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可在发病数日开始恢复, 1个月~3个月恢复速度最快, 3个月~6个月开始减慢。因此, 早期康复训练护理的时间越早越好。早期康复训练的实施, 不但可以让病人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积极配合治疗, 还可以减轻关节挛缩、肌肉萎缩, 防止和减少失用、误用和过用综合征等, 为以后的全面康复打下基础。偏瘫病人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可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 使其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 系统化康复护理应在早期给予全面系统的康复指导, 以增加病人及家属的认识, 避免康复锻炼的盲目性, 有效改善肢体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爱红, 王芸, 胡培.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病人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5, 19 (1A) :37-39.

[2]张美霞, 张茹英, 张美荣, 等.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多中心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1A) :37-38.

[3]燕秋斌, 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05-206.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 篇10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出血性脑卒中;循环障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19-01

人们在医学中将脑血管意外分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两类,是通过在临床表现所定义的。脑卒中被称为中风,也称为脑血管意外,它容易骤然发病毫无预兆,导致发病的各种因素是动脉的堵塞、窄小或者由于破裂而引发的脑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人们之所以注重脑卒中病人患肢功能的复健状况是由于此病的复发率很高,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也相对非常高,致死率下降了是由于目前医学技能的不断进步而影响的。将本院关于2011年9月——2012年9月患有脑卒中通过CT检查确诊的80例患者临床护理的材料实行分析,并将治疗的效果状况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经过诊治的80例脑血管意外导致偏瘫的患者中挑选出80例,每40例患者为一组,分成两组。所存在的统计学含义是因为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的位置有差别性。将80例患者按比例分配后其中48例为男,32例为女,他们的年龄在34-81岁区间,平均年龄范围在(62.5±3.3)岁,通过病例资料能够得出发病时间是相对不同的,其平均发病时间为(2.2±1.5)天,发病最长的为4天,最短的1天。

1.2 方法 分成两组,其中A组运用普通护理,B组运用早期康复护理:①心理疏通的指导:对于患者而言需要护理人员用心指导其了解疾病的有关常识,与患者家属共同激励和关怀患者的状况,并认真疏导病人,避免造成情绪波动。②按摩和被动活动的实施:为了使患肢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得到促进的作用,应当对于患侧肢体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用50%乙醇进行按摩,各个关节按摩的次数需要控制在10-15下,并坚持按摩2-3次/天。③处理好患肢卧位的问题:对于患者为了避免压疮,应当处理好患肢的卧位,卧位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仰卧位,对于患者来说护理工作者应当每2小时进行更换1次卧位。④实行康复培训:护理工作者要逐渐教导患者每天运用简易的道具如棍棒、绳索实行双手十指交叉、握拳、抬腿等简单的运动2-3次/天,并保持20-30min/次。患者实行床上翻身、坐位培训、站立培训以及行走培训等这些自主培训是当在早期康复培训的过程中有所改善并且肌力恢复达到三级的时候。⑤出院健康教育的指导:告知患者应当按时回访,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成效,护理工作者应当告诫患者在恢复自理能力的状况下,出院以后仍然实行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的培训。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的根本指标: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表现为运动自若,肢体功能恢复。明显康复:患者致残程度若为1-3级,则表现为肢体功能康复现象改善情况良好;无改变:患者诊治前后无明显改变,肢体功能无恢复现象;恶变:患肢发生感染而引发其他并发症。共有成效=根本治愈率+明显进展率。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方面的损坏程度我们应当通过第四届国内脑血管医学研讨会的评判标准来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因为具有差别性所以其具有统计学方面的含义P<0.05,我们应当实行解决的时候可以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材料、计量材料运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出来,以便于进行明显分析。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所产生的临床成效对比:患者经过护理以后两组之间存在差别性,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含义(P<0.05),相对比较而言B组(42.00%)的治愈率高于A组(16.00%),两组的共有成效通过对比之后,则表现为B组(86.00%)高于A组(32.00%)。

3 讨 论

中风也称为脑血管意外,它容易骤然发病毫无预兆,导致发病的各种因素是动脉的堵塞、窄小或者由于破裂而引发的脑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致残率在脑卒中中尤为突出,患者的疼痛感能够经过药物诊治和普通护理进行降低,但是对于致残没有任何意义。脑卒中患者病发后的神经系统重组的关键作用在于康复护理。使患者的致残性降低以及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早日恢复应当尽早的实行康复护理干预。首先,为了使诊治成效得到改良,使患者的情绪平复,焦虑、紧张、躁动等症状缓解,并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康复诊治,增强康复的自信心,因此早期的康复护理诊治很重要。其次,如果想防止患者患肢发生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的现象产生,我们应当对患侧肢体实行有效的按摩每天2-3次,护理工作者在患者入院后应当每2小时进行更换1次卧位,包括采用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以及仰卧位。防止患者水肿、痉挛的发生、关节畸形及失用性综合征主要在于患者患肢的体位摆放。再次,护理工作者在患者未能主动活动前要逐渐教导患者每天运用简易的道具如棍棒、绳索实行双手十指交叉、握拳、抬腿等简单的运动,通常实行合理的康复培训是根据患者的本身状况来决定的。为了让患者逐渐恢复运动能力,护理工作者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实行如洗脸、刷牙、吃饭、穿衣服、沐浴、如厕等适当的日常自理能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梁笑笑,李丽秀,王赫男.早期康复干预在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的运用成效[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4):379.

[2] 王新桥,李秀丽.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软瘫期患者褥疮治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5):422-424.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11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 我科收治脑卒中患者106例, 男59例, 女47例;年龄为42~82岁, 平均年龄62岁;脑梗死75例, 脑出血31例, 均经CT或MRI确诊, 10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康复护理措施如下。

2 早期康复护理

2.1 康复训练的时间

康复训练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早期进行, 使运动感觉输入大脑皮层形成运动记忆, 使肢体重新获得运动能力, 避免造成不应有的肢体功能减退。目前对于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开始的时间, 多数研究者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进行。

2.2 正确的卧姿

急性期患者症状严重, 必须卧床休息, 休息时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或良姿位。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 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正确的体位摆放对预防和缓解痉挛非常重要, 应避免长时间同一姿势, 原则上每2h更换卧姿1次, 注意保护足跟、肘关节和骶尾部等骨突处, 以防压疮的形成。清醒而无特别内科情况的患者, 不易长期躺卧, 应逐渐增加床上坐位或床边坐位练习。良肢位摆放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5种: (1) 健侧卧位; (2) 患侧卧位; (3) 仰卧位; (4) 床上坐位; (5) 轮椅坐位 (端坐位) 。

2.3 正确的翻身活动

一旦患者神志清醒, 生命体征稳定, 体力有所恢复, 应首先开展这一项早期床上活动, 以减少伸肌痉挛的发生, 正确的翻身方法如下: (1) 向健侧翻身:仰卧位, 双手做Bobath式握手 (双手十指交叉, 患手拇指置于上位) ;双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将交叉的双手举起偏向患侧, 再向健侧摆动, 借助惯性翻向健侧, 必要时治疗师一手扶住患者臂部, 另一手扶握患足, 帮助患者转动骨盆或肩胛。 (2) 向患侧翻身:仰卧位, 举起交叉的双手, 先向健侧偏, 再向患侧摆动, 借助惯性, 翻向患侧, 因为可以充分利用健侧上下肢, 所以几乎不需要辅助。 (3) 坐位训练:先取30°~40°位, 再2~3d增加10°, 每天持读10~20min, 达到维持90°、持续30min, 训练坐位耐力, 轻型患者可免去耐力训练, 训练时注意患者的反应, 测脉搏、血压, 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坐位时, 应使髋关节屈曲接近90°, 脊柱应伸展, 可在背后放置枕头, 使躯干保持直立, 在患者两侧放些保护性物品, 以防患者歪倒, 如果伸膝感到疼痛, 可在膝下加垫, 使膝微弯屈, 以减轻疼痛。

2.4 挛缩的预防

当患者出现昏迷、完全偏瘫或其他原因 (严重并发症) 无关节自主运动时, 易出现关节挛缩。除了正确的卧姿以外, 每日规则性地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 有助于防止挛缩的发生。由于患者存在感觉障碍, 被动的关节活动时用力要适当, 避免用力过大或活动过渡造成软组织损伤, 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活动幅度由小到全范围。动作轻柔切忌粗暴, 并应多做抗痉挛模式的运动, 图肩外展、外旋, 肘伸展, 前臂旋后, 腕背伸、指伸展以及伸髋、屈膝、踝背伸的运动。

2.5 肌肉按摩

瘫痪肢体的肌肉主动活动减少或消失,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减慢, 受累肌肉很快就会出现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萎缩,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也可能随时发生。经常性的肌肉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防止或减轻浮肿, 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 有利于恢复, 可防止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萎缩和静脉血栓形成。肌肉按摩动作要轻柔、缓慢而有规律。肌张力降低的肌群按摩手法强度可以稍大, 肌张力高的肌群按摩强度应小, 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急性期应鼓励患者暂时使用健侧, 以健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动作, 增强其独立性, 在学习中找回自信心。随着病情好转, 应鼓励患者使用患肢, 以减少患肢失用。训练时主要针对患者进行技巧性训练, 手功能训练, 步态训练, 精细协调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练习握笔, 刷牙洗脸, 梳头, 穿脱衣服, 整理床铺等, 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

2.7 语言功能训练

并发失语症的患者, 若意识清醒, 可鼓励其用简单的手势或运用健侧手以笔交谈、沟通。稍后, 即可试以最简单的单字发音, 如好, 不要等, 再逐渐要求其准确发音, 并增加字词与简单的对话, 避免复杂的语句与难懂的意思。同时采用写、听、看、读、说等训练方式, 用语言加视觉信号来进行训练, 反复练习, 循序渐进, 提高记忆力和书写能力, 以弥补口语能力不足。

2.8 预防并发症

对于昏迷患者尤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方法有: (1) 定期翻身 (2) 扣拍胸背部使肺内分泌物易于排出 (3) 保持正常关节活动度 (4) 正确的体位摆放以预防肌肉缩短和僵硬 (5) 一旦患者清醒, 应尽早做主动练习。这样可降低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炎和深静脉血栓等。

2.9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均为中老年, 由于患病出现偏瘫和失语, 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在做好生活护理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针对早期发现的问题,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消除恐惧心理, 耐心讲解病情、治疗、护理和康复方法,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主动配合, 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果

本组106例患者住院治疗护理后, 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其中12例基本痊愈占总数的11.32%, 56例疗效显著占52.83%, 38例有效占35.85%, 结果发现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其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有很大帮助。

4 结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的偏瘫, 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疾导致, 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 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 正确的早期康复护理是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3]。早期体位护理并结合关节活动训练和按摩, 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 提高了肌力。在康复训练中, 重视心理护理, 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到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 康复质量明显提高,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4],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可以早日生活自理, 面对实际生活, 重新回到家庭、回到社会。

摘要:目的 总结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疗效。方法 通过训练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正确的卧姿和翻身活动方法, 挛缩的预防, 失语症的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106例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有很大帮助。结论 正确的早期康复护理是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 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蔡文智, 李亚洁.脑卒中的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41.

[2]秦娟, 郭秀君.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424-426.

[3]夏娟芬, 何瑞英, 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9, 8 (5) :135-136.

上一篇:残疾人运动员下一篇:小型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