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2024-06-02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精选12篇)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1

摘要:目的:研究针药配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和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与中药治疗。治疗前后, 两组病例均采用简化Fugl-Meyer指数、改良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 对照组总有效率80.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治疗后的简化Fugl-Meyer指数、改良Ban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三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总体评估,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配合家庭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能有效促进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 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针药治疗,家庭康复训练,疗效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伴有运动功能和记忆、语言、心理等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006年起笔者采用针药配合家庭康复训练,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 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治疗组男23例, 女13例;年龄54~70岁, 平均 (62±8) 岁;病程10~30 d, 平均 (23.8±7.4) d。对照组男22例, 女14例;年龄53~69岁, 平均 (61±8) 岁;病程8~30 d, 平均 (24.8±7.6)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中医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性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

纳入标准: (1) 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 (2) 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首次脑梗死; (3) 病程<3个月; (4) 年龄<75岁; (5) 病情稳定, 意识清醒; (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分。

排除标准: (1) 有认知障碍, 不能配合检查和治疗; (2)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衰竭、严重的糖尿病、肿瘤患者; (3)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

观察指标:采用简化Fugl-Meyer指数 (FMA) , 改良的Barthel指数 (MBI) 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程度进行评估。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4]。

方法:对照组由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和康复方案,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培训, 使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 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师每隔10 d对患者进行评估, 及时更新康复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括床上正确体位摆放、患肢关节的被动训练、床上运动、转移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言语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3次/d, 30 min/次, 30 d 1个疗程, 共计2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 加用: (1) 针刺, 采用头皮针抽提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按《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法》, 取顶中线, 由前顶刺向百会, 取病灶对侧顶颞前斜线, 由前顶刺向悬厘。采用两根豪针接力刺法, 一次性毫针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 指下有一种不紧不松的感觉和吸针感, 后用暴发力向外速提3次, 每次提出1分许, 又缓插至原处。反复运针10次, 共计5 min, 半小时内运针数次, 间歇动留针2 h, 每隔30 min运针5遍, 留针期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每隔1 d治疗1次, 30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2) 中药治疗:基础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60 g, 当归尾15 g, 赤芍12 g, 地龙15 g, 川芎15 g, 红花9g, 桃仁9 g, 鸡血藤15 g, 丹参12 g。偏寒者, 加熟附子10 g;脾胃虚弱者, 可加党参12 g, 白术12 g;痰多者, 加制半夏10 g, 天竺黄10 g;言语不利者, 加石菖蒲12 g, 郁金12 g, 远志12 g。肢体麻痛甚者加全蝎3 g, 蜈蚣3 g。1剂/d, 水煎, 早晚各服1次, 30 d 1个疗程, 共计2个疗程。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及MBI评分指数比较, 见表2。

讨论

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并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其病因病机在于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 或以劳累、房事等因, 遂导致风阳煽动, 心火暴盛, 风火相并, 气血上逆;或因饮酒饱食, 脾虚痰热内盛, 化火动风, 风阳挟痰上潜, 蒙蔽清窍, 导致脏腑功能骤然失常, 阴阳之气逆乱而致。

针刺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醒脑开窍作用。头皮针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功能相关的头皮区域, 使大脑病灶血流循环得到改善, 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现代研究证明, 针刺能促进和改善肢体的微循环, 提高新陈代谢, 并能激活神经细胞, 从而促进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恢复[5]。通过针刺, 可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 能有效地调节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清除氧自由基, 保护脑细胞, 改善脑部的供血、供氧, 同时改善脑细胞的代谢, 对损伤的脑神经恢复起到促进作用[6]。头皮针抽提法源于汪机的《针灸问对》, 由抽添法演化而成, 头针抽提法较头针捻转法更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肢运动功能[7]。在留针的同时结合患者主动的康复训练, 提高了患者针灸刺激大脑皮层功能的能量, 并使康复训练的作用得到了叠加[8]。头针长时间留针使刺激量进一步累积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9]。

注:χ2=19.86, 两组比较P<0.01。

注:两组病例治疗前FMA及MBI评分比较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 组内P<0.01, 组间P<0.05。

补阳还五汤始载于清代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由补气药与活血药相配伍而成。方中大剂量黄芪以求其大补元气, 推动血液运行为主药, 配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入肝, 活血化瘀;加入地龙通经活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Fan等通过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能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家兔肢体运动功能, 抑制脊髓再灌注家兔脊髓前角神经细胞的凋亡[10]。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补阳还五汤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 还有抗脑缺血迟发型神经元坏死的作用[11]。

康复治疗是基于脑的高度可塑性理论, 而功能训练是影响脑可塑性的重要因素。能否接受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很大作用。目前, 我国不少地区缺乏专门的康复中心或康复医院, 患者病情稳定后, 医生往往只对患者提出康复训练建议, 但并未详细告知患者“如何进行康复训练”等知识, 患者出院后由于缺乏科学的康复指导, 多数患者的康复训练出现中断或停止, 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周期一般较长, 至少3~6个月, 甚至1年或数年。多数患者由于经济、生活、康复知识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坚持, 导致预期效果不佳。家庭康复治疗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治疗手段, 现代研究证明,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根据康复医生制定的训练方法, 在家庭开展康复治疗的效果与康复医生上门指导完成的康复效果相同[12]。因此, 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 康复医师应及时予以制定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法, 特别是提倡家庭康复训练尤为重要, 结合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治疗, 不但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也能节省卫生资源和家庭负担, 值得推广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2

课程名称

康复护理学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授课章节

第一节 脑卒中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脑卒中的概念、病因、诊断和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脑卒中引起的功能障碍 3熟悉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评估

4掌握脑卒中康复护理原则、目标、措施 5掌握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指导

计划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1脑卒中的概念、诊断及危险因素; 2脑卒中引起的主要功能障碍;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原则、目标和护理措施 3卒中后的康复护理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措施;难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评估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方式: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方法和手段:启发式、互动式情景教学、案例分析 作业与思考题:

1、脑卒中患者患病早期应当介入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2、如何指导患者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第六章 常见神经疾病患者康复护理

第一节 脑卒中

一、脑卒中的概述

1定义: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超过24小时)、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血管壁病变; 心脏病 ;血流动力学因素 ;血液成分异常 3 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病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血粘度增高、吸烟、酗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等; 不可干预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性等。

二、脑卒中主要的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由锥体系统受损引起,是致残的重要原因;多表现偏瘫。运动功能的恢复经过: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2 言语功能障碍:发病率高达40%~50%;3 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构音障碍和失语症;4 摄食和吞咽功能障碍;5感觉障碍:65%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减退或丧失;

6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失认证,失用证; 7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历心理反应阶段:震惊、否定、抑郁反应、对抗独立、适应;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心理,发生率为32%~46%等。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9其他:面神经功能障碍 ;误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 ;延髓麻痹

三、康复护理评估

1、运动功能评估:Brunnstrom 6阶段评估法、肌力评估。

2、言语功能评估: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中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吞咽能力评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估;吞咽造影剂透视

4、感觉评估:评估患者的痛温觉、触觉、运动觉、位置觉、实体觉和图形觉是否减退或丧失。

5、认知评估:格拉斯昏迷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认知功能评估表、注意力评定、记忆功能评估、执行功能评估、失认症评估(单侧忽略、触觉失认、视觉失认)。

6、心理评估:焦虑、抑郁相关量表

7、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评分

四、原则和目标:

1康复护理原则:早期介入、合理饮食、康复训练及指导、心理护理、预防复发、疾病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指导.2 康复护理目标:短期目标(一周到一个月内)和长期目标(数月到数年)

五、康复护理措施 1软瘫期的康复护理 : ①良肢位摆放

②肢体被动运动 :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

③主动活动::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训练;被动向患侧翻身训练;主动向健侧翻身训练 ;主动向患侧翻身训练),桥式运动。2 痉挛期的康复护理

①抗痉挛训练:卧位抗痉挛训练;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下肢控制能力训练(屈髋屈膝动作训练、踝背屈训练)。②坐位训练:坐位耐力训练;从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 3 恢复期康复护理和训练 ①平衡训练 :

②立位训练 :起立训练 ; 站位平衡训练 ;患侧下肢支撑训练

③步行训练 :步行前准备 ;扶持步行;改善步态训练 ;复杂步态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④上肢控制能力训练: 包括臂、肘、腕、手的训练

⑤改善手功能训练 : 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物品训练,纠正错误运动模式

4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病人可首先进行听理解训练和呼吸训练以后逐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和书写训练。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应先进行松弛训练和呼吸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发音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和语音训练等。5 摄食和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①间接训练法

口腔、颜面肌、颈部屈肌的运动训练:下颌、口唇、面部、舌部 运动及颈部放松 ;促通咽反射训练;闭锁声门训练;吞咽模式训练

② 直接训练法 :食物形态 ;进食体位;选用餐具;进食注意事项 ;替代进食

7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8心理和情感障碍的康复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3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

缺血性脑卒中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致残率高等临床特点。对于经过急性期住院治疗的患者而言,尽早给予积极有效的综合性康复护理,必将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因此,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给予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措施,探讨其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旨在为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所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其中男63例,女23例,年龄39~75岁,平均(55.0±10.6)岁。人选标准:(1)患者首次发病时间在7d以内;(2)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标准;(3)无明显意识障碍,能够基本配合相关检查。排除标准:(1)发病前已患有肢体残疾或认知功能障碍;(2)合并不稳定性精神障碍;(3)合并重要器官恶性疾病。经伦理委员会通过,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则在患者病情不再进展的24~48h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性康复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包括:(1)心理康复护理:全面掌握和剖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患者的心声和疑惑应予以耐心倾听和详细解释,并积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指导和帮助患者及时调整和稳定心态,最大限度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患者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信心。(2)语言功能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应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语言障碍,通过文字、表情、手势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与其沟通和交流,适时加强对患者舌头的运动和练习,并逐步过渡到听语指图和听语指字及单音节发声等相关训练,督促患者务必做到多说多练。(3)吞咽功能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应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适时开展鼓腮、伸舌、咀嚼及吞咽等相关生理功能性训练,并应在早期鼓励和协助患者行进食锻炼,在食物选择上应从流食开始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并以此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4)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应每天定时协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肩肘关节的屈曲、外展、外旋活动,以及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曲活动,活动量应循序渐进适度增加,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逐步开展立位平衡训练、迈步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等。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功能独立性、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改善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评分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轻度为1~4分;中度为5~15分;中重度为15~20分;重度为21~42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患者的综合功能进行评定,评分标准:完全独立为126分,基本上独立为108~125分,极轻度依赖或有条件的独立为90~107分,轻度依赖为72~89分,中度依赖为54~71分,重度依赖为36~53分,极重度依赖为19~35分,完全依赖18分以下。治疗依从性的评价标准:(1)完全依从:治疗中严格按医嘱执行,坚持规范治疗者;(2)一般依从:治疗中基本按医嘱执行,偶有不规范治疗者;(3)不能依从:治疗中常不按医嘱执行,不能坚持或中断治疗者;完全依从率与一般依从率之和计为总依从率。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测评表主要从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等方面进行评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值(16.28±2.10)分显著降低,而FIM评分值(104.36±9.05)分则显著提高,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的总依从率显著提高,高达93.02%,而不能依从的比率则显著降低,仅为6.98%,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物质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以急性期的转归为主要目的。而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护理主要通过自行锻炼来完成,往往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也会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机。相关研究表明,充分加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训练,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重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由于生活发生了巨变,心理受到严重创伤,对早期康复训练常会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通过对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纠正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克服心理障碍,配合康复训练,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来本院治疗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72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6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6例, 年龄51~73岁, 平均年龄 (63.5±8.4) 岁;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5例, 年龄53~75岁, 平均年龄 (65.7±8.5)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CT和MRI确诊为脑出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都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是否发生突然呕吐、烦躁等情况, 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 并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参与护理计划。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早期心理护理由于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会有语言、运动功能障碍, 导致患者产生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 所以护理人员应当耐心安慰患者, 以治疗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住院环境卫生舒适, 使患者更好的休息, 用温和的语气使患者了解并认同护理对康复的重要性,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2早期肢体康复性训练当患者病情平稳后, 指导患者慢慢进行康复性训练, 动作幅度须由小到大, 进行肩部外旋、指关节伸展等运动。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按摩, 过程中需要掌握力度。如果患者病情严重, 可以配合中医点穴法促进患者康复。

1.2.3早期认知功能训练一旦患者手术后意识清醒时就进行早期认知功能训练, 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视、听、触、嗅等感官训练, 同时通过猜谜、游戏等方法训练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护理人员需要控制训练时间, 记忆以重要紧急的事情为先, 所有训练都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功近利。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采用自制量表对患者的语言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表明语言及运动功能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经过护理后, 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情况对比治疗组患者的语言及运动功能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

3讨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早期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复发性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早期护理对脑卒中的治疗尤为重要, 有助于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 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的语言与运动功能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语言及运动功能。其原因主要是通过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以放松的心态接受治疗, 提高了其治疗依从性。通过早期肢体及认知功能训练能促进患者语言及运动功能的恢复,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4]。

综上所述, 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语言及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英报, 李斌.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及康复效果.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24) :94-95.

[2]袁向芳.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4) :105-106.

[3]李玲霞.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及康复中的应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5) :134-135.

出血性脑卒中护理措施 篇5

1.生活起居

生活有规律,不宜熬夜,不过度劳累,不久坐,戒烟限酒。内经有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夜晚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2.饮食营养

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荤素搭配,多吃粗粮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腌制食品。一日三餐应按时进餐,进餐不宜过饱,忌暴饮暴食,肥甘厚腻。

3.运动

每天适当的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若是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者,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慢跑,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活动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

4.药物

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要按时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者擅自停药。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药,同时监测血压,尽量让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若是糖尿病伴随高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服药期间应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若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5.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利于及时发现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可以观测药物的效用及不良反应。

6.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愉悦,避免大喜大怒,情绪起伏不定,应使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中医学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悲伤肺,思伤脾。可使用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使心情放松,平静。

7.在人群中普及脑卒中早期识别的知识

脑卒中早期是有一定的征兆的。脑卒中的发病征兆主要有一下几种:

A.一侧上肢或者下肢突然麻木或者无力;

B.双眼不明原因的突然视物模糊或失明;

C.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D.面部一侧突然麻木和(或)无力,;

E.突然出现的言语不清或者言语不能理解;

F.突然出现的癫痫。如果发现患者有以上症状出现,应立即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8.对高危人群及家属要重点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起到督促作用,生活方式的建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脑卒中的早期症状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可以更好的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监督和照顾。

9.避免脑卒中诱因的刺激

情绪激动,用力排便,过于劳累,暴饮暴食,气温骤变及季节的变换等都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诱因的刺激。

10.脑卒中的季节性预防

有研究认为,冬季因为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夏季气温高,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所以,冬季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夏季要多饮水,补充机体损耗的水分,避免因血液浓稠而引起脑血栓。

11.对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如采取抗痉挛卧位、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等,以促进患者的受损功能重建和恢复。有研究显示,对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康复期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同时降低患者致残率。

12.对脑卒中患者还应应积极预防卒中的复发,脑卒中复发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远远高于卒中初次发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卒中的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

1、出血性脑血管病:绝对卧床,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头部可放一轻枕,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无呕吐、胃出血和呛咳时给与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食,必要时给与鼻饲;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会阴部清洁,干燥,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高热时给与物理降温。定时翻身,切背,预防褥疮。

2.缺血性脑血管病;为防止脑血流量减少,患者取平卧位,急性期病人需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量过大,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做好大、小便护理。预防褥疮和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时结合体征及肢体瘫痪的进展程度。

二、专科护理

1.[床上训练指导]急性脑血管的病人大多意识障碍瘫痪在床,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重视肢体的功能康复,应教给病及家属: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

②按摩

③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平衡后,无进行性卒中发生,除了注意良肢位的摆放,无论神志清楚还是昏迷病人,都应早期进行被动运动。

④主动运动,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以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常见的主动训练方法为:握手,桥式运动,床上进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肌群。

2.床下训练指导]出面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由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坐位→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过程:

①站立,协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协助病人站立;

若病人患肢力量较弱不能踩实地面时,协助人员可以双膝抵住病人患肢膝关节,双足夹住患足,病人将双手置于协助人员腰部,以利于轻松站起,但病人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协助人员应注意站势,教病人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或抬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②步行,行走前,下肢肌力先达四级,注意姿势,以免产生误用综合症。步幅均匀,频率适中,伸髋曲膝,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转移,另一脚跟亦先着地,重心又转移之后足,开始下一个步态同期。

③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指导病人进行进食,穿脱衣服,双手交替排球,拨算珠,捡豆子等自理活动,以促进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3.[语言训练]教给病人噘嘴,鼓眼,眦牙,弹舌等,每个动作5-10次,教病人学习发(pa,ta,ka)先单个连音重复,当病人能准确发音后,三个音连在一起重复发音,每日重复训练次数,直到训练好为止,语言训练是个复杂的过程,需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由音到词,由词到句,不能急于求成。

4.吞咽训练指导病人进清谈,少渣,软食为主,饮水量呛咳时,应尽量减少饮水,以汤汁代替。进食时抬高床头30-45°,将食物尽量放在腱侧部。

三、心理护理

中风病人因病程长,发病迅速,致残率高以至于引起病人忧郁,紧张,焦虑,烦躁,甚至轻生,这些不良的情绪刺激不但使病人在思想上产生消极对抗,使中风病人失去锻炼的信心,而且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如使呼吸频率加快,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此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的给与病人心理疏导,安慰病人,消除不良情绪刺激。实践证明,不良的情绪可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及儿茶酚氨分泌增加,以至于全身小动脉出现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易导致再中风。而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这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四、预防指导

①定期复查

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③忌烟酒

④合理饮食

⑤生活有规律,持之以恒的生活锻炼

⑥及时发现并控制TIA的发作

脑卒中患者的急救

1院外急救措施

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目的是使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原则上要求出诊迅速,首先要挽救病人的生命,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对病人进行适当处置后再进行安全转移。

1.1准确判断病情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出血,多为动态发病,病情凶险,易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主要以突然摔倒后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栓,为静态发病,以肢体功能障碍、失语为主要表现。进行急救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发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

1.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尤其是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同时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症状,如病人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压升高等症状时,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急救,为院内的进一步救治赢取宝贵时间。

1.3防止病情恶化

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误吸或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人。抽搐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放置保护性牙垫,预防舌咬伤、舌后坠,大小便失禁应及时清理并保持皮肤的干躁清洁。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迅速给予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1.4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的原则是越早越好,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病情及时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为保证脑的灌注压,原则上不主张降血压治疗,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以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脑缺氧加重脑水肿,不利病情恢复。

1.5迅速转运与途中监护

在进行转运前应充分评价患者的情况,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测,给予各种必要措施使病情达到转运状态。在转运过程中应正确地搬运患者。原则上脑卒中病人应尽量减少搬动,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早期的搬动病人可加重出血加重诱发脑疝形成,在护送途中病人应取平卧位,头部稍抬高,搬动病人应轻微进行移动,尤其注意对头颅的保护,减少振动。但院前急救受现场环境及医疗条件的限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争取尽早将病人转运至医院。转送前向病人家属或随车人员交代病人病情以及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同时与医院急诊

2.院内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适当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稳定他们的情绪。病情严重的患者清醒多表现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拒绝治疗和护理,而有的患者则由于病情恢复缓慢而焦虑不安,易发怒。此时护理人员应以良好的态度,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保持呼吸道畅通

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给予吸痰,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吸痰时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间不宜太长,不超过15秒。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应控制在2~4升/分。

2.3采取合适的体位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预防呕吐时发生窒息。尽量勿摇动患者头部,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烦躁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约束带约束肢体。

2.4严格控制体温

对高热持续患者应采取冰枕、冰帽、冰毯等物理降温,必要时可甩退热药或冬眠疗法。重症脑卒中患者可选择两侧颈动脉处持续冰敷,保护脑细胞,减少死亡率。

2.5正确使用脱水剂

重症脑卒中急救治疗的关键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也是主要的治疗原则。使用脱水剂至关重要,一般采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静推,每次125-250

ml,半个钟头内滴完,每6-8小时重复使用。但要注意甘露醇可能导致的心肺肾功能衰竭,高龄患者应适当减少用量,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可予甘油果糖与白蛋白及速尿交替使用,同时要注意电解质的变化。

2.6其他护理

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篇6

【关键词】依达拉奉;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脉络宁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67-01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多发病、常见病,脑卒中有80%都是缺血性的,老年人比较容易发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缺血性脑卒中后,梗死部位、面积的大小、颅内压变化、脑水肿程度等,都影响着预后。早期溶栓、降低颅内压、控制腦水肿、防治梗死后再出血等,是急性期处理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探讨依达拉奉在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的实际疗效,为今后缺血性脑卒的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临床统计了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43~80岁,平均年龄为62.4岁。发病时间为6~18h,平均发病时间为12.5h。64例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所有患者均排除肿瘤、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排除心、肝、肺、肾脏器功能衰竭。按照相关标准分型,其中轻型30例,中型28例,重型6例。

1.2治疗方法:讲临床统计的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脉络宁20ml加入500ml低分子右旋糖苷溶液静脉滴注,每天滴注一次,再应用100mg/d的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行依达拉奉治疗,将30mg依达拉奉注射液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滴注2次,治疗一个疗程14天。对照组采用脉络宁20ml加入500ml低分子右旋糖苷溶液静脉滴注,每天滴注一次,同时应用100mg/d的阿司匹林治疗。根据实际情况,两组患者选择使用降压药、降脂药、抗生素、降糖药,根据症状调整对症用药。两组患者均未使用抗凝、溶栓、降纤药物,在治疗中注意观察两组患者的言语、神志、眼球水平凝视功能、上下肢运动功能、面瘫等情况。治疗前后均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脂、血糖、血流动力学指标等。用药2周后进行复查,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统计两组患者的实际临床疗效。

1.3疗效判定: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率分数减少90%以上;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率分数减少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率分数减少18%~46%;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率分数减少在18%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率分数增加18%以上。基本治愈和显效为显效率,基本治愈、显效和有效为总有效率。

2.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基本治愈7例,占治疗组的21.88%,显效13例,占治疗组的40.63%,有效8例,占治疗组的25.00%,无效4例,占治疗组的12.50%,恶化0例,显效率为62.50,总有率为87.50%;对照组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基本治愈3例,占对照组的9.38%,显效10例,占对照组的31.25%,有效5例,占对照组的15.63%,无效10例,占对照组的31.25%,恶化4,占对照组的12.50%,显效率为40.63%,总有效率为56.25%。可以看出,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中恶化0例,而对照组中恶化4例。说明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很好的控制住了缺血性脑卒中的进一步恶化。现将两组患者的详细疗效对比统计如下表1:

3.讨论

脑卒中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脑水肿,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提出了缺血半路,根据预后和缺血的程度,缺血脑组织可以分为不可逆坏死区、轻度灌注不足区和缺血半暗带区三部分。依达拉奉可以清除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和体内的活性氧分子,抑制脂质过氧化、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阻止血管内细胞损坏,起到减轻脑水肿的作用。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总有效率可达87.50%,对照组只能达到56.25%,依达拉奉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借助依达拉奉能阻断细胞损害过程的特点,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修复、解除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等作用。通过实际临床应用,相比传统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法,依达拉奉治疗疗效更加显著,总有效率和显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还没有出现一例恶化的情况,说明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行之有效,能有效控制病症。当然,在临床应用中,医护人员还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分析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为更加显著的改善患者生存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青银.郑金书.薛义成.王相报.王庆祝.微创侧脑室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24例临床研究[J].安徽医学.2009(12):179~180

[2]郭建超.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14):284~286

[3]孙二杰.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29):107~109

[4]刘红玉.刘振伦.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09(13):150~151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为69.34±15.63岁,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意识不清、不合作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入院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吞咽困难、肌力损伤的程度,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措施,第2天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基础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变化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生活护理。

1.2.2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脑卒中患者由于躯体上的种种不适,肢体活动受限、生活暂时不能自理,往往有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情况;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要应用鼓励、支持、疏导、暗示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节,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诉求,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训练。采用个体教育、小组教育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脑卒中疾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饮食指导、生活作息、预防并发症等健康教育。

1.2.3 肢体早期康复锻炼

在无进行性卒中发生,生命体征稳定后24小时立即开始,从被动活动到主动辅助运动,具体锻炼方法有:让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避免患肢肌肉痉挛,预防下肢外旋、足下垂、内翻、痉挛等异常模式出现;按摩肢体,促使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局部压疮发生;进行主动活动训练,进行翻身运动,尽量让患者逐渐坐起、站立直至步行,时间、强度逐渐加量;进行日常生活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如厕等。

1.2.4 吞咽功能早期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纠正,极易引起呛咳、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危及生命,因此尽早进行康复护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训练方法如下:先清洁口腔,按摩口腔黏膜、舌、咀嚼肌,嘱患者尽量将舌伸出,舌尖进行摇摆、舔嘴角、唇、上颚,闭嘴做咀嚼动作、鼓腮等动作。

1.3 评定标准

1.3.1 吞咽功能疗效标准

参照洼田氏咽水试验[2]。吞咽功能正常:5s内30mL温水一饮而尽,无呛咳;轻度吞咽障碍:5s内一次饮尽,有呛咳;中度吞咽障碍:5~10s内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重度吞咽障碍:呛咳多次发生,10s内不能饮完。干预后吞咽功能正常为基本痊愈,轻度吞咽障碍为好转,中度吞咽障碍及以上或原有吞咽障碍未改变为无效。

1.3.2 肌体活动障碍功能疗效标准

肌力评分参照0~V级分级法评定,由专人评定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肌力情况。患肢肌力:0级完全瘫痪;Ⅰ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但无肢体活动;Ⅱ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抗地心引力抬起;Ⅲ能克服地心引力而抬高床面,但不能抗阻力,Ⅳ能抵抗阻力运动,较正常差;V正常肌力。干预后肌力恢复为V级为基本痊愈,干预后较前肌力级别好转为好转,肌力无变化或级别恶化为无效。

2 结果

患者就诊时发生脑卒中病程为0.5~5天,平均2.85±1.44天,在51例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经过康复护理干预,基本痊愈26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82.35%;在54例有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基本痊愈25例,好转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达77.78%。

3 体会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均有较强的重组能力,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早期康复通过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感觉冲动,刺激脑部血液循环,提高病灶周围半暗区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神经元功能恢复和代偿,最大程度重建功能,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与恢复,有助于肌肉收缩和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已有明确的依据证明,康复进行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整体疗效越好。王秋香[3]、陈玉红等[4]也曾报道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张树珍等[5]报道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康复训练必须尽早,此时患者尚未遗忘自己的吞咽习惯,吞咽肌群也未发生废用性萎缩,可有效防止误吸的发生,因此需要得到家属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协助并督促患者进行训练,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作为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早期的康复护理措施,减少脑卒中并发症,最大程度降低致残率,改善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莉,鲁燕圆,刘梅玲.老年脑卒中并发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70-471.

[3]王秋香.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5):625-627.

[4]陈玉红,吕霞.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29(10):137-138.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8

目前,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比例为60%~80%[1]。有研究表明,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为41.8%[2], 因此, 及早进行认知功能的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尤为重要。对脑卒中患者应进行早期的康复评价, 若发现其认知功能障碍, 应及时给予认知康复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专业的认知康复训练, 并评价早期认知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及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MRI证实。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所有患者中, 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39例, 中学及以上41例;男40例, 女40例;年龄38~69岁, 平均56.7岁;脑梗死49例, 脑栓塞31例;左侧偏瘫42例, 右侧偏瘫38例;肌力小于3级39例, 肌力大于等于3级41例。所有入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无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癫痫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瘫痪侧、肌力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 , 1次/d, 晨起口服1片;丁苯酞 (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24粒) , 3次/d, 0.2 g/次, 20 d为一个疗程;奥扎格雷钠 (厂家: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 m L∶40 mg) , 80 mg/次, 加入250 m L 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 静滴, 2次/d, 使用一周;依达拉奉注射液 (厂家: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0 m L∶30 mg) 30 mg/次,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 静滴, 2次/d, 使用14 d;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治疗, 对于基础病给予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对症处理, 以上为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进行常规的MMSE评价, 发现认知功能障碍后给予正规系统的洛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 (LOTCA) , 了解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具体的特点、类型, 进行洛文斯顿评价量表 (LOTCA) 测验后, 根据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开始进行专业认知康复功能训练。主要是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基础上, 结合患者的障碍点通过计算机认知训练。训练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对一的原则。对患者机能的整体康复方法采用强调意识、情感上承认残留缺陷、补偿或矫正认知残损的系统治疗, 要求患者家庭人员完全参与。具体治疗如下。

(1) 注意障碍的康复治疗。训练患者的注意力, 训练中要进行注意的稳定性训练, 分别对患者视觉、听觉的注意稳定以及静坐放松进行训练。如在训练过程中要求治疗师与患者目光接触, 进行听觉注意稳定性训练时, 治疗师可以念一串数字, 当念到某一个数字时要求患者举手。另外, 注意的转移性训练也很重要, 可以让治疗师用蓝笔和红笔在纸上写出“蓝”字和“红”字, 随机排列, 用红笔写“蓝”, 用蓝笔写“红”, 要求患者根据治疗师的口令或呼出字义, 或呼出字的颜色。

(2) 定向力训练。对患者常用的、身边的空间和任务定向反复强化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强调应用。比如, 让患者反复练习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指定地点, 比如从理疗室到病房。强化患者对家属、朋友的辨认。

(3) 记忆障碍的康复训练。对于记忆障碍为主的患者, 康复治疗总体目标应当逐渐增加或延长刺激与回忆的间隔时间, 最终使患者在相对较长时间后仍能记住应当进行的特定作业或活动, 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以采用复数、视意象、首词记忆法, 如要求患者无声或大声地重复需要记住的信息, 患者把需要记住的信息在脑中形成一副图画, 在脑子形成视觉图画与要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 把需要记住的每一个词语或者第一个字编成熟悉或容易记忆的成语或者句子。另外, 可以进行“PQRST”练习法, P:浏览阅读材料的大概内容;Q:就有关内容提问患者;R:患者再次仔细阅读;S:患者复述阅读内容;T:通过回答问题检查患者是否理解并记住了有关信息。

(4) 计算力训练。主要指患者对数字概念的理解与简单的计数运算中所具备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患者在游戏中提高数字与数学计算能力。如模拟进超市购物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数西瓜、数草莓、数工具、数星星等。

(5) 偏侧忽略患者训练。对于右侧大脑半球损伤的患者多有左侧偏侧忽略的表现, 患者表现为对自身左侧肢体以及左侧所有的人和物容易忽略, 比如吃饭只吃右边碟子的菜, 刮胡子只刮右边的胡子, 行走时经常碰到左侧的门框。这种患者可以给其右眼戴上眼罩或者制动右侧肢体, 强制患者必须向左侧看注意左侧的事物, 强迫患者必须使用左侧肢体, 另外可以进行删指定字母的删除作业, 按图拼积木等, 并逐步增加难度。

(6) 思维推理训练。找出一系列有规律图形或者数字, 让患者寻找规律推算接下来应该是什么图形或者数字。

(7) 语言障碍的训练。语言障碍患者往往对认知功能障碍恢复有影响, 所以对此类患者应该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根据患者失语的类型特点分别给予治疗。

(8) 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内脏反应的认知行为疗法。将生物反馈疗法融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 可通过反馈叠加技术增加患者的认知能力和中枢神经元功能。

(9) 右脑训练。作为非优势半球的右脑对警觉、注意、情感、空间、音乐、绘画等方面更占优势, 右脑损伤后会引起患者对音乐、绘画、游戏不感兴趣, 失去生活目标, 意欲低下。使用一些右脑功能训练游戏, 使患者能够进行脑活性化训练, 对右脑后半部意欲中枢进行感性刺激, 可以使脑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如下象棋、跳棋, 音乐疗法。

认知康复训练时间安排:1次/d, 大约45 min/次, 每周安排5次。

1.3 评价方法和标准

采用洛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 (LOTCA) 量表评定认知功能, 运动功能评定使用Fugl-Meyer (FMA) 评分法评定[3]、日常生活评价 (ADL) 使用Barthel (BI) 评分法[4]评定。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各评定1次。

洛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 (LOTCA) 量表:使用48张图卡, 分别对患者的定向、知觉、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进行测试。定向:内容为时间、地点的定向;知觉:分别是对物体、形状、不完全物体的识别、空间结构的检查以及失用症的检查。视运动组织:分别为检测复制几何及二维图形, 拼积木及彩色积木, 绘钟检查等, 思维运作检查项目为对范畴概括、图片排序、几何推理等项目进行检查。除范畴测验和Riska分类采用5分制外, 其他检查项目均采用4分制, 最低1分, 最高4分。总分91分, 评定标准为:71~85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52~70分为中度认知功能障碍, 51分以下为重度认知功能障碍。

Fugl-Meyer (FMA) 评分:分别对患者的患侧坐位下上肢及卧位、坐位、站位时下肢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 共评价项目50项, 最高分100分, 分值越高运动功能障碍越轻。依据评分确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

Barthel (BI) 评分:包括日常生活10项内容,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 自理能力越高。20分以下表示ADL完全依赖;10~40分表示ADL明显依赖, 需很大帮助;41~60分表示ADL部分自理, 需要部分帮助;60分以上者表示ADL基本自理, 100分表示ADL完全自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LOTCA评分、FMA评分、BI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在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临床上的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正常, 任何原因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都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缺血性脑卒中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 尚不完全清楚[5], 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但目前可以明确的是, 缺血性脑卒中的认知障碍表现类型与病损部位有关。例如:左侧大脑半球、额叶前部、丘脑、顶叶、颞叶等部位的损害均可引起不同特点的认知功能障碍。

本研究对80例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其中治疗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 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经过2周治疗, 治疗组取得了显著疗效, 其LOTCA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命B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证明认知功能康复是行之有效的。在研究中还发现, 治疗组在认知功能明显提高的同时,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 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不大, 不能代替认知康复训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认知康复治疗之后的LOTCA、FMA与BI的评分差异显著。可见, 患者运动障碍的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恢复工作能力等也需要认知活动的参与。

综上所述, 专业的认知康复训练不仅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恢复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ADL能力的提高。给予患者及时的认知康复治疗,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的恢复、ADL的提高、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将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神经内科治疗配合早期认知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及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认知康复训练。结果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常规神经内科治疗配合认知康复训练能够明前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同时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更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认知康复训练,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王永亭, 曾丽莉, 吕海燕, 等.缺血性卒中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研究的十年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 (1) :2-27.

[2]涂秋云, 杨霞, 丁斌容, 等.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8) :3576-3579.

[3]谬鸿石, 朱镛连.脑康复评定和治疗[M].1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6:9-12.

[4]王玉龙.康复评定[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292-293.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4年1月入院以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抽取200例患者的康复护理过程中进行调查。200例患者均为初发病例, 意识清醒,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瘫, 需要进行后续的康复护理。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100例, 男52例, 女48例, 年龄47~76 (50.43±4.5) 岁, 对其进行传统的康复护理, 对照组100例,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48~74 (52.13±4.73) 岁, 对其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康复护理。

1.2 研究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出我院自愿参加本研究的200例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 分为两组, 2014年1~6月为对照组, 以常规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护理6个月, 7~12月为路径组, 以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无显著 (P>0.05) 。然后将自行设计的满意程度调查问卷分发给两组的患者。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具体参照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方案[2]。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Barthel Index评定表、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和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等方法评价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由主治医生和护士长, 病床护士和有自主意识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共同商议, 最终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表, 见表1。

1.3 具体方案的执行

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完成后, 由病床护士配合主治医生一同进行护理康复治疗, 由护士长和主任监督每一天路径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能由于病情的不同, 临床护理途径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动, 但并不影响统计学意义的分析。

1.4 评价指标

1.4.1 患者对临床护理途径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的满意程度

由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程度调查表, 共有三个板块组成, 分为护理态度, 护理技巧和康复护理的效果。分为五级评分标准, 满分100分, 分发200份, 回收200份, 回收率100%, 最终由护理专家审定。

1.4.2 患者的自理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法[3], 以主治医师的评价为标准, 对患者10、20、30d后情况进行评估, 并由患者口述自身的感觉, 以判断患者的自理能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经过t检法, 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2 结果

2.1 满意程度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我院便利抽样的200位患者进行调查, 分析得到观察组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的反应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2。

2.2 观察组的自理能力评估结果

由Barthel评分法评分得出10d Barthel评分为实施前 (14.54±3.54) , 实施后 (37.56±5.22) ;20d Barthel评分为实施前 (38.66±5.21) 实施后 (54.64±3.66) ;30d Barthel评分为实施前 (44.67±3.21) 实施后 (65.55±4.00) .方差分析为33.66, P<0.01, t检法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因高级中枢受损, 产生肢体、语音、运动功能障碍, 导致对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3]。临床护理路径与传统的护理路径不同在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由患者, 患者家属和主治医师, 护士共同制定的, 能够更加的贴近病患的实际病情, 所以患者在心理也能够接受这种护理途径, 而不再是以往的一味的接受护理康复治疗, 最后也得不到良好的康复效果。并且本研究还表明观察组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康复护理, 遵医嘱, 按时能够完成康复护理的任务量, 所以更好的康复效果就能呈现出来。

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是康复医疗学科的特点之一[3]。本次研究通过对照得出观察组对护理康复的效果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照试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且实践证明,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缩短病人的住院期限,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患家庭的经济负担, 这在日益紧张的病患关系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 所以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为院方节省了医疗物资, 为能够更好的服务更多的人做出了贡献。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给病患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区别于传统的护理方式,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以临床护理路径这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作为核心, 设计临床护理路径的过程中由于有患者的参与, 所以患者在后续的康复治疗中能够主动的配合, 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减轻了病患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缓解医患之间紧张的关系, 同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也为二级康复治理起了铺垫的作用, 能够尽快让病患适应后续的康复治疗, 所以临床护理路径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用到更多的护理领域中。

摘要: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将符合该护理路径准入标准并愿意参加本研究的2014年入院的20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为2014年16月份100例采用传统的临床护理, 观察组为2014年712月份的10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训练 (以下简称路径组) , 通过问卷调查来评价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通过6个月的实验研究, 最后的问卷调查显示, 观察组的满意程度为98.6%, 而对照组的满意程度为93.4%, 统计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效果显著, 较传统的护理方式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李金娜, 朱云霞, 刘雁红, 等.脑梗死患者全面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综合版) , 2005, 20 (21) :61-62.

[2]王香, 李凤英, 卜学文,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首次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09, 8 (1) :71-72.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 (1) 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2) 年龄50~75岁, 病程72小时以内, 过去无脑卒中发作病史, 或虽有脑卒中但未曾留下明显偏瘫等神经功能损伤的症状; (3) 发病前日常生活能自理, 无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 发病后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神经系统症状无明显改善; (4) 意识障碍在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8分, 且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5) 无恶性肿瘤。排除标准: (1) 治疗过程中病情有进一步发展或需用其他方式干预的患者;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3) 有明显意识障碍, 脑疝形成, 严重痴呆或癫痫患者; (4) 伴有严重的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变, 或有大面积皮肤疾病患者; (5) 伴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脱落标准: (1) 患者不能按照研究标准完成既定疗程或不能配合定期的疗效评定; (2) 研究过程中患者突发心、肺、肝、肾等其他系统疾病, 不能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3) 伴有明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或出血患者, 不能进一步配合康复治疗; (4) 对选用药物及康复治疗不能耐受的患者。

1.2 方法

1.2.1 病例分组

预先制订随机数字信封,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 拆随机信封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38例 (甲组) ;依达拉奉组41例 (乙组)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组41例 (丙组) 。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性质及病灶部位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

甲组严格按照2010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给予抗血小板、稳定斑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乙组在甲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 2次/日静脉滴注, 治疗14天;丙组在乙组治疗的基础上, 于发病后72小时内开始综合应用各种康复手段治疗, 住院期间由康复师指导进行, 住院日期不少于15天, 出院后家属严格按照康复师医嘱, 按时、定量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1.2.3 综合康复锻炼

早期康复治疗主要是针对Brunnstrom评定的第I、Ⅱ阶段。本研究第I阶段的康复治疗完全由我科康复师在患者住院期间负责完成。第Ⅱ阶段为发病两周后, 此阶段以及后期各阶段的康复治疗主要在门诊和家庭中进行。具体康复方案主要是综合应用现代物理治疗 (Physical Therapy, PT) 、作业治疗 (Occupational Therapy, OT) 、传统中医针灸推拿按摩进行康复锻炼[1,2], 包括: (1) 正确体位摆放; (2) 偏瘫侧肢体穴位针刺; (3)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 、功能性电刺激 (FES) ; (4) 维持关节活动度, 可运用如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Kabat-Kn ott-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 (MRP)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等; (5) 翻身训练; (6) 抑制痉挛专项训练; (7) 坐起训练; (8) 坐-站位转换训练; (9) 站立训练; (10) 行走训练; (11) 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训练 (ADL) , 包括床上活动、更衣、进食、住、行、家务活动训练。

1.3 疗效评价标准

3组患者由同一医师在患者入院时、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90天分别进行评定, 具体评定标准: (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标准 (NIHSS) ; (2) 运动功能评价采用简式评定量表 (FMA) ; (3) 日常生活及运动能力评定 (ADL) 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 (BI)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 治疗后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方差齐性时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有1例发生脱落, 由于该患者不能耐受大量口服阿司匹林后出现胃部不适;乙组有1例脱落, 患者由于个人原因不能完成研究而提前出院;丙组有3例患者脱落, 其中2例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差, 不能遵医嘱坚持功能康复治疗, 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血糖波动较大需进一步住院治疗。实际共有115例 (甲组37例, 乙组40例, 丙组38例) 患者完成该研究, 临床数据收集完整。

2.1 NIHSS评定结果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甲组比较, #P<0.05;与乙组比较, ★P<0.05

3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90天后3组与治疗前比较, NIHSS评分明显降低 (P<0.05) ;治疗14天后, 乙组和丙组的NIHSS评分比治疗前低 (P<0.05) ;治疗7天后, 丙组的NIHSS评分比治疗前低 (P<0.05) 。治疗14天及90天后, 丙组的NIHSS评分比甲组低 (P<0.05) 。治疗90天后, 丙组的NIHSS评分比乙组低 (P<0.05) 。

2.2 FMA评定结果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甲组比较, #P<0.05;与乙组比较, ★P<0.05

3组治疗前FMA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4天后, 乙、丙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高 (P<0.05) ;治疗90天后, 甲、乙、丙3组的FMA评分较治疗前高 (P<0.05) 。治疗14天后, 丙组的FMA评分较甲组高 (P<0.05) ;治疗90天后, 乙、丙两组的FMA评分较甲组高 (P<0.05) 。治疗90天后, 丙组的FMA评分较乙组高 (P<0.05) 。

2.3 BI指数评定结果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甲组比较, #P<0.05;与乙组比较, ★P<0.05

3组治疗前BI指数评分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14天及90天后, 甲、乙、丙3组的BI指数评分较治疗前高 (P<0.05) 。治疗14天后, 丙组的BI指数评分较甲组高 (P<0.05) ;治疗90天后, 乙、丙两组的BI指数评分较甲组高 (P<0.05) 。治疗90天后, 丙组的BI指数评分较乙组高 (P<0.05) 。

2.4 不良反应

3 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综合康复治疗的患者无明显不耐受情况, 未出现肢体各关节的扭伤或脱臼等不良事件。

3 讨论

(1) 研究证明, 自由基在脑梗死后可直接导致细胞膜损伤而致细胞死亡[2], 并导致继发性脑损伤, 因此清除自由基是防止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方法。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 能有效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基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 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梗死灶缺血半暗带的扩大, 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的死亡[3]。通过此次临床研究证明, 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ADL能力, 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3]。

(2) 研究证明, 康复治疗能使中枢神经功能重建, 通过康复锻炼可促进相应大脑皮层血流量的增加,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改善残存的脑细胞功能, 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 促进轴突出芽及潜伏通路和休眠突触的活化[4], 同时可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细胞的代偿或重组, 建立新的传导通路, 提高脑功能的重塑及代偿。本研究中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 减轻了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提高了患者后期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

4 结语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可减轻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 改善运动功能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积极、有效、连续的早期康复干预可明显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肖碧云, 康亚婵.医疗体操训练对提高早期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2) :24-25.

[2]张雅娟.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7, 15 (1) :82-83.

[3]袁昌文, 王永生, 刘颖, 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23 (1) :100.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11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经方栝楼桂枝汤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方面效果良好,但是对其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却较少,因此对栝楼桂枝汤全方到单味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行归纳,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栝楼桂枝汤;缺血性脑卒中;自由基;钙超载;炎症

【中图分类号】D2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38-02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属中医“痉病”范畴,中医学认为,痉病由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不能自主引起的,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约87%的脑卒中是由缺血引起。其损伤机制主要涉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钙超载等机制。栝楼桂枝汤(GLCZT)源于《金匮要略》,具有滋养津液、解肌祛邪、舒缓筋脉之功效。陈立典在临床中运用栝楼桂枝汤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收效良好。其相关制剂——枯萎桂枝解痉颗粒(闽2013 SOOOI)目前也经批准为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院内制剂。大量实验证明,栝楼桂枝汤全方及单味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栝楼桂枝汤及其单味药在修复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作综述如下。

1 治疗机理的研究

1.1 自由基学说当前与脑缺血损伤相关自由基研究最多的是氧自由基(OFR)和一氧化氮(NO)。脑缺血再灌注时产生自由基连锁反应可造成膜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组织水肿等一系列损害。

CLGZT可减少脑梗死面积,同时提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DPPH法证明天花粉总皂苷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白芍总苷可提高缺血大鼠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五没食子酰基葡萄糖为其抗氧化活性药效成分。桂枝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均具有清除02-和.OH的能力,芦丁、原花青素、儿茶素为其清除自由基药效活性成分。甘草总黄酮可降低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MDA、一氧化氮(NO)含量,提高SOD活性。生姜抗氧化活性成分为姜酚类、姜烯酚和某些相关的酚酮类衍生物。大枣中的酚类物质、大枣多糖是其抗氧化物质基础。

1.2 兴奋性氨基酸学说兴奋性氨基酸( EAA)主要包括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脑缺血时,Glu大量释放,细胞通透性发生改变,Ca2大量内流导致线粒体Ca2超载,ATP产量下降,Na+- K+-ATP酶功能障碍,引发神经元损伤。

CLGZT可以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髓液EAA水平,其中Glu和Asp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分别下降了36%和47%。生姜水提物能明显减轻脑水肿,显著降低脑组织EAA和Ca2+含量。

1.3 钙超载学说近年来的实验证实钙超载可能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最后的共同通路。脑缺血时细胞内Ca2+泵失调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并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加速细胞损伤进程。

白芍总苷可降低脑组织Ca2+、Na+含量,白芍苷可抑制细胞内Ca2+超载和钙/钙调蛋白激酶Ⅱ,改善细胞损伤。甘草苷可明显降低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细胞内Ca2+浓度,对神经元细胞具有保护和营养作用。生姜醇提物能增加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Na+,K+-ATP酶、Ca2+- ATP酶。

1.4 炎性反应学说脑缺血常伴随着过度炎症反应,参与的炎性细胞主要包括白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炎症介质有:①细胞因子一包括白细胞介素(IL)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②黏附分子;③血小板活化因子(PAF);④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⑤环氧合酶-2(COX-2);⑥核转录因子-KB。

白芍总苷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MCAO大鼠Toll样受体(TLR4) mRNA的相对表达且抑制之后一系列瀑布式炎症损伤,减轻脑水肿。甘草总皂苷可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生成及释放NO、TNF-a及IL-I,并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量,甘草苷高、中、低剂量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阳性表达细胞数量与模型组相比表达降低,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与模型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生姜水提物可降低脑缺血大鼠脑组织TNF-a、ICAM-1、P-selectin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5),对炎性细胞因子(IL-I、IL-6、IL-8)及黏附分子(VCAM-1、E-selectin)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胡海霞等的研究显示:GLGZT加模型组(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的PC12细胞活力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发现GLGZT抗炎作用是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BV-2细胞活化。

1.5 其他此外,血脑屏障破坏、酸中毒、细胞凋亡等机制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一定作用,栝楼桂枝汤作为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可以从多种途径抗脑缺血,修复脑组织损伤,对脑神经产生营养和保护作用。如ZhangyQ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明GLGZT对MCAO模型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①明显减少局灶脑梗死面积,降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②上调Bcl-2、下调Bax蛋白表达,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③抑制天门冬氨酸(NMDA)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活力下降;④上调NeuN和微管相关蛋白(MAP-2)、下调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蛋白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 结语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情稳定需继续康复的脑卒中患者162例。患者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经脑CT和 (或) MRI检查证实。②NIHSS评分<15分。③长期居住在枣庄市本地。④经详细介绍两种随访方式并告知其研究目的而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者。②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疾病或伴有视、听、说及理解能力明显障碍者。③研究期间死亡或失随访者。

课题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1例, 男46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 (68.7±10.2) 岁, NIHSS评分 (10.7±1.2) 分。合并高血压病63例, 糖尿病60例, 高脂血症62例;有吸烟史54例, 每日吸烟10支以上的48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 (4.9%) , 小学10例 (12.3%) , 初中27例 (33.3%) , 高中20例 (24.7%) , 大学及以上20例 (24.6%) 。对照组81例, 其中男44例, 女37例, 平均年龄 (67.9±10.1) 岁, NIHSS评分 (10.7±1.2) 分。合并高血压病62例, 糖尿病58例, 高脂血症64例;有吸烟史53例, 每日吸烟10支以上的49例;文化程度:文盲5例 (6.1%) , 小学11例 (13.5%) , 初中28例 (34.6%) , 高中19例 (38.8%) , 大学及以上18例 (22.2%) 。两组间年龄、性别、疾病、文化程度、住院时间、NIHSS评分、吸烟、合并症等方面比较, 差异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行标准药物治疗, 两组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的诱发因素, 饮食原则, 用药指导及常规的家庭保健, 患者咨询时再给予指导教育。教育形式及时间:入院后责任医师及护士分别常规教育2次, 20分钟/次, 部分健康指导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随时进行。出院后鼓励患者门诊随访并给予指导和教育。干预组患者除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外, 由自我管理教育小组对其实施综合的自我管理教育。研究小组由12名成员组成, 包括1名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1名康复医师, 1名心理医师, 2名副主任护师, 7名主管护师, 均有本科以上学历。以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3]为蓝本, 对患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控制、肢体康复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干预和随访。自我管理教育的实施程序分为院内和院外两个阶段, 共包括4期。①院内阶段 (第1期)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掌握缺血性脑卒中康复内容及二级预防知识, 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参与疾病自我管理。时间1~2周, 每天1次, 每次30 min, 要求家属一起参加, 建立健康档案。尤其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卒中后的健康生活方式。②院外阶段 (第2~4期) :第2~4期都属于院外阶段。目标是使患者出院后在家中能够做到自我管理, 并长期坚持,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卒中再发率, 干预时间2年。第2期:出院早期, 即出院3个月内, 研究者每个月电话通知患者门诊复诊, 根据患者肢体功能,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第3期:出院后3个月~1年, 研究者通过电话、访视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帮助解决困扰。每3个月电话通知患者到门诊进行复查, 调整康复训练计划。第4期:出院后1~2年, 坚持每个月通过电话、访视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每4个月电话通知患者到门诊进行复查, 并不断改进不良生活方式。每次复查中, 健康教育小组要查阅患者自我监测日记填写情况, 了解康复计划落实情况, 根据病情有针对的调整康复计划。每半年组织患者参加脑卒中二级预防健康教育教育讲座, 每次授课30 min, 强化患者康复知识, 鼓励相互交流经验。

1.3 评价方法:

①患者的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评价:参考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具体包括:a.康复知识5个部分: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知识、饮食治疗知识、运动治疗知识、药物知识和各种危险饮食控制知识, 共50题, 每题2分, 满分100分。b.二级预防行为4个方面: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控制危险因素、服药依从性情况、定期随访执行情况, 共25题。按照“总是”、“经常”、“偶尔”、“从不”相应评为4~1分, 总分100分。调查表的内容效度 (CVI) 为0.915, 测得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39。②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评价:统一调查戒烟情况、运动情况;统一检查血压 (BP)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指标。以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目标值;即BP<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合并糖尿病者<130/80 mm Hg;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6.5%, LDL-C下降幅度达40%;完全性戒烟 (避免被动吸烟) ;日常工作生活外, 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150分钟/周。随访2年, 了解患者危险因素控制达标情况, 并评估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发生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的例数) 。③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4]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对日常生活能力 (ADL) 进行评分。Barthel指数有10项内容, 包括进食, 洗澡, 修饰, 穿衣, 大、小便, 上厕所, 床椅转移, 行走, 上下楼梯。总分为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25~45分者为重度功能缺陷, 50~70分者为中度功能缺陷, 75~95为轻度功能缺陷, 100为生活自理。④资料收集方法:统一指导语言, 在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6、12、24个月门诊复查时, 填写相同的调查问卷, 由研究者负责收回, 同时检查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监测日记。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比较:

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6、12、24个月,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特别是在控制饮食、定时检测血压、血脂, 坚持运动, 控制体质量, 戒烟, 按时门诊随访复查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控制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比较:

出院6个月时, 干预组患者的LDL-C、运动情况好于对照组 (P<0.05) ;出院12和24个月时, 干预组患者5项危险因素达标情况好于对照组 (P<0.05) 。与本组入院时比较:干预组患者在出院6、12、24个月戒烟和运动情况明显改善。见表2。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结果比较:

干预组在出院后6、12、24个月, MBI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3。

2.4 两组2年内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干预组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1例, 对照组4例 (χ2=4.411, P=0.036) ;干预组患者发生脑出血1例, 对照组3例 (χ2=4.4.9874, P=0.022) 。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缺血性脑卒中在准确诊断和积极治疗方面有了稳定的发展, 但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重视治疗而忽视康复教育的弊端, 因此如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加以全面系统、有效的自我教育管理, 对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以及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核心理念是强调患者在院外漫长的康复过程中自我管理的作用, 通过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 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 从而提高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自信心和积极性, 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疾病控制方法[5]。

在2008年美国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国家标准[6]中明确指出, 为了保持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 需要向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与随访。本研究为强化患者的健康信念, 坚持定期电话随访及每半年1次的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在每次随访中, 均询问患者近一段时间的饮食情况, 运动量, 体质量, 是否坚持按医嘱用药, 戒烟计划执行情况, 是否存在被动吸烟等, 叮嘱坚持填写自我监测日记, 同时在每次讲课后鼓励患者提问题并交流经验。研究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 强化患者执行心脏康复计划的信念。

既往研究发现, 脑血管意外患者出院医嘱依从性低[7], 本研究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指导下, 通过健康教育, 让患者及照护者对脑血管意外疾病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认识, 患者明确医嘱依从的重要性后会表现出一种自我提醒行为并严格执行;另外, 在电话随访和随访过程中, 会进行鼓励和督促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康复锻炼, 并配合心理疏导。MBI是生存质量的间接体现, 本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6、12个月MBI均获得了明显的提高, 这与患者康复期的自我恢复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 予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的干预组患者MBI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能明显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6、12、24个月,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得分、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2年随访卒中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水平及二级预防行为能力, 还能够降低卒中再发率。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 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自我管理教育, 包括4期康复训练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观察出院6、12、24个月时,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知晓情况及二级预防行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及卒中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得分:干预组6、12、24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比较:6个月时干预组低密度脂蛋白 (LDL-C) 、运动达标率好于对照组 (P<0.05) ;12和24个月时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达标率均好于对照组 (P<0.05) ;与入院时比较, 干预组6、12、24个月戒烟和运动达标率均显著增高 (P<0.05) , 而对照组仅6个月时戒烟达标率增加明显 (P<0.05) 。随访2年, 干预组卒中再发率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有助于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和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从而防止和减少卒中事件的发生, 是一种安全、有效、依从性高的卒中康复模式。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教育,自我护理

参考文献

[1]Cameron JI, Tsoi C, Marsella A.Optimizing stroke systems of care by enhancing transitions across care environments[J].Stroke, 2008, 39 (9) :2637-2643.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1996, 29 (6) :379-837.

[3]中国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54-161.

[4]李奎成, 唐丹, 刘晓艳, 等.国内Barthel指数和改良Barthel指数应用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8) :737-739.

[5]郑淑梅, 杨秀兰, 吕烨辉, 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干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4) :297-300.

[6]Funnell MM, Brown TL, Childs BP, et al.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abetesself-management education[J].Diabetes Care, 2008, 31 (1) :S97-S99.

上一篇:绝缘试验下一篇:旁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