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中医药疗法

2024-09-22

脑缺血/中医药疗法(精选7篇)

脑缺血/中医药疗法 篇1

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多技术组合的综合疗法是主要手段。为此,我院针对5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通过中医综合疗法对其进行干预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证实了中医综合疗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治疗组患者男17例,女12例;年龄50~81岁,平均67.7岁。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3例;年龄51~79岁,平均66.8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治疗方法包括:基础疗法、早期康复治疗、胞二磷胆碱、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及“协定处方”配方颗粒安慰剂。0.5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协定处方”配方颗粒安慰剂每日2次,服用21d。

1.2.2 治疗组

治疗方法包括[1]:基础疗法、早期康复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及中医综合治疗。中医综合治疗:①口服华佗再造丸,8g/次,2次/d,服用30d;②0.9%氯化钠溶液250mL+40mL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滴注14d;(3)给予“协定方”配方颗粒剂:12g川芎、10g制胆南星、10g天麻、12g半夏、20g益母草、3g水蛭、30g黄芪、9g石菖蒲。2次/d,服用21d。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不使用抗凝剂及其它试验药物以外的活血化瘀中药。针对治疗后21天、60天、90天的治疗效果,以NIHSS、中风中医症状积分表对其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于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原因,本组研究结果并不显著,但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知,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医综合疗法对患者的治疗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恢复比较情况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中医症状程度积分比较情况分别见表1、表2。

3讨论

缺血性中风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其病因病理极为复杂。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兴奋性氨基酸损伤、自由基损伤、细胞粘附分子损伤等有一定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这些机理能够解释本病发病的原因,但要将其阐明清楚比较困难。可见,缺血性中风的防治是多样化的,必须通过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得以治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理的建议》[2]中指出:必须重视超早期及急性期的处理,能够促使整体综合治疗与个体化间的结合,依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及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早期、系统化、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的有效实施。由此可知,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法在中西医学领域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趋向于综合疗法的实施和应用。本组病例中,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但通过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综合治疗方案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疗效有所提高。但由于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原因,其疗效结果并不显著,还需收集更多的样本量以进一步证实。

总之,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是肯定的,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学功.论肾虚气弱风痰瘀血阻络在缺血性中风恢复病机中的重要性[J].中医杂志,1998,39(8):456.

[2]朱敏,林新峰.通络法治疗中风急性期73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8):38-39.

脑缺血/中医药疗法 篇2

脑梗死是一种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针灸疗法,2009年以来,先后治疗脑梗死患者54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本院观察治疗,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经CT确诊,并随机分为基本治疗组和配合中医针灸治疗组。基本治疗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55~72岁,平均64.2岁,病程<1周12例,1~6周10例,其中合并高血压8例、冠心病6例、高血脂症10例。配合中医针灸组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52~78岁,平均64岁,病程<1周29例,1~6周24例,>6周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14例、高脂血症22例。两组病程,合并症及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基本治疗组:根据病情,采用溶栓、抗凝、稀释血液、脑保护剂等传统药物治疗方法。配合中医针灸治疗组:除采用基本治疗组药物治疗外,结合病情,取头穴前庭聪、百会、四神聪、水沟穴(取病灶区),同时取患侧肢体内关、曲池、足三里、局部阿是穴等穴,每次留针30分钟。

结 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疗效评定。

治疗结果:基本治疗组22例,基本痊愈3例(13.6%),显效6例(27.3%),有效10例(45.5%),无效3例(13.6%)。配合中医针灸治疗组54例,基本痊愈12例(22.2%),显效26例(48.2%),有效15例(27.8%),无效1例(1.8%)。

讨 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脑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中医俗称“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配合中医针灸治疗主要作用体现为通过针刺,可以刺激血管,使之阻力降低,脑血流量增加,促进梗死区的血液循环,从而使梗死区的脑组织损伤程度降低。另外还可以影响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末梢微循环,针刺25分钟,患肢甲皱血流速度、颜色和形态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针刺在改善皮质抑制状态,增强代偿功能,提高皮质组织的基本电活动,调节血清胆碱酯酶活力也有一定作用。经临床观察,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基本治疗组,提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缺血/中医药疗法 篇3

1 HSP70在转基因小鼠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Vander等[1]利用磁共振技术对大脑中动脉永久缺血后的HSP70过表达的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对比进行研究, 24 h T2加权图像显示转基因小鼠的损伤体积较之野生型小鼠显著减小, 表现弥散系数提示前者损伤区域的损害较轻。结果表明HSP70过表达可减小总的损伤面积, 并可控制损伤区域内的组织损伤。本实验不但证实了HSP70的神经保护作用, 也进一步在活体中证明了HSP70的作用。Rajduv等[2]制作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缺血后6 h, 用 Nissl 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 发现转基因小鼠较野生型小鼠梗死面积明显较小;24 h后, 在转基因小鼠中仍发现有保护大脑、减轻脑梗死的作用。表明HSP70能够显著地保护大脑免受缺血损伤。Tsuchiva等[3]研究发现HSP70过表达的转基因小鼠较野生型小鼠能够减轻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的神经损伤和细胞凋亡。但Olsson等[4]通过检测全脑缺血后HSP70诱导形式的表达和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 观察到在缺血的易损部位海马CA1~CA3区缺血诱导了HSP70的显著表达。而亚低温可抑制细胞损伤而无显著的HSP70表达。认为脑缺血后HSP70的高表达是细胞应激的指示物, 同时, 结构性的HSP70高表达并不足以有效地影响鼠全脑缺血后的细胞死亡。

2 HSP70的神经保护机制

HSP70作为一种伴侣蛋白, 对于保护大脑免受缺血损伤的潜在作用已经被广泛研究。Giffard等[5]认为蛋白质聚集体是神经变性疾病例如Huntington's and Alzheimer's的病因之一, 最近的数据表明卒中动物模型中也存在蛋白质聚集体, 他们观察到海马CA1区HSP70过表达, 神经细胞存活增加的同时蛋白质聚集体减少。并在体外证明了共伴侣蛋白Hdj-2的保护作用, 阐明这是伴随着泛素免疫染色识别的蛋白质聚集体的减少而实现的。此外, HSP70还能降低低糖低氧引起的细胞凋亡和坏死。因此, 伴侣蛋白在缺血后的保护作用至少包括抗细胞凋亡、抗坏死和抗蛋白质聚集机制。Tsuchiva等[6]用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造脑缺血模型, 4 h后测得线粒体释放入细胞质的细胞色素C显著降低, 而且转基因小鼠较野生型小鼠相比, 皮层和纹状体中细胞色素C的免疫反应性也显著降低。实验结果与HSP70过表达、细胞色素C释放减少和随后的DNA断裂之间的联系相符合。这可能是脑缺血后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某些因素。HSP70除了作为伴侣分子协助蛋白的正确折叠外, HSP70阻止细胞死亡尚有其他几个机制, HSP70不仅能够干扰诱导细胞凋亡的几种蛋白的作用而直接调节细胞凋亡, 还可以提高抗死亡蛋白bcl-2的水平而间接的调节细胞凋亡[7]。

3 HSP70与脑缺血损伤的中医药干预研究

3.1 补阳还五汤

邓常青等[8]采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脑缺血模型, 分别腹腔注射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 结果显示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 脑组织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可使脑缺血再灌注后HSP70 mRNA表达减少, 补阳还五汤的抑制作用强于有效部位组方, 但两者对脑缺血再灌注后 HSP70蛋白表达的增加均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断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可能通过抗缺血作用而抑制了缺血后 HSP70 mRNA的表达。谢建军等[9]通过实验观察到缺血再灌注后48 h, HSP70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 补阳还五汤可明显抑制其转录外, 还可轻度降低HSP70的翻译。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缺血脑损伤HSP70基因的过度表达作用有关。

3.2 川芎嗪

李源等[10]采用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滴注生理盐水制作脑缺血-再灌注CIRI模型 , 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鼠脑CIRI及川芎嗪干预CIRI脑组织HSP70表达, 结果显示非缺血侧脑组织无HSP70表达, 缺血30 min缺血侧大脑皮层可见HSP70表达;再灌注30 min组仅1只大鼠 (1/6) 缺血侧大脑皮层有HSP70表达。与单纯缺血大鼠相比, 川芎嗪干预组缺血侧大脑皮层HSP70表达明显增强, HSP70免疫阳性细胞数, 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脑缺血时可诱导缺血脑细胞部分HSP70表达, 川芎嗪干预可使缺血大脑皮层HSP70表达明显增强。

3.3 黄芪

王沙燕等[11]用Northern blot和 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补阳还五汤和黄芪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HSP7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在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 HSP70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补阳还五汤可明显抑制HSP70的转录, 而黄芪则除了可明显抑制其转录外, 还可轻度降低 HSP70的翻译。因此推测补阳还五汤和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后 HSP70的抑制作用有可能对于脑缺血引起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3.4 葛根素

桑韩飞等[12]发现HSP70表达主要在缺血半暗带, 死灶中央未见HSP70表达, 推测HSP70可能与半暗带神经元损伤的可逆性有关 。与对照组相比, 葛根素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6 h、12 h、18 h、48 h时间点HSP70表达明显增多且表达高峰提前至再灌注后18 h, 而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葛根素组皮层神经细胞缺血损伤明显减轻, 说明葛根素对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3.5 丹参

匡培根等[13]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 以免疫细胞化学及病理组织方法在同一动物中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在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后, 丹参组较缺血组HSP70免疫反应增强, 而相应皮层神经细胞的缺血性损伤则较轻。提示丹参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可能与影响HSP70合成机制有关。

3.6 复方阿魏酸

陈莉芬等[14]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和尾部放血并重缺血再灌注的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HSP表达, 并与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复方阿魏酸可促使缺血大脑皮层HSP70表达增强, 减轻皮层神经细胞缺血损伤,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3.7 脑络欣通

中药复方制剂脑络欣通是老中医王乐匐教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验方, 王键等[15]研究发现, 脑络欣通预防组和治疗组缺血侧脑组织 HSP70的表达明显升高, 且脑络欣通对 HSP70的作用优于脑安胶囊。推测脑络欣通可能通过促进缺血侧脑组织神经元 HSP70的表达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3.8 三七三醇甙

三七三醇甙是从人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通过减轻脑水肿, 上调HSP70的表达, 下调运铁蛋白和维持血脑屏障来发挥局灶性脑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16]。

3.9 其他

研究发现电针可影响HSP70的表达, 余晓慧[17]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局灶性缺血 24 h后HSP70表达, 以及电针干预后 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 HSP70大量表达, 电针可上调 HSP70的表达。提示电针促进缺血后HSP70基因的表达, 可能是其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此外, 电针具有抵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细胞凋亡作用, 实验表明其机制也可能与HSP70诱导性表达升高有关[18]。以往的研究发现重复电针刺激百会穴行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 减轻随后的脑缺血损害。路志红等[19]通过实验观察重复电针刺激百会穴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 HSP70表达的影响, 探讨重复电针预处理保护脑损伤的机制。结果表明, 电针组皮层 HSP70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电针组组织病理学损害轻于对照组, 重复电针刺激百会穴预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皮层 HSP70表达增强有关。

4 展 望

脑缺血/中医药疗法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 男37例, 女6例。年龄42~76岁。创伤性ANFH 8例, 非创伤性ANFH 35例;Ficat分期[1]:Ⅰ、Ⅱ期31例, Ⅲ期12例。均采取介入加中医疗法治疗, 其中36例做介入治疗2次, 6例做3次, 1例做1次。患者出院后仍继续使用中医药内服外治, 总疗程3个月。

2 护理

2.1 介入治疗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虽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 术前患者仍存在焦虑、恐惧和期待等心理特征。责任护士应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后给予对症施护:向患者介绍同类病种的成功病例;请主管医生、介入室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操作过程及介入治疗对该病的治疗效果, 使患者初步了解介入治疗, 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 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介入手术。

2.1.2 术前常规准备

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和皮肤准备、碘过敏试验等常规的外科术前准备。在下肢留置一条浅静脉留置针, 以便术中必要时的用药和抢救。

2.1.3 术后护理要点

①过床要求:过床时注意保持穿刺侧肢体处于伸直位, 可采取多人搬运法以确保患者安全过床;②体位: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24 h, 穿刺侧肢体伸直位6 h, 制动24 h;用1 kg沙袋压迫穿刺处6 h;③病情观察:术后床边监测生命体征至平稳, 同时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和血肿, 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以及患肢的血供、活动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2 中药内治的护理

2.2.1 气滞血瘀型

本组有31例为Ficat分期Ⅰ、Ⅱ期, 此期多属于气滞血瘀型。内服中药组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煮汁200 ml, 早晚各1次, 饭后温服。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 忌辛辣肥甘厚腻之品。

2.2.2 肝肾亏虚型

有12例为Ficat分期Ⅲ期, 此期内外俱伤, 损及肝肾, 属于肝肾亏虚型。内服中药组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煮汁200 ml, 早晚各服100 ml, 宜饭后热服。饮食方面宜多食补益肝肾制品。根据中医以脏补脏的理论, 可适当吃一些动物的肝、肾脏, 牛、羊肉以及胡桃、山茱萸、黑芝麻;蔬菜类可选食木耳、山药、香菇。另外, 鳝鱼、虾子补肾壮阳;鳖补肾填精, 可指导患者煮粥或熬汤食用。

2.3 中药外治的护理

2.3.1 敷贴法

采取本院院内制剂外敷, 其护理要点:①药物宜用单酒调制, 以使药力借助酒力渗透至病处;②药物要煮熟煮透, 以防引起皮肤过敏;③散剂敷贴时间不宜过长, 以4~6 h为宜;④温度以50℃左右为好, 防止烫伤。

2.3.2 药熨法

护理注意事项:①炮制药物:将药物 (木鳖子、川椒、五加皮、海桐皮、宽筋藤、姜黄、儿茶、羌活、桂枝、两面针、七叶莲、豆豉姜等) 混合均匀, 加45°三花酒浸泡1个月左右备用;②每次烫疗时要保持药物呈湿热状态, 温度在70°左右;③烫疗时要根据药物的温度变化使用不同的烫疗手法, 包括点烫、揉、滚等, 以使药物借助热力和酒力很好地渗透;④烫疗后30 min内不宜吹风和洗冷水澡。

2.3.3 薰洗法

药方用骨科外洗方加减, 煎汁3 000 ml, 先薰后洗, 注意薰蒸时要密闭, 防止药蒸气散发于外;洗时要将药液直接淋至患处。

2.4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情志调和, 心情舒畅, 肝气可顺。中医还有“善医者先医其心, 而后医其身”的说法, 因此, 我们要通过情志疏导使患者拥有积极乐观的正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治疗活动。具体方法有: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住院期间要耐心解释及主动细致地服务, 还要详细讲解此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 使患者能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主动遵医嘱治疗。此外, 家属和朋友的激励和帮助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功能锻炼

总原则为“动静结合”。特别强调休息、拄双拐、不负重或少负重前提下进行下肢功能锻炼的护理。锻炼方法有:①患肢外展、内收训练 (仰卧位) ;②患肢后伸训练 (俯卧位) ;③患肢屈膝屈髋训练 (仰卧位) ;④左右以髋关节为轴环转患肢 (仰卧位) 。以上训练每日分上、下午2次进行, 每个动作训练5~10 min, 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6 出院指导

2.6.1 生活起居

严禁剧烈运动, 可根据股骨头坏死的分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特别强调不负重或少负重的功能锻炼;应忌食生、冷、辛辣之品和严禁饮酒。可指导患者进食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牛奶、海产品等;还应注意保暖, 多晒太阳, 以防风寒湿邪过盛导致病情加重。

2.6.2 用药指导

出院后仍需坚持用药1~2个月;出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服用方法, 并严格遵医嘱用药, 切不可中途行停药。告知患者禁用激素类药物。

3 体会

ANFH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供血障碍而造成的骨坏死性病变, 是骨伤科疑难症之一[2]。本病病程长, 致残率高[3], 至今仍缺乏对该病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有临床资料报道[4], 采用介入及中药综合治疗ANFH, 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明显的优点。介入治疗是一种成熟的医疗技术, 其护理方法容易被各级护士掌握, 难点是护士如何提高患者长期配合中医疗法的依从性。从中药的用药护理和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 到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疏导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都是中医治疗该疾病的关键环节, 缺一不可。只有以上诸多护理措施的有效介入, 才能保证这一治疗方法得以发挥最大作用, 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Ficat RP.Idiopathic bone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Bone Jiont Surg Br, 1985, 67 (1) :3-9.

[2]褚玉山, 曹健民.股骨头坏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规范.介入放射杂志, 2005, 14 (3) :332-333.

[3]任安, 张雪哲.股骨头缺血坏死研究简况.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 31 (3) :199-202.

脑缺血/中医药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数共108例, 时间段为2010-04至2011-04的住院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不包括意识障碍、呼吸抑制等直接进入抢救程序的危重病人) 。其中男65例, 女43例。年龄42-81岁, 平均62.5岁。合并高血压42例, 合并冠心病23例, 合并糖尿病18例, 反复头晕, 合并TIA发作的14例, 另11例无既往病史。

1.2 治疗方案

(1) 常规治疗包括:甘露醇降颅压, 氧疗, 降压降脂, 水、电、酸调节及对症支持疗法; (2) 18例糖尿病病人采用0.9%生理盐水250mL+血栓通0.45g, 30-35滴/min, 每日一次;另90人采用10%葡萄糖250mL+血栓通0.45g, 25-30滴/min, 每日一次。治疗时间以7天为一个疗程, 14d为一个周期; (3) 中医师对适宜病人采取针灸、推拿和穴位、肌肉注射“甲钴胺、丹参”等理疗方法; (4) 护士给予心理疏导、防褥疮护理。 (5) 保健医师指导功能锻炼、被动运动康复计划。

1.3 治疗结果

(1) 治疗前后监测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变化未见明显异常, 无安全隐患。 (2) 经一个周期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85人, 其中有78人痊愈出院。14d有效率为78.7%, 治愈率为72.2%。 (3) 剩余30人参加第二周期治疗, 平均住院日达23天, 其中22人明显恢复出院, 8人留后遗症。最终治疗总显效率达92.59%。

1.4 不良反应

用药中有4人出现一过性面部潮红, 未影响继续用药。2人因酒精过敏停药。1人在第7天复查CT发现合并小量梗死后出血而终止溶栓方案。

2 讨论

2.1 药物特点

(1) 血栓通为冻干粉精制提纯技术, 其有效含量高, 科学去除杂质, 最大限度保留药物有效成分, 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同时, 其专利技术使药物能够充分水溶解, 防止结晶生成, 发挥治疗高效能; (2) 血栓通冻干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能通过减低钙通道阻断作用减轻梗死后病灶周围的脑小动脉痉挛, 平稳调压, 清除自由基, 减轻局部脑组织水肿, 为附壁血栓的消溶再通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调整血脂、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 活化血细胞, 提高血运供氧能力, 改善脑组织细胞代谢, 促进神经经络功能恢复。

2.2 治疗特点

(1) 选择本组药物治疗方案须注意监测出、凝血时间, 慎重选择高危出血病人, 同时, 尽量规避对三七、人参、酒精过敏患者; (2) 针灸通过穴位刺激能够提高神经兴奋的阈值, 疏通经络, 促进瘫痪肢体的感觉神经径路恢复。推拿和局部按摩、被动运动锻炼能够防止肌肉萎缩, 活化神经元, 刺激运动神经径路恢复。这些理疗方法是治疗偏瘫不可或缺的优势组合; (3) 肌肉或穴位注射"甲钴胺"等能够营养周围神经, 减低末梢神经功能缺失; (4) 部分中、重度瘫痪患者和年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难免情绪悲观失望, 心情沮丧,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策略以及加强医患沟通对主管医生来说十分必要。

3 总结

3.1 治疗目的

脑梗死后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改善梗死灶周围的血氧供应, 尽量减少因缺血缺氧而造成的脑组织细胞不可逆性损害, 恢复神经功能。其原则包括:抗凝、溶栓、营养神经、降颅压、调节血压等措施[1]。以血栓通为主的中药注射剂具有上述功效。

3.2 性价比较

多数中药注射剂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 在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中医手法治疗适宜技术方案被全面推广;而本地区对中医药的住院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高达85%以上, 按平均14天住院日计算, 每病例报销后的单次医疗费支出仅600-800元。

3.3 前景预测

国家实行基本药物政策是为了规范临床用药, 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显著疗效让脑卒中患者看到了希望, 其在基层必然会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脑缺血/中医药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46~80岁,平均(67.2±4.5)岁;病程1~12天,平均(4.6±1.2)天。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45~81岁,平均(66.9±4.6)岁;病程1~15天,平均(4.7±1.1)天。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康复疗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西医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口服1mg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tid,口服20mg尼莫地平,tid。安排患者进行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以及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每天1次。中医康复疗法:采取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主穴:双侧内关、合谷、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患侧尺泽、委中,例中、百会、四神聪。配穴:语言謇涩加金津、玉液放血;听力障碍加耳门、听宫、听会;手指活动障碍加上八斜;脑供血不足加完骨、天柱;呼吸障碍加气舍、肺门。头针采用毫针进行平刺,体针采用毫针进行直刺;患者得气后留针30min,每间隔10min以200转/min的频率捻转1次,持续捻转1min,每天1次。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个月。

1.3 疗效判断标准[3]

治愈:患者症状彻底消失,认知和行为能力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症状显著改善,认知和行为能力明显提高;有效:患者症状有所缓解,认知和行为能力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症状无显著缓解甚至有病情恶化的状况,认知和行为能力没有明显提高。治愈、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2个月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认知和行为能力评分比较

采用MMSE和BBSI评分来评价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s,分)

3 讨论

祖国传统医学并无脑梗死后遗症的病名,其症状和体征常记载于“中风”等证候的诊治中[4]。传统中医学认为患者平素气血不足,外加风、火、痰、瘀为患,导致气血亏虚、瘀阻脉络,诱发本病。临床辨证治疗时,当采用益气活血、化痰散瘀、平肝熄风的治则[5]。

中医康复疗法中,内关作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虽然不直接络脑,但与血液循环关系密切;百会穴属于督脉,可直接入脑,配合人中穴起到平肝熄风、定惊利窍的功效;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合谷、三阴交、委中配合具有滋阴活血、化痰醒神的功效[6]。针刺以上诸穴治疗脑梗死后遗症,当有良效。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的认知和行为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中医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隋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脑梗死48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2007,26(1):34-35.

[2]董军梅,安玲,李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96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11-12.

[3]金龙学,蔡伟兴.中西医结合治疗75例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1,39(3):116-118.

[4]卢灿辉,王烈泉,林汉平,等.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83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1):46-47.

[5]蒙树煜,程守强,张辉,等.“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5):306-308.

脑缺血/中医药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岁以上脑卒中抑郁症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 抑郁症符合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抑郁症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 女42例, 年龄62~89岁, 平均 (69.3±5.6) 岁, 病程15 d~24个月。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4例, 出血性脑卒中46例。按入选顺序分为治疗组 (奇数组) 和对照组 (偶数组) , 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基本康复训练及一般性心理安慰、劝导。对照组口服黛力新片, 2片/d (早、中餐前各1片) ;而治疗组则对患者进行综合性心理干预, 并加服中药方自拟“活血疏郁汤”化裁。两组病例均以4周为一疗程, 患者出院后转门诊继续跟踪治疗, 共治疗两个疗程。

1.2.1 综合性心理干预

(1) 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指导: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配合治疗。 (2) 集体心理治疗:采用集中式的心理指导, 并且鼓励患者间进行正向沟通、鼓励,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家庭及社会支持治疗:最大程度的联系患者家属、朋友、同事参与患者康复治疗的过程, 使患者得到最大范围的社会支持, 使其感受到家人对他的关爱, 激发其对家人的眷恋和生活的向往。

1.2.2 中药治疗

自拟“活血疏郁汤”方药组成:赤芍、川芎、归尾、柴胡、郁金、远志、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临证加减:瘀血甚者加桃仁、红花;痰热内盛加黄芩、竹茹、石菖蒲;心神不宁加煅龙骨、牡蛎;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纳呆便溏加炒白术、茯苓。日一剂, 水煎服。剂量随证加减。

1.3 疗效评定

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17项版本, 对所有PSD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末进行评定, 临床疗效评价以HAMD的减分率为依据[2]。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后4、8周末采用HAMD量表进行评分, 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4、8周后, 两组患者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0%~70%, PSD的发生率为50%~89%[3,4,5], 且以轻、中度抑郁居多。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是以西医为主, 但往往副作用大, 不能长期使用, 而近些年中医针对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逐步开展, 并有学者结合中西医治疗PSD[6,7]。中医认为PSD属于“郁证”一类, 与“癫证”“善忘”等亦有一定关系, 中医对抑郁症辨病为郁症, 辨证多为痰火郁结、阻闭清窍型, 与痰邪有关。患者常因情志不舒则气郁, 思虑太过则气结。气机郁结则水谷运化失调, 致使痰邪产生。痰邪内蕴日久尤如湿物堆积而产热化火, 火被痰包裹则越不易散, 痰得火助则愈加肆意横行。痰火交结则病程缠绵。火为阳邪, 痰属阴邪, 阴阳胜则病态多端。痰火上扰故心烦易怒, 顽固失眠, 焦虑不安, 痰迷真窍故悲观厌世, 敏感多疑, 甚则发呆痴想, 自卑欲死。舌红胎黄为火之象, 脉滑为痰之征[8,9]。脑卒中抑郁症虽然相对比较少见, 但是人们一定不能忽略,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抑郁症状随躯体症状的变化而波动, 治疗和护理对病情的稳定相关。本研究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老年脑卒中抑郁症患者, 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入院时及治疗后4、8周末采用HAMD量表进行评分, 治疗前, 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4、8周后, 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采用综合心理干预结合中医药治疗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 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红, 王春毅, 赵文莉.初发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针灸, 2007, 27 (1) :9-10.

[2]Huff W, Ruhmmnn S, Sitzer M.Post-stroke depress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 2001, 69 (12) :581-591.

[3]Katayama Y, Usuda K, Nishiyama Y, et al.Post stroke depression[J].Nippon Ronen lgakkai Zashi, 2003, 40 (2) :127-129.

[4]Carod Artal F J, Gonzale Gutierrez J L, Egido Herrero J A, et al.Post stroke depression:predictive factors at one year follow up[J].Rev Neurol, 2002, 16 (3) :31-35.

[5]金普放.中风后抑郁症中医证治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 2005, 14 (2) :60-61.

[6]梁浩荣, 谌剑飞, 宋颖.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2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 19 (3) :178-179.

[7]王萍, 李曦, 娄涛, 等.疏肝解郁汤合氯丙米嗪治疗卒中后抑郁30例[J].陕西中医, 2007, 28 (6) :666-667.

[8]张振伟, 丁敏, 李梅.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对照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8) :1003-1004.

上一篇:与专业相融合下一篇:城市生态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