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医药疗法(精选10篇)
缺血性/中医药疗法 篇1
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多技术组合的综合疗法是主要手段。为此,我院针对5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通过中医综合疗法对其进行干预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证实了中医综合疗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治疗组患者男17例,女12例;年龄50~81岁,平均67.7岁。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3例;年龄51~79岁,平均66.8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治疗方法包括:基础疗法、早期康复治疗、胞二磷胆碱、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及“协定处方”配方颗粒安慰剂。0.5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进行静脉滴注,1次/d;“协定处方”配方颗粒安慰剂每日2次,服用21d。
1.2.2 治疗组
治疗方法包括[1]:基础疗法、早期康复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及中医综合治疗。中医综合治疗:①口服华佗再造丸,8g/次,2次/d,服用30d;②0.9%氯化钠溶液250mL+40mL灯盏细辛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滴注14d;(3)给予“协定方”配方颗粒剂:12g川芎、10g制胆南星、10g天麻、12g半夏、20g益母草、3g水蛭、30g黄芪、9g石菖蒲。2次/d,服用21d。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不使用抗凝剂及其它试验药物以外的活血化瘀中药。针对治疗后21天、60天、90天的治疗效果,以NIHSS、中风中医症状积分表对其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于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原因,本组研究结果并不显著,但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可知,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医综合疗法对患者的治疗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恢复比较情况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中医症状程度积分比较情况分别见表1、表2。
3讨论
缺血性中风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其病因病理极为复杂。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兴奋性氨基酸损伤、自由基损伤、细胞粘附分子损伤等有一定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这些机理能够解释本病发病的原因,但要将其阐明清楚比较困难。可见,缺血性中风的防治是多样化的,必须通过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得以治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理的建议》[2]中指出:必须重视超早期及急性期的处理,能够促使整体综合治疗与个体化间的结合,依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及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早期、系统化、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的有效实施。由此可知,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法在中西医学领域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趋向于综合疗法的实施和应用。本组病例中,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但通过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综合治疗方案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的疗效有所提高。但由于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原因,其疗效结果并不显著,还需收集更多的样本量以进一步证实。
总之,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是肯定的,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学功.论肾虚气弱风痰瘀血阻络在缺血性中风恢复病机中的重要性[J].中医杂志,1998,39(8):456.
[2]朱敏,林新峰.通络法治疗中风急性期73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8):38-39.
缺血性/中医药疗法 篇2
关键词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脑蛋白水解物 银杏达莫 复方樟柳碱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61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病,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常在短时间内损伤患者的视觉效果。因此,早期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视功能恢复至关重要。2006~2009年采用脑蛋白水解物、银杏达莫、复方樟柳碱三联疗法治疗了AION患者,临床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按1985年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标准诊断,均具有以下特征:视力突然下降;视盘水肿,色泽淡,盘周可见少量出血;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视野缺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视盘部分或全部充盈迟缓,晚期强荧光或荧光素渗漏[1]。均符合AION的临床诊断。排除其他眼底病变。
视野缺损:治疗前参照第2届全国眼科学会采用的WHO低视力及盲的标准对病情进行分级。①轻度:视野中心相对暗点;②中度:视野缺损与生理盲点相连,束状缺损或实性中心暗点≤3度。③重度:视野呈管状、小岛状,象限性缺损偏盲或实性中央暗点>3度[2]。
一般资料:2006年3月~2009年6月收治70例(7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35只眼)。治疗组男26例,女9例;年龄39~77岁;平均57.28岁;病程5~20天,平均11.9天。对照组男28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8.02岁;病程3~25天,平均13.1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治疗组采用脑蛋白水解物60mg,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分别加入到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日,连续6天。后期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颞浅动脉旁注射,1次/日,连续14天。口服复合维生素B、肌苷等药物。2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溶栓抗凝剂或血管扩张剂静滴,1次/日,20天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654-2球后注射,1次/日或2天1次,用药3~7次。口服B族维生素、肌苷等药物。两组用药后每天观察视力、眼底变化,治疗前有视野检查者复查视野。
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①治愈:国际标准视力表提高4行或者视力≥1.0,或视野恢复正常或者视野缺损范围缩小40%以上;②显效:国际标准视力表提高3行,或视野缺损范围缩小15%~40%;③有效:国际标准视力表提高1~2行,0.1以下提高0.05,光感、手动、指数视力到辨认视力表,或视野缺损范围缩小<15%;④无效:视力、视野无变化或者恶化[3]。
结果
两组治疗前检查矫正视力,视力≥0.1者用自动视野计检查视野。两组治疗前视力损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治疗前视野损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7,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
两组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视力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1)。见表3。
治疗组35只眼中,32只眼(91.43%)治疗有效;3只眼(8.57%)无变化。对照组35只眼中,27只眼(77.14%)治疗有效;8只眼(22.86%)无变化。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9.61,P<0.01)。见表4。
讨 论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黏血症及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筛板前和筛板部的后睫状动脉或供应视盘表面及眶内段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障碍,或由颅内段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发生障碍所致的视神经急性缺血缺氧性疾病[4]。一般认为,自由基、钙超载和微血管损伤共同引起视网膜细胞的完整性和渗透性以及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的损伤或死亡。再灌注過程中,自由基生成增加和视网膜细胞内钙离子负荷超载加重,造成视网膜不可逆损害[5~6]。多年来一直应用的抗凝剂、扩容剂、糖皮质激素、球后注射血管扩张剂等方法,疗效均不满意。因为扩血管药物在扩张闭塞的血管,改善局部血液供应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全身血压,从而更加加重局部缺血,因此临床上用此类药物后,很多患者的病情继续恶化。
脑蛋白水解物是特异性氨基酸及小分子肽复合物,能调节和改善神经元的代谢,促进突触形成,诱导神经元的分化,并进一步保护神经细胞,使其免受各种缺血、低氧和神经毒素的损害。本品具有抗低氧能力,改善能量代谢,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和催化其他激素系统,提供神经递质肽类激素及辅酶前体,具有促进神经纤维生长的类神经生长因子功能,改善病变区神经细胞功能。对于老年性疾病引起的AION效果良好。
银杏达莫注射液是在第4代银杏叶标准提取物复合制剂的基础上加入双嘧达莫,银杏叶标准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银杏黄酮苷和银杏内酯。银杏黄酮苷具有抗氧化作用,同时具有血管舒缩功能,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改善组织代谢,从而改善视网膜末梢循环;银杏内酯是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血管内皮损害及微血栓形成。同时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加强神经传导,加强神经递质的更新,二者均有提高红细胞超氧化歧化酶的活性,拮抗内皮素,抑制自由基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双嘧达莫能抑制腺苷二磷酸、血栓素A,双重阻断血小板聚集,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聚集,有效改善高凝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抑制血栓形成。银杏提取物与双嘧达莫具有协同作用,对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良好的疗效[7]。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为氢溴酸樟柳碱和盐酸普鲁卡因复方制剂,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有调整眼部自主神经活性;恢复血管舒缩运动功能;稳定眼缺血时血管活性物质于正常水平;抗氧化作用;抑制炎症。复方樟柳碱通过注射部位的自主神经末梢调整自主神经,调整眼部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和相互比值使之波动于正常范围,从而调整眼血管的运动功能,达到改善眼部组织供血的目的,复方樟柳碱还可以调整脉络膜自主神经功能活动,解除脉络膜血管痉挛,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减轻脉络膜缺血所导致的视神经及视网膜缺血的病理改变,提高视功能[7]。
本研究应用脑蛋白水解物、银达莫注射液及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通过临床观察,其治疗效果确切。此三联疗法有协同作用,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对患者主观视力、视野的提高及客观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传统治疗,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 王兰惠,魏景文,种泽龙,等.爱维治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97-99.
2 Hayreh SS,Joos KM,Podhajsky PA,et al.Systemic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nonarteriritic anterior ischmic optic neuropathy[J].Am J Ophthalmol,1994,118:766-780.
3 王润生,陈青山,王新平,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动态血压、心率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259-261.
4 胡家明,王夏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2,10(2):153-1541.
5 梅忠喜,程欣,郑达人.实验性视网膜缺血的研究进展[J].暨南大学学报,1997,18(4):115-1211.
6 钟毅敏,于强,欧杰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4):269-27.
7 季梅,季华,吴玉珍.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J].新医学,2008,39:128-129.
缺血性/中医药疗法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 男37例, 女6例。年龄42~76岁。创伤性ANFH 8例, 非创伤性ANFH 35例;Ficat分期[1]:Ⅰ、Ⅱ期31例, Ⅲ期12例。均采取介入加中医疗法治疗, 其中36例做介入治疗2次, 6例做3次, 1例做1次。患者出院后仍继续使用中医药内服外治, 总疗程3个月。
2 护理
2.1 介入治疗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虽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 术前患者仍存在焦虑、恐惧和期待等心理特征。责任护士应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后给予对症施护:向患者介绍同类病种的成功病例;请主管医生、介入室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讲解介入治疗的方法、操作过程及介入治疗对该病的治疗效果, 使患者初步了解介入治疗, 减少焦虑和恐惧心理, 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介入手术。
2.1.2 术前常规准备
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和皮肤准备、碘过敏试验等常规的外科术前准备。在下肢留置一条浅静脉留置针, 以便术中必要时的用药和抢救。
2.1.3 术后护理要点
①过床要求:过床时注意保持穿刺侧肢体处于伸直位, 可采取多人搬运法以确保患者安全过床;②体位: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24 h, 穿刺侧肢体伸直位6 h, 制动24 h;用1 kg沙袋压迫穿刺处6 h;③病情观察:术后床边监测生命体征至平稳, 同时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和血肿, 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以及患肢的血供、活动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2 中药内治的护理
2.2.1 气滞血瘀型
本组有31例为Ficat分期Ⅰ、Ⅱ期, 此期多属于气滞血瘀型。内服中药组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煮汁200 ml, 早晚各1次, 饭后温服。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 忌辛辣肥甘厚腻之品。
2.2.2 肝肾亏虚型
有12例为Ficat分期Ⅲ期, 此期内外俱伤, 损及肝肾, 属于肝肾亏虚型。内服中药组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煮汁200 ml, 早晚各服100 ml, 宜饭后热服。饮食方面宜多食补益肝肾制品。根据中医以脏补脏的理论, 可适当吃一些动物的肝、肾脏, 牛、羊肉以及胡桃、山茱萸、黑芝麻;蔬菜类可选食木耳、山药、香菇。另外, 鳝鱼、虾子补肾壮阳;鳖补肾填精, 可指导患者煮粥或熬汤食用。
2.3 中药外治的护理
2.3.1 敷贴法
采取本院院内制剂外敷, 其护理要点:①药物宜用单酒调制, 以使药力借助酒力渗透至病处;②药物要煮熟煮透, 以防引起皮肤过敏;③散剂敷贴时间不宜过长, 以4~6 h为宜;④温度以50℃左右为好, 防止烫伤。
2.3.2 药熨法
护理注意事项:①炮制药物:将药物 (木鳖子、川椒、五加皮、海桐皮、宽筋藤、姜黄、儿茶、羌活、桂枝、两面针、七叶莲、豆豉姜等) 混合均匀, 加45°三花酒浸泡1个月左右备用;②每次烫疗时要保持药物呈湿热状态, 温度在70°左右;③烫疗时要根据药物的温度变化使用不同的烫疗手法, 包括点烫、揉、滚等, 以使药物借助热力和酒力很好地渗透;④烫疗后30 min内不宜吹风和洗冷水澡。
2.3.3 薰洗法
药方用骨科外洗方加减, 煎汁3 000 ml, 先薰后洗, 注意薰蒸时要密闭, 防止药蒸气散发于外;洗时要将药液直接淋至患处。
2.4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情志调和, 心情舒畅, 肝气可顺。中医还有“善医者先医其心, 而后医其身”的说法, 因此, 我们要通过情志疏导使患者拥有积极乐观的正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治疗活动。具体方法有: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住院期间要耐心解释及主动细致地服务, 还要详细讲解此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 使患者能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主动遵医嘱治疗。此外, 家属和朋友的激励和帮助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5 功能锻炼
总原则为“动静结合”。特别强调休息、拄双拐、不负重或少负重前提下进行下肢功能锻炼的护理。锻炼方法有:①患肢外展、内收训练 (仰卧位) ;②患肢后伸训练 (俯卧位) ;③患肢屈膝屈髋训练 (仰卧位) ;④左右以髋关节为轴环转患肢 (仰卧位) 。以上训练每日分上、下午2次进行, 每个动作训练5~10 min, 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6 出院指导
2.6.1 生活起居
严禁剧烈运动, 可根据股骨头坏死的分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特别强调不负重或少负重的功能锻炼;应忌食生、冷、辛辣之品和严禁饮酒。可指导患者进食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牛奶、海产品等;还应注意保暖, 多晒太阳, 以防风寒湿邪过盛导致病情加重。
2.6.2 用药指导
出院后仍需坚持用药1~2个月;出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及服用方法, 并严格遵医嘱用药, 切不可中途行停药。告知患者禁用激素类药物。
3 体会
ANFH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股骨供血障碍而造成的骨坏死性病变, 是骨伤科疑难症之一[2]。本病病程长, 致残率高[3], 至今仍缺乏对该病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有临床资料报道[4], 采用介入及中药综合治疗ANFH, 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明显的优点。介入治疗是一种成熟的医疗技术, 其护理方法容易被各级护士掌握, 难点是护士如何提高患者长期配合中医疗法的依从性。从中药的用药护理和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 到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疏导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都是中医治疗该疾病的关键环节, 缺一不可。只有以上诸多护理措施的有效介入, 才能保证这一治疗方法得以发挥最大作用, 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Ficat RP.Idiopathic bone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Bone Jiont Surg Br, 1985, 67 (1) :3-9.
[2]褚玉山, 曹健民.股骨头坏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规范.介入放射杂志, 2005, 14 (3) :332-333.
[3]任安, 张雪哲.股骨头缺血坏死研究简况.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 31 (3) :199-202.
缺血性/中医药疗法 篇4
关键词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中药治疗 灯盏花素注射液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71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指为视盘筛板前区及筛板区供应血液的睫状后血管小分支发生出现缺血,引起视盘局部发生梗死现象。这种疾病主要特点为视盘水肿、视力突然减退以及视野出现缺损等一系列表现。在中医眼科中,这种疾病属于目系疾患,如果视力下降不明显则为“视瞻昏渺”的范畴,如果视力急剧下降则为“暴盲”范畴,长时间后并发视神经萎缩则为“青盲”的范畴。2010年6月~2012年3月运用激素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AION患者18例(36只眼),继续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选择病例均为运用激素治疗未取得良好效果的患者,在停止用药7~14天后,對这18例(36只眼)患者进行中药治疗,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5~65岁;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有13例患者伴有全身疾病,其中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6例患者伴有糖尿病,2例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其余5例患者无明显全身疾病。
诊断标准:一般患者均为中老年,起病较急,视力下降,对眼底进行检查时可表现为轻度视盘水肿,边界不清,色泽浅淡,一些患者还可见一眼视盘水肿,另一眼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表现为不以正中线为界的生理盲点。在FFA早期可出现低荧光或充盈迟缓的视盘区域,其周围可见充盈迟缓或者缺损的脉络膜血管,进行造影后病变区荧光素发生渗漏。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了头颅CT检查,防止有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所有患者都静滴50mg灯盏花素注射液加250ml生理盐水。1次/日,10天1个疗程,1个疗程后如继续用药要有3天的休息期,连续使用2~3个疗程。如患者伴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要进行对症治疗,所有患者都不使用西药及激素等扩血管剂。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为标准,主要判断疗效的方法为远视力,如有屈光不正,要矫正视力后进行统计,同时进行对照。随访4~12个月。①治愈:视野无缺损,视力及视野恢复正常;②显效:视力暗点显著缩小或者视力提高超过4行;③有效:视力暗点有所缩小或视力提高超过2行;④无效:经过治疗,视力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有所下降,视野没有变化。
结 果
疗效:有1例患者(两只眼)基本痊愈,18只眼显效,14只眼有效,2只眼无效,总有效率94.4%。
讨 论
现今的医学认为后短睫状动脉主要负责视盘的供血,因此,一切引起睫状动脉狭窄、闭塞或使视盘灌注压降低的因素,都可导致视盘缺血。长时间大剂量进行激素治疗后可引起很多不良反应,所以对那些运用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
在中医学上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玄府闭塞、目络空虚、目系供血不足所致,所以治疗时首先要解决患者目系缺血状态。现今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时,灯盏花素主要用于眼科方面的疾病,其可以扩血管,使局部的供血增加,加快吸收视网膜上的渗出物、同时还可以活血化瘀和加快眼底出血的吸收。所以最近几年这种药物在缺血性眼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通过对比治疗得出,对于激素治疗这种疾病没有效果的患者,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做到病情和治疗方式相一致,大部分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对组织的缺血缺氧情况有较明显的作用,同时还能减轻视盘水肿,提高视力,扩大视野,没有不良反应发生,这是治疗此病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荣华.普乐林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5:157-158.
2 白大为,刘玉芝.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9,12:.
3 张铭连,解世朋,石慧君,李志金,王浩,常永业.活血通络颗粒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
4 马爱敏,索伟,罗俞昆,邱力军,李星星,齐家学.超短波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1:72-74.
缺血性/中医药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本组研究的80例患者均因视力障碍由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就诊于我院, 并确诊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其中男44例, 女36例;年龄43~74岁, 平均年龄63.4岁。病程4d~6月。经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及眼底镜检查发现80例患者中21例患者 (22眼) 存在视盘新血管, 占26.25%, 34例患者 (36眼) 视网膜盘中出现新生血管, 占42.5%;6例患者虹膜前房角中出现明显的血管增生, 占7.50%;3例患者继发青光眼, 占15.00%;68例患者合并有视网膜黄斑水肿, 占85.00%。其中38患者合并有糖尿病, 占47.50%;24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 占30.00%;18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 占22.50%。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含4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等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极小, 经统计学分析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接受一系列检查明确疾病的状态, 包括视力检测、视力矫正、眼压测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及在给予散瞳药 (复方托吡卡胺) 后的间接检眼镜检查。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氩激光进行治疗, 其中对于无血流灌注曲低于视盘面积3倍者行局部视网膜光凝术, 超过3倍视盘面积者及视网膜中有新生血管出现者给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黄斑出现水肿者采用黄斑栅格状光凝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葛根素进行治疗, 具体给药方法为葛根素4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1次/d, 10次/疗程, 共使用2~3个疗程, 疗程之间停止用药3d。在用药期间给予患者与对照组相同的氩激光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于氩激光治疗后2周进行眼底复查, 每3个月进行一次FFA复查。对于随访期间 (6月) 发现有无灌注区被遗漏者及存在荧光渗漏区者根据患者恢复状况择期再次进行氩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视力水肿、渗出及眼底出血等状况。
1.4 疗效评价方法
(1) 疗效判定标准:接受氩激光治疗3个月后经眼底检查及FFA检查, 若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基本消失, 视网膜水肿消退、视网膜中央静脉恢复正常, 新生血管逐渐消退, 认为治疗有效, 否则认为无效。 (2) 视力判断标准:治疗3月后与治疗前视力相比, 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认为视力提高为显效;减少2行者为下降, 治疗无效;视力不变化者为稳定, 认为见效。对于视力低于0.1的患者, 以视力增减0.02作为判断标准。其中显效与见效者均认为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收集的全部资料均经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的计数资料运用检验验证其相关性, 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验证其相关性, 用 (χ—±s) 表示。当P>0.05时认为研究对象之间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研究对象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研究组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是研究组的研究组的视力提高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分别为93.33%、77.89%, 两组之间进行比较时视力提高程度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就诊3周内及3周后的治疗视力检查结果见表1, 治疗前后视力改变状况见表1, 治疗6月后患者的FFA检查结果见表3。
3 讨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视网血管性疾病, 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视网膜静脉发生血栓而导致。该病发病率较高, 在众多眼底疾病中排第2位[2]。该病病因复杂, 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生理及病理学基础是静脉血栓, 该病的发生与血液黏度增加, 脉管炎等血管性病变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3]。视网膜静脉阻塞一旦发生, 以其为主要供血血管的区域血流量减少, 因而出现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视网膜无灌注区的出现。此时视网膜局部会产生血管生长因子, 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以满足缺血区域的供血需求。此时, 玻璃体极易反复出血, 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另外, 缺血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出现渗漏, 导致黄斑水肿。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渗漏不会同一般渗漏一样被逐渐吸收, 黄斑的持续性水肿是导致视力受影响的另一重要原因。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在发病后视力下降极为明显, 且预后差, 极易因新生血管的形成发展成为青光眼。
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为激光治疗, 其治疗机理如下[4]:通过光凝的方法将血管无灌注区封闭可有效保护视网膜细胞, 减少受损数量, 而其余的细胞可由正常循环区域的循环中获得所需营养, 另外, 出现水肿的视网膜亦由相互贴近的脉络膜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 从而有效减少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 减少新血管的形成。另外, 新生血管也会相应发生失用性萎缩而减少。通过这一方法, 玻璃体出血明显减少, 患者的视力障碍会得到一定程度提高。葛根是豆科植物葛的根, 古书中记载[5]葛根味甘、微辛, 具有活血、通络、升阳、开腠理、解诸毒的作用。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粘附, 从而有效降低血小板的活性, 改善视网膜的微循环, 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最终改善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视网膜缺氧状态, 使处于功能抑制状态的神经元又重新兴奋。
参考文献
[1]Rehak J, Rehak M.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Pathogenesis, Visual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J].Current Eye Research, 2008, 33 (2) :111-131.
[2]闫莉, 郑玉样, 王彦军, 等.倍频Nd:YAG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7, 15 (4) :248-250.
[3]孙红晶, 李毓敏.抗磷脂抗体及凝血因子Ⅻ缺乏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相关研究[J].眼科研究, 2009, 27 (11) :1019-1021.
[4]彭清, 顾国贞, 成霄黎, 等.1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血管阻塞眼底荧光造影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 25 (12) :1367.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 篇6
1.1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
1.1.1 气滞湿阻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不坚, 腹部青筋暴露, 两胁胀痛, 食欲不振, 食后作胀, 肢体困倦,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 脉弦滑; (2) 治则:疏肝理气, 健脾除湿; (3)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1.1.2 气滞血瘀 (1) 症状:
腹大坚满, 青筋暴露, 胁下肿块刺痛, 面色黎黑, 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 手掌赤痕, 口干渴, 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 大便色黑, 唇色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2) 治则:活血化瘀, 利水消胀; (3)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1.1.3 湿热蕴结 (1) 症状:
腹大坚满, 脘腹撑急胀痛, 烦热口苦, 渴而不欲饮,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舌尖边红苔黄腻, 脉弦数; (2) 治则:清热利湿, 攻下逐水; (3)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1.1.4 寒湿困脾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如囊裹水, 胸脘胀闷, 得热稍舒, 精神困倦, 怯寒懒动, 小便少, 大便溏, 舌苔白腻脉缓; (2) 治则:温中化湿; (3)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1.1.5 脾肾阳虚 (1) 症状:
腹部胀大, 入暮益甚, 控之不坚, 兼有面色晦滞, 畏寒肢冷, 身体疲倦, 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 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2) 治则:温补脾肾, 化气行水; (3)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1.1.6 肝肾阴虚 (1) 症状:
腹大胀满, 甚则青筋暴露,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 口燥心烦, 手足心热, 尿少黄短, 大便干, 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2) 治则:滋养肝肾, 凉血化瘀; (3)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1.1.7 气血两虚型 (1) 症状:
头晕心悸, 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两胁隐痛, 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虚弱; (2) 治则:补益气血; (3)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1.2 治疗肝硬化的单味中药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 以下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疗效可喜。 (1) 丹参:现代药理证明, 丹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如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的患者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脾大, 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 。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d (相当于含生药15~30g) , 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 25~30d为1个疗程, 一般用3个疗程;丹参饮片15~30g/d, 水煎服, 用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2) 桃仁:中医认为, 桃仁的主要功能是破血行瘀, 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 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用法为桃仁8~15g, 煎汤, 每天分2~3次服, 或入丸、散;苦杏仁甙注射液0.59~1.5g, 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隔日1次, 总疗程为3个月。 (3) 冬虫夏草:中医认为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 适合于各种虚证患者。煎汤内服, 8~15g;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 每次5丸 (每丸含量为0.259g) , 每日3次, 疗程3~4个月。 (4) 汉防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汉防己甲素有镇痛、抗过敏、显著的降压及抗菌、抗原虫和抗肿瘤作用。主要适合于湿热壅盛型的胸水、腹水、肢肿的肝硬化患者。用法为粉防己饮片8~15g, 每日水煎后分次内服, 或入丸、散, 疗程3~6个月;汉防己甲素片, 每日150mL, 分3次服, 疗程18个月。 (5) 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益脾和胃, 适合于脾气虚弱、腹水、肢肿的患者 (表现为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 。每日12~25g, 水煎, 分次内服;或入丸、散。 (6) 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 适合于肝郁脾虚类患者 (表现为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 。每日5~9g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作成注射液。田三七:功效止血化瘀, 用于肝硬化患者出现鼻衄、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者, 三七粉2g, 冲服, 半年1疗程。 (7) 红花:用于血瘀征象明显者, 3~9g, 泡水服用, 半年1疗程。双目灵 (又称蛇王藤) 、泽兰、当归等长期使用, 也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2 肝硬化的食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治疗除了要注重日常的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外, 还可辅助以下一些食疗配方配合治疗。
2.1 荷叶药仁鸭子汤
配料:荷叶50g、鲜鸭肉500g、药仁100g。做法:将鲜鸭肉洗净切碎成块, 同药仁荷叶放在一起, 加水煮至肉烂, 不放盐和其他调味品, 每日2次, 每次250mL左右, 连服10~14d。功效:利尿、消肿, 补血行水。
2.2 杞子南枣堡鸡蛋
配料:南枣10枚、西枸杞30g、鸡蛋2只。做法:将枸杞、南枣洗净后加水适量, 文火炖1h后打入鸡蛋, 再煮片刻, 做成荷包蛋即成。每日2次, 饮汤吃蛋。功效:滋肝补肾。
2.3 冬笋香菇汤
配料:冬笋250g、香菇50g。做法:冬笋剥去外壳, 洗净切丝, 香菇切片, 两者同放入锅内翻炒20min左右, 再加入汤、调料煮沸即可。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患者症见乏力, 纳差, 腹胀等。有健脾疏肝的功效。
2.4 猪肚粥
配料:猪肚100g、大米100g。做法:将猪肚洗净, 加水煮至七成熟, 捞起切丝备用, 然后以大米、猪肚丝、猪肚汤 (去油) 适量, 同煮粥食用。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见脾虚不,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者, 有调肝健脾, 益气行血的功效。
2.5 赤豆鲫鱼羹
配料:鲜鲫鱼3条 (每条约300g) , 赤小豆、商陆各30g。做法:将鱼清洗干净, 把商陆、赤小豆分别放入鱼腹中, 用线缝好, 清蒸熟烂成羹即可。分3次空腹淡食。功效:主治肝硬化水湿偏盛、腹部膨大、食欲不振、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
2.6 泥鳅炖豆腐
泥鳅500g, 去鳃及内赃, 洗净, 加食盐少许 (腹水明显者不加) , 加水适量, 清炖至五成熟, 加入豆腐250g, 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吃鱼、豆腐、喝汤, 分顿食用之。主要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
2.7 冬瓜生姜皮汤
冬瓜皮15~30g, 生姜片20g。将冬瓜皮、生姜片洗净, 加适量水煎。当汤喝。
缺血性/中医药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选取标准:①经CT/MRI等医学手段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②发病后在1周以内进入医院就诊;③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病情不再发展;④排除其他疾病的影响。随机将选取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4.3±6.2)岁,研究组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5.7±6.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药物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疗法进行系统治疗,主要包括:①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患者实施抗感染、降压治疗,视患者的病情并根据2005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对症药物治疗;②由康复医师对患者的残疾和损伤情况进行早期评估并及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③由语言治疗师评测患者的语言功能并进行相应训练;④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测评并给予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⑤采用多种形式向患者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以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①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8%;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45%~48%;③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显效和有效都计入总有效。
1.3.2 满意度评价:
采用自制表格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采用评分定制,满分100分,共3个等级,满意:问卷评分>90分;比较满意:问卷评分在60~90分;不满意:问卷评分<60分;满意和比较满意都计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n)、百分数(%)表示,配对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显效42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92.30%,对照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有效率为70.76%,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满意度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满意19例,你较满意29例,不满意17例,满意率为73.84%,研究组患者满意36例,比较满意13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为90.76%,两组患者满意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民众致残和死亡的主要诱因,引起了我国乃至全球医学界的重视。但以往的药物常规治疗只能抑制病情的发展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卒中单元疗法采用针对患者病情的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治疗,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肢体康复、语言训练等治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被认为是目前临床治疗脑血管病效果最好的方法。
卒中单元疗法并不是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治疗方法,而是一个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组织化、多学科、多专业和规范化是其特点。本次我院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有效率达到了92.30%,对比对照组的70.76%,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卒中单元疗法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显著优势;研究组的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法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卒中单元疗法能够有效提升治疗的有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优势明显,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卒中单元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与研究两组,每组6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卒中单元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0.76%(46/65),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2.30%(60/65),对照组满意率为73.84%(48/65),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0.76%(59/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法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应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卒中单元疗法,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赵瑞,黄清海,赵文元,等.内皮祖细胞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1):7752-7761.
[2]张俊,袁虎.卒中单元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91-92.
缺血性/中医药疗法 篇8
1 病因病机治疗
古代医家已对眩晕病因病机进行论述, 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眩晕病机, 其认为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 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 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并高度概括出“无痰不作眩”这一理论基础, 为后世医家研究本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及理论基础。袁静[1]等认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皆可发为眩晕, 并提出“无虚不作眩”的观点。秦润笋[2]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主张治疗应该以补肾益气健脾为原则。而方志坚[3]等认为眩晕的病因以痰、虚、瘀为主。郭亚红[4]等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痰瘀互结, 表现为气虚血瘀痰阻, 气滞血瘀痰阻, 痰瘀互结。并据此提出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2 辨病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大法, 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经验过程中, 各医家根据不同病历特点各有不同辨证论治。张玲军[5]将本病分为痰浊中阻、上气不足、风阳上扰、髓海空虚等不同证型, 并相应给予不同方药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霍湛锋[6]总结名老中医郑绍周经验分六型论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高承琪[7]在总结颜正华教授经验的基础上, 认为眩晕究其根本, 主因肝肾阴阳失调, 肾阴亏损, 肝阳偏亢, 上扰清窍, 形成下虚上实、本虚标实之证。陈小凤[8]将眩晕病辨证归纳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等四型, 根据不同证型予不同方药治疗, 灵活应用加减变化。
3 五脏治疗
3.1 从肺论治
常富业[9]认为六淫致病而致眩晕, 而六淫之邪可首犯肺脏, 亦可由它脏累及肺, 总结了从肺论治九法治疗眩晕。
3.2 从脾胃论治
王秋风[10]等从调理脾胃论治眩晕经验, 根据实证虚证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治法治疗眩晕,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张文群[11]等认为脾虚为本, 痰瘀为标为眩晕的主要病机, 提出治疗应益气升阳, 健脾化痰为法, 方选补中益气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3 从肝论治
姜明华[12]认为眩晕发病与“肝血失调”有密切关系, 采用潜肝熄风法, 逐瘀豁痰法, 活血祛风法, 益血熄风法, 补血填精法治疗眩晕。王媛[13]等从肝辨治的角度, 将眩晕分为肝郁化火型、肝脾不调、阴虚阳亢、风痰内阻型等证型, 对应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桂枝汤加减, 拟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化裁,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 从肾论治
胡玉英[14]采用补肾填精法, 选用补肾填精中药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陈煜华[15]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的老年性眩晕患者, 总有效率达93.8%。
3.5 从肝肾论治
刘如秀[16]等总结刘知名教授经验, 从肝肾论治眩晕, 治以疏肝解郁、平肝熄风、清肝泻火、补血养血、温阳暖肝、育阴潜阳、平补阴阳等治法, 取得很好的疗效。
4 方剂选择
4.1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由天麻、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钩藤、益母草、生决明、夜交藤、桑寄生、朱茯神组成, 具有镇静止痛、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扩血管作用。研究表明, 天麻钩藤饮可以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症状, 并减少复发, 疗效切确[17]。
4.2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天麻、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组成, 具有燥湿化痰, 平肝熄风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神经功能, 镇静、止吐及利尿等作用[18]。有学者通过辨证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患者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19,20]。
4.3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 具有补气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其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粘度, 增加脑血流量, 抗血小板聚集, 溶栓, 抗自由基等作用[21]。王拥军等[22]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3例, 总有效率达96.22%。廖瑜修[23]采用补阳还五汤化裁, 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90例, 总有效率达92%。
5 中成药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传统医学, 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相结合, 提取有效的中药成分运用于临床, 并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5.1 血栓通、血塞通注射液
血栓通、血塞通注射液由田七提炼而成, 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具有抗凝血、扩张血管、抗血栓、增加缺血组织血流量、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苏晴等[24]用血栓通针治疗VBI患者, 发现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减少血栓形成, 可以有效保护脑血管, 防治脑血管病变。
5.2 灯盏花注射液
灯盏花注射液由灯盏花提炼而成, 主要成分为总黄酮, 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变血液流动性、舒张血管、增加脑供血, 并有改善微循环、改善缺血区血氧供应、保护脑缺血组织、促进缺血区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汤银江等[25]用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治疗2周后复查经颅多普勒 (TCD) , 结果提示灯盏花注射液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眩晕症状, 改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m值, 值得临床推广。
5.3 银杏叶注射液
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包括金纳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 黄酮为主要成分, 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扩张冠状动脉、恢复动脉血管壁弹性、保护毛细血管通透性、营养脑细胞及其它器官等作用。有研究表明[26,27], 银杏叶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脑血流速度, 提示其具有扩展动脉血管, 营养脑细胞等功效。
5.4 疏血通注射液
由水蛭、地龙提炼而成的疏血通注射液, 主要含有水蛭素和卿激酶等, 具有抗凝、促进纤溶、保护细胞、抑制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杨俊彦[28]对照疏血通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临床疗效, 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3%和91%, 对照组为30%和77%。
5.5 川芎嗪注射液
从川芎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川芎注射液, 具有抗氧化和抑制血小板线粒体耗氧的作用,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 进而起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房莉[29]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川芎嗪注射液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其理化指标提示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
5.6 天麻注射液
天麻注射液主要成分天麻素, 其分解产物苷元, 具有扩张血管、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循环、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管阻力等作用。王建民[30]采用Meta分析发现, 天麻素注射液临床治疗VBI具有较理想的效果。
5.7 葛根素注射液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中提取的一种黄酮苷, 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血小板聚集, 清除自由基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师彩颖等[31]采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VBI性眩晕患者亦证实葛根素注射液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6 展望
中医音乐康复疗法 篇9
【关键词】 音乐康复疗法;心身康复;中和之道
【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025-02
音乐康复疗法是指运用音乐以及相关手段针对康复功能障碍者进行心身调节,促进功能恢复,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疗法,是心身康复的具体体现[1]。心身康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根据人体心身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特点及其规律,指导临床功能康复,促进功能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它以心身一元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重视自我心身调控,围绕人体内在生命力之核心,养护生命力,提升自我康复能力。
1 中医康复之核心理念——心身康复
中医以及中医康复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自我康复能力的提升来达到防治疾病和克服功能障碍的目的。中医康复的主要指导思想为心身一元论基础上的形气神整体观。
中医学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精神心理因素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中医整体观之“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宗旨与传统音乐调“和”之道本质相通。 古语云:“乐者天地之和也,和生万物,和者医之本,乐药同源也”。对人体心神的关注,贯穿整个中医的诊治以及调理康复过程。从诊断开始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治疗中提出“凡治之法,必先本于神,养生康复中强调 “形神合一”,无不渗透着这种核心理念。《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对最佳健康状态的描述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这些论述,非常简洁地阐明了形、气、神三者的关系。养生保健,强调心身健康,心身和谐,就是强调人体自我生命力的提升和锻炼。通过对“神”的调节,保持心理的健康。
余瑾等[2]学者认为心身康复既是中医整体康复中的特色,也是未来整体康复的必经之路,符合世界康复医学的主流。中医是重视状态的医学,调整好状态,激活潜能能更好地促进功能的恢复。大量临床康复实践发现[2],心身状态比较好的患者,即便功能出现障碍,但是逐渐会好转;而功能状况良好,而心身状态不好的患者,功能会逐渐降低,甚至出现疾病复发或再发的情况。所以,状态与功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但状态是前提,是决定性的因素。
2 中医音乐治疗之原理——辨证施乐
《黄帝内经》记载: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宫、商、角、徵、羽主要描述的是一种意境和意象,与人体的状态相感应。
中国音乐学院编制的中国天韵五行音乐结合不同病人的体质来进行分类,将五行音乐每行分阴阳二韵,可用于辨证施治。根据受治者的体质和病情特性,来选配合适的曲目,进行调节。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五行音乐,治疗时可遵循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因季因时因人辨证选乐。中医五行理论,在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意境特点,五音应五脏辨证配乐。宫、商、角、徵、羽对应数字1、2、3、5、6。
由整体思维观和辨证思维观指导下心身康复的实践体系。即根据受治者的体质、情志和病情特性,来选配合适的曲目,进行调节。中医音乐康复疗法,结合中医心理治疗学的模式,分别从“情绪-认知-意志”三部分来进行人体身心调节。如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配合六字诀导引“呼”字诀。如: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选用阳韵调式的《黄庭骄阳》,其曲有骄阳似火,湿气尽消的意境,有温中健脾,升阳益胃的功效,适用于食少腹胀,神疲忧郁、腹泻、脏器下垂等症。
3 中医音乐康复治疗——中和之道
中医音乐康复治疗以康复者为中心,使其能够自由表达,实现自我回归、重组心身,创造灵性。中医音乐治疗的心身调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觉醒、重组、创造[2]。中医音乐康复治疗强调心身健康,心身和谐。
3.1 觉醒阶段——放松身心,回归自我 通常聆听音乐,抚慰精神,放松身心,使患者回归自我。常常采用哼鸣或者吟唱的手段来完成,配合导引,在发出内心最深层声音的同时,调整自我状态,进入当下,或者用音乐配合穴位按压法,调节身心。通过聆听音乐,选取合适的同质和异质音乐进行连接,使人体进入身心放松状态。在音乐的调节下,结合形体穴位的有效刺激达到安神的作用。
3.2 重组阶段——审观内在,调节各种负能量,疏导解化,重组身心 随着自我内在探索的深入,会唤想每个人心中的各种负面情绪,在音乐的引导下,逐渐觉知,疏导解化,重组整理,培养正面情绪和认知,神气相合,阴阳调和,此阶段是身心融入内在的自然循环之中,无有滞碍。
中庸思维恰可通过对自我和外在情境的省察,对他人行为的感受,对自身行为的把握,因而促进个人的适应能力,达到一种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状态。
3.3 创造阶段——内在形神合一,开启身心,创造新的灵性生命 当内在调和,融入循环无尽的自然和谐状态之时,人体自我康复能力充分调动,全面调理、克服各种功能障碍,康复心身。人与环境本是一个整体,内在的和谐状态,是一种人自身整体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在此种和谐自然状态中,获得幸福,实现人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4 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音乐康复疗法分别从“情绪-认知-意志”三部分来进行辨证施乐,运用心身康复中的“觉醒-重组-创造”三个阶段达到自身整体和谐的状态。笔者认为,中医五行音乐治疗的理论观点应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根基之上,寻找适宜于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的临床疗法。故音乐治疗的本质更应倾向于由整体思维观和辨证思维观指导下心身康复的实践体系。
《乐记·乐论篇》认为:“乐为天地之和”,中国传统音乐是表达“中和之道”的艺术,强调“中和之美”,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非常宜于治疗,平衡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的本质,不是混合,而是和而不同,强调动静结合,在宁静中致远等,与中医学理论中强调“阴阳平衡,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思想本质是一致的,可见,中医音乐康复治疗的本质为“中和之道”。
参考文献
[1]黄国志.音乐治疗与心身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4(2):48-50.
[2]余瑾,曹喜俊,邵瑛,等.中国原创医学思维指导下的心身康复·音乐治疗实践之汶川行[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11:6.
缺血性/中医药疗法 篇10
关键词:等容血液稀释,缺血性脑血管病
顺德祈康老年病医院从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开展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04例, 并随机与常规疗治疗162例对照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观察病例来源于内科住院患者, 均经头颅CT确诊。治疗组204例, 其中男性106例, 女性98例, 年龄45~82岁, 平均60.5岁。急性期76例, 后遗症期128例。症状与体征:偏瘫204例, 失语62例。合并症:高血压136例, 高血脂110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2例, 糖尿病42例。对照组162例, 其中男性89例, 女性73例, 年龄51~81岁, 平均年龄61岁。急性期66例, 后遗症期96例。症状与体征:偏瘫162例, 失语40例。合并症:高血压90例, 高血脂48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4例, 糖尿病15例。两组临床资料大致相同,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120mg (或丹参注射液20mL) 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治疗:按常规采血法进行无菌操作, 选择2条较粗易穿刺静脉, 一般用上肢正中静脉或股静脉, 用16号大针头穿刺一侧肘静脉并确保通畅, 放血的同时, 快速同步输入血液稀释剂500~10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穿刺另一侧肘静脉按20~40mL/min的速度放血, 血液收集于含ACD保养液的贮血袋中, 根据Hct、Hb、全血黏度及全身综合情况计算放血量, 每次200~400mL。放出的血液经离心分浆除去红细胞, 自体血浆可部分或全部输入体内。血液生物能量平衡治疗:采用电脑化辐射血稀生物治疗仪, 处理自身血液60~100mL、6~9min, 安全回输给患者。血液稀释晶体液常用平衡盐液、林格液, 胶体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每次间隔3~5d, 共3次。两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均给予常规调节血压、控制脑水肿、改善脑细胞代谢等治疗。
1.3 观察项目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检查肌力、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糖、血脂等项目, 约1个月后根据上述指标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偏瘫、失语消失, 肌力恢复正常。 (2) 显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 肌力提高3级以上, 能部分工作和生活自理。 (3) 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 肌力提高1~2级, 生活不能自理。 (4)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192例 (94.1%) , 对照组有效93例 (54.3%) 。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 经统计学处理P<0.01, 结果见表1~3。
3 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 本组204例中, 全部经3次等容血液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 总有效率达94.1%。两组病例治疗前红细胞比容、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有增高,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黏状态, 与文献报道一致[1]。治疗组经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后, 红细胞比容、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有明显下降 (P<0.01) , 血脂、血糖有所下降, 说明该疗法能显著降低血液黏度, 减轻红细胞聚集性, 改善微循环, 增加脑血管血流量作用。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略有下降, 但改善不明显 (P>0.05) 。认为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为:脑梗死时脑组织缺血缺氧, 全脑血流呈高黏、凝集状态, 除脑梗死中心区发生坏死外, 梗死周围大部分脑组织处于无功能但有生机的“缺血性半暗带”, 神经细胞处于突触传递衰竭, 但无膜衰竭的可逆状态。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通过降低红细胞比容而降低血黏度, 改善微循环和侧支循环, 消除代谢产物, 纠正局部酸中毒, 减轻脑水肿, 阻止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扩大, 阻止半暗带的不可逆阶段的发展, 并恢复血供, 缩小梗死面积。结果治疗组中血脂、血糖均有下降, 对于消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近几年来大量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 辐射血稀生物治疗, 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溶解、钙离子阻滞及消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从而直接降黏、解聚、抗凝及保护脑细胞作用。血液稀释的同时配合生物平衡治疗, 起到更好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波芳.健康者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量对比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 1999, 9 (4) :189.
[2]唐仕雄, 岳景山.等容血液稀释疗法的临床应用[J].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1 (9) :567.
[3]刘瑞芹, 薛伟书, 王健.血液稀释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J].航空航天医药, 2000, 11 (2)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