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缺血性

2024-07-06

无症状缺血性(精选10篇)

无症状缺血性 篇1

2000年初,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10%, 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人口老龄化标准。预计到2050年, 我国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8%, 居世界之首。

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 而缺血性心脏病又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

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 心肌缺血引起的左心室室壁瘤, 心肌栓塞后心室间隔缺损和乳头肌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管壁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血管腔狭窄、冠循环血流受阻、心肌血供不足, 梗阻程度严重者可引起心肌梗塞。近40年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渐增高。

1974年Schang和Pepine通过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 发现这些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电图记录中, 会出现短暂的ST段改变 (发作时ST段可以显著下移超过2mm) , 但这些患者并不出现相关的症状, 因此, 他们提出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SMI) 这一概念。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不是一个偶发的事件, 由它可引发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肌病, 应引起重视。但由于此类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易被忽视, 常规心电图很难做出诊断, 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1]。本篇将着重讨论老年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心电图诊断标准及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3—2005年我院门诊患者共79例, 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8例, 女性21例, 年龄大于60岁。着重分析SMI的发生阵次与分布时间、身心活动、心率的关系。

1.2 研究方法

患者均选用北京美高仪动态心电系统, 三通道连续记录24h。受试者均详细记录24小时活动、睡眠、情绪及胸闷、心绞痛症状。将动态心电图报告对照患者的记录日志进行分析。动态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是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J点后0.08秒) ≥0.1m V;每次发作持续1min;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1min[2]。

2 结果

(1) 79例患者中, 共检出心肌缺血63例 (79.7%) , 发生ST段压低255阵, 其中SMI 191阵 (74.9%) , 有症状心肌缺血64阵 (25.1%) 。

(2) SMI发作时间。0-7点发作22阵 (11.5%) , 7-12点发作87阵 (45.5%) , 12-17点发作30阵 (15.7%) , 17-22点发作52阵 (27.2%) 。

(3) SMI发作与心率的关系。57例 (72.1%) 病人SMI发作时心率>96次/min, 表现为快频率依赖性, 22例 (19.9%) 病人SMI发作时心率<65次/min, 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

(4) SMI发作时, 出现Lown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颤、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症41例 (51.9%) 。

3 讨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原因多为以下几种: (1) 年龄因素。多数为高龄患者, 因痛觉降低或痛阈升高而反应迟钝, 其症状不明显; (2) 缺血性质。为慢性冠状动脉缺血, 且范围小或心肌梗塞面积较局限, 症状反应较轻; (3) 侧枝循环。由于缺血程度轻, 且慢性过渡对侧枝循环的建立有利, 微循环可能良好; (4) 其它。常伴有其它病或合并症, 如糖尿病末梢神经炎, 因为糖代谢障碍, 心肌营养缺乏或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痛阈升高, 使之疼痛感觉处于抑制状态。

通过对资料分析发现, SMI发作有明显昼夜规律, 白天SMI多发生在7-12点 (第一高峰) 和17-22点 (第二高峰) , 在凌晨0-7点缺血发作最低[3]。SMI发作又与心率呈正相关。心率增快, SMI的发生机率增多, 表现为快频率依赖性, 其发作机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有关。夜间心率减慢时, SMI出现的次数减少, 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 其发作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冠脉阻力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增加等因素有关[4,5]。因此, 治疗老年人SMI时, 应考虑到夜间的药物浓度。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 发生在心肌缺血基础上的心律失常也明显增多, 可能与冠心病患者窦房结及其传导系统因动脉硬化致功能减退或植物神经功能混乱有关。本组资料显示, S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00%, 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 较重的心律失常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约有半数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所致, 严重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SMI又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 故SMI伴严重心律失常者应积极治疗。

由于SMI在老年性冠心病中十分常见, 其发病隐匿, 危害性大, 一旦经动态心电图检出SMI, 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治疗上采取: (1) 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ST段指标, 对缺血明显及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患者, 应给予扩张冠脉血管药物及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2) 在SMI发生期间, 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 以防缺血加重而导致心梗的发生; (3) 避免劳累、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 (4) 在饮食方面, 以清淡易消化的低脂、适量蛋白质及高维生素食物为宜, 避免暴饮暴食而诱发心肌梗死; (5) 保持大便通畅, 保证充足睡眠; (6) 对冠脉造影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采取PTCA (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脉支架植入术; (7) 适当锻炼身体。

参考文献

[1]米悦.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 16 (4) :269-270.

[2]王斌, 郭继鸿.运动实验和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的诊断与评价[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1, 10 (3) :131.

[3]郭志军, 姚庆阳.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昼夜规律[J].心电学杂志, 1995, 14 (2) :85.

[4]李五冰.74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探讨[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4, 3 (20) :118-120.

[5]邓玉莲.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评价[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 12 (3) :10-11.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篇2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54-02

心肌缺血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胸痛、心慌或昏迷等症状。而跟根据其有无症状将其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一般又将无症状心肌缺血叫做隐匿性心肌缺血或无痛性心肌缺血[1],一般多发于心肌梗塞、伴有无痛心绞痛、单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患者中。而对其患者是否属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判断,临床采取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它可以良好的观察患者的ST段波动情况,并可根据其规定指标进行确定[2]。下面本文就我院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的检测探讨和分析,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接收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5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8.5±7.9)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均需对其详细询问,并记录其病理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发病情况及症状表现等,之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其CM1、CM2和CM5进行正常导联,并设定心肌缺血间观察的间距,设定成1毫米,设定时按照其设定标准1×1×1的标准进行设定,而确定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标准为到达J点以下80ms的下垂型/水平型压低大于或等于间距1毫米时[3],确定其为有效。之后医护人员需根据动态心电图的显示,对其变化时间、数值、ST段缺血的频率、幅度和时间等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并将其检查结果及病理资料给医师进行观察和分析,分析患者ST-T段心肌缺血的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用X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两者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确诊情况

50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后,确诊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有42例,占84.00%;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有7例,占14.00%;伴有其他病症混合性心肌缺血的有1例,占2.00%。

2.2所有患者缺血性ST段檢出阵次率对比

42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ST段显示的无症状阵次为331阵次,每例患者的平均阵次为7.88阵次;7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ST段显示的有症状阵次为87阵次,每例患者的平均阵次为8.1阵次;1例混合型心肌缺血患者,ST段显示的有症状阵次为15阵次,无症状阵次为18阵次,平均阵次为5.4阵次。三组对比,有症状心肌缺血的平均阵次明显高于无症状和混合型心肌缺血的平均阵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指患者的确患有心肌缺血的情况,但没有表现出胸痛、胸闷、心悸或心慌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心肌缺血是指心脏血液的注入减少,导致其供氧减弱,从而造成的心肌异常现象,常表现出心悸、胸痛、胸闷或心慌等明显临床症状。将没有明显症状的心肌缺血叫做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的主要表现为,患者患有心绞痛,但没有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能从事正常的工作或轻微劳动,并在休息时无症状,但会伴有血压升高或心率上升等情况;其发病时间较有规律性,多在凌晨12点至清晨6点发生阵次,或在清晨6点至中午12点时发生阵次,或在下午4点至晚上10点发生阵次[4];同时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而影响其心率加快的速度;并且大多患者不会在剧烈运动中发病。

临床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确诊,一般需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而且动态心电图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且检查效率比较高的一种心脏病检查方法。它具有较高的准确率饿敏感性[5]。它可以通过ST-T波动频率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频次进行观察,不仅能够确定其阵次,而且还可以根据ST波显示判断其有无其他病症,及其发病时与日常运动中的联系等,因此成为临床检查并确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最好办法。并且通过本文的探讨也可了解其确诊的情况,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阵次达331阵次。并判断出患者日常生活中,伴有呼吸急促、有疲倦感或肠胃不适等情况,因此说,动态心电图是确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最好方法。同时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过程中应注,在检查前需询问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心脏疾病、或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等,因心肌缺血易受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诱发。

总而言之,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查和判断,需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它不仅能够准确判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阵次,也可防止其他脏器并发的可能,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阚小杰.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142-144.

[2] 王向阳.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101-102.

[3] 米悦; 张平; 刘金荣; 高桂琴.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04):269-270.

[4] 张春生.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05):38-39.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篇3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并非每一位心肌缺血的患者都伴有胸痛或类似症状。有些类型的冠心病虽有心肌缺血, 但无临床症状, 或有心绞痛症状, 每天可有多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 称为“隐性冠心病”, 亦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一般认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上午多发、午夜少发, 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一样, 高发时间仍然在上午6~10时, 可能与晨起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及肌纤溶活性低下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老年人心功能差、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压升高及左室扩张有关[2]。本文中笔者通过对300例心肌缺血患者中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临床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心肌缺血患者300例, 其中, 有缺血症状者150例 (对照组) , 无症状者150例 (实验组) 。对照组中, 男87例, 女63例, 平均年龄 (47.50±1.03) 岁;实验组中, 男82例, 女68例, 平均年龄 (46.50±1.12) 岁。两组患者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比例及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1 mm, 延续至J点后0.08 s, 持续时间超过1 min, 下一次ST段下移的发作应在前一ST段移位发作恢复到基线至少1 min后出现。少数也把ST段抬高>1 mm作为观察指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直径狭窄≥50%, 在运动负荷 (运动平板试验) 之下即可产生心肌缺血, 在确定的无症状冠心病患者运动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 提示有心肌缺血的发生[3,4]。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试验。以上检查若发现患者有心肌缺血的改变, 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 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3 治疗方法

1.3.1 控制易患因素

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凝状态及高脂血症, 戒烟酒、合理饮食, 对防治至关重要。

1.3.2 抗心肌缺血药物

治疗心绞痛的各种药物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均有效。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耗氧增加 (发作前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 所致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最有效, 尤其是控制午前发病者疗效更突出。扩血管剂对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者有较小的效果。在钙拮抗剂中, 硝苯地平因作用时候短和增加心率, 疗效较差, 多用比尔硫卓和氨氯地平。硝酸盐类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很有效但易发生耐受性, 主张用硝酸盐类不过夜, 以保证数小时的无硝酸盐类的间歇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高峰多发生于晨后数小时内, 短效制剂应在患者晨醒后立即服用。长效制剂应在晚上临睡前服用, 有利于控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

1.3.3 介入手术治疗

药物疗效欠佳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了解病变程度和范围, 以便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形成术或其他介入方法治疗。控制心绞痛的发作, 现在则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均应予以控制。治疗应针对心肌供氧、需氧两个方面, 可服用钙离子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的转归情况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

心肌缺血的预后与无症状无关, 而主要取决于下述因素, (1) 心肌缺血持续时间:24 h心肌缺血持续时间≥60 min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4.1%, 心性死亡为9.3%;而<60 min者分别为7.4%和1.9%。以有症状性心肌缺血人群发生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相对危险度均为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分别为5.5和6.6, 其中, ≤60 min者分别为2.6和2.4, >60 min者分别为8.3和4.6, 说明心肌缺血>60 min是影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预后的重要指标。 (2) 左心功能: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 左心功能不全者比心功能正常者差。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伴右心功能不全者年病死率为5%~6%。 (3) 冠状动脉病变: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侧支病变、低运动量诱发心肌缺血者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3 讨论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一种主观感觉, 由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所致。同样,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也是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的结果。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 52.0%的患者发生于日常生活中, 33.5%发生于睡眠时, 14.5%发生于剧烈运动中。因此, 单纯用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或心肌耗氧增加均难以解释。在静息状态下只有冠状动脉狭窄90%以上才会引起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在迅速和紧张情况下, 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就有冠状动脉血流减少, 而且狭窄的长度对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比发作前分别增加13次/min和22次/min, 其增加幅度均大于极量运动试验的心率水平, 提示日常生活中轻微的体力活动和休息时发生的心肌缺血与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机制存在某些差异。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是由心肌耗氧明显增加而冠状动脉固定狭窄不能相应增加心肌供血所致。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肌缺血除了心肌耗氧量轻度增加外, 主要是冠状动脉供血减少,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有时间节律性, 因发作前心悸和血压升高而午前发病, 可能是心肌耗氧增加起重要作用, 而傍晚至夜间发病则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有研究表明,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血清CPK-MB升高、CPK正常、CPK-MB/CPK比值明显升高。缺血、低氧能引起心肌细胞膜的理化性质和通透性改变, 使心肌中特有的CPP-MB释放入血, 导致血清CPP-MB升高。因后者仅占CBK的15%, 若CPK-MB轻、中度升高, 对CPK值影响不大 (正常) , 但CPK-MB/CPK比值明显升高[5,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预后与心绞痛相同,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由于无自觉症状, 不能得到及时识别和治疗, 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6%, 须行冠状动脉搭桥者占27%, 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者分别为3%和9%。表明无论何种人群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预后均比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差, 应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 (下册) [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69-1371.

[2]陈淑兰.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测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2, 20 (2) :93-94.

[3]徐义枢, 万立礼.冠心病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2, 20 (2) :87-89.

[4]凌方英.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8) :58-59.

[5]任晓兰, 段霄燕.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3) :34-35.

无症状缺血性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62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是指无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亦稱隐匿型冠心病,由于其症状隐匿,不易引起患者和医师的注意,早期诊断较为困难[1],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的危险,故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重视。2004年5月以来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80例,行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检测和静息心电图等检查。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易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积极查找2型糖尿病患者伴无症状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线索,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5月~2009年5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53~81岁,平均64.6±12岁;糖尿病诊断病程3~13年,平均10.2±2.9年。同时设无心脑血管并发症60例作对照组,男48例,女12例;年龄55~79岁,平均65.2±10岁;糖尿病诊断病程2~10年,平均5.6±2.5年。达到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1]。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行静息心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三者中若有2项符合阳性标准即可诊断[2,3]。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检测,行静息心电图或平板运动实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并进行冠心病家族史、冠心病史(心绞痛、陈旧性心梗)史调查。

统计学处理:数值型变量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和辅助检查结果,见表1、2。

从结果看观察组患者有以下特点:①患糖尿病平均时间较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有冠心病史者较对照组差异多有统计学意义。③血压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④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⑤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则较之显著下降。⑥静息心电图中有12例出现ST段下移且幅度≥0.05~0.1mV,T波低平、倒置或双向,而平板运动试验则39例达到缺血的阳性标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⑦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33例达阳性标准,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提示室壁局限性运动减弱30例。观察组有冠心病家族史、冠心病史者均出现两项以上阳性标准。

讨 论

糖尿病患者有70%~80%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而糖尿病心脏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4]。由此,对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应注意查找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患糖尿病史较长、血糖水平较高者,应询问其有无冠心病史、冠心病家族史,测血压、查血脂等,因为糖尿病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除高血糖之外,主要还与其合并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发生率增加、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等有关。注意与心绞痛相当症状的出现,如: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气短、休克、意识障碍、易疲劳、上腹痛、牙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还应查找心肌缺血的证据,作静息心电图检查、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必要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或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确诊。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不应忽视无冠心病史者会有SMI的存在。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应积极查找2型糖尿病患者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线索,以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7:787-788.

2 李文学,主编.心血管疾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9-50.

3 刘铁有,迟永前,王文斌,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医学综述,1997,3(1):49-50.

4 叶山东,朱禧星.临床糖尿病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3-154.

无症状缺血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老年患者100例,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46~79岁, 平均 (58.00±0.16) 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硝苯地平进行治疗, 剂量为10~20 mg/d, 将其分成3~4次进行服用。试验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 剂量为50~200 mg/d, 将其分成3~4次进行服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疾病发作情况、治疗前后ST段压低减少次数、持续时间及ST段下移值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肾功能以及肝功能进行检验, 并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 从而对CM1、CM3、CM5三通道监测每次用药前后24 h ST段的压低次数以及累计持续时间。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 m V, 持续时间≥1 min并距离上一次缺血发作间隔1 min或以上, 则为1次发作。另外其他对ST-T造成影响的因素需要参照患者的日志记录, 如果存在ST-T变化并出现心绞痛, 则确定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 其余为SMI。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2个月后疾病发作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试验组疾病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ST段压低减少次数、持续时间及ST段下移值减少情况比较

试验组ST段压低减少次数、持续时间及ST段下移值均明显减少, 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在目前,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类型之一,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冠心病中普遍存在。在临床上,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症状与疾病本身不存在相应性, 这也导致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难度加大, 导致疾病的误诊率、漏诊率加大, 对患者的病情控制以及治疗造成了延误。近年来,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开始得到了更多人士的重视, 相关研究显示, 大多数患者在猝死之前均不存在心绞痛的发作迹象, 可是经过解剖学检查, 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早在1961年, 国外学者就发现, 心绞痛患者的无症状性ST段变化与心绞痛发作的ST段变化相同。临床上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分成3种类型, 包括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以及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相关研究和资料显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存在于患者的运动过程以及日常活动中, 并且存在一定的生物节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在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明, 发病机制一般与心肌缺血机制、缺血心肌的代偿调节作用以及心肌缺血时不伴疼痛现象等机制有关[1]。患者在出现心肌缺血后, 一般会按照顺序出现相关的病理变化。采用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或者正电子散射断层能够对心肌灌注减少以及代谢异常的情况进行检查;采用超声心动图、心血池显像以及心室造影检查, 能够对室壁运动异常进行检查;采用漂浮导管测定能够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采用心电图检查能够对心电图改变进行检测[2]。冠心病的各种类型以及病程在不同时期都会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因此, 在临床上需要对其进行认识和了解。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治疗上使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 美托洛尔作为一种β-受体阻断剂, 能够有效降低心肌组织的氧气消耗, 对于存在高血压的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其血压, 从而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 试验组采用美托洛尔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可见, 美托洛尔对治疗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封波.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 :127-128.

无症状缺血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冠心病的2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狭窄, 排除心房肥大、预激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风湿性心脏病、服用洋地黄或奎尼丁等药物及因依从性较差而未能完成检查者。其中男142例, 女88例, 年龄38~74岁, 体重44~82 kg。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79例, 稳定性心绞痛48例, 变异型心绞痛59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GP-700动态心电图仪进行监测。局部皮肤细砂纸处理消毒后粘贴电极片, 告知患者勿洗澡及进入强电磁场, 按照日常生活起居即可。24 h后返回心电图室, 经有经验的医师阅读分析后打印记录单出具报告结果。详细记录患者的ST段发生缺血性改变的阵次、幅度、时间、发作时心率等结果。

1.3 缺血性ST段的诊断标准

按照文献[3]中提供的方法进行判断: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超过0.1 m V, 持续时间超过1 min, 2次ST段压低间隔1 min以上;J点后80 ms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 mm。排除干扰、基线不稳等因素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检出情况

230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216例, 检出率为93.9%。216例心肌缺血患者中SMI共165例, 占76.4%;有症状的心肌缺血51例, 占23.6%。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16例患者中缺血性ST段改变共488阵次, 其中SMI共405阵次, 占83.0%;有症状者共83阵次, 占17.0%, SMI缺血性ST段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SMI患者心肌缺血的特点

从发作的时间分布来说以6:00~22:00之间发生最多, 共131例 (79.4%) , 而22:00~6:00之间发生34例 (20.6%) ;白天 (6:30~18:30) 发作时平均心率 (88.2±6.5) 次/min, 而夜间 (18:30~6:30) 发作时平均心率 (79.6±6.2) 次/min,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65例SMI患者中男96例, 平均心率 (82.4±5.8) 次/min, 女69例, 平均心率 (80.6±5.4) 次/min, 男性和女性间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指的是通过心脏超声、心电图、冠脉造影等手段证实存在心肌缺血而无临床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是冠心病患者最多见的一种表现, 因为缺乏临床症状, 容易发生猝死等心血管事件。诸多研究证实SMI的患者无胸痛症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1) 患者自身对疼痛的阈值较高、敏感性差; (2) 心肌缺血后引起局部神经系统受损, 感觉功能障碍; (3) 心肌缺血范围较小、时间较短, 缺血程度尚未达到心绞痛的阈值; (4) 出现缺血预适应现象, 即心脏在1次短暂缺血后对随后的长时间缺血产生耐受性, 表现出心肌抑顿; (5) SMI发生早期体内的内啡肽和脑啡肽等镇痛物质水平升高[4]。

本研究中230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216例, 检出率为93.9%, 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6.4%VS 23.6%, P<0.05) 。216例患者中缺血性ST段改变共488阵次, 且SMI缺血性ST段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3.0%VS 17.0%, P<0.05) 。可见在冠心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虽然没有临床症状, 但是仍存在心肌缺血, 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显示SMI以6:00~22:00之间发生最多, 共131例 (79.4%) , 而22:00~6:00之间发生34例 (20.6%) ;白天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心率[ (88.2±6.5) 次/min VS (79.6±6.2) 次/min, P<0.05]。这种变化规律和人体的生物钟有相似之处, 提示与机体产生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有关, 而且与自主神经功能也有密切关系, 可以为临床用药时机提供参考。作者还发现SMI中男性平均心率略高于女性, 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2.4±5.8) 次/min VS (80.6±5.4) 次/min, P>0.05], 提示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广泛存在于冠心病患者, 因缺乏临床症状常被忽略, 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并及时进行干预, 对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 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 为临床诊断SMI提供依据。方法 2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 分析其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 230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心肌缺血216例, 检出率为93.9%, 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6.4%VS 23.6%, P<0.05) 。216例患者中缺血性ST段改变共488阵次, SMI缺血性ST段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3.0%VS 17.0%, P<0.05) 。SMI以6:00~22:00之间发生最多, 共131例 (79.4%) , 而22:00~6:00之间发生34例 (20.6%) ;白天发作时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夜间心率[ (88.2±6.5) 次/min VS (79.6±6.2) 次/min, P<0.05]。165例SMI患者中男性96例, 女69例, 男性平均心率略高于女性, 但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2.4±5.8) 次/min VS (80.6±5.4) 次/min, P>0.05]。结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乏临床症状, 动态心电图可以为其提供可靠地依据。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

参考文献

[1]苏晶, 周莉.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评价.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11) :1833-1834.

[2]李晶, 杨敏, 吴娜.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09 (11) :170-172.

[3]陆娟, 陈永清, 谭兴普, 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0) :38-39.

无症状缺血性 篇7

关键词: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诊断,动态心电图

在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及不良生活习惯日益多见的背景下, 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 对人类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严重影响。冠心病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肌缺血, 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一种患者未出现心绞痛等临床表现即已出现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起病时隐匿性较强, 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2]。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中逐步得到了应用, 为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 笔者选取8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 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1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58例, 女26例, 年龄37岁~79岁, 平均年龄 (62.3±3.4) 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利用LIFECARD动态心电图机进行24 h连续监测, 同时利用BMSCentury 3000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患者24 h内生活活动情况予以记录并给予相应处理。

1.3 诊断标准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标准:按照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于1999年制定的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通过系统分析软件进行自动判断, 当存在所列缺血事件时展开人工判读, 若患者出现缺血事件为2次及以上, 且无心绞痛症状, 即可判定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2 结果

经动态心电图检查, 8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内63例存在心肌缺血, 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52例, 占比为82.5%;有症状心肌缺血11例, 占比为17.5%。63例心肌缺血患者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缺血性ST段下移共出现524阵次, 其中52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血性ST下移326次, 占比为62.2%。52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ST段压低≥2.5 m V18例, 室上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为 (469±8) 次/d, 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为 (23±3) 次/d;ST段压低<2.5 m V 34例, 室上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为 (301±7) 次/d, 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为 (21±5) 次/d。

3 讨论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不断升高, 该病已成为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有严重威胁的重要疾病[3], 其诊断与治疗受到广大患者与临床医师的共同关注。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冠心病常见类型, 患者虽然存在心肌缺血客观依据, 然而并无胸痛等、心肌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4], 在起病时隐匿性较强, 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目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这一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5], 部分学者提出该病发病机制为缺血心肌代偿调节的“冬眠心肌”及“心肌顿抑”理论,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该病和冠脉病变程度轻、患者体内对疼痛敏感性有直接影响的内啡肽浓度增高、疼痛警报系统功能缺陷或改变等有关。已有研究揭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和心绞痛患者具有相同的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发生概率, 因此对其给予准确诊断, 及早进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冠心病诊断中冠状动脉造影属于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然而这一检查方法对操作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 而大部分基层医院由于医疗条件与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 故而无法广泛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近年来在心电图检测技术不断发展下, 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中逐渐得到了应用。相较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动态心电图检查具有无创、价格低、可重复等优点, 且患者接受度较高, 故而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应用更为广泛。冠心病患者有心肌缺血症状时, 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缺血性ST段明显改变, 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虽然并不存在心绞痛症状, 但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仍可表现出缺血性ST段改变, 故而可为该疾病的早期确诊及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有力依据。本次研究中8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 其中63例存在心肌缺血, 分别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52例, 检出率为82.5%, 有症状心肌缺血11例, 检出率为17.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缺血性ST下移占比为62.2%, 其中18例ST段压低≥2.5 m V, 34例ST段压低<2.5 m V。本次研究同时发现,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发作时ST段压低幅度和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有密切联系, 本组中ST段压低≥2.5 m V的18患者压低总时间、舒张压、早搏次数及胆固醇等相较于ST段压低<2.5 m V的34例患者更为严重, 由此可见ST段压低幅度越大, 患者预后越差, 这和国内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可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付巍, 王荣福.腺苷负荷心肌显像与心电图试验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 2008, 29 (3) :515-517.

[2]崔梅花.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5 (1) :134.

[3]黄东.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 :194-195.

[4]张莉, 刘丰, 邹蓉, 等.高敏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0, 18 (8) :647-650.

无症状缺血性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回顾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冠心病患者116例的病历记录, 进行分析。在经过诊断确诊为冠心病 (诊断标准符合1997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冠心病诊断标准[1]) 的116例患者中男82例, 女34例, 年龄分布在39~82岁。将所有病例按照临床检查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 稳定型心绞痛3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13例, 临床无明显症状的经冠状动脉经过造影结果证实有冠脉狭窄者8例。在116例冠心病患者并有糖尿病24例。记录的患者中无出现左心室肥厚、严重贫血、束支传到阻塞、严重的电解质紊乱或者使用药物影响ST段位移的患者[2]。

1.2 操作方法

使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进行24h的动态心电图记录[2], 在记录动态心电图的同时记录I、II、III、AVR、AVL、AVF和V1~V612导联的心电图变化[4]。按照1×1×1的标准来诊断缺血性ST, 即ST段从J点向后80ms开始呈水平或下斜超过1mm, 持续时间在1min以上;再次发作的ST段在回复基线至少1min以后出现再次下降并超过1mm被认为是再次发作。详细记录患者的生活饮食和发病时的相关症状, 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的时间和感受。如发生心肌缺血却无相关病发症状即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统计数据进行配对分析, 检验t和χ2, P<0.05, 证明实验有显着性差异。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的无症状检出情况

在116例冠心病患者中发现108例心肌缺血患者, 共检测出562次心肌缺血, 其中有482次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发次数与有症状性的心肌缺血相比要明显高于有症状性的心肌缺血, P<0.05 (表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因ST下移发生在用脑活动和体力活动的阵次为324 (约67.2%) , 发生在睡眠或休息状态时的阵次为158 (约32.8%) 。年龄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率成正比, 在监测中40~50岁的年龄段ST下移为4.21阵次, 而50~60岁年龄段ST下移为7.51阵次, 两组间差异明显 (P<0.05) 。

2.2 昼夜比较心肌缺血的病发情况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ST下移共计482阵次[5], 白天病发共计363阵次 (75.3%) , 夜间119阵次 (24.7%) ;心肌缺血的发病高峰位于6~12时, 共计217阵次, 约占总阵次的45%;12~18时, 共计133阵次27.6%;18~24时共计87阵次, 共计约18%;24时~次日6时最为稳定共计约45阵次, 共计约9.3%

2.3 心率的变化对心肌缺血的影响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发作时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会有明显的心率上升, 发作时心率大约80~100之间, 发作前心率大约在72~80之间, 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病时有67阵次心率不变或下降, 该现象多发于夜间到次日凌晨。由数据分析得出心率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

3 讨论

3.1 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功能强大, 可以对各种图像进行自动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不仅拥有常规心电图的检测功能, 而且具有独特的对心肌缺血定位功能, 可以在患者动态的情况下监测ST段的位移, 可以帮助患者判断活动在多大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心肌缺血。

3.2 各种因素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研究显示在116例冠心病患者共计发生缺血性ST段下移482阵次, 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记为8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ST段下移主要发生在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时, 下移高峰在上午6~12时, 心肌缺血与年龄增长呈正比,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变化最明显。通过研究病例我们可以得出心肌缺血主要表现状况以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为主, 因为病症较弱, 未能形成心绞痛等疼痛, 患者不易察觉。

4 结论

常规的心电图只能反映静态的和短期的心脏活动情况[6], 而心肌缺血只有在出现病症时才能被常规心电图检测出, 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及时的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造成治疗延误甚至出现患者猝死。而动态心电图与之相比不仅可以观察患者的动态活动和长时间的心脏活动, 而且同时可以从检测图像中反映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 可以避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后被患者忽略, 对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有较大作用, 可以发现潜在性的心肌缺血, 对诊断和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具有重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控冠心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 通过记录探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病率、发病规律、发病时间、发病情况, 并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指导临床治疗来体现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11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系统进行24h监测。结果 116例冠心病患者有108例发生心肌缺血 (病发率93.1%) , 检测出的心急缺血共发作562次, 其中有482次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病发率85.8%) ;ST段下移在早上6-12点之间最为频繁, 在0-6点出现率最低;夜间心肌缺血阀的变异值出现上升, ST段下移持续时间长;心率加快, 引发严重的心肌缺血。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有较为理想的诊断效果, 属于非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方法。

关键词: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参考文献

[1]吴宪红, 田文华, 曲彦慧.高龄心衰患者药物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6, 13 (4) :364-366.

[2]陈志云, 马利, 李玉珠.十二导动态心电图对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优势和局限性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 :105-106.

[3]邓玉, 李别非, 王钢.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8, l7 (3) :269-298.

[4]佟光明, 张海澄.诊断心肌缺皿动态心电图的局限性[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6, 15 (1) :50-61.

[5]栗平, 武瑞卿, 格德.动态心电图评价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的意义[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11) :1023.

无症状不等于无疾病 篇9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无症状并不等于无疾病!有时候我们机体已经存在严重病变,譬如早期肝癌,只是因为它尚未累及肝脏正常代谢,就可以无症状。第二,无症状并非都是由于病情轻,不能将其作为是否就医的唯一标志。有的人耐受力强,神经感受性不敏感,即使存在晚期病变也可以无任何不适之感,如老年人无症状溃疡就非常多见。第三,无症状现象在很多情况下与用药状况有关,不适当的服药虽然可以保证我们机体无明显痛苦,但另一方面却会掩盖病情变化。有学者在分析无症状溃疡穿孔时指出,服用抗炎药物是溃疡穿孔无症状的主要原因。无症状溃疡穿孔患者有41%服用抗炎药,而有症状的溃疡患者仅有17%服用抗炎药。这就提示我们,必须杜绝滥用药物的情况。尤其是止痛药、抗炎药之类,宜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认识疾病的无症状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早期诊断,提高治愈率或生存率。当我们弄明白许多疾病在其早期临床表现往往不突出时,就更需要提高警惕,未雨稠缪,及早就医以利尽快确诊。像前面提到的无症状肝癌,如能在其直径小于1厘米时手术,成功率则极高,术后生存期也较长。相反,待到出现明显乏力、黄疸、肝区疼痛时,手术根治机会就大大减少。

强化对无症状现象的认识,还有利于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激活保健意识。譬如人到中年后定期体检,并在有条件时安排一定时间的休闲疗养。再譬如对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在无症状阶段进行预防性体检。

无症状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我们自己未能感知察觉到症状,其实并非没有任何客观体征。作为亲属好友,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重点保护对象”的细致观察,如饮食、睡眠、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状况等。有时候仅从某些蛛丝马迹就能发现病变情况,这对老年人更为重要。如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有时可以无症状,但根据黑便、颜面苍白等体征完全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并立即送医院就医。

总之,疾病的无症状现象告诉我们,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来决定就医与否,更不能因为自己目前暂无明显症状就高枕无忧。一个真正聪明的现代人,应该具备很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健康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无症状缺血性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及活动平板试验的11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 男75例, 女41例, 年龄30岁~70岁。除外束支阻滞, 药物影响 (地高辛, 三环类抗抑郁药) , 心房颤动, 电解质紊乱, 神经系统疾病, 伪差或者体位引起的ST段变化。

1.2 方法

入院后不同时间行24h动态心电图, 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动态心电图采用24h Holter分析系统, 缺血性ST段改变的确认标准[2], ST段从J点后80ms处测量, 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 下移持续时间≥1.0min (原先已有ST段压低者, 则在原有基础上再压低>0.1mV) , 2次心肌缺血发作的时间间隔≥1.0min, 测算心肌缺血总负荷值, 心肌缺血总负荷值=ST段下移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平板运动试验采用美国Marquette公司生产的Cast-800活动平板心脏检测仪, 方法Bruce方案。冠状动脉造影应用Judkin法。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判定标准为冠状动脉主干或3支冠状动脉中1支以上的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缩小>70%。

1.3 敏感性及特异性

敏感性=真阳性/ (真阳性+假阴性) ×100%, 特异性=真阴性/ (真阴性+假阳性) ×100%。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在入选患者中, 有ST段改变96例 (83%) 。96例ST段压低共405阵次, 其中, SMI328阵次 (81.0%) , 有症状77次 (19.0%) , 328阵次SMI中, 有247阵次 (75.3%) 发生06:00~22:00。其中06:00~12:00发生率最高 (47.8%) , 22:00~06:00发生较少 (16.7%) 。328阵次SMI发作时237阵次与体力活动、情绪紧张有关, 91阵次在休息时出现, 分别占SMI发作总数的72.2%和27.8%。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的第一高峰时间是06:00~11:00, 第二高峰时间是17:00~21:00, 而02:00~06:00缺血发作频率最低。

2.2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阳性的81例入选患者中, 其中动态心电图提示SMI阳性69例, 阴性12例, 活动平板试验阳性65例, 阴性16例;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阴性的35例患者中, 动态心电图提示SMI阳性8例, 阴性27例, 活动平板试验提示阳性10例, 阴性25例。动态心电图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5.2% (69/81) , 特异性为77.1% (27/35) , 活动平板试验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0.2% (65/81) , 特异性为71.4% (25/35) 。详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Holter是SMI的无创性辅助检查方法, 它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对早期SMI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了解SMI发作时间和发生规律, 指导临床治疗、评估其预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SMI的无痛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3]:患者疼痛的阈值较高, 敏感度较差;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疼痛感觉发生障碍, 传感通路受阻;缺血心肌范围小、时间短, 即SMI发生时, 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较轻或未达到心绞痛的阈值;缺血预适应:即心脏1次或短暂缺血后会对随后时间较长且更为严重的缺血性损伤产生耐受性, 使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减轻, 在持续性的冠状动脉阻塞前, 反复多次出现的短暂心肌缺血, 使心脏产生缺血预适应, 表现为心肌顿抑或心肌冬眠, 使心肌功能受损减轻;SMI发生早期, 患者体内具有强镇痛作用的内啡肽脑啡肽浓度增加。

SMI造成的心肌缺血性损害与心绞痛相同, 因无症状, 又不易引起患者的警觉, 故SMI的预后更严重, 应及时检出SMI患者, 并给予积极治疗,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在省、市级医院已广泛开展, 但在基层医院由于诊疗水平偏差, 同时冠状动脉造影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 且费用昂贵, 因此在基层医院, Holter及活动平板试验成为无创预测冠心病的重要手段[4]。二者联合使用, 更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性技术, 是目前检测SMI的重要方法, 对SMI病情的判断及早期防治, 都有重要意义, 但因Holter是以携带式记录的方法得到信息, ST段变化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如患者的体位, 情绪、药物、进食、吸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易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5]。因此, 在评价Holter的监测结果时, 尚需根据年龄、性别及受试者所处的状态, 再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资料, 如联合活动平板试验, 综合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必要时作系列随诊观察, 尽量使Holter的作用发挥至恰到好处。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入院患者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 活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测, 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在入选患者中, 有ST段改变96例, 占83%。96例ST段压低阵次共405阵次, 其中, SMI328阵次 (81.0%) , 有症状77次 (19.0%) , 328阵次SMI中, 有247阵次 (75.3%) 发生于06:00~22:00。其中, 06:00~12:00发生率最高 (47.8%) , 22:00~06:00发生较少 (16.7%) 。动态心电图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5.2% (69/81) , 特异性为77.1% (27/35) 。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冠状动脉造影

参考文献

[1]郭继鸿.动态心电图最新进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150-154.

[2]张鸿修, 黄体纲.实用冠心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5:688-697.

[3]郭继鸿.动态心电图[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50-658.

[4]余凤.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J].基础医学论坛, 2012, 16 (12) :2936-2937.

上一篇:DIS系统下一篇:公安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