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心力衰竭

2024-08-01

无症状心力衰竭(精选7篇)

无症状心力衰竭 篇1

背景:此次试验主要为了验证心脏再同步化与双心室起搏联合治疗 (CRT) 是否会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以及症状轻微 (较少的射血分数和宽QRS波群) 患者的心脏事件。

方法:在4.5年期间里, 我们一共接收并跟踪了1 820例患有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症的患者, 这种患者具有NYHA一级和二级症状, 平均射血分数不高于30%, QRS波时限不低于130ms, 我们把患者按照3∶2的比例随机分配成了2组, 一组 (1 089例) 接受了双心室起搏和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治疗 (ICD) , 另一组 (731例) 则只接受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治疗。试验的主要终点为患者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引发的其他原因而最终导致的死亡。心力衰竭事件须以熟知分配疗法的内科医师诊断为依据, 也可以由不清楚该疗法的委员会判定。

结果:在后续的2.4年里, 实验组发现在CRT-ICD组, 1089受试者中有187例死亡 (17.2%) ;而在ICD组中, 731例受试者中则有185例死亡 (25.3%) , (CRT-ICD组的危害比:0.66;置信区间:0.52~0.84;P=0.001) 。对于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来说这种差异并不显著, 然而, 另外一项针对QRS波时限不低于150ms的患者亚组的研究中发现, CRT可以显著使心力衰竭发生的概率降低41%。CRT与左心室容积明显减少和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密切相关, 但是总的来说, 2组每年都会有3%的病死率, 所以这种差异并不显著。严重的有害事件也少有发生。

结论:CRT与ICD联合疗法可以降低相对无症状 (具较低的射血分数和宽QRS波群)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事件。

无症状心力衰竭 篇2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力衰竭,胸痹,稳心颗粒,心功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增加,目前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调查,虽然临床上心力衰竭病人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住院率的20%,但是死亡率却高达40%,与恶性肿瘤病人死亡率相仿[1]。心力衰竭目前是心血管疾病中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且心力衰竭也是一种进展性病变,一旦开始,即使没有心肌损害,临床也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2,3]开始研究打破传统的观念,在尚未出现明显“充血性”症状之前就着手干预治疗,以期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这也自然而然提出了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概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希望通过对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早期干预和治疗从根本上防治CHF,延缓CHF发展进程,提高病人的远期存活率。我科室近年来采用稳心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心力衰竭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门诊无症状性慢性心力衰竭病人40例,由于目前没有无症状性心衰的统一诊断,故参考文献[4,5,6]制定标准:①无胸闷、呼吸困难、水肿等临床症状;②血流动力学检测:左室舒张末压或左室充盈压(LVEDP)≥2.39kPa(18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2.13kPa(16mmHg)、右室舒张末压或右室充盈压(RVEDP)≥1.33kPa(10 mmHg);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40%;③X线提示轻度肺淤血。病人同意参加本次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源性休克、脑卒中、肿瘤等。将入选病例按就诊时间顺序编号,采用完全随机数字法分组,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43.5岁~76.5岁,平均62.3岁。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3.2岁~77岁,平均65.8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①一般治疗:包括低盐饮食,低脂、戒烟、吸氧、适当运动等;②药物治疗:对照组病人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类药物(雅施达)治疗,用法:4mg口服1次/日;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方药基本组成: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两组用药疗程均为8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美国惠普公司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HP-1000型,探头2.5 MHZ),测定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数值。由同一位熟练B超室医师负责对病人进行上述值的测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较前有所改善(P <0.05),治疗组升高LVEF、CO、SV均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心力衰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无典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和明确的静脉系统淤血体征,有时甚至不被病人感知,不需要用洋地黄类或利尿剂治疗,但有心腔压力升高,心室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充血性心力衰竭:系指临床上已出现典型的症状和体征;难治性心力衰竭:指心力衰竭的终末期,对于常规治疗无明显疗效。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前兆,多常见于基础疾病复杂的老年人,尤其是脑血管病的老年病人,此类病人可历时数月或数年,并且随时可发展或逆转为显性心力衰竭。因此,对于这类病人在早期进行认识和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这一观点与传统医学中“上工治未病”思路不谋而合。因此对心衰的治疗干预提前到尚未出现明显的“充血性”症状之前,充分体现中医学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慢性心衰证属中医学“胸痹”“心悸”“喘证”等疾病范畴,对心衰的病机论述最早见于《内经》:“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这些描述均说明心衰的病机是心气虚。心气不足为本,血瘀水阻为标。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鼓动与温煦,心气充沛,才能使血液正常的运行。心阳(气)不足,推动乏力,则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心脉,甚则血瘀内停,心失所养,导致“心主血脉”的功能紊乱、衰退、继而出现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稳心颗粒主要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气阴两虚,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胸闷胸痛;室性早搏、房室早搏见上述证候者。稳心颗粒用于无症状性心力衰竭治疗是对稳心颗粒作用的延伸。党参补中益气而益心神,为君药;现代研究认为党参[7]具有正性肌力作用,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等改善心功能和膜脂质过氧化,抑制心肌凋亡,免疫调节机制。黄精臣药、健脾益气,使元气旺盛,清阳升,三七通畅血脉,《本草经疏》云其 “通血脉者,血不自行,气壮则行,故通血脉”。三七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等作用,现代研究也证明[8,9,10],三七总皂苷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有关。诸药合用,以达益气温阳、通补兼施、痰瘀同治之目的。本临床观察治疗后两组CO、CI、SV、LVEF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稳心颗粒加减干预性治疗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稳心颗粒能明显延缓心力衰竭的疾病进程,且纯中药制剂无明显禁忌及不良反应,作用持久,使用范围广泛,经济实惠,更进一步发挥传统医药的作用,但具体更深入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迎春.对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研究思路的几点思考[J].新中医,2006,38(1):5-7.

[2]顾月星,孙长春,王新,等益气活血法干预性治疗无症状性心力衰竭3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8(12):76-77.

[3]王强,何劲松,方显明,等加用安心颗粒治疗冠心病无症状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3):20-21.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2005:136-147.

[5]王净净,龙俊杰.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32-336.

[6]段学忠,王翔艳,徐静,等.加味稳心颗粒胶囊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4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5):345-348.

[7]刘静,郭颖.黄芪注射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6,27(3):34-36.

[8]徐华丽,于晓凤,曲石春,等.人参果总皂苷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医药研究,2003,15(2):2-4.

[9]武毅,于晓风,曲绍春,等.人参果皂苷对犬实验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5):345-348.

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及护理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接诊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患者均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喘息、大汗、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症状,排除智障、精神类疾病患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患者年龄56~76岁,平均(61.2±3.2)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者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13例,风心病6例,肺心病5例。合并高血压21例,糖尿病17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例,肺部感染3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其中Ⅱ级者3例,Ⅲ级者35例,Ⅳ级者2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例分布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患者在入院后由护士安置床位,按时督促其服药;确保患者充分的休息,定时为患者翻身,预防压疮,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注射和均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输液时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巡查病房,做好晨间、夜间的护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维护好卫生环境,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1.2.2 观察组

在上述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

(1)饮食护理:向患者讲解不合理饮食造成的危害,指导其改进膳食结构,降低钠盐及脂肪的摄入量,指导患者多进食含钾、钙丰富食物,例如鲜奶、水果、绿叶蔬菜及豆制品等。少食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以易消化的流食为主,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2)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对卧床患者每2小时辅助其进行1次肢体活动,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日常生活护理:敦促患者做到起居有常,保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清洁,避免噪音,为患者播放一些解郁和安神的乐曲。

(4)用药指导:合理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每日饮水量控制在600~800m L,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向患者讲解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敦促其严格遵医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随意增减剂量;告之患者家属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副作用,使其督促患者按时用药。

(5)心理指导:稳定患者情绪,给予其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治疗效果;(2)护理满意度。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改善,心功能提高1级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共20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其中满意为>80分;比较满意为50~80分;不满意为<50分,总满意度为满意、比较满意二者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6.7%高于对照组73.3%,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436,*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132,*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指由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流血有效排出心脏,进而引发的心脏循环障碍,其主要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是心脏发生病变后失去代偿能力的一个严重阶段[3]。严重颅脑损害、急性心律失常、肾功能减退、肺栓塞、高心排血量综合征均为其常见的诱发因素[4]。在心力衰竭早期,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心功能逐渐降低,根据功能分级标准,此时相当于Ⅱ级,患者会出现出现一些症状,但能代偿,经经进一步发展,心脏失去代偿机能。患者会出现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继而出现运动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本组患者均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喘息、大汗、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症状。

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是一个综合过程,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予以人性化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日常生活护理、用药指导等人性化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结果与师建霞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5]。可进一步说明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方面,人性化干预手段更具优势。由此可见,对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其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对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及护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抽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接诊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予以人性化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0.0%,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6.7%高于对照组7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其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心力衰竭,人性化护理,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高霞.心力衰竭患者59例的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8):80-82.

[2]何守迪.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诱因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4):300.

[3]曲彦慧,王莉,张桂侠.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6):1499-1500.

[4]李晓东,孟月敏.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12(10):93-94.

降低静息(无症状性)脑卒中风险 篇4

提到卒中,你或许大概知道一些明显的症状,如身体一侧突然麻木及说话困难。但有一些事件称为静息卒中,发作时无症状,但仍可能严重损害记忆力和大脑健康。

虽然两种卒中有显著的不同,但它们的起因相同,包括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美国麻省总院急性卒中部门主任说:“好消息是控制引起明显卒中的风险因素同样有助于预防静息卒中。坏消息是有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有风险因素。”

什么是静息卒中?

最简单来说,卒中是指供给大脑组织的血液被中断。静息卒中通常由小动脉内形成凝块所致,但这条小动脉是供给大脑的“静息”区域。这些区域并不控制说话或走路等重要功能,这也是血流受阻却不引起明显症状的原因。但一个人可经历多次静息卒中后,开始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及情绪变化。

如上图MRI扫描所示,静息卒中包括微小损伤,受损部位与视觉或说话等功能无直接关系。但研究人员发现这类卒中可影响记忆力。

我们已了解这些‘静息’损伤的累积效应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功能下降、行走障碍和老年抑郁症。最重要的是,静息卒中与未来发生有症状卒中的风险密切相关。

由于静息卒中没有明确的症状,你可能会“偶然”发现已发生过一次或几次静息卒中。如果你因某种原因进行MRI或CT扫描,有可能发现静息卒中引起脑组织损伤的证据。

降低风险

为减少发生静息卒中或明显卒中的几率,应尽可能控制一些关键问题,如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这些可导致斑块在动脉堆积。血液凝块可能在斑块表面形成,斑块也可能破裂并且堵塞动脉。

Rost博士补充道,一些风险因素往往很长时间都未被发现。比如说,糖尿病可增加卒中风险。但是,假如没有定期进行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你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

另外,在较年轻卒中患者 (55岁及以下) 中,吸烟是患白质脑疾病的强有力预测因子。大脑白质携带连接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的“导线”。白质疾病常常对计划和解决问题等功能有不良影响。

患者需与医生一起配合降低静息卒中的风险。定期与初级保健医生联系,经常检查血压,定期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健康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习惯对降低静息卒中风险大有益处。

卒中类型

卒中有两种基本类型: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当血液凝块或其他碎片堵塞了大脑内动脉或供给大脑血液的动脉,如颈部的一支颈动脉,可发生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较不常见:当变弱的血管破裂时可发生,可发生在大脑内,也可发生于大脑和颅骨之间,血液渗入周围的脑组织。

最常见的卒中症状有:

* 脸、手臂或腿突然无力,特别是身体一侧;

* 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

* 说话或理解别人话语有困难;

* 失去平衡、头晕及行走困难;

* 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篇5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并非每一位心肌缺血的患者都伴有胸痛或类似症状。有些类型的冠心病虽有心肌缺血, 但无临床症状, 或有心绞痛症状, 每天可有多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 称为“隐性冠心病”, 亦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1]。一般认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上午多发、午夜少发, 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一样, 高发时间仍然在上午6~10时, 可能与晨起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升高、血小板聚集增强及肌纤溶活性低下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老年人心功能差、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室充盈压升高及左室扩张有关[2]。本文中笔者通过对300例心肌缺血患者中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临床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心肌缺血患者300例, 其中, 有缺血症状者150例 (对照组) , 无症状者150例 (实验组) 。对照组中, 男87例, 女63例, 平均年龄 (47.50±1.03) 岁;实验组中, 男82例, 女68例, 平均年龄 (46.50±1.12) 岁。两组患者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比例及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1 mm, 延续至J点后0.08 s, 持续时间超过1 min, 下一次ST段下移的发作应在前一ST段移位发作恢复到基线至少1 min后出现。少数也把ST段抬高>1 mm作为观察指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直径狭窄≥50%, 在运动负荷 (运动平板试验) 之下即可产生心肌缺血, 在确定的无症状冠心病患者运动心电图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 提示有心肌缺血的发生[3,4]。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试验。以上检查若发现患者有心肌缺血的改变, 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 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3 治疗方法

1.3.1 控制易患因素

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凝状态及高脂血症, 戒烟酒、合理饮食, 对防治至关重要。

1.3.2 抗心肌缺血药物

治疗心绞痛的各种药物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均有效。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耗氧增加 (发作前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 所致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最有效, 尤其是控制午前发病者疗效更突出。扩血管剂对冠状动脉痉挛所致者有较小的效果。在钙拮抗剂中, 硝苯地平因作用时候短和增加心率, 疗效较差, 多用比尔硫卓和氨氯地平。硝酸盐类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很有效但易发生耐受性, 主张用硝酸盐类不过夜, 以保证数小时的无硝酸盐类的间歇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高峰多发生于晨后数小时内, 短效制剂应在患者晨醒后立即服用。长效制剂应在晚上临睡前服用, 有利于控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

1.3.3 介入手术治疗

药物疗效欠佳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了解病变程度和范围, 以便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形成术或其他介入方法治疗。控制心绞痛的发作, 现在则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均应予以控制。治疗应针对心肌供氧、需氧两个方面, 可服用钙离子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的转归情况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

心肌缺血的预后与无症状无关, 而主要取决于下述因素, (1) 心肌缺血持续时间:24 h心肌缺血持续时间≥60 min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4.1%, 心性死亡为9.3%;而<60 min者分别为7.4%和1.9%。以有症状性心肌缺血人群发生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相对危险度均为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分别为5.5和6.6, 其中, ≤60 min者分别为2.6和2.4, >60 min者分别为8.3和4.6, 说明心肌缺血>60 min是影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预后的重要指标。 (2) 左心功能: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 左心功能不全者比心功能正常者差。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伴右心功能不全者年病死率为5%~6%。 (3) 冠状动脉病变: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侧支病变、低运动量诱发心肌缺血者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3 讨论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一种主观感觉, 由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所致。同样,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也是心肌供氧与需氧失衡的结果。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 52.0%的患者发生于日常生活中, 33.5%发生于睡眠时, 14.5%发生于剧烈运动中。因此, 单纯用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或心肌耗氧增加均难以解释。在静息状态下只有冠状动脉狭窄90%以上才会引起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在迅速和紧张情况下, 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就有冠状动脉血流减少, 而且狭窄的长度对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比发作前分别增加13次/min和22次/min, 其增加幅度均大于极量运动试验的心率水平, 提示日常生活中轻微的体力活动和休息时发生的心肌缺血与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机制存在某些差异。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是由心肌耗氧明显增加而冠状动脉固定狭窄不能相应增加心肌供血所致。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肌缺血除了心肌耗氧量轻度增加外, 主要是冠状动脉供血减少,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有时间节律性, 因发作前心悸和血压升高而午前发病, 可能是心肌耗氧增加起重要作用, 而傍晚至夜间发病则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有研究表明,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血清CPK-MB升高、CPK正常、CPK-MB/CPK比值明显升高。缺血、低氧能引起心肌细胞膜的理化性质和通透性改变, 使心肌中特有的CPP-MB释放入血, 导致血清CPP-MB升高。因后者仅占CBK的15%, 若CPK-MB轻、中度升高, 对CPK值影响不大 (正常) , 但CPK-MB/CPK比值明显升高[5,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预后与心绞痛相同,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由于无自觉症状, 不能得到及时识别和治疗, 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6%, 须行冠状动脉搭桥者占27%, 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者分别为3%和9%。表明无论何种人群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预后均比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差, 应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 (下册) [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69-1371.

[2]陈淑兰.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测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2, 20 (2) :93-94.

[3]徐义枢, 万立礼.冠心病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2, 20 (2) :87-89.

[4]凌方英.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8) :58-59.

[5]任晓兰, 段霄燕.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23) :34-35.

诊断无症状肝静脉盗血一例 篇6

讨论:

肝静脉盗血极为罕见, 临床尚未见有报道。所谓肝静脉盗血是指肝动脉血液经异常交通直接进入肝静脉汇入腹腔静脉, 常见的原因有动静静脉畸形及各种因素引起的动静脉漏, 如外伤性、医源性、恶性肿瘤侵蚀等。本例以肝包虫收住, 诊断明确, 手术摘除后恢复良好, 但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显示三支肝静脉与腹主动脉、肝动脉同时高对比显影, 呈现典型的肝静脉盗血现象, 发生机理不明, 且无相应的临床表现, 这可能是由于肝脏由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的特点, 肝动脉占25%, 门静脉占75%, 肝动脉的部分血液被肝静脉窃取, 对肝脏并不造成明显的影响。该患者虽然建议需做DSA或彩色多普勒检查, 以便探寻血流异常的情况, 由于肝包虫的明确诊断和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未能深究肝静脉盗血的问题, 留下一个未能破解的“盗劫”谜案。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471.

心绞痛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篇7

局部缺血一词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停止血液”。但是,如果你有心脏缺血,心脏的血流并不是真的停下来。相反,当前供血不能满足心肌的需求。最有可能的元凶是冠状动脉被充满胆固醇的斑块阻塞所致。运动期间或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心脏负荷更大,这时候可能引发心肌缺血。

心肌缺少含氧血可能引起胸部不适———心绞痛。疼痛可发散至肩部、臂部、颈部或下巴。但有个很少人知的事实是:有些时候,缺血并没有症状。有这种隐匿缺血的常见度令人惊讶。

一些心血管专家的资料称,心脏疾病患者隐匿缺血的发生频率是有症状缺血的5至10倍,有些专家的资料称是3至5倍。隐匿缺血跟心绞痛一样,只是你没有感觉而已。一些人只有心绞痛,另一些只有无症状事件,但大多动脉缩窄的人二者皆有。两种情况下,心脏神经的反应方式似乎相同。但是,当出现无症状缺血时,大脑处理疼痛的信号可能不同。

发现缺血

有时候,诊断心绞痛很简单。呼吸急促和出汗常常伴随着胸部不适。更常见的类型称为稳定型心绞痛,仅持续几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可快速消失。不稳定型心绞痛强度更大,可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需要去急诊室。轻度的体力劳动常可触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在休息和睡觉时也可发生。

无症状缺血更难被发现。大多数时候是在进行应力测试检查可能的心脏疾病时发现。心电图 (ECG)追踪可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可显示心脏获血不足的不同模式。当出现这种模式 (ST段压低) 而没有症状,则预示无症状缺血。采用穿戴一天或两天便携设备进行的ECG监测也可能揭露无症状缺血。

恢复心脏血流

缺血让你更容易心脏病发作,无论有无疼痛。如果你有其他增加心脏疾病风险的其他因素,如吸烟或有高胆固醇或高血压,则情况更不乐观。

治疗药物包括:

* β受体阻滞剂 ,可减轻心 脏负荷;

* 钙通道受体阻滞剂和硝酸盐,可扩张血管;

* 雷诺嗪 (商品名Ranexa),似乎能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

* 严重缺血患者 可能还需要 其他检查,有时候需动脉切口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

但是,疼痛的性质或程度并不见得影响患者预后。Stone博士称,“疼痛引起焦虑,常常提醒你有疾病。”对于有慢性心绞痛的患者,可增加抗心绞痛药物减轻心绞痛和无症状缺血。然而,最重要的措施是坚持保护心脏的标准习惯:正确饮食,定期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必要时联合药物。

心绞痛常见诱因

如果你有心脏疾病,以下因素可触发心绞痛或无症状缺血 (“无疼痛心绞痛”)。

* 湿、冷或多风天外出散步;

* 负重匆匆前行;

* 吃难消化的食物后运动;

* 赶在截止日期前工作;

* 公共场合发言;

* 性行为;

上一篇:赣南脐橙下一篇:开放式考试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