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症状

2024-10-03

运动症状(精选5篇)

运动症状 篇1

游泳是一种主要依靠上肢运动作为推动力进行游动的运动。运动中对肩关节的利用比较频繁。因此, 肩关节部位的损伤是游泳运动员最常见的伤病。这种损伤给运动员的健康和训练带来严重的影响, 降低运动员的生活质量。

对于体育教师或游泳教练员来说, 要了解人体肩关节的有关知识, 必须掌握肩关节运动产生损伤的规律、损伤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救治措施。在平时训练时要积极改进训练方式, 从而减少游泳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机率, 改善游泳训练的效果。

1 肩关节的结构特点

肩关节是一种特殊的球窝关节, 关节窝较浅, 关节头面比较大, 关节进行活动时, 周围的韧带对其的限制作用较小, 关节处于比较松弛的状态, 主要通过肩部的肌肉部分控制其活动的稳定性。紧贴着肩关节的肌肉和肌腱主要有冈上肌和肱二头肌长头的肌腱。

在肩关节做外展活动时 (臂举离躯干) , 冈上肌和其肌腱供血的血管内便注满血液, 而当肩关节内收和内旋时 (臂靠近躯干) , 这时候, 这些血管嵌入肌腱附近大概1厘米的位置是没有血液供应的。造成没有血液供应的原因是肱骨头不间断的压力将肌腱中的血液排挤了出去。同样地, 在肱二头肌腱越过肱骨头的地方, 该肌肉部分进行血液循环时, 也会出现血液被排挤走的现象。如果缺血状态持续较长时间, 就会发生冈上肌和肱二头肌的肌腱发炎的现象。并进一步影响到肩峰下囊, 对肩锁关节造成一定的损害。肌腱因为肿胀而体积增大, 便于冈上肌腱通过肩穹窿的下处, 和肩穹窿产生碰击情况。由于游泳运动员在运动时肩部旋转和肩部大幅度重复运动, 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 肩肌劳损是常见的运动伤病[1], 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降低运动员的生活质量。

2 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运动员在游泳过程中,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极易出现肩关节损伤, 其中造成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运动准备活动不充分。在进行游泳比赛或运动前, 运动员的肩关节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导致运动时出现动作不协调和僵化现象, 造成损伤; (2) 训练内容单一。长时间地做一种动作的训练, 比如长时间进行单一的划水训练, 会造成身体局部组织负担过重, 有的动作要求的速度较快, 突然用力过猛也会给肩关节带来伤害; (3) 动作技术不合规范。这个问题在自由泳和仰泳项目中普遍存在, 移臂技术和划水方法不合规范, 就会导致动作不协调, 最终造成损伤; (4) 忽视放松练习。游泳运动对肩部的压力很大, 如果在训练后忽视放松练习, 会增加肌肉的疲劳程度, 在运动中造成意外损伤, 因而引发肩关节损伤[2]; (5) 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较低。在开始进行系统专项游泳训练时, 通常会有运动员身体能力和游泳技术动作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或者由于对技术比较生疏, 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操作错误, 这些因素也成为导致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原因; (6) 旧伤在身。前期的肩关节受到损伤后, 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恢复便投入游泳运动, 就容易出现伤痛复发, 因而引发肩关节损伤, 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3 肩关节损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3.1 轻度肩关节损伤

练习或运动结束后, 肩部感觉些微疼痛, 特别是肩膀前部和顶部疼痛较为明显, 过段时间后症状减轻, 这意味着出现了肌腱轻微发炎症状。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在游泳前后, 用冰块和超声波按摩肩膀前部的穴位, 持续时间约在20~30分钟, 每天进行1~2次, 疼痛减少的同时还达到了消肿的目的。另外, 还可以运用药物治疗, 通过服用轻度消炎药消炎或者减轻疼痛。例如, 使用纯阿司匹林对运动员来说是比较安全的药物疗法, 可根据运动员年龄的不同安排用量, 每餐后服用1片, 连续治疗7~10天, 就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3]。

3.2 中度肩关节损伤

在这个阶段, 肌腱发炎的症状更突出。运动开始时疼痛会突然发作, 其后逐渐减轻。休息期间又发生疼痛。然而, 仍然对比赛不造成影响。前期损伤的治疗方法在这个阶段可以继续使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训练中要减少蝶泳的划水训练, 或者将长游变成短游练习, 使肩部肌肉的负担减小。同时, 要是配合使用抗炎症药物, 例如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等, 其效果会更好。

3.3 重度肩关节损伤

这个时期的表现是肩周部分稍一触碰就会觉得疼痛, 疼痛的频率也逐渐增强。这个时候, 运动员应以休息为主, 将理疗和服用抗炎症药疗有效地结合起来, 直到运动员恢复到轻度、中度阶段时, 才可以重新开始训练, 症状严重者可以使用强的松龙等注射于局部, 缓解疼痛症状。

4 避免肩关节损伤的主要预防措施

在运动员进行游泳训练或练习时, 教练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努力避免造成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各种因素, 减少损伤发生的可能性, 是十分必要的。教练员应具备熟悉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相关方法, 加强对运动员预防知识的教育和引导, 才能在实践中减少运动损伤带给运动员的困扰。目前, 避免肩关节损伤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在进行游泳训练或练习之前, 教练员要对运动员进行有关预防运动损害的知识教育, 引导运动员在运动前做好大量充分的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增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 使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得到克服, 从而使肌肉的弹性、力量得到提高, 韧带弹性、关节内的润滑度也得到增强, 为正式开始训练做好良好的开端, 对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教练员在游泳训练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格的训练场地, 要求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对待, 集中尽力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要本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 根据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能动作掌握程度的不同, 安排训练方案, 科学增加运动量和训练难度, 使用各种泳式交替练习的方法, 使手、腿为主的泳式都能得到训练, 避免因单一的训练方式造成局部负担过重引起的运动损伤。

(3) 在游泳训练中, 一旦发现有运动员出现肩关节损伤的情况, 教练员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安排减少或停止练习, 或者是要求运动员改变泳式, 同时对受损伤位进行处理, 科学协调训练和治疗之间的关系, 避免运动员的同一受伤部位再次遭到损伤。

(4) 运动员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运动损伤预防方面的知识。在游泳比赛或者训练前, 应该自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增强肩关节的灵活性, 使身体以最佳的状态投入运动中, 将肩关节损伤的程度降到最低。运动中出现受伤的情况时, 要注意自我调节, 合理控制运动量, 将伤情传达给教练员, 配合团队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5) 医务人员或队医要重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为运动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体检, 做好医务监督和医疗保健服务工作, 防止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发生肩关节损伤, 对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进行科学、及时地跟踪和监测, 掌握训练中运动员度和强度和负荷量的有关数据, 为教练员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对运动员游泳训练过程中肩关节损伤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6) 教练员要和科研人员或单位加强合作, 以便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预防肩关节损伤的措施来指导训练。

5 结语

教练员在进行科学指导训练的同时, 还要熟练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 以便在实际训练中科学指导训练;运动员要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 科学安排运动量;医务人员要给予运动员健康更多的关注。在各方面力量的通力配合下, 减少运动员运动中的肩关节损伤现象。总之, 运动员游泳训练过程中肩关节损伤的预防需要教练员、科研人员、医护人员以及运动员本身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定吾.游泳运动员运动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法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102~103.

[2]韩奇, 尹斯年, 邵俊文.网球运动中肩关节损伤机制及其预防对策研究[J].运动, 2010 (12) :562~563.

[3]刘明辉, 雷芗生, 黄力生, 等.我国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1 (2) :456~457.

[4]李正洪, 吴静.羽毛球运动中肩关节损伤的成因及其预防[J].科技信息, 2009 (6) :369~370.

[5]蔡开明.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成因及快速康复方法探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28) :890~892.

[6]张强.不同力量训练方法对不同距离游泳选手运动能力影响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784~786.

重视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 篇2

3大非运动症状需重视

刘军表示,帕金森病属于运动障碍疾病,同时也会出现非运动症状。其表现主要有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3种。患者常有嗅觉减退或睡眠障碍,而嗅觉缺失经常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中晚期患者常有肢体麻木、疼痛感。有些患者还有“不安腿综合征”,即小腿深部于休息时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经运动、按摩可暂时缓解。

据介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也是常见症状,包括便秘、多汗、脂溢性皮炎(也称油脂面)。帕金森病患者便秘具有反复性、波动性和难治性等特点。另有患者由于吞咽活动减少可出现“流口水”现象。随着疾病进展,还可出现性功能减退、排尿障碍或体位性低血压(即直立性脱虚,多由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

帕金森病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如生动的梦境、抑郁、焦虑、错觉、幻觉、轻躁狂、精神错乱及意识模糊等。临床发现,近半数患者可伴有抑郁、焦虑,约15%~30%的患者在晚期发生认知障碍甚至痴呆,有些严重患者会出现幻觉,其中以视幻觉多见,常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患者的精神障碍常极大增加照料者的负担。

诊断有要求 治疗多手段

刘军表明,根据非运动症状诊断帕金森病,首先要符合帕金森病的诊断;其次是需排除可引起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的疾病。如脑卒中可引起感觉障碍,阿尔兹海默病可出现痴呆及精神症状,都需要与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相鉴别。

刘军指出,帕金森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需对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康复、心理治疗及护理。

感觉障碍的治疗主要针对失眠。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也要遵循一定原则,对于便秘症状,增加饮水量和高纤维含量的食物对大部分患者行之有效,停用抗胆碱能药,必要时应用通便药。有泌尿障碍的患者需减少晚餐后的摄水量。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适当增加盐和水的摄入量,睡眠时抬高头位,穿弹力裤,避免快速改变体位等。

精神症状的治疗原则是,若与抗帕金森病药物有关,则须在医生指导下依序逐次减少或停用相关药物,至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为止。对经药物调整无效的严重幻觉、精神错乱、意识模糊可加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等。对于认知障碍和痴呆,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

运动症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1年6月一2013年1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帕金森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1~80岁,平均(62.3±7.9)岁;大学及以上学历34例、高中21例、初中以下5例。全部观察对象均符合帕金森中医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2006年的诊断标准。排除精神障碍、痴呆、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5级者、帕金森叠加综合症、各种继发帕金森综合征者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PD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滋肾益髓方,该方由龟板10 g、鹿角胶10 g、熟地15 g、黄精20 g、钩藤15 g、菟丝子10 g、山茱萸10 g、牛膝15 g、当归10 g、川穹10 g、白芍20 g、天麻10 g、僵蚕10 g、茯苓10 g、山药10 g、甘草5 g组成,诸药均为超微颗粒剂,温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治疗后1、3个月不同时点的效果,采用帕金森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DRSPD)和30项非运动症状筛查问卷(NMS 30题)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情况进行测量。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进行整理,并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样本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DRSPD得分情况

经秩和检验,两组入组时,两个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1月后两个得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两个得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3个月两个得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的组与对照姐在治疗1、3个月后两个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非运动症状30题得分情况

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非运动症状30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组时、治疗1、3个月后非运动症状30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帕金森病(PD)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500万人次发病,我国55岁以上人群PD发病率约为1.02%[3]。现代医学认为P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指纹状体多巴胺分泌减少、黑质变性,目前对黑质变性的影响因素未完全明确,有资料认为遗传、工农业毒素、衰老、氧自由基堆积等造成的过氧化损伤等是导致黑质纹状体损伤变性的重要原因[4,5]。PD可出现多种非多巴胺能的非运动症状,PD症状的整体即由感觉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与运动症状构成,其中与非运动症状相关的帕金森疾病患者早期诊疗往往容易被误诊,其病死率远远超过运动障碍者,因此必须兼治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才可提高治疗效果。

PD属中医“振掉、颤振、颤震”的范畴,其发病的根本是髓海不足、肝肾亏虚所致,该病的病位在于脑部,与脑髓有关,其肝为标、脾为本、肾为根[6]。PD的发病在肾之阴精不足、阴不潜阳、血瘀动风、阳亢引动肝风则见头摇肢颤,脑为元神之府、肾为髓海,肾气不足则脑髓空虚从而导致六神无主、技巧不能,主要表现为神呆、肢体强直、震颤不能自主等,已有文献表明通过中药补肾法可以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且保护受伤的神经元,因此以填精益髓治疗PD,达到健脾益肾、息风止痉和化瘀散结的目的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可以达到脑神复、脑髓充,改善患者症状的效果[7]。笔者从事老年病神经内科中医临床20多年,总结以滋肾益髓方治疗PD病。取得一定的疗效。方中以龟板益肾健骨、滋阴潜阳为主,配以熟地、山茱萸、菟丝子、黄精、牛膝等大量补益肝肾,填精益髓之品,以加强补肾益髓之功。天麻、白芍、钩藤、僵蚕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当归,川穹以养血活血。茯苓,山药健脾助运。佐以鹿角胶温补肝肾,意于阴中求阳,以达阴阳双补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补肾益髓,养血活血,息风止痉之功。现代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患者的全脑血流量均有所降低,可通过针刺改善患者脑部血流量和头部血液循环,从而减缓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但有待深入研究,另外不少专家认为肠线是一种异体蛋白,埋入学位后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营养代谢能力,促进血流量增大,和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使血液循环有所改善并改变其血管通透性,刺激大脑皮层兴奋,缓解病灶放电[8]。

该研究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帕金森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DRSPD)对PD运动功能状态进行评定,除PD四大主症外,该研究还选取了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项目进行测试,该量表包括静止性震颤、肢体强直、姿势、面部表情、上肢伴随动作、书写、起立、步态、语言、站立稳定性、轮替动作等方面,其评分细致全面,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敏感性;同时利用30项非运动症状筛选问卷(NMS30题)对PD非运动症状的常见的感觉障碍、胃肠道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神经精神症状障碍等。

该研究采用滋肾益髓方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患者治疗后1、3个月后MDRSPD评分与单纯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滋肾益髓方可改善PD患者的运动状态,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非运动症状30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滋肾益髓方在改善PD患者非运动症状中的作用显著,总之,通过MDRSP及NMS 30题量表进行疗效评价,以治疗前后相关量表分值作为判定指标,结果认为滋肾益髓方可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分析滋肾益髓方在治疗帕金森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1年6月—2013年12月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60例帕金森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抗帕金森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滋肾益髓方,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治疗1个月、3个月不同时点的帕金森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非运动症状筛查表。结果 两组入组时,两个得分情况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治疗1月后MDRSPD得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MDRSPD得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3个月MDRSPD得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姐在治疗1、3个月后MDRSPD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非运动症状30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组时、治疗1、3个月后非运动症状30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滋肾益髓方在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中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借鉴。

关键词:帕金森病,滋肾益髓方,中药

参考文献

[1]仲诚,黄萍,孙照国,等.补肾活血通络胶囊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12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343-346.

[2]陆征宇,赵虹,汪涛,等.补肾疏肝方药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伴发轻中度抑郁障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4):324-328.

[3]窦娟娟,骆文郁,刘永琦.补肾益髓中药血清孵育骨髓间充质于细胞移植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3):562-563.

[4]王顺,于正洋,赵新玲,等.浅谈中医对于帕金森症的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7):250,248.

[5]吴斌,赵书志,王修敏,等.中医药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治疗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11(18):2588-2591.

[6]张文秀.自拟益髓除颤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帕金森氏病40例[J].现代中医药,2011,31(6):8-9.

[7]刘宁平.中医证型辩证治疗帕金森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34-335.

运动症状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深圳大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团随行人员、大运会奥林匹克理事会成员、国际和国内要人和嘉宾、注册媒体和赞助商、大运会工作人员等 (以下简称涉大人员) 。

1.2 监测点

深圳大运会涉及的70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 43个接待酒店、6个定点医院。

1.3 监测时间

2011年7月29日-2011年8月26日。

1.4 监测内容

具有发热、皮疹、腹泻、结膜红肿和黄疸任一症状, 到场馆/酒店医疗点或定点医院就诊的涉大人员。症状病例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ID号码、国籍、身份、参赛项目、抵达时间、发病时间、就诊时间、主要症状、密切接触人员、联系电话、住址和调查人员信息等。

1.5 监测症状定义

发热:腋下体温≥38℃;皮疹:颜面、颈部、躯干、四肢皮肤出现多个斑疹、丘疹、玫瑰疹、斑丘疹、水疱等异常;腹泻:腹泻次数≥3次/天, 粪便的性状异常;结膜红肿:单眼或双眼眼睑内方及眼球正面的薄膜血管充血发红、浮肿等异常;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聚集性症状:同一个团队内部, 或者同一个场馆1天内有3例, 或者连续3天内有5例相同症状。

1.6 质量控制

监测点信息报告人员为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合格的公共卫生或临床专业技术人员。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分析组每2小时浏览症状监测系统, 并于每日下午17:00前核实分析当日全市各驻点团队的监测数据。

2.1统计分析方法

对每日报送的涉大人员症状监测病例进

2 结果

2.1 涉大人员症状监测结果

7月29日-8月26日, 累计报告症状监测病例171例, 累计症状数176人次, 双症状5例。其中腹泻113例 (64.2%) 、发热37例 (21.0%) 、皮疹13例 (7.4%) 、结膜红肿12例 (6.8%) , 黄疸1例 (0.6%) 。双症状为发热伴腹泻4例, 发热伴皮疹1例。

报告症状病例中男性116例, 女性55例, 性别比为2.1:1;年龄主要介乎15~35岁之间 (77.2%) ;病例主要集中于龙岗区 (大运村、大体中心所在区) 和南山区 (开闭幕式所在区) (69.0%、16.4%) ;外籍人员发病较少, 主要为中国国籍 (91.8%) ;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发病较少 (7.6%) , 主要为媒体工作者 (15.2%) 、志愿者 (14.6%) 和其他涉大人员 (50.9%) 。

症状监测病例主要集中于赛时阶段 (8月12日-8月23日, 占79.6%) 。8月6日运动员村开村, 运动员和媒体工作者等陆续抵达, 症状数小幅度上升。8月12至8月23日为正式比赛阶段, 症状数明显上升, 14日达到高峰16例。8月24至8月26日, 随着深圳大运会闭幕, 症状数明显下降 (表1, 图1) 。症状监测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共发现法定传染病3例, 分别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例,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例, 慢性乙型肝炎复发1例。

注:共171例症状病例, 其中5例为双症状, 故176个症状数。

2.2 聚集性疫情监测结果

7月29日-8月26日, 对171例症状监测病例通过“第26届大运会疾病控制信息系统”进行时空分析, 病例较分散, 无明显聚集性。所有涉大场所均无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2.3 症状监测系统敏感性分析

在报告的涉大人员症状监测病例中, 通过场馆报告111例 (64.9%) , 定点医院报告34例 (19.9%) , 接待酒店报告26例 (15.2%) 。所有报告病例从症状发生到报告最短的0.18小时, 最长的44.5小时, 中位数为7.0小时。经核对症状监测病例的临床初步诊断, 报告一致率为100%。

3 讨论

深圳大运会的症状监测系统是借鉴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经验而建立, 症状监测方案中五大症状联合可探测到法定传染病37种, 占总数39种的94.9%[2、3]。通过对症状监测系统的病例发现方式、就诊至录入报告时间和报告一致率分析, 深圳大运会期间建立的症状监测系统覆盖面广和敏感性高, 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传染病病例。70个场馆、43个接待酒店和6个定点医院累计监测171例症状病例, 3例传染病病例, 均无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与国内外大型综合赛事的症状监测结果相比较[2、4、5], 疾病防控成效显著。比赛期间, 症状监测主要为腹泻和发热, 可能与深圳持续高温, 运动员和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和饮用大量冷饮降温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6、7], 应注意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相鉴别。另深圳大运会只报告1例黄疸症状病例, 北京奥运会[4]、广州亚运会[2]则无黄疸病例, 对于开展黄疸症状监测的意义仍需进一步探讨。为使症状监测系统更具灵敏性和代表性, 应根据举办项目和规模的不同, 举办地的气候和文化特点, 以及当地近期和以往同期的疾病监测规律, 筛选合适的症状进行监测[8]。

通过对深圳大运会症状监测系统的建立与运行评价, 基于场馆、接待酒店和定点医院建立的五大症状监测模式是可行有效的, 能有效减少传染病发生的风险, 可以广泛应用于大型活动的疾病控制保障中。

参考文献

[1]Agis T, Panos E.Mass gatherings and public health:the experience ofAthens 2004 Olympic Games[R].WHO/EURO, 2007.

[2]肖新才, 陈纯, 李意兰, 等.广州亚运会症状监测系统的建立与运行评价.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 12 (11) :932-936.

[3]谢学勤, 高建华, 杨晓英, 等当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建议[J].首都公共卫生杂志, 2007, 1 (5) :205-206.

[4]黎新宇, 高婷, 杨鹏, 等.奥运食品ATP检测与人员症状监测结果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38 (4) :735-736.

[5]L R Jorm, S V Thackway, T R Churches, M W Hills.Watching theGames: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for the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J].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03;57:102-108.

[6]K.E.Enock, J.Jacobs.The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2012: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logistical planning and operational challenges forpublic health[J].Public Health (2008) 122, 1229-1238.

[7]Hill MD.Sizzling special events.Does air temperature affect patientencounters at mass gatherings Emerg Med Serv 2000;29:74-76.

运动症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40例姿势异常步态障碍型帕金森病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51.30±1.36岁,平均病程为5.14±2.35年;将40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2.10±1.28岁,平均病程为5.17±2.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英国PD协会的相关诊断标准[2],具有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减少等3项中的至少2项,包括不同程度的强直、震颤症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选择磁刺激器Magpro100(丹麦Dantec公司),磁场强度最高4.2T,保持刺激频率1Hz、单圈外径70mm;将患者头部与线圈相贴,相切于颅骨,注意佩戴好耳塞;每侧刺激为50个,刺激序列为5个,每次30s间隔,持续30min,每周5次,磁刺激期间固定好线圈位置,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3]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0%以上,患者不适症状根除,正常生活不受影响;进步: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89%,正常生活能力提高;无效: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甚至恶化,无法正常生活。总有效率=(基本痊愈+进步)/总例数×100%。

1.3.2 运动症状

UPDRS量表[4]包括精神行为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等三方面,计算各项得分总和,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日常生活非运动症状体验(nM-EDL)量表评分[5]:轻度为出现症状给患者带来轻微不适(0~10分);中度为出现症状给患者带来少许痛苦(10~20分);重度为出现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20~30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2.2 运动症状

治疗前,两组患者UPDRS评分、nM-E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UPDRS评分、nM-E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则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UPDRS评分、nM-ED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3讨论

帕金森病亦称震颤麻痹,主要致病机理为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逐渐缺失,因黑质神经元消失,多巴胺无法合成,导致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失衡,造成患者运动不能、静止性震颤、姿势破坏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根治帕金森病,一般应用多巴胺等药物,不过长期使用效果并不佳,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为一种对大脑皮质进行刺激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简单易操作、安全无创,主要借助脉冲磁场的作用对脑部神经元进行刺激,产生生理学效应,使皮质神经元兴奋,从而进一步激发神经网络重构;在皮质层作用时,能够促进释放皮质下多巴胺,使皮质兴奋性增强,改善运动障碍症状。Sayln等研究结果指出[6],震颤型患者以震颤为主要症状,而姿势异常步态障碍型患者多以强直、步态障碍为主,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其中姿势异常步态障碍型患者疗效显著优于震颤型患者。从本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后UPDRS评分、nM-EDL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nM-E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作用不大。

综上所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更适合于姿势异常步态障碍型帕金森病的治疗,震颤型患者其效果则不理想。然而,由于本研究患者数量较少,还有一定局限,有待今后进一步长时间、大样本研究以确定疗效。

参考文献

[1]郑秀琴,于苏文,陈升东,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病患者情绪障碍及P300电位的影响[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2):149-152.

[2]吴卓华,岑慧红,崔立谦,等.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舍曲林治疗帕金森病病患者伴抑郁的疗效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164-2168.

[3]于苏文,郑秀琴,陈红霞,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病临床疗效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2):109-111.

[4]苏敏,韩立影,刘传道,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病非运动症状康复疗效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2):911-915.

[5]Litvinenko IV,Khalimov RR,Tmfanov AG,et al.New approach to gait disorders therapy in late stages of Parkinson's disease[J].Adv Gerontol,2012,25(2):267-274.

【运动症状】推荐阅读:

激越症状05-17

发病症状06-05

症状控制07-02

发作症状07-22

阴性症状07-25

病变症状07-27

伴随症状07-29

神经症状08-24

缺乏症状09-05

症状表现09-26

上一篇:会计标准国际化下一篇:FC+TCR型S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