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及病因

2024-10-06

症状及病因(通用7篇)

症状及病因 篇1

羊肠套叠病是羊群中无论公母都会发生的病况, 相较于公羊, 母羊更易发生。羊只一旦发病, 只能采用手术治疗, 这是因为目前还没有能够有效解决此病况的药物, 使得药物疗法只能有效地缓解该症状, 却无法根治。因此, 羊肠套叠病贵在预防。

1 病因分析

1.1 寄生虫病

这主要是因为羊只的肠内存有寄生虫, 尤其是在羊只身患肠结节虫病时, 会致使肠壁成为肠结节虫寄生的场所, 形成质地坚硬的结节, 从而导致羊只肠管的正常运动状态被损坏或者出现运动紊乱的现象。也就是说, 在羊的前段肠管出现痉挛现象之后进行蠕动收缩, 后段肠管正处于静止或是张弛状态时, 会致使前段肠管和肠系膜一起套入到与之相邻的后段肠管内部, 但是肠壁的结节使得肠管在后续运动中无法恢复至原来的状态, 这就引发了羊肠套叠[1]。

1.2 外界局部刺激

在羊只受到客观条件所导致的局部刺激, 如寄生虫、息肉、溃疡、肿瘤等病况;或者是温度所发生的外界刺激, 如暴饮冰水、久卧冰地等状况;亦或者是化学作用所导致的局部刺激, 如寄生虫毒素等。这些外界的局部刺激都会致使羊只因受到刺激而发生羊肠套叠或者羊肠套叠加剧的现象。

1.3 神经性失调

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作为能够对小肠平滑肌进行有效调节的神经, 在迷走神经呈现兴奋状态时, 就会使羊只的肠蠕动状态增强, 与此同时, 肠壁呈过度紧张状态;在交感神经呈兴奋状态时, 就会对羊只的肠蠕动状态发挥有效地抑制作用, 使其出现肠壁紧张度降低且较为松弛的状态。而在羊只的神经机能出现紊乱现象时, 则会致使肠管运动出现功能失调的状况, 这就使得紧张肠断与松弛肠断出现套叠现象。

2 临床症状

2.1 发病早期

病羊会出现食欲下降、离群、伸腰频繁等表现, 病羊的眼结膜会出现淤血, 且伴随口色发青、口腔内部干涩、舌苔变白等症状。此时, 病羊的脉搏频率较正常羊只更快, 可达80~120次/min。与此同时, 病羊呼吸急促且浮于体表, 在这个过程中, 病羊的体温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此外, 病羊的肠音会出现突然消失的状况, 瘤胃蠕动音也会明显减弱, 病羊的粪便有时会呈现稀糊状, 这就是结肠或盲肠内部残余的粪便。医生在对病羊的右腹部采用接触诊断法进行诊断时, 能够发现病羊腹壁较为紧张, 且能感触到痛块, 即病羊腹部出现套叠的肠管部分。

2.2 发病中期

发病2~4 d内, 病羊会出现垂头耷耳、精神萎靡、独自于角落站立或拒绝走动的状况, 且伴有铁锈色稀便排出, 排尿量降低, 色泽呈浓茶色或红黄色, 伴有心跳明显加速的征兆, 频率在120次/min以上, 并伴有呻吟现象。病羊的肠蠕动音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瘤胃缓慢蠕动甚至彻底停止, 病羊不再进食, 无反刍现象, 但会增加饮水量。此外, 病羊的眼结膜淤血状态加剧, 口色为青紫色, 口腔内部干涩, 舌苔呈白色或黄色或较厚[2]。

2.3 发病晚期

发病时长在5~7 d, 病羊瘤胃出现中度臌气现象, 肠音完全消失, 心律不齐, 心跳频繁却极为微弱, 伴有呼吸困难症状, 出现痛苦呻吟声。与此同时, 病羊基本呈俯卧状, 鲜少站立, 会磨牙, 禁食禁水, 两眼均为嗜睡状, 最终因体质衰竭而濒临死亡直至死去。

3 防治对策

3.1 手术治疗

在术前, 对病羊采取补液、解毒、强心等措施, 保证病羊的机体能够承受手术的治疗过程。接下来, 需对病羊施以基础麻醉与局部浸润麻醉的麻醉方式, 使病羊呈右侧卧状进行固定。然后, 对病羊的术部进行剪毛处理, 并用肥皂水对其进行清洗, 采用5%含量的碘酒溶液对术部周围涂抹消毒, 消毒完毕后再进行脱碘酒。其次, 医生需对病羊术部进行固定, 并在病羊腹壁进行5 cm长度的切口作业, 依照皮肤、皮下组织、腹壁肌最后是腹膜部分进行切开操作, 在病羊腹腔被成功打开后, 医生需把食指和中指沿腹肌处伸入, 然后经过盲肠底端, 由骨盆腔处为起始点, 向前面继续查找病羊的套叠肠段, 若触碰到与毛笔杆直径相近、质地坚硬及表面光滑的套叠肠段时, 就需立刻捏住, 然后动作轻柔地将该段拉到切口外部, 之后在视线范围内进行修复治疗。在整个过程中, 术者需用食指和拇指双手交替对病羊的套叠处头部施以缓慢挤压, 促使套叠的肠部缓慢向后面退出, 直至整段套叠区域都脱套再停下动作。若套叠处出现黏连现象时, 必须对其进行小心剥离, 防止由于用力过度而使病羊肠壁出现损伤, 在对套叠部分成功剥离后, 需用适当剂量的油剂青霉素涂抹剥离肠管处。当病羊肠套叠处不适宜剥离或者出现肠管坏死状况时, 必须立即对肠管进行切除, 并用肠管吻合术对断端进行手术吻合作业。在肠管断端进行缝合以后, 必须在断端吻合的区域涂抹食量油剂青霉素, 从而确保肠管在未纳入腹腔时就能依照常规的方式进行腹腔闭合, 然后需对创口处消毒放置敷料, 最后需对其进行包扎固定[3]。病羊在手术以后, 必须精细护理, 确保饲养环境的安静、清洁和干燥, 并且注意对温度进行调控, 使病羊在较为温暖的地方疗养, 还有一定要防止病羊被挤压或冲撞。在病羊的肠蠕动机能未康复前, 需要对其禁食3 d左右, 直至病羊排气排粪以后再进行少量饲料的投食喂养。

3.2 完善饲养管理方法

从防范方面来讲, 必须完善饲养管理方法。首先, 羊圈需保持清洁卫生, 对其进行定时的打扫, 注意通风, 保持羊圈的干燥, 并配以消毒作业, 对羊群进行定期的驱虫, 防止羊圈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生;然后, 外来人员禁止随意进入羊圈、羊场参观;其次, 牧羊时需防范鸟类对羊只所造成的恐吓、惊吓, 对鸟群进行及时驱离;最后, 在对羊群进行饲料喂养时, 严禁采用冰冻或发霉变质的饲草, 需用优良品质的饲料进行喂养, 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和体抗力。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羊肠套叠病因和临床症状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只有从防范和治疗双管齐下, 才能有效防治羊肠套叠病。

摘要:羊肠套叠指的是羊腹中的某段肠管和肠系膜一起套入至与自己相连的其他肠管内, 从而致使羊发生双层肠管壁重叠的状况。本文主要通过对羊肠套叠病因与临床症状的分析, 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羊肠套叠,病因,临床症状,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相哲.羊肠套叠的病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 201 (69) :86.

[2]赵利军.小尾寒羊肠套叠的诊治及病因分析[J].中兽医学杂志, 201 (31) :28-29.

[3]杨双德.绵羊肠套叠病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 (51) :62.

症状及病因 篇2

慢性咽炎是咽炎中的一种,慢性咽炎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症状,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慢性咽炎的表现症状和病因,希望这些对各位治疗慢性咽炎有所帮助:

慢性咽炎的表现症状为:咽部有异物感,作痒微痛,干燥灼热等;常有粘稠分泌物附于咽后壁不易清除,夜间尤甚,“吭吭”作声,意欲清除而后快。分泌物可引起刺激性咳嗽,甚或恶心、呕吐。检查若见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色暗红,并附有少量粘稠分泌物,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的症状可见粘膜增厚,弥漫充血,或腭弓和软腭边缘增厚,咽后壁有多数颗粒状突起的淋巴滤泡。

慢性咽炎的病因具体有一下几种:

(1)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2)患有各种鼻病,长期张口呼吸及鼻涕后流,经常刺激咽部,或受慢性扁桃体炎、龋齿等的影响也会导致慢性咽炎。生活中可以用御农柑贝草茶调养,对缓解慢性咽炎有很大的帮助。

(3)长期烟酒过度,或受粉尘、有害气体的刺激,都可引起慢性咽炎。

症状及病因 篇3

【摘要】目的:探索HIV/AIDS患者中瘙痒症状的中医病因病机。 方法:通过调查200例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患者的临床症状、皮损类型、舌象及脉象,并辨别中医证型,填写生活质量评分表,分析引发瘙痒的病因病机。结果:调查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轻度瘙痒占25%,中度瘙痒占45.5%,重度瘙痒占29.5%;调查患者中皮肤干燥症有67例,湿疹有46例,嗜酸性毛囊炎30例,HIV相关瘙痒性丘疹有19例,慢性光化性皮炎有14例,银屑病有2例,药疹有20例,荨麻疹有2例;调查患者中风热血热有13例,血虚风燥有57例,湿热浸淫有64例,气滞血瘀有50例,火毒炙盛有15例;各类皮损之间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不同证型间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虽然皮损形态多样,但瘙痒是困扰患者的主要症状;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瘙痒病因病机为正气亏虚,湿、热、风、燥、瘀等邪毒侵袭至人体致气血不和。

【关键词】HIV;炎症性皮肤病;瘙痒;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48-02

有研究报道[1],90%的HIV感染者出现皮肤损害,HIV相关的皮肤病除与免疫功能下降而发生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外,最普遍的是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非感染性皮肤病),常见的如特异性皮炎、嗜酸性毛囊炎、HIV相关性痒疹、皮肤干燥症、脂溢性皮炎、银屑病、药疹等[2]。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虽然皮损表现多样,但患者在临床表现上都受不同程度的瘙痒困扰,现代医学对此类皮膚病予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对症止痒治疗,效果有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3]。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病理机制与患者的免疫紊乱相关,通过分析其中医病因病机,对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有重要意义。笔者对200例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瘙痒症状开展调查,以探讨其主要的病因病机,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至2014年期间,在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调查了200例HIV抗体阳性合并炎症性皮肤病的患者。其中男性130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40岁(18~65);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其中异性传播125例,男男同性传播18例,静脉吸毒传播57例;CD4≤50个/ul 的有36例,50个/ul < CD4≤200个/ul的有65例,200个/ul < CD4≤350个/ul的有31例,CD4>350个/ul的有68例。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采集内容 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途径、民族、婚姻状况等资料;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皮损形态特点、舌象、脉象及皮肤生活质量指数问卷调查。

2.2 相关诊断标准 调查中涉及的皮损类型包括HIV相关瘙痒性丘疹、嗜酸性毛囊炎、皮肤干燥症等病名诊断依据2009年12月第1版《临床皮肤病学》中HIV相关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国内外文献相关内容判断;中医证型的判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章节中相关内容,结合有关专家临床实践,确定血热生风、血虚风燥、湿热浸淫、火毒炙盛、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型。

2.3 生活质量评分 本调查应用简体中文版DLQI量表评估不同皮肤病对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调查过去一周造成患者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症状感受(1,2 题)、日常生活(3,4 题)、 娱乐活动(5,6 题)、工作学习(7 题)、个人活动(8,9 题)和治疗(10 题)。每个问题有 4 个答案可选择,疾病对患者影响为无、很少、很大、非常严重、分别对应 0、1、2、3 分,每个问题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得分越高,说明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大。[4]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不同证型生活质量积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皮肤异常感觉(瘙痒、疼痛、灼热)的调查发现,12%的患者存在灼热感,17%的患者存在疼痛感,而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轻度瘙痒指瘙痒程度较轻,不经抓挠尚能忍受;中度瘙痒指瘙痒感明显且反复出现,需抓挠才能缓解;重度瘙痒指持续剧烈瘙痒,搔抓后仍觉不适,明显影响日常活动。瘙痒程度统计见表1。

调查患者中皮肤干燥症有67例,湿疹有46例,嗜酸性毛囊炎有30例,HIV相关瘙痒性丘疹有19例,慢性光化性皮炎有14例,银屑病有2例,药疹有20例,荨麻疹有2例,调查患者皮损及证型分类统计见表2。

各皮损种类之间皮肤生活质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异;不同证型间皮肤生活质量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详见表3。

各证型生活质量指数评分两两比较后发现,火毒炙盛、气滞血瘀、湿热浸淫及血虚风燥各证型间存在差异,火毒炙盛得分高于湿热浸淫(P<0.01),气滞血瘀得分高于湿热浸淫(P<0.01),气滞血瘀得分高于血虚风燥(P<0.05)。

4 结论及讨论

根据病因及发病特点,一般认为艾滋病属于“疫毒”、“虚劳”、“症积”的范畴,HIV病毒作为“毒邪”是艾滋病的直接致病因素。HIV感染人体后,不断攻击CD4+T淋巴细胞,患者出现免疫缺陷,各种病原菌入侵人体而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最终导致死亡。屈冰[5]认为,艾滋病的病因为邪毒内侵,伏于蓦原,侵蚀脏腑及气血津液,渐至脏腑虚损,气血阴阳失衡。正气大虚,复感外邪,则百病丛生,又可见到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病症。本研究调查的患者,大多CD4+T淋巴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下降,正气亏虚、脏腑亏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

艾滋病是一个累积多器官、多系统的综合征,皮肤病是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HIV/AIDS患者的皮肤疾病不仅顽固难治,而且皮损表现常多变,不典型。本研究是排除掉明显感染因素的皮肤病变,调查发现存在皮肤干燥症、湿疹、嗜酸性毛囊炎、HIV相关瘙痒性丘疹、慢性光化性皮炎等多种不同皮损表现的病变,这些病变虽然形态各异,但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皮肤瘙痒病可归属祖国医学“风瘙痒、血风疮、爪风、痒风”等范畴。《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医宗金鉴·痈疽辨痒歌》中提出“痒属风”;《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古代医家多认为瘙痒发病之根本在于风,皮肤气血不和是病理基础。中医学按审证求因,归纳本病有十种病因:风痒、湿痒、虫痒、热痒、燥痒、毒痒、食痒、瘀痒、酒痒和虚痒[6]。张启平等[7]认为艾滋病皮疹及瘙痒以气血亏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我们的调查中患者证型主要集中为湿热浸淫、血虚风燥、气滞血瘀三型,也有少部分患者归于火毒炙盛和风热血热两型,结合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DLQI量表)来看,不同皮损之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但不同证型之间的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以湿热浸淫、血虚风燥、气滞血瘀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可见在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瘙痒发病中湿、热、风、燥、瘀等实邪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综上所述,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所致的瘙痒的病因病机为:HIV“疫毒”致人体正气亏损,湿、热、风、燥、瘀以及火毒等实邪致脏腑功能受损,气血失调,皮肤气血不和而致瘙痒发生。而湿、热、风、燥、瘀、火、毒等实邪侵袭人体日久,可进一步加重气血亏虚,虚实夹杂的病情使皮损症状及瘙痒程度进一步加重。

参考文献

[1]TzungTY,YangCY,Chaosc,et al.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human immuno 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Taiwan[J]. Kaonsiung JMedSci,2004,20(5):216-224.

[2]Mathes BM, Douglass MC.Seborrheic dermatitis in patients with 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J].Am Acad Dermatol ,1985, 13(6):947-951.

[3]Chua S,Maurer T.Recurrence of the pruritic popular eruption HIV with immunologic failure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J]. J AmAcad Dermatol,2009,60( 3) : Ab121-Ab121.

[4]王晓玲,赵天恩,张喜芹.简体中文版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信度和效充初探[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9) :791-793.

[5]屈冰.试述艾滋病的病因病机[J].中医研究,2006,19(5):10-12.

[6]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15 .

[7]张启平,尹以伦,孙广良,等.中药治疗艾滋病皮疹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11):17-18.

鸡球虫病的病因、症状及综合防治 篇4

一、流行病学

各个品种的鸡对该病均易感,尤其是10~30日龄的雏鸡和35~60日龄的青年鸡,其发病率高达80%,成年鸡对该病有一定的抵抗力。鸡感染球虫的主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某些昆虫也可成为机械传播者。饲养管理不善,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时,该病较易爆发。球虫虫卵的抵抗力较强,对一般的消毒剂不敏感,在土壤中可存活4~9个月,卵囊对高温和干燥的环境抵抗力较弱。

二、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蜷缩,食欲减退,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黏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病鸡排胡萝卜样粪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病鸡初期粪便为咖啡色,后变为血粪,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致死率在50%以上。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粪便中带血液,并含有大量脱落的肠黏膜。

三、病理变化

病鸡消瘦,鸡冠与黏膜苍白,内脏变化主要发生在肠管,病变部位和程度与球虫的种属有关。

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盲肠,盲肠显著肿大,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盲肠上皮变厚,有严重的糜烂。

毒害艾美耳球虫主要损害小肠,使肠壁扩张、增厚,造成小肠严重坏死;在裂殖体繁殖的部位,有明显的淡白色斑点,黏膜上有许多小出血点。病死鸡肠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有胡萝卜样内容物。

多种球虫混合感染,则肠管粗大,肠黏膜上有大量出血点,肠管内有大量含脱落肠上皮细胞的紫黑色血液。

四、诊断

在病鸡生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粪便涂片可查到球虫卵囊;死后取肠黏膜涂片或刮取肠黏膜涂片可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即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的带虫现象很普遍,因此,还应结合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五、防治措施

1. 抓好环境卫生。

鸡舍内阴凉潮湿、卫生条件不良、消毒不严、饲养管理不善等是造成球虫病流行的主要诱因。因此,搞好鸡舍环境卫生,经常通风,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消毒,保持适宜的圈舍温、湿度和适当的饲养密度等,可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2.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成鸡与雏鸡分开喂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爆发球虫病。其次,饲料、饮水清洁,笼具、料槽、水槽等要定期消毒。最后,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维生素A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3. 做好免疫预防。

目前,用鸡胚传代致弱的虫株或早熟选育的致弱虫株给鸡免疫接种,预防效果较好。此外,也可交替使用对症药物防治鸡球虫病。

4. 辅助药物防治。

症状及病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就诊慢性咳嗽80患者 (符合下列条件:非吸烟者;X线胸部影像学检查排除肺、胸膜疾病者; (3) 咳嗽迁延时间≥8周, 期间无上、下呼吸道再感染证据) ;男77例, 女63例;年龄16~81岁, 平均 (44.5±12.2) 岁, 病程8周~12年, 平均 (7.9±5.7) 个月。所有病例均不伴有发热及咯血症状。

1.2 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方法[2]

(1) 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2) 胸部X线片检查。 (3)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 (4) 肺通气功能+组胺激发试验。 (5)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变应原皮试、Ig E检查。 (6) 根据以上信息作出初步诊断, 并进行病因治疗。 (7) 如仍不能作出诊断, 或初步治疗无效者, 选择性进行以下检查, 包括鼻窦X线平片或CT检查、胸部CT检奄、食管24h p H值测定、纤维支气管镜、鼻咽镜检查等。 (8) 根据检查结果和治疗反应确立病因诊断。

1.3 诊断依据

(1) 鼻后滴漏综合征 (postnasal drip syndrome, PNDs) 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有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等病史;鼻后滴漏感、咽部异物感及咽后壁黏液附着感, 经常需清喉, 可伴鼻塞、流涕及咽痒;查体见咽后壁滤泡增生、鹅卵石样状;鼻窦片或鼻窦CT示鼻窦黏膜增厚, 窦腔模糊不清或有液平面;特异性治疗有效。 (2) 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 CVA) :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结果呈阳性或最大呼气流速日间变异率≥20%。 (3) 感染后咳嗽 (post infection cough, PIC) :咳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血清病毒或支原体、衣原体抗体阳性;通常在8周内自愈。 (4)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ensinophilic bronchitis, EB) :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肺功能正常, 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呈阴性;痰嗜酸粒细胞计数≥3%;吸入或口服激素治疗有效。 (5)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GERC) :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伴或不伴有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烧灼感、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或食管24h p H值监测提示有胃食管反流;抗反流治疗有效。 (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服用ACEI类药物;停药后咳嗽缓解。 (7) 心理源性咳嗽。

2 结果

8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明确诊断75例, 确诊率93.75%;病因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80例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布及构成比

3 讨论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 当呼吸道黏膜受到过多分泌物刺激时, 或者有害气体吸入, 或异物不慎误入气道时, 便引起咳嗽, 故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但频繁而长期的咳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 甚至会影响到呼吸和心脏功能, 这种性质的咳嗽就是一种病理状态了[3], 故目前慢性咳嗽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正确地认识慢性咳嗽的病因学诊断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资料显示, CVA、PNDs、GERC、EB等呼吸系统以外的病因也很常见, 较少见的病因为药物性咳嗽、心理源性咳嗽, 少量 (6.8%) 病因未明。

CVA在本组患者中例数最多, 共24例 (30.3%) , CVA是一种以长期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类型的哮喘, 表现为持续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其气道痉挛发生于末梢气道, 无或很少闻及哮鸣音, CVA发病的关键因素是患者的特应性素质和其气道对变应原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高。吸入冷空气、异味、运动等可诱发或加剧本病, CVA如不积极治疗, 数月或数年后可表现典型的哮喘症状[4], 近年由于对CVA认识的不断提高, 发现其发病率相当高, 由于CVA是以长期慢性咳嗽为主要甚至为惟一表现的疾病, 缺乏特异性, 故临床上很容易误诊, 因此, 凡是肺部无阳性体征, 常规方案治疗无效的慢性咳嗽患者, 都要考虑CVA的可能, 及时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和诊断性治疗明确诊断。本文24例患者考虑CVA经过祛除诱因, 常规对症止咳、化痰的同时, 选用糖皮质激素吸入剂、β2受体激动剂、组胺受体阻断剂进行治疗, 用药后咳嗽表现均有改善。

PNDs患者共17例 (21.25%) , PNDs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 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 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PNDs是引起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因为它不是独立性疾病, 同时没有明确的病变范围, 临床医师往往认识不足[5]。因此, 慢性咳嗽患者有鼻部疾病症状如流涕、鼻塞、头痛等或疑有鼻腔、鼻窦病变时, 应到耳鼻咽喉科就诊, 进行鼻腔、鼻内镜、鼻窦CT等检查, 以明确诊断后及时治疗。

GERC占第3位, 12例 (15.0%) ,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食管下段括约肌一过性松弛, 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或微量的胃内容物误吸入到喉、气管有关。胃内食管下段括约肌运动功能失调是反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导致食管下段内的压力降低, 关闭不全, 使胃内容物容易反流, 同时不能通过蠕动及时清除反流的刺激物。除有慢性咳嗽病史, 夜间或平卧时有烧心感、嗳气及返酸等临床症状, 其相关辅助检查有钡餐透视、胃镜及24h食管p H监测, 24h食管p H监测是最敏感和最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查, 但食管24hp H测定的依从性较差, 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或无条件, 故发现反流现象时, 也可实验性治疗。抗反流治疗的疗程应长于3个月, 试验性治疗也不宜短于4周, 咳嗽显著好转的时间是在抗反流治疗的2~3周以后, 过早结束疗程, 易导致近期复发[6],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抗反流手术或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可改善病情。

PIC患者l6例 (10.9%) , 咳嗽继发于发生在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 咳嗽迁延, 常呈干咳或有少许白色黏液, 目前认为是由于呼吸道上皮的完整性受到广泛的破坏、上气道和 (或) 下气道广泛的气道炎症、或存在短暂的气道高反应性, 肺部无异常体征, X胸片无异常, 过敏原检测阴性, 肺功能正常, 多在8周内自愈, 对于感染后气道反应性增高患者, 抗生素治疗无效, 舒弗美、氨溴索、酮替芬可有效缓解咳嗽症状[7]。

EB为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 肺功能正常, 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 痰嗜酸粒细胞计数≥3%, 并排除其他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疾病, 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如丙酸倍氯米松或布地奈德200g/次, 2次/d, 疗程不少于4周, 治疗初期可加用泼尼松30m/d, 症状完全缓解后逐渐减量至5mg, 维持服用1周改为吸入糖皮质激素。

其他少见原因:药物性咳嗽, 以ACEI类药物为主, ACEI引起咳嗽的确切机制不清, 可能是ACEI刺激前列腺素类物质合成, 阻止速激肽降解, 使炎性介质在气道内积聚, 刺激咳嗽感受器产生咳嗽, 有服药史, 停药后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心理源性咳嗽4例, 常呈清嗓子样咳嗽, 声音响亮, 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与程度差异较大, 睡眠时不发作, 分散注意力咳嗽停止;全部检查正常, 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 症状逐渐改善。

总之, 慢性咳嗽的病因十分复杂, 临床医师要掌握不同疾病的咳嗽特征, 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深入分析, 做必要的进一步检查, 提高诊断水平, 才能有效的避免误诊误治。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就诊慢性咳嗽8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明确诊断75例, 确诊率93.75%;病因分布:咳嗽变异性哮喘24例 (30.00%) , 鼻后滴漏综合征17例 (21.25%) ,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12例 (15.00%) , 感染后咳嗽8例 (10.00%) , 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7例 (8.75%) , 药物性咳嗽4例 (5.00%) , 心理源性咳嗽3例 (3.75%) , 病因未明5例 (6.25%) , 给予针对性治疗, 效果均良好。结论慢性咳嗽的病因十分复杂, 临床医师要掌握不同疾病的咳嗽特征, 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做必要的进一步检查, 提高诊断水平, 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慢性咳嗽,病因,诊断

参考文献

[1]段敏超, 黄天霞, 吴曙粤, 等.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概述[J].广西医学, 2008, 30 (3) :392-395.

[2]赖克方, 陈如冲, 刘春丽, 等.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诊断程序的建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 (1) :96-99.

[3]张洪玉.慢性咳嗽概述[J].中国临床医生, 2003, 31 (1) :2-3.

[4]王晋舜.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3) :369.

[5]邓燕飞, 郭永清, 杨海斌.鼻后滴漏综合征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2 (14) :661-663.

[6]朱礼星, 马洪明, 赖克方, 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 (7) :461-465.

症状及病因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中,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40~75岁, 平均59岁;病史15~36年, 平均24年。

1.2 神经精神症状表现

精神症状67例, 表现为: (1) 神志改变55例, 其中神志恍惚19例, 嗜唾6例, 轻、中度昏迷24例, 深昏迷6例; (2) 情感情绪症状共12例, 表现为情感兴奋大喊大叫者4例, 情感抑郁表情淡漠者8例;神经症状83例, 表现为震颤46例, 手足搐搦6例, 肢体抽动2例, 手足抽动6例, 肢体感觉异常2例, 肌无力9例, 瞳孔忽大忽小2例, 大小不等2例, 瞳孔缩小8例。

1.3 病因诊断

经血气分析、血电解质分析等检查, 结合患者症状特点及用药情况, 确立病因诊断为:肺性脑病18例、低钠血症8例、代谢性碱中毒6例、低钙血症4例、低镁血症5例、低磷血症3例、药物副作用7例、脑动脉硬化症1例、综合因素28例。

1.4 治疗及转归

经抗炎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处理, 同时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综合治疗, 72例患者病情缓解、治愈好转率90%, 7例患者因严重感染、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死亡, 1例脑动脉硬化性痴呆患者仍遗留淡漠症状。

2 讨论

2.1 肺性脑病

由低氧及高碳酸血症引起, 早期表情淡漠、神志恍惚, 逐渐出现嗜睡、谵语及程度不等之昏迷, 神经症状多为肌无力及瞳孔缩小、忽大忽小等表现, 为肺心病患者精神神经症状的第1位病因。

2.2 酸碱失衡

在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几乎均存在且类型复杂, 本讨论将常见的呼酸归入肺性脑病, 混合失衡列入综合因素, 重点分析代谢性碱中毒, 肺心病患者由于利尿剂、糖皮质激素药物的长期应用及呕吐、补碱等原因很易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多表现为精神亢奋、胡言乱语、手足搐搦、肌肉震颤、反射亢进等, 少有淡漠等抑制表现。其发生原因与影响氧的释放、低钙等因素有关。

2.3 电解质紊乱

2.3.1 低钠血症

由于内分泌因素肾脏调节及进食较差等因素引起, 发生率45%以上, 轻、中度低钠血症多无明显症状, 重度 (<110mmol/L) 易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表现为神志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肌无力、小便失禁、严重者可昏迷等。

2.3.2 低镁血症

镁离子参与许多酶的功能活动, 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参考值血清镁0.8~1.2mmol/L, <0.75mmol/L为低镁血症, 据报道肺心病患者低镁血症发生率高达71.4%, 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镁明显低于缓解期。主要与摄入不足及肠道吸收减少、肠及肾脏排出增加和镁离子向细胞内转移等有关。主要表现为抑制状态或激动不安、手足抽动、肌痉挛、运动失调、感觉异常、肌无力等表现。

2.3.3 低磷血症

近年来研究发现肺心病可引起钙磷代谢异常, 其发生原因与摄入不足、吸收减少、排出增多及酸碱失衡、大量输注葡萄糖等因素有关, 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重视, 可影响能量代谢致呼吸肌无力促进呼衰等, 加重病情, 同时可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混淆诊断。表现为情绪激动或萎缩、神志恍惚, 严重者昏迷、肌张力低下、感觉异常等。

2.3.4 低钙血症

低钙在肺心病呼衰患者当中占有较大比例, 据统计达72.1%, 与钙磷代谢异常、摄入减少、尿钙排出增多等因素有关, 可引起手足搐搦等神经精神兴奋性症状, 在存在代谢性碱中毒或低血磷情况下, 神经精神症状表现明显且多样。

2.4 药物因素

治疗过程中经常大量应用平喘药 (β2受体兴奋剂、茶碱类等) 、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等药物, 这些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兴奋作用, 可引起震颤及精神症状等, 尤其在同时、反复应用时, 更易出现。

2.5 其他

肺心病患者均系中老年, 可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如动脉硬化、震颤麻痹、老年精神病及其他脏器衰竭等疾病, 这些原有的病因须注意询问病史及进行相应检查确诊。

2.6 综合因素

肺心病是一个慢性病程, 可影响其他系统功能, 故在一个患者可以发现多项异常, 其引起精神神经症状的病历亦为综合因素所致, 本组28例综合因素中有25例为肺性脑病并低钠、低镁、低磷及酸碱失衡情况占89.3%, 其次为低钠并代碱因素及低钠、低磷、低镁因素共3例, 占10.7%。综合因素的神经精神症状视情况不同表现不一。

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容易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引起病因多种多样, 表现既有相同又各有特点, 结合辅助检查可基本明确诊断, 需要指出的是要摒弃肺心病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既是肺性脑病的诊断概念, 增强对其他因素的认识, 同时由于肺心病的病理特点, 综合因素作用亦占相当大的比例。只有认证准确, 有针对性的综合处理, 才能提高肺心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减少误诊。

摘要: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简称肺心病) 的诊治过程中, 患者常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其病历较复杂。只有认证准确, 有针对性的综合处理, 才能提高肺心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减少误诊。

症状及病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43 例患者中男27 例, 女16 例, 年龄28 岁~76 岁, 平均年龄 (51.6±16.3) 岁, 合并高血压14 例, 高血脂9 例, 糖尿病5 例, 吸烟者18 例。

本组患者均为体检时发现心电图有LBBB,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而入院。43 例患者均不伴有明显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慌等不适。LBBB的诊断参照黄宛主编的《临床心电图学》[1]。

患者入院后行心脏超声、胸片、血脂、血糖、心肌酶、肌钙蛋白、血清病毒抗体及冠状动脉造影 (±左室造影) 等相关检查, 通过分析以上结果最终认定导致LBBB的基础病因。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多体位透照, 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中至少有1 支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50%者确定为冠心病。

2 结果

通过分析, 无症状的LBBB其基础疾病可以是扩张型心肌病 (DCM) 、冠心病、主动脉瓣 (AV) 疾病、高血压心脏病 (高心病) 、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等所致, 个别患者无明确病因可寻。

43 例无症状LBBB患者中各种病因所占比例见表1。

3 讨论

左束支粗短, 不像右束支细长而容易发生阻滞, 一般认为LBBB的心电图变化均与一定的器质性心脏病有关。心电图出现LBBB时, 其病变可以发生在希氏束、左束支主干、左束支双分支、浦肯野纤维与心肌连接处等, 甚至可能是以上多部位病变共存的结果[2]。累及以上传导路径一部位或多部位的局部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营养供应中断、传导组织代谢改变或束支自身先天发育异常等均可成为病因[3]。以往临床观察认为LBBB最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3,4], 本观察显示, 无症状的LBBB中扩张型心肌病所占比例最高 (30.2%) , 其次为冠心病 (23.3%) 、主动脉瓣病变 (11.6%) , 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炎与风湿性心脏病相对较少, 极个别情况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 (1 例为室间隔缺损) ;其病因构成与上述报道有差别, 可能与本组病例均为无症状患者, 而上述报道病例多合并有胸痛、胸闷等心肌缺血症状有关。

本组病例中有6 例 (13.9%) 无明确病因可寻, 表现为孤立性LBBB, 发生率较袁晋青[3]的报道 (17%) 稍低。心电生理检查及动物实验证明, 束支某一部位的病损或不同步传导可导致同侧束支出现传导阻滞图形。尸检表明, 束支阻滞的出现未必都是由于束支发生断裂所引起, 其出现与否除束支某一部位病损导致束支传导阻滞外, 两侧束支先后兴奋的时间差别亦可引起束支阻滞图形, 一侧束支传导较另一侧延迟≥0.04 s~0.06 s时, 则出现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图形[5]。笔者推测部分孤立性的LBBB可能与此机制有关。

本组诊断为冠心病的10 例患者中, 9 例 (90%) 冠状动脉造影存在左前降支病变, 远高于其他血管出现病变的概率 (<60%) , 提示冠心病患者中, LBBB的出现可能与左前降支病变有关, 与高阳的报道相符[6]。LBBB时由于除极向量的改变和继发性ST-T变化, 可以掩盖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变化, 使通过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可行性降低, 而应用心电图运动试验及核素心肌显像检测冠心病亦不可靠[3], 如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 则诊断更为困难。因此对于存在LBBB的病例无典型心绞痛症状时, 排除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仍是冠状动脉造影术。

本文观察发现, 心电图存在LBBB而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群体中, 绝大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 (86.1%) , 但LBBB有时亦可见于“健康人群”。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58-462.

[2]郭继鸿.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49.

[3]袁晋青, 高润霖, 张传焕, 等.60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8) :701-703.

[4]施积钰.器质性心脏病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联系的探讨[J].临床荟萃, 1995, 10 (10) :454.

[5]李兴杰.心电学中的某些“误区”[J].中国实用心电学杂志, 1994, 2 (2) :71.

上一篇:常用地基处理方案下一篇:中国货币政策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