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症状及防护

2024-10-12

糖尿病的症状及防护(共7篇)

糖尿病的症状及防护 篇1

糖尿病由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微生物感染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胰岛功能减退引发的糖脂代谢紊乱, 临床上以中老年为主,并且呈现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有着很多的并发症,常见的一种就是无症状低血糖[1]。无症状低血糖对于患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患者一旦发病会导致昏迷,甚至是死亡。临床治疗中护理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该研究研究了综合性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护理中的应用,选取该院在2013年4—8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患者的选入标准:患者均患有糖尿病并且得到临床的确诊,排除患者患者心脏病、肾脏疾病等可能影响该研究的病情,并且患者的意识清楚,可以配合该的研究。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在38~50岁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不纳入该研究的数据统计中,并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 主要是按照医师的嘱咐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性的护理,主要有心理护理、病情观察、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和健康指导等。

1.3 护 理效果评价

让患者对于该的护理进行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有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并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综合的判定患者的护理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从数据的统计上看,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2.3%,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6.9%,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要好于对照组患者,详细的数据统计见表1。

[n(%)]

注:实验组和对照组,χ2=4.63,P<0.05。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可以进行很好的预防。在该的研究中对患者进行的综合性护理主要有心理护理、病情监测、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和健康指导等[2]。

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缺少一定的知识,认为自身的疾病过于严重,因此具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常见的有烦躁、消极、悲观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用温和的语气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病情宣讲, 让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有着更多的了解,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稳定患者的焦虑情绪,树立疾病的恢复信心,从而积极的接受治疗。病情监测: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防治患者的血糖不稳定发生低血糖症状,导致患者无症状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就是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过量等,对于服用强效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和意识状态,如体温、呼吸、脉搏等,若出现异常反应及时的通知医师进行处理。若患者出现了冷汗、面色苍白、严重乏力等症状要密切观察,防止出现低血糖现象,让患者使用一些高糖含量的水果、饼干等食物,必要的时候静脉注射葡萄糖等。对于出现昏迷症状的患者进行吸氧护理,以维持患者的新陈代谢[3]。药物护理:患者要严格的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可私自增减药量,对于药物的服用时间也要严格的界定,从而保持最佳的降糖效果。胰岛素要保存在2~8℃的环境下,不能进行冷冻保存,在餐前30 min进行皮下注射,剂量严格控制。患者要避免使用一些药效强的降糖药物, 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在控制血糖时范围可以比正常的稍微高一些。饮食护理:饮食是控制患者血糖的最重要的途径,患者的饮食要清淡,定时定量进餐,选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对于含糖量高的使用要限制食用,严禁食用甜点、蜂蜜、冰糖等食物,并且减少饮酒,严禁空腹饮酒等。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多锻炼、跑步、体 操等 ,并且控制运动 的时间。帮助患者进行血糖监测,让患者了解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对于用药说明、可能进行的不良反应要详细的说明,发现异常及时的进行处理。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从而预防疾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 采用综合性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的预防有着非常好的护理效果,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高,可以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性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3年4—8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2.3%,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6.9%,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采用综合性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具有非常好的护理效果,可以很好的预防患者的病情发作,护理意义积极,可以在临床的护理中应用。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无症状低血糖,预防护理

糖尿病的症状及防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4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8.0)岁;对照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39~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0±8.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程度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1血糖>16.8 mmol/L,p H数值<7.3;2都伴有腹痛症状,尿糖酮体呈现出强阳性; 3脱水和呼吸不顺畅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症状;4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和药物过敏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胰岛素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罗氏(H-TRONplus) 胰岛素泵 ,产地 :瑞士。把胰岛素的滴速控制在4.5~8.5 U/h之间 ,并持续静滴。当患者血糖下降到正常浓度之后 ,再改用5.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滴入, 注射液当中的葡萄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分别控制在3.5~4.2 g和1.2 U的比例, 一直等到患者酮体成为阴性的时候停止注射, 在葡萄糖和胰岛素滴入的同时要及时进行补液,纠正酮症酸中毒。观察组在对照组注射滴入的基础上与中药治疗方法进行有效结合, 选取解毒化浊汤与西药进行结合。解毒化浊汤主要由11 g天花粉、11 g黄苓、11 g藿香、31 g生石膏、11 g石菖蒲、11 g紫苏叶、21 g葛根、8 g黄连组成,对于腹痛者还要加11 g竹菇、31 g代赭石、11 g加苍术和11 g白术。用法:把中药配方免煎颗粒倒在杯中,并且加上310 m L的沸水,然后搅拌均匀,早、晚各为患者服用1剂,要用温水送服。在西药胰岛素注射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进行钾的补充,补充的时候注意依照患者血钾的情况以及患者的尿量。如果二氧化碳结合效力不足9.4 mmol/L的时候,要注入5.6%浓度的碳酸氢钠,保持在82.5~100.5 m L的静点。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为患者补充水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疗效判定标准如下:1治愈率:原本病症消失、临床症状、CO2CP正常;2治疗效果: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有效率=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治愈率上的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65%,对照组为40%;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两组在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比较危急的并发症,经常与胰岛素相合并进行抵抗,会产生较多的反调节激素。外周会对葡萄糖的利用受到损坏,会加大脂肪分解,从而生成大量的羟丁酸,大量的丙酮酸以及大量的乙酰乙酸,然后提高高血糖和血液的高渗透性,最终导致糖尿病患者严重脱水和酸中毒[2]。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患者不按时降血糖、患者饮食不合理等原因。要想减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腹痛的错误诊治,医生必须注意详细了解患者的糖尿病史。每一个产生腹痛反应的糖尿病患者,都应当及时进行血糖和电解质检查,早日明确病情,并得到及时的诊治,减少死亡率。

有效治疗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症,应当采取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中医书上讲到,消渴症阴虚为本,应当以燥热为标,阴虚者制阳,那么阳气躁动就会产生内部热量,糖尿病是由肾热、肺热、胃热引起的,导致阴亏,就是中医里面所讲的阴虚和燥热的因果关系[3]。要想治愈这个病症应当治愈阴虚和燥热,消除患者的不正常热量,滋阴养气。该研究中,采用中医药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的西医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中医结合方法对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大大提高治愈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药结合方法 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方法 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 可以大大改善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症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糖尿病的症状及防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70例作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WHO标准的糖尿病患者;②连续接受药物治疗时间超过1个月,并且糖化血红蛋白(Hb A1c)>7%,空腹血糖(FBG)≥7.0mmol/L,;③患者病程大于3个月。④患者体重指数BMI>24。排除标准:①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可能受孕的患者;②排除具有严重器官疾病(心、肝、肾等)患者,包括存在应激反应及近期接受过手术的患者;③排除I型糖尿病患者;④排除具有酮症酸中毒史以及存在慢性代谢酸中毒的患者。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在61~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11±5.92)岁,病程在0.2~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88±0.99)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61~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28±5.28)岁,病程在0.1~4年之间,平均病程(2.91±0.92)年。两组基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辨证分型

糖尿病在中医当属中医“消渴病”范畴。通过中医辩证论划分糖尿病为四种类型,即:①胃热炽盛型;②气阴两虚型;③阴阳两虚型;④阴虚火旺型。

(1)胃热炽盛型:多见于疾病初起,来势较急。患者主证为心慌气短,胸闷失眠,口舌发紫,舌苔薄白,脉象沉细,多食,消谷善饥,或胃脘嘈杂,口渴多饮,甚则渴饮无度,咽干舌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色黄。

(2)气阴两虚型:是本病的基本型,此分型大部分处于疾病的中期。三多症状明显,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唇红咽干,尿频色黄,心悸健忘,大便干。

(3)阴阳两虚型:此分型大部分处于疾病的后期。头晕乏力,耳鸣耳聋,腰酸腿软,夜尿频数,大便稀溏,多伴有并发症。舌苔薄白,舌质淡胖。

(4)阴虚火旺型:此分型多见于久病不愈。咽干口燥,口苦,口渴多饮;牙宣口臭,消谷善饥,脘痛如灼,骨蒸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尿频量多,或溺赤,舌苔薄白或无苔、花剥,或薄黄。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规格0.5 g,由北京圣永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8567。用法用量:餐前0.5 h口服,0.5g/次,2次/d,可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适当调整给药量。如患者合并高血压,则予降压治疗。

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中医辨证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

①胃热炽盛型治疗上予中药内服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剂予玉女煎加减(黄连15 g,生石膏10 g,生地黄15 g,知母12 g,栀子9 g,麦冬10 g,玄参15 g,川牛膝15g三剂,水煎取300 m L)

②气阴两虚型:主要采用中药内服益气养阴方法,一般选用生脉散加味治疗(太子参10 g,麦冬15 g,生地20g,五味子12 g,苍术15 g)。

③阴阳两虚型:育阴温阳,补肾活血。方用金匮肾气丸合水陆二仙丹加减(山萸肉12 g,茯苓15 g,桂枝6 g,猪苓15 g,金樱子15 g,熟地15 g,泽泻15 g,芡实15 g,附片8 g,丹参30 g,山药15 g,葛根15 g)

④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清热,用增液汤合白虎合消渴方加减(生石膏30 g,生地30 g,麦冬10 g,知母12 g,黄连10 g,元参30 g,花粉30 g,葛根15 g,枳实10 g);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后对各组患者进行一个月的随访,记录存在多饮多尿、失眠等临床症状的例数。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就表示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的血糖水平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比较

两组患者的多饮多尿、失眠、气短、乏力等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例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其中观察组患者中临床症状改善例数较对照组多。见表2。

3 讨论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达到3.82亿,并且存在明显上升趋势,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2型糖尿病主要是指患者肝脏及其脂肪组织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导致的慢性高血糖病症。传统治疗方式主要将降低血糖作为目标,二甲双胍抗糖尿病药物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其受体r,提高肌肉组织及肝脏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进一步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进而降低血糖。糖尿病在中医学上属于消渴、水肿、尿浊范畴,早期糖尿病证型表现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中医临床上认为血虚是糖尿病的主要发生机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将糖尿病分为:胃热炽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阴虚火旺型。因此,中医主张根据辩证论治分别采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益气养阴;育阴温阳,补肾活血;滋阴清热等的药物予以治疗,利用中药药性的特点,有效针对糖尿病的病理机制发挥治疗作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优于采用单一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糖尿病在中西医的联合治疗下的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中西医联合治疗糖尿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琴,叶明,李玉梅,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5):552-553,554.

[2]龚静.糖尿病患者不同抽血时间对血糖浓度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9(1):90-91.

[3]卓冰帆,李卫丽,范育玲,等.中药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4(7):740-743.

[4]黎海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4):4-5.

糖尿病的症状及防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19~75岁,平均48.5岁。其中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30例;既往有糖尿病史29例,首次发现糖尿病7例。发病情况:36例均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其中上腹痛18例、下腹痛3例、全腹痛6例、脐周痛9例。持续性疼痛5例,间断性疼痛12例;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19例。诱因:6例停用糖尿病药物,8例饮酒,4例精神刺激,3例食用高糖饮料,3例泌尿系感染,9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病因不清。

1.2 误诊情况

本组首诊误诊为急性胃肠炎18例,急性胆囊炎6例,急性胰腺炎3例,急性阑尾炎4例,泌尿系结石2例,急性腹膜炎1例,腹痛待查2例。误诊时间为2~48 h,平均32h。

1.3 诊断标准

按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DKA的诊断标准[1]为:(1)血糖>14 mmol/L;(2)血pH值<7.35;(3) HCO3-降低;(4)阴离子间隙增大;(5)尿酮阳性或血酮升高。本组36例均符合以上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尿常规、血糖、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外科医生会诊,并完善B超、腹部透视、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外科急腹症,确诊DKA。

1.4 治疗

确诊后DKA后,立即开通两组静脉通道,一组静脉通道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另一组静脉通道大量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处理诱发病因、应用抗感染药物、处理并发症、纠正休克等综合治疗。每2 h测血糖、尿糖、血生化1次。使血糖每小时下降3~4 mmol/L。

2 结果

经上述综合治疗,1例76岁老年女性患者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经治疗24~48 h后血糖逐渐控制,尿酮体转阴性,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随之消失,住院7~24 d,平均16 d,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致腹痛机制

DKA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急诊首诊中。也是极易被误诊的疾病之一。其引起腹痛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国内廖勇敢、时兢等[1,2]认为腹痛与高血糖、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史轶蘩[3]认为可能与脱水、低钾所致胃肠扩张和麻痹性肠梗阻有关,国外的研究显示,腹痛与代谢性酸中毒明显相关,而与高血糖、脱水无关[4,5]。Umpierrez[4]研究结果显示,DKA发生腹痛者碳酸氢根和血pH值明显低于无腹痛者,且碳酸氢根越低,DKA腹痛的发生率越高,有关代谢性酸中毒引起腹痛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3.2 误诊原因分析

(1)初诊医师对糖尿病缺乏全面了解和认识,尤其是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消化系统特殊表现认识不足。没有详细询问糖尿病史、用药情况及酸中毒诱发因素。(2)初诊医师不能对DKA进行全方位考虑,对急性腹痛患者应常规做血糖、尿常规、尿酮体、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完善B超、腹部透视、腹部CT等辅助检查,明确是否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的急性腹痛。(3)询问病史不详细,体格检查不详细,忽略必要的检查。尤其是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更易误诊,缺乏对临床资料全面综合分析,对于症状体征不典型或血尿淀粉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更易误诊本组3例无糖尿病史,但经详细询问均有不同程度的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4)危重患者常规及生化检查不完善。(5)部分患者病情危重无法提供病史。

3.3 抢救注意事项

(1)胰岛素治疗是关键。(2)补液是重要措施。(3)补钾,需1~2 h监测血糖、血钾、血钠、变化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4)及早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5) DKA患者病情多较重,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在治疗中要尽量改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防止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

3.4 防范措施

加强临床医师的业务学习,提高对DKA的全面认识,在诊断腹痛为主要主要症状是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对原因不明的腹痛要及时进行血糖、尿糖、酮体、血气分析等项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起病的机制及特点。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近4年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除2例死亡外均好转出院。结论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容易误诊,临床医师应对腹痛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提高认识,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腹痛,诊断,误诊

参考文献

[1]廖勇敢,程长明,丁洪成,等.以急性腹痛为首要表现的糖尿病酮症4例误诊分析.内科急危重杂志,2000,6(2):105.

[2]时兢.以腹痛为首要表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1例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1994,10(5):449.

[3]史轶蘩.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80

[4]Umpierrez G.Freire AX.Abdominal pa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glycemic crises.J Crit Care,2002,17(1):63 -67.

糖尿病的症状及防护 篇5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就诊本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 (T2DM, 符合WHO1999年定义) [1], 排除严重血管疾病、1年内发生心肌梗死或卒中、或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加入本研究。共入选491例患者, 年龄28~86 (51±10) 岁, 其中男性294例, 女性197例。

1.2 方法:

一般情况与基线资料:根据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 BMI>30 kg/m2诊断肥胖;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 或正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诊断为高血压;三酰甘油>1.70 mmol/L或胆固醇>5.72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 (LDL) >3.64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1.04 mmol/L诊断高脂血症。

患者入选本研究时行ECG检查, 由独立的临床医师诊断, 在无典型冠心病症状 (胸闷、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 患者中, 明确/可疑的Q波心肌梗死 (MI) 即可诊断为SMI。根据是否伴有SMI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2], 分别为SMI组 (n=81) 和非SMI组 (n=410) 。

随访:对所有患者进行5年随访, 终点事件为MI及全因死亡。MI定义为随访期间新发的AMI, 根据AMI统一定义诊断。全因死亡为随访期间各种原因所致的死亡。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进行,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8年1月~12月共612例T2DM患者就诊于我院, 其中121例患者因ECG资料不完整、确诊或可疑的Q波心肌梗死而被排除本研究, 其余491例T2D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 81例 (16.5%) 患者入选时经ECG评估伴有SMI, 410例 (83.5%) 患者入选时不伴有SMI。

伴有SMI的T2DM患者年龄更大 (P<0.01) , 女性及吸烟比例更高 (P<0.01) , 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比例更高 (P<0.01) ;尽管SMI组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比例更高 (P<0.01) , 其收缩压水平仍高于不伴有SMI的T2DM患者 (P<0.01) 。见表1。

所有患者入选后5年后进行随访, 记录随访期间的AMI及全因死亡事件。见表2。在校正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基线治疗情况后, 基线时伴有SMI仍是T2DM患者5年随访期间AMI (HR:1.26;95%CI:1.01-1.59, P<0.05) 及全因死亡 (HR:1.31;95%CI:1.10-1.56, P<0.05) 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与既往研究结论相似, 本研究证实, 16.5%的T2DM患者中伴有SMI, 且SMI是患者AMI及全因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资料表明[3], SMI占所有MI的30%, 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5%和33%, 且醉着年龄增加, 发生率增加, 且SMI在年龄大、女性、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压及既往有心力衰竭史的患者中多见[4]。

本研究中16.5%的T2DM中伴有SMI的发生, 而近期完成的其他横断面研究中, 这一比例仅为1.3%~4%, 究其原因, 可能与不同研究入选患者的方法有关[5]。而在1970-1980年代进行的UKPDS研究中, T2DM患者较少治疗伴随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因而导致与本研究相似的高SMI比例 (17.5%) [6]。

本研究还证实, T2DM患者中SMI与随访期间AMI及全因病死率增加相关, 而在FDS研究中, 基线SMI与患者全因死亡的增加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7], 但这可能与该研究的统计学效能较低有关。基线SMI与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由于SMI患者不伴有症状, 因而延迟就诊, 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时间, 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其次, SMI还与心肌的微血管病变相关, 导致梗死面积增加。此外, Q波MI本身也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些原因都导致了SMI患者预后不良[8]。因此, 本研究提示了在无症状的T2DM患者中, ECG上可见的异常Q波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 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加以重视, 并及时给予药物或介入治疗,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 经ECG检查提示, T2DM患者中约16.5%伴有SMI, 并提示这些患者AMI及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因而,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鉴别出此类患者, 给予相应治疗, 并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 (T2DM) 患者中无症状心肌梗死 (SMI) 发生的比例并评估其预后价值。方法 入选就诊我院的491例T2DM患者, 根据SMI状态分为伴有SMI组 (n=81) 及不伴有SMI组 (n=410) , 收集所有患者基线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ECG检查结果。随访所有患者5年终点事件,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 及全因死亡。通过Cox生存分析评估基线SMI状态与预后事件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入选的491例T2DM患者中, 81例 (16.5%) 患者经ECG证实伴有SMI。基线时, 伴有SMI的T2DM患者年龄更大、女性及吸烟者的比例增加 (P均<0.05) , 且伴有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比例更高 (P均<0.05) 。此外, SMI患者使用降压、降脂药物及阿司匹林的比例较高, 但其血压水平仍较非SMI组患者 (P均<0.05) 。Cox回归分析证实, 伴有SMI与T2DM患者随访期间AMI (HR, 1.26;95%confidence interval, 1.011.59;P<0.05) 及全因病死率 (HR, 1.31;95%CI, 1.10-1.56, P<0.05) 增加相关。结论 T2DM患者中约16.5%伴有SMI, 并与患者AMI及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无症状心肌梗死,预后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柏青.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4) :406-407.

[2]王永霞, 牛晓红, 朱斌.倍他乐克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疗效[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 2 (1) :26.

[3]贾睿博.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3, 5 (22) :2-4.

[4]王志军.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随访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2) :151.

[5]高晶.α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关系[J].检验医学, 2012, (3) :1-7.

[6]李玉.2型糖尿病伴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9) :70.

[7]曹颖, 闫亚非.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J].武警医学, 2012, 23 (4) :312-314.

糖尿病的症状及防护 篇6

应充分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 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合理用药、合理饮食与运动、健康宣教、加强护理, 可积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现将其原因及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1 原 因

1.1 生理因素

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 降糖药物在体内的分解、排泄作用下降, 抵抗低血糖反应的激素分泌减弱, 导致低血糖反应反复发生;同时, 老年人常并发自主神经病变, 使交感神经对儿茶酚胺等物质不敏感, 当发生低血糖反应时, 缺乏相应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延误就诊时间, 从而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会使脑细胞功能受损。

1.2 不合理用药

(1) 选择降糖药物不当:降糖药主要经肝肾代谢,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肝、肾功能不全时, 影响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更易发生低血糖。据报道, 磺酰脲类药物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率为5%~20%。胰岛素所致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0%, 药物低血糖的病死率约为10%。 (2) 降糖药物调整不及时: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并发其他系统疾病时, 未按规定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 或在不进食时服用了降糖药物等均易导致低血糖发生。 (3) 降糖药与其他药物合用:在服用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的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如阿司匹林、磺胺类等, 因药物相互作用, 增强了降血糖的作用, 易发生低血糖。 (4)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曾经报道1例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所致的低血糖反应, 对这些药物应该慎重使用, 尤其是各器官衰竭的老年患者。

1.3 不合理饮食

低血糖与患者是否具有健康知识、信念、遵医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关。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全面, 刻意追求血糖的正常值而擅自减少进食量或未进食而继续常规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 以致引起低血糖。

1.4 过量饮酒

乙醇能抑制肝糖原异生, 过量饮酒会导致低血糖。

1.5 运动过量

运动可增加组织对糖的利用, 使血糖降低。患者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作用高峰时运动或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 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1.6 医源性低血糖

老年人低血糖症状不典型, 交感神经兴奋综合征不明显。当表现为意识障碍综合征时, 极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 从而延误病情, 加重低血糖反应。

2 防护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低血糖多发生在患者禁食、病情极危重或胰岛素过量时, 往往同时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瞳孔扩大、多汗等。尤其是危重老年患者多伴有创通气或意识障碍, 无法用言语或表情向医护人员表达。因此, 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不同的临床表现, 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

2.2 合理饮食

应让患者认识到定时、定量进食是预防低血糖的关键。用药后要及时进餐, 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进餐时, 要告知医护人员, 相应调整降糖药物使用的时间;如因合并其他疾病而影响进餐时, 可遵医嘱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对于胰岛素用量较大和应用混合胰岛素的患者要嘱咐患者按时进餐, 必要时在晚睡前加餐, 预防低血糖发生;告知患者饮食疗法要和药物、运动相配合, 不可过度控制饮食。

2.3 限制饮酒

空腹及过度饮酒易引起低血糖。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要限制饮酒量, 社交场合需要饮酒时必须摄入一定的主食。

2.4 适当运动

尽可能在饭后1~2h进行恒定量的运动, 避免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 胰岛素注射部位尽量不选大腿等运动时剧烈活动的部位;若要进行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 且持续时间较长, 应适当减少运动前的药物剂量, 可在运动前及运动中间适当加餐, 有条件的话, 可在运动前后用血糖仪各测1次毛细血管血糖。

2.5 合理用药

(1) >60岁老年人最好选用半衰期短、代谢快的药物, 餐前30min服用磺酰脲类药物, 进餐时服用双胍类药物, 并告诉患者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 使患者配合治疗。 (2)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因此应选用有相对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 以降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 (3) 根据血糖测定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的同时, 应尽量将肠外及肠内营养输注速度保持恒定;在使用影响血糖的治疗药物或患者发生呕吐、腹泻时, 应有预见性地调整胰岛素用量, 避免医源性低血糖的发生。 (4) 在注射胰岛素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医嘱, 剂量准确;注射完胰岛素后要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 即使患者血糖值没有<2.8mmol/L, 但已有低血糖反应症状都应及时处理, 这样才能避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2.6 定期监测血糖

护士应注意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并作好记录。对老年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及强效降糖药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 根据血糖情况找出血糖变化的规律。血糖检测的频率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定。

2.7 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有精神及情绪的变化, 常影响到血糖的改变。有些患者因胰岛素用量加大而愈发紧张, 害怕低血糖反应而自行增加饮食量, 胰岛素减量时又怕血糖增高, 自行减少饮食量。此时, 护理工作更应耐心、细致,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 关心体贴患者, 及时掌握其心理状态予以疏导,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8 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1) 针对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职业等可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 也可通过印刷小册子, 小组讨论等讲课的方式进行。 (2) 教会患者如何识别低血糖及如何进行处理的方法, 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早期低血糖的警戒症状, 如面色苍白、疲乏、出汗、胸闷、心悸、头晕、四肢颤抖及饥饿感等, 告诉患者应随身备一些应急食物, 如糖块、饼干等;严重者应立即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溶液。 (3) 建议患者随身携带病情说明卡, 写明姓名、地址、病情及用药情况, 以备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可进行急救处理。

2.9 加强低血糖患者的护理

了解糖尿病的“症状” 篇7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多尿:

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 每昼夜尿量达3000~4000毫升, 最高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 有的患者日尿次数可达20余次。因血糖过高, 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 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 尿量越多, 排糖亦越多, 如此恶性循环。

多饮:

由于多尿, 水分丢失过多, 发生细胞内脱水, 刺激口渴中枢, 以饮水来作补充。因此排尿越多, 饮水自然增多, 形成正比关系。

多食:

由于尿中丢糖过多, 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 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 能量缺乏引起食欲亢进, 食量增加, 血糖升高, 尿糖增多, 如此反复。

消瘦:

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 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 消耗过多, 体重下降, 出现形体消瘦。

乏力:

由于代谢紊乱, 不能正常释放能量, 组织细胞失水, 电解质异常, 故病人身感乏力、精神不振。

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等原因, 摄入的葡萄糖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 就会出现以高血糖为主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其中, 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为“三多一少”, 即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下降。这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症状, 也是临床上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之一。然而, 用“三多一少”作为标尺去套糖尿病并不总是可行的。有时, 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有时, 他们只有一些不典型症状;但这些“非典型”症状常是引起糖尿病误诊和漏诊乃至加重病情的重要原因。

视力异常:

视力明显减退, 看书看报眼睛容易疲劳, 站起来时眼前发黑, 视线范围变窄。这些症状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表现。老年人突然出现一边眼皮下垂, 也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 因为糖尿病可导致动脉硬化, 致使供应眼睑神经的小血管缺血, 从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导致眼睑下垂。

口渴:

糖尿病早期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口渴。口渴感是血糖升高引起的, 不过, 由于是糖尿病早期, 患者血糖升高还不够明显, 因此饮水量可能不会增加。

饥饿:

患者出现心慌、出冷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状”, 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来袭的信号。这是因为糖尿病早期, 为了应付升高的血糖, 人体会调配更多胰岛素“助阵”, 但此时血糖升高还不明显, 这就造成胰岛素相对增多, 反而会降低血糖。虽然是低血糖表现, 患者得的仍是糖尿病。

疲劳: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疲劳, 即使没有进行劳动或体育运动, 身体也会无缘由地感到疲惫不堪, 双腿乏力、膝盖酸软, 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能量物质代谢障碍所致。

性欲减退:

男性患者性欲无故减退, 甚至出现阳痿等性功能障碍;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规则或闭经等月经失调, 这些也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状, 是糖尿病影响患者的生殖系统血管和神经共同造成的。

皮肤病:

糖尿病患者因皮肤抵抗力减弱, 经常会发痒, 女性患者有时会痒及阴部, 如果皮肤受伤, 容易感染腐烂, 还会长疥疮。

排尿困难:

当出现尿意低下、排尿间隔时间延长等症状时, 可能得了糖尿病。据统计, 有些糖友首发症状就是排尿困难。因为糖尿病可以影响人体膀胱的排尿神经。

分娩巨大儿:

糖尿病妇女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增高, 而葡萄糖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刺激胎儿胰岛功能, 分泌大量胰岛素, 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得以充分利用, 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加速胎儿生长发育, 故胎儿巨大, 常在4千克以上。

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往往在其他非糖尿病的情况下也可出现, 因此糖尿病患者容易忽略而不往糖尿病上考虑, 使患者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常是以这些不典型症状而开始的。有研究表明, 在众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大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患有糖尿病。等到他们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时, 其实他们已经得糖尿病数年了。

糖尿病早期症状

有些人对糖尿病的知识不够了解, 以至于自己患有糖尿病还浑然不知, 因此, 建议超过40岁的中年人, 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筛查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每半年1次C肽检查。

根据病理学分析, 糖尿病早发现、早诊断和预防, 可有效阻止病症进入高危期。当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时, 治疗会相当困难。故应细心观察症状, 以利于防治。

偶发低血糖:餐后2~3小时经常出现心慌、手颤、饥饿难忍、多汗、心率加快等;女性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症状有: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者;糖尿病在下肢症状:无明显原因的下肢酸痛, 乏力或皮肤瘙痒者;糖尿病高危患者:40岁以上中年人, 身体肥胖者, 体重指数BMI>24, 血脂异常显著;过早发生动脉硬化及高血压者;中年人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如出现原因不明的昏迷, 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

为什么有些糖友没有症状

不是所有的糖友都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不典型的症状,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1.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糖尿病症状。

有人发现, 只有血糖水平高于15mmol/L一段时间的情况下, 临床上才会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等糖尿病症状, 可能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要远低于此值。

2.对高血糖的反应不敏感。

有的人, 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对高血糖不那么敏感, 血糖已很高, 临床上还没有什么感觉。如有些人肾糖阈升高, 虽已是糖友, 但因尿糖不多, 却没什么感觉。

3.缺乏糖尿病知识。

上一篇:X-射线论文下一篇:图书策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