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策划研究

2024-10-12

图书策划研究(共12篇)

图书策划研究 篇1

在图书出版工作中, 选题策划是一项比较重要和繁琐的工作, 尤其值得我们广大出版者的关注。因此, 随着图书出版业国际化的大发展, 各出版商尤其需要做好图书的选题工作, 以促进图书出版行业的长效发展。

1 图书出版的选题现状

1.1 选题观念落后, 无法吸引读者

首先, 编辑在选稿和组稿的过程中大多凭借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 或者凭着灵感进行选题策划, 本身没有进行市场调研, 定性分析的过程较多, 而定量分析严重不足, 这种做法很显然是不符合当代选题标准的, 同时千篇一律的话题也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 编辑工作者的积极性偏低, 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甚至受到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限制, 一些编辑工作者跳槽去别的单位, 难免会造成原出版单位无形中的人力和资源损失;最后, 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 可以说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信息, 这就使得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混杂在了一块。但是编辑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由于热门话题比较抢眼, 竞争力也较大, 会转而选择一些竞争力小的话题, 难免会出现选题偏差的现象, 导致流失较多的读者。

1.2 选题模式单一, 资源大量流失

首先, 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大多会借鉴发行量较好出版社的出版内容, 即他们出版什么该出版社就出版什么, 这样难免只吸引一部分剩余的读者, 难以挖掘潜在的读者, 造成大量资源的流失, 甚至会出现大量同类型选题图书出现,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其次, 出版社在前期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投入的精力过少。甚至很多出版社的领导认为图书的发行量是关键, 而忽视了选题策划过程, 没有对选题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例如, 很多出版社为了自身的利益, 开始把出版的目光放在教参教辅和生活类杂志图书上, 重复现象与跟风比较明显, 甚至随着近年来网络畅销书的发展, 很多出版社只是不断地重复和翻印图书, 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最后, 选题资源的大量流失。出版行业本来就是一个物质资本构成较低、社会资本构成较高的行业, 而其中人力资本又是关键。出版业应该把编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以促进编辑对选题资源的筛选, 避免资源和读者的流失。

1.3 选题内容老套, 难以进行创新

从近几年的订书情况来说, 网络小说读物和名家新作依然是两大热潮, 成为出版社重点推荐的图书。很多出版社在出版的过程中, 就会推出同一类型的多个版本, 甚至为了凑数, 还搜罗了相当多的现代畅销书进行出版, 没有关注读者的真实需求, 这样读者在购买图书的过程中, 无意中增加了他们筛选的时间, 会使他们感觉到繁琐。此外, 出版社在资源信息管理上明显投入不足, 没有在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上投入资金, 使得出版社自身的创新进程比较缓慢, 缺失了关键的竞争力, 难免会落后于其他出版社的发展。

2 现阶段图书出版的具体选题策划策略

2.1 积极转变选题策划观念, 以读者的需求为前提

图书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 是具有精神和物质双重属性的, 这样出版社在出版读物的过程中, 就应该树立全新的选题观念, 尤其是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前提, 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首先, 出版社领导应该重视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逐步更新工作人员的观念, 使他们进行策划出更好地选题。为此, 出版社可以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外出培训和调研, 使工作人员的视野开阔, 在选题策划上更具有创意;其次, 出版社要成立专门的调研部门, 即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实现对读者阅读需求的了解。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多站在读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尽可能地解决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困难, 以获得一手资料, 提高本出版社的实力;最后, 编辑人员要对图书出版信息进行筛选, 一是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出版社出版热点的冲突, 若是无法避免, 可在其他方面改进, 吸引读者眼球;二是善于抓住小部分读者的阅读取向, 专门出版一定的非热点但是受关注类书籍, 善于拉拢读者, 借助读者之间的相互传播, 实现对该出版社的宣传, 以为出版社谋取较多利益。

2.2 采取多样化的选题模式, 延伸选题范围

“品牌”是一个企业产品经营的关键, 延伸到图书上, 就是尽可能提高读者的忠诚度, 凸显本出版社的特色和实力。这就要求出版社积极创新选题手段, 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延伸选题的范围, 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出版社应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出版社依靠国家保护政策获取高额利益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每年出版市场上的书都是不可计数的, 为此出版社应该有自身的特色。一是出版社每年都要有自己的选题计划, 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二是出版社要形成具有优势的选题模式, 例如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针对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就出版了很多外语参考书、外语原版读物等, 效果较好。其次, 出版社应打破传统单一选题的模式, 挖掘系列化的多样选题, 深化选题的范围。例如, “新华”品牌在读者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地位, 出版社就可以在《新华词典》的基础上, 继续推出《新华成语词典》、《新华写字词典》等, 甚至还可以拓展普及版和精华版, 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最后, 出版社还应该在图书包装上给予读者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方面图书内容充实了读者的精神, 使读者的情感受到陶冶;另一方面用心的图书包装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出版社的诚意, 能够吸引一部分的读者。当然, 在包装图书的过程中, 出版社应该把图书的主要内容和选题以最简洁的语言标注在封面上, 以满足现阶段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2.3 避免模仿和跟风, 走创新化的选题道路

图书出版过程中出现的模仿和跟风现象实质上是选题策划缺乏创新的表现, 尤其是大量重复和陈旧的产品给出版社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都需要出版社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积极走创新化的道路, 要有自身的独创性。首先, 出版社要有自身坚定的立场, 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要有自身的独创性, 不能因为随波逐流而盲目跟风。例如在禽流感和各种病毒突发的时节, 很多出版社都推出了少儿健康、登上健康快车等系列选题, 但是出版社从创新的角度考虑, 就可以选择健康营养搭配、如何关注婴幼儿成长等题材。此外, 出版社要善于激励有创新能力的编辑和其他工作者。这就要求出版社不断提升自身的薪资待遇, 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建立一定的创新激励机制, 对于有创新意识的员工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以激发越来越多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

3 结论

综上所述, 各出版社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 充分捕捉社会时效信息, 充分挖掘出版选题, 尽可能吸引读者的关注。此外, 出版机构还应该知己知彼, 知晓本出版单位的范围和水平, 根据不同读者群的需求出版不同种类的图书, 以满足新时代发展前提下读者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只有时刻关注选题的创新和改变, 时时刻刻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才能促进出版社的繁荣发展, 实现出版社的长久利益。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发展较快, 在图书品种和销售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但是很多令人担忧的危机也相继出现, 尤其是一些较小的图书出版机构, 不仅潜意识里忽略图书选题, 在选题方面还很容易进入误区, 大多采取了跟风和模仿的方式, 很少会有自身的特色。现本文就简要介绍几点图书出版领域选题的现状和策略问题, 以为出版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研究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寒娥.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全媒体攻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1 (3) :130-133.

[2]卢芸.输出版图书选题策划探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67-70.

[3]杨毅.试论图书出版选题策划的前瞻性意义[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 (6) :73-78.

[4]黄须友.浅谈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及实施[J].传播与版权, 2014 (2) :67-68.

[5]侯丽平.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J].新闻传播, 2015 (4) :34-35.

图书策划研究 篇2

柯平

2012-12-25 10:34:06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3期

【英文标题】On Library Strategy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Business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作者简介】柯平,男,1962年生,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要从社会、事业和业务三个层面认识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微观图书馆学的三维空间为基础,强调图书馆管理的理论重构,提出将图书馆战略管理作为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分支;进而提出图书馆战略研究的三个重要领域和方向,包括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研究和战略理论研究。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planning for libraries can be realized from society ,undertaking and business.Based on three-dimension of micro-library science,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for library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library strategic management as a new sub-discipline.Furtherm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key research areas and directions including strategic environment analysis, strategic planning and strategy theory.【关 键 词】图书馆战略/图书馆事业/战略规划/战略管理library strategy/library cause/strategic planning/strategic management

2009年11月27日至30日,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开放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笔者做了“图书馆战略研究”的学术报告,旨在为我国图书馆战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强调加强图书馆战略规划和图书馆战略管理的研究,促进我国图书馆战略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事业发展的必然:图书馆战略规划

1.1 图书馆学研究要面向现实问题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形成一个共识:研究要面向现实问题。吴慰慈教授在会上指出:新一代图书馆学人面临着新的使命,要更加重视理论创新;严谨治学,摒弃“简单化”;加强实证研究;突出应用研究;关注方法论研究[1]。

图书馆学的现实从理论框架上有三个层面,最里层是图书馆业务,包括资源业务、服务业务等;中间层是作为组织的图书馆,包括物理的图书馆实体、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以及复合的图书馆形态与各种图书馆现象;最外层是图书馆事业,涉及各类型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社会对图书馆的保障等。

1.2 我国与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在战略规划上的差距

理论研究者面向现实需要考虑的是:我们的语境和思考的现实问题是否与国际图书馆界同步。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很多,刘孝文总结出6个热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2]。但“图书馆管理研究与图书馆实践结合不够,特色不明显”[3]。笔者在2009年下半年结合图书馆学博士生“图书馆学前沿研究”课程,经过文献调查总结出国外图书馆学的8个前沿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数字资源存储与服务、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信息行为、信息服务与个性化服务、信息素养教育、阅读研究与休闲阅读、图书馆管理、学校图书馆建设与青少年信息行为。而图书馆战略是图书馆管理的研究热点之一。

从国内外热点比较中发现存在着共同点(如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和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和研究的不同步现象,究其原因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国图书馆事业面临着急需解决的某一热点问题,在发达国家早已解决,从国外的文献回溯看,曾经有相当数量的文献但现在很少研究了,而我国这方面的文献量呈增长趋势,如图书馆法、总分馆制等,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造成的;另一种情况是我国图书馆界所关注的某一现实问题,在国外并不存在,是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等。

在实践方面也存在不同步现象。尽管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世界图书馆事业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且在某些领域有先进之处,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纵观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图书馆战略规划起步早,理论与实践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大量的图书馆不仅自觉地制定战略规划并按照规划开展图书馆业务,而且连续更新战略规划,在国外图书馆的网站上,图书馆战略规划成为图书馆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内容。截止2009年11月4日,我们共收集到国内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272份,其中美国125份,加拿大30份,英国37份,我国(大陆)只找到9份。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事业在战略规划方面差距是相当大的,而且这一点还没有引起我国图书馆界足够的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美国图书馆有3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现代意义的图书馆事业只有100年,历史欠账太多,其中包括图书馆战略研究与实践;从发展规律上看,图书馆事业规律需要时间的检验,战略规划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图书馆视野从面向现实到面向未来,是图书馆从一般管理走向高层次管理的必然要求。

1.3 应将战略规划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基于以上差距分析,虽然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国外并不完全等同,但重大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滞后,是值得反思的。中国图书馆界最为急迫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战略规划,所以笔者提出将战略规划尽快提到议事日程。

国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普遍性,通过网上调查发现,国外许多图书馆都有战略规划,且将战略规划向读者公开。二是常规性,图书馆战略规划不是一次性的临时任务,而是图书馆常规工作。图书馆只要具有一定规模,就会将战略规划作为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并形成了三至五年更新一次战略规划的惯例。在搜集到的战略文本中,很多文本都是在上一个文本基础上制定的新的战略规划,篇幅达20多页。三是规范性,图书馆战略规划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达到了科学规范性。例如,199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全国研究理事会等机构组成了国会图书馆战略评论委员会,对国会图书馆的主要部门与工作进行了考察与评估,形成报告——《21世纪国会图书馆数字战略》,对数字化建设与管理问题提出了重要建议,对国会图书馆未来的数字化战略作了详尽描述[4]。

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不仅数量少,而且多不规范,有的仅三五页。这虽不能说明我国图书馆界没有按规律办事,但的确存在一个发展基础或发展条件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较早开展战略研究,并做了战略规划的尝试。国家图书馆自2003年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以来,确立了“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三大发展战略,2009年开始启动战略规划研究,由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着手调查,组织专家讨论,说明国家图书馆对于战略规划已相当重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4 从三个层面认识战略规划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落后的主要原因除了基础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认识问题。为什么我国关于战略规划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为什么只有一些少数大型馆才想到做战略规划呢?这反映了我国图书馆界战略意识整体缺乏的现象。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当笔者在一些场合提到战略规划时,许多图书馆还觉得战略规划太抽象不具体,不能解决图书馆现实问题;也有一些馆长认为,即使做了战略规划,也不会执行,不如不做。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在国内颇有影响的、被业界称之为优秀的图书馆,也没有战略规划。笔者在与这些馆的馆长交谈时发现,他们对战略规划并不以为然,根本不认为战略对一个图书馆,特别是对于先进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看待中国图书馆界的这个现象,一方面是时机和条件未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正常现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近十年来,我国一些图书馆大量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虽然有的只是一味模仿,但也使图书馆焕然一新,为什么学习了国外的那么多好的做法,却没有学到做战略呢?从这个方面来说,又存在着不正常现象。当然,图书馆人经营图书馆总有一天是要做战略研究和规划的,但不可盲目等待。

无论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如何看,从研究的角度,必须要有前瞻意识,不能只做实践的注解工作,包括图书馆建筑、总分馆制、图书馆服务等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应该是超前的,这个超前不是脱离现实,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从一般意义上说,战略规划在我国图书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映在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我国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其一,全球化知识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使得战略管理、战略规划成为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其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的图书馆必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获得战略地位和新的作用。其三,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图书馆如何科学发展,离不开战略规划。

(2)事业层面,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一是图书馆行业整体发展需要战略规划,二是图书馆转型需要战略规划,三是图书馆类型与定位需要战略规划。

(3)业务层面,图书馆战略规划是我国图书馆工作和业务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图书馆,都要考虑与实务相关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也是战略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明确图书馆业务与战略的关系十分重要,那些认为没有战略规划同样可以搞好服务、做好管理的馆长,不是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和整体来考虑的,而只是考虑一个任期、一个局部。那么整体水平的提高、业务流程的变革、公共模式的转变、能力结构的优化、目标任务的升级,这些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都与战略有密切关系。

一旦解决了认识问题,就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提早考虑战略规划。尽管战略环境与条件尚不具备或不理想,但是战略规划对我国图书馆来说势在必行。实践者应当先行,研究者更应该抢先一步。理论体系重构:图书馆战略管理

2.1 微观图书馆学的管理维度需要加强

关于图书馆学新体系的构建,笔者曾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第四部分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后来又和王平合著发表了《基于知识资源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研究》,提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三层结构:第一层是体系赖以存在的理论来源,第二层是基点,第三层是基础理论的具体内容。在宏观图书馆学与微观图书馆学中,提出微观体系“图书馆的三维空间”,即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是由资源、服务和管理三个维度组成的统一体,由此形成了微观图书馆学的三个分支:资源理论、服务理论与管理理论。

进入21世纪,资源与服务两个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比之下,在管理方面,理论与实践都没有跟上时代和新形势的要求。许多图书馆还是依赖于馆长的个人智慧和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在许多图书馆还没有真正实现,或者说,从整体上看,我国图书馆科学管理的水平并不高。而战略问题是管理的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战略研究。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从科学管理做起,加强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提升管理在图书馆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关注未来和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战略在管理中的地位。

2.2 图书馆战略研究在国外已经成熟

国外图书馆战略研究在几个方面已经成熟。一是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上已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原则和模式,将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从理论引入到操作层面。如Riggs1984年出版Strategic Planning for Library Managers, Jacob 1990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A How-to-do-it Manual for Librarians, Heather 1994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for Modern Libraries等。二是针对公共图书馆的战略研究形成专门领域,例如美国图书馆协会为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指供指导,1987年专门设计了Planning and Role Setting for Public Libraries: A Manual of Options and Procedures。三是高校图书馆战略研究成果丰硕,如Williams Ⅱ1991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mplementing New Roles for the Academic Library, Hayes 1993年的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Academic Libraries, McNicol 2005年的The Challenges of Strategic Planning in Academic Libraries等。四是实现了管理与业务层面的紧密结合,如Matthews 2005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or Library Managers, Adeyoyin 2005年的Strategic Planning for Marketing Library Services, McGee 2006年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IT)Strategic Planning for Libraries等。

2.3 图书馆战略研究在我国已开始得到重视

图书馆战略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操作到理论指导,从单一个体到多元组织合作竞争的过程。如果说,国外的战略研究进入到成熟期,那么我国的战略研究正处于初创期。

我国图书馆战略研究集中在两大方面,一个是图书馆事业战略研究,早期的有《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等,近几年来的成果如《图书馆创新服务战略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图书情报事业战略》、《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等。另一个方面是近年来开始的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正在推动我国图书馆进入战略规划探索阶段。在整个图书馆管理研究中,“2007-2008年主要表现在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和人本管理三驾马车共同驰骋的研究局面”[[5]。

2.4 我国图书馆战略研究的不足

我国图书馆战略研究目前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战略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一些战略研究对实践并没有起到指导作用,战略研究停留在研究成果而不是在成果转化上。二是缺乏战略规划研究,当前的战略规划多局限于某一具体图书馆,对整个图书馆事业发展缺乏普遍指导意义;缺乏对各级、各类型图书馆的整体协调研究;缺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环境中的图书馆战略新举措的深入研究;关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应用研究较为薄弱,缺乏相关标准或指导手册作评估参考。三是缺乏实证研究,特别缺乏战略的案例研究与调查研究。四是缺乏理论研究,如战略模型研究、战略基础研究,特别是缺乏战略管理的全方位研究。

2.5 图书馆战略管理是分支学科

战略管理是一门学科,国内外有丰厚的经典文献。最近20年来,战略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研究热点。“在过去的18年里,‘战略管理’这一学科也有了很多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这一学科对公共和私营部门中的管理者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6]。这说明作为公共部门的图书馆,应用战略管理是完全可能的。随着图书馆管理的发展,除了关注藏书的管理、人力资源、图书馆成本等这些基本问题外,需要将图书馆战略管理提到一个新的层次,作为图书馆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战略管理”一词最早是由安索夫(H.I Ansoff)于1972年在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Management中正式提出,1975年安索夫在From Strategic Planning to Strategic Management一书中将战略管理定义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7]。将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图书馆,笔者认为,图书馆战略管理是为保障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规划和指导图书馆的全部活动,进行战略制定、实施、评价,并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个动态过程。

图书馆战略管理主要有五项任务:第一,提出使命和战略远景。基于现实,面向未来,根据对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能力等相关研究,确定图书馆的使命与长期的发展方向。清晰地描述图书馆业务与未来目标的关联,明确图书馆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二,建立目标体系。为使图书馆工作围绕未来目标行动,将图书馆的战略远景转换成要达到的具体业绩指标,形成由目标和任务组成的逻辑体系。第三,制定战略。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达到所期望的结果。第四,实施战略。将图书馆的战略决策付诸实施,保障所选择的战略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实施和执行。第五,评价战略。结合战略实施,评价图书馆的业务发展与服务绩效。根据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参考新的理念和机会,结合业务基础与业务能力,对图书馆的战略远景、长期发展方向、目标体系、战略以及战略执行等做必要的调整。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体现图书馆战略管理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图书馆战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图书馆战略研究涉及图书馆学理论与应用的许多方面,涉及很多新的问题与新的领域,这里不能一一说明。基于我国的战略研究现状,有三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战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3.1 图书馆战略环境研究

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包括管理者,擅长做图书馆的具体业务、图书馆的部门或局部管理,却很少考虑图书馆业务以外的相关现象,不重视环境对图书馆决策的影响,不擅长图书馆的环境分析及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管理做出及时的调整。

今天,图书馆界必须重视环境,重视社会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对社会的贡献率,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与管理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当树立战略意识,善于做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基本方法是SWOT的方法。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图书馆可运用这一方法,从结构分析入手对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不同分析意义。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包括图书馆的优势和劣势都集中起来,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这类研究不仅使图书馆正确认识自身在行业、区域乃至全社会中的位置,而且有利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和全面。

战略环境研究是一项复杂工作,不能简单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要科学运用战略分析工具,任何分析工具都有其局限性。SWOT适用在制定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前对图书馆进行深入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其优点是分析直观、使用简单,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是,正是这种直观和简单,使得SWOT不可避免地带有精度不够的缺陷。图书馆界的一些论文所做的SWOT分析采用定性方法,通过罗列S、W、O、T的各种表现,形成一种模糊的图书馆竞争地位描述,并以此作为判断依据,结果大多是主观臆断。因此,在使用SWOT方法罗列作为判断依据的事实时,要尽量真实、客观、精确,并提供一定的定量数据来弥补SWOT定性分析的不足,构造高层定性分析的基础。第二,要注意第一手数据和科学分析。战略环境研究仅有工具不够,SWOT的方法需要数据支持,而现在的难点是缺乏数据,图书馆的统计工作跟不上。必须以实证的方法对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扫描,既要有准确完备的历史材料,也要有及时更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好分析。

3.2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

战略规划研究是图书馆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务实的问题,战略规划研究以环境分析为基础,而且比环境分析更为重要。鉴于我国图书馆缺乏战略规划的传统,也缺乏战略规划的意识,更缺乏战略规划的相关知识。如果简单地将企业战略规划套用到图书馆,既不科学也缺乏针对性;如果照搬国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即使是同类的某一图书馆,对我国也不可能是完全适用的,因为战略规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因此,必须加强两个适应性研究:一是借鉴企业战略规划适用于图书馆的研究,二是借鉴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适用于我国的研究。

近几年,笔者主持两个重大项目,一是图书馆事业整体研究,二是图书馆战略规划专门研究,这两个项目刚好形成一个研究逻辑:事业研究作为战略规划的前提,战略规划是事业研究的必然发展和深入。

关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研究得益于国家图书馆的支持。2007年2月国家图书馆首次面向社会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招标,招标的两个重大项目“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定位与服务研究”,分别由索传军教授和柯平教授中标。项目立项后,笔者组织了由30多位专家及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于2009年3月完成最终成果,同年5月通过会议鉴定并结项[8]。这一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多角度的调查,发放三个不同调查问卷:一是针对图书馆进行的关于图书馆定位的问卷;二是针对读者的问卷;三是针对图书馆的外部机构的问卷。项目以近2500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综合分析,既考察了公共文化服务中图书馆与读者对于定位与服务的反应,又考察了社会对于图书馆的认知以及图书馆与相关部分的关联,这一点恰恰是过去研究中所缺乏的。最终报告从宏观上把图书馆看作一个系统,图书馆外的环境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用系统论的思维,研究图书馆的整体发展;从微观上,深入考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乃至某一个体图书馆,选择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进行专门研究,以发现图书馆在新环境下的变化、差异与前途。此外,还产生了四个子课题报告: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站评价报告、“211”高校图书馆网站评价报告、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研究报告、区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研究报告。

关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专门研究来自2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笔者主持申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获得重点立项。这一研究有五大任务:一是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两个维度研究图书馆战略规划:战略环境、战略主体;二是以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为基础,构建图书馆战略规划实用模型,包括国家图书馆事业子模型、跨系统或地区的行业联盟子模型以及个体图书馆子模型;三是完成《世界主要图书馆战略规划选编》,拟定《中国图书馆事业“十二五”战略规划建议草案》;四是探索行业规范,编制标准、指南;五是面向实际应用,开发辅助软件。

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图书馆个体战略规划和图书馆事业战略规划。前者的研究重点在于建立模型与战略文本规范,解决我国各个图书馆战略决策的指导问题。后者的研究重点在于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重大战略决策,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视角解决全国图书馆事业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与社会整体发展不适应不协同的问题、发展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问题、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等等。课题组已搜集到的国内外战略文本270份,涉及6个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其分析对我国各类型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模型很有参考价值。

3.3 图书馆战略理论研究

未来的图书馆战略既需要广大图书馆积极参与实践,积累战略经验,也迫切需要研究理论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理论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图书馆战略基本理论问题,涉及战略思维、战略意识、战略模式、战略发展等问题。二是图书馆战略管理研究,涉及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等战略过程的专题研究。三是引入管理新理论,进行图书馆战略的探索,包括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战略研究,进行图书馆战略知识管理的研究,基于危机管理的图书馆战略研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图书馆战略研究、基于协同理论的图书馆战略研究等。四是图书馆知识治理研究,引入知识治理新理论,解决图书馆内部和图书馆之间知识的交换、转移和共享的治理问题。

理论研究既需要图书馆理论工作者和图书馆学界大胆探索,面向图书馆现实和未来,寻找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能够指导实践的方案,在应用理论上取得突破。理论研究也需要图书馆部门和实践工作者呼应战略理论,为理论提供案例和研究素材,并逐步将战略实践上升到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和知识转移。

【参考文献】

图书策划研究 篇3

摘 要:高校图书馆采用公开招标形式采购中文图书,规范了图书购买市场、节约了图书购书经费、也提升了采访工作效率。但也使得图书馆难以入藏部分有特色的、优质的、专业的图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馆藏质量。本文分析了招标采购方式对中文图书采访质量的影响情况,并从科学的组织招标、获得完善的书目信息、改变传统的采访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中文图书采访质量进行控制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86-03

中文图书采访是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中文图书采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随着图书市场的繁荣发展,发行渠道的增多,高校中文图书采购大都采用了招标形式,这给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招标采购可使图书馆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激励机制,在节约图书采购经费的同时,得到较高水平的服务。但中间商从自身利益出发,使得书目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从出版社订购那些利润低而图书馆又需要的特色的、优质的、专业的图书,从而严重影响了图书采访的质量和馆藏质量。如何确保高校中文图书的采访质量,使图书采购经费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应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1 采购招标对中文图书采访质量的影响

招标委员会是由学校招标办组织的有学校领导、图书馆领导、财务和纪检部门领导组成的机构。由于评标专家对图书馆运作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容易出现低价中标的现象。供应商是以盈利为目的,对一些大宗的、利润较大的订单,他们会积极地去做,而对一些小宗的书单,利润较少的,就不想做甚至不做。从而对中文图书的采访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1 书目信息不完整、不准确

全国每年出版的新书在10余万种,任何一个供应商都不可能提供完整的书目信息。加之有些供应商出于利益考虑向图书馆推荐、供应积压图书,而对那些质量高、利益较少的图书,不向图书馆提供书目及信息。即使提供图书的开本、内容、读者对象等信息,往往也是不完整、不准确的,使得图书到馆时才发现所订图书不符合馆藏要求。有些出版信息中途发生了改变,致使实际到书时重要的采访信息如书名、ISBN、价格等与征订时有所不同,也给采访和验收工作带来不便。

1.2 特色、优质、专业性强的图书难以入藏

图书馆急需的特色藏书,是图书馆采购的重点之一。此类图书的采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由特定图书供应商为图书馆供货,而这些供应商往往由于综合实力欠佳等原因,中标机会甚微,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图书馆采购急需的特色图书带来了困难。

对于出版发行量小的专著等出版物,供应商从出版社进货时的价格有可能高于中标价格,他们在利益驱动下,有可能以各种理由拒绝配送该类图书[1]。即使是现场采购,展厅所陈列的图书也是供应商根据市场的销售情况所选定的,以销售营利为基本目的。如此就有可能无法采购到符合需求的专业性强的图书。

1.3 到书率低、时效性差

由于招投标制度的不健全和经验的缺乏,致使某些供应商在投标时以价格优势中标,这样就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持其正常的运作,其结果是简化服务流程,或者仅提供高折扣的图书。部分质优价高的科技类图书、优秀出版社的图书,在招标后因价格的原因迟迟不能到货,影响图书馆的到书率。

在图书提供过程中,还有的供应商故意拖延图书到达时间,其原因是他们从出版社拿到的图书折扣,是随着图书出版的周期逐渐递增的。因此,一些时效性强的计算机类、考试类图书,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到馆,使藏书质量和时效性均受到影响。

2 中文图书采访质量控制措施

2.1 科学的组织招标

中文图书的采购招标,与一般设备物资的采购招标不同。图书采购具有采购品种多、单个品种数量少的特点,且采购任务是持续的、分批次进行的,不可能一次完成。因此,建议招标周期为2~3年比较合理。

2.1.1 组建合理的招标委员会

学校的招标小组一般由招标办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招标委员会对图书馆这一特殊招标方式理解得不是太透彻。专家较多地考虑供应商的优惠幅度,对其他服务考虑则较少,容易造成图书质量的下降。因此,在图书采购的招标过程中,图书馆资源建设人员、采访工作人员必须参加,且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2/3。

2.1.2 采用合适的招标方式

仅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有可能导致实力较弱的供应商采取恶性竞争的方式参与到招标工作中来,从而给图书馆采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因为在邀请招标中,图书馆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对参与招标活动的供应商有所了解,将不符合本馆中文图书采购需求的供应商排除在招标范围之内,确保参与投标的供应商能满足图书馆采购需要,而最终的中标供应商也都能提供符合本馆需求的采购服务[2]。

2.1.3 实行滚动招标方式

高校图书馆购书量大、品种多,任何一家供应商都是难以满足的。加之图书馆文献采购对连续性供货的要求,这就需要确定5~6家实力强的图书供应商来参与图书采购。为了保证馆藏资源建设质量和图书馆工作的连续性,有必要实行滚动招标方式进行图书采购。即从上次中标的供应商中确定1~2家直接滚动到下一周期作为图书馆的供应商,而其余份额则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另行确定[3]。

2.1.4 避免过度低价中标现象

影响图书折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装帧、用纸及印数、畅销书与滞销书等,都可以在价格的折扣上有着不同的体现。高校图书馆收藏的专业性强的图书,出版发行量很小,折扣空间也很小,笼统地规定一个最低标的,给图书馆实际购书和订到率会带来不利影响。

评标人员不能盲目地看待折扣。如果仅把购书折扣作为重要的选择指标,而不考虑图书质量、到书时间、到书率及其他服务,那将顾此失彼。实行采购招标的主要目的是,选择最合适的代理商,购来最有价值的图书。因此,对折扣应该规范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提供一个平均折扣。

2.1.5 只招资格标

图书采购不是一次性的行为,招标时不可能像采购其它设备物资一样提供具体的采购清单,它仅提供学科专业目录,也就是说采购的是“非固定标的物”,它只能按时间段或年度、图书采购总码洋进行控制。招标只是确定中间商的供货资格,招的是“资格标”。至于具体的购买品种需视当年的出版情况而定[4]。供应商的数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3~5家较为合适。

2.2 多渠道获得出版信息和书目信息

采访人员必须密切关注出版发行动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出版信息,主要有以下渠道:(1)电子书目。根据供应商实力,有针对性的从中标的供应商网站上下载电子书目。(2)通过书市、图书展销会、订货会等现场收集书目信息。(3)根据馆藏特色,有针对性的与大型、对口出版社直接联系,索取最新出版信息。(4)传统书目报和出版社提供的纸版书目。

2.3 书目订购与现场采购相结合

通过图书馆配商书目订购和现购图书是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的主要方式。现购图书到书率和到书的速度都有保证,对于现采无法满足需要的图书,只能利用收集的各种书目信息进行书目订购。

以书目订购为主,现采为辅,两种方式优势互补。同时,现场采购不仅使采访人员能及时了解市场形势,切身感受图书文化潮流,准确把握图书出版动态,而且能直接翻阅图书,了解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图书采购的准确性。

2.4 多种采访模式作为补充

2.4.1 在线采选

在线采选也称网络采选,是图书采访人员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平台,以数字化出版信息为工作对象的一种中文图书采选方式[5]。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开始应用于图书采购领域。由于网上书店具有快捷方便、信息量大、书目信息提供比较详细等优点,使得采购人员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所需图书的概貌。网上书店所提供的书讯品种数量多、品种全、检索便捷,可以通过网上图书订购作为购书的补充渠道,特别是绝版图书,多卷书的补卷,十分有效。

2.4.2 自主采购

各高校都有其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由于自身学科设置所限,某些专业图书选择范围较为狭窄。此类图书可选择与专业有关的出版社直接合作,保证相关专业出版社提供全品种书目,避免供应商提供书目的不完整。

图书馆不通过中标的供应商,每年在预算的采购经费中划出一部分,如总经费的1/4~1/3,直接与出版社联系购买图书。根据本校所设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选择若干个实力强、信誉好、出版方向与本校专业对口、学术层次和质量较高的专业出版社作为长期合作伙伴。

2.4.3 集团采购

集团采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采购方式,是指若干个图书馆联合起来,组建购买集团,同供应商进行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谈判。参加集团购买的图书馆可以节省采购经费,降低同卖方谈判的成本而获得更多的利益[6]。对于大众化的图书,可以尝试采用此种采购方式。

2.5 动员全员采访

由于图书出版市场高速发展,出版发行形式与方法的多元化、图书内容学科的多样性、图书信息来源分散性等,决定了仅依靠图书采访人员很难完全承担所有的图书采访任务。而且任何一位采访人员都会由于的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性,不可能对学校各个专业设置的课程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必然需要其他相关人员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采购。

2.5.1 专家选书制度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本学科的规划、发展方向比较了解,对学科发展具有超前意识。采访人员定期、不定期将图书订购书目送发至各相关部门,请专家挑选书目,最后由图书采访人员进行汇总、整理、订购。

2.5.2 教师现采与购买

组织专题书目请相关学科的教师选订,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类型书展进行图书现采,也可委托有机会接触这些资料的教师,利用出差、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机会随时购买。

2.5.3 读者推荐与选订

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立图书推荐专栏,书目信息定期放到图书馆专栏上,读者可参与推荐选择图书。图书馆各部门工作人员要随时了解读者需求,并将有关信息传达采访人员。

2.5.4 学科馆员参与采访

学科馆员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好的与对口学院的师生进行沟通,做好资源需求的动态调查和统计,收集读者订购书目的建议。学科馆员参与图书采访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2.6 努力提高采访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采访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采访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还要有良好的采访意识。要根据本馆的资源建设要求,及时了解本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特色或所属学校的教学或科研情况,关注本馆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发展动态。

采访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坚决按图书采访的原则办事,廉洁奉公、团结协作,不以个人喜好或关系来对供应商,不收受礼品礼金等。

3 结语

中文图书的采购招标有利于图书市场的良性竞争,供应商与学校都获得了利益,可以使采购经费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是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对中文图书采访质量的确有一定影响,究其主要原因是过度低价中标所致。为此,高校必须总结经验,加强组织招标、科学招标,避免过度低价中标现象出现。同时图书馆还要制定合理的长远规划和短期采购计划,科学运用各种采购模式优势互补,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此,才能确保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访工作的质量,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高静萍,陶栋材,苏帕莎.关于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购招标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7).

[2] 储济明.图书馆中文图书招标采购研究[J].现代情报,2007,(10).

[3] 陈喜红.高校图书馆文献招标采购探讨[J].情报探索,2007,(12).

[4] 李韵.中文图书采购招标、评标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建设,2007,(5).

[5] 庞丽川.中文图书在线采选与传统采选模式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

儿童文学类图书选题策划研究 篇4

一、儿童文学类图书选题策划存在的不足

(一) 选题策划缺乏整体性

调查研究、信息收集、动态分析、选题拟选、选题论证、组织作者编写等六大环节是选题策划的主要步骤, 其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每位编辑在出版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内容的选择还需要重视刊物的附加值。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除了少部分优秀的策划编辑外, 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的策划编辑为了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在书名上大做文章, 乱起书名。目前市场上儿童文学作品的书名千奇百怪, “骷髅”“鬼怪”“幽灵”“惊魂”等画面字眼弥漫封面。有的书若从情节的逻辑性或故事的结构框架监查, 会发现书中存在很多荒谬、牵强附会、粗制滥造的地方。并且, 现在很多儿童文学图书会发行“丛书”“套书”, 各种格式的精装版图书, 价格昂贵, 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 再加上发行工作的不到位, 导致盗版图书的大量出现, 若孩子看到的是错误百出、粗制滥造的盗版书, 必然会误导他们的观念, 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二) 过分依赖图书的引进

一直以来, 我国少儿图书市场的准入标准都比较低, “小儿科”一般都被用来形容少儿图书的创作, 由此可见对于儿童图书的创作一直缺乏重视。但是在国外, 少儿作品的创作就拥有一个强大的创作队伍, 科学家、知名的作家等都会加盟。我国的儿童图书表现出精品较少、图书粗糙等缺点;而国外的儿童读物则恰恰相反, 精品较多, 图书严谨。除此之外, 对于出版社而言, 从国外引进的图书能够借助其引进头衔进行炒作, 并且操作起来更加便利, 经济效益也较为可观。

国内出版社所引进的儿童文学类图书均是国外的畅销书或获奖书, 此类图书的销售量与质量都已经有所保障, 因此出版社引进后, 风险较少, 对于编辑的要求也有所放宽, 只要能够取得版权就可以了, 甚至版式都可以沿用国外的。与国内出版图书烦琐的工作量相比, 自然是引进版图书更加省心, 因此其他出版社也纷纷效仿, 最后导致引进图书的数量增多, 对于自主研发原创儿童文学类图书的热情自然就会减弱。特别是最近几年来, 各出版社依靠引进图书取得可观的销售业绩, 基本放弃原创儿童文学类图书, 让文化传承出现危机。

(三) 选题重复, 盲目跟风

在儿童文学类图书中, 就算是同样的内容也可以来自不同出版社, 一本图书可以有几十个版本。像《西游记》《熊出没》《格林童话》等较为畅销的图书, 一个书店就有十几个版本, 但是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据相关数据显示, 《三百六十五夜》有200多个版本, 《窗边的小豆豆》有300多个版本, 图书缺乏差异化, 让读者面对众多的图书无从选择。出版社是增加了图书的品种, 但是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因而图书只能用低价吸引读者, 这很容易导致恶性竞争, 让出版社的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损害, 原始创作的投入必然受到削弱, 最后会致使市场与产品同质化加剧。20世纪90年代, 《花季·雨季》一书的热销就引来了一大批类似读物, 如《我是女孩我好烦》《我是男孩我也烦》《花季烦恼》《赠给花季的少男少女》等图书。跟风出版是出版界的通病, 如果不加以制止, 必定会严重破坏出版社的生存环境, 腐蚀了编辑的开拓能力与创新精神, 不利于塑造出版社与图书公司的品牌形象。

二、儿童文学类图书选题策划的几点建议

(一) 开发、拓展广泛的人脉资源

编辑要拥有一定的储备意识, 人脉资源实际上也是战略资源。21世纪就是人才的竞争, 而翻译者、画者、作家、版权代理人、推广人、专家、儿童文学教师等都是编辑的人脉资源。过去儿童文学类图书的口碑仅仅建立于读者中, 一般采取潜力作者自荐或他人推荐等方式选择作家。现阶段, 多媒体的兴起为编辑提供了多条寻觅优秀作家的道路, 让编辑能够及时了解儿童文学的发展与各个作家的最新动态, 与作者联系更加方便快捷。

通过拓展、开发广泛的人脉资源, 能够让编辑实时获取各种宝贵的信息, 图书选题无论是从市场上挖掘还是从阅读中寻觅, 抑或从投稿中发现, 这些都需要编辑勇气诚恳的态度、谦虚热情的处事方式, 与他们进行智慧的交流与沟通。

(二) 广泛阅读, 培养自身的职业敏感度

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在编译《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的编者语中曾深刻地说道:“一位伟大的编辑都可能造就伟大的作家, 儿童文学创作尤甚如此。”一部划时代著作的诞生少不了一名别具慧眼的编辑的价值判断与审美眼光。好比英国超级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作家J.K.罗琳, 她在贫困交加的时候完成了《哈利·波特》并尝试寻找出版社出版时, 被诸多出版社当面拒绝, 可是罗尔德·达尔却慧眼识英雄, 为其支付了10万美元的版权费, 后来《哈利·波特》出版后红遍了全球。这样的例子在出版界数不胜数, 图书编辑特别是儿童文学类图书编辑更要时刻充实自己, 增强自己的识别能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编辑是一名杂家而非专家, 儿童文学类图书编辑一定要拥有较为广泛的阅读兴趣, 只有开拓其阅读面, 才有更多的经验去判断选择符合儿童需求的作品。除此之外, 编辑的智慧与自信也是建立于较高的审美水平与广泛的知识面上, 在广泛的阅读中, 不仅能够拓宽视野, 还能提高其审美情趣, 又能收集信息, 产生灵感。

(三) 承担文化职责, 开创本土品牌

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也呈现出都市化的状态。目前缺乏以农村儿童为主人公的儿童文学作品, 就算有也是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形象所呈现。儿童文学类创作呈都市化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进程, 但过于都市化会破坏儿童文学体裁的平衡性。实质上, 反映农村儿童生活情感的作品并非暗淡无光, 如描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的《草房子》, 尽管是描写农村的生活, 可是也打动了许许多多的成人与孩子, 并且被翻译成德、英、韩、日等语言。儿童文学类图书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 编辑要充分挖掘富有童心、有创作实力的作家为儿童创作作品, 如郑渊洁、梅子涵等作家都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 他们拥有着独特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感觉, 他们用充满童趣的文笔描绘了儿童的世界,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儿童。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推动儿童文学的平衡发展, 就必须在选题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用创新的选题精品加快建设先进文化, 让我国儿童文学图书能够更加繁荣, 更加健康的发展。儿童文学类图书的选题策划要时刻注意由儿童的需求着手, 用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科学方式指引儿童, 让儿童能够全面提高其智力, 在精神上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婷.少儿阅读视角下文学类少儿图书的出版对策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 2013.

[2]李金正.近年来我国学术图书选题策划的趋势、特点及其启示——以文化研究类图书为例[J].出版广角, 2014 (Z1) .

[3]吴爱芬.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少儿图书营销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1.

[4]王锦玲.2012年出版趋势与宁夏人民出版社图书出版选题比较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 2012 (3) .

[5]张嘉佳.全媒体时代“青春文学”类图书选题策划新攻略[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7) .

[6].中国题材儿童图书在欧美国家的出版发行和馆藏情况[J].出版广角, 2009 (6) .

研究生摄影大赛策划 篇5

研究生“我在科大随手拍” 校园摄影大赛

活动组织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无论是破土而出的小草,还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无论是慢慢舒展的杨柳,还是缓缓流淌的小溪,无论是悄无声息的细雨,还是莺莺絮语的鸟鸣,都散发出春的气息。让我们拿起相机,留住科大的校园美景,记录下我们在最美年华研究生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一、活动目的:

为迎接五四青年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氛围,鼓励科大学子发现身边美,记录校园风景,引导广大研究生关爱校园生活。取之于瞬间,藏之于永恒。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文体部决定举办以“我在科大随手拍”为题的校园摄影大赛

二、活动主题:科大春意浓,尽收你眼中

三、主办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承办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四、活动时间:2017年4月15日-2017年5月10日

活动地点: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南苑餐厅东门

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小五四广场

五、活动对象: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全体师生

六、活动流程:

1、活动形式:选择自己认为与科大有关的校园美景或者关于人文、文化等一切积极向上的摄影作品,并配以简单的文字。

2、初期宣传:4月15日开始海报、网络等宣传工作,由宣传部在校研究生会网站挂出报名通知,并通知各学院研究生会,简要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主题,流程,鼓励同学积极参与。

3、比赛当日宣传:5月9日、10日活动当天悬挂横幅,出示展板,并分派工作人员在现场宣传。

4、前期准备:购买活动时所需便利贴、Kt版、双面胶、签字笔等物资;借展板展架;打印照片和文字描述并粘贴、打印奖状。

5、布置展览现场:展览时间为两天,由文体部、秘书处每天两名成员进行看护,并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反馈,负责展区完整与秩序;宣传部每天一名成员进行拍照,写新闻稿,同时其他各部门配合。

6、征稿时间:5月8日晚10点前截止征稿

7、作品评选:由文体部请专业评审对征集的摄影作品进行评选,择优选取最受大众欢迎的摄影作品。

8、5月10日活动结束后将比赛情况及过程以及获奖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号“青科大研究生”进行推送。

七、活动要求:

5月8日晚十点前各学院将参加选手名单及作品发至2017校研会文体部邮箱,注明:摄影作品+学院+姓名(每人作品不多于三张)。教职工投稿邮箱:qustxyhwtb2017@163.com。学生投稿邮箱邮箱:xyhwtb2017@163.com。联系人:孙何 ***

八、经费预算

1、获奖选手奖状16张,约32元

2、便利贴6个,约18元

3、签字笔10支,约10元

4、双面胶4个,约12元

5、KT版8个,约40元

6、照片及打印:约96元

7、横幅2条: 约80元

8、奖品:一等奖*1 150元左右奖品,150元

二等奖*2 100元左右奖品,200元 三等奖*3 50元左右奖品,150元 优秀奖*10 20元左右奖品,200元

总计: 988元

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学术图书评价实证研究 篇6

【关键词】学术图书;学术评价;同行评议;皮书;应用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张艳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蔡继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的质量进行评价一直是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出版机构以及学者关注的焦点,采用完善的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方法和流程,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的学术价值进行综合评判,对提升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促进學术繁荣、推动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学术图书的功能,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系列研究成果皮书是典型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在新的时代下,皮书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定位。目前,我国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总量在逐年增加,但总体水平不高几乎是公认的事实[1]。在此大环境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通过对皮书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的实践,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性研究成果评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皮书评价从2009年开始,参评皮书的数量逐年递增,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皮书的评价工作不断摸索,得到了课题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目前,皮书评价已经成为某些科研机构进行资助与人员考核的重要标准。

一、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评价方法综述

1.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评价方法综述

同行评议法是国外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广泛采用的评价方法,在17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学会刊物的创刊时期开始使用,随即在其他国家的出版社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牛津、剑桥等大学出版社都有一套匿名评审、同行评议的规范流程对图书的准入进行评价。

同行评议本是国外一种被普遍采用,并获得广泛认可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过多的人为干扰使评审失去公允,很难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因此,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界普遍呼吁更为客观的评价标准。科学计量学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普赖斯在其发表的学术专著中首次提出“引文分析”,学术图书评价也逐渐开始采用引文评价。随着引文评价被广泛采用,学者对引文评价提出了质疑,Mohammadi和Thelwall认为引文评价受读者人数的影响[2]。

同行评议存在结果差异大、缺乏公平性等问题,引文评价在全面判定一个学术成果的品质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可以采用引文评价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式。Kousha和Thelwall对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图书评价进行了专业性的研究,认为可以采用引文指标和通常的学术评价指标同时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进行评价[3]。Kayvan等强调了引文评价方式可以为同行评议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4]。

2.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评价方法综述

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类成果评价的发展,经历了从较为单一的同行评议到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分析相互补充的综合评价演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同行评议机制被正式引入国内,此后,同行评议被大量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中,国内一些著名的图书评奖,如中国出版政府奖的“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的“一部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图书奖”均采用了同行评议的方式。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引文分析并开始用于期刊评价,随后引文评价期刊的方式逐渐被引入对学术图书的评价中[5]。苏新宁等运用引文分析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分析[6]。

国内学者认为,不论是引文分析还是同行评议,均不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学术图书进行评价[7],引文分析与同行评议的有效结合才是最佳的评价方式。刘建辉认为,对学术成果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要完善引文分析法的应用,又要巩固同行专家评价方法的主体地位[8]。在面对复杂的评价对象和评价问题时,既需要定性评价,又需要定量评价,因此综合评价成为科学评价的首要选择。

二、皮书作为智库报告在当下中国被赋予新的功能定位

1.皮书的起源与发展

皮书最早是以白皮书的形式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而皮书作为一种出版形态,最早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提出并践行的,是从该社出版的蓝皮书、黄皮书、绿皮书综合演化而来的,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1991年,国内经济蓝皮书作为正式出版物公开出版发行[9]。随着皮书在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日益增大,皮书这一称谓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流传,分为蓝皮书、绿皮书、黄皮书系列,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行业、国际问题、地方发展等多个领域。

2.新时代赋予皮书新的功能定位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形势的演变,智库在政府决策、引导理论、传递中国话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皮书作为一种专题性研究报告,以定期连续发布的方式,通过媒体的话语转换和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和吸纳,最终影响决策,基本上涵盖了智库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方式。目前,皮书研创出版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智库成果重要的发布平台。

三、皮书发展回顾及评价作用凸显

1.皮书发展回顾

1996年1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经济蓝皮书,即《199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近20年来,皮书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皮书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从原来的几种发展到目前的300余种。目前,皮书系列不仅发展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核心品牌,更是中国社会科学界的知名品牌。

nlc202309081509

2.皮书评价的作用愈发凸显

随着皮书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权威出版平台地位的凸显,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加入皮书的研创与编撰。皮书是应用对策类研究报告中影响力比较大、出版数量比较多的年度性研究报告。然而,皮书并非一般的应用型研究成果,它对时效性、前沿性、实证性的要求很高,这种出版周期短的特点对研创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出版周期逐渐缩短,少数皮书的学术图书质量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内容质量不高、主题与上年重复、学术规范有待加强、重复率过高等,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皮书存在的质量问题,也是大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存在的普遍问题,对皮书进行评价对提升皮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鉴于大环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的学术质量以及皮书的出版状况,对皮书内容质量进行系统评价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皮书评价工作自2008年开始,至今已连续开展了10年。为了更加专业、持续地对皮书进行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9年成立了皮书评价研究中心,于2014年更名为皮书研究院。皮书评价得分及排名在2008年“第九次全国皮书工作会议”上首次发布以来,参评的皮书数量逐年递增,截至2015年,皮书参评数量达308种。一方面,皮书评价通过找出问题供课题组参考,为下一年度的皮书研创提供改进思路;另一方面,皮书的评价结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不仅皮书评价是皮书能否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关键指标,皮书分级资助的最主要标准也是皮书评奖与淘汰的重要衡量依据。

四、评价指标的演变发展

皮书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最初的设立,到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修正,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五、皮书内容评价的特点

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不是理论思辨的结果,而是在实践互动中逐渐摸索、修正形成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评价正是在多年不断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应用性研究成果评价的探索中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

1.依据皮书特点分类设置皮书的评价指标

在皮书内容评价指标的设置中,依据皮书学科领域的特征进行了分类设置。皮书按照学科领域分为经济、社会政法、文化传媒、行业、地方发展、国际问题等类别,依据皮书的不同类别,在指标设置时也有所差异。例如,对原创性指标的设置在地方发展类皮书中进行了弱化,对实证性指标在国际问题类皮书中进行了弱化。

自2015年起,皮书的评价做了两个方面的调整:第一,考虑不同的学科特点,加分项部分设置了评价评级、社会调查以及模型分析与预测三项内容;第二,将科学计量方法引入皮书的评价中(科学计量包括多种指标,其中引文是最常用的一种),计算引文量的前提是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积累,评价的是当年度的皮书,采用引文的方式显然不够合理,因此采用皮书数据库的下载率作为科学计量的指标。同行评议能充分發挥专家的特长和优势,文献计量则给专家评议的主观判断提供了客观数据参考,皮书的内容评价将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进行了比较好的结合。

2.依据皮书的特色更加注重同行评议的细节设计

皮书的主观评价指标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完成,在现实中很容易失去公正性和客观性,且评审结果不易被量化和比较。因此,对评价皮书的同行专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更加注意细节设计,具体包括:第一,成立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保证同行专家的延续性。在组织专家对皮书内容进行评价的同时,针对皮书具有连续性的特征,自2010年起,设立了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每两年一届,这样确保同行专家对皮书的研创特点比较熟悉;第二,依据专家的学科进行分组评价,保证评价的专业性;第三,同行评议专家包括相关学科学者、学术期刊资深编辑、资深媒体人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对皮书的认知、掌握的信息量不同,对皮书的评价视角亦不同,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六、皮书评价实践中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评价的思考

1.学术图书按照表现形式进行分类评价

对图书进行分类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目前通用的图书分类工具,主要是依据学科的内容对图书进行划分,但此种分法并不适合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的评价。评介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图书,建议依据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划分。任全娥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为论文类、研究报告类和著作类,并依据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设计了评价指标[10]。叶继元按照成果形式对学术图书进行了划分,包括学术著作、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汇编/论文集、某学科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和学术随笔等[11]。

2.对专家的信度可进行实证评估

同行评议容易受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评价信度。卜卫等认为评估者的信度包括整体信度和评委个人信度。其中评估者整体信度可以采用肯德尔系数来估计,测试评委的态度是否一致。对评委个人信度分析方法比较多,包括计算同质性系数、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以及因子分析法[12]。皮书评价不仅对评价指标进行不断的完善,在多年的探索中,对同行专家的评价方式、评价流程也在不断摸索和改进,以期能够提升同行专家的评价信度。从实证的角度对同行专家的信度进行评价,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3.出版社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更具客观性

皮书评价结果目前得到了课题组普遍的认可,一些课题组把评价结果作为当年度考核的依据,也有课题组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运用到本单位的科研评价中。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中,中介机构作为专业的独立评价机构,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专业性和独立性,而学术出版机构更具有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特征:第一,数据资源基础。在学术产品生产过程中,学术出版机构积累了大量的内容资源,这些数据构成了学术出版机构建立学术评价体系的基础资源;第二,学术出版机构是学术作品加工者(编辑)的组织者,创作者、消费者和加工者的集合使得出版机构拥有了坚实的同行专家基础。

nlc202309081509

[1]谢寿光.中国学术出版:现状、问题与机遇[J].出版发行研究,2013(5).

[2]Mohammadi E., Thelwall M. Mendeley readership altmetr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knowledge flows[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8).

[3]Kousha K.,Thelwall M. The web impact of open-accesssocial science research[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7(4).

[4]Kayvan K., Mike T.,Somayeh R. Assessing the citation impact of books: The role of Google Books, Google Scholar, and Scopu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11).

[5]邱均平,王菲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苏新宁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葉继元,袁曦临.中国学术评价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1).

[8]刘建辉.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方法探析[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9]蔡继辉,张静鸥.皮书2012:价值与评价望[J] .中国图书评论,2013(2).

[10]任全娥.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

[11]叶继元 .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

[12]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研究 篇7

1 采访渠道控制

采访渠道控制即从哪里采书, 具体来说就是选择图书供应商 (以下简称“书商”) 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书商对采访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目前, 多数高校图书馆采用政府招标的方法确定书商。在招标实践中, 往往将折扣率作为图书馆评判书商最重要的指标。虽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十分重要, 但是, 购得高质量的文献才是采访工作的最终目标。高校图书馆在选择书商时, 看重的是它的服务能力, 包括书源提供能力、执行订单的能力 (订到率、到书速度) 、到书差错率、订单反馈、互动情况、MARC数据的规范、图书的加工质量、送货、包装、退换、付款时间等, 以及其经营方向是否与图书馆相符。评标专家必须就这些因素综合打分, 以此来确定书商。但是, 由于上述因素中只有折扣率是可见的, 而服务能力在合作之前是无法感受到的, 所以, 在招标前, 采访人员要实地调查书商的情况, 包括经营规模、资金状况、公司人员素质、网络化管理程度、当地客户量、当地销售量、图书品种覆盖面、订购的到货速度和到货率等, 而且还要向其他与其合作过的图书馆了解书商的信誉度、采配能力和服务质量等, 为最后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 从而建立书商准入机制, 初步确定书商范围, 为专家评标打分奠定基础。对于符合条件的书商, 至少应该选择2家, 本地一家, 外地一家, 根据它们的特点适当分工, 从而满足图书馆的采访需求。

为了确保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合作双方必须签订采购合同, 以约束双方, 并保证各自的利益。在合同中, 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服务范围、标准、期限、价格、付款方式和赔偿责任等具体内容, 以便日后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

2 采访方式控制

现阶段, 采访方式主要有订单选书、现场采集和网上补订等。订单选书是采访人员依据书商提供的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各地出版的新书征订目录、书商自制的新书荐购目录勾选或直接将教学科研参考书目、读者推荐书目、馆藏补充书目提供给书商, 书商按照订单配书;现场采集主要是去书商的现采基地或书市现场选书。由于书商提供的书目受书目本身的限制, 不能提供所有出版社的出版信息, 而且书目信息简单, 出版周期过长, 信息滞后, 订书周期长, 订到率低, 各书商的平均到货率不到60%, 所以, 很难把握图书内容的真实性和出版质量等。另外, 书商受利益的驱使, 不提供低折扣出版社的出版信息, 致使这些出版社出版的的一些学术性图书无法订阅到。而现场采集新书的比例大、到书快、到书率高, 并且采书的直观性很强, 能浏览样书鉴别其质量, 大大提高采书的效率。但是, 现场采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受现场采集基地库存空间的影响, 选购图书品种有限。 (2) 现场采集时间有限, 采访人员劳动强度大, 并且省略了征求读者意见的环节, 选书的内容、质量容易受到采访人员知识结构和情绪的主观影响。如果这2种方式都不能满足专业教师的用书需求, 经采访人员查重确认后, 各系可直接购买所需图书, 购回后到图书馆验收报账。

鉴于订单选书和现场采集各具优势, 笔者认为, 应该根据各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先选择订单选书, 毕竟订单更能体现满足读者需求的原则。如果有条件, 各图书馆还可以派人到全国性的书市购书, 每年控制在5次左右。如果仍然不能满足购买需求, 还可以通过网上书店购买。

3 图书质量控制

3.1 内容范围控制

3.1.1 思想内容控制

采访人员应严格把控图书的思想内容, 选择内容积极向上, 并且能传递给读者正能量的图书, 避免选择一些宣传消极思想、传播邪教、淫秽、色情类的图书。

3.1.2 专业范围控制

采访人员应熟悉学校的专业设置, 根据专业设置优先选择与重点学科密切相关的图书。比如, 对于我院的重点专业, 以动画为例, 需购入J218, J228, J238等相关类目的图书, 而且要通过多种途径——电话、Email、网络荐购系统等加强与系部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 听取他们的意见, 使所购图书更具针对性, 确保重点学科图书品种和数量。同时, 要随着专业设置的调整不断调整采访计划, 使专业图书的总藏书量达到80%以上, 进而满足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

3.1.3 特色馆藏控制

采访人员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色, 选择少量与专业不一定相关但极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 定期查漏补缺, 保证这类馆藏的连续性, 形成馆藏特色体系。

3.2 出版社控制

采访人员在选书时, 无论是现采还是订单, 都要求书商提供大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确保正价图书中不会混入特价图书, 进而保证所采图书的质量。为了提高采访的有效性, 采访人员要主动掌握与本校专业密切相关的核心出版社的出版动态, 确保核心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图书不会被遗漏。

3.3 复本量控制

对于一般图书, 复本量应控制在3~5册。由于计算机类的图书淘汰比较快, 所以, 其复本量控制在2册。对于大型工具书、外文原版图书、与专业无关但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价格超过150元的图书, 其复本量控制在1册。

3.4 数据、加工控制

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 书商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图书, 还要提供规范的图书采访数据、编目数据和加工服务。显然, 数据、加工已经成为采访工作的一部分。对数据和加工质量的控制分为售前控制和售后控制两部分。售前控制是指在选择书商时, 要求他们提供一定量图书的规范采访数据、编目数据样本以及所在公司编目、加工人员的资质 (包括是否有相关专业的学历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合格证书等) , 以此初步确定书商能否满足数据、加工方面的要求, 为售后控制打好基础;售后控制是指在合作过程中, 采访人员要严格把关, 认真核对书商提供的MARC数据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比如CALIS标准或国图标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 要责令书商及时修改。同时, 要检查本馆要求的加工方面的细则是否执行到位, 比如书标、条码等的质量, 粘贴位置等是否合格等都要细心审核, 做到整齐、规范、准确无误。

3.5 采访效果控制

3.5.1 书目比对法

采访人员可以对比已到图书书目与订单的吻合程度, 以此来判断采访是否有效, 也可以借此来判断书商执行订单的能力, 为来年的书商或其所占份额的选择提供依据。

3.5.2 读者调查法

采取举办读者代表座谈会、分发调查表等形式了解读者对新书的满意程度, 通过图书管理软件统计分析读者的借阅情况, 发现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改进。

3.5.3 专家评估法

邀请各学科的专家综合、定性评估图书馆某一时期所购的相关学科图书文献收藏的全面性、前沿性等, 从而指导相关人员查漏补缺, 提高采访的有效性。

4 采访人员的素质控制

采访人员是图书采访的具体操作者, 是以上控制因素的执行者, 其素质直接影响了图书采访的质量。美国图书馆学家陶伯 (Maurice.F.Tauber) 指出, 图书采访是一门结合了侦查员、外交家和商人三方面才能的艺术。由此可见, 图书采访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笔者以为, 采访人员的素质应该从以下3方面控制: (1) 热爱图书馆事业,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是采访人员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 才能保证采访质量, 严格把关, 不为名利所驱, 急师生之所急, 购教学、科研之所需, 实现购书经费的最大价值。 (2) 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采访人员要想用有限的经费在海量的图书市场中筛选、甄别出权威的、高质量的、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 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 包括辨别文献真伪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熟练掌握图书分类、编目的相关内容。同时, 采访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定期参加行业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参观学习等,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工作过程中, 采访人员随时要与系部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和书商沟通, 他们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着采访质量, 所以, 采访人员应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以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

5 结束语

总之, 只有不断提高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 采取科学、切实可行的采访质量控制手段, 严格控制采访的各个环节, 才能保证馆藏质量,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建星, 李金庆.高校图书馆学术图书采访策略[J].中国报业, 2012 (10) :82-84.

[2]郑福根.谈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策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4 (4) :45-47.

[3]陈春阳.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8 (2) :53-57.

[4]徐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规范[J].现代情报, 2006 (9) :82-84.

[5]毛晓燕.基于需求理论的中文图书采访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 (6) :12-14.

[6]夏勍, 何晓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分析[J].情报探索, 2006 (7) :45-47.

[7]熊才发.读《反思“现采为主”的图书采访策略》之感言[J].图书馆论坛, 2010 (5) :82-84.

[8]钱薇.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2 (10) :50-52.

[9]付先华.信息资源质量控制的策略与成效探析[J].图书馆, 2013 (1) :69-71.

[10]王荣立.公共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控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13 (4) :56-57.

[11]邓继权.公共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控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12) :111-113, 117.

图书策划研究 篇8

关键词:选题策划,市场调研,营销手段

图书出版行业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 不仅为社会奉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通过企业化经营及市场化运作, 出版社的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打造了一些经济实力强、“航母级”规模的大出版集团、出版社。但在激烈的图书出版竞争中, 编辑们有干劲、有热情还是不够的, 摸索和总结出版市场规律, 思索从图书产品开发入手, 如何加强选题精益策划及全程营销工作成为业界的焦点。

选题开发和图书营销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价值所在, 下面就科技图书的选题开发及营销对策进行探讨。

一、科技图书的选题策划

1. 跟踪技术发展方向, 掌握产业政策

科技图书的选题策划与其他类别的图书开发有许多共性——在广泛的读者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不断开发出能满足读者需求、可以提供给读者价值的图书产品。但科技图书由于涉及技术属性, 又带有一定的特殊性, 编辑需要一定的技术专业背景、对技术发展动向的研究与跟踪能力、对技术内容可否转化为图书选题的甄别及筛选能力等。如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 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很多相关产业和技术将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策划编辑在研究了相关政策及关注了行业发展后, 就会在相关产业上形成选题规划, 并策划出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技术领域有关的工具书, 它们投入图书市场后, 将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技图书选题的内容甄别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组织《电动机维修手册》的选题时, 章节中如果出现J系列电动机的内容, 都必须全部删除, 因为我国早已明文规定J系列电动机是淘汰落后产品, 也不符合节约电能及安全运行等要求, 工厂不允许生产销售。所以科技图书的策划过程必须要了解哪些产品是被国家淘汰的, 哪些是被国家所推广的, 以保证选题内容的方向正确性, 不违反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

2. 选题策划前广泛而科学的市场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图书选题策划的灵感及内容并非空穴来风。面对如今变化异常激烈、变化已经成为常态的市场, 即使经验再丰富的策划编辑也已经很少有可以适用10年, 甚至是5年不变的经验了, 事事都靠经验主义判断会造成选题决策的失误, 给出版社带来损失。选题开发前的图书市场及读者调研成为有效决策的唯一依据, 调研中总结的经验也大大加强了策划编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选题策划的调研阶段, 我们可以列出以下两个调研问题:

(1) 给谁做书?谁给你出的书埋单?

(2) 同类竞争图书中, 目标读者为何给你埋单?

并列出具体的指导性调研内容:

(1) 在某科技领域, 谁在买书?购买力如何?哪个细分市场的读者购买力最强?利润最高?读者购买的“唤醒率”最高?

(2) 图书的目标读者的需求?是否有图书消费的刚性需求?需求的广度?其他工具及辅助途径?

(3) 阅读习惯、主力购买人群的偏好和审美?最喜欢的形式?价格的敏感度?

(4) 明确读者了解信息的管道是什么?一般从哪里得到图书信息?何种购买方式?

以上列出的主干性条目可以根据不同科技领域的调研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如对科技图书领域中的“电工电子技术普及类图书”的调研主干条目进行细化, 可以扩展成以下框架, 并以此撰写调研报告:

A.电工电子普及图书的需求分析

a) 按照图书的适用人群;b) 按照图书的自身特质;c) 按照内容教授模式的区别。

(A) 电子普及类图书需求分析

基础型图书的分析:成长型图书的分析:作用型图书的分析:

(B) 电工普及类图书需求分析

(C) 各专业领域的对策

B.行业需求

(A) 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

(B) 国家重大产业政策调整

(C) 相关法律法规等变动情况

(D) 产业链上下游以及相关产业的需求变动情况与趋势

C.市场情况

(A) 电工电子类普及图书市场整体情况及科技出版前三甲的竞争情况

(B) 各细分领域的市场情况以及我们的地位

D.产品

(A) 各出版社开卷市场排行前100名分析

(B) 上述榜单和方向上成功产品的长处分析

(C) 我类同类产品的不足和问题分析

(D) 调研后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3. 转变选题策划的方式及观念

张瑞敏有句名言:观念不变原地转, 观念一变天地宽!在这个不变革、不创新就要灭亡的时代, 思维僵化、经验主义是我们要摒弃的。为了保证选题策划不再是“闭门造车”, 策划编辑已经认识到深入市场的调研、对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进行观念转变。

如今书业提出了“跳出书业做书, 进入行业做书”的工作方式及“定制出版”等新理念, 这都为选题策划编辑的思想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科技图书的营销对策

图书作为一种商品, 除了产品开发, 营销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各出版社都组建了自己的专职营销队伍, 还包括策划编辑的项目经理式的全程营销。在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营销的规律、方法、手段, 以便保证读者与图书产品的“见面率”, 提升出版社品牌, 促进销售。

1. 策划适销对路的图书选题是营销有效性的保证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 有逛书店习惯的中国人实在是少得可怜。而我们科技图书的读者面比较窄, 读者的刚性需求大, 无法完全依赖于传统书店的销售模式。图书业界的“货架之战”及“上架,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虽然突出了图书在书店上架的重要性, 但图书的上架不是图书销售过程的终点, 即上架≠销售!图书销售的第一个前提是要“书好”, 第二个前提就是要“营销”。书好是营销的基础, 比如系扣子, 第一粒扣子系错了, 接下来的无论费多大功夫, 也都是错误的。所以图书上架固然重要, 但上架的图书如果在选题策划阶段已经造成不适销对路, 即使保证了上架率, 也无法保证营销环节的有效性。

2. 营销手段的多样性及有效性

图书营销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手段是:读者数据库营销、专业媒体营销、专业网站营销、专业会展营销、专业会议营销、作者营销等。

(1) 要做到充分保证读者数据库的规模增长及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 建立部分读者的回访制, 以培养忠实读者。

(2) 要加强网络营销、媒体营销、会展营销等的力度, 形成点对面的信息传播形式, 对宣传内容要及时更新, 并且要对营销活动的效果及时评价.

(3) 策划编辑与营销编辑要经常针对图书产品进行沟通, 传达起初的策划意图及思路。对营销设想、营销工作进行总结, 交流成功案例, 总结经验和教训。

3.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营销带来的新机遇

2009年12月29日, 全球最大的网上图书零售商亚马逊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 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 亚马逊电子图书的销量首次超过了传统印刷书籍。在国内, 当当网、卓越网的图书销售额也超过了实体书店的销售, 网络书店的优势及销售方式的深入人心, 使图书营销工作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1) 营销重点场所更倾向于网络

如今各出版社除了巩固实体店面的营销, 还更加侧重了网络虚拟场所的营销。比如都将在当当网、卓越网、互动出版网等知名图书网站的营销计划实施作为重点, 并安排专人负责。网络书店的营销重点包括:保证图书的“网络上架”;定期检查重点图书在网页上的正常显示;与网管人员沟通, 将出版社有库存的图书, 在网页上清除“缺货”的提示;结合网站的活动, 设置图书促销专区或进行某技术专业的网络图书展等。

(2) 营销手段电子化

网络营销上传手段与纸介质营销方式有很大不同。有些网站会给出版社的营销人员一个后台密码, 由专人定期进行后台维护。有些网站需要营销人员提供专门格式的文档, 由网站编辑进行上传和制作。营销手段的电子化给营销活动带来了便捷, 同时还可以提供读者在实体书店的选书感觉, 如有部分样章及书评的图书网页, 比较受读者的欢迎, 读者获取信息量会较大。

(3) 营销与选题策划融合

传统纸介质的营销手段很难对读者的反馈进行收集、评价。但电子化的营销借助了互联网的信息快捷传播及互动性, 往往会获得读者留言或书评。有时候根据图书的点击率也可以间接得知该图书的受欢迎程度。这些信息都为选题策划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依据或线索。

(4) 电子书带动纸质书

图书策划研究 篇9

一、影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的因素

(一) “低价中标”现象使图书采访质量下滑。

图书采访招标作为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图书采访方式被各高校图书馆广泛采用。由于图书采访招标的实施方式较短, 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图书采访招标由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 他们对图书馆采编业务知之甚少, 往往把图书折扣放在首位, 而对书商的资质、信誉、服务能力到书周期、到书率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考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在操作层面上, “价格至上”、“低价优先”等评标方法不合理;第二, 在制度层面上, 由于高校管理机制的特殊性, 图书馆的半自主性招标现象严重, 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访主体地位被虚化, 没有图书采访的自主权利。在招标过程中, 书商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 往往提高折扣优惠率, 中标后他们在货源供应时一般选择进货折扣较低的图书。

(二) 出版社大量增加, 形形色色的出版物蜂拥而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图书市场日益繁荣, 出版社大量增加, 销售渠道多种多样, 出版物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 某些出版社为了追逐高额利润, 图书出版领域出现严重的“跟风”现象, 包括:书名“跟风”、题材“跟风”及营销方式“跟 风”等。出版某些低层次书籍, 滥竽充数、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等现象极为普遍, 图书出版质量出现较大滑坡, 如同一种图书会出现多个不同的版本, 世界名著会被多个出版社以多种形式出版, 如:套装、全集、精装本、简装本、选集、中英文对照本等, 甚至形成不同品种、不同质量的图书。另外, 某些学术性强、专业性强的自然科学类图书, 市场需求量小, 出版社利润小, 导致出版发行量少, 给图书馆的文献信息采访带来巨大困扰。

(三 ) 图书价格 上涨过快 , 有限的经 费难以满 足图书采访的需求。

近几年来, 高校图书馆经费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经费不足已使高校图书馆工作举步维艰, 甚至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图书馆的总经费在逐年增加, 但由于物价上涨, 书刊价格的增幅过快, 使图书采访经费的增幅抵消不了图书价格的上涨。高校图书馆采用招标方式进行图书采访, 是为了降低采购成本, 获得较高的折扣优惠。图书价格不断上涨, 高校广大师生不断增多, 有限的图书采访经费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读者需求。由于高校的特殊性质, 高校图书馆始终处于辅助地位, 图书馆的图书采访经费增长幅度难以跟上图书价格的增长幅度, 影响图书采访质量, 藏书质量下降。

二、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将有限的采访经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是图书采访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但是, 诸多影响图书采访质量因素的存在, 对图书采访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图书采访的质量, 已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提高图书采访人员业务素质, 保证图书采访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知识在不断更新, 这就对图书采访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 即一方面要学习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分类学、目录学等多学科的图书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习计算机知识, 掌握信息、网络等有关知识, 适应社会高度信息化。对于图书采访人员来说, 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与外国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外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图书馆的馆藏范围早已经冲破国家、地域、人种、语言的界限。同时, 许多外文图书资料成为高等院校开展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信息资源。要加强图书采访人员知识的更新, 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 图书采访人员最好能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图书采访人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 必须改变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旧模式, 实现新的突破。图书采访人员要具备开拓和创新精神, 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 降低图书的重复采访率, 保证图书采访质量。

图书的重复出版日趋严重, 如:同书异号、同号异书、同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多卷书、丛书等现象。这给图书采访工作带来了难度, 图书采访人员在选购图书时, 查重成为图书采访的首要问题。一些出版社和书商重复征订图书, 情况严重。这就要求图书采访人员严把质量关, 利用图书采集器做好图书采访的查重工作, 力争把图书重复采访数量减少到最低。首先, 在ILAS系统中, 提取馆藏数据下传至采集器, 利用采集器对题名、ISBN、价格、册数等多渠道进行查重。其次, 在图书编目时, 认真仔细核对书目信息, 加深记忆书目信息, 以便于再次图书采访时分辨图书是否采购过。再次, 虚心请教各学科、各专业的教授, 了解图书内容, 避免购买内容重复图书。最后, 经常与书商联系, 了解图书发行动态, 了解最新版图书与畅销图书的出版发行情况。

(三) 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馆藏特色, 选择核心出 版社的图书。

要认真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 了解各系部的专业设置, 了解各专业所学习课程的大致情况, 选择核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努力实现经费效益最大化。同一本书、同一个主题, 不同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其质量有很大差距, 这就要求图书采访人员了解各专业的图书所对应的核心出版社。掌握各出版社动态, 通晓各大出版社的专业图书优势, 以及新发行的高质量的系列图书。根据本校专业特色, 选择实力较强的核心出版社长期合作。如北大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这样图书采访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四) 建立藏书信息反馈体系, 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为了充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发挥藏书的最大价值, 实现经费效益的最大化, 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必须建立藏书和新书的反馈体系。如:开读者座谈会、建立学术专家委员会、选派教师代表与图书采访人员一起采访图书等。首先, 图书采访人员要全面了解本馆的馆藏特色、采购方针、经费状 况、师生需求、图书使用频率。其次, 全面了解广大师生需求和图书质量,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难易需求, 要根据图书流通数量的多少, 决定图书采访的数量。再次, 及时在校园网站上建立新书通报, 让广大师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新书。制作图书采访目录, 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让广大教师参与图书采访,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在服务过程中, 始终贯穿“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

(五) 严格招标制度, 控制图书采访质量。

要做好图书采访工作, 必须严格招标制度, 精选信誉、资质、业绩好、有实力的书商。对书商的价格优惠率、MARC数据和加工服务承诺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选择价位较低、信誉 好、实力强, 并且保证加工质量的中标单位进行合作。在与书商合作的过程中, 要多与书上进行沟通与交流。要把采访编目数据的标准、图书的质量、数据格式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及时与书商沟通, 努力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总之, 图书采访质量控制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保障, 必须加强图书采访的质量控制。图书采访人员担当高校图书馆信息文献建设的责任, 必须根据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原则和本馆实际, 采取必要的采访控制措施, 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 更好地体现图书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

摘要:图书采访的质量控制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 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图书采访质量直接影响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 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文章主要从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影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的因素等进行分析, 提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邹迅.加强图书现采工作提高馆藏文献质量[J].农业网络信息, 2011, (6) .

[2]苏景乃.刍议图书采购招标的质量控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11, (1) .

[3]朱静.图书采购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1) .

[4]范翠玲, 郑云武.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政府招标“低价中标”现象探析[J].图书馆论坛, 2010, (8) .

[5]席璇方.浅谈高校图书馆美术文献的采访控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1) .

图书营销策划中的主观要素研究 篇10

一、对图书市场的对象研究和相应的策略

(一) 读者因素分析

在图书营销中, 第一步要做好的就是新书上架, 让读者可以了解到图书的出版和具体内容, 因此书商就要想办法来刺激消费, 做好宣传吸引消费者来购买图书, 而最成功的宣传就是让图书引起一系列的社会效应, 促进图书的销售。而这样也会促进读者对图书的需求, 从而也促进图书的销售, 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而在进行图书的营销策划时, 就要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 最大可能的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在图书的选题上就应该把市场定位成以读者作为主导地位, 图书销售的价格也要控制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营销时可以根据现代网络建立起方便读者的营销模式, 而对图书宣传时也要从读者的利益出发, 构建起图书营销的良好模式。在具体营销时出版社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手段, 在读者当中形成一定的影响, 以促进图书的宣传。另外, 在图书进入市场之前还要做好相关的市场调查, 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来把握合适的宣传机会, 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模式做好广告的设计宣传, 在读者中宣传时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 同时要不断对销售模式进行探索, 营销手段要和当下的经济发展相一致。具体来说营销模式可以有:

首先是数字化的营销体验方式。由于图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 图书本身就包含了很丰富的数字元素, 例如有我们常见的互动游戏、FLASH等, 相应的旅游类图书就可以利用丰富的旅游地的风情特色和人文景观来制作成数字化的营销手段。特别是随着现代新媒体新科技和新兴的数码终端设备更加丰富了图书数字化的营销手段,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和影响着图书在当下传播和营销的模式, 因此, 在当下的图书营销模式中数字化营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是图书博客的体验营销模式。在营销时用到的图书博客体验营销是从图书作者和读者的观点行为来出发, 利用博客来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感悟, 也可以进一步深化讨论, 刺激读者购买的欲望。例如最大的网上零售图书网站亚马逊就给所有图书的作者开通了自己的博客, 这样图书作者不仅可以通过博客来对自己的书籍进行推广和宣传, 同时还吸引购买过图书的读者可以多次访问图书网站。另外国内比较著名的豆瓣网就开通了书评和相关的优秀图书推荐, 让读者可以根据相关的评论来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 有效的促进了图书的销售。

(二) 书商因素分析

在进行图书的营销活动时, 要想有理想的销售效果, 就需要把书商的工作做好, 合理的策划营销, 形成书商和出版社的市场共赢。而传统的营销模式一般有: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代销或区域代理销售来进行图书的销售, 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售后服务。也可以在全国性订货会或书市上进行新闻发布会、招贴、广告或登门拜访推销的模式来进行图书的销售。

⑴书商和图书出版社要共同做好图书的宣传公关。一般比较传统的营销对图书都是进行直线性的展示, 没有对市场上商品的产品特性进行挖掘, 只是单纯的把图书的当做单一的媒介, 因此出版社在选择销售书商时就会倾向于那些信息反馈快、退货少、有良好回款信誉和较强的销售能力、铺货率高速度又快同时又有相应的营业条件的。通常出版社对书商的依赖性比较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模式下, 出版社自身并没有完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好每个销售区的宣传公关, 因此就要充分的利用书商拥有的人员和地域优势, 出版社和书商共同做好图书的销售宣传公关, 挖掘图书的卖点, 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⑵灵活的应用图书征订的方式。出版社经常采用的图书征订方式有订单征订, 也就是出版和与书店约定好的合同, 主要有征订目录和单页订单, 而征订目录又包含了图书的书名、版次和序号, 以及图书的定价、发货折扣、有无现货和发书时间;网络征订, 这样可以快速方便的进行图书征订, 可以随时查询;请进来的征订模式, 主要指的是和客户进行近距离的沟通, 以增加图书销售的凝聚力和亲切感。由于客户种类不同, 出版社在进行销售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客户特点来对图书的品种差异和发货渠道进行制定。

二、出版社的人员因素及对策

(一) 编辑人员因素研究

有关图书的营销策划是在实体图书进入市场上对图书后期的内容宣传以及图书作者等进行的一系列的图书推广活动。发行人员在发行图书时是以图书的编辑出版为依据的, 因此, 图书的前期编辑人员对图书后期的营销策划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编辑人员经常会有一些经验主义, 根据自己的思路去来进行图书的选题策划, 没有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 认为图书进入市场后营销部门要做好后期的宣传策划工作, 对图书的营销策划缺乏全局的认识。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 编辑人员就需要认真思考, 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设定书稿, 用商人的思维来思考编辑, 在编辑图书内容时, 同样考虑图书的营销活动。

(二) 图书的发行人员

图书营销的对象是人, 因此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就要做好和客户沟通, 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的营销理念和媒介宣传, 具体来说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⑴重视品牌意识。根据市场竞争的规则, 企业在市场上具有的无形优势就是企业的品牌价值, 而品牌意识也是企业价值的外在无形体现, 所以图书出版社在在对图书进行营销时就要注重运作企业的品牌, 同时相关的发行人员、责任编辑人员和出版社也都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企业的品牌意识, 把图书的品牌和图书出版社自身的品牌联系在一起。

⑵收集整理客户的资料。进行图书营销就要确定营销的客户群, 收集相应的和客户相关的信息资料, 例如出版社可以了解在图书销售领域里那些人最具有影响力, 充分的对目标客户进行了解, 在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定完善的图书营销方案。

⑶制定合适的营销方案。图书营销方案的种类有很多, 但是营销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和客户做成交易, 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因此可以采用的营销方式有利润共享性营销、服务性营销和感情性营销等几种组合营销模式。其中利润共享性营销指的是出版社和书商一起参与图书的营销活动, 共享利益;服务性营销指的是给客户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来得到客户的认可信任, 从而完成销售;而情感性营销指的是充分的利用各种人脉、人际关系来进行图书的营销, 在这种营销方式里关键是要利用和强化相应的人脉、人际关系来实现图书的销售, 但是在利用感情性营销时要切记不要到处张扬, 避免给他人增加麻烦, 以免让人做不乐意或者不方便的事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 图书业就要立足于实际, 把图书的营销策划和营销理念结合起来, 并针对在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 重点做好对图书营销过程的主观要素分析, 尤其是对读者、书商、编辑人员以及图书的发行人员等主观要素进行分析, 并根据工作过程中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 正确的树立起图书营销的理念。另外, 在营销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现代的营销方法和理念来培养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 促进图书营销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详.图书营销策划中的主观要素研究及策略[J].编辑之友.营销.2009, 28 (19) :90-95.

[2]徐尚青, 周斌.“事件营销”和新闻类图书的出版发行策略[J].编辑之友.2010, 23 (04) :133-134.

[3]邓香莲.把握事件营销, 充分“借势”、“造势”--社科版《没有任何借口》借事件营销上青云[J].出版发行研究.2011, 04 (12) :46-47.

[4]艾小斌.营销理念在图书营销策划中的运用[J].市场营销《经济师》.2009, 36 (74) :38-40.

[5]屈辰阳.图书营销策划新模式悄然到来[J].出版参考.2009, 28 (47) :88-89.

图书策划研究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按需出版;传统出版;文献资源建设

当前出版界最热门的话题可能就是按需印刷了,按需印刷(Print On Demond,简写POD),是指按照用户要求,依指定的地点和时间,直接将所需资料的文件数据进行数字印刷、装订。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这个话题出版界提地越来越响,因为它能满足个性印刷、减少浪费及印刷品一步到位的要求,实现零库存即时出书和可按个性需要印书。按需印刷技术改变了传统图书印刷模式,它是传统印刷的补充与结合。高校图书馆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并根据图书印刷模式及时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是文献采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按需印刷与传统印刷之比较

(一)按需印刷的特点

按需印刷的方法为数字印刷,整个印刷过程信息的传输、传递都是数字式。印刷高速化。激光照排、远程传版、数码打样、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化工作流程、印厂ERP等都属于数码印刷的范畴。

1.按需印刷的优点

1.1精简出版链条,实现网上在线印刷

按需印刷将生产组织形式转化为“作者-数字内容管理平台-网络交易平台-数字印刷(出版)-(配送)-读者”的产业链,精简了出版链条。按需印刷又称“即时印刷” 和“闪电印刷,即“按当天的订数印刷,第二天发货”是,用印刷环节本地化的生产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原来运输和邮费费用高、运输时间长、信息获取不便利的情况,实现了异地选货,就地打印,及时获取印刷品,大大提升了信息服务的效率。

1.2“量身打造”,满足个性需求

按需印刷可以使读者直接进行资源选择,根据需要对出版物进行印制。高校图书馆读者群层次多,其阅读需求各有不同,随着学习和研究地不断深入,个性化需求日趋明显。比如,对不同版本的同内容图书的需求;小批量(如学术著作、艺术作品等)、断版书(如名著)、短版书(如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等的需求。按需出版能较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图书出版也实现了“一书一版”的“量身打造”的目标。

1.3按需印刷,实现零库存

按需印刷的经济性建立在“多品种小印量”的基础之上,印刷数量对每本书的平均成本无大的影响,彻底打破了“最低印数”的门槛,使得原本因经济问题困扰而无法出版的小印量图书得以出版,特别是使那些具有研究价值、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图书不再断版、不再绝版。按需印刷真正实现零库存,随时随地实现印刷品的输出。一些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图书馆就可以采用按需印刷的形式进行采购,这样也可以缓解图书馆空间不足的问题。

1.4信息可变,方便读者

按需印刷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及时更正不合要求的印刷信息内容、版式、尺寸大小,读者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封面图案、色彩、字体、字号、行距等。

2.按需印刷的足之处

2.1只适合个性化,不适应大量印刷。

2.2不能满足高质量的精细印刷品的质量要求。

(二)传统印刷的特点

传统印刷主要可分为: 凸版、平版、凹版及孔版印刷四大类。

1.传统印刷的优点

1.1油墨浓厚,色调鲜丽,可应用任何材料印刷,曲面印刷可能,能满足高质量的精细印刷品的质量要求。

1.2油墨表现力约90%,色调丰富,颜色再现力强,版面耐度强,印刷数量宏大,应用之纸张范围广泛,纸张以外之材料亦可印刷。

1.3制版工作简便,成本低廉。套色装版准确,印刷版复制容易。印刷物柔和软调。可以承印大数量印刷。

1.4传统印刷便于图书馆收藏,同时还可以满足大量需求。

2.传统印刷不足之处

传统的出版产业链是“作者-出版社-印刷环节-书商-图书馆/书店-读者”的产业链条,周期较长。

二、如何根据图书印刷模式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方案

按需出版给出版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再不能仅以传统出版的图书作为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印刷模式,调整文献资源建设方案。一方面,图书馆可通过按需出版形式对本馆短版书、绝版书、断版书,以及专利、标准等特色文献和个性需求的文献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对于师生普遍需求的参考书,特别是热门读物,要以购买传统出版模式出版的图书为主,以按需出版图书的补充为辅助。

(一)修改采访细则,调整各类出版物的比例

在电子资源出现之前,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细则基本上是围绕传统的纸质文献制定的,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电子出版物,我国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工作相对晚一些,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与其信息量大、可靠性高、承载信息丰富,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优势,大多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细则中增加了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内容,而且比重越来越大,极大地满足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按需出版,近年来按需出版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很多图书馆和读者的欢迎,因此,在文献资源建设细则中也应该添加按需出版的内容,适当调整传统出版物的比例。

(二)转变观念,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服务中心,应该主动转变服务理念,发挥自身优势,开辟按需印刷空间,组织调研有个性的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提高图书馆的品牌力和影响力,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学术专著的角度出发,辅助老师和学生定做教学用书,帮助学校打造个性化的教学,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查漏补缺,优化馆藏结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市场上的出版物猛增,可谓眼花缭乱。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2014 年,全国共出版图书 44.8 万种,较 2013 年增长 0.9%,图书价格不断飚升,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不可能买全与本校教学科研相关的图书,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需求,按需出版环境下,文献的单元发生变化。比如若只需要某一种期刊或者一部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图书馆不必像以前一样购 买一整本书,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一篇或者一本中的几篇。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除了对传统出版的文献采购,也包括对以往重要资料的查漏补充,图书馆人不用再纠结图书缺藏补不到书,按需印刷充分调动异地优质资源解决了短版和绝版书的补藏问题,馆藏学术完整性得到增强,同时,优化了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三、结语

按需印刷与传统印刷两种模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长期共存、互补式发展,两者谁也不会吃掉谁,二者不是替代关系,是各自扬长避短,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读者的不同需求对不同形式的文献进行采购,进一步为读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曹劲.冷静面对国内按需印刷发展之热[J].数字印刷,2016(04):24-26.

[2]李云,基于按需出版模式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33):221-222.

[3]史江蓉.图书馆按需印刷服务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5(05):20-22.

图书策划研究 篇12

在网络图书馆的冲击下,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逐渐降低。近些年来下降情况尤其严重,严重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文章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并追本溯源,制定出提高高校图书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让更多的师生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确保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馆中存在的问题

纸质图书是指图书馆内部纸质图书被读者使用的状况,借阅数量与馆藏图书总量的百分比称为利用率,是衡量图书馆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有关调查结果表明,纸质图书利用率平均只有25%,并且集中在一些热门书籍中,一些冷门书籍基本无人阅读。在数字资源的快速发展下,藏书数量得以不断增加,高校纸质藏书利用率处于日益下降的状态中。很多高校在购书人力和财力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这表明纸本图书阅读仍然是高校大学生阅读的方式之一。实际情况出现了冲突:在书库中有很多图书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但很多读者却抱怨图书馆图书类型不够丰富,借不到自己想要读的书。这就表明,很多图书资源都未得到有效利用。各大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利用率逐渐下降,不但有网络因素,还有如下几方面原因的影响:(1)推介新书服务不到位。从各大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来讲,纸质图书推介宣传工作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依然采用传统宣传方式,宣传形式和渠道单一,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充分了解馆藏的实际情况。(2)读者的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大学生们在系别、年龄、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喜欢不同类型的读书。(3)搜索能力不足,所谓的搜索能力指的是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搜索能力都比较低,不善于使用检索工具,影响了图书的利用率。(4)没有正确认识到纸质文献阅读,在电子资源的快速发展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喜欢使用网络查阅所需资料和知识,冲击了纸质图书。(5)“死书”的影响,所谓的“死书”指的是那些长期在图书馆中无人借阅和阅读的图书,这些图书破旧、年代久远,也可能没有了利用的价值,被学生们拒之门外。(6)读者缺乏良好的借阅习惯,在网络的冲击下,很多学生都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络上,没有读书的习惯,很少去图书馆借书;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学生为了日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只是借阅一些考证的书籍,从而影响了其他书籍的借阅量。

2 提高纸质图书利用率的措施

2.1 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

结合研究读者的实际需求,明确掌握读者的图书需求规律,基于此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可行且科学的采购计划,确保不断完善藏书体系。促使文献资源建设满足学校专业建设需求,调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高度重视高校的科研动态,明确学校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馆藏发展目标准确的定位,并建立起完善的采访制度,强化建设采访工作人员队伍,转变和完善传统采访订购模式,面向于重点专业和学科征求广大读者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纸质图书。唯有构建起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相符的图书馆体系,才能使高校图书馆满足广大读者对文献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推动纸质图书的发展。

2.2 调整图书馆书库的整体布局

新书专库的开设有利于提高纸质图书的借阅量。在编目新书后将其摆放到新书库中,管理工作者可结合读者的借阅需求量对新书库书架布局进行组织。一是,在书库正中书架上摆设经典的书籍,将借阅量高和经典图书摆放到这个书架上,便于读者的阅读。二是,将读者借阅率很高的图书从中间几排的架位上进行上架,方便读者快速到找到所需的图书。三是,将一些很少有人来借阅的图书放到后面的书架上。这样集中管理新书,不但便于读者借阅图书,而且还便于图书管理。随着新书逐渐被放入到新书专库中,需要图书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留心和注意哪些图书使用率日益降低,将这类图书换下来,确保新书的入藏率与旧书剔除率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将一些不常借阅的图书分别放置到各个书库中,便于新书库的新书周转,并且在一些新书入库后,工作人员应大力宣传,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新书到库,尽快到图书馆借阅。并且在实际宣传中,图书馆还需要拓展宣传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宣传图书馆新书,确保广大师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知晓图书馆内有新书入馆,进一步提高新书的借阅率。

2.3 采用多种措施来提高广大师生读书热情

图书馆可与教学部、团委和二级学院等共同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激发和提高读者借书的主动性。(1)在评优中以学生或者班级图书借阅量为主,明确规定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等候选人的学生在每学期借阅的册数;参与评选“优秀班集体”的班级每学期班级学生平均借阅册数不能低于10本;(2)在入学记录系统中,纳入学生个人读书借阅量。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借阅10本图书。每学期结束后各个校区图书馆将图书馆图书借阅率达到标准的学生的姓名上交给教务部,教务部再根据具体情况,将此项学分计入公共选修课中;(3)教师应起带头作用,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读书,并在课堂中布置学生课下读书的任务,让学生写读后感,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同时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关注学生的图书借阅状况,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提醒学生要多读书,并经常给学生们灌输要爱读书的意识。(4)读者活动部成员应充分发挥作用,在班级中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爱读书的意识,及时传递馆内文献资料流通状况,并且也将学生阅读倾向和需求在第一时间内反馈给图书馆。图书馆还应定期组织班级读者活动部的成员召开会议,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进而提高纸质图书的借阅量。

2.4 转变图书馆被动的服务方式

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常规服务有些古板,常常是被动服务,影响了学生借阅的积极性。应积极地改变这种服务方式,从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服务,在优化管理中,强化细节服务,重视改善和优化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保持阅读室良好的环境,严格处理违法乱纪的行为,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学校阅览室应该从整体上变革服务方式,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无论是服务内容,还是卫生服务等内容,都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读书的需求,进而为广大师生读书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安静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3 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和发展纸质图书,必须要制定出更多有效措施,促使广大师生意识到纸质图书的重要性,在提高纸质图书借阅率的基础上,确保图书馆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

摘要:在电子化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利用率日益降低,为了能够确保高校图书馆发挥正常的功能,并且发挥纸质图书的优势,必须要找出高校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纸质图书的利用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

参考文献

[1]何晶,郭芳茸.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借阅率低原因及对策探讨[J].同行,2016(9):50-52.

[2]刘泳俊.提高图书馆借阅率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8):114.

上一篇:糖尿病的症状及防护下一篇:教师教学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