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2024-06-12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精选8篇)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1

关于体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的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愈后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共4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出患者的体重指数。体重指数<21kg>21kg/m2的患者为对照组共263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死亡人数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明显 (P<0.05) , 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出院至复发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明显 (P<0.05) , 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体重指数会严重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预后, 复发间隔时间较短, 住院时间和死亡人数均较多。因此, 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干预, 改善患者的体重指数, 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体重指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愈后; 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的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导致的气流阻塞为临床特征的呼吸系统病症, 在全球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健康问题之一。体重指数的判断人体营养状况的核心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多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 表现为体重减轻。有研究提出, 患者的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会对预后有严重的影响[1]。本次研究针对体重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愈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共4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出患者的体重指数。体重指数<21kg>21kg/m的患者为对照组共263例。观察组中男性85例, 女性79例, 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 (73.5±8.2) 岁;对照组中男性140例, 女性123例, 年龄53~83岁,平均年龄 (72.5±8.6) 岁。所有患者均对研究情况知情, 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未呈现出明显差异 (P>0.05) , 证明研究具备一定的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检查身高、体重, 抽血气, 胸部X线检查, 次日空腹抽取血清学标本测定血清白蛋白。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进行分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明显 (P<0.05) , 具备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d, ?±s)

2.2 出院至复发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院至复发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明显 (P<0.05) , 具备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院至复发时间对比 (d, ?±s)

2.3 死亡人数对比

观察组患者死亡人数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明显 (P<0.05) , 具备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死亡人数对比[n (%)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的是以气流受阻、具有可逆性及伴有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会在患者肺部产生生理改变, 同时还会引发到全身。有研究提出, 患者体重指数减轻是患者病症加剧的标志之一[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存在营养不良, 能量需求和饮食不平衡导致体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长期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 右心功能不全, 胃肠道淤血、消化功能紊乱, 导致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受到影响; (2) 患者常出现心肺功能不全或食量有限, 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到影响[3]; (3) 患者常用的茶碱类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会刺激到胃肠道;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反复感染应急及高代谢状态, 气道阻力上升、呼吸机做功增加, 能量需求增加, 出现负氮平衡呼吸肌负荷增加, 耗氧量上升, 基础代谢增加, 有研究提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静息时能量消耗高于正常人10%~20%, 基础代谢高于正常人30%左右[4]; (5) 患者张口呼吸, 气促, 进食会导致气促加剧, 患者会出现无食欲的情况; (6) 患者活动有限, 胃肠蠕动能力差, 腹部饱胀感明显, 无食欲; (7) 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 会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导致体重下降; (8) 细胞因子会增加, 肿瘤坏死因子、IL-6等介质的肌组织蛋白分解状态和肌纤维合成障碍也是导致患者体重指数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重下降的主要害处是肌肉组织减少, 累及膈肌和呼吸肌。一旦患者的部分呼吸肌减弱、功能下降时, 其他的呼吸肌会进行代偿性作功。长时间作功下, 呼吸肌会出现疲劳甚至呼吸衰竭的情况, 严重的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体重指数低不仅会导致营养成分缺失和水电酸碱紊乱, 还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 肺泡上皮细胞修复能力削弱, 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 感染发生率增加, 从而使呼吸衰竭加剧, 增加死亡率[5]。此外, 低体重指数还会导致患者肌蛋白分解和肌纤维机构改变, 呼吸肌萎缩和呼吸肌力下降, 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力不足,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生成量较少, 引起呼吸道纤毛清除能力降低, 全身细胞免疫力减弱, 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呼吸系统病症恶化,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死亡人数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明显 (P<0.05) , 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出院至复发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明显 (P<0.05) , 具备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低体重指数会严重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预后, 复发间隔时间较短, 住院时间和死亡人数均较多。因此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干预, 改善患者的体重指数, 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锋英, 俞烽, 杭晶卿, 等.社区呼吸康复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 (1) :47~51.

[2] 周锋, 刘锦铭, 孙兴国, 等.体重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运动耐力的影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 (6) :453~454.

[3] 张希.不同体重指数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难程度的比较分析.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6, 11 (6) :111.

[4] 蔡晓婷, 时国朝, 万欢英,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重指数、呼出气一氧化氮、肺气肿评分分组特征.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 12 (3) :223~227.

[5] 李怡, 刘华, 陈其章, 等.不同体重指数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变化及其与缺氧的关系.临床内科杂志, 2015, 32 (1) :23~25.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2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规范化管理,体重指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 它与肥胖关系极为密切, 肥胖患者多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体重指数的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医院和社区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的差异, 在什么条件下应转入上级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我院2009年1-10月门诊及住院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2007年中国糖尿病指南[1]标准诊断为糖尿病的60岁及以上患者500例 (医院组) , 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同样诊断标准纳入社区管理的6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500例 (社区组) 。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工作单位、血型、文化程度、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 ;基本资料 (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腰围、臀围、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等) ;生活行为习惯 (心理状况、睡眠情况、情绪、饮食习惯、是否控制饮食、体育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遵医行为等) ;同住家庭其他成员生活习惯 (是否吸烟、睡眠时间等) ;对糖尿病知晓情况 (是否阅读相关书籍、有否参加教育讲座) ;有无合并症;是否经常监测血糖等。在入组时、期间、观察结束时均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 (FBS)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血脂[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等指标。专科住院及门诊患者 (医院组) 按照国际糖尿病管理“五驾马车”规范标准治疗, 社区患者 (社区组) 按照卫生部“十八项”社区卫生服务中糖尿病管理指南规范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所有结果较基线变化情况分析使用ANCOVA模型,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分析使用Logistic模型,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情况分析

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入组时基本情况见表1、2。本次研究应调查1000人, 实际调查992人 (医院组500人, 社区组492人) 。至结束时医院组剩余患者467人, 脱组33人 (其中死亡30人, 无法联系3人) , 社区组剩余患者437人, 脱组55人 (其中死亡27人, 迁出无法联系28人) , 实际观察人数904人, 占入组人数的91.13%。两组观察人群在入组时年龄均数相近但男女比例相差较大, 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糖、血脂水平相近, 医院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社区组。

2.2 按照体重指数分层分析指标控制情况

2.2.1 空腹血糖的变化情况:

见表3~6。根据结果分析:消瘦的患者 (BMI<18.5) 在社区组和医院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均有所下降,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体重正常及超重患者医院组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优于社区组, 有统计学差异;肥胖的患者早期在社区组和医院组空腹血糖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1年后医院组治疗效果优于社区组。

2.2.2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

见表7。按照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观察, 在消瘦患者中两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但是在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人群中医院组治疗优于社区组,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按照糖化血红蛋白在6.5%及以下来观察, 对于消瘦和肥胖患者, 两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在超重和正常体重患者中医院组优于社区组, 有统计学差异。

2.2.3 血脂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中对于肥胖和超重患者的比较显示:医院组在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效果均优于社区组, 有统计学差异, 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用上,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对于正常体重者和消瘦患者的比较显示:医院组和社区组间在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见表8~11。

3 讨论

两组患者入组时男女比例差别较大, 考虑以下可能原因:女性老年患者有更好的治疗依从性;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女性高于男性;女性患者更易接受并坚持为期2年的连续观察;女性糖尿病发病率高于男性。唐国宝等[2]进行了一项为期2年的糖尿病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研究, 其结论是随着管理时间的延长,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呈下降趋势, 这与本文研究结果大致相近。但是该研究只比较了管理前后的不同, 未进行分层研究, 也未指定明确的转诊指标。

笔者研究发现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进行为期2年的不同方式的规范化管理后, 并按照体重指数分层显示:超重患者中医院组和社区组血糖差异最明显, 提示严格血糖控制在超重老年糖尿病人群中效果最显著。而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均有明显差异, 如果按照严格达标的标准 (≤6.5%) , 仍然提示超重组最明显。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均存在显著差异, 提示随着体重增加, 严格控制血脂的意义更大。

综上所述, 笔者建议: (1) 对于体重指数超过正常的 (BMI≥25) 超重、肥胖患者, 应考虑首先转入专科医院治疗, 消瘦患者 (BMI<18.5) 可以在社区先行治疗, 如果不能达标, 应转入专科治疗。 (2) 每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杨文英, 纪立农, 陆菊明, 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3

一、体重增加是起始和优化胰岛素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

临床实践中,起始胰岛素存在普遍的延误。对患者而言,社会生活的不良影响、胰岛素注射疼痛、注射相关副作用及低血糖是其不愿起始胰岛素治疗的障碍;对于医师来说,担心患者拒绝或不依从治疗及对超重患者体重增加、重度低血糖等副作用的担心都影响其处方胰岛素。相比较患者和医师心理上的顾虑,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问题更为复杂和难以克服。

1、胰岛素导致体重增加的机制:Jansen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以探讨与胰岛素相关的体重增加的预测因素。受试者接受胰岛素治疗12个月后,平均体重增加为(3.0±2.5)kg,回归分析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降低、初始胰岛素剂量以及胰岛素剂量的递增均与体重的增加显著相关。胰岛素治疗引起体重增加的机制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胰岛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细胞内的氨基酸输入量;其次,胰岛素能直接促进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合成代谢,促进脂类生成,抑制脂类分解;第三,胰岛素能降低基础代谢率及糖尿,而能量摄入没有相应的补偿性减少。此外,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害怕低血糖发生会进行保护性进餐或无意识的能量摄入增加。

2、担心体重增加影响患者及时起始和优化胰岛素治疗:体重增加对T2DM患者的不利影响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两个方面。体重增加可能成为患者起始胰岛素或对胰岛素治疗方案依从性差的原因。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表明,10年的强化治疗方案会导致体重平均增加4kg。强化血糖控制的治疗方案长远来看是获益的,但体重增加与糖尿病和健康管理的目标背道而驰。超重和肥胖在T2DM患者中非常普遍,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对于这类患者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体重的增加能加重胰岛素抵抗,使患者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量升高以更好地维持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的获益

一项回顾性研究对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时的肥胖程度和血糖治疗达标进行分析,治疗24个月后,肥胖患者血糖达标率为26—31%,而正常体重患者达标率为41%(P<0.001)。有研究表明,体重的降低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并能降低血液和血清中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还能减少炎症反应标记物的浓度。对减肥手术研究进行Meta分析也发现,超过78.1%的肥胖糖尿病患者手术后血糖水平都有显著改善,胰岛素水平、HbA1c和空腹血糖都显著降低,并且这些改善与术后的体重减少呈正相关。可见,体重降低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改善非常关键。

201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ADA/EASD)共识将体重的变化作为评价T2DM高血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可行性的重要考量。《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强调了体重控制对糖尿病预防以及对于超重和肥胖T2DM患者的重要性。

三、胰岛素治疗患者控制体重的策略

体重的维持或者减重在未患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中已然非常困难,对于患有T2DM的肥胖患者则更是挑战。体重控制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尤为重要。目前,切实有效可行的体重管理策略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选择引起体重增加较少的胰岛素治疗策略和种类。

1、生活方式干预

健康的饮食结构、有规律的运动和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提出,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治疗的基础,应该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建议根据个体化差异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行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案。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均需接受医学营养治疗,有专门的营养师或糖尿病教育者指导下完成。应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前提下,设定合理的目标,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以及各种营养素的均衡配比,从而实现维持合理体重或降低体重的目标。运动锻炼在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也占重要地位。规律性运动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轻体重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选择引起体重增加较少的胰岛素治疗策略和种类

2012年ADA/EASD共识推荐以患者为中心去确定糖尿病治疗的目标以及治疗的策略的选择,同时指出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是在不出现不可接受的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情况下尽量把患者的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的程度。鉴于体重增加可能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以及增加后续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在治疗策略选择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体重增加,联合药物选择上考虑对体重影响小的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同时在胰岛素的使用中,应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选择恰当的治疗目标和策略,并及时剂量优化,减少低血糖发生,以避免防御性饮食引起的体重增加。

胰岛素的种类对于体重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相对于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更好地模拟生理性胰岛素模式,低血糖相关的体重改变会更少。同时,与NPH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相比,地特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较少。对治疗时间长于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也显示,使用地特胰岛素患者的体重增加显著低于甘精胰岛素组。

Fajardo等在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BMI)25~40kg/m2]的271例T2DM患者中比较了每日一次地特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NPH)的疗效。治疗26周后,两组血糖控制效果相似,地特胰岛素组体重增加显著低于NPH组,BMI的增加也显著低于NPH组。来自973例T2DM患者的结果显示,接受24周地特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治疗后,两个治疗组血糖改善情况类似,但甘精胰岛素组体重增加显著高于地特胰岛素组(体重差异:0.77kg,P<0.001)[15]。此外,观察型研究地特胰岛素每天一次注射研究(SOLVETM)的结果也显示,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起始每天一次地特胰岛素治疗24周后,HbA1c水平显著降低,体重也显著降低,且随着基线BMI的升高,体重优势更为明显。

地特胰岛素对体重作用的机制已有广泛的研究。对肥胖大鼠进行皮下注射4周后,地特胰岛素组的食物摄入、体重增加和身体脂肪增加显著低于甘精胰岛素组和空白对照组,这提示地特胰岛素能抑制高脂食物诱导肥胖的发生。来自1型糖尿病患者的结果显示,地特胰岛素和NPH治疗16周后,与NPH相比,地特胰岛素能显著增加受试者餐后饱食激素的水平(脑肠肽和胰多肽),降低能量摄入及体重的增加。与NPH相比,地特胰岛素还能够增加进入大脑中与食欲调控有关脑区的血流,并降低大脑对食物刺激的反应,这提示地特胰岛素能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物摄入。Hallschmid等在健康受试者中比较了短期NPH和地特胰岛素输注对受试者脑电图参数和食物摄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特胰岛素能够使大脑直流电位负向移动,并引起显著的摄食降低(1257比1560 kcal,P<0.05)。此外,与NPH相比,等效剂量的地特胰岛素对肝脏的选择性更高,从治疗效果上来看,地特胰岛素更大程度上作用于肝脏而非外周循环系统,一方面能够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由此降低患者因为害怕低血糖而发生的预防性食物摄入;另一方面能降低外周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从而降低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

总之,胰岛素治疗是T2DM患者高血糖管理的必然路径。体重的增加可能妨碍胰岛素治疗的及时启用和优化,从而可能影响血糖控制,相反体重的降低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多方面的临床获益。因此,体重的管理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尤为关键。为实现最大程度的临床获益,T2DM的管理实践中需要严格贯彻生活方式干预,同时选择能够引起较少体重增加的治疗策略和治疗药物。

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总结 篇4

工作总结

基本公共卫生2型糖尿病管理服务项目开展以来。根据年初乡卫生院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医疗卫生提示改革为重点,着力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开展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加强慢性病服务项目管理与规范管理。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方案

以基本公共卫生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确定具体项目目标,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2型糖尿病等患者为管理人群,在门诊和各卫生室工作中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契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定了2型糖尿病筛查、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个案实行一人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填表书写要规范、完整,明确了公共卫生管理项目的各项职责。做好乡村医生培训工作,将辖区内的各类资料整理归档管理和上报工作,力争我院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建档率、规范管理率达到上级要求。

二、培养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管理人员

为了使我院公共卫生管理项目工作顺利实施,今年举办了2型糖尿病知识讲座,之后接受广大群众咨询。根据公共卫生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的具体管理和规范管理要求,培训我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和乡医熟练管理和规范管理程序,牢固掌握疾病的筛查、评估、个人信息的采纳、登记、归档工作要领,工作中一定要按要求认真填写信息表格,准确记录数据,及时发现目标管理服务人群,做到及时发现患者,及时登记信息,及时建档管理及时随访,同时,要求各级公共卫生人员每月按时上报各类疾病患者本月的发现数和累计病人数,并按实施方案要求定期管理,帮助患者家属及社会人群了解2型糖尿病对个人、对家庭危害,教育目标人群自我识别糖尿病,从而减少疾病造成的影响,指导目标人群倡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重点干预35岁以上正常高值血压,超重肥胖人群,以利推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指导糖尿病患者规范用药,按各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防治措施,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及时就诊,做好危急患者的转诊工作,督导门诊和乡医为辖区内慢性病患者建立管理档案,从而使慢性病从管理到规范管理。

三、全街道具体工作开展情况

按乡卫生院慢性病管理服务要求,开展慢性病管理服务项目,对全村全面开展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建档工作。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5

项目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建立健全符合我乡发展水平的慢性病管理系统,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项目,对乡镇居民的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2.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达60%以上;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达到2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高血压患者管理

根据《高血压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高血压患者筛查途径为:对35岁及以上居民每年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量血压;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中测量血压;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主动与乡镇卫生机构联系;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

2.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按要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检、咨询、随访与健康干预等,将相关信息与活动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进行登记,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乡镇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患者登记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工作流程制度化,登记资料规范化,达到省高血压登记规范要求。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过程中,要用好用活健康档案,不断充实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

3.高血压患者管理。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开展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开展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4.高血压患者健康检查。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随机血糖(指血)测量,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的初筛检查。

(二)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发现途径为: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糖;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主动与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联系;人群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

2.2型糖尿病患者登记与建立健康档案。建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按要求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体检、咨询、随访与健康干预等,将相关信息与活动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进行登记,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开展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过程中,要用好用活健康档案,不断充实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

3.健康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四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指血)测量,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认知功能、情感状态的初筛检查。

4.加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登记处规范化建设,工作流程制度化,登记资料实现规范化管理,达到省糖尿病登记规范要求。

吊罗山乡卫生院

公共卫生科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6

1、目的:探讨极低体重儿机械通气气道管理方法。

2、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1月――12月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体重儿86例进行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的气道管理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气道管理的基础上,给以体位的改变、复苏囊小号面罩叩背、运用全自动清洁机清洗消毒呼吸机管道后装在无菌薄膜袋中备用。分析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心率、经皮氧饱和度(TcSO2)、24 h发绀和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机械通气的时间、患儿的呼吸道感染及两组患儿治愈和死亡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124例孕妇, 年龄最大39岁, 最小23岁, 平均年龄 (28.13±17.87) 岁。孕次1~7次, 平均孕次 (1.77±0.48) 次, 平均产次为 (1.35±0.35) 次, 平均终止孕周为 (39.39±1.15) 周。根据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将孕妇分为两组, 妊娠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 每组62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次、产次、终止孕周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血糖的测定方法

本次研究的全部孕妇入院后抽取空腹肘前静脉血5 m L, 置于抗凝管内, 室温放置2 h, 以3000 r/min离心15 min, 收集血清。分装后-80℃冷冻保存。所有血清标本避免溶血和反复冻融。血糖水平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的血糖水平和新生儿体重比较

妊娠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妊娠糖尿病组新生儿出生体重重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妊娠糖尿病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妊娠糖尿病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2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血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妊娠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血糖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详见表3。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 在正常妊娠生理过程中, 对于相关孕妇来时, 他们自身的内分泌系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现象。而相关孕妇在这种内分泌紊乱的干扰下, 孕妇体内的相关代谢过程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而发生一系列的显著改变[2,3]。国内外众多临床实践和报道结果均显示:妊娠期孕妇的血糖水平与正常人群相比较, 呈现出了相对较高的水平[4,5]。

一旦不对这一现象给予足够多的重视, 不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这对于胎儿和孕妇的身体健康来说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意义[6]。

相关的临床实践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7,8], 妊娠期糖尿病显著地增加了巨大儿出生的比例。进一步深入研究后发现:当孕妇血糖升高时, 孕妇母体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的葡萄糖量也会逐渐升高。在这样的状态下胎儿的胰岛β细胞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 从而导致胰岛素的分泌量呈现出了不断升高的趋势, 这样就使得胎儿处于了高胰岛素血症的环境中。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胎儿的生长发育被大大促进了, 最终导致了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大幅升高[9,10]。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的这种说法:首先在空腹血糖水平和新生儿出生体重两方面, 妊娠糖尿病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次在巨大儿发生率方面, 妊娠糖尿病组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最后, 妊娠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血糖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因此,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较,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新生儿出生体重均较高, 同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因此针对孕妇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对于预防巨大儿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uo S J, Yang H X.Roles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nd its receptor on the fetal brain injury in pregnant ra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Zhonghua Fu Chan Ke Za Zhi, 2012, 47 (5) :364-367.

[2]郭洪召.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1, 51 (10) :89-90.

[3]杨燕.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32 (5) :665-667.

[4]单峰.灵芝多糖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0 (6) :441-442.

[5]柴红.健康教育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培养及血糖控制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0) :77-78.

[6]杨玲竹, 李秀芬, 张梦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二肽基肽酶一W的浓度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8) :1219-1221.

[7]李星飞.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筛查方法及妊娠期低血糖对母儿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1, 30 (26) :96-97.

[8]徐友宁.糖尿病母亲妊娠期血糖控制情况与新生儿早期并发症的关系[J].首都医药, 2010, 17 (12) :38-39.

[9]盖筱莉, 焦瑞霞.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用于妊娠期糖尿病饮食干预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7) :993-994.

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篇8

【关键词】体重指数;OSAHS;体位改变;呼吸紊乱指数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09-0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是一种严重的睡眠呼吸障碍。研究发现[1],肥胖是发病的高危因素。目前以体重指数(BMI)为判断肥胖程度的主要客观指标,以呼吸紊乱指数()作为判断OSAHS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OSAHS患者体位改变时BMI对AHI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OSAHS患者121例,诊断参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男115例,女性6例,年龄23-78岁,平均(43.0±10.7)岁按照BMI分为:正常体重组26例(BMI<25kg/m2),轻中度肥胖组62例(BMl25--30kg/m2),重度肥胖组33例(BMI>30kg/m2),各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

1.2方法:应用美国产多导睡眠仪进行连续整晚7h的PSG检测(检查前24h不能服用安眠药及吸烟、饮酒,2周内无呼吸道感染),记录脑电、眼动、肌电、心电、口鼻呼吸气流、胸腹呼吸运动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及仰卧位、侧卧位的AHI等PSG参数。对不同BMI组别患者两种不同体位的AIII进行比较,侧卧位AHI/仰卧位AHI的比值<1/2视为体位改变有效,比值>l/2视为体位改变无效,比较不同BMI组别的OSAHS患者在体位改变时对AHI的影响有无差别。

1.3统计学方法:应用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計学意义。

2结果

正常体重组:仰卧位AHI 7-71次/h,平均308±21.2次/h,侧卧位AHI O-62次/h,平均11.4±17.2次/h,体位改变有效2l例,有效率80.8%;轻中度肥胖组:仰卧位AHI 7-119次/h,平均48.9±28.0次/h,侧卧位AHI 0-102次/h,平均27.4±26.9次/h,体位改变有效的36例,有效率58.1%;重度肥胖组33例,仰卧位AHI 22-106次/h,平均76.0±18.7次/h,侧卧位AHI 1-117次/h,平均54.5±30.9次/h,体位改变有效的9例,有效率27.3%。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研究表明[2],肥胖是OSAHS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肥胖的男性中患有此病者大于50%。BMI反映肥胖的指标作为OSAHS发病的预测因素,已为大家所接受。研究证实睡眠中的体位可以明显的影响到鼾声的响度和呼吸紊乱的严重程度,即平卧位时症状较重,而改为半坐位或侧卧位则症状明显减轻。OSAHS患者平卧位时AHI增高,通过睡眠姿势训练,如体位疗法对有些患者可起到良好治疗作用。体位疗法主要是使睡眠时采取侧卧位睡姿,使上气道塌陷或阻塞明显减轻或消失,防止舌根的后坠而使打鼾或呼吸暂停明显减少或消失。目前多认为体位改变导致呼吸紊乱程度的改变的原因和上呼吸道的形态学改变有关[3]。有关体位对上呼吸道形态的影响,较多的报告研究了半坐位或直立位与平卧位时的差别,结果比较一致,直立位时呼吸道的横截面积或前后径大于平卧位时;但关于平卧位和侧卧位时的比较研究报告不尽一致,有的报告差别明显,有的则差异不显著。0SAHS患者常伴有上呼吸道的解剖性狭窄和咽壁顺应性的增高,睡眠中肌肉松弛的状态下,体位对上呼吸道的影响可能更加明显[4]。

本文结果发现, OSAHS患者BMI与体位改变对AHI的影响是负相关性的,BMI的数值越大,体位改变对AHI的改善越小,这点很值得我们注意。因此,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对正常体重或轻中度肥胖自OSAHS的患者,可以先给与体位疗法,在睡眠中保持良好的体位有助于减轻呼吸紊乱的程度,可以采用一种简单法进行睡眠姿势训练,给患者穿上背后带小口袋的特制背心,并于口袋中放一只高尔夫大小的球以保证患者尽可能取侧卧位睡姿,视疗效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CPAP等其它相关治疗;但对于重度肥胖的OSAHS患者,体位疗法的效果较差,主张尽早行CPAP治疗及其它相关治疗。同时临床医生也应该提醒OSAHS患者加强运动、减肥,以改善睡眠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巨峰,范微微,谷亦涵,等.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含量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

征的关系[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3,29(1):37-39.

[2] 刘翠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90例临床诊断与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1):67-67,71.

[3] 于文清,韩勇,曹慧敏,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OSAHS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5):836-837.

[4] 王宁,刘晶,王守芝,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监测及护理[J].航空

上一篇:米菲兔的自述小学作文450字下一篇:冷链物流的经典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