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康复(精选12篇)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5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常规组, 各76例, 常规组76例患者行常规护理, 护理组76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康复护理。对比常规组与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8.2%,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8.4%,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 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10±1.4) d, 常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15±1.5) d, 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康复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 有利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改善,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一般护理,康复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日常饮食的整体水平;同时, 饮食水平的提升,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 加大了糖尿病患病率。由于糖尿病在发作时处于隐蔽状态, 而且糖尿病持续的时间较长, 一旦患者终生无法治愈, 只能依靠饮食、药物等控制病情。因此, 应当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不仅要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还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本文主要针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152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52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 其中男性患者96例, 女性患者56例, 年龄在6~75岁, 平均年龄为62.5岁;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80例, 2型糖尿病患者72例;同时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53例, 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49例, 患有脑梗死的患者有50例。将152例糖尿病患者划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 常规组76例, 护理组76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并发症状况等多个方面无显著差异,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一般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的康复护理。 (1) 饮食指导:对与糖尿病患者而言, 正确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患者一定要对日常饮食进行有效的控制。通常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将每天食用的食物的热量的总和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二是要保证适量均衡;三是日常食用的食物不能太油腻, 要以清淡为主;四是一定要禁止患者吸烟以及喝酒的行为;五是有效的调控饮食结构, 日常生活中要多食用粗粮以及含糖量较低的青菜, 同时还要使用少量的水果。 (2) 用药指导:为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还要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一定要认真的向患者讲解所用药物的食用方法, 如一定要在吃饭之前大约30 min的时间内服用磺脲类药物;假使患者需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病情的话, 护士一定要按照医师的嘱咐来给患者注射, 在患者注射过胰岛素之后, 一定要对病房进行巡查, 确保患者没有不适现象出现。患者出院时一定要对患者以及他的家人进行相应的培训, 确保患者能正确的进行胰岛素注射。 (3) 运动指导:运动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合理的运动能有效的增强人体对葡萄糖的消耗, 从而使患者的血糖以及血脂得到有效地降低, 因此, 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运动指导的重视。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来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法。通常情况下较为适合的运动方式主要有散步、打太极等几种。同时还要严格的控制的运动量, 防止出现心悸或者气促等现象。而且运动时间一般为饭后1 h, 一天的运动时间以0.5 h为宜。由于老年患者的体力不足, 因此要为其选取强度适中的运动方式, 除此之外, 为了避免低血糖现象的出现, 要保证患者携带有糖果等物品。 (4) 自我监测与防治并发症: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耐心的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检测血糖及尿糖的方法, 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接受能力较低, 因此一定要通过正确的演示甚至是单独的教育来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 同时还要确保患者能正确的识别正常值, 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发症。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足护理的指导, 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积极性。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8.4%,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8.2%,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10±1.4) d, 常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15±1.5) d, 护理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就目前来看,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是由于糖尿病没有较为显着的发病特征, 因此很多时候都不能及时的被患者发现[2]。而且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神经炎等一系列疾病, 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为老年人, 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比较弱, 因此经常会有脑血管、感染等意外现象的出现[3]。
因此, 医疗机构应当充分重视糖尿病预防知识的宣教, 加大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力度, 加强人们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意识与认知。糖尿病患者在发病的时候, 应当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与治疗,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诗句情况, 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避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医护人员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过程中, 还要充分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本研究中,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68.4%,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8.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常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10±1.4) d, 常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15±1.5) d, 两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充分表明康复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姜小燕, 刘荣芬.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 (11) :56-58.
[2] 李燕芬.康复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6 (11) :78-81.
[3] 魏琼.2型糖尿病的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4 (10) :47-49.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篇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篇3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给予个性化护理措施,分析护理前后患者生活治疗改善情况。
结果: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生活治疗提高显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64-01
糖尿病(diabetes)是指因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及毒素、精神因素、自由基毒素、免疫功能紊乱等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综合征[1]。临床以“三多一少”为主要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常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等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本研究为探讨减少及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运动疗法,防治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康复指导,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67.52±4.7)岁;其中Ⅰ型糖尿病24例,Ⅱ型糖尿病36例;病程14年,平均病程(7.5±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一定文化知识及理解力,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操作胰岛素泵。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患者。患者均在饮食及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给予降血糖药物治疗,部分药物降血糖不理想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
1.2护理方法。
1.2.1入院观察与评估。详细询问记录患者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对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程度进行了解和评估,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对病情相关知识的认识。综合以上的各种观察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及对诊治的要求。
1.2.2心理护理。糖尿病为终身慢性疾病,常合并多种慢性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痛苦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患者往往多次住院,出院后需继续控制饮食及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另外,由于患者对病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且病情时间较长,治疗费用高,常常会引起患者焦虑、不安、甚至悲观的心理,针对以上患者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病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让患者知道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了解用药的相关知识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树立好信心,配合医生做好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理活动,发现心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通过采用温和的语言,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博得患者信赖,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检验结果作出科学、保护性的解释,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2]。
1.2.3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根据患者每日所需热量,合理搭配各种食品。以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为基本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食品交换法调节饮食结构,设计符合患者实际及饮食习惯的食谱。饮食中注意禁止糖的摄入,严格按照规定数量摄入食品,禁止任意添加其他食物。饮食控制要贯穿于患者治疗过程及日常生活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根据患者的劳动强度及活动量,适当放松限制[3]。
1.2.4合理用药指导。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疗法及运动疗法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需终身应用降血糖药物来降低血糖。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应做到剂量准确,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注射15分钟后方可进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有低血糖发生患者,立刻进食糖类食物或给予50%葡萄糖20~40ml静脉滴注,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1.2.5运动指导。运动疗法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运动遵循运动量由小到大,选择不感到疲劳的运动为基本原则。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30~60分钟,选择能给患者带来自信心及生活乐趣的运动形式,包括:步行、游泳、太极、慢跑等。
1.3疗效标准。采用生活质量判定标准判定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参考景良洪等的相关标准进行,即:采用生活治疗综合评定问卷,分别于护理前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内容包括躯体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4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分值从0~10分不等,累积计算维度粗分,然后参考公式换算成0~100分的标准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及护理后,所有患者血糖均控制良好。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40.3±8.6)分,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53.6±8.9)分。护理后,患者生活質量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为老年人常见多发病之一,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早期不易诊断,治疗困难大,预后不佳。在对糖尿病患者行降糖治疗过程中,易出血低血糖反应,处理不及时易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对降糖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自觉监测血糖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降糖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反应,更有效地控制血糖,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生活治疗提高显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林,纪永江.护理程序法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1):105-106
[2]方蕾.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76-278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篇4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何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应有的健康水平, 是新时期护理服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1]。为降低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 我院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9例实施康复护理,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糖尿病患者59例, 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2]。其中男38例, 女21例;年龄42~81岁, 中位年龄52.8岁;病史0.5~17年;合并冠心病33例, 高血压病19例, 脑梗死16例, 糖尿病肾病3例。护理人员通过全面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59例患者仅1例抢救无效死亡, 2例患慢性并发症, 其余56例均康复出院。
2康复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重视个人卫生, 每周洗澡、换衣裤1~2次, 保持床单、被褥平整, 清洁干燥;讲究口腔卫生, 预防各种感染;保持皮肤清洁, 每晚用温水擦浴并给予按摩, 定时勤翻身, 防止压疮形成;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接触坚、硬、烫的物体, 以减少皮肤受伤和感染的机会;使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以防便秘或腹泻;加强基础护理对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应予以重视。
2.2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后, 对生活失去信心, 使病情发生、发展甚至加重。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年龄和病情进行细致的心理疏导, 用亲切、诚恳的语言, 取得患者的信任, 主动诚恳地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 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帮助患者克服心理上不平衡的不良因素, 鼓励患者和他人的沟通, 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情, 以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3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及家属要讲明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消除患者以药代食的错误治疗意识;此外, 饮食治疗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 嘱患者戒烟、戒酒,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每天应严格控制总热量, 并根据每日总量算出各营养素成分, 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比例, 低糖、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平衡蛋白, 清淡规律进餐, 控制体质量;少食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的食物、少食盐;合理安排膳食结构, 提倡食用粗粮、面和一定杂粮, 选择高纤维素含糖较少的蔬菜, 两餐间宜适量进食低糖水果。
2.4 足部护理
指导患者每天检查足部皮肤颜色, 嘱患者平时穿柔软透气的袜子, 宽松软底鞋, 以减轻足部的压力;鞋尖有足够的空间让足趾活动, 勿光脚走路, 以免发生足部溃疡进而发展成坏疽。洗脚水不宜过热 (避免烫伤) , 促进血液循环;保持鞋袜清洁, 指甲修剪切忌太短, 勿自己修剪鸡眼与胼胝, 当发现局部出现水泡、破损时要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2.5 运动指导
糖尿病患应者每天做适当的运动, 可促进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减轻胰岛的负担。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低强度运动, 以有氧运动为主, 时间为餐后0.5~1h;老年肥胖患者早晨起床后可轻度活动;对足部保护性感觉丧失的患者可采取游泳、骑自行车、划船、坐式运动及手臂的锻炼;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运动中应预防低血糖反应;运动后做好运动日记, 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2.6 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用降糖药物, 坚持积极控制血糖,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预防和延迟并发症的发生。对应用胰岛素治疗者, 护士要做到时间、剂量准确, 调整注射部位, 严格无菌操作, 注射胰岛素半小时后要及时进餐, 注射后要按时巡视病房, 特别是老年和住院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患者, 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过敏反应及局部反应等, 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 应立即停止活动, 卧床休息, 嘱其进食糖类食物或葡萄糖静脉注射, 同时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血糖。
2.7 加强自我监测, 预防并发症
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要做好宣教工作, 让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及胰岛素注射方法、部位的选择与交替、无菌操作原则等。必要时手把手教会患者操作, 并嘱其做好记录, 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变化或指导用药, 积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8 健康教育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 需终生治疗, 而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经过与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影响。因此, 护理人员可通过授课、对话等形式,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使其了解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心理因素、血糖监测、运动锻炼密切相关, 其严重的合并症与糖尿病的控制程度有关, 加强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适当体育锻炼,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嘱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 定期复诊。
参考文献
[1]叶志弘.以人为本提供超期望服务[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4) :315.
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作用 篇5
社102 刘婧仪 09
摘要: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小组工作方法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性康复进行了介入研究。小组工作在巩固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心理和社会支持,对其社会性功能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路程大大缩短,为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性康复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小组工作;社会性康复
引言
精神病是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导致患者在感觉、记忆、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疾病。这类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传统的住院治疗将病患同社会完全割裂隔绝,这避免了患者治疗期间被外界环境所干扰,也造成了患者社会性功能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功能的衰退。使得患者无法重新回到社会只能栖身医院,并且形成恶性循环,即住院越久的病人越无法离开医院,成为习惯性住院病患。
如何有效的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提供社会支持,有条件的建立病患同社会接触的渠道,促使病患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对病患认知、行为、心理方面的矫治和其生理能力、心理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工作与精神病患者社会性康复
1.传统治疗无法实现患者的社会性康复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导致患者在感觉、记忆、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疾病。这类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患病类型的不同和患病程度的轻重而有很大的差别,严重的患者往往采取封闭式的入院治疗。相对于国外技巧训练、同辈支持、职业服务、社区资源发展四位一体的精神病康复模式来说,在我国,精神病患的康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医疗单位或其他专业机构来进行,方法也局限于传统的集中住院、封闭管理、药物治疗。这样是为了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从而保证治疗效果。但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有效的治愈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却往往无法实现患者社会性的康复。所谓社会性康复是指患者社会性功能: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方面的康复。这种康复,无法在封闭住院的治疗方式下得到。
首先,住院治疗的封闭环境割裂了患者同社会的联系,使患者失去了接触社会的机会,无法与社会进行沟通与交流,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逐渐丧失社会交往的能力,自我感觉迷茫、焦虑和受到歧视,产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其次,住院治疗的命令式管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交流的自主性,使其在封闭环境内部的人际交往明显受到抑制,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日常行为被动、不愿与他人接触、自闭与独处、逐渐丧失社会交往能力等,不利于病情的治疗,甚至造成病情的波动与反复。
2.开放管理模式与医院工作模式评述
目前,学界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开放式管理模式”、医院为主体提供社会支持的“医院工作模式”以及小组工作模式等。
开放式管理模式目前在理论界较为流行,其目的是试图使病患同社会进行更多的接触,这无疑能更好的解决患者与外界封闭隔绝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的问题是其管理成本和人员成本过高,对经费本就紧张的此类医院来说,不适宜广泛的采用。同时开放式的管理,对病患接触外界的可控性不高,这意味着患者所接触的不一定全是积极的、有利于病情治愈的方面,其也可能会因接触外界而引起病情反复。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医疗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不具有普适性。
医院工作模式是指医院为主体向患者提供社会支持,例如孙淑敏(2007)的研究。这种模式也存在着问题。其一,患者与医护人员长期以来地位不对等,前者对后者表现出了相当的惧怕。其二,医护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在患者眼中,医护人员不能代表院外社会。通过与医护的交流不能达到患者与外界社会沟通的目的。其三,患者交流沟通是基于的是一种“自主性”,医院的管理目标是追求“有序性”,两者在根本上存在相悖,院方不可能保证向患者提供社会支持的长期性。因此,这种模式同样不具备广泛推广的意义。
鉴于此,具有康复、能力建立、矫正、社会化、预防、问题解决和社会价值等功能,既能作为联系社会的纽带又能平等有效的促进患者间沟通交流的小组工作模式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学界对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的干预与帮扶的研究不少,但大部分集中在“一头一尾两个阶段,即病人患病较轻的初始阶段和病患治愈后的恢复修养阶段。例如,方亚明等(集体心理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患者干预二年的随访研究,2009)提出了“最少一次系统住院治疗,出院后病情稳定,并排除目前仍在住院治疗者”的研究对象选择标准,显而易见主要针对的是出院后的患者进行研究。
相对于前两者,正在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其小组工作的相关研究却显得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有:
童敏提出西方精神病患非院舍化和社区照顾运动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社会工作应当也有能力承担精神病康复工作的重任,并强调了这种模式的推广需要注重手段和方法的本土化
1。
孙淑敏等通过对研究组进行:医护主动询问、针对家人的健康教育、组织病患参与娱乐活动、鼓励病患相互支持、组织社会团体慰问演出等方法,得出了社会支持能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病人应对危机的能力,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的结论
2。
晋长华从病患家属对专业陪护者的需求,以及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方面进行了精神病患陪护小组工作的本土化思考,提出了社会需要精神病陪护的小组工作
3。
吕书杰等提出了传统药物治疗并不理想,而小组工作能针对患者认知、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发挥作用,并通过对某医院展开精神病康复活动小组活动,得出了小组工作的介入能够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缩短患者回归社会的路程
4。
通过对上述学者研究的梳理不难看出,虽然是针对小组工作在精神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童敏的研究更偏重非入院的患者通过小组工作模式得到社会支持,而非针对住院治疗的患者;孙淑敏提出了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但其采用的方法是以院方为主体向患者提供社会支持,而非是通过小组工作提供,这可能会在具体操作的有效性上存在问题;晋长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精神病患者康复中小组工作的必要性,却没有对小组工作对患者康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吕书杰从理论和实际案例入手论证了小组工作对精神病患者康复工作的积极意义,不过,其没有对“为什么小组工作会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小组工作模式与患者的社会性康复
1.什么是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它是在小组成员的互动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在小组工作中,组员在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与其他组员的互动,得到支持,改变其情绪、态度、行为,从而增强其应付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自信心,使其更加的适应社会。
2.小组工作对患者的社会性康复作用
由于小组工作更注重实务的操作,因此其对心理障碍甚至是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封闭环境下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通过小组工作模式的互动与参与、交流与沟通、协作与竞争、游戏与训练等手段和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病患的兴趣、激发病患的潜能、释放病患的压力、消除病患的紧张与不安,最终实现患者社会性功能的恢复。
除此之外,小组工作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来说,还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其一,工作者来自院外。外界社会同患者之间,通过社会工作者作为媒介进行了连接。患者可以根据通过对工作者的观察来达到对外界社会的了解。第二,工作者与患者间身份平等。在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中,工作者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而非医护人员式的询问;工作者偕同患者参与小组活动,而非管理者式的命令或组织。这种身份地位上的无差别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安与紧张,有利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恢复。
因此,我们说,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小组工作模式,既能够实现患者与社会的初步沟通,又可以过滤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了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并能够借助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帮扶,在患者治疗和恢复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以上这些,正是其他模式所欠缺和不足的。
小组工作对于精神疾病的设计方案
结语
目前,小组工作由于其具有康复、能力建立、矫正、社会化、预防、问题解决和社会价值等功能,已被成功的运用到精神病患者康复活动中去。但是,针对于在封闭环境下的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的小组工作还极为罕见。而处于封闭环境下的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生活在孤立、隔绝的世界里,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惧怕外界环境,再加上患者之间交流很少,导致其社会交往能力衰退,无法适应外界的社会生活,往往更需要小组工作为其提供社会支持。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小组工作的解决模式:通过作为“来自院外”且“身份平等”的小组工作者的介入,患者加入小组,参与游戏、体验互动、进行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分享情感体验;打破患者与外界绝对封闭隔绝的状态,改变患者自闭、孤独、不愿与他人接触的状况,逐渐恢复患者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消除病患对院外社会的恐惧与不安,解决封闭住院患者社会性功能退化的问题;有效的调动病患的兴趣、激发病患的潜能、释放病患的压力、消除病患的紧张与不安,实现患者社会性功能的恢复。
若能在医院推广实行传统治疗模式(药物模式)和小组工作模式相结合的治疗模式,无疑将更好的实现患者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性功能健康等方面的康复,促进患者早日出院,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童敏.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和方法探索
李秀珍等.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郑春霞.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探讨
胡凤娟等.技能训练在住院精神病病人康复中的应用
孙淑敏等.社会支持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篇6
【关键词】 健康教育;2型糖尿病;社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代谢性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生化特征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由此引起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将成为社会一大负担。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在医院内,而且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内长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可减轻和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1 健康教育的实施
1.1 健康教育的方式 ①组织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向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示范技术性操作:血糖的检测技术,胰岛素的注射技术,糖尿病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知识,低血糖的症状和处理方法。运动方式的选择等。②开设健康教育专栏,播放糖尿病专题录像,张贴宣传图片,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③定期上门服务,对患者进行个别指导,耐心准确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④定期召开病友座谈会,组织患者相互经验介绍。⑤开通电话咨询。
1.2 健康教育的内容 ①糖尿病的一般知识: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判断糖尿病的依据,糖尿病的并发症,低血糖的症状和处理。②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维持健康和劳动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4]饮食治疗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制定食谱。③运动治疗:教育病人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采取的锻炼方式应为有氧运动,运动项目因人而异,选择病人感兴趣、简单、易坚持的项目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循序渐进、定时、定量;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④药物指导: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时,应告知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对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告知其作用、储存、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注射部位,强调注射过程中的无菌原则,防止注射部位感染,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免皮下脂肪萎缩影响药物吸收。⑤足部护理:关键是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每日应进行足部皮肤的清洗和按摩,修剪趾甲略成弧形,鞋袜平整、宽松。⑥血糖的监测:应告知患者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血糖的正常范围以及检测仪的操作方法。⑦心理指导:合理采用倾听、支持、疏泄和解释技术,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乐观地面对疾病。
2 讨 论
2.1 糖尿病是社区中最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且具有遗传的倾向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促进患者积极参与、增强自我照顾能力、重建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际糖尿病联盟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缺乏糖尿病教育就像缺乏胰岛素一样危险,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5]。
2.2 常规的教育方式仅仅是让患者接受医护人员一般性的糖尿病知识,是被动而有限的,同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持续性[6]。而健康教育是让患者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超重、缺乏锻炼、紧张和心理压力大等。因此社区护士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病人对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的认知程度,从而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80%-90%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综合性治疗措施,突出饮食、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加强饮食指导,通过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含量,减少“垃圾”食品,严格控制酒类和含糖类饮料的摄入量,有助于降低患者餐后血糖,缓解和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超重和肥胖患者的体重,并可减少口服降糖药用量。
2.3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但是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和防治知識五项综合性措施,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为了更好地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我们必须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强调个体化,因人施教;同时要加强社区护士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2.4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防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控制血糖,有效地减低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慧.糖尿病怎么办[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2002:16.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1245.
[3] 范丽冈.我国糖尿病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56.
[4] 陈亚庆.社区糖尿病人饮食治疗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3):268-269.
[5] 陈添连,廖新运,钟招兰,等.系统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4):610-611.
运动康复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5月—7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患者40例, 平均年龄 (59.0±7.6) 岁, 诊断标准采用1990年WHO颁布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 (1)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 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2) 血压<180/100 mm Hg。 (3) 无严重心、肺、肾、眼底并发症。 (4) 均属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将入选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 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在运动疗法前、中、后不变。运动疗法实施方案:根据临床检验结果和患者的功能状态进行个体化指导。
1.3 治疗原则
1.3.1 (1) 运动康复训练实施前后要进行准备和放松运动, 避免心脑血管意外或肌肉损伤的发生。 (2) 运动康复训练最好在餐后1 h~2 h进行, 并且在运动中注意适当补充糖分, 避免发生低血糖。 (3) 训练量要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进行调整, 运动时最高心率不超过保持中等负荷的运动强度, 即以不超过60%的最大心率为度, 采用简易法计算:170-年龄, 作为运动中脉搏的自我监测。
1.3.2 运动康复训练时间:45 min/次, 训练中达到最大心率的时间为5 min~20 min。
1.3.3 康复训练次数:根据患者的个人体力情况, 每周3~4次。
1.3.4 康复训练方法内容: (1) 准备运动:5 min~10 min, 徒步行走, 应循序渐进, 在跑步机上开始速度为70步/min, 每行走100 m休息1 min~2 min。 (2) 康复锻炼:15 min~30 min, 进行功率自行车、哑铃、拉力器等抗阻力运动。 (3) 放松运动:3 min~5 min, 进行慢走、康复体操训练。
1.4 检测指标
分别于运动前和运动后第2, 4, 6, 8周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血脂用酶法, 尿蛋白排泄率 (UAER) 、胰岛素采用放射免疫法。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注:t、P为2组组内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并发症多, 致残率、病死率高[1]。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伴随饮食变化, 运动均可显著降低Hb A1c (运动前后对照大约相差0.7%) , 降低幅度接近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中常规药物治疗 (0.6%) 和胰岛素强化治疗 (0.9%) 的结果[2];并且运动可以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增加最大摄氧量, 减轻血管硬化, 降低Hb A1c, 促进血糖代谢, 降低血糖, 减轻体重。运动时下肢大肌群交替收缩放松, 有力地驱使静脉血液回流, 可以减少下肢静脉和盆腔淤血[3], 预防静脉内血栓形成。但运动疗法也有其局限性[4], 对有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 或运动处方和运动指导不规范, 如运动种类和强度不当、饮食或药物的指导不到位均可导致病情加重[5]。综上所述, 在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 因人而异, 制定合理的运动康复处方, 运动康复训练配合饮食、药物控制, 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 可控制、减轻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易鸣, 高晓远, 等.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1, 9 (6) :357-359.
[2]Boule NG, Haddad E, Kenny GP, et al.Effects of exercise on glycemiccontrol and body mas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metaanalysis of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JAMA, 2001, 286 (10) :1218.
[3]Yu S, Yarnell JW, Sweetnam PM, et al.What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protects against premature cardiovascular death The carephilly study[J].Heart, 2003, 89 (5) :502.
[4]江钟立.糖尿病康复治疗进展[J], 实用老年医学, 2006, 20 (2) :87-89.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原则,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1型29名,2型91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0人。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34~71岁之间;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在38~69岁之间;文化程度:大学9例, 高中(含中专)31例,初中43例,小学38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代表性。
1.2 方 法
成立糖尿病教育小组, 成员由内分泌科医生、糖尿病专职护士、营养师组成。定期由一名主管内分泌医生为对照组患者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 同时结合病房责任护士针对性的实行床边教育。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随访。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
1.3 教育内容
包括糖尿病相关知识、营养指导、运动疗法、药物基本治疗及胰岛素使用方法、糖尿病并发症、自我监测技术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控制方法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教育前,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自我血糖监测、处理血糖情况等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别;而经教育后,观察组这几项糖尿病控制基本知识的掌握人数均变现出显著的增加, 进而反映出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见表1。
2.2 两 组患者血糖水平分析
糖尿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前,血糖控制无较大差异,通过健康教育后, 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下降趋势,健康教育有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见表2。
[(±s),mmol/L]
3 讨论
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2]。近年来提倡的“五架马车” 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已被全世界同仁所接受,其中健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通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糖尿病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终身性的疾病,因此,应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体系[3]。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篇9
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2007年2年我科共收治468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28例, 2型糖尿病440例。老年患者162例, 中年患者298例, 其中女性患者286例, 男性患者174例;18岁以下青少年8例, 均为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 中年明显高于老年及青少年, 年龄最大的89岁, 最小的12岁, 30岁~59岁的患者人数占64%。其中出院达临床治愈标准324例, 病情好转137例, 病情无好转3例, 恶化出院2例, 死亡2例。通过临床观察, 多数患者都对糖尿病存在不正确的观念, 害怕、绝望或者听之认之。或者由于医疗费用高涨, 害怕花钱, 去非专业小诊所就医, 以致延误病情。或者缺乏应掌握的疾病常识, 不及早就医, 出现严重急慢性并发症, 悔之晚矣。中年人由于社会、家庭、事业、经济压力等影响, 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患者多数经过精心治疗和护士的细心心理疏导, 心理压力缓解, 患者对护士尊重与信任度提高, 树立了正确的防病治病观念, 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掌握了相关的疾病常识, 病情得到了缓解和康复。出院后能按时门诊复查, 有不适及时就诊, 达到预期效果。少数患者合并全身各脏器衰竭, 病情加重, 以至死亡。
2 树立正确的心态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人类亦如此。但患病后每个人的心态却大不相同。如何正确地对待疾病呢?首先应做到, 面对现实泰然处之, 既然已确诊为糖尿病, 就应对它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既不能抱过分乐观的态度, 听之任之;又不能过于悲观消沉, 自暴自弃, 产生忧郁、紧张、烦躁情绪。要正确地认识到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 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慢性疾病, 它需要定期监测、终身治疗, 非正规间断性的治疗是无益的, 不积极治疗更是有害的。其实只要严格按照医嘱正规治疗, 病情完全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并且长寿[2]。
其次应做到豁达开朗积极治疗。自行增减降糖药物或长年维持一个药量不变, 一劳永逸, 或者觉得定期监测太麻烦, 都是错误的, 会因小失大, 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糖尿病需要定期监测, 若病情有变化, 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从心理、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加以调整, 可以防微杜渐, 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以达最佳疗效。
3 心理治疗应遵循的原则
精诚笃实。每一名医护人员都要“视人犹己”, 满腔热情对待患者, 关心同情和体谅患者, 要把患者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 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信赖,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普同一等。对待患者不论其职位、贫富、职业有何不同, 在医护人员面前, 只有病情轻重缓急之分, 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与信赖, 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根据个体差异分别对待。患者由于遗传、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 由于家庭、职业、性别、年龄和经济条件的不同, 由于知识、经验、阅历的不同, 由于疾病的性质和患病时间的长短不同, 他们的心理状态大为不同。因此, 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 既要做到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 又要做到耐心细致,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临床常用的心理疗法
谈心。采取聊天、摆家常、问病情等方式, 利用巡视病房、做各种治疗处置的同时, 接近患者, 了解患者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状态, 消除患者各种消极的思想,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为治好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解释。根据患者存在的思想顾虑, 讲述有关的医学科学知识, 帮助他们消除顾虑, 丢掉思想包袱,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说理开导。通过正面说理, 让患者认识到“喜怒不节”的情志失调以及精神紧张会导致体内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加, 使血糖升高, 加重病情;而“喜怒有度”, 心情愉快是养生长寿的根本。从而开导和引导患者自觉地戒除恼怒, 调和情志[2]。
讲解。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 讲解医学知识, 讲解评估所患疾病的发生原因, 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自我护理的方法。让患者知道如何防治疾病, 如何自我调理, 掌握正确的饮食疗法、药物疗法、运动疗法、胰岛素注射法、自我监测血糖、尿糖。配合医护人员共同提高治疗的效果。
避免重复情志刺激。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 应尽量努力做到避免患者再次受到心理、社会的精神刺激, 鼓励家属及亲朋好友对患者体贴照顾, 给予精神安慰, 使患者克服恐惧、焦虑、紧张、悲伤等心理障碍,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现代护理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医德, 精湛的护理操作技能, 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 学会良好的语言沟通艺术。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医学技术, 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永葆青春。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影响, 论证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方法运用心理护理对我科自2006年-2007年住院4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结果患者对护士尊重与信任度提高, 护患沟通良好, 能进行自我调理,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心理护理势在必行, 应用广泛, 能间接提高全民素质,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糖尿病,病情,影响
参考文献
[1]车金连.如何做好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33) :4634~4635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篇10
1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5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17例, 年龄60~80岁, 合并冠心病36例, 脑梗死18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例, 多数伴有痰痒症, 经过治疗与护理, 均康复出院。
2护理
2.1 基础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下降,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皮肤黏膜含糖量增加, 细菌容易生长繁殖。加强基础护理对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般能活动的患者要保持其床单、被褥平整, 清洁干燥, 室内空气流通, 温度、湿度适宜, 指导患者正确的清洁口腔。卧床者要每天做2次骨隆突出按摩, 若有心悸、出虚汗等低血糖现象应及时处理。
2.2 心理护理
在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或长期用药控制的老年人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而这些情绪变化可使交感性神经兴奋性增高, 体内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导致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速、体内酮体的出现和增高,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我们在护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护理人员衣着整洁, 语言亲切, 态度温和并使用合适的尊称,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谈话中要注意避免医学忌语,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疏导、安慰患者消除其各种消极因素, 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情;进行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 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控制要领, 以消除顾虑,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疗效确切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使其以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3 饮食护理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患者原有的饮食习惯, 制订一个老年患者易于接受且营养合理的饮食计划。对一些不良习惯, 如嗜甜食、饮酒、吸烟等要耐心劝解帮助其减少或彻底戒掉根据患者体质量, 身高算出标准体质量, 凡超过20%者为肥胖, 低于标准者为消瘦, 正常范围的住院患者每日摄入总量卡为标准体质量, 20~35 kcal/kg, 肥胖者为15~25 kcal/kg, 消瘦者为30~35 kcal/kg。再根据每日总量算出各营养素成分, 其中碳水化合物占60%、蛋白质占15%、脂肪占25%, 将所算出的营养素成分折算成切实可行的食谱。由营养师、责任护师协助厨师准时给患者分送饭菜并进行记录, 准确掌握其实际摄入总热量, 每周为患者称体质量二次, 防止出现体重大增大减。
2.4 用药护理
部分患者在节制饮食与运动后仍不能良好的控制病情, 故选用药物来降低血糖。对应用胰岛素治疗者要做到剂量准确, 调整注射部位, 严格无菌操作, 注射15 min后进食。老年人无论使用何种降糖药都要严密观察病情, 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 特别是住院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 立即嘱其进食糖类食物或50%葡萄糖20~40 ml静脉注射,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3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的指导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且难以纠正, 老年人应避免重复使用比较强的降糖药物, 如胰岛素、优降糖等, 也不强求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宁可比正常值稍高一点[2]。严密观察病情, 即时监测血糖, 对已有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尤其使用胰岛素、强效降糖药的患者, 应密切监测血糖, 避免低血糖休克的发生。
4健康教育
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糖尿病的治疗经过与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影响, 糖尿病教育不仅是治疗的一部分, 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 可引起眼睛、神经、肾脏、心血管及感染等多种慢性并发症, 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3]。现代治疗糖尿病的手段为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应用及自我监测等综合措施, 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非依靠用药可以达到, 而需对患者进行教育。
5出院指导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 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将延续至患者终生。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准备出院时, 医护人员须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以避免病情反复或合并症的发生。首先要患者意识到饮食、运动等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糖尿病可引起严重的合并症, 而合并症的发生、发展与后果严重与否, 都与糖尿病的控制程度有关。老年人肾糖阂上升, 常血糖很高时尿糖却是阴性, 因此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尿糖阴性时也不能放松对血糖的定期检测。通过耐心示范, 教会患者如何检测病情, 做好记录, 防止病情恶化, 使医护人员的治疗效果从医院延续到家庭, 从而使糖尿病患者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滕娜.老年糖尿病治疗中的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6) :89.
[2]刘鸿丽, 赵秀明.指导糖尿病患者增强自我护理能力的体会.河北医药, 2007, (09) :76.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篇11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就是通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多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后者更多见,又叫脑梗死、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常见症状为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反应迟钝、失去平衡、吞咽困难、言语困难、意识障碍或抽搐等。
运动的益处
运动锻炼可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减轻体重、增强体质、减少感染、促进患肢功能的改善、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致残率。经常性的运动可改善血糖的控制并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适当的运动还可减轻精神紧张及焦虑,消除抑郁状态,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的禁忌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空腹血糖>16.8mmol/L、脑水肿严重或脑出血急性期、安静时脉搏超过100次/分、严重心功能不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肾病(Cr>2mg/dl)、合并急性感染者不适宜运动。
康复运动的原则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各有差异,运动量也不相同。运动量由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3个因素决定。运动处方必须体现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的原则。
脑卒中后运动分期
脑卒中急性期:持续时间一般为2~4周,待病情稳定后康复治疗即可与临床诊治同时进行。发病后注意保持正确的卧位姿式,急性期一般采取仰卧或健侧卧位,不得压迫患侧肢体,床上保持良肢位,定时变换体位及做瘫痪肢体按摩;四肢大小关节以正常运动方式进行被动运动,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运动;患者手持橡皮握力圈进行握紧和放松等基本动作训练。
脑卒中后1~3个月:是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此时康复运动的重点是抑制痉挛、原始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增强肌力,促进协调性和精细运动,提高和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在床上进行控制能力训练、屈曲分离和伸展分离训练、髋部控制训练、踝背屈训练以及翻身训练等,然后可依据患者能力进行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坐位重心转移训练以及站立位的相关训练。
脑卒中一年后:可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共济失调、姿势异常甚至软瘫。此时亦不可停下训练,应继续维持性训练,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例如可利用健侧代偿,适时使用辅助器具(杖、步行器、轮椅),改善周围环境,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
运动注意事项
1.康复锻炼虽然要消耗人体的能量和养料,并破坏其细胞,但引起的补偿更多,重建的也更强。但切勿锻炼过度,否则不仅不能达到超量补偿,甚至不能获得等量恢复。
2.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不能缺课和中断;预防扭伤筋骨、撕伤肌肉和韧带等事故;勿使康复锻炼中断。
3.要全面兼顾各关节、肌肉及各种不同功能。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入院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5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与对照组18例。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4~78岁,平均68.5±6.3岁,病程8~22年,平均15.3±4.2年;糖尿病肾病分期:I期2例,Ⅱ期10例,Ⅲ期3例,Ⅳ期2例。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65~79岁,平均69.5±6.8岁,病程8~23年,平均16.3±4.6年;糖尿病肾病分期:I期2例,Ⅱ期10例,Ⅲ期3例,Ⅳ期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糖尿病肾病分期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符合WHO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合并心脑肾肝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方法治疗,口服双胍类、磺脲类药物,胰岛素注射稳定血糖。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康复指导,①心理康复指导:专职医师与患者互动交流,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心理障碍,缓解病患恐惧、抑郁情绪,放松心情,保持患者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动配合医师治疗;②疾病知识培训:给患者培训糖尿病肾病相关医疗知识,患者与家属须充分认识疾病的治疗方法与日常注意事项,以便配合医护人员制订治疗方案;③饮食控制: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饮食,严格控制糖尿病肾病Ⅰ~Ⅲ期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Ⅳ期期患者由于病情进展,蛋白质流失严重,需每日适当补充蛋白质,食物以鱼类与瘦肉类为主;④适当的锻炼:依据患者情况制订不同的锻炼计划,室外运动能提高免疫力、放松心情,运动时间通常安排在饭后2小时左右[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及甘油酯含量,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生化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及甘油三脂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焦虑、恐惧、抑郁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未见焦虑、恐惧、抑郁患者;对照组焦虑2例,抑郁2例;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高发的微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患者的重要致死因素。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病程较长且多数患者血糖控制不稳定,合并疾病较多,治疗难度较大。报道显示,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单纯对症药物基础治疗的效果一般,患者病情不稳定[4]。个性化康复指导需要医师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通过指导患者学习疾病知识及认知自身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药物使用,达到改善治疗效果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的目的。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获知病情后情绪波动较大,对疾病认知不够,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情绪[4]。焦虑与恐惧等情绪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内分泌与免疫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生成,导致病情进展;故糖尿病肾病患者要缓解恐惧等情绪,减少刺激,积极引导其配合治疗。
依据糖尿病肾病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安排主副食,原则上以高热量、高维生素利于消化食物为主;无需透析治疗者予低蛋白、低盐食物,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以能维持机体能量的正常代谢为宜;透析治疗者予高蛋白,低盐食物。合理安排体能锻炼,调节患者体重,每餐定时、定量,避免食用含糖食物。安排患者定期检查,监测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患者应乐观积极对待疾病,合理有效使用药物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5]。据报道[6],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对其病情分期意义重大,通过监测患者尿白蛋白排泄可以了解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对患者饮食与药物治疗具有指导价值。尿蛋白定量是临床肾病的重要检测指标,糖尿病肾病患者定期检测尿蛋白定量可及早发现病情进展变化,便于制订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我院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指导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与对照组1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个性化康复指导,对比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及甘油三脂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指导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个性化康复指导,老年,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立华.对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施行个性化康复指导的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4,24(5):176-177.
[2]刘芯宇.Cys C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4(18):2383-2384.
[3]尚瑜,王兵.100例老年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初诊时情况及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576-3577.
[4]张青.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24(7):1099-1101.
[5]孙志强(综述),陈宝平(审校).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6):539-541.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推荐阅读: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06-27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06-27
糖尿病患者的科学运动07-0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麻醉07-02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宣教08-06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08-08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08-15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09-27
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护理10-22
糖尿病患者的合理用药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