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患者

2024-06-20

Ⅱ型糖尿病患者(精选11篇)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1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相对缺乏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并常常会合并脂类代谢的异常, 本文通过对住院72例已经诊断为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进行了分析, 以确定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状况。

1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本院住院患者72例 (已确诊为Ⅱ型糖尿病) , 正常对照组83例 (健康体检者经体检医生检查符合NCCLS要求) , 血糖正常、血压正常, 心肺功能正常, 无服药史, 无肥胖症, 近期无过量饮酒, B超下无脂肪肝。

1.2 标本采集

空腹12 h, 静脉采血4 ml, 30 min内离心检测。

1.3 仪器

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4 试剂

上海申能试剂

1.5 测定方法

TC采用胆固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法 (CHOL-PAP) , TG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法 (GPD-PAP) , HDL-C和LDL-C采用酶法。

1.6 质量控制

①实验室固定操作人员;②实验前用上海长征定值血清校准机器, 使用国家卫生部检验中心推荐的澳斯邦 (挪威) 质控物校准, 以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2结果

从上表可见Ⅱ型糖尿病患者血中的TG、TC、LDL-C明显高于健康体检人员, 而HDL-C则明显低于健康体检人员。P<0.01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常合并血脂增高, 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存在, 胰岛素不能有效地抑制脂肪降解, 同时脂肪组织不能充分摄取游离脂肪酸从而导致血脂增高、血脂异常, 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1], 流行病研究已证明TG、TC、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正相关, 而HDL-C则为负相关。而本次实验结果显示Ⅱ型糖尿病患者正与上述结论相符, 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由于血脂升高是一个慢性的过程, 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的、进行性的和全身性的, 所以轻度增高时, 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没能引起足够认识, 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国际上已有大量研究证实, 采取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2], 从而要求我们在Ⅱ型糖尿病确诊以后, 在没有发生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前就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药物治疗以外, 还应该合理饮食, 坚持运动, 定期复检,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通过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用7170A生化分析仪检测7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83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TG、TC、HDL-C、LDL-C。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TG、TC、LDL-C均比健康对照组高, HDL-C比健康对照组低。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均有脂类代谢异常。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血脂

参考文献

[1]鄢盛恺.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13:182-184.

[2]Norris.L.NicHDLs J, Casperser J, et al.Increasing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ommunity settings:Asystematic review.Am J prevmed, 2002, 22:39-66.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2

项目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建立健全符合我乡发展水平的慢性病管理系统,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项目,对乡镇居民的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2.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达60%以上;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达到20%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高血压患者管理

根据《高血压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高血压患者筛查途径为:对35岁及以上居民每年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量血压;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中测量血压;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主动与乡镇卫生机构联系;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

2.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按要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检、咨询、随访与健康干预等,将相关信息与活动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进行登记,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乡镇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患者登记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工作流程制度化,登记资料规范化,达到省高血压登记规范要求。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过程中,要用好用活健康档案,不断充实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

3.高血压患者管理。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开展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开展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4.高血压患者健康检查。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随机血糖(指血)测量,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的初筛检查。

(二)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发现途径为: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糖;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主动与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联系;人群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

2.2型糖尿病患者登记与建立健康档案。建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按要求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体检、咨询、随访与健康干预等,将相关信息与活动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进行登记,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开展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过程中,要用好用活健康档案,不断充实和丰富健康档案内容。

3.健康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四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指血)测量,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认知功能、情感状态的初筛检查。

4.加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登记处规范化建设,工作流程制度化,登记资料实现规范化管理,达到省糖尿病登记规范要求。

吊罗山乡卫生院

公共卫生科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3

摘要:目的 观察太极拳运动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测定太极拳运动锻炼前后免疫机能的变化。结果 太极拳运动后,补体C3、白细胞介素-2(IL-2)明显升高(P<0.05),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明显下降(P<0.05),淋巴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CD4+明显升高(P<0.05)、CD4+/CD8+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太极拳运动锻炼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的免疫机能。

关键词:太极拳运动;免疫机能;Ⅱ型糖尿病患者

中图分类号:G80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32-03

有关运动过程中躯体应激与免疫功能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1-2],人们对运动过程中不同运动强度和负荷对免疫机能产生影响的规律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其中,大量的研究发现,适度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而长时间大强度的过度运动则可使机体的免疫机能受损,出现免疫抑制的现象[3]。尽管人们对运动与免疫机能变化的关系已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但太极拳运动与机体免疫机能变化的研究至今还鲜有报道。太极拳运动项目具有非常强的特点,了解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规律,对丰富体育运动与免疫机能关系的系统知识,充分了解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实验随机选取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糖尿病男性患者20名为实验对象。患者病情稳定,无肾脏等内脏器官的并发症,适宜运动锻炼。实验对象的自然情况如下表。

1.2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进行6周的太极拳锻炼,每周5次,每次40 min,反复重复24式太极拳套路动作。运动强度的制定依据“Jungmann”公式[4], 靶心率的制定:60岁以上,心率=170-年龄;60岁以下,心率=180-年龄。每次锻炼时心率达(170-年龄)次/min以上的时间大于5 min。运动过程中,依照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动作姿势的高低以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1.3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受试者分别于实验前及最后一次运动结束后3 min安静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10 mL,肝素抗凝,经离心后取上清液,用真空采血管制备血清后存放于-20℃冰箱,用于IL-2、S-IL-2R和TNF-α的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试剂盒由美国Genzyme公司提供;补体C3、C4含量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采用意大利F7-2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试剂盒由四川迈克科技公司提供;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的数量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仪(FACScan, Becton Dicknson)进行测定。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通过t检验对实验前后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显著差异水平为0.05。

2结果

2.1太极拳运动锻炼对Ⅱ型糖尿病及患者补体C3、补体C4、IL-2、S-IL-2R和TNF-α的影响实验对象在太极拳运动锻炼前后补体C3值均发生显著变化,与运动锻炼前相比明显上升,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运动后补体C4值也表现有上升的趋势,但运动锻炼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对象在进行太极拳运动锻炼后血清中IL-2 显著上升,S-IL-2R的浓度显著下降,与实验组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运动锻炼后血清TNF-α的浓度无显著变化(表2)。

2.2太极拳运动锻炼对Ⅱ型糖尿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的影响实验对象在进行太极拳运动锻炼后CD3+无显著的变化。CD4+值在运动后明显升高(P<0.05),而CD8值在运动锻炼后也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由于CD4+、CD8+均升高,CD4+/CD8+比值在运动锻炼前后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详情见表3。

3讨论与分析

3.1太极拳运动锻炼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补体C3、C4、IL-2、S-IL-2R和TNF-α的影响补体是指人与动物血清中正常存在的、与免疫有关的、并可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补体具有自我调控维持含量的能力等,公认是免疫反应中含量最稳定的物质,其变化一般认为与抗原刺激无关。补体系统具有溶菌、杀菌、细胞毒、调理、免疫黏附、中和及溶解病毒及炎症介质等生物学作用。其中补体C3是补体系统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一个组分,它是补体两条主要激活途径的中心环节,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因此对C3的研究日趋重视[4]。补体系统的稳定,对维持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显示,经运动锻炼后血清补体C3、C4水平稳定,并有升高的趋势。提示,太极拳运动锻炼有助于免疫系统机能的稳定和提高,对促进和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IL-2主要由活化的TH细胞产生,IL-2和高亲合力的IL-2受体结合,从而使T细胞活化。因而,IL-2和T细胞表面的IL-2受体的产生是T细胞活化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IL-2及其受体是T细胞应答的基础[5]。研究认为IL-2能够通过促进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的释放,增加胸腺的重量,提高胸腺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T 淋巴细胞对PHA、Con A 的增殖反应来提高胸腺的功能[6]。IL-2水平高表明T细胞高活性。IL-2R在IL-2介导的免疫反应中有重要作用, S-IL-2R 能与IL-2结合,抑制IL-2与T细胞表面的IL-2受体结合,认为S-IL-2R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物质。因此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了解S-IL-2R和IL-2的水平及变化,对把握整个免疫机能状态是至关重要的[6]。本实验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锻炼能提高机体IL-2的水平,降低S-IL-2R的水平,提示太极拳运动锻炼可通过IL-2和其受体的作用,使机体的免疫调节机能水平提高[7]。

TNF-α主要由LPS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生物学活性相当广泛,目前已经证明过量的TNF-α与许多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但运动与TNF-α的关系还少有研究。有研究发现15名运动员力竭运动后1小时观察到血清TNF-α明显升高,而LPS诱导的TNF-α释放却被抑制[8]。本实验指标TNF-α值经在太极拳运动后未出现明显变化,提示太极拳运动锻炼有助于免疫机能的稳定,在太极拳运动刺激作用下机体没有免疫机能失调的现象。

3.2太极拳运动锻炼对Ⅱ型糖尿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后,CD3+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对象机体成熟淋巴细胞总量并未因运动应激刺激而发生变化。CD4+、CD8+是T淋巴细胞功能不同的两个亚群,CD4+的功能是在机体的免疫过程中起到辅助和诱导作用,而CD8+在机体免疫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杀伤和抑制作用。它们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导致或抑制效应,使免疫应答在双向调控下表现出适当的强度。它们在免疫应答中分别发挥正、负调节作用,形成T细胞网络。免疫理论认为CD4+的下降说明该细胞对机体的免疫促进作用减弱, 而CD8+升高说明细胞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强,说明运动应激引起免疫抑制。正常机体的细胞免疫平衡主要由辅助和杀伤这两类细胞相互间的影响来维持,两者T细胞亚群若发生比例失调,就会产生机体的免疫功能失常,进而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对各种疾病易感性增加。因而在应激过程中CD4+/ CD8+比值的变化就显得比单项CD4+和CD8+细胞的变化更有意义[8],其正常比值在1.5~2.0之间[9,10]。实验结果显示,从事太极拳锻炼者的糖尿病患者CD4+和CD8+均增加,而CD4+/CD8+的比值又能保持稳定,提示太极拳运动锻炼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太极拳运动是一种适度的温和刺激,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的作用。研究显示,适度的运动有利于免疫功能的提高[11],抑制免疫功能的应激激素和亲炎性[12]、稳定或抑制抗炎性细胞因子(大强度代谢活动的标志)水平的提高[13],减少疾病的发生 。

太极拳运动是民族体育之宝,通过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研究证实太极拳运动能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等均产生良好影响,运动时通过改变神经系统的控制,调整不同中枢的兴奋水平,降低人体的紧张和忧虑,愉悦身心,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14]。在免疫抑制机制中有糖皮质影响机制,当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时可加深免疫抑制[15],研究显示,太极拳运动能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可能通过降低HPA轴的激活程度,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分泌[16],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7]。

4小结

1) 太极拳运动锻炼可使Ⅱ型糖尿病患者的C3、IL-2和CD4+的水平升高,S-IL-2R的水平下降。

2) 太极拳运动锻炼能稳定和提高Ⅱ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

参考文献:

[1] 陈佩杰.运动免疫学研究进展.运动生理学进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54-168.

[2] 邓树勋,王健.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93.

[3] 王耀光.运动、免疫机能与病毒性感染[J].浙江体育科学,1997,19(4):39-41.

[4] Nieman DC, Henson DA, Sampson CS, et al. The acute immune response to exhaustive resistance exercise. Int J Sports Med, 1995,16(5):322-328.

[5] 段展峰.IL-2R结构及功能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3,5:225.

[6] 富宁,等.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其生物学意义[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89,12(5): 225.

[7] Weidemann MJ, Smith JA, Gray AB, et al. Exercise and the immune system. Today's Life Sci, 1992,23(5):24-33.

[8] Weinstock C, et al. Effect of exhaustive exercise stress on the cytokineresponse. Med Sci Sports Exerc,1997 Mar,29(3):345.

[9] Tvede N, Steenberg J, Basllund J, et al. Cellular immunity in highly trained elite racing cyclists during periods of training with high and low ntensity. Scand J Sci Med Sport,1991, 3:1632-1661.

[10] Hong S, Johnson TA, et al, Attenuation of T-lymphocyte demargination and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moderate exercise in physically fit individuals.J Appl Physiol,2005,98(3):1057-1063.

[11] Nieman DC. Immunonutrition support for athletes. Nutr Rev, 2008,66(6):310-320.

[12] Yamamoto Y, Nakaji S, Umeda T,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training on neutrophil function in male university judoists. Br J Sports Med,2008,42(4):255-259.

[13] Salman F, Erten G,Unal M,et al.Effect of acute maximal exercise on lymphocyte subgroups in type 1 diabetes. Acta Physiol Hung,2008,95(1):77-86.

[14] 王雪芹,陈士强,罗海燕.太极拳的生理医学效应[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 24(6):757 -760.

[15] Kwon DK,Hwang KH, Kim YK,et al. Effects of swimming exercise and soybean supplementation on the immune functions of rats fed a high-fat diet.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8,35(5-6):638-642.

[16] S-H Yeh, H Chuang, L-W Lin, et al. Regular tai chi chuan exercise enhances functional mobility and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Br J Sports Med, 2006, 40: 239-243.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干预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1)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就诊(包括门诊或住院)患者;(2)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Ⅱ型糖尿病的患者;(3)自愿加入本项目;(4)年龄20~60周岁;(5)病程≤10年,且接受Ⅱ型糖尿病常规药物治疗时间≥1年;(6)本地居住满2年且预计未来1年内还将继续在本地居住;(7)并发症:无,如有,不应超过两种,且不需要特殊营养治疗。

1.1.2对照组研究对象为已纳入社区日常慢性病管理的患者,根据干预组患者的情况进行1∶1配对,匹配条件如下:(1)与干预组的患者在同一社区(以居委为单位);(2)与干预组的患者为同一性别;(3)与干预组的患者年龄相近,上下相差不超过5周岁;(4)与干预组的患者病程相近,相差不超过3年;(5)与干预组的患者月均收入相近,相差不超过1 000元人民币;(6)与干预组的患者文化程度相近,相差不超过1个层次;(7)自愿加入本项目。

1.2 方法

1.2.1干预组(全程管理组)

1.2.1.1管理流程患者到医院就诊后,由护理人员为其建立基本档案,患者病情稳定后,其基本档案的相关数据交区疾控中心汇总,并反馈到患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团队上门为其继续完善健康档案(包括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健康档案数据与医院共享。

1.2.1.2干预措施在给予对照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1)在社区发放健康干预用具1套,包括控油壶、限盐勺、水杯、腰围尺、计步器和便携药盒各1个,并指导其使用。(2)在社区发放膳食干预宣传图册1套,并指导阅读。(3)每2个月,由社区组织患者参加Ⅱ型糖尿病膳食干预专题讲座,由综合性医院营养科医生担任师资。(4)由社区通知患者定期回综合性医院营养科,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膳食情况开展个性化饮食指导。

1.2.2对照组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2年版)》(简称《规范》)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的常规管理,包括:(1)每季度开展1次随访(包括健康教育),监测患者糖代谢和体格测量指标;(2)组织辖内患者自由参加糖尿病讲座。

1.3 指标观察 于项目启动时开展基线调查,实施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估,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

1.3.1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 社会人口学特征;(2)饮食结构,包括粮谷类、蔬菜类和肉类等,膳食情况最终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4版)》换算为每天总热量(Kcal)、蛋白质(g)、脂肪(g)和碳水化合物(g)摄入量;(3)Ⅱ型糖尿病健康素养,包括糖尿病基本健康知识与理念共8个条目、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共5个条目、基本健康技能共3个条目,合计16个条目。健康素养参照2008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判定标准,即答对所有条目的80%(12条)即判定为具有该健康素养。

1.3.2体格检查采用统一、标准的皮尺、三角尺、便携式体重秤和水银血压计,测量患者身高、体重和血压(SBP/DBP)数据,并计算体质指数(BMI)。

1.3.3实验室检查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采用半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

1.4统计学方法运用Epi Data3.0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干预前一般情况按照干预组纳入标准和对照组的匹配条件,两组分别各有20例男性和18例女性患者进入项目,合计76例。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状态和经济收入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见表1。

2.2体格测量指标变化情况干预前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结果发现,干预组的患者这几项指标均有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其中,体重和BMI总体有上升情况。见表2。

2.3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全程管理组干预后血液指标变化均有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对照组中,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1Ac)指标也有下降趋势,而甘油三脂(TG)总体均数则有上升情况,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膳食结构和热量摄入情况全程管理组在干预后,总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每天摄入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对照组的患者干预前后以上指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其中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均上升。见表4。

2.5糖尿病相关健康素养变化情况全程管理组干预前具有糖尿病相关健康素养的比例为50.0%,干预后上升为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5);对照组干预前具有糖尿病相关健康素养的比例为52.6%,干预后上升为5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05)。

3 讨论

现有研究表明,针对Ⅱ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在就诊医院内的强化饮食干预[3],还是在社区进行的自我管理[4]、饮食干预[5]和综合性的生活方式干预[6],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虽然在就诊医院内干预研究的效果比较明显,患者依从性较好,但患者离开医院后,严格的管理无法延续,因而血糖波动较大。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积极推动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希望通过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达到良好的慢性病防控效果。目前国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社区与三甲医院联合模式[8],建立糖尿病管理中心模式[9],结果也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此调查与国内其他研究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1)患者的来源不同。干预患者全部来自于医院途径,在医院就诊时就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告知患者回到社区后将由社区医生继续跟进治疗。由于大医院的医生可信任度高,患者容易接受,使后续的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难度明显下降。(2)非常强调饮食的个性化指导。干预组的患者在参加每2个月举办一次的糖尿病讲座时,三甲医院的营养研究所的医生均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一般饮食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种指导得到患者极大欢迎。糖尿病干预的“五驾马车”中,饮食和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而饮食又是影响血糖的关键因素。从此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看到,干预后,干预组的碳水化合物平均日摄入量明显下降,带动了总热量摄入的明显下降,这可能是体重、BMI和血糖等指标下降的重要原因。(3)突出区疾控中心的统筹作用,管理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医院的内分泌科在为患者建立基本档案后,档案汇集到区疾控中心,然后再根据患者居住地,将相关数据分发到相关社区,由社区进行随访和监测。社区定期监测得到的数据由区疾控中心返回到医院的营养科室,并在患者受教育时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由此,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区疾控中心各司其职,患者的干预效果非常明显。

调查发现,全程膳食健康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改善相关指标非常重要。由于在社区进行管理的患者必须实施强化措施,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7],但从对照组干预前后的结果可以清楚看到,按照现有的社区糖尿病患者常规管理模式,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相当有限,社区医务人员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人力配备均远未达到要求,无法满足实现对慢性病患者强化管理和个性化指导的工作需要。

通过以医院—疾控—社区为基础,以饮食干预为核心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全程管理使患者在6个月后各项与血糖有关的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这个管理模式是有效的。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地方就是信息的管理和共享,可见,在一个区域的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建立慢性病患者诊疗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能提高慢性病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利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符合目前中国医改的要求。

摘要:目的 为建立以综合性医院-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医院-疾控-社区”)为三级网络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全程膳食健康管理模式[1]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三甲级综合性医院招募Ⅱ型糖尿病患者38例作为干预组,对干预组实施以全程膳食干预为主的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经济收入等为匹配条件,在干预对象所在社区寻找Ⅱ型糖尿病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用配对t检验、χ2检验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干预组的体重、体重指数(BMI)、血压(SBP/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每天总能量摄入和糖尿病健康素养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疾控-社区全程膳食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体格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糖尿病相关健康素养,值得推广。

手术克服Ⅱ型糖尿病? 篇5

全世界糖尿病患者超过1.5亿,其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糖尿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25年估计患病人数将翻一番。

Ⅱ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其特征是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作用。就是说,患者机体能产生胰岛素,按道理这样就能正常地促进肝脏和肌肉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但实际上,患者的机体细胞却不再对之应答,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85%~90%。流行病学证据显示,90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呈肥胖状态,肥胖程度越严重,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概率也就越高。特别是苹果型身材,即腹部堆积大量脂肪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较高。

Ⅱ型糖尿病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内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物、使用胰岛素等。但是,所有上述内科治疗方法都不能保证病人血糖恢复正常水平,不能避免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和进一步加重。

歪打正着的手术

英国研究人员颇瑞斯W.J自1980年开始,采用胃转流手术治疗608例肥胖病患者。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将小肠上部、即十二指肠切除的胃转流手术(也叫胃旁路手术)。手术后,胃中食物直接进入中部小肠,减少了机体吸收食物热量的时间,所以有明显的减肥效果。

结果医生注意到,那些患有糖尿病的胖人,在做了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大多数的病例在手术做完几个星期后,糖尿病居然也就自然痊愈了,糖尿病好转的速度竟然比体重减轻更快。在接受颇瑞斯手术的病人中,有165例合并Ⅱ型糖尿病,165例并存葡萄糖耐受损害。其中145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152例葡萄糖耐受损害获得术后随访,发现患者体重明显下降,91%的病人空腹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甚至在发生明显的体重下降之前就出现葡萄糖代谢恢复正常的变化。

现在,一个由意大利、巴西和法国医生组成的研究小组为7个体重正常到轻微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做了十二指肠切除术,想看看这种手术是否有相似的结果。手术后9个月,最早做手术的两个病人已经不必再服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了。在做完手术的头一个月,在还没减掉任何体重之前,他们都检测到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戏剧性下降。而其他5位病人的情况,现在报道还为时过早。

治疗机制不甚明了

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机理是一个讨论热烈却尚无定论的问题。目前已排除糖尿病逆转的直接原因是减肥这种可能。临床资料显示,术后1个月,在减肥效果尚未明显出现时,患者糖耐量的变化就已经很明显,体重正常的患者术后血糖的改变也非常明显。而术后进食减少也不是直接原因。

胃转流手术对Ⅱ型糖尿病的治疗机制多从神经内分泌的角度分析。目前猜测性的机理是:手术前,糖尿病易感者的上消化道经食物刺激产生“胰岛素抵抗因子”,使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现象,被认为是Ⅱ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手术后,食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消失或减轻,这些因子不再产生。转流手术使未消化或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提前进入回肠,可使机体产生增加胰岛素作用的因子,从而达到控制糖尿病的作用。

意大利罗马天主教大学的弗朗西斯科·卢比诺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认为,十二指肠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信号源。卢比诺说:“这个分子信号,可能是藏在对养分通道的反应中,在糖尿病人中有可能被放大,或者以一种不合适的形式产生出来,干扰了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的调节。”

这一研究结果在今年9月于葡萄牙波尔图召开的肥胖症外科手术国际联盟会议上被宣布。

如果卢比诺的设想是正确的,十二指肠转流能让“胰岛素抵抗信号”沉默的话,那么,术后在胰岛素和糖之间就可以重新建立一个正常的平衡。对小鼠的研究也显示,十二指肠摘除对糖尿病的效果并不依赖于进食量,就是说,每日所吃喝食物量的改变并不是病情改进的原因。

相反,没有糖尿病的人因为胃溃疡做了胃转流手术后,常常会出现葡萄糖控制退化的现象。卢比诺说,这种情况佐证了十二指肠与保持正常葡萄糖水平有关的理论。

手术是最后选择

据卢比诺说,在墨西哥、秘鲁、多米尼加和印度,没有达到病理性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做了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后,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其他一些国家,比如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比利时也做了一些临床实验。有一项对22094例患者进行的综合分析显示,84%的Ⅱ型糖尿病在手术后完全逆转,大多数患者在出院前停止了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可能在5年前,人们才对什么人应该做这种手术有了明确的想法。目前,卢比诺和其他一些医生已经提交给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家协会(AACE)一份建议,提出用十二指肠切除术来治疗Ⅱ型糖尿病。

AACE的主席理查德·海尔曼表示:协会正在研究证据,目前还没有达成一项决定。他说:“糖尿病手术对一些病人来说可能是有意义的选择,但是,现在还缺乏大量、长期的风险分析的资料。”他补充说,现有的治疗糖尿病方法可能更安全,花费更少。不过,现有的治疗手段很少能完全治愈糖尿病。

英国糖尿病协会是一个专为糖尿病患者及参与糖尿病护理的职员服务的慈善组织。该组织的保健顾问凯利强调:健康平衡的饮食和参加规律的锻炼可能是预防Ⅱ型糖尿病的关键,手术则是最后的选择。

日前,中国已有多家医院开始用胃转流手术治疗Ⅱ型糖尿病,仅武警总医院的手术例数就已经累计过百,术后Ⅱ型糖尿病治愈率达90%以上。胃转流手术可以采用常规开腹的方法,也可以用创伤较小的腹腔镜方法,仅仅40分钟的手术就可以治愈糖尿病。通常,手术后4个月内,病人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4月—200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男性Ⅱ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16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平均年龄48岁 (27~69岁) , 平均病程2.3±3.3年, 其中观察组80例, 对照组80例;观察组中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16例, (占20%) , 对照组中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12例, (占15%) , 两组间有糖尿病家族病史者比例无显著性差异。全部患者均为糖尿病合并不同程度血脂异常, 其中合并高血压35例 (占43.7%) , 病例中所有入选者均自愿, 并知情同意。

1.2 方法

观察组进行饮食营养治疗及教育, 主要给予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 控制总热能为原则。按患者身高、体重、年龄、性别、体力活动程度、病情等计算出每日所需的热能和三大产能营养素的量, 需要量按标准体重20~25kcal/ (kg.d) 供给。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为: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105[2], 其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占总热能的50%~60%, 并随脂肪供给量的比例做适当的增减, 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2%~20%, 脂肪的摄入应小于总热能的30%, 以此计算配制食谱, 一日食物按三餐供给, 并按1/5、2/5、2/5分配。在接到临床治疗饮食单后, 营养师即对每个患者进行详细的营养咨询及宣教, 制定饮食治疗方案。对照组入院后给予一般饮食指导自行控制。

1.3 食物的选择与安排

在总热能不变的情况下, 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 增加含蛋白质高而脂肪低的鱼类 (以深鱼为主) 和大豆及其制品, 其中每天吃鱼类100g、豆类及其制品50g、瘦肉类25g, 优质蛋白质占1/2以上;减少胆固醇摄入, 每天的摄入应小于200mg/d;多吃蔬菜, 每天500g~700g左右;膳食纤维建议每人每日摄取20g~30g[3];油脂类均采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每天20g, 全天脂肪摄入量不超过50g。每周调整食谱一次, 所有菜肴都采用以蒸、煮、炖、汆、凉拌等少油的烹调方法为主。食物的量按患者的不同个体情况而供给。

1.4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同时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膳食中三大产能营养素和部分营养素摄入情况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总热能、三大营养素及胆固醇的摄入明显较高, 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空腹血糖的变化

观察组治疗后TG、TC、LDL、FBG均有明显下降, 而HDL显著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而对照组治疗后TG、TC、LDL、FBG、HDL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糖尿病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心血管并发症, 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约60%死于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并发症, 而血脂异常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Ⅱ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遗传因素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饮食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无论是饮食因素还是遗传因素, 或者两者兼有造成的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 饮食疗法都有较好的效果。饮食治疗在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控制方面的关键是控制总能量, 降低饮食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 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 增加高纤维饮食的摄取[4], 保持适宜的体重, 避免超重或肥胖。通过控制总热能、减少富含胆固醇和单糖、双糖类及血糖生成指数高的食物, 不仅可以减少外源性胆固醇的来源, 而且还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纠正血糖、血脂过高的现象。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总热能控制、低脂低胆固醇及高纤维饮食后, 其血脂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当饮食中亚油酸充足时, 减少饱和脂肪酸, 可以明显地降低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在血中的水平, 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利于预防血栓。[5]在整个饮食营养治疗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选择食物, 以利于达到最佳疗效, 如海鱼类食品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 即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是降血脂的主要成分, 此成分属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豆类食品含有较多的具有降脂作用的物质成分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等, 且不含胆固醇;植物油采用大豆油均为n-6系的不饱和脂肪酸, 可使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膳食纤维能与食物中部分胆固醇结合, 使粪便中胆固醇排出增加。通过观察, 每天食用20 g ~30g膳食纤维对血脂、血糖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

3.3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糖尿病患者饮食中脂肪的摄入量与血清中的LDL和TC水平密切相关。膳食脂肪摄入过多时, 可使血浆游离脂肪酸 (FFA) 水平增高, 持续高水平的血浆FFA可抑制B细胞分泌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 降低肝细胞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的结合及受体介导的胰岛素降解加速, 减少肝糖利用, 引起外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即“脂毒性”作用[6]。血脂异常不仅是糖尿病发生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且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 对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为了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发展, 高脂血症的饮食治疗是不容忽视的, 而饮食干预可以降低男性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 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国伟.血脂异常与冠心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 (5) :261.

[2]蔡美琴主编, 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167.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食品安全所编著, 中国食物成分表[S].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2.186-188.

[4]黄从新.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心血管并发症的现代认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24 (5) ;266.

[5]蔡冬联主编, 营养师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45.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7

关键词:疗养院,金钥匙护理措施,糖尿病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不断的改善、饮食结构不合理和人口的老龄化,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 成为四大慢性病之一, 给家属及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2]。如何预防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当代医学界急待解决的问题。我院应用金钥匙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有较大促进作用,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2014 年05 月至2014 年11 月来我院康复疗养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00 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 例。观察组接受疗养院金钥匙护理, 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观察组中男性30 例、女性20 例, 年龄55~ 85 岁、平均年龄60. 2 岁, 对照组中男性28 例、女性22 例, 年龄53 ~ 82 岁、平均59. 3 岁。两组患者职业、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 包括入院前介绍注意事项, 健康教育, 保持病室整洁, 空气新鲜, 让患者控制饮食, 注意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金钥匙护理措施, 包括入院时热情接待, 疗养服务细致入微, 医护人员在入院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患者健康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康复出院时跟踪随访, 为疗养员日常保健答疑解惑。

1. 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糖尿病疗养院掌握的健康知识进行考核评分, 并对糖尿病疗养院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内容、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评分, 满分为10 分, 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 份, 分析两组患者在糖尿病疗养院各项评分情况。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 0 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采t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Ⅱ型糖尿病患者掌握相关知识, 服务态度, 服务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评分高于对照组 ( P < 0. 05) 。见表1。

3 讨论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内分泌系统疾病, 具有患者率高、并发症较多、致残率高等特点, 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随着对生活质量诉求不断的提高, 常规一般护理已不适应糖尿病患者的需求, 对护理提出多方面, 高层次要求, 疗养院金钥匙护理就是以患者为中心, 以人为本护理观念, 在思想上和医疗行为上, 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强化对人的关爱, 入院时热情周到接待, 为以后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护理工作中, 要做到及时、有效、合理, 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病情阶段及医嘱, 制定合理饮食, 恰当运动, 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 据白昆霞等[4]研究报道, 采用多样化健康教育方法让患者更容易接受, 控制血糖的效果优于单一灌输式教育。通过有序、有计划、有目的及系统性健康教育, 促使患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主动改变, 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从而更好控制血糖。在为患者护理过程中, 精神上给予抚慰、行动上给予支持, 耐心与之交流, 积极配合药物治疗[5],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减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分析两组Ⅱ型糖尿病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内容、健康教育等评分, 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掌握相关知识, 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等评分高于对照组, 表明糖尿病患者满意度明显超过对照组, 金钥匙护理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 增强护患之间相互理解, 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健康教育工作由院内沿升到院外, 做到无缝连接, 真正体现了疗养院金钥匙护理服务的精髓, 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各方面的满意度, 改善医患关系, 从而更好构建和谐社会,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翁建平.对糖尿病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及基础研究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0, 31 (2) :166-171, 178.

[2]尹凤英.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21) :134, 165.

[3]马静.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3) :2169-2171.

[4]白昆霞, 潘桂琼, 李新喜, 等.住院糖尿病患者应用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12) :62-64.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结肠癌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32例,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35~84岁;癌变部位回盲部8例, 升结肠肝区7例, 横结肠7例, 降结肠5例, 乙状结肠5例。术前结肠镜检查提示:乳头状腺癌14例, 高、中分化腺癌9例, 低分化腺癌5例, 未分化癌4例。所有患者糖尿病诊断均符合WHO诊断标准[1], 糖尿病病程平均8年, 入院时空腹血糖平均9.6mmol/L, 手术前空腹血糖平均7.78mmol/L, 入院后予糖尿病饮食, 停用口服降糖药, 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 控制空腹血糖于8.0mmol/L以下。

1.2 术前护理

1.2.1 心理护理:

结肠癌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因担心术后切口感染, 手术不能成功, 存在悲观、恐惧、焦虑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而患者术前精神紧张, 交感神经兴奋, 血中儿茶酚胺增多, 使高血糖更难以控制, 影响手术进行[2]。故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 将病情和疾病相关知识向患者及家属做详细介绍、列举成功病例, 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主动配合治疗。

1.2.2 调整饮食:

营养成分缺乏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故合理饮食、支持治疗及降糖药物的适当应用对于结肠癌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术前积极与医师配合制定糖尿病饮食计划,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 合理限定饮食中糖、蛋白质、脂肪的分配比例, 并向患者及家属阐明其重要性, 以获得理解和配合。每日摄入总热量以25k Cal·kg-1·d-1计算, 碳水化合物比例为总热量50%~60%, 每日摄取量250~300g;蛋白质占总热量比例不低于20%, 以增加蛋白质和糖原的储备;脂肪比例不超过总热量的25%。每天3~4餐, 按1/5、2/5、2/5或1/7、2/7、2/7、2/7的比例分配, 术前1d进流食, 补充维生素、电解质, 既要控制血糖又要保证营养充足。

1.2.3 控制血糖:

须根据内分泌科医师意见确立血糖控制方案, 每天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 故应严格掌控术前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低于8.0mmol/L, 但不低于6.0mmol/L;餐后2h血糖在10.0mmol/L左右即可。同时监测尿糖、尿酮变化。术前1周停用口服降糖药, 改行胰岛素皮下注射, 剂量根据血糖高低调节, 降糖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发生低血糖。所有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平均7.78mmol/L, 尿糖 (+-++) 。

1.2.4 肠道准备:

肠道准备是结肠切除手术前极为重要的部分, 是保证术后吻合口Ⅰ类愈合的关键[3]。我科采用2种肠道准备方法: (1) 抗生素准备:术前3d进低渣或无渣半流质饮食, 术前1d进流质饮食, 并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甲硝唑0.4g、庆大霉素8万U口服每天3次) 。 (2) 肠道清洁:术前1d于晚餐后2h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2盒加5%葡萄糖氯化钠1000ml口服, 晨起重复1次。如患者伴肠道梗阻则行清洁灌肠, 以彻底清洁肠道。

1.2.5 心血管合并症的护理:

患者术前伴有高血压12例, 冠心病5例, 其中心律失常2例。均遵医嘱使用抗高血压及心律失常药物。注意用药前后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有无头痛、心悸、胸痛、心绞痛等症状。保证患者休息和睡眠。待血压控制在140/90mm Hg (1mm Hg=0.133k Pa) , 且稳定1周后方可进行手术。

3 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1.2d, 术前血糖及营养、饮食调节良好, 心血管合并症控制良好。

关键词:结肠癌,Ⅱ型糖尿病,术前护理

参考文献

[1] 梁美萍, 陈好凤, 袁远程.护理干预对结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09, 7:23.

[2] 许芬琴, 孙黎.结石性胆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 2005, 7 (7) :774

[3] 吴阶平, 裘法祖, 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131-1138.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Ⅱ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28例, 均符合1998年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的诊断标准。低血糖诊断标准为:发作时血糖<2.8mmol/L;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 (或)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葡萄糖治疗有效。其中男17例, 女11例;年龄48~78岁, 中位年龄65岁;糖尿病病程为2个月~15年, 平均病程6年;入院时血糖<2.8mmol/L者22例, ≥2.8mmol/L者6例。低血糖表现:以心慌、出汗、手颤抖、饥饿感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者13例 (46%) ,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15例 (54%) 。

1.2 治疗

轻度低血糖反应者立即进食糖果、巧克力等食物, 或予以50%葡萄糖溶液20~60ml口服或静脉推注, 症状可很快缓解。意识不清、昏迷者予以50%葡萄糖溶液40~60ml静脉推注, 再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持续静脉滴注治疗, 1~2h监测1次血糖, 直至患者神志转清, 血糖稳定在6~10mmol/L。同时依病情需要给予适当保护脑功能、能量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扩管、改善微循环等对症处理。

2原因

(1) 老年糖尿病由于病程较长, 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 高级植物神经中枢功能低下,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地被低血糖兴奋, 易出现无感知的低血糖症状。 (2) 老年人肾上腺素、胰升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减少, 生理功能减退, 当血糖降低时, 尤其是慢性降低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 易发低血糖。 (3)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肾小球滤过率 (GFR) 每年下降1%, 胰岛素清除障碍, 肝脏糖原异生功能降低, 特别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 影响胰岛素和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 更易发生低血糖。 (4)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血液流变学异常、动脉硬化, 出现无感知的低血糖后, 若不及时处理, 血糖持续降低, 易出现低血糖脑病[1]。如精神行为异常、抽搐, 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与定位体征, 瘫痪的发作持续时间通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长, 可持续数小时, 对症处理后症状与体征于短时间内消失。临床上易误为急性脑血管病, 应常规查血糖, 做相关检查予以鉴别[2]。 (5) 部分老年人由于视力、手的灵巧度和感觉受损害, 使抽吸和注射胰岛素较困难, 剂量的准确性也差, 因此易出现低血糖。

3预防

3.1 合理饮食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重要方法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强调控制总热量和平衡饮食, 定时定量进餐, 根据情况合理调配饮食。本组18例患者未按时进餐或纳差, 而药量胰岛素剂量未减少, 导致发生低血糖。

3.2 适当运动

不当的运动可引起低血糖, 本组因运动过度发生低血糖15例。运动最佳时间为餐后半小时。应避免空腹运动, 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要有规律, 一般每周4~5次, 每次30min, 如并发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严重心脑肾等病变时, 禁止锻炼。

3.3 定期监测血糖

对住院患者, 每天查3餐前后血糖, 对病情稳定患者要求每3~5天查空腹及3餐后2h血糖各1次。

3.4 糖尿病教育

每周定时向糖尿病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 宣讲糖尿病知识, 告知患者有关低血糖的常见症状及应急处理措施, 指导患者随身携带少量糖果、饼干, 告知患者出现低血糖时不要紧张, 及时进食症状会很快消失。

3.5 药物指导

指导患者掌握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反应, 使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尽量少用格列本脲等半衰期长的药物[3]。

综上所述, 应充分认识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特点, 重视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反应, 对其保持高度警惕, 积极预防其发生。用药时一定要考虑患者的饮食情况, 进食少时, 要及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 用药后定时进餐。运动宜在餐后进行, 运动量不宜过大, 时间不宜过长。有些降糖药物在肝脏代谢, 经肾脏排出, 故伴有肝肾疾病的患者, 此类药物用量宜小。当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及低血糖表现时, 要及时检测血糖, 以免延误诊断, 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关键词:老年人,Ⅱ型糖尿病,低血糖反应

参考文献

[1]孙杰.老年性糖尿病并发低血糖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45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07, 5 (24) :350.

[2]于明洁, 刘丹, 徐和, 等.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5 (11) :2159.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10

(盐城市阜宁县陈良中心卫生院江苏盐城224400【摘要】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注意点和治疗方法。方法:运用胰岛素、口服降糖及多联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结果:抗结核疗程结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0 mmol/L20 例(86.9%),空洞缩小或愈合21例(91.3%);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3例(21.7%),空洞缩小或愈合6例(42.9%),使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和空洞愈合效果明显好于口服降糖药物。结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误诊。在治疗上选择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是根本,适当延长抗结核药物使用时间,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关键词】肺结核;糖尿病;胰岛素【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13-01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我国对肺结核实行免费治疗、全程监督,使结核病的治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使得该疾病诊断和治疗变得棘手,因两者在病理基础上互相依存,在治疗上又相互制约,严重影响肺结核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我院在阜宁县结核病防治所的指导下,于2010年4月-2011年12月间共管理和治疗36例肺结核并发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作如下总结。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35岁-60岁25例,>60岁11例;其中既往有糖尿病史28例,病程在1-12年;在诊断为肺结核病同时或后发现糖尿病8例。1.2临床表现: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的呼吸道症状,其中伴发午后发热13例、盗汗7例、两者兼有5例、胸痛8例、咯血(少量)3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有“三多”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中一项或多项的患者30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少症状。1.3 实验室及X-线检查:①空腹血糖:7.1——11.1 mmol /L 6例,11.1——16.65mmol/L18例,>16.65 mmol/L12例,糖化血红蛋白:1.7——2.8 mmol/L6例,>2.8 mmol/L30例。②痰检:痰液涂片检查初阳8例,复阳15例,阴性13例。③X线摄片检查:肺部无空洞表现,结核病灶范围1-2个肺野5例;肺部有空洞表现,结核病灶范围1-2个肺野12例;肺部有空洞表现,结核病灶范围大于2个肺野19例。④肝功能:所有36例患者谷丙转氨酶<40U/L。2 治疗方法肺结核治疗:小于60岁的患者化疗方案:3HRE(S)/9-15HR,大于60岁的患者化疗方案:3HL2E/9-15HL[2]。糖尿病治疗方案:我们一般推荐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血糖的高低,调整应用胰岛素的剂量,共22例;但对于经济条件受限的患者,我们采用口服糖尿病药物治疗,共14例。3 结果本组36 例患者经过降糖和全程抗结核治疗,使用胰岛素和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在控制血糖和肺结核空洞吸收效果对比如下:表一:血糖控制和肺结核空洞吸收效果:表二: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效果4、体会

肺结核作为我国重点控制的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感染率、高发病率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特别是合并糖尿病更能产生严重的后果,通过对3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诊断和治疗,我们体会到有以下几个方面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4.1早期明确诊断是关键。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时,一般临床症状较单纯肺结核的临床症状重,并且起病较急,肺部的X影像表现也较重,往往表现为以渗出为主,易融合、液化形成空洞,易伴有支气管播散而纤维病灶较少,结核病灶可发生在少见的发生部位[3]。另外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往往伴有消瘦、胸痛、咯血等症状,结核胸片检查会误诊为肺部肿瘤,如果痰片阴性的更会增加误诊率。因此我们临床工作者对于咳嗽、咳痰持续一周以上,伴有胸痛、咯血的患者,如果血糖增高,不要轻易的诊断为肺炎、肺肿瘤等肺部疾患,要进行痰检,即使为阴性,在治疗中也要反复检查痰片,以免延误疾病的治疗,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4]。4.2严格控制血糖是根本。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的增高影响着治疗效果,我们考虑有以下几个原因:①由于糖尿病病人血糖高,组织内糖的浓度也随之增高,有利于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②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紊乱,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从而使血浆丙酮酸的处于一个高水平状态,也会有助于结核杆菌的生长。③糖尿病病人蛋白质代谢功能失调,血液中蛋白质含量不足,从而导致呼吸道粘膜修复功能减弱,进一步降低了呼吸道的防御功能。④糖尿病病人免疫功能的降低,使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好转[5]。另外糖尿病口服药物特别是双胍类影响抗结核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本组36例患者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7.0mmol/L以上的患者,并且血糖控制越不好,治療效果就越差。4.3延长使用抗结核药物是治疗效果的保证。一般结核化疗的方案时间为6-8个月,我们认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化疗的方案时间应延长至12-18个月,由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糖、脂肪代谢的紊乱,使结核杆菌有一个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使细菌的活力增强。②由于糖尿病患者蛋白质代谢紊乱,使呼吸道粘膜的修复功能降低,不利于症状的改善。③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有必要延长患者的使用抗结核药物的时间,以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治愈率。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认识要足够的重视,不能被表面症状所魅惑,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上选择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是根本,适当延长抗结核药物时间,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参考文献[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3-47.[2]胡永和.84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8,18(3):353-354.[3]刘向军,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X线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指南,2008,6(321):147-148.[4]元荣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28例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保健,2007,36(6):95-96.[5]赵玉霞.糖尿病合并肺结核35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学杂志,2007,36(6):541-542.

Ⅱ型糖尿病患者 篇11

1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

II型糖尿病患者由我院内分泌科提供。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诊断标准及分类方案诊断为II型糖尿病患者, 男17例, 女13例;年龄35~70岁, 平均54.23岁, 病程3~14年。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0例 (均无心、脑、肾疾病) , 其中男17例、女13例, 年龄20~77岁, 平均 (49±15) 岁, 标本收集时间为:2005年8月-2005年11月。

1.2 标本要求

采取患者空腹血, 分离血清于-80℃冰箱保存备用或直接检测。

1.3 仪器

AnthosHt-Ⅱ全自动酶标仪。

1.4 试剂

人脂联素试剂盒由深圳依诺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产品编号:QELISA-001, 批号:051028。

1.5 方法

ELISA法, 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将收集到的标本和试剂盒提供的标准品一次性检测, 同时设立复孔的空白对照和标准品定值, 根据标准品定值和吸光度 (A) 由微机绘制标准曲线。

1.6 结果计算

脂联素根据每孔最后所得的A值, 用微机处理,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浓度为横坐标作直线回归方程。

2结果

统计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 经配对t检验显示II型糖尿病患者血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注:与对照组比较*P值<0.01。

3讨论

脂联素 (adiponectin, APN) 是近期发现的, 由脂肪细胞分泌并在脂肪细胞中高度表达的一种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血浆蛋白[1], 它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 人APN基因全长17kb, 定位于染色体3q27, 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 。 APN经转录翻译后形成的单体是由244个氨基酸组成的胶原样蛋白, 整个分子呈球杆样空间结构, 由氨基端的分泌信号肽区、中间杆状胶原区、羧基端球状区3个结构域组成[2]。

脂肪组织不仅作为能量贮存组织, 而且是一个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内分泌器官。脂联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 是一种激素蛋白, 在动物和人类的实验中证实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作用[3]。因此脂联素被认为是人体有益的保护因子。

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激素, 研究证实脂联素具有胰岛素增敏及抗炎作用.其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的机制包括:脂联素可增加骨骼肌脂肪酸氧化及抑制肝糖原的异生, 另外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Ⅱ型糖尿病有关, 脂联素的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功能及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有关,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糖产生和增加骨骼肌葡萄糖摄取的作用[4], 脂联素的明显降低预示着Ⅱ型糖尿病的发生明显增加[5]。因此对脂联素的研究有助于为糖尿病及其他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本试验发现, Ⅱ型糖尿病患者中, 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健康人群, 预示着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脂联素与Ⅱ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6]。

摘要:目的:检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 (adiponectin, APN) 含量,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者 (对照组) 采用ELISA法, 进行血清脂联素水平检测。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 提示:血清脂联素测定, 可作为Ⅱ型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脂联素

参考文献

[1]李丙蓉, 邓华聪.脂联素、球状脂联蛋白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 (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5, 13 (06) 799-802.

[2]刘德国, 汤其群.脂肪细胞因子adiponectin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6, 6 (4) :31.

[3]袁国跃, 周丽斌, 唐金凤, 等.糖耐量受损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胰岛素敏感指数、脂联素的关系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5, 21 (06) :507-510.

[4]李新胜.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及炎症反应 (J)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20) :1728-1729.

[5]邓宏明.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与体脂含量、分布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 1 (4) :55-57.

上一篇:复合式刀盘下一篇:工会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