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2024-06-04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共11篇)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1

糖尿病在中国发展迅猛[1,2]。大量的循证医学已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而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糖尿病控制水平有重要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1990年WHO标准确诊的初发糖尿病68例,男43例,女25例,平均年龄46.7±15.6岁,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甲亢,无激素使用史。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36例)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组(3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构成无显著差异。入选后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指导饮食控制和运动。

1.2 方法

①胰岛素强化治疗组:采用诺和灵R三餐前皮下注射;②口服降糖药治疗组:依血糖水平选用磺脲类、二甲双胍、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血糖波动者加用二甲双胍和(或)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和(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用或联用治疗。

二组均采用强生稳步血糖仪每天4次监测血糖,依血糖水平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每2周复查1次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清蛋白(GSP),12周复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C肽(C-P)。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和C肽水平,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二组间相比P<0.05

两组治疗后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较口服降糖药治疗组下降更快,在治疗2~4周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胰岛素应用时间最长者85d,最短者10d;其中16例停用胰岛素,仅服二甲双胍和(或)阿卡波糖,另有4例完全停用药物,仅控制饮食和运动,血糖控制良好。

3讨论

新诊断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胰岛功能丧失50%左右,Federic等通过研究证实,高血糖减少Bel-xL抗凋亡基因的表达,而对Bcl-2抗凋亡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高血糖持续增加促凋亡基因Bad、Bid、Bik的表达,打破了促凋亡-抗凋亡之间的平衡,增加了胰岛细胞的凋亡[3]。在糖尿病早期,B细胞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到后期因胰岛细胞的凋亡,胰岛中淀粉样蛋白沉积等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不可逆的损害[4]。尽快给予外援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增加葡萄糖的转运与利用,减少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解除糖毒和脂毒作用,可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防止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

本研究显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较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下降更快,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在治疗2~4周时差异有显著性,解除糖毒作用更早,逆转病情。治疗12周后两组血糖无明显差别可能与部分患者停用胰岛素有关。少部分患者停用胰岛素治疗后,仅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而获得血糖良好控制,与Hasdn等对13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后,有5例仅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而获得血糖2年良好控制相似[5],表明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与口服降糖药治疗对比,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和C肽水平。结果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较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血糖下降更快,维持更稳定。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得到长期稳定控制,对改善胰岛功能、逆转病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

参考文献

[1]King H,Aubert RE,Herman WH.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1995-2025:Prevence,numerical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J].Diabetes Care,1998,21:1414-1431.

[2]International Diabetes Faderation.Diabetes Arias,Second Edition.International Diabetes Faderation,Russels 2003.

[3]Federic M,Hemal M,Perego L,et al.High glugose causes apoptosis in cultured human pancereatic isleys of langerhans:a potenial roal for regulation of specifio family gens toward an aptotic cell death program[J].Diabetes 2001;50(6):1290-1301.

[4]李益明.B细胞受损的真正”元凶”[J].糖尿病天地,2005,4:12.

[5]纪立农.“细胞休息”概念及其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3,23:180.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慢病的防治的重心则在基层社区,慢病的预防是慢病防治最有效的手段,社区慢病的防治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慢病患者防治的效果。为此我院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考核目标,创造支持性的环境,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道路。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有关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的要求,特制定今年慢病规范管理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利用现有慢病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登记建档工作,制定慢病管理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严格贯彻执行35岁级以上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度,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我院为核心,村卫生室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县疾控中心管理、评价我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各村卫生室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基层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本区居民健康档案,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达到90%以上;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基层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卫生院的诊疗,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的疑似病人,建立跟踪复诊机制。

2、高血压、糖尿病新病例的建档并规范化管理

将已诊断高血压、糖尿病新的病人进行登记建档,纳入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和随访。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当患者第一次血压控制不满意,二周随访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第二次血压控制不满意,二周随访并按规范要求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村卫生室(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和随访。对糖尿病患者实行综合干预包括药物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当患者第一次血糖控制不满意,二周随访调整药物治疗,第二次血糖控制不满意,二周随访并按规范要求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村卫生室(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人群的健康需求,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基层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我院及村卫生室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年至少出4次相关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村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基层人群。

2、做好慢病宣传日: 以慢病相关宣传为主线,通过 “世界高血压日”(5月17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全国高血压日”(10月8日)和 “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14日)等宣传日,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健康咨询、制作发放多种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了健康教育和知识传播。

3、在辖区各村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四、培训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每季度1次,必要时酌情增加培训次数,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五、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六、指导和考核

1、我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指导和考核,提出改进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

2、各村卫生室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阿尔乡镇卫生院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3

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五大类

在临床上,大部分轻、中度的初发糖尿病患者是选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只要合理选用,血糖也能控制得很好。

口服降糖药的五大类分为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及餐时血糖调节剂。这五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服药时机及不良反应各不相同。

1.磺脲类: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素分泌。目前临床应用的该类药物主要为第二代,如格列吡嗪(如美吡达)、格列本脲(如优降糖)、格列齐特(如达美康)、格列喹酮(如糖适平)、格列吡嗪控释片(如瑞易宁)等。由于每种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排泄途径不同,临床选择用药也不同。如格列吡嗪半衰期短,老年人使用较安全;格列本脲与磺脲类受体结合后不易分离,降糖作用强且持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而格列喹酮主要从胆道排泄,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另外,格列美脲(如亚莫利)为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其半衰期长,每日给药一次就能良好控制24小时血糖。由于磺脲类降糖药物作用机制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只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非肥胖者。此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服药期间应注意血糖的监测。

2.双胍类:其作用机制是改善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可改善继发性药物失效;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此类药物主要有二甲双胍(如二甲双胍片、格华止)。由于二甲双胍还有降低体重、调节血脂的作用,适用于饮食控制不佳、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此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等。为减少胃肠道反应,可指导患者在餐中或餐后服药。

3.α-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延缓或减少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餐后血糖曲线比较平稳。主要制剂有阿卡波糖(如拜唐苹)、伏格列波糖(如倍欣)。服药时间为餐前即刻或开始吃第一口饭时嚼碎吞服。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腹胀、排气增多,个别会出现腹泻等。

4.胰岛素增敏剂:即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直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单独应用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合用均可改善糖代谢,肥胖者疗效更佳。主要制剂有罗格列酮(如文迪雅)、吡格列酮(如艾汀)。患者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血相、肝功能的改变。

5.餐时血糖调节剂:近年来研制的促进胰岛素快速释放的口服降糖药物,可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在每次进餐时即刻服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制剂有瑞格列奈(如诺和龙)、那格列奈(如唐力)。因该类药物92%在肝脏内代谢,故肝功异常者慎用,而肾功能轻度不全者可酌情使用。

口服降糖药真的会严重损伤肝肾功能吗?

糖尿病需要长期控制,有些患者心里总是不踏实,老是担心长期用药会对肝、肾造成损害。事实上,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以后,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然后再由肾脏排出体外。如果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就能保证药物在肝脏及肾脏正常代谢和排泄,而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相反,如果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或者用药剂量过大,就会加重肝脏代谢及肾脏排泄的负担,并影响肝肾功能。

例如,二甲双胍不需要从肝脏代谢,而是直接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大量临床验证,肝肾功能无损伤的患者在常规用药范围(500-2000毫克/日)内服用二甲双胍,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但如果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二甲双胍经肾脏排泄受阻,就使得二甲双胍和乳酸在体内堆积,容易导致乳酸酸中毒。因此,当患者血肌酐大于150微摩尔/升时,医生一般会建议停止服用二甲双胍。此外,出现严重的心、肝功能不全时,也应停药。但年龄不是考虑是否停药的因素,只要没有禁忌证,老年人也可以安全地使用二甲双胍。

那么,除了双胍类药物以外,其他各类降糖药是否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呢?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其他四类降糖药有出现肝功能异常的个别病例报道(发生率小于1/10000),多表现为轻度和暂时性转氨酶升高。总的说来,近二三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类口服降糖药还是比较安全的。

不可否认,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糖尿病患者不可将药物的不良反应过分夸大。事实上,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正规降糖药物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在反复动物试验和多年临床验证的基础上,得到确认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并不严重,损伤肝肾的情况极其罕见。

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期间发现肾功能异常,实际上多半是糖尿病本身造成的,与糖尿病病程长及血糖、血压控制不良等因素有关。事实上,长期高血糖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要远远超过降糖药物对肝肾的影响,良好的血糖控制本身就是对肝肾最好的保护。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权衡利弊,抓主要矛盾,而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服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完全可以长期放心服用降糖药。(待续)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山西省四个地市2000~2006年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初次诊断、未做过任何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及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共入选2061例,男1775例,女286例,年龄14岁~88岁,平均(52.03±12.63)岁。

1.2 方法

2型糖尿病诊断均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确诊。回顾2000~2006年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病史、体征、眼底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三项、肝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肝脏B超。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结果用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

2000~2006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见表1。7年间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呈现下降趋势,其逐年变化趋势见图1。

2.2 体重指数(BMI)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BMI在2000年、2004年、2006年分别为(24.38±3.79)kg/m2、(26.08±15.27)kg/m2、(25.12±4.19)kg/m2,见表1,其逐年变化趋势见图2,但还不能认为该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以BMI值>24 kg/m2作为我国国人体重超重的界限,2000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超重人数比率为50.74%,2003年上升为67.83%,至2006年下降为65.1%,见表2。

2.3 收缩压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分别为(137.79±19.24)mm Hg、(127.54±17.78)mm Hg、(126.88±19.58)mm Hg,呈下降趋势,见表1,其逐年变化趋势见图3。以收缩压>130 mm Hg作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之一,2000年初次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增高阳性率为69.7%,至2006年下降为45.3%,见表2。

2.4 舒张压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舒张压在2000年、2003年、2006年分别为(81.21±12.81)mm Hg、(80.15±11.38)mm Hg、(80.43±12.12)mm Hg,见表1,其逐年变化见图4。以舒张压>80 mm Hg作为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之一,2000~2006年初次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舒张压增高阳性率见表2,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5 血脂

2000~2006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见表3,其逐年变化见图5。以TC≥4.5 mmol/L、TG≥1.5 mmol/L、LDL≥3.0 mmol/L、HDL≤1.1 mmol/L作为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紊乱诊断标准,7年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人数所占百分率见表2,尚不能认为各血脂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危险因素作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年龄、肥胖、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社会经济状况、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高三酰甘油[2]等都被认为是 DM 的危险因素。UKPDS研究结果显示:①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血压,可降低糖尿病相关终点、糖尿病相关死亡、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终点;②2型糖尿病患者三酰甘油血症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明显相关,可能为独立危险因素[3],说明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应重视血脂、血压的重要性。

本研究对2000~2006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有如下特点:(1)发病年龄年轻化。本组初诊患者2000年平均年龄为(59.51±11.01)岁,2006年平均年龄降为(52.43±12.51)岁。这与我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中青年人夜餐饮食丰富、活动减少有关。目前,不少国家儿童2型糖尿病已占糖尿病儿童的50%~80%,儿童2型糖尿病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2)体重超重人数比率在2000年为50.74%,2003年上升为67.83%,至2006年又下降为65.1%,这一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丰富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人民不断提高的健康意识,增加健身运动有关。(3)收缩压>130 mm Hg阳性率有下降趋势。2000年收缩压>130 mm Hg的患者占69.7%,至2006年下降至45.3%。(4)舒张压>80 mm Hg阳性率及血脂水平均保持稳定,无统计学意义上的上升或下降趋势。第3、4点可能与近年来提倡科学饮食、体育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及我省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及对DM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有关。

综上所述,目前,我省的糖尿病预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大力开展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的重视和支持, 加强专科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实现我国卫生部制订的糖尿病防治规划的目标。

摘要:目的 了解山西省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的一般情况、血压及血脂水平,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山西省4个地市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2061例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7年间山西省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2000年、2006年分别为(59.51±11.01)岁、(52.43±12.51)岁;体重指数值(BMI)>24kg/m2人数的阳性率2000年、2003年、2006年分别占50.74%、67.83%、65.10%;收缩压(SBP)>130mmHg阳性率2000年、2006年分别占69.7%、45.3%;舒张压(DBP)>80mmHg、胆固醇(TC)≥4.5mmol/L、三酰甘油(TG)≥1.5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0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1.1mmol/L人数阳性率2000年分别为63.2%、60.3%、57.5%、37.5%、45.8%,至2006年分别为63%、61.7%、57.4%、35.5%、34.9%。结论 2000~2006年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年轻化、体重增加,初诊时收缩压水平下降,舒张压及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关键词:2型糖尿病,初诊,回顾性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8-436.

[2]唐晓君,卢仙娥,李革,等.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74-75.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5

关键词:那格列奈;序贯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血糖;BMI;MODD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36-01

2型糖尿病也叫做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发病人群多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这类糖尿病患者的机体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但是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效果很差,因此属于胰岛素的相对缺乏。如何有效地将患者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是临床医生研究的重点。本文围绕2型糖尿病的治疗展开讨论,对比分析2种药物对此疾病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 1 背景资料:选取自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为35-55岁,平均年龄为41.6岁。患者入选时候排除了重大的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脑梗死、心肌梗死和感染、严重应激症状。所有患者均满足WHO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根据随机原则将7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各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仅服用那格列奈,而B组患者在服用那格列奈的基础上加用序贯二甲双胍。在进行正式治疗前先对患者进行基本检测主要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项目。并对患者进行连续的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的平均绝对差(MODD)对患者血糖高低进行判断,服药时间选为每日3餐前口服,口服剂量为120mg,如果血糖值没有达标再加用序贯二甲双胍。等到患者的血糖波动逐渐平稳后的3周内就可以出院,回家后患者需要按照住院时的治疗方案进行持续治疗,并且要每月定期到我院进行复诊和随访。

1.3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数据使用SPSS 13.0进行处理,统计分析方法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显著。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B组的BMI在治疗后要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其他各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A、B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对比结果

指标A组(35例)B组(35例)

治疗前 治疗前P值 治疗前 治疗前 P值

BMI(kg/m2) 24.1±2.523.9±2.3>0.0528.9±3.324.6±2.4 <0.05

SBP(mmHg) 129±8 130±10>0.05 121±10 127±12 >0.05

DBP(mmHg) 83±6 75±7>0.05 77±6 80±5 >0.05

TC(mmol/L)4.68±1.13 4.51±0.88 >0.05 4.75±0.674.66±0.86 >0.05

TG(mmol/L)1.33±0.64 1.27±0.34>0.05 1.51±0.45 1.37±0.48>0.05

HDLC(mmol/L) 1.26±0.381.23±0.14 >0.05 1.15±0.231.13±0.26>0.05

MODD(mmol/L)3.35±1.06 1.54±0.22 <0.05 3.91±1.02 1.47±0.33 <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受遗传、环境、年龄、种族、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发病率较高,肥胖、高热量饮食、缺乏活动等也容易导致发病 [1]。根据研究报道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高危人群,也要研究显示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的发病率较高。生活方式也能够严重影响发病的几率,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群,比如喜爱高热饮食且运动不足都会加重胰岛素的抵抗,逐渐引发胰岛素分泌缺陷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如过多紧张、抑郁也容易引发2型糖尿病。有些人群在重大疾病、分娩、外伤、强烈神经刺激后也会发病[2]。

2型糖尿病由于其β细胞功能出现缺陷导致人体摄取糖后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降低,其分泌高峰期也出现滞后的现象,分泌总量減少。因此在进餐后血糖会明显升高。那格列奈属于反式的苯丙氨酸类化合物,可以关闭β细胞的ATP敏感K离子通道造成大量离子的内流,最终细胞内Ca2+浓度大量增加进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最后血浆内的胰岛素水平会增高。而这种机制会受机体环境中血糖水平的影响,当机体血糖浓度降低时,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会减弱,所以可以实现动态调控血糖的作用。二甲双胍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原的异生作用进而降低肝糖的输出,还有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功能但是不同于胰岛素没有促进脂肪合成的作用,因此没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3-5]。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那格列奈和序贯二甲双胍都具有降低MODD血糖波动的作用,联合两种药物可以明显降低BMI值,因此对于初诊患者建议单用那格列奈,如果患者的BMI比较高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序贯二甲双胍达到降低BMI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雷晓燕,李丙蓉.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1:43-44.

[2] 汤世国. 米格列奈钙分散片和那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2.

[3] 文立华. 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iso-PGF2α与Hs-CRP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2.

[4]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年第20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12:961-986.

[5] 刘衬连,刘玉华,黄娇平,蒋江卫,叶筠茹,禤文婷. 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纤溶酶原活性的影响[J]. 现代医院,2012,S2:8-9.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6

关键词:2型糖尿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受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住院的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50例患者, 其中女性患者28例, 男性患者22例, 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46.4岁。而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住院的非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30例, 两组患者均排除了肾脏及心脑方面有重大疾患。

1.2 方法

足背动脉检查:患者应处于平卧位, 屈膝关节, 踝关节轻度拓平, 检查的位置为内外踝关节连线的下方3 cm处, 应垂直内膜面进行测量, 并且局部放大, 去3次的平均值为测量值;颈动脉检查:患者处于平卧位, 并且头偏向对侧, 在颈部位置处放置探头, 自颈根部到头部横切, 转向纵切测量颈动脉主干距离分叉位置处1 cm内中膜的厚度。足背动脉的硬化诊断标准为:IMT>0.35 mm时 , 即为动脉内中膜增厚 , 出现了强回声或是弥漫性回声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的硬化诊断标准:IMT>0.85 mm时 , 即为动脉内中膜增厚 , IMT>1.2 mm时 , 即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以 (±s) 来表示测值, 统计学分析采用χ2、t检验。

2 结果

2.1 肱 动脉内 皮 功能 检 测

在口服硝酸甘油以及增加压力的情况下下, 两组的血管内径都增大了, 但糖尿病患者组的内径变化率更小, 同时足背动脉和颈动脉的内中膜都增厚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表: 其中, D0为肱动脉的基础内径, D1为肱动脉加压后的内径, D2为口服硝酸甘油后的内径 , △D1%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变化率 , △D2%为内皮非依赖性的舒张变化率。 (见表1) 。

2.2 足背动脉 和 颈 动脉 的 异常 检 出 率

与对照组相比, 糖尿病组的足背动脉和颈动脉异常检出率明显更高, 并且足背动脉的异常检出率要高于颈动脉的经常检出率, 见表2。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指标就是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变化, 在临床中如果能够较好的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 那么对于深入的了解动脉硬化都是非常有利的。比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 我们发现前者足背动脉和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都是有着明显的增厚现象的, 并且其动脉的异常检出率也都是要更高的, 可见,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发病年龄低、发病率高的特点。糖尿病患者发病的最主要机制就是高血糖, 并且其脂质代谢异常, 患者的血液也经常处于高凝状态, 都很容易导致动脉硬化的形成。在研究的过程中, 还发现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足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都是以微小颗粒状的形式存在着的, 通常不会导致管腔的狭窄, 也不会产生明显的远端肢体缺血的症状。因此, 在临床上应尽可能早的干预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进程, 从而有效降低糖尿病足以及截肢发生的可能性。

在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血管病变时,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 其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动脉壁内的中膜情况、斑块的症状和大小以及有无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管腔狭窄的情况, 客观的评价出血管的受损情况, 同时还能够准确的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管是否有异常, 对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动脉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海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J].上海医学, 2011.

[2]程丽霞, 柳林, 冯玉欣.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08 (10) :1074-1075.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4年3月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的初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36~60岁, 平均年龄 (45.6±5.2) 岁, 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体质量指数 (BMI) ≥28 kg/m2;腰围:男性≥90 cm, 女性≥85 cm;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10%;经二甲双胍0.5 g, 3次/d口服治疗半个月血糖仍不达标;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损害, 无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 无感染, 无胰腺炎病史, 无电解质紊乱, 女性患者无妊娠, 无肿瘤等;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病因如库欣综合征、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下丘脑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肥胖。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指定的内分泌科护士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 在治疗期间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 并保持每日运动量相对稳定。治疗方案在原来二甲双胍 (格华止) 0.5 g, 3次/d口服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 (诺和力) 治疗, 起始剂量为0.6 mg/d, 早餐前皮下注射;如无胃肠道反应, 血糖不达标, 1周后可加量至1.2 mg/d, 早餐前皮下注射;如血糖仍不达标, 无不良反应, 可继续加量至1.8 mg/d, 疗程12周。应用美国强生稳豪倍优型血糖仪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 每周测量体重及腰围。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7 mmol/L, 餐后2 h血糖<10 mmol/L。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 由医务人员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 计算BMI, 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FPG、2 h PG、FC-P、Hb A1c。治疗期间记录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及低血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治疗12周后患者的FPG、2 h PG、Hb A1c、BMI及腰围均较治疗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FC-P较治疗前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2.2 安全性评价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 在应用利拉鲁肽治疗的前2周, 有13例患者出现恶心、食欲减退、腹泻症状, 但症状均较轻, 患者能耐受, 在1~2周后症状即缓解。40例患者在治疗中无低血糖发生, 无急性胰腺炎发生。

3 讨论

近30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龄化, 我国肥胖症的患病率迅速上升,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32.1%, 肥胖率为9.9%。与此同时,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现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9.7%, 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1]。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大约有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肥胖者。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人类肥胖的标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独立致病因素, 而2型糖尿病中肥胖更是明显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严重性。近年临床研究证明, 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 除了可以明显改善血糖控制, 缓解高糖状态对机体造成的毒性外, 还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 恢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而体重增加是胰岛素治疗很难避免的问题, 对于肥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如果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高, 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又担心会增加体重, 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

2011年利拉鲁肽在中国上市, 为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带来希望。正常人进食或摄入葡萄糖后肠道会分泌多肽类激素,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α细胞胰升糖素的释放, 还具有其他生物学作用, 此类激素称为肠促胰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肠促胰素。利拉鲁肽是一种GLP-1类似物, 与人GLP-1具有97%的序列同源性, 它在保留天然GLP-1所有生物活性的同时, 延长了其酰化产物与蛋白结合的时间, 可以抵抗二肽酰基肽酶Ⅳ (DPP-Ⅳ) 和中性内肽酶降解作用, 从而克服了天然GLP-1易被降解的缺点[2]。利拉鲁肽能够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模式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同时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 故在低血糖时, 利拉鲁肽能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且不影响胰高糖素的分泌, 因此, 应用利拉鲁肽的患者, 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降低[3]。在本研究中, 40例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0.6~1.8 mg/d治疗, 无低血糖发生, 安全性较好, 也证实了以上观点。BMI和腰围是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腰围的增加, 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高[4]。我国2型糖尿病合并中心性肥胖的患者很多, 在关注降糖的同时也应聚焦降低体重、减少腰围。利拉鲁肽可激活下丘脑食欲中枢的GLP-1受体, 减少饥饿感, 增加饱食感, 减少进食量;激活胃壁的GLP-1受体, 调节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作用, 延长胃排空, 减少食欲和主动进食, 从而降低体重[5]。还有研究发现利拉鲁肽可显著减轻肥胖大鼠体质量及内脏脂肪组织过度累积[6], 而内脏脂肪与代谢疾病风险明显相关, 内脏脂肪增多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对肥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在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未达标者, 加用利拉鲁肽治疗, 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 也明显降低了患者的体重, 从而减轻了胰岛素抵抗, 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肥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733, 769.

[2]卢婷婷, 马向华, 沈捷.利拉鲁肽的胰外作用及作用机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18) :8431-8434.

[3]陈忻, 翟所迪.利拉鲁肽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现状.中国药学杂志, 2011, 46 (21) :1685-1687.

[4]Fox CS, Massacro JM, Hoffmann U, et al.Abdominal visceral and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compartments:association with metabolie risk factor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Circulation, 2007, 116 (1) :39.

[5]杜燕京, 封宇飞, 傅得兴.利拉鲁肽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 2010, 10 (23) :2115-2119.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0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8例,女47例,平均年龄(47.6±6.8)岁,平均病程(5.4±2.8)个月,平均体重指数(24.6±3.0)kg/m2。本组均为初诊患者,诊断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5岁,空腹血糖(FBG)≥11.1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16.7 mmol/L,且从未接受过降糖治疗;排除肝肾功能有严重障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严重的慢性并发症,1型糖尿病及继发性糖尿病,恶性肿瘤,妊娠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各35例,分别采取不同的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方案,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

1.2治疗方法根据体重指数(BMI)决定3组患者的初始胰岛素使用剂量,BMI>25 kg/m2者为0.6 U/(kg·d),BMI≤25 kg/m2者为0.4 U/(kg·d)。注射1组:三餐前皮下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R,丹麦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70043),睡前皮下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N,丹麦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70042),每日胰岛素总量按3∶2∶2∶3的比例分配。注射2组:三餐前皮下注射预混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丹麦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00037),每日胰岛素总量按2∶1∶2的比例分配。泵注组:使用美国美敦力507C胰岛素泵持续泵注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丹麦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50097),基础量和追加量的比例为1∶1,将追加量平均分配至三餐前使用。治疗期间使用美国罗氏血糖仪监测8时点血糖,根据每餐前后和睡前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在未达标的时点前可追加2~4 U的胰岛素(<11.1 mmol/L加2 U,≥11.1 mmol/L加4 U);期间若患者出现低血糖(≤3.9 mmol/L),则在发生低血糖的时点前减少2 U的胰岛素用量。3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血糖控制标准为FBG<7.0 mmol/L,2 h PG<10.0 mmol/L,至疗程结束停用胰岛素。

1.3观察指标于入院当天及治疗结束后第3天检测FBG、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统计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治疗后有效缓解率(不使用任何药物,仅凭饮食运动治疗即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且持续时间>6个月)。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FBG、2 h PG比较3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3组治疗后Fins、FC-P、HOMA-β、HOMA-IR比较泵注组治疗后Fins、FC-P、HOMA-β、HOMA-IR均优于注射1组和注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q、P为注射1组与注射2组比较检验值,q1、P1为注射1组与泵注组比较检验值,q2、P2为注射2组与泵注组比较检验值。

2.3 3组低血糖发生率及有效缓解率比较泵注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注射1组和注射2组,治疗后有效缓解率高于注射1组和注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χ2、P为注射1组与注射2组比较检验值,χ12、P1为注射1组与泵注组比较检验值,χ22、P2为注射2组与泵注组比较检验值。

3讨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指使用外源性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以达到控制血糖和恢复胰岛细胞功能的目的,其可使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迅速缓解,相当一部分患者甚至可以仅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即良好地控制血糖,在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里无须使用降糖药物[2]。本文3组患者经治疗后虽然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但在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改善方面却具有较大的差异,分析原因如下(1)诺和灵R为短效胰岛素,起效慢,峰值作用时间长,易导致餐后早期高血糖及下一餐前的低血糖;诺和灵N为中效胰岛素,其生物利用度变异较大,释放过程中稳定性差,易致夜间低血糖发生。(2)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为一种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类似物,可快速起效、快速达峰,与进餐后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相似,且代谢也较快,迅速恢复基础状态。诺和锐30含30%的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和70%的精蛋白结晶门冬胰岛素,前者可被迅速吸收,满足餐时胰岛素需求;后者释放缓慢,作用时间较长,产生类似于基础胰岛素的效果,其血药浓度曲线与生理条件下的胰岛素分泌模式较为接近。(3)胰岛素泵因与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极高的符合性,又被称为“人工胰岛”,其可以精细调节胰岛素用量,24 h持续输注基础量,餐时增加负荷量,还可分段设置夜间基础率,全天血糖控制平稳,显著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其可以模拟脉冲式分泌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以10 min左右的间隔向体内泵入胰岛素,不仅减少胰岛素用量,还可有效维持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细胞功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改善,恢复和重建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功能[3],从而明显提高了有效缓解率。

综上所述,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可使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使用持续泵注诺和锐方案可更显著地提高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有效缓解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柴杰,阎德文,李海燕,等.不同方式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12,29(8):553-556.

[2]李光伟,宁光,周智广.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是现实还是梦想[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4):309-321.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9

1 2 型糖尿病定义

2 型糖尿病又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主要发病于35~40 岁, 约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并不是完全丧失, 部分患者甚至胰岛素分泌过多, 但是其胰岛素的作用效果比较差, 因此2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是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此类患者可经过药物刺激使得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2]。

2 2 型糖尿病发病因素

导致患者出现2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种族因素以及生活方式[3], 其中生活方式是导致患者出现2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患者摄入过量的低碳水化合物、 高蛋白、 高脂肪的食物, 会导致患者出现肥胖的情况, 此时患者缺乏适当的体育运动, 其胰岛素的抵抗性就会增加,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胰岛素分泌缺陷, 使得患者出现2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诱因主要包括应激、体力活动过少、肥胖等[4], 其中应激主要包括分娩、手术、外伤、精神刺激、劳累、紧张以及其他疾病。 以上原因导致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 其血糖水平逐渐升高,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患者多数伴有肥胖的状态, 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 仅仅为轻度的口渴、乏力等, 多数患者在确诊前会出现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 部分患者经口服降糖药以及饮食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多数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补充治疗。

3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对胰岛素输入治疗人工控制的装置, 为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 主要是对患者的胰岛素生理性分泌进行模拟, 从而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有研究认为[5], 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相比, 其可以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使得患者的血糖水平迅速达标, 从而降低高血糖对2 型糖尿病患者产生的毒性, 对预防以及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有着积极的意义。

4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方法

将胰岛素从冰箱内取出, 使其恢复至室温, 这样可以减少气泡的产生, 胰岛素放置在泵储药器中。 为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时, 可以选择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臀部、腹部外上象限、上臂外侧、大腿外侧上部等部位[6], 常规选择患者的腹部, 在2 型糖尿病患者的腹部实施皮下置管时, 应避开患者脐周围的5 cm区域, 若患者的注射部位存在伤疤, 应避开伤疤至少3 cm, 同时避开患者的妊娠纹以及腹白线, 并且避开患者经常受到摩擦的部位、腰带周围皮下脂肪不够丰富的部位。 2 型糖尿病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酒精对患者的注射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 之后采用助针器将注射的针头垂直刺入患者的皮下组织进行固定。 在为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前, 应详细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具体细节、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若2 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 则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为患者实施治疗。

5 护理

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 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5.1 心理护理

多数2 型糖尿病患者对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 同时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费用较大, 会增加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以及心理负担。 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向2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具体目的、 治疗效果以及相关的费用, 以此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使得患者积极的接受治疗[7]。 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会出现过分担心病情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积极为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知识, 并多向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

5.2 知识宣教

为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实施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护理人员为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讲解的同时, 应根据2 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 为患者制定健康宣传计划, 促进护理人员与2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交流, 可根据看图说话的方式使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此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问题, 给予2 型糖尿病更加正确、科学的指导[8]。

5.3 科学饮食

2 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同时, 护理人员应给予2 型糖尿病科学的饮食指导, 告知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并根据2 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 为2 型糖尿病患者建立科学的饮食计划。 同时, 2 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控制血脂、血糖的同时, 还要保证营养的均衡, 以此满足其自身机体的需求[9]。

5.4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行对2 型糖尿病患者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可以让2 型糖尿病患者减少脂肪的含量、保持健康的体重以及精力的充沛, 同时适当的运动还可以改善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的葡萄糖代谢功能、心肺功能, 促进2 型糖尿病患者血液的循环、增加肌肉力量、减少胰岛素的抵抗, 降低患者的血糖[10]。 护理人员可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告知2 型糖尿病患者最佳的运动时间是在用餐之后的1 h, 此时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高, 患者此时进行有氧运动, 可以避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有氧运动的次数应保持在3~5 次之间, 平均进行有氧运动的时间为30 min左右。2 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适当运动的最佳状态应为微微出汗、 周身发热等情况, 2 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的最大心率应为200 减去患者的年龄数[11]。

5.5血糖监测

2 型糖尿病患每天接受血糖监测的数量应保持在7 次, 即用餐前三次血糖、餐后2 h三次血糖以及睡前血糖, 若2 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随时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则应随时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监测。 若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以及高空腹血糖的情况, 则应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夜间血糖进行检测[12]。 在为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血糖监测之前, 护理人员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温水进行洗手, 之后轻轻将双手甩动, 这样可以使得患者的末梢血压充盈。

5.6 皮肤护理

2 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加强2 型糖尿病患者置管部分皮肤的观察, 若2 型糖尿病患者置管部分皮肤出现管路脱出、硬结、疼痛、出血、红肿以及其他不良情况, 则应及时更换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部位。 部分发达国家建议每隔2~3 d则应更换一次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针头以及输注软管。 我国常规更换胰岛素泵强化治疗针头以及输注软管为每隔3~5 d更换一次, 每次为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输注部位应间隔2~3cm以上[13]。

5.7 泵的管理

2 型糖尿病患者若带泵, 则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泵的巡视, 观察2 型糖尿病患者泵强化治疗的剩余液体量, 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管路是否存在打折、脱出以及软管堵塞的情况, 护理人员还要告知2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在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应远离强磁场以及放射线, 如X射线、CT、磁共振成像等, 同时2 型糖尿病患者在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应避免极端的温度, 即40 摄氏度以上以及0 摄氏度以下[14]。 护理人员告知2 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患者不可将泵放置在水中浸泡, 以此避免胰岛素出现失效的情况。 若2 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 则应给予其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5.8 胰岛素泵报警处理

胰岛素泵处于低剩余液量、低电量、无输注时会出现报警的情况, 发生低电量报警时, 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换胰岛素泵的电池, 若发生无输注情况, 则治疗的管路可能出现折管或者堵管的情况, 若为皮下软管堵管, 则应给予2 型糖尿病患者重新置管软管[15]。

6 结语

目前治疗2 型糖尿病最先进的胰岛素给药方式为泵强化治疗, 其可以对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进行最大程度的模拟, 从而减轻高血糖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毒性, 以此纠正2 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情况, 使得2 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可以迅速的被扭转[16]。 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其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可以有效的被延缓, 如心血管系统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肾脏系统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有研究表明, 2 型糖尿病患者经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其寿命较常规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延长在5 年以上。 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后, 若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给予其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为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对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十分有益, 在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 给予2 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可以增加患者对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 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使得2 型糖尿病患者可以积极的接受治疗。 科学饮食以及适当运动可以帮助2 型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 血糖监测、皮肤护理可以有效预防2 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且患者若出现不良情况, 可及时给予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 泵的管理以及胰岛素报警处理可以使得2 型糖尿病患者顺利的接受治疗, 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 可以有效缓解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症状, 使得患者可以较好的接受治疗, 从而提高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

摘要:目的 2型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的一种, 患者若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 则患者极易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其血糖可以较好的被控制, 在此过程中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 对提高患者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十分有益。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10

【摘要】对我院30名空腹血糖>11.1mmol/L,HbA1C>9%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优泌乐2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h2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小时C肽(h2CP)、体重指数(BMI)。结果:患者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C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优泌乐2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空腹血糖较高的T2DM患者疗效满意。

【關键词】 优泌乐25 二甲双胍 2型糖尿病(T2DM)

对于初诊的T2DM患者,FPG较高,采用优泌乐2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⑴30例FPG>11.1mmol/L,HbA1C>9%的初诊T2DM患者,年龄32~59岁,其中男性17人,女性13人。予糖尿病饮食及适当运动,每日早、晚餐前即刻注射优泌乐25,起始量为0.4u/Kg/日,每日三餐后半小时口服二甲双胍0.5。采用罗氏公司乐康全快速血糖仪测手指末梢血糖,以FPG<7 mmol/L,h2PG<10mmol/L为血糖控制目标,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在第2、4、6月抽血测定FPG. h2PG. HbA1C. FCP. h2CP,并测定身高、体重、计算BMI。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处理数据,检测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治疗后血糖明显下降(表1)。②C肽明显升高(表2)。③治疗前BMI:24.7±3.6,治疗后BMI 25.1±3.9(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是2型糖尿病发病和病情进展的基础,而高血糖又是引起β细胞功能持续减退的重要原因。同时还是微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和大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UKPDS研究,当2型糖尿病诊断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减低一半,其后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至丧失,血糖控制会越来越差,但在糖尿病早期,β细胞功能损害是可逆的,要防止和延缓β细胞功能衰竭就必须尽早控制血糖,逆转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损害作用,2型糖尿病新近的一些国内外研究提示,胰岛素治疗是保护和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有力武器。优泌乐25为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含25℅赖脯胰岛素和75℅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其中超短效赖脯胰岛素能提供更快更高的餐时胰岛素分泌峰,精蛋白结合胰岛素成分则可提供基础胰岛素的补充,使餐后胰岛素峰与餐后血糖峰的同步性大大提高,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漂移,同时,超短效胰岛素降低餐后血糖后,血药浓度迅速下降,餐前低血糖发生率降低,同时餐前即刻注射的方式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本研究应用优泌乐2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得到满意控制,C肽分泌明显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有所改善,同时低血糖发生率低,一般给予胰岛素治疗,随着用量的增加往往伴随体重的增加,而本研究中联合口服二甲双胍有效的减轻了胰岛素引起体重增加的副作用。

因此,对空腹血糖较高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优泌乐25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18~1088.

[2] 杨文英:胰岛素治疗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 2003;23(3):169~170.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在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 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女性37例, 男性43例, 年龄分布25~37岁, 平均年龄 (31.4±6.7) 岁, 。

1.2 治疗方法

对80例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患者用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每天检测血糖8次, 并记录结果。根据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的计量, 使空腹血糖水平维持在6.00mmol/L、OGTT检查中2h血糖维持在10.0mmol/L以下。对患者C肽释放试验检查, 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目的在于观察胰岛素基础及释放水平。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血糖水平指标:空腹血糖水平 (FPG) 、糖化血糖蛋白含量 (GHbA1c) 、OGTT 2h血糖水平 (2hPG) 。胰岛功能指标:C肽释放试验中, 观测0h、0.5h、1h、1.5h时C肽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比较, 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糖水平指标: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 (FPG) , 糖化血糖蛋白含量 (GHbA1c) 结果, OGTT 2h血糖水平 (2hPG) , 见表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胰岛素释放水平指标:治疗前后C肽释放试验, 结果见表2, 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治疗前空腹血糖水平 (FPG) , OGTT 2h血糖水平 (2hPG) , 糖化血糖蛋白含量 (GHbA1c) 分别由治疗前的 (13.7±3.4) mmol/L、 (18.3±3.3) mmol/L、 (13.4±2.7) mmol/L, 降低为治疗后的 (5.9±2.1) mmol/L、 (6.4±1.8) mmol/L、 (6.1±1.9) mmol/L, 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 。2型糖尿病中, 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同时, 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有抵抗[2]。长时间的高血糖, 易引起血管病变, 如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引起周围神经的病变, 如感觉过敏等,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3]。因此, 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避免餐后血糖升高造成血糖水平波动过大, 十分必要。

C肽释放试验治疗前后, C肽0h、0.5h、1h、1.5h浓度分别由治疗前 (1784.7±211.3) pmol/L、 (3096.5±257.4) pmol/L、 (4428.6±289.3) pmol/L、 (5290.1±231.5p) mol/L, 到治疗后 (1163.9±142.5) pmol/L、 (3642.7±202.9) pmol/L、 (7831.5±276.8) pmol/L、 (6422.7±310.4) pmol/L, 释放较治疗前明显增多, 且释放高峰前移。C肽是胰岛素释放分泌后的代谢产物, 能反应机体胰岛素的分泌情况[4]。本次研究采用短效胰岛素, 其半衰期较短, 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的波动, 可以有效减小血糖大幅度波动对器官的损害[5]。对胰岛素亚基作用于细胞受体, 引起受体磷酸化, 激活络氨酸激酶, 由此引起一系列酶原磷酸化而激活, 从而发挥作用[6]。

综上所述, 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于2型糖尿病有显著的疗效, 值得临床重视, 并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在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 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内分泌科, 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80例。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结果 强化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有显著差异,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显著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谢艳红.初诊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胰岛细胞功能的动态变化[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8, 16 (4) :225-227.

[2]王翔, 王芳, 吕阳梅.不同血糖水平下2型糖尿病胰岛素β细胞分泌功能临床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 2007, 36 (3) :312-313.

[3]阮晓楠, 邱桦, 杨黎明, 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与体质指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的相互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5 (23) :7109-7111.

[4]王静.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血糖和血脂水平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4) :195.

[5]陈玉玲, 李斌, 刘礼斌, 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桨脂联素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 2005, 27 (6) :137-139.

上一篇:创业不是讲故事下一篇:ARCS动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