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初诊

2024-05-13

护理初诊(精选10篇)

护理初诊 篇1

笔者总结从事导诊护理工作多年, 现将初诊患者导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导诊护士要求

1.1 着装:

负责导诊的护理人员着装要求整洁大方, 按照护理工作人员日常着装再披戴鲜艳的彩带, 佩戴胸卡。

1.2 位置:

除护送患者检查、住院外, 一般均在门诊大厅及候诊大厅。

1.3 语言: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 避免简单、粗暴、命令、审问式的语言, 声音轻柔, 语调温和。

1.4 体态:

体态是对有声语言的补充, 包括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站姿等, 要求运用得当, 准确易懂。亲切的微笑及问候, 能创造温馨、宽松的气氛。

2 初诊病情的不同护理

根据初诊患者的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2.1 轻型患者:

占来诊患者的60%~80%, 患者进入门诊大厅导医护士笑脸相迎, 热情接待, 指导患者买病历、建卡, 简要询问病史, 正确分诊, 讲解就诊程序, 提供路径指引, 答疑解难, 维护好秩序。告知患者就诊时不要隐瞒现病情、既往病情以及有关检查、诊断和治疗情况, 病历妥善保存好, 以便在以后复诊或就诊时供医生参考, 使医生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况,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节省费用。初诊患者病情轻者带药回去治疗时, 若病情发生变化、疗效不佳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回医院就诊。

2.2 中型患者:

靠家属或亲友搀扶来诊, 约占初诊患者的5%~20%, 除做好轻型患者的护理外, 着重实施必要的诊前护理, 需要住院者指导患者办好住院手续并护送到住院科室。

2.3 重型患者:

靠家属或亲友抬来的昏迷或重度创伤, 重度失血患者, 导诊护士应立即把患者护送到急诊科就诊, 把自己所了解到的病情告诉急诊医生, 以便诊疗。

2.4 特殊情况护理:

当导诊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了解到矿难、车祸等突发事件、大型事故时, 除做好护理以外, 应及时向医务处、护理部报告, 以便启动应急预案更好地抢救治疗。

3 初诊患者的分科护理

一般情况下导诊护理对初诊患者主要是简化就医程序, 分流患者, 实施分科导诊, 专科护理。

3.1 内科系统:

包括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呼吸科、心血管科、肾内科、血液科、神经内科、心理咨询科等内科疾病的初诊患者, 导医护士简要询问病史、症状, 正确分诊, 按序就诊, 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提前做好血糖及血压测定, 避开就医高峰, 节省就诊时间。

3.2 性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乳腺疾病、男性疾病

等, 这类患者具有一定的隐私性需求[1], 往往有恐惧感、羞耻感、心理障碍, 导医护士要做好保护患者隐私的护理, 并尽量找同性别的医生诊治,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告知不要相信街头广告, 延误病情。妇科、男科门诊导诊护士应将男性、女性家属请到就诊科室外等候, 避免误入诊室造成尴尬, 如果没有同性别医生就诊时, 导医护士应陪伴患者检查。

3.3 感染科待检患者:

提供路径指引, 避免交叉感染, 发热、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 做好禽流感的筛查、咽拭子标本的采集。

3.4

儿科门诊流动量大, 家属多, 应做好组织工作, 以免患儿逗留太久, 相互之间发生交叉感染。

4 体会

4.1 热情接待患者, 积极提供路径指引:

初诊患者初次来到医院, 对医院陌生, 导诊护士应在患者进入门诊大厅时主动热情接待, 简要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 正确分诊, 帮助患者选择医生, 提供路径指引, 为患者选择最佳的就医程序, 避免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往返。当患者拿到各种检查报告时, 导诊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合理解释, 介绍防病知识, 缓解压力或指导患者找相关专家作进一步了解[2], 根据病情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和建议。导诊护士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 主动接触患者, 预见患者的需要, 给予帮助。

4.2 协调好各科关系:

初诊患者门诊检查, 涉及到一系列辅助科室, 有医、药、护、技、管理和财务等不同的专业, 导诊护士应做好诊疗科室与辅助科室的沟通、联络协调[3]。如有些患者对费用有疑问时, 导诊护士应告诉患者我们是全国“百姓放心医院”, 大厅有设置电脑查询系统, 主动给予帮助, 指导查阅, 解释, 使患者放心诊治。

4.3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导诊护士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耐心介绍相关疾病的医学知识, 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初步的了解[3], 如临床症状, 有关饮食调理、保健知识;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以及本院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 专科特点, 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信息, 将患者枯燥的等候时间变为学习健康知识的机会。

4.4 加强业务学习:

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护士道德礼仪言行基本规范、服务礼仪培训、讲座和包括举止、语言修养到着装、站姿、行姿以及如何接待患者、如何护送患者、如何与患者交流沟通等的培训;认真学习业务知识, 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表现, 反应灵敏, 妥善应对患者的各种疑问, 在工作中注意观察每位患者的表情、体态变化, 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

摘要:初诊患者可以认为是初次诊疗的患者, 他们对于医院的一切都很陌生, 不了解诊疗程序, 以自己来院、病情较轻的患者为大多数, 约占60%~80%, 患者进入门诊大厅由导医护士指导挂号、建卡、讲解就诊程序, 提供路径指引分流患者, 答疑解难, 维护秩序;其次为家属或亲友陪伴来诊的患者, 约占5%~20%, 导诊护士除做好病情较轻患者的护理之外, 着重实施必要的诊前护理;再次是重症患者, 他们可能昏迷或重度创伤, 导诊护士应及时把患者护送到急诊室急救;对于特殊患者要给予特殊导诊护理。

关键词:门诊,初诊患者,诊前护理,导诊护理

参考文献

[1]曾力, 王永平, 陶连德.择医行为与导医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1) :694-695.

[2]路春丽.对门诊导诊护士工作的探讨[J].华北国防医药, 2007, 19 (3) :72.

[3]胡才英, 范秋莹, 李少华.导医护士在综合医院门诊中的重要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17) :170.

护理初诊 篇2

【关键词】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42-01

糖尿病在我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中病的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但是现在也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糖尿病肾脏疾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糖尿病的并发症,而且这种疾病在发病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患者死亡,所以在当今的医务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患者死亡的风险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对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阶段的患者在临床方面也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护理人员就要针对不同的状况来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到2013年在医院住院的1242例患者当做研究对象,符合ADA诊断标准的病人一共有2例,患者的年龄都超过了18周岁,24小时之内有两次尿蛋白的定量超过了30毫克。排除标准:1型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和感染的现象,同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在研究的过程中还要详细的去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这些情况主要包括一般的情况和糖尿病病程以及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等指标。

1.2方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回顾性对比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患者在第一次诊断成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尿蛋白或者是白蛋白以及肾功能的检查结果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在研究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参照MogensenDKD分歧的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将患者划分成三组,分别是MogensenⅢⅣⅤ期,同时还要对各组的指标进行纵向的对比。

1.3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通常都是用标准差的方式进行展现,多组间的均数是比较采用单方面的因素方差进行分析,进行多组间进行比较的时候要采用LSD或者Tamhane的方法,这也无法很好的进行检验和分析,针对技术资料应该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

2、结果

2.1临床资料比较

一共选取了124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的数量是671例,女性的患者一共有571例,年龄都在64岁左右,最大的年龄差为15岁,糖尿病的病程最短在10.5年,最长的是15.5年,在第一次进行诊断的时候MogensenⅢⅣⅤ期患者所占的比重分别是22.8%、40.6%和36.6%,不同时期的患者在空腹的血糖和餐后的血糖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有非常大的统计学意义,血压会因为病程的延长或者是时期的眼神而不断的升高,在血糖方面和血压刚好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状况,但是哥哥时期的患者在血糖和血压方面在控制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三个指标的差值也非常明显。

2.2血压和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

在相关的人员对血压的控制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之后发现,收缩压超过了180,舒张压超过110或者是比60小,三组患者之间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强的统计学意义,在三组患者当中第五期血压异常的现象是最为严重的,在对血压进行控制的时候,相关人员发现空腹血糖较高的情况在每个时期的患者当中都存在,其中第五期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但是这种差异是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的,餐后的血糖比较常见的是15mmol/L,在三期当中,前两个使其的患者比较明显,三组比较来说控制最差的就是第Ⅴ期的患者,而其他两期的患者相对好一些,但是在血糖上也不是十分正常。

3、讨论

3.1血糖控制与管理

DKD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由胰岛素代谢障碍导致的长期高血糖是DKD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进的ADVANCE研究提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DKD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中的患者糖尿病病程在10年左右,但从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看,血糖控制情况不理想。随着DKD疾病进展,IQ,W,V期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随着分期增加而降低。表2中显示,l期和N期患者血糖控制较差,但在V期患者中,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比例较高(3.3%)。这一结果提示:对于DKDV期的患者,肾脏对胰岛素的代谢减慢,易导致胰岛素的蓄积,若过于严格的控制血糖反而容易导致临床上反复低血糖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不同临床分期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有所差异且个体化,而血糖的监测应该成为DKD患者的护理重点。对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DKD患者,不能同普通糖尿病患者一样追求严格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这样可以降低致命性低血糖症的发生,而合适的血糖控制也将有利于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3.2血压控制与管理

据USRDS资料显示,约1/3的DKD患者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是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资料显示期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随着分期增加而升高,v期患者血压控制最差(表2)。因此,监测及控制血壓亦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针对该情况,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知识的宣教,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活动计划;配合合理的饮食方法,预防肥胖,保持稳定体重;遵医嘱准时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提醒患者切忌自行停止或减少降压药;同时告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了解体位性低血压的反应,以及发生后如何正确应对;教会患者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并及时记录,尽量做到三定(定时间、定血压计、定测量部位)以期更客观地反映患者血压的变化,为临床调整降压药物提供依据。

3.3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疾病自我管理是指通过患者的自我行为来保持、增进自身健康。由于DKD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在控制并发症、延缓疾病进展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黄颂敏.重视糖尿病慢性肾疾病的早期筛查[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7(06)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12月初诊糖尿病 (DM) 患者108例, 其中1型DM 12例, 占11.1%;2型DM 96例, 占88.9%。其中男46例, 占42.6%, 女62例, 占57.4%, 平均年龄46.5岁。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的72例, 占66.7%。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对疾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2 主要心理障碍

(1) 否认:由于许多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生缺乏正确的认识或临床表现不典型, 而不愿承认自己患病的事实, 甚至以为是医生的误诊。 (2) 悲观失望:一旦被确诊, 将终身接受治疗, 严格地控制饮食使患者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 内疚、抑郁:担心长期治疗, 医疗支出较高, 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又有遗传倾向, 担心影响后代等。 (4) 焦虑恐惧:认为是不治之症, 思想负担重。 (5) 满不在乎:症状轻或无症状者对治疗必要性认识不够, 常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6) “胰岛素”恐惧:许多患者把胰岛素等同于激素, 从而错误地认为“打了胰岛素就像用了毒品, 以后就‘上瘾’了, 形成依赖, 再也‘戒’不掉了”;还有患者认为“只有1型糖尿病才用胰岛素治疗, 我是2型糖尿病, 打了胰岛素就会转变成1型糖尿病”[2]。

3 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患者关心体贴, 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想法, 以真诚的态度, 赢得患者的信赖。 (2) 护理时要把患者当亲人, 消除悲观失望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告诉他们糖尿病虽不能根治, 但能控制, 只要坚持合理的治疗仍可像健康人一样工作、生活。 (4) 对满不在乎的患者, 需反复耐心讲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高血糖的危害, 使其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性。教育患者改变认识, 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 (5) 医护人员应了解和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对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做好目标性心理护理, 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拓展和更新知识,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 (6) 对于使用胰岛素有恐惧的患者, 医护人员必须首先让患者了解:胰岛素是人体内糖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性激素, 用不用胰岛素治疗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病情, 根本不存在依赖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顾虑, 使其愉快地接受胰岛素治疗。

4 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 消除心理障碍是糖尿病二、三级预防的保证[3]。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 帮助患者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培养健康的心理。同时通过认知疗法, 消除错误观念, 提高治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丁慧萍, 周晓云.对新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 :60

[2]宋高萍, 张杰.初诊糖尿病患者主要心理障碍对治疗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 12 (1) :20~21

初诊糖尿病 血糖勿骤降 篇4

降糖药的不良反应涉及面很广,其中最常见、最危险的莫过于低血糖。这是令患者最感恐惧、医生最感棘手的难题,也是血糖达标的最大障碍,需要引起患者警惕。

引起低血糖的常见原因

所用的降糖药作用过强、起效过快优降糖及其复合制剂在这类药物中具有代表性。优降糖价格低廉,降糖作用明显,常被很多患者选用。但不少患者对该药认识不足,不经医生指导而盲目用药,结果出现了低血糖。

服用降糖药的时间不对不同的降糖药,服用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这一点许多糖尿病患者并不清楚。有的人甚至在饭前1~2个小时就开始服药,结果由于服药时间距离进餐时间过长而发生了低血糖。

药物剂量未及时调整进食量减少却没有相应减少降糖药的服用剂量,或者增加了降糖药的服用剂量却没有严格监测血糖,更没有进行饮食调理,结果导致了低血糖。

及时识别低血糖

低血糖发生的初期,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出汗、心悸、无力、震颤、烦躁、苍白,然后表现为淡漠。患者的定向力和识别力逐渐丧失,嗜睡,甚至出现精神失常等,严重时可出现骚动不安、痛觉过敏,兼有阵挛性及舞蹈样动作或幼稚动作,如吮吸、鬼脸等,继而瞳孔散大,甚至出现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惊厥,逐渐昏迷、肌张力降低、呼吸渐弱、血压下降等。

需要指出的是,低血糖症状会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出现而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可突然发生昏迷而无明显先兆。

合理用药最重要

老年糖尿病人并发症、伴发病多,常需服用多种药物,因此更应关注用药安全。

糖尿病人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应首选作用温和、半衰期短的剂型,如美比达、糖适平。使用优降糖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变化,逐渐增加剂量,每日不超过2.5毫克。如伴有肾脏病变,要慎用优降糖。对含有优降糖的中成药(如消渴丸),要严格计算其中的含量,不可滥用。此外,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还需注意协同因素的影响,如饮用酒中的乙醇,以及阿司匹林、磺脲类等药物可加重低血糖。服用磺脲类药的患者,在体力活动增多时应注意适当加餐,以防低血糖。一旦发生低血糖,应及时送医院诊治抢救。

护理初诊 篇5

1 2 型糖尿病定义

2 型糖尿病又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主要发病于35~40 岁, 约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功能并不是完全丧失, 部分患者甚至胰岛素分泌过多, 但是其胰岛素的作用效果比较差, 因此2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是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此类患者可经过药物刺激使得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2]。

2 2 型糖尿病发病因素

导致患者出现2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种族因素以及生活方式[3], 其中生活方式是导致患者出现2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患者摄入过量的低碳水化合物、 高蛋白、 高脂肪的食物, 会导致患者出现肥胖的情况, 此时患者缺乏适当的体育运动, 其胰岛素的抵抗性就会增加,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胰岛素分泌缺陷, 使得患者出现2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诱因主要包括应激、体力活动过少、肥胖等[4], 其中应激主要包括分娩、手术、外伤、精神刺激、劳累、紧张以及其他疾病。 以上原因导致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 其血糖水平逐渐升高,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患者多数伴有肥胖的状态, 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 仅仅为轻度的口渴、乏力等, 多数患者在确诊前会出现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 部分患者经口服降糖药以及饮食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多数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补充治疗。

3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对胰岛素输入治疗人工控制的装置, 为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 主要是对患者的胰岛素生理性分泌进行模拟, 从而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有研究认为[5], 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相比, 其可以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使得患者的血糖水平迅速达标, 从而降低高血糖对2 型糖尿病患者产生的毒性, 对预防以及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有着积极的意义。

4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方法

将胰岛素从冰箱内取出, 使其恢复至室温, 这样可以减少气泡的产生, 胰岛素放置在泵储药器中。 为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时, 可以选择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臀部、腹部外上象限、上臂外侧、大腿外侧上部等部位[6], 常规选择患者的腹部, 在2 型糖尿病患者的腹部实施皮下置管时, 应避开患者脐周围的5 cm区域, 若患者的注射部位存在伤疤, 应避开伤疤至少3 cm, 同时避开患者的妊娠纹以及腹白线, 并且避开患者经常受到摩擦的部位、腰带周围皮下脂肪不够丰富的部位。 2 型糖尿病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酒精对患者的注射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 之后采用助针器将注射的针头垂直刺入患者的皮下组织进行固定。 在为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前, 应详细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解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具体细节、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若2 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 则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为患者实施治疗。

5 护理

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 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5.1 心理护理

多数2 型糖尿病患者对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 同时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费用较大, 会增加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以及心理负担。 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的整个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向2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具体目的、 治疗效果以及相关的费用, 以此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使得患者积极的接受治疗[7]。 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会出现过分担心病情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积极为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知识, 并多向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

5.2 知识宣教

为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实施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护理人员为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讲解的同时, 应根据2 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 为患者制定健康宣传计划, 促进护理人员与2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交流, 可根据看图说话的方式使得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此时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问题, 给予2 型糖尿病更加正确、科学的指导[8]。

5.3 科学饮食

2 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同时, 护理人员应给予2 型糖尿病科学的饮食指导, 告知2 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并根据2 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 为2 型糖尿病患者建立科学的饮食计划。 同时, 2 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控制血脂、血糖的同时, 还要保证营养的均衡, 以此满足其自身机体的需求[9]。

5.4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行对2 型糖尿病患者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可以让2 型糖尿病患者减少脂肪的含量、保持健康的体重以及精力的充沛, 同时适当的运动还可以改善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的葡萄糖代谢功能、心肺功能, 促进2 型糖尿病患者血液的循环、增加肌肉力量、减少胰岛素的抵抗, 降低患者的血糖[10]。 护理人员可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告知2 型糖尿病患者最佳的运动时间是在用餐之后的1 h, 此时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高, 患者此时进行有氧运动, 可以避免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有氧运动的次数应保持在3~5 次之间, 平均进行有氧运动的时间为30 min左右。2 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适当运动的最佳状态应为微微出汗、 周身发热等情况, 2 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的最大心率应为200 减去患者的年龄数[11]。

5.5血糖监测

2 型糖尿病患每天接受血糖监测的数量应保持在7 次, 即用餐前三次血糖、餐后2 h三次血糖以及睡前血糖, 若2 型糖尿病患者可能随时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则应随时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监测。 若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夜间低血糖以及高空腹血糖的情况, 则应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夜间血糖进行检测[12]。 在为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血糖监测之前, 护理人员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温水进行洗手, 之后轻轻将双手甩动, 这样可以使得患者的末梢血压充盈。

5.6 皮肤护理

2 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加强2 型糖尿病患者置管部分皮肤的观察, 若2 型糖尿病患者置管部分皮肤出现管路脱出、硬结、疼痛、出血、红肿以及其他不良情况, 则应及时更换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部位。 部分发达国家建议每隔2~3 d则应更换一次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针头以及输注软管。 我国常规更换胰岛素泵强化治疗针头以及输注软管为每隔3~5 d更换一次, 每次为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输注部位应间隔2~3cm以上[13]。

5.7 泵的管理

2 型糖尿病患者若带泵, 则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泵的巡视, 观察2 型糖尿病患者泵强化治疗的剩余液体量, 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管路是否存在打折、脱出以及软管堵塞的情况, 护理人员还要告知2 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在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应远离强磁场以及放射线, 如X射线、CT、磁共振成像等, 同时2 型糖尿病患者在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应避免极端的温度, 即40 摄氏度以上以及0 摄氏度以下[14]。 护理人员告知2 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患者不可将泵放置在水中浸泡, 以此避免胰岛素出现失效的情况。 若2 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 则应给予其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5.8 胰岛素泵报警处理

胰岛素泵处于低剩余液量、低电量、无输注时会出现报警的情况, 发生低电量报警时, 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换胰岛素泵的电池, 若发生无输注情况, 则治疗的管路可能出现折管或者堵管的情况, 若为皮下软管堵管, 则应给予2 型糖尿病患者重新置管软管[15]。

6 结语

目前治疗2 型糖尿病最先进的胰岛素给药方式为泵强化治疗, 其可以对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进行最大程度的模拟, 从而减轻高血糖对2 型糖尿病患者的毒性, 以此纠正2 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情况, 使得2 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可以迅速的被扭转[16]。 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其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可以有效的被延缓, 如心血管系统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肾脏系统病变、视网膜病变等。 有研究表明, 2 型糖尿病患者经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其寿命较常规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延长在5 年以上。 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经注射胰岛素治疗后, 若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给予其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为2 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实施泵强化治疗对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十分有益, 在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过程中, 给予2 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心理护理以及健康宣教可以增加患者对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 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 使得2 型糖尿病患者可以积极的接受治疗。 科学饮食以及适当运动可以帮助2 型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 血糖监测、皮肤护理可以有效预防2 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且患者若出现不良情况, 可及时给予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 泵的管理以及胰岛素报警处理可以使得2 型糖尿病患者顺利的接受治疗, 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 可以有效缓解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症状, 使得患者可以较好的接受治疗, 从而提高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

摘要:目的 2型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的一种, 患者若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 则患者极易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其血糖可以较好的被控制, 在此过程中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 对提高患者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十分有益。

护理初诊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男性55人,女性25人;年龄在28~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45±7.36)岁;病程在1.5~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42±1.33)年。

1.2 方法

治疗过程中,给予两组患者同等健康教育,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1.2.1 对照组健康教育方法

护理人员要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向患者着重介绍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知识。例如: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等健康知识;提醒患者注重皮肤、口腔、足部的日常保健;指导患者能准确识别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症状和体征;训练患者掌握自我检测血糖方法;向患者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1.2.2 观察组健康教育方法

①医院抽调糖尿病专科诊治医生、护士长、主管护师以及检验医师等组成专家组[1]。②专家组通过对患者体重、身高、腰臀围、血糖水平、尿糖水平、血压等资料的了解,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2]。并按照计划指导严格开展健康教育工作。③入院当天主要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以及介绍医院、医师以及整个健康教育计划等。④入院第二天重点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指导等,帮助患者建立合理饮食、运动控制血糖概念。⑤治疗第3~5天重点向患者介绍药物治疗以及胰岛素治疗的要点,训练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3]。⑥治疗第6~7天注重训练患者掌握血糖、血压自我检测方法;使其掌握低血糖、低血压的预防及处理措施。⑦治疗第8天对患者进行巩固强化教育,并纠正患者注射、血糖监测操作时出现的错误以及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⑧出院前1天,向患者发放健康手册,注明糖尿病发病机制、预防措施、用药方法、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以及医院科室联系电话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经分析发现,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为(7.02±1.41)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为(9.89±2.29)mmol/L、收缩压水平为(121±10)mmHg、舒张压水平为(75±12)mmHg;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为(9.13±2.87)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2.45±3.12)mml/L、收缩压水平为(124±9)mmHg、舒张压水平为(79±13)mmHg;可以看出,教育后观察组以上各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且经t检验发现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教育后,观察组中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2.50%;对照组中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为47.50%;并且经χ2检验发现,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病程长、易发作、易反复的慢性疾病,同时也是社区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并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因此糖尿病的防治仍然以预防为主。临床研究实践表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的防治效果[4]。

该文通过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收缩压、舒张压等都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依照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给予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能够提升患者对健康知识点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糜春霞.临床护理路径在初诊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1(22):3712-3714.

[2]贺丽艳.临床护理路径在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17(6):157.

[3]王富玉.临床护理路径配合责任制在初诊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42(15):2043-2044.

早期直肠癌初诊误诊35例分析 篇7

早期直肠癌的初诊误诊率在各个医院中都是较高的, 现对本院在近几年收治的105例直肠癌中, 曾经被误诊过的35例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5例病例中, 男23例, 女12例, 年龄36~71岁。临床表现便血34例, 黏脓血便12例, 排便习惯改变, 出现腹泻, 干稀便交替出现, 排便次数增加, 排便不净感, 里急后重21例, 大便性状改变, 变细、变扁或带沟12例, 贫血4例, 体重减轻2例。

2 临床检查

35例病人中行直肠指诊检查34例, 行肛门直肠镜检查26例, 行纤维结肠镜检查2例, 无一例行涂片或组织活检。

3 误诊疾病种类

本组病例中误诊为痔疮30例, 误诊为直肠炎2例, 误诊为慢性结肠炎3例。

4 讨论

护理初诊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96例腹痛患者, 其中416例初诊明确腹痛病因的患者作为明确病因组, 80例初诊未明确腹痛病因的患者作为未明确病因组, 其中男53例, 女27例;年龄13~81岁, 平均 (52.6±11.3) 岁;病程18 min至8 d, 平均 (2.9±0.3) d。纳入标准:经过胃镜、肠镜等方法检查未明确腹痛病因者;无胆囊炎、阑尾炎、结肠炎患者;无精神病者、食管狭窄、吞咽困难或可疑小肠梗阻患者。

1.2 检查方法

416例经过检胃肠镜、腹部B超等检查明确腹痛原因作为明确病因组, 80例经过临床诊断未明确腹痛原因作为未明确病因组, 未明确病因组采用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诊断, 检查方法:检查前患者禁食8 h以上,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稀释后口服清理肠道, 患者在扫描前服用2.5%等渗甘露醇溶液2000 ml充盈小肠, 采用CE-64排128层螺旋CT机检查, 静脉注射20 mg山莨宕碱开始扫描, 首先扫描隔顶, 然后扫描耻骨, 最后扫描下缘, 静脉注射100 ml非离子对比剂, 注射速度3~5 ml/s, 分别进行平扫期、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扫描结束后, 由资深医师对小肠病变征象进行分析及诊断。检查发现可解释患者腹痛的病灶为阳性, 未发现为阴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导致腹痛的原因;统计初诊不明原因腹痛及明确原因腹痛经过对症治疗的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496例腹痛患者中416例初诊明确腹痛病因, 初诊明确腹痛病因率为83.87%, 80例初诊未明确腹痛病因, 初诊未明确腹痛病因率为16.13%。

2.2 腹痛原因分析

明确病因组中急性胃肠炎228例 (54.81%) 、急性阑尾炎62例 (14.90%) 、胆道疾病42例 (10.10%) 、急性胰腺炎36例 (8.65%) 、泌尿系结石33例 (7.93%) 、消化道穿孔15例 (3.61%) , 明确病因组以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发病率较高, 与其他病因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检查结果

未明确病因组采用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检查结果:小肠克罗恩病9例 (11.25%) 、升结肠肿瘤3例 (3.75%) 、小肠非特异性炎症12例 (15.00%) 、小肠血管畸形7例 (8.75%) 、小肠淋巴组织增生5例 (6.25%) 、小肠单发或多发息肉3例 (3.75%) 、小肠钩虫病4例 (5.00%) 、小肠单发或多发溃疡3例 (3.75%) 、肠结核2例 (2.50%) 、小肠蛔虫病1例 (1.25%) 、小肠脂肪瘤2例 (2.50%) 、阴性29例 (36.25%) 。未明确病因组以小肠非特异性炎症、小肠克罗恩病发病率较高, 与其他病因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初诊明确病因和未明确病因的病死率比较

初诊明确病因组经过治疗病死率明显低于未明确病因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初诊未明确病因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腹痛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 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死亡, 早确诊病因、早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近几年, 随着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 腹痛病因的检出率不断上升, 有效降低病死率。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经过检胃肠镜、腹部B超等检查方式反复检查还是无法明确腹痛病因, 给临床医师诊断治疗带来困难[3]。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 小肠病变引致腹痛是不明原因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由于胃镜只能检查十二指肠降段以上部位, 肠镜只检查回肠末端20~30 cm以下部位, 无法准确诊断小肠病变[4]。采用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检查不明原因腹痛病因检出率均较高。本研究为分析导致腹痛的原因及治疗效果, 对我院收治的496例腹痛患者进行分析, 观察初诊确定腹痛病因的患者治疗效果, 对比未明确腹痛病因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诊断确定病因后对症治疗的效果。

通过对我院496例腹痛患者调查发现, 初诊明确病因组腹痛的原因包括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消化道穿孔, 初诊未明确病因组的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发病率较高, 说明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小肠非特异性炎症、小肠克罗恩病是导致腹痛的常见因素, 临床医师在诊断时要重点关注。

综上所述, 对于腹痛患者早期确定病因、及时对症治疗, 能有效地降低腹痛患者病死率, 对于不明原因腹痛患者采用CT口服小肠造影诊断, 准确性较高, 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摘要:目的 分析初诊不明原因腹痛的诊断方法, 为临床诊断不明原因腹痛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96例腹痛患者, 其中416例初诊明确腹痛病因的患者作为明确病因组, 80例初诊未明确腹痛病因的患者作为未明确病因组, 未明确病因组采用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诊断, 观察两组一般资料。结果 明确病因组的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发病率较高, 与其他病因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未明确病因组经过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诊断, 其小肠非特异性炎症、小肠克罗恩病发病率较高, 与其他病因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对症治疗, 初诊明确病因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明确病因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腹痛患者早期确定病因, 及时对症治疗, 能有效降低腹痛病死率, 对于不明原因腹痛患者采用CT口服小肠造影诊断, 准确性较高, 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可应用于临床诊断。

关键词:不明原因腹痛,明确原因腹痛,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

参考文献

[1]周理余, 饶海英, 姜敏霞, 等.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不明原因腹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9) :1525-1527.

[2]陈健, 李明, 严衍伟, 等.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应用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4, 19 (3) :144-146.

[3]郭晓燕, 董蕾, 李路, 等.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内镜对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诊断价值的对比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4 (8) :615-617.

初诊为难治性癫痫的汞中毒一例 篇9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四十岁,工人,因“阵发性四肢抽搐一小时”于2011年5月12日入莱西市人民医院。2月前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难治性癫痫,服用卡马西平0.2tid,拉莫三嗪1片qd,德巴金0.5bid,仍有时发作,约十天发作一次,一分钟左右可缓解。入院前一小时,又发作,持续半小时,之后烦躁不安,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Hg,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光反应灵敏,颈部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分,心音有力,节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有自主活动,四肢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当时给安10mgiv,安定100mgivgtt持续,约2小时后,安静入眠。辅助检查:头颅MRI平扫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尿常规pro++,bld+++,余正常。生化:蛋白正常,谷丙转氨酶147iu/l(正常值0-41iu/l),谷氨酰转肽酶116iu/l(正常值10-66iu/l),谷草转氨酶508iu/l,(正常值0-37iu/l),乳酸脱氢酶936iu/l(正常值135-225iu/l)磷酸肌酸激酶15439iu/l(正常值38-174iu/l)HBDH457iu/l(正常值72-182iu/l)余项目正常。脑电图广泛的棘波棘慢复合波。入院后诊断为难治性癫痫,给予抗癫痫,甘露醇,营养脑细胞,保肝治疗及对症治疗,入院后第8天及第10天,发作两次,给安定10mgiv,缓解,期间未间断服药。保肝治疗第10天复查肝功能:ALT182,AST50,CK485HBDH175。但病情不改善,考慮有中毒的可能,将血样送青岛疾病控制中心,示血汞60mg/l(正常值<0.03mg/l)。转职业病医院驱汞治疗,停抗癫痫药物,无发作,治愈。

讨论:汞中毒(mercury poisoning)以慢性为多见,主要发生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汞蒸气和汞化合物粉尘所致。以精神-神经异常、齿龈炎、震颤为主要症状。大剂量汞蒸气吸入或汞化合物摄入即发生急性汞中毒。对汞过敏者,即使局部涂沫汞油基质制剂,亦可发生中毒。接触汞机会较多的有汞矿开采,汞合金冶炼,金和银提取,汞整流器,以及真空泵、照明灯、仪表、温度计、补牙汞合金、雷汞、颜料、制药、核反应堆冷却剂和防原子辐射材料等的生产工人。有机汞化合物以往主要用作农业杀菌剂,但毒性大,我国已不再生产和使用。

护理初诊 篇10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1990年WHO标准确诊的初发糖尿病68例,男43例,女25例,平均年龄46.7±15.6岁,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甲亢,无激素使用史。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36例)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组(3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构成无显著差异。入选后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指导饮食控制和运动。

1.2 方法

①胰岛素强化治疗组:采用诺和灵R三餐前皮下注射;②口服降糖药治疗组:依血糖水平选用磺脲类、二甲双胍、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血糖波动者加用二甲双胍和(或)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和(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用或联用治疗。

二组均采用强生稳步血糖仪每天4次监测血糖,依血糖水平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每2周复查1次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清蛋白(GSP),12周复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C肽(C-P)。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和C肽水平,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二组间相比P<0.05

两组治疗后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较口服降糖药治疗组下降更快,在治疗2~4周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胰岛素应用时间最长者85d,最短者10d;其中16例停用胰岛素,仅服二甲双胍和(或)阿卡波糖,另有4例完全停用药物,仅控制饮食和运动,血糖控制良好。

3讨论

新诊断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胰岛功能丧失50%左右,Federic等通过研究证实,高血糖减少Bel-xL抗凋亡基因的表达,而对Bcl-2抗凋亡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高血糖持续增加促凋亡基因Bad、Bid、Bik的表达,打破了促凋亡-抗凋亡之间的平衡,增加了胰岛细胞的凋亡[3]。在糖尿病早期,B细胞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到后期因胰岛细胞的凋亡,胰岛中淀粉样蛋白沉积等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不可逆的损害[4]。尽快给予外援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增加葡萄糖的转运与利用,减少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解除糖毒和脂毒作用,可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防止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

本研究显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较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下降更快,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在治疗2~4周时差异有显著性,解除糖毒作用更早,逆转病情。治疗12周后两组血糖无明显差别可能与部分患者停用胰岛素有关。少部分患者停用胰岛素治疗后,仅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而获得血糖良好控制,与Hasdn等对13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后,有5例仅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而获得血糖2年良好控制相似[5],表明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与口服降糖药治疗对比,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和C肽水平。结果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较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血糖下降更快,维持更稳定。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得到长期稳定控制,对改善胰岛功能、逆转病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

参考文献

[1]King H,Aubert RE,Herman WH.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1995-2025:Prevence,numerical 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J].Diabetes Care,1998,21:1414-1431.

[2]International Diabetes Faderation.Diabetes Arias,Second Edition.International Diabetes Faderation,Russels 2003.

[3]Federic M,Hemal M,Perego L,et al.High glugose causes apoptosis in cultured human pancereatic isleys of langerhans:a potenial roal for regulation of specifio family gens toward an aptotic cell death program[J].Diabetes 2001;50(6):1290-1301.

[4]李益明.B细胞受损的真正”元凶”[J].糖尿病天地,2005,4:12.

上一篇: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下一篇:地方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