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2024-05-13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共6篇)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篇1

由于研究问题不同,人们对中药产业集群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出于对中药产业集群进化路径的探讨,我们首先以中药产业链产业层次把中药产业集群划分为中药农业产业集群、中药工业产业集群和中药商业产业集群;然后以中药产业集群构成要素主导作用方式把中药产业集群归并为条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块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和立体网络中药产业集群。立足于两种划分,我们分析中药产业集群特点,刻画中药产业集群进化路径和进化规律。

1 中药产业集群分类

1.1 以产业层次划分的中药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率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有相互关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集合模式。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产业制造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及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中药产业有较长的产业链,依据传统产业理论,它横跨农业、工业和商业三类产业。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每类产业的产业链都在进行着延伸,既相互作用、链结环扣,又保持相对独立。

显然,我们可把中药产业集群划分为中药农业产业集群、中药工业产业集群和中药商业产业集群。

(1)中药农业产业集群。

以某地理区域大量中药材种植、养植者聚集为核心,由此汇集中药材种苗种植和养殖户、中药材肥料和防虫药剂生产和经营者、中药材种植和养殖技术咨询部门、中药材炮制和加工户、中药材运输户和中药材经营户等。这些生产者和经营者依据优越中药材资源、经营上的分工合作默契以及特有中医药文化传统,形成区域经济中的磁吸效应,促成区域中药农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文化优势明显增强。明清以来,我国兴起诸多由中药材种植主导的中药材集散地,如河南辉县中药材集散地,这些集散地尽管与学术界所指中药产业集群有别,但实际是中药农业产业集群早期形式。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在建设中药农业产业集群,譬如安徽亳州市凭借特有地理、文化优势,以优惠政策和良好经营环境,通过公司签单种植形式,吸引诸多投资者加盟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经营,区域竞争优势凸显。一资料显示,2003年,亳州市药材种植面积60万亩,品种208个,种植专业村800多个,有15家知名公司参与公司加农户的中药材种植和经营,有包括中国药科大学在内十几家研究机构参与该地中药材种植及加工的研发[1]。

(2)中药工业产业集群。

在某地理区域内,如果存在大量以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中药衍生物为主导的企业,同时又汇集一些科研机构、医疗结构、中药产业技术咨询机构和中药药品及生产设备经营机构,而且这些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学习,展开竞争,形成区域创新文化,具有明显外部效应,那么这里也就诞生了中药工业产业集群。我国古代中药的生产经营以个体为主,生产者也是经营者,生产者自我封闭,前店后场,专有技术不外传,导致中药工业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未出现类似中药农业产业集群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主导在某些城市建立一些国有中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大,但计划经济使它们缺乏自主,行政主导资源配置,企业间合作有余、竞争不足,也未能出现中药工业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后,政府主导的国有中药企业改制,引入竞争机制,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倡导社会创办具有不同产权形式的中药工业企业,一方面延伸中药产业链,实现区域中药工业体系自主化,一方面增粗中药产业链,实现地区中药产业规模化。目前我国已涌现一批中药工业产业集群,如珠三角中药工业产业集群。珠三角中药工业产业集群区域聚集近100多家中药工业企业、200多家中药衍生企业,还有大型中医院10余家、中药科研机构30余家,此外还有诸多中药饮片加工厂和中药凉茶生产厂[2]。

(3)中药商业产业集群。

中药商业产业集群是指某地理区域围绕包括中药材、中药提取物、饮片、成药和其他中药衍生物等中药产品的买卖及其服务,聚集诸多坐商、游商、零售商、批发商、药品网上交易商、广告商、物流商、售后服务组织、新药品推广机构、医药代表和医药营销培训机构,等等。这些中药商业机构在中药贸易全过程中分工合作、竞争学习,使中药交易成本降低,药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区域外部效应增强。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传统医药文化影响下,在一些地方形成中药商业贸易中心,如:河北省安国借助北宋徽宗年间为纪念邳彤建起 “药王庙”,开建中药材交易市场,以后药材交易日趋活跃,吸引全国各地的中药生产者和经营者汇集于此,被誉为“天下第一药市”, 享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事实上,安国这个地方并非盛产药材,而是老百姓对药王的情感被精明的安国人利用,然后竭力营造中药交易环境,形成磁吸效应,造出药都声誉[3]。安国药市确实具有中药商业产业集群的特征,但真正的现代中药商业产业集群更多建立在现代产业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和现代营销策略基础上。

1.2 以集群结构划分的中药产业集群

在谈及产业集群的功能特征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方面有四个:其一,竞争合作性。为争取得到更多的资源,获取更高的利润,集群中一方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又密切合作;其二,外部经济性。集群的资源集成性导致集群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形成区域经济向心力;其三,集群创新性。集聚企业的竞合作用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使每个企业都想获取新技术,它们要么独立,要么联合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第四,文化根植性。集群内外频繁的经济活动凝练出集群成员共同的行为、制度文化,成为集群区别于其他集群的核心特征和支撑集群呈现竞争优势的关键。分析这些功能特征可知,这些功能是集群网络化结构的必然产物。由于集群网络结构的空间形式不同,我们可把中药产业集群划分为条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块型网络中药产业集群和立体网络中药产业集群。

(1)条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

产业经营链的形成是某一区域诞生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产业链的长短是衡量集群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指标。条形网络产业集群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具备一定长度相对稳定的产业经营链,但产业链结上的企业数量有限,相互间竞争不足,链结密度相对较小,产业间分工严格,但创新惰性明显,围绕产业链已形成一些经营内容有限的服务机构,如中介、研发、咨询、培训和融资等,这些机构已与产业链经营形成网络联系。显然这类集群是最初的产业集群,因为它的竞合功能、创新功能以及呈现的外部经济性还很有限。我国目前的中药产业集群中有不少属于该类,如:广东惠州中药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形成了饮片加工、包装、配送、物流一条龙,但产业链长度有限,链结上的生产企业结构单一、类同,数量不多,整体看来,竞争创新不足,分工合作有余。

(2)块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

块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是在条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基础上通过产业链增粗形成的,即通过不断增加原产业链链结同类企业数量或相关企业数量。这个过程可以是在原企业基础上裂解、分离,也可以是集群外部经济效应吸引外部企业进入集群创建新企业。大量同类及相关企业涌现,企业竞争、学习气氛形成,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同时企业间人员交流,技术和管理相互学习,企业生产、经营的复杂化加剧诸如中介、研发、咨询、培训、保险和融资等相关服务机构创新,或创生新的服务机构,新企业、新机构不断涌现形成新链结,旁生新支链。但集群产业链在增粗过程中长度却相对稳定,集群内企业数量得到增加,类型却变化不大;服务性机构的数量和经营内容有增加,但经营方式和参与深度还有待提升。如果不优化集群结构,有可能出现过度竞争,形成赝品驱赶真品的市场“柠檬化”现象。目前,我国有不少块形中药产业集群,如河北安国中药产业集群就是以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和贸易为产业链的块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每个链结上都有成百个生产、经营实体,竞争过度,假冒产品时有发生[4]。

(3)立体网络中药产业集群。

立体网络中药产业集群打破块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产业链局限,实现了产业链的跨地区对接和产业链两端延伸以及支链旁出。基于产业集群创新文化的形成和经济外部性的吸引,产业链两端延伸和支链旁出之处企业种类、数量层出不穷。产业链同链结处企业相互学习、开展技术研发竞赛,或结成联盟、资源共享,共同开发;产业链不同链结处企业跨地区分工协作,集成创新,数量、规模不断增加,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管理不断出现。此外,围绕中药产业的各种研发、医疗、管理、媒体、金融、保险、中介、房产、租借、创意等等服务机构,在集群业务复杂化、大量化以及集群引力作用下不断创生、优化和集聚,数量巨大,它们在网络中发挥连接作用,日益成为集群不可或缺的网络组分。总之,成百上千不同类或同类中药及其衍生企业,以及难以计数的各类服务性机构,在中药产业链延长、旁出、盘旋折叠的变动中发生系统作用,形成复杂立体网络结构,呈现分工协作有序、学习创新不断的氛围,尽显中药产业发展活力。目前,立体网络中药产业集群还不多见,但有些中药产业集群已显该类集群态势,如天津天士力中药产业集群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建立立体网络,形成中药种植、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生产设备和中药营销的开放长链[5]。

2 中药产业集群的进化路径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如上两类中药产业集群出现概念名称上的差别,实际上它们关系密切。我们以产业层次划分的中药产业集群只是相对概念,是指在这种集群中以某类产业为主导,譬如中药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产业链为主导,但是农业中药产业集群中同样有工业加工和商品贸易的内容,只不过它们的链结在该类集群中数量少、链接不紧、影响不大。同样,我们以结构标准划分的产业集群也如此,如条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更多地看到它沿产业链企业的分工协作,而实际上每个产业链节上都会旁生出支链,都有许多企业和服务性机构聚集在那里呈块形,只不过这种结块与总体的条形作用相比作用还不明显。显然,我们的划分只是选择了不同观察视角而已。现在我们选择综合视角来考察一下两类中药产业集群的联系,进而把握它们的进化路径。我们取产业标准为横向,取结构标准为纵向,构成九种中药产业集群形式(见表1)。

就中药产业集群的进化来看,中药产业集群结构从条形网络、块形网络到立体网络经历一个纵向历时态过程,同时其内容也从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到中药商业经历一个横向共时态变化。由于我们研究的是进化问题,我们就选择纵向历时态过程考察九种中药产业集群的进化路径。

(1)中药农业产业集群的进化路径。

从条形网络中药农业产业集群、块形网络中药农业产业集群到立体网络中药农业产业集群,尽管产业链条主要还是农业主导的产业链,但产业链向工业、商业的延伸日益明显。条形到块形时产业链保持相对稳定,但中药农业产业链结逐步紧凑,新生的企业及服务机构的竞争合作使旁生支链增多,创新能力增加;到网形时,产业链立足农业向工业、商业有限延伸,同时产业链旁生、盘旋折叠能力增强,中药农业相关企业和服务机构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网络化,集体创新能力越强。立体网络中药农业产业集群使区域中药农业资源配置达到较高水平,以后的发展只能是突破中药农业产业链的限制向工业、商业深处延伸,形成产业多样、结构复杂的集群。目前,我国中药农业产业集群已明显呈现这一态势。

(2)中药工业产业集群的进化路径。

中药工业产业集群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产业链长且变化复杂。从个体饮片加工、工厂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成药生产、中药衍生品生产到中成药生产设备制造等形成超长的中药工业产业链。条形网络中药工业产业集群是最初的中药工业产业集群,集群内工业企业沿中药工业产业链的有限长度分工合作,但每个链结上的工业企业数量有限,竞争不够,创新惰性;相关服务型机构尽管服务项目少,发展不充分,但已形成对中药企业的网络联系。这种网络性的作用关系和开放意识很快促使企业数量增生、竞争加强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随着块形网络中药工业集群的诞生和发展,中药工业产业链快速延伸,旁生支链增加,新生企业和新形服务机构不断创生,中药工业超长产业链以及支链盘旋、交联,多姿多态,形成纵横交错的中药工业立体网状结构。同时随着进化的深入,集群向中药农业产业链和商业产业链延伸,开始寻找立体网络中药工业产业集群新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中药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较为滞后,基本上出于条形向块形的过度阶段,中药工业立体网络集群尚未形成。

(3)中药商业产业集群的进化路径。

中药商业产业集群的充分发展也经历了从条形网络、块形网络向立体网络的过度。中药商业内容往往是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的成果,它与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联系密切,往往相互交联难以分开,譬如传统中药经营中的前店后场,但是整体上看,它们还是有偏重的。条形中药商业产业集群指一些地区中药经营者主要从事中药商业产业链一段的经营业务,他们在这一段的经营中分工合作,形成地域和制度文化优势,并排斥其他经营者进入,譬如中药饮片的加工、运输、储存、广告、零售、担保以及售后的分工合作形成契约和行规,经营者各持一段进行经营,相互间配合默契,但竞争不足,有碍创新。在块形网络集群中,经营者为了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寻找新的合作方式,另一方面会扩大经营规模,吸引更多投资者和经营者,形成竞争态势,但是由于商业产业链未能实质性延长,集群内经营实体类型有限,竞争过度,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立体网络中药商业集群在商业产业链方面进行延伸,把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代理、医药咨询以及药材、饮片、成药和制药设备等多内容的商业业务纳入集群,同时吸引中药农业、工业企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参与商业产业资源配置,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总之,不论中药农业产业集群、中药工业产业集群,还是中药商业产业集群都将沿着条形网络、块形网络到立体网络的方向进化,并最终向更为复杂的长链综合中药产业集群靠近。

3 结论

(1)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历经否定之否定过程

一个地区未形成中药产业集群前,诸多中药经营者聚集一起形成中药集散地,他们自成一体独立经营,未形成分工合作与竞争交易关系,稳定的经营产业链还不具备,但量的规模效应已形成一定外部经济性。最初条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依产业链进行的企业分工合作式聚集和各类服务机构的有序性出现,否定了原中药集散地割据,形成了新型的产业经营结构。经过块形网络对条形网络各类企业及服务机构量的增生和结构的优化,形成了有限产业链上中药产业的繁荣,但是产业链相对稳定降低了集群中药产业资源配置效率,限制了集群结构复杂性和环境应变能力。立体网络是对条形、块形网络的否定,它力促产业链向两端延伸,积极促成支链旁出及延伸,引导支链间、支链和主链间交叉、盘旋,形成复杂立体网络结构。结构无序的中药集散地经过条形网络集群的否定、块性网络集群的完善,又到立体网络集群的再否定,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2)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中药产业链诞生和复杂化过程

中药产业经营链的形成标志着中药产业经营组织的质变。当一个地区的中药产业经营者开始围绕产业链进行分工合作、资源有效配置时,该地区中药产业的发展已开始摆脱无序经营状况,走上组织发展轨道。最初的条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尽管规模还小,甚至小于中药集散地规模,但它有了稳定的中药产业经营链,有了自主发展的基因。以后中药产业链链结增多,支链旁出延伸,历经块形中药产业网络支链、主链的链结增粗,各类新生企业和服务机构的交联,形成有限块形中药产业网络。当立体网络中药产业集群形成时,主链、支链开始两端延伸,并盘旋、折叠,相互粘结,形成多头开放立网结构。

(3)分工合作、竞争创新是中药产业集群基本文化生态

并非具有资源优势的地方才可形成中药产业集群,形成中药产业集群的核心是集群内富函创新活力的文化基因,如尊重私有财产,崇尚竞争、创新,倡导合作、双赢的文化传统。条形网络中药产业集群初步实现了产业链企业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创新,以及中药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初显集群效应。在块形中药产业集群网络中,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学习创新意识自发加强,集群创新网络开始丰富多彩;在立体中药产业集群网络中,这种文化传统引导企业摆脱产业链的稳定性,向更大的产业空间寻找合作伙伴,使产业链向农业、工业和商业延伸,并与新兴服务机构结成联盟,形成开放复杂创新网络,实现更大时空范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创新。

(4)殊途同归共赴中药产业综合立体网络集群

中药农业立体网络产业集群是以中药农业产业链主导但又适度向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延伸的复杂网络,它是中药农业产业集群进化高级阶段,但不是中药产业集群进化最高阶段,因为,网络的内在复杂性是集群生命力的保证,中药农业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固守传统套路,排斥网络外接、开放,窒息集群创新活力,形成路径依赖。中药农业立体网络产业集群外接、开放就是建立横跨农、工、商长链的立体网络中药产业集群,使农、工、商中药产业在多种服务机构的作用下自由连接,实现最大范围的中药产业资源最优配置,形成真正的中药产业综合立体网络;同样,中药工业立体网络产业集群、中药商业立体网络产业集群经过一定时期发展,都会面临路径依赖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如上所说,通过外接、开放构建中药产业的农、工、商长链,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中药产业资源配置,形成真正的中药产业综合立体网络。显然,九种中药产业集群尽管在进化过程中所走路径不同,但最后的终点即中药产业综合立体网络集群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叶方同.毫州中药材集群竞争优势研究[J].乡镇经济,2003(11):40.

[2]陈蔚文,徐鸿华,赖小平,等,岭南地道药材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2.

[3]郑合成.北方最大之国药市场安国县调查[J].光华医药杂志,1934(7):49.

[4]本报编辑.河北解禁安国中药材初加工封杀令“中国第一药都”绝地重生[N].中华工商时报,2006-06-05.

[5]周成名,靳光乾,付建国,等.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52.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篇2

一、论坛主题:现代中药创制与新兴产业发展

二、举办时间:2010年12月23—25日

三、举办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办公楼201会议厅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

何国林老师(020-39358051;***);祝晨蔯(020-39358047)

葛 昕老师(020-39358484;***);张洪来(020-39358538)

联系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办 邮政编码:510006

组织机构

指导委员会:

顾 问: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罗远芳 教 授

主 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黄 斌 教 授

副主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王宁生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陈蔚文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书记

孙晓生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书记

陈英华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王新华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刘 晟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刘小虹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郭 姣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许能贵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林培政 教 授

学术委员会:

顾 问: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邓铁涛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王建华 教 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欧 明 教 授 主 任: 广州中医药大学

委 员:

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处

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处

广东省科技厅

广州市科技局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山大学

徐志伟 教 授

杨 军 处 长

王丽萍 副处长

王玉龙 副处长

张南峰 处 长

赖小平教 授

陈 群 教 授

吴伟康 教 授

秘书处:

中山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暨南大学

广东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处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黄 民 教 授 吕志平教 授 吴曙光 教 授 叶文才 教 授 吴 铁 教 授 潘华峰 教 授 祝晨蔯 教 授

吴宝瑜 科 长

曾元儿 副院长

张洪来 副处长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集群;农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383-03

收稿日期:2013-05-30

基金项目: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高云(1985—),女,山东临清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gaoyun1105@163.com。

通信作者:陈伟忠,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农业发展研究。Tel:(010)65910324。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各省(市、区)现代农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区域代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地区,是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根本方向,代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产业特色突出、对其他区域起示范引导作用的区域。本研究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能否促进示范区农业的发展、示范区农业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指导。

1农业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相近、相关或者互补的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壮大,产生1个高度集中的群落,但产业集群并非适用一切产业。产业集群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将企业、农户、金融部门等聚集在一起,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获得经济效益。产业集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细化行业分工。产业集群可以催生更多的新企业,促使投资者发现市场、降低投资风险。产业集群的建立虽然加剧了竞争,但也促使企业争夺市场。农业产业集群侧重集群中纵横交织的行业关系,具有聚集性强、专业化分工、关联度大、创新力强、自我强化作用大等特点。农业产业集群拥有产业集群优势,且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明确,资源向优势农户、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聚集[1]。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加强农业上、中、下游专业化分工合作,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集聚、共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彼此距离较近,有利于企业之间增强了解、加强沟通、降低合作风险,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张元智等认为,扩张横向规模以获取规模经济,收缩纵向规模以避免规模不经济,正是这种规模特征为集群产业赢得了竞争优势[2]。潘峰华认为,集群辨识的3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地理边界、产业边界、产业联系[3]。樊天霞提出,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规模经济、小城镇效应等独特效应[4]。李国武指出,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以工业园区作为平台,产业集群发展到对生产空间、创新环境有更高要求之后,对工业园区的需求才成为必要[5]。工业园区不一定能自动带来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园区也不一定以集群的方式来发展,在良好的区位禀赋、制度环境之下工业园区才有可能成为集群的栖息之地。吕裔良认为,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生性[6]。吴丰林等认为,城市产业集聚系统是多层次、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系统本身与系统外诸多要素之间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交换,系统耗散结构功能不断增强,最终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驱动力[7]。张晗等认为,不同的气候、土质、水质等条件使得不同地区形成特色农业,不同产业为利用特色农业资源集中到特定区域内从而形成农业产业集群[8]。蔡吉跃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化、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利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9]。朱清海等认为,农业科技园区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竞争优势、空间区位优势,并提出培育农业园区产业集聚的策略[10]。李春海等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原有农业发展模式的升级[11]。产业集群对农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产业集群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必然的,有可能会受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状况、市场发展变化等的限制。

3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4月底,全国已认定15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东、中、西、东北地区各有52、34、44、23个。如图1所示,示范区主导产业以粮食、蔬菜、畜牧、水产为主,以蔗糖、茶叶、橡胶、花卉等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产业为辅。示范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本着“总体多元化发展、整体带动能力强、个体特色产业突出”的原则,充分发挥了示范区的带动作用。

现代农业示范区在立足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具有一定發展基础、市场潜力较大、发展后劲足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区以主导产业发展区域为产业集聚区,以周边农业种养殖基地为源头,以农产品制种、加工、物流等企业为核心,以良种、科研、金融、协会、中介等各类服务企业为辅助,围绕示范区产业发展,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促进自然、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打造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4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12],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性动因是为了获取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集群竞争优势[13],具有集聚、竞争、分工、协作、区域、品牌效应,有助于获得农业竞争优势、提高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于产业集群概念没有明确规定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产业涉及范围等,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产业集群的发展各不相同,所以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数量、规模是有一定弹性的。河北省定州市通过引进大项目、加大投入,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乳品加工、肉类食品加工、面粉加工、果蔬加工、油料作物加工、葡萄酒加工等6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42亿元,集群优势明显。山东省莱西市现已初步形成2个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一是店埠镇东庄头食品加工园,占地 73.33 hm2,集中了40余家食品及配套企业;二是莱西市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占地 160 hm2,目前已开发120 hm2,集中了13个食品加工企业,2011年,主体园区实现销售收入93.25亿元,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利税4.86亿元。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集群是在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示范区主导产业不同,产业集群形成方式、产业、发展机制、组织方式也不同。农业产业集群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产业聚集效应,不断吸引新企业入驻,形成产业群体。农业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与分散建厂相比,可节省土地、水、电、热等资源,便于管理,降低企业成本、行政成本,是农业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nlc202309041940

5农业产业集群与示范区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集群依托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主导产业因为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东部示范区主要是粮食、棉花、畜禽养殖、奶类、水产等产业,中部主要是小规模的粮食、畜禽养殖、水产业,西部主要是棉花、畜禽养殖业,东北部主要是粮食、畜禽养殖业等。

5.1示范区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优势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各类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同时,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普及储藏、保鲜、分级清选、包装等技术,促进农产品保质、减损、增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优化农产品加工区域布局。引进先进技术,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

5.2以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升示范区现代农业竞争力

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以中心城区或主导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企业为核心,以良种、金融、科研、协会、中介等各类服务企业为辅助,以周边农业基地建设为源头,围绕粮食、畜牧及其他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减少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推进示范区土地规模经营,加快村镇建设,细化产业分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示范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必会带动示范区农业的发展。

6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产业集群基本是以政府为主导或依托市场形成的产业集聚区[14]。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容易在企业较多的产业中产生,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彼此之间长期保持合作与竞争关系,充分利用巨大的信息流,满足区域内市场需求;推进示范区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拓展示范区农产品市场空间、农业发展领域,发挥示范区产业集群的辐射与带动功能。

种植业、养殖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链的起始环节。应该将示范区发展较好的地区作为核心区域,引领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在核心区域的外围设置功能区,保障主导产业农产品供应。在地势平坦地区发展种植业,通过加强灌区农田水利、农业机械、良种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提高产量水平。将河流沿岸及大中型水库地区设为畜牧禁养区,平原及城镇地区设为限养区,山区、丘陵地带设为鼓励发展区域。农产品加工业连接生产、销售、物流等各环节,一般是以示范区农产品为原料,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农产品的加工产品,是最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示范区应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整合现有资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大型企业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组织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效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农产品物流产业集群与各产业集群联系十分紧密。示范区依托主导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物流交易、配送,为示范区农产品流通提供便利。实现农业物流专业企业由零散到规范,形成物流网络,逐步实现农业物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改进农业物流环节,统一农业物流管理标准、降低农业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改进的方向是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实现仓储运输、IT支持平台全面整合,扶持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农业科技产业集群应当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组织管理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图2)。这几大产业集群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产业集群网络,他们之间有巨大的信息流,既竞争又合作,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提升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7現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7.1优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环境

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产业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网络、专业化批发市场、物流体系等。软环境包括政府制度政策、企业法制环境、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示范区可以通过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平台,完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吸引企业聚集,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政府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

7.2加快示范区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保持产业集群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龙头骨干企业等。良好的农业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加强产业集群与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国内外大型企业互动与合作,提升产业层级。二是在产业集群内,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专门的技术机构,或利用产业集群内骨干企业的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三是鼓励产业集群中规模较大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广泛吸纳科技型人才,组建研发机构,成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

7.3依托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打造重点产业链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聚集、示范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在已有产业基础上,充分考虑其资源要素与环境容量,提高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保持适度规模。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企业发展,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开展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服务,规范市场秩序、稳定价格、保障供应。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优势产区建设、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强产供销信息引导,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繁荣农村经济。

nlc202309041940

7.4农业产业集群各部分协调推进示范区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形式主要包括种植业产业集群、养殖业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产业集群5种[15]。农产品收获后一部分进入市场或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另一部分农产品经过加工再进入销售领域。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农业科技产业集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促进示范区农业产业链稳定发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应对规模化市场需求,促进区域农业发展。

8结论

本研究表明,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在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示范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示范区产业集群也是具有先进示范引导作用的,所以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适合市场需要,降低了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示范区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玉兰.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新疆棉花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5.

[2]张元智,马鸣萧. 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J]. 中国工业经济,2004(6):29-35.

[3]潘峰华. 产业集群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130-140.

[4]樊天霞. 产业集群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 湖北社会科学,2004(3):117-119.

[5]李国武.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关系的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50-55.

[6]吕裔良. 产业集群与黑龙江乳制品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2011(14):6-7.

[7]吴丰林,方创琳,赵雅萍. 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201-1208.

[8]张晗,吕杰. 农业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1(2):85-91.

[9]蔡吉躍. 农业产业集群助推现代农业的实践、效应与启示[J]. 经济地理,2008,28(5):837-840.

[10]朱清海,李崇光.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3):190-193.

[11]李春海,张文,彭牧青. 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2011,3(3):49-58.

[12]尹慧君. 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3]谯薇.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政策支持研究[J]. 农村经济,2011(12):54-57.

[14]贺灿飞,潘峰华.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J].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13.

[15]尹成杰. 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6(3):4-7.马智利,郝猛.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住房券机制[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86-389.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篇4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一部分,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来看,中药产业的发展初步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集中化、特色化的趋势。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趋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均分别将中药产业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支柱行业,纷纷建立生物医药科技园区,通过产业集聚来发展区域的中药产业,但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拟利用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知识,就广东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集群成长所面临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促进广东重要产业升级,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1 广东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1]

1.1 内部的优势(Strength)

1.1.1 广东具有极为丰富的中药资源

广东地理与气候优越,中药资源较为丰富,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地之一,具有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的特点,有药用植物2 500余种,药用动物120多种,药用矿物25种,是全国中药材“川、广、云、贵”四大产区之一。家种药材年产量和野生蕴藏超过一百吨的大宗品种有190多种,主要的地道药材有何首乌、巴戟、海马、沉香等,全国主要依赖广东供应的有藿香、橘红等。目前,全省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有92个,超万亩以上基地有12个。

1.1.2 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广东是位居全国前列的中成药大省,广东中成药工业起步早,中成药的生产有1 300多年的历史,特产南药和广药在全国举足轻重,企业实力及品牌影响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不少企业和产品成为了百年老字号,且近几年继续保持增长的势态。相对于其他中药工业比较发达的省区,广东中药产业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位居前列,同时也是主要销售区域。广州清平市场和普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

1.1.3 产业呈集群势发展已初具雏形

广东省已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如广州生物医药国家产业基地、深圳国家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基地、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药产业园区、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和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

1.1.4 中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趋于完善

在中药研发方面,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资源丰富,有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及广东药学院等具有较强中药研究开发实力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全省已建成国家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广州)、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为核心的高水平、配套的中药现代化系列创新平台,承担开展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项目,在现代化中药的研究开发及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5 拥有良好的人才素质教育模式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广东省现有高等中医药院校1所,中等中医药专科学校4所,设有中医中药专业的高等医药院校5所。

1.1.6 管理措施不断完善[3]

广东省政府十分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2005年,广东省经贸委牵头成立了由省直13个部门组成的“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制定了《广东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广东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印发了《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广东省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选择标准与推荐评价办法(试行)》,2007年制定实施了《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有效地加强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领导。

1.1.7 优惠的政府产业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中药产业的优惠政策。为配合开展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充分酝酿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于2006年11月,制订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的若干意见》。广东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包括了医药等九大产业共10个行业2005—2010年的发展规划,医药工业的重点就是大力开发现代中药。从2004年开始,广东省每年都把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列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专项。

1.1.8 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良好的市场消费环境

中医药在广东城乡历来有着良好的社会和群众基础。有关资料显示,中医药在广东省用于个人医疗保健消费的人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高于国内其他省份,尤其是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些都为广东省中医药医疗防备保健服务提供了更为有力的市场支撑。

1.1.9 优越的地理环境

广东省是沿海地区的省份之一,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对外开放。我国中药饮片主要的出口省份大都有明确的出口定位,出口额最大的两个省份广东和广西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借助区位优势近几年一直占据出口的前两位。广东省由于毗邻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是我国中药材饮片主要出口市场。

1.2 内部的劣势(Weakness)

1.2.1 集聚力不强,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效应不明显

广东省虽然建立了若干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但其中中药产业基地中中药企业的数量占全省中药企业数的比例比较低,整个中药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集聚力不够强。集群内缺乏龙头企业发挥牵引和吸聚作用,企业规模大多比较小,难以达到集约化经济规模。集群企业的品牌效应不明显,广东中药企业品牌虽多,但品牌整合能力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也未能形成类似同仁堂、天士力等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这些都对提升集群竞争力产生制约。

1.2.2 集群内企业协作合作需加强

集群内生力不够强。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的扎堆,而是由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组织彼此相互合作形成的有序系统,只有根植于这有序网络形成强大内生优势才能使彼此间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获得共赢。

1.2.3 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创新意识不够

目前,广东企业研发投入仅为年销售额的0.78%,低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以及广东省规定的5%水平。近年来,医药企业在GMP改造中投资较大,目前进入还贷期,研发资金缺乏,企业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难度加大,自主创新受到进一步制约。

1.3 外部的机遇(Opportunity)

1.3.1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方案》等国家产业政策也提出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思路。在中药国际化方面,国家颁布了《中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2009年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示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并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1.3.2 中医药在国际的地位提升

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一直为中医药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而努力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一些国家政府纷纷将植物药、传统药纳入政府管理并给予合法的地位。中医中药已在部分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这将给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1.3.3 中药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世纪之交至今,广东省民族医药产业的新格局逐渐形成。香港建设“国际中医药中心”为粤港合作发展创造了新机会。中药产业正处于新的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全国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正逢其时。近年来,百亿元中药产业成粤台经济合作新热点,两岸中草药领域交流活动频繁,粤台两地企业应加大力度推动建立药材来源及质量确保机制,并且加强中草药科研合作,共同拓展中药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1.3.4 中药品种标准全面提高

2010年版《中国药典》已经编制完成,于2010提7月1日正式实施。新版药典第一部《中药》的中药品种新增、修订比例已达75%,中药标准全面提高,这将有利于促进中药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4 外部的威胁(Threat)

1.4.1 来自周边其他省市的竞争

随着中药产业日渐受到重视,多个省市已经把中药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扶持培育,近期东西部各省政府纷纷出台特殊政策大力发展中医药,这对我省医药产业的优势地位构成直接的威胁。

1.4.2 国际市场植物药对中药的强烈冲击

国际市场上植物药以其疗效显著、技术含量高而形成对中药的强烈冲击。在国际市场上,中草药的需求大国主要有日本、东南亚各国、韩国、德国等,它们同时也是我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中药的市场地位与其悠久的历史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不相称。

2 广东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分析[3]

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无疑是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当前广东中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也存在一定问题,应制定以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为指导的中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培育政策。具体有以下四种对策。

2.1 SO对策

从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方面考虑,可有以下两种策略:一是建立“区位品牌”,形成企业营销优势。“区位品牌”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更直接、更形象,是众多企业品牌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久的品牌效应,如“南药”“广药”品牌效应。相对于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暂而难以持续的品牌效应,产业集群中的“区位品牌”效应更易持久,因此,“区位品牌”对每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来说都具有无形的品牌价值。再者,单个企业要应付偌大的市场是很困难的,要是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共同面对,市场风险就减少了很多。享有435年历史的冯了性、408年历史的陈李济、340多年历史的广东潮州宏兴药业、200多年历史的敬修堂和王老吉等众多的中药传统品牌,以及“三九”、“丽珠”等,可以通过形成“区位品牌”效应,使集群中每个企业都受益。二是加强资源在空间上的整合。优化广东中药产业组织结构,大力培植大型中药企业集团,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中华老字号”品牌及名牌企业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吸引外资等方式,重组和发展大型集团,并引导大型集团企业向省内的“中药城”、“医药园区”集聚,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化,使生产要素在少数地区实现点上的集中,为集群内的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基础[4]。

2.2 ST对策

从优势因素和威胁因素方面考虑,可从以下方面打造我国中药产业新优势,包括提高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标准化研究,制订广东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战略、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服务平台及预警机制。重视对中小科技型中药工业企业的培育,建立全过程、多样化、持续性的扶持政策体系,为中小科技型中药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的解决方案,“育苗造林”,努力培育孵化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我国中成药这一土生土长的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优势,形成特色专利产品,抵御国外竞争者的威胁。

2.3 WO对策

从劣势因素和机会因素方面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集群集聚力不够强、层次低、创新动力不足、根植性差是目前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所在。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产业整合的外在机遇,平衡各个地区差距,增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推动现有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集群企业的根植性与集群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策略着手:一是注意规模效应运用,注重产业升级,培育集群的创新优势。建立起政府引导的行业技术进步奖励与淘汰机制,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同时逐步淘汰一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产品市场小、扭亏无望的企业,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组织结构。重视对中小科技型中药工业企业的培育,建立全过程、多样化、持续性的扶持政策体系,为中小科技型中药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的解决方案,“育苗造林”,努力培育孵化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注重与中医药类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与发展。借鉴国际同行经验,积极筹建中药新药研究合同服务组织、知识产权引进与保护中介、行业人才库与技术情报库、技术评估与咨询机构等商业化的医药中介服务机构[5]。三是加强区域间合作。CEPA协议和“泛珠三角”战略无疑给广东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历史机遇,要抓住机遇,鼓励、引导企业进行跨省扩张,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在更广阔的地域优化配置产业资源,扩大市场,打造更多的全国性中药品牌。

2.4 WT对策

从弱势因素和威胁因素考虑,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集群的优势还没形成,究其根源,主要是产业结构需要完善以及企业间还未形成完善的分工合作机制。策略是一要加强集群内企业的相互协作,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集群内企业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契约加强彼此间合作,从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保证集群整体利益。二是合理融资,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新创企业。集群形成的信用水平会明显高于单个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这样不管是在集群内部进行资金融通还是通过集群辅助网络层次中的投资机构向外界筹措款项,都会比单个中小企业的融资要容易得多。巩固完善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的融资模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促进中小型中药企业集群式发展,政府应加快设立中小型中药企业集群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搭建上市融资服务体系,扶持中小型医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大力建设集群公共服务平台[6]。三要提高中药知识产权意识,从中药产品研发、到上市销售(包括产品的商标、品牌、外包装设计等)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树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防止中药配方、工艺等出现流失等现象[7]。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标准化研究,制订广东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战略、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服务平台及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洪玉宇.广东省引领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做法[J].政策瞭望,2008(2):35-36

[3]李良成.提升广东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探索[J].南方经济,2004(11):46-49

[4]蒋建业.优化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J].广东经济,2005(7):21-26

[5]马建会.广东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0-12

[6]雷昂.我国中小型医药企业集群式发展的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0(2):114-117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篇5

“2011年投资3亿元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的粮油芝麻深加工项目将于2012年正式投产, 该项目的成功投产意味着芝麻油产品实现循环利用, 为百姓提供健康用油的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嘉里粮油集团副总经理邰卫星告诉记者, 今年嘉里粮油的产值将达到70亿元, 利润1.7亿元, 利税约7000万元, 食用油深加工项目产生的副产品将会为主产品竞争提供成本优势。

随着中粮、京粮以及新加坡益海嘉里、印尼金光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粮油加工企业在此投资设厂或者增资扩产, 一个集粮油加工、储存、贸易、物流于一体的“大粮油”产业链正在新区不断形成和完善, 并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板块。数据显示, 2011年滨海新区粮油食品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3.6亿元, 同比增长77.5%, 已成为滨海新区发展最迅猛的优势产业, 一个现代化的粮油产业集群正在滨海新区形成。

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篇6

从河南省农业厅获悉,2014年河南省采取综合措施,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全省规划培育集群总数达到540个,比上年新增83个,培育了25个示范性集群,吸纳140.5万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2 180亿元。

据悉,继2014年农业部批准建设信阳茶叶市场,实现河南省国家级产地市场零突破之后,2015年将着力实施好26个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建设好国家级信阳茶叶市场,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村产地市场。同时,河南省将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引导涉农企业主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技术,从净化“菜篮子”入手,全力打造绿色品牌,加快农产品从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努力走出具有中原特色的品牌强农富民之路。 来源:大河网

上一篇:信息化智能技术下一篇:护理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