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

2024-06-27

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精选7篇)

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 篇1

1 中药现代化的挑战

目前西药研制体系的科学性是建立在明确的分子结构、手性、氨基酸序列等基础上的, 其临床实验结果难以动摇的优势的基础, 是建立在一个确切的分子结构或形态与靶目标之间明确的对应关系。而中药现代化所遇到的最大困难, 是中药药性和中医药理均来源于与此完全无法比拟的更高层次的复杂理论体系, 所谓的天、地、人、阴阳五行、经络……其复杂程度是西药体系难以想象的, 因此试图建立中药与靶点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是一项极其艰苦的挑战。

在中药制备过程中, 药物的有效成分有无变化, 药物之间有无相互影响, 各单味药的药理作用是相加还是相减, 这些都是中医中药现代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煎煮过程中, 受温度、时间、各药用量、药物的质量、加入次序等因素的影响, 各种成分的溶出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分含量的增减或新复合物的产生, 都有可能发生。这种错综复杂的多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成分的复杂性和疗效的不确定性。

传统中药多为复方药剂, 从理论上来说, 是所有成分对人体产生整体作用, 以经络、阴阳调和来改变机体状况, 以达到疗效。对于这种复杂的协同作用和各种成分产生的因人而异的有效生理作用, 使我们在确定的成分的药性药效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但作为中医科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继续着对中药体系实证科学的临床研究的努力。现代药物萃取手段、分析手段和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为中药现代化奠定了必要基础。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资金投入和项目监管上, 应建立协同工作系统计划, 制定具体的中药现代化整体工作管理目标。

2 基础研究的回归

科学、严谨、可重复确定性的药理研究方法, 是中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努力的方向。当然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必须在吸取已有西药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已取得的指纹图谱和基于指纹图谱的现代中药加工成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精确的、分子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与探索。因此, 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的前提, 依次取决于在中药药物研发阶段的以下3个方面是否能得到科学性的保证:

(1) 用现代低温化学动力学原理为基础, 首先从纯中药药材和单方药入手, 建立中药化合物成分的完整数据库系统。实现中药有效成分的精确萃取和分离, 不破坏原始分子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化合物的纯化和细分, 从而从药物和原始药材中获得定性和定量的完整的分子结构层次上的全面信息。

(2) 药物成分、药理、药效的准确优化和研究。在现代计算机的基础上, 基于传统中药配方理论和矩阵数学, 建立配方药理药性对应关系数学模型, 实现计算机复方药成分优选配方的自动计算方法。

(3) 在指纹图谱技术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 分别针对基于单体药物和复方药物, 通过确定成分和不同体质的实证的临床实验结果比对, 建立明确的科学疗效对应关系, 为中医科学现代化奠定实证体系。

事实上传统中药的炮制方法, 是一个成分萃取和不同成分之间相互合成的同时双重作用的过程, 因此在首先是从基本单方的有效成分研究入手, 还是从复方药的有效成分研究时会有争议。但临床实验的科学性基于明确的药物成分、药理和药效的优化, 而药物成分的研究又取决于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时信息的完整性。因此, 必须回归到首先能够确保单方原始有效成分的全面性和分子结构完整性的基础研究上。

3 以味入药和传统药物萃取存在的问题

科学地表征和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关键, 是从研究到生产过程都能保证有效成分分子的形态和结构稳定性, 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研究和临床比对的基础条件。在保证分子形态的基础上, 如何将已知或未知的有效成分高效并保持原有形态和结构提取出来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基础。

大部分中药材料都是在-40~40℃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天然产物, 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事实是, 中药的大部分有效成分在常温以上都可能具有挥发性和热敏性特点。我们在中药研究和加工过程中, 能坚持以味入药的原始中药思想原则吗?

已知的中药化学成分非常复杂, 包括生物碱、甙类 (强心甙、黄酮甙、香豆精甙、蒽醌甙、皂甙、酚甙等) 、挥发油、内色素、蛋白质、酶、油脂和蜡、甾醇、有机酸以及无机成分等。对于单方高品质天然产物萃取, 既要求较为完整的组成成分, 又要尽量提高提取率, 现有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大多要经过溶剂提取、加热、加压, 甚至蒸馏等物理过程, 由于中药各种化学成分在不同条件下 (温度、压力、溶剂等) 具有不同的特性 (溶解性、稳定性等) , 一直以来传统提取方法如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等, 普遍存在着温度高、生产周期长、能耗高、溶剂用量大、有效成分提取率不高、杂质清除率低等缺点。最主要的问题是药物成分易破坏, 目前用于中药等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

(1) 水汽蒸馏法, 温度较高 (100℃以上) , 可能破坏天然产物中的热敏成分, 也难于完整获得较低沸点的成分, 因而提取率较低, 萃取范围有限。

(2) 超临界萃取法, 对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如油脂等疏水性成分萃取效果较好, 对于极性物质效果较差, 由于要求加入极性试剂所产生的超临界效果存在疑问, 并且安全及操作成本较高, 工业化生产型技术的理论基础并不成熟。

(3) 溶剂热萃取法, 在较低温度时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难于溶出, 在较高温度时则使低沸点的成分严重损失, 并导致热敏性物质形态和结构破坏, 不适宜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 且溶剂使用量较大。

以上传统方法提取的中药成分的变化和不明确性, 与中医以味入药的精髓思想差之千里, 指纹图谱如果不能保证建立在对天然有机分子的形态和结构完整性的信息基础上, 将使进一步的药性药理研究和优化及工业化失去严谨可靠的科学依据, 中药现代化及临床比对也将失去坚实的研究基础。

4 解决方案———低温化学动力学萃取的方法

天然分子形态的稳定性取决于萃取过程的温度和时间控制, 传统的热蒸馏法、溶剂热萃取法都是通过能量的传导和累积提高体系的温度, 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热传导为基础的传统热化学思路, 即温度和能量之间成正向比例关系。即增加能量的同时温度提高, 为了提高产出率需要增加体系能量 (提高温度) 、延长萃取时间, 通过提高反应体系温度从而提高溶剂溶解度的方案, 势必破坏天然产物中的热敏成分, 也难以完整获得较低沸点的成分。长时间高温的持续破坏性作用, 实际上是造成天然分子形态和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

美国CEM公司和培安公司是首先提出和进行低温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公司, 在西药研究的小分子合成方面已取得令人震惊的结果。我们长期致力研究: (1) 如何在保持特定的较低温度的同时, 尽可能增加体系的能量馈入; (2) 较低温度通过增加体系的负载压力 (35 000 psi) , 持续地以最强能量施加于样品而不提高反应体系温度。

希望这项最新技术能够对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提供一个技术保证, 通过精确稳定的冷却控制, 使萃取反应全过程体系无热量积累, 同时提供超额的高压或微波能量, 使萃取目标物质直接获得足够的动能, 迅速进入溶液并扩散, 而整个反应体系保持了萃取过程系统温度的稳定以及目标产物形态和结构的稳定, 确保易挥发的有效成分及热敏性物质的萃取保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实现高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有效成分萃取结果, 提供形态完整、结构稳定的目标物质。

在常温—低温条件下, 以超额的高压或微波能量对中药等天然产物进行选择性的、保证天然分子形态的萃取, 并以最高效率来加快反应速度。最大程度地提高产出率, 减少“热萃取”条件下复方萃取的副反应, 相信低温化学动力学的思路将会使中药指纹图谱更加严谨、科学和精确, 并解决中药萃取所面临的如何实现药性的确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目标物质的可选择性、形态稳定性、生物活性、速度和产率等一系列问题, 为提高中药现代化科研水平, 为科学指导下的中药工业化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 篇2

(作者:淄川区分局 程 峰 王俊杰)

http://2007-12-12 15:07:11

根据省、市局关于加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淄川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组织精干力量,在淄川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淄川区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一、五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及有关措施

(一)基本情况。淄川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位于泰沂山脉北麓,总面积999平方公里,人口73万人,为低山丘陵区,是淄博市政府规划的全市最大的生态自然保护区。这里有淄博市唯一一处没有污染的水源保护地,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肥沃,以沙壤为主,光照充足,山区海拔高度300m以上,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在10℃以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明显的小气候特点,是生产加工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最佳基地。独特的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 使我区种植中药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初步调查全区中药材野生品种达300余种,极具开发价值的近百种,板蓝根、柴胡、桔梗、丹参、黄芩、半夏等都为地道药材,农民从七十年代就开始种植中药材,八十年代依托当地优势,建立了淄川第二制药厂。九十年代,在野生资源品种中选育出优良品种,2000年开始进行中药材综合开发,主要品种有板蓝根、柴胡、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区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收入不断增加,在东部山区乡镇,中药材生产正成为全区继黄烟之后第二大农业支柱产业。

(二)基地的覆盖范围。基地分布在淄川东部山区的峨庄、淄河、东坪、张庄、太河、黑旺等乡镇

(三)基地建设时间。基地建设时间为2年,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

(四)基地建设目标。一是项目严格按照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申报国家药监局进行GAP认证。二是以板蓝根、桔梗、柴胡、丹参为主,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三是建设中药材质量监测中心一处,配套相应的监测仪器和监测手段。四是加强对药农的种植技术培训,2年计划培训1万人。五是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和科技示范区,开展中药材科学技术研究、引进、试验和推广。

(五)基地建设实施步骤及进度安排。2007年: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组织专人对全区中药材种植基地情况进行普查。确定基地建设品种、规模和种植区域,确定种苗繁育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地址,搞好设计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层层进行发动。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板蓝根、桔梗、柴胡、丹参面积达到2.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中药材品种进行各项质量指标的监测,建立质量监测中心,购买相应的监测仪器,培训监测人员,开展监测工作。亩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

2008年: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板蓝根、桔梗、柴胡、丹参面积达到4万亩。通过招商引资及协作等方式,促进中药饮片、提取等加工业的发展,完成科学试验,向国家药监局申报GAP认证,亩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

(六)、基地建设内容。基地建设按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以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大项目开发力度,着力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充分启动山区自身发展活力,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山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化区域种植,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项目区的建设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

1、建立种苗繁育基地。为确保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一处,配套建设仓库、晒场、蓄水池及试验室,为全区提供优质、高产、稳产的中药材种苗,并试验和总结中药材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2、建立1000亩以上中药材示范区5处,其中桔梗、柴胡、板蓝根、黄芩、丹参示范区各1处,分别分布在淄河、张庄、黑旺、峨庄、东坪等5处乡镇。

3、促进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协助华洋制药、鲁泰环中制药等龙头企业扩建2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以促进全区中药材的顺利销售,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失。饮片加工企业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使企业与农户都得到较高的收益。

4、由中药材协会牵头,在全国几处大的中药材市场上建立销售网点,成立办事处,及时掌握中药材市场动态,联络买方市场,使我区的中药材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获取较高的利润。

(七)、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1、投资概算:(1)建立大型种苗繁育基地一处,需投资150万元。(2)建立桔梗、柴胡、板蓝根、黄芩、丹参示范区各1处,每处示范区面积均在1000亩以上,需投资150万元。(3)对项目区内中药材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印发技术材料,组织参观学习等需投资50万元。(4)对龙胆草、远志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中药材生产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其生产经验,在全区推广,需投入研究经费50万元。(5)为实现中药材的标准化生产,购置GAP标准监测设备一套,需投资250万元。(6)协助龙头企业扩建中药饮片加工厂,需投资1200万元。(7)大面积生产用的种苗、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及人工由种植农户进行投入。

项目当年需集中投资1850万元。资金来源区配套资金1000万元,龙头企业投资650万元,自筹资金200万元。

2、效益分析:种植中药材每亩收入达2650元,种植一般农作物收入不足1000元,每亩收入新增1700元以上,全区当年新增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八)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市政府确立我区为大青叶GAP种植基地,为此我区成立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区人大副主任司衍会同志任组长,区农工委、区农业局、区财政局、区发展计划局、区药监局、区科技局及有关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王昌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有关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2、聘请专家教授指导,成立技术指导小组。为确保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专家技术指导小组,聘请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永清教授、山东农业大学王建华教授等九名教授级职称的专家为技术顾问,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及生产过程中重要技术难题的解决;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中典型经验做法的报导交流;成立试验示范小组,负责项目实施中先进栽培技术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筛选工作。区、乡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落实相应的责任,明确各自的职责。

2、增加政府投入。区财政增加预算600万元,用于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3、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落实种植面积。按照总体目标和要求,制定详实方案,紧紧抓住春季,夏收后两个植药有利时机,统一技术、统一服务,把种药地块、面积落到实处,区农业局和项目区内各乡镇做好相关农业生产资料的筹备工作,对种子、地膜等重要生产资料搞好调剂,保证质量。

4、搞好技术培训指导,在春节至开冻前,对项目区内各乡镇逐一进行技术培训,各有关乡镇组织中药材种植户,由专家顾问组成员、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讲授中药材种植技术,并印发相关的技术资料,做到家家有明白纸、户户有明白人。各包片技术人员随时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

5、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在双沟镇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以项目试验组为基本力量,引进部分外地专业人才,形成中药材科研队伍,对现有品种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方式,培育出适合我区生产的高产优质新品种。

6、推广间作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我区是一个多山的区县,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加之近年来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植树绿化占去了较多的耕地,为确保中药材产业顺利发展,农业部门研究推广了林药、粮药间作技术,充分利用了绿化幼树间、玉米行间的空地,种植柴胡等耐阴中药材,获得了成功,既保证了幼树的生长,获得一定的粮食产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7、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面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GAP),完善种植技术标准,与华洋制药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50万元购进中药材质量、成分监测设备一套,认真解决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及早争取基地品种批准文号,全面推进中草药种植标准化。

8、发挥制药企业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壮大华洋制药、本草药业等企业,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运作模式,鼓励支持华洋制药、淄博鼎立公司与中药材种植单位、种植户签订保护价购销协议。目前华洋制药有限公司已与项目区内6处乡镇签订收购合同,合同覆盖面积2.9万亩。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9、完善信息网络。充分发挥现有农业信息网络作用,为种植户提供政策、资源、技术、市场等综合信息,实现中药材生产的信息化和市场化,促进产品市场流通和订单农业的发展。

二、全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经营和使用情况

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 篇3

虽然他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讲话铿锵有力,谈起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问题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把全世界的驴皮资源全部挖掘出来

刘维志说,当今社会,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因为只有充分挖掘世界市场的潜力并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源,企业才能获得市场资源和原料资源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东阿阿胶集团的国际化主要包括销售市场的国际化和原料市场的国际化两个方面。

为了将阿胶推向国际市场,东阿阿胶集团自2004起逐步在海外建立销售公司,启动了海外市场的开发和拓展的工程。因为东南亚地区华人、华裔集中,对阿胶的需求量大,所以阿胶集团首先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设立了一个销售公司。

第一年驻吉销售公司的工作主要是产品注册、公司注册、销售网络的建立以及产品的推介和宣传;经过一年的准备和铺垫,第二年开始大量的产品销售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下来,东阿阿胶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销售量便实现了翻番,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人民币。

另外,针对西欧市场潜力大,欧盟内部物流便捷的特点,阿胶集团在德国的汉堡设立了一个销售公司,并选派优秀的销售人员前去开发市场。刘维志说,汉堡只是欧洲市场开发的开始,今后还要在奥地利、波兰、法国等国家建立销售公司。此外,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潜力也很大,将来也要到那里设立公司。

因为生产阿胶的原料主要是驴皮,随着阿胶的年产量逐年递增,2004年达到了历史新高,消耗驴皮130万张,所以对驴皮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国内的资源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这一问题,阿胶集团在建立国内养驴基地的同时,积极开发国际原料市场。

阿胶人对世界的养驴状况进行了认真地了解和研究,通过查阅联合国农业署的相关资料,发现全世界驴子的存栏量为4000万头,其中中国占1000万头,只占世界存栏量的四分之一。而国外驴子的存栏量主要集中在中亚、非洲、中东地区、南美和澳大利亚。

刘维志与国家动物检验检疫局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从埃及进口了一个集装箱的驴皮。驴皮虽然进来了,但刘维志觉得量还远远不够,于是,他邀请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商检局的官员远赴埃及,现场办公,一举办妥了埃及驴皮进口中国的永久性手续,于是埃及的驴皮便源源不断地运到东阿,大大缓解了阿胶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

而秘鲁的驴皮资源则必须先运到美国,再由美国进口中国,因为秘鲁和中国之间还没有动物产品进出口的协议。刘维志先生说阿胶集团现正在积极努力,争取早日从秘鲁直接进口驴皮。此外,阿胶集团已经派人前往喀什,负责联系中亚各国的驴皮进口。而且,刘维志还曾三次远赴澳大利亚现场考察当地的驴业资源。

因为阿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每年年底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而且阿胶的产量在逐年上升,所以驴皮的需求量也会逐年上升,刘维志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把全世界的驴皮资源全部挖掘出来!

中药出口的惟一出路是中药的现代化

中国的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功效,几千年来医治了无数的疑难杂症,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但中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在走向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因为,我们的中药企业无法用西方流行的药效学理论来解释中药的药理作用,无法证明中药中哪些成分可以医治哪种病症,导致中药不能获得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药品认证,因而无法进入欧美市场。刘维志说,中药出口的惟一出路是中药的现代化。

什么是中药的现代化呢?刘维志解释说,中药的现代化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中药制造手段的现代化,就是指生产中药的工具和设备的现代化。如将家庭作坊中的药锅、药勺等传统的制药工具更换为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制药生产线等;

第二个阶段称为中药剂型的现代化,就是针对传统中药体积大、口味差、见效慢的缺点,改变中药的剂型,使之体积减小、口味变好、单位药效成分加大,从而达到便于携带、适于服用、起效快的目的;

第三个阶段称为中药机理的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发现中药中哪种成分发挥什么药理作用,然后从传统中药中将这种成份提出,制成能够快速治疗某种病症的新药。这种新药完全可以用西方的药效学加以证明,符合西方药品生产的标准和要求,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西方药品市场。

东阿阿胶集团眼下正在进行阿胶的二次开发,其实就是阿胶现代化的第三个阶段,东阿阿胶集团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已经对阿胶的药效作用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巨大突破。比如,已经从分子甚至原子层面证明了阿胶补血、抗癌、补钙和改善微循环等功效,可以运用DNA技术分辨微小的驴皮块和其他动物毛皮之间的区别。

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发现到底阿胶里的哪种成分起着补血的作用,然后以阿胶作为原料制造出补血的新药。如果这项研究获得了成功,阿胶进入西方市场将畅通无阻,海外销售量也会大幅度增加。届时,阿胶集团在其国际化的征途上将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但是,阿胶的现代化是一个相当漫长而且风险很大的课题。因为难度相当大、科技水平要求相当高,必须请国内科学界相关领域的顶尖高手参加研究工作。如8月17日,阿胶集团在北京举办了题为《阿胶的真伪辨别》的论坛,邀请许多知名专家参加,其中包括四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和多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或课题负责人,论坛上专家学者们重点探讨了如何辨别阿胶真伪的问题,如果有所突破,将为阿胶的机理和药效研究提供更新的科研成果,这将进一步推动阿胶的现代化。

刘维志说:现在东西方文化在逐渐走向融合,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对东方的文化感兴趣,我们也应该积极地了解西方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优势互补,谋求人类文明新的突破。中药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要吸收西药中的合理成分,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医药振兴做出新的贡献。而且,现在西药的理论和方法在世界医药界占有强势地位,我们要弘扬中华医药,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利用西药的科学方法来发展中药,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 篇4

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 在我国医学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我国的中医药学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药也不再是简单的药材、膏、汤、丸、散等概念。现在大量的中成药出现在生活中, 使中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药的概念也发生了改变, 现已将中药分为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 (近现代中药、现代化中药、后现代中药)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 以后还会有更多中药相关的新概念涌现出来。全面、科学、准确地定义和把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对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仅对中药的一些概念及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作一简要的概叙。现报道如下。

1 中药的一些概念

要了解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 就需认识中药的一些概念。中药发展到今天, 虽不同时期给中药下了不同的定义, 但目前尚无一个详细的完整的概念, 均是中医药学者、专家根据医书、经验和民间用药给出的专业概括, 现就根据上述及具体情况给中药的一些概念定义如下。

1.1 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用于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的总称[1]。包括了传统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草药及其制品, 民族药及其制品, 中草药提取物, 进口中药和植物药及其制品, 中药和天然药物有效部位及其制品、有效成分结构修饰物及其制品、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药物等。

1.1.1 传统中药:传统中药是指收载于中医药典籍, 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 加工炮制成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的总称[2]。包括中药材、草药、饮片和一些古方经典制剂。制剂主要以生药粉入药制成的膏、丹、丸、散、汤等。

1.1.2 现代中药:现代中药是传统中药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对现实需要做出功能上的适应中药[2]。

1.1.2.1 近现代中药:近现代中药主要指1960年以来的中成药制剂[2]。多以粗提物入药, 以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为主。

1.1.2.2 现代化中药:现代化中药指近年来成功开发的主要以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入药, 药效物质基础基本明确或部分洋中药、植物药、天然活性单体药物。如德国的银杏叶制剂、水飞蓟制剂, 优秀的日本汉方制剂, 国内的复方丹参滴丸、康莱特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苦参素注射液、杏灵颗粒、青蒿素、靛玉红、川芎嗪、亚砷酸、薏苡仁内酯、人参皂苷Rg3、小檗碱、麻黄素、三尖杉酯碱、长春花减、紫杉醇、石杉碱、芦丁、延胡索乙素、斑蝥素、五味子素、葛根素、雷公藤甲素、山莨菪碱、灯盏花素、天麻素、士的宁、水蛭素、熊去氧胆酸、齐墩果酸、甘草甜素、葫芦素、黄芩苷、绞股蓝总皂苷等。

1.1.2.3 后现代药:后现代中药亦称创新中药, 由于非自然因素的作用, 属性 (形态、结构、性质、成分和作用等) 发生明显改变的中药。包括: (1) 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的合成和半合成化学药物以及成盐衍生物:如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 (均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结构改造产品) 、联苯双酯 (以五味子丙素为先导物的半合成品) 、双环醇 (联苯双酯的换代改进产品) , 甲基斑蝥胺、羟基芦丁、小檗碱、麻黄素、伪麻黄碱等; (2) 以生物技术生产的天然活性物质和生物制品 (如组培人参毛状根及其制品、黄芪毛状根及其制品、虫草发酵菌丝及其制品、重组水蛭素等) ; (3) 人工化学调配药材 (如人工牛黄、人工麝香等) ; (4) 药材代用品:塞龙骨 (代虎骨) 、水牛角 (代犀角) 、虫草菌丝粉 (代冬虫夏草) 等; (5) 转基因药用动植物:在转基因烟草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在转基因奶牛中表达和生产天然药用成分。

2 区别与联系

传统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躁、配伍反畏、功能、主治和配伍 (君、臣、佐、使) 等中医属性内涵为特点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而现代中药则以传统中药为基础, 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制备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 两者既有区别有又联系。

2.1 区别

2.1.1 用药部位:

传统中药用药部位以原生药材入药, 不讲究药材中的具体成分, 或以药材直接服用, 或以药材煎煮入药, 或以药材粉末制成的粗糙剂入药。而现代中药的用药部位比较讲究, 对药材的成分有了一定的认识, 多数中药入药均需弄清楚其有效成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为哪一类。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已从有效成分发展到了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有效部位指有效成分含量占整个入药浸膏50%以上的那一类化合物, 如紫草素含量超过紫草提取物50%以上, 那么紫草素就为有效部位。有效单体指单体成分含量占提取物90%以上的单一成分, 如左旋紫草素在紫草提取物中的含量超过90%, 那么提取物中的左旋紫草素则为有效单体, 有效单体也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点方向。现代中药与传统中药药用部位的不同集中体现在其有效成分是否清楚。

2.1.2 药物剂型及制备方法:

传统中药制剂主要以膏、汤、散、丸等入药, 而现代中药制剂则在汤、散、丸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如今中药制剂已与西药制剂相差无几, 如片剂, 胶囊剂, 软膏剂, 凝胶制剂, 速溶制剂, 缓控释制剂, 脂质体, 注射剂等等。在制备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传统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仅以煎煮、粉碎过筛加以适当的辅材制成相应的膏、汤、散、丸等粗糙制剂。现代中药制剂则应用先进的科技, 以科学合理的制备方法制得安全, 有效, 质量可控的制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方法的创新, 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加先进的技术, 科学合理的方法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制备中。

2.1.3 药物质量:

传统中药的质量往往以有效无效作为评价标准, 未对其有效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使其稳定性, 毒副作用难以判断。人们常在用药中发现:同样的配方及其制剂,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服药, 疗效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这均是由于传统中药质量未得到很好的控制。而现代中药的质量从药材一开始就得进行质量控制 (指纹图谱) , 质量不合格的药材不得药用。对整个制剂的研究开发也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对制备的制剂还得符合药典质量标准和国家的其他标准, 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制剂不能作为药品在临床上使用。从上述可看出, 两者在质量上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是否有质量标准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4 理论基础:

由于我国的历史社会原因和民族文化背景, 传统中药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法, 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现代中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 中药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 吸收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现代制剂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 实现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立体的融合。在整体观的指导下, 对每味中药的成分、含量、药理及作用于人体的过程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与传统中药的理论相区别开。

2.1.5 给药方式:

在给药方式上, 传统中药以口服和外用为主, 外用仅以敷、洗、搽等方式给药。给药方式局限性很大, 对一些急救患者不能立刻起效。现代中药给药方式则灵活方便, 除以上方式外, 还可注射、喷雾、腔道、皮下等多种给药方式, 基本能满足患者各种疾病给药需求。两者给药方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中药给药不局限于某一种给药方式, 药效从慢到快显示出灵活多变性。

2.2 联系

2.2.1 药材来源:

药材的来源不外乎均来自于野生或种植, 不论产地如何, 只要药材的质量符合质量要求, 均可入药。中药材虽有地道之称, 但也仅仅是其中有效成分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所以从药材来源的角度说, 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无实质的区别。

2.2.2 物质基础:

作为药品应用于临床, 不论是传统中药还是现代中药, 其主要是看其是否能治病救人、起效的物质基础、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起效的物质基础是否一致, 临床上延胡索应用于止痛, 其中起效的物质为延胡索乙素, 这是公认的事实。为了证实这一事实, 曾经有学者将延胡索乙素从延胡索中提取出来, 采用热板法进行小鼠的镇痛试验, 并以延胡索药材及提取延胡索乙素后的药渣作对照。结果显示, 延胡索和延胡索乙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而药渣则无镇痛作用。这说明延胡索中起作用的物质为延胡索乙素, 与现代延胡索提取物的有效成分是一致的。现阶段很多研究结果也显示, 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起效的物质基础是一致的。

2.2.3 配伍禁忌:

传统中药的应用一定要注意配伍, 其中的十八反, 十九畏, 说的就是一些中药的配伍禁忌。这些配伍禁忌以前只知道这样配伍会产生毒副作用, 疗效降低, 但并未说明这样配伍出现毒副作用, 疗效降低的物质是什么。现代中药的配伍对传统中药配伍禁忌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是由于配伍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了物理化学变化或毒性成分相叠加而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和疗效降低。因此, 不管是传统中药还是现代中药的配伍, 从实质上说, 都是药材中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后, 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而产生的不同效应, 是无本质区别的, 是相互联系的。

2.2.4 提取工艺:

在提取工艺上, 也是相互联系的, 传统中药的提取工艺虽说简单, 还是考虑到如何提取才能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比如汤剂的煎煮, 有文火、武火之分, 煎煮次数、煎煮时间也有规定, 这样做也是有依据的。按现代工艺的理解, 就是依据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尽量提取出药材中有效成分, 使有效成分不易破坏。现代中药提取工艺也是根据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采用一定的现代提取工艺进行提取, 以最优合理的方法获得最大量稳定有效的成分。两者的提取基础都是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2.2.5 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

作为药品, 最大的特点是有效性和安全性。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在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疗效方面, 现代中药基本是在传统中药疗效确切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通过现代方法制得疗效更优的产品。所以说现代中药和传统中药的疗效是一脉相承的。安全性上, 以前的认识是中药为无毒安全的药品。但通过现代研究表明,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中药的成分复杂, 含量低, 传统中药不易发现其毒副作用, 在长期用药后才会发现部分毒副作用。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 中药中很多毒性成分被分离出来, 在现代药理毒理研究中显现出来, 以前很多认为很安全、有效的中药, 现在也发现其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 在疗效和毒副作用方面, 两者也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3 小 结

近年来中药的发展迅速, 特别是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后, 中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中药现代化尚无重大突破。这就要药学人员努力从不同方面去分清楚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的区别与联系, 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从中药的资源管理, 种植、加工、炮制、制药设备、工艺、创新药物等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现代化。使中药的现代化升华出一套现代中药理论, 让现代化中药早日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肖小河, 黄璐琦, 马小军.论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新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 (3) :282-284.

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 篇5

程惠珍(中国医科院药植所)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概念及意义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三、中药材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

四、对本学科中、近期重点研究领域的设想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概念及意义

1.药用植物和药用植物栽培学 药用植物(medicinal herbs)含有生物活性成分,是中医中药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途日益扩大。药用植物栽培学(principle medicinal crop production)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使作物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

2.药用植物栽培是保护、扩大、再生产药用植物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文件,其核心是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资源可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这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迫切课题。英国《金融时报》1997年1月27日发表题为“联合国就世界资源使用情况发出警告”,世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自然资能再生产的速度,呼吁悬崖勒马扭转环境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的中心问题。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是中药资源保护、扩大、再生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生产的主要方法。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已鉴定的有9000多种,其中常用的500多种,需求量大,主要依靠栽培的200多种,年产量约2.5亿公斤,占中药材收购量的30%左右。野生引为家种的如天麻、黄芩、细辛、甘草、五味子、桔梗、半夏、百合、何首乌、山茱萸、栀子、绞股蓝、石斛等;引种国外的如颠茄、洋地黄、蛔蒿、番红花、水飞蓟、小蔓长春花,特别是南药如金鸡纳,白豆蔻、丁香、马钱、安息香、古柯、儿茶,过去依赖进口,许多已引种成功。我国的药用植物无论是品种数量或是种植规模均处世界领先。近年来,一些保健药、强壮滋补药发展迅速,这也是祖国医药之所长,更是趋于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消耗过快,如常用中药材肉苁蓉、锁阳、远志、冬虫夏草等,濒临绝种的危险,亟需引为家种。

3.栽培、生产优质中药材是保证中药质量的第一关 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是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以稳定其疗效,这首先取决于中药材质量。许多药用植物经定向栽培,有效成分含量提高,如细辛;由野生变家种,植株由湿生夏绿性草木变半木生态型,如薄荷,其薄荷油的含量可提高60倍。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1.药用植物栽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药用植物品种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因之栽培方法也复杂多样:有无菌接种培养、营寄生生活的需先培育好寄主植物、有植物与菌物界共生,生长环境有高度的抗旱能力的土壤干燥环境、有要求低温地区,有的还应创造遮阳光的条件。有的药用部位不同,繁殖方法也多种多样,生产周期也是相差很远。

2.栽培质量与有效成分 栽培更应注意药材的质量。有效成分受药用植物品质、栽培技术、年限、采用部位、采取期、加工方法及贮存条件等影响。另外,很多药用植物保留着许

多野生状态,如种子发育不整齐,生长和发育不整齐,植株间变异大,因此,选育高产、高含量、抗逆力强的种类有很大潜力。

药用植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及与自然界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与产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中药材有特定的分布区,不同产地的同一药材质量迥异,成为中药材的道地性。应以发展道地药材为主,合理布局及模拟生态系统,进行人工驯化是十分重要的。

三、中药材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

1.多数中药材产于老、少、穷地区,零星分散,经营规模仍以家庭小生产占主导地位 地域差异,栽培管理水平不一。中药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逐步走向产业化,栽培应以发展道地药材为主,采用规范化栽培措施,大宗药材合理布局,建立生产基地。

2.药材生产带有盲目性 中药材的价格历来波动很大,影响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其原因来源于植物,生产周期长短不一。价值规律对市场调节受到季节和生产周期长的客观条件限制,反应较为迟缓;又因药农全局意识差,市场分析能力不强,生产带有盲目性,造成药材生产大起大落。为此,必须加强计划信息领导,搞好产销中长期平衡,加速信息收集与反馈,建立药材经济管理理论。

3.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经费不足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处于农学和中药学交叉学科,有关部门应考虑立项招标的课题。

4.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大力宣传药用植物栽培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地位和在保护中药资源及扩大利用中药资源的作用,引起人们特别是有关领导的重视。打破单位和部门的界限,克服课题低水平的重复。

四、对本学科中、近期重点研究领域的设想

1.常用药用植物的规范化栽培体系建立及重要野生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工作齐头并进,对药用植物的生物特性和生态环境的研究为野生变家种提供科学依据。

2.药用植物栽培中的生态学原理探讨 各种药用植物与其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近缘类群的成分变化规律,指导药材生产合理布局;了解生物学特性,利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人工多种群落的高效共生、寄生系统,提高经济和生态效应。

3.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造成农药残留问题及流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农业是当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提高环境质量是持续农业的基本内容。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在持续农业中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开展以生物防治研究、植物性农药研究为基本手段的无污染新技术、新方法,前景广阔。

4.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及良种选育研究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尤其是野生亲缘植物和古老地方种,具有独特优良性状和抗御自然灾害的特性,是人类宝贵财富和品种改良的源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不仅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工作,也是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除系统选育外,生物技术的应用,也是重要的手段(如育出茎尖-16号地黄新品系已推广应用)。我国中药材育种起步较晚,对选种及良种繁殖任重道远。

5.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是医药领域最前沿阵地之一,如试管育苗、快速繁殖、脱毒等新技术培育优良品种;通过诱变、杂交,选择突变体,发展新品种;应用细胞工程,发展大规模的组织培养和细胞悬浮液培养,生产特定成分;应用发酵工程,发展真菌类中药的多糖类产品。中药材是我国的优势,如与生物技术结合,发展潜力是很大的。目前我国研究水平还不高,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不足,加上中药材生产

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三忧” 篇6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医药市场,靠化学方法研制新药之路几乎已经走到尽头,国际医药巨头正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中华民族传统的中药宝库,加快我国传统中药的研究创新已刻不容缓。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也就没有市场。”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惠永正不无担忧地说。

利用现代化手段加速我国传统中药开发、不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外流,已成为我国医药界共识,但面对“虎视眈眈”的国际医药巨头,加速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进程也存在三大隐忧:

一忧:研发投入“杯水车薪”

中药走向现代化最大的障碍在于标准化,为了搞清楚中药的药理、作用靶点、临床功效等科学数据以及标准化生产工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纷纷在中药研发领域投入巨额资金,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每年的中药专项研究经费就高达上亿美元,美国企业和基金组织的经费投入更多。全球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一些实力雄厚的医药巨头干脆将中药新药研发机构建在了我国的原产地。

相比较而言,我国在中药新药领域的研发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我国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药企业,多数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资产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较差,近年来中药的生产工艺虽有一定提高,但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标准的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尚未从根本上摆脱“作坊式”的生产局面,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规范。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中药现代化,必须有中药创新体系的主力军作用,包括组织机构、人才和技术支撑。”广州医药集团总经理李益民深有感触。目前,广州医药集团已搭建了一个大型的科技平台,下有6个科研机构,涵盖了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三大领域的研发,仅“十五”头三年该集团的科技投入就达到7.73亿元,与此同时,去年的销售收入也突破100亿元。

二忧:资源开发“竭泽而渔”

我国中药的出口多以原料药材廉价卖出,附加值低,成药比例不足30%,而占世界中草药市场份额90%的日本和韩国,其所用的中药原材料80%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由于过度采挖,以及放牧、大面积砍伐森林、城市化加速等原因,我国中草药资源正在大幅度减少。

全国政协委员、糖尿病专家冯世良博士曾经忧虑地指出,内蒙古曾经是世界重要的甘草产地,过去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甘草随处可见,但如今内蒙古有2/3的地方甘草已经绝迹,剩下的1/3也是量少质差。而用万吨巨轮装载的甘草,价格只相当于其提取物“生胃酮”的1/120。

更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日、美、德等国不仅对我国中药材进行掠夺性收购,还大肆掠夺我国中草药的基因资源,使中草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更为困难。利用各种民间交流、商务考察甚至旅游的机会,许多外商正加紧搜罗我国民间的中药秘方和偏方。我国一家藏药集团董事长到日本一家汉方制药企业进行考察时,吃惊地发现,日方掌握的藏药资料几乎和中方收集的差不多,中国中药几乎“无密可保”。

许多专家认为,应将中草药资源的保护纳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全民对中草药保护的意识,严禁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中草药资源的行为;在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省份和地区,建立植物园等人工保护园区进行活体引种保护;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低温、低湿的人工种质资源库,对中草药的种子、果实、花粉、无性繁殖等活体材料进行保存;大力实施“绿色中草药工程”,解决中药材、中成药的农药残留量高、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三忧: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中药知识产权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商标、专利、商业秘密、行政保护等诸多方面。对于药品来说,商标不仅是商品和企业的象征,还是药品合法经营的依据。药品的注册商标对于企业创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我国许多中药企业不注重中药商标的注册,名牌流失严重,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冲突、药品通用名称与商标混淆等问题普遍存在。据调查,我国平均40家企业才有一家注册商标,一些企业商标过期后不续展,致使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后再花高价将商标购回的事情屡见不鲜。

中药现代化的新思维 篇7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留给全世界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医药学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中药学专业也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本科生中的热门特色专业,并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医药人才。面对21世纪不断深入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改革,如何在大学教学中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当前我国中药专业大学生的发展为例,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中药专业;大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分类号】R-4;G642

21世纪,各国之间以及国内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一直处于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但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时有存在,在这种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理念,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个积极创新的学术氛围,为国家不断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下面就以当前我国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发展为例,简要分析大学阶段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 理论教学的创新

任何专业的教学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教学,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确保广大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想实现对中药专业大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应该在理论教学方式、内容以及体制上作出重大创新,下面就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理论教学方面的创新。

1.1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与其他专业相比,中药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零碎,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当前我国中药专业主要涵盖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药理学、鉴定学以及药剂学等方面,中药学开设的目的在于,能够培养出一些具有中药生产、销售、管理和研究开发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1.2 建立主义知识论和学习论,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立主义的知识论实际就是将专业知识进行相对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不能够充分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教育者将知识看成是绝对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反观主义知识论和学习论,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性,主张学习的过程中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有益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引进了探究性教学方式,注重对课堂内容的深度发掘,对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发扬,注重对理论以及概念的发掘、学习过程。

1.3 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科技创新成果的过程,有前辈的优秀研究成果也包含学生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历史上对于中药材的发现和应用过程的成功案例讲给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并定期在学生内部组织开展学习成果展示会和学习心得交流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中药专业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长期下去势必会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外教学对于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我国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占据主要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把握。

2.1 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

在中医药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某一主题的文献进行自行的寻找,并撰写文献综述和调查报告,并定期提交给专业导师进行批评指正,认真听取老师指出的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并从中对自身的论文写作形式和方式进行调整。

2.2 開放实验室,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

中医药学专业学生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定期开放科研实验平台和项目组重点实验室,并鼓励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之间进行交流,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实验室氛围,而且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具体来讲,不少高校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显微鉴定室、生药鉴定室、中药药剂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便于学生进行实地的实验分析工作。不少高校都拥有了自己的药用植物园,通过种植多品种的中医药材,便于学生识药、辨药,包括甘草、杜仲、黄芩等国家二、三级保护野生药材; 藏红花、川芎等名贵中草药。

此外,学生进行了中药材的识别和实验工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制药生产的能力,为此,一些高校建立了中药仿真制剂车间,建立了模拟提取车间、胶囊生产车间、片剂生产线、颗粒剂生产线,并引进高水平、高技术的现代化制药人才,保证学生在制药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得到充分的解答。高校的硬件设施水平正在逐步提升,需要高校在中药学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药材的实验、制作、分析工作中去,将高校的实验设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3 引导高水平的教师科研团队

各高校可以通过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及中医医疗机构中的专业人才,定期对学生进行中药学相关实例的介绍,并带领学生进行中药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实训及实习,增强学生与高水平中药学专业人才的接触,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双师教师培养方案,要求教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具备中等中药学医院的工作经验,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将其作为教师评职称的重要参考指标。

3 总结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提升广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措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模式和内容,认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弊端和不足,勇于改革和实践,从根本上提升广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重阳,谢军,王伟娜等.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2011,(3):43-44.

[2]邝枣园,谭宇蕙,修宗昌等.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9):34-35.

[3]潘志强,方肇勤.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30-33.

上一篇:三层实践教学下一篇:学困学生的兴趣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