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炮制的认识(精选10篇)
对中药炮制的认识 篇1
中药炮制学是我学院2006年开设的一门中药专业必修的特色课程之一, 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是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学院2009年新修订了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学时定为32个, 并且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记分。本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通过具体实验操作, 巩固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 如学生通过了解各种药材的炮制方法, 更好地理解炮制理论, 继承和发扬传统制药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以全面提高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1]。因此, 笔者结合自身近几年的实验教学经验, 对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尤其是在实验学时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如何确保并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上好中药炮制学实验课, 谈几点认识。
1 调整实验课时比例
由于课时有限, 我们对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为让学生做到既能熟练掌握传统实验操作方法, 又能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 将原来单一, 验证性实验调整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学时比例分别为75%和25%, 并将总学时 (32学时) 分解为验证性实验24学时、综合性实验8学时。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工艺和操作技能, 深化课堂理论知识[2]。为减少验证性实验学时, 我们将一些实验进行合并, 在煮法实验的同时让学生进行水飞法的操作, 如甘草汁煮远志的时间较长, 同时没有复杂的实验操作, 我们就安排学生做用时较短的水飞朱砂实验, 这样既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 又可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炮制实验。
2 增加实验内容, 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通过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增加了一些新实验内容, 如在加固体辅料炒法一节中, 增加了砂烫、滑石粉烫两项内容, 使固体辅料炒法更为完整;在炙法这部分内容中, 新增了油脂炙、姜炙炬单法、煨法、制霜法等方法, 使传统炮制部分实验内容更为完整。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麦麸煨与麦麸炒实验, 明确了两者区别。实验课的操作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促进了理论课程的学习[2]。
3 改变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没有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然而在考核过程中发现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 他们觉得该实验课不如其他课程重要。如在考核水飞法的操作时, 学生很难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要求的具体内容, 虽然水飞法的操作步骤也是理论课中重点讲授内容, 但笔者还是发现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水飞法定义都不能准确说出。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改变中药炮制实验无实验报告的现象, 针对新增加的中药炮制实验方法确定了实验考核的计分办法。中药炮制学实验的成绩为百分制, 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记分, 由每次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 (50%) 和最后的考核成绩 (50%) 组成。实验平时成绩由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组成, 带教教师在平时实验课时要记录学生的操作情况, 并对每份实验报告进行打分。实验完成后, 不论实验成败与否, 都要求学生将该实验过程完整记录并进行小结, 若对本次实验能提出一些新见解, 给予加分鼓励。在总结体会中, 很多学生加深了对学科的认识,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的考核成绩在平时实验课全部结束后以抽签方式进行, 每人一种药物, 现场进行实验操作考试, 带教教师当场打分, 该成绩作为实验考试成绩。此项措施提高了学生平时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起到了较好效果, 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验, 又从实验到理论, 知识逐步得到深化。
4 规范实验操作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实验室里形成良好的学风, 规范实验室操作是不可缺少的的一个环节。在实验中让学生2人一组, 每组分一套中药炮制用的炉子、铁锅、锅铲、瓷盘、瓷碗、筛子等实验用具。实验结束后进行清点, 如有缺损按照半价进行赔偿,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实验课是严肃的。实施后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同时降低了实验用具的损坏率。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 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认真完成每一步实验, 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 规范地写好实验报告。特别是在第一次中药炮制实验过程中, 带教教师要加强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 了解各小组的实验进度, 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
5 开设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验证理论课内容, 学生按照实验讲义制定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为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 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我们开展了创新实验设计教学[3]。预先给学生实验题目和基本要求, 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和收集有关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分析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展开小组讨论, 最后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实验方案, 最终获得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多动手、多尝试,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讲解, 同组间实验过程中要相互配合。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并写出实验小结和实验体会。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教学,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炮制理论的理解,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炮制学的浓厚兴趣。
实验教学作为中药炮制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验证补充理论, 还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课教学,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中药炮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方法,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学生今后从事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笔者在配合全院修订实验讲义的基础上, 还重新编写了中药炮制学实验讲义, 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我学院的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较从前已发生了很大改变, 教学效果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吴皓.中药炮制学实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
[2]赵翡翠, 姜林.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中医药, 2010, 28 (6) :59~60.
[3]马跃平, 王延年, 侯柏玲.中药炮制学的实验教学[J].药学教育, 2009, 25 (4) :50~52.
[4]徐焱琛, 夏荃, 文惠玲.中药炮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 现代远程教育, 2007, 5 (3) :42~44.
对中药炮制的认识 篇2
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 Polygala tenu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的干燥根。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略洗,润透,上心(《药典85》)。
1、切制 略洗,润透,切段,干燥(《药典77》)。去心切段,干燥(《药典85》)。
三、炮炙
1.甘草制 取甘草,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远志,用文火煮至汤吸尽,取出,干燥。每远志100kg,用甘草6kg(《药典85》)。
2.蜜制 取炙远志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焖,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即得。每远志100kg,用炼蜜20kg(《药典63》)。
3.朱砂制 取制远志加水湿润后,撒入朱砂细粉,拌匀,晾干。每远志100kg,用朱砂2kg(《规范》)。
4.炒制
(1)炒黄 取经甘草水浸过的远志,用微火炒干,或炒黄即可(《集成》)。
(2)炒焦 取制远志肉,至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面焦褐色,取出,喷洒清水少许,灭净火星,晒干,入库即得(《北京》)。
5.制炭 取经甘草水浸过的远志,用微火炒至棕黑色或全黑,略洒清水,烘干,放冷即可(《集成》)。
6.蒸制 取生远志拣净杂质,另以粗粉甘草5%,加水适量蒸汁2次,取甘草汁浸吸远志肉,至吸尽,放入甑内用武火蒸约2小时,蒸透为度,呈黄褐色,取出晒干(《四川》)。
7.生姜、甘草制 取生姜捣汁;甘草泡水,混匀后,加入远志,至吸尽后,蒸半小时,晒十。每远志10kg,用生姜1kg,甘草0.5kg(《云南》)。
8、麸制 先将麸皮撤入锅内,待麸皮冒烟时,倒入甘草水浸过的远志,用中大炒至远志表面微带焦斑为度,取出,除去麸皮,放凉。每远志500g,用麸皮60-90g(《河南》)。
【现代研究】
1.远忐皮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而远志木心无祛痰作用。远志皮部皂甙含量相当于木心部的25倍,证明我国目占重用远志皮部的实践经验可贵,并有科学依据(山西省药检所:中草药通汛,(3):19,1975)。
对中药炮制的认识 篇3
【摘要】中药调配临方炮制是为适应中医的临床辩证和施治用药等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传统制药技术,它是中药临床疗效与质量的重要保证。中药临方炮制发展,对于提高中医学真挚水平以及提升中药疗效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现对中药调配临方炮制对临床治疗效果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对中药调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策略提出相关见解。
【关键词】中药调配;炮制;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65-01
中药临方炮制是指依据中医处方所记载,根据各中药本身药性将其调配并炮制成适用于临床患者服用饮品的过程。其炮制方法,在中医临床诊治中具有临时调配特点,可随患者病情变化对症下药后临时改变性能,使之适用于对应病情治疗,尤其在炮制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清洁药物内杂质,同时又可以改变中药形状和提高功效,提供有效保存中药的有利条件[1]。因此中药调配临方炮制在临床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中药调配影响疗效
中医对症下药中最讲究的就是“中药剂量”与临床疗效的重要联系。中药处方可根据各中药药性不同以及患者病情变化合理调配剂量,随时改变其处方功能以及主治病情,因此其随时变换的可能性较大。由于中药剂量调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其临床治疗效果,因而需严格执行中药调配规范。据相关资料显示,中药调配中处方剂量的改变对临床疗效有较大影响:
(一)同味药剂量不同,作用不同
中药调配中,同一味药,其剂量不同,发挥的功能也相应有一定区别。例如肉桂,使用少量时容易引起上火,因此不宜多用,但是若采用大剂量的炮制烹煮,却能发挥其祛寒、止痛以及补肾等功效。而红花,古时常作为女子美容养颜的最佳用药,但是只能少量服用,加大剂量则很容易导致破血[2]。由此可知,同味药不同量,应须合理使用才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二)单味药剂量不同,影响整体药效
中医处方中,各项中药剂量均须明确标注,随之依据处方炮制,因此各单味药量合理,才能确保其整体疗效。通常,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变化,各中药处方中单味药剂量都会随之改变,从而改变整体中药调配属性,以适用于主治病情治疗。古代中医世家张仲景,其调配的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正是因其所用药量不同,致使其所对应的病症、处方名称等都各不相同,因而发挥的药效也不相同。
(三)中药用量不同,发挥疗效不同
由于各中药药性不同,因此其用量不当,会为整体治疗效果带来重要影响。中药调配需谨慎,因其所对应病症、药性各不相同,各中药联用疗效也因此不同。由于各中药调配中存在些许毒性中药,若没有严格按规定调配可能会引发中毒情况,例如马钱子,其用量不足,疗效就不明显,一旦过量则极易导致中毒,因此对此类中药调配需严格规范,避免发生较大危险。
二、中物质量影响疗效
药物质量决定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中药饮品因其使用的种类繁多、成分较复杂,因此在采收、加工和贮存中,因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受潮、发霉以及变质等现象,甚至有受利益驱使而将伪劣药物混杂进完好药品中,从而导致中医治疗中药物质量下降和临床疗效不明显,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3]。因此,药房调剂工作人员应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不合理举动发生,保证药物质量完好,进而为临床疗效和患者用药安全提供良好保障。
三、中药处方影响疗效
中药调配是根据患者病情对症下药,但是其通过中药处方向下传达治疗用药,因此在临方炮制时需严格按处方炮制,才能有效发挥其临床疗效。中药处方内容通常注明药物剂量外,还包含处方脚注,一般标注在处方右上角或右下角,其内容包括中药的炮制、煎法以及服用事项等,详细指示患者如何对中药进行炮制和服用。常见的脚注术语有先煎、包煎、打碎、炒制以及冲服等,按具体要求处理才能确保中药饮品的最佳疗效[4]。对于未添加脚注的中药处方,如有特殊用药仍需根据炮制规范进行合理处置,例如动物角类药物则需另包先煎,减少中药饮品的煎服难度;例如各种乌头等含碱量高,容易引发中毒,因此需采用先煎以降低含碱量;同样的,对于像薄荷叶一类易煎服中药,煎服不宜过久以免破坏其药性。因此,中药处方对其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四、炮制方法影响疗效
中药的临方炮制,其目的在于通过合理适当炮制,在炮制过程中将各中药药性很好的融合,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并形成易服用中药饮品供患者使用,同时通过炮制降低各中药可能引发的副作用以及毒性。然而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所带来的功效也各有不同,例如将元胡索醋制,利用其成分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然后通过煎熬将其溶出,能有效提高其止痛作用;土炒后的白术,则可以作为补脾止泻的有效良方;生甘草性味甘偏凉,可用于泻火解毒;炙甘草药性偏温,可作保暖祛寒之用[5]。中药调配时,应谨记严格依据治疗意图调配,据病理合理炮制,切不可混用以及代用影响临床疗效。此外,中医还讲究“逢子必捣,逢子必炒”原则,指的是将不宜捣碎的药材,例如莲子、大枣以及豆蔻等,在调配时采取临时捣碎,保证其快速炮制。
五、总结
中药调配工作的完成质量对中药临床疗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药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临床疗效发挥,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需指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中药质量的完好的临床疗效;加强调剂人员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其自身服务态度,使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工作效率。而临方炮制作为我国传统制药技术之一,从古至今都极受各中医世家重视,尤其可见,其在中医学中,对中药药性,功效的发挥有着重大影响,其合理的炮制方法可有效提取各中药药性和功效,并极易对其进行保存和调配,在中医学发展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流传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春燕.炮制对中药性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103-104.
[2]王桂芝.浅谈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J].医学美学美容,2013(7):202.
[3]郭桂明,王宏蕾,范峥.试论如何开展中药煎服和临方炮制相关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J].中国药师,2015,18(9):1526-1528.
[4]卢泓.中药炮制对临床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2):22-23.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篇4
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炮制对药物的气味和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能够扩大其应用范围,改变或缓和药性。如生地黄味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蒸制为熟地则味甘微温,能滋阴补血;马兜铃性偏苦寒,生用致人呕吐,经蜜炙后,缓和其苦寒之性,则涌吐之弊显减。中药药性是临床用药的基本依据,由于性味的改变,治疗作用也有所不同。如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而蜜炙甘草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
2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也是中药的客观属性,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作用的趋向。如砂仁行气和中,开胃消食,作用在中焦。经盐炙后,则可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大黄生用苦寒直降,走而不守;具有荡涤肠胃、泻火通便之功。经黄酒炙,却能引药上行,驱热下降,主治头目诸热。
3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归经,即中药对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中药加入不同辅料炮制后,有的可以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有的能改变归经。如柴胡生用能发表和里,升举阳气;醋炙后,可缓和升散之性,重点在于引药力入肝经,增强疏肝解郁作用。如知母生用能清热泻火,润肺止嗽。经盐炙后,可引药力下行,专于入肾,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功效。
4 炮制对补泻的影响
对中药炮制的认识 篇5
1.液体辅料 :酒 醋 蜂蜜 食盐水 生姜汁 胆汁 黑豆汁 甘草汁 米泔水 其他
酒:制药用酒为白酒和黄酒两大类,黄酒为粮食酿造而成,含乙醇15~20%,白酒为酿造后经蒸馏而成,含乙醇50~70%。炮制用酒以黄酒为主,用于酒炙、酒蒸、酒炖、酒浸淬等;
白酒多用于浸泡药物。酒的性味甘辛、大热,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臭矫味。药物经酒制后有助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强疗效。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酒制时它能随酒挥发而除去,酒有酯类等醇香物质,可以矫臭矫味。
食盐水: 为食盐的结晶体加水溶解,经过滤而得的澄明的液体。主要成分为nacl,尚含少量的硫酸盐、镁、钡、氟、砷、铅等。其性味咸寒,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臭矫味。药物经盐制后,能改变药性,增强滋补肝肾、滋阴降火、疗疝止痛等作用。常用盐制的药物有杜仲、巴戟天、小茴香、车前子等。
2.固体辅料 :稻米 麦麸 白矾 豆腐 土 蛤粉 滑石粉 河砂 朱砂
稻米: 稻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的种仁,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尚含少量的b族维生素、多种有机酸类及糖类。中药炮制多选用大米或糯米。其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咳,止泻痢。与药物共制,可增强疗效,如党参。降低刺激性和毒性,如斑蝥、红娘子。
麦麸: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呈褐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其性味甘淡,能和中益脾。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去除药物的不良气味, 增强疗效。常用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白术等。
白矾:白矾为三方晶系明矾矿石经提炼而成的不规则的结晶体,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主要成分为含硫酸铝钾。其性味酸寒,能解毒,祛痰杀虫, 收敛燥湿,防腐。与药物共制,了防止药物腐烂,降低毒性,增强疗效。常用白矾制的药物有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
中药炮制对药物组方的影响分析 篇6
1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药理药性的作用
中医炮制工艺是在我国中医药的长期临床用药中, 通过用药经验的积累总结, 结合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患者病情实际选择药方, 通过对药方中各药材的药理药性进行分析, 总结出来的合理搭配各药材时所需的加工手段。中药的炮制工艺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等对药物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加工, 以保留药物自身的性质及药方的需要。通过将药材炮制达到临床的使用目的“减毒增效”[1]。
1.1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在中医药的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中, 中药均有四气五味, 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且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各种药材的药性药味均不相同, 加大了临床用药的难度。通过对药物药性药味的分析, 通过不同的炮制能够有效地进行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 有效地缓和或增强药性, 增强疗效。
1.2 中药炮制能够有效地减少药物的毒性
在实际的炮制过程中, 根据重要理论知识, 通过对药物进行加工, 能够有效对药物自身毒性进行去毒, 使得具有毒性的中药能够降低毒性。常用的去读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漂、废水等, 这些工序能够有效地根据药物的药理药性进行合理地去毒, 保证疗效的同时, 降低药物使用过程所造成的毒害。
1.3 中药炮制能够影响药物成分
药物的炮制是要基于中药药性基本理论, 根据病患临床表现的实际要求而进行的药物处理手段。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药理作用, 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入炮制工序加入药材辅料能够影响药材的药物成分。通过对温度的控制、及时间的把握、对溶剂的选择以及不同辅料的加工处理,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的成分。
2 中药炮制工艺对药物组方的影响
药物组方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而决定的, 在药物的选择过程中, 因药方功效的功效要求不同, 这就使得在用药的过程中要根据药方的实际要求对药物进行炮制, 以确保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中, 为了提高药物组方的临床疗效就必须要能够有效地增强药物组方中的药物作用, 能够确保药方中个药物的比例, 通过药石增加对病变部位的疗效, 以增加实际的药物组方临床疗效[2]。
2.1 提高临床疗效, 增加患者的恢复速度
通过有效的中药炮制工艺能够有效地将方中药物进行炮制, 使得药物的药性跟容易溶于药方容积, 通过将药方各药材药性的加强或融合或调整, 能够有效地将药方中各药物的疗效进行突出或融合。如, 在治疗腹泻的药方中, 通过将小麦在铁锅上进行烘培, 再通过加水煮沸, 将煎沸的生熟各半的小麦盛入碗中加入红糖搅匀, 趁热服用。通过对小麦进行炮制使之药理改变, 能够有效地增加药材的实际作用, 能够有效地加强患者的消化功能, 温养患者的脾胃, 能达到止泻的功能, 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通过炮制工艺, 能够有效地增加要方中各药物的实际药理作用, 能够有效地促使药方中各个药物的实际临床效用发挥到最大, 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以减轻患者的病情, 加快患者的恢复周期。
2.2 保证药物组方中的配药比例, 消除不良反应
在中药处方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有着“君臣佐使”的说法, 通过保持药物的之间各药物的配药比例使药物的配药比例达到平衡高效的目的, 能够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匹配能够有效地保持药性的突出而不刺激, 促使药方中各药物的药理保持平衡。如, 在六味地黄丸药方中要求利用吴茱萸这意味草药, 然而在实际的药物生长过程中, 吴茱萸含有较大的果核, 而果核的可入药成分不足远不如果肉, 在六味地黄丸的药方应用中, 如若不去核, 就会严重影响药方的疗效。在清宁丸的制造过程中, 大黄就必须通过用黄酒进行多次蒸制的炮制手段才能够用以清宁丸的只要过程中, 否则会在药物组方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让患者产生剧烈腹痛等副作用, 因此通过有效的炮制手段能够达到药方中各药性的均匀搭配, 保证各药材的配药比例, 使药方疗效突出的同时,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减轻患者的痛苦。通过对药材的可入药部位进行有效地炮制能够有效地调和药材之间的均衡作用, 使得药方的疗效达到最优。
2.3 通过合理地药材炮制, 扩大组方的适用范围
在药物组方的应用过程中, 通过对药物组方的合理炮制能够使药方的功用发生一些变化, 改变药方的适用范围。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 能够有效地改变药物本身的毒害性, 减少药方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乌头、附子在药理上有剧毒, 而通过炮制之后能够有效地降低乌头及附子的毒性, 而不影响其强心作用, 从而使得乌头及附子在药方的应用中更加广阔。通过对药材的合理炮制能够有效地推广药方的适合治疗范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药的临床应用过程中, 基于中医药材的药性药理基础知识, 通过合理的炮制手段能够有效地加强药物组方在临床治疗的疗效, 合理把握各药材的搭配, 减少药方的毒害性, 促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恢复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潘鸿贞, 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 2012, 11 (3) :25-26.
浅谈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篇7
1 增强方剂的疗效
1.1 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
种子类药材,炒制后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量以增强疗效,最大程度满足遣方的要求。如三子养亲汤中苏子炒后辛散之性减弱,温肺降气作用提升;白芥子炒后缓和辛散耗气之性,达到温肺化痰的作用;莱菔子炒后由升转降,功效变为降气化痰,消食除胀;方中三药炒后配伍增强降气平喘、化痰消食作用。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的芍药甘草汤方配伍依据源于《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此方有柔肝解痉、缓急止痛的功效[1]。白芍、炙甘草等量。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甘草蜜炙后甘温,以补脾和胃见长。两药合用共奏柔肝缓急、解痉镇痛之攻。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合理运用炮制品是关键所在。
1.2 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
金元朱丹溪《丹溪之法》中的二妙散由黄柏、苍术组成。用于湿热下注所致诸症。黄柏苦寒,炒后清热燥湿。苍术温而辛烈,麸炒后燥湿健脾。原方二者用量比例1∶1各15g。本院临床用法:当湿大于热则主药为苍术,用量18~20g;反之如热大于湿主药为黄柏,用量为18~20g。具体辨证以舌苔表现为例:湿热为黄腻苔。如黄腻明显是热重,如腻明显而苔色白中带黄或单独现微黄是湿重。黄柏苦寒配苍术之温则燥湿健脾不致克伐肠胃;清热避免过燥损液,一寒一温,相得益彰。以下介绍调整各药比例的经典方芍药甘草汤,阴虚阳亢多用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瘀热所致用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气虚体热用蜜炙甘草,偏火热用生甘草;《伤寒论方解》云:此方腹痛及腿脚疼痛都可用。但腹挛痛不拒按者及腿脚挛痛不红肿者,用白芍、炙甘草;腹满时痛拒按者及腿脚胀痛而红肿者,用赤芍、生甘草[1]。方中为白(赤)芍、甘草各四两,用量比为1∶1。在《魏氏家藏方》的六半汤用于热湿脚气,腰腿疼痛之症。白芍六两,炙甘草半两;《传信适用方》的中岳汤用于治湿气腿脚赤肿疼痛,遍身疼痛等症。赤芍六两,炙甘草半两,两方用量比均为12∶1;《朱氏集验方》的去杖汤用于脚弱无力,行步艰难等。赤芍六两,甘草一两,用量比为6∶1;《医门八法》的白芍甘草汤用于胃气痛。白芍一两,甘草三钱,用量比为3∶1;《朱氏集验方》的神攻散用于消渴。白芍一两半,甘草一两,用量比为1.5∶1[1]。以上是各路医家在此方对药物用量比例方面做的诠释,通过临床辨证施治,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
1.3 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宋代《妇人良方》的缩泉丸温肾缩尿。用于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等症。方中益智仁温补脾肾、涩精缩尿;乌药温肾散寒,缩尿止遗;山药补益脾肺肾,固精。益智仁生品辛温主入脾经,作用在中焦,以温脾为主[2]。盐炙后缓和辛燥之性专行下焦,长于温肾,固精、缩尿。如《修事指南》:“益智仁盐炒,止小便频数”。三药合用,温肾祛寒,健脾运湿,使全方作用侧重于肾,兼能顾脾。此方很好验证了古人“盐炙入肾”的炮制理论[3]。
1.4 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古代医学家,运用柴胡时据不同的病症,配伍时调整柴胡的剂量。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中的柴胡用量不过3g;《和剂局方》之逍遥散中柴胡剂量在5~6g左右;罗元恺前辈善用柴胡,达退热、发汗解表时,用量为15~18g;于疏肝解郁,调经时,用量为6g;用于升举阳气一般不超过3g[4]。在小柴胡汤中生用,用量较大为12g,取其轻清开散,和解退热之力;在柴胡疏肝散中,柴胡以醋炙为宜,用量为6g,取其疏肝止痛之力。不同的炮制品,其药理作用不同。柴胡用醋拌匀炒干,治慢性肝病;用鳖血拌匀闷润,文火炒后晒干,治晚期肝硬化。鳖血柴胡抑制升浮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的功效,用于热入血室,骨蒸劳热,如秦艽鳖甲散;用白酒拌匀闷、炒晾干,治虚热病症[4]。由于中药的成分复杂因而常常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如甘草在治疗不同的证型时要选用不同的炮制品,如芍药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欲达补中缓急多选用炙甘草,能补能养能缓能走中;但若达清热解毒之目的,则要生用,如导赤散、六一散等[5]。另外大黄,苦寒沉降、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用于实热便秘、黄疸,目赤肿痛,淤血经闭等。如大承气汤:酒大黄,引药向上,泻下作用稍缓,但清上焦实热,用于目赤肿痛,齿龈肿痛。大黄汤: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用于火毒疮疡,淤血内停、月经停闭等证。如《金匮要略》之大黄蛰虫丸[6]。大黄炭:攻逐之力减弱,凉血化瘀、止泻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如十灰散[6]。可见成分再复杂的中药只要抓住药物的药理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炮制前、后的特性,就能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2 消减方剂的不良反应
方剂中有的药物某一作用对治疗不利,影响全方疗效的发挥。因此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以适应病情的要求。《医方考》的补肺阿胶汤,养阴补肺,清热止血。用于小儿肺虚有热证。方中阿胶滋阴补肺,养血止血;马兜铃,清泄肺热,化痰宁嗽;牛蒡子宣肺清热,化痰利咽。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调和诸药;炙甘草、糯米,以补脾益胃。其中阿胶蒲黄炒,矫臭,防滋腻,增强滋阴止血作用。牛子炒后缓其滑泻的副作用。马兜铃蜜炙后增强润肺止咳之效,同时可矫味,减少呕吐副作用。诸药合用调整药性,共达补肺阴,清肺热,降肺气,止咳喘之效。
3 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方剂的用药范围
方剂的组成不变,通过不同的炮制,其功效、适应症发生变化。如四物合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常用的补血基础方,为了适应病情的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它的功效。血虚有热者:用生地滋阴凉血;血虚无热者:用熟地滋阴补血;如经血色黑,多血块为血虚而兼瘀者:除加大归、芎的用量外,还应选用酒炙品,或将白芍改为赤芍以增强活血祛瘀的作用。血虚腹痛者:白芍用酒炙品,以防酸寒损伤脾阳。再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常用的补气基础方,主治脾胃气虚证。汤中的人参,可用党参10~20g代替。白术,视病情而用。大便干者用生白术,大便软者用炒白术,大便溏者用焦白术;一般情况用生甘草作为调和药,当大便干者或脾虚者则用蜜炙甘草。又如四逆汤能用制附子回阳救逆;炙甘草固护阴液,缓姜、附的燥烈之性,并制约附子毒性、配伍干姜温健脾阳。以此大大扩宽了方剂的临床适应症及用药范围[5]。
4 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方剂用于临床,在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也不同。如延胡在延胡索汤剂中要求醋制;延胡索乙素片中要求生用。川乌、附片在汤剂或浸膏片中,用制川乌、制附片;在丸剂中,需将制川乌、制附片砂烫降低毒性。藿香正气散的半夏,若做汤剂,常规炮制;若做丸剂,需用炮制品并严格控制麻味;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软胶囊,可生用。因半夏的有效成分溶于水,有毒物质不溶于水。炉甘石洗剂中炉甘石经高温煅制后从碳酸锌,分解成有治疗作用氧化锌,有消炎、收敛作用。用于各种皮疹。合理运用炮制品、选择适合的方剂剂型、就能更好的辨证施治从而保证临床的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炮制对方剂有很大的影响。利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的原则,更好的发挥药效。药物炮制后,升降沉浮、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因此针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合理应用炮制品,是对方剂疗效的保证。方剂的发展促进了中药炮制的不断发展,怎样充分发挥炮制品的影响力,选择适应的方剂,是直接关系到方剂能最大化服务于临床的根本。
摘要:药物的炮制影响药方,炮制是药方疗效及主治范围扩大的保证。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剂,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海燕.芍药甘草汤证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9):10.
[2]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胡昌江.中药炮制品临床应用的点滴体会[J].中药与临床,2011,2(2):6.
[4]马占川.小议柴胡[J].北方药学,2011,8(9):73.
[5]游世晶,刘益臻.方剂和中药炮制的相互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72-173.
试论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中药化学成分,炮制,影响
中药经炮制由于加热、加辅料等处理的影响, 可以使某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 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 有的成分有量的增减, 只有在搞清楚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机理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 进而为探讨中药炮制原理, 制定中药炮制规范, 为制定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1 炮制对中药中几种成分的影响
1.1 对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通常有似碱的性质。大多数生物碱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 受热遭破坏或分解, 游离的生物碱大部分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所以在其炮制过程中, 多加醋使之成盐, 而增加溶出度。
1.2 对中苷类成分的影响
苷类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苷类成分在植物的根、皮、花、果实等类药材中含量较高。在炮制过程中, 应根据含苷类药材的性质区别对待。苷类成分一般能溶于水和酒精中, 因多溶于水, 故水制苷类生药时应尽量少泡多润, 以免溶解于水或发生水解而受损失;苷易溶于酒, 所以炮制的辅料多用酒, 增加溶解度, 从而提高疗效。目前, 对苷类药材的炮制通常基于两个原因。a.杀酶保苷, 保持药效。在含苷类药材的细胞中, 含有可水解这种苷类成分的酶, 若长期存放, 或加工方法不当, 在适宜的条件下, 酶便可分解其所含的苷类成分, 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 甚至破坏影响药材质量。所以含苷药材常用炒、烘、蒸、煮的方法炮制, 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 达到炮制的目的。b.水解后产生新的成分增加或改变疗效, 降低毒性。史国兵用比色法测定了何首乌炮制前后蒽醌类和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变化。实验表明, 制何首乌中游离蒽醌的含量高于生何首乌中游离蒽醌的含量, 而结合蒽醌的含量生何首乌则明显高于制何首乌, 生何首乌中有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醌衍生物, 在炮制后水解成无泻下作用的游离蒽醌衍生物, 而后者具有滋补作用。苷类成分多不耐热, 易分解, 而黄酮和蒽醌类成分的苷元却较稳定, 加热后多变化不大。
1.3 对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挥发油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物, 在常温下能发挥, 并易随水蒸气蒸馏, 所以叫挥发油, 或称精油。
1.4 对多糖类成分的影响
多糖是中药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化学成分, 具有抗病毒、抗辐射、抗肿瘤、延缓衰老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多糖已失去糖的性质, 多不溶于水。其中药炮制方法亦多种多样, 一般可对多糖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其中酒制法多能将多糖含量提高。田源红等用硫酸-苯酚法测定黄芪及其酒制、盐制、米制、盐麸制、炒制炮制品中多糖含量分别为3.92%, 9.26%, 8.20%, 6.70%, 5.63%, 7.20%, 炮制品均高于生黄芪, 其中以酒制黄芪为最高。
1.5 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
鞣质又称单宁或鞣酸, 是一类复杂的酚类化合物。鞣质耐高温, 经高温处理, 一般变化较小。但是有一些药材经高温处理会导致鞣质含量降低。
1.6 对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影响
蛋白质、氨基酸多数可溶于水, 炮制时遇热不稳定。传统的水蛭烫制不利于水、醇溶性成分的溶出, 并使蛋白质变性。经滑石粉烫制后水蛭中17种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亦均明显下降。滑石粉烫制水蛭, 温度达200℃以上, 如此剧烈的炮制条件, 对该药材的化学成分组成造成了较大影响。目前水蛭生用效优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又如明党参根经蒸煮、刮皮、切片加工成饮片后, 总游离氨基酸损失了68.9%, 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损失了58.3%, 但饮片中天门冬氨酸、甘氨酸、缬氨酸的含量反而比生品高, 可能是蒸煮加工过程中部分蛋白质水解所致。对于有毒性的中药可通过加热使蛋白变性降低毒性。苍耳子为治鼻渊要药, 但苍耳子中所含的有毒物质苍耳子苷存在脂肪蛋白中, 苍耳子中毒可引起严重肝肾病变, 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用中文火炒至焦黄时, 苍耳子苷凝固在细胞中不容易煎出, 可达到去毒的目的。
1.7 对有机酸类成分的影响
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的酸味果实中。低分子的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 而降低含量, 因此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 防止有机酸流失。升麻中有机酸含量炮制前后变化很大, 软化切片时长时间浸泡是使其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以喷淋浸润处理为好。有的有机酸往往因加热而被破坏。例如山楂炮制成炒山楂、焦山楂后, 其有机酸含量分别减少16.01%和51.19%。酸性降低, 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川芎经酒炙、麸炒、炒黄、炒焦, 其中的阿魏酸含量随着炮制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也逐渐降低, 且以炒焦品降低最为明显。
1.8 对无机成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在矿物和贝壳类药物中大量存在着无机成分, 在植物药物中也有一些无机盐类, 如钾、钙、镁、碘等, 它们或与有机物质结合存在, 或成为特殊形状的结晶。炮制对含无机成分的药物也有影响。如夏枯草中含有大量钾盐, 若经长时间的水处理, 会大大降低其利尿作用, 故在处理夏枯草时不宜长时间浸洗。如矿石类药物经过煅烧后失去部分结晶水, 成为无水化合物, 不仅使药物易于粉碎, 而且使药物进一步纯净, 起到一定的医疗作用, 如明矾为含水硫酸铝钾的复盐, 在200℃失去结晶水, 煅后凝固蛋白, 增强吸水, 干燥收敛防腐及抑制作用。有些药物矿物药, 经过煅红醋淬后, 不仅利于粉碎, 使药物酥脆, 而且增加在汤剂中的溶解度, 有利于胃肠道的吸收, 如磁石的主要成分为Fe3O4, Fe2O3, Fe O的混合物, 在水中溶解度极小, 经火煅后用醋淬, 为可使其疏松, 易于粉碎, 醋淬后产生醋酸铁, 为可溶性的铁盐, 易被机体吸收, 而发挥疗效。有的药物在煅烧中产生新的成分, 如炉甘石生品含Zn O3, 煅后变为Zn O, 具有消炎止血、生肌作用。
2 结论
对中药炮制的认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180例应用中药治疗的患者, 男98例, 女82例, 年龄12~71岁, 平均53.5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90例, 观察组给予炮制过的中药治疗, 对照组给予普通中药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炮制方法
1.2.1 药材净制
如:巴戟天, 其木心强韧, 非药用的部分, 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显著低于巴戟天, 同时木心的重量约为全药重量的一半, 因此需要除去此部分非药用的部位;马兜铃科植物的马兜铃的全草、根、果实均可入药, 全草为天仙藤, 用于行气, 其根为青木香, 用于解毒、消肿、止痛, 果实为马兜铃, 用于止咳平喘、清肺降气及清肠消痔;紫苏具有解郁宽中且化痰、解表散风寒之功效, 其叶具有解鱼蟹毒功效, 其梗具有安胎功效, 其子具有定喘功效, 因此对于想马兜铃和紫苏等此类整株各部分具有不同功效的药材, 需要将各部分分开, 按照各部分功效入药。
1.2.2 药材切制
将药材切制成饮片, 切片尽量均匀, 保持长短、厚薄、粒度等相差不大, 以减少其在煎煮的过程中出现药用成分溶出率不等的现象。
1.2.3 加热炮制
加热炮制的方法以煅制与炒制的实际应用最多。药物炒制, 主要用于提高药效、降低及消除部分有毒中药中的毒性成分、抑制偏性, 如:马钱子, 内含士的宁, 既包含有效成分, 也包含毒性成分, 应经砂烫、油炸等方法, 将其部分毒性成分破坏, 达到安全指标;斑蝥, 含斑蝥素达30 mg可致死, 应对其在85℃开始升华, 以米炒的传统制法将其部分有毒成分升华, 保证达到安全指标[1]。
1.2.4 辅料制
如:苦寒, 多采取酒制, 以酒使之达辛热行散功效, 缓和其自身苦寒性特, 免伤脾胃, 寒而不滞, 将其清热泻火功效提高;大黄、黄柏, 多采取酒制, 以达到祛风通络、活血散瘀、活血通络功效;川芎、当归, 常以醋制, 达到疏肝止痛、引药入肝功效, 有效增强其活血止痛的疗效, 柴胡, 多以盐制, 收利尿泻火、补肾固精的功效, 能引药下行、增强其滋阴降火的作用, 缓和药物的辛燥特性;杜仲、知母, 多以姜制, 以提高其降逆止呕、祛痰止咳的功效, 缓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厚朴、竹茹, 多以蜜炙, 提高其止咳、补气功效;生地, 多以蒸制成熟地, 改变其性味及功效;木香, 煨制, 增强实肠止泻功效[2]。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无不良反应发生;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实验室检查指标明显改善, 极少不良反应发生;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不良反应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43例, 有效45例, 无效2例, 无不良反应案例, 总有效率97.8%, 对照组显效42例, 有效30例, 无效18例, 不良反应22例, 总有效率80.0%, 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药材净制的目的是将药物中夹杂的非药用部分及其他的杂质等去除, 如丹参、黄连等药物中带有的泥沙、土块, 需要洗净后方可入药;将药材切成饮片能有效增大其与溶媒的接触面积, 提高其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避免药材的细粉在煎煮的过程中发生粘锅、糊化, 从而减少药效的损失;对药物进行加热炮制, 主要是通过用火加热的方法, 属于药物炮制中的最早方法, 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能明显提高药效;将中药经辅料制后, 主要为了改变其毒副作用、作用趋向、功效、性味、归经等方面, 使之最大限度发挥药效。综上所述, 中药炮制能明显消除药物中的不良反应, 提高方剂的药效, 扩大方剂的适应证, 安全可靠性增高,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宏伟.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5) :550-552.
对中药炮制的认识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临床常用的白术、川乌、大黄、黄连、竹茹、泽泻等6味药材, 药材质量均经药检部门鉴定认可。如法炮制后, 取100g炮制后样品煎煮, 过滤取汁备用,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ICP) 法检测过滤液中的li、AI、Ca、Fe、As、Cd、Hg、Be、Si、Ti、Ni、Br、I、Bi、Na、CI、Cr、Cu、Sr、Ba等20种主要微量元素[3], 并与炮制前样品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白术与焦白术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生白术性温味苦甘, 具有健脾益气、利水燥湿、止汗、安胎的作用, 主要用于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引起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痰饮水肿、倦怠乏力、自汗以及妇人胎动不安诸症。焦白术是将生白术饮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喷淋清水, 取出晾干即得。炒焦后燥性减少, 偏于补气健脾止泻, 防止诸药苦寒伤胃[4], 白术制成焦白术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达l7种, 但增加的仅有Si和I等2种微量元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生黄连与姜黄连
黄连来源于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黄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的作用, 黄连生用性大寒, 擅长解毒泻火;姜制后性寒偏平和, 善于清热和胃止呕, 对湿热中阻之胸闷脘痞的疗效显著。炮制方法:取净黄连, 加姜汁拌匀, 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为度, 取出晾干即得。生黄连制成姜黄连后元素含量减少的仅有AI、Fe、As、Hg等4种, 但增加的多达15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泽泻和盐泽泻
泽泻来源于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根茎,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气微香、味微苦, 具有清湿热、利小便的作用, 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热淋涩痛及痰饮眩晕诸症。生泽泻性寒, 擅长利水渗湿, 盐制泽泻能引药下行, 增强滋阴清热及利尿作用[5]。炮制方法:取泽泻饮片用盐水拌匀或喷洒均匀, 焖透, 置锅内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为度, 取出晾干即得。泽泻制成盐泽泻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仅有AI、As和Be等3种, 但增加的多达16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于含量增加的微量元素大大多于含量下降的微量元素, 因此其药性由寒凉趋向平和, 泽泻的主要作用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6]。
2.4 竹茹与姜竹茹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的作用, 主要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 惊悸失眠, 中风痰迷, 舌强不语以及妊娠恶阻, 胎动不安诸症, 生竹茹性微寒, 以化痰清肺力强, 姜竹茹性平, 善长止呕和胃。炮制方法:取生竹茹加姜汁拌匀, 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为度, 取出晾干即得。竹茹制成姜竹茹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仅有Ca、As、Hg、Be、si和Cd等6种, 但增加的多达13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生大黄与熟大黄
大黄是寥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味苦性寒, 具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消黄的作用。生大黄味苦性寒, 擅长解毒泻火, 导滞攻积, 主要用于湿热便秘、高热谵语, 发狂吐血、湿热黄疸, 跌打瘀肿, 血瘀经闭、热毒肠痈、瘀血腹痛。痈钟疔毒以及外治烧伤烫伤等。蒸熟后能缓和期泻下之力, 减轻伤胃伤阴的作用, 但其活血作用较强, 故多用于跌打损伤及瘀血停滞诸症。炮制方法:取大黄块, 加黄酒拌匀, 置合适的容器内, 密闭隔水加热, 蒸至黄酒吸尽, 或大黄内外均呈黑色, 取出干燥即得。生大黄制成熟大黄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仅有Be、Hg、Ti等3种, 但增加的多达16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生川乌与制川乌
川乌为毛莨科植物川乌的干燥块根, 味辛苦, 性大热, 有大毒, 是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要药。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气跌仆诸症。川乌生用性大热, 有大毒, 止痛祛寒力效果较好, 因此不宜内服多作外用, 制后性热, 毒性降低, 可作内服。炮制方法:将生川乌大小分档, 用清水浸泡1周, 浸至内无干心, 加水煮4~6h, 或蒸6~8h, 至大个及实心者切开见无白心, 口尝有轻微麻舌感, 晾至六成干后切厚片, 晾干即得[7]。川乌炮制后, 微量元素含量减少的达16种。但增加的仅有Ti、Li、Ba等3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中药材通过不同的炮制加工后, 其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药物的性能和作用趋向发生影响作用。有研究显示[8], 药物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 药性的改变同微量元素的增加或减少关系密切, 微量元素含量增加可使药性趋向温性, 而微量元素减少则可使药性偏于寒凉。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因此, 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含有害微量元素的严格规定, 在对中药材炮制加工的过程中, 必须遵古炮制, 依法炮制。
参考文献
[1]张燕, 李飞, 王文全, 等.中药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对功效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6, 23 (6) :54-55.
[2]金鹏飞, 宋丽洁, 胡欣, 等.ICP-MS研究中药炮制前后18种微量元素总量和溶出特性的变化[J].中国药学杂志, 2010, 45 (12) :893-897.
[3]张燕, 李飞, 王文全, 等.中药炮制前后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对功效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6, 23 (6) :54-57.
[4]Fan WX.Comparative study on trace elements in benef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Guang Pu Xue Yu Guang Pu Fen Xi, 2007, 27 (7) :1433-1435.
[5]钟凌云, 窦志华, 龚千锋, 等.泽泻的来源、采收加工及炮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17 (3) :54-55.
[6]吴兆熹, 胡克菲, 马威.中药炮制前后功效变化与微量元素关系浅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3, 20 (1) :35.
[7]张的凤, 朱小华.川乌炮制工艺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13 (3) :113-114.
【对中药炮制的认识】推荐阅读:
中药炮制对临床的影响05-22
中药炮制对方剂的影响11-12
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05-26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10-10
中药炮制学10-06
中药炮制学实验09-09
中药炮制学试题07-17
中药炮制考试试卷09-04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1-13
中药矿物类炮制方法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