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滥用的危害

2024-05-28

中药滥用的危害(精选12篇)

中药滥用的危害 篇1

抗菌药物的应用是20世纪医药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人类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治愈了各类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卓有成效地降低了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临床医师越来越依赖各种抗菌药物, 并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合理应用及滥用现象, 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使得抗菌药物的应用局限性已成为治疗中的棘手问题。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三大病原微生物的威胁:耐多药的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导致院内感染的耐药菌株。其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令人触目惊心, 研究表明, 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 而一种新抗菌药物从研制到上市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而有些新抗菌药物使用半年后耐药菌就会普遍存在, 抗菌药物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1]。目前, 我国已经陷入了“感染-应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菌-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新抗菌药物”的恶性循环。

1 抗菌药物的滥用

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给患者增添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更严重的是加快了人体内耐药菌的产生, 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频繁发生,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

1.1 医疗方面

有的医生缺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 或是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认识不足, 臆断性用药太多, 投药前做药敏试验过少, 只凭经验就使用抗菌药;预防性用药太多, 为保险起见, 不管需不需要使用抗菌药, 先开了再说;联用药物种类过多或不合理;甚至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违背职业道德, 药物的选用不按有效、价廉的原则, 给患者开许多根本不需要的价格高昂的新药、进口抗菌药。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率高达80%, 远远高于国际水平的30%[2]。

1.2 公众方面

一些患者以为多用新药、贵药才能治好病, 稍有感冒、发烧、咳嗽, 便青霉素、阿莫西林、罗红霉素、氧氟沙星等一齐上, 没过2 d, 又换上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阿奇霉素、氟罗沙星等, 把抗菌药物当成消炎退烧的万能药;也有一些患者“滥用抗菌药物有害”意识淡薄, 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 要求医生为其使用抗菌药物, 或是到药店自行购买使用抗菌药物。

1.3 我国关于动植物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制度尚不完善

有的养殖户滥用抗菌药物, 在鸡、鸭、鱼等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防治畜禽病或促进其生长, 食用植物、农作物喷洒抗菌药物治病、杀虫等, 一方面, 动物体内残留的抗菌药物会转移到人体;另一方面, 动物体内产生的耐药菌也会传播给人类。

2 抗菌药物的危害

2.1 增强了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大量耐药菌的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大, 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也越来越高, 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如肺炎链球菌, 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都很敏感, 现在几乎“刀枪不入”;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超过50%……事实证明, 临床所用的抗菌药物都有可能出现耐药菌株, 而且不少致病菌还会多重耐药。为此WHO发出警告:“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细菌, 将把人类带回感染性疾病肆意横行的年代[3]”。

2.2 降低了人体免疫力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导致人类自身对细菌免疫力的下降。目前, 结核病仍高居传染病死亡之首, 又如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病毒的蔓延, 就连禽流感这个过去仅在家禽内传播的疾病也开始肆虐人类。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免疫系统出现故障, 而这种故障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人类发明出来抵御细菌和病毒袭击的抗菌药物。

2.3 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品种繁多, 应用面广, 由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几乎涉及到所有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引发血液造血功能障碍;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引发二重感染;造成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伤、衰竭, 甚至死亡……一项调查显示, 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死亡占全部药源性死亡病例的43.1%[4]。

3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杜绝抗菌药物的滥用, 需从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做起, 医生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将抗菌药实行分级管理, 分“一线、二线、三线”三个级别, 规定住院医师处方只能开“一线”抗菌药, 主治医师处方只能开“二线”抗菌药, 副主任医师 (含副主任医师) 以上处方才能开“三线”抗菌药。而且下一级的使用抗菌药处方必须报上一级主管医师审核, 逐级把关。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性质选用有效药物, 积极地获取致病菌学诊断信息和药敏结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从应用广谱抗生素改用窄谱抗生素, 从联合治疗转到单药治疗, 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并优化治疗成本效益。

4 加强监管, 势在必行

抗菌药物的滥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影响全体民众健康和用药安全的社会问题, 有效杜绝抗菌药物的滥用, 不仅关系着医药事业的进步, 而且也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农牧业、药品监督管理和医疗部门应通力合作来控制杜绝抗菌药物的滥用, 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由政府统一管理, 才能解决问题。

摘要:抗菌药物的滥用, 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频繁发生, 造成感染性疾病治疗越来越困难, 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关键词: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建钧, 洪兆平, 刘继英, 等.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滨洲医学报, 1994, (02) .

[2]谭亚非, 试述抗菌素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合理应用原则.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4, (02) .

[3]郭华, 万进军.浅谈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与管理措施.鄂州大学学报, 2006, (06)

[4]焦军东, 艾静, 杨宝峰.滥用抗菌药的危害与“非典”发生的启示.中国药师, 2004, (02) .

中药滥用的危害 篇2

摘要:目的:探讨滥用抗生素相关危害及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方法:抽取实施针对性应对措施的门诊及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处方100份(观察组),就未实施相关措施的应用抗生素的处方100份(对照组)就抗生素滥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率为3%,对照组为3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滥用抗生素产生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是规范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滥用; 抗生素; 危害;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278-01

临床疾病治疗中,抗生素较为常用,在预防及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若不加限制的应用、滥用抗生素,会造成极大危害,相关报道指出,每年间接或直接因滥用抗生素死亡的人数至少有8万人,故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对改善监测情况、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高临床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抽取我队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针对性应对措施的门诊及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处方100份(观察组),就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未实施相关措施的应用抗生素的处方100份(对照组)就抗生素滥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材料为抗生素处方200份,均为头孢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红霉素类抗生素。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针对抗生素滥用现象制定相关措施的100份作观察组,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未实施相关措施的100份作对照组,两组在抗生素种类、患者一般情况上比较,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未采取任何针对滥用抗生素处理的方法。观察组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关性对策,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抗生素滥用的相关危害分析:①增强细菌抗药性:抗生素的滥用及不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抗生素接触细菌的机会增大,诱导细菌抵抗力产生,渐减弱抗生素的药效,甚至完全不起作用。另外,抗药性在细菌间具有相互传播的特点,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会逐渐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进而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②不良反应繁多:滥用抗生素除使细菌的抗药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外,还可作用于人体,导致大量不良反应产生。许多抗生素都不同程度的对人体造成一定损害,如抗生素中应用氯霉素时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包括多个方面,如神经系统、胃肠道、肾、肝等。③菌群失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许多细菌存在,细菌间有着一定的比例,在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中参与并发挥作用,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下维持。通常情况下,细菌间相互依存,同时也相互制约,但抗生素的长期大量滥用,则使细菌未被抑制的类型繁殖迅速,造成菌群失调的情况发生,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并且加重病情或产生新的病变。

1.2.2抗生素滥用原因分析:①缺乏相应使用制度: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抗生素药品使用制度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首要原因。抗生素药品应用在我国一直缺乏行政干预,无抗生素治疗指导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抗生素的销售在药店、诊所和医院未加约束和限制,在药品市场滥买滥卖现象较为普遍,虽目前针对抗生素有相关限售令出台,但部分患者缺乏药物应用常识和部分药店为经济利益而仍导致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存在。②药师及医师未合理用药:为使患者病情尽快缓解,在抗生素不必要应用的情况下滥用,或医师缺乏抗生素知识,随意加减或未规范用药,可频繁对抗生素进行更换,甚至两种及以上联用,未对患者行正确的用药指导。③消费者应用误区分析:除医护人员是导致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外,消费者缺乏相应的知识也为主要原因,有用药误区存在,即发烧、感冒即要求医师应用最好的抗生素,对抗生素盲目信任,在药物选择中,认为新药效果好于旧药,高价格效果好于低价格,使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抗生素频繁更换,如产生效果即停药,使病菌的耐药极大的增强。

1.2.3应对措施分析:①药品监督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促使合理的药品监管制度建立,对药品审批过程严格把关,制定抗生素治疗指南和相应法律、法规,抗生素需列为处方药,同时对药店、医院、诊所抗生素的销售流程进行规范,并加强药品行业的整体、全面检查,以防止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发生。强化给药制度,明确抗生素在各级医师中的使用目录,避免越权开药的现象,同时明确规定药师管制制度,避免随意向患者销售抗生素。医药监督部分需制定系列监管制度,加强医药产品的广告监督,避免虚假宣传。②知识及素养培训:加强医护人员医德医风的培养,行全面的道德教育,让医护人员主动加强药物应用的制定和监控,对抗生素安全、合理、科学的应用。同时,加强抗生素应用知识的学习,了解抗生素的危害,让药师介入临床,与医师对给药方案共同制定,以避免药物滥用的情况发生。③全民知识培训:加强全民抗生素知识宣传工作,规范抗生素应用,提高全民素质。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滥用止痛药的十大危害 篇3

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医生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疾病本身特有的症状。如果未经医生诊断就滥用止痛药,可以掩盖疾病特有的症状,给医生诊断疾病带来困难。同时还可造成疾病(疼痛)一时减轻的假象,误认为病情好转,贻误病机,导致严重的后果。

药物成瘾多数止痛药,尤其是高效止痛药,长期服用可形成药物成瘾,对常用的药物造成依赖性,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

药物过敏许多解热止痛药可以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如阿司匹林性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损害造血系统及血细胞有些止痛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长期或过量应用,可对造血系统及血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甚至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消化道损伤大多数止痛药长期或过量服用,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肠出血,尤以阿司匹林为甚。

损伤肾脏长期或过量服用含有非那西丁的解热止痛药,可以引起肾乳头坏死或肾间质炎性变化为特点的解热止痛药肾病。

诱发某些肿瘤一些止痛药长期或过量服用,有可能诱发肾乳头瘤。

损害肝脏长期或过量服用扑热息痛、安乃近等止痛药,可影响肝脏功能,损害肝细胞,引起药物性肝炎。虽然安乃近等药物国家已禁止使用,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屡禁不止。

损害听力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止痛药,可对听觉神经造成损害,引起耳鸣、眩晕和听力下降。

孕妇滥用止痛药可危及胎儿研究证实,妇女妊娠早期滥用止痛药,可损害胎儿,引起流产、畸胎;妊娠中后期滥用止痛药,可造成死胎或新生儿体重过低。

浅谈滥用药物带来的危害 篇4

关键词:抗生素,药源性疾病,耐药性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药物也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能给患者造成危害, 甚至死亡。药源性疾病古来有之, 而且严重的药物危害时有发生, 如众所周知的20世纪, 60年代初发生的反应停事件, 西德6000例, 英国5500例, 日本1000例, 我国台湾69例, 这样出生婴儿都是海豹胎, 其中死亡5000例。20世纪70年代心得宁上市4年后发现引起严重的眼-黏膜-皮肤症状, 有的甚至失眠, 有的因腹膜纤维化, 导致肠梗阻、肠坏死, 引起世界极大震惊, 以及前几年关木通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造成不少患者接受肾移植。所以, 具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每年20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 抗生素成为罪魁祸首。那么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药源性疾病, 主要是人们对药物的适应证, 不良反应不是全面了解以及滥用药物所引起的。因此, 药物适应证、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怎样合理用药是防治药源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是保障人类合理用药和提高疗效的关键。但是有的患者不是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而是看广告宣传和凭自己用药经就经验到药房私自购药在家中滥用药物[1]。据笔者在本地比较大的药房做过调查所得, 大约有80%左右的患者不是医师指导下用药的。特别是抗生素药物严重的存在这样的问题, 滥用药物带来的不良后果比较严重, 抗生素类药物品种较多, 不同种类药物适应证不同, 抗微生物作用不同, 如果用药不当会带来比较严重药源性疾病。现已证明, 由于滥用抗生素, 药源性疾病发生近年来有所增加, 如注射用青霉素过敏者, 口服半合成青霉素就可以引起过敏, 但是很多人不做皮试,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 抢救不及时就可以引起死亡。抗生素对所有系统都引起药源性疾病, 但每一类药物又有所不同:青霉素类, 头孢类, 氨基苷类, 四环素。氯霉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克林霉素、头孢类等引起假膜性肠炎;青霉素类、头孢类、磺胺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氨基苷素又能引起肾毒性;氨基甙类、万古霉素又能引起耳毒性;氯霉素引起骨髓移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全身血细胞减少, 严重者能引起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大环内酯类引起胃肠道的反应;四环素引起二重感染, 影响胎儿、婴儿骨发育不全和牙釉质形成受损, 有的奎诺酮类如曲伐沙星、格帕沙星有肝毒性、心脏毒性;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有肝毒性, 异烟肼又有神经毒性;两性霉素B引起氮质白症、蛋白尿、低血钾、贫血等[2]。

由于抗生素的杀菌或抑菌范围较大, 在抑制、杀灭有害的微生物的同时, 也能影响有益菌群正常平衡, 可能出现不敏感微生物附加感染, 同时也会导自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及其他慢性病的不良反应。多数人认为抗生素能治疗一切炎症, 其实,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如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 而对病毒, 真菌引起的感染无效甚至耽误治疗, 每种抗生素都有特性, 优劣各不相同, 要因患者而宜、个体化用药, 而老牌药物比较稳定, 价格便宜, 不良反应明确, 如红霉素对军团菌和支原体比碳青霉稀和第三代头孢较为理想等[3]。

抗生素的滥用除能产生药源性疾病以外, 近年来产生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也影响临床用药, 如链球菌对氨基苷类产生耐药性。肠道的阴性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性, 流感杆菌、伤寒杆菌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对奎诺酮类产生耐药性等。

细菌对抗生素类药物不敏感,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产生对抗生素药物不敏感的一种现象。产生耐药性是细菌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如不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产生β-内酰胺酶, 而对青霉素、头孢类有耐药性, 使其不能被杀死, 特别近几年来全球关注的热点有的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而产生多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以外所有的抗生素形成多重耐药性;肺炎球菌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产生多重耐药性;肠球菌对万古霉素、青霉素产生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对有的喹诺酮类有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稀、亚胺培南有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对第三代头孢有多重耐药性等[4]。

那么细菌为什么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归纳如下:

产生灭火酶:长期应用抗生素是使细菌产生能够灭活抗菌药物的灭活酶, 是引起耐药性主要机制之一, 是抗生素在作用于细菌细胞之前即被酶破坏, 而失去抗菌作用。灭活酶有以下几种: (1) β-内酰胺酶:此酶是有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耐药性, 使β-内酰胺类被水裂解, 而使该类药物失去抗菌作用。灭活酶是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过程中逐渐诱导细菌产生的。 (2) 钝化酶:钝化酶细菌细胞在不断接触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后产生的, 此酶能使氨基糖苷类失去作用。钝化酶又分乙酰化酶、腺苷化酶、磷酰化酶将乙酰基、腺苷酰基磷酰基连接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氨基或羟基上, 药物结构发生改变使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下降低或消失。此外, 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被灭活;大环内酯类可以被酯酶灭活;林可霉素可以被核苷转移酶灭活而产生耐药性等。

抗生素药物作用靶位发生变化: (1) 有的耐药菌株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的与抗生素结合的部位的靶蛋白, 降低抗生素的亲和力, 是药物不能与之结合, 导致抗菌作用减少甚至消失;如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 (2) 靶蛋白数量增加, 即使药物存在时, 仍有足够量靶蛋白可以维持细菌正常功能和形态, 而导致细菌继续生长繁殖, 从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肠球菌就是如此。

改变细胞外膜通透性:很多广谱抗生素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体内,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小而产生耐药性, 这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改变通道蛋白的性质和数量, 降低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产生耐药性。在正常情况下, 细菌细胞外膜通道蛋白石特异性跨膜通道, 允许抗生素进入细胞体内, 当细菌反复多次接触抗生素后, 菌株发生突变, 导致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菌体内减少, 作用下降或消失而产生耐药性。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有的细菌由于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 菌体内的药物被泵出菌体外, 这样就使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耐药性等[5]。

由此可见, 药源性疾病, 耐药性发生是人类所为, 由于化学药物发展和药物滥用而使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 任意加大或减少用药剂量, 长期用药或疗效不足, 不合理联合用药也是引起药源性疾病个耐药性一种因素, 如氨基糖甙类与高效利尿药素尿合用可增加耳毒性反应。所以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是可以防治的, 首先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合理用药, 能用一种抗生素控制的感染不用多种, 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药物, 严格掌控用药剂量和用药疗效, 使用药物要遵循医师指导, 必须凭医师处方购药, 不自行购药, 不主动要求医师开写抗生素类药物, 确保医师诊断病情后有目的的开写处方药物, 不要任意使用药物, 要按医师嘱咐用药, 不能随意停用或加大、减少用药量, 一旦使用抗生素要按时按量使用, 以保持药物在体内的足够浓度, 特别是突然停药能引起已好转的疾病反弹或复发。其次, 要加强对抗生素类药物的销售管理工作, 很多大药房不是凭医师处方就可以出售处方规定的药品, 这也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同时, 医疗单位要密切关注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的监测, 以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耐药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程晟.抗菌药物滥用与药源性疾病[J].中国医刊, 2009, 44 (1) :9-11.

[2]吴笑春.药源性疾病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543-549.

[3]江晓栋.抗菌药物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现状及防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7) :862-864.

[4]徐雁.药源性皮肤病及防治[J].中国医刊, 2009, 44 (1) :55

中药滥用的危害 篇5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肉、蛋、乳、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人类对动物性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就需要大幅度、快速地提高动物性食品的产量。这一过程中,伴随着饲料工业与集约化养殖的的迅猛发展,由于集约化的养殖与管理之间的不协调,为了达到既能促进生长又能防病治病的目的,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兽药尤其是抗生素被应用于畜禽生产的许多环节。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带来的负面作用和严重的后果已经引起重视甚至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一、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的现状

工业饲料一般被认为是抗生素、激素及其他添加药物的载体。饲料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够起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饲料转化效率,预防疾病等作用。养殖业之所以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主要源于动物防治疾病的需要及提高养殖效益。面对比市场风险更为严峻的传染性疾病风险,一些养殖户不得不为畜禽下猛药,凭经验饲养、凭感觉用药,很容易造成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教授等专家调查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抗生素的滥用在全世界的养殖业都是非常普遍的,但在中国显得更为严重。可以说,养殖业抗生素滥用成灾,借一位大型猪场负 1 责人的话就是“离开抗生素,猪鸡简直没法养”。笔者这些年一直从事饲料兽药检测工作,见证了几乎90%的饲料都添加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的情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鸡、猪几乎是将抗生素当饭吃,而在饲养过程中,“青霉素医生”治疗疾病时不合理用药更是将抗生素的使用推波助澜。

二、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

1、一是病菌产生耐药性,出现“超级细菌。细菌耐药性是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出现的,一种新药投入使用两年一般就会出现相应的耐药细菌,但抗生素的滥用会加速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并且使一种细菌能够抵抗多种抗生素,这样就出现了“超级细菌”。动物身上“超级细菌”的出现与养殖企业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了大剂量的抗生素有关。部分渔业、禽类、畜牧养殖企业为了追求效益,长期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这些动物身上的细菌经过多种抗生素的长期选择,出现了极强的耐药性,有时,体型大的动物一生吃的抗生素比人还要多。养殖业滥用抗生素不仅会通过食物链作用到人体,据报道,广州市妇婴医院曾抢救过一名体重仅650克、25个孕周的早产儿。头孢一代,无效!头孢二代,无效!头孢三代四代,仍然无效!再上“顶级抗生素”:泰能、马斯平、复兴达„„通通无效!后来的细菌药敏检测显示,这个新生儿对7种抗生素均有耐药性!新生儿耐药或来自母亲。孕妇在吃大量抗生素残留肉蛋禽时,很可能将这些抗生素摄入。动物产品中残留抗生素,已经成为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新的‘超级细菌’还会陆续出现,10~20年内,现在所有的抗生素对它们都将失去效力。

2、二是引起动物免疫机能下降,死亡增多。养殖户过度依赖抗生素药物,未能形成良好的健康养殖意识,抗生素药物长期大量使用,破坏了动物肠道微生物系统,造成动物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抗毒力和抗外界感染的能力特别差,从而造成疾病继发频发,最终养殖效益也没法提升。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使用越多,动物的免疫力越差,下次就得用更大剂量,或更高级的抗生素才有用。以青霉素作为案例来说,它刚投入使用的时候,一天用100、200个单位就很有效了,后来使用剂量明显上升,再后来,即使剂量上升药效也很差。到了今天,即使是治疗普通的呼吸道炎症,一袋注射用生理盐水(250ml)中需加入青霉素剂量为1000万个单位——用量上升了数十万倍。不是青霉素不好了,是敌人变得越来越狡猾、强大了。

3、三是畜禽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有抗食品”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养殖业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如同一颗隐形炸弹。肉产品、蛋奶、禽畜、水产品„„抗生素正在从各条食物链源源不断侵入人类肌体。动物产品残留抗生素的量一般极低,对机体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长期食用后,可在体内蓄积,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专家提醒说,经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有抗食品”,即使是微量的,也可能使人出现荨麻疹或过敏性症状及其它不良反应;长期食用“有抗食品”,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等于在 3 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能诱导人类耐药性增强,将来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三、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应对措施

我国抗生素滥用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缺陷、监管不力。正是鉴于“有抗食品”的危害性,世界卫生组织已成立了慎用抗生素联盟,其成员包括90多个国家,各国采取严厉的手段限制使用抗生素。据悉,瑞典1986年成为首个在动物饲料中部分禁用AGP(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国家。自2006年1月1日起,欧盟全面执行此项禁用。美国、日本及我国都出台了相似的法律法规,限制或者禁止抗生素在饲料中的使用,而我国还一直悬而未决。

1、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全面禁止在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关于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我国有严格法规:只有30多种人畜不共用的抗生素,可作为促生长剂添加入饲料;且对不同动物不同生理阶段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以及停药期都有严格规定。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和缺乏大局意识,在实际使用中,滥用问题却随处可见,规模化养殖中由于集约化程度加强,养殖密度增大,疫病成了养殖业成功与否的最大障碍,使得“加药保健”有了用武之地,添加抗生素被各个养殖场视为养殖成功的法宝,经久不衰,而在散养户中由于饲养环境较差,畜禽容易患病,抗生素成了养殖户和村级兽医人员治疗疾病的万能药。我国应该从“法”的角度早日将全面禁止动物使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提上日程,我们可以仿效做得最好的国家,世界最 4 大猪肉出口国---丹麦,丹麦从1995年至今,先后出台越来越严格的动物使用抗生素禁令,让动物逐步远离了抗生素。

2、加强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滥用程度上看,主要集中在乡村的家禽养殖和散养户,他们用药知识相对贫乏,过量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家禽散养户和乡村养殖中过量使用抗生素的现象相对普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兽医执业水平问题和养殖者的用药安全问题。许多养殖者并不清楚抗生素有一个代谢过程,过量使用会导致家禽出栏前,抗生素没有完全代谢。以养猪户为例,猪病了后,他们很少去找兽医,只是相互之间沟通下信息,别人用多少药自己就用多少药。药的来源更乱,一半的养殖户都是从个体户手上去购药,很少从乡一级防疫部门等正规渠道购买。兽药应该有严格的监管,但这个环节特别乱。在很多地方,农村商店对于兽药的进入门槛特别低,只要是药就拿过来销售,控制不严,而抗生素关于休药期的规定更是一纸空文。

3、建立健全监测体系,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在动物源性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借鉴欧盟的做法,不断完善各类药物和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的相关管理规定,同时健全食品生产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控体系,对动物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和产地追溯制,对滥用抗生素的养殖者和销售药物残留超标动物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积极探索禽畜产品兽药残留市场准入和检测机制。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但对这些兽药残留检测的标准方法还 5 没完全建立,兽药残留检测设备昂贵,检测一个样本费用约1000元左右,缺乏快速筛选和确认方法,制约了抗生素药物残留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以云南为例,目前全省全面开展兽药残留检测的仅省级实验室,其他地州尚无检测能力,监测的面可想而知。同时,进入禽兽体内的抗生素种类复杂、繁多,一些标准已明显滞后。应尽快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并在抗生素药物残留监测方法的研究、仪器、技术力量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尽早研制出快速、准确、简便、廉价的检测方法,以满足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的需要。

4、养防并举,减少抗生素使用,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加大对饲用抗生素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危机,但是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寻找安全、有效、无有害残留的抗生素替代品才是化解滥用抗生素危机的真正出路。为克服现代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与抗生素药物的滥用,我国一些专家与养殖企业一直在探索运用中草药解决抗生素污染问题。广东汕头东江畜牧有限公司在养殖行业提出动物“未病先防——健康养殖”的新理念,制定出可操作性强且实用价值高的“治未病”动物保健技术体系。北京大兴区推广“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用北京洪天力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天然植物免疫增强剂”替代抗生素,既解决了猪肉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又提高了出栏率,改善了猪肉品质。与化学合成物相比,天然物用于饲料添加剂的优势主要有:一是其营养既可促进肌肉生长,又能调控肉的品质,避免了只注重提高畜禽鱼的生长速度而忽略肉质改善的缺陷;二是天然物添加剂在畜禽鱼体内发挥有效作用后可被分解,没有 毒害与残留;三是不产生抗药性,可长期使用。我国著名畜牧学专家张子仪院士提出,对待畜禽疫病,要在“防重于治”的基础上强调“养重于防”或“养防并举”,增加动物自身的抗逆能力,在“养”字上狠下功夫,这可能才是真正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保障动物性安全的真谛。陈其广认为,在改善动物养殖环境的同时,深入发掘利用天然物中草药的优势,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化学物质与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和兽(禽、鱼)药局面,创造中国特色的生态养殖新模式,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参考资料

《中国动物检疫》2009年06期 抗生素滥用对养殖业的危害及控制对策 李培仓

《当代畜禽养殖业》2011年06期 滥用抗生素对养殖业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周军 李红斌 李睿鸿

滥用促排卵药物危害大 篇6

促排卵药物到底为何物?

数年前,克罗米芬胶囊(氯米芬)还是各地西药房中一种很少有人问津的“冷药”,每粒售价只有0.59元,药店也随处可买,主要用于个别排卵障礙引起的不孕症,为促排卵药物。随着该药的广泛应用,人们突然发现,该药的大量应用与多胞胎的出生率猛升有关。这一发现导致了该药被广泛滥用。一些人钻计划生育的空子,为了人为“创造多胞胎”,本身排卵很正常的育龄女性也开始大量服用克罗米芬,至此,克罗米芬开始被称之为“多胎丸”。为此,国家将该药调整为“处方药”严加管制,并限制药厂生产。一时间该药成了“稀缺货”,药店很难买到,甚至医院也出现断货。但个别药店存有老货,并高价向求购者出售,每粒售价高达几百元,还有些人在网上公然高价叫卖,也有人托人从国外搞来高价谋利。专家指出,任何药物都有它的适应范围,促排卵药一般适用于治疗卵巢功能低下或有排卵障碍的人群,月经正常、排卵正常的人群并不需要服用促排卵药。而乱用排卵药物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滥用“多胎丸”,赔了夫人又折婴

河南省周口市32岁的陈先生,结婚几年没有孩子,四处投医买药。期间,其妻子服用了大量的促排卵药物。直到去年,陈先生发现妻子怀孕了,全家人都高兴不已。后来到医院检查得知,所怀的是双胞胎,听到这个消息的亲友更加喜悦。但医生同时也说,胎儿的胎音比较弱,将来分娩时可能会有大的风险。怀孕7个月的时候,妻子早产,在县城医院生下了两个男婴,他们身体都十分弱小,每个都只有一斤多,而且全身肌肤呈紫色,哭声没有力气。经医生检查后说,两个婴儿都有严重的先天发育不良,这与孕妇在怀孕之前服用过量“多胎丸”之类的药物有极大关系,婴儿能否存活下来也是问题。从这时候起,陈先生夫妇与亲友都沉浸在极度的担忧之中。最终,三天内两个孩子相继死亡。陈先生一家直到现在都没有从丧失孩子的痛苦中走出来。陈先生在悲伤的同时,也坦承:很后悔当初要孩子心切,并不清楚“多胎丸”的副作用就使用,这才落得如此后果。

王先生是家中的独子,而且其家人都相信“多子多福”。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王先生听说有一种药物叫“多胎丸”,吃了就会怀上双胞胎,而且很有可能都会是男孩子。听到这则消息后,王先生兴奋不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搞到了三盒“多胎丸”。按照药品说明书,他的妻子服用两个疗程后,便怀孕了。几个月后,王先生带妻子到医院做了B超检查,发现妻子果然怀上了双胞胎。但在孕7个月左右,妻子出现了严重的腹水,双胞胎孩子出现了早产的迹象,不久便进行了引产处理。术中孩子虽然保住了,而妻子却因为出血过多死亡。

滥用“多胎丸”,引起并发症服用促排卵药物后并发症往往比较多,例如贫血、妊娠高血压、早产等。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血尿、腹水、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等多种严重后果。促排卵药物有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卵巢囊性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并且有可能发生卵巢癌、乳腺癌等。

导致女性更年期早来促排卵药有很多种,但是大致机理都是通过促进卵泡成熟促进排卵的。很多女性为了怀孕,擅自用克罗米芬,甚至长期大量服用,导致身体一直处于排卵阶段,这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女性体内卵泡的数量有限,长期促使卵泡加速发育成熟,势必导致青春期时储备的4万多个卵泡迅速消耗。当所有卵泡都耗尽之后,由于雌激素不再分泌,更年期就来到了。一个月排出一个卵泡,更年期可能在40多岁来到;如果一个月排3个,可能30多岁就要面临更年期了。

可能造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由于促排卵药阻断了雌激素对下丘脑的反馈,导致身体停留在一个高雌激素水平上,有可能造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内分泌紊乱、水电解质失衡、盆腹腔积液甚至是血栓。高水平的雌激素还会加速乳腺肿瘤、卵巢囊肿的生长。如果雌激素水平持续过高,甚至会成为“慕雄狂”——处在一种类似动物发情的状态,把眼前的雄性通通推倒,一个不留。

利用“多胎丸”怀双胞胎是违法的

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修订版)》中明确规定:“人工授精可以在自然周期或药物促排卵周期下进行,但禁止以多胎妊娠为目的应用促排卵药物。”新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规范文件还指出,对采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后的多胎妊娠必须实施减胎术,避免双胎,严禁三胎和三胎以上的妊娠分娩。为此,不育夫妇在服用促排卵药物前,必须签订多胎妊娠减胎术同意书。一位资深律师说:“服用‘多胎丸’怀上多胞胎,从法律层面上看首先是一种规避法律的行为,是绕过我国‘一对夫妇,一个孩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行为。依据卫生部曾经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判定,利用‘多胎丸’怀双胞胎毫无疑问是违法的。”

相关链接

国外对“多胎丸”的认识过程

为治疗不育而服用促排卵药物的现象在国外也曾出现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法国等一些美洲、欧洲国家甚至很流行,法国著名医生巴比尼克把这种现象称为“世界性流行病”。但他们研究发现,滥用“多胎丸”,将导致孕妇流产率增加10%,早产率增加20%以上,胎儿死亡率高达13.5%。他们认为,怀胎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然受孕产生的。在医学方面,多胎属于高危妊娠,并发症较多,多胎孕妇所承受的痛苦和危险是普通孕妇的数倍。其中,常见的并发症有多胞胎输血溶血综合征。由于子宫内的多个胎儿互相抢夺血液,造成有的胎儿血液过于黏稠,有的胎儿因缺血而发育不良,甚至胎死腹中。死去的胎儿极易自溶,所产生的毒素一旦进入产妇血液,会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这是一种比败血症还严重的疾病,死亡率占70%~80%。常见的多胞胎并发症还有:羊水过多、高血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等。另外,由于多胞胎在宫内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占12%~34%,致使其早产率占40%~50%。这样会导致早产婴儿神经系统、呼吸功能等发育不全,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小孩智力发育受损。对家庭来说,随之而来的过重的经济负担会让人难以承受:对社会而言,则会带来人口增长过快、教育资源及公用设施紧张等难题。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原因及对策 篇7

关键词:抗菌药物,滥用,危害,原因,对策

药物既可以治疗疾病, 也可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本文就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抗菌药物的滥用提出策略。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

滥用抗菌药物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危害: (1) 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了生存, 战胜抗菌药物, 它们不断地发生变异, 从而产生耐药菌株。目前, 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存在耐药的现象。 (2) 导致二重感染: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各个部位都存在着细菌的寄生, 这些寄生的细菌相互制约, 在人体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保持平衡的状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人体内的敏感菌群死亡, 此时一些不敏感菌群、细菌、真菌和外来菌也开始侵入人体, 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 (3) 浪费医药资源:抗生素的生成具有三种方法:天然、化学半合成、化学合成, 前两种方法生成抗生素都需要粮食作培养基;目前, 已有大量的新型抗生素被研发, 作用强, 作用范围广, 但其价格昂贵, 滥用造成资源浪费及治疗费用较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 (4) 损害人体器官:“是药三分毒”, 抗生素不仅对有害细菌具有杀害的作用, 也能损伤人体内正常的细胞。如青霉素可发生过敏反应, 出现过敏性休克, 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利福平、红霉素均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喹诺酮类可损害年幼动物软骨, 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疼痛和炎症等症状。 (5)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给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使用抗生素, 或给不该联合用药或预防性用药的患者实施联合用药或预防性用药, 或可给价格低廉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疾病使用高价抗生素等, 均可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抗菌药物存在以上危害, 主要是群众对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 许多人对抗菌药的作用机制不理解, 认为抗菌药是消炎药、感冒药, 只要出现炎症就服用, 甚至有的人认为有病就用。然而抗菌药只作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 对一些无菌性炎症是没有效果的, 如变态反应性炎症 (如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炎症 (如接触性皮炎) 等。 (2) 频繁换药, 疗程不当。抗生素的作用需要足量、足疗程才能起效的, 疗程的长短与感染的严重程度、临床反应和细菌的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患者使用一两天后, 感觉症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 就认为此种抗生素对自己没有效果, 要求换用或增加其他抗生素治疗, 导致抗生素疗程不当, 进而导致滥用的现象。 (3) 抗菌药越新越好、抗菌范围越广越好、价格越贵越好。许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误区, 觉得新药、好药、贵药就是所谓的好药, 其实不然, 是否是好药, 不是看是否“新药、好药、贵药”。每种抗生素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抗生素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对象进行。而且有时效果往往与许多人想像的不一样, 有的老药具有稳定的药效, 价格也比较便宜, 由于人们平时不常使用, 没有产生耐药性, 可能效果会更好。 (4) 联合使用几种抗菌药。抗菌药联合使用有利于提高疗效, 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然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对人体有害无利, 不仅无法提高疗效, 而且可能增加耐药性的产生, 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以临床工作中应该提倡合理地联合用药, 并给予严格地控制。

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

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主要在医务工作者方面: (1) 经验性和臆断性用药情况太多。把抗生素当成“安慰剂”使用, 只要有与之类似的症状就使用。 (2) 联合用药不科学。有时医生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 将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但是如果对联合用药了解不清, 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3) 预防性用药使用不科学。有的医生为了防止病人某些症状的出现, 随意扩大预防性用药的范围和量。 (4) 频繁更换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疗效有周期性问题, 如果疗效暂时不理想, 应该先考虑用药时间不足, 给药途径不当, 而不应该频繁更换抗生素, 频繁更换抗生素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5) 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不够。造成某些患者对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间隔时间把握不够, 不能正常地发挥药效。 (6) 用药的个性化强度不够。没有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知识, 指导合理用药, 研究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7) 对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能尽早发现问题。 (8) 知识的获取力度不够。未能及时获得一些新药物的信息和某些已用药物出现的一些问题, 以及某些疾病的新的治疗方案。 (9) 医德医风不正。一些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不顾及患者利益和安全, 违反原则超常使用抗菌药物。

解决抗菌药物滥用的对策

杜绝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 需从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做起。 (1) 在临床工作中合理用药, 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医生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 熟悉各类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证, 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 选择有效抗菌药物, 尽快进行细菌培养, 获得致病菌的类型, 然后由临床医师根据致病菌种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对治疗方案进行修改, 这是合理用药的关键步骤。 (2)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用药安全。如何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 并防止由此带来的危害, 仅仅靠少数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国家的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制约。20世纪末, WHO曾指出, “从推动合理用药的政治模式来看, 药品不仅是防治疾病的物质和具有内在价值的可上市成果, 也是国家政策的工具”。由此可以得出,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不仅对医药事业产生影响, 对人们的健康生活产生影响, 同时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后者决定国家需要做出一些努力。事实上,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的滥用, 不仅关系到医患双方, 也关系到药品的制作与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 同时也关系到文化、教育、商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如今解决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 需要国家统筹全局, 出台相关政策, 政府相互协调有效地开展,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滥用, 彻底消除其危害[1]。

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积极推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 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2]。

参考文献

[1] 曾繁典.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与危害[J].中国药物警戒, 2004, 1 (7) :25.

临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分析 篇8

1 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会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这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这里以庆大霉素为例,庆大霉素是一种抗菌作用较强的氨基苷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使用方便,无需皮试且价格便宜,因而备受人们青睐,且在基层门诊部应用非常广泛。尽管庆大霉素对病菌引起的疾病有非常显而易见的疗效,但过滥使用,它的毒副作用亦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类药物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损害第Ⅷ脑神经和肾脏。据报道[1],因庆大霉素导致耳聋,20世纪50年代不足使用率的3%,到60年代则上升至10%,70年代达到25%左右,80年代以后更上升到28%~35%。这表明,对抗生素这类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及用量的把握,对年老、体弱、小儿的慎用,已成为人们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其毒副作用造成的危害,已不仅仅是个别事例,而是临床中屡见不鲜的现象了。

2 产生细菌耐药性

滥用抗生素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细菌产生广泛的耐药性。据金少鸿等[2]报道,1990年至1994年耐药性监测,发现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上升很快。实验表明,现在常用抗生素中,几乎每种药物在其治疗菌种范围内都存在大量的适应性增强的耐药菌。耐药性的日益广泛已成为急需人们认真对待的紧迫问题,这也表明药物滥用情况的严重性。正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曾给人类带来福音并救患者于病魔之中的抗生素在一些不知其性的医务工作者“物极必反”的滥用后,又显露了它危害人体本身的不良反应,因为不论哪种抗生素,或多或少对细菌都具有耐药性的诱导作用。如果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给药方法不了解,很可能造成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剂量过高,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剂量过低则对细菌起不到应用的抗菌作用,达不到满意的疗效。而这种低剂量药物作用下的细菌非但没有被杀死,反而更易增加耐药性。在患者对旧抗生素品种仍然敏感的情况下,如果盲目使用新品种,很容易使患者体内细菌对新品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一旦重症感染时抗生素对耐药菌也会束手无策了。

3 加重病情造成双重感染

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还有一类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症下药”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它会破坏体内菌群平衡,而加重原有病情或造成双重感染。根据杨润生等[3]报道,87例患有呼吸道、中耳炎、牙周炎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后,因使用不当,造成体内肠道菌群失调而致腹泻。寻其根由,就在于抗生素在杀灭或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肠道正常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破坏肠道生态平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4“无的放矢”,延误病情

在临床中,一些医务工作者由于对患者病情不清,对许多病毒引起的疾病都使用了抗生素,结果不仅延误了治疗,使病情得以继续发展,而且因为“无的放矢”地大量使用了抗生素,破坏了患者体内菌群的平衡,导致新的疾患,同时对药物资源也是一种不应有的浪费。以呼吸道感染为例,据有关文献报道对200例呼吸道患者调查,其中148例为病毒感染,但他们全部应用了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治疗。实验表明,在病毒感染早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可使体内菌群失调,有利于病毒繁殖。故对病毒感染者应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一定要查找病因,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抗生素的使用看似简单而又普遍,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后果非常严重、急需人们给予重视的问题。正是由于它具有抗菌作用性强、过滥使用不良反应大的双重性,临床医师在治疗疾病应用抗生素时一定要慎而又慎,一定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机制、理化性质、用法、用量、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过滥使用,做到有的放矢。

摘要: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临床对抗生素不适当或不适量使用亦愈发严重。今天,抗生素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之一,能否被人们合理应用,是影响其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之使用得当,则其对细菌等微生物特有的抗菌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如果临床医师对抗生素的药理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缺乏了解或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就可能在临床上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抗生素。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危害

参考文献

[1]孙军.再谈抗生素的毒副作用[J].中级医刊,1995,4:30.

[2]金少鸿,张凤凯,李晖,等.1990-1994年耐药性监测情况[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5,2(1):22.

浅谈临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篇9

抗生素主要指细菌、霉菌或其他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次级代谢物, 目前现在人工已经能合成相关的类似物, 这些统称为抗生素。随着科学的发展, 科学家们将抗生素的范围扩大, 并将其称为生物药物素, 主要是用来治疗细菌感染所造成的疾病或致病微生物所感染的疾病, 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由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所以导致抗生素在大范围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医药机构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过量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 从而造成了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非常普遍, 据调查显示, 在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率在22%~25%之间, 但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比例却高达80%[1]。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知道, 并不是我国患者的体质存在缺陷, 实际上在我国真正需要用到抗生素进行治疗的人数还不到20%, 但是应用抗生素的比例却奇高。这也反映我国在抗生素使用监管方面, 以及医药机构的水平存在的问题。

2 滥用抗生素的原因分析

2.1 管理制度缺陷

从国外的抗生素使用比率, 可以看出在临床上并不是必须要使用的, 其真正使用率应低于20%才符合实际, 但在我国抗生素使用的比率却高达80%以上, 明显体现了我国存在很大的监管漏洞。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在以往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医疗事故, 所以我国的政府对其监管相对不严格, 但是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比率不断增加, 其造成的医疗事故也越来越大, 如果不对其进行严格管理, 患者的人身权利就不能得到保证, 而且我国对抗生素的使用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 对于抗生素的销售也没有一定的限制, 导致抗生素在生产、销售环节中相对混乱, 引起抗生素流通的秩序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一些不法的商人通过不正当的销售策略, 过分夸大抗生素的作用, 对其可能隐藏的危害不能进行及时告知, 侵犯了购买者的知情权。2.2用药不当政府的不作为使得抗生素的使用泛滥, 并且造成一定的滥用状况, 但是最终使用抗生素还是要经过医师或药师, 在其用药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2.2.1 盲目使用

在临床上有时候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但医生出于加快治疗患者病情, 进行抗生素治疗, 这样就逐渐使得医生的操守出现了问题, 为业绩而不惜对患者滥用抗生素, 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二次损伤。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医生对自身要求不严格, 另一方面医院也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 从而导致盲目使用成为医生治病的“法宝”, 因其不但能增加医院以及自身的经济利益, 还不会因此而承担任何责任。医院不能及时予以管制,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抗生素使用规范化进程。

2.2.2 专业素质不强

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了解并不清楚, 缺乏相应的经验, 用药无规律, 药量不确定, 就难免造成滥用。医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 很多人运用不正当手段进入医疗机构, 来获取一份稳定的收入, 而技术技能却不能达到临床要求, 这就反映了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尽快规范医生的选用标准, 提高从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2]。

2.2.3 频繁更换

在一种抗生素的应用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后, 医生频繁的更换抗生素, 而忽视了对病情本身的分析, 过分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自身的职责, 使其从属于药物。

2.2.4 药师缺乏临床经验

领取药物都是通过药师, 由于其缺乏必要的临床经验, 用药方面过于死板, 不能很好达到治疗效果。

2.2.5 患者主动要求

患者对于抗生素不了解, 急于治疗疾病在就医时对医生要求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其本身对于滥用抗生素产生的效果没有充分的了解, 这就很容易造成患者主观原因引起的抗生素滥用。

3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3.1 伤损器官

药物的使用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 抗生素也是一种药物, 其过量不合理使用也会对身体器官造成一定的损害, 当抗生素作用于人体各器官时, 对有病原菌的器官而发挥作用, 但是在没有受到病原菌作用的器官, 其不能产生相应的作用, 相反还要经过肝肾的代谢作用排出体外, 而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如果使用抗生素无节制, 造成危害的情况还会泛滥。抗生素的合理适量的使用, 能够被身体自行排出, 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如果把抗生素当成“家常便饭”的话, 那么身体的器官自然是负荷不了的[3]。

3.2 病菌的耐药性增强

自然界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统一的, 抗生素的作用就是利用其与病原菌的这种相互制约的作用, 但是如果不合理大量使用抗生素, 就会造成这种相互制约的作用发生一定的转变, 由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会使相应的病原菌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通过细菌不断的适应作用, 抗生素所起到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小, 对临床的治疗具有重大的危害, 一方面表现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不能取得好转, 会对治疗造成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致病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 使患者以后治疗更加困难, 体质更加弱。

3.3 引起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是指细菌的数量以及种类发生了变化, 使得原来比较稳定的结构遭受了破坏, 人体是一种和谐运转的整体, 由于滥用抗生素使得人体内的菌类均衡发生了变化,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内大量的敏感细菌被杀灭, 如金葡菌等不敏感菌就趁机进行大量繁殖, 从而使其数量不断增加, 破坏了原有细菌之间相对的平衡, 造成相应的疾病, 通常称二次感染。这对医生把握患者的病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 总结

抗生素的产生为我国的临床医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随着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上广泛性增加, 使得抗生素的应用开始泛滥, 其不但对于患者器官有损害, 同时还会造成细菌的耐药性以及菌群失调, 因此医务工作者应对抗生素的滥用引起重视,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医生药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患者也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 多学习相关的医疗保健常识, 积累抗生素使用常识, 合理使用。

摘要:青霉素等抗生素广泛的被临床治疗所使用, 虽然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 但随着现在抗生素使用范围的逐渐扩大, 甚至造成了滥用的状况, 不但危机到患者的健康, 对于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都面临着重大的考验。本文通过对抗生素的介绍以及临床上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严重性, 使相关部门更好地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临床,原因,危害

参考文献

[1]周贵民, 张军民.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1) :5-6.

[2]汪复.如何应对《超级细菌》的挑战[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06) :401-402.

试析新闻采访权滥用的成因及危害 篇10

关键词:新闻采访权,滥用,新闻媒体

改革开放以来, 新闻媒体已经基本完成从“行政事业单位”到“特殊的信息产业”的转变, 新闻工作者面临多重角色冲突和道义立场与个人功利的矛盾困境, 加上有关法律的暂时缺位, 假新闻、新闻寻租、新闻炒作、强迫采访、暴露他人隐私, 甚至铤而走险索贿、威胁等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引起轰动的“茶水发炎”、“纸箱馅包子”以及少数记者和媒体敲诈、受贿案件的发生, 说明我国新闻采访权的滥用问题逐渐显现, 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采访权滥用的原因

传媒的强势话语权和受众的弱势话语权形成鲜明的反差。社会转型期间, 资源的重新配置, 在制造了较少强势阶层的同时, 也在数量上高速增加着新的弱势群体。大众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这一特性决定了大众媒介为民声代言的责任。然而在社会转型期间, 由于众多原因, 社会阶层中出现强势与弱势, 虽然从根本上没有否定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 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占据强势资源的强势群体, 也同时具有较多的话语表达机会。在话语表达层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及人群, 则相对较少占有话语资源, 形成相对的话语弱势, 在实现自身话语要求时较为被动, 较为依赖媒体的注视。而媒体一旦对话语弱势群体有所忽视, 就很容易导致采访权滥用。

社会环境改变媒体环境。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一个部门, 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记者的采访是“依靠党委、深入群众”, 采访获得了权力部门的特许和授权, “无冕之王”这个戴在记者头上的“光环”, 任何人接受采访都被视为责无旁贷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媒体的管理, 经济上逐渐采取“断奶”措施, 财政拨款日趋减少, 将新闻媒体推向了市场。同时, 在这样一个信息超载时代, 媒体产品出现过剩,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生存压力加大。还有, 我国正在进行新闻改革, 主要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 促进媒体的竞争和发展, 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尽管大众媒介实行的是“事业单位, 企业管理”的运作与管理体制, 但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 一些媒体表现出过多的“企业性格”, 而忽视了社会教化、舆论监督和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有偿新闻和新闻广告、议程错位及信息不对称等, 降低了媒介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媒介信誉。不少媒体将经济利益视为唯一和最终目标, 利用媒介话语权进行商业寻租, 以谋求更多的经济回报, 也就成为必然。

媒体由计划进入市场, 生存压力增大。今天, 处于信息过剩时代的新闻媒体, 比以往更加倚重舆论监督、曝光来扩大影响, 吸引公众眼球, 树立自身权威。在引起公众关注方面, 曝光手段比其他手段都更为有效。中国新闻媒体的官办国有性质, 又很容易被人误以为, 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是行政权力的延伸, 一旦曝光, 也往往因有行政权力的跟进才能解决被曝光的社会问题。中国新闻人就被某种程度地赋予了“权力”甚至“特权”色彩。而这种“权力”一旦被滥用, 超出应有的底线, 曝光就会沦为少数媒体或个人进行钱权交易的“筹码”。造成这个问题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体制:从“行政事业单位”到“特殊的信息产业”。目前, 我国传媒的舆论监督带有党政权力的延伸和补充的性质, 记者的采访“权利”含有一定的“权力”。例如各级权力机构组织的各种检查、评比活动的文件, 均明文规定传媒要如何配合。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 使它容易成为违法乱纪重点行贿的对象。若传媒从业者自身缺乏基本的职业精神, 传媒内部缺少监督机制, 手中的这种“权力”有可能被用于谋私利。同时, 传媒从单纯的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 转变为一个具体的利益单元, 这样就有了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市场机制引发了利益、生存、发展之争, 引发记者行为的各种选择, 外部的诱惑越来越多, 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记者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 这是造成职业精神淡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传媒从业人员的急剧扩张和流动性加大及社会的浮躁氛围, 使得职业教育难以作为经常项目来运作, 而追求实际利益却在每日每时发生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虽然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事业单位的性质没有变, 但其信息产业性质正在不断凸显出来。媒体经营部门在外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 就会最大化地利用其社会影响力, 来寻求非法经济利益, 它的实质是采访权的滥用, 是社会腐败在新闻领域的折射, 是经济、政治腐败现象侵蚀新闻界的结果。

二是机制:新闻采编活动与广告经营活动不分离。在新中国的媒介发展历史上, 今天的媒介比以往任何时候所面临的市场竞争都要激烈, 党政部门与媒介经营之间的利益纽带被切断之后, 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权力、红头文件搞发行、拉广告的方式行不通了, 一些媒体就全员皆商, 以单纯的获取利益为导向, 来求得市场地位。于是, 新闻与广告不分, 采编活动与经营活动不分, 记者编辑利用工作之便或以新闻报道为条件, 从事广告业务和其他经营活动。所以, 新闻媒介就会很容易被利益集团腐蚀、拉拢、控制, 一些媒体就会由此从新闻纸蜕变成单纯的商业纸或广告纸, 记者由“双向度”蜕变为“单向度”, 由事实真相的追寻者变为经济利益的追逐者。记者甚至会丧失责任与良知, 只剩对利益的渴求与冲动, 从而使公众的利益和需求受到侵害。同时, 新闻与广告不分, 极易使传播机制失去约束与制衡, 使采访权变为一种特权, 极易滋生腐败。

记者误将权利当权力和特权。记者在世人心中向来是“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知识分子形象, 理性的文化批判和严格的舆论监督, 是媒介自身话语角色的默认定位。然而, 在进入市场经济过程中, 在激烈的竞争中, 大众媒介部分从业人员的自身话语角色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致使一些人误将新闻采访权当做“权力”, 甚至“特权”, 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

一是激烈竞争下的业务能力失态。媒体的竞争比之于任何行业的竞争绝不逊色。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 “抢”新闻成了记者竞争的常规武器。于是偏听偏信、未经核实就将采获的新闻匆匆刊播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追求轰动效应, 夸大事实的情况也屡屡发生;为了吸引眼球, 遣词造句时感情浓烈刺激的词语也频频出现……凡此种种, 大多并不是这些新闻从业者不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 而是在高压力下能力的失态。

二是片面追求报道效果, 忽视对采访对象权利的尊重。尊重个人隐私是一条公认的新闻原则。但当新闻工作者猎取新闻的渴望超过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时, 就可能出现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人们对下面的这些镜头一定并不陌生:儿子见义勇为被歹徒扎死, 为追求报道效果, 记者问亲眼看到惨状的母亲:“当看到那个场面时你作为母亲是怎么想的?”汶川地震期间, 甚至有记者问灾区受难者:“失去亲人, 你是什么感觉?”“你被埋了多长时间?”在批评报道中,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盘根错节的矛盾纠葛, 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和法律知识的欠缺, 记者一时难以驾驭好整个新闻事件, 一旦仓促成稿 (成片) , 难免会留下许多漏洞。

三是有些报道手段的误用、滥用, 导致新闻报道中非故意侵权行为的发生。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 一些偷拍、抢拍、隐蔽采访等手段被广为使用。记者拥有了强大的曝光手段之后, 有时反而欠缺了对问题实质的剖析, 只满足于对被采访对象的曝光。如在报道某省国道乱收费的电视画面中, 收费员在被窝中被叫醒, 只穿一条裤衩在摄像灯下, 尴尬狼狈地接受记者的质问。人们也许会问, 收费员难道是乱收费的症结吗?他有什么义务接受记者的闯入以及毫不留情的质问和曝光呢?这种曝光是合法的吗?这些问题的性质与新闻侵权如出一辙。也有记者采访作风不深入, 道听途说, 以第二手材料做依据, 致使报道失实;或者在写稿时, 对新闻事实的整体把握不够, 对细节了解不准, 导致用词不当, 造成对采访对象的伤害。

采访权的滥用有社会原因、有媒体原因, 也有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原因, 从近年来逐渐增多的有关新闻界违法违纪的案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媒体的浮躁、记者的新闻道德失范, 而这一切不仅损害了新闻界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它侵害了公众利益, 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如此滥用新闻采访权, 可能会伤害公众知情权、阻碍司法公正、削弱舆论引导力量, 同时也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和美誉度, 激化社会矛盾,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滥用新闻采访权造成的危害

滥用采访权伤害公众知情权。采访权来源于知情权, 滥用采访权, 最终损害的是公众的知情权。媒体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 而如何掌握话语权, 使之遵循理性正确的原则, 是社会和媒体应当慎重对待的问题。总的来说, 我国大多数媒体从业者还是本着理想与原则在从事新闻报道。遗憾的是, 目前的一些评论和报道却往往带有相当强的功利色彩, 经济利益的驱动、职业精神的缺乏, 再加上相关法律的缺位, 往往容易使一些媒体动辄偏离客观和公正的轨道。而对于如何防止新闻操作出轨, 已经成为一个直接影响中国传媒良性发展的现实问题, 也成为媒体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拷问。新闻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指新闻报道承担着公众所赋予的维护社会正义的权利, 这也是选择了这个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反过来看, 记者的采访权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公众知情权的延伸。因此, 正确行使采访权, 就是保护正义的监督权、公众的知情权。北京已经针对“纸箱馅包子”虚假报道作出处理, 虽是亡羊补牢, 但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维护公众的知情权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滥用采访权阻碍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是当今世界各法治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原则。司法所追求的目标是公正, 而公正的前提是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中保持中立。这就要求司法人员自身摒弃私心杂念, 更要求堵塞一切包括媒体干涉或影响司法独立的渠道, 创造一个保证司法人员独立办案的外部环境。舆论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有时是难以抗拒的, 历史上由于舆论压力而导致的错案屡见不鲜。另外, 中国的司法机关容易被社会舆论所左右, 只是因为“中国的法官缺乏独立的地位和理念”吗?以英国为例进行比较, 英国是对媒体监督司法控制比较严的国家, 他们有专门的蔑视法庭法, 规定:当案件正在由法院积极而不是拖延审理的过程中, 任何人不得对案件加以评价。即使你确保自己的评价是诚实的, 但只要是在法庭审理以前过早地说出了真情, 也会被认为是蔑视法庭的行为, 并受到相应的处罚。在他们看来, 案件正在审理中媒体就乱加评论, 会影响公正审判。用他们的话说, “我们绝不允许法院以外的‘报纸审讯’、‘电视审讯’”, “必须记住, 是法庭在审理案件, 而不是记者”。从媒体滥用报道权和批评权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 “媒体审判”的本质一方面是公民表达自由与司法独立审判权之矛盾, 另一方面是行政权对司法独立审判权的干预。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 法院的地位并不真正独立, 而新闻舆论对司法的监督, 主要是通过触动对司法机关有影响力的上级党政领导, 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并进而批示、指示有关司法机关来达到对司法机关的监督, 这种监督本身就很容易对审判权的独立造成损害。

滥用采访权削弱舆论引导力量。去伪存真,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是大众媒介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在舆论冲突交织的时候, 受众急需大众媒介能够坚持舆论导向, 引导主流话语。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来, 不少媒体更多把精力集中在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上, 煽情庸俗、恶意炒作屡见不鲜。报纸上不断宣传“大款”们挥金如土的“豪气”, 杂志上不断报道“大腕”们形形色色的敛财手段, 银幕上不断出现比西方“阔佬”还要“阔佬”的生活方式, 电视剧里到处都是俊男靓女, 每天都开着宝马, 住着豪宅, 谈谈情说说爱。这种单一、片面的话语表达, 会给受众造成种种错觉, 潜移默化地宣扬超前消费、人生及时行乐、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众媒介的“倾斜”造成了社会热点的“倾斜”, 大众媒介的“滑坡”造成了公民道德的“滑坡”, 大众媒介的“失衡”造成了人们心理的“失衡”……群体“躁动现象”不过是这些“倾斜”、“滑坡”、“失衡”的一些现实反映。大众媒介片面地坚持某一种话语表达, 关注视角狭隘, 不能平衡多方声音, 不能坚持主流的、理性的评价, 就会使舆论引导偏离理性的轨道。受众的话语表达在大众媒介的话语霸权之下找不到自己的声音, 崇尚消费、娱乐的内容充斥媒体, 而理性务实的舆论批评声小势微, 一些弱势群体的诉求得不到表达, 势必造成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任危机。而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功能, 也将随着受众信任的疏远而降低。

滥用采访权降低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和美誉度。公信力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其“公”就是媒体作为党的喉舌, 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造福社会、服务公众, 就是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其“信”, 就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恪守新闻道德, 尊重新闻规律, 追求新闻价值, 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 有信誉、讲信用, 让受众信任、信服。有“公”并有“信”, 媒体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力量, 发挥应有的作用。公信力是媒介与受众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媒介通过树立强大的公信力, 增加对受众的影响, 设置议题, 引导公众舆论, 平衡多方话语力量, 营造和谐的话语环境。受众一方面考察大众媒介的公信程度, 另一方面也日益依赖公信力强的媒体获得信息, 更好地实现话语表达。媒介与受众通过公信力互相依存, 有机地联系着。但是对于大众媒介而言, 公信力高低与否的最终评定权还在受众手中。大众媒介公信力似乎是, 大众媒介作为考生面对着广大受众考官交出的一份答卷。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受众面临着洪水般的信息浪潮, 对信息的选择和接受变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信息焦虑综合征”。在这种情况下, 受众与其说是在选择信息, 还不如说是在选择媒介。那些公众形象好、有公信力的媒介, 自然会成为受众的首选。公信力也成为中国媒介竞争的无形资产, 是媒介生存、发展的前提。有偿新闻和新闻腐败令受众失去对新闻媒介的信任, 媒介的“无冕之王”、“第四权力”的地位受到动摇, “民声代言人”的形象遭到破坏;角色错位和新闻暴力使受众感受到自己话语权的丧失, 话语地位的下降。大众媒介滥用采访权现象, 使得受众对媒介的公信力评价降低, 媒介的自身公信力受到挑战。

美誉度和权威性对新闻媒体意义重大, 我们时常会从报刊上看到那些耸人听闻的新闻和泡沫化的炒作, 这些固然有利于在短期内提高新闻媒体的知名度, 但从长远的发展观点来看, 这是十分危险的自杀行为。当受众在一次次强烈刺激后终于清醒过来, 发现这些新闻的虚伪性后, 他们所作的唯一选择可能就是远离这些媒体。我们经常会看到媒体的各种评选“十大畅销……”“年度最受欢迎……”之类的名目, 冠之于各类企业或产品。一番盘点之后, 老百姓却往往会惊讶地发现, 同一领域的同一性质的评选, 却因为由不同的媒体操作, 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去年年底, 就曾有两家有相当影响的大众媒体, 据称同样依据从北京房地产交易所获取的数字, 但最后评选出的所谓“北京十大热销楼盘”结果却相去甚远, 弄得读者不知道该信谁, 媒体的权威性也因此受到质疑, 无形中也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滥用采访权激化社会矛盾,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如果记者滥用采访权, 可能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损害全民利益等, 进而会激化社会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旧有的矛盾尚在逐渐的消解之中, 而新增的矛盾又在不断出现。各个阶层都对自己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实现有着强烈的话语表达欲望, 对自身的发展困境和社会矛盾的不满情绪需要宣泄。我国大众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坐拥话语权的强势, 面对诸多话语诉求, 要平衡多方声音, 使得各个阶层的话语表达能够顺畅通达。对于社会问题要及时反映和揭示, 对于种种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要深刻地批判和剖析, 督促行政部门及时关注和解决, 从而缓解社会矛盾, 保证社会体制在富有弹性的良好机制下正常运行。如果媒介不能及时了解受众的所需所想, 甚至忽视某些受众的话语表达要求, 造成受众话语表达的障碍, 使得受众的利益要求无法通过大众媒介得到表达, 对社会矛盾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宣泄, 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实现得不到具体的解决, 受众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的心理得不到补偿, 久而久之, 必然会形成负面的社会舆论, 增加不安定因素, 激化社会矛盾,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家常中药”,滥用也伤身 篇11

板蓝根:

从非典到手足口病,从甲流到“H7N9”,每次这种传染病出现,板蓝根都会作为防治药物走到台前。眼下,板蓝根又被推向了风口浪尖,甚至有很多人在网上说板蓝根是“万能神药”。板蓝根的抗病毒作用确实非常好,而一般情况下,约90%的感冒人群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是,板蓝根药性偏寒,因此它和金银花一样,身体平时比较虚弱、大便稀、胃寒的人最好不要长时间服用。

枸杞子:

枸杞子有平肝、明目的作用,很多在电脑前久坐的人喜欢把它当“糖豆”吃,或者泡水喝。枸杞子有明目、缓解疲劳头晕等作用,但是枸杞子的药性偏温,所以最好不要把它当饭一样天天服用,尤其是那些平常就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经常出现口疮等情况的人。

金银花:

很多人感冒了喜欢用金银花泡水喝,因为他们认为金银花可以治感冒。需要提醒的是,金银花的主要作用在于宣散风热,主要用于一些热性病,如果感冒的时候有黄痰、咽干、咽喉肿痛症状,用金银花效果会比较好。但是,金银花药性偏寒凉,如果感冒时舌苔发白、流清涕、怕冷等,就不适合用它泡水喝。另外,由于它药性偏寒,因此也不适合长期服用,尤其是那些体弱、大便稀、胃寒的人。

鹿茸:

在肾病内科的门诊上,经常碰到一些人喝鹿茸酒导致身体出现不适。问及原因,病人大多会说,房事时间比以前短了,感觉是不是肾虚了,就用鹿茸补一补。鹿茸有壮肾阳、补精髓、强筋骨等作用,主要治疗肾虚、头晕、阳痿、滑精、畏寒等症,平素感到腰酸、怕冷、夜尿多、大便稀、乏力的人用之比较对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阳痿、早泄病人都属肾阳虚。并且,还有部分人出现阳痿等疾病是由别的疾病引起的,比如门诊上有些人出现阳痿与降压药的副作用有关,这时候适当调整降压药即可。另外,鹿茸性温,平常体热、大便干等人群最好不要长时间服用。

胖大海:

教师、售货员、导游等职业用嗓者在出现嗓子不适时常常会用胖大海泡水喝,甚至有些人天天拿着杯子泡胖大海代茶饮。胖大海确实有清热润肺、润喉利咽的作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它不仅入肺经,还入大肠经,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如果有些人本身大便就比较稀的话,会加重腹泻。

薄荷:

薄荷应用广泛,胡薄荷酮是主要成分,其可迅速耗竭肝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薄荷呋喃是胡薄荷酮的代谢产物,也有直接的肝细胞毒性。

番泻叶:

产蛋鸡滥用药物危害大 篇12

1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 采食下降, 羽毛粗乱无光泽, 产蛋率低, 产蛋率上升缓慢, 有的病鸡有呼吸道症状。

2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 心包心外膜粘连, 包心包肝, 有白色纤维蛋白包裹, 气囊附着大量黄色干酪物。

3 细菌培养

无菌取病死鸡肝脏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置37℃培养24h, 发现大量大肠杆菌。

4 药敏试验

盐酸多西环素、盐酸恩诺沙星、硫酸黏菌素、硫酸新霉素敏感。

5 治疗措施

(1) 吉康双博15瓶、信必妥30瓶混合饮水2~3h, 1次/d, 连饮3d。 (2) 研倍康 (烟台海研生产, 主要成分是10%盐酸多西环素) 12包饮水, 1次/d, 连饮3d。饮到第2天停止死亡, 第3天 (1月24日) 又自作主张在15瓶吉康双博、30瓶信必妥中添加13瓶克隆30一起饮水, 研倍康单独饮水。1月25日又发现大批鸡精神沉郁并有死亡。了解情况后立刻注射利巴韦林同时饮水中添加盐酸恩诺沙星, 到1月29日, 大群精神正常, 采食量接近正常。共死亡鸡200余只, 并且还陆续出现死亡。

6 体会

这批鸡主要是因为育成期饲养管理措施不当导致鸡群整体发育不良, 抗病力差, 开产前后容易感染发病。治疗时, 在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大肠杆菌的同时饮用干扰素 (即吉康双博) 和转移因子是为了抗病毒、提高鸡体的抵抗力, 防止鸡经常发病。

上一篇:总状花序下一篇:直流开关电源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