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合理使用

2024-08-25

中药的合理使用(精选10篇)

中药的合理使用 篇1

补药是指滋补身体的药物, 通常包括补益药、滋补药、营养药。补药具有补气血阴阳, 增强正气, 治疗虚症等作用。在我国补药有重要地位。中药补药如果使用不当, 可能引起不良后果。本文对中药补药合理使用进行综述。

1 分类

补药一般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类。

1.1 补气药

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 又称益气。气虚证常因饮食失调, 年老体弱, 久病所致, 临床表现出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常用的补气药有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茂、山药、白术、五味子、甘草, 另外还有黄精、红景天、绞股蓝;药食两用的有大枣、饴糖、牛肉、兔肉、鸡肉、狗肉、泥鳅、榛子、栗子等;中成药有十全大补丸、人参归脾丸、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陈半六君丸、人参养荣丸、参芪片、消疲灵等。十全大补丸具有温补气血的功效, 用于气血两虚、气短心悸、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等。人参归脾丸具有益气补血, 健脾养心的功效, 用于气血不足、失眠、面色萎黄、色淡等。四君子丸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常用于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补中益气丸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功效, 常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腹胀、肛门下坠等。人参养荣丸具有温补气血的功效, 常用于心脾不足、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等。

1.2 补阴药

补阴药能滋养人体阴液, 用于阴虚证。阴虚证较为复杂, 可见于热性病后期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补阴药常用于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两目干涩、腰酸腿软、苔少舌质红且瘦等。补阴药甘寒滋腻, 凡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胀便溏者则不宜使用。常用的补阴药有北沙参、南沙参、百合、石斛、玉竹、女贞子、墨旱莲、鳖甲、哈蟆油、梨、鱼鳔、龟甲 (胶) 、燕窝、蜂王浆、银耳等。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六味地黄丸具有有增强免疫、抗疲劳、抗低温、降血脂、降血压、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大补阴丸具有滋阴降火, 主治盗汗遗精、咳嗽咯血、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等症。

1.3 补血药

补血药, 又叫养血药, 能补血养血, 用于血虚证。补血药以滋生血液为主, 兼能滋养肝肾。补血药常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失眠健忘、延期或经闭等血虚亏损诸证。补血药的药性甘温或甘平, 质地滋润, 主入心肝血分, 均具有补血的功效, 广泛用于各种血虚证。常用的补血药有熟地黄、当归、白芍、龙眼肉、制何首乌、阿胶。中成药有四物合剂等, 气血双补有八珍颗粒 (丸) 、十全大补丸 (膏) 、乌鸡白凤丸等。药食兼用的有桂圆、乌骨鸡、虾仁、葵花子、黑木耳、黑芝麻等。八珍颗粒具有补气益血的功效, 用于气血两亏、食欲不振、月经过多等。乌鸡白凤丸具有补气养血和调经止带得功效, 用于气血两虚、腰膝酸软、崩漏带下等, 还可用于男子气血两虚诸症。

1.4 补阳药

补阳药, 又称“壮阳药”, 能扶助人体阳气。本类药物大多具甘温、咸温或辛热之性, 以温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为主要作用。补阳药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畏寒肢冷、宫冷不孕、滑精、尿频、遗尿、性欲淡漠、阳痿遗精、虚喘久咳、脘腹冷痛以及阴阳俱虚之眩晕、耳鸣、小儿发育不良、阳虚水肿等。补阳药性多温燥, 易伤阴助火, 故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常用的补阳药有葫芦巴、胡桃仁、蛤蚧、紫河车、狗脊、鹿茸、鹿角、鹿角胶、淫羊藿、仙茅、海狗 (豹) 肾、海马、海龙、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杜仲、韭菜子、蛇床子、羊肉、海参。中成药有桂附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 、人参大补丸、海马三肾丸、十全大补丸 (膏) 等。桂附地黄丸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 用于肾阳不足、小便不利、痰饮喘咳等症。三肾丸具有补肾益精、温壮元阳的功效, 常用于肾精亏损, 元阳不足所致的阳痿滑精、腰膝酸冷、气短神疲。

2 使用注意事项

2.1 补药为虚证而设

补阳药性多温燥, 有伤阴助火之虞, 阴虚火旺者误用则阴愈虚火愈炽;补气药多甘温, 能壅滞中气, 中焦满闷不宜;补血药、补阴药味甘滋腻, 有碍消化功能, 湿阻中焦、脾虚便溏者不宜。

2.2 宜分清脏腑病位, 补有节度脾虚补脾, 肺虚补肺, 肾虚补肾为 正补。沉疴初有起色, 胃气初复或虚不受补者, 当先调理脾胃, 否则药 难奏效, 宜用平淡之品缓补, 忌用峻补之品。亡阳证、气血暴脱等危急 重症, 当以峻补之药以挽回生机;慢性虚损或元气虽虚病邪未尽者 当缓补。若妄用热药, 犹釜中无水而进火;过用寒药, 犹釜下无火而添 水。

2.3 照顾兼证。气虚兼气滞者, 配行气药;气阴两伤者则需益气、 养阴生津药相辅相成;阳虚内寒者, 补阳药配温里药;气血双亏者, 补 气药与补血药同用;阴阳俱虚者, 补阴药与补阳药配伍;阴虚阳亢者, 补阴药配平肝潜阳药;肝肾阴亏、虚风内动者, 滋阴药配熄风止痉 药;血虚心神不安者, 配养心安神药。

3 结论

扶正除药物方法外, 还有针灸、气功、推拿、食养、休养以及调摄精神、情志等方法。《素问》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选择补益类药物也要对症下药,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

中药的合理使用 篇2

摘要:中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确切的疗效,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但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也时有发生。如:性能类似的药物如大黄和芒硝合用增强泻下作用;乳香和没药合用可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作用;荆芥和防风合用可加强散风解表作用。同是一味柴胡,在甲方中是取它的发散和解作用,在乙方中则利用它的升提作用,等等。因此,合理应用中药,才能发挥其更好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关键词:中药;合理用药 1 注意辨证

在临床上常会遇到各种情形,同病,服用同一种药,疗效则截然不同,这是由于病因、病机不同,个体差异等原因,因此,在用药时也应区别对待,如人们感冒后习惯于买点大青叶片等中成药回家自理,有些医生也是一听感冒拿起笔来随便开几种感冒药了事,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感冒都可用同一种药,一般来说对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肢节酸痛等风寒表症,用复方大青叶片较好,而感冒发热、鼻塞、咽喉肿痛等用西羚解毒丸效果较好,当风热表证出现身热口渴,气逆咳嗽时可用桑菊感冒片,而流感应用复方大青叶合剂。另外在选药时也要注意季节的变化,如春季容易出现外感风邪为主的感冒,用防风通圣丸效果较好,而夏季感冒暑湿较重,宜用藿香正气丸(水)。同时不要滥用贵重药,如同是用于温邪热毒性病症的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皆为名贵中成药,但在临床应用时又各有其特点,不能滥用,由此可见,应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辨证施治,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疗效。2 药物配伍 2.1 中药与中药配伍

第 1 页

共 7 页

中药配伍是根据临床辨证论治原则,利用药物相互作用,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性能类似的药物如大黄和芒硝合用增强泻下作用;乳香和没药合用可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作用;荆芥和防风合用可加强散风解表作用。性能不同的药物如吴茱萸和黄连合用,可增强前者止痛、止酸、止呕作用,并能抑制前者之辛热。补中益气汤,系由补气、补血、理气、升阳药组成,共呈升阳举陷、补中益气之功。性能相反的药物如热药肉桂和寒药黄连配伍可交通心肾。半夏有刺激咽喉等毒性,配伍生姜能减低半夏的催吐、失音等不良反应,并有协同止呕作用。在临床配伍中,必须注意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如在用补气的处方中,加用了人参、黄芪、大枣之类中药时,均分别加入川朴、木香、莱菔子等以防止壅塞,达到补而不滞。2.2 中药与西药配伍

在临床上医生常常中西药并用。生活中,不少人也都有既用中药又用西药的习惯,以为中西药同时服用可以加强疗效,殊不知中西药如配伍不当就会降低原有的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如土霉素与牛黄解毒丸合用,与牛黄解毒丸的主要成分硫酸钙结合生成难以吸收的结合物,从而降低了清热解毒功效。中成药舒肝丸与西药胃复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芍药甙,有解痉、镇痛作用,而胃复安则能加强胃的收缩,二者合用作用相反,会互相减低药效,西药优降糖等降糖药在使用期间忌与含有人参、甘草、鹿茸的中成药合用,因能产生拮抗作用,减弱降糖药的效果。如降压片、优降宁等降压药,不宜与含麻黄的中成药如麻杏正咳糖浆、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先声咳喘宁等合用,因中药麻黄中含的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山楂丸、保和丸、乌梅丸、五味子丸等中成药含有酸性成分,不能与碳酸氢钠,氢氧化铝、胃舒平、氨茶碱等碱性药物同服,否则,药物疗效就会降低。强心甙类药不宜与含钙离子

第 2 页

共 7 页 的中成药合用,因为大量的钙离子对心脏的作用类似强心甙类药物,如合用毒性会增强,而导致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等中成药不能与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因为它们的合用可使心跳骤停而出现危险。骨刺消痛液等含乙醇的中成药药酒、若与西药阿司匹林同服会加大对消化道的刺激,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出血。含中药贝母的中成药不能与氨茶碱同用,以免造成中毒。中药冠心苏和丸不能与亚硝酸异戊酯同用,因为两者能生成含汞离子的有毒沉淀物使人中毒。综上所述可见,中成药切莫盲目与西药配伍应用,只有在明确中、西药药性的前提下合理配伍应用,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并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3 中药炮制与合理用药

中药炮制也是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采取不同炮制方法,可使药物产生不同的疗效。如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则暖脾胃、回阳救逆;炮姜则可温经止血,祛肚脐小腹部寒邪;煨姜则主要用于和中止呕,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再如当归用酒洗后适用于行血活血;炒炭后则适用于止血。还有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大黄生用泻力最大,适用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力较缓,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大黄炭则泻力很小,但却能止大便下血。

2001年国家出台了《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cGEP),衔接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促进中药炮制生产标准化,促进中药提取物技术水平的提高[1]。4 中药剂量与合理用药

中药的用量不同,其功效和适用范围也不相同。如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有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就成为治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的方子;小建中汤中,白芍比桂枝的用量多

1第 3 页

共 7 页

倍,又配用饴糖,就成为温建中焦、止腹中痛的方剂了。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个药方都是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组成,因三味药的用量不同,因此方名不同,治证就不同。又如甘草4g以内,在药方中起调和作用;用5~10g有温胃养心功能;用30g以上就有类似激素样反应。活血化瘀药川芎,小剂量可以收缩子宫、兴奋心脏,但大剂量反使子宫收缩抑制,并抑制心脏、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苦寒药黄连及龙胆草,小剂量可清火健胃、增强食欲,量大则引起胃肠道反应。临床药物的用量还与年龄、体重、性别、病邪的盛衰、体质强弱、气候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临床用药如果不注意药量大小的变化,即使辨证、立方、处方基本正确,往往治疗效果也不甚理想。中药目前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严把药品质量关近几年,随着医药市场的全面开放,中药这一特殊商品随着市场竞争,假冒伪劣药品在一些不法商贩的推动下,不仅在农村乡镇流通,造成基层药品市场失控,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医药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医院的药品采购、管理和炮制、使用等各个环节都要以高度责任心和高超的技术经验,严格把好药品质量关,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5.2 不要滥用滋补中药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概念,认为中药的药性平和且没有毒副作用,而且滋补中药还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的功效。中药的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销售很旺,人们对补很迷信,而忽视了对立统一的另一个方面,即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对青少年特别是小儿的正常发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甚至导致小儿早熟,损害了人们的脾胃功能,造成营养过剩等。

5.3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要正确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当否,对于临床疗效有一定影响,元代名医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第 4 页

共 7 页

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因此,一般汤剂宜在饭前服用,对肠胃有刺激的药剂应在饭后服用。驱虫、攻下药宜在空腹服为好,安神药则宜睡前服用,滋补药宜在饭后服用。汤剂在服用时对其药液的温度也应适当掌握,一般汤剂宜温服,热证用寒药可冷服,真寒假热者宜热药冷服,滋补药亦冷服为好。解表药、急证药、寒证用药宜热服。真热假寒药宜热服。6 中药不合理应用的危害

人们以为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这种想法不完全正确。中药相对而言比西药的不良反应要小,但中药中也有剧毒药,如服用不当,一样会引起不良反应。根据不完全统计,1974~1984年国内期刊关于因使用中药而中毒致死的报道共有27篇,这些中药包括:巴豆、苍耳子、雷公藤、甜瓜蒂、木通、牵牛、苦楝子等。曾有报道因长期轮换服用朱砂安神丸、活络丹、补心丹等而引起汞中毒的病例,乃由于这些中成药内部含有朱砂(汞化合物),长期服用可引起蓄积中毒。

云南白药是一种名贵中草药,治疗内外出血和血瘀肿痛有良效,成人1次剂量为0.2~0.3g。如果1次服量超过0.5g,就可能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六神丸、六应丸、梅花点舌丹等中成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内含蟾酥,具有一定毒性。若服用过多,可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周及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有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丸)还可引起过敏,应加警惕[2]。

“药带三分毒”,完全无毒性的药物是很少的,中药亦不例外。即使如著名中药滋补药人参这样药性平和的中药,如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不良后果。据报道,连续服用人参超过1个月的133例患者,大多数出现兴奋状态、失眠、欣快感、神经衰弱、咽喉刺痒、高血压等症状,有的还出现皮疹、水肿、清晨腹泻等。其中14例每日服人

第 5 页

共 7 页

参3g,最多时服用15g,经24个月后检查,发现10例表现欣快、烦躁、激动、失眠;4例因用量较大,导致混乱感。中医认为,一切实证、热证,均忌用人参;阴虚火旺者使用后常出现便秘、鼻出血;初感外邪而无虚证者服用后,则会使表邪久滞不去,加重病情。故人参长于补虚,只宜用于虚证,一般健康状况尚好并无虚证表现的人,就没有必要使用。7 小结

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合理用药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医务工作者,即医师正确选用药品,护士正确给药,药师正确调剂并向患者解释药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从指导,正确合理[3]。

总之,中药合理用药的四要素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其中的“适当”包含了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药时间和适当的用药方法[4。中药服用的方法与疗效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准确的服用方法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古人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中医学中,中药有各种制剂,而每种制剂服用方法不同,对疗效有明显影响[5]。同时中药也有很多饮食禁忌,遵从这些原则,有助于疾病尽快痊愈。 参考文献

[1]

张来起,沙启营,李光胜,等.建立、推广与实施cGEP完善现代中药管理规范.中国执业药师,2008,6:12-14.[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6-38.[3] 王学军.中药的合理用药之我见.首都医药,2002,9(8):44-45.

第 6 页

共 7 页

[4] 傅菊初.论中药的合理用药.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1):721-722.

[5] 韩华,张丹丹,刘佩莉,等.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530-1531.第 7 页

中药的合理使用 篇3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不良反应

中药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虽然见效比较慢,但是能够彻底根治疾病,因此,一直以来中医在人们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因为中药复方制剂本身就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中医的经验并不丰富,都很多中草药的药理并不熟悉,很有可能会使患者中毒或者是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合理使用中药复方制剂的前提就是中医的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1.合理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必要性

中药的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总体上是安全有效的。但中药使用随意性很大,基础研究薄弱,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面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社会日新月异,作为临床药师,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寻找中药使用的不规范之处,并及时予以纠正,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

中药复方制剂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照中医辨证论证的原则,针对病情有机地组合而成的方剂。对于复方制剂的研究,如果仅停留在研究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而忽视对于由单味药组成的复方制剂有效物质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对复方有效成分及其量的变化与配伍、药效学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研究,就难以将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阐释清楚。复方制剂的有效物质基础不等于组成该复方各味药的有效物质基础的简单加和。例如,在加热水煎的过程中,组成复方制剂的各单味药所含的化学成分之间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导致这些成分量的变化或质的变化,而这种量的变化或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复方制剂的疗效。

中药还存在作用的两重性,如人参,小剂量的人参具有兴奋中枢的作用,而大剂量的人参却有抑制中枢的作用。那么何谓小剂量?何谓大剂量?用几克可以起兴奋作用?用几克可以起抑制作用?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又如当归,对子宫平滑肌呈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当归挥发油及阿魏酸具有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而当归的水溶性及脂溶性的非挥发性成分则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呢?这应该与子宫所处的状态有关,但相关的实验仅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尚未在人体实验中得到证实。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该比西药高。

2.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可以说,其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一般而言,中医治疗疾病都是使用天然物质,比如动植物、矿物质等,通常情况下,都是需要加工炮制,而且大部分都是使用复方应用方式,疗效都比较好,也正是因为如此,中药与西药相比,可能毒性更大,这一点早已得到了认可。临床实践中,经常会有中药不良反应被报道出来,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中毒,轻度的中毒患者会产生疼痛或者呕吐,而重度患者则会危及生命,基于此,有很多专家学者投入到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中。只是,因为我国的此类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还有很多中药的成分无法明确,而与单味药剂相比,复方制剂的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更加的困难,所以我国的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中药复方制剂与西药相比,有效成分过于复杂,因此无法确定,而药理毒理方面,中药复方制剂几乎没有明确,只有少数几种单味药可以明确,最为重要的中药复方制剂的适应症并不固定,多变性十分明显,除了上述几点外,中药付房租制剂的用法用量并不固定,有些情况是相同的病症,但是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而有些不同的病症,但是治疗的方法却相同,标准难以固定,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就不良反应而言,中药复方制剂与西药相比,研究的难度之所以比较大,主要是因为中药复方制剂出现不良反应之后,症状比较隐蔽,而且没有丰富的临床资料作参考,因此研究人员无从下手。两者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即有效期。中药复方制剂通常情况下都没有固定的期限,而且还有很多药物质量都不能确保,而西药则会有明文的规定。

正是因为中药复方制剂有如此之多的难点,使其不良反应研究,难以得出具体的结论,通常情况下只能依靠,中医的经验,因时因地的使用中药,一旦错误的使用,很有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應可能是慢性的,对人们的身体影响更大,所以中医一定要慎重选择中药,而中医学者则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以便为中药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提供更多的资料,为中医选药、用法用量等提供帮助。

3.合理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减少药品不良反应措施

医院药房是整个药品流通环节的终端,并不是专职的科研机构,不可能从事专业的基础研究工作。中医习惯用复方治病,其药味多,成分复杂,而每味药常常含量比较少,作用不够显著,以致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表现不明显,难以被发现、被确认。而对中药复方制剂的分析与化学制剂分析有很大区别,中药制剂成分干扰较多,含量又很低,波动较大,有些测定混合物的分析方法能很好地运用于化学药品的分析,却难以用于中药制剂的分析。另外,中药复方具有化学成分的高度复杂性和整体治疗性,只对复方中的几味中药的个别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难以保证整个复方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所以,对中药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建议采取下列方式:中药不良反应属于流行病学范畴,采用流行病学监测是目前防控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方法;从思想观念入手,加强宣传和引导,改变民众中药是安全无毒的观点。提醒群众不要长期用药,避免慢性蓄积,对于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慢性病人应注意调节药物品种,以防不良反应及损害;在医疗机构内部加强中医用药的教育,使医师们懂得中医用药不同于西药,讲究辨证和配伍,特别要注意配伍禁忌,把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合理使用中药复方制剂减少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因为我国针对中药复方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比较少,即使是检测也比较少,因此对于中药复方制剂而言,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正是因为如此,更需要下功夫进行研究,以此保证人们的生命健康。 [科]

【参考文献】

[1]王广民.关于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01).

[2]于佰凤,曹恒瑜.中药复方制剂生产工艺的改进[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03).

[3]胡娟,吴志生,黄美霞,庞文生.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中含量测定指标的选择思路[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03).

[4]李庆生,李静平,毛晓健,朱兆云,刘波,孙敏.中药复方新药研发中的制剂工艺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8(04).

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篇4

我国《处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应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 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 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除特殊情况外, 应当注明临床诊断;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 按照诊疗规范和药物说明书中的药物适应证、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功能、任务, 制定药物处方集。

具体预防措施: (1) 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要预防输液引起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树立正确的输液观念,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 应严格按照卫生部等三部委下发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规定:“能口服给药的, 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 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2) 重视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因、体内代谢酶、免疫系统及健康状况等差异, 对药物反应也不尽相同。如过敏体质者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易发生各种过敏反应, 用药时空腹、饥饿、精神紧张、过度疲倦也易发生不良反应。 (3) 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绝大部分中药注射剂仍具有其原药的寒、热、温、凉、补、泻的药性;同一种病有不同的“证”。不同的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出现相同的“证”。 (4) 正确选择中药注射剂的溶媒:由于中药注射剂多选用输液作为溶媒配伍使用, 一旦输液选择不当, 就可能产生一系列变化, 包括溶液的pH改变、澄明度变化、出现絮状物或沉淀、颜色改变及药效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进而影响药效, 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5) 其他:包括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使用、规范配药操作、加强用药监护、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储存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篇5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吁,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我卫生院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几个基本原则。

1、正确选择原则

选择抗生素治疔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正确估计致病菌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用抗生素。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予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

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所谓怡当是指选择适当的剂量与给药方法。用用药剂量正确与关系甚大,用量恰当能治病,用量过小达不到治疗目的,过大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应尽早使用剂量要恰当;避避免长期使用。特别是在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用用药要更加慎重。给药途径的不同,不仅影响药物的剂量和速度,也影响药物疔效。总之,给药药途径必须根据用药目的、药物性质、患者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及安全和经济等因素,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4、灵活调整原则

所谓灵活就是指随时调整用药剂量与用药方案;也有人称之为浮动化。在用药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并尽可能结合药物监测来调整用用法和用量,做到剂量个体化和浮动化。同时要严密观察药物进入体内的反应:密切注意各种药原性疾病警告症状的出现;以便及早进行适当处理。因此;在临床上既要保证药物的疗效,又要防止药物中毒,除根据药物监测外,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治疗的反应,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地调整用药剂量及疗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治疗原则。

5、慎重配伍原则

多种药的同时并用或联合用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有时因配伍不当,或盲目地联合用药,会降低疗效,或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在联合或合并用药时,要注意抗生素之间或抗生素与其它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如两种以上抗生素均需需同时静脉滴注时,不仅要看溶液的澄明度及颜色有无改改変,尚应考虑药物效价是否会降低。

关于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合理使用 篇6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我保健意识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显的重要, 然而, 由于人们对中药缺乏深入了解而自行用药, 常常使部分人在用药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 为此, 笔者将中药的毒副作用进行了论述, 以提醒人们在服药时千万要慎重。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 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小, 但是随着中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许多人认为吃中药安全, 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 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1]。中草药毒性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广泛关注, 特别是国内外对马兜铃酸药物致肾功能衰竭的一系列报道, 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深切关注[2]。

1历代医著对中药“毒”的认识

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药物。《周礼》谓;“聚毒药以共医事”。这里的毒药为中药的总称。古人认为中药有辛、甘、酸、苦、咸及寒、热、温、凉之性味, 以及药性作用的大小、快慢、强弱、攻伐、补泻等。明张景岳指出“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 因气味有所批偏也”。《神农本草经》中亦将中药分为上、中、下品, 并指出“下品多毒, 不可久服”;明代的《本草纲目》将有毒中药细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 其中毒性中药381种以专篇 介绍。近代, 我国已对100余种中药的化学结构、药理、毒理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明确了一些中药的有毒成分。

中药如砒霜、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生甘遂、蟾酥、洋金花、雄黄等二十余种中药已被国家《药品管理法》定为毒性药品, 并制定有相应的《毒麻药品管理法》来约束人们的使用, 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中药如附子、乌头、雷公藤、蜈蚣等几十种中草药也有相当的毒性[3,3], 且由于应用较广泛, 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也相当高。如附子在治疗中使用不当, 轻者出现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 重者会直接作用于心脏, 可致心律失常, 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4,4];雷公藤用于风湿病的治疗, 使用不当也会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 国内期刊不乏这类中药致死的报道[5]。

2正确认识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 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 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 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前人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大小的。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 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 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都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 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7]。

自“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引起严重肾病”的新闻被国内传媒披露后在社会和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据查证, 长期小剂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 不但可以导致慢性肾衰竭 (不可逆的永久损害) , 而且还可致癌[6]。香港近年来对42种市面销售的减肥中药进行抽查, 发现22种配方中含有刺激性泻下成分“蒽琨”, 而这种成分如长期过量服用, 轻则使肠道依赖药物才能排便, 重者可致肝损害, 甚至引起死亡。日本报告作为植物性天然免疫剂的柴胡, 使长期服用者出现了肝功能异常现象;新加坡发现含小檗碱的黄连、黄柏可引起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普通常用药物是如此, 同样, 补药服用不当照样可以引起严重后果, 如人参、鹿茸、阿胶服用过量可致兴奋、失眠、血压升高、鼻出血、便秘等症。据国外报道, 在连续服用人参10个月以上的133例人群中, 有不少出现兴奋、失眠、欣快感、神经衰弱、咽喉刺痛、高血压等症状, 有的还出现皮疹、水肿、清晨腹泻等证, 被称之为“人参滥用综合征”。除此之外, 一些历代书籍记载的无毒或微毒的中药如甘草、益母草等使用不当, 也能引起毒副反应。如益母草可致下肢瘫痪、孕妇流产、大汗虚脱等严重后果。

从上面的情况可知, 中药的毒副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实际上, 中药的不良反应并非少见, 据中国药学会对国内1551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仅次于抗生素类药物。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西药化学成分明确, 研究深入, 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多已为人们知晓, 然而, 对中药毒副作用的研究虽然有进展, 但还很肤浅, 约有90%以上的中药毒性、毒理还未能掌握, 再加上一些人用药的盲目性, 中药毒副作用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3把握好如何合理使用中药

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中,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辨证论治是临床的精华。由于证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 以及邪正关系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它比疾病更具体, 比症状更深刻地揭示了病变的本质[8]。如果能够科学地掌握这个精髓, 合理地使用中药, 是完全可以避免、减少、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①辨证用药。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 会使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 以致病情更趋严重;②合理配伍。合理的配伍有益于治疗, 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按照病情决定用量, 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有关;④勿长期用药, 避免慢性蓄积。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 作用缓和而持久, 但慢性患者长期服用, 往往随之产生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会因蓄积而出现慢性汞中毒等等;⑤强调药物的正确使用, 提高医生用药水平、辨证施治, 依法遣方用药, 有效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⑥深入开展药理、毒理研究, 阐释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并予以有效的预防“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有毒中药是一把双刃剑, 用之得当, 可起沉疴于顷刻;用之不当, 则伤性命于瞬间;中医历来推崇“以毒攻毒”理论, 即以有毒中药治疗沉疴大疾, 实践证明, 确实有其无法取代的作用。还有很多疾病在西医看来查不出什么病因, 但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却能治好。中医中药是块宝, 只要在实际应用中掌握好其用法, 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其弊端, 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发挥其意想不到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对中药必须科学炮制, 正确配伍, 严格对症, 准确掌握剂量和时间, “中病即止”, 否则就会出现毒副作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由于上述原因, 所以要奉劝那些自以为久病成医, 自己配方吃药;或者是以一方有效而不通过医生诊治而常常服用此方的人们, 服用中药时, 也要象服用西药一样慎重其带来的毒副作用, 这样才即可以治病, 又可以保全身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陈裕盛, 韩启光.再论天然药物的肾毒性及诊治.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3, 4 (4) :236-238.

[2]雷载权.中药学, 上海: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 1995, 212.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4]张为亮.附子毒效关系的实验研究.广西中医药, 1997, 20 (30) :43-45.

[3]王淑芬, 刘玉春.雷公藤肾毒性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药杂志, 1996, 21 (1) :52-54.

[4]张晓明, 郑法苗.马兜铃酸引起的肾脏毒害.国外医学.泌尿系分册, 2000, 20 (3) :101-103.

[5]李家实.中药鉴定学.上海科学科技出版社, 1995:19.

中药的合理使用 篇7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使用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药,是祖国医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在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也从传统剂型中迅速发展出了片剂、冲剂、胶囊剂等固体剂型,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型的出现,使中药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它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199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注射剂2个,颁部标准收载中药注射剂70个品种,目前具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近100种。但随着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其不良反应(ADR)的发生也逐年增加,如2008年刺五加注射液,2009年的双黄连注射液等,几乎包括了目前在使用的所有品种。因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和西药一样,具有两重性,既有防治疾病的药理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品,中药是药品,必然也不例外,那些“纯天然,没有药品不良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并容易误导消费者,如人参是人们公认的补气良药,当用量过大,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1]。所以,不管是什么药,超过一定量,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应该要尽量避免剂量过大。

1.1 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静脉滴注。

特点表现为:(1)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有不良反应的报道。(2)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3)中药成分中致敏物质的不确定性及过敏种类众多无法通过预测试验减少,因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4)中药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制剂质量标准水平的制约,导致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差异性。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肝肾损害、过敏性休克等。

1.2 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1)医护人员没有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2)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是临床上用药的主要依据,但是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功能主治、适应证、用法、用量、溶媒选择及不良反应症状描述等存在差异,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3)配伍方面:中药因为成分不稳定,不能与其他药品一起配伍。如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阿拉明、乳酸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硫酸美芬丁胺等药物配伍使用,香丹注射液不能与盐酸左氧氟沙星配伍。因此。为了保障用药安全,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4)使用的剂量和滴速: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有一定的安全范围,随意加大或加快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清开灵一日量为2~4支(20~40 ml),要求以10%葡萄糖200 ml或氯化钠100 ml稀释后使用,滴速勿快,儿童控制在20~40滴/min为宜,成人在40~60滴/min为宜[2]。(5)溶媒的选择: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复杂,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不同溶媒剂。如粉针剂应该用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在溶。如选择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6)配制的时间:药物配制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受到环境的影响使药品分解,药效降低,药液中小粒子聚集沉淀。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大。(7)给药顺序:如要滴注多组时,应注意多组输液的给药顺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滴注中药注射剂后,可用少量输液冲洗输液器。(8)存储原因:在存储过程中温度过高,会使药物受到微生物污染。如用此液体会使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和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所以中药注射液应在避光、密闭、阴凉处保存。(9)污染:配液、输液环境是否洁净达标,针管、输液器是否有热源等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2 合理使用中药制剂药物的重要措施

随着近几年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看来,大多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如2008年10月5日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使用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黑龙江省完达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完达山药业公司)刺五加注射液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经查,这是一起由药品污染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可见,虽然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尽管存在固有缺陷,但临床上不合理使用已成为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液显得尤为的重要。

2.1

医护人员应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使用过药品曾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者、过敏体质的患者(包括对其他药品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禁用。老人、儿童、孕妇等体弱者应慎用。并做好监测。

2.2

在临床使用应辩证用药,掌握适应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

2.3

严格控制滴速,一般控制在40~50滴/min,如是初用患者开始滴速宜慢,并要密切观察有无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

2.4

中药注射剂是纯中药制剂,保存不当可能影响质量,因此,在使用前要对光检查,若发现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或瓶身有漏气、裂纹外标签模糊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2.5

中药注射剂一般是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

2.6

加强用药监护。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

2.7

对中药注射液中过敏反应的高发品种(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应先做皮试。可用原药物1:100稀释作皮肤斑贴试验或用药物1:1000稀释作皮肤划痕或皮内注射[3]。

3 结论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天然药物开发的广泛应用,国内中药注射液的品种会越来越多,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虽然近几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频发,最终导致一部分中药注射液被封杀,一部分被限制使用。但笔者相信,只要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合理使用,祖国传统中药会得到更好的发扬广泛。

参考文献

[1]杨晓.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时珍国医国药,2001,12 (5):47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中药材如何合理使用农药 篇8

农药种类较多, 应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农药, 杀虫剂如敌百虫, 一般对咀嚼式口器害虫如菜青虫有效, 而对蚜虫、介壳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几乎无效。杀菌剂也要选择合适的品种, 如种子消毒处理一般选用广谱性杀菌剂, 而防治叶部的真菌性病害可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农药, 防治霜霉病则应选择瑞毒霉等对藻类菌敏感的农药。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中, 提倡使用生物农药, 如Bt、农抗120、灭幼脲、烟碱等。

二、不要长期单一的使用农药

对不同的农药进行混用, 可以达到兼治多种病虫害的目的, 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以延长新农药的使用寿命。混用时要注意农药间不能产生拮抗或降解作用, 不使用毒性显著增加的混用配方。混合配药时, 应先将两种农药按配方的用药量或浓度各自称量后, 分别加少量水稀释, 再相互混合后搅拌均匀, 加水至规定浓度。

三、选择合适时期使用农药

合适的时间施用农药是有效控制病虫发生、保护有益生物、避免农药残留的重要途径, 要注意做好田间观察记录, 以掌握病虫动态。确定防治适期的依据主要有:掌握害虫盛发期和在对杀伤害虫最有利的虫龄阶段进行防治;病虫易侵染、为害的生育期;非天敌敏感期;安全间隔, 即在收获前一定间隔时间内禁止用药,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四、农药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1.用量要严格按规定剂量称量, 严禁用手拌药。

2.药剂拌种时要用工具, 随用随拌, 手撒或点播药种时要戴防护手套, 剩余毒种应及时销毁。

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分析 篇9

1 发生CMI ADR的主要因素

1.1 药物因素

1.1.1 中药材质量:

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CMI的质量, 而中药材的质量受产地、气候、生态环境、采摘时间、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毒性也有所不同, 从而导致当前CMI的质量和疗效不够稳定、安全性较差。

1.1.2 CMI成分及附加成分:

CMI的成分是从药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质, 由于中药材本身含有多种化学物质, 且CMI多为复方制剂,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由于受到提取方法的限制, 其中可能会存留某些引起ADR的大分子物质, 甚至杂质如蛋白质、淀粉、鞣质、挥发油等, 这些与治疗无关的物质进入机体后, 可成为抗原或半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从而引起过敏反应等。其中的色素、淀粉、蛋白质等成分当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 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2]。双黄连注射液中含有绿原酸成分, 已有研究表明绿原酸具有较强的致敏性;清开灵注射液中含有水牛角、鹿茸精等成分, 其含有的异型蛋白具有抗原性, 也易引起过敏反应[3];生脉注射液在提取过程中未除尽的杂质鞣质等输入静脉进入体内后, 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缔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 从而引起过敏反应[4]。

CMI在制备中根据需要加入适宜辅料, 常用辅料涉及溶剂、助溶剂与增溶剂、抗氧剂与抗氧增溶剂、pH值调节剂、渗透压调节剂、抑菌剂、止痛剂等,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 有的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变态反应。如在鱼腥草注射剂中鱼腥草本身不引起阳性反应, 而增溶剂辅料聚山梨酯80却能引起。

1.1.3 CMI的质量:

CMI的有效成分不稳定, 在存放过程中易发生质量变化, 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而发生ADR。其中温度、酸碱度、空气、氧、光线、微量重金属和安瓿玻璃质量等常引起有效成分发生氧化、水解、聚合等化学变化, 是注射剂析出形成混浊或沉淀的重要因素。如穿心莲注射液在开放放置条件下, 穿心莲内酯降解率为50%, 在密闭条件下, 则稳定。CMI对于提取分离的温度、时间、溶剂用量、溶液浓度、提取次数、滤材滤器等工艺条件还缺乏标准化要求, 制备工艺常出现不合理现象。另外CMI有些品种缺乏原料标准等及其他标准, 造成质量控制缺陷, 同时CMI一般都有颜色, 影响澄明度的检查, 这些都是引起ADR的潜在因素。

1.2 临床应用因素

1.2.1 违背中医理论用药:

中医理论中病症有寒热虚实, 中药有四气五味, 治病要讲究辨证施治, 有“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CMI的使用也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若不辨证施治, 可能会引起ADR。如清开灵注射液有清热解毒、醒脑开窍之功效, 适用于温邪入里内陷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小儿痰热惊厥等证, 若表证恶寒发热患者使用则易引起ADR[5];脉络宁注射液适用于阴虚血热血瘀的中风患者, 不适用于痰湿偏盛的中风患者[6]。

1.2.2 使用方法不当

1.2.2.1 给药剂量:

CMI的使用也有其安全范围, 随意加大剂量也会增加ADR的发生。如陈军等[7]对120例使用茵栀黄注射液后的ADR进行文献分析, 发现多数患者为超剂量使用。近年报道的41例黄芪注射液所致ADR中有19例一次使用量超出说明书规定的最高剂量[8]。

1.2.2.2 给药速度:

滴速过快则单位时间内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 浓度过大, CMI浓度与微粒成正比, 微粒数随药物浓度而变化, 从而引起系列ADR。因此, 使用CMI时滴速不宜过快, 尤其是初次使用时。建议痰热清注射液的滴注速度应控制在40滴/min以内。

1.2.3 临床合并用药配伍不当:

CMI成分复杂, 其生物碱、苷类、氨基酸等主要成分和一些未被除尽的杂质与输液配伍后, 可因pH值改变或氧化、缩合、水解等反应而析出微细胶体颗粒, 造成ADR发生的几率增加[9]。CMI的制备工艺各不相同, 配伍使用而产生凝聚沉淀最为常见。发生凝聚沉淀的主要原因有:溶剂极性改变, 常见于以水为溶剂的CMI和非水溶剂的CMI之间的相互配伍使用;中药成分的极性差异很大, 溶媒的改变常使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下降而产生沉淀;某些中药成分在生理盐水或含有缓冲剂的注射液中由于盐析作用而析出沉淀。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直接配伍产生黄棕色絮状沉淀[10]。维生素C是一种强还原剂, 丹参的分子式属于蒽醌类结构, 两者配伍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故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均不能与维生素C配伍使用;维生素C的酸性环境易使皂苷水解而失效, 与含皂苷大的黄芩、远志、金银花、参类中药及制剂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液等合用, 不但使疗效降低, 而且毒性增加。痰热清注射液与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混合配伍后出现黄色沉淀[11], 与头孢吡肟配伍立即出现浑浊[12], 加替沙星溶液配伍后出现白色结晶絮状物[13], 与氨溴索注射液混合, 立即呈黄色液体, 内有大量灰白色沉淀物生成[14]。丹红注射液缓慢滴入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中, 液体迅速变混浊出现黄色絮状物[15]。双黄连注射液与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配伍会产生沉淀。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林可霉素配伍使用会产生沉淀现象[16]。艾迪注射液与人血白蛋白存在配伍后产生少量絮状物[17]。丹参注射液与胸腺肽配伍后出现白色絮状物[18]。

1.3 患者个体差异

患者的个体状况在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 个别患者会出现ADR, 具有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出现输液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剂量无关, 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在使用CMI时应更加注意。有统计表明[19], 年龄<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为6.3%, 60~80岁的发生率为15.4%, >80岁的发生率是25.0%。

2 安全合理使用CMI

2.1 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辨证论治得使用CMI

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别, 药物有寒凉温热之性。临床使用CMI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择配伍用药, 辨证施治, 才能增强疗效, 减少CMI的发生。

2.2 正确使用CMI

使用CMI时必须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中的规定操作, 不能任意扩大用药剂量、浓度;使用滴速不宜过快, 浓度不能过高;不能任意改变给药途径;CMI溶于溶媒后必须先检查不溶性微粒, 可用边振摇边稀释的方法加速溶解, 确信无沉淀析出后方可应用。

稀释时要选用合适的溶媒。药品说明书中载明的, 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溶媒种类及稀释比例溶解稀释。如清开灵注射液在pH 6.8~7.5稳定, 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 在pH 5.34时澄明度下降, 故不宜与酸性药物配伍。提示医师临床使用清开灵注射剂时应选用0.9%氯化钠注射剂作为溶媒[10]。

2.3 规范配伍操作

配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配好后应尽快使用。CMI与输液液体配伍时, 要将抽吸的药液缓缓注入液体液面下, 不但能有效减少不溶性微粒数量, 又能明显减少气泡、泡沫的形成。不同浓度药物配伍时, 应先加高浓度药物, 后加低浓度药物。多种药物混合时, 1次只加1种, 待混合均匀确定液体外观无异常变化后再加另1种药物。加药的注射器也不宜共用, 避免不同药物在输液器中接触而产生反应。

2.4 减少配伍用药

应尽量减少CMI的配伍使用, 如必须配伍应用时, 应将不同药物分别单独注射, 并在更换输液器或将输液器内的前种药物残液用输液冲洗后再进行滴注。对已有配伍禁忌报道的药物, 不能配伍使用。

2.5 询问过敏史, 加强观察

医务人员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对有过敏史患者应避免使用CMI。一旦发现ADR立刻停药、禁忌继续使用, 并及时治疗。由于老人和儿童的生理特点, 在使用CMI时尤为要注意用药的合理、有效、安全。

综上所述, 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CMI的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在综合考虑CMI的基础组分、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以及合理应用等的基础上, 分析临床应用实际情况, 将配伍应用的影响一并纳入CMI安全性再评价范围, 对于提升CMI的安全性, 发挥我国中药的特色和优势,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药的合理使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肥乡县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因不当使用药品所致的不良反应的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 男106例, 女94例, 年龄≥60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不当使用药品所致的不良反应的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 观察患者的程度分级及转归、给药途径及主要诱发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系统分类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

1.3 分级指标

0级:无不良反应;1级:不良反应轻微, 持续时间短, 可耐受;2级:需给予处理, 仍可坚持疗程;3级:不能耐受, 中止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别对患者程度分级及转归、给药途径及主要诱发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情况、发生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程度分级及转归情况

药物不良反应较严重者44例 (22.0%) , 中度97例 (48.5%) , 轻度59例 (29.5%) 。200例患者中治愈146例 (73.0%) , 好转54例 (27.0%) 。

2.2 药品给药途径及主要诱发药物

分析结果显示, 200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涉及的药物剂型包括静脉滴注给药178例 (89.0%) , 口服药12例 (6.0%) , 外用给药10例 (5.0%) ;主要诱发药物有刺五加、鱼腥草、人参、丹参、银杏, 共诱发105例, 占52.5%, 见表1。

2.3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系统分类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 不良反应对全身各器官及系统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 (见表2) 。

2.4 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不良反应与中药药味数1位、用法用量标注一般、给药剂量超量、无联合用药关系密切 (见表3) 。

3 讨论

临床如何使中药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降低不良反应至最低限度是目前相关学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偏大, 身体抵抗力开始下降, 各器官功能衰退, 对药物剂量的个体差异和药阈值降低, 且药物敏感性反应过强, 加之就诊机会较多等原因, 中药使用率增加, 相应地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也就增大[3,4]。本研究通过对200例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调查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其主要涉及的药物剂型包括静脉滴注给药, 口服药, 外用给药;主要诱发药物有刺五加、鱼腥草、人参、丹参、银杏, 共诱发105例, 占52.5%;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涉及全身各器官及系统, 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 主要表现为瘙痒、皮疹、水肿、皮肤红斑等, 反应严重者有呼吸困难、肾功能等现象。从上可以看出, 在众多剂型中, 静脉滴注类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 位居首位。这除了老年患者选择该途径方便医治外, 还与下列因素有关:首先静脉给药时对血管刺激性较大, 引起用药部位疼痛, 过敏反应, 甚至过敏性休克, 再加之老年人身体素质一般较年轻人差, 体质易紊乱, 抵抗力也减弱, 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次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多为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淀粉、挥发油、鞣质等致敏成分及各种有机溶剂、调节剂等, 成分复杂且药物间相互作用显著。针对中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中直接影响了用药的依从性, 因此除临床进一步观察分析外, 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十分必要。

3.1 从药物本身着手, 加强质量控制

中药注射剂的原材料和产地不同, 受土壤、气候、采收季节等影响, 药材质量稳定性差。所以首先应从中药材的种植、采收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严格遵守GAP、GMP等规范, 在运输储存过程中也要应严格遵循储存条件, 提供合格的仓储设施。在加工、炮制等方面, 应大力提高制剂的工艺水平, 采用新方法、新技术, 如超声提取法、离子交换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以及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等, 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精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国家于2000年颁布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技术要求》也为此过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3.2 合理使用药物

中医治病采取准确的辩证法把病人分为寒、热、虚、实、表、里等, 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禁忌证、疗程, 对症下药, 所以中药的使用也应依此为根基, 辨证施治。一旦临床医生不按辨证施治用药, 致使旧病未除, 又添新疾。与此同时,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能口服的尽量不肌肉注射, 能肌肉注射的尽量不静脉滴注, 能单用的尽量不与其他药物合用, 严格按照药物特性及用药人群来规范使用。老年人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主要有: (1) 强调用药的针对性:首先从提高医师诊断疾病、辨证施治和用药水平入手, 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 同时结合必要的理化检查手段, 尽早确诊并恰当投给汤药。用药组方时, 一定要注意主药明确, 重点突出。 (2) 要注意体质差异:老年期患者由于体质和脏器的衰退往往会影响到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因此对于老年人更应强调体质的差异, 在用药时恰当选用药物, 以求取得更好的疗效。 (3) 要抓住用药时机:用药的时机关系到治疗结果的成败。老人患病由于体虚邪盛, 邪因虚而进, 易形成正不压邪的局面, 最终导致疾病朝着危重方向急转而下。选择用药时机, 恰当地处理正邪的平衡, 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4) 选择合适的剂型:针对老年人用药, 丸、散、颗粒剂、胶囊剂等较为适用。老年人慢性病较多, 病情比较复杂, 恢复需假以时日。用丸、散等中成药治疗不仅服药方便, 而且药效持久。再加之这些药物经过加工用量较轻, 又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那些“厌于药而喜于食”的老人可采用甘平、无毒、易食的药物制成药膳、点心或菜肴, 这样也能收到良效。

3.3 规范药物市场, 加强监督机制

药物在临床使用上, 应采取企业自行再评价和国家依法再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并针对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 如修订说明书, 限定用量用法, 甚至召回或吊销文号等, 对药物组成不合理的药品进行清理整顿或予以淘汰[5,6,7,8,9,10]。

寻求适合中药制剂特点的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其安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质量可控性评价、药物经济学评价和中药与化学药的联合应用再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标准, 从根本上解决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等问题。

综上所述, 为确保正确的合理用药, 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老年患者应与医师很好的配合, 了解药物的药性、功效和用量, 从而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中药的合理使用情况。方法 选择肥乡县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因不当使用药品所致的不良反应的2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其发生程度分级及转归、给药途径及主要诱发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系统分类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结果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剂型主要为注射剂;主要诱发药物有刺五加、鱼腥草、人参、丹参、银杏, 共诱发105例, 占52.5%;不良反应对人体的损害涉及全身各器官及系统, 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结论 中药制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及时认真做好其预防和监测工作, 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中草药,合理化,老年人,数据收集

参考文献

[1] 赵遵娥, 张宝灿.浅谈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及中药的合理使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5) :11-12.

[2] 耿冬梅, 谭巍, 马进.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事件2009年网络新闻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6) :201-202.

[3] 相湘.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我院医务人员中重视程度的调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5) :240-241.

[4] 谭巍, 耿冬梅, 马进.2005—2009年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网络新闻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5) :184-186.

[5] 雷捷, 保海燕.16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10, 32 (7) :666-667.

[6] 陈桂香.175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4) :149-151.

[7] 王晓瑜, 王宏敏, 杜文民, 等.中药静脉滴注引发不良反应的探析及防范[J].中国临床医学, 2005, 12 (4) :732-734.

[8] 董立, 叶鑫, 沈莉莉, 等.《中国中药杂志》1996—2004年药物不良反应报道综合分析[J].安徽医药, 2006, 10 (10) :792-793.

[9] 陈文, 傅政, 王海南, 等.中药药物不良反应评价与药物流行病学新方法[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7, 7 (5) :367-371.

上一篇:田径竞技实力下一篇:天然气发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