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精选8篇)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1
学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从社会中来“引出抗生素,激发对抗生素学习热情
↓
学生活动:学习“抗生素史话“,适当补充抗生素研究应用资料,使学生认同抗生素的作用
↓
教师介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引导学生对抗生素了解
↓
教师提供:“滥用抗生素导致的后果“资料,引出“合理使用抗生素“
↓
教师介绍:细菌的耐药性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日常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教师总结: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学生活动:分析某种抗生素的使用说明书,讨论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师总结:合理使用抗生素
应用延伸:“到社会中去“
三、教学实施程序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从社会中来
阅读、讨论
引导学生阅读“从社会中来“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与讨论。
引入新课,引出抗生素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抗生素史话
阅读青霉素发现、应用及其重要作用,并思考讨论教师所给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1. 第一种被发现并广泛应用的是何种抗生素?
2. 除了青霉素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抗生素?
3. 抗生素的应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归纳并补充有关资料
使学生认同抗生素的作用,
思考教师所给问题
抗生素主要是由哪些微生物产生的?它们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
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学生阅读自习、讨论教师所给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讨论
1. 抗生素定义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并能举例说明
教师解释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使学生了解掌握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听讲
教师补充早期与现在抗生素使用量、种类及其效果
通过对比说明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引出“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
复习讨论自然选择,解释细菌的耐药性
引导学生回忆自然选择有关内容:
1. 进化的实质
2.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组织学生讨论、解释细菌耐药的产生机理
联系已有知识,解释理解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资料分析
讨论:日常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组织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并回答书本上的讨论题
教师总结归纳家庭使用抗生素的误区:
1.抗生素=消炎药
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3.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4.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
5.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
6.频繁更换抗生素
7.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2
维生素按溶解性的不同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维生素B族是构成动物体内辅酶的主要部分;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D、E、K4种,脂溶性维生素虽然不是构成辅酶的成分,但是它们在动物体内具有很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本文就维生素D的生物学功能及合理使用做一些介绍。
1 维生素D的结构及性质
维生素D是由固醇类衍生物产生。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活化后生成维生素D。植物体中的麦角固醇(维生素D原)通过紫外线作用可转化成维生素D2;动物体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化成维生素D3。维生素D主要包括维生素D2和D3,在家畜营养上较为重要的也是维生素D2、D3。麦角固醇仅存在在植物性的饲料中,在生长的植物不含维生素D2,但随着植物的成熟与衰老,下部叶子变黄,便产生维生素D2;7-脱氢胆固醇存在与动物的皮肤、羽毛、血液、神经及脂肪组织中,经紫外线照射后生成维生素D3。
维生素D2分子式为C28H44O,相对分子质量为396.7,外观呈白色至黄色的结晶粉末,无臭味;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三氯甲烷,微溶于脂肪油,但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13~118℃。在乙醇或乙烷溶液中,维生素D在265nm处有最大吸收,遇光、氧和酸则迅速破坏,故应保存于阻光之密闭容器内,以氮气填充。维生素D2是麦角固醇经日光或紫外光或人工光照(230~300nm)后激活转化而成的。
维生素D3分子式为C27H440,相对分子质量为384.7,从稀释的丙酮中可结品成精制白色针状物,无臭味,易溶于乙醇、三氯甲烷,微溶于油脂,但不溶于水。熔点82~88℃,旋光率在绝对乙醇中吸收光谱与维生素环相同。也会因光或氧气而变化,但维生素D3比维生素D2稳定。
纯净的维生素D为无色晶体,难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很稳定,不易被酸碱或氧化破坏,但脂肪酸败可引起维生素D的破坏。
2 维生素D的生物化学功能
2.1 维生素D的吸收和运转
维生素D进入动物体后,在胆汁存在下乳化形成乳糜微粒被吸收进入血液,再与内源性维生素D3一起与血浆a-球蛋白结合,而后转运至肝脏。维生素D在动物体内需先转化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物质才能发挥其作用。进入体内的维生素D3,在肝脏中经过25-羟化酶催化而被氧化成25-羟维生素D3,随后经过血液进入肾脏,并在其中经1-羟化酶催化下进一步氧化成具有生物学活性的1, 25-二羟维生素D3,最后进入血液循环,并被转运至有关组织发挥生理作用。因此,当肾功能衰竭,转化过程发生障碍时,会造成畜禽维生素D缺乏症。
2.2 维生素D的生物化学作用
维生素D的主要生物化学作用是调节动物的钙磷代谢,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增加钙磷的利用率,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从而维持血液中钙磷的正常浓度,促进牙齿和骨骼生长和钙化,维持牙齿健全和正常发育。随血液循环至小肠的1, 25-二羟维生素D3,首先进入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诱发一种特异的钙结合蛋白的合成。这种蛋白质的作用是将钙主动运送透过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血钙增高,可促进骨骼、牙齿中钙的沉积。此外,1, 25-二羟维生素D3还可以直接促进肠细胞对钙的吸收。1, 25-二羟维生素D3也能促进肾脏的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从而减少磷的损失;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等作用。2.3维生素D缺乏的表现症状动物长期维生素D摄食不足或不晒太阳,易引起体内缺乏维生素D,造成钙平衡破坏,动物骨质软弱,膝关节发育不全,四肢形成内曲或外曲畸形;脱钙作用严重时,导致骨质疏松病,动物骨骼易折,牙齿易脱落;幼畜则会出现骨骼发育不良,易患佝偻病(软骨病)。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使皮肤内的维生素D原(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故多晒日光可预防维生素D缺乏。缺乏维生素D,可导致钙磷代谢失调,成年畜禽也能发生溶骨症。患佝偻病的幼畜禽生长停滞、骨骼变软、畸形,背部与腿弯曲,行走不灵活,鸡缺乏维生素D时,喙变软,胸骨弯曲,产蛋鸡产蛋率下降,蛋壳变薄而软,严重时形成软壳蛋,孵化率降低。在饲粮中缺少钙、磷时也能产生维生素D缺乏症。当缺维生素D时,即使有足够的钙、磷也不能充分地被机体吸收,所以日粮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则维生素D缺乏症更趋严重。
2.4 畜禽对维生素D的需要
家禽维生素D3(胆钙化醇)是形成正常骨骼、坚硬的喙、爪和结实的蛋壳所必需的。家禽对维生素D3的需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 (1) 日粮中钙、磷的含量和比例。二者最佳比例是二份钙比一份可利用的磷,高于或低于这个最佳比例都将使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 (2) 日粮中磷的来源。当日粮中含有可利用性不佳的磷来源时,如植酸磷(肌醇六磷酸磷)或其他形式的磷,需要增加维生素D的用量; (3) 家禽直接在日光下暴露的程度。有实验结果证明,生长鸡每日有10~45min的日晒就足以防止佝偻病; (4) 其他因素。如日粮中含有霉菌毒素时要大大增加维生素D的需要量。
猪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很高,在猪的饲养中,常通过下列途径提供猪所需要的维生素D: (1) 饲喂经过紫外线(日光或人工光照)照射过的饲料(麦角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2) ; (2) 供给人工合成的维生素D添加剂; (3) 给猪多晒太阳,使其自身的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有实验表明,紫外线较易透人白猪的皮肤,在同样条件下晒太阳,一般白猪在皮肤内形成的维生素D要比黑猪多将近1倍。所以,白猪对日粮缺乏维生素D的耐受力通常要比黑猪强2倍。经常喂给猪一些晒干的干草粉(如苜蓿、紫云英、豆叶粉等)或让猪多晒太阳,有助于防止维生素D的不足。怀孕及泌乳母猪需较多的维生素D,因为母猪体内的部分维生素D要通过胎盘转给胎儿。泌乳母猪日粮中维生素D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乳汁中的含量,猪乳中含有的维生素D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哺乳仔猪快速生长的需要。故也需额外补给仔猪维生素D,或保证幼猪和母猪每天能晒到太阳,以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
反刍动物维生素D对于反刍动物同样重要。但与家禽不同,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这两种维生素D被反刍家畜利用的效力相同。维生素D3可以通过直接的或反射的紫外线光的辐射作用在反刍家畜的皮肤中合成。因此,能见到阳光的反刍家畜很少有维生素D缺乏症。另一方面,青饲料和青贮料中维生素D的含量低,经过日晒的普通饲草,绝大部分都含有维生素D。例如大多数晒干的青干草,含维生素D超过200IU/kg,因此反刍家畜如能自由采食到这些饲草,并接受阳光照射,就能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而不会患缺乏症。但在以下情况下,反刍家畜就有可能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现象: (1) 舍饲季节或阳光不足以及冬季不放牧时大量饲喂谷物和饲草限量饲养; (2) 大量饲喂玉米青贮料(一般青贮料含维生素D少,青贮玉米含量中等)和单独喂青贮饲料; (3) 高水平产奶量的乳牛; (4) 大量饲喂胡萝卜素高含量饲料制成的青贮料和牧场凉棚风干的饲草(缺乏维生素D2)等。在上述情况下就需补充维生素D,如母牛的日粮中以添加4 000-6 000IU/kg·头维生素D较为合适。
维生素D是保持钙、磷在鱼体内平衡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可促使鱼机体能很好利用饵料中的钙、磷,增强肠对钙的吸收并影响甲状腺素对骨骼的作用。鱼类对维生素D2的用效价低,故一般采用维生素D3。
总之,维生素D的需要量随畜禽不同而有差异。猪和鸡相比,鸡需要量大;生长期畜禽比成年期畜禽需要量大,一般情况下维生素D对成年畜禽影响不大,但对家畜、泌乳家畜的影响则较大,母畜在怀孕期间,如能供给充足的维生素D,可预防仔畜佝偻病。维生素D的需要量和有害量的距离很大,因此,很少发生维生素D过量现象。动物多接受阳光可减少对外源维生素D的需要量。据实验测定,牛在放牧条件下,皮肤内合成的维生素D3多达3 000~10 000IU/d;猪合成量则更高,体重50kg的猪在阳光照晒下,4d后合成维生素D3约13 000IU。维生素D2对家禽的生物学活性很低,仅为维生素D3的1/20~1/30。衡量维生素D常采用国际单位,即1IU维生素D3相当于0.025μg维生素D3。
2.5 维生素D过量的危害
过量的维生素D对畜禽有害。过多补充维生素D,可产生维生素D过多症。其基本特征是血钙过高,动脉和各器官、组织普遍沉淀着钙盐,并伴有骨的变化。例如,仔鸡饲料如含400万IU/kg,猪连续30d摄入25万IU/d,可使大量钙从组织中转移出来沉积于动脉管壁、关节、肾小管、心脏以及其他软组织中,引起血钙浓度过高,生长停滞。假若与此同时,肾脏损伤时,患猪极易死于血毒症。
3 维生素D的合理使用
维生素必须按照要求剂量添加在预混料中,通常不会发生维生素缺乏症,但如果不按畜禽的生理要求添加维生素或者饲料中的维生素变性失效,均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会出现畜禽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中毒等。所以,正确使用维生素D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注意产品质量
目前生产维生素D的厂家较多,不同厂家生产工艺的差异会造成维生素D效能不一。因此,在使用维生素D时最好选用维生素D含量公开的厂家,以确保安全生产。
3.2 注意保存期
维生素D虽然很稳定,但维生素D随时间的延长其效能会逐渐降低。因此使用维生素D添加剂应尽量采购出厂日期短、包装合乎规格的产品,最好现购现用,防止积压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 注意选择合适的载体
在配置预混料添加维生素D过程中,为了减少维生素D的损失,要选择粒度合适、水分含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作为载体。如动物胶、淀粉等。
3.4 注意畜禽对维生素D的需要
配置预混料要注意严格遵守饲养标准规定。注意区分需要量与添加量之间的差别。实验证明,维生素D添加量一般是需要量的2~4倍左右,但在使用时还应严格控制,防止发生维生素D中毒。3.5注意选择合适的矿物质常量元素(Ca、P、K、Na、Mg、S)和微量元素(Fe、Cu、Mn、Zn、Co、Mo、Se、I)能促使维生素的破坏过程,添加维生素时应重视上述因素。如含铁添加剂,会加速维生素A、D、E、B12的氧化破坏过程,应避免同时使用;含Ca的添加剂,会使维生素D2很快破坏,所以两者不能混合使用。但是维生素D2有加强畜禽钙的吸收和利用的作用,为此可分别使用。
3.6 注意维生素之间拮抗作用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篇3
滥用抗菌药物对人类有四大危害:一是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地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二是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例如影响肝、肾脏功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三是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黏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都寄生着大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其中肠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肠道正常的菌群还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上称为生态平衡。抗菌药物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往往使体内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说,本来使用抗菌药物想杀灭致病菌,结果反遭到更严重的细菌感染。四是造成社会危害。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对感染的治疗会变得十分困难,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将对细菌束手无策。
如何正确的使用抗生素呢?首先应明确是否是细菌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是無效的。如出现扁桃体炎、流黄脓鼻涕、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分类增高等现象时,才考虑使用抗生素,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同时应注意:正确选药、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正确的选药对于确属细菌感染的疾病,要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菌种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经济上的浪费。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物。殊不知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如克林霉素与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会产生拮抗作用。
适当的剂量和给药间隔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要知道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服药间隔也大有讲究,通常所说的一天三次,大部分人都是在三顿饭时吃药,白天已把三次药吃完,这样的吃法通常不符合抗菌药物的特点。严格的说一天三次,应为每隔八小时吃一次。一般是早六点、下午两点、晚上十点吃。而每天两次应为每十二小时吃一次。一般是早八点和晚上八点吃。这样才有利于药物发挥其疗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抗生素宜空腹服用,因为饭后服用,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或者使药物利用率降低。宜空腹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等。
适当的疗程一些患者治病心切,用药1~2天后不见好转,就急于更换其他药品。其实,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按规定的疗程用药,当然达不到效果。再则,频繁更换抗生素,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反而造成不良后果。因此,要按规定的疗程用药。当然,当确认抗生素无效时应及时更换药物,以免延误治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感冒很常见,但感冒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自限性疾病。一般是3~5天,就可自愈。不需使用抗生素,只需对症治疗,多喝水、多休息即可。当怀疑合并细菌感染,如出现体温升高持续不退、有脓鼻涕、咳嗽越来越重、有黄色粘痰等情况,应及时就诊,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自我保健和药疗,我国对药品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所谓处方药,是指经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药物。我国的抗菌药物大多为处方药,因此不要盲目地自己购买抗生素使用,以免延误病情又增加经济负担。
抗生素合理使用管理制度(查对) 篇4
1、医院感染管理科会同药事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抗菌药物使
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和咨询,使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60%以下。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
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3、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使用量及类型,按规定对某
些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效果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检验科和药委会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向临
床医护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临床科室根据公布的最新药物信息,合理、有效、安全、经济的选用。
5、临床医师应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前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接
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感染部位合理选用药物。
6、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选用毒副作用
小的抗感染药物,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和对其的依赖性。
7、严格掌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
抗感染药物治疗感染,避免无指征地联合用药。
8、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一般情况不因
预防目的而使用抗菌药物。
9、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疗效,预防和减少
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
10、护士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置要
求,准确执行医嘱,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11、医院感染管理部督促相关科室,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
高中地理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篇5
高中地理2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能够粗略了解这两个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二,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提出的意义。
近两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经达到了65亿,在约两千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21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100亿以上。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环境能够容纳、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也称为适度人口,它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理论于19世纪中期以后形成并流行于西方世界,尤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为盛行,研究者们旨在寻求一种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由于人口合理容量的系列理论最初都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创造和宣扬的,并且还被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诸种现象,因而有掩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嫌。有许多学者对人口合理容量的理论实质产生了怀疑。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人口合理容量是有可取之处的。尤其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探求人口合理容量和适度增长率无疑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人口合理容量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其人口合理容量。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的人口合理容量,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这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第三,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四,学生能够分析、比较、交流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第五,学生能够体会这两个概念所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等方面。
第六,学生能够关心、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活、生产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材分析:
必修《地理 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过程之后,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但是通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问题的探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意在使学生领悟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知道个人应担负的责任。
本节知识结构框架图:
EMBED PBrush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讨论我国东西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
2、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事例说明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以及探讨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消费观、环境观、发展观看待问题。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关心、反思自己所在区域的生活、生产状况,知道一个公民对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教学难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小组辩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学生收集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给地球带来的种.种问题。(2)学生收集有关地球能够容纳最多的人口数据和地球最适宜容纳的人口数据。
【读图提问】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如果人类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大值将是多少人?
【学生回答】
【教师追问】有关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5亿,2050年94亿,21108亿,2600年630亿,除南极洲外,地球的陆地都将挤满人。当然人类如果再这样繁衍下去,将是自我毁灭。如果在这个图中添加上资源数量曲线,随着时间推移,资源数量这条曲线将如何变化?
【学生作图回答】随着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资源逐渐减少。
【教师评点】人类生活的地球,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投影展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案例分析】如果人类的人口增长不考虑环境承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阅读复活节岛的悲剧一文,我们从中能吸取到什么教训?
复活节岛的悲剧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8°和西经108°交会点附近,面积约l17平方千米,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千米,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的这是一块物产丰富的丰饶的土地。他们的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地增长,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大约8千到2万人。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人。为了养活增长的人口,他们无节制地开发、使用资源。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已经开始。随着森林的消失,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全都灭绝了,人们已找不到木头建造船只,也就再也无法出海捕捉海豚。他们只能在浅海捕鱼,使得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连海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从渔民变成了农民:他们开始注重养鸡,鸡成了主要的蛋白来源;他们种植甘薯、芋、甘蔗,但是产量越来越低,因为森林的消失造成了水土流失,在风吹雨打日晒之下,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吃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这除了老鼠,还包括岛上最大的动物:人。为了补充蛋白质拉帕努伊人开始吃人肉。原来颇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了,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在1700 年左右,历经饥馑、混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两千人左右。在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由于种.种原因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学生总结教训】
【教师点评】
在叹惜复活节岛的悲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因为复活节岛就是地球的缩影。就象复活节岛一样,我们的地球也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孤独的岛屿, 而我们也在一点一点地、越来越快地破坏着地球的资源。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
【投影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案例分析】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一亿之内,一般在7000万之下,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万,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疆,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口?
(2)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食多食肉的生活习惯,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
【案例分析】深圳25年前是一个3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至末,户籍人口165万,居住一年以上的有432万,还有居住一年以下、三天以上的有470多万,加起来深圳有统计的人口总共是1071万,还有一些流动的,加起来管理人口称1200万。
(1)深圳依赖自己的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养活25年一下子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吗?
(2)深圳是如何养活这多出来的1000多万人口?
【学生回答】
【读图思考】
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别什么?
3、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归纳】根据上述定义和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
(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今天地球上的65亿人口,如在原始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3)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应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例如,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消费水平,都有与它们相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
(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
【问题讨论】
(1)如果让你估算未来内南京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2) 未来20年内南京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会是多少呢?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
【师生讨论】
【教师总结】
从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估计环境人口容量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因素。但各种制约因素是不确定的。比如现有的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的交流程度及人口消费水平都在不断变化。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6
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地理组:孙赛英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作人:孙赛英 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课题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和分析数据明确水资源的概念。
2.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3.通过分析图表资料认识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我国为例,针对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结合所学,学生合作探究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进而归纳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
2.应用相关案例,以课堂讨论和学生发言的形式,得出水资源及其利用等相关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欲,挖掘学习潜力,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新课标要求。
3.分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和成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难点: 能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课件及教材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打开水龙头,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仿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用时1分钟】
聆听和思考,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身边或者目睹的事实来开始本节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 【读图活动】(课件展示)
显示“水资源卡和国家节水标志”
【用时1分钟】
学生说出各幅图片所代表的含义。
图片含义依次为:
1.水资源危机严重,危及到我们的生产生活。
2.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读图思维。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所以说,水资源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用时2分钟】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含义和水资源丰歉的衡量指标。
2.能运用图表说明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3.理解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掌握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明确学习目标,为接下来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好准备。 【读图分析】(课件展示)
显示“广义的水资源和狭义的水资源” 示意图,回答一下问题:
1.概括广义和侠义水资源的含义?
2.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呢? 【用时2分钟】
学生读图,小组讨论回答:(小组合作探究,推举代表回答)
1.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
2.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设疑】
既然水资源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用时1分钟】
学生思考。 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课件展示)
显示“世界水资源分布”示意图
请学生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量、降水量和径流量三者 【用时2分钟】
读图、分析数据,归纳作答。看图、感受、思考。
1.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分析水资源状况,引出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之间有何关系?
2.水资源丰歉程度的衡量指标是什么?
3.各大洲中,水资源最丰富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一个? 2.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3.最丰富:亚洲;最少:大洋洲 分析水资源状况,引出问题。 【图表展示】(课件展示)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7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对于分离株不能预测其敏感性或者已用药物疗效不好需要更换药物时, 需要进行药敏试验。耐药性的监测:了解该医院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向临床提供报告, 以指导经验用药, 减少耐药菌的流行。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医院获得性感染, 控制和预防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流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许多细菌表现出耐药性[1]。
2 细菌耐药性: (Resistanceto Drug)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 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微生物和他们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环境介导的耐药是由于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因素直接改变了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或改变了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正常生理反应而引起的。微生物介导的耐药是由于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改变所致。自然界 (非临床环境) 中本来就存在大量的"天然耐药基因", 而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如同"筛选压力", 选择并进化这些整合有"耐药基因"的病菌, 使得后者最终成为人类的噩梦--临床上的"耐药菌"。耐药性一旦产生, 药物的杀菌作用就明显下降, 治疗效果同时明显下降。
3 下面介绍几种重要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特殊表型:
耐高水平庆大霉素的肠球菌 (HLAR) ;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对泰能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产各种β-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高发的交叉耐药性是这种细菌难以治疗的原因之一。在1993年, 耐头孢他啶的克雷伯菌中, 73%的菌株耐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 而超过半数的菌株耐喹诺酮类。相反, 在对头孢他啶敏感的克雷伯菌中, 同时两个药的耐药率都很低) [2]。最近报道的"超级细菌"--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 (NDM-1) 可使多种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等。
4 展望
近年来, 由于新的耐药菌、细菌的多重耐药现象不断出现, 医学界对细菌耐药性研究重视度逐年增加。但是就目前来看, 耐药菌常见于医院, 但据美国1999-2006年300个微生物实验室提供的数据统计发现, 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数逐年增加, 已接近全部感染病例的30%[3].抗生素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要有针对性。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作用特点, 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 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链球菌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 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不能用青霉素的宜选择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而不宜用庆大霉素, 因链球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常不敏感, 因而无效。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 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如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因此, 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 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生素, 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葡菌败血症、头孢噻吩与头孢唑啉都有效, 但病程较长者并已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菌败血症, 头孢唑啉的抗感染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噻吩。因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 其半衰期也较长, 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 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
基于各类耐药菌临床检出率不断增加, 医院获得性感染迫切需要能够覆盖上述病原体的有效、安全、经济的药物;未来医院获得性感染治疗建议增加国际间的学习与交流, 使用抗生素需具体分析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临床药敏试验合理用药, 优化抗菌治疗策略, 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缩短抗生素使用疗程, 都可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预防细菌耐药。另外, 面对感染患者实行预防原则, 有条件的进行隔离治疗, 可以避免医院内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曲亚丽, 龚五星, 蔡月明, 等败血症142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 2006, 4:101
[2]孔繁林。储从家, 管新龙, 等临床分离4544株噶兰阴性杆菌的耐药分布与变迁[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6, 3:56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状况堪忧 篇8
1.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国外的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使用该类药品将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说明书推荐浓度以上的病人存在死亡率增加、发生严重心血管和血栓事件及促进肿瘤增长的风险。因此,国家药监局提醒广大医务人员在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时应注意控制患者的目标血红蛋白浓度,权衡使用此类产品的风险与效益。
2.吗替麦考酚酯:美国移植后妊娠登记处和罗氏公司上市后监测数据表明,使用免疫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与妊娠妇女流产和胎儿、新生儿畸形有关。因此,国家药监局提醒患者在使用此类药品时应严格避孕,医生在为患者开具此类药品的处方时应将妊娠的女性患者排除在外。
3.抗癫痫药:美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临床试验的汇总分析表明,使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可能会产生自杀观念或发生自杀行为(包括自杀企图和自杀死亡)的风险。为此,国家药监局提醒广大医生在开具抗癫痫药处方时,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或看护人关于使用抗癫痫药可引起患者自杀的风险。
4.抗抑郁药:美国和欧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抗抑郁药的风险评估表明,使用抗抑郁药可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及25岁以下成年人自杀的风险(包括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尤其是在使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的头几个月风险更大。国家药监局提醒全国的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看护人应加强对抑郁症患者日常行为的监测,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地使用此类药品。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推荐阅读: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05-30
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问题06-13
抗生素合理应用全10-17
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08-16
抗生素使用05-14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10-21
学会使用抗生素08-16
抗生素使用规范试题10-28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论文05-12
抗生素的应用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