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

2024-05-14

抗生素使用(精选12篇)

抗生素使用 篇1

抗生素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如今抗生素在养殖业中应用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畜牧兽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笔者结合工作经验, 总结为以下六点。

(1) 根据适应症选择抗生素, 病毒性疾病尽量不要使用抗生素, 微生物培养结果确定有细菌后再考虑选用抗生素。

(2)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细菌培养以后应做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例如猪的拉稀症状为主的疾病, 可以取猪肛门内容物做细菌培养, 然后做药敏试验, 通过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才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3) 根据病情合理联合用药, 如果是两种以上的细菌混合感染, 再选择使用不同的抗生素联合治疗。例如鸡的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葡萄球菌病, 猪的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链球菌病等, 此种情况可选择敏感的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抗生素和抗革兰氏阴性细菌抗生素联合治疗。

(4) 根据疫情合理预防用药, 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时不能长期使用, 更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有些养鸡场常用的预防用药是金霉素, 养鸭场常用的预防用药是土霉素, 养猪场常用的药物是庆大霉素, 这样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要根据当地当时的疫情合理选用抗生素, 尽量使用中药作为预防用药。

(5) 根据疗程合理用药, 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时, 一定按剂量和疗程用药, 有些基层兽医盲目加大剂量或者减少疗程, 其实加大剂量减少用药次数不能维持药效浓度, 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 反而容易让细菌产生耐药性。

(6) 根据动物选择抗生素, 不同的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同一种动物不同的性别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要根据动物合理地选择不同的抗生素以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王宏燕.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J].现代畜牧兽医, 2010 (2) :48-50.

[2] 余华.进口宠物疫苗的使用[J].四川畜牧兽医, 2007 (5) :52.

抗生素使用 篇2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合理使用的最基本原则是有效、安全和低潜在耐药性等

一、抗生素药物使用指针明确: 正确诊断、尽可能确立病原学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基础。治疗开始往往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所谓经验,除了个人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他人积累经验、文献资料中总结经验和当地细菌耐药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的习惯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应综合儿童年龄、疾病严重度X线胸片和各项检查等特征。评估病原学的过程实际也是询证医学的一种体现。

二、抗菌药物合理选择: 分析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物间相互关系,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感染部位、严重度、病程、患儿年龄、原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全身脏器(肝、肾)功能状况等。医生要区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两者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差异很大;对可能的病原菌药了解其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要了解当地细菌耐药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般应先选出几种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择优选取最适宜的、有效而安全的抗菌药物。对一般感染,应保留1~2种有效抗菌药物或有效方案,以作备选。所谓“一线”与“二线”抗菌药物仅仅是相对而言,必须注意个体特点,对危重患儿和耐药菌感染就不能按常规逐步升级。

三、抗菌药物剂量和用法: 足量抗菌药物才能保证药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儿科特别要注意年龄的个体差异和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的特点,要注意抗菌药物血清浓度和感染组织部位浓度。目前国内儿科普遍存在抗菌药物每日用药次数和间隔时间上的问题,β类酰胺类 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为了达到最高细菌清除率,为了使其血清浓度超过最低抑菌药物浓度之后持续的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就必须每6~8小时使用一次。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除头孢曲松半衰期达6~9小时,成为可以每日1次用药外,其余半衰期均仅1~2小时,必须每6~8小时用药1次。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联合用药可以增强药效,还可以治疗混合感染和延缓细菌耐药,故常用于严重感染、耐药菌感染、混合感染和结核病等。

四、抗菌药物的疗程:

取决于病原菌、部位、严重度、有无合并症、机体反应性和依从性等。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恰当的抗菌药物疗程,例如小儿肺炎一般用至热退、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5~7天。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机体对感染的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必须完整的评估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依靠抗菌药物并且无原则地延长其疗程。

五、抗菌药物依从性、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 口服抗菌药物的依从性在小儿很重要,还必须考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在儿科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疗效和安全性等同等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应选择相对廉价的抗菌药物。

六、抗菌药物应用示警: 抗菌药物包括β类酰胺类、大环类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多肽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磷霉素类等。氯霉素类由于对造血系统的毒副作用,尤 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其口服制剂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虽发生率仅在1/24500~1/40800,但曾用过氯霉素的发生率是未用者的13倍,个别小儿白血病也可能与氯霉素有关,该药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因此,该类药物在儿科使用已很有限。四环素类选择性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于钙结合引起牙釉质和骨质发育不全,牙齿变黄并影响婴幼儿骨骼的正常发育,故不可用于8岁以下的患儿。多肽类抗菌药物包括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其抗菌谱窄、选择性强,目前在儿科使用的仅万古霉素,只要针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以及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应该在有明确指针下方可使用该类药物。利福霉素的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均有一定的肝功能损害,儿科仅用于结核病、麻风病、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时联合用药。磷霉素是一类低毒广谱抗菌药物,单独使用抗菌作用不强,儿科常将此类与β类酰胺类药物联合使用。磺胺类是人体使用抗菌药物的里程碑,由于其可能引起肝肾损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故在婴幼儿原则不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是成人常用的抗菌药。,然而在儿科受到很大限制,因其在动物实验中对幼年动物负重关节的软骨发育有破坏性改变,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以及新一代的奈替米新、西索米新等。该类药物有明确的耳、毒性,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超过在其他组织浓度中的670倍,而一旦进入内耳,半衰期比其 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在血清中延长15倍。耳毒性在一般剂量发生率为2.8℅,大剂量时达44℅。且有效血清浓度和中毒浓度甚接近,例如庆大霉素有效血清浓度5~12mg/L,>12mg/L时就可能致聋,丁胺卡那血清有效浓度15~25mg/L,>30mg/L时就可能致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中明确:小儿应尽量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仅在指针明确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药物可供选择时方可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由此,氨基糖苷类不宜作为儿科门急诊的一线用药。实际上,儿科使用的抗菌药物局限在两大类:β类酰胺类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和单环抗菌药物;大环类脂类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等。β类酰胺类抗菌药物是儿科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除过敏反应外,这类药物毒副反应相对少,而且是快速杀菌抗菌药物。大环类脂类尤其是新一代大环类脂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不仅对敏感细菌,而且对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结核杆菌、弓形虫等也有效。阿奇霉素静脉制剂在我国小儿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有过度使用现象,根据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所示:<6个月小儿,阿奇霉素疗效和安全性尚无确立,应慎用。静脉使用阿奇霉素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应该严格控制。

总之,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以有效的控制感染,同时尽可能对机体内环境友好,也就是良好的生态学,抗菌药物对机体的毒副反应要尽可能小、对机体免疫防御功能最好有保护 儿科抗生素使用原则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篇3

在中国,几乎人人都吃过抗生素。人们习惯性地称它为“消炎药”,有点儿头痛发热,就自己吃上几片。中国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8万人死于滥用抗生素。研制一个抗生素大约需要十年时间,产生耐药菌素却在两年之内,未来呈无有效抗生素可用的可怕趋势。为了扭转滥用抗菌素的现状,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6 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包括与社会多方合作并制定国家计划、加强监测和实验室能力、确保有质量保证的基本药物的连续可及性、减少抗菌素在食用动物中的使用、强化感染预防与控制、支持创新和研发新工具等。那么,抗生素到底是什么,我们对它有哪些使用误区呢?

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之所以现在提出杜绝滥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药物,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的使用误区

如何使用抗生素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评估,对一般人来说,坚持三不原则能减少抗生素滥用: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需经过医生的判断再使用;不擅自停药或减量,抗生素并非用量越少越好,不足量使用更容易催生耐药;不追求新的、高档的抗菌药物。

以下是应当避免的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1. 抗生素等于消炎药。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事实上,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它只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炎症局部通常表现为红、肿、热、痛,但很多并非由病菌引起,有时甚至是无菌性炎症,此时申请打“消炎针”仍然是不科学的要求。

误区2. 感冒发烧打“点滴”。医院的门急诊里输液架子林立,其中感冒发烧患者并不少见。其实感冒发烧并不是一回事。感冒可以引起发烧,但有发烧未必都是感冒。通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于病毒是没有效果的,此时滥用抗生素不但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误区3. 广谱优于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 频繁更换抗生素。抗生素发挥功效的前提是,药物在血液里的浓度,即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水平。因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不少见,但指望输液后总能药到病除也不切实际。如果抗生素疗效不明显,先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提早换药,不光无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会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误区6. 一旦见效就停药。抗生素有其规定的疗程。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需的疗程。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抗生素临床使用分析 篇4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用药,回顾性分析

抗生素的诞生, 致使很多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以很好的控制, 给人类带来了健康, 扫除了病痛, 正因为它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因此临床使用多、使用范围广, 不断出现依赖抗生素的现象。众所周知, 医疗及药物的研发不断深入, 抗生素的种类不断翻新, 让临床有了更多的选择, 由此增加了抗生素的使用率。由于过渡的使用, 导致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层次不穷[1], 成为临床的重点问题。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降低细菌耐药性, 控制抗生素的滥用情况, 成为诸多临床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就此,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湖南省怀化市中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 为发现和解决抗生素使用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分析湖南省怀化市中医院586例患者病历, 具体内容包括患者年龄、科学、抗生素使用情况 (种类、种数) 、药敏试验等。

1.2 调查方法

预先设计好调查表格, 需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安排,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及使用率分布情况

本组调查的586份病例中, 男306人, 女280人, 年龄1~82岁, 使用抗生素387例, 使用率为66.04%, 合理使用抗生素率为86.31%,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率为13.70%, 见表1。

2.2 科室分布情况

本组调查主要科室有内、外、儿、妇、老年科, 抗生素使用情况, 见表2。

2.3 抗生素使用情况

本组387例使用抗生素病例中, 单药304例 (78.55%) , 联合用药83例 (21.45%) , 见表3。

2.4 药敏检验结果

本组387例使用抗生素病例中, 有46例经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送检率为11.89%。

2.5 抗生素种类

本组调查中, 抗生素使用频率最多为头孢菌素类, 其次是大环内酯类, 而青霉素位居第三。由此可见, 怀化市中医院临床使用抗生素依旧是以基本抗生素为主。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中, 有很大一部分医务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 逐步降低了合理用药的意识, 频频出现在无抗生素适应证的情况下也大量使用, 导致滥用现象不断, 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而且加剧了细菌耐药性, 必须加以改正[2]。

从本次调查统计中发现, 怀化市中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为66.04%, 高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要求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率应在50%以下, 更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32%的使用标准。提示要进一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认真贯彻和落实有关规定。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率为86.31%,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率为13.70%, 从此数据中看出, 怀化市中医院抗生素安全性比较高。

不合理使用原因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凭经验用药现象多。原则上使用抗生素必须要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后确定抗生素种类, 但做以上试验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 而感染无法等待, 必须及时控制, 因此增加了医务人员凭借经验用药的频率。本组中只有46例做药敏试验, 送检率为11.89%, 没有药敏试验做指导, 增加了不合理使用概率。 (2) 种类过多, 更换过快。本组中联合使用抗生素83例 (21.45%) , 联合使用的初衷是提高药效, 降低毒性[3], 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但在未对使用的抗生素的机制摸透清楚的情况下, 不仅无法发挥药效, 反而会导致菌群紊乱, 致使二重感染的发生。另外, 临床经常出现某一种抗生素未起作用, 立马更换另一种的情况, 忽视了抗生素的起效需要一定的周期, 在未起效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剂量, 而非换种类。

本组调查中, 使用抗生素的主要人群是轻、中年人, 原因在于这里人群身体素质比较好, 耐药能力强, 使用抗生素不容易出现严重问题, 表象也不会太明显, 因此他们的适应表面表现为安全性高, 由此提高了使用率。而老年和儿童, 前者脏腑处于弱化阶段, 而后者处于娇嫩期, 对药物都比较敏感, 临床使用比较谨慎。正因为如此, 不合理使用中轻、中年也占大部分, 在老年人群中, 以70岁以上居多[4]。提示, 无论任何年龄段的患者, 在使用抗生素时都需要提高警惕, 降低不合理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张军丽.抗生素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 2009, 7 (21) :176-177.

[2]刘蔚, 刘冬等.923例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12) :912-914.

[3]时红霞, 张冬梅.抗生素应用浅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4, 20 (8) :471.

浅谈合理使用抗生素 篇5

尽早从患者的感染部位、血液等取样培养分离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

2.2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使用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2.2.1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2.2.2 抗生素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大多数抗生素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比如肾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而对肾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肝功能减退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肝代谢而对肝脏有损害的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选用安全的抗菌药物。

2.2.3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应,减弱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会对患者产生有害反应。目前,一般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药(Ⅰ),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Ⅱ),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等,第三类为快速抑菌药(Ⅲ),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第四类为慢速抑菌药(Ⅳ),如磺胺类药物等。联合使用上述抗生素时,可产生协同(Ⅰ+Ⅱ)、拮抗(Ⅰ+Ⅲ)、相加(Ⅲ+Ⅳ)、无关和相加(Ⅰ+Ⅳ)四种效果,为达到联合用药的目的,需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性质进行恰当的配伍。

抗生素使用误区多 篇6

NO.1

术后防感染用抗生素

人们往往把手术和伤口感染发炎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手术后都应用抗生素做抗感染预防,其实这是一个抗生素应用的误区。据临床统计,在常规无菌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和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并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指征的情况下,无菌手术后仅以预防为目的使用抗生素是没有价值的,是一种抗生素的滥用。随着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颁布和滥用抗生素整治活动的加强,无菌术后防感染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已得到了极大改善。

NO.2

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而生活中有很多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比如最为常见的感冒,90%都是由感冒病毒引发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且会引发细菌耐药,而现实中却有70%的感冒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再比如哮喘患者,很多人出现哮喘的时候经常到医院要求输液治疗,其实哮喘的发作跟细菌感染也完全是两码事,这都属于抗生素应用的误区,导致抗生素滥用。

NO.3

一拉肚子就用氟哌酸

生活中有很多人只要一拉肚子就赶紧买来氟哌酸服用,氟哌酸也是抗生素的一种。据专家介绍,其实拉肚子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未必是细菌感染肠道所致,比如腹部受凉会引起肠蠕动加快导致拉肚子,吃鱼虾过敏也会引起肠道的变态反应引发腹泻,而这些腹泻都没有细菌感染的存在,还有儿童的秋季腹泻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引发的,因此只要一拉肚子就吃抗生素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专家指出,如果只是大便性状比平时稀,次数增多,颜色无异常,只需服用止泻药物即可;如果大便里面出现了脓血、黏液,则证明肠道已经发生感染,这时需尽快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

NO.4

发烧就要用抗生素

很多人认为发烧是细菌在体内作怪导致的,因此就要用抗生素。其实很多病毒感染也会引起发烧甚至是高烧,比如流感,流感100%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患者常常会出现高热的症状,抗生素既不能对抗病毒,也不是退热药无法退热,因此发烧要分清情况,只有确认是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才能使用抗生素。

NO.5

有炎症输液好得快

生病了想尽快好,这是人之常情,所以门诊中常见这样的患者,听医生说自己属于细菌感染有炎症就要求输液治疗,认为输液好得快。其实这也是抗生素使用的一种误区。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抗生素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正确的抗生素使用应该根据病情轻重、感染的细菌种类及病人的身体素质等进行综合判断,然后正确给药。

NO.6

抗生素越新越贵才越好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抗生素品种越新、价格越贵,效果就越好,尤其是给孩子治病的时候更是习惯选择新的贵的药物。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忽略了新老各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不仅造成了药物的浪费,而且可能产生耐药性,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以头孢为例,对于术后感染、烧伤后创面感染等阴性杆菌感染的疾病,的确是越新越好,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明显超过二代和一代;但是对于皮肤组织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疾病,三代头孢的疗效却不如一代和二代,所以说不是新品种抗生素就一定优于老品种,要遵医嘱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NO.7

有好转就减量或停服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患者,他们对抗生素的知识了解不全面,认为抗生素有副作用,因此只要病情有所好转,他们就开始减量服用或者是干脆直接停药。殊不知,减药或停药的后果是不仅治不好病,反而会使已经好转的病情因为残余细菌的作怪而反弹,导致病情反复需再次用药,这就给细菌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机会和时间,所以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NO.8

急于见效随意更换

有一些患者使用某种抗生素治疗一两天后没见明显好转,就认为药不对症,然后迫不及待地自行换服另外一类抗生素,这种急于见效随意更换抗生素的做法问题更大,会让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碰到细菌感染就会无药可用。其实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抗生素的服用至少要观察三天,如果三天以后依然未见好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

NO.9

效果不佳联合用药

认清抗生素及其合理使用 篇7

抗生素, 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天然抗生素产生于微生物培养液, 能够杀灭感染我们的微生物, 控制疾病, 最终治疗疾病。抗生素的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类:β-内酰类、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以及抗真菌抗生素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 磺胺类和喹诺酮类属于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可以算作抗生素的范畴。

2 抗生素与抗菌药及消炎药的区别

由于抗生素的品种繁多, 更新速度快, 使用也非常广泛, 人们大多都较为熟悉, 这样就造成了人们对它在认知上的混乱状态。广大老百姓认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但实际上抗生素和消炎药, 还有人们常说的抗菌药是各不相同的。抗生素主要是针对引起人们感染的微生物, 能够杀灭所有的生命体, 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针对微生物中的细菌进行灭杀, 比较单一, 由于除了细菌以外还有其它微生物可以感染人体, 比如常见的流行性感冒、包虫性肝脓肿 (分别为病毒、寄生虫感染) , 需要用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治疗, 当延误治疗时才合并细菌感染。消炎药是直接针对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来发挥作用, 比如人们常用的吲哚美辛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因此, 抗生素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它可以包含抗菌药以及抗病毒药。消炎药只是人们习惯上的说法而已。

3 抗生素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1940年青霉素试用于临床后, 链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也相继出现,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曙光。20世纪60年代, 人工半合成青霉素问世以后, 许多人工合成的抗生素也相继用于临床, 抗生素在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 抗生素成了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一类药物, 临床医生也逐渐形成了对抗生素的依赖。然而, 抗生素也会产生对人体不利的影响, 特别是在使用不当, 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 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①常见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反应;②过敏反应;③对造血功能的抑制;④肝、肾功能的损害;⑤神经系统的损害;⑥对骨骼、牙齿的影响;⑦多重感染;⑧耐药性的产生。

4 抗生素药物的滥用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 但滥用现象较为常见, 主要表现在:

(1)

医务人员自身缺乏用药经验, 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及抗生素适应证认识不足, 用药时多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或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预防性用药时间过长;医院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往往不根据细菌培养而盲目用药。

(2)

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不够, 胡乱买药;在未查明病因的情况下, 盲目追求新的、贵的, 或者长时间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在没有进一步明确发热、疼痛等病因之前盲目服用抗菌药物等。

以上滥用抗生素的行为不但打乱了发热规律, 掩盖了疼痛部位和病情, 也会导致疾病的误诊、漏诊。长此下去, 往往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使得难治性感染增多, 同时也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

5 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 医药品种种类繁多, 新品不断问世, 合理使用抗生素, 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那么, 怎样使用抗生素才合理呢?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要严格根据每种药物的用药指征, 并结合临床诊断、细菌培养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来选药。根据病人的身体生理反应和药物的治疗效果决定用量的增减和疗程的长短。

(2)

每种药物的抗菌作用不尽相同, 除使用之前要充分考虑它的抗菌作用外, 还要注意其它不良反应以及个体差异引起的对药物适应能力与治疗结果的关系。不能盲目认为抗菌药物越新越好, 价格越贵越好。

(3) 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 暂时无法试验培养, 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预先选用选用, 这种方法可靠性较差, 要注意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时调整。

(4)

在预防性应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应用的合理性, 为防止某种或某几种病菌感染, 应有针对性的使用。泛泛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 非但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还可能造成二重感染或其它不良后果。

(5) 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每种抗菌药各自的抗菌谱, 避免盲目组合。

一般两种抗菌机制不同的药物联用可以使药效增强, 但也会出现竞争性拮抗而减低药效。注意避免应用毒性相同的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之间联合应用可能加重耳毒性等。一般联合用两种药即可, 不宜超过3种。

(6)

大多数药物经肾脏排泄消除, 某些药物主要经肝代谢, 当肝、肾功能不全时, 容易发生蓄积中毒, 而加重肝、肾损害, 因此要格外注意对肝肾有毒性的药物。

参考文献

[1]辛增玺, 于海雁.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状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 (1) .

[2]刘淑涛.医院药房管理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13) :125-126.

孕妇临床抗生素的使用 篇8

1抗生素在胎儿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点

由于胎儿肝、脑等器官相对大, 血流量多, 抗生素经脐静脉约有6%~80%血液入肝, 在肝内的抗生素分布较多。胎儿血浆蛋白含量低, 致使抗生素以游离型居多。

2抗生素在孕妇体内药代动力学[1]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在怀孕期间由于生理变化均受到影响, 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会减少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它的脂溶性及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妊娠期肝脏功能改变引起血浆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的比值下降,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降低,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降低, 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下降, 对药物的清除减慢, 半衰期延长。妊娠期血容量增加, 肾小球滤过量增加, 药物的排泄量增加。

3药物对胎儿危险性分类

根据药物对胎儿危险性 (美国食物及药剂管理) 将孕妇用药分为五类:A类:此类药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是最安全的一类, 妊娠期没有绝对安全的A类抗菌药物;B类:动物试验及人类未证实对胎儿有危害或动物试验对胎畜无害, 但对人类危害无研究报道, 相对安全, 多种临床用药属此类;C类: 对动物及人均无充分研究, 或对动物胎畜有不良影响, 但无人类的有关报道。这类药物妊娠期临床选用最为困难, 仅在治疗需要大于危害的情况下使用;D类:此类药物已表明对人类胚胎确有危害。当无安全有效的替代品时, 从治疗利益考虑应用;X类:证实对胎儿有危害, 妊娠期禁用。

4妊娠与抗生素

4.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孕妇而言, 抗生素选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第一, 其次是抗菌活性, 而β-内酰胺类的药物符合这两点要求, 这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是临床上使用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抗生素, 除孕妇可能发生过敏以外, 在妊娠期用药, 对胎儿影响极小, 常用药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邻氯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这些药物均属B类, 对人体毒性小, 对胎儿无致畸作用, 对母体的肝脏功能影响小, 安全性高, 可用于妊娠各期感染患者。

头孢菌素类是最适合孕妇使用的抗生素类。抗菌谱广, 过敏反应率低, 没有发现致畸作用。妊娠期用药对胎儿的影响也是极小的。常用的有头孢唑啉、头孢克洛、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肟钠、头孢三嗪 (菌必治) 、头孢哌酮 (先锋必) 、头孢他啶 (复达欣) 等, 以上均属B类, 安全性高, 妊娠各期均可使用。此外, 此类药物胎盘通透性好, 常用于产科感染性疾病, 特别适用于防止早期破膜伴发的羊水感染和胎儿感染。

4.2 四环素类

这类抗生素包括四环素、土霉素、米诺环素等, 均属于D类药。动物实验均发现有致畸作用。四环素可使胎儿骨生成异常, 以及药物在骨组织沉积而使牙齿变黄, 也可引起胎儿急性中毒, 及母体肝损害。故四环素不能供孕妇使用。

4.3 大环内酯类

包括红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这些化合物分子量大、毒性低, 胎盘转移相当低, 目前尚未见致畸的报道, 能够安全地用于孕妇。红霉素、阿奇霉素属于B类, 螺旋霉素属于C类。

4.4 氨基糖甙类

这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以对母亲及胎儿的第八对脑神经、听觉器官及前庭功能障碍和对肾脏损害为主, 但其损害程度因抗生素种类不同而不同。主要影响平衡功能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对听力影响大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属D类药,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被列为C类药, 可见,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类) 的药动学对孕妇和胎儿的总体安全性好, 可以用于孕妇。孕妇对抗生素的选用首先应该考虑对胎儿及母体的影响, 其次才考虑抗菌活性, 也就是以孕妇及胎儿的安全为第一。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浅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篇9

笔者认为, 这些问题的发生, 除抗生素本身的因素外, 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1 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 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 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链球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 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不能用青霉素的宜选择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而不宜用庆大霉素, 因链球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常不敏感, 因而无效。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 但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各有特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强;二代头孢菌素次之;三代头孢菌素较弱。但对阴性杆菌的作用则三代头孢菌素明显超过二代与一代头孢菌素。因此金葡球感染不应首先三代头孢菌素, 应选用一代的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

2 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

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有报道北京地区金葡萄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60%~70%, 红霉素不能作为抗耐药金葡菌的有效药, 只能作为备用药物;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等抗绿杆菌作用也因细菌的敏感度下降而被酰尿类青霉素如氧哌嗪青霉素等所取代。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 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 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 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 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 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

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 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葡菌败菌症, 头孢噻吩与头孢唑啉都有效, 但病程较长者并已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败血症, 头孢唑啉的抗感染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噻吩。因为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 其半衰期也较长, 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 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酰尿类青霉素不仅具有强大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作用。而具有血浓度、组织浓度较高, 膜穿透力较强等临床药理特点, 因此对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4 根据各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抗菌药物

4.1 吸收过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 一般口服1~2h, 肌注后0.5~1h药物吸收入血, 血药浓度达高峰。

其他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 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 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类可被胃酸破坏, 口服后只吸收给药量的30%~40%;氨基糖甙类, 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 口服后均吸收甚少, 约为给药量的0.5%~3.0%。由于各类药物的吸收过程的差异, 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 可选用病原菌对其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生素而对较重的感染宜采用静脉给药, 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多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

4.2 分布

进入血液循环的抗菌药物, 呈游离状态者, 其分子小, 可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和体液中, 到达感染部位。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氯洁霉素、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 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氨嘧啶、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在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均低, 但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 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100%, 如氯霉素、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异肼、5-氟胞嘧啶、甲硝唑等均属此类;苯唑青霉素、头孢立新, 红霉素、多粘菌素、马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对血脑屏障穿透性则较差。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可辅以该药鞘内注射。抗菌药全身用药后分布至浆膜腔和关节腔中, 局部药物浓度可达血浓度的50%~100%, 除个别情况, 一般不需局部腔内注药。抗菌药物可穿透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透过胎盘较多的抗菌药物有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 青霉素G、磺胺类、四环素类, 此类药物致胎儿血清浓度与母体血清浓度之比率达50%~100%;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的上述比率达58%左右, 头孢菌素、氯洁霉素、多粘菌素E、苯唑青霉素等为10%~15%;红霉素等在10%以下。妊娠期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 可损及胎儿第八对颅神经, 发生先天性耳聋, 四环素类可致乳齿及骨骼发育受损, 因此妊娠期要避免应用有损胎儿的抗菌药物。

4.3 排泄

大多数抗菌药物从肾脏排泄, 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至数百倍。药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酮、头孢三嗪等主要或部分由肝胆系统排出体外, 因此胆汁浓度高, 可达血浓度的数倍或数十倍;氨基糖甙类和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氧哌青霉素等在胆汁中亦可达一定浓度;但氯霉素、多粘菌素的胆汁浓度低, 故该类药物不宜作胆系感染的首选药物, 必要时氯霉素可作为联合用药。

4.4 代谢

发展绿色养殖合理使用抗生素 篇10

1 抗生素在养殖业的应用现状

1) 在发达地区, 由于重视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效益、生态效益, 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普遍。一是发达地区的养殖业集中在高产量、高密度、令人窒息的养殖环境中, 为了避免由于拥挤和不良的养殖环境导致疾病暴发和传播, 畜禽的饲料和饮水中常常加入了超量的抗生素。二是现代养殖场都配备专门的兽医工作人员, 可有些兽医只顾自身利益, 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没有确诊疾病前就用药, 甚至颠倒用药的顺序, 许多治疗本应先使用最低廉的青霉素, 但现在有些兽医一开始就选择使用高端抗生素, 导致低端药物彻底丧失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使用青霉素治疗每头猪只需要40万IU, 但现在使用100~200万IU也很难有效果。还有些养殖场甚至将抗生素原粉直接拌入饲料。有些养殖户则认为刚上市的“新药”质量好, 见效快, 不存在抗药性, 因而盲目使用。

2)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缺乏专门的兽医人员, 养殖户在使用抗生素药物方面存在许多误区。一是用药观念陈旧, 对药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 对药物在用途、剂量、使用方法、用药途径等方面知识非常缺乏, 家畜有病时妄想不治而愈, 节省成本。二是畜禽一旦发病, 不管是病毒性疾病还是细菌性疾病, 都用抗生素, 把抗生素当作常规武器, 盲目使用, 出现“青霉素先生”。三是有些养殖户遇到家畜发病, 就一味地用以前在治疗某次疾病中效果很好的药物, 效果不理想就随意加大抗生素的用量, 长期使用, 打持久战。四是或者对重症病畜开始能按时按量使用, 一旦病情缓解, 就停药了。五是有些养殖户为了方便, 图省事, 注射的药物饮水用, 不可内服的兽药用于内服, 根本起不到效果。六是有些养殖户对药物的理化特性和配伍禁忌是一窍不通, 只是凭感觉盲目地配伍应用, 为使疾病早日康复, 不合理的使用几种抗生素药物。七是许多养殖户为了节省药费, 常常偷偷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或不安全的药物, 如喹乙醇、氯霉素等激素类, 药物使用不科学, 也不重视化验诊断, 畜禽一旦发病, 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 就马上使用抗生素, 盲目用药, 不但没有治好病, 反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 浪费药物, 贻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造成疫情蔓延, 增加损失。

3) 中国对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长期以来缺乏严格的监管。欧盟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所有抗生素生长促进剂, 包括离子载体类抗生素。2008年, 欧盟将每年的11月18日定为欧洲抗生素宣传日, 旨在宣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2011年11月17日, 欧盟宣布“反病菌抗药性5年行动计划”, 提出确保人与牲畜正确使用抗生素, 完善对兽用抗生素的监控。国外抗生素禁用措施逐步铺开, 我国抗生素使用问题却日趋严重。虽然我国在人用抗生素的问题上于2011年5月份卫生部公布了抗生素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把抗生素分为限制类、非限制类和特殊管理类三大类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引入抗生素分级管理的概念, 表示将整治抗生素滥用问题, 但抗生素在动物养殖中滥用的监管却成了“真空”状态。农业部对于抗生素使用虽早有规定, 但是这些规定却缺乏执行力度。主要是抗生素在养殖业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济利益链条, 一方面养殖户对抗生素有需求, 另一方面企业专门靠卖药赚钱, 由此延伸出了一条龙式的服务, 即便有相关规定, 也依然无法阻止养殖场抗生素泛滥的局面。我国养殖业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十分严重, 不仅大量使用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且已被淘汰的抗生素, 就连人类还在试用的某些新抗生素也已用于动物, 甚至长期低剂量添加抗生素以促进动物“健康”生长。

2 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1) 长期过量使用抗生素, 严重影响了动物健康。每一种抗生素虽然都有自己的抗菌谱, 但其在作用于病原菌的同时会影响机体内有益菌的生长繁殖, 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 会破坏肠道的先天免疫力, 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 微生态平衡破坏, 潜伏在体内的有害菌趁机大量繁殖, 引起菌群失调症。养殖业中, 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菌等过去并不严重或较少发生的细菌病, 现如今却频频发生, 已上升为畜禽的主要传染病, 这与长期滥用抗生素有直接关系。动物长期使用抗生素作饲料添加剂, 可使某些菌群突变成耐药菌株, 而耐药菌株又可能将耐药因子传递给其他敏感细菌, 使其他异种菌株变成耐药菌株, 导致疾病的非典型化和混合感染, 从而加大了畜禽传染病防治的难度。抗生素还可消弱机体黏膜参与摄取及递成抗原, 导致抗原质量降低, 直接影响免疫过程, 从而对疫苗的接种产生不良影响。抗生素长期使用还会有致基因突变、引发畸形和诱发癌症等副作用。

2) 抗生素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无法得到有效降解, 势必会造成抗生素在动物性食品内残留, 人们长期食用“有抗食品”, 身体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加, 这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了一颗“隐形炸弹”, 一旦患病, 很可能就无药可治。长期摄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严重超标的畜产品可导致肾毒性和耳毒性;四环素的降解产物具有更强的溶血或肝毒作用;氯霉素对人体肝脏和骨髓造血机能有损伤, 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粒状白细胞减少症和肝损伤;青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抗原性, 能引起过敏反应, 轻度的可引起荨麻疹、皮炎、发热等, 严重的可导致休克, 甚至危及生命。

3) 抗生素排放污染了环境, 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量抗生素进入动物机体后, 主要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排出, 这些粪尿未经无害化处理或经简单的堆肥处理后便作为肥料施入农田, 或者随意流进水体, 并随着水分蒸发和溶解物质的挥发进入大气中, 这些都会造成抗生素高浓度地带入到环境中。进入到环境中的抗生素有些比较容易降解, 而有些受到环境中一些物质 (如土壤颗粒) 的保护而不容易降解, 或者减缓了降解, 并且在环境中能维持很长时间的活性。当这些残留药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时, 对环境中的微生物、植物以及动物的生长发育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增加环境中的耐药菌。所以, 在养殖业生产中滥用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大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

3 规范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的对策

1) 从源头抓起, 健全法律法规, 构筑安全通道。生命健康需要更加健全的法律来守护, 要解决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问题, 首先要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开始。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兽药质量标准》和《兽药管理条例》等, 但是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建议各省可以由省人大法制委 (办) 牵头, 组成一个由医学、药学、水产、养殖、环保等专家学者参加的大课题组, 实施抗生素合理化使用的专题性课题研究, 提出可行性方案, 并通过多渠道、多部门多方式地广泛征求意见, 严格法律程序, 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全省实施, 成功之后可由国家颁布法规, 使滥用抗生素走向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的法制化轨道。

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之后, 要有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有人建议成立一个高于单一部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 这个机构应该如瑞典设立的全国抗生素管理组织 (STRAMA) 一样, 能统一协调药监、卫生和农业等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 开展联合执法。该委员会定期编发监管监测工作事项期刊, 分发到养殖场以及相关部门。建立监管监测网点, 制定监管监测标准, 开展有关 (水质、药物使用等) 的监测, 要求所有养殖场按照标准进行每月 (季度) 监测。规范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实施监测员、报告员、协管员等“三员”定点定期监测, 要求养殖场逐月 (季度) 将本场发生的不良反应事项, 上报到相关的联系部门。建立不良反应综合分析制度, 将各养殖场上报的不良反应事项, 定期召集相关职能部门科技人员进行综合分析, 并采用相应的渠道向养殖业主发出通报, 提出警示。该委员会应定期联合执法, 要定点、定期对农贸集市、酒店宾馆、超市以及销售市场等, 进行检查和监测, 并定期通过当地媒体发布通报, 既起到警示作用, 又同时进行必要的查处, 维护消费者食品消费安全。

2) 加强养殖生产者的宣传教育工作、培训力度, 增强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意识。养殖业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生产者、兽医科研人员、政府管理人员等密切相关,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者。法律法规健全后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生产者进行引导和教育, 使国家法规真正落实到生产实际中。可以施行网络、电视、广播、标语、宣传手册等方式, 把相应的法规、监管标准、处罚措施等宣传到各个养殖场所, 使广大农村养殖户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 并提高他们对滥用抗生素危害性的认识, 引导养殖场建立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 提倡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可以依托大专院校兽医科研人员推广技术的优势, 举办各类培训班, 积极向养殖户 (养殖场) 普及养殖专业知识, 大力推广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 重点搞好兽药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和普及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提高动物性食品安全意识。

3) 推行养殖资格准入制度和加强执业兽医队伍的建设, 提升养殖业的管理水平。现代畜牧业是集资金技术于一体的高风险行业, 养殖者不仅需要懂经营, 会管理, 熟悉养殖技术知识, 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 应推行养殖资格准入制度, 提高养殖门槛, 提升养殖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管理水平, 从而能安全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保障动物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打造生态型养殖基地。从2013年1月1日起, 我国正式启动执业兽医资格制度, 按规定, 只有执业兽医才能出具抗生素处方和指导使用抗生素, 杜绝兽药抗生素滥用现象。但由于该制度正在推行初期, 还需继续建立健全执业兽医从业管理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要加强调查研究, 及时总结推广执业兽医制度建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加大宣传引导, 为执业兽医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应加强执业兽医队伍的医德建设, 必要时加以法律进行约束。

4) 做好细菌耐药监测,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细菌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单一耐药性发展到多重耐药性, 由动物耐药性发展到人类耐药性,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细菌的耐药性, 决不滥用抗生素。加强养殖场微生物实验室建设, 提高对病原微生物的诊断水平, 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选用正确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药敏试验要建立标准的药敏试验方法, 除了纸片扩散法以外, 还可采用准确性更高的ELASA法, 甚至收集菌株集中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MIC。同时对耐药菌和感染耐药菌的病畜进行动态监测, 及时发现耐药菌感染, 制止耐药基因扩散。

临床用药一定要正确选药, 确定适宜的剂量, 给药途径, 用药间隔, 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对于发热原因不明和病毒性疾病不可应用抗生素, 用一种药物能治疗的尽量避免联合用药。限制使用有高潜在耐药倾向的抗生素, 如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和万古霉素。抗生素疗程不宜过长, 除败血症、骨髓炎、结核病等需较长疗程外, 一般感染不超过5~7 d。对于慢性传染病需长期投药的可交替使用不同的敏感药物。

5) 加强兽药的生产管理, 开发抗生素替代品。加强抗生素生产的源头管理, 打击生产、销售伪劣抗生素行为, 兽药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GMP标准, 兽药经营企业应取得GSP认证。严格审批新兽药, 规范兽药的名称, 加强对禁用药物品种的监管, 使我国兽药生产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加大对饲用抗生素的监管的同时寻找安全、有效、无有害残留的抗生素替代品可以更好地解决抗生素滥用问题。国家政策上要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兽药企业研究开发高效无毒、无残留的安全的动物专用抗生素新品种, 减少养殖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量, 从而规避由于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风险。许多科研院校和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成功开发出了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化学益生素、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产品, 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关注, 在生产中开始应用, 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用有效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替代日粮中的抗生素, 既可让养殖户获得经济效益, 又从养殖源头上保证动物健康生长, 确保消费者食品安全。

浅析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篇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86-01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致病细菌和人类使用抗生素一直在演变和发展。新抗生素的不断出现和使用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但在同一时间,大量长期地使用抗生素,也逐步使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1 现阶段我国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中国慎用抗生素联盟最近公告指出:中国成为世界上细菌耐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抗生素滥用的毒副作用已经超乎想象。抗菌药物的管理、合理用药的宣传、政策法规的制定已刻不容缓。目前,主管部门已经制订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将更有效地遏制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国家卫生部已组织医学专家和药学专家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时还建立了评估医院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以及推进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和病原菌耐药监测工作。抗生素的滥用,在中国是很常见的。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90%的为一级医院。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1 药物治疗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医生通常寻求保险意识,盲目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没有一个明确的指示,联合用药,无针对性地预防用药。同时,未充分利用的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忽视抗生素或抗菌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和疾病的影響。

1.2 抗生素适用范围过宽或失控,各种原因的临床适应症和适应症不明确的剂量在抗生素使用中占很大比例。

1.3 不依照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原则及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药物,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高级抗生素,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加快发展细菌耐药性。

1.4 抗生素使用之前未做过或未送检相关的标本,主要靠经验或主观想象用药。

1.5 环境因素与经济效应。

2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我国抗生素药物的整体使用率偏高,约70%-80%,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合理用药。

2.1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各医疗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因地制宜,制定抗生素的使用标准,实现安全、有效地使用抗生素。

2.2 选择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概念是安全和有效地使用抗生素。

2.2.1 正确使用抗生素,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指示。标志必须是一种细菌感染,并有明显的感染部位,感染的症状和感染的诊断。

2.2.2 病原体检查,选择细菌敏感性高的药物,根据细菌药敏概况药物的选择,考虑细菌耐药性,尽可能使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窄。

2.2.3 避免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联合应用指征,一般两种可取的。遵循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性原则。

2.2.4 注意合理的药物配伍,避免频繁换药,合理使用控制抗生素剂量、持续时间和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感染情况抗生素药物治疗,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

2.3 抗生素使用应遵循预防性使用原则;有迹象表明,有针对性的在同一时间,剂量和治疗时间应该是合理的。外科手术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以防止操作中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及术后感染。研究发现:手术患者发生细菌污染的高风险期的操作会持续一段时间的治疗阶段;所以感染和开放性操作如人工植入手术、伤口长时间暴露的组织或器官移植应术前应预防性给予药物,但我们必须把握好机会和药物剂量。内科系统在预防疾病、风湿热等,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一些传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预防,为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和粒细胞减少和免疫力低下的应给予预防用药。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几个原则

加强对抗生素的应用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规范。

3.1 抗生素的管理和指导组的建立。

3.2 加强抗生素的使用的监测工作。

3.3 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3.4 加强对医院内部感染的措施。

3.5 要不断规范抗生素的市场管理。

3.6 做好抗生素的使用监督工作。

4 讨论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监管 篇12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使用,监管

抗生素在医院广泛应用药物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提高医院医疗安全及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节省患者医疗费用等具有积极的意义[1]。自2015年1月起,我院开始监管抗生素的应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抗生素使用率明显下降。本次研究利用随机方式(比例30%)选取我院抗生素使用监管前(2014年10-12月)和监管后(2015年2-4月)两个时段出院病案各120份,调查、分析监管前后抗生素的使用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利用随机方式(比例30%)选取我院抗生素使用监管前(2014年10-12月)和监管后(2015年2-4月)两个时段出院病案各120份。对患者入院期间使用抗生素及三代头孢菌素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措施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监管前后入选的病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方法:从抗生素用药实际情况方面对选取的监管前的病案与监管后的病案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χ2检验及频率测量法统计、分析数据[2]。

监管措施:①注重交流信息:通过定时召开有关会议,以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向各科医生及时反馈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②转变临床医师的理念:组织临床医生学习专业知识(现有的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条文)。此外,在调查问卷与抽查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座谈会、讲座等活动,进而强化临床医师如何来使用抗生素的意识。③在对抗菌药物分线进行调整时,临床用药督导小组应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医院实际、病原体检测等),施行分级管理制度。此外,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对抗生素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结果

监管前后抗生素及三代头孢菌素总使用率比较:①临床抗生素的使用:2014年10-12月抗生素总使用率71.6%,2015年2-4月抗生素总使用率57.5%,抗生素总使用率明显降低(14.0%)。②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2014年10-12月三代头孢菌素总使用率32.5%,2015年2-4月三代头孢菌素总使用率20.8%,三代头孢菌素总使用率明显降低(11.7%),监管前与监管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监管前与监管后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监管前与监管后,患者在住院时间方面基本一致,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频繁使用抗生素,某些菌株会产生很强的耐药性。长期使用抗生素,甚至滥用抗生素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例如患者经济负担愈来愈重、耐药菌株数量不断攀升、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不断增加等[3]。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耐药菌株在临床感染病原菌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由于医院缺乏有效的抗菌药物,增添了其开展临床治疗工作的难度。此种情况下,感染病死亡率不但得不到控制,反而会有所增加。耐药菌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给感染病治疗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同时患者须耗费很多费用。鉴于此,医院所有医务人员应重视并合力解决耐药菌株问题。

抗生素对儿童器官具有一定的伤害。众所周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抗生素的特性及不良反应会对其器官造成伤害。如:肝脏发挥着代谢抗生素的作用,抗生素的滥用会对人体肝功能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儿童的肾脏及耳朵会受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负面影响。

住院患者会受到抗生素的影响。由上文可知,监管前后,患者住院时间基本一致(P>0.05)。虽然使用的抗生素量较少,但其疗效不佳。与此同时,适当调整某些药品,以降低患者治疗所耗的费用。

对抗生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控制。若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明晰现有大量耐药菌株,普通的抗生素已无法满足治疗的需求,有效抗生素的缺乏,极有可能遭到患者的投诉,甚至引发医患纠纷,并使得医师承受更大的心理及精神压力。另外,医生的收入因药物使用量的减少而减少。与此同时,医师选药、用药存有很大的难度。尽管本次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达到卫生部标准,院方仍需努力。如此,才能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生长、减轻患者负担等[4]。

注:比较之后,均满足P<0.05。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抗生素,对节约卫生资源、减轻患者负担、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具有正面效应。希冀医务人员齐心协力,以提高医院治疗安全及质量。

参考文献

[1]聂昕时.浅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中国市场,2014,13(48):209-210.

[2]刘益顺.浅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临床滥用[J].中外医疗,2011,9(28):148-149.

[3]邵建华.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监管[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03):58-59.

上一篇:使用体会分享下一篇:风力发电机组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