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抗生素(精选11篇)
儿童抗生素 篇1
摘要: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 种类繁多的一大类药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疾病的治愈起积极的作用, 用之不当反而会带来危害, 甚至会危及生命。当前抗生素滥用于儿童的情况非常严重, 在基层医院更是如此。解决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儿童,抗生素,合理使用
本文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不良后果、合理使用原则、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儿童不宜使用的抗生素几方面进行阐述。
1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1 无论是否感染, 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儿科门诊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其中多数为病毒感染, 一些病毒感染无抗生素使用指征。
1.2 无论哪种类型的感染, 都用广谱抗生素。
有些医生对抗生素的抗菌谱、及药效学缺乏相应的了解, 选用的抗生素与感染的病原菌不符合。
1.3 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甚至已被淘汰的药物。
造成儿童用药成人化, 滥用药物给孩子带来不良反应。
2 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儿童体内耐药菌株产生, 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滥用抗生素很容易破坏儿童体内的正常菌群, 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 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 现在几乎“刀枪不入”。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辨明病情, 选药慎重, 掌握好剂量。具体使用时应该掌握的原则:能够口服就达到治疗目的的就决不用针剂;能够使用肌内注射的就不用静脉滴注。使用抗生素必须保证足够的剂量, 在体内要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并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时间, 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感染, 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1
儿童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80%都是病毒感染引发, 属于无菌性炎症, 所以不宜应用抗生素。
3.2
对细菌感染儿童, 应选用适宜的抗生素, 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合理的给药间隔时间, 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
3.3
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用药, 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局部使用。
3.4
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特征, 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①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②流行性脑膜炎:对密切接触者常用磺胺嘧啶, 磺胺甲基异唑;③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儿童用异烟肼;④烧伤患者手术前后用药2~3 d;⑤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 按病原菌用药预防。
4 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儿童胃肠道疾病和感冒是目前最常见的滥用抗生素疾病。呕吐、便秘、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治疗时也应先调整饮食, 控制感染。儿童腹泻病消化道感染是其主要原因, 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可以应用二代的头孢菌素治疗。儿童感冒常由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内感染, 并常伴有头痛、发热、鼻塞、咽喉痛等症状。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确定感染的类型对因治疗。如果是一般的病毒性感冒, 应用抗病毒的药物就可以了, 只要不是合并细菌感染, 就不要使用抗生素。
5 儿童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5.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如链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都具有抗菌谱广、耐药性低、血药浓度高、口服不宜吸收以注射为主等特点。此类抗生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可以产生特有的损害, 可引起前庭与耳蜗损害。并且这类抗生素还有轻重不等的肾毒性。
5.2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菌毒性也很大, 在妊娠后期可以沉积于与钙结合沉积在骨、牙中可使幼儿的乳牙釉质发育不全及黄色沉积 (四环素牙) , 抑制骨骼发育, 引起畸形和生长抑制。8岁以下儿童服用本药可以造成牙齿损害。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5.3
氯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抑制骨髓造血机能, 使红细胞成熟受阻, 可以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灰婴综合征。灰婴综合征为新生儿循环衰竭, 表现为面色青灰, 体温降低、休克等。因此新生儿禁用。
5.4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儿童应谨慎大剂量使用。此类药物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 可引起血尿、肾组织坏死,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强利尿剂合用时毒性增加。
我院儿科医师应用抗生素大部分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从部分门诊处方中发现抗生素作为预防性用药的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临床医学、药学知识的学习, 尽量在选择抗生素时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并且合理的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 避免滥用。
参考文献
[1]金有豫.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08-312.
[2]张献怀.触目惊心的抗生素滥用.健康时报, 2001, 5:17.
儿童抗生素 篇2
对于儿童补充维生素的方法有下面三个方面,首先第一个方面是多吃一些芹菜。芹菜是富含粗纤维和维生素的蔬菜,而且特别的易消化,十分适合我们小孩进行食用,所以平时妈妈们应该注意起来,尽力多让孩子吃一些芹菜这样的健康蔬菜,还有润肠道的良好功效,对于便秘的小孩也有着很大的帮助。第二个方面是多做一些身体运动,多多进行锻炼,因为我们孩子缺乏维生素的原因,往往是身体吸收能力差,这时候多做一些运动,可以提高身体肠胃活力,从而提高维生素的吸收水平,效果十分好。
第三个方面是多吃西红柿。西红柿中维生素A十分丰富,对于小孩维生素A缺乏的人十分适合,而且还有保护眼睛视力的功效,大家平时可以多让孩子吃一些西红柿。还有我们吃维生素的一些注意事项:平时大家尽量少让孩子吃一些垃圾食品,多吃水果。
抗生素用太早 儿童易得哮喘 篇3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儿童使用抗生素太早,会增加哮喘发病风险。
耶鲁大学的研究者分析说,肠道益生菌对于儿童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平衡至关重要。而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会改变孩子的肠道菌群,进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衡,抗过敏反应能力削弱,哮喘及过敏危险大增,尤其对不足6个月的小儿影响显著。
研究负责人卡丽·雷斯尼斯表示,该研究结果提醒广大医生,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要给小儿使用抗生素。
儿童用抗生素的几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是“万能药”
小小妈:抗生素是万能消炎药,不论宝贝是感冒、拉肚子、发热还是咳嗽都可以用。
专家观点: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而对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感冒等就没有效果。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很多时候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用抗生素并不管用。另外,临床上常见的小儿腹泻也需谨慎使用抗生素。比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就无济于事,抗生素仅适用于肠道细菌感染。
误区2:越新越贵的越好
明明妈:使用越新越贵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才能更好。
专家观点: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用相对敏感的抗生素,并不是贵药或新药的疗效就一定比便宜或老药好。比如,老牌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可谓物美价廉,而且药效稳定,加之人们不常使用,疗效可能更好。而且,老药的不良反应比新药更明确,更有利于诊疗。
误区3:多种混用疗效好
大宝妈:宝宝生病最好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这样可以防止细菌漏网。
专家观点:临床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治疗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更不能擅自联用。不合理地联用抗生素,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发生。
♡儿童滥用抗生素有哪些后果
相对于成年人,儿童更容易患病,而目前有部分家长对抗生素有很深的依赖观念,一到医院就要求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对此医学专家提醒,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给孩子造成伤害,家长一定要遵照医嘱用药,不可迷信抗生素。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廷玉表示,家长在保证儿童遵照医嘱服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家长存在抗生素依赖,认为使用抗生素最保险。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发展,更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之所以易成为抗生素“受害”主体,主要是由于在器官生理功能上发育不成熟,尤其是新生儿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经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监测数据显示,由抗生素引发不良反应,症状为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疹及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的占67%,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系统反应的占8%。此外,抗生素还可能产生头痛、头昏、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
♡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效
据统计,成年人一般情况下每年要患感冒3~4次,儿童则多达6次以上,因此感冒被称为最常见的多发性疾病。由于感冒病毒种类繁多,目前在治疗方面仍处于对症治疗阶段,可是大多数人却对感冒“一视同仁”,不分感冒类型,一旦出现感冒症状,则随意用药。其实不同的感冒应对症下药,才能起到快速摆脱病症的效果。
♡两类感冒 先要分清
很多人对待感冒要么随意买些药服用,要么从不吃药硬扛着,西安市第一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李延表示,其实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对付感冒首先应分清感冒类型,如果不分情况乱用抗生素药物,不仅不会提早康复,反而会损害身体。
李延表示,习惯上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其中病毒性感冒即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普通感冒,也就是最常见的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病毒性咽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和急性咽结合膜热;细菌性感冒则是细菌性咽扁桃体炎。一般情况下,感冒多是病毒感染,所占比例为80%,部分会继发细菌感染,所占比例为20%。
♡病毒性感冒服抗生素属滥用
李延建议,如果得了感冒,首先不是着急去寻找药物医治,而是需要分清所得的症状。父母应先带孩子查一下血常规,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较高,则是细菌引起的感冒;如果白细胞正常或者较低,其他的淋巴细胞等计数较高则是病毒引起的感冒。若是细菌引起的感冒,可选择消炎药比如可以服用阿司匹林、头孢拉啶、利君沙、左氧氟沙星等药物。
而对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则不建议服用消炎药,李延表示,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通常而言,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而对于病毒性感冒,抗菌药物不但起不了作用,还可能产生副作用,长期滥用会导致体内产生耐菌株。到目前为止,治疗病毒性感冒没有特效药,常见的病毒唑、金刚烷胺等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所以主要是对症处理。
♡儿童感冒慎用药
对于成人来说,感冒后比较容易分出感冒症状,可对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来说,是较难分清感冒症状的。此时家长不可乱给孩子服药,而应立刻带孩子前往医院,以免耽误病情,引发并发症。
儿童本身免疫系统不太完善,更容易过度服药,家长不要擅自给儿童服用感冒药,尤其是两岁以下的幼儿。一般情况下,3个月以内的孩子,出现感冒症状应及时到医院,由医生来确定感冒症状。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如果只是表现为轻微的流鼻涕,且精神状态良好,可以吃些中成药。如孩子吃药后2~3天未见好转,就应立刻前往医院。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对儿童的危害 篇4
1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危害
1.1 细菌、病毒等病源体的大幅耐药
病原菌产生耐药性是当前抗菌治疗中的一个大问题, 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都有较高的耐药性。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儿科系曾对20名右耳感染症患儿进行统计, 对每日服用阿莫西林的儿童做专项调查发现, 在服用抗生素以前, 这些儿童受抗药病菌感染的危险只有20%, 而服药后5个月, 受试儿童感染超级微生物的几率上升到100%, 其危害性较前增高5倍。待停药4个月后, 其感染超级微生物的危险性又恢复至原有水平[3]。
1.2 药物过敏及毒副反应
儿童各脏器尚未发育完善, 对药物毒性的耐受性较差, 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也较多, 稍有不慎, 极易引发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
1.3 免疫力下降
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自身具备一定的免疫能力, 可将一般细菌、病毒拒之门外, 杀之门内。如一旦得病即使用抗生素, 儿童的免疫防御系统因尚未到充分的锻炼, 抗细菌能力低下, 在真正强大的细菌及病毒的入侵下, 抗病力就会显得很弱。
1.4 药物性营养不良
许多药物可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合成、代谢和排泄, 因此,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极易引发儿童的营养不良, 如头孢替安可引起Vit B、Vit K缺乏。
1.5 二重感染和细菌交叉耐药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不但能诱发菌群失调, 还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二重感染和细菌交叉耐药。据临床观察, 感冒患儿如经常使用抗生素, 再患感冒时极易合并细菌感染, 加重病情。
1.6 经济负担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普通感冒、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 对于这类疾病, 绝大多数患者没有必要使用抗菌药, 只需采取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 即使有抗菌药使用指征, 也应尽量口服给药。但多数临床医生, 可能出于经济利益或迫于家长要求等多方面原因, 往往采取静脉滴注抗生素, 导致一次医药费用就高达数百至数千元。
2 儿童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来源
2.1 医院和医生方面
目前为止, 药品收入仍是医院收入的重要部分, 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抗生素被大量不合理使用;同时, 医生对正确使用抗生素也不够重视, 医院细菌病原检查的落后、医生不愿做病原学检查也是原因之一。
2.2 家长方面
家长尽快治愈孩子疾病的迫切期望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 极易要求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生素, 甚至会迫使医生修改医嘱。虽然患者症状的消除可能与治疗过程有关, 但家长可能会误认为是所用药物引起, 下次则会主动要求使用抗生素。
2.3 媒体宣传
药厂和药品经销商不正当的广告和恶意促销, 大力宣扬某些广谱抗生素, 是诱导医生及家长为儿童盲目选用抗生素的重要原因。
2.4 地方政府机构
地方政府决策机构的决策不力也是导致儿童中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一个客观原因, 包括药品审批过程的不严谨及药价核定过高等。合理用药, 尤其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未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2.5 食品方面
个别地方的养殖业主滥用抗生素, 在鸡、鸭、猪等饲料中掺杂抗生素类药品以防禽畜病, 甚至作为禽畜的催长药剂;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使用抗生素, 亦使抗生素残存于其中。这些都会侵害和污染儿童的食物来源, 也是儿童间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因素。
综上所述, 儿童中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危害严重,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降低其危害, 需从多方面着手, 既要把好医疗机构关, 也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宣传教育, 倡导合理用药, 加强临床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制度, 改善用药环境。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个大难题, 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师、公众、家长的积极参与。政府必须制定出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制度, 改变现有医药体系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现状, 同时加大医药改革力度与投入, 转变医药行业的思想观念。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就是要求我们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用药, 而并非超量、超时及多种抗生素无缘由的合并用药。
摘要:抗生素滥用现象日益突出, 儿童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危害较为严重, 对此作一阐述。
关键词:抗生素,儿童,危害
参考文献
[1]刘明忠, 李玉平.抗菌素不合理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0, 17 (6) :498.
[2]邹若飞, 徐梅.减少抗生素滥用之我见[J].安徽医药, 2002, 6 (2) :32.
儿童抗生素 篇5
由于体质差异的关系,有些人对药物有过敏反应,这种药物过敏反应在儿童身上也有体现。药物无论口服、注射、外用或喷雾,皆可发生皮肤、黏膜以至全身的损害。
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因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在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时不易被察觉。因此,在给孩子用药过程中,家长应格外关注孩子的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分即刻反应和迟缓反应。药物过敏在用药后即出现,比如注射青霉素后,甚至皮试中即可发生胸闷、心慌、气短、面色发青、大汗淋漓、手足冰凉,甚至脉细弱以至休克。这种药物反应较严重,不及时抢救,可造成小儿死亡。而迟缓反应是在用药数日后出现皮疹且疹型不一,有固定型药疹、荨麻疹、猩红热型皮疹、麻疹型皮疹等,重者可有剥脱性皮炎。
那么,如何防治儿童药物过敏反应呢?重要的是要预防。家长在带孩子到医院看病时,应该主动向医生说明孩子既往的药物过敏史,以便医生选择用药。
一旦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家长应及时停止给孩子服药,并给予脱敏治疗,可采用苯海拉明、非那根、扑尔敏等。情况严重的,应马上送医院治疗,以免贻误病情而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性命。
儿童进行静脉滴注时一定要在医院进行,不要找私人医生在家治疗,静脉滴注结束后不要马上离开医院,最好在医院观察半小时,倘若发生过敏反应,便于医生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产生不测。
另外,自行给孩子服药的,最好选用单方药,尽量少用复方药。复方制剂的药物成分多,当然药物的成分越多,同时可以起到多种作用,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邬时民)
抗生素“用老不用新”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损害已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在我国每年约有20万例患者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40%系滥用抗菌素引起。目前,沈阳几家大型三级医院每季度都会对耐药菌种类进行统计并反映给临床医生,结果显示,耐药菌种类不断增加,耐药程度逐年增强。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已高达40%,这意味着多个种类的抗生素正在失去效用,控制病人感染的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菅凌燕表示,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并非越新越好,更不是越贵越好。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效,就应当“用老不用新”。
一些病人,特别是孩子的家长,认为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副作用小、药效快,为了让病好得更快,点名要进口药、新药。其实,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并非越新越好,更不是越贵越好。例如红霉素,这是一种很老的抗菌药物,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和三代头孢的效果反而不如它。一般来说,新的抗菌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菌药物遇上了耐药菌,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效,就当“用老不用新”。老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药效稳定,不良反应等潜在危害明确,因此安全性更高;而新药、进口药,在国内使用的病例与老药相比少得多,药物潜在的副作用不易被发现。
儿童抗生素 篇6
关键词:智慧服务理念,抗生素输液治疗,依从性
智慧服务是指致力于使患者在接受服务中享受到知识的乐趣, 满意并使之持续来医院接受服务的一系列有效的卓越服务活动。抗生素治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而抗生素输液治疗在儿科门诊也是最为普通的一种治疗手段。由于抗生素中, 青霉素类和头孢类在运用前需做药物皮肤过敏试验, 而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在输液过程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 任何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有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以及其他不可料及的突发状况, 再加上患儿家属对药物基本常识缺乏, 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不了解等等因素, 使得患儿经常在输液治疗过程中离开输液区域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和患儿医疗风险;在出现过敏反应或副作用或其他突发事件时紧张惶恐, 不能理解配合, 增加了医疗护理纠纷事件。为维护患者的知情权, 从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增强护患关系, 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发生的角度出发, 本科引用智慧服务理念对抗生素输液治疗患儿及家属实施护理服务,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0年5月在门诊抗生素输液治疗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孩17例, 女孩33例, 年龄3月-14岁, 平均5.3岁;对照组男孩23例, 女孩27例, 年龄2月-14岁, 平均6.8岁。两组患儿的年龄, 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全程智慧服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儿及家属沟通, 让家属了解抗生素治疗的相关知识, 了解他所用的抗生素有无副作用, 可能会出现的反应, 以及输液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了解流程→询问有无过敏史→核对药物→按正常输液程序操作, 穿刺输液→告知在输液区域内输液→交待注意事项→并交待发生不适或突发状况时如何应对。比较两组患儿在输液区域输液的依从性, 对出现药物副作用, 迟发型过敏反应或其他状况时家属的应对能力和理解配合度, 对整个治疗的满意度。对照组按门诊抗生素输液治疗常规进行护理:核对药物→需要做皮肤药物过敏试验的先做试验→收取药物→按正常输液程序操作, 穿刺输液→交待注意事项→巡视输液情况, 观察病情。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输液区域内输液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50例, 在输液区输液患儿48例, 在输液区外输液2例, 分别占96%, 4%。而对照组50例患儿, 在输液区输液34例, 在输液区外输液16例, 分别占68%, 32%。经χ2检验, P<0.05, 两组有显著差异。
2.2 两组患儿家属理解配合度和突发状况应对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用药有了基本了解, 配合度高, 患儿出现副作用或迟发型过敏反应时能冷静应对及时配合处理, 并表示理解。对整个治疗的满意度高。在观察组, 出现各种状况的共有12例, 其中, 药物副作用引起胃肠道反应的5例, 2例为出现皮疹, 眼睑水肿等症状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5例在输液期间出现高热。家属无一例吵闹现象, 能理解配合。对照组50例中, 胃肠道反应4例, 发热8例, 皮疹2例, 共14例。家属恐慌提出质疑13例, 一例发生吵闹, 对治疗用药有不信任感的3例。经χ2检验, P<0.05, 两组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智慧服务体现"以人为本", 确保医疗安全
抗生素使用很普遍, 但有些药物运用前需作皮肤过敏试验, 即使过敏试验阴性, 在使用过程中, 也还是会有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的可能。有些药物有副作用, 常见的有胃肠道症状, 体质敏感的人症状更明显。在输液过程中, 患儿家属常因缺乏常识, 认为皮肤过敏试验阴性就再不会有事了, 认为抗生素使用着呢, 也不会有什么异常发生了, 所以, 常常因为患儿的活泼好动而远离输液区域输液, 或者在输液的同时到辅助科室做检查。观察组引用智慧服务理念, 体现"以人为本", 把握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 渗透人性化服务, 护士将所掌握的知识及信息传递给家属, 充分发挥患儿家属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对自己孩子的相关医疗和护理措施知情, 主动参与及配合, 保证医疗的安全。
3.2 智慧服务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从结果可以看出, 良好的依从性是良好治疗的基础。观察组在输液区内输液的依从性明显增加, 减少了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旦出现状况, 也能及时应对, 不至于忙乱无序。而护士在治疗的过程中耐心解答问题,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带给患者一种关心, 爱护, 温暖, 从而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赖感,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3 智慧服务客观上提升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为患者服务时医务人员的天职, 智慧服务是这种天职的深化和升华。智慧服务一方面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 并不断更新知识, 另一方面要对患者具有高度的同情心, 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77.
[2]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61.
儿童抗生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2013-2014 年天津儿科患者使用3 d以上抗生素后检测血常规420 例, 年龄2 个月~14 岁, 中位年龄2 岁5 个月, 男性256 例, 女性164 例, 男女性别比为1.56∶1。
1.2 方法与指标对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 (HGB) 、红细胞压积 (HCT) 、红细胞计数 (RBC)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白细胞计数 (WBC) 、中性粒细胞数 (N) 、淋巴细胞数 (L) 、单核细胞数 (M) 及血小板计数 (PLT) 、血小板压积 (PCT)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C反应蛋白 (CRP) 等指标进行分析, 血常规采用静脉指血标本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儿童的诊断标准不同于成人。《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定义:中性粒细胞<1×109/L (2周~1岁) 、<1.5×109/L (1岁~成人) 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 结果
2.1 儿童年龄、性别分布男性占61.0%, 6 岁以下占92.0%, 3 岁以下占64.0%, 1 岁以下占30.0%, 男性小婴儿居多。
2.2 贫血情况MCV小细胞性贫血例数占40.3%, MCH低的例数占48.4%, MCHC低的例数占22.1%, 其余正常。HGB低于110 g/L的85 例占20.2%, 其中1 岁以下占60.0%, 6 岁以下占93.0%;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占75.0%;轻度贫血占80.0%;经口服四维亚铁, 贫血均可改善。
2.3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WBC升高121 例占28.8%, 2~6 岁88 例占72.7%, 其中L升高68 例占56.7% , N升高64 例占53.3% , 25 例同时升高占20.8%, 经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配合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复查WBC均降至正常或低于正常;420例中37 例占8.8% WBC减少, 1 岁以下23 例占62.2%, 经停用抗生素, 口服利可君, WBC均可恢复正常;37例中29 例占78.4%为N减少引起, 其中3 岁以下24例, 占82.8%。8 例占21.6% N与L等比例减少, 见表1。
2.4 血小板情况420 例仅2 例P减少占0.5% , 52×109/L的WBC高 (12×109/L) ;93×109/L的WBC低 (3.2×109/L) , 无明显出血。P升高的168 例占40.0%, 6 岁以下151 例占90.0%, 中位年龄2 岁半。MPV59.0%低于正常, PDW 14.8%高于正常。说明血小板数目多、个小且大小不等。
2.5 C反应蛋白查350 例CRP, 84 例占24.0%高于正常。WBC与CRP同时升高44 例占52.3%;WBC不高, CRP升高40 例占47.7%。年龄2 个月~11 岁, 中位年龄2 岁5 个月。
注:白细胞正常参考值: (4~10) ×109/L;中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 (2~7) ×109/L;淋巴细胞正常参考值 (0.8~4.0) ×109/L;单核细胞正常参考值: (0.2~1.0) ×109/L。
3 结论
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 但是婴幼儿易产生不良反应, 如贫血、白细胞骤降、血小板增多、腹泻等, 应及时查血常规, 尤其是CRP, 及时停药, 对症处理。
4 讨论
4.1 贫血问题贫血原因考虑生理性贫血、感染及营养不良造成缺铁性贫血, 其中以后者居多[6]。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血液、黑木耳、香菇、海带、瘦肉等, 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4]。
4.2 感染问题细菌感染、肾上腺药物、应激、剧烈活动可使白细胞一过性升高[3], 细菌感染、组织损伤、自身免疫病如风湿病可使CRP升高[7], 支原体、病毒、非感染者或细菌感染初期白细胞和CRP均不高。确定感染应该结合白细胞计数和CRP测定。
4.3 出血问题420 例均无出血。血小板增多常继发于感染, 多无出血, 感染控制后可恢复正常[5]。
4.4中性粒细胞减少问题8.8% WBC减少中78.4%为N减少, 3 岁以下占82.8%, 与文献比例相似[6]。由于婴幼儿的骨髓更易受到免疫、药物、感染及理化等因素抑制或损伤而阻碍中性粒细胞的增殖或成熟;感染时病原体会附着在中性粒细胞的表面, 机体在清除病原体的时候会累及中性粒细胞;婴幼儿外周血白细胞的比例以淋巴细胞占优势;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分布异常, 最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大大减少。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后天获得性居多, 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原因, 病毒感染占80.0%。原发病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 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使用中西药抗病毒, 同时使用利可君、匹罗莫得、地榆升白片等可使白细胞恢复正常[6]。
4.5CRP问题CRP是机体在炎症或组织损伤时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质, 病毒感染CRP基本正常或轻度增高, 细菌感染患儿CRP升高明显。CRP增高反应炎症程度重, 组织损伤大[7]。婴幼儿N比例低, 生理性WBC高, 有时骨髓受抑制WBC不升, 感染时白细胞变化不典型, CRP检测更有意义, 因此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庞永太.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19) :196-197.
[2]张红果, 吕娟丽, 刘春梅.我院2010-2012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3, 22 (7) :636-637, 640.
[3]林雅男.热性惊厥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4, 20 (2) :184-185.
[4]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38.
[5]文飞球, 刘四喜.儿童血小板增多症[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 (15) :1124-1125.
[6]陈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感染相关性粒细胞减少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4) :1512-1514.
儿童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几大问题 篇8
“中国滥用抗生素问题突出, 我们儿科更是‘重灾区’。”北京儿童医院教授杨永弘在“2010年全国流感防控会”上说。
儿童是一类特殊用药群体, 其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未发育完全, 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都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必然对药物的临床疗效产生影响。儿童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其用药的特殊性, 儿童合理用药比成人的难度更大, 突出地表现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应用抗生素时, 比较敏感的细菌由于抗生素的选择性作用而被大量杀灭, 留下来的便是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 这些耐药菌能够通过复制将耐药性传递给后代, 还可通过质粒介导使耐药基因传播, 当耐药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时, 可导致各种难治性感染疾病发生[2]。小孩从一生下来就用抗生素, 直接后果是, 体内长期带着耐药菌, 一旦生病可能无药可医。
对于儿科用药, 无论医师还是患者家长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导致抗生素滥用, 对患儿产生严重的危害, 本文主要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几个问题。
1 医方因素
1.1 用药主导思想不明确
所有的感染都需要抗生素治疗, 对于儿科用药, 无论是临床医师还是患儿家长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医师家长往往从预防性、保护性、安慰性等角度出发, 盲目的应用或要求应用抗生素。
1.2 新的、昂贵的抗生素必然产生更好的效果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教育, 患者认为所用的抗生素越新越好, 越贵越好。医师认为患者期望得到抗生素治疗, 违背科学地使用了抗生素, 医患双方根本没有意识到抗生素与微生物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1.3 用药品种偏少
随着医、药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发现具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而被禁用或慎用于儿童。如四环素对儿童会形成四环素牙等。加之常用抗生素日趋增长的耐药率, 使儿科用药的种类受到极大的限制。再加上门诊儿童流量大, 很多医师只能靠临床经验对儿童进行诊断没有针对性。
1.4 用药途径不安全
目前, 大多数医院儿科门诊应用抗生素的途径多为静脉滴注给药。主观上, 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 病好得快。客观上, 儿童胃酸度低, 肠管相对较成年人长, 通透性高, 胃排空和通过肠道的时间较慢, 因此对儿童来说, 口服吸收比静脉注射更安全。
1.5 用药疗程不合理
剂量过大、过小、疗程过长、过短均属于不合理用药。门诊用药疗程过短已成为普遍现象, 由此而造成剂量不足, 血药浓度过低, 达不到治疗效果, 同时还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调查表明, 3/4以上的患儿应用抗生素未达到需要疗程。往往家长见病好了, 就马上停止用药。
1.6 个别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医师为完成药品指标及多得药品利润, 不遵循抗生素的应用原则。用贵药、进口药的现象并不少见。医师不遵循抗生素用药原则而选择广谱抗生素, 且多种抗生素同时应用。对抗生素的适应症、禁忌证、了解不够详细, 且不结合小儿发育成熟度用药, 不注意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而儿童最好别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
2 家长方面
2.1“吊针”更快更有效, 用药疗程越短越好
抗生素使用前期, 病情确实看上去好的快, 很多时候, 患儿家长往往还会主动要求“吊针”, 甚至错误地把葡萄糖当作“补药”, 儿童一不舒服就去医院要求挂吊针。却不知道抗生素不仅不利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的发展, 更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抗生素的使用有可能“消灭”体内的益生菌, 造成菌群失调。
2.2 现在独生子女多, 孩子生病, 家长着急。
恨不能用药后立竿见影。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常伴有发热, 甚至惊厥。多数家长认为发热即炎症, 立即要求静滴抗生素以求退热。而实际上, 90%以上的上感为病毒感染, 多有自限性, 约一周左右。宜采用休息、多饮水、物理降温、中药对症治疗等方法即可。如继发细菌感染, 甚至向局部扩散引起鼻窦炎、咽炎、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时, 再合理选用抗生素 (但多数家长不理解, 认为如不用抗生素, 孩子有事, 跟你没完) 。
在中国儿童滥用抗生素问题突出, 总的来说归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医师为避免病情恶化导致医疗纠纷的风险等, 会放宽抗生素使用条件;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受罪就想用药把病快点治好。为控制抗生素滥用局面, 2011年4月卫生部发不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后又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法》征求意见稿。当然改变国人对抗生素的依赖, 应多进行宣传教育[3]。让老百姓加强对抗生素认识, 避免出现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同时加强医师道德责任感。才能根本改变中国抗生素滥用的局面。抗生素是把双刃剑, 要合理使用。只有合理使用, 防止滥用, 才能发挥抗生素的最大效用, 避免浪费, 保证儿童安全。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儿科抗生素使用现状, 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方法 研究我院2011年儿科门诊处方, 进行研究抗生素用量。结果 门诊儿科抗生素使用存在滥用现象。结论 儿科抗生素为何存在不合理应用, 本文主要研究这几大问题。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严珍.儿科抗生素应用的误区、危害及对策[J].海峡药学, 2006, 18 (3) :55.
[2]廖晓玲, 金星.儿科门诊合理应用抗生素难点分析[J].中国药房, 2005, 16 (6) :441.
儿童抗生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某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130例, 排除食物中毒、慢性肠炎等引发腹泻的病例。其中, 男74例, 女56例, 年龄在0.5~13岁之间, 平均年龄 (7.2±2.1) 岁。所有患者服用抗生素药物2 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持续稀薄且水样, 停用抗生素药物后症状好转或消失。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准则制定针对性的药学干预措施, 主要方法如下: (1) 加强宣传。抗生素作为临床治疗中的常见药物, 类型多样且杂, 能有效的抑制细菌滋生, 避免感染。但若用药不当, 则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如腹泻, 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为此必须加强抗生素合理用药宣传, 提高医护人员抗生素合理用药意识及水平。 (2) 提高抗生素临床用药合理性。医院领导要认识到抗生素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 加强抗生素药物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同时对抗生素药物使用过程全面监控, 保证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3) 对患者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疾病) 、抗生素应用 (种类、剂量、用法、次数、疗程、不良反应) 、粪便常规检查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析, 并统计分析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产生的原因, 并以此为依据, 制定行之有效的药学干预措施。 (4) 给予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的患者药物治疗, 治疗过程中保证患者营养及水分充足。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抗生素使用种类、抗生素使用天数、抗生素联合应用、病情、住院时间等, 具体情况见表1。
2.2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药学干预结果
药学干预后抗生素使用、光谱青霉素类使用、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等与干预前相比, 明显改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从43.33%下降到8.86%, 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因服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现象不断发生, 所占比例在10%~40%之间, 主要是抗生素会造成肠道正常寄生菌群失调。儿童正处于发育初期阶段, 免疫系统还不是很完善, 难以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服用抗生素后, 更易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症状。
相关研究表明,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除了与抗生素用药不合理有关外, 还与儿童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住院时间等有一定的关联[3]。为此根据儿童年龄、病情调整抗生素用药方式及剂量, 提高抗生素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及抗生素应用 (种类、剂量、用法、次数、疗程、不良反应) 、粪便常规检查等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发现, 不足1岁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62例, 发生率47.69% (62/130) ;不足3岁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74.62%, 说明3岁以上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高, 这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及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有关。此外,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与抗生素种类、抗生素使用天数及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关 (由表1可知) 。为此需采取药学干预治疗, 提高抗生素使用合理性。
本研究对本市某医院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采取药学干预治疗:加强抗生素药物使用规范及合理用药宣传, 提高医护人员合理用药意识, 并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对抗生素药物使用过程全面监控, 同时治疗过程中保证患者营养及水分充足等。药学干预后, 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广谱青霉素类使用率、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改善 (由表2可知) , 由此可见药学干预能明显提高抗生素使用合理性。此外, 药学干预前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从43.33%下降到8.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合理的药学干预能明显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深入研究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在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0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及药学干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严重程度与儿童年龄、病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有关, 特别是抗生素使用不合理。药学干预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是43.33%, 干预后为8.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药学干预能明显提高抗生素用药合理性, 有效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药学干预,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安, 罗锡英.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微生态疗法及专科护理.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1 (06) :73-75.
[2]郑跃杰, 黄志华, 刘作义, 等.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1) :21-22.
北京三成儿童缺乏维生素A等 篇10
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英国男性肺癌可归因于吸烟,40%的非洲男性肝癌归因于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美国约35%的癌症与膳食有关,而我国与膳食因素有关的肿瘤约占50%。因此癌症研究专家归纳了六项具体措施以预防癌症:即膳食要包含多种植物性食物,如谷物、豆类及薯类等,每天吃600~800克;要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400~800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不吸烟,饮酒要适量;食用低脂肪和低盐食物,每天食盐摄入不超过6克;安全地加工和保存食物。
江苏,妇女用品合格率仅为21%
最近,江苏省质量监督局对卫生巾(含卫生护垫)、文胸、女式棉针织内衣、袜子等四种妇女用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检查,共抽取了138批次产品。经检验,合格29批次,平均合格率仅为21%。检查发现,文胸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是标注的纤维含量与实际含量不符;女式棉针织内衣主要的不合格项为缩水率过大;另有两个批次的卫生巾产品,其细菌、真菌菌落总数大大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北京三成儿童缺乏维生素A
北京市儿童保健所最近的一项统计显示,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患亚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症的比例达30.18%。维生素A缺乏往往会导致孩子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造成肺和胃肠道感染。而经常食用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会降低
20%~90%。
关注生殖健康
儿童抗生素 篇11
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我院收治的724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 男372例, 女352例, 男女比例为1.06:1;其中7月至1岁101例, 1~4岁212例, 4~7岁247例, 7~14岁164例, 平均年龄56.9个月。
2 研究方法
根据以患儿的年龄、使用的抗生素名称、规格、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评估。
2.1 评价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建议, 限定儿童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日剂量、用药频度、以及药品利用指数等作为评价儿童呼吸道感染在使用抗生素剂量是否合理的标准, 并用以下公式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使用频率=某药使用例数/总例数×100%;用药频率=某药消耗总量/限定日剂量;药品利用指数=用药频率/总用药天数;以药品利用指数≤1.0作为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标准。
2.2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抗生素使用情况
724例来我院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病例, 其中使用抗生素616例 (占总数85%) , 合用抗生素181例 (占总数25%) , 判断可以不必用抗生素384例 (占总数53%) , 不需要合用的109例 (占总数15%) 。
3.2 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及利用指数
抗生素使用频率最高是青霉素类 (59.34%) , 第二是头孢类 (42.23%) 和大环内酯类 (28.4%) , χ2=5.86, 19.44,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85%, 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WHO关于小儿上感的防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上感多数为病毒所致, 除确诊为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 一般不宜使用抗生素。我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使用抗生素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65%以上, 而国外一般在15%~30%。据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和重庆儿童医院的不完全统计, 门诊就诊患儿中已使用抗生素者占80%~85%, 普通感冒使用抗生素者62%, 有的时候甚至达92%~98%。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也是抗生素应用最多、最不规范的一种疾病, 因此作为儿科医生掌握上感的治疗原则, 避免滥用抗生素, 对改变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引起细菌耐菌株的增长
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而使药物失效是当前抗菌治疗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对常用的抗菌药都有较高的耐药率。为此专家认为, 在特定时期内儿童体内均载有多种细菌, 一旦他们服用了敏感的抗生素后, 就会为少数几种抗药细菌提供生长的机会。
4.2 引起药物过敏及毒副反应
儿童的各个脏器未发育完善, 对于药物毒性的耐受性较差, 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也较多, 稍有不慎, 极易引起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
4.3 引起儿童免疫力下降
一般情况下, 处于发育阶段的儿童自身有一定的抗病免疫能力, 一旦得病就马上用抗生素, 儿童的免疫防御系统未得到充分锻炼, 抗细菌能力会降低, 在真正强大的细菌和病毒的入侵下, 抗病力就很弱。
4.4 引起药物性营养不良
许多药物可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合成、代谢和排泄。如四环素族药物可加速Vit C的尿中排泄, 影响钙、镁、铁、铜、锌的吸收, 头孢替安、阿斯霉素可引起Vit B、Vit K缺乏, 这些都对儿童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4.5 引起二重感染和细菌交叉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但能够诱发菌群失调, 还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二重感染和细菌交叉。据临床观察, 感冒患儿如果经常使用抗生素, 再患感冒时易合并细菌感染。
4.6 带来经济负担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还会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 对于这种疾病, 绝大多数患儿没必要使用抗生素。只需采取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 即使有抗生素使用指征, 也应尽量口服给药。但是有些临床医生, 可能出于经济利益或迫于家长要求等多方面原因, 经常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这样, 儿童患一次上呼吸道感染要花费数百元, 甚至上千元。
摘要:目的 探讨现今临床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方法 以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724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标本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评估。结果 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85%。结论 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也是抗生素应用最多、最不规范的一种疾病。
关键词: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卓夫, 徐峰.遏制抗生素滥用刻不容缓[J].中国药业, 2004, 3 (8) :59-60.
[2]纪元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应用问题探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4) :48-49.
[3]郭正红, 李和云, 杨俊, 等.我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30-31.
[4]李玉君.324例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J].临床医学, 2010 (15) :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