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型课程(共11篇)
拓展型课程 篇1
学校个性教育中遇到的新问题和问卷中的新发现,带给我们这样的新思考:能不能把小镇的概念引入学校的课程?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学生喜欢。黄浦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理念告诉我们,学校要研究学生喜欢的课程,而角色模拟游戏正是小学生当下所热衷的活动。其次,它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小镇给予了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的空间,模拟的小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紧密,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需求。第三,适合进行规则教育。在模拟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儿童扮演的是成人的角色,他们只有自觉遵守小社会的相关约定,才能继续参与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契机。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决定把象征微型社会的小镇概念搬进校园,创建一套以“蓬莱小镇”命名的拓展型课程。
一、课程的实施
首先,我们确定了课程的目标,将目标定位为通过小镇情境的营造,小小社会人角色的体验,使学生了解和发现自己,认识和探究社会,展望和创造未来,培养既有个性,又守规则的学生。
接着,根据目标,我们将“蓬莱小镇”课程(以下简称“小镇课程”)划分为“我和自己”“我和社会”和“我和未来”三大板块的小课程,并确定各板块的目标,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和展现自我的能力。
然后,我们开始分两步构建课程的基本框架。第一步,是每两位教师自由组合,申请想开设的一门课程。第二步,设计问卷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内容。在综合教师“擅长教什么”和学生“需要学什么”两个层面的意见基础上,根据五个年级设计相应的小课程来达到小镇课程的目标。在确定课程框架后,教师两两组合制订小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
最后,由学生选修课程。五个社区,每个社区包含八个小课程,共计四十个。每个课程学制为半个学期,学生一个学期可以选修八个课程中的两个,一个学年可以选修四个课程。也就是说,两位教师开设一门课程,只需要设计和准备十次教学活动,每半个学期换一批学生来选修即可。学生在了解课程内容后填写选修单,经过统筹编班后启动课程。
二、课程的立意
1. 学生的幸福体验
(1)小镇课程,让每个学生体验无痕学习的快乐
“蓬莱小镇”是校本拓展型课程,但并没有让学生感觉到这是一门课程。每当“蓬莱小镇”的镇歌响起,学生们就会迈着轻松的脚步,开始神奇的小镇之旅。他们三三两两会互相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活动结束,你能听到他们之间有趣的对话:“你今天有没有赚到钱?”在第一社区的“星星邮电局”,小邮递员负责分拣、分发学校的信件和报纸,这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好玩的模拟游戏,同时也在体验邮递员工作的过程中学习认字读词,学习了遵循小社会的规则,比如轻轻敲门、礼貌对话等。学习和探究发生在无痕之中,让每个学生体验无痕学习的快乐。
(2)小镇课程,让每个学生体验公平学习的快乐
在第四社区的“阿拉丁剧场”,短短9次的小镇课程中,学生们自己改编剧本、分角色排练、画演出海报、制作和派发演出请柬。到了最后一节课时,每个学生都能登上舞台,共同完成一幕全英文的音乐短剧。他们精彩的表演不但震撼了小镇,而且还能走出小镇参加和澳大利亚小朋友的同台表演,赢得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参加选修课程的普通学生,正是课程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也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事实证明,舞台并不只属于经过挑选产生的小演员,小镇课程让每个学生体验到了公平学习的快乐。
(3)小镇课程,让每个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2014年3月31日,《蓬莱小镇镇民守则》正式在小镇内颁布。这是由全校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撰写,由少代会讨论投票,镇长办公室通过产生的。该守则包括镇民之间说话面带微笑,不在小镇货币上乱涂乱画,小镇活动器材轻拿轻放,遇到小镇来客热情大方等十条内容。由于小镇规则是由学生自己来制订和遵守,学生可以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增强规则意识。
(4)小镇课程,让每个学生体验创新学习的快乐
这是第五社区的“LEAD创意空间”。每个来这里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然后通过安装在电脑里的Scratch儿童编程软件学习创编游戏。学生们沉浸在游戏创作的快乐中,不少有意思的小游戏在他们手中诞生,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创新学习的快乐。
(5)小镇课程,让每个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小镇购物日”,用货币到超市购物还是银行理财,让学生体验中学习作决定;“每日鲜菜场”课程,让学生们在体验择菜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蔬菜;“小园艺中心”,让学生们在呵护郁金香的过程中体验到爱和责任;“消防局”和“警察局”,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会了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等,我校的学生在小镇课程的体验中成长。
2. 教师的自我实现
(1)小镇课程,让教师在体验中收获多元发展
同样在体验中收获成长的还有我校的教师团队。从小喜欢越剧、沪剧表演的语文教师在小镇课程中开设了“民族戏剧团”,喜欢自己动手做西点的英语教师开设了“五星西餐馆”,热爱天文地理的数学教师开设了“天文气象台”,对服饰搭配颇有兴趣的两位英语教师联手开设了“服装设计室”。做自己喜欢的课程,使教师们表现出了高涨的职业热情,他们自己购买相关专业书籍,研读相关专业知识,共同编写完整的一套《蓬莱小镇》课程教材。我校还为部分课程请来专业外援,使教师有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所执教领域的专业知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2)小镇课程,让教师在体验中感受新型的师生关系
小镇课程中没有教师和学生,大家都是小镇镇民。大小镇民穿一样的服装,一起在体验中探究和发现。“小超市”里,他们一起整理货物研究标价;“趣味棋牌社”里,他们一起创造发明新型棋牌;“魔方体验店”里,他们一起挑战三阶、四阶甚至镜面魔方的六面还原。在这里,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平等的,更是可以合作和互助的伙伴。
(3)小镇课程,让教师在体验中寻求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小镇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运用基础型课程从“知识和技能”的点切入的方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教师们以社区为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研究适合小镇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教师们发现,小镇课程从“过程与方法”的点入手更有效,即学生先体验和操作,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且尝试解决问题。新的教学方式在尝试中收获成功后,教师们又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基础型课程,是否也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小镇课程为教师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在小镇课程体验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教师。师生都在体验中成长,因此也带来了学校的发展。
3. 学校的综合发展
随着小镇课程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校本拓展型课程,它开始在悄然间影响着我校的各项工作。
小镇走进数学课,成了应用题设计中的素材;小镇走进语文英语课,成了拓展说话训练和作文的素材;小镇走进美术课,学生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表现自己心中的小镇;小镇走进音乐课、体育课,勤奋楼门厅新搭建的小镇丛林中,艺术区和运动区为音乐课、体育课增添了新的活动区域;小镇也走进基础型课程的评价,一年级学生在“欢乐集市”中参加综合评价活动;小镇走进了少先队活动中,迎新年小镇嘉年华活动、小镇长竞选、守规则又有个性的学生代言形象设计和选举、小镇守则的产生等活动都是小镇课程的延伸。而小镇课程的延伸还带动我校各类课程的发展。
三、课程如何发展
我校“蓬莱小镇”课程才刚刚起步,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和接下来准备做的事情主要有以下三件。
1. 网上选课系统的搭建。
目前已经完成,正在调试阶段,今年9月可以启用。
2. 评价机制的健全。
目前,教师主要用小镇货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评价的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同时,我们还在网上选课系统中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系统。学生可以像淘宝网购物后对卖家评价一样留下自己上课的感受,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
3. 完成教材的第一次修改。
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去年10月完成的,目前教师们边实践边修改,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完成新一版的教材。
拓展型课程 篇2
一、评价的结果性变为过程性
学期快要结束了,连续多年体育不合格的小张非常高兴,因为这一学期他终于不要再接受毫无希望的补考了。本学期老师给他制定了超越自我的目标,他课堂上比以前更加主动,他拿着我和他开学初期共同设计的挑战表来到办公室换取属于自己奖章,一次次小小的进步都记载着收获的喜悦,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小张同学灿烂的笑脸。
开学初期,体育老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兴趣爱好,掌握特长,查明短板。提前对本学期考核的内容进行初测,建立好学生档案库;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别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考核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够看得见、摸得着自己的体育学习目标,有信心通过本学期的锻炼,最终合格。
我们把给每个学生最后评价的分数和等级分解到整个学期,例如学生在同样技能考核过程中,只要成绩比上一次有进步,即便进步微小,也能得到一枚奖励勋章。如果下一次考核继续进步,再得一枚奖励勋章。如果成绩退步,不得勋章。由勋章数目的多寡,来确定每一阶段的体育成绩,并和最终的体育成绩的评价挂钩。这样连续动态性的体育评价可以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激起同学间竞争的意识,达到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把技能考核的单一性变成动态连续性,把衡量的分数等级标准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挣章激励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在一次次进步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惊讶于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最终可通过这样的手段,达到体育大纲对学生的要求。
二、评价的单一化变为多元化
在二年级学年结束的修业仪式上,男生小李被评为“体育十佳小明星”,这不光是本班的同学,连小李自己都觉得很惊讶。因为小李由于体重超重,在每一次的体育测验中,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小李特别喜爱象棋,并在布局计算方面很有天赋,在全市小学生象棋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他因此荣膺“体育十佳小明星”的称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体育运动方式更加丰富,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更加广泛。让学生投入到自己喜爱的运动当中,更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让他们自发主动地参与其中。
例如溜溜球这个运动,在很多老师眼中是具有危险性的项目,不允许学生把溜溜球带到学校,但是孩子们欲罢不能,偷偷地随身携带溜溜球,悄悄地玩儿。堵不如疏,我们在大课间,开展整个二年级的溜溜球特色活动,同学们玩得都很开心。因势利导,我们定期举办溜溜球挑战争霸赛,让他们尽情地释放天性。从孩子们发自内心绽放的笑容中,我们知道这项运动是他们真正喜爱的。由此出发,开展的课程越来越多:轮滑、击剑、游泳、抖空竹……我校形成了各年级体育特色课程体系,并专门编写了校本课程以及特色课程评价方法。我校每年要参加的市区级各类比赛多达二十八项,为同学们提供了锻炼展示的平台。而这些教学大纲外的比赛成绩,也能为学生争取到奖励勋章,为自己最后的体育评价进行日常积累。通过这些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既激发了孩子们主动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也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三、评价的框架型变为拓展型
学期结束,班主任把小宋同学叫到办公室,指着成绩报告单语重心长地说:“你看看,知道你今年为什么评不上优秀生吗?你的语数外都达到了优秀,就这体育成绩没有达标。太可惜了,你就不能加强运动吗?”小宋留下了委屈的眼泪,带着哭腔说:“我就是垒球投掷特别不好。其实我投篮很厉害的,大家都叫我灌篮高手!”
每学期的教学大纲规定要完成几项技能考核,无形中抹杀了很多孩子考核项目之外的运动特长展示,而教育的真谛是尊重每个孩子的选择。适合的教育是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天空中找到翱翔的翅膀。因此,我们的体育课程评价应该有更为宽泛的备选范围。
例如不少家长会带孩子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体育兴趣班:网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看似和我们的教学大纲无关,而实际上,这些运动对孩子的耐力、柔韧性、协调性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在制定体育成绩评价过程中,在跑跳投之外,再依据大纲,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设置几项可反映学生其他方面特长的考核项目,如投篮、踢毽子、小足球射门、乒乓球垫球等,供学生选择。除此以外,学生也可自主提出考核内容。有一个班级的三名同学,在三年级期末体育考试时申请了跆拳道考核,为此我们专门请来两位跆拳道专业人士为他们评分,最终凭借这方面的特长,三个孩子,一个拿到三枚奖励勋章,两个拿到两枚奖励勋章,使得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擅长的这项运动,不但顺利升带,并且在学校和区里的晚会上多次进行精彩表演。让评价由被动变主动,通过自主选择考核,给了学生展示的平台,也为评价考核提供了更广阔的依据。
评价,是一种手段,但更应该是一门艺术,它可以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让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将结果性的评价延伸为过程性的评价,让心中有梦的孩子跑得更快、跳得更远,这才是我们评价改革的最终梦想。
拓展型课程 篇3
如何改变这些现象, 使品德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助力, 从而促进课程改革?近几年, 我校倡导各学科开发微课程, 趁着这股东风, 笔者梳理了小学十二册的品德课程教材, 发现开发品德拓展型课程的空间还是比较广阔的。
一、基于成长主题, 开发绘本课程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特点, 笔者梳理了成长主题的课文, 并创造性地整合各种资源, 把学生生活中的一切教育因子编织成多彩的绘本课程。因为绘本资源契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它可以促进儿童的体验和感悟, 激发其道德需要, 促使其展开道德思考, 进而实现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的结合。
(一) 依托单元主题, 巧借经典绘本
浙教版的品德单元主题, 主要是选取儿童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某一片段、典型事件或生活场景作为指导的重心, 来设计组织学习内容。以单元《我爱我家》为例, 此单元以“爱”为主线, 强调爱的具体化, 要求学生从细微处进行情感体验, 以行动表达爱, 其教学内容具有阶梯式上升的特点, 如图1所示。
基于《我爱我家》的单元主题, 结合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在分析学生成长途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我们借助绘本集儿童性、趣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特点, 开发了三个绘本课程来辅助本单元的教学, 详见表1。
看似简单的三个延伸绘本课程, 却融入了整合的理念。例如教学《我的爸爸妈妈》时, 笔者发现孩子对妈妈比较熟悉, 对爸爸似乎关注较少。于是, 进行《我的爸爸》绘本课程的开发, 如此为孩子铺设了一个感情的跑道, 让孩子的感情得到滋养、抒发, 也让课堂有了爱的生长。
(二) 链接生活主题, 改编绘本故事
梳理教材时, 笔者发现低年级段品德教材中对于成长主题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四季、家庭、班级、学习等设置的, 但是这些教学内容分散在不同的单元, 这无疑给品德教学增加了难度。于是笔者运用绘本将这些分散的生活主题知识点进行了有效链接。
以“四季与生活”专题为例, 该专题涉及六篇课文, 以春节作为起点, 中间穿插了新年、春天、儿童节、中秋节、秋天, 前后跨度大, 内容多且杂。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 结合课文特点, 对绘本故事进行适当改编, 例如教学《我在班级中》时, 笔者围绕儿童节来展开, 但若笔者直接讲述它的由来,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收效是不大的。于是笔者借助学生非常喜欢的“阿呜国王”人物, 开发《阿呜国王的儿童节》绘本, 在“阿呜国王”的成长经历中融入了儿童节的由来, 以及他与小伙伴合作过节的点点滴滴, 通过延伸性拓展绘本的融入, 让品德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 给予学生生活的启迪与感悟。
(三) 围绕“大品德观”, 增设绘本课程
媒体不时报道青少年自杀、校园暴力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分析其原因, 笔者认为与我国学生长期缺乏心理成长辅导有关。因此在生命意识日益凸显的现实背景下, 开发绘本课程, 依托绘本本身所具有的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画面, 能让学生达到审美体验和情感的和谐统一。以“大品德观”主题教育开发的绘本课程 (详见表2) , 不仅可以提升儿童品格素养、改变气质, 而且可以调剂其性情, 让学生得到积极、乐观、进取、多元、前瞻的信息, 成为一个人格健康、心灵丰盈、精神明亮的人。
此拓展绘本课程, 与学生生命成长过程的幼年时期、童年时期、成长时期紧紧贴在一起。
二、立足民风民俗, 开发地方课程
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了家乡的事物, 靠课堂上的讲述是无法让家乡永驻在学生心底的, 因此开发地方课程十分必要。
(一) 立足方言、节日, 开发民俗课程
结合教材, 根据地方特点, 基于平湖方言和传统节日中平湖的民俗, 笔者开发了一系列课时长短不一的民俗课程, 在品德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拓展型课程活动, 如表3所示。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会用方言与别人交流, 于是笔者将方言纳入了课程, 结合风俗习惯, 让学生读平湖儿歌, 不仅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 而且还感受了平湖话语的亲切, 学生乐在其中。对于一些节日文化, 一旦用课程的形式来实施教学, 品德教学就会更具有序列性, 学生不仅了解了节日的特点, 而且也发现“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例如平湖人在小年夜喜欢做蒸糕、圆子, 而海盐人喜欢打年糕, 但寓意都是团团圆圆、年年高升。学生在演一演、说一说、试一试的课程感受中, 品味了家乡民俗风情, 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 立足土本资源, 开发特色课程
品德教材的五大主题之一“我们的家乡”, 在中高年级课本中有6个单元、12篇课文涉及了此主题。对于这个大话题, 如何借助拓展型课程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呢?立足本土资源, 根据学生需求开发系列乡土特色课程是重要的途径。例如春游时, 学生对在乌镇看到的皮影戏念念不忘, 于是原本只能在乌镇旅游时才看到的皮影, 也成了课程的生长点。笔者开发了四课时的乌镇皮影戏, 教学进程为:影片再现, 了解进程———比较差异, 领略风采———收集资料, 分享皮影———动手编演, 触摸皮影。
又如在讲述嘉兴的特产时, 从平湖糟蛋、桐乡杭白菊讲到嘉兴粽子、嘉善黄酒等;讲述嘉兴的名人时, 从海盐三毛、海宁徐志摩讲到平湖李叔同等;讲述嘉兴的经济时, 从古到今, 从数据分析、典型人物的讲述到经济开发区的参观等, 在一个个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的拓展型课程实施中, 让学生触摸家乡、感受家乡, 为他们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三) 立足地方文化, 拓展实践课程
地域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如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平湖西瓜鼎鼎有名。相传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 因其瓜皮薄、肉脆、味甜, 而获得了御赐“江南第一瓜”之美称。在历史岁月的积淀下, 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平湖西瓜灯文化, 每年9月都会举行隆重的西瓜灯节。笔者学校作为市瓜灯文化传承基地, 开展了系列性的拓展实践课程。
例如到大印学农基地实地访瓜农, 了解西瓜生长历程, 现场体验摘瓜之乐;购买西瓜, 课程活动上开个尝瓜会, 边尝边聊, 体验“江南第一瓜”美名之由来;为平湖西瓜写广告语并制作展板;根据西瓜文化排练小剧, 在儿童节上展演;组织学生在版画课程班上学习刻西瓜灯;趁着瓜灯节, 鼓励学生走进南村书堆、南河头挂满瓜灯的长廊、老街上, 猜猜灯谜, 赏赏瓜灯……系列性的实践活动, 成为了一个发展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
另外, 立足地方文化, 开展课程实践活动, 笔者学校开辟校外实践基地, 例如李叔同纪念馆、东湖景区等。沿着东湖景区一路行走, 可看到各色雕塑, 这些都是平湖各个领域的名人或是有纪念意义的典型事件的塑像, 让学生在走走、看看、访访、查查、想想、动动等系列性的实践性课程活动中, 触摸平湖传统文化的脉搏, 从小课堂走向地方大课堂, 为学生搭建更多的成长空间。
三、基于家长潜能, 开发特色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按照“一条主线, 点面结合, 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的思路设计的。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扩大, 教室这个空间已经很难完成繁多的学习任务了, 而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落实这些课程目标时, 笔者主要着力开发好社区和家长等课程资源, 基于家长潜能, 开发一些特色拓展课程。
(一) 家长义工申报, 拓展人力资源
笔者学校是一所城镇百年老校, 有着丰富的家长资源, 2000多位孩子的背后是几千位不同岗位的家长。于是, 笔者学校开展了家长义工的申报, 将有特长并愿意来校担任义工的家长信息进行整理, 建立家长资源库, 结合课程需要, 用好这些人力资源。
课程义工申报表的下发, 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全校有267位家长表示愿意成为课程班的义工。家长义工的加入, 拓展了课程开发的人力资源, 更为特色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 挖掘家长潜能, 丰富课程内容
根据家长义工的特长, 笔者开发了一些特色课程, 并让家长义工在一些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担当客串教师。例如, 在开展“平湖交通”课程活动时, 在交警家长的帮助下, 让学生在现场“当一回小交警”;在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时, 请在商场工作的家长给予现场指导, 使学生顺利完成了调查任务, 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充分挖掘家长的潜能, 让课程活动更为多彩, 给予孩子更多活动的成长空间。
(三) 整合家长资源, 保障课程实施
笔者还依据教学内容, 整合家长的各类资源, 以此来保障课程活动的顺利开展。
笔者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 校内有2000多平方米的菜园, 分给各班开辟种植果瓜蔬菜, 收获后将蔬果卖给学校食堂, 所得费用捐给大队部的奖品超市。对于这样的举措, 学生兴奋不已, 但是又愁于对播种种植方法一窍不通。于是, 学校聘请家长担任课程活动的辅导员, 从播种、除草、施肥、收获等环节一一进行实地传授。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 而且更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种植的乐趣, 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同时, 学校也借力于热心的家长, 协助教师领孩子外出参加课程实践活动, 比如“外出观星”“调查平湖水质”“访谈平湖名人”等活动, 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两年来, 学校基于品德教学主题、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着眼于当地特色, 结合学生需求, 结合时代特色, 开发出了系列主题的课程内容, 在发掘、搜集、认识、整理、改造、加工、储存、提取等开发与实践课程的过程中, 培育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同时也消除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畏难情绪, 提升了他们的开发能力。
摘要: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还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提高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立足地方实际, 努力开发绘本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等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社团教学计划[范文] 篇4
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初步了解英语舞台剧,激发兴趣 学习舞台剧发展史 分析英语舞台剧的表演要素
初识英文版《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观看剧本动画,了解剧本内容,分解场景 场景模拟,确定演出人员 学习场景一词汇对话 排演场景一 学习场景二词汇对话 排演场景二 学习场景三词汇对话 排演场景三 学习场景四词汇对话 排演场景四
整体剧本串联
(一)—— 道具制作及重难点对话复习整体剧本串联
(二)—— 综合复习及整体排练
拓展型课程 篇5
长征桥社区是一个以原先棚户区居民为主的回迁型社区,社区中困难群众多、下岗失业人员多,为提升居民素质,营造温馨和谐氛围。多年来,在社区教育建设、教学、创新过程中,社区着眼于发挥市民学校、远程教育平台、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一证通基层服务点、“远程超市”片库的作用,确立了“以社区教育发展为目标、社区教育建设为基础、社区教育活动为载体”的社区教育发展新思路,并结合社区的特色,努力通过利用社区教育教学功能、发挥社区教育辐射作用,大力推进温馨和谐型社区建设,让广大居民受教育,使社区群众长期得实惠。
一、健全组织领导,加强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
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副主任为正、副组长,居委会委员和社区“和谐生活宣讲团”教师为成员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社区党委的高度重视下,社区教育工作确保了场地、人员、经费的落实,工作人员实行AB岗工作制度,能熟练操作和维护各类教学设备。同时各种管理办法和工作措施到位,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设备登记完整,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教学管理和学用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年终有总结。社区从制度建设上着手,着力构筑好教育建设的“软环境”,使社区教育网络更为健全、社区教育氛围更为浓厚、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挖掘。
二、完善教学设施,加强社区教育的设施建设
在社区教育设施建设方面,社区以阵地建设为依托,加强对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倾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强硬件建设,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在原有的市民学校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大,配备专用电脑、投影仪及音响设备,并对各项制度进行了统一的制作和上墙,积极做好“五防”工作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到位;同时,共投入资金5万余元,建立了社区图书室与电子阅览室,共藏有图书5122册,杂志40余种,并在社区电子阅览室里还配备了9台上网电脑,倡导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为丰富未成年人的知识结构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丰富教学内容,发挥社区教育的辐射功能
社区教育是社区居民再学习的主要环节,为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全面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社区在学习内容的结构上,注重多项教育和普及知识相结合,既有党的纪律,又有法制教育;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保健常识。这种多面的学习、普及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广大居民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生活。在抓好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社区专门腾出一个房间,建立了“远教超市”, 通过多方面筹集片源,进一步充实社区教育内容;并以“拓展教育层面、更新教学内容、丰富居民生活”为宗旨,依托远程教育播放点的设备和远教超市的片源,开设了“社区免费影院”,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党员群众吹去了文明新风。现在许多社区居民都已经成为影院的常客,他们常说:“我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很冷清,来到这里,大家一起谈谈天、看电影,感觉很温馨。”
社区教育在丰富课件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党建、市民学校、远程教育等工作平台,积极打造社区教育中的精品亮点。一是成立“和谐生活宣讲团”。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员、居民素质,使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党员、居民能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深刻领会理论内涵,特将市委党校的教授、长征中学的优秀教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社区党员吸纳到“和谐生活宣讲团”中,以提升社区党校的师资队伍,让全体党员干部群众通过聆听他们的宣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提高党员素质、具体建设和谐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二是成立文化教育中心和“长征之友”社工读书社。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后,为鼓励引导社区工作人员、居民读好书,与好书交朋友,以“加强组织领导、固定读书要求、丰富活动载体、健全反馈机制”四机制为保障,全面推进“长征之友”读书活动,以此培养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好读书的兴趣和会读书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促进社区工作人员全面发展。三是实施“一证通”工程。社区与杭州图书馆联系开展“一证通”服务,此举不仅实现了社区党校与市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而且还方便了党员借阅碟片,党员只要在家门口就可以借到自己想看的大片、新片和最新学习资料。
四、创新教学形式,注重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为了使广大党员能尽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社区注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教学。因人制宜:分层次安排教学对象。原则上每月第一周安排社区党委委员、支部书记一起对本月的学习内容进行大致的安排;然后是在普通社工、楼道小组长层次上进行学习;在做好了社区骨干学习的工作之后;最后,通过党员组织生活、居民大会、议事协商会,对广大党员、居民进行学习教育,以点带面,扩大学习效果。因时制宜:社区在确保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教学时间,分批开展学习活动。因需制宜:社区根据社区居民以退休人员居多的实际情况,在对他们进行思想、形势教育的同时,讲授一些健身、保健方面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自我保健知识;根据社区老人照料、教育孙辈比较普遍的情况,为使社区老年居民们都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社区定期邀请区关工委讲师团老师来社区,为社区的老年居民们讲解隔代教育,以此为社区老年居民教育好各自的孙子、孙女请到好老师、找到好方法。此外,社区经常召开各类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学习收看后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社区教育管理和学用工作方式方法,同时做好各类信息反馈工作,根据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和方式。
同时,社区时刻注意把社区教育拓展延伸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去,为社区党员带去精神食粮,向社区居民吹去文明新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进程。目前,我社区拥有电子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并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组建了健身队、腰鼓队、象棋队、登山队等组织,定期举办烹饪大奖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与医疗咨询服务活动、组织乒乓球比赛等趣味活动。
今后社区教育将继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认真组织党员群众进行培训学习,切实做好学习记录,努力突破创新,为充分发社区教育学用功能而不断努力,并不断扩大其影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
拓展型课程 篇6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校本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由限定拓展课程与自主拓展课程构成。限定拓展课程的主体是专题教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及班团队活动等。自主拓展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自主选修的科目群,它的育人指向是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的需求,其建设与实施的主体是学校。
一、限定拓展课程育人价值的定位及其实现
1.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特征
限定拓展课程,旨在将诸多国家要求的、具体学科课程以外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以课程的形式加以保障落实。其主要包含专题教育课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其中,专题教育课程群几乎涵盖了限定拓展课程的所有育人功能。
2. 限定拓展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
限定拓展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是培养学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具体可分集体责任感与责任心、社会责任感与行为准则、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救技能、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意识、健康的心态与人生规划意识、法制意识、国防常识及紧急救护技能等方面。
3. 限定拓展课程的育人建议
首先,学校在规划与实施限定拓展课程时,应注意发挥其集中学习与整体活动的显性课程特点,设计好具体要求与活动形式,充分关注其与基础型课程相关内容、要求间的协调与互补,减少简单重复,提高课程有效性。其次,学校应指导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感,使学生在主动活动、体验中理解并内化目标与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避免简单说教,不要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名词与概念。最后,在落实各专题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注意整合各相关部门在专题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学校特点,做好各类专题的组合实施。
二、自主拓展课程育人价值的定位及其实现
1. 自主拓展课程的主要特征
内容与要求方面,自主拓展课程主要承担两方面的功能,即基础型课程各学科课程以外学习领域的学习,以及基础型课程学科范围内定向的拓展学习。修习的形式方面,自主拓展课程的主要修习形式为学生自主选修。学习的组织方面,自主拓展课程的学习组织呈多样化形态,以走班制为主,“志趣相同者的学习团队”是自主拓展学习组织方式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方面,自主拓展课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或团队合作学习。学校与教师的作用方面,自主拓展课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学、助学,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即使在相同的科目学习或活动中,也应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个性化的、有差异的学习进度,教师不必强求整齐划一,学校更没必要强迫学生学习学校认为必须的、学生未必认可的科目内容。
2. 自主拓展课程的核心育人价值
自主拓展课程的核心育人功能是在共同基础要求上的学生自主发展,由此可以分出以下五个核心育人价值。一是培养选择能力,包括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与过程的自主选择、个人发展愿景的自主选择等方面。其实施保障主要依托学校的课程规划与管理。二是发展学习兴趣。三是拓宽学习视野,一般分为学科领域内与学科领域外两部分,小学阶段以学科领域外的自主拓展课程为主。四是丰富学习经历,独立思考、耐心倾听、善于表达等是其中跨越学习内容本身的核心能力要求(详见下页表)。五是促进身心健康。首先,强身健体,指在自主拓展课程空间中,每周专辟1~2课时用于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由学校提供丰富的体育健身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以学生的健身活动为主,不强调运动成绩。其次,心理健康,特指在拓展型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行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作为自主选修的课程;其主题与内容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过程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都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增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应根据科目的特点和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自主拓展课程的育人建议
1. 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自主拓展课程,应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与协助下遍历学习领域,体验各科学习,经历选择过程,发现自己的兴趣范围,积累广域性、多科目的学习经验,并逐步养成基于爱好和兴趣的自主学习能力。本市小学原则上不开设基础型课程领域的学科类自主拓展课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应通过接触、尝试学校的各类选修学习内容,了解学校的选修课程门类,发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不断地选择、体验中逐步积累并形成选择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科目群的设计,应从开阔学习视野、发展思维、拓展应用等角度着手,构建多元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策略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活动时空,鼓励学生探究与质疑,让学生积累多样化的学习经验,适应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形成个性化的发展轨迹,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耐心倾听、自主表达等能力。
2. 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自主拓展课程,以学科拓展+学科课程领域外的拓展学习为主。其主要育人要求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领域与发展方向,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成长轨迹。初中学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初中阶段自主拓展课程的科目开设,应充分兼顾学生学科领域内、外的拓展学习需求。学科领域内的学习内容必须符合学科课程标准中的拓展学习要求,可以是学科体系中基础型课程未涉及的又符合学生现阶段认知基础的内容。通过拓展来帮助学生整体理解学科体系并发展学科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夯实学科基础,拓宽学科应用。学科领域外的学习内容应在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上继续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适度收敛兴趣方向,在兴趣的发展中开发其潜能,拓宽其视野,提高其能力。
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通过自主拓展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积累不同的学习经历,适应多变的学习环境,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与积极的互动交流体验。
3. 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自主拓展课程,以学科拓展+学科课程领域外的拓展学习为主。其主要育人要求是引导学生拥有人生发展规划,尤其是职业取向和学业主攻方向,养成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反思质疑、不断求真的习惯,并具备一定的学术视野和探索精神。
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当形成对高等教育及人生发展较为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并学会通过自主选择相应课程的修习发展自我能力。这一价值的实现需要学校提供多元而灵活的自主拓展课程体系及课程资源。高中阶段的拓展型课程应当帮助学生将模糊的兴趣爱好转变为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通过提供资讯、资源、咨询,使学生初步进入该领域的学术边缘,略窥门径,体验该领域的思想、思维、思路。
拓展型课程 篇7
一、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的开发背景
1. 音乐剧拓展型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状况和学业情况,我们把课题研究试验年级定在三年级,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性格特征中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他们开始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始关注自身的价值,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开始涉及写作,开始创编旋律,有一定的鉴赏分析能力,能够自主学习。通过校园音乐剧表演可以培植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表现喜悦感和自信心,培养对个性的表达。它提供了一个增强真诚感、责任心、思想集中力、放松感、想象力、本能感觉、应变力、幽默感和认识能力的机会。
校园音乐剧表演需要有个性、有张扬力的孩子,因此,校园音乐剧表演是要开发出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不同程度的潜在的创造力,能够让每一个参与戏剧表演的孩子认识并开发自己的艺术表现潜力。孩子对他们自己的音乐能力、情感表达、艺术创造、社交能力及智力等方面的了解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感受到的,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就是为学生成长提供实践的平台和展现的机会,让孩子在音乐剧表演中享受学习、展示自己、体验成功,提升音乐学习带给他们的幸福指数。
2. 教学实践中“以学定教”的策略思考
鉴于目前在小学阶段少有类似的教学研究可供借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难题。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校园音乐剧表演的兴趣?如何编写适合学生能力、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相关的寓教于乐的音乐剧作品?如何让其他学科的教师认同戏剧表演并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中进行有效的渗透?如何把戏剧表演的专业训练趣味化?如何让教学过程与音乐剧作品排练有效衔接?如何有效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体作用?如何编写适合学生年龄的校本教材?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在从事校园音乐剧的课程教学中收获了一些经验,我们体会到:只有充分“解放”学生,才能让孩子真实地、发自内心地去表演;只有面对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想要什么,教师该教什么,又该如何去教。
二、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的教材开发
1. 教材编写的思路
在教材开发上,我们本着“内容的融合性、模块的层次性、活动的趣味性、评价的多元性”原则,以主题单元,模块学习为教学方式,有步骤、分层次地逐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语言表达、表演、创编能力。我们提出了“微型主题、灵活组合、模块结构、愉快学习”的编写思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样调查,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以学生的思维为线索,以游戏作为训练活动,移植、嫁接、整合三年级国家课程各学科内容及相关戏剧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材结构,使学习内容更加适合学生,更好地调动其学习兴趣。
设计微型主题。根据学习进度与学习能力,我们以微型主题为切入点,设计学习内容。例如,模块设计:音乐剧鉴赏“视听室”模块——了解音乐剧,了解校园音乐剧;语言训练“学做小演员”模块——音色与角色,角色演绎;剧本创编“学做小编剧”模块——对白创编,剧本创编。
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我们课程教材开发的重要宗旨。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如何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中,始终保持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 教材使用的灵活性
发挥校园音乐剧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需要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更新创作与表演的内容,因此,我们设想试验性教材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会热点,我们应以此来创造性地选编、重组和及时更新校园音乐剧教材。同时,校园音乐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学生的信息,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适时调整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三、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的方法运用
1. 游戏训练法
游戏训练法主要指的是在教育范畴提倡游戏化学习或是学习游戏化,这种训练法可以达到“以玩的创造实现艺术的目的”。
例如:解放游戏——变脸,目的是学生学会面部肌肉的放松。过程是让学生(学小猫)进行面部肌肉收紧动作,要求尽量收紧嘴巴、眼睛和鼻子,感觉仿佛都是挤压在一起,甚至感受到两只耳朵也向鼻尖聚拢:再让学生(学老虎)使面部扩张,像有外力在向后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部分散开,感觉向后脑勺展开,重复同样的动作。继续这一模式进行笑与哭、紧张与发怒的变化练习。
2. 戏剧“运动”法
戏剧“运动”就是通过让参与者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互动与提出方案,并一起讨论如何推动剧情的“一连串的过程”。换句话说,戏剧“运动”就是利用一种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
3. 以“点”促教法
寻找“引发点”,触发表演欲望:“引发点”的作用是催化,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触发他们的创作表演情绪,使之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捕捉“闪光点”,诱发表演灵感:灵感不是来自于模仿,而是要靠丰富多彩的生活孕育、陶冶,从多彩的生活中去体验。教师应引导他们从普通的生活链上去捕捉“闪光点”。选择“透视点”,激发创作愿望:对于涉世尚浅、阅历不丰的学生来说,很多剧本中的矛盾冲突,他们的理解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些迷茫,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准确引导。
四、总结反思
作为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导的艺术才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对音乐的感受,从音乐中体会和捕捉灵感,不必过于拘泥表演的细节和动作的标准化、程式化,表演中语言要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景,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中可引入反思和评价机制,师生互动互评,多肯定多鼓励,增强学生表演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或金点子予以肯定,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萌发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校园音乐剧的学习是一个从简单的活动渐进到更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活动,再到在舞台表演的过程。我们正在探索校园音乐剧拓展型课程建设,寻找一种快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借助音乐剧表演培养学生自信心,并进而影响其生活情趣。
拓展型课程 篇8
基于学生漠视周遭人事的现实, 讲完了书中的名人,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实践课程拓展活动———“我身边的能人”。旨在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 引导学生关注、探究、理解身边的人事, 并用笔墨来叙述他们的故事, 在学生的内心构建“自然、社会、自我”三大维度的内在平衡空间, 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并促进学生内心对自己未来生活、眼前学习状况两者关联的自我反思,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发展。
“我身边的能人”综合实践拓展活动分以下几个步骤: (1) 寻找身边的能人, 填写调查表, 夸夸他 (她) 有多能干; (2) 用手中的画笔, 描绘出心中的能人; (3) 去实地体验他们的工作状态, 记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一、关注亲人学表达, 夸夸他 (她) 有多能干
我提前两周公布了活动主题, 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 明确表格填写细目, 让学生回家调查思考, 提前搜集好备用的资料。课堂上统一填写调查表, 要求“用最好的字迹来写出你心中的能人”。课堂上, 响起一片沙沙的写字声音……
看学生填写的调查表格:《行行出状元》调查表
看学生填写的表格, 有的写自己妈妈是“扒扣”能手, 有的说自己爸爸对园艺是无师自通……精彩纷呈。学生确实把老师布置的任务放在了心上, 原来总是顾着电视、电脑的, 现在也学会去了解亲人, 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感知自己亲人的生活状态, 并学会鉴别、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寻找身边的能人”, 从学生调查表填写的情况来看, 也让学生寻找到了自己身上“能人”的一面。如小东同学, 平时作业都要老师反复催的, 这个调查表, 他全班第一个填好、第一个跑到讲台上来交给我, 这是史无前例的呀!而且字迹清晰, 词句流畅。我问:“这是你上学以来写得最认真的字吧?”他用力点头表示赞同。学生明白了“学习是为了自己”的道理, 自然而然地有了学习的责任感。
二、坚持不懈画能人, “美图秀秀”展“真我风采”
让我们用手中的笔, 来画出心中的能人的风采吧!一张漂亮的图画, 不是一堂课就能搞定的, 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对学生说:“40分钟就画好了的, 一般来说不会是精品。如果你能打算用五节课的时间, 每分钟都认真地去画, 我保证那图画的效果你自己也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你们都能够画好, 只要认真。我这个老师的任务就是督促你, 不让你把自己的聪明浪费在说废话、做小动作上。我会很凶, 不准讲废话, 不准耍小聪明, 但我凶的出发点是什么?希望你明白———老师要求你:集中你所有的智慧, 在你所画的图画中表现出一个最出色的你。”
八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后, 很多学生都交出了理想的画。沈翊宸同学画出了心中的能人, 画面中, 爷爷正系着围裙在炒菜, 满头银发, 掂锅拿勺, 非常自然传神;我们班小帅哥周朱浩同学心中的能人, 原来是一个篮球健将大帅哥哈;曹宇芸同学的图画, 就猜到她心中的能人是谁了吧———会弹琴的音乐老师, 画面色彩美丽, 构图饱满, 是一幅好画;沈玥同学心中的能人———经营“艾唯都”女装店的妈妈……很多学生看着自己的图画都在由衷地微笑, 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自己上学以来画得最好的一张画。因为自己是真真正正地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吃得下多少苦, 就尝得到多少甜”———老师的话, 变成了眼前的现实。学生快乐, 老师幸福!
三、实地体验感慨多, 真情作文喜发表
鼓励学生去体验一下心中能人的工作状态, 记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然后自己朗读, 老师录音后去向电台推荐。
陆一敏同学的作文《当一回老板》, 于2014年8月31日发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栏目。作文全文如下:
当一回老板
今天上午, 妈妈有事要出去一趟, 所以把“看店”这个使命交给了我。我可要好好当一回服装店老板啦!
老板“上任”三把火啊, 整理桌椅, 整理地面卫生, 整理挂着的衣服……我正忙活的时候, 两位阿姨走进了店门。我想:今天的第一个客人, 一定要成功!我脑海里立马浮现了妈妈笑脸迎客的画面, 于是我笑着喊了一声:“欢迎光临!”阿姨也笑眯眯地回应:“你妈妈不在啊?”“嗯, 她有事儿出去一下, 现在我当老板!”我朗声说道。“那好, 考验下你这个小老板, 你给我挑选两件衣服吧!”“没问题!”我边说边开始飞快地动脑筋, 目光如电, 把店里的所有衣服都“扫描”了一遍, 然后拎出了一条裙子……我的眼光怎样?阿姨换上了我选的这条黑白条纹的连衣裙, 流行的款式, 合适的尺寸, 真是美若天仙呢!另一位阿姨看我选得好, 也进更衣室去, 换上了我选的一条黄裙子, 肩上有些亮晶晶的水钻, 效果也不错哦!
结账啦!妈妈把价格都写在牌子上了, 我心算一下, 两条裙子一共300元。阿姨竟然撒娇地说:“小老板, 便宜一点吧!”“那好, 就260吧!”我胸有成竹地说。“嗯, 看在小老板的面上, 就成交吧!”两位阿姨满很意、很爽快。我把收来的钱锁进抽屉, 说声“欢迎再来”, 然后目送她们满意地离开, 心里真比吃了蜜还甜。
首战告捷, 不过接下来的“老板”工作也不是都很顺利。有位阿姨可能心情不好:“你看, 这件衣服都破了!”我看了看, 妈妈说过是脱线, 没有大碍, 只要补几针就好。“那就换一条吧!”我耐心地说。谁知她竟然头也不回地走掉了。我正有点气不打一处来的时候, 妈妈回来了。听完, 她笑笑说, 这不算难缠的, 别生气了。好吧, “和陌生人打交道”这门功课, 学校里不教, 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将来工作了, “和陌生人打交道”也会是很关键的一门功课。
两小时的服装店老板体验, 让我感概:每件事情都有它的难处, 要做好小事, 就要不断地学习做好它的方法。
学生在实地的工作体验中, 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也得到了很多课堂上老师不讲的知识, 而这些“知识”, 正是将来融入社会生活的“必须品”。
潘妍同学在体验“小儿科”医生的生活后, 撰写了作文《穿白衣的天使》, 于2014年8月28日发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栏目。
作文的修改、定稿、朗读录音又是一个考验学生意志的过程。聪明的孩子, 在这种煎熬中获得朗读能力的提升;智慧的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耐挫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善良的孩子, 在内心世界中修炼感恩之心———我们身边的能人, 他们的工作这么辛苦, 我们能做的就是别让他们多操心, 学会体谅他们, 做他们的“开心果”,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他们带来快乐和安慰。
五年级, 一周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分每秒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 增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意识, 提升师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应是“唱响”在综合实践课堂的“主旋律”!
拓展型课程 篇9
传统会计工作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在企业进行组织核算过程中所建立的工作纪律、工作机构以及相关的规定等, 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是以经济工作为主要内容通过专业的手段来进行的核算、反映等工作, 其中核算是工作的主体内容, 因此也常常被称为“会计核算”。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是以会计人员为主要核心, 通过会计人员的报表、核算等来进行财务的管理, 这种会计工作相对较为繁琐, 涉及的工作量较大, 财务人员需要把工作集中到财务数据的管理和计算中, 只是单单的“财务计算”工作, 而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 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 财务工作也融入了新的科技来弥补这一问题, 更好的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 对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从本质上来看, 二者都属于会计体系的一种, 并且其应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其中主要区别在于侧重点和经济活动内容的差异。财务会计是一项以经济数据的汇总、归纳和录入为主要目的的, 通过对数据来对经济的情况进行反映, 实现经济的调整和发展。传统的会计主要是以经济数据为中心, 在工作中通过各项数据来反映实际的经济情况, 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而管理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型会计模式, 是针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来进行的一项财务工作。它不仅涉及了经济学的内容, 同时还包括管理和决策等相关理论, 这些内容的加入,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 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预测, 实现经济价值的评估, 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经营决断,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管理会计主要强调的就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 加强对未来经济的分析和预测, 更大限度的提高了财务会计的作用, 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内部。
三、管理会计在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现如今, 经济组织机构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越来越市场化, 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 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企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摆脱以往的财务盲区, 从而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助力。为此, 企业对财务部门的智能也有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做好传统的会计工作, 还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帮助, 这也是管理会计发展重要的基础条件。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把以往的会计工作做好, 还要掌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财务信息状况,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同时, 也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和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手段, 因此, 对于财务人员来说, 其工作也有了更深层的意义。一方面, 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 还要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加强知识范围, 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内容,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评估和预测。另一方面,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长期的明确目标, 这就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管理来达到这一目的, 按照以往的会计方式, 很难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 只能够简单的做一些财务工作, 而没有更好的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作用相对较小。另外, 管理会计能够更好的协助企业进行管理, 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经营, 管理会计工作能够帮助企业提供出市场需求的详细信息, 从而更好的加强企业在经营中所发挥的优势。对于企业资源的利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业务的相互包容和有效发挥作用
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财务会计, 同时也需要有管理会计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企业的财务信息反映出了企业内部的综合情况, 在进行财务工作中, 这些财务会计信息可以更好的为管理会计提供数据资源, 同时, 互相之间也有着很多共同的资源能够利用, 这也为核算管理会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管理会计的本质是通过实施管理职能对经济事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过程的复核与评价, 是复合型的管理活动。在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融入管理会计的本量利分析、经济效益评价、最佳经济存货批量确定、经营决策与资本支出的分析及评价、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单位工作成果的评 价与考核等相关因素, 便于财务会计在核算活动中从财务和管理两个方面实现对经营目标确定、方案决策、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和实行控制等活动的监督和反映。尤其是管理会计的核心理论——决策和控制为财务会计所吸纳、消化, 可以使传统的会计职能从单一的经济业务审核向综合型复验、审查和核算方面转化;扩大监督的范围, 传统的监督工作主要集中在对于会计工作的事后监督, 该种监督模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发现问题的所在, 但是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不能为企业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经济损失, 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而全过程监督体制的建立弥补了这一不足;从单一的会计控制向财务管理业务一体化控制这“三个职能转变”的方面进行管理职能扩展, 从而实施更便于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操作和更能够向生产、经营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渗透, 使得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的覆盖范围不再受到传统职能的限制, 进而有效地扩大财务会计核算的内涵与外延, 强化工作职能和提升工作质量。
五、结语
拓展型课程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拓展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国师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形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如何开展和运用?
一、创新课堂拓展的有效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形式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取的教学方式、行为手段,具体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
1.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教师提供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从而在争辩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对拓展的问题是全面的、发展的、有条件的答案。
2.展示成果、共享信息的形式
某一个或几个小组的学生针对某个主题在上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后,在课堂上各自展示出自己的成果,摆出观点,让大家共享其他信息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展知识。
这种形式适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拓展面太宽,必须合作分工收集资料,讨论后再展示。它包括“成立合作学习小组——确立主题——分工合作——讨论统一——交流发言”的过程。
3.师生追问推进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追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提出相关的疑问,逐渐使得问题的结果趋向于答案,从而达到拓展的效果。
这种形式的过程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准确确立问题——教师提出一个接近答案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设立一个提高一点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直到接近答案的问题”。
二、动态把握课堂拓展的过程
高中地理课堂拓展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权威型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时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导向”学生的,它必须由每一个认知者主动通过其个体内部新旧经验的作用建构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拓展型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学习经验和支援,帮助学生获得丰富而有质量的经验。教师的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动”是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地理拓展课堂师生互动的根本。
例如:在學习“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发现洋流分布规律、推理成因的基础上,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与大洋环流模式图不完全一样?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启发学生讨论探究。教师通过提供认知冲突,即提供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同的新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紧扣利于课堂拓展的生活联系点
心理学启示我们: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有联系的问题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在地理课堂拓展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常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将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方向引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提出相应的问题,能有效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必修2“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展示所在城市的地图让学生加以判断,得出该城市属于组团状外部形态和多核单中心集团式内部结构;讲到城市等级划分时,给出所在省份各地市城市人口以及各县城市人口让学生加以判断。
课堂拓展教学实践证明,选择学生的关注度较高的生活素材、乡土地理问题,就是选择学生的兴趣度。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怀着热情高效学习。
四、创设适于正向激励的评价方式
在高中地理拓展课堂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提倡和强调过程性评价,摒弃过去重视静态忽视动态,注重浅层次忽视深层次的教学缺失,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保证地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如“大气的运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热力环流实物设计、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制作季风环流模型、说明在地球上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的演变过程”,学生可任意只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也可去收集已有的模型图,只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即可。
在地理课堂拓展的过程性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应当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学生,可以更加真实,更加符合学生的表现。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可以利用校园网,开展网上评价;可以以活动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评价;可以以学生课前演讲进行的评价。
总之,高中地理拓展型课堂教学不仅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符合人的发展要求,符合地理学科特点。有效开展和运用地理课堂拓展教学不仅发挥学科本身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的长处,更能体现出地理课堂拓展教学对学生的全人教育,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核心。
参考文献:
[1]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张玉民.《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景》.人民教育出版社
[3]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
[4]庞维国著.《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作者简介:
拓展型课程 篇11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面对扑面而来的城市化潮流, 我国许多传统的地方要素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排挤。但是“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一座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将是一个毫无文化的城市”。因此, 如何塑造城市特色、寻找城市文化、体现地方文脉, 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它既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础, 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 在空间上, 人居环境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本文所指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的发展空间, 是指小城镇综合的人居环境。
目前, 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由于空间受限, 出现了诸多发展障碍和用地拓展困境。因此, 如何使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得以拓展, 使其驶入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轨道, 将是一个极富挑战的研究课题。以下是笔者基于上述问题所构想的一种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拓展策略, 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式地吸引更多学者关注当前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的建设, 并给予更多更好的建设良策。
一、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
(一)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长城以南, 秦岭以北, 贺兰山、日月山以东, 太行山以西的广大地区, 东西横跨11个经度, 南北纵越6个纬度, 包括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全部, 陕西省的陕北和关中地区, 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的全部和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的小部分, 以及青海东部和河南西北少部分地区, 面积约63.5×104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6.1%。同时, 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土层堆积最厚、发育最典型和开发历史最悠久的地区, 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东方闻名的策源地之一。
(二) 沟谷型小城镇
作为一个典型而独特的自然地理区, 黄土高原最鲜明的特征是本身固有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近万年以来, 黄土高原的地面被流水作用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形成了许多黄土沟谷地貌 (纹沟、细沟、冲沟) 和黄土沟谷间地貌 (塬、梁、峁) 。黄土自身具有湿陷性, 因此在暴雨季节, 雨水汇集成的径流对地表稀松的黄土具有很强的切割作用, 并随着水土流失形成切沟。这些切沟的黄土立壁在暴雨之后会产生失稳, 易导致崩塌或滑坡, 其两侧则形成大型冲沟 (见图1) 。
黄土高原冲沟一般规模较大, 长度可达数公里或数十公里, 深度达数十米至百米, 冲沟的沟头和沟壁都较陡。这种大型冲沟里一般均有城镇发育, 进而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沟谷型小城镇类型 (见图2)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大小城镇, 要么位于残塬之上, 要么布于沟谷之中, 破碎的地表结构使黄土高原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二、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发展困境
(一) 地表结构的局限
城镇的空间发展和规模结构受制于区域特有的地表结构。所谓地表结构, 是指一个区域的土地类型等地表物质在地域构成和空间分布形态等方面的特征, 是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的地理基础。
(资料来源:Google Earth)
(资料来源:http://hi.baidu.)
黄土高原沟壑区域中的沟谷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表结构, 对城镇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城镇体系的空间发育形态和规模结构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也就是说, 黄土高原这种特殊的地表结构, 在客观上规定了区域内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和规模结构。因此, 黄土高原特殊的带状沟谷地表结构, 造就了特征鲜明的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的带状空间用地形态, 而这也正是黄土高原现有地表结构的现状之所在。
(二) 横向空间拓展受限
城镇空间是城镇人口生活和进行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 是城镇景观的载体。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的空间拓展, 表现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随同性。因此, 日益壮大的城镇经济规模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城镇空间。于是, 受两侧山体的限制, 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开发建设大多只是沿川区交通主干线和沟谷河流向两端蔓延, 呈现出带状无限延伸的畸形发展态势 (见图3) 。而无限蔓延的带状城镇形态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 如交通拥堵、居民出行不便、社会联系散远、城镇形态畸形、建筑特色缺失等。因此, 横向空间拓展受限已成为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障碍。
(三) 小城镇开发建设盲目
如今, 黄土高原地区诸多沟谷型小城镇在建设开发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的、有悖城镇规划原则的举措, 甚是令人担忧。例如一些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受“建设小城镇就是建设楼房”观念的影响, 仿照市区和县城的模式, 大规模地建造新式楼房, 即使在完全不适合建造楼房的两侧陡坡地带, 建设者也不惜代价地将陡坡推挖平整之后建造靠崖楼房。然而, 这种靠崖楼房不仅采光不足、视野不开阔, 也存在着滑坡的地质隐患, 根本不符合建筑规范。这样的小城镇建设, 在其所到之处, 原有的传统窑洞民居悉数被毁, 已经建成的部分生态居所也尽数瓦解。如此缺乏合理土地利用规划的‘摊大饼式’的城镇建设方式, 并不符合黄土高原当地沟谷型小城镇发展的风土民情和实际地表结构。
三、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拓展的立意
(一) 立意的缘起
基于上述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发展困境的思考, 笔者构想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小城镇的两侧山体, 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横向拓展受限是其“短处”, 而爬坡式覆土窑洞具有良好爬坡性能则是其“长处”, 因此可以取长补短, 将传统的爬坡式窑洞民居移植到沟谷型小城镇两侧山体之上, 使传统民居和现代城镇和谐共生。该构想的立意之处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时间矛盾和农村与城市的地域矛盾之中, 构筑时空与文化交错融合的和谐人居空间。
(二) 立意的支持
将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小城镇的两侧山坡之上, 不是简单的设想, 而是在爬坡式覆土窑洞建筑诸多优势性能的支持下提出的。
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民居主要有三大类型: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覆土式窑洞。其中, 覆土式窑洞具有爬坡优势、建筑取材优势、技术革新优势等诸多生态特色。
1. 因地就势的优势:
覆土窑洞也叫独立式窑洞或掩土窑洞, 它不同于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需要挖掘生土建成, 而是先用砖石、土坯砌出拱形窑洞结构, 再覆土掩盖而成。因此, 覆土窑洞不仅布局灵活, 而且爬坡性能突出。同时, 这种覆土窑洞的布局形式, 在空间组合方面较其他两类窑洞有了很大突破, 可在黄土高原坡地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地建设, 进而形成层峦叠嶂、逐阶后退的错层窑洞布局形式 (见图4) 。
2. 建筑取材的优势:
在黄土高原的沟谷中, 河流地貌发育, 两侧阶地多见品质优良的天然石料, 只需合理开发和简单处理, 就可以作为爬坡式覆土窑洞的建筑材料, 这恰为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爬坡覆土式窑洞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同时这种就地取材也极大地降低了建设成本。
3. 技术革新的优势:
爬坡式覆土窑洞在建造过程中, 可以同时进行技术革新与改造。相对依山挖掘的靠崖式窑洞和平地下沉式窑洞而言要方便的多。比如, 可在覆土窑顶设计种植层、滤水层和隔排水层, 更强化窑洞的节能节地作用, 因为种植层不仅具有保温、隔热、蓄能和调节小气候等功能, 还充分利用窑顶增加了种植面积。此外, 可在窑前窑顶设置太阳能温室, 或在窑洞前附加阳光间。这种设计不仅可以作为集热设施, 还可以用来休息、娱乐、养花, 既美化环境又调节了小气候。
(三) 立意的意义
将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的两侧山坡之上, 其意义在于:
1. 使我们全新认识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和“创造地方特色的建筑”的窑洞民居内在的优势, 使现代化城镇建筑与地方窑洞民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塑造了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的地方特色与魅力。
2. 发挥覆土窑洞的退阶、爬坡的建筑优势, 与沟谷城镇两侧陡坡地完美结合, 拓宽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 缓解现有此类城镇呈纵向无限延伸的畸形发展态势,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人居环境。
3. 在如今黄土高原传统窑居迅速退化的背景下, 建设新型覆土窑洞并与现代城镇完美结合, 不仅起到了保护窑洞民居、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还使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窑洞建筑环境给居民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实现黄土高原传统建筑“文脉”的延续和沟谷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城镇空间拓展策略——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与共生的嬗变
(一) 移植共生的引申
“移植”原义指将植物移动到其他地点种植, 后引申为将生命体或生命体的部分转移, 将身体的某一部分, 通过手术或其他途径迁移到同一个体或另一个体的特定部位, 并使其继续存活的方法;“共生”一词属于生物学科用词的泛社会化概念。在英文或是希腊文中, “共生”字面意义就是“共同”和“生活”, 共生又叫互利共生, 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 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 共生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移植共生、互补互利不仅是生物界而且是诸类事物维持平衡状态的根本动力机制。
(二) 移植共生的嬗变
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与爬坡式覆土窑洞的移植共生, 是在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矛盾之中构筑和谐的人居空间。比如:时间矛盾 (历史与现代) 、地域矛盾 (农村与城市) 、文化矛盾 (传统与现代) 、视觉矛盾 (窑洞与城市) 等。然而, 承认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融合诸多矛盾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共生。
从长远看, 保护传统民居和保护传统文化功在千秋, 现代城市建设要包容传统、彰显个性, 将传统民居移植到现代城镇, 既是新建、又是保护, 这种间接的、变通的民居保护方式是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和谐共生不仅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还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住所变迁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传统民居与现代城市和谐共生, 符合21世纪人居建设的主题思想, 也符合我国城乡统筹大背景下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资料来源:Google Earth)
(延安大学窑洞广场局部)
(三) 移植共生的原则
1. 坡向选址方面:
一般应优先选择阳坡、缓坡, 避免阴坡、陡坡, 地质条件相对较好, 避免容易滑坡、崩塌地带;
2. 建设顺序方面:
优先在坡底建设第一层, 依次根据建设时序层层后退, 最终实现全面层叠;
3. 基础设施方面:
针对坡地建筑特征, 做好基础设施的竖向安排, 道路 (车行、步行) 、水、电、暖、气等必须合理配置, 全面实现窑居生活现代化;
4. 建筑特色方面:
爬坡式覆土窑洞的外观必须最大限度地保留当地传统窑居的建筑元素, 适当地进行外观改造, 可增加窗墙比例以增强室内采光;
5. 传统与现代的呼应方面:
川区现代城镇建筑可适当将其窗户外观设计成为拱券形或在楼顶部位处理一些拱券造型, 和两侧山体窑居建筑遥相呼应, 借以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四) 移植共生的实践借鉴
近年来, 关于爬坡式覆土窑洞的设计、革新与推广几乎从未停止过, 尤以西北一些建筑师、规划师的设计和实践最为突出。如我国已故城市规划大师任震英先生曾亲自主持规划设计的兰州白塔山革新试验窑洞实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教授为首所承担的“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与基本聚居单位住区模式”课题的重点研究项目——延安枣园绿色窑洞住区示范点等 (见图5) 。这些都给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与爬坡式覆土窑洞的共生建设带来了诸多启示和借鉴。以下从移植和共生视角, 剖析了两例成功的实践案例。
(资料来源:侯继尧、王军《中国窑洞》)
1. 陕北姜耀祖宅院移植
2000年前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侯继尧教授等人, 选取陕北米脂县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院为移植原型, 创造出北京中华民族园黄土高原窑洞景区建筑群。他们通过改变大地景观, 在城市里创造乡村景色, 在现代建筑的屋顶上填土绿化、造景, 创造山水城市, 使一幅模拟山寨、填土绿化的黄土窑洞庄园的图景在首都北京奇迹般地展现。
陕北姜耀祖宅院的成功移植, 使黄河流域汉族生土民居呈现于民族园中, 既是对优秀传统“绿色建筑”的保护与传扬, 也为人们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了实物样板, 更为覆土窑居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
2. 小崆峒沟谷型窑居聚落建设
小崆峒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境内, 是市内最大的风景旅游区。小崆峒地形独特, 在规划用地范围内有一条“U”形的南北狭长沟谷, 沟谷最深处达50m, 山间原有传统窑洞错落分布, 地貌特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是陇东黄土高原的天然“标本园”。小崆峒沟谷型窑居示范聚落的新式窑洞建筑采用现代建筑技术, 对传统窑居进行了有效的优化, 对单体传统窑居自身存在的缺点, 如室内采光、通风防潮、给水排水等进行了改进, 提高了窑洞住所的舒适度, 使之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消费需求。该生态窑居示范村在窑洞聚落的空间组合方面也有所突破, 窑洞的布局形式均依据小崆峒的沟谷地貌, 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地将窑洞的多层设计方式和聚落的错层布局方式完美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既节约了土地资源, 又实现了窑洞建筑在空间组合方面的改进, 更显示出覆土窑居在城镇增长过程中能够再生的潜在优势。
(五) 移植共生的技术优化
要实现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和爬坡式覆土窑洞共生建设的大面积推广, 其建筑技术体系的实现和优化则是基本保障。首先, 以绿色建筑理论与生态建筑技术体系为依托的技术优化应包括:
1. 地域适宜性建筑技术:
热压通风构造技术、屋面墙面绿化技术、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自然空调系统技术;
2. 建筑运营新技术:
降水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设备与节水技术研究、雨水收集设施、节水型卫生器具、利用太阳能采暖及热水技术、秸秆煤气的综合利用技术;
3. 垃圾处理新技术: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村镇垃圾粪便处理技术与设备、垃圾有机肥及高效有机肥的设备技术。
4. 建筑结构优化技术体系应包括:
(1) 防止山体滑坡技术; (2) 抗震设防标准; (3) 轻型框架掩土建筑技术; (4) 构件的产业化技术; (5) 新型高强度土坯技术; (6) 新型窑居施工工艺等。
五、结语
通过对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发展受限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并基于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覆土窑居的改进实验、建设实践案例的剖析, 笔者构想将黄土高原农村传统的覆土式窑洞民居移植到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两侧山坡之上, 使爬坡式覆土窑洞和沟谷型小城镇和谐共生, 这样不但能拓宽小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 而且能够构筑城镇型窑洞聚落景观, 城镇型窑洞将是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 这种窑洞建筑适宜形成极具宜居性能和乡土气息的农家院落结构, 它可以给居住者带来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城镇型窑洞除用做居民居住之外, 还可考虑作为乡土特色的窑洞宾馆、窑洞别墅度假村、窑洞民俗村、窑洞博物馆等旅游设施, 旅游产品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为主, 如剪纸、香包、刺绣、泥塑、皮影等。把窑洞旅游当作支柱产业去发展, 以旅游业带动其它产业 (如建筑、窑洞地产、交通运输、餐饮、工艺、娱乐等) 的全面发展, 以此构建有黄土高原特色的“绿色窑洞产业”。最终促成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与爬坡式窑洞民居的完美结合, 实现地方民居与现代城镇的和谐共生。二者和谐共生的畅想是一个创新的构想, 笔者认为它是完全可以付诸实践的。这项惠及子孙后代的世纪工程, 极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以其土地零支出、保护传统民居、拓宽城镇空间、实现文脉延续等诸多生态优势体现了该项工程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唐相龙.庆阳窑洞民居在城镇增长过程中的保护与再生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侯继尧王军.中国窑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
[4].侯继尧王军.黄土窑洞庄园的移植与再创作.地下空间.2000/3
[5].靳亦冰.资源承载限度下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村落发展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3